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气象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02 11:50:48

生态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生态气象服务工作总结篇1

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

气象服务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始终坚持“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的思想,努力做到“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众服务让群众满意,专业服务让用户满意”。自然灾害频繁,其中气象灾害占70%,有些年份高达90%;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全区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数千万公斤,死亡牲畜达数十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常常是几亿元。为此,气象部门紧紧抓住气象服务工作不放松,把为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和为广大社会公众的气象预报服务,放在服务工作的首位,按照“主动、及时、准确、科学、高效”的要求,努力提高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全区气象部门运用各种服务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技服务,为的农牧业生产、环境保护、森林防火、防灾减灾、军民航空、登山旅游、科学考察、重点工程建设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自始至终把为农牧业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以防灾减灾的决策服务为重点,特别是在人工消雹、 增雨上下功夫。的人工影响工作不仅为农牧业发展增加科技含量,为趋利避害增产增收做出贡献,而且在宣传科学、破除迷信、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全区气象部门还积极深入调查,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先后开展了重点工程气象服务、防雷检测服务、资料服务、庆典气球服务、电视广告服务、121电话咨询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1998年那曲、阿里发生的重特大雪灾,2000年4月林芝易贡发生的特大型山体崩塌滑坡灾害,2000年8月日喀则特大洪涝等灾害,各级气象部门都成功地进行了准确及时的预报,灾情发生后,又组织技术力量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积雪范围、 深度、动态变化等进行监测,并及时将资料传到自治区和受灾区的抗灾指挥部,为当地政府指挥防灾、减灾提供了优质的气象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为防灾、抗灾、减灾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培养少数民族为主的“高精尖”技术队伍

我们始终把重视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稳定和发展气象事业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尤其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教育工作的重点从以普通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为主,先后选派16名(其中藏族9名)优秀青年到内地各大科研院所和大学进修、学习、深造,以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主,现在已有 11名硕士研究生学成归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有5人正在攻读博士和博士后。我们还十分重视在岗教育工作,每年都要举办各种专业的培训班;结合业务需要选派技术骨干到对口省(区、市)挂职锻炼,1994年以来已派出45余人次;同时,还结合大型业务项目建设、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和国内外科研合作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管理骨干。目前,全区气象科技人员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已经达到队伍总数的32%,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已经达到队伍总数的82%,初步形成了一支民族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为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气象的现代化建设

“气象现代化建设就是兴业之路”,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是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也是气象发展的出路和希望所在。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气象现代化建设放在优先位置,集中一切可能集中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业务现代化建设。近年来,主要完成了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简称9210工程)一期、静止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简称552-5工程)、自治区区级气象实时业务系统网络升级、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等各项建设。同时,全区气象部门仅在“九五”期间,共承担科研课题51个,其中有7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获厅局级科技进步奖,圆满完成了“一江两河”流域农业开发遥感动态监测一、 二期项目;完成了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实验加密观测和中日季风实验观测等大型科研合作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全区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气象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光荣榜

我们始终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提高,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了“高海拔,高标准;缺氧气,不缺志气”的高原气象精神。我们系统先后涌现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集体”等省部级以上先进集体32个;“全国‘五 一’劳动奖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气象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省部级以上先进个人99人。1996年以来,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敬业爱岗、民族团结等教育,开展美化工作环境,改善生活条件等工作,在区、地、县三级气象部门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的39个气象台站中,获自治区、地区、县有关部门授予“精神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示范单位”的台站已达到台站总数的80%。

