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企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07 10:25:39

粮食企业年度工作总结

粮食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1

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县区主要领导亲自抓,各县区、各部门通力配合,粮食部门精心操作,全市国有粮食企业第一步改革从7月中旬启动,至当年10月底就基本结束,在全省率先超额完成了减员分流目标任务。全市国有粮食企业现有在岗职工由改革前的3405人减少至402人,减员分流88.2%。由于领导重视、组织周密、工作细致、严格政策,我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十分平稳,至今无一人到市、省上访,无一封人民来信,得到了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办公室的充分肯定。从*年6月1日开始,我市又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定,推行以“两放开一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即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收购市场,调整粮食补贴方式。一年多来,市、县区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规范操作,直补工作做到了“五个到户”、“十个不准”,全市发放直接补贴1400万元,每亩补助10—14元,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目前,改革的成果已经开始显现:一是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全市早稻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13%、总产量增加21%,且优质粮比例大幅提高。二是激活了粮食市场。去年,在全省粮食收购量下降60%的情况下,我市粮食收购总量却达到了4亿斤,比上年增加20%,国有粮食企业充分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三是破解了国有粮食企业“三老”难题。“老人”走掉了88%;“老粮”基本销售完毕;“老账”已审计挂账结束。去年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一举扭亏为盈,实现利润900万元;今年1-6月,全市粮食购销企业实现利润166万元。四是推进了粮食产业化经营。去年全市共落实粮食订单生产面积59万亩,比上年翻了一番;今年已落实订单面积105万亩;5户粮食企业被列为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开设了34家粮油连锁店;“佛谷香”牌大米,被评为部级“放心粮”。五是确保了全市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初步建立了粮食价格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市政府出台了粮食应急预案,下达了市县区储备粮计划,增强了粮食调控能力。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正视客观存在的问题。我市粮食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国有粮食企业机制不活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问题。

二、准确把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保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和市场管理,坚持和完善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大家要深刻领会这次改革的精神实质,把握重点,扎实工作,确保中央、省确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切实落实好直接补贴政策,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保护农民利益,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关健所在。健全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是这次粮改的重要内容。中央已明确直接补贴的对象是主产区种粮农民。粮食直接补贴必须体现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原则。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省里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做好直接补贴工作,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规范操作,把中央、省已出台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减免农业税等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确保直接补贴及时足额地补到种粮农民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也不得抵扣各种收费和债务,要切实让种粮农民得到直接补贴实惠。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直接补贴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政策规定的,要严肃处理。

(二)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培育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省政府[*]8号文件要求,我市国有粮食企业已完成了减员分流目标,第一步改革任务已圆满完成。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国有粮食企业现有经营机制还很不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的需要。改在难处是减员,改在深处是产权,第二步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国有粮食流通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严格政策,周密部署,规范操作。

一要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各地要按照省政府皖政办[*]90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内容的第二步改革。要认真学习借鉴省内外改革的先进经验,实行企业重组和组织结构创新,对承担中央、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和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实行国有独资;对作为政府宏观调控载体和承担相关政策性业务的粮食企业,原则上实行国有控股的产权制度;对收购经营量很少的小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根据各县区实际情况进行改组、改造、兼并或租赁、出售、转制,合理优化企业布局。改革企业产权制度,要克服和纠正“一卖了之、一租了之”的错误思想。要坚持按照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有关规定,严格批准制度,按程序清产核资、合理定价、公开交易,实行依法规范操作,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银行债权不悬空。贵池区和市直国有粮食企业第二步改革即将完成,在全市带了一个好头,在全省也处于先进行列,下一步要认真规范、总结,做好完善工作。国有粮食企业第二步改革进展较慢的县,要加强领导,合理安排,集中力量,强化力度,确保全市国有粮食企业第二步改革于年底前全面完成。

二要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国有粮食企业是政府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是稳定粮食市场的骨干力量。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企业内部关系,进一步深化企业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岗位聘任制,做到经营管理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规范企业经营效益与个人贡献相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经营活动要面向市场,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尽快从“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转变。

三要大力推进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搞活国有粮食流通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流通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继续支持和鼓励各类经营者参与粮食收购和经营。结合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粮食加工企业直接收购农民余粮,鼓励广大农民自主走向市场,自主经营粮食,增强市场意识,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支持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从事粮食代购代销、批零业务。继续办好农村集贸市场,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通过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搞活粮食流通,为农民增收提供服务。

四要进一步解决好“三老”问题。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在岗职工已由减员分流前的3405人减至402人。对依法解除劳动关系离开企业的“老人”,我们务必要结清补偿金,办好养老保险证、失业证和下岗再就业优惠证,转好档案管理和党团组织关系,积极扶持他们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已经处理完毕的“老粮”,要全面组织清仓兜底。要抓紧确认“老帐”的审计结论,政策性挂帐全部从企业剥离,由市、县粮食行政部门集中管理,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本金先实行挂帐。对审计确认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性亏损,按照债务随资产转移的原则,由企业自行解决。贵池区、东至县要想办法尽快归还*年以来的因灾借粮,其中贵池区*1吨、东至县1323吨、青阳县319吨。

五要落实好企业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不折不扣落实好企业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对粮食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以及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拔土地收入,要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对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给予减征或免征三年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对企业已经剥离政策性挂帐相应占用农发行的货款,已办理资产抵押的,要及时解除抵押关系,帮助企业恢复生存和发展能力。对符合条件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的粮食,继续免征增值税。

(三)抓好粮食收购工作,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今年我市夏季粮油喜获丰收,中稻长势良好,各地要及时分析和把握粮食市场行情,千方百计抓好粮食收购,努力实现增产增收。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保护价收购的政策,取信于民。从现在起,就要研究落实承担保护价收购任务的企业收购方式、仓储设施、操作模式、资金来源等具体问题,确保一旦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立即按保护价收购。粮食购销企业要模范地执行国家粮食政策,在粮食收购、掌握粮源、保障市场供应和服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要面向市场,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服务水平,尽可能多地掌握粮源。要在资金筹措、收购方式、责任落实等方面大胆创新,把收购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职工,实行工效挂钩。全年全市收购总量要达到2亿斤,力争订单收购突破1.5亿斤,确保粮农手中的粮能卖得出,卖上价。尤其要抓好粮食订单的兑现,取信于民。农发行要发挥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主动做好服务工作。对市、县区政府为调控当地粮食市场供求所需资金,在承诺有关费用、利息及价差补贴的前提下,及时、足额提供贷款;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加工企业以及符合粮食收储资质的其他粮食企业,要根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提供贷款支持。

(四)发展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发展农业首先是发展粮食,这既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省委8号文件和市委1号文件精神,加大工作力度,乘势而上,把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减免税等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和服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各县区要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尽快恢复撂荒地生产,加强土地整理,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扩大高产稳产良田面积,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围绕增收促进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调优增效,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安全粮食产品,做大、做强、做优粮食产业。只有粮食生产得到稳定发展,调整结构才有基础;反过来,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两者有机结合是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保证。

(五)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服务农村经济。粮食企业要以订单粮食为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着力拓展订单收购覆盖面,提高订单收购履约率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为农服务,引导粮食生产和搞活粮食流通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规范粮食订单合同文本,合理确定订单收购粮食价格,引导农民种植生产优质粮油,积极扶持种粮能手和种粮大户,借鉴“二次结算”等定价形式,兼顾农户和企业的利益,降低市场风险,促进粮食生产。我市目前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粮食企业占了5家,但还没有一家进入省级龙头企业的行列,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我们要争取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优惠政策,积极探索企业做大做强的路子。市粮食局要以市生态粮油购销公司与东至塔基粮库为主体,组建粮食产业集团,培育建设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做大做强部级放心粮“佛谷香”品牌。各县、区也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以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进行整合,逐步培育出1—2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粮食加工转化龙头企业。粮食与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利益共同体建设,大力兴办粮食生产合作社,发展大粮食,营造各种所有制粮食企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六)强化粮食市场监管,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粮食市场流通秩序,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保证改革顺利推进,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措施。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深刻领会文件精神,让行政执法人员、广大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了解《条例》的内容,知法懂法守法。《条例》明确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和监督粮食市场的责任,市、县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尽快转变职能,认真履行职责,承担起《条例》赋予的粮食执法任务。当前最为紧迫地是会同工商等有关部门,做好粮食购销企业的市场准入资格审查工作。要抓好执法人员的培训,严格依法行政。要加强粮食统计监督检查,确保统计资料准确真实,掌握粮食流通动态。粮食、工商、质监、卫生、价格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粮食市场监管工作,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增加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执法检查、全社会粮食管理(包括台帐、统计)等任务,各县区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叶市长的部署,认真解决好粮食行政机构、编制人员及执法经费等问题,确保粮食行政部门能有效地承担起粮食市场监管职责。

(七)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正确认识和把握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实施适时适度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是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条件。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将粮食生产、储备、吞吐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全市粮食总量平衡机制。要加强中央储备粮、省级储备粮的管理。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建立市、县区地方粮食储备。市政府巳决定建立市级5000吨粮食储备,并出台了《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各县区都要认真落实好省、市政府下达的粮食储备任务,今年至少要完成50%,并确保两年内全部落实到位。这是落实粮食县区长负责制的硬性要求,各县区务必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池州市粮食安全应急预案》(试行)巳制定出台,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进一步强化落实措施,确保全市粮食安全。要进一步完善全市粮食市场预警系统和粮食行情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粮食储备、销售和规模加工能力,以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其它突发事件引起的粮食供求市场波动,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粮食供应不断档,粮价不暴涨。

粮食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2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巩固和发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继续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粮食流通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也将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今年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坚决贯彻中央对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五个更加注重”,紧紧围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这个主题,紧密结合粮食流通工作实际,深入分析新形势,正确把握工作重点。

