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9 17:06:38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1

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出版了专著《谁来养活中国?》,渲染“中国粮食”,在当时引起一场关于“中国粮食问题的大辩论”,实际上,当时对中国粮食问题会造成世界级影响的担忧在国内外学者中已屡见不鲜。仔细思考,如今已经不是“谁来养活中国?”这样的区域性问题,而是“谁来养活世界”这样的世界性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与此相对应,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基本生活的粮食安全问题仍在困扰着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加速了环境的退化,并加剧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稳定。粮食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粮食出口国也包括粮食进口国都无法漠视的重大问题。

尽管粮食安全所遭遇的挑战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警觉,但粮食安全问题并非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区域性组织的单兵作战所能解决,未来需要制定一个全球性的应对方案。

不可否认在世界粮食市场价格长期稳定甚至低迷时期,个别国家尽情享受了遵循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所带来的所有益处,可是,这些国家也必将承担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诱致的巨大粮食需求和生物质能源开发消耗的巨大粮食需求以及投机基金引起的粮食金融化导致的世界粮食市场价格暴涨诱发的长痛。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也具有相对性?

当今的世界,已经由“富有”就可以买到粮食走向“富裕”也未必能够买到粮食的新阶段,以粮食(经济)援助和中断粮食贸易契约为代表的,以粮食作为武器的趋势日益凸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人类真的已经步入重新定义“富裕”这个概念的时候了。也可以说经济学在面对粮食问题时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或者说分析粮食问题对经济学而言真有些强人所难的感觉,抑或是也许经济学已经踏进需要认真思考自身的基本观点、参照物和分析工具的门槛阶段。何故?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包含着浓厚的政治、军事、生态、社会等色彩。说到底粮食问题是人性的善与恶的完美结合。

《谁来养活世界》旨在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将世界粮食问题置于世界经济坐标系中,分析世界粮食生产条件、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消费、贸易和库存的基础上,对农业协定以及粮食价格等进行详尽的考察。以此为依据指出世界粮食面临的问题,并从提高产量、合理消费以及科学制定粮食价格等三个方面提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方略。

《日本的粮食》利用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政治学、食品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将日本粮食问题放在日本经济的坐标系中,把握日本粮食发展的态势及空间分布规律。从空间维度探讨了以下理论与实践问题:日本粮食生产条件和农业经营规模的空间分布剖析;粮食生产、农户经济分析、农业组织化、粮食贸易、消费、库存现状、粮食价格与政策等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的把握;日本食品经济的发展;日本粮食问题面临的挑战;日本粮食问题的对策。

本丛书最大的特点是资料详实。许多资料都是第一次使用,前后加工整理的数据超过100万之多。第二个特点是多学科理论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一点读者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第三个特点是客观性,也就是在分析世界及各国粮食问题时,完全依据世界粮食发展的客观情况,没有主观臆断的色彩,也没有意识形态的表露。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从古至今,无不把“粮”视为治国安邦、施政福民之圭臬。“却因民本”“政在养民”“足民首务”“养民为本”等历史唯物主义的“民生观”俯拾即是,至今依然闪耀着夺目光辉,显示着现实的意义。在粮食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成功经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2

(一)抓好理论学习,用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四部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里专门精辟阐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现实意义重大,历史意义深远。全市粮食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围绕主题,把握灵魂,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坚持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阶段的工作落实,认真总结、科学决策,用工作成果、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二)加强宏观调控,切实保障××粮油有效供应和市场稳定

适时适度做好粮食宏观调控工作。认真分析粮食供求形势,及时提出调控措施建议,促进粮食总量、品种、结构、供求基本平衡。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的监测分析,把握好销售力度和节奏,增强粮食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重点做好节假日和特殊时段的粮油供应工作,确保粮油货源充足、质量安全。

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和军粮供应管理。继续坚持和完善地方储备粮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做好市级储备粮年度轮换,指导和监督有关企业均衡做好储备粮轮换工作,把握轮换节奏,积极推进储备粮轮换的公开化、透明化,使储备粮轮换更好地适应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按照调控有力、高效灵活、规范运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市、区县储备粮的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储备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规范运作和储存安全。加强军粮供应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兵为本、平战结合,提高军粮供应综合服务和整体保障能力,做好军粮和其他政策性粮食供应服务工作。

(三)抓好粮食购销,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贯彻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认真做好粮食收购工作。指导和督促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为全年粮食购销工作打好物质基础。各区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收购资格审核和认定工作。

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粮食收购中坚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不准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根据宏观调控和市场供需形势,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积极做好粮食销售工作,指导企业把握好销售节奏,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切实保护粮农种粮积极性。

(四)不断完善粮食购销市场机制和各级政府的控机制

认真完善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按照市政府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纳入区县域经济考核办法,认真组织好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工作,在全市积极营造“重农、抓粮、保供应”的工作氛围。

积极引导和扎实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强化管理,切实做好扭亏增盈工作。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做到勤购快销,减少资金占用,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及时反馈有关情况。 切实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核算,努力降低经营和管理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努力抓好粮食企业扭亏增盈工作。

进一步健全粮食调控体制。加强和完善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创新储备粮管理机制,优化地方储备粮布局和结构,积极落实地方储备粮油增储任务。充实地方粮油储备和成品粮油应急库存。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变化的监测分析,增强粮食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正确引导粮食生产、流通,重点关注缺粮地区、受灾地区的粮油供应情况,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粮油市场基本稳定。做好军粮和其他政策性粮食的供应服务工作。加强军粮供应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兵为本、平战结合,提高军粮供应综合服务和整体保障能力。

加强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建议政府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落实和健全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统计调查职责,保障粮食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需要,确保国家有关粮食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切实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确保粮食安全的职能作用。

(五)依法加强市场监管

加强粮食粮食市场监测。切实加强对国内外、省内外市场的调查分析,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建立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会商机制。加强报告制度,特殊时期实行粮油价格、库存等信息一天一报制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蔓延。

依法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我省的实施办法规定,切实履行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职责,认真做好粮食收购企业入市资格审核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好市场秩序。高度重视并查处涉粮案件,努力建立公平、公正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长效监督检查机制。

完善社会粮食流通统计报告制度。进一步健全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完善粮食统计调查手段,强化全社会粮食供需平衡抽样调查。

高度重视粮食质量管理。改善检验机构的仪器设备条件,提升我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手段和水平,为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的长效机制,争取专项工作经费,加大对原粮卫生和粮食加工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粮食收购、保管、出库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确保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六)进一步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我省市场和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城镇粮油供应网络和农村粮食集贸市场,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和手段,发挥引导粮食购销市场价格的作用,为活跃粮食流通和政府宏观调控服务。

加快仓储设施功能提升改造。完善和提升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功能,提高粮食储藏管理技术水平,确保储粮安全积极引导多元投资主体投资各类粮食交易市场、粮食物流设施以及高科技粮油加工企业。鼓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利用现有的仓储设施和技术力量向社会提供粮食仓储和技术服务。