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生态气象服务工作总结篇2

同志们:刚才传达了全省气象局长研讨会议精神,并一起学习了***局长在全国气象局长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次全省气象局长研讨会议是一次对事业发展的理论学习会议,也是一次体制改革思想动员的会议,更是要求我们对气象事业发展进行积极思考的会议,内容很多,任务很重,形势很急,我们通过这次会议的传达贯彻,要使全市气象部门的干部职工统一思想,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刻领会中国局改革总体方案和秦局长的报告精神,增强贯彻执行的能力,站在事业发展的高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谋划好各项工作。下面,我就今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情况和年底前的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一、关于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的回顾今年汛期的天气十分复杂,先旱后涝,梅雨期较短,梅雨量较少。整个汛期灾害性天气频繁。高温、干旱、暴雨、雷雨大风、龙卷、冰雹以及台风等对今年工农业生产有较严重的影响。受到三个台风的较大影响,分别是9号台风“麦莎”、13号台风“泰利”和15号台风“卡努”,以9号和15号台风影响为重。在省局的直接领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市气象部门干部职工严密监测、跟踪服务,不论是预报服务质量还是社会经济效益,成绩都非常突出,圆满地完成了今年汛期气象服务的各项任务一是准备充分、组织严密,各项管理措施扎实。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汛期服务工作,全市气象部门严格按照中国局、省局的要求和部署,精心组织,多次召开紧急会议,下发紧急通知,还多次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对全市气象服务工作的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同时,在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中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和中国局、省局领导的讲话、批示、指示精神,努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做好了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认真抓好常规管理,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岗位责任到位、预报服务到位、技术装备到位、安全保障到位、督促检查到位,同时力求创新,着重强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了应急响应预案。在重大天气、重要过程的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强化内部会商与市—县会商。形成了每天收看国家局、省局会商的制度,市-县双向交流正常畅通,全市互动,充分讨论,集中全市预报员智慧,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三是组织培训和总结交流,不断提高全市预报人员的业务素质。对重大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视频会商系统进行全市交流,在汛期服务重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实践工作与理论总结紧密结合,对预报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四是树立短期、短时并举,风雨、雷电预报并重的预报理念。强化短时预报值班和会商,以短时临近预报对短期预报进行适时补充订正,并通过短信平台及时,灾害性天气及时通过广播、电视等对外;加大对大风和雷电灾害的预报,在防灾减灾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五是现代化设备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的产品信息,研制精细化预报方法,开展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落区预报,重大天气过程都能跟踪监测,加强对下分类指导,并做好灾害性天气的联防工作。六是灾情调查的工作明显加强。通过采取扎实的措施,力争第一时间得到第一手准确的灾害情报。二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决策服务成效显著。气象信息的情报价值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有明显的提升,这是今年汛期服务另一个明显的特点。市、县领导多次视察了气象部门,市委冯永农副书记、陈还堂副市长、几乎所有县(市、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等先后到市、县气象部门指导工作,并通过视频会商系统与市局进行了交流,对全市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气象信息的决策建议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如15号台风影响期间。市委张九汉书记,在我局报送的重要天气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并提出了四条防台抗台措施,市防指立即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市委**书记重要批示的通知”;市长***在南京打电话要求将气象部门提供的防台抗台措施在电视上不间断播出;市委冯永农副书记在会议上要求广电部门,对气象部门的信息要随到随播。同时,通过我们优质的服务,各级领导对气象事业的支持力度在加大,在设备购置、政策支持、关系协调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这都充分表明了各级党委、政府对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极大地鼓舞了全市气象部门的干部职工。三、抓好信息的关键环节,提升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保证了服务质量。今年气象服务提出了“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同时要求努力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可能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气象信息”,全市气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把气象信息的快速、有效作为关键环节,使气象信息传输更快、辐射更广,实现服务理念升级、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一是新闻会。汛期进行了多次新闻,9号“麦莎”台风影响期间就了三次,在首次新闻上,记者们感叹,今天的新闻除了天气新闻外,更重要的新闻是我市气象部门服务作风的改变,服务水平在不断提高。报纸头版头条对天气信息的报道有10多次,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汛期服务的一个很大的成功。二是预警信号的。我市从7月10日开始第一次试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整个汛期各类预警信号9次。预警信号和防御指南的,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了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同时,引起地方政府领导的关注。整个预警信号与解除渠道畅通,关系协调,严格规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汛期的服务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如何进一步发挥现代化装备的效益,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研制和更新预报方法和工具;如何进一步提高精细化预报水平,逐步向定时、定点、定量发展;如何做好责任区内的联防工作;如何尽快在预警信号中增加图标,增强直观性,提高水平,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思考,研究解决。二、认真学习贯彻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局长站在国家的高度和时代的前列,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入手,深刻地阐述了发展与改革的关系,鲜明地回答了为什么要改、怎么改这两个基本问题。不仅仅就业务体制改革来谈改革,而是从发展的大局来谈改革,突出强调了发展是第一要务,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必由之路,体现了中国气象局党组谋划中国气象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决心、毅力、智慧和胸怀。对于如何贯彻落实这一巨大的工程,努力地将这次改革作为推进全市气象工作快速发展的一次机遇,通过改革,革除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排除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解决气象业务服务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树形象、以改革谋地位、以改革换活力的目的,下面我就这方面主要谈二点意见:1、审时度势、深入思考,将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到位发展是中国气象事业永恒的主题,深化改革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中国气象局党组对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很好的新思路,特别是战略研究取得的成果,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是落实战略的具体体现,其意义深远:一是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需要。今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党组为推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落实,着力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争取国务院下发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抓好“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进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设计;大规模地培训司局级领导干部。这四项工作旨在推动战略研究成果从理念层面向运筹层面、从战略层面到战术层面的跃升。抓好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是落实战略研究成果的重大举措。二是继续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气象现代化建设成绩显著。但是,与国家和人民的需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体现中国特色,必须通过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增加业务科技含量,全面提升气象业务能力和水平。三是着力提高气象预报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需要。现在困扰我们的仍然是预报服务能力不够、水平不高。如何提高预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经验教训很多。站网布局、服务覆盖等方面是这次改革的重点和着力点。四是深化气象事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气象部门改革围绕着事业结构调整进行,从三大块到三部分、再到建立“多轨道、研究型、集约化、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是事业结构调整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对气象事业改革和发展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和升华。五是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当前国家正在深化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实施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是适应国家各项改革的措施。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就要沿着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改革方向向前推进,融入到国家公共事业和国家政府机关序列中。2、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将业务体制改革的准备工作做到思想统一、基础牢固、步调一致。认识到以上几点,我们究竟如何做好改革的准备,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想在前面;从行动上先人一步,笨鸟先飞,抢在前面,实现在苏北领先,在全省创先进,将业务体制改革作为一项竞赛,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务实开拓,进位争先,努力实现盐城气象事业进入一个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在明年改革正式实施之前,我们要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学习。学习是工作创新的源泉。不学习,就不能吃透上级的精神,不学习就不能创造性地将改革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大对中国气象事业战略研究成果的学习,加强对事业发展前沿理论的把握,并将理论融于工作中,增强理解的能力。我们更要把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和**局长讲话的内容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充分认识“多轨道、研究型、集约化、开放式”的改革目标的内涵与外延;正确把握综合观测体系改革、预报预测体系改革、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改革、信息与技术支持体系改革的“四个重点”,及科研体制改革、教育培训体系改革的“两个关键”。同时要时刻关注省局的工作动态,密切按照全省工作重点来加强学习,做到思想认识上的与时俱进。二是广泛宣传。宣传是为了让改革的精神深入人心,获取改革的最大动力。不宣传或宣传不到位,职工的思想不能顺应改革的要求就会在改革的过程中形成阻力,增加难度,影响到改革推进,甚至会决定改革的成败!今天的这次会议后,各单位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多条途径,认真地将业务体制改革的精神和内容进行广泛的宣传,深入地对干部职工进行思想上的动员,要在改革的要求面前有危机感,更要有适应改革的信心,使改革成为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使改革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趋势。三是端正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认识态度上的正确与否将决定改革的成效。在改革面前最怕两种不良的态度:一是消极对待的态度。对改革的重要性、必然性认识不清,对改革的热情不高,观望等待,而不是主动积极地顺应发展的要求,自觉地沿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前进。谁在改革的面前犹豫,谁就会在改革中落伍;谁对改革的前景怀疑,谁就将被改革的潮流抛弃。二是浮躁的心理。在改革之前不能沉下心来研究工作,对待工作中的问题不能冷静处理,有一种“一切等改革再说”的思想。我们各单位要克服这样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特别是各级领导要扎扎实实工作,埋头苦干,用行动来绸缪改革,化解改革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三、关于年底前的主要工作安排2005年的工作,距离目标检查还有二个月时间,这是全面完成工作目标的攻坚期,各单位各部门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和懈怠,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突出重点,抓好难点。1、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全年目标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是代表我们全面完成省局下达的工作任务的一个主要的衡量标准。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要有针对性,紧紧抓住目标任务这个工作的基本点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一是掌握好全面自查的安排。在这次会议之后,各局要回去逐条清理,对目标进行一条一条地检查,把不合格的或完成尚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列出来,找出差距,形成工作上的重点;分析原因,寻求对策,找到解决薄弱环节的措施,一项一项地抓落实。各局要将自查的情况书面上报市局办公室。同时,市局党组要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要下整改通知书,要限时、保质保量完成。在11月底还要进行第二次自查,在重点针对第一次自查的薄弱环节的检查的基础上,对全年目标进行一个完整的总结,并在12月5日前上报到市局,市局进行全面考核后,形成全市目标的自查报告,在12月15日前上报到省局。这是全市对目标自查的整体安排,各单位要按照计划开展自查工作。二是增强超目标完成的责任感。去年我们目标完成情况在全省比较靠前,今年一定要向更高的目标跨越,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要集中精力将目标抓紧抓实,工作上来不得半点的懈怠和放松,要有创一流业绩的责任感,鼓足全体干部职工的干劲,一发现不足就立刻开展行动加以弥补,特别是重点目标,如产业创收总量完成情况,重点项目的建设、各项业务指标完成,要想尽一切办法、挖掘一切潜力,确保按目标完成,力争有新的突破,工作上不打一点折扣!特别是我们县局长作为各单位目标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最近一段时间要脑子里想着目标、工作上要围绕着目标,所有的力量要集中在目标。谁完不成目标、在全市目标中存在扣分因素,影响了全市的工作,谁就要承担相关的责任,谁就要按照目标管理的相关规定接受处理。我们全市上下,在完成全年目标上要凝结出一种精神,形成一种氛围,产生一种合力,取得做好的效果,达到目标要求。三是目标完成要体现高效。我今年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实现工作中的高效率,树立雷厉风行的作风,产生立竿见影的工作效果、如何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开展好各项工作。总体看来,现在的效果不错。但是也存在着个别单位、个别同志对待工作,懒惰散漫、思想不集中,不能紧紧根据市局党组的安排谋划各项工作,有敷衍了事的作风;也有一些单位在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利用现代化建设成果上思想重视不够,造成资源浪费,造成效率低下,最典型的是信息沟通上对电子邮件系统的使用上,不按时、按要求调阅电子信箱中的文件,或者在对电子文件执行力度上打折扣。在今年工作的最后一段时间,党组要对这方面加大检查,力求在提高工作作风和行政效率上取得新的突破。各局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并作为今年年底工作总结的一项重要内容汇报,各方面好的做法要及时宣传,在向省局全年工作总结中这要作为我们盐城工作的一个亮点来突出!2、认真做好年底前的气象服务工作一是要在全面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刚才在对汛期工作的总结中我已经提到我们今年的工作有很多的创新和好的做法,如何把这些做法贯彻在我们日常的服务中,这要我们大家进一步总结,并加以发挥。做好重大天气过程的技术分析和总结,开好相关交流会,既要总结成绩,更要认真分析重要天气过程的监测、预警预报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措施。二是认真做好秋、冬季气象服务工作,特别是把握好重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今年的主汛期已经结束,但我们在思想上不能松懈,气象服务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要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努力抓好基础业务的质量。秋季和冬季的服务工作同样重要,特别是强降温、寒潮、首场降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容不得半点的马虎,不能有丝毫的闪失。通过这样一些重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提高我们服务的整体水平,提高我们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性作用,提高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气象信息的信任度。三是要加强信息、服务工作。在96121热点信箱编辑、电视天气预报等服务中要扩大影响,把老百姓关注的天气信息及时、准确地。继续主动及时地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服务。3、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今年来,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相当重视。市局党组对这项工作也是多次强调,随着冬季气温降低,空气干燥,将进入新的各类事故的多发期。各单位在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同时,针对秋、冬季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深刻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职责、责任。严格遵守值守班制度和事故专报制度,做到对各种异常和突发事件能及时有效处理,在第一时间报告。同时要进一步疏理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认真落实“气象法”赋予我们的职责,做到不缺位,认真做好安全生产气象执法工作,做到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执行到位。同志们,这次会议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回去之后,把这次会议精神传达好,贯彻好,鼓足干劲,只争朝夕,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务实创新,开拓发展,确保今年全市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明年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态气象服务工作总结篇3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指出,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树立“五大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切实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我区各族各界干部群众一致认为,要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展现新作为,为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作出贡献。

