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教案设计范文

时间:2024-02-06 16:45:42

儿童文学教案设计

儿童文学教案设计篇1

一、儿童蜡染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1.蜡染艺术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操,发挥创新能力

蜡染图案以写实为基础,且图案纹样极其多样,这种多样的图案多出自天真的想象,而儿童恰恰具有与生俱来的天真的想象力。蜡染工艺十分细腻,从点蜡到染色、去蜡等过程,无不需要认真仔细,动作规范,蜡染课程的设置无疑加强了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儿童蜡染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为我们对儿童直觉思维的培养找到了实施途径、培养环境和创作气氛,为我们继续探究儿童感性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蜡染艺术要得以传承

我国近年来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的改革,蜡染课程作为基础美术教育,人文性质非常浓厚,是学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蜡染是古老的艺术,又是年轻的艺术、现代的艺术,它概括简练的造型,单纯明朗的色彩,夸张变形的装饰纹样,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也顺应了现代的审美要求。而儿童蜡染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富于创新精神的儿童去继承和发扬光大。这对保护和传承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文化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儿童蜡染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今素质教育的极力推进下,许多学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学校已经推行了儿童蜡染课程,编制了蜡染校本。在近年来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

1.意识薄弱,不重视蜡染课程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故意加强了考试必考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的高强度课程训练,而削弱其他非考试科目课程的教育,有的学校甚至半年才上一次蜡染课。许多家长也抱有同样的思想,限制儿童的早期艺术教育,让儿童把时间都花在主课上,希望他们的主要功课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这样的教育重心失衡,势必压抑了儿童潜在艺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校进行完善的素质教育。

2.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许多儿童蜡染校本课程中内容并不丰富,主要表现在:①缺少图表和彩页,让校本课程显得枯燥乏味。很多具体的、晦涩难懂的知识,没有运用彩图甚至声音课件的配合去进行教学。②缺少实践课程设计,没有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造成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轨,不利于儿童素质能力的提高。③缺少团结协作。许多蜡染工艺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在有限的实践课程当中完成课程任务。而学校的校本课程设置中恰恰缺少这种通力合作的工艺流程训练,造成儿童的团队意识薄弱。

3.教师对课程陌生,缺乏研究能力

学校的许多教师没有参加过专业的蜡染课程教育培训,造成了教学中只擅长教育理论,缺乏实践指导。例如,蜡染的材料选择、颜色调配上都缺乏经验。教师对蜡染课程的研究能力匮乏,必将导致儿童受到有错误或不全面的引导。

三、儿童蜡染校本课程设计

针对以上蜡染校本课程开发后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对儿童蜡染校本课程做出如下的调整和改进。

1.加强课程组织建设管理

上到政府教育机关,下至各个学校都要对蜡染课程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儿童蜡染校本课程的组织和设计建设,献计献策。从校本课程研发项目组的成立,到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教育部门一定要统一领导,落实任务,并实行监督。对于各个部门提出的课程设计意见要尽快开会研讨,分析利弊,选出利于教学的设计方案。对于教学蜡染课程的教师要定期的组织相关培训,每年安排教师用一段时间去贵州等蜡染的发源地亲身体会民风、民情,并和当地的专家探讨儿童蜡染校本课程设计方案,增强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

2.课程服务的对象是儿童,教育要有的放矢

儿童蜡染校本课程的服务对象是儿童,一切要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出发,逐步深入教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蜡染图案纹样十分丰富,有几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来自生活或优美的传说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在教材编制过程中,可以选取儿童乐于接受的动物、卡通图案等,也可以通过一段美丽的传说故事引入正题。关于实践课程,可以增加例如蜡染包的制作,融蜡、裂蜡、染色等过程都会让儿童感到无比新奇,逐步提高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提高课程开发创新力

儿童蜡染校本课程设计不能一成不变,要丰富多彩,积极创新。这样才能增加儿童的兴趣,提高他们浓烈的民族文化的欣赏意识。通过教育实践总结出的儿童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保留,对于学生们厌烦的项目也要及时摒弃。例如,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设计中增加了“工艺开心坊”栏目,可以让儿童极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染服装或者布包,还有“大家一起来蜡染”等加强儿童团结的项目,小朋友们玩得也很开心。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推介。

结语:

总之,蜡染作为民族气息浓厚的古老的文化艺术的同时,又是年轻的艺术,现代的艺术,它概括简练的造型,单纯明朗的色彩,夸张变形的装饰纹样,既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又顺应了现代的审美要求,值得儿童传承下去。儿童蜡染校本课程正是传承这种艺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加强课程设计的组织建设管理、不断提高课程开发的创新能力,从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努力让儿童们接受到最好的民族艺术课程教育!

儿童文学教案设计篇2

1.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理念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特别是诸如安娜·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一些将儿童发展放置于社会背景中的学者的理论;其二是皮亚杰、温纳(wemer,h.)等一些研究兴趣在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这些心理学家对教育并不特别关注;其三是杜威、约翰森(johnson,h.)(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创建主任)、艾萨克斯(1saacs,s.)和米切尔等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其他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例如勒温(lewin,k.)、拜巴等人的想法也曾对斑克街方案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拜巴曾在斑克街作过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并在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如果需用一个词来概括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区别,那么这个词就是“发展一互动”(developmental—interaction)。“发展”的含义是儿童生长的样式以及对儿童和成人成长特征的理解和反应的方式。“互动”首先强调的是儿童与环境,包括其他儿童、成人和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其次指的是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交互作用,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些概念可以运用于各种年龄的儿童和成人的教育,然而在实际运用时必须充分顾及教育对象的年龄、能力和文化背景。也许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作用方式,以及他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与成人全然不同的。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将儿童发展归为六条原理:

(1)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或综合的变化过程;

(2)早期获得的经验不会消失,而会被整合到以后的系统中去;

(3)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在帮助儿童巩固新知和提供有益于发展的挑战之间取得平衡;

(4)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逐渐以越来越多的方式主动地探索世界;

(5)儿童的自我感觉是建立在与他人和与物体交互作用所获取的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知识是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反复地感知和自我检察而形成的;(6)冲突对于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冲突解决的方式取决于儿童生活和社会文化要求诸多有意义的因素的相互作用的性质。近些年来,维果茨基的研究也影响了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方案的设计者们关注了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社会背景,并将之整合于“发展—互动”的概念。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设计者们认为,儿童的发展包括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各个方面,“整个儿童”的概念能够表明这个教育方案的最主要方面。近年来,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已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两个更广泛意义的概念上,它们是进步主义和心理健康。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设计者们认为,学校应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机构,它应为儿童提供创造性的和让儿童感到满意的工作的机会;它应给予儿童有意义的刺激,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片断的学习;它应培养儿童的个性,增强儿童的社会民主意识。

2.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斑克街方案的基本理念是儿童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与其社会化的过程不可分离,托幼机构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与家庭和社会其他机构分担对儿童教育的职责,它不应被看作是“学课”的地方。因此,教育的目标应依据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学业成就。