(一)根据中央关于经济形势的分析和粮食工作的部署,正确把握粮食流通工作的重点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保护和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国家粮食库存充裕,保证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粮食危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价格震荡,国内农业和粮食生产基础仍不稳固,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基础还不牢固,资源性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都将形成价格上涨压力,粮食生产成本将进一步增加,考虑到通货膨胀预期和国际粮油市场价格等因素,单纯依靠提高粮食价格带动农民增收的空间缩小,促进种粮农民增收和粮食稳产增产的难度加大。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粮食流通工作的重点是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努力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和种粮农民增收;完善宏观调控政策,维护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强化粮食安全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根据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和价格形势变化,正确把握粮食宏观调控的重点

近年来,国际国内粮食供需发生深刻变化,粮食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从国际市场看,经过2007―2008年大幅波动后,全球粮食价格回落,呈现震荡整理状态。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09/10年度世界谷物产量22.38亿吨,消费22.28亿吨,库存5.10亿吨,库存消费比22.88%,为2003年以来次高水平。但由于经济衰退、气候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世界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大;受人口增加、生物燃料发展等因素影响,粮食需求将继续呈刚性增长;加上金融投机行为对粮食市场影响加大,粮价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世界粮食形势不容乐观。从国内形势看,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0616亿斤,创历史新高,粮食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当年粮食产需基本平衡。分品种看,小麦、玉米产需平衡有余较多,稻谷总量平衡有余但粳稻供求趋紧,大豆产需缺口较大,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高。目前国家掌握的粮食库存充裕,油脂油料库存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多,调控的物质基础比较雄厚,但商品周转库存有所下降,“北粮南运”格局日益突出,畅通粮食流通渠道和加强产销衔接的任务繁重,粮食库存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从长期趋势看,我国农业资源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保证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面临较大压力。粮食宏观调控要立足于促进粮食供求总量、品种结构、区域布局基本平衡和市场基本稳定,重点是完善储备体系,充实销区和薄弱地区粮食库存,增强调控市场能力;安排落实好政策性粮食收购和销售,引导粮食生产结构调整,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统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进出口,综合运用储备调节、进出口、产销衔接等措施,稳定粮油产品价格,避免市场大幅波动。

(三)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程,正确把握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经营管理状况不断好转,连续3年实现盈利。但是,目前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依然滞后,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具有竞争实力企业不多,尤其是部分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机制不活,经营方式粗放,自主经营困难,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不牢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要立足于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服务粮食宏观调控,构建新型粮食购销服务网络体系,发挥主渠道作用,重点是推进基层粮食购销企业战略性兼并重组,优化产权结构,促进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积极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进经营方式,增强企业活力;指导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继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扩大减亏增盈成果。

(四)根据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现状,正确把握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重点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与粮食流通工作实际需要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要立足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科学发展,重点是落实好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切实加强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粮食安全储存水平和流通效率;推动粮油加工业升级改造和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加工产品综合利用率;大力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经济发展。

(五)根据全国粮食清仓查库结果,正确把握粮食流通监管工作的重点

粮食流通监管工作要立足于保障各项粮食流通政策和制度的贯彻落实,保障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重点是完善监管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健全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粮食仓储管理、库存和质量监管,加强对粮食流通政策和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和质量安全。

二、开拓进取,扎实做好2010年粮食流通各项工作

2010年粮食流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和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的要求,按照“发展产业壮实力、加强调控保安全”的基本思路,以加强宏观调控、深化体制改革、发展流通产业、推进依法管粮、加强行业建设为着力点,实现抓好收购、促农增收、保证供应、稳定市场、统筹发展、保障安全的目标,促进粮食流通事业科学发展,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特有优势,做出新的贡献。

(一)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维护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

一是切实抓好粮食收购。各级粮食部门要认真落实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等粳稻主产区要通过储备粮轮换及时充实粳稻储备,南方销区要利用运费补贴等优惠政策组织企业积极到产区采购。国有粮食企业要积极入市收购,力争多掌握稻谷粮源,以备调控、稳定市场和保证供应的需要。要切实抓好玉米、大豆、油菜籽临时收储工作,继续落实和完善对加工企业托市收购的补贴政策。要深入研究分析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加强对粮食收购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各地粮食部门和托市收购主体要提前做好收购准备工作,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好粮食收购任务,切实把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落到实处,防止收购不畅导致“谷贱伤农”。

二是提高服务水平方便农民售粮。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储粮系统、粮食收购企业和其他托市收购政策执行主体要做好政策宣传,接受农民咨询,提供信息服务,增设收购网点,千方百计方便农民售粮。要严格执行质价政策,坚持优质优价,不得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也不得抬级抬价损害国家利益,让农民满意,让党和政府放心。

三是认真搞好粮油市场调控。各级粮食部门和调控执行主体要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上来,服从和服务于保证供应、稳定市场的大局。继续做好政策性粮食销售,把握竞价销售节奏和力度,满足市场需要,稳定市场价格。做好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工作,充实薄弱地区库存。各地要高度重视政策性粮食出库等工作,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保证销售和出库工作顺利进行。继续按照“做强企业,深度合作,扩大规模,共同发展”的思路,引导和支持沿海、西南、西北地区的粮食销区与主产区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促进粮食总量、品种结构和区域供求基本平衡。落实好国家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的要求,防止大豆、油料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

四是进一步加强储备粮管理。

五是不断完善粮食应急体系和统计、信息体系建设。

(二)充分利用清仓查库成果,健全粮食库存管理长效机制

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在基本原则、组织方式、操作方法等方面有很多创新,发现了各地库存管理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也找出了问题和不足。要以这次清仓查库工作为契机,充分利用工作成果,抓紧完善相关制度,用制度管粮、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健全粮食库存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库存检查力度,推动粮食库存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粮食企业健康发展

一是进一步推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切实落实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方针政策,按照政府职能定位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把工作重心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指导和做好服务上来。积极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着力构建新型粮食购销服务网络体系,努力提高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努力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切实维护粮食市场基本稳定。

二是研究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落实调查人员和工作经费,合理选择调查对象,加强分析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建议,建立粮食成本利润调查长效机制。

三是大力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推进战略性调整,支持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购销网络,做大做强。支持大型国有粮食经营企业依据有关规定,以资产为纽带,兼并重组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增强购销服务功能和市场竞争力。对规模小、资产质量差、没有区位优势、在粮食流通中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又不能被兼并重组的企业实行租赁或拍卖。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经营,发挥其发展经济、搞活流通、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

四是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

(四)积极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壮大粮食流通产业实力

一是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好1500万吨储备仓容和175万吨储备油罐建设任务,按照有关要求做好项目建设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落实好地方和企业配套资金,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如期建成。加快仓房维修改造和技术更新,改善粮食安全储存条件。

二是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技术引进、技术升级改造和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所需资金给予专项补助或贷款贴息,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能力。

三是推动粮食加工业发展、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落实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调整粮食加工业产业结构,防止盲目建设,引导粮油加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完善《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一批粮油加工技术改造升级项目。继续加强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宏观调控信息、绿色储粮、减少储备损失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实施,引领行业科技进步。

四是切实抓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

(五)加强粮食法制建设,积极推进依法管粮

一是认真完成《粮食法(草案)》研究起草工作。

二是加强粮食监督检查和标准质量工作。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继续加强粮食监督检查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继续开展粮食质量安全调查、抽查与监测,加大库存粮食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严防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三是推进粮食仓储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

(六)总结粮食行业发展经验,认真研究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

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粮食行业发展经验,认真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食流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按照国家关于编制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各地区各行业专项规划的要求,围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宏观调控、产业发展、质量安全等方面,深入研究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流通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抓紧编制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制修订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建设、粮油加工业、科技发展、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专项规划,明确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研究提出重点政策措施,推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

(七)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着力加强粮食行业自身建设

粮食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3

一、清仓查库的范围和内容

本次清仓查库的范围包括所有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含最低收购价粮、临时储存进口粮,下同),省、市储备粮,国有及国有控股(以下简称“国有”)粮食企业储存的商品粮(含县政府调控粮)。以上所称粮食包括大豆,不含食用植物油。具体内容如下:

库存粮食数量检查

重点查清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省、市储备粮和国有粮食企业储存商品粮的数量、品种情况。对国有粮食企业代收、代储的商品粮,要查清粮权归属情况。

(二)库存粮食账务检查

重点检查粮食库存实物与保管账、统计账、会计账、银行资金账的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情况,账务处理的合规情况,以及不同性质和品种的粮食按规定进行分账管理、分仓储存情况。对利用农发行粮食收购资金贷款收购的粮食,要重点检查粮食库存与贷款是否对应,资金占用是否合理。

(三)库存粮食质量检查

重点检查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省、市储备粮的质量合格率和品质宜存率。其中,省、市储备成品粮只检查质量合格率。

(四)中央和省、市储备粮轮换管理情况检查

重点检查*年度中央储备粮和省、市储备粮轮换计划执行情况,包括轮换计划下达是否规范,轮换的品种、数量、时间与计划是否一致,轮入粮食的生产年限和质量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存在擅自串换品种、变更轮换库点和数量以及未轮报轮、转圈轮换、超轮空期轮换等问题。

(五)政策性粮食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检查

重点检查2007年和*年中央储备粮和省、市储备粮保管费和轮换费是否及时足额拨补到代储企业,最低收购价粮食(移库粮)保管费用是否及时足额拨补到委托储存库点。

(六)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统计制度情况检查

重点检查纳入粮食流通统计范围的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统计制度情况。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粮食库存情况的典型调查。

二、清仓查库的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县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县已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家富为组长,县发改局、商务局、监察、财政、农业、审计、质监、统计、粮食、农发行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全县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组(以下简称“县领导组”)。县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粮食局,负责组织落实清仓查库的各项具体工作。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技术指导组、报表汇总组、案件核查组和工作保障组等专项工作组。