 

牢固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主任张春林认为,实现新疆经济更好更快发展,需要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尤其是共享发展,在新疆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有着鲜活的案例,自治区财力分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安排和重大民生项目投入都在向南疆倾斜,这将有力促进南疆经济的发展,缩小南北疆发展差距。

 

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张剑说,质监局作为质量管理部门,要紧紧围绕总目标,坚持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赋予质监事业发展的新内涵,充分发挥计量、标准等技术和人才优势,增强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开拓创新,破解难题,推动“质量兴新”向“质量强区”转变,努力把“质量新疆”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喀纳斯景区旅游局局长李华说,这些年,喀纳斯景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如今,喀纳斯景区正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由单纯的自然观光游逐步向休闲度假、冬季旅游、民宿体验等多种旅游新业态发展。

 

自治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农业推广研究员王文作为地地道道的新疆人,亲身体会到这几年新疆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给各族人民带来的显著变化。她相信,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新疆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各族群众生活更幸福、更和谐、更美好。

 

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

 

自治区民政厅党组书记李宁平表示,民政厅将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每个目标、每项工作、每条举措当中,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共享感;始终保持忧患意识,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大力推动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和孤儿保障等民生保障水平的提升,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殷宇霖说,我区卫生计生系统将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实施“全民健康”工程为抓手,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和“健康新疆”建设的新要求,努力构建新型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自治区社会保险管理局总会计师王巍说,发展最终要让群众得实惠。我区坚持实施社保惠民工程,加快推进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引导参保人员积极参保、稳定参保,到2020年各险种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持续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推进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提升社保惠民服务质量。

 

国网墨玉县供电公司团支部书记李浩说,民生福祉,民之所望。稳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是诠释“共享发展”理念、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手段。该公司针对贫困人口聚居村开展全面深入调查,因地制宜积极为贫困村改造电网,改善贫困人口用电水平,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边瑞社区居民艾克拜尔·艾合买提说,这些年来,党和政府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他本人就是受益者。党代会提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将切实提升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令人期待。

 

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行动

 

阿瓦提县县委书记艾买尔江·阿吾提表示,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要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行动中去,切实抓好扶贫、医疗、教育等民生项目。

 

野林猫跨境电商平台总经理彭海洋认为,开放发展这一理念对于企业非常重要。只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才能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让企业更具吸引力。公司全方位、深度开展国际合作,把开放创新多赢的理念进行到底。

 

吐鲁番统一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峰说:“今后,我们将以创新的发展思路、扎实的工作举措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旅游营销工作,为吐鲁番市旅游大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温泉县查干屯格乡闹哈浩秀村村委会主任高建忠说:“在美丽乡村政策的引导下,今年我们村路面全部硬化、美化、亮化,卫生环境干净整洁。今后,我们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

 

西藏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二

 

稳定是第一责任。维护西藏稳定,事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边防巩固和人民安居乐业,事关中华民族核心利益。我们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全面落实各项维稳措施,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了社会局势持续和谐稳定。正是有了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小康建设才有了坚强保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做好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推动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发展是第一要务。缩短发展差距,追赶全国步伐,要靠加快发展。我们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千方百计激活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强力推动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破解发展瓶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内生动力。只有牢固树立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的思想,才能补齐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生是第一导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每年将70%以上财力投向民生,四年实现翻一番。全力办好民生实事。率先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率先实现双集中,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只有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补上教育短板,摘掉缺医少药帽子,筑牢社会保障安全,才能确保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民生阳光普照雪域高原,西藏各族人民更加心向我们伟大的党、心向我们伟大的祖国!

 

生态是第一红线。最美丽的蓝天、最圣洁的雪山、最干净的空气、最纯净的水源,这是我们西藏最靓丽的名片,已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结合点,成为永续发展的支撑点。我们不断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以坚决的态度、严格的制度、有力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只有牢固树立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冰山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强化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职责,保护好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才能发挥生态资源的最大优势,才能挖掘生态特色的最大潜力,才能体现生态保护的最大价值。

 

西藏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三

 

对取得的发展成就深感振奋,对新疆的美好前景充满期待,这是与会代表的共同感受。

 

兵团出席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的代表在热切讨论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大家一致认为,陈全国同志代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报告,是指引航程催人奋进的报告。报告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通篇贯穿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疆方略,体现了治疆稳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

 

报告提出,要高度重视支持兵团工作,加强对兵团工作的领导,加强兵团维稳戍边能力建设,推进兵地融合发展,支持兵团深化改革,支持兵团发展壮大,支持兵团向南发展,切实发挥好兵团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代表们说,这是对兵团作用的充分肯定高度重视,为兵团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前行方向。展望未来,责任重大,信心满满。

 

“站在新起点,未来五年,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在事关根本、基础、长远问题上发力,久久为功。在强化维稳戍边能力建设上展现新形象,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事业、推进兵地融合发展上展现新作为,在促进宗教和睦和谐上展现新面貌,在发挥兵团特殊作用上主动作为、敢于担当。”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可克达拉市党委书记、四师政委钟波说。

 

钟波表示,稳定是根本大局,发展是稳定的有力保证。四师要立足建设边境强师,全力推进“三化”建设,着力下好产业结构调整“先手棋”,打造可克达拉市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打好连片垦区团场抱团发展“组合拳”。做强做优做大“七大产业集团” “四大中心”,夯实建设“八大基地”,打造展示向西开放“三个平台”形象。同时着力保障改善民生,落实惠民举措,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十二师党委书记、政委鲁旭平说:“要深化对总目标的认识和理解,要用总目标统领各项工作,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总目标,围绕总目标来谋划、来推进。作为兵团重点维稳师之一,维护社会稳定是我们肩负的重大责任,我们要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来落实好各项维稳措施,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努力把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的要求部署落实好,把兵团作用发挥好。”

 

“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切实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民族团结上。十二师地处首府,做好经济发展工作,要以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为着眼点和着力点,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特别是乌鲁木齐‘五大中心’建设为契机,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目的,把区位、交通、资源、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打牢实现总目标的物质基础,为实现总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鲁旭平说。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十三师黄田农场学校党支部书记巴哈尔司德克说:“报告提出要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提出要持续推进惠民工程,让各族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这些措施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描绘出各族群众美好生活的前景,符合新疆各族人民的心愿,符合新疆实际。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党代表,感受到肩上责任重大。我们要把惠民政策特别是教育惠民政策落实好,让各族孩子上得起学、上得好学。”

 

巴哈尔司德克说,要不忘初心,发挥好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把感恩祖国、感恩伟大的党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要继续推进双语教育,改善团场幼儿园和中小学双语教育条件,提高双语教育质量。要推动各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实际行动共同建设美丽新疆、美丽兵团。

 

西藏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四

 

Xx月xx日, 20XX年西藏自治区全区气象局长会议在拉萨召开,会议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20XX年全国气象局长会和全区经济、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实施十三五西藏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凝聚共识、明晰思路,总结20XX年工作,部署20XX年重点任务。会议全面系统总结了20XX年西藏气象工作亮点和重点。

 

同时强调,做好新时期西藏气象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国气象局的决策和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基调,准确把握西藏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把握良好发展机遇,冲破思想观念束缚,扫除体制机制障碍,补齐气象工作短板,在更高水平上全面推进西藏气象现代化。

 

20XX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深化西藏气象改革、推进西藏气象现代化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一年。会议从十个方面对20XX年重点任务作出部署。

 

一要强化民生安全,推进防灾减灾工作,加快新设县气象局建设,提高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健全预警信息机制,完善基层防灾减灾机制。二要强化需求引领,改善服务有效供给,聚焦脱贫攻坚服务,丰富公众气象服务,细化专项保障服务,深耕专业气象服务。三要强化深度融合,助力美丽西藏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技术研究,提升服务效果。四要强化高效集约,完善观测、信息体系,推进综合观测体系建设,提高观测体系运行质量,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化工程建设。五要强化精准智慧,提高预报服务水平。强化现代气象预报基础支撑,展现代气象预报业务,提高业务服务现代化水平。六要强化开放共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研管理,注重创新应用,加强开放合作。

 

