传统能源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27 10:07:24

传统能源体系

传统能源体系篇1

关键词:建筑节能、地源热泵、空调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在国家大力提倡建筑节能,同时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法律法规及其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条文的相继颁布实施的过程中;从建筑设计、施工入手,一大批的新建建筑工程在建设中使用了相关的节能技术。结合我公司在楚天传媒大厦项目施工实际情况,就“热泵”能源的利用方面,特别是在热泵能源利用方面中的“地源热泵”技术为解决建筑的空调系统热量交换中建筑节能方案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一、 热泵与空调系统

热泵(制冷机)是通过作功使热量从温度低的介质流向温度高的介质的装置。建筑的空调系统一般应满足冬季的供热和夏季制冷两种相反的要求。传统的空调系统通常需分别设置冷源(制冷机)和热源(锅炉)。建筑空调系统由于必须有冷源(制冷机),如果让它在冬季以热泵的模式运行,则可以省去锅炉和锅炉房,不但节省了初投资,而且全年仅采用电力这种清洁能源,大大减轻了供暖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

采用热泵为建筑物供热可以大大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通常我们通过直接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产生热量,并通过若干个传热环节最终为建筑供热。采用燃料发电再用热泵供热的方式,在现有先进技术条件下一次能源利用率可以提高40%。因此,采用热泵技术为建筑物供热可大大降低供热的燃料消耗,不仅节能,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燃烧矿物燃料而引起的CO2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热泵利用的低温热源通常可以是环境(大气、地表水和大地)或各种废热。应该指出,由热泵从这些热源吸收的热量属于可再生的能源。

二、空调热泵分类及优缺点和工程实例

以建筑物的空调供热制冷为目的的热泵系统有许多种,有利用建筑通风系统的热量(冷量)的热回收型热泵和应用于大型建筑内部不同分区之间的水环热泵系统等。本文中主要研究利用周围环境作为空调冷热源的热泵系统,按其性质来分有空气源热泵 (ASHP) 和地源热泵(GSHP)两大类。地源热泵又可进一步分为地表水热泵 (SWHP)、地下水热泵 ( GWHP) 和地下耦合热泵 (GCHP)。目前在我国对热泵系统的术语尚未形成规范的用法。

在以往的热泵系统的热源是从水井或废弃的矿井中抽取的地下水。经过换热的地下水可以排入地表水系统,但对于较大的应用项目通常要求通过回灌井把地下水回灌到原来的地下水层,这就受到许多限制,如对地下水资源、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热泵系统的经济性与地下水层的深度、水泵的耗电及系统的效率有很高的要求。此外,目前国内地下水回灌技术还不成熟,在很多地质条件下回灌的速度大大低于抽水的速度,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流失,即使能够把抽取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如何来保证地下水层不受污染也是一个难题。还有的地表水热泵系统的热源是池塘、湖泊或河溪中的地表水。在近江河湖海等大体量自然水体的地方利用这些自然水体作为热泵低温热源是值得考虑的一种空调热泵的型式。然而,这种地表水热泵系统也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一定的地表水体能够承担的冷热负荷与其面积、深度和温度等多种因数有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这种热泵的换热对水体中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时也需要预先加以分析。

我公司施工的楚天传媒大厦项目采用的“地源热泵” 中热泵利用消防水池作为热泵的冷热源。该项目中水池体积为268立方米,可作为公共部分近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部分整体冷热源供给。对于水池中的水体在未受干扰的情况下常年保持恒定的温度,远高于冬季的室外温度,又低于夏季的室外温度,因此地源热泵可克服空气源热泵的技术障碍,且效率大大提高。此外,冬季通过热泵把水体的热量升高温度后对建筑供热,同时使水体的温度降低,即蓄存了冷量,可供夏季使用;夏季通过热泵把建筑物中的热量传输给水体,对建筑物降温,同时在水体蓄存热量以供冬季使用。这样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大地起到了蓄能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空调系统全年的能源利用效率。

在楚天传媒大厦项目的空调系统中采用了开式地源外换热系统,利用消防水池来作为热泵的供热和制冷源,可以避免了上述的地下水回灌控制和自然水体总量限制,采用动态的无污染可重复利用的消防水池水体(在日常工作时作为空调系统热量调节的冷热源,在消防救火时可作为水体的供给库),这是将前面两种做法的优缺点进行了综合后,使工程施工及后期的应用控制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可行性较强。

三、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地源热泵系统可实现对建筑物的供热和制冷,还可供消防用水,一机多用。一套系统可以代替原来的锅炉加制冷机的两套装置或系统。系统紧凑,省去了锅炉房和冷却塔,节省建筑空间,也有利于建筑的美观。地源热泵系统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大提高了一次能源的利用率,因此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约40-60%。另外,地源温度较恒定的特性,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可靠、稳定,整个系统的维护费用也较锅炉-制冷机系统大大减少,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地区、地质条件,不同能源结构及价格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其经济性。根据国外的经验,由于地源热泵运行费用低,机组寿命在20年以上,地源热泵系统在整个服务周期内的平均费用将低于传统的空调系统。

我公司施工的楚天传媒大厦工程设计施工图中采用空调水蓄冷(利用消防水池),即地源热泵的室外热交换系统形式中的开式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作为地下能源利用的技术。

本工程相关的配合系统还有自动控制、水路设有动态平衡阀,分层分区设置流量表及功耗表进行采暖(制冷)系统的调控计量系统,保证使用空调系统时的分配的合理性、经济性。

四、结束语

在建筑供热空调中采用热泵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减少CO2和污染物的排放,不失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在本文中主要讲述的热泵系统中,地下水热泵和地表水热泵系统受水资源条件的制约,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楚天传媒大厦工程中采用的消防水池作为地源热泵的冷热源,运行费用低,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