(八)进一步抓好行业指导

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和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各地不断提高粮油仓储管理水平。加强仓储安全管理工作。促进现代绿色储粮新技术的学习、推广和应用。指导各地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检查、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抓好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检查和集中整治,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信息公开条例》,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市局电子政务门户网,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逐步实现全市粮食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粮食部门的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

积极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周、世界粮食日等活动,加强对农村科学储粮重要意义的宣传、努力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形成推动农村科学储粮的协同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粮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保粮油食品安全。

(九)进一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继续贯彻执行省政府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推动落实省政府服务型四项制度。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落实力,强化机关工作人员责任单位、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依法履行职责的法治意识,进一步推动法治机关、服务机关、责任机关、效能机关和廉政机关建设。

切实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工作条例》、《公开选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规定。配合完全和组织实施局机关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扎实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深化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按中央的要求及市委的部署健全和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交心谈心制度,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坚持团结干事谋发展,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不坏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切实加强机关党建工作。认真学习贯彻《》,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三全一课”制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粮食系统党建工作的规律和途径,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着力增强党性锻炼。广泛深入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在全局上下形成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氛围。抓好党员互相“八个一”活动和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挂钩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主动关心群众生活,深入开展“送温暖、办实事”活动,帮助职工排忧解难,推进和谐机关建设。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重、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责任落实和监督检查。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切实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之中,全面完成好粮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任务。

高度关注老干部工作,支持老干部发挥余热,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尽最大可能帮助离退休老干部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老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进一步做好机关服务保障工作。努力提高粮食系统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在新的一年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粮食部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奋进,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调研,精心组织,统筹兼顾,狠抓落实,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切实保障××粮油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市场基本稳定,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3

关键词:粮食安全 体系 基本原则

自给为主原则

我国是一个粮食需求和消费量巨大的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和消费必须坚持以自给为主的原则。近几年,有人主张压缩国内的粮食生产,增加对国际市场的粮食进口,实行粮食自由贸易。他们的主要理由是:中国坚持粮食自给为主的政策已经使中国经济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对粮食的巨额补贴使政府的财政包袱越来越重;硬性的购销计划,不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

笔者认为,坚持粮食自给为主的方针,确实使国家财政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我国的粮食生产也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无论怎么说,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品,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为维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都无一例外地对国内的粮食生产给予了可观的财政补贴,事实上,这种财政补贴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成本和代价。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只有保持对本国粮食生产适当的财政支持,才能够真正降低国家粮食安全的成本。同时,国际粮食贸易常常受意识形态和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影响。尽管贸易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粮食禁运的可能性,但粮食被某些大国用作外交手段来干涉他国内政的事情仍然有可能发生。

安全优先、兼顾效益的原则

虽然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需要付出代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过程中可以不计成本,忽视经济意识和效率意识。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粮食安全分为两种:一种是粮食既安全又经济,即向社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同时又没有粮食过剩和浪费等不合理现象。另一种是粮食安全但不经济,保证了粮食的供给,成本却过高。

显然,我们要力争实现第一种粮食安全,避免出现粮食安全但不经济的情况。

当然,从长期来看,粮食安全和经济是统一的。一方面,安全是经济的保证,只有安全才谈得上经济,不安全就是最大的不经济。粮食的生产需要较长的周期,生产粮食的重要资源(土地)又具有不可再生性,粮食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如果粮食不安全,粮食的供给不足,必然会引起价格和产量的剧烈波动,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和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经济又是安全的重要条件,只有经济才能保证粮食生产的长期安全,如果我们的粮食安全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必然会损害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使粮食安全失去存在的条件。短期内粮食安全和经济也可能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则应遵循安全优先的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市场化改革的原则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与这一目标相适应,只有这样,粮食安全才具有坚实的体制基础和制度保证。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计划经济之路,用国家计划、行政命令等非市场的方式来稳定粮食的种植面积,保证粮食的供给;另一条是市场经济之路,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生产资源中的作用,主要依靠经济手段管理粮食的生产、供给和需求。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前一条路虽然走起来方便,但实现粮食安全的成本很高,资源浪费很大。走市场经济之路,利用市场来解决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生产、消费过程中的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这确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而且,这又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相一致,我们已经没有理由再怀疑和犹豫。

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原则

城市化是我国社会今后的发展趋势,城市化对粮食安全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导致的城市聚集效应,有利于对土地的合理使用,城市化使得农村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城市化发展对粮食安全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耕地递减;在城市化过程中向城市转移的农业劳动力,往往都是年纪较轻、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使得农业劳动力呈退化趋势;城市化进程中非农产业的比较收益会高于农业,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城市化是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只有和这一趋势相适应才具有生命力。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我们为保证粮食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必须有利于城市化的发展,不能同城市化相冲突。其次,在实现粮食安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克服城市化对粮食安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城市化对粮食安全的有利因素,实现城市化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有机统一。要实现这个统一,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增加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二是大力发展节地和节水农业,降低粮食生产的资源消耗水平,提高粮食的单位产量。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全社会节约粮食的政策措施,用经济手段保证粮食的合理消费。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原则

提高农民收入,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和提高农民收入相统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粮食安全才有坚实的基础,同时,粮食安全又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条件。当然,在一些情况下,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也可能产生冲突和矛盾,比如在粮食价格太低时,农民种粮的正当利益就得不到保证。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应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职责,政府在制定粮食安全政策时,必须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提高农民收入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国家应该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给予农业和农民以较大的扶持。

有利于环境改善和优化的原则

改善和优化环境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不能同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相冲突。近年来,由于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扩大粮食生产,滥垦耕地,导致我国天然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速度加快,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给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此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实现粮食安全和环境优化相统一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农业集约化之路,不断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技术投入,提高土地与劳动的生产率,实现粮食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参考资料:

1.臧武芳、潘华顺,论粮食安全与城市化,社会科学,2001.3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4

一部粮食发展史就是粮食经济学探索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历史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弄清粮食的特性对于行业肩负的历史责任特别重要。我们首先要认识粮食是一个特殊商品,粮食行业是一个具有特殊使命的行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和粮食经济学会多次讨论,一致认为粮食这个商品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特殊在什么地方?大家作了这样一个概括: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覆盖面最广、牵涉面最宽、敏感度最强的资源性、战略性、公共性的特殊商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是人民生活的首要必需品,是扩大内需的首选商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全国人民面临的永恒主题,是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上面临的三大安全,即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中,实践证明粮食安全是三大安全之首,但现在已成为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应当看到,在世界大国中,我国是人均占有农业资源相对薄弱的国家。这是对我们从经济大国发展成经济强国很不利的因素。中国要成为世界的经济强国,在粮食问题上,一定要保持自,立足国内,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吃饭问题,决不能把米袋子挂在别人身上。中国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谁也不会救我们。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提高经历了五个阶段:1949—1958年,粮食产量从1.1亿吨增加到2亿吨,用了9年时间;1959—1978年由2亿吨增加到3亿吨,用19年时间;1978—1984年,由3亿吨上升到4亿吨,用了6年时间,是中国粮食发展的黄金时期;1985—1996年由4亿吨发展到5亿吨,用了12年时间。1997—2011年,用了15年时间发展到5.712亿吨。近年来,粮食总产量仍在5亿多吨徘徊,人均占有粮食在370—400公斤之间。