七要强化人才战略,提升干部职工素质,突出创新型人才储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养力度。八要强化深度高效,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推进预报业务体制改革,推进气象服务体制改革。九要强化科学标准,加强气象法治建设,推进气象法治工作,推进气象标准化工作,提高气象科学管理水平。十要强化从严治党,落实党的建设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党风廉洁建设两个责任,推进精神文明和气象文化建设。会议还对今冬明春气象服务工作、安全生产与维稳工作、做好基层台站、困难职工和离退休老干部的慰问、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等近期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生态气象服务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气象;农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S1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76-03

喀左县全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上游的丘陵地区,县域总面积2 238平方公里,县辖22个乡镇和1个工业园区,190个行政村,呈“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貌。总人口43万,农村人口34.1万。喀左县是粮食生产大县,也是全国设施农业重点县。全县保护地面积32万亩,112.6万栋,9.7万户,户均一个棚;2011年粮食总产量超6.5亿斤,设施蔬菜年产106万吨。长期以来,喀左县气象局坚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思路,促进喀左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系统化、常态化、专业化。

一、农业气象服务内容蓬勃发展

喀左气象局根据服务“三农”的需要,紧紧围绕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和大田作物种植的需要,切实做好日光温室大棚和病虫害防治的气象服务,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农业气象服务的新内容。

1.以光补温,突出日光温室大棚服务

紧跟设施农业需要,结合当地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的特点,喀左气象局提出“以光补温”气象服务思路,减少能耗,开展日光温室大棚气象服务。喀左气象局作为全国第一个成立温室大生态气象站和第一家日光温室栽培蔬菜农用天气预报的县级气象局,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评价出辽宁设施农业蔬菜优势产区,为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建立日光温室试验棚13个,其中,暖棚11个,冷棚2个;棚内占地面积7 673平方米。根据不同气候区在全县建设8个12要素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站和2个太阳光谱分析站,棚内小气候观测密度达到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开展设施农业棚内小气候预报、蔬菜作物发育期预报、主要病虫发生气象等级预报、掀盖帘预报,找出了棚内黄瓜、西瓜、青椒、香瓜、辣椒、番茄等生育期气象指标和观测场外界大气候与棚内小气候的定量关系。总结和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技术、防寒裙苯板提高气温地温、科学放风调控湿度、反光幕提高光照强度、垄鑫土壤消毒及高温闷棚、秸秆生物降解提高地温等气象调控技术,改善棚内微气候条件,促进蔬菜生长及免疫力增强,减少棚内防治用药,达到高产优质安全,取得经济效益6.3亿元。并设立大型户外单色电子显示屏和示范区标识牌,为棚户提供准确、实用的气象信息,指导棚户科学种田,让农户从“靠天吃饭”进步到“看天管理”。在喀左气象局多年的不懈努力下,2012年辽宁省气象局与辽宁省农委联合在喀左建立设施农业气象试验基地。

2.学科交叉,做好大田作物病虫监测

围绕大田作物生产安全,采用交叉学科的诊断方法,对病虫害发生及防治与天气、气候、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找出了粘虫、棉铃虫、高粱蚜虫、亚洲小车蝗、笨蝗、玉米螟、白菜霜霉病、温室大棚青椒主要病虫等发生气象规律,采用天气学、统计学、灰色系统、模糊数学等方法建立上述病虫发生中长期预报模型。首次将仿真技术的蒙特卡罗方法定量评价农作物主要害虫发生程度的气候保证率、方差值和峰度值,为研究害虫发生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气象、植保联合主要农业病虫发生气象预报及防治与天气预报,并对农药喷洒与天气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生产实践。建立县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录入玉米、高粱、大豆、谷子、小麦等大田作物及设施蔬菜主要生育期气象指标和主要病虫害发生气象指标,特别是提前3―5天做出锋面天气移到本地的预报,用来预测一二代粘虫成虫、一二代棉铃虫成虫、草地螟等迁飞害虫蛾峰降落,结合田间调查做出卵始盛期预报,提前采取插谷草把、杨树枝把等措施,均能收到较好灭蛾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是2012年8月1日,喀左气象合植保站联合三代粘虫大发生预报,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在气象预警接收机、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播出。农户根据的信息及时调整了田间生产,合理安排了打药时间,节省了劳动成本,减少了用药次数,节约了用药剂量,减轻了病虫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在2013年三代粘虫爆发期,喀左没有造成1亩损失,是辽宁省44个县中粘虫防治最好的县。

3.坚持科研,充实基层农业气象成果

喀左气象局作为全国气象科研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第一的县级局,主持完成科研课题32项,其中,有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有8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有15项获市厅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其主持完成的《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防灾减灾及气象调控技术研究推广》获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暨高新技术展优秀参展项目奖;编著的《北方日光温室栽培蔬菜防灾减灾及气象调控技术推广》获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资助,被列为全国星火计划培训教材;主持的《棉铃虫监测防治技术的研究》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省内外推广;编著的《农业气象服务手册》于2015年3月出版发行,这是全国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开展以来第一部农业气象服务手册。同时,编著的《温室气象与作物保护研究》一书正在申报2012年辽宁省科协资助出版优秀自然科学专著。此外,喀左气象局还承担国家攀登计划课题和主持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课题。在成果介绍和方面,应西安市气象局、赤峰市气象局与大连市气象局邀请,作了《设施农业气象及农业病虫气象服务》专题报告。并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6篇,其中,9篇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36篇论文在国家一、二级核心刊物发表,86篇论文获全国、省、市优秀论文奖。5次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和18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

喀左地处温带半干旱西辽河州向暖温带半湿润冀北山地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干旱、冰雹、雷电、大风、暴雨、暴雪、大雾、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喀左气象局坚持政府主导,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1.政府主导,建设基层气象防灾组织

2011年3月,喀左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气象、财政、发展改革、公安、民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28个部门组成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公室批准编制5人。同时,喀左县政府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和《关于印发喀左县气象助理员队伍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编制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匹配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经费,设立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站长(由农业站长或蔬菜站长兼任)。同时,将信息服务站维持经费纳入县政府财政预算,每个乡镇6 000元,共计14.4万元,现已拨款到位,以后还要逐年增加。目前,已建设23个乡镇场、1个街道及8个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设立气象信息员235名,实现乡乡有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负责为农民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信息、农村经济信息、农村气象科普宣传和培训等服务,以及承担县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其他事项。县政府已发文正式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维持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各乡镇均设立了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由副乡镇长或副书记担任,负责本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县政府制定了2011年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目标考核及奖励办法,纳入各乡镇场街道考核指标。并在各村设有气象信息员,由村书记或村主任担任,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受传递,本区域气象灾害隐患、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的收集上报,负责本地区气象信息大喇叭的维护保养,参与本社区或本村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此外,每年由气象局举办气象信息员培训班。

2.增雨防雹,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

喀左县地处辽西,十年九旱。年平均降水量491.6mm,最少年份仅294.8mm。春夏秋连旱时有发生,有时造成农田大面积绝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冰雹每年都有发生,年均发生4.9次,受灾面积8.9万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发生7.9次,最多年份发生15次,是冰雹灾害频繁发生地区。冰雹、干旱成为束缚喀左经济发展的两只“拦路虎”。为此,喀左气象局按照县政府“全覆盖、大密度、高强度”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地面增雨防雹装备的配备,形成了火箭、高炮、焰弹立体交叉作业系统。全县设有增雨防雹炮点22个,“三七”高炮38门,固定火箭发射装置16套。研制出了增雨雪专用的气球携带碘化银焰弹,其效果通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检测鉴定,在稳定云层可达到增加降水量13.6%,冰核生成率平均为6.3×1013/g。且焰弹使用方便、操作安全,机动性强,不受空域限制。整体作业密度和能力达到了国内县级领先水平,并将人工增雨和人工造林(人工种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生态效益,更好服务于“三农”。2010年经国内外文献检索,其中3项技术在国内外文献检索中未见报道。采用前苏联卡尔别耶夫两分类方法定量评价人工增雨效果显示,1999―2011年13年间,增加经济效益4.3亿元;每年平均增加降雨52.3毫米,增加降水1.1亿立方米。