斑克街早期

教育方案的教育目标首先是培养儿童有效地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包括各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能力的动机;第二个教育目标是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包括自我认同、自主行动、自行抉择、承担责任和接受帮助的能力;第三个教育目标则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包括关心他人、成为集体的一员、友爱同伴等;第四个教育目标是鼓励儿童的创造性。这些目标都很宽泛,应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和文化背景的适合性而加以思考和具体化。

拜巴等人将以上宽泛的教育目标细化为八条具体的目标,运用于对3--5岁的儿童实施的教育方案:

(1)通过与环境的直接接触和操作,让儿童去满足自身的需要;

(2)通过认知策略,促进儿童获得经验的能力;

(3)增进儿童有关其周围环境的知识;

(4)支持能提供各种经验的游戏;

(5)帮助儿童内化对冲动的自我控制;

(6)满足儿童应付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

(7)帮助儿童发展有个性和能力的自我形象;

(8)帮助儿童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相互支持的行为模式。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没有将课程看作是一系列活动的“菜单”,而是将课程看成帮助儿童获得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经验的机会,换言之,课程是这些经验的总和,它是通过富有想象的计划和决策的过程而创造的。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课程是综合性的。

由于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强调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社会学习”就成了该方案的核心。社会学习是有关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它涉及人们生存的环境及其所处的位置,也涉及过去、现在与未来。因此,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基础就是学校不断给予儿童探究民主生活的机会。例如,该课程方案引导儿童理解家庭,从简单的家、邻居的概念,扩展到对国家、世界的理解(winsor,1957),注意到学什么和怎样学是内在联系的,儿童所学的有关世界的知识以及知识是如何获得和使用的是不可分割的,而这种教育的基本点就是从经验中学。

经验、联系、关系、探究、社区和问题解决等是发展—互动模式的关键词汇。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常以“社会学习”的问题为综合性课程的主题,教师为儿童获取社会学习和掌握重要技能的经验提供机会。以社会学习为核心展开的课崔,共分为六大类:

(1)人类与环境的互动;

(2)人类为生存而产生的从家庭到国家的各级社会单位及其与人的关系;

(3)人类世代相传;

(4)通过宗教、科学和艺术等,了解生命的意义;

(5)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6)变化的世界。学习的主题可以从对家庭的研究到对河流的研究,其主要取决于儿童的年龄和兴趣,也取决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要求儿童掌握的知识、技能。例如,三岁的儿童,课程强调的是儿童对自身和家庭的学习;而对于五岁的儿童,课程则强调对社区服务和工作的学习。在任何一个学习的过程中,课程关注的是儿童在美术、音乐、数学、科学、语言、运动、搭建积木等活动中已有的经验,课程以综合的方式整合这些经验,以帮助儿童对自己的世界加深理解。

斑克街方案的设计者们相信,对于儿童而言,最有意义的经验是那些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经验;是那些能引导儿童进一步学习,并有益于获取新知的经验。斑克街方案的设计者们也相信,对于儿童而言,认识世界的最有效方法是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这些经验。

儿童首先需要获取经验,然后,他们会通过再创造的过程,从已获得的经验中去理解这些经验的真正意义,这个再创造的过程包括讨论、想象和建构等。

以社会学习为核心展开的课程整合了以下四方面:①(1)围绕社会学习主题的音乐、阅读、书写、数学、戏剧和美术等不同的课程经验;(2)身体、社会、情绪情感和认知等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3)第一手经验以及再创造这些经验的机会;(4)儿童在家庭和在托幼机构的经验。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主题网和课程轮(curriculumwheel)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用的工具。课程轮的中央是主题,轮辐间的空间可由教师设计各个活动区或活动种类的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加以更改、增加或删除。课程的实施常分为以下七个步骤:

(1)选择主题;(2)确定目标;(3)教师学习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并收集资料;(4)开展活动;(5)家庭参与;(6)高潮活动;(7)观察和评价。

评价是斑克街发展——互动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教师了解儿童如何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手段,也为教师提供了课程计划和决策的原则。与追随高水准学业成就的评价不同,班克街长期主张更宽泛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是立足于理解儿童如何了解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为儿童提供一系列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基本技能和学科知识固然是基础,但是,在与环境互动时,儿童的态度和个性特征同样重要,例如,儿童的独立精神和合作活动的能力、发动活动的能力,以及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社区公民,等等。

运用斑克街发展——互动模式的教师必须遵从和完成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教育测试和评估。此外,评价需要严格地和系统地依据对儿童活动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包括教师对儿童表现的观察(如阅读、数学、操作材料、与他人的互动,等等);儿童活动的文件袋(如艺术、书写、计算、建构,等等);教师为年龄较大的儿童设计的技能检测表所反映的儿童学习质量(如阅读和书写、航海日志、实验报告、编列目录、单元学习的总结,等等)。分析和总结这些资料,能使教师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和需要,能给教师与家长沟通以及确定下一步计划打下基础。

3.教师的作用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与教育、教学原则有关的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与认知方面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时,将两者分别加以阐述。

(1)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扮演的角色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深受心理动力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埃里克森和沙利文等人的影响。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 教师和学校是儿童的家庭世界与儿童的同伴世界及其更大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协调者,教师应能给予儿童安全感,使儿童能克服焦虑和解决离开父母而面临的心理冲突,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

②教师和学校的作用是培养儿童自我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称职的母亲和心理治疗师应有的许多特点,还应具有令儿童信任的权威性。

此外,拜巴等人认为教师的作用还反映在应刺激儿童与周围世界发生拓展性的交互作用等方面。

(2)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教师扮演的角色

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评价儿童的思维,使之将想法变为行动,或将其想法进行概括和转换;引导儿童达到掌握概念的新水平,或在控制下拓展内容的范围;

②对儿童的评议、疑惑和行动给予口头的回应、澄清、重述和纠正;

③培养儿童直觉的和联结性的思维;

④提出能促进儿童归纳性思维的问题。

4.与家庭的共同工作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方案的设计者从儿童的立场定义家庭,家庭指的是“成人和儿童的各种组合体”,是“与儿童接近的,并受到儿童信赖的人们,他们是儿童世界的基础。家庭可以是父母中的一个人、两个母亲或两个父亲、继父母、神父、养父母、叔叔和婶婶、兄弟姊妹、堂(表)兄弟姊妹,或是曾做过家庭日托的邻居”。

与家庭的共同工作旨在“能使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师与儿童生活历程中对儿童有意义的其他成人之间建立起双向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教师能够在儿童花在教室内和家庭中的时间之间创造联系”。

与家庭的共同工作,包括教师深入家庭和家长参与教育机构工作等,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斑克街家庭中心(the bank street family center)就是其中之一。