当前粮食工作出现了三个特点:一是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2011年粮食获得全面丰收,总产达到5.7亿吨以上,比上年增长4.5%,这是新世纪头十年以来第一个大丰收年,特别是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上了5亿吨的新台阶。二是城镇化水平创历史新高。2011年末,全国总人口13.47亿人,其中城镇人口已达6.9079亿人,占总人口的51.3%,首次超过了人口的一半。这是我们这个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化。而且,我国的大城市多,城市群多,对粮食需求呈现多样化、高质化的刚性增长,这对粮食行业来说既提供了极大的商机,也带来供应的极大压力。确保粮食供需的综合平衡,其任务之繁重、工作之艰巨,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三是粮油的进口创新高。从本世纪初加入世贸以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9%,当前粮油的进口总额已居世界第一。2011年进口大豆5264万吨、稻米59.8万吨、小麦125.8万吨、玉米175.4万吨、大麦177.6万吨,油菜籽126.2万吨、植物油779.8万吨,预计今后进口逆差将成为常态。以上三个特点带有全局性、关键性与趋向性,是我们观察粮食形势、分析发展趋向、研究战略对策需要首先考虑的。

总的讲,今年的粮食形势是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证的,稳定粮价和粮食市场是有物质基础的。但是,从中长期看,隐忧增加,潜在风险加大。可以说当前粮食工作也存在三大问题:“生产上放松粮食,流通上弱化粮食,消费上挥霍粮食”,而且这些现象日趋严重。最根本的是我们在粮食上过了十来年平安日子,对粮食安全的观念淡漠了,对粮食的重要性认识普遍淡化了。四川是天府之国,西部的大粮仓,但现在已成调入大省,去年调入的粮食达1100多万吨。虽然调出猪多、酒多,但过去也曾调出过,只不过数量不如现在。如果粮食紧张,调动困难,将不仅牵动粮食业,也会波及白酒、生猪饲养业,影响不可低估。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分析粮情,要特别警惕在城镇化过程中把农业和粮食现代化丢掉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把粮食自丢掉了。

二、建设好可持续、抗风险、能自主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粮食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神圣职责

粮食工作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中的常青产业,人民离不开粮食工作,国家需要粮食工作,时代赋予粮食工作以重任。国家设立粮食行政部门就是为了确保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让各族人民都能得到充足的粮食营养,这是全党、全国和全社会的头等大事。所以,在粮食战线工作的同志,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和广大企业群体都应围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这一中心任务,做好各项工作,这是大家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我们讲粮食安全,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在宏观上,要保持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综合平衡,确保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在微观上,要保证每个粮食产品的安全性,决不能让不安全、不合标准的食品流入市场,确保老百姓吃得放心,用得安心。

纵观世界潮流,总结历史经验,立足于我国的国情粮情,笔者认为,在粮食安全这个全局大事上的长治久安,就是要求我们建设好可持续、抗风险、能自主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筑起我们粮食工作的钢铁长城。这个工程内涵丰富、要求甚高、任务繁重、难度很大,是我们粮食工作的根本任务,为此,需要进行以下系统工程。

一是要建立稳定增长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体系,在现有粮食生产基数高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首先要实现“十二五”期间5.8亿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规划目标。为此,需要突破政策上的难点(土地转让、价格体系等)、资源的制约、科技创新跟不上以及调动农民积极性、培养职业农民等一系列新问题。二是建立起高效运转、调得动、用得上的粮食流通服务体系,加紧建设“一链(产业链)两网(收购网、销售网)”系统工程,在多渠道、多成分流通中发挥国有经济的蓄水池、主渠道、主导作用,同时发挥民营企业的积极作用,外资企业的有益作用。把抓紧建设粮食现代化产业链与建立从源头到终端的粮食安全监管体系结合起来。把放心粮油工作普及到城市社区与农村村寨。三是加紧建设好以中央储备为核心,以地方储备为支柱,以社会储备(农民储备与企业储备)为基础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粮食储备体系,同时把粮食应急机制建设好。四是建设和完善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体系。总结经验、改进工作,遵循经济规律,加强宏观指导,特别要注意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服务。立足当前,展望今后,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粮食系统要考虑经受以下三个考验:一是粮食生产周期性波动,粮食出现大幅度减产的考验;二是发生突发事件的考验,如疫病、自然灾害等;三是国际粮食危机和粮价大幅度波动的考验。总体看,有些苗头已经显现,我们一定要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做到万无一失。这是粮食工作和整个经济工作面临的难点,是对粮食工作的严峻考验。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不稳定的复苏期,国内经济面临的“经济下行,通胀上行”压力加大,在这个转型时期,我们尤需保持冷静的头脑,加强应急的各项工作,勇敢地接受检验,扎实地做好工作,以期在新的一轮波动中从容应对,立新功、创新业。

三、搞好地方粮食行政部门的工作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省长负责制的组织保证

全国的县(区)级单位有二千多个,县(区)粮食局是全国最基层的粮食行政部门,是省长负责制的得力助手。一个粮食行政系统,一个粮食中介系统,一个粮食企业组织系统,这三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组织结构和依托。当前粮食工作虽然处于困难阶段,但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发展前景是良好的,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取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开拓前进,稳中求进,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抓好转型升级工作,把粮食工作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根据一些地方粮食部门的经验,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件工作:

第一,要弄清家底,盘活现有资产。各县(区)粮食系统都有一些国有资产。我们要整合资源,使优质资产实现优化组合,以取得良好的效益。现在不少粮食部门都在实施“退城进郊”工作,要注意掌握“增量升级”的原则,搞好搬迁建设,增强经济实力。

第二,要抓好收购,落实地方储备,掌握粮源,制定应急方案,确保万无一失。要认真做好粮食供应工作。城镇是供应的重点,但要兼顾农村。要建立与城镇化规模相适应的粮食供应保障体系,不能任其自流。根据历史经验,粮食供应要关注弱势群体即失地农民和城市失业工人、困难职工家庭。要时刻关心敏感群体即学生食堂等的粮食安全供应。此外,还要特别关心老少边穷地区,尤其对“不给不要,不吵不闹,饿了睡觉”的那部分困难户要倍加注意,千万不要发生缺粮断炊问题。

第三,要加快粮食系统的“一链两网”建设,即抓好产业链、收购网、销售网,形成服务网络。要和放心粮油工程相结合,和主食品工程相结合,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地方整个粮食系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扶持培养骨干企业,创名牌、出专利,搞好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把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第四,归根结底,要抓人才,抓队伍。要发挥粮食系统“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天下一家”的优良传统,并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培养一支高素质、能战斗的好队伍。粮食行业自古以来就是“良心行业”,粮食产品是“良心产品”,粮食人是“有良心之人”。全心全意为13亿人的吃饭问题服务,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粮食行业的体现。各级粮食系统要抓“为民”和“厚德”的教育,培育新人新风。“为民”是我们的根本目标。“为民”与“为我”、“为己”是两种世界观的根本对立,而“厚德”与“缺德”,也是两种道德观的根本对立。中国粮食人要以“为民”、“厚德”武装自己,讲究“四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中国粮食队伍是在党的培育下,在人民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定要永葆优良传统与品德,千万要防止粮食部门沾染浮夸之风,千万防范粮食干部堕入腐败之门。要教育我们的干部、职工、企业家做一个干干净净、有智慧、能创业的人,为粮食事业作出贡献。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5