县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组的主要任务:一是按照省、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领导本辖区清仓查库工作。二是组织和督导辖区内纳入清仓查库范围的全部企业开展粮食库存自查。三是审核、汇总企业自查结果,向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工作报告。四是协助各级工作组开展粮食库存普查、复查、抽查和案件核查等工作。

检查时点和方式

(一)检查时点

以2009年3月末粮食库存统计结报日为检查时点。

检查方式

本次清仓查库按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和督导企业自查,市级人民政府全面普查,省级人民政府复查工作组重点复查和国务院抽查工作组随机抽查的方式组织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和督导企业自查是整个清仓查库的基础环节,对提高清仓查库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要精心组织部署,按照全省清仓查库的统一要求,组织和督促本地纳入检查范围的所有企业,切实做好自查工作。在完成自查的同时,要为下一步市级普查和国家抽查做好充分准备。

市级普查是确保清仓查库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将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的原则,对纳入检查范围的粮食企业库存情况逐一进行全面普查。

省级复查由省政府复查工作组采取随机抽样、突击检查和暗查等多种方式,对市级普查和县级自查的工作质量进行复核。省级复查突出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环节的深入检查,并对市级普查和县级自查工作质量情况和检查结果做出评估。

自查、普查、复查的具体检查方法,按照《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检查方法》(另发)执行。

清仓查库进度安排

准备阶段

1、成立机构。县人民政府成立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组及办事机构,并将机构设置和人员名单等情况报送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制定和下发清仓查库实施方案。

领导组办公室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通知》(国发[*]118号)精神和省、市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制定和下发本辖区内清仓查库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及时报送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3、动员和培训。在省、市培训的基础上,2009年3月中旬前,完成对参加自查的全体检查人员和纳入检查范围的企业相关人员培训任务。培训内容以《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检查方法》为主。2009年3月下旬,完成清仓查库工作的动员和部署。

4、其它准备。县领导组办公室和被查企业,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备齐相关文件、账务和报表资料,提前准备工作底稿,对不规则货位进行形态整理,备齐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严格校正的称重、计量和质量扦样等检查工具。

(二)自查阶段

4月10日前,由县领导组办公室组织、督促和指导本地纳入检查范围的所有企业认真自查,完成情况汇总,并上报市级领导组办公室。被查企业要根据自查情况认真填写各类工作底稿和汇总表格,准备与检查当日粮食库存实际情况一致的货位平面图、货位明细表以及分仓保管账、保管总账、统计报表、会计报表、辅助账表、原始凭证等账务资料,合同、运单、发票等反映粮食出入库业务的凭证,粮食测温、测湿、熏蒸等作业记录,为后续普查、复查、抽查做好准备。

(三)普查阶段

4月20日前,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对本市区域内粮食库存情况进行全面普查。普查范围与3月末国有粮食库存统计月报口径一致。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情况检查及粮食库存典型调查,与市普查工作一并开展。典型调查由市领导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库存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

(四)复查阶段

4月底前,省领导小组组织对全省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环节进行复查,复查比例为纳入检查范围粮食库存总量的20%—30%。质量复查的抽样代表数量为被复查企业所承储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省、市储备粮库存量的25%左右,对上述四种性质粮食的抽样比例要大致均衡并考虑地区布局。

(五)抽查阶段

5月10日开始,国务院抽查工作组对重点省(区、市)粮食库存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每个省(区、市)抽查的企业不少于10个。

检查结果汇总上报和整改阶段

在全面检查粮食库存的基础上,县领导组办公室要对清仓查库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汇总检查结果,编制相关报表和检查工作报告。对库存检查结果要严格把关,数据汇总中发现有错统、漏统、重复统计、虚报库存数量等问题,要及时纠正,对检查认定的账实差数做出详细的书面说明。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由主管部门下发整改通知书,并督促企业限时报送整改结果,有关资料存档备案,并在检查报告中如实反映,视问题成因和严重程度进行问责。

五、清仓查库工作要求

(一)逐级落实责任

本次清仓查库工作是国务院组织开展的全国性粮食库存专项检查,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部门多,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必须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机构到位,检查人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

要建立和完善明确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企业法人代表、地方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都要逐级在清仓查库工作报告及相关报表上签字。清仓查库工作组负责人都要在检查报告上签字,对检查结果的真实性负责。要严格工作底稿制度,各环节检查的原始记录必须保证完整、准确、真实,并妥善保存、留底备查,不得擅自篡改、损毁。发现有工作走过场,弄虚作假,妨碍清仓查库工作,造成检查结果失实的,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保证质量和进度

县领导组办公室各工作小组要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依据本实施方案和《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检查方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周密制定具体工作细则,细化工作内容和步骤,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检查方法,明确时限要求,确保所有检查工作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三)真实反映粮食库存状况

各类企业要积极配合清仓查库工作,实事求是地反映粮食库存的真实情况。对已销售出库的粮食要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核减当月统计账,未回笼的销售货款计入相应结算账户,不得以任何理由虚增库存。严禁以虚购虚销方式掩盖亏库。

(四)增强清仓查库透明度和公信力

要强化对清仓查库过程的监督,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清仓查库全过程进行监督。要加强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向社会公布粮食库存检查的政策、内容、程序、方法和工作要求,组织新闻媒体进行正面宣传,防止负面炒作,正确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安定民心。县清仓查库工作领导组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严肃查处违规违法案件并选择典型案件公开曝光。

(五)严明纪律清正廉洁

县领导组办公室组成人员均由各部门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参加这次清仓查库工作。要对检查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廉政教育,严明工作纪律。检查人员要坚持原则,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不准参加可能影响清仓查库工作的活动,不得吃请、受礼,对违反纪律的要严肃查处。

(六)加强保密工作

国家粮食库存的数量和布局属于国家秘密事项,对检查过程中涉及的中央政策性粮食库存及省、市储备粮食(县级政府调控粮)库存的数量、布局要严格保密。各地要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制定清仓查库保密措施,配备必要硬件设施,明确保密责任,特别是在数据传输、新闻宣传等环节要严格执行保密纪律,防止发生泄密事件。

六、清仓查库的经费保障

本次清仓查库工作经费全部由财政负担,并拨付县领导组办公室统一管理和使用。对清仓查库过程中所发生的必要开支要严格审核,如实申报,任何人均不得把费用转嫁给被查企业,以确保清查工作圆满完成。

七、清仓查库文件资料的保存

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中形成的文件资料,是清仓查库工作的真实记录,对于今后工作查考、经验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机构和检查小组要指定专人负责,做好每个阶段清仓查库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保证文件材料齐全完整。检查结束后,要将全部资料移交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粮食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4

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粮食局的领导下,全市粮食干部职工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搞活粮食流通,推进产业进程,强化调控措施,依法规范市场,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顺利完成了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1、粮食购销成效显著,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五年来,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累计敞开收购农民余粮55.4亿公斤,比增长73%,平均每年收购粮食11.08亿公斤,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44%,占农民余粮的84%。五年间,按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政策共收购粮食20.18亿公斤,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累计销售粮食72.1亿公斤,比增长91%。2008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粮食收购规范》,为规范粮食企业收购行为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全市创建规范站点59家,达到中心乡镇所在地全覆盖,确保了粮食收购政策的贯彻落实。年全市入库小麦10.07亿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0.9亿公斤。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入库小麦8.8亿公斤,同比增加1.15亿公斤。小麦最高收购价格达到了2.1元/公斤,平均价格在1.98元/公斤,比上年提高0.30元/公斤。入库稻谷3.23亿公斤,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入库稻谷2.74亿公斤,同比增加3100万公斤。粳稻平均收购价2.7元/公斤,籼稻平均收购价2.10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了0.60、0.14元/公斤。夏秋两季为全市农民增收5亿多元,为全面完成农民增收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产业发展纵深推进,行业实力快速提升。紧紧围绕做强做大粮食产业这一目标,以粮油加工和装备制造为主导,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打造出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五年来,全市粮油工业累计实现产值315.9亿元、利税9.82亿元、利润6.93亿元,分别是的3.2倍、4倍和5倍。全市粮食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1亿元、利税9.3亿元、利润6.8亿元,分别占我市粮油工业的88.4%、94.7%和98%。特别是-年实施“省粮油精深加工拓展行动三年计划”,粮油加工区域布局、规模生产、特色化经营,形成了以为代表的大型稻米加工区,年产44万吨规模,占全市总量的52.5%;以名佳、万嘉为龙头的大型面粉加工区,年产21万吨规模,占全市总量的42.8%;以仪征方顺和都天一油脂为龙头的油脂加工区,年产25万吨规模,占全市总量的95%;以牧羊集团为龙头的装备制造加工区,占全市粮机制造的94%。达到了每个粮食加工主导产业都有1-2个大龙头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目前全市粮食行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由年的10家发展到24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5家、市级18家。

3、宏观调控措施到位,粮食安全保障有力。五年来,为确保粮食安全,全市把强化储备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件大事来抓。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全市地方粮食储备规模0.75亿公斤已全部落实到位。结合市场调控需求,制订了《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适时、有序、均衡落实储备粮轮换,对市级储备粮进行全额财产保险。年,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抽查、省级复查,获得省优秀组织奖。五年内,累计投入5762万元完成对全市75个企业152栋仓房的维修改造,有效仓容量达到11.9亿公斤,比期末增加了4.16亿公斤,增幅达54%。全市科学保粮率达90%。随着湖粮食物流园、高邮双兔物流中心、粮食储运加工中心相继建成,沿运河粮食物流走廊的雏型已经形成。期间,从容应对自然灾害和粮油价格的波动,粮食应急保供体系经受了考验。市内外产销协作更加巩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4、依法行政成效明显,流通管理公平有序。五年来,依照《条例》赋予的职责,制定了一系列贯彻落实《条例》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为依法管粮奠定了基础。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已经建立,市局增设了监督检查处,县(市、区)局落实了专门人员,明确了分管领导。全市共核发粮食收购许可证561份,依法注销56份。目前,全市有效粮食收购许可证505份,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27份,民营83份,个体工商户265份,外商4份,其它26份。开展“放心粮店”、“放心粮油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已建成128家放心粮店、12家“放心粮油示范单位”。年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政府粮食保供稳价的有关政策,重点围绕粮食经营者收购资格、履行最高库存量义务、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等抓好监督检查。与工商、公安等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查处无证经营、违法收购23起,罚款9起,罚款金额2.4万元,有效规范了粮食市场。