由于我国在地源热泵的应用方面还刚刚起步,推广地源热泵技术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对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培训、所需设备和材料的配套以及提高公众对地源热泵技术的了解程度。现如今的空调和供热已成为社会大众普遍的需求,在政府、科研和工程技术各个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经积极学习和合理借鉴取舍国外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取得我国地源热泵应用技术的推广和发展的进步。

传统能源体系篇2

关键词:FTP 网格 文件传输协议

中图分类号:TP393.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08)04-0002-02

1 传统FTP系统的原理

传统被动式FTP数据传输过程是:客户端使用PASV元命令向服务器端发出传输请求q1;服务器端作出载有传输进程地址及端口的应答a1,客户端根据a1应答内容,建立数据传输链L1;数据传输完成后,传输进程断开连接,服务器端向客户端返回传输结束应答,一个传输过程结束。

集中式的系统存在以下一些缺点:

(1)受限于服务器性能。包括服务器存储空间的限制和服务器性能的限制。

(2)负载不均衡。某些FrP Server的负担过重,而大量的FTP服务器很多时候处于闲置状态。

分布式的FTP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服务器负载过重的问题,但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缺点:

(1)服务器的结构不易扩展,增加或减少服务器,都会给管理员和用户带来很大的不便。

(2)数据共享的不够充分。校园网主要的瓶颈是校园网与外网的接口,如果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内的资源,将大大提升网络的质量。

2 基于网格的FTP系统的结构与原理

基于网格的FTP服务体系结构是任何数据的提供者可以方便地进入或退出网格FTP这样一个虚拟的系统,同时又充分地兼容现有的FTP服务器程序及数据,所要做的只是在传统的FTP系统外层封装上一个能提供网格服务接口的中间件,形成具有网格功能的虚拟的FTP服务器。

网格技术可以说是分布式技术的延伸和扩展,基于网格的,FTP服务器体系结构包括一般的FTP服务器、在FTP服务器上的网格中间件和一些对由FTP服务器构成的网格进行管理的FTP网格资源管理服务器。网格FTP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模型如图1所示。

在网格FTP服务体系型模中,客户端使用的是遵循标准FTP客户端协议的下载工具,网格管理服务器管理FTP服务器资源并提供给FTP客户端用户标准接口。同时,当用户选择要下载的文件和要上传的目录时,先连接至网格管理服务器提供的虚拟目录和需要下载的文件上传的目录,网格服务器需要根据一定算法选择出访问效率最好的FTP服务器,将下载上传请求定向到服务器上,由FTP服务器完成用户的下载上传操作。

从资源信息管理的角度,FTP网格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以下的功能:

(1)全网格统一的资源管理。作为FTP服务器网格的实现基础,保证了资源的完整性,并对资源的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

(2)全网格统一的用户管理。用户管理模块体现了FTP服务器网格中资源的共享与独占、资源统一管理和网格节点自治相结合的特点。

(3)全网格统一授权认证管理。通过FTP网格访问FTP服务器的授权认证管理都转给网格管理系统来实现。

3 关键技术与分析

3.1 网格资源监测与发现

在网格环境下,通过虚拟组织可获得的资源集合是经常变化的,即新的资源和服务可能添加,旧的资源可能移出,能力可能增强或减弱,并且基本的资源和服务的属性也可能改变。由于系统本身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找出执行任务的合适资源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Globus Toolkits提供了一个信息服务组件-MDS(Mo-nitoring and Discovery System),MDS主要组件包括索引服务、触发服务和聚集服务。

MDS是一组用于监测和发现网格中资源和服务的WEB服务,可以对关于资源和计算状态的查询进行搜集、管理、编索引和响应。MDS的核心组件是索引服务,用于搜集网格中各种资源的信息,并为这些信息提供一个查询和预定接口,可以通过这个接口对想要进入或退出网格系统的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

轻量目录访问协议-LDAP(L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eal)是一个独立于厂家和平台的开放网络协议标准。在LDAP目录中信息存储在一个树形结构中,一般称为DIT(Directory Information Tree),由很多主体组成。

3.2 网格数据传输机制

Globus项目组在对现有的协议和技术进行扩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网格数据传输协议GridFTP。GridFTP提供了一套在网格环境中通用的、安全有效的传输和数据访问的协议。Globus中为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Gri-dFTP的上层引入了RFT服务和后台数据库的支持。RFT服务是一个网格服务,负责接收客户端的传输请求,将请求存入数据库,控制GridFTP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保存传输状态信息,向用户返回传输状态,这就是第三方控制传输的传输模式。GridFTP中还采用了并行传输,允许同时建立几对数据通道,并采用并行流的方式来传输单个文件。为在网格环境中更快地传输文件提供了基础。

4 结束语

传统能源体系篇3

关键词:多媒体素材资源管理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001-01

中职院校尝试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教师备课上课所需资源,以科室为单位存储收集,不仅良莠不齐,校本教材和微课件等优质资源还无法实现全校教师共享使用,难以实现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知识交流。经过调查取证,该类学校存在多媒体素材资源管理不完善,统一的资源库建设标准及构建规范缺乏,网络共享性差,多媒体数据检索效率不高等问题。基于此种情况,规范多媒体素材资源管理模式,整合分散的多媒体资源,实现多媒体资源的有序组织,提高多媒体资源的利用率,真正方便师生共享优秀的多媒体资源的举措势在必行。

一、多媒体素材管理系统概述

多媒体素材:是多媒体课件中的组成元素,多媒体素材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单位,一般是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媒体形式的集合。

多媒体素材管理系统:指管理多媒体素材的多媒体素材数据库,一般来说,需要先填写素材的来源,类型,说明后提交,经管理员审核可送入数据库中保存,其他用户可查询和下载使用。

二、多媒体素材管理系统分析

目前,由于各类院校的高度重视,与多媒体教学系统相适应的多媒体素材资源库已开始纷纷建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资源的种类越来越多,多媒体资源的数量也在成倍增加,多媒体素材资源库的建设必须紧跟步调才能满足用户对多媒体资源的需求。多媒体资源在更大范围的共享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建立标准化的多媒体素材资源管理规范,实现对现有素材资源的有序管理,是当前多媒体资源管理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系统需求:开发本系统要全面考虑到人员信息管理中所遇各种问题,做好周全的需求分析。