关键词:粮食法学;创新型法学体系;创新发展;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F413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7.03.03

[HS(3][HTH]一、创新型法学体系的提出

[HTSS][HS)]

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对“创新发展”的表述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通过“创新”推动“发展”,通过“发展”引领“创新”。“治国方略论”“人民主体论”“宪法权威论”“良法善治论”“依法治权论”“保障人权论”“公平正义论”“法治系统论”“党法关系论”等九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创新发展[1]。我国正在构建创新型国家,而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创新发展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崭新理念,还应当成榉ㄑа芯康恼感吕砟睿从而构建创新型法学体系。

传统法学体系具有滞后性、狭隘性、封闭性等弊端,具体如下:基本原理过于强调固有原理和思维模式,缺乏对新兴法律现象的探索、升华,具有滞后性;核心范畴过于强调私法学与公法学之分,缺乏对新兴法学范畴的包容、吸纳,具有狭隘性;学科建设过于强调本学科的学科体系、研究队伍,缺乏对其他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借鉴、引进,具有封闭性。创新型法学体系旨在突破传统法学体系的滞后性、狭隘性、封闭性,从而推动基本原理、核心范畴、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具体而言,基本原理的创新发展强调理论基础的跨领域拓展、学科地位的夯实、价值取向的多元,体现前瞻性;核心范畴的创新发展强调主体、权利义务、客体、行为、责任及其救济的创新,体现包容性;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强调学科体系的呼应联动、研究队伍的跨界互动,体现开放性。

中国粮食法学是对粮食法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是经济法学、农业法学的重大创新,体现了创新型法学体系的发展规律:其一,中国粮食法学具有丰富的基本原理,迎合新兴法律现象的发展潮流,既非“早产儿”又非“畸形儿”,需要创新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价值体系,体现前瞻性特征;其二,中国粮食法学需要突破传统私法学与公法学的明确划界,创新发展对主体、权利、义务、客体、行为、责任等的理解,体现包容性特征;其三,中国粮食法学具有完整的学科建设规划和新兴的研究队伍,不断吸纳其他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形成老中青、本硕博为一体的跨学科学派体系,在中国法学界应当有一席之地,体现开放性特征。

我国《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在创新发展方面提出,“不断推进体制机制、产业体系、经营业态等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粮食法》立法进程”,“初步形成与国情、粮情相适应的粮食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体系”。从《粮食法(送审稿)》来看,“发展”一词作为促进意义使用出现了10次,“创新”一词出现了2次(即第8条“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第14条“种业科技创新”),初步体现了其对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视。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粮食法》的制定是中国粮食立法史上的浓墨一笔。随着《粮食法》的制定,亟须发展粮食法学,加强对粮食立法的学术研究,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体系,推动未来《粮食法》的有效实施。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中国粮食法学应当彰显创新发展理念,从基本原理、核心范畴、学科建设三个层面进行创新发展,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法学体系。

[HS(3][HTH]二、基本原理之创新发展:创新型法学体系的前瞻性

[HTSS][HS)]

一个学科的构建,都是从基本原理开始的。“创新型法学体系”有必要加强基本原理研究,体现前瞻性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型法学体系”并非具体法学学科的特定研究领域,而是整个法学体系创新发展规律的前瞻性把握。相应地,粮食法学的基本原理要体现创新发展的前瞻性,具体如下:必须具备强大的理论支撑,如唯物辩证观、“软法”革命、系统工程论;必须具备独立的研究对象,成为独立的法学学科;必须彰显自由、公平、效率、安全的价值取向,体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理论基础之跨学科引入

一个学科的沉淀,需要不断深化理论基础,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唯物辩证观。粮食产业是靠天吃饭的,对自然因素(如耕地、气候、水资源)的依赖性很高[2]。从唯物观看,粮食法学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例如,考虑中国第一人口大国的实际,必须重视最大多数人的粮食供给,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粮食权益;考虑中国耕地资源有限的实际,必须制定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考虑沿海和内陆自然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均,必须制定大城市粮食供给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粮食危机应急体系等。从辩证观看,粮食法学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农业技术、经济管理、制度因素等的内在联系机理,体现普遍联系的思维;粮食法学要在基本原理、核心范畴、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体现发展思维;粮食法学要全面分析矛盾,客观看待粮食法的优点和缺陷,防止片面性,体现矛盾思维。

第二,软法革命与制度变迁。粮食制度包括粮食硬法与粮食“软法”,粮食硬法即通常所言之粮食法律制度,粮食软法则包括粮食政策、粮食标准、粮食行业自治规则、粮食交易习惯、国际粮食非正式规范等。粮食政策作为基本的粮食软法,具有灵活性、具体性、效率性等优点,但也存在干预性、功利性、波动性等缺陷。相比之下,法律具有粮食政策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如强制性、严谨性、稳定性,尤其是《粮食法》的制定可以从基本法层面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因此,应当形成以粮食硬法为主导、粮食软法为辅助的制度架构。当然,粮食软法与粮食硬法并非截然分开,粮食软法经过实践检验可以上升为粮食硬法,粮食硬法也可以通过粮食软法加以具体实施。

第三,系统工程论。系统工程理论是自然科学中的传统理论,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中。在影响粮食安全的诸多因素中,我们日益重视制度因素,但不能贬低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经管因素等对粮食产业的作用,尤其是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始终起着基础性作用[3]。我们强调的是,诸多因素要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在制度层面,法律也并非灵丹妙药,存在抽象、单一、滞后等不足,需要粮食软法加以协助,共同构筑粮食法治系统工程。粮食法治系统工程应当充分考虑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经管因素、制度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从中凸显法律因素的研究价值。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本质上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系统工程。粮食法治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是粮食产业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二)学科地位之独立性

粮食法学的研究对象是粮食法及其发展规律。粮食法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即粮食经济关系。具体体现为:其一,粮食生产经营者之间。粮食生产经营者之间在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平等关系,可以自由交易,体现意思自治。其二,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与粮食生产经营者之间。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可以对粮食生产经营者施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产业促进,而粮食生产经营者又可以对粮食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监督。其三,粮食行业组织与粮食生产经营者之间。粮食行业组织可以对粮食生产经营者施以行业自律、行业惩治,而粮食生产经营者同样可以对粮食行业组织进行监督。其四,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与粮食行业组织之间。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对粮食行业组织进行监管,而粮食行业组织对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又可以进行监督。其五,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粮食行政管理可能存在“九龙治水”的情况,需要构建独立、权威的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其六,粮食行业组织之间。粮食行业组织是多元化的、不同层级的,彼此之间既是平等交流关系,又存在互相监督问题。