斑克街家庭中心邀请和鼓励家庭成员在一日中的任何时间内访问和参与该中心的活动,家庭中心创造欢迎的、家庭式的环境和气氛,保证儿童和成人感到舒适。该中心十分重视在家庭与教师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并将它看成是让每个儿童获得安全感,支持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在儿童和家长进入该中心的最初几个星期,让儿童只是自由地探索和游戏,为的是让儿童感到安全、受到尊重和得到照顾,为的是在家庭与教师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交流、支持和合作是保持这种伙伴关系的关键,家长每天都能收到描述自己孩子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记录,每个月都能看到介绍中心运行情况的通讯。家长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支持由家长和教师组成的、讨论家庭和中心教育问题的组织的工作。该中心还为家庭提供各种咨询和特殊教育的服务。

5.对斑克街教育方案的评价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根源可追溯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它起源于米切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指导的教育实验局。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强调让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强调帮助儿童理解对他们成长而言是最为重要的事物,而不是与学业成绩有关的东西。这一方案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兴趣和需要的满足,鼓励儿童主动的活动。

有些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提出了批评。例如,建构主义者德弗里斯从两个方面批评了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德弗里斯认为,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提出了将社会情感发展和认知发展整合一体的“整个儿童”的教育理论,但是,在如何选择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综合成内在统一的整体时,经常是相互矛盾的。“发展——互动理论似乎更多地像是广些从各种理论而来的、没有经过统合的观点的集合体,而不像一种完整的理论。”德弗里斯还批评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沟壑,例如,对许多教育实践的理论解释,要么是缺乏的,要么是不正确的。

虽然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可追溯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但是,该方案主要依据的是儿童发展理论,从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去思考和发展课程,而较少顾及儿童生活所处的文化背景。这种教育方案所指向的教育改革为的是让儿童在早期实现社会化,以克服来自家庭和社会经验的不良因素。这样做,儿童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去获得所谓主流文化的东西。有人批评这种思维方式是试图建立一种白人中产阶级的能力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来自不同文化、不同经济水平的儿童。近年来,斑克街教育学院的一些学者通过对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发展——互动理论和实践的回顾和展望,对该方案作了评价:“运用元心理学的策略,我们回顾了发展——互动理论的主要原则,指出了近年来对该方案进行陈述中受到质疑的一些关键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应该通过使关注个体的发展与背景的发展达到平衡的方式来加强发展——互动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这一点在以前的陈述中虽有涉及,却没有强调。对发展的有差异性的理解和因不同文化而产生的不同反响将为教育实践提供较为坚实的基础。我们对发展——互动理论基本概念的检讨能为振新这一早期教育方案指出新的道路。”

儿童文学教案设计篇3

关键词:成长档案袋;建立;儿童;价值

一、成长档案袋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界定

成长档案袋是对儿童成长实际信息的收集,其旨在反映儿童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它是由参与对象有组织、有系统地收集信息,掌握儿童成长的发展过程及趋势,以了解其特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对儿童成长实施质性评价的载体,是一种评价工具。

(二)成长档案袋的特点

1.客观性。成长档案袋是对儿童成长中的真情实景、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具有客观性。

2.独特性。每个儿童的智力结构、思维方式、兴趣等都是不同的,在发展水平上也存在差异,这就形成了成长档案袋的独特性。

3.时间性。成长档案袋所记录的是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情况,具有时间的有效性。

4.发展性。成长档案袋关注儿童成长、发展的历程。既注重儿童成长的结果,更注重儿童成长的过程。

5.目的性。建立成长档案袋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记录儿童成长信息,最直观的目的是帮助儿童学会自我反省、评价、总结,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发展。

6.多样性。成长档案袋包括成长档案袋的形式、类型、内容、记录方式、参与对象等多方面。

二、儿童成长档案袋的建立

(一)成长档案袋建立的形式

对于成长档案袋建立的形式,既可以制作实体档案袋,如资料夹等,也可以制作电子档案袋。如日志、微博等。对于儿童立体作品如录音带、录像带的收集,可以由家长和儿童共同制作体现儿童特点的记忆盒,尽量以儿童的想法为主。

(二)成长档案袋的记录方式

1.儿童作品记录。儿童作品记录是一种具体直观的记录方式。儿童作品指儿童原始作品,如绘画作品、折纸等。也可以是儿童对自己作品的口述记录,即对作品的想法、感情和反思的记录。

2.文字记录。文字记录包括面谈记录和观察记录。面谈记录指教师与一个或多个儿童就某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做记录,观察记录可以是对儿童系统化记录也可以是轶事趣闻记录。

3.影像资料记录。影像资料是一种生动形象的记录方式,如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在收集影像资料时,需以简单的文字解释,如拍摄日期、内容、场所等。

4.测试调查结果记录。测试调查结果主要是指正式、非正式的调查表、检核表等。如健康状况调查表、儿童认知水平等级表等。

(三)成长档案袋建立的参与对象

1.教师。在建立成长档案袋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是引导者、协助者、环境创设者、各种条件的提供者。

2.儿童。儿童是建立成长档案袋的主体,儿童应参与到成长档案袋的制作,材料收集、整理和完善的全过程。

3.同伴。同伴之间的交流能促进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增强社交能力。通过同伴之间的互评提升自身鉴赏力和评价力。

4.家长。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与记录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详实记载,是对成长档案袋的补充与完善。

(四)成长档案袋建立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放在档案袋里的应当是参与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有意义的作品,反映儿童成长的真实过程,展现一段时间以来儿童的努力、进步和成就。成长档案袋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儿童成长经历。

2.计划性原则。随着儿童不断的进步与改变,要有计划地制订成长档案袋更新的时间、与家长交流成长档案袋的计划。如定期举办评价交流会、儿童作品展览会等。

3.真实性原则。负责成长档案袋工作的主要人员即幼儿园教师对儿童成长档案袋要及时真实地记录,不能伪造或强迫儿童做不能及的事,要对儿童负责,坚持真实性。

4.评价性原则。成长档案袋是儿童作品、观察记录和参与对象评价记录为一体的集合。参与对象要对儿童的作品、观察记录进行适当的注解与客观的评点,重点在于从这些作品和观察记录中对儿童做出阶段性评价与总结,并做出预测和建议。

(五)成长档案袋建立的步骤

1.准备阶段。首先与儿童探讨建立成长档案袋的目的,然后选择成长档案袋的类型,接着确立成长档案袋包含的要素,最后就开始着手制作。

2.收集阶段。教师分工合作或制订计划分期对儿童进行观察、记录。另外,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儿童发展的个性特点,双方合作尽可能收集具有典型性的作品和记录。

3.整理阶段。以儿童为主体,保留儿童喜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记录儿童选择的原因,最后按时间顺序排列。整理过程中可对不完善的作品进行补充。

4.完善阶段。完善阶段主要是对成长档案袋及要素进行简单的修饰。如涂色、撕贴、简单的艺术设计。

5.保存阶段。把成长档案袋放在儿童易接近且安全的地方,以便随时翻阅或增添内容,并且向家长开放。对于儿童的隐私应由教师个人保存,保护儿童及其家庭的隐私权。

三、成长档案袋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一)反映儿童成长过程的真实情况

成长档案袋是儿童成长历程中真情实景及发展轨迹的真实记载,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记录儿童发展变化过程,将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珍藏品。