期末,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粮食流通发生了一些需要面对的新问题。一是思想观念需迅速更新;二是发展方式需加快转变;三是体制改革需不断深化;四是运行机制需不断突破;五是人力资源需快速提升。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二五”的发展中认真对待,逐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粮食工作宏观发展环境

“十二五”既是粮食行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粮食安全保供将进入重要时期,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将进入关键阶段,发展中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是市场主体规模化日益显现。随着农业产业的变革,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的规模种植将成为发展趋势,新型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将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组织的主体。随着国家粮食流通开放度的进一步扩大,央企、外企、民企逐步进入,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等将加快流入粮食流通领域,各类市场主体活跃于粮食流通的各个环节,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空间受到严重挑战。在未来的粮食经营格局中,要争得有利的先机,就必须迎头赶上,发挥好地缘、网点和有限的政策等优势,整合运用好各种资源,配置好各种生产要素,使之形成最佳组合,从而培育出一批优势企业,有效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二是粮食经营市场化深入推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粮食国际化将逐步形成,粮食流通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快速转移,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时点上强势的粮食政策作用明显,管理通胀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不断增强,粮食市场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主体入市角逐,期现货市场的同振共荣,荡涤着我们的粮食经营者。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不可能置身度外,不可能再单纯的靠政策生存和发展。唯有全身心融入市场,象央企、外企一样壮大实力,象民企一样增添活力,主动进行改革调整,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粮食产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正在加快形成,先进技术装备正在不断改造粮食产业,新型的业态和质态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产业运作方式。然而,不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仍停留在买原粮、卖原粮的老套路,跨行业、跨企业、跨区域之间的联合经营开展不力。突出表现在载体上,缺少强势的收购网、销售网和紧密产业分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为滞后;在思想上,“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小富即安”、小商小贩思想影响较深,安于小摊子,守住小山头,缺乏大粮食、大流通、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的现代思维理念。

四是粮食商品资源化趋势明显。粮食具有特殊商品、公共产品、一般商品的三重属性。基于生产能力的有限性和需求的刚性等因素,其被资源化、金融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因而,没有较强的实力和控制力是难以更多掌握粮食资源的。“质优、价廉、量大”是优势粮源的基本特征,有效掌握粮源已成为粮食生产经营企业的必然选择。然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小弱散”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能掌控的优质粮源基地尚未建成,内部管理较为粗放,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往往在无先进装备下不顾质量、价格,单纯追求数量,“价格战”、“质量战”频现,难以将有限的粮源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思路、主要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的粮食安全观,认真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提高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创新、精致、幸福建设,全面推动粮食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全市粮食宏观调控更加有力、产业实力更加壮大、市场体系更加健全、法制建设更加完备。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年粮食购销总量确保在20亿公斤以上;地方储备粮规模与城市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相匹配;独立运作国有购销企业总数减少50%,国有粮食购销(规模)企业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粮油工业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实现粮油工业总产值180亿元,销售收入175亿元,利税8亿元,利润5亿元。其中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个;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企业2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4个。新增部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创建省级以上粮油名牌4个。全市沿运河粮食物流走廊全面建成,形成产业发展、物流顺畅、市场繁荣、信息灵敏、消费放心、调控有力、应急及时的粮食流通新格局。

(三)基本思路:以加快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抓机遇、促发展、增活力、上水平、保稳定”的要求,突出统筹城乡、产业提升、农民增收“三个重点”,抓住以产业化提升质态、以基地化带动农民、以连锁化服务市民“三个关键”,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粮食合作经济组织、现代粮食物流载体“三个主体”,着力创新粮食企业与生产基地、与合作组织、与农民联结“三个机制”,不断提升粮食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三个水平”,实现粮食经济转型升级、粮食企业持续增效、粮食安全保障有力“三个目标”。

(四)主要原则:

1、保障安全。继续发挥国有独资和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提高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全市军需民用、供需平衡、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完善粮油供应应急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立粮油价格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系统,提高预警能力和服务水平;抓好粮食质量安全,确保存粮安全。

2、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粮食购销、储存、运输、加工、社会粮食管理等诸环节,促进全市粮食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既要加强宏观调控,维护粮食安全,又要提高粮食经济效益,促进行业发展;既要立足行业发展,又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相适应;既要着眼于的粮食供求,又要服务于全国全省粮食安全大局;既要服务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又要带领粮食行业职工共同致富奔小康;既要着眼于量的发展,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3、科技先导。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运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高效低碳等新技术,着力提高粮食加工转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仓容配套设施。建立覆盖城乡的粮油信息网络体系,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大型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标准化水平。完善粮油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村储粮技术。

4、整合资源。按照保障粮食供应安全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粮食流通设施和各种所有制的粮食企业,结合政府规划,通过去弱留强、搬迁重建、售旧建新等方式重新整合现有的仓库、设备、资金、人员等资源,构筑高效、安全的粮食保供网络体系。

5、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责,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监测体系及粮食供求和价格信息制度,加强对全市的粮食流通市场监督检查执法。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完善粮食监管体系,全面推进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管理与监督检查工作,切实保护好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维护粮食流通正常秩序。

四、主要任务

1、抓基地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是发展一批订单基地。通过订单的形式,力争紧密型生产基地和订单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逐步形成优质食用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区域化规模种植。2015年,全市中心骨干粮库落实订单收购量达到收购总量的80%以上。二是发展一批优质品种基地。引导各地发展一批适销对路、居民喜食、优质优价、综合效益较好的粮食品种,引导各县(市、区)着力形成2-3个主导粮食品种,提高粮食品种的优质率。配合农业部门加大高标准粮田建设和高效优质粮食品种推广力度,推动各县(市、区)发展上规模、高效益的粮食种植。加快“三品”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建成10万亩有机粮食生产基地。三是发展一批粮食生产基地。引导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粮田等形式,建立自营粮源基地50万亩,保证每年提供4.5亿公斤左右的商品粮,作为政府应急调控市场最基本的粮源。巩固市外粮源基地,稳定发展粮食龙头企业在金湖、盐城、天长及东北等地的粮源基地,掌控粮源7亿公斤以上。四是拓展一批粮油销售基地。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强化宣传,打响品牌,树立放心、安全、诚信产品形象,重点企业销售基地销售额超过20亿元。

2、抓现代物流,打造运河粮食走廊。一是打造现代粮食物流网络体系。依托省“两纵两横”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围绕我市重要交通通道的建设,重点完成2个区域性、枢纽型粮食现代物流中心、6个县(市)级粮食现代物流节点、22个骨干粮库的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使其纵向衔接、横向链接,实现公铁水联运和四散化无缝对接,具备散粮中转、储存和粮油食品精深加工及批发贸易等功能。力争到2015年,全面建成粮食现代物流枢纽型项目和主要节点项目,粮食仓储总容量稳定在12.5亿公斤以上。二是建成公、铁、水“四散化”运作体系。根据我市“二纵五横”干线航通和公铁水交通运输条件,按照不同粮食品种的运输特点,推进粮食流通的“四散化”作业。短途重点推广散粮卡车、便民机具和船舶散粮运输;省际重点发展铁路、集装箱、船舶散粮运输,形成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粮食物流运输体系。到2015年,全市“四散化”率达到80%。三是完善粮食市场体系。不断强化和完善以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为中心,以各县(市、区)粮食市场为网络,以粮食经营企业、农村粮食集贸市场、放心粮店为依托,各具特色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多元化粮食市场体系。到2015年,全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交易额达到10亿元以上。四是着力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重视无形市场培育,加快发展粮食的期货贸易、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改进服务和经营手段,降低粮食流通成本和费用,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粮食企业驻场经营。培育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粮食经营企业和经营大户,全市着力培育、扶持、规范500个粮食经纪人,每年新建10个粮油生产合作社,到2015年达80家以上。

3、抓龙头升级,培育百亿粮食产业。一是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扶持非国有粮食企业发展,保障非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准入、政策扶持等各个方面与国有粮食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粮食行业,2015年前、高邮、都各引进一个大型粮油企业并与之成为合作伙伴。着力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十亿元以上企业和加工园区,争取2-3家企业成功上市。二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鼓励和支持现有粮食加工企业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改造老设备、老工艺,稻谷加工适度发展配制米、营养米和小包装米生产,着力打造绿色大米和有机大米产业链。小麦加工着力提高专用粉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增加食品专用粉、开发膳食纤维等适销对路产品生产。植物油加工开发生产精炼油、高级烹调油、调和油、专用油和保健油品,提高小包装油品的比例。三是加强粮油品牌创建。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委托加工等多种途径做强做大,统一标识,统一包装,发展区域品牌,到2015年,新培育2个省级粮油科技研发中心,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个,其中中国名牌1个。四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资源、劳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配置。重点打造牧羊科技园、粮油食品制造产业园、粮食储运加工中心、沿大米产业园区。

4、抓粮食储备,保障全市粮食安全。一是创新储备粮管理。实现由总量平衡转向数量、品种、品质的综合平衡,对储备粮食由静态管理变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储备粮食的调节作用。二是推进粮食储备仓储设施更新改造。根据交通、粮源和仓储设施条件,积极采用置换新建、改造提升、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使中心库与骨干库点的仓房容量分别达到2500万公斤和1500万公斤以上。中心库具有储备粮承储、粮食烘干、药剂管理、害虫防治、技术指导、质量检测、信息集成、大宗交易等功能,成为区域内仓储企业的示范;骨干库具有收购、储存综合功能,是落实国家收购政策的载体。结合行政体制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现有一线收纳库进行整合,达到37家,每个点仓容量达到1000万公斤以上。三是完善粮油储备体系。建立动态调节储备,发挥龙头粮油加工企业和粮油批发市场保障供应、调节市场的积极作用,减轻财政负担。根据产需情况、交通状况、储粮条件等因素,科学调整储备布局,确保储备粮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并节约成本、费用。四是强化储备粮安全管理责任制。降低储存环节粮食损耗,入库把好质量关、储存把好科技关、轮换把好市场关。