粮食法学与其他相邻学科有明确区分,可以成为独立学科。粮食法学与农业法学是有区别的。农业法学是新兴的法学分支学科,研究范围涵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而且是全产业链的研究。粮食生产属于种植业,但粮食法学还要研究粮食政治化(即国家安全价值)、粮食金融化(如“粮食银行”以及粮食期货)、粮食能源化(如玉米能源)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传统农业法学不甚涵括却又非常重要的。如将粮食法纳入社会法的范畴,则同时体现“自发调节”和“国家干预”的双重特征[4]。本文认为,粮食法学应属于经济法学。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而粮食法的调整对象――“粮食经济关系”――恰好是上述“经济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经济法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宏观调控法与市场监管法,而粮食法学同样聚焦粮食宏观调控、粮食市场监管,因此,粮食法学是经济法学的独立分支学科。

(三)价值取向之多元化

粮食法学的价值取向是粮食立法的宗旨倡导、目标追求,需要多元化发展,不宜单一独断,试析如下:其一,自由价值。自由价值是基础性价值,在确立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要推进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改革,重点解决粮食产业化、粮食国企改革、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粮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法律问题。其二,公平价值。公平价值是保障性价值,要充分保障粮农的合法权益(如土地权益、粮食收成、国家粮食补贴、社会保障权益),实现权利公平、义务公平、责任公平,为粮农提供粮食公益诉讼等救济机制。其三,效率价值。效率价值是动力性价值,要鼓励粮农进入粮食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引导大宗粮食生产,提升粮食市场体系的运行效率,加快粮食市场的发展。其四,安全价值。“粮食安全主旨化”应当成为粮食法的基本原则[5]。安全价值是底线性价值,也是崭新的价值形态。要彰显总体国家安全观,守住耕地红线,基本依靠国内粮食供给,严格监管粮食质量安全,慎重对待转基因粮食。与此同时,要坚守粮食定价权,防范由国际粮价波动引发的系统性危机。

多元价值整体上是可以协调统一的,但在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也容易产生冲突,例如,创新发展的“创新”需要自由的市场环境,但强调自由价值亦不是放任自由发展,否则会出现不安全因素,危及安全价值。创新发展不是放弃安全价值,而是强调在安全基础上的发展。与安全价值相对接的还有公平价值,既包括程序公平,又包括实体公平。强调安全就必须强调公平,尊重粮农的劳动成果,保障城乡弱势群体的粮食权,实现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才能最终实现粮食安全。当然,过分强调安全价值、公平价值,又会人为制造禁锢、扼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最终也不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在保障安全、实现公平的基础上,关键还是要发展,而且必须辩证对待立法现状,破除制度禁锢,实现创新发展。因此,必须强化自由价值、效率价值,加强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改革,体现市场决定性地位的发展趋势,才是粮食法学应有的社会担当。

[HS(3][HTH]三、核心范畴之创新发展:创新型法学体系的包容性

[HTSS][HS)]

“创新型法学体系”比较宏观、抽象,核心范畴必须涵括不同具体法学学科的概念范畴,才能探索法学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体现包容性特征。相应地,粮食法学的核心范畴要体现创新发展的包容性,具体如下:必须创新发展粮食私权利主体、粮食公权力主体和粮食行业协会,实现公共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统一;必须创新发展粮食权利义务,深入研究粮食权这一新兴权利范畴;必须创新发展粮食法律客体,在拓展主粮的同时慎重对待转基因粮食;必须创新发展粮食法律行为,推动粮食法律行为国际化;必须创新发展粮食法律责任及其诉讼救济,促进粮食公益诉讼的推广。

(一)粮食法律主体之治理互动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6

上半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认真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继续利用粮食订单抓好粮食生产服务,积极开拓外购外销业务,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充分利用市内、市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千方百计组织粮源,保障粮食市场供需平衡,努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我市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学习贯彻,开展“五个一”专题教育活动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我们把学习、遵守、贯彻、维护作为今年粮食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组织、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严明政治纪律,增强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加快粮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次学习教育活动主要以各支部为单位组织学习,联系实际开展“五个一”专题教育活动:一是组织一次专题学习活动。各支部认组织党员真学习原文,学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的形式主要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二是进行一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各支部组织党员学习贯彻总书记提出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重要论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广大机关党员自觉对照“八荣八耻”要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三是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以学习贯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党员先进性为主题,以支部为单位过一次组织生活;四是组织一次党员奉献日活动。各支部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党员开展了以“党员奉献日永葆先进性”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党员到农村、到企业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帮助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五是组织一次敬岗爱业大讨论。结合和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各支部分别组织了敬岗爱业大讨论,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找到思想上、工作中的差距。

(二)分解落实指标,抓好市内粮食订单工作

为做好今年的订单落实工作,2月份市政府就印发了2006年粮食生产指导性意见,将粮食生产面积、产量目标和订单计划下达给乡镇;3月初又专题召开信息会,及时粮食产销、政策信息,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农民可以按照指导性意见组织粮食生产,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我们粮食部门集中时间、人员、精力,与有关乡镇、部门密切配合抓好储备订单落实工作,做到“五到位”:一是领导责任到位。我们把订单任务落实作为促进农民增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并根据乡镇区域,分四组帮助指导乡镇、村落实订单工作,由局领导担任组长,实行订单指标落实、订单收购分片责任包干。并组织开展“五送一推广”活动支持春耕备耕,“五送”即在农户中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农资、送订单、送定金”服务活动,“一推广”是向规模种粮大户推广龙游县种粮大户傅献军承包耕地的经验和做法,拓展承包耕地农民的视野,探索适应土地承包新模式,培养造就一批新的规模种植大户,提高种粮效益;二是宣传发动到位。我们利用电视、广播、走家串户等宣传形式,把粮食购销政策交给群众,做到家喻户晓,并将粮食购销政策、大田栽培技术等印制成"粮农连心卡”发放到种粮农民;三是政策执行到位。在分配订单时,我们优先安排种植早稻20亩以上种粮大户的订单计划,并对订单数量分解落实到户等情况实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四是监督检查到位。在订单落实过程中,我们对订单分配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防止和杜绝违规套取政府补贴,确保订单工作规范有序;五是服务工作到位。我们加强与乡镇、部门的联系,密切配合做好订单工作,主动、热情、耐心做好订单落实工作,对种植早稻20亩以上的,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直接签订合同,并将预购定金送到种植大户手中。到4月25日止,全市已全面完成落实储备订单粮食2200万公斤,其中省级储备订单1800万公斤,市级及代省内采购储备订单400万公斤;落实早稻订单面积13.53万亩比去年增加1.23万亩、增幅为10%,占全市早稻种植面积的75.17%;储备订单落实到18个产粮乡镇、376个行政村、6.85万户农民,其中种植早稻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6户比去年增加18户、增幅为100%,发放粮食预购定金14.47万元比去年增199.86%;种植早稻10亩以上的117户比去年增32.95%。