系统功能:在该多媒体素材管理系统中,最主要的两个要素就是用户和资源。因此该多媒体素材管理系统主要分为3大模块,分别是素材资源服务、素材资源管理和用户管理。

1.用户管理

用户为教师和学生,用户管理主要包含用户基本信息,用户验证信息等属性。

2.素材资源服务管理

多媒体素材主要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微课件等。素材服务管理主要实现对素材资源的操作和共享。

2.1素材上传服务

用户可以利用系统的导入功能将多媒体资源上传,在上传时,首先需要填写对该资源的标准化描述。点击提交以后,系统管理员会对该资源和描述进行审核,审核完成之后写入数据库中。某些文件不能上传,系统会限制文件后缀名的种类,只有符合要求的文件才可上传。

2.2素材浏[服务

按照权限,用户可以浏览、下载多媒体资源。

2.3素材检索服务

检索分为普通检索和高级检索。

2.4素材反馈服务

用户浏览和下载多媒体资源后,可以对资源进行评价。管理员根据用户对资源的评价,对资源的内容进行更新或者删除。

2.5素材查看服务

素材查看指的是在线查看,包括视频浏览、音频收听等。

2.6素材下载服务

按照权限,用户可以下载多媒体资源。用户个人下载资源的格式、下载资源的次数、资源被下载的次数等都可被用来统计。

3.素材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是在后台进行的,主要包括两部分功能,其一是存储管理,其二是资源信息管理。存储管理采用适合的方式实现对多媒体资源的存储,但因为资源的种类繁多,需要预先进行处理,如文本、图片、声音等素材存储上传较易,而视频、微课件等素材会占用较大存储空间;存储资源信息管理即把资源的相关描述信息送入数据库中保存,比如资源名称、资源类别、资源说明等。这部分管理一般来说和用户是没有关系的。

三、系统总体设计

1.系统开发环境

采用SQL Server 2005来构建多媒体素材管理系统。整体框架采用Struts MVC Framework ,在系统的业务逻辑层,采用 Spring framework,业务服务组件由 Java Bean来实现并被封装起来,在系统的数据层,采用的是使用Hibernate ORM 框架。

2.系统架构及功能

本系统为B/S模式结构。B/S架构是指在TCP/IP的支持下,以HTTP为传输协议,客户端通过Browser访问Web服务器以及与之相连的后台数据库的技术及体系结构。

3.系统用户用例分析

本系统的使用者角色主要分为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不同的用户角色在系统中的操作权限和范围不同。系统管理员拥有用户管理、素材资源服务以及素材资源管理三个主要功能。管理员在系统中拥有全部的权限。普通用户拥有用户管理和素材资源服务两个主要功能,普通用户拥有的是部分权限。

4.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本系统主要的表包括用户表、原始多媒体素材资源表、二次编目表、共享资源表和终端设备表。

5.系统测试

针对该多媒体素材管理系统,选取的测试工具是Load Runner,选用的性能指标是并发性、稳定性和响应性。在系统的多次用户访问中,本系统要求能够满足 200 次的并发访问,系统的响应时间低于4秒,能够保证系统7X24小时的不间断运行。运行 Load Runner 12.0 进行测试,连续测试24小时,数据吞吐量波动幅度不大,系统的运行是比较稳定的,系统的响应时间最高的峰值点是 3 秒,平均是1.8秒左右,系统的响应性满足系统设计要求。通过以上分析,本系统性能指标符合需求分析和设计要求。

四、结束语

传统能源体系篇4

1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含义及特性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基于生态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上,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功能、过程进行科学的理解,综合考虑生态需求、社会需求、经济需求,通过制定目标、合理规划、科学研究、有效实践、有力监测等手段改善生态系统的管理工作,以确保生态系统的整理性、多样性、可持续性,提高身体系统的健康活力,以保障森林能持续的获得理想状态和期望的产品服务。基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表现为整体性、可持续性、社会性、适应性和复杂性[1]。整体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特性,在生态系统管理中,必须将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生态过程等当作整体进行思考,即要重视生态系统的等级结构,维持生态系统的过程和格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要确定生态边界和合适的规模,要仿效自认干扰机制。可持续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最终目的,反映了生态系统动态的维持其组成、功能、结构的能力,保持高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能持续的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社会性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具有社会性,生态系统管理要考虑社会价值、组织协调、公众参与、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等关系[2]。适应性是指将生态系统管理的民主原则、教育、法规学习和科学分析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可持续地管理资源。复杂性是指森林生态管理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表现在内部物质循环、信息流、能量转换等关系的复杂性。

2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关系

2.1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联系

传统的森林经营主要研究森林的永续利用和其在技术上的反映,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科学的原则来管理森林产业,实现经济目的[3]。传统森林经营的核心理论是“法正林思想”,该理论是在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和林业学有效结合的产物,将森林、林地当中获取效益的资资本,通过对森林和林地的集约化经营和管理,不断提高其生长量,并对林地进行出租获取收入,增强其经济效益。这种经营管理理念是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过去的近200年中,支配着整个森林经营活动,其可持续思想的核心是以木材进行生产。而森林的生态系统管理正是起源于这种传统的林业资源管理和利用过程,传统森林经营理念和方式的发展下,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巨大破坏,推进了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产生,促使人类对生态系统管理的认知度不断加深。可见,传统森林经营是促使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前提和保障,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对传统森林经营的传承和发展,两者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联系。

2.2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区别

虽然传统森林经营是推进森林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其表现出来的弊端仍然很明显,如传统森林经营违背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较低、生态功能低下等。因此,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是传统森林经营的传承和发展,还是对传统森林经营的改革和创新,两组具有本质区别。