三、基层“两个体系”建设的经验

1.贴合“三农”发展的真切需要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农民产前、产中、产后都需要优质的气象服务。为此,喀左气象局加强同当地农户沟通,结合当地的地理信息,做好气候特点分析,对县域内的农业种植布局进行指导,气象服务精细化程度逐步加深,满足农户的需求。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例,从温室大棚的取址、朝向、建棚、测报、选膜、通风提供服务,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研究,形成自身特色。同时,喀左气象局是全国第一家乡镇天气预报的县级局,早在2000年就为全县22个乡镇开展天气预报警报服务。多年来,在各乡镇较大降水过程预报、暴雨预报、最低气温预报等方面加强研究,为基层调整产业结构、播种收获、防雹减灾等方面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在全国县级气象部门推广。综合应用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和资源,在为老百姓提供气象服务产品的同时,利用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农村气象预警接收机播出惠农政策、征兵宣传提纲、森林防火、小城镇建设、温室大棚保险、狂犬病防疫、寻人寻物启事等内容,为政府部门做好服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2.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与认可

喀左县政府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和保障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性,着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为此,县政府加强组织体系与长效机制建设。召开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定了《喀左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考核办法及奖励措施》,并将其纳入对各乡镇目标考核。此外,对极端天气事件和重要农事、重要社会活动的及时、准确决策服务,加强研发气象服务产品。每天都通过气象电子显示屏、农村气象预警接收机、手机短信5条气象信息,包括各种气象情报、气象新闻、72小时天气预报、精细化温室大棚农用天气预报、病虫气象等级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蔬菜批发价格、农药喷洒预报、每月长期天气预报及农事建议等,全年共各种气象信息2 890多条,深受农民欢迎,得到政府领导、农业技术人员的认可。经专家综合评估,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全年可取得经济效益1.6亿元。

3.开展长期科研并建立激励措施

基层气象部门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前题下,下大力量搞好科学试验,对争取地方政府增加投入和列项目至关重要,有利于促进基层气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喀左县气象局已开展设施农业气象试验研究 12年,开展农业病虫气象试验研究34年,被中国气象局评为“全国气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在全国地县级气象部门是唯一获奖单位。同时,建立起激励措施,对达到省级优秀预报员和部级优秀测报员,奖励2 000元。其次,在国家一级核心刊物奖励1 500元,在国家二级核心刊物奖励1 000元,在部级一般刊物奖励700元,在省级刊物奖励500元。第三,在县处级新闻媒体(信息)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2倍奖励;在市厅级新闻媒体(信息)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3倍奖励;在省部级新闻媒体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4倍奖励;在部级新闻媒体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5倍奖励。还有,获省气象局创新项目奖励2 000元。此外,对全局所有人员在增雨防雹期间手机费实报实销。通过长期的科研与业务结合,提高基层气象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获得了地方政府和上级领导单位的信任。

4.联合多方力量开展部门合作

在为农服务方面,喀左县气象局多年来与农业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农业病虫害发生气象条件、农药喷洒与天气、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防灾减灾及气象调控技术等研究。2011年,先后与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站、植保站等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联合会商机制,共同探讨为农服务工作重点和相应措施,建立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共享机制和农业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2011年,喀左县组建了由县农业局、气象局、林业局、水利局、果树总站、畜牧局等部门高级专家组成的为农服务专家联盟,目前拥有成员16名,共同商讨研究为农服务方法、措施。建立专家团队数据库,专家之间互通联系方式,通过各自最方便的方式,建立常态化的联络机制。开展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在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安装5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和5个单雨量自动站,并正常投入使用;共享水利部门3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资料。与县国土资源局共同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安装警示牌15个。在预警信息传播方面,县气象局与县广播电视局合作,开通了2套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和1套天气预报广播节目。与广播电视台签订预警信息增播插播协议,实现预警信息快速播出。

参考文献:

[1] 马成芝,孙立德,穆春华.喀左日光温室内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应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5):49-52.

[2] 孙立德,刘雅君,高成山,于志新.喀左县笨蝗生长与温湿度关系及长期预测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0,9(2):56-58.

[3] 孙立德,张殿香.喀左县农作物主要害虫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J].中国农业气象,2004,25(1):42-44.

[4] 孙立德,张献清.用逐步回归方法预测喀左县三代粘虫发生程度的初步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2,(23):20-22.

[5] 于静.对县级气象为农服务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4,(6):299-300.

生态气象服务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气象;新农村建设;服务;广东清远

根据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清远市委、市政府对清远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特别是清远市“十一五”期间的十大目标,结合清远市气象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气象在为清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中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明确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具体工作思路。

1找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切入点

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清远市委、市政府结合清远市实际,提出清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工作目标是:1年起好步、3年打基础、5年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十大目标:一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其中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要达到5万元以上,“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要达到8%,到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330元,地区部分农民收入要达到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二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基本实现村村通水、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建旧房的“五通五改”;三是有较强的科技教育支撑;四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五是有整洁的村容村貌;六是有文明进步的村风民风;七是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八是有丰富的文化生活;九是有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75%以上;十是有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1]。这就要求气象服务在巩固以往为“三农”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及早谋划,寻找新的切入点。

1.1从发展新产业中切入

在新农村建设中,清远市提出力争在构建新型城乡格局上取得重大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农村综合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在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方面取得新进步,在构建和谐农村上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明确了大力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八个五”工程,努力在全市建立3.33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3.33万hm2优质水果基地、3.33万hm2速生丰产林基地、5 000万只清远鸡生产基地、50万头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3.33万hm2水产养殖基地、50个年产值2 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转移50万个富余劳动力,以此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加速山区农民增收步伐的新路子,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目前清远市已形成了优质鸡鸭鹅、沙糖桔、无公害蔬菜、有机稻、奶牛“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带”,优质烟叶、中药材、竹笋、蚕桑“四大特色农业基地”的新格局[1]。

早在1999年,清远市气象局就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研究分析了清远气候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及其规律,分析总结了反季节蔬菜和杂交水稻等农作物在清远市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生产的特征,找出了清远市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客观规律,形成了《清远气候与农业》[2]一书。2002年,清远市气象局请广东省气象局气候研究所专家运用gis 技术,对清远市农业气候资源、反季节蔬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气候条件进行了气候论证和区划,对清远市农业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气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农业气象、气候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一是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品种引进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3]。二是利用“3s”技术为优质鸡鸭鹅、沙糖桔、无公害蔬菜、有机稻、奶牛“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带”以及优质烟叶、中药材、竹笋、蚕桑“四大特色农业基地”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尤其要在充分考虑气候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土壤性质、坡度、植被、土壤稀土含量等因素,利用3s技术对清远农业产业的开局区划到村组[4]。三是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提供全程系列化气象服务。

1.2从建设新村镇中切入

过去,农村建房大多是依山傍水,讲究风水地理,切坡建房相当普遍。由于当时的条件,没有考虑小气候因素的影响,以致出现因暴雨型地质灾害倒塌、冲毁房屋,或是因房屋建在雷暴多发区,常遭遇雷击而导致人员伤亡。在新农村建设中,清远市提出要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作为气象部门应该直接参与到当地的村镇规划工作当中,为其提供规划区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雷电灾害等)风险评估,使村镇建设避开暴雨型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雷暴灾害多发区。

1.3从培育新农民中切入

一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在新农村建设网中专门开设农民网校,提供农业、农业气象、农业科技、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网上课堂。二是积极参与当地的农民知识化工程,在当地实施乡村干部知识技能过关、大力培训乡村干部等方面,派出天气、气候和农业气象方面的技术专家进行授课,向农民传授有关气象与农业生产技术,宣传科学防范气象灾害的知识,帮助广大农民增强科学生产和气象灾害防范意识。三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近年来清远市气象局派出技术专家送科技下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方式应继续,并进一步加强。四是为农村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方面开展小气候评价和分析,还可以协助相关部门在中心村建一些气象科普、防灾减灾宣传画廊等。清远市政府决定把生态农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广沼气池,改厨房、改厕所、改畜圈等。推广农户用沼气和“猪-沼-果”、“猪-沼-茶”、“猪-沼-菜”等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使广大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解决了生活燃料问题,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1]。在这方面,气象部门大有可为。

1.4从农民现阶段的迫切需求中切入

2006 年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气象部门组织了大范围、多层次和多形式的“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结果表明: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有着旺盛而迫切的需求。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需要气象服务来保障,特别是干旱、洪涝、暴雨型地质灾害、雷电灾害、大风冰雹等预报是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气象部门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副产品销售、病虫防治等提供针对性强、精细化、无缝隙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和信息服务,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等。这些无疑是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最好的切入点。