(二)促进儿童内省智能的发展

成长档案袋的建立过程既是对儿童优秀成果积累的过程,也是儿童在收集、整理、筛选、阅读过程中再次审视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习得自我反思与总结的能力,发展内省智能。

(三)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

成长档案袋的类型可采用展示型,幼儿园举办展示会时,儿童会展示出自己最骄傲的作品,体会成功的,以此树立自信心。另外,把自己的作品同过去的相比,从中发现改变与进步,从而增强儿童的自我提升动机。

(四)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

成长档案袋本身就是儿童个性的展现,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根据自己的方式来制作和修饰成长档案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儿童有一个系统且全面的了解,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2.高敏,《幼儿成长档案制作的实践研究》[J],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10.4

3.姚伟、崔迪,《当前幼儿园档案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7.2

4.唐林兰,《对幼儿档案袋评定的价值分析》[J],《幼教天地》,2005.4

儿童文学教案设计篇4

关键词: 计数器 特殊儿童 数学教学

一、计数器的结构及功能

如图1,计数器由箱座、导杆、数珠及数位标示构成,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直观性强等特点。计数器按档位可分为两档、三档、四档等,作为教学用计数器三档就够了,本文以三挡为例说明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具,很多小学、特殊学校和幼儿园都购置了计数器。目前,在这些学校中使用计数器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计数器存在结构不牢固、使用不方便、不够美观、演示效果差等问题;二是一些教师不了解计数器的使用方法。小学或特殊学校数学教师可以自行设计制作教具。首先设计好尺寸,尺寸大小以后排同学能看清为宜,然后画出施工图纸,选择好制作材料,最后按图施工。工艺上,要求制作的教具美观大方、经久耐用。

计数器能形象直观地表示按十进制计数的结果,既具体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如10位上一个数珠表示一十),从实物到数珠,再从数珠到抽象的数学符号(阿拉伯数字),经过两次抽象,既遵循了自然数的产生发展过程,降低了知识的抽象难度,又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使用时把数珠放在导杆上,个位上的一个数珠表示一个,十位上的一个数珠表示一十,百位上的一个数珠表示一百,依次类推。如图1,数珠表示的数是三百一十二。在数学教学中,计数器要和数数的小棒或实物教具、板书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配合使用。

二、特殊学校数学教学中要使用数学计数器

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数学学习的差异主要在于特殊儿童的感觉障碍导致他们的智力水平低下,逻辑思维水平较低,抽象能力弱,缺少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特殊儿童提供足够的感觉素材,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他们才能逐步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具的演示过程或操作过程是特殊儿童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还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计数器使用案例

案例1:10以内识数教学

建立实物与数珠的对应关系。如图2,有几个实物或有几根小棒就在个位导杆上放置几个数珠。特殊儿童应该反复练习,先由教师示范演示,然后让儿童操作,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培养抽象思维和动作思维,同时配合演示操作过程进行读数写数训练,把数的概念从实物中抽象出来。

案例2:20以内数的认识

如有12根小棒,首先把10根小棒打成一捆,还剩下两根,在十位导杆上放置一个数珠,个位上放置两个数珠,同时强调十位上一个珠子代表一捆,也就是十根小棒,然后在黑板上写出12,培养儿童分组计数的意思(满10个作一组),初步建立数位概念。其演示过程如图3:

案例3:100以内加法

计算23+34。如图4,把23根小棒和34根小棒分组,在计数器上置数23,然后在个位放置四个数珠,十位上放置三个数珠,这时,这时个位上是7个数珠,十位上是5个数珠,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竖式,对照演示过程计算出结果。

四、使用计数器时的注意事项

1.设计好演示方案及演示流程。

2.演示时操作要规范,注意控制演示速度,引导学生观察演示过程的数量特征,即数的抽象过程和数量的变化过程,对培智儿童及数学基础较差的儿童可以多演示几遍。

3.教师演示后一定要让学生实际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动手能力及动作思维。一般分组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4.演示时,注意与多媒体、板书的配合。多媒体可以更形象生动地展现演示过程,而板书的数学符号则可以把数及数量变化从演示过程中进一步抽象出来。

5.要注意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和残疾程度设计不同的演示操作方案。如听障儿童,演示操作时主要利用他们的视觉和触觉,对于视障儿童主要利用他们的触觉和听觉,培智儿童则注意他们各种感觉器官的配合使用。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小学数学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邢同渊.智力障碍儿童教学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汪飞雪.听觉障碍学生教学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儿童文学教案设计篇5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担负着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等重要任务。对于教师而言,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教师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优质的作业设计,除了能够起到巩固教学成果之外,还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作用。而当前的小学语文作业却大多存在以下问题:作业内容单一,作业形式僵硬,大多以简单的记忆性知识为主,如常见的抄写、默写、组词、看拼音写词语、按课文内容填空等。诚然,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掌握坚实的文字和词语基础,但是如此大量重复,单调枯燥,没有任何智力挑战的语文作业,并没有起到教师所期许的效果。反而抹杀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语文渐渐成了作业量大,单调简单的代名词。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儿童迈向社会,成为“社会人”的关键一步,是伦理启蒙的重要阶段,作业的设计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担负着素质儿童价值观,发展儿童情感认知的重要任务。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国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往往都忽视了对伦理道德维度的思考,使得不少的作业设计中出现了伦理失范的问题。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伦理失范”问题审视

通过实践观察和探索发现,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对作业设计缺乏伦理意识,只顾单向考察固定知识,忽视了作业对学生性格的塑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业设计的核心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然而在完成作业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不断探索,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渴求也应该是作业设计的重要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之处,就应当带有伦理意识,眷顾伦理关怀。通过作业设计,能够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也促进学生优秀伦理道德的养成。

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的“伦理失范”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作业量大,以上海市某公办小学一年级儿童入学一周后,某一天的语文作业单为例,1、认真完成写字纸;2、认真完成《语文快乐宫》;3、认真完成语文书18、19页;4、认真在写字本上写“四”“五”“六”“七”各一行。这样的作业量对于成人而言,这样的作业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对于一个刚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就成为了一个工作量略大的任务,一个在班级中表现中上的小学生单单完成全部任务也花了30多分钟。不难发现,在这份作业单中,以下几项作业的内容时重复的,第一项作业和第四项作业重复,语文快乐宫中的内容和语文书18、19页内容也重复。低学段的小学生固然要通过多次重复练习来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然而大量简单重复的作业,将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恐惧。

设计目的存在偏差。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没有明确目标,存在着较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许多教师忽略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和年龄阶段水平,只注重陈述性知识的训练,在知识、技能、智力三个训练层次中,作业设计明显偏重于第一个层次,学生的技能,智力无法得到有效地开发的训练。许多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如何通过大量简单重复的训练使儿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从而使儿童在小学阶段学习中就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不顾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忽视了儿童内心的兴趣所在。

