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粮食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之我见

时间:2022-10-12 04:31:29

转基因粮食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之我见

摘 要:转基因商业化种植开始于1996年,目前虽然世界各国还没有就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达成共识,但其已经广泛应用于禽畜饲料、压榨食用油和工业品原料等各领域。转基因粮食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导致粮食定价权被削弱、粮食生产成本的提高及外资垄断种业市场等),为此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转基因粮食;粮食安全;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93

1 转基因粮食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1.1 转基因粮食的进口会造成粮食进口率的急剧上升

相较于传统粮食,转基因粮食的成本显著降低,这主要是由于转基因粮食具有抗病、抗虫、高产和抗除草剂等特征,能够降低除草、农药喷洒的次数,并且转基因粮食可以适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农业生产中。转基因粮食价格上的优势将极大地增加我国粮食进口率的上升,导致其他传统种类粮食自给率的下降。

1.2 转基因粮食的进口会导致我国粮食定价权的缺失

作为世界上许多大宗粮食商品的超级买家,我国对转基因粮食的影响仅体现在需求拉动上,对价格的影响力很小。以转基因大豆的进口为例,由于我国不设配额并且关税仅有3%,使得我国大豆市场成为开放最为彻底的粮食市场,成为受转基因大豆冲击最为严重的粮食领域,完全丧失了大豆定价权。

1.3 转基因粮食的种植会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的恶化

如果在我国大规模种植转基因粮食,会对一些非目标生物造成意外伤害、破坏生物多样性及周围的生态环境,或者是诱发害虫和杂草的抗性,这些将对我国粮食供给的物质基础产生巨大的影响。

1.4 转基因粮食的种植会造成外资垄断种业市场

目前跨国粮商掌握了绝大部分的转基因技术专利,而我国自主培育的转基因粮食目前还没有达到商业化应用的阶段。跨国粮商在转基因种子研发和销售环节的垄断,使得我国种业市场面临被外资垄断的威胁。

1.5 转基因粮食的种植会造成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

种业市场和农业生态环节是粮食生产的2大必备要求,而转基因粮食的种植需要转基因技术,而转基因技术被控制在跨国粮商手中,这使得我国必然要支付高昂的种子专利使用费,从而导致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

2 应对转基因粮食对我国粮食安全不利影响的建议

2.1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推进已经是大势所趋,为此我国要积极推进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真正实现科教兴农。长期使用跨国粮商的转基因技术专利,不仅需要支付高昂的专利使用费,而且会使我国的传统粮食产业丧失市场竞争力。为此,我国在与世界转基因巨头的竞争中,必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技术,构建转基因种子特许专营制度,强化转基因种子的经营和种植的监管,同时尊重生产者对转基因种子、消费者对转基因食物的知情权。

2.2 转基因主粮种植的慎重推广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消费国,而2009年农业部颁发的2种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标志着我国转基因主粮商业化迈出了一大步。但转基因主粮种植的推广还存在未知数:我国拥有的合法转基因较少,如果实施转基因主粮种植,那么会在农药和种子等方面依附于国外,威胁到我国的粮食;转基因主粮是否安全还是未知的,大规模推广可能对生态环境及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转基因主粮进入到生物界,会通过间接食用或花粉传播的方式而造成基因污染的扩散,从而使许多自然物种遭受灭顶之灾。为此,笔者认为我国要慎重推广转基因主粮种植。

2.3 强化非转基因粮食的市场竞争力

鉴于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还没有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我国要强化非转基因粮食的市场占有率,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将传统粮食的目标市场锁定在反对转基因粮食的地区和国家(如日本、欧盟和部分非洲地区),提高我国传统粮食在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出口率;根据传统粮食的安全特点,在粮食出口中以安全为营销手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转基因粮食品牌;通过电视、广播及网络等多种宣传渠道,将非转基因粮食的优势转播给广大消费者,加强消费者对非转基因粮食的认知,从而提高非转基因粮食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完善标签制度和非转基因IP认证,让公众清楚制度转基因粮食潜在的威胁,从而抑制转基因产品的市场需求。

3 小 结

综上所述,转基因粮食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如破坏生态环境、增加粮食生产成本等),为此我国要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技术、慎重推广转基因主粮种植及强化非转基因粮食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入手,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黄毅,肖国安,黄玉屏.转基因粮食安全研究:1996-2012年[J].湘潭大学学报,2014(1).

[2] 刘思维.简述转基因粮食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机理[J].科协论坛,2011(12).

[3] 邵淑毅.转基因粮食安全问题的知识产权法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7).

作者简介:傅冬云(1969-),女,本科,经济师(农业),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上一篇: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新路子 下一篇:农药环境评价GLP实验室的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