5、抓科技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导作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设立科研中心,鼓励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十二五”期间,全行业R&D(研究与开发)经营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每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1%以上。重点在粮食储运、粮食深加工、信息传感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建设科研项目,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新成果推广应用三个层面,全面提升行业科技含量。二是加快粮食科技推广运用。重视清洁生产和节能循环利用。采用环保、安全、节约、高效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粮食储存、运输、加工设备和技术,推进粮食企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到2015年,应用型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85%,开发3-4种粮食储藏保鲜新技术,建立2-3个现代化企业(粮库)粮食流通综合示范工程。三是加快“数字粮食”建设。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为目标,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计算机自动控制、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粮食价格采集、粮食行情预报预警、粮库粮情监测管理、储备粮常规管理、生产流程控制等业务上的应用。争取建成集粮食资源管理、粮油交易、政务管理和粮油数据库等为一体的粮油信息网,加快“数字粮食”系统建设。

6、抓“民生工程”,创建消费放心行业。一是继续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以实施“五放心”工程为着力点,规范粮油收购、加工、流通秩序,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继续深入开展“五放心”活动,从加工业的“放心粮油产品”到流通业的“放心粮油市场”到“放心粮油供应店”,构成“米、面、油”质量安全体系。到2015年,“放心粮油示范单位”20家,“放心粮店”200家以上,每个乡镇都有1—2家。二是加强粮油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在积极完善市粮油质量监测所的同时,配套建成6个与粮食物流中心相匹配、功能齐全、特点显著的县级粮食质量品质监测机构,推动粮油监测从流通领域向消费领域延伸,为本区域的粮食提供全面的监测服务。推广应用先进检测技术,加快粮油检测设备和仪器更新换代,重点配置粮食品质快速检测设备、储存粮食品质监测设备、出库粮食质量检测设备等,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三是健全粮食应急保供体系。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及应急机制,建立健全全社会粮食统计网络,定期进行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分析、利用和工作。建立粮源、加工、供应、储运等应急保障系统,指定中心骨干粮库为应急供应出库单位,双兔米业、天一油脂、万嘉面粉等龙头加工企业作为加工保障点,十六粮油连锁店、大型超市约20个左右的应急供应点。建立粮食市场价格监测点。在市内建立18个监测点,与市外淮安、泰州、镇等地和省外天长等地建立价格监测横向联络关系,及时掌握周边粮食市场价格动态。加大应急成品粮库建设力度,在市中心城区、邗、都等县(市、区)城,建设应急成品粮库。

7、抓法治建设,提升执法规范能力。一是健全和完善监督检查执法体系。落实市县两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成立粮食执法专业队伍,明确机构和编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信息交流、信息和政策宣传。建立起公平、公正、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使广大粮食经营者都能知法、守法,营造依法管粮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粮食行政执法检查制度,健全监督检查工作程序、工作纪律等配套措施,完善执法监督、评议考核、行政执法责任制等具体工作办法。到2015年,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具有较强操作性和适应我市粮食流通发展需要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三是积极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工作。认真贯彻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依法履行粮食行政执法工作职能。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把好市场准入关,为从事粮食购销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平等的政策环境;粮食收购期间,大力开展以维护收购秩序、保护售粮农民利益为重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拖欠售粮款及坑农害农等问题;积极开展以粮油质量监管为重点的粮食行政执法专项检查活动,确保出库原粮质量;加强粮食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与工商、质检、卫生、价格等部门加强配合,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共同维护好粮食流通市场秩序。

8、抓人才保障,构建人才聚集平台。一是政策引才。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开辟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制订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二是载体聚才。结合实施项目带动人才发展战略,以粮食产业化项目、物流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信息化项目等各类项目为平台,面向国内外吸引相关科技和管理人才,不断提升我市粮食产业智能化水平。三是培养育才。分级分层抓好干部教育培训,重点抓好粮食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市场经营人才等人员的培训。大力开展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实现课堂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组织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打造全方位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同时,加强管理,开发行业人才资源,对“土专家”进行摸底,建立行业人才库和人才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四是激励留才。建立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人才选拔激励机制、人才作用发挥机制。实行分配、评先、疗养向人才倾斜,领导与人才结对联系,人才评选滚动式管理。探索股权激励、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等举措,推行职工持证上岗,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五、重点项目

(一)粮油产业园区(基地)项目

1、牧羊粮油食品机械产业园: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逾10亿元,将先后研制开发生物质能源设备、农业机械、智能设备、食品机械等。建成后,整个园区将实现总产值超100亿元,利税超10亿元,成为全球最先进的粮食加工、食品机械生产基地。

2、粮油食品制造产业园区:以湖粮食物流中心为基础,规划700亩土地。力争成为苏中地区有影响的生态粮食工业产业园区。

3、大米产业园区:将现有的大米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打造区域品牌,以品牌为纽带,缔结利益共同体,增强市场竞争力。

4、粮食储运加工中心:项目规划建设用地277.6亩,总投资2.6亿元,建设粮食总仓容8.1万吨、专业码头一座、年加工小麦20万吨、稻谷15万吨生产线各一条,检测中心、信息中心各1个。

(二)粮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

1、粮油食品制造产业园区年产10万吨大米项目。总投资1亿元,发展精制米加工,提高优质米的比重,开发食品加工专用米,实现年产值5亿元。

2、()麦芽年产15万吨麦芽生产线,总投资2亿元,实现年产值6亿元。

3、民生粮油股份有限公司5.5万吨仓储及日产600吨大米加工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

4、丁沟粮油管理所、神谷米业有限公司2万吨仓储及日产200吨大米加工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

5、都市粮食收储总公司、天一油脂集团有限公司3万吨油脂中心库项目。

6、仙面粉公司仓储10万吨及年产15万吨小麦加工项目,总投资1亿元。

7、粮食物流1000吨级专用码头,总投资1000万元。

(三)粮油加工食品安全检测和标准体系项目

1、市粮油质量监测所,总投资1500万元。

2、国家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总投资5000万元。

3、高邮市粮油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总投资200万元。

(四)仓储设施改造项目

1、中心骨干粮库设施完善项目。对全市6个中心库、22个骨干库完善设施,建设药品库、道路、室外地坪,配置吸粮机、扒谷机、输送机、清理筛、汽车衡等“四散化”作业设备,购置检化验仪器等,总投资6000万元。

2、仓库维修改造项目。对22个骨干粮库和37个一线收纳库分年度进行重点维修改造,提升仓房保温和库区作业自动化功能,总投资6000万元。

3、烘干设备项目。对中心库和骨干粮库配置22套粮食烘干机设备。总投资6000万元。

4、仓库建设项目。对中心粮库和骨干粮库仓容建设,采取报废旧仓重建、老库空地重建、老库整体置换迁址新建等方式。新建仓应按照现代化标准建设,配置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三大保粮系统,推动应用“四散化”作业。“十二五”期间建设仓容20万吨,总投资约2.5亿元。

5、低温绿色储粮试验项目。为解决成品粮及粳稻过夏的安全储存问题,借鉴近年来全国有关地区低温仓建设的经验,积极争取项目在试点。

(五)优质粮源生产基地项目

1、大运河西生态农业基地。目标流转1万亩,目前流转1700亩。北郊生态农业观光园,一期流转土地1000亩,目前已经流转400亩。

2、仪征市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目标流转1万亩,目前流转5000亩,其中马集3000亩、月塘2000亩。

3、优质粮源基地。目标流转4000亩,目前流转2300亩。

(六)粮食信息化建设项目

1、建立市储备粮管理系统。构建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储备粮承储企业之间一体化的网络平台,实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储备粮承储企业计划管理、统计管理、仓储管理、质量管理、粮情检测管理等远程监控和全程监管。

2、推进市粮食收购系统建设。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托粮食收购系统平台与各自辖区内的粮收购库站点连接,实现自动采集种粮大户、粮食经纪人粮食的销售数据,实时显示粮食的交易数量、方式和流向,准确记录收购企业交易行为,全面掌握粮食生产、收购与价格信息,并通过网络实现集化验、检斤、结算、统计等业务。

3、完善市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粮油品种的市场价格信息采集、处理时效性,增强科学分析粮油价格走势的能力,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即将发生的风险进行预警,增强粮食预警、监测和动态信息管理。

4、建立市粮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管理全市骨干中心粮库。实现出入库管理、统计结算、粮情监测等信息系统。

5、完善办公自动化、权力网上运行系统。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和应用水平,实现机关内部行政管理网络化、流程标准化、政务信息公开化。

6、配合省粮食局做好政务内网网络、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粮食流通统计系统、省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数字粮食”工程建设。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粮食行业的发展,关系到全市居民消费、农民增收和广大粮食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创新、精致、幸福和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因此,要加强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领导,努力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十二五”规划落到实处。

2、加快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加快科研项目、技改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粮食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投资体制。形成由政府、企业、中介机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投资的有序竞争格局,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国资、民资,解决粮食行业发展中急需的资金问题。

3、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1)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所得税方面的减免政策。粮油加工企业在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方面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的粮油加工技术与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争取农业发展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的金融扶持,特别是对粮油加工企业在农村直接收购和储存原料的资金供应,以及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上的符合国家鼓励发展项目的贷款,为粮油加工企业和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3)加大政府投入。在努力挖掘行业自身潜力、开辟融资渠道的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投入,促进行业快速发展。争取地方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用于落实规划所列的粮食安全、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和重大研发项目。