2.2.1核心理论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的核心理论即为“法正林思想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传统经济学理论,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4]。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核心理论上是现代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系统理论的有效结合,注重了生态系统、生态结构、生态过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利用系统的理念和方法来解决森林的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了人与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维持了森林生态系统理想中的产品和服务。

2.2.2管理目标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的管理目的是以林产品的产品生产为核心,将森林生态系统的其他产品和服务归置从属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木材及其他林产品,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管理目标是从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作用出发,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在社会和自然系统中的服务功能为核心,向社会输送生态化的、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森林的生态安全。

2.2.3经营对象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的经验对象为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落、森林自身的变化、森林资源实物量的保存和增长、森林生态系统物质产品的生产等。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具体包括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资源,在生态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整合生态系统内部再生能力要素,注重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注重利用外部手段来调控森林资源、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

2.2.4经营尺度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是基于林班、小组的空间尺度产生的,经营单位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林场。而森林生态系团管理的经验尺度是景观尺度,主要组织形式为社会化、区域化的管理形式。

3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现代化森林经营策略

首先,要构建一个时间尺度长、空间规模大的森林生态经营体系。对此,管理工作者必须广泛的调查森林资源,明确“景观”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具体含义,要在短周期内对集约化的林业和长周期的林业中开展科学有效的实践,完善生态过程,要不断跟踪林地上和社会价值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后确定更为合适的经营体系。其次,要转变思维方式,进行系统性地思考。系统性思考与生态系统方法是一致的,是学习型组织建立的核心基础,在具体的管理中,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将管理重点放在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来。最后,要提高每个职工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只有较高素质的职工才能明确系统内的各种关系,针对自己认知的实际情况,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促使系统作用的最大化发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4结语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对传统森林经营的传承和发展、改革和创新,吸收了传统森林经营永续经营的科学成分,是将传统森林经营在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中的整合和创新,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在核心理论、管理目标、经营对象和经验尺度存在一定的区别。在现代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推动下的森林经营管理必须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来实现国家森林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传统能源体系篇5

通过对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和现状的调查,探索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为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信息网络化发展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网络信息时代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需要,将有力的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信息网络化发展,为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信息系统化、网络化的构建提供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上的指导。[1]

一世居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信息传播方式

1传统传播方式

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传承主要依靠世代相传保留下来。其传统传播方式是通常语言教育或亲身传授等形式,语言教育传播方式是通过语言的讲述或不同重大场合的交流,而亲身传授形式是前辈将民族技能、技艺和技巧通过身教流传到下一代。这种“言传身教”所表达的正是这种传承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延续有了可能。二者侧重点及其含义内容不完全一样,言传是授技,身教是授法,前者的重点在于模仿传授者的肢体动作,后者则注重与学习者对所学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感悟。言传身教作为各少数民族最古老而高效的传承方式,在祭祀、庆典中巫师的传授技能,传授礼仪习俗及部落历史知识,被传承者在他们的教授下逐步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并不断的利用这种方式督促下一代进行模仿学习。

2现代传播方式

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时代的产物,经过了漫长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过程,形成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色彩。在近代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技巧、娱乐、艺术、观赏为一体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产物。这种文化产物与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多样化的特性,部分娱乐体育项目也具有一定的竞技性,竞技性使娱乐活动更加刺激,人们从中得到精神快乐和生理负荷后的满足。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节日和庆典的日子里,自娱自乐寓于体育竞赛之中,这些充分说明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即为现代体育文化传播方式。[2]

如果传统与现代传播方式有机结合,体育娱乐内容及传播方式充分说明了情感和价值取向,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鲜明的健身性、娱乐性及教育性的体育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二世居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信息传播途径

1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及科研成果

依托高等院校,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研究和改革工作,利用高校人力资源是高校体育教师,他们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具有较强的体育能力、组织能力,合理的体育知识结构和丰富的体育专业经验,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将成为研究指导少数民族群众体育健身,促进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发挥这些高校人才作用,建立规范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训制度,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青少年一代中广泛传播。

另外,通过高校体育科研、信息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历史及发展现状,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承实验基地”,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种类、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发展前景等。要全面促进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即对优势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提高其利用率,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走出一条少数民族体育高效发展的新路,实现人力、物力资源共享。

2构建信息系统

由于黑龙江省各地实际条件和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情况千差万别,许多偏远地区的师资严重匮乏,良莠不齐,这些都制约着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水平向高层次迈进。构建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信息系统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在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将最大限度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资源,提供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少数民族体育文献信息服务,满足体育教学、科研、训练和管理的信息需求。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不断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实现世居民族体育信息资源库的竞赛与娱乐功能,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查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信息,改善少数民族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凝聚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3]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民族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先进的数字化传播工具,特别是广泛迅捷的互联网,创造出一个便利、高效、富于机动性的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交流平台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它不仅可以使教与学随机有效地进行互动;还可以让体育教育方面优化先进的资源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和更加充分发挥其作用,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发出一系列的以民族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件程序、及相关音像产品。把各种形式的民族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民族体育文化网络,使民族体育文化交流与实际应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网络传播平台

如果利用网络方式构建体育信息服务平台,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技术把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生动活泼的展示在网络中,展示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各民族体育项目的起源、发展以及现今流传的运动形式。

传统能源体系篇6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程序化体系

1电气自动化概述

电气自动化是指水利水电工程中为了充分提升资源利用率,增强电气结构的综合应用效果,实施电气结构自动化管理体系,引导电力资源供应与电流传输相吻合的系统。一般而言,工程电气自动化包括主体电力主线部分、电力设计的辅助部分。以青龙山灌区提水南站和苏州常浒河枢纽工程为例,两者分别采用水泵动力为主和电力系统资源供应的方式,实施系统供应与工程内部信息调节,实现了电力输送、工程设备应用、安全管理为一体的电力资源传导结构,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提供了资源传输渠道。