作业答案死板固定。语文作业作为对语文考试的练习和“预演”,同样存在着答案固定唯一,批改整齐划一的问题。甚至在阅读作业和造句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并非言之有理即判正确,而是必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贝壳像什么”,某学生填“扇子”,作业单上就有了一个红色的叉。而正确答案是“折扇”,因为在《拾贝壳》一课中有这样的原文“看,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折扇,真漂亮!说不定是海妈妈特意留下来,给我们扇风用的呢!”,必须填“折扇”才是正确答案。至于“扇子”和“折扇”的异同,教师完全不在意,只说课文里写的是折扇,所以必须填折扇,此类作业问题层出不穷。这样的作业批改方式,严重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样简单粗暴的作业批改方式,实质上是教师在缺乏伦理意识指导下的伦理失范行为。

违背教学伦理的作业批改。一些教师发现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存在问题,为改变作业形式单一,内容简单重复的情况,已有教师改变作业形式与内容。如让学生自主设计手抄小报。这样的作业形式能够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一大改变和进步。然而,在作业点评的过程中,教师只关心此类作业的完成结果,不考虑是否是由学生自主完成,忽略了对学生作业过程的关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儿童的发展,不但没有起到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作用,还将知识“工具化,功利化”的错误认识根治于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作业评价的“伦理失范”不利于塑造儿童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了儿童长足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

作业评价的“奖惩性”导向明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家校联系逐渐增强,“家校通”,家长微信群等方式促进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教师与家长深度合作。然而,一些教师的作业评价“奖惩性”极高,家庭作业正确率高的学生在家校通或家长微信群众点名表扬,在校作业完成快的学生也常常得到表扬。与此相反,家庭作业表现不好的学生也会被点名批评。如此一来,出于对子女的爱与严格要求,加之家长的“面子”,家长对儿童的要求就会更加严格。为了能让孩子得到表扬,完成好每一次作业,许多家长不惜重金为孩子请家教,为孩子报班加码,以确保孩子的每一次作业和考试都能够得优,此时的作业不再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手段,而成为了学生的噩梦,变成了学生厌学的催化剂。

教育伦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价值基础

“教育的本质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培养人,也是基于人的本性来发展人”。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工作,关于人的培养无法避开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伦理”问题,作业设计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样绕不开“伦理”这一重要问题。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是每个当代社会人伦理意识启蒙,德性养成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教育的每一步,都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因为任何一个缺乏教育伦理关照的教学过程,都可能会对儿童的价值观、道德观、情感认知产生巨大影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担负了更加艰巨的“培养人”的任务。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除了其建构知识体系,巩固所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只为,还关乎于儿童的情感认知发展,道德伦理体验。表面看仅仅是一个微观的教育教学片断,实际上却同儿童的认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时,必须以教育伦理为依据,将伦理的思考纳入其中,并将其作为作业设计的重要依据,才能真正达到教育“育人”的目的。

作业的设计要与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发展水平相匹配,真正做到“以保障学生的发展利益为根本”,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有教育伦理意识,不能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将儿童盲目地当做知识的接受者,无视儿童发展的完整性。而亟需关注儿童的需求,将语文作业同儿童的生活世界相结合,最终成就儿童生命的完整发展。

基于教育伦理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第一、作业设计要一改以往的全班一刀切的形式,应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明确各个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掌握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制定相应的语文作业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作业设计,合理分配重难点,不求数量多,而是关注质量好坏。面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作业设计,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第二、以教学伦理为基础设计的小学语文作业,在内容与形式上同样需要进行优化发展,避免出现以往大量简单重复作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现象出现。语文作业要能够是学生感受到求知的快乐,探索的快乐,阅读的快乐,自由想象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将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让学生既能养成刻苦努力的良好学习习惯,也能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第三、语文学科实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作业的设计同样要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业设计在目标,内容和形式各个方面都需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能够感受的人文关怀。第四、在作业的批改与评价环境,同样应该坚守教育伦理。必须摒弃当前“唯一确定”“奖惩分明”的作业批改与评价形式。在进行主观题的作业评价时,教师应允许合理的多种答案的存在,而非依据“独断”的标准答案进行评价,以保护学生的稚嫩活泼、多姿多彩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在教育功利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教育亟需回归其本源,发挥其作用,在此,教育伦理必须承担起匡正教学行为、指导教学活动的重要职责。作业设计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同样担负着兼具的培养人,塑造人的任务。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科学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业的功能与价值,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与思考。以教育伦理为价值基础的作业设计,在以往关注学生学业发展,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怀学生的情感发展,重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兴趣所在,能更加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儿童文学教案设计篇6

【关键词】儿童编程能力;游戏化学习;Scratch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1-0036-04

引 言

程序设计教学在儿童逻辑思维的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基础教育领域,儿童编程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儿童对编程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游戏是儿童生活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寓教于乐学习方式的倡导,基于游戏化学习的儿童编程教学模式逐渐进入计算机教育的视野。儿童在游戏的氛围中进行编程学习,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情况,体现儿童学习的主体性,能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编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儿童的技术素养和工程素养,切实推进STEAM教育。本研究利用Scratch平台可视化及模块化的优点,对已经封装好的程序模块进行自由的拼接,儿童运用程序设计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儿童编程能力[2],以实现预期功能。

相关研究

信息与交流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新的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入K12教育体系,重视培养儿童编程能力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在国外,美国组织强调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学习编程;英国为了提升儿童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提倡儿童从5岁开始学习编程[3];芬兰启动新项目为儿童学习计算机编程提供机会等[4]。在中国,为推进STEAM教育和培养儿童编程能力,教育研究者在计算机教育及编程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儿童编程工具的应用层面,而且大多是借助Scratch可视化编程工具开展程序设计教学,以提高儿童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朱丽彬等将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应用于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5];袁庆从Scratch究竟能够为学生带来什么出发,表明Scratch在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编程能力等方面具有巨大促进作用[6];凌秋虹为培养学生用程序设计的思维进行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 Scratch 作为编程教学平台引入课堂[2]。通过以上国内外儿童编程研究现状分析发现,儿童编程能力的培养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国内也展开此方面的研究。

面向儿童编程能力的游戏化学习模式构建

1. 儿童编程能力分析

儿童编程能力,即儿童为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而使用程序设计语言编程的能力。为了使计算机能够理解人的意图,人类需要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以计算机能够理解的形式呈现,使得计算机能够根据人的思想去工作,以实现某种功能及任务。

美国为应对21世纪的挑战,提出了“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提议将“21世纪技能”与K12教育体系紧密结合,为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研究范式。面向21世纪的技能被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信息与交流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与职业技能[7]等。这几种技能被认为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础条件。

结合儿童编程能力的特点和“21世纪技能”,本研究对儿童编程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具体如图1所示。儿童编程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能力和高阶能力两个部分。其中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等;高阶能力主要包括算法编程能力、将程序模块化能力、将编程问题数学模型化的能力以及调试程序能力。