2抓好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着力点

2.1加快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的建设速度

中小尺度气象灾害具有范围小、时间短、突发性强等特点,其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有绝大部分比重,而当前气象监测站网远远不能满足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要求。在广东省气象局与清远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清远市气象部门准备从2006—2008年再建设8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加上原有的42个,气象站总数达到124个。目前建设工作已接近尾声,并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继续采取以地方财政为主体、部门支持、社会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的投资建设力度。清远市全省雷电多发区,全年雷暴日数达93 d。雷电不仅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而且可造成供电系统中断、森林火灾、建筑物毁坏、油库爆炸起火、通讯系统瘫痪以及电气电子设备损坏等。随着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由于区域内通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的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雷电灾害预警与防御问题已涉及到各行各业,加强雷电监测、预警和防护技术服务十分必要。要在雷电灾害多发区建设大气电场监测站。另外,清远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十分明显,导致干旱频繁。要在干旱区建设土壤墒情监测站。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建成布局合理的清远市中小尺度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网。

2.2加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建设

要通过建立研究型业务和完善科研课题经费投入机制,重点加强以下几项科研开发。一是建立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预报工具、方法和预报员经验的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着重开展中小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逐步实现气象预报在时空上的无缝隙、精细化要求。二是加强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短时强降水等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研究,完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三是加强对重大灾害性天气、重要农事季节关键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建立完善乡镇预报业务系统。四是开发并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分析、评价业务服务系统。五是建立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2.3不断丰富农村气象预报服务产品

要在现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新要求,不断开发针对性强、适用性好、需求量大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产品。一是开发山洪地质灾害、暴雨、短时强降水、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二是开发农村气象指数预报服务产品,包括施肥、施药气象指数预报产品等。三是丰富农业气象情报、预报、评估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产品。四是提供产业布局的精细化气候区划和新品种引进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五是加强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建设,开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动植物重大疫情预测等服务产品。

2.4加强气象信息渠道的建设

准确的预报和丰富优质的服务产品,只有及时传递到广大农村和农民,才能发挥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作用和效益。而目前的状况是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信息传输渠道不畅,甚至闭塞,已经成为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瓶颈”。解决气象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一是在清远市气象部门已建成的包括电台、电视、手机短信、“12121”电话、决策气象信息平台、互联网等气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系统、北斗卫星dab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实现中国气象频道在清远落地,开展气象信息进农村工程建设,建设基本覆盖全市的新1代农村气象警报系统。二是加强与广播、电视、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和单位的密切协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声讯电话(12121)、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在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民手中,并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三是积极配合清远市政府新农村总体工作目标和建设具有清远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特别是重点规划建设的80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做好气象信息服务工作。四是建立一支以村干部为主的村级气象信息协管员队伍,负责转发农经信息和气象服务信息,收集上传气象灾情和当地农民的意见建议,同时负责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等,也可以与当地政府聘任的防洪防治员相结合。

2.5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人工增雨是防旱抗旱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广大农村最为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也最为欢迎。气象部门必须着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这项工作。一是加强装备建设,按照400~600 km2面积配备1套作业系统的标准完善人影作业装备建设。二是按照“五个一”(1辆运载车、1台火箭发射架、1部gps、1台笔记本电脑或移动支撑系统、统一服装)的标准,每个市、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标准化的作业分队。三是建立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影作业的科技含量。四是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体系和地方财政投入机制。五是积极开展防旱抗旱、水库增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森林火灾扑救、城市降温等人工增雨作业。

3把握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结合点

3.1与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结合

2006年1月,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进一步明确了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提出了气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5]。这是指导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尚方宝剑”。要以贯彻落实国发[2006]3号文件来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

3.2与实施“三大战略”结合

“人才强局”、“科技兴气象”和“拓展领域”是气象部门正在推进实施的三大战略[6]。三大战略中人才是基础,科技是支撑,拓展领域是根本任务。加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本身就是拓展领域的重要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类气象人才管理制度,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在培养气象业务服务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同时,要突出培养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研究型业务,不断增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7-8]。

3.3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工作结合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是清远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气象与各行各业关系密切,尤其是与“三农”工作有着天然的联系。气象部门应该加强与当地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和农工部以及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与协作,认真做好“结合”的文章。如:加强与国地部门的协作做好农村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与防御工作;与农业部门联手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预防工作;加强与广播、电视、电信、移动等单位的协作,共同解决气象信息进村入户的问题[9]。

4参考文献

[1] 曾贤林.着力打造山区特色现代农业品牌[n].南方日报,2007-12-25.

[2] 邹世忠.清远气候与农业[m].清远:清远市气象局,1999.

[3] 鞠红霞,赵蓓,郭一飞.泰州市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81-282,286.

[4] 李凤霞.农业气象为“三农”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05(5):81-82.

[5]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06-01-12]./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28251.htm.

[6] 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7] 张锦镔,章爱华,谢国林.论乐清气象为新农村发展服务[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290-291.

[8] 马荣.浅谈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36-37.

生态气象服务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 气象部门;环境监测;信息服务;优势;普兰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191-02

近几年,普兰县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迫切需要建立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普兰县气象部门具有合理地理位置及无人、有人自动观测站网、业务规范化、信息传输、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优势。现结合普兰县气象部门特点,对普兰县气象部门在当地生态环境监测和应用服务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1 普兰县自然概况

1.1 自然资源

普兰县位于自治区西南部、阿里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峡谷地带及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地理坐标东经80°27″~82°30″,北纬30°0″~31°13″是自治区边境县之一。普兰县耕地面积为636.7 hm2,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为63.07 hm2,全县粮油产量占全区的61%以上。

普兰县矿藏资源较丰富,分布较广;高原地域辽阔,高山纵横,生态环境十分复杂,生物种类相当丰富。阿里地区普兰县有众多药用植物和食用植物(植物有高山柳、锦鸡儿)等。普兰县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境内北部地区有著名的神山冈仁波齐峰、纳木那尼峰,圣湖玛旁雍错,鬼湖―拉昂错等风景名胜区;古迹有科迦寺、贤伯林寺,是著名的佛教“朝圣”地,对广大群众而言普兰县是旅游的圣地。因此,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极其重要。

1.2 生态环境

普兰县属于典型的亚寒地带季风半干旱与干旱区,近几年普兰县降水逐渐稀少,冰雪覆盖急速减少,水土保持能力差,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严重的旱灾导致了草原面积减少与沙漠化的发生发展加速,土地沙漠化正在威胁着普兰县的生态环境等导致了温度逐渐升高,因此给当地群众生存环境及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生态环境得不到全面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无从谈起。这些都迫切要求尽快建立覆盖全区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并体现出开展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和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1.3 气候变化

对普兰县降水变化、冰雪覆盖率以及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普兰县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图1为1979―2014年36年来普兰县的降水变化情况。图2为1979―2014年36年来普兰县的温度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自1979年来,普兰县降水缓慢增加,但到了2005年以后普兰县的降水就显著减少;36年以来,普兰县的平均温度在逐渐升高。因此,目前对普兰县而言建设生态与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2 县级气象部门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性

建立一个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和服务体系,并开展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和信息服务工作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基础[1-2]。从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服务现状看,不同地方、不同部门的生态环境监测与信息服务工作各有不同。

对而言,有些区域已经建立了各自不同的监测网络;环保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都已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工作,担负生态环境监测与信息加工方面的任务。虽然各部门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任务不同,生态环境监测与信息加工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多需要气象部门的支持(有关环境基础信息方面资料)。在全国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基层气象部门提供服务。

气象部门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过程中在业务与专业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目前县级气象局需要满足最基层政府和农牧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普兰县气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极端天气事件出现时县级气象部门及时监测气象灾害并气象预警信息,提高灾害的预防、抵御能力;积极开展各项抗灾工作,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并合理指导农牧业生产生活[4-5]。目前在普兰县一镇、两乡内建立了合理的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站,能够更加齐全地搜集农牧区的气象信息。因此,发生极端天气事件时气象预报和预警就能迅速传达,有效推进生态普兰县建设,为普兰县做出贡献。