2电气自动化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2.1电气枢纽系统设计

依据青龙山灌区提水南站设计中电气自动化体系结构,将工程设计各个部分,以10kV架空线路终端杆为界,进线电缆以下的10kV室内变电所及泵站、节制闸的控制、保护、动力、照明规划,并按照基准电容Sj=100MVA,基准电Uj=Up10.5kV,基准电流Ij5.5kA的方式,对工程中电力子系统进行传导结构设计;同时,苏州常浒河枢纽工程电气自动化控制结构设计,在基础电缆设计上,将导线截面选用LGJ-185型钢芯铝绞线,单回路铁塔架设,电气系统通信要求地线全部采用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ticalPowerGroundWire,OPGW)复合光缆。两种工程设计结构的总体规划,都已依据工程基本特征,建立资源控制体系,实行系统综合性规划。

2.2电气主接线部分

以青龙山灌区提水南站设计为例分析,该工程中电气设备主线路部分设计主要分为远距离设计和近距离设计两部分,近距离设计部分主要运用4×1800kW=7200kW同步电机,安装8×1800kW=14400kW同步电机进行电流供应体系传导,电气主体接线路运用66kV专用变电所的电力传输装置,构建主线为单回路-变压组调节的传输方式;远期距离按照500m为一个阻隔状态,1台10000kVA主变压器,电压等级为66/10.5kV的电气传输方式,实行工程内部电气资源传输。

2.3电气设备选择运用

2.3.1电动机选择与应用

电动机是水利水电工程电气设备的主要动力供应体,工程中电动选择异步驱动传导电动结构,依照异步电动机转矩的需求,实行动力传导。一般而言,工程中应用异步电动机采用母线10kV电压进行电流传导,将其各个部分分为真空接触器、高压熔断器、避雷器、电容器、放电线圈、串联电抗器等进行无功补偿。一方面,电动机主体部分的异步电动机,能够获得满足单项动力传输的需求;另一方面,电动机无功补偿又能够实现补偿结构的综合运转,实现电动机内部电流的周期性传导。以苏州青龙山灌区提水南站为例分析,系统中综合传输结构中,10kV开关柜选用中置型KYN28-12铠装移开式金属封闭开关柜,低压进线柜1台,电容补偿柜1台,动力配电柜2台,照明动力柜1台的方式实行动力传输。该工程主体电动机的动力计算为:Sb≤1.05×0.85∑P=1.05×0.85×(297/0.8)=331kVA[1]。

2.3.2变压器选择与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中电流资源供应结构体系规划,也通过变压器的选择与应用进行动力调节。其中电力资源运用过程中,需要将主体电力供应中,母线电流供应与子线供应部分连接在一处,母线部分采用高压传输直接进行电流传输控制,实行电流传导结构重新分配,与主体电动机部分实施动力传输与调节;而各个程序部分,按照20000kVA容量的标准,分别配置电路器、隔离开关、熔断器等电压调节装置。

2.3.3电流供应设备选择与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中自动化系统结构中电流供应设备选择,与电气信息传导之间存在着必然性关联。(1)电缆控层,依据工程中电流控制结构的分布化运作,达到系统信息控制电缆结构的有序规划的目标。一般而言,工程中电缆结构体系建设,实施系统高、低压相互对应传输,而电缆控制层能够均衡化地分配电缆控制格局,形成电流控制结构体,能够确保工程中母线、子线的电流传输处于相同状态中运作。(2)水利水电工程中自动化系统结构运用,实行电流供应PLC程序控制,系统内部电流传导与电流传输结构的多样化引导。

2.4电气分布结构

现代工程电力供应结构主要包括:过流保护、照明系统、接地电流控制系统几部分。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电气控制结构,过流保护与接地线控制两者相互结合,实施电气自动化传输体系建设。以南站水利工程建设设计为例分析,该工程中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1997”规范设置调节66V电压传输结构,该工程在现代电流传输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采取电压、电流传输3部分防雷保护,与接地线中电流传导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传输保护体[2]。照明系统是电气自动化在水利输电工程分布最广的电气形式。工程照明结构事故照明、应急灯照明、普通照明分为3部分。照明系统电气供应直接接在母线上,是工程电气程序设计中较特别的一部分。以苏州许河设计结构为例进行分析,照明系统结构设计,采取设计体系综合化管理,结构综合建设的方式,实行照明分配,事故照明和应急灯照明选用双枝2×250W的灯具进行照明处理,普通照明灯分布与工程楼梯、墙角、道路两旁,按照30m/挡设置照明装置,照明体系的构建与水利水电工程需求相吻合。

2.5电气自动化控制结构

电气自动控制结构分析是系统结构调节的主要分支之一。

2.5.1运用自动化系统控制工程照明装置

以苏州许河水利工程为例分析,该区域的电气控制特征为进线保护:电流速断保护、过负荷保护、低电压保护;主机保护:电流速断保护、过负荷保护、低电压保护、零序保护、温度保护等;电容器保护:过电流保护、单相接地保护、过电压保护;站变保护:电流速断保护、过负荷保护、温度保护。

2.5.2自动化监控设置

水利水电工程应用资源体系,设计工程监控系统为上位机、下位机同步监控,施工人员应用上位机显示、归纳的方式实行电气各个部分的交流控制,按照工程施工需求,有效实行电流调节;同时,运用下位机进行现场控制、保护、测量单元,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有效调节,实现了系统结构综合化控制,运用数字化程序将工程中多个电力控制系统连接为一个整体,高效化应用数字化程序,实施系统中多重资源的综合化传导。

3结语

电气自动化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分析,是现代资源运用体系不断优化的主要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电气自动化结构的分析,使得电气设备自动化主线分布均匀、电气设备选择多样化、电气结构保护与电流控制体系相吻合,实现现代电力资源的系统化分布。因此,浅析电气自动化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结构有序调整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志.电气自动化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30):293-294.

[2]刘梦梅.电气自动化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3):72.