(三)、强化内部管理,继续完善责任考核制度

我们继续补充完善机关管理和经济责任考核制度。一是制订2006年机关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我们及时将市委市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经济工作考核目标细化分解到各科室,按照责任分工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干部职工的工作业绩;二是继续完善国有企业的员工分配制度。国有企业实行经济效益与员工工资总额相挂钩,按照责任分工、岗位及工作业务量等对企业的贡献大小进行量化考核分配。

(四)、做大边界贸易,积极组织省外调控粮源

今年5月31日至6月1日,我们成功承办了2006年粮食产销形势分析暨早稻订货会议,全省11个地市粮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业务处长,以及对口签约单位县(市、区)粮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业务科长,签约单位的负责人等13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会上,衢州市4个粮食企业与省内19个用粮企业签订了5.9万吨早稻谷购销合同,其中我市粮食收储公司与8个用粮企业签订了2.5万吨的早稻谷购销合同,加强了省内粮食购销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了边界粮食贸易,我们将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主动与粮食产销区建立了长期的协作关系,理清思路,广交朋友,建立更加广泛的粮食贸易网络同盟,努力为省内外企业采购提供更多的优质粮源。

(五)、细化完善预案,组织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供应非常状况,我们按照市政府出台的《江山市粮食安全预案》要求,我们结合粮食部门的实际,对预案进行了认真的分解落实。同时,按照市政府对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工作的总体要求,今年要在全市重点乡镇建立10至12个放心粮油连锁超市(店),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工作,保障农民粮油食品安全。

(六)、推广科学储粮,开展星级粮库创建活动

根据省粮食局《关于开展星级粮库创建活动的通知》(浙粮发〔2006〕18号)及衢州市贸易与粮食局有关文件精神,为切实加强对中心粮库和储备粮的管理,今年要进行“仓储建设管理规范年”创建活动,以提高我市粮食仓储管理和科学保粮技术,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星级粮库活动,江山国家粮食储备库年内要确保达到"二星级”粮库的标准。一是建立创建星级粮库组织机构。市局成立由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局长担任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并在中心粮库建立创建星级粮库工作机构,具体实施创建工作;二是制订创建工作目标和考核责任制。要加强对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及创建星级粮库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制订星级粮库的考评内容与工作目标;三是完善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学习。以开展创建星级粮库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仓储管理制度,加强保粮知识、环流熏蒸技术等培训学习,提高保粮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科学保粮技术和水平;四是加强制度完善、环境整治等软件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对管理制度进行补充完善。同时要加大整治环境、整顿库容库貌力度,创造和谐的储粮自然环境条件;五是加大投入,添置仓储设施。今年计划投资50多万元,添置电脑测温仪等设施,实现与全省粮食仓储管理系统联网,改善粮库硬件条件,保障储粮安全。

(七)、加大招商力度,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为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我们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分解考核指标。同时要做好今年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一是抓好中心粮库的仓容扩建和军供站的维修。其中储备库仓容扩建项目要力争在7月底开工,年内完成土建工程,军供站的维修工作要力争在7月底前完成;二是做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三是配合做好浙江云海药业公司的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和新建年产500吨功能性红曲生产线技改等招商引资项目。

(八)、加强廉政建设,部署整治商业贿赂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安排,今年初,我们在全系统内部署开展整治商业贿赂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市局专门成立了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系统内整治商业贿赂工作的领导。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浙江省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意见》和有关法律法规,统一部署、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坚决纠正本系统内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交易行为;坚决依法查处违反法律法规的商业贿赂案件;坚决遏制商业贿赂蔓延的势头,规范粮食市场经济秩序。同时,按照上级要求,我们建立了对话平台,将网上“对话平台”作为民情信息台,政策宣讲台,机关中层以上干部作出廉洁自律承诺,并签订廉洁自律责任书,局领导在网上公开作出承诺。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我们的消防内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纪检等各项工作也按上级要求,及时签订了责任书,落实岗位责任,确保一方平安。上半年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在下半年的工作中加倍努力,切实抓实做好粮食工作。

二、下半年工作要点

根据年初提出的工作目标,下半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一)、认真执行政策,抓好订单粮食收购。今年是中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年,做好粮食收购工作,是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新变化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开展“四好”优质服务活动,全力以赴做好订单粮食的收购工作,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当场兑现各项粮食补贴政策,确保完成2200万公斤储备粮的订单收购任务,在此基础上抓好中晚稻的收购工作,切实掌握储备粮源,确保完成市级储备晚籼谷1650吨轮换补库任务。

(二)、发挥边界优势,扩大购销经营规模。加强省际间粮食购销合作,年内要在粮食主产区建立相对稳定的粮食订单生产基地1-2个,基地规模达到1万亩以上;年内组织采购市外粮食不小于5万吨,销售粮食5万吨,完成市外粮食销售收入7500万元,掌握充足的粮源,继续为省内外用粮企业采购储备粮源。

(三)、坚持以粮为本,抓好项目建设工作。继续做好招商引资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协议引进资金1600万元、实际到位800万元的招商引资任务;完成军供站的维修任务;抓好中心粮库的仓容扩建项目,确保年内完成土建工程;做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配合做好浙江云海药业公司的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和新建年产500吨功能性红曲生产线技改等招商引资项目。

(四)、加强仓储管理,确保粮油储备安全。按照储备粮的管理要求做好各级储备粮的保管工作,提高粮食仓储管理水平,确保“一符四无”100%达标;积极开展星级仓库创建活动,确保通过省局组织的“二星级”标准仓库验收;按时完成安装台帐管理系统,确保正常运行;加强军粮供应粮源的组织管理,确保满足部队的粮食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抓好粮食储备和安全工作,继续细化完善粮食安全预案,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年内组织一次粮食应急预案演练;落实应急周转粮和成品粮规模,确保我市的粮食安全。

(五)、发挥协会作用,实施“放心粮油”工程。我们要继续发挥粮食行业作用,组织会员走访社区、走访农户,充分发挥“放心粮油生产企业”和"放心粮店”的示范作用,年内要完成农村集镇所在地不小于12个放心粮油连锁超市(店)的建设工作。

(六)、强化安全意识,确保粮食一方平安。加强对粮食企业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工业销售收入9500万元、工业增加值1040万元的考核指标,完成技改投资和固定资产投入260万元;加强对粮食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确保储粮、综治、消防安全无事故,计划生育无违规违纪现象,确保粮食系统的一方平安。

(七)、加强效能建设,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整治商业贿赂行为,继续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优良的工作业绩和饱满的工作热情,重塑粮食部门的新形象,使粮食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7