3 县级气象部门的优势

3.1 观测站网与测报业务方面的优势

气象部门已初步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气象综合系统。目前,普兰县有2个无人值守自动站、1个有人值守自动气象站,其共同组成普兰县生态环境监测网。气象观测站均处于牧区和农区等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点区域。气象部门生态环境与服务系统项目的重要内容为开展气温、湿度、蒸发、降水、冻土及土壤水分等项目的观测,因加工处理而得出有关的天气预报,全部资料由本单位的观测站提供,所以制作预报比较简单而准确。为了实现气象测报资料的准确性、比较性和代表性,制定了科学严谨的业务规则,建立了合理的工作规章制度,形成了严守观测方式、观测任务、观测程序等进行测报工作的业务流程和职业习惯。只需稍加扩充改造,即能成为满足生态环境监测需要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6-7]。

3.2 观测信息加工处理与传输的优势

在气象业务工作中,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是通过检索各种气象数据、图形等气象资料进行编辑加工与处理结果。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气象部门的应用具有领先地位,利用计算机可以更加方便地查询和管理日常接收到的各气象要素资料。气象部门不仅积累了长时间经验,而且培养了人才。气象信息传输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各类气象业务的基础。气象部门信息传输的方式有各种各样,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气象通信网,在无人值守自动站利用卫星通讯网传输气象资料。总之,气象部门利用不同的渠道当地天气状况第一时间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做好为广大人民的气象服务工作。气象资料信息的传输过程中不仅具有畅通的渠道和网络,而且具有严谨的工作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完全可以适用于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的传输和共享,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具有相应的优势[8]。

3.3 县级气象部门信息服务的优势

阿里普兰县气象部门已经形成的信息传输方式有卫星通信网(北斗)、微信服务平台,县级公共服务平台、农牧经济信息网、应急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电信公用网(有线、无线)与手机(偏僻村民打电话)相结合、电子显示屏系统等方式将天气预报第一时间提供给相关部门及各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让广大群众提前防范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阿里普兰县气象局的主要工作是测报(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和大气科学发展的基础)、制作当地天气预报。普兰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观测各项气象要素,并按规定的传输时间内把气象资料上传上级部门,而且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普兰局预报员联合地区局气象台每天按预报流程做好每期预报服务产品,并把最好的结果利用各种渠道第一时间传送到广大群众。有灾害性天气时普兰局严格执行24 h双人双岗值班制度,值班人员通过各乡镇信息员了解道路畅通情况、雪深情况、道路结冰、农牧民受灾情况等,及时掌握最新消息,并上报给相关单位,也随时严密监视天气变化。这样专项服务和公众服务不仅实现了渠道畅通,而且建立了完整的业务化的服务体系,完全可以满足生态环境信息服务的需要。

4 参考文献

[1] 此永芝玛.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监测网建设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6(9):244-245.

[2] 段海花,侯学源.浅析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和发展[J].广东科技,2010(24):85-87.

[3] 贺宇.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学,2009(2):129-130.

[4] 周毅,宗刚,赵子壮.普兰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1713-1714.

[5] 马永红,徐秀玲.气象通信传输方式的选择[J].科技,2007(8):62-63.

[6] 高浩,黎贞发,潘学标,等.中国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气象,2010(3):402-406.

[7] 张钛仁,匡晓燕,潘双迪, 等.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2):101-106.

生态气象服务工作总结篇7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随着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气象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代表当地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气象工作,逐步实现市气象事业的跨越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省气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立足实际,进一步推进市气象事业的发展,适应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服务“三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市直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出色的完成了“十一五”规划,部分领域取得创新性、开拓性的发展。

(一)公共气象服务

“十一五”期间,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重大工程和重大社会活动等气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气象服务产品进一步丰富,建立了涵盖公路、交通、盐业、农业及海洋经济产业的专项和专业化气象服务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积极推进气象服务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的开展。年至年间,组建了乡镇、办事处以及到村级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全市气象信息员总数达4500余人,并充分利用市、县气象局的决策气象预警信息短信服务平台,免费向各级气象信息员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气象服务信息覆盖面,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85%。

积极拓展12121声讯电话和手机短信气象信息服务,12121声讯电话已从“十一五”初期的60路扩展到目前的360路,部均拨打率达到2.5%,手机短信用户覆盖率为8.9%。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市、县电视天气预报,建成电视天气预报虚拟演播室,并承担市代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常规气象服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88%。与农业、林业、海洋渔业和畜牧等部门联合移动通讯公司推出了市农村信息化平台,使气象信息能够迅速、便捷地传送到农村移动用户手中;先后完成了7个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试点,开展气象信息转发、宣传等工作。通过上述多种气象信息与传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

(二)气象预报预测水平稳步提高

根据多样化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定量降水、灾害性天气落区等精细化气象预报预测服务业务。初步建立了暴雨、雷雨大风、冰雹、高低温、寒潮、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以综合气象探测网络系统为基础,以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为工作平台,综合应用各种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技术预报方法,制作多种时效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目前,预报产品时效有: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120小时等,另有月、季、年短期气候趋势预测,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的精细化程度逐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逐年上升,突发气象灾害短时临近预警能力明显提高。近几年,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0%以上,高、低温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3.1%、80.3%,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23.2%,专业及专项气象预报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产品不断丰富。

(三)综合气象探测系统日趋完善

在地方政府和省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综合气象探测系统日趋完善,构成天基、空基、地基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在原有7个部级气象站、1个农业气象观测基本站、2个省定测墒站,1个紫外线强度观测站、1个酸雨观测站、1个沙尘暴观测站、1个大气成分观测站、雷达站和7个PCVSAT卫星接收小站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又新建成88个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覆盖到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其中7要素站2个,6要素站6个,5要素站2个,4要素站22个,2要素站58个,可以基本满足市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的需要。为有效保障自动气象站运行,初步建成市、县两级技术装备保障系统,建成加密气象站雨量现场标校系统。另外建成4个GPS/MET水汽监测站、3个沿海能见度观测站、7个台站实景监控系统、7个农田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个雷电监测站、1个DVB-S卫星接收站、1部移动气象台、1个水质监测站;在冬枣原产地,建成果品小气候自动观测站1个;在和沿海建成风梯度观测塔3座,测风高度为10米、30米、50米和70米,为开展沿海风能资源开发积累资料;与省供销合作社在良种棉试验基地建成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气象观测站1个。

(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逐步加强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仅是农业增雨抗旱和防雹减灾的重要手段,而且在缓解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市政府有关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精神,充分利用现有综合探测系统,进一步完善了集预警、指挥、通信及作业组织实施于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体系。市、县指挥中心建成了可视化指挥系统,实现了雷达、卫星云图等信息的实时共享。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强化安全作业和高效率作业的意识,基本完成作业点规范化建设和改造,完善了固定高炮作业为主与流动火箭作业相结合的作业体系,加强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强化了人工消雹防御能力和效率,形成人工增雨(雪)可以覆盖全市、对局部冰雹天气可以进行有效防御的能力。目前,全市共有77个固定作业点,其中“三七”高炮75门,固定火箭作业点2个,流动火箭作业车7部,从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人员达350余名。

(五)气象科技支撑力进一步增强

气象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增强人影防灾减灾效率、提高气象为农服务针对性和主动性等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多项课题研究,气象科技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一批支撑气象业务的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承担省气象局重点课题4项,市科技局课题2项,部门自立课题58项,获省气象局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奖三等奖1项、全省推广项目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9篇。其中自主研发的“雷达监控报警系统”、“自动站气象资料分析显示系统”、“气象报文上行传输系统”、“基于组播技术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实时共享网络的组建”等多数研究成果投入业务应用,并在气象业务和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p#分页标题#e#

(六)气象通讯网络系统更加安全和完善

“十一五”期间,气象通信网络系统得到进一步升级和完善。建成省-市6M+6MSDH气象专用通信链路,市、县10MMSTP+2MSDH主备广域网,实现了区域、部门内外海量气象信息的快速交换与共享。建成省、市、县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省、市、县会议的流媒体转发和会议录播,极大的提高了天气会商系统的可用性和实际效果。对市县气象网络进行了VLAN划分,实现了业务和办公子网的逻辑隔离,对每个子网通过交换机设置了访问控制,对路由和交换机进行了安全加固设置,市县主要设备开通SNMP,并部署了专业的网络管理系统,极大提高了网络的可管理性。部署了桌面安全管理系统、网络防病毒系统、补丁包中心等,设置了终端接入认证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全市气象网络的安全性。