传统能源体系篇7

针对远程教育全媒体发展的新要求,需要建立以适应远程教育发展和需要的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以解决广电网络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等各类远程教育运营商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模块设计主要以以下三个内容为基础:

(1)远程教育全媒体平台能够支撑手机

电视、网络电视、IPTV、VOD/NVOD互动电视等各类新媒体运营业务,能够全面的适应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减少子系统的重复建设,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拓展性。

(2)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能够实现

内容生产服务的各项功能,包含教育资源素材的汇聚,教育资源产品的快速加工,能够迅速的形成教育成品节目;能支持共享生产方式,支持个性化的独立的教育资源生产模式。

(3)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需要进行

内容运营编辑,运营编辑是产品制作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同时也是编辑整理的过程,所以运营人员将教育产品进行编辑打包,形成可以被教育消费者的服务包,并通过全段的业务平台展现在各个终端。

2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的框架设计

根据媒体内容服务的特点,将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如如平台整体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内容生产子系统、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以及分发子系统。内容服务是资源收集整理、管理和分发的过程,首先要广泛收集和接入各类资源,包含多协议IP流、ASI、SDI等多中信息源的集中编单收录,本地介质文件的采集,全段第三方生产系统的接入,体统or自服务门户等。然后要根据业务员内容以及运营的需要,体统分屏独立以及共享内容加工生产,满足各运营商精细化生产的需要,其内容服务能进行实时流编辑、粗编拆条、节目审核等多种便捷的工具,并结合生产服务门户进行协同高效生产。最后根据不同的教育热点和学习者教育需求进行内容挖掘和分类打包,并以机构化形式支持前段业务平台的个性需求。实现点播分类编辑,教育产品类别管理,内容注入管理,能够有效的支撑前段不同业务员运营的需要。

3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的子系统设计

3.1内容生产子系统

远程教育在开展内容运营业务中,其内容主要包含给各种教育机构提供的和制作的相关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往往不能直接提供给学习者,而是需要分类整理和加工,需要将各种教育资源内容进行汇聚和分类,其内容要进行非线性编辑、网络编辑、图文制作、包装等深加工,还要按照要求进行教育内容目录编目和主题分类,格式转化和封装等,因此需要在内容服务业务员模块中建设一套内容生产子系统。内容服务生产子系统包含内容汇聚分类,生产管理、资源加工、监控管理等模块。

(1)生产管理模块要根据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教育资源编辑工作,并根据日常需求统计变化制定相应的编辑任务,并能检查任务的进度情况,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管理模块的对外接口包含内部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开放,能管耦合系统内各个部分才具有可延展性和升级性。

(2)内容的汇聚和分类,是通过各方面渠道和合作获取的教育资源,包含视频、图片、音频信息,需要进行技术信号采集和文件的导入。不同内容来源的信号格式、存储介质,图像分辨率、制式、编解码格式可能都不一样,内容生产子系统需要这些内容汇聚起来,并按照平台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因此需要丰富的多样的汇聚和处理手段。

(3)内容加工模块要根据不同的教育类比要求进行编目、审核、转码和剪辑加工。经过分析,类似于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模式特别适合新媒体内容生产,在这种模式下,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生产工艺要求虚拟出多条生产线,并将各种编辑加工环节作为生产工具使用,每条生产线都可以任意调用这些生产工具,并在流程引擎的驱动下在不同的生产工具间流转,每个工作岗位分工明确,从而实现了整个内容生产的高效、有序、可控。为了保证生产线的顺利运行,还需要按照内容条目来组织生产,一个条目对应一个生产任务,存储管理方面也采用标准化的接口,从而实现不同的业务环节之间、不同的子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

(4)存储管理是需要将大量的内容长期存储,对资源进行版权维护以及编码查询收录等,以便快速的查询和检索。

(5)监控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网络、设备、流程、存储、数据库等的集中监控管理,并对软硬件故障进行及时报警。

3.2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

在开展远程教育服务中,内部运营需要将内部资源转变为可以交易的运营在线资源,并对在校运行的教育资源进行管理和定价;需要面向上游提供教育资源的提供商和下游的学习者或者内容运营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进行教育资源产品的集中交易和展现,根据用户角色权限的管理,远程教育将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内容,包含资源需求学习者对订单的交易处理,允许学习者跟踪订阅点播的订单状态;内容运营的业务流程包括:规划新产品—用户根据需求选购产品—为用户提供服务—处理订单—进行订单计费和账务处理等环节,同时系统后台可以根据产品交易情况,进一步开展统计分析,从而为产品规划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支持。运营管理是教育在线系统面向用户的业务子系统的,可以进行产品展示,提供订单查询、产品选购以及产品推荐等。用户管理能实现CP、SP用户账号认证管理,负责用户的管理和注册。产品管理模块扶着教育资源上架、下架、定价和管理,将一个或者多个内容资源组织为产品或者产品包;账务管理可以通过短信平台、支付平台进行运行结算;统计分析模块能够根据业务系统中教育资源的运行数量状态进行分析报表,能够让管理人员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状况。在这几个模块中运营管理服务是内容运行系统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是整个运营系统的产品管理、产品展示、订单处理、账单服务、统计分析与营销支持等功能;面向远程教育在线系统运营人员可以处理开展产品的推广、加工以及产品等增值业务员,也可以处理学习者投诉和建议,面向消费者,运营管理可以同产品的账单服务、订单管理、产品需求管理、产品订单以及检索浏览。