4、做好规划的实施准备

粮食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5

这次粮食工作总结表彰会议是在粮食购销全面市场化,企业改革全面推进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xx局长对20*年的粮食工作作出全面总结,对20*年的工作作了部署和安排,目标明确,措施扎实,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会上,表彰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4个基层单位作了典型发言和经验介绍,会议开的很好,希望大家把这次会议的精神贯彻好、落实好,不断开创全县粮食工作的新局面。下面,我就今年的粮食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过去的一年,粮食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克服困难,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勇于创新,扎实做好企业改革、粮食购销、粮办工业、招商引资等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工业经济被县被为目标考评先进集体。一是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去年一年,全县粮食企业以减员分流、调整职工劳动关系为切入点,减员分流近xx人,粮办工业、经营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化改革,全面完成了改革的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层所库实现扭亏为盈,经济效益在全市粮食系统名列前茅。二是粮食购销经营两旺。去年入库粮食x亿斤,占商品量的xx%;实现粮食销售xx亿斤,占全年目标任务的xx%,同比增长xx%;xx粮库3000万斤仓容通过省级验收,入库储备粮3000万斤。三是工业经济势头强劲。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25.1%;实现工业销售收入4.83亿元,同比增长34.7%;实现工业利税260.1万元,工业技改投入1010万元,在全县经济部门中也名列前茅。四是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去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x个,引资8010万元,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今年,又与外商意向签订投资6000万美元生产xx的项目,这也是我县目前引进外资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项目,表明了粮食局招商引资工作又跃上了新的平台。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系统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

20*年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届三中、四中的一年,是实施完成“十五”计划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粮食工作,意义重大。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要求,我们必须认清新形势,把握新趋势,不断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增强做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把粮食工作做的更好。

㈠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粮食流通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由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全国范围内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及农民种粮收益减少,使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带来粮食产量的下降。今年,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到位,近几年,粮食种植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粮食的商品率逐年下降。给粮食收购、经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形势的发展要求粮食流通工作要改变粮食生产规模小而散、小生产不适应大市场的现状,生产、购销和加工努力做到一体化。要将粮食流通的信息很好地反馈给农民,改变生产和需求相脱节的状况。要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足够数量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总之,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采取新对策,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协调发展。

㈡加入WTO,粮食流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加入WTO以后,意味着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粮食流通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表现在平等的贸易机会为粮食进出口提供商机。挑战主要是加入WTO后,我国关税水平逐步降低,进口粮油质量、价格优势十分明显,随着进口配额逐年加大,粮食、油脂、油料进口量逐年增加,将对国有粮食市场造成严重冲击。据农业部专家分配,我国农业成本以平均1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粮食成本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粳米、小麦、玉米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价40%以上,小麦质量又低于欧美、加拿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粮油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多产优质粮油,增强竞争能力。粮食企业必须加快改制步伐,转换经营机制,尽快适应民营经济和市场激烈竞争的大环境。

㈢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流通工作面临新的课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粮食政策,沿海地区粮食市场已率先放开,其他产粮区也陆续进行放开试点,但是,在这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一是粮食消费需求有哪些变化,对粮食总量平衡、市场价格产生哪些影响,以及粮食库存和储备合理规模应当怎样适应形势的变化等,都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二是储备粮缺乏灵活的吞吐和轮换机制,粮食内、外贸易没有有机结构,使粮食宏观调控措施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调控效果。三是粮食工作如何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有效地调控粮食市场和价格,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因此,怎样适应新形势,做好粮食行业指导工作,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需要研究和明确行业指导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手段。作为地方,搞好这方面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为上级的决策提供依据,而且也有利于搞好我们自身的工作。

二、把握重点,推动今年粮食工作再上新台阶。

㈠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企业改制步伐。

加快经济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改革。一是要进一步搞好政企分开,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真正成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管理,与粮食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脱钩,不直接参与粮食经营。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粮食购销公司内部运行机制,规范运作行为,加大对基层所、库购销仓储的管理力度。三是要继续推进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加快机制创新,努力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对非购销企业要全面推进以股权多元化为重点的改制,抓紧企业收入分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积极推行年薪制,调动企业经营者和科技、管理、营销骨干的积极性。要加快国退民进步伐,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通过以“一股两转换”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使国(公)有资本从中小企业基本退出,原则上不再保留纯国有中小企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实行股份化;通过产权转让民营化,置换企业的国有、集体身份,解除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关系,让企业自主走向市场;通过国有、集体资本一次性退出,依法理顺劳动关系,让职工走向市场。在抓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要促进改革企业面向市场转换内部经营机制,着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㈡创新营销理念,搞活粮食购销。

一是不断改进收购方式,做到三个延伸,即由坐站收购延伸到上门收购;由收购原粮延伸到农民需出售的农副产品;由单一粮食品种收购延伸到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服务,努力掌握粮源,发挥主渠道作用。二是抢抓商机,搞活粮食销售。通过采取联购联销、即购即销、代购代销、外购外销、内购外销以及实行销售奖励办法等多种措施,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加大营销力度,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三是积极发展订单粮食和粮食基地。粮食部门是连接粮食生产环节与销售市场的重要纽带,最了解市场需求,要与农业部门紧密配合,进一步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一方面为掌握粮源,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导引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要培植龙头企业,并在全县建立一批无公害优质稻米、麦、油基地,努力创建一批绿色、安全食品的品牌,努力把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粮食企业创名牌、争市场的过程。要重点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新型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和农民利益的提高。

㈢加大安全保粮工作力度,确保人身安全和不发生重大坏粮事故。

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各类重大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安全问题已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高度。粮食部门在抓好安全生产的同时,要下大力气,进一步抓好安全保粮工作。为此,要推广科学保粮技术,提高保粮工作科技含量,开展“一符四无”活动,坚持常抓不懈,确保不发生任何事故。

㈣举全局之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是适应形势的需要,也是加快粮食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们面临最突出、最直接的问题是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缺人才。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现实、最重要、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招商引资,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希望大家能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向全员招商、以商招商、品牌招商推进,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热潮。

三、转变职能,切实加强对粮食工作的领导。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工作任重道远,为此,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认真承担起政府赋予的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重任,促进粮食流通有序健康地发展。要适应市场化和WTO的新形势,抓好机关和企业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努力建立一支精干、廉洁、高效的干部职工队伍。对粮食市场放开后,对粮食企业存在的困难,县政府将尽力给予支持和协调,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总之,通过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摘把我县粮食事业不断推进前进,为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作出积极贡献。

粮食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6

这次粮食工作总结表彰会议是在粮食购销全面市场化,企业改革全面推进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局长对20*年的粮食工作作出全面总结,对20*年的工作作了部署和安排,目标明确,措施扎实,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会上,表彰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4个基层单位作了典型发言和经验介绍,会议开的很好,希望大家把这次会议的精神贯彻好、落实好,不断开创全县粮食工作的新局面。下面,我就今年的粮食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过去的一年,粮食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克服困难,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勇于创新,扎实做好企业改革、粮食购销、粮办工业、招商引资等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工业经济被县被为目标考评先进集体。一是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去年一年,全县粮食企业以减员分流、调整职工劳动关系为切入点,减员分流近*人,粮办工业、经营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化改革,全面完成了改革的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层所库实现扭亏为盈,经济效益在全市粮食系统名列前茅。二是粮食购销经营两旺。去年入库粮食*亿斤,占商品量的*%;实现粮食销售*亿斤,占全年目标任务的*%,同比增长*%;*粮库3000万斤仓容通过省级验收,入库储备粮3000万斤。三是工业经济势头强劲。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25.1%;实现工业销售收入4.83亿元,同比增长34.7%;实现工业利税260.1万元,工业技改投入1010万元,在全县经济部门中也名列前茅。四是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去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个,引资8010万元,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今年,又与外商意向签订投资6000万美元生产*的项目,这也是我县目前引进外资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项目,表明了粮食局招商引资工作又跃上了新的平台。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系统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

20*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四中的一年,是实施完成“十五”计划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粮食工作,意义重大。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要求,我们必须认清新形势,把握新趋势,不断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增强做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把粮食工作做的更好。

㈠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粮食流通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由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全国范围内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及农民种粮收益减少,使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带来粮食产量的下降。今年,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到位,近几年,粮食种植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粮食的商品率逐年下降。给粮食收购、经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形势的发展要求粮食流通工作要改变粮食生产规模小而散、小生产不适应大市场的现状,生产、购销和加工努力做到一体化。要将粮食流通的信息很好地反馈给农民,改变生产和需求相脱节的状况。要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足够数量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总之,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采取新对策,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协调发展。

㈡加入WTO,粮食流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加入WTO以后,意味着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粮食流通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表现在平等的贸易机会为粮食进出口提供商机。挑战主要是加入WTO后,我国关税水平逐步降低,进口粮油质量、价格优势十分明显,随着进口配额逐年加大,粮食、油脂、油料进口量逐年增加,将对国有粮食市场造成严重冲击。据农业部专家分配,我国农业成本以平均1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粮食成本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粳米、小麦、玉米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价40%以上,小麦质量又低于欧美、加拿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粮油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多产优质粮油,增强竞争能力。粮食企业必须加快改制步伐,转换经营机制,尽快适应民营经济和市场激烈竞争的大环境。

㈢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流通工作面临新的课

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粮食政策,沿海地区粮食市场已率先放开,其他产粮区也陆续进行放开试点,但是,在这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一是粮食消费需求有哪些变化,对粮食总量平衡、市场价格产生哪些影响,以及粮食库存和储备合理规模应当怎样适应形势的变化等,都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二是储备粮缺乏灵活的吞吐和轮换机制,粮食内、外贸易没有有机结构,使粮食宏观调控措施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调控效果。三是粮食工作如何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有效地调控粮食市场和价格,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因此,怎样适应新形势,做好粮食行业指导工作,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需要研究和明确行业指导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手段。作为地方,搞好这方面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为上级的决策提供依据,而且也有利于搞好我们自身的工作。