按照市委召开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要求,对照巡察反馈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设,结合分管工作认领问题:1、日常监管责任落的不实,安全监管和执法能力明显不足。日常监督检查制度缺失、监管责任没有落细落靠。2、粮食总体安全意识不强,服务粮企粮农的思想树的不牢。局党组粮食总体安全意识不强,日常监管和指导服务主要放到国有仓储企业政策性粮食收购、存储和出库等环节的粮食安全上,对经营贸易粮食企业安全监管指导不到位。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对照巡察指出的问题,我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深入查摆存的突出问题,对反馈意见照单全收,全面整改,作为局分管业务副局长,自己深刻认识到巡察工作是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检验,必须自觉把自己摆进去,把责任担起来,把问题解决好,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一)理论学习有所欠缺。能够主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但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方面仍有差距,多数时候是上级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组织安排学什么就学什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书记系列讲话、《党章》和党内法规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重要意义。

(二)纪律观念有所弱化。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上还不完全牢固,本人能够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于律己,遵章守纪,在平日里的工作中,对落实主体责任能够做到思想上重视。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靠学习、领会、表态抓落实,责任意识有上热下冷的现象,压力传导不够,落实责任方法单一,靠开会落实,照搬文件落实,没能主动认真细化抓落实。

(三)责任意识有所不强。“一岗双责”意识欠缺、履行职责不到位,对照检查,自己存在对“一岗双责”思想认识还不很到位、主体责任体现不够、对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问题。平日里,抓业务抓管理体现的强,抓监督执纪的主体责任体现的弱。也有过做事情只要出发点和动机是好的就行,程序上有些“瑕疵”无所谓的错误观念,没有把纪律挺在前头,带头作用起得不好。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执法监督人员不足。监管责任没有落细落靠,在日常开展执法检查工作中,由于机关工作人员少,执法力量薄弱,开展检查工作多数靠贯彻会议精神和上级文件要求。认为只要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开展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问题,督促企业整改了就行。没有明确的检查工作制度,没能做到检查清单细化,明确具体检查人员分工,责任落实到个人。检查记录和问题整改台账做的不够细致,没能做到检查过程全程留痕。

(二)服务大局意识不强。对经营贸易粮食企业监管指导服务不到位。近年来国家对整体“粮食安全”意识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市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企业多,粮食库存数量大,为确保国家政策性粮食不出问题,局党组将工作中心和主要力量都放在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企业的监督管理上,对经营贸易粮食企业指导服务有所疏忽,服务粮企粮农的思想树的不牢。

(三)宣传效果不到位。通过工作人员印制发放宣传单和联系电视台、微信等网络媒体宣传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和粮食收购企业基本信息,以便于贸易粮经营企业和农民购销衔接,但主要工作重点仍然在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企业,对经营贸易粮食企业和农户的宣传指导服务还不到位。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增强执法队伍力量。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在日常开展执法检查工作中制定明确的工作制度,将检查清单细化,明确检查人员具体分工,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能够反映检查事项全程记录的工作台账,做到检查过程全程留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形式详细的工作记录和问题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按照问题整改台账对标对表逐条销号,保证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问题全部落实整改到位,确保我市粮食系统整体安全稳定。

(二)强化大局服务意识。制定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企业和经营贸易粮食企业开展监督检查,重点对收购期间“压级压价”“以陈顶新”“转圈粮”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确保粮食收购企业按照国家标准执行收购政策,让农民卖“明白粮”“放心粮”。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篇8