3.3分发传输服务子系统

选择了相应的产品后就需要通过传输来分发到网络、手机等全媒体的制定位置,内容的形式是多样的包含图片文件、文档文件以及视音频文件,当然也包含视音频流,因此分发传输是全媒体内容服务业务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分发的传输内容上看,可能又内容交换、中继、内容上行和内容下行等传输方向。从分发的方式上看,分发系统需要主动推送、支持学习者下载以及视频播出等分发方式。从分发的对象看,传输可能是视音频文件、图片、文档等也可能是实时的IP流。从分发流量和方式看,只要支持多点之间的P2P共享式的分发、点到点的分发、点到多点的广播式分发。但是分发方式的选择,传输系统都是需要建立相应的成本,尽可能的提高分发的速度和效率,适应全媒体技术的需要,同时应具有可靠的安全手段,避免内容在传输途中被黑客攻击。此外,随着业务的拓展,分发传输系统需要能够动态的进行扩容,以适应业务增长的需要。分发传输子系统的服务器硬件模块主要是传输服务器以及传输控制服务器构成,其中传输服务复制执行具体的任务并受到控制服务器的控制,传输控制服务器负责传输任务的控制和调度。当分发规模比较大时,可以采用多级分发构架,充分利用节点将中心节点内容预先分发到最近的边缘节点,大大提高分发的效率和速度。在内容存储方面,采用分布式内容存储设计,任何节点都可快速获得所需的内容,而不必关心内容存储在哪里。系统采用均衡式架构设计,经授权后,任何节点都可以发起到其他节点的分发任务。

4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发展策略

(1)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技术发展策略。开展教育全媒体业务时技术上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业务与互联网需要全面接轨、数据来源和渠道繁多、数据处理量庞大、信息的双向传递和用户互动、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等,这些都对现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技术挑战,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首先是内容组织、生产及管理方面,这不是单纯的技术范畴,而是内容组织的体系化和生产工艺的恰当选择,立足内容是根本,只有很好的组织内容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用户,才能扬长避短。第二是编解码和智能处理方面,开展全媒体业务时,视音频一定是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数据是海量的,在时效性上很难满足用户诉求。第三是流媒体和终端体验方面,教育电视台目前主要处理文件和视音频信号,而在互联网领域,业务流程已经全面IP化和流化,播出、分发、切换、监控甚至字幕的叠加都已经IP化,是一个几乎完全不同的技术体系。第四是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方面,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内容会更加丰富,与用户的互动也更加密切和频繁,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的内容数据和运营数据,而传统的技术体系显然已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和挖掘,必须引入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2)三网融合、远程教育服务平台与IPTV发展策略。将网络、服务平台和IPTV共同搭建集成播控平台系统。汇聚各种资源和第三方各种形态的内容来源,根据IPTV业务运营需要进行教育资源的二次加工与编排,为互联网、教育平台以及IPTV提供海量的点播节目。进行教育资源编码和监看检测服务,负责教育资源的接受编码处理工作,与分发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点播监看检测,针对下游电信CDN进行直播流分发。以资源服务平台为基础形成IPTV集成播控平台,负责IPTV内容管理、用户管理、计费、认证鉴权、EPG等功能,完成IPTV内容集成与运营管理。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内容生产服务子系统和分发传输服务子系统构成了完整的全媒体内容运营平台,三大子系统分工协作、紧密配合,为远程教育在全媒体环境下大力拓展各项新业务提供了基础支撑。

5结语

信息化网络条件下,信息传播手段、方式和渠道日益多元化,互联网、ipad、手机等新兴媒介成为了信息和教育资源争夺的重要阵地,为远程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资源,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全媒体时代下如何加强和改进远程教育工作?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富有时代特征的实践课题。

传统能源体系篇8

[论文摘要]传统政府人事管理是一种战术型管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型管理,二者在管理的性质、管理的内容、管理的地位和功能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政府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种人事行政战略的确立。推进这一人事行政战略,必须转变战略观念,制定战略规划,强化战略职能。

随着由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传统的政府人事行政管理模式正在向现代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在传统政府人事行政管理模式下,人事行政管理主要是一种事务型、执行型、战术型、局部性、管制型的管理,而现代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一种战略型、长远性、主动性、系统性、整体性、服务性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可以说,从政府人事行政管理到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标志着一种人事行政战略的确立。

一、现代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对传统人事管理模式的战略性超越

从概念范畴看,传统人事管理是基于组织正常运转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人事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是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理念,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为目标的管理行为,包括人员录用、岗位调配、职业规划、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的内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把人、人力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十分重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和潜力的挖掘。其内涵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力,把人力资源由潜能转变为财富。它远远超出了传统人事管理的范畴,是管理学中一个崭新的和重要的领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政府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模式提供了新机遇。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对社会进行全方位控制的管理模式开始松动,适合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分类管理模式逐步确立,但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手段简单、管理功能单一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从宏观角度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也就是说,政府现行的人事管理模式的弊端还没有完全消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亟待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相比,就实质而言,意味着一种人事行政、人事战略的确立,是管理性质、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历史性进步。

首先,就管理的性质来看。传统人事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管理,是一种单纯的业务型、战术型的管理,影响范围有限,主要由人事部门人员执行,基本上不涉及组织高层战略决策。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型的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的创造性活动,科学合理地配置使用各类人员,使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潜力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发挥。

其次,就管理的内容看。传统人事管理是孤立的静态管理,在纵向上把互相联系的几个阶段——录用、培训、考核、调动、退休等人为地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管理,造成录用与使用、使用与培训、培训与晋升奖励等环节互相脱节。在横向上形成人员的“部门所有制”,把员工视为部门的财产,只重视对人才的拥有而不重视使用,人才闲置、浪费、压制现象普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克服了上述弊端,在管理程序上体现了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特征,把人员的录用、培训、考核、使用、调动,升降、奖惩和退休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全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内容_卜既是一套完整的管理程序,又是一套整体性开发战略。它的视角跨越了部门分割的局限,将全体员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动态管理,这种动态管理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有利于人力资源投资获得最佳效益,同时也使员工产生危机感,促进员工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与利用。传统人事管理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因人设岗,管理活动局限于给人找位置,而不是着眼于人的开发利用,没有认识到人是最宝贵的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把人看成是技术因素,而是把人看成是具有“内在建设性潜能”的主体因素,把人看作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它注意通过教育、培训、授权、激励等一系列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整体性开发,发掘人的潜能,提升品位,增值资本,从而使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更大的效益。