二、把握重点,推动今年粮食工作再上新台阶。

㈠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企业改制步伐。

加快经济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改革。一是要进一步搞好政企分开,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真正成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管理,与粮食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脱钩,不直接参与粮食经营。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粮食购销公司内部运行机制,规范运作行为,加大对基层所、库购销仓储的管理力度。三是要继续推进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加快机制创新,努力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对非购销企业要全面推进以股权多元化为重点的改制,抓紧企业收入分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积极推行年薪制,调动企业经营者和科技、管理、营销骨干的积极性。要加快国退民进步伐,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通过以“一股两转换”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使国(公)有资本从中小企业基本退出,原则上不再保留纯国有中小企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实行股份化;通过产权转让民营化,置换企业的国有、集体身份,解除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关系,让企业自主走向市场;通过国有、集体资本一次性退出,依法理顺劳动关系,让职工走向市场。在抓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要促进改革企业面向市场转换内部经营机制,着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㈡创新营销理念,搞活粮食购销。

一是不断改进收购方式,做到三个延伸,即由坐站收购延伸到上门收购;由收购原粮延伸到农民需出售的农副产品;由单一粮食品种收购延伸到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服务,努力掌握粮源,发挥主渠道作用。二是抢抓商机,搞活粮食销售。通过采取联购联销、即购即销、代购代销、外购外销、内购外销以及实行销售奖励办法等多种措施,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加大营销力度,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三是积极发展订单粮食和粮食基地。粮食部门是连接粮食生产环节与销售市场的重要纽带,最了解市场需求,要与农业部门紧密配合,进一步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一方面为掌握粮源,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导引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要培植龙头企业,并在全县建立一批无公害优质稻米、麦、油基地,努力创建一批绿色、安全食品的品牌,努力把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粮食企业创名牌、争市场的过程。要重点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新型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和农民利益的提高。

㈢加大安全保粮工作力度,确保人身安全和不发生重大坏粮事故。

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各类重大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安全问题已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高度。粮食部门在抓好安全生产的同时,要下大力气,进一步抓好安全保粮工作。为此,要推广科学保粮技术,提高保粮工作科技含量,开展“一符四无”活动,坚持常抓不懈,确保不发生任何事故。

㈣举全局之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是适应形势的需要,也是加快粮食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们面临最突出、最直接的问题是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缺人才。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现实、最重要、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招商引资,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希望大家能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向全员招商、以商招商、品牌招商推进,掀起新一轮招商

引资的热潮。

三、转变职能,切实加强对粮食工作的领导。

粮食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7

一、各地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一)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4年5月,国务院主持召开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以后,国家粮食局立即召开全国粮食局长会议,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对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各项政策措施进行具体安排和部署。组织召开粮食产销平衡区、部分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座谈会,以及部分省(区、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座谈会,了解和掌握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提出完善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建议,推进改革的顺利实施。各省(区、市)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周密制定了改革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这项改革。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已经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主体多元化,初步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形成粮食价格的机制,促进了粮食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2004年,粮食主产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40%的资金用于落实对农民直接补贴。全年全国有29个省(区、市)共安排直接补贴资金116亿元,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区)安排直接补贴资金103亿元。针对稻谷供求偏紧的形势,国家及时公布了早、中、晚籼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国有粮食企业通过多种服务方式积极收购,较好地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对粮食市场价格起到了较强的支撑作用,给种粮农民吃了“定心丸”。

由于政策好,粮价高,人努力,天帮忙,2004年粮食生产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9389亿斤,较上年增产775亿斤,增产幅度达到9.0%,创历史年粮食增产最高水平。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增幅最高的一年。由于粮食增产和价格较高,种粮农民得到了实惠,全国种粮农民比上年增收约600亿元。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大幅度提高,黑龙江、河南、安徽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10元、2553元和249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0%、14.2%和17.5%。

(三)着力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历史包袱,因地制宜推进企业重组转制,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

为给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重组转制创造条件,各地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解决“老人、老粮、老账”历史包袱。一是妥善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采取省级财政补贴一点、市县财政安排一点、粮食企业自筹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解决粮食购销企业职工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补偿金问题。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消化现有库存中以往按保护价(含定购价)收购的粮食。三是各地按照省级政府的统一安排,认真开展老账清理审计工作。经过努力,长期困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三老”历史包袱问题正在得到妥善解决。截止到2004年年底,全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职工人数已由1998年的194.8万人精减到104.7万人;18个省(区、市)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老账”的清理审计,另13个省(区、市)正在研究制定和协调工作方案;前几年收购的高价位库存粮食,目前已有近70%得到处理。

在解除“三老”历史包袱的同时,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步伐,主要探索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以县为单位组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油购销公司,负责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国有资产的运营,集中管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老人、老粮、老账”,承担政府委托的政策性粮食业务,并承担全部历史债务的清偿。二是对中小企业采取股份制、拍卖、兼并和转制等方式进行改造重组。同时,成立新的县粮油购销公司,承担政策性挂账债务,从事政策性粮食储备业务和其他粮油购销业务。三是通过改革解决历史包袱后,发展企业集团,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作为宏观调控载体的作用。通过调整布局和重组转制,全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总数已由1998年的30434个,调整为2004年年底的20522个。

(四)加强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根据《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规定,国家粮食局和有关部门先后起草和公布实施了《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及《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实施细则》。针对粮食供求出现的新变化,适当控制中央储备粮轮换计划安排数量和轮换节奏。根据国务院关于“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按照布局合理、管理科学、吞吐灵活、调控有力的原则,各地抓紧健全地方粮食储备管理体系,相应增加了地方储备规模。同时,推动各地建立中长期粮食总量平衡预警机制,完善地方粮食安全预案。促进粮食产销衔接,在铁道、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增加东北地区粮食运力,保证了主销区市场粮食供应,稳定了市场粮食价格。

(五)依法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建立粮食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粮食流通秩序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国家粮食局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全社会粮食商品流通统计制度》等规章制度,各地也相继出台了地方粮食收购资格管理办法,开展资格认定工作,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粮食市场主体,搞活粮食流通。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善政策和健全机制,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经走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改革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粮食增产的基础还不很稳固,粮食主产区地方财政负担过重,种粮农民增收还要面对市场粮价变化的影响,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种粮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在地区间进展还不平衡,一些地方配套措施不到位,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机制还需在市场化运作下进一步磨合,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还难以适应市场主渠道的需要。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全局,着力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五个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

(一)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当前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推动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积极培育、发展和规范多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开展公平竞争,活跃粮食流通。要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让市场形成能够对供求作出真实反映的价格信号,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生产和需求的导向作用。粮食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特别是主产区粮食生产和销售对全局的影响很大,在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情况下,要注重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制度和长效机制。要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逐步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继续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原则,积极推动和发展产销区之间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衔接,做好指导、服务和协调,努力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支持和鼓励产销区双方的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格局,促进主产区生产的粮食向主销区顺畅流通,真正使产区的粮食有稳定的销路,销区的粮源有可靠的保证。近几年来,粮食主产区的黑龙江省到东南沿海销区建立储粮加工企业和销售网络,沿海销区的浙江等省到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就是在市场机制下运作的。既充实了销区市场的粮源,又为产区疏通了粮食销售渠道,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另外,个体、民营经济在搞活产销区的粮食流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要把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调动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是经济工作中的两项重要任务。妥善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落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经济总体上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又进一步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因此,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继续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落实对主产区的各项奖励补助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坚持立足国内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继续推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改善粮食品种结构,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发挥现代流通业和加工业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制度创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粮食稳定增产和种粮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要紧紧抓住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这个重要环节,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彻底打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吃“大锅饭”体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有利于企业面向市场,主动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活力。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种粮农户的分散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的制约,种粮农民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绝大多数种粮农民特别是主产区种粮农民只能是被动适应市场,加上我国在城市生活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者对粮食价格比较敏感,在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国家还需要依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这个重要载体,在粮食收购、掌握粮源、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市场供应和服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以更好地保护种粮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近几年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但“老人、老粮、老账”等历史包袱还未完全消除,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还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粮食市场主体,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并担当起主渠道的重任,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要在解除历史包袱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切实做到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后,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市场主体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不应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同时,要合理调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布局,加快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根据国家粮食宏观调控需要,除中央政府以国有独资形式掌握一批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地方政府以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形式掌握一批地方粮食储备库外,在粮食主产区的产粮大县,可以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基础,因地制宜组建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或国有参股的粮食企业。在大、中城市,采取国有控股或国有参股的形式,重点掌握一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保障国家宏观调控的成品粮供应需要。对粮食供应比较困难的山区、牧区、水库移民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要继续保证稳定的粮食供应渠道。鼓励以资产为纽带,逐步培育若干个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或集产、加、销一体的粮食企业集团。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快以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扩大粮食订单生产、订单收购,创建名优粮食品牌,发展粮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金粒麦业公司的公司连基地的经济合作组织;湖南省常德市的金键米业公司的稻米深加工龙头企业;山东省章丘市面向农村,提供服务,做大做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山东省莱州市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龙头,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等做法,都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面向市场,转换机制,主动服务,做大做强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计划主渠道到市场主渠道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四)要注重依法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流通正常秩序

放开市场和加强管理,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把两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既不利于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粮食市场体系的建设,也不利于粮食市场稳定和改革的推进。国务院颁布施行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为规范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制保障。当前,要全面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各地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出台粮食流通监管的相关配套办法。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做好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工作。凡是入市的市场主体,必须由粮食部门进行资格审核,工商部门发放营业执照。要根据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和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的需要,落实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统计、质检的职能、机构、编制、人员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各有关部门要相互协作,切实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确保粮食收购市场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活而有序。

(五)要始终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改革的落脚点,切实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