(1)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是指儿童需要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问题的需要,观察信息、比较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加工信息,其中观察和比较信息是儿童能够利用信息的前提;分析信息的能力要求儿童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找出有用信息并加以整理;加工信息是组织信息源传递的信息并展示的过程,这是检验儿童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基本能力另一主要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能力是儿童进行学习活动时必备的一项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儿童进行知识建构和智力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能力倡导儿童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儿童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合作意识使儿童优势互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创造性思维能力倡导儿童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

(2)高阶能力

算法编程能力:包括常见算法的掌握和算法改进创新的能力,这是从根本上提高编程水平的有效措施。

将程序模块化的能力:化繁就简,化整为零,提高程序的复用率。在设计游戏时应考虑到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

将编程问题数学模型化的能力:要善于理清程序中各数据间的关系,找出相互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提升儿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调试程序的能力:编写程序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未知的错误。在发生错误时快速准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每个儿童在编程活动中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2. 面向儿童编程能力的游戏化学习模型构建

北京大学的尚俊杰副教授认为:“游戏化学习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另一种是将头脑中的想法设计成游戏,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学习活动。”[8]游戏中的“学习性因素”,如情境、问题求解、竞争、关卡、挑战以及玩家与情境间的交互等,对游戏参与者的思维、认知、积极性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9]。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年基教版)把“游戏和游戏化”列为未来一年以内将被广泛应用的学习技术。简言之,游戏化学习就是游戏的机制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实践形式[10]。

儿童编程能力的培养应该融合在具体的游戏化学习中才能取得成效。编程学习枯燥乏味,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编程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在对儿童学习特点及认知能力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笔者选择游戏化学习作为支持情景学习的方式。游戏化学习,作为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培养其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游戏化学习课堂中,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而是以学习者的自主发现和自我体验为主。游戏化学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玩游戏中学习;另一种是设计游戏,将自己的创意想法转变成游戏[11]。本研究采用儿童设计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游戏化学习,构建了面向儿童编程能力的游戏化学习模型,具体如图2所示。

面向儿童编程能力的游戏化学习模型中,儿童、教师和工具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作用。该学习模型是以游戏化编程学习工具的支持为基础,主要包括学生探究学习、教师辅助指导。

首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主题,选择适合儿童进行游戏化编程的游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制定学习目标,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提出游戏任务并设置相关问题。与此同时,儿童也在不断地观察问题,在脑海里形成所要探究问题的雏形,在教师的引导下,使问题清晰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其次,儿童设计游戏过程中,主要包括问题引入、学习探究、游戏编写、成果展示四个环节。在问题引入环节,儿童主要是对游戏的情景、角色、任务进行构想和设计;在任务及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及方法;在游戏编写过程中,儿童需要进行游戏设计,制作并进行调试;成果展示环节,根据教师和其他儿童的意见或建议,对自己的成果不断进行改错及优化。在设计游戏这一关键环节中,教师须在活动中对儿童进行辅助支持。儿童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某一知识点理解很难时,教师就需要对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在儿童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儿童进行学习跟踪及评价。

最后,儿童针对本次的游戏活动设计进行总结反思。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由于儿童能力的差异,有的儿童可能顺利地完成了这个过程,而有的儿童则需要进行反馈修订、发现问题、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也要进行总结反思,综合评价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知识点总结,并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创新解决方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儿童通过对游戏的分析、设计、实现、优化和分享,螺旋上升循环迭代,加深对编程思维的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编程能力。

儿童编程学习活动案例

在儿童编程学习工具的选择上,笔者选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发的Scratch工具来开展编程活动的学习。选此工具是基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来考虑。由于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地发展中,相对来讲并不成熟,那么使用成人化的程序设计语言去编程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国内的孩子,更是受到来自英语、数学、自然语言以及逻辑思维等多重因素的限制[12]。Scratch工具巧妙地绕开这些困难,利用Scratch平台进行可视化交互操作。下面以“吃鱼游戏”为情景,基于Scratch进行游戏设计,如表1所示。

结束语

通过对儿童编程能力现状以及Scratch游戏化编程应用的梳理,笔者认为,游戏化学习对于儿童编程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利用适合儿童编程的工具,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开展学习活动,能有效培养儿童编程能力。研究表明,儿童编程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儿童在兴趣的吸引下,不断地进行动手实践。总体而言,这种学习活动设计能够将游戏化学习理论运用到课堂中,不仅有助于儿童编程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提升儿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王小英.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学习:内在的连结性[J]. 学前教育研究,2013(7):3-7.

凌秋虹.Scratch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1):113-116+129.

姚鹏阁,颜磊,杨阳,郭光武,郭玉翠. 树莓派教育应用:儿童编程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 现代教育技术,2015(10):113-118.

陶媛.芬兰启动新项目为儿童学习计算机编程提供机会[J]. 世界教育信息,2014(5):77.

朱丽彬,金炳尧. Scratch程序设计课教学实践研究――基于体验学习圈的视角[J]. 现代教育技术,2013(7):30-33.

袁庆.将Scratch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0):85-86.

张义兵.美国的“21世纪技能”内涵解读――兼析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12(5):86-90.

尚俊杰,庄绍勇,李芳乐,李浩文. 游戏化学习行为特征之个案研究及其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08(2):65-71.

陶侃.电脑游戏中“学习性因素”的价值及对网络教育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6(9):44-47.

鲍雪莹,赵宇翔. 游戏化学习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电化教育研究,2015(8):45-52.

尚俊杰.游戏化是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8):10-10.

Youngquist J, Pataray-Ching J. Revisiting “Play”: Analyzing and Articulating Acts of Inquiry[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004, 31(3):171-178.

儿童文学教案设计篇7

关键词:早期教育;视觉形象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

1 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0 ~ 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其智力、语言、情感、社交能力及人格培B大部分是在此阶段发展起来的。近几年,婴幼儿早期教育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在 20世纪80年代则开始创建专门面向0 ~ 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提供服务。同比发达国家,我国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事业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一线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我国早教行业最先发展起来的四个城市,在2005年以后,我国的二、三线城市的早教行业才逐步发展起来。

中国早教行业发展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重视婴幼儿(0-3岁)的教育”。第二,国家开放二胎政策,促使新的婴儿潮的出现,这无疑会增加市场容量和社会需求。第三,年轻父母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对于孩子的教育颇为重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很多家长的座右铭,并且一掷千金将孩子送入知名早教中心。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早期教育行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成为新兴的朝阳行业则毋庸置疑。

但是,在早教成为朝阳产业的大背景下早教品牌形象设计并未真正步入正轨,在权威机构和网站上关于此方面的论文和报告少之又少,这无疑是朝阳产业链中的一个空缺。近几年,早教中心在中国遍地生根且良莠不济,但大部分为加盟国外先进的早期教育中心及品牌,其视觉识别系统多为引进加盟品牌的形象体系。自创民族品牌较少,且设计图形元素较为单一,多为抽象符号,缺乏细节设计,识别系统完善程度有待提高,并且兼具满足中外消费群体的品牌形象设计案例较少,这无疑是中国早教行业中的一个空缺。