再次,就管理的地位看。传统人事管理活动处于执行层、操作层,被认为无需特殊专长、不需要有专业知识、不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一般人都能胜任的工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入决策层、战略层,是具有战略和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它把人力资源管理与实现单位的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单位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具备很好的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数理统计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

最后,就管理的功能特点看。一方面是传统人事管理具有被动性、执行性,如人员调配、考勤、工资发放等,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积极主动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从资源开发、职业发展与组织发展角度,前瞻性地注意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进行挑战性的开拓。传统人事管理的功能多为行政性事务,如招聘、薪资、档案管理等,被定位为后勤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则参与制定战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塑造企业形象等。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人力资源部实际上是一个决策型的服务部门,其职责不仅是为组织输送优秀员工,而是要善于发现人才,更重要的还是培养人才,通过系统培训,使每个人才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创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传统人事管理缺乏系统性,人事管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衔接配套不够,人事管理的整体有效性较差。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之间是存在相互联系的。要想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强化员工凝聚力以及提高组织绩效的作用,就必须在一整套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各个方面,如组织结构设计、部门职责分工、职位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募与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晋升调配、组织文化建设等,能够协调一致相互促进。适应系统性与整体性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以创造出一种协同效果。换言之,“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是对人的开发与管理,但这项工作并不只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是组织整体、多部门协作完成的工作。事实上,在现代管理中,每一位管理者都有指导、教育、约束、激励下属人员的职责,提高下属人员的职业境界与进取精神,提升下属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以整合的方式统筹环境、战略及情境等因素。”

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确立,和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相比,其战略性色彩浓厚。如果说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是一种战术性、策略性和执行性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战略性和决策性的管理。实际上,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性、综合性人事行政管理。因此,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和推进。

1.树立战略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进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首先更新思想观念,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其基本要求是,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源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因为其他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的利用都要以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为基础。“树立人力是最重要的资本的思想,尽快实现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战略性人力资本管理的转变。政府人事管理部门必须尽快更新观念,改变把人力单纯当成一种成本的思,而是把人视为一种最具有能动性的活的资源或人力资本,这种资本不仅是投资的产物,而且是政府战略实施和使命履行的重要载体。”政府人事管理部门以及专业人员应当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战略性人力资本管理的思想,将人事管理工作纳人政府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管理的高度,使人事管理工作不仅围绕政府的战略、使命以及所面临的各种重大挑战来展开,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应付、灵活而不是僵化地开展创新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而且也要为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人力资源配置提供指导和帮助。对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依据,是它对政府的战略和使命的贡献率和促进度,是对社会进步和活力增进的有效性如何,而不是单纯的人员招聘、工资管理、档案管理或者维持现有的规章制度方面的效率如何。

2.制定战略规划

从战略上规划和实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这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性工作,这种战略规划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规划。要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功能出发,系统构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框架,避免传统人事管理职能各自为政,难以发挥总体效能的弊端。如前所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或战略性人力资本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对人员的管理也不仅仅是把好进口的问题,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仅要在合适的时间为政府和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同时还要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人尽其才,督促和激励他们做出合适的业绩。因此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自上而下地重新梳理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全面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原理和管理原则,首先做好职位分析和职位分类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好整体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同时着力搭建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绩效管理体系、薪酬激励体系、奖惩体系、组织文化建设体系等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之间的匹配性和战略一致性,避免出现彼此互不配合,甚至导向不一的问题。”

二是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象的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对象是各类人才,如何建立和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水平是政府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政府必须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人才结构和人才布局,不断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为此,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和国民经济发展同步,教育经费的增长甚至要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其次,要建立系统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体系,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技能教育等,通过全方位的系统教育,促使劳动者树立终生学习、终生受益的理念,以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这样,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就有了保障。

3碾化战略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摈弃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大包大揽的人事管理体制,改变政府事无巨细地对人事安排全方位控制的做法。对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是宏观管理、战略指导,其工作重心尽快实现向规则制定、信息服务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转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提供规则指导是政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非常重视全面营造完善的法律环境。从我国情况看,虽然宪法规定了非歧视的总原则,但是,由于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长期缺乏具体的制度规定,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总是成为某些用人单位排除选择对象的工具,从而造成择业人员在工作选择上的不平等,一方面造成用人单位未必找到真正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严重挫伤择业人员的积极性,进而从客观上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充分、合理流动。应该看到,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歧视,特别是制度性歧视现象还广泛存在。因此,加强法制建设,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制度障碍和歧视现象,制定和落实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规则是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提供规则和制定法律制度首光要遵循平等、公正原则,也就是对全社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行无差别对待,除非法律对特殊职位做出例外的规定,不能将性别、年龄、户口、宗教信仰、体征差异等作为招聘、选拔、使用人力资源的先决条件。其次,一切事关人力资源流动的规则的提供应当是公开透明的,并且为社会公众所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氛围,形成一种社会监督的公平用人环境,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上,还应该发挥信息服务职能。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有关求职和招聘信息,为用人单位和就业者提供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和机制。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和规模的招聘会、求职洽谈会,促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直接面谈。政府还要发挥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职能,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如劳动安全的保护、工作条件的保护、工资收入的保护、社会保障待遇的保护等。特别是对劳动安全的保护,劳动者往往处于不知情,或信息不充分的境地,政府有责任发现危害、预防危害、制止危害。政府要建立对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的争议和纠纷的处理机制。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发生争议和纠纷是正常的,处理争议和纠纷的机制既要在组织内部建立,也要在组织外部建立。在组织内部双方无法解决的争议和纠纷就需要外部力量的干预,政府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政府还要建立对弱势社会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如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政府牵头建立劳务输出机制等。

三、结语

上一篇:现代艺术特点范文 下一篇:水厂安全保卫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