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其主要目的和归宿就在于实现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对于粮食这种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特殊重要商品,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的制度和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逐步优化中央储备粮布局和品种结构。对承储中央储备粮的代储企业实行资格认证,未取得承储资格的企业不得存储中央储备粮,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在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要完善粮食应急预案,保证在发生突发事件情况下粮食的有效供应。要在立足国内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灵活运用进出口手段调剂国内粮食余缺。

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粮情,研究我国粮食生产和供求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建立和完善吞吐灵活、运转高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实现中长期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增强宏观调控的超前性,提高宏观调控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各地要按照国家规定的“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切实落实地方储备粮的规模,以进一步增强省级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这是改善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基础性工作。

三、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预期成效

由于特殊的国情和粮情,我国的粮食工作实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省长负责制,这是粮食工作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保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省长负责制的要求,对本地区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全面负责。同时,从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搞好粮食总量平衡,管好地方粮食储备,规范粮食市场秩序和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等六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粮食省长负责制的内容。因此,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既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

改革的实践证明,全面落实好粮食省长负责制,有利于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进行。2004年年底以来,我们对先行改革试点的山东、河南、安徽等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和总结,并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以文件形式转发,供各地参考借鉴。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产粮大省,“三老”历史包袱很突出,推进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多数粮食主产区所具有的共性,通过做深入、扎实、细致的工作,平稳地推进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取得成功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切实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确保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该省政府明确强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是粮食部门一家的事情,而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各有关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各市、县政府要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协调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各地改革的进展情况还不平衡,还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各地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有效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改革的顺利推进。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有关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部署,国家粮食局立即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工作的通知》,对下一步改革的有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粮食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关于粮食财务挂账清理审计的规定,在省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快对粮食亏损挂账进行全面彻底清理审计的步伐。尚未进行清理审计的地方,要尽快开展工作;已经完成清理审计的地方,要抓紧进行政策性挂账的认定,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和转制重组创造条件。同时,各地要继续做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要加强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工作的指导,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要积极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各地要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切实对本地区的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负起责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保持市场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市场粮食的有效供应,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

粮食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8

本次清仓查库的范围包括市境内的所有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含最低收购价粮、临时储存粮,下同)、地方储备粮、国有粮食企业储存的商品粮。以上所称粮食包括大豆,不含食用植物油。具体内容如下:

(一)库存粮食数量检查

重点查清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地方储备粮和国有粮食企业储存商品粮的数量、品种情况。对国有粮食企业代收、代储的商品粮,要查清粮权归属情况。

(二)库存粮食账务检查

重点检查粮食库存实物与保管账、统计账、会计账、银行资金账的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情况,账务处理的合规情况,以及不同性质和品种的粮食按规定进行分账管理、分仓储存情况。对利用农发行粮食收购资金贷款收购的粮食,要重点检查粮食库存与贷款是否对应,资金占用是否合理。

(三)库存粮食质量检查

重点检查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地方储备粮的质量合格率和品质宜存率。

(四)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管理情况检查

重点检查年度中央储备粮轮换计划和地方储备粮轮换政策执行情况,包括轮换计划下达(请示和批复)是否规范,轮换的品种、数量、时间与计划(批复)是否一致,轮入粮食的生产年限和质量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存在擅自串换品种、变更轮换库点和数量以及未轮报轮、转圈轮换、超轮空期轮换等问题。

(五)政策性粮食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检查

重点检查年和年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保管费和轮换费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到代、承储企业,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和保管费用是否及时足额拨补到委托收购库点。

(六)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统计制度情况检查

重点检查纳入粮食流通统计范围的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统计制度情况。选择1-2家在我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粮食库存情况的典型调查。

二、清仓查库的组织领导

(一)全市粮食清仓查库的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领导,成立全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清仓查库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督促核查。领导小组由市政府有关领导担任组长,市粮食局、农发行、发改委、监察局、财政局、农林局、审计局、质监局、统计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全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在市粮食局设立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由市粮食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下设综合协调组、数据资料组、技术保障组、案件核查组等专项工作组。相关各部门和单位要科学组织协调,落实职责分工,细化工作要求,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清仓查库工作的质量和进度。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一是按照省、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领导本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二是组织和督导本市纳入清仓查库范围的全部企业开展粮食库存自查。三是组织本市所有纳入清仓查库的企业自查人员培训。四是审核、汇总企业自查结果,向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工作报告。五是协助各级工作组开展粮食库存普查、复查、抽查和案件核查等工作。

(二)清仓查库信息资料的整合

西郊国家粮食储备库负责向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市内年3月末实际承储库点的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统计报表,各类政策性粮食管理的文件制度和规范,以及轮换、销售计划等资料。市粮食局负责向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年3月末地方储备粮和商品粮具体到实际承储库点的统计报表,以及地方储备粮轮换、销售计划等资料。市农发行向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年3月末具体到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明细和台账资料(分品种、分性质)。

三、检查时点和方式

(一)检查时点

以年3月末粮食库存统计结报日为检查时点。

(二)检查方式

本次清仓查库由市政府组织并督导企业自查,市政府全面普查,省政府重点复查和国务院抽查工作组随机抽查的方式组织实施。

自查、普查、复查和抽查的具体检查方法,按照《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检查方法》执行。

四、清仓查库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

1.成立机构。年2月28日前,市政府成立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并将机构设置和人员名单等情况报送市粮食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制定和上报清仓查库实施方案。根据国办〔〕118号、政办发〔〕10号精神、粮检〔〕4号和本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细化制定本市内清仓查库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年2月底前报市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3.动员和培训。年3月中旬前完成督导企业进行自查、企业自查全体检查人员的培训任务。年3月下旬,完成清仓查库工作的动员和部署。

4.其他准备。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被查企业,要按照本实施方案和上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具体方案要求,备齐相关文件、账务和报表资料,提前准备工作底稿,对不规则货位进行形态整理,备齐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严格校正的称重、计量和质量扦样等检查工具。

(二)自查阶段

3月底前,本市纳入检查范围的所有企业完成自查,4月5日前,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情况汇总,并上报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被查企业要根据自查情况认真填写各类工作底稿和汇总表格,准备与检查当日粮食库存实际情况一致的货位平面图、货位明细表,以及分仓保管账、保管总账、统计报表、会计报表、辅助账表、原始凭证等账务资料,合同、运单、发票等反映粮食出入库业务的凭证,粮食测温、测湿、熏蒸等作业记录,为后续普查、复查、抽查做好准备。

(三)普查阶段

4月15日前,市人民政府按综合交叉的原则组织对本市范围内粮食库存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并开展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情况检查及粮食库存典型调查。

(四)复查阶段

4月底前,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对辖区内重点地区、重点企业/P>

(五)抽查阶段

5月10日开始,国务院抽查工作组对重点省(区、市)粮食库存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每个省(区、市)抽查的企业不少于10个。

(六)检查结果汇总上报和整改阶段

在全面检查粮食库存的基础上,对清仓查库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汇总检查结果,编制相关报表和检查工作报告。领导小组对库存检查结果要层层把关,数据汇总中发现有错统、漏统、重复统计、虚报库存数量等问题,要及时纠正,对检查认定的账实差数要做出详细的书面说明。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由市粮食局下发整改通知书,并督促企业限时报送整改结果,有关资料存档备案,并在检查报告中如实反映,视问题成因和严重程度进行问责。

五、清仓查库工作要求

(一)逐级落实责任

本次清仓查库工作是国务院组织开展的全国性粮食库存专项检查,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部门多,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必须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各被检查单位要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和措施落实到位。

市政府对本市清仓查库结果的准确性负全责。要建立和完善明确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企业法人代表、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都要逐级在清仓查库工作报告及相关报表上签字。要严格工作底稿制度,各环节检查的原始记录必须保证完整、准确、真实,并妥善保存、留底备查,不得擅自篡改、损毁。发现工作走过场,弄虚作假,妨碍清仓查库工作,造成检查结果失实的,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保证质量和进度

清仓查库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检查方法,明确时限要求,确保所有检查工作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三)真实反映粮食库存状况

各被检查企业要积极配合清仓查库工作,实事求是地反映粮食库存的真实情况。对已销售出库的粮食要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核减当月统计账,未回笼的销售款计入相应结算账户,不得以任何理由虚增库存。严禁以虚购虚销方式掩盖亏库。

(四)增强清仓查库透明度和公信力

清仓查库领导小组要强化对清仓查库过程的监督,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清仓查库全过程进行监督。要加强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向社会公布粮食库存检查的政策、内容、程序、方法和工作要求,组织新闻媒体进行正面宣传,防止负面炒作,正确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安定民心。监察、审计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严肃查处违规违法案件并选择典型案件公开曝光。

(五)严明纪律清正廉洁

各部门要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参加清仓查库工作。要对检查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廉政教育,严明工作纪律。检查人员要坚持原则,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不准参加可能影响清仓查库工作的活动,不得吃请、受礼,对违反纪律的要严肃查处。

(六)加强保密工作

国家粮食库存的数量和布局属于国家秘密事项,对检查过程中涉及的中央政策性粮食库存及省级粮食库存的数量、布局要严格保密。要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制定清仓查库保密措施,配备必要硬件设施,明确保密责任,特别是在数据传输、新闻宣传等环节要严格执行保密纪律,防止发生泄密事件。

六、清仓查库的经费保障

应本着勤俭节约费。市粮食局要严格控制经费开支,对清仓查库工作新发生的必要开支进行严格审核,并向市财政局如实申报。本次清仓查库工作新发生的必要开支,由省级财政核实后专项列支,中央财政适当补助。任何部门不得将清仓查库费用转嫁给被查企业。有关清仓查库经费的安排、拨付和管理等事项,财政部将另行规定。

七、清仓查库文件资料的保存

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资料,是清仓查库工作的真实记录,对于今后工作查考、经验借鉴??和检查小组要指定专人负责,做好每个阶段清仓查库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保证文件材料齐全完整。检查结束后,要将全部资料移交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上一篇:全县招商引资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妇联工作问题及工作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