2 国外早期教育视觉形象设计案例分析

以美国早教知名品牌“金宝贝”为例,Gymboree金宝贝的英文单词由“Jamboree(意为儿童狂欢聚会)”和“Gym(健身)”两个词组成,Gymboree金宝贝就是蕴含了欢乐的运动场的意思,这也是Gymboree金宝贝早期品牌形象。其标志采用英文字非装饰线体,简洁明了大方,易于识别。颜色采用富有健康向上,激发乐趣的黄色,充分利用颜色带给人的视线引导功能和感官刺激,使标识的区域划分明显,标志更加醒目,标志中显示的育乐和音乐为金宝贝的主要课程体系。

美国早期教育领导品牌“美吉姆国际早期教育中心”为例,其英文名称为Mygym,音译为美吉姆,中文意思为我的运动场。标志选用卡通形象,中英文结合的形式进行设计,选取大脑发达、肢体语言灵活的猴子为标志的卡通形象,中英文字体设计圆润光滑,字体设计的圆形形态呼应卡通形象的圆形图形,使整体的字体设计楚楚可爱之余不失掷地有声的传达了其品牌形象设计与本早教中心课程体系的完美结合。在色彩搭配上选自沉稳理智的蓝色和纯洁的白色,区别于市面色彩复杂视觉冲击力较强的标志,给人宁静又不失童真的感觉。

视觉形象设计体系不仅适用于早期教育的品牌形象设计,同样也适用于以儿童为主体的相关产业品牌形象设计的案例分析。以奥地利萨尔茨堡儿童医院为例,它的导视系统中的图形设计兼顾儿童心理感受,富有人情味和趣味性。萨尔茨堡LKH儿童医院环境系统设计,buero bauer团队通过为医院每个楼层提炼一个主题进行了设计,小鬼穆奇、深海、丛林、深森再到天空,由地下到天空,元素设计得非常可爱、幽默童趣,整个创意玩转了医院的每个角落,使儿童抵消了对医院的惧怕心理。其中墙面的图形设计使用多个圆形符号,使动物手臂、汽车轮胎等穿过下一个圆形符号产生空间位移的视觉感受,充满乐趣,使儿童在好奇心和玩耍中轻松看病,体现趣味性的设计。

3 国内早期教育视觉形象设计案例分析

国内早期教育视觉形象设计中的标志设计分为3种类型,其情况分为按标志组成成分的文字型:以早教名称的中文名字作为标志。字母型:以早教名称或其简称的英文、 汉语拼音的所有字母或首字母作为标志的组成部分。卡通图案型:大部分早教标志都含有卡通图案,主要指米老鼠、维尼小熊这样的比较完整、精细的卡通角色;还有用简笔画勾勒出轮廓,用字母、 数字等变形组成的图案。

国内知名早教品牌“积木宝贝国际早教中心”视觉识别系统为例,其品牌标志的英文名称是GymAngle,音译中文名称为积木宝贝,标志设计的色系选择冷色系中的蓝色系,运用了积木为设计元素,其中汉字的比划运用积木的造型形态进行设计,将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穿插在字体中,此处的比划颜色采取彩色为跳色,加强了积木的堆积感,使整体的中文字体亮点倍增。英文字体设计恰到好处,深蓝色和浅蓝色的搭配增强了字母的前后位置感以及秩序感,彩色跳色呼应了汉字的比划跳色,整体设计严谨,体现了趣味性。

以中国宁波品牌“东方爱婴早教中心”为例,其标志以爱的英文LOVE为设计元素,并在第二个字母O中加入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婴儿头像,既是对公司服务主体爱婴的形象勾勒,也是对公司最具无形价值的品牌――东方(其英文是Oriental的首写字母O)的高度凝练,从而使标志中所蕴含的中外文化因子得到较为完整的统一。但是其标志设计色彩单一,图形略显粗糙,英文字母比例稍显不均衡整体缺乏统一性。

4 视觉形象设计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与预期目标或成果

在早期教育成为朝阳行业的大背景下,关于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要达到怎样的标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又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早教行业市场广阔,公办和私营性质的早教行业此起彼伏,中国本土设计的优势在哪里?如何区别于市面上如此多的早教品牌?如何使用视觉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是设计师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再次,互联网既把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在官网上搜索到既定早教中心的相关信息,也可以搜索到其他相关品牌的信息。怎样能使得客户从登陆既定早教中心官网的短暂时间内刺激其消费欲望,使之成为有效消费群体,这个目标如何在标志的设计和应用系统中体现是第二个关键问题。最后,既定早教期教育中心如何体现课程体系,在品牌形象设计中如何体现企业文化是第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相关案例分析,能对今后的早期教育品牌形象设计有所助益,使设计工作者能够根据儿童适龄性特点在VI色彩体系和字体设计中体现“关爱”,致力于给儿童和家长提供一个充满活力、喜悦、安全的环境和良好的视觉体验。

参考文献:

[1] 周璇.品牌视觉形象识别(VI)系统中辅助图形的设计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儿童文学教案设计篇8

一、加拿大推动学前教育的举措

尽管教育事务由各省负责,加拿大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也给予充分重视。联邦政府不设教育部,联邦层面协调省际教育事务的机构是“加拿大教育部长理事会(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CMEC)”。该理事会曾于2008年4月题为《学习型加拿大2020》(Learn Canada 2020)的指导性文件,提出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所有儿童都有权获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以保障其顺利开始学校生活。此文件可以被视为联邦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战略思想。加拿大联邦政府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部(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Social Development)也积极关注并推动各省学前教育发展。早在2002年,该部就向国会提出报告,指出加拿大的学前教育落后于许多OECD成员国,从而促使联邦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推动和支持力度。

除了指导性政策外,联邦政府还通过财政手段直接刺激和扶持各省学前教育的发展,具体执行的部门是联邦税务局(Canada Revenue Agency)。在孩子18岁之前,中低收入家庭可以按月领取福利金,俗称“牛奶金(Canada Child Tax Benefit)”。此外,还有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国家儿童福利补充计划(National Child Benefit Supplement)”作为有力的补充;联邦政府还与省政府合作,共同推行“早期儿童发展计划(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Initiative)”,仅仅这两项计划联邦政府每年投入的经费就超过百亿加元。可以说,加拿大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儿童福利制度。

为缓解工薪阶层经济压力,联邦政府推行“统一儿童看护福利计划(Universal Child Care Benefit)”,规定凡育有小于6岁儿童的父母均可以申请每月100加元的“托儿津贴(child care allowance)”;并通过“儿童看护场所计划(Child Care Spaces Initiative)”,给予企业税收方面的优惠,鼓励其为员工或社区创办、提供更多的儿童早教场所。