1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 在世界科技尖端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在发达国家为谋求能源及其他资源加快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形势下,粮食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直接用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全面、有效扼制的手段。粮食安全问题也随即在21世纪甚至在未来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影响到社会稳定、国家完整甚至是民族存亡的核心问题。围绕粮食作物的高产、稳产和食用安全而展开的各种科学研究已成为一个国家独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众所周知,粮食是需求弹性极低的生活必需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民对粮食都具有较高的刚性需求。据测算,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kg,年均增长1.1%。但是,目前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已接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消费需求矛盾与日俱增。长期以来,在历次国际政治经济的各种竞争当中,粮食作为关乎国家利益的战略物资,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纵观我国粮食生产状况,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粮食供需形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较好局面。200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突破5300亿kg;2010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更是达到5464亿kg[1],再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稳定在5000亿kg以上。但是,在世界粮食贸易领域,我国依然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目前,世界每年的粮食贸易总量在2.6亿t左右,仅相当于我国粮食消费总量的50%。我国粮食国内消费量的1%,就相当于世界贸易总量的2%。特别是大米,世界年贸易量不到3000万t,不足国内消费量的20%。这决定了中国粮食供给的内生性极强、外向性不足的特征,利用国际市场增加粮食供给的空间有限。寄希望于大量进口粮食,不仅靠不住,而且极易受制于人;中国粮食需求以口粮直接消费为主,占粮食总消费量的50%,加工转化不到45%,而发达国际口粮直接消费平均只有22%,美国只有10%,粮食的需求弹性很大[2]。 对于我国而言,人口压力始终是影响粮食安全最重要的因子,2011年4月,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总量已经突破13.3亿人,原先预计的到2015年达到14亿人的推测目标将会被轻松突破,如不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原先预测的至203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6亿人的大关将提前到来。对此,在耕地面积已经不可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我国农作物单产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至少提高50%以上,才能保证粮食的安全供给,然而,事实是在这期间耕地却在继续减少,水资源匮乏和分布不均匀的情况逐渐加剧,以及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可能形成对粮食稳产、增产的掣肘,此外,难以预期的各种自然灾害还有可能引起粮食生产的短期波动[3]。这显然是一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完成的艰巨任务。如果中国粮食供给出现的缺口可以通过贸易解决,那么就目前世界粮食市场每年总供应量2.36亿t,中国每年消耗4.9亿t粮食的现状来看,中国仅大米就需要1.8亿t,也就是说,如果中国靠进口粮食过日子,这么大的贸易量不但会造成粮价疯涨,更重要的是,国际市场的粮食贸易量根本满足不了需求。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粮食安全出现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救得了[4]。 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的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不低于395kg的要求,我国还需要增产0.93亿t粮食,使粮食总产达到5.93亿t以上。由此看来,中国的粮食问题将是长期性的,当前的暂时安全并不能代表未来的粮食安全。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受除人口以外的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外,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当前的挑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都是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加大对粮食产量、品质的科学研究,对我国粮食安全将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2科技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作用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科技在此刻不断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解决方案。科技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的困难与挑战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已将科技强国作为基本国策,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2009年,我国的科技投入为3225亿元,同时形成了5000万人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总理在2010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出:“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农业领域特别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作物生产及其相关产业,是生产力诸要素集中体现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高科技在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粮食安全等重大、全球性难题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国8000多个良种育成与推广成果、96%以上的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以上的农业科技入户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连续7年粮食增产、连续4年超万亿斤的粮食产量、每年5.6万t农药施用减少量、30%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52%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等,可以说农业科技的成果斐然,在无数次的挑战与危机面前,成功扮演了第一生产力的角色[5-6]。“十五”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并大力提倡以自主创新实现国内科研实力的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一批领先世界的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到5~10年,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领先世界。农业科技已经成为离国际水平最近的领域。在短短的10年间,我国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多渠道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粮食)科研的投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等纷纷向农业领域倾斜,同时,也加快了相关科研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中试熟化和推广普及。 农业科技的贡献率逐年提升,2006年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8%,此后逐年以1%的速度递增,2009年已达到51%,2010年顺利地达到了52%。特别是2007年以来,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水稻等10个大宗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7],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50个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有945个岗位专家、970个综合实验站参与其中,形成了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在这种环境下,我国作物育种和高产研究领域的专家与创新团队刻苦攻关,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抗性、高产量作物新品种。我国以农业多项科技领先、超越世界当今先进水平的方式带动了其他行业以自主创新为目标的科研攻关热潮。农业特别是作物等基础研究领域的辉煌成果,在我国的科研自主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榜样作用[8]。#p#分页标题#e# 3粮食安全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3.1贸易摩擦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在世界粮食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贸易总是同一些金融类因素相伴而行。在农产品贸易和金融类因素交织互动下,一些农业大国和发达国家正在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其在世界粮食贸易中的主导权和控制力,实现自己在国际贸易或其他领域的利益和诉求。他们控制和垄断国际粮食市场,造成粮食国际贸易扭曲,助长了国际粮价上涨。粮食还成为一些国家、金融机构或个人影响他国经济秩序和谋取高额利润的重要筹码,使贫困国家对粮食生产强国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最终导致贫困人口处于更加贫困的境地[9]。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千变万化。西方粮食出口大国长期以来对我国的粮食产业实施打压政策,这些粮食出口国家中的霸权主义者,经常会以我国包括稻谷在内的粮食病害以及污染超标等所谓的品质问题为借口,对我国的粮食贸易实施各种“壁垒”政策。 3.2全球气候变暖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对粮食安全的挑战 气候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气候对粮食作物产量产生的影响正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气温每上升1.0℃,粮食生产将减少1.0%~1.7%。2007年,我国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近100年来,我国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0.8℃。近50年来,我国影响粮食作物生长的日照时间等诸多环境因子在迅速恶化。预计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将上升1.1~2.1℃,到2030年将上升1.5~2.8℃,到2050年将上升2.3~3.3℃。按照这样的速度上升,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随着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粮食的稳产与增产将会受到极其严重的挑战。当然,全球气候变暖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面对并积极寻求通过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减轻粮食作物病害影响来应对气候变化,比仅仅要求减排等缓解气候变化影响的要求更为现实和迫切。因此,增加科研力量的投入,寻求各种减轻粮食作物病害影响的方法,从而大幅度提升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将成为最有效的途径。 3.3环境恶化对粮食增产的威胁 目前,农业面临严峻挑战,整个世界的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种植业生产上,粮食产量一度徘徊不前。由于缺乏粮食,2008年全世界大约有8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到了2010年年初,这一数值已经上升到10亿人,并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如果没有科学技术上的新突破,农业生产水平很难获得大幅度提升,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例如,在稻田杂草防治方面,据估计,目前发展中国家农民工作时间大约有60%用在除草上面,而且随着除草剂的普遍使用,各种杂草的抗药性也随之提高,更为可怕的是,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土地受到污染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以我国为例,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我国每年有1200万t粮食遭到重金属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而这些粮食足够每年多养活4000多万人。土地状况的不断恶化又迫使农民选择毒性更强的除草剂并加大化肥的施用量,而过量施用化肥又将导致土地的盐碱化程度加剧,地力严重衰减。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粮食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受到更严重的损害[10]。 4我国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建议 4.1高度重视对粮食情报领域的研究,密切跟踪掌控国际前沿动态 随着全球性经济竞争的不断激化,高科技带动并引领各类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与完善,竞争情报研究对于决策的支持功能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粮食增产技术研发的成败与否对信息和情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此,如何利用国家的种种优势资源建立畅通和权威的情报采集、处理与决策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将逐渐步入到科学发展、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对于粮食安全的研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增产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在情报技术的推动下,将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并将创造不可估量的价值,这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4.2不断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力度,确保公益性研究的主导力量 在国家层面,需要加大对粮食增产相关科研工作的指导与投入力度,确保尽可能多的农民享受到科研成果带来的实惠与收益。然而,从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经费总体投入情况来看,虽然我国近年来在农业领域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从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研发的投入力度目前还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虽然全国科研机构的整体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2011年已经达到41%,但是依然与世界发达国家80%左右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差距显著[11]。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进入实施的“快行线”,在事业单位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目标也更加明确与务实。我国的科研机构特别是农业科研单位在发展与改革中将面临重要抉择。对此,如何建立起符合社会时展要求的农业科研体系,确保我国的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现行的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合理优化,并集中力量加大对优势农业科研单位的重点扶持力度,是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12]。 4.3加强对外来作物病害管理与防控 面临外来疫病传入的严峻形势,加强国内疫情防控工作,对保护我国粮食产业安全和人民健康,促进我国粮食产品的国际贸易,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近10年来,我国发现外来新病虫害多达20种,是前30年的2倍。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粮食作物的品质是其他国家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进行干预、粮食贸易进行牵制、粮食安全进行威胁的重要手段。因此,对粮食产量与质量的综合研究必须提到粮食安全的高度来对待,只有高度重视科技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加强对粮食作物的病害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外来疫病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威胁,同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与研究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对粮食安全的正确与客观认识,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粮食生产及其衍生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的粮食产业在世界粮食贸易领域中赢得威信,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也为建立我国独立的粮食安全体系提供坚强保障[13]。#p#分页标题#e# 4.4不断完善部级粮食安全评估及预警体系 随着病害防控专家系统的不断完善,各国都意识到创立自己的粮食预警预报体系,构建专门的预警预报机构,向管理、决策机构及时提供前瞻性、权威性的粮食生产等信息,是发展现代粮食产业、保障粮食安全、防范粮食危机的必由之路。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有关组织,根据长期积累的数据资源,纷纷建立起不同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以及相应的信息管理、评价、预警系统,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工作中,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工作量,提高了劳动效率。对此,我国有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到建立粮食安全预警预报及其评估体系的重要性。对于建立专业的评估机构,必须尽快进行相关调研与论证,广泛听取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专业人员的意见,建立一支专业的队伍,深入了解广大基层科研、推广单位的需求,密切追踪国际最新进展,形成一份具有说服力的调研报告,为有关部门提供可信赖的报告,加快预警预报体系和专门的预警预报机构的筹建步伐。 4.5进一步细化学科分类研究,不断提升专业领域研究的层次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为人类不断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产生令人头疼的负面效应,因此,要高度重视多种学科在粮食稳产增产等研究领域中的合理运用,最大限度地消除单项技术对粮食产量增长和粮食安全带来的各种可能的负面影响。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14]。例如,当以基于传统品种改良的育种理论为指导的病害控制技术达到一定的高度时,通过不断寻找高抗品种从而进一步加大对病害的控制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此时,由其他学科领域推动病害控制的专门化、高效化和与环境友善化将成为可能,而且由这些领域衍生出来的病害防控新思维、新方法将对病害的防控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不仅将极大地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对传统资源的过分依赖与消耗,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还将会使病害的防控成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在这样一个新的层次上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现实的物质和技术保证。

上一篇:雾霾的影响范文 下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