当然,在加拿大的国家体制下,具体制定学前教育实际政策的主要是各省政府。各省负责学前教育的政府部门不尽相同,但对学前教育普遍较为重视。各省都有专门负责儿童发展的机构,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设有“儿童及家庭发展部(Ministry of Children& Family Development)”,新布伦瑞克省设有“教育及早期儿童发展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而在加拿大经济、教育、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安大略省(以下简称安省),学前教育主要是“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的职责,“儿童和青年事务部(Ministry of Children& Youth Services)”也参与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普遍认为,安省的教育,包括其学前教育,位于加拿大各省前列,值得我们将其作为调研的重点。

二、安省学前教育基本情况

1.学前教育的举办者。安省学前教育的基本体制是“政府主导、官民并举”,学前教育机构也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公立、私立和教会三种类型。附设在公立小学里的幼儿园是官办机构,也是最主要的学前教育提供者,免费招收4岁和5岁的儿童,称为JK班(Junior Kindergarten)和SK班(Senior Kindergarten),相当于国内的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私立学校的幼儿园收费普遍较高,学费从每月数百至数千加元不等。教会学校则主要针对教区信徒子弟提供学前教育,一般不收费。4岁之前的学前教育机构通常都是私立的,大致可分为“家庭托儿所(Family Daycare)”和“日托中心(Daycare Center)”,前者为经过政府许可的私人在家里举办,后者相当于持有营业执照的幼儿园。这两类学前教育的提供者都是收费的。此外,各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社区中心(Community Center),在暑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开设以运动、娱乐为主题的活动班,很受儿童和家长欢迎,也可以视为学前教育的补充形式。

2.学前教育的行业准入。安省《教育法案》,是规范该省范围内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律。该法案第34条等条款对于教育局举办的公立幼儿园,包括管理机构、教学场所、师资配备、入学资格等都有相应的要求。对于公立学校的学前班,作为小学的一部分,其性质与小学其它班级无异,受地方教育局直接管理和监督。对于私人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安省《托儿所法案》(Day Nurseries Act)专门规范其办学行为。该法案对开办幼托机构的资质和条件进行了详细的限定,包括组织及管理、建筑及场所、设备及家具、游戏设施、卫生检查、保险、消防安全、营养标准、教学安排、师资配置、教师资格等等都有具体的要求。例如,该法案第39至43条对“膳食”提出明确标准,要求幼儿园提前30天公布每日食谱,并征求每一位家长的意见。此外,安省在2006年《幼教机构规划设计指南》(Planning and Design Guidelines for Child Care Centers),对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的规划、设施等都有具体的规定。

3.学前教育的政府投入。如上所述,安省推行14年免费义务教育,其中包括2年的学前教育,即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由省政府提供经费投入。此外,在“国家儿童福利计划(National Child Benefit)”框架下,省政府向符合条件的学前教育机构提供补贴。而且,前面提到的联邦政府统一推行的每月100加元的“统一托儿津贴”惠及每一个育儿家庭,加上低收入家庭(3口之家年收入在2万加元以下)自儿童出生之日起每月领取的约100加元的“安省儿童福利(Ontario Child Benefit)”,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牛奶金”,可以说,学前教育的经费基本上由政府负担。

4.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早在1998年,安省就颁布了学前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即安省《幼儿园大纲》(The Kindergarten Program),2006年加以修订。此外,又于2010年出台《全日制学前教育:幼儿园大纲》(The Full-Day Early Learning―Kindergarten Program),从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对学前教育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指导。同时,安省教育部2011年公布《早期教育框架》(Early Learning Framework),为早教机构和早教从业人员提供教学指导和教育资源。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安省的学前教育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分类实施,一般分为“婴儿(infant,18个月以下)”“学步儿童(toddler,18至36个月)”“学龄前儿童(preschooler)”。对于全日制学前班而言,教学方法强调“寓教于乐(play-based learning)”,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个人发展、语言、数学、科学、健康与体育、艺术等科目,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如有的幼儿园针对学有余力的儿童开设“蒙台梭利教学班”。总之,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如安省前任教育部长唐布朗斯基(Dombrownsky)所言,是为孩子幼年时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乃至一个灿烂的未来。

5.学前教育的师资。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学前教育机构,其师资至少都必须是“持证上岗”。私立幼儿园的从业人员必须获安省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凭,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而对于公立幼儿园(学前班)的教师,执行资格和要求更为严格。公立幼儿园教师必须在大学毕业后参加1年的教师专业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然后经过教育部门和学校考核,方可被聘用,而且在成为正式教师前还需担任1~2年的代课教师。此外,幼儿园教师还必须热爱学前教育,富有爱心,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关注幼儿的发展。当然,作为正式教师,尽管不是公务员,却属于收入较高、受人尊重的群体,而且教师权益有较好的保障,在认为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行业工会维权。

三、安省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1.增加政府经费投入。在联邦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安省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除了在财政方面积极配合联邦政府推出的“儿童福利计划”和“早期儿童发展计划”外,安省还制定了本省的福利计划。例如,向学前教育和幼托机构提供补贴(Subsidized Child Care Programs),向育儿家庭发放“育儿津贴(Parental Benefits)”,支持设立“安省早教中心(Ontario Early Years centers)”,等等。2013年9月,安省自由党政府宣布将为全面实现全日制幼儿园而投入15亿加元,而且,面对投入与产出的质疑,该政府的态度是坚决的。安省教育部长桑德斯(Sandals)在2013年和2014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召开新闻会并接受媒体采访,为此项巨额投入的正确性辩解。

2.普及全日制学前班。2009年,安省总理的特别顾问帕斯卡(Pascal)博士提交报告《为了最好的未来》(With Our Best Future in Mind: Implementing Early Learning in Ontario),建议政府建立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基于此报告,自2010年9月起,安省政府开始逐步推行全日制学前班,即安省4岁、5岁的学龄前儿童可以免费接受全日制学前班教育(在此之前,公立幼儿园仅仅提供半天的教学活动)。该计划执行顺利,第一年就在600所小学开设了全日制的JK和SK的班级。预计到2015年学期结束之前,安省所有的公立小学都开设有全日制的学前班,并招收26.5万名4~5岁儿童,全省受益儿童总数将达50万。此外,为与该计划相配套,全省增设3800个教师岗位,以及超过1万个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的工作岗位。

3.加强学前教育监控。如前所述,安省通过《教育法案》及《托儿所法案》规范学前教育的提供者,要求所有学前教育提供者都必须获得“许可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政府负责运行专门的监督网站“执业幼托机构监督网(Licensed Child Care Website)”以及“安省幼托机构从业人员监督网站(Day Nurseries Act for Child Care Supervisors of Ontario Website)”,定期相关信息。家长随时可以从网站查询到学前教育机构的许可证有效期、种类和限制条件等信息。省政府对幼教机构也实施例行检查,检查结果也会在政府网上公布。政府对幼教机构的员工也提供信息服务和相关指导,保证其依法从业。

上一篇: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下一篇:金融政策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