(七)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坚持立足需要、着眼发展、重在使用的原则,着力加强高素质学科带头人、业务科研骨干和领导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人才引进、上挂交流和继续教育等形式促进人才培养,气象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得到加强,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了以中青年业务骨干为主的人才队伍。全市气象部门现有副研级高级工程师9人,较“十五”期间增加6人,增长2倍;中级技术职称人员44名,占职工总人数的40.3%,较“十五”期间增10人,增长率接近30%;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64人,占职工总数的58.7%,增长40%。

(八)气象依法行政得到加强

气象依法行政得到加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省气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气象行政执法机构,市、县局均设置了专兼职执法人员,负责执法监督检查、气象法律制度落实及各类气象违法案件的查处。目前,全市执法人员31人,其中市局10人,县局21人,市、县两级配齐了执法必需的调查取证器材,基本形成了“市局为主、县局配合”的执法体制,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依法行政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市、县两级气象主管机构共开展执法检查702次,查处违法案件19件,受理行政许可申请367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367件。先后组织起草出台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站等气象探测设施及探测环境保护办法》、《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市施放气球管理办法》、《市气象灾害防御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九)“一流台站”建设基本实现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全市用于基层台站基础设施投入达1755万元,业务用房面积增加2050平米,大部分基层台站完成了水、电、暖、路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并达到“一流台站”建设标准,改善了台站园区环境,基本建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花园式”台站。其中县气象局于年底完成高标准台站建设任务,成为全省气象部门窗口单位,提升了气象部门形象。

(十)党风廉政、气象文化建设内涵进一步提升

在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划的落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和局务公开示范点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气象部门建成文明行业,市局保持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成省级文明单位,市局被评为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市局和六个县局保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年,市局、县气象局建成全省气象部门局务公开示范点,县气象局建成全省气象部门廉政文化示范点。

三、气象事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面对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尤其是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快速推进,综合观测系统存在观测时空密度不够、观测要素较少等问题,难以对突发性、局地灾害性天气进行有效的监测,尤其是北部沿海、近海的气象探测资料缺乏,影响了气象服务能力及预报准确率的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够;与探测系统相适应的气象信息存储与综合处理能力仍显不足。

(二)气象科技整体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能力不强,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对显著增多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警、预报、预估的准确性、时效性等都急需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精细化、定量化水平急需进一步提高,信息渠道有待拓宽。

(三)全市气象系统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缺乏在全省技术层面上的领军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全面提升全市气象系统文明创建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打造特色气象服务品牌的意识需进一步提高。

四、“十二五”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和谐社会需求为导向,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坚持把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放在首位。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创新,加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全面提升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气象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气象综合服务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

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发展目标和思路,准确、及时、高效的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为“三农”工作服务,为经济防灾减灾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千方百计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全面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

2.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是兴业之路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发挥气象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气象科学、业务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增强气象事业整体实力,提升“四个一流”建设水平。

3.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是强业之基

加快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不断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保障作用。#p#分页标题#e#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按照“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工作、一流台站”的标准要求,通过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人工影响天气体系、气象人才建设体系和气象科技管理体系,加强和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三农、海洋气象服务、交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应急队伍建设等气象工程,使气象事业初步适应与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2.主要指标

公共气象服务。机构健全、管理规范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基本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运行顺畅。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时效性明显提高,重大活动保障和应急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重点地区各级政府覆盖率达到100%,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提高到90%以上。专业专项和气象科技服务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气象预报预测。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整、技术先进的现代天气业务。以灾害性天气为主要内容的天气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业务得以完善,预报的实效性和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沿海以及近海地区的预报水平有明显改进,24、48小时晴雨、温度等要素预报准确率较“十一五”期间提高2%,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5%。初步实现天气业务技术和支撑手段的现代化、业务流程的合理化、预报服务产品的精细化以及业务分工的专业化。

气象综合探测。进一步优化探测站点布局,建设多探测手段结合、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保障有力的综合气象探测体系。海洋、农业、交通等领域监测能力显著提高。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0%以上。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得到明显增强,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和骨干网络传输速度,建设市级网络核心设备储备和市、县备份线路,提高县级网络管理和维护能力,建成辖区以及周边地区探测资料数据库。建立与综合探测体系发展相适应的技术装备保障业务体系和运行机制。

气象科技创新。气象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气象科技条件明显改善,气象科技创新对现代气象业务的支撑力和贡献率大幅提升。在海洋气象、农业气象、生态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等重点领域产生一批高水平研发成果。

气象人才队伍。形成一支基本适应气象事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人才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分布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显著提高,逐步形成一支市局有2-3名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每个县局拥有1-2名相关专业的业务科技骨干组成的人才队伍。在科研和业务领域,形成1-2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稳定团队,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职工人员比例达到65%以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70%以上。

气象台站建设。气象台站业务服务能力基本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面达到“一流台站”的标准,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学习型部门全面形成,台站人员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明显改进。文明台站建设进一步加强。

(四)“十二五”主要建设任务

贯彻需求牵引、服务引领、科技支撑、业务保障的发展思路,通过建设和完善“六个体系”,推进气象又好又快地发展。

1.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进一步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实效。按照省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夯实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基础,基本建成业务运行规范、预报服务科技含量高、基本满足用户的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水平以及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

(1)气象减灾防灾

加快建立“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应对防范”有机统一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形成防灾减灾合力,增强气象灾害风险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致灾机理以及灾害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科学预测预防水平。

做好决策气象服务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决策气象服务的敏感性、时效性、针对性、综合性明显提高,重大活动保障和应急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加强农村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及时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在每个乡镇设立气象信息协管员,在各社区、村设立兼职或专职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员,建立社区、乡镇、村气象灾害警报站,确保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责任区内的群众传递。

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短信、“12121”声讯电话有效覆盖率,充分利用农村信息化平台、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等渠道,扩大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解决预报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重点地区各级政府覆盖率达到100%,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提高到90%以上。

提高市局气象影视编辑制作能力,购置高标混合制作、编辑系统设备,增加电视天气预报传播频道,根据不同的频道和不同的受众,针对性地制作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的气象电视节目。全部天气预报节目市代县实现制作,具备中国气象频道节目在地区落地、插播能力。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气象科普馆和气象科普展室。制作气象防灾减灾公益广告。开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科普作品,编制系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编制防灾减灾宣传案例教材。利用广播、电视台、网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气象为农服务

全力做好现代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工作,提高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能力。开展专业化的气象服务,专业和专项气象服务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建设农田生态气候观测站1个,完善冬枣果品小气候自动观测站功能,在冬枣等特色林果气象服务方面取得新突破。#p#分页标题#e#

强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与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现代农业气象观测与试验能力建设,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精细预警和有效防御能力。

(3)河流流域气象服务

以徒骇河、马颊河流域防汛气象服务为重点,建立徒骇河、马颊河流域气象服务中心。充分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加强对流域降水的监测分析和区域联防。积极开展致洪暴雨及面雨量的预报技术研究,提高流域大范围降水影响分析评估能力,逐步开展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4)海洋气象服务

以市专业气象台为基础,强化海洋气象台职能,以海盐生产工艺服务为重点,建立盐业生产气象服务中心。建立沿海地区雷达和地面雨量联合定量估测降水系统、沿海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海盐生产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盐业生产、海水养殖、海上捕捞、施工作业、海上搜救等提供专业气象服务,全面提升海洋天气预警预报能力,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气象保障。

建立海洋决策气象服务分发系统和基于手机平台的移动决策支持系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面向政府的决策气象服务平台,以满足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防灾减灾、开展海上搜救、处置海上突发事件等对决策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依托目前海洋、海事等职能部门的海上信息传播渠道,建立完善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电视系统、短信系统、WAP服务网站和电话咨询系统等方式,构建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海洋气象信息特别是海洋气象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在沿海地区、近海区域的无盲点。

(5)交通气象服务

根据全省统一规划,加强与交通、港运等部门的合作,联合推进高速公路、海洋运输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实时监测重点路段的能见度、路面温度、道路结冰等实况,提高交通安全的气象保障能力。

(6)雷击灾害防御

拓展防雷工作领域,加强防雷社会管理,推进防雷科技服务和防雷工程的发展。在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和科技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农村防雷示范工程、雷击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2.以提高预报预测精细化水平为核心,完善预报预测体系

坚持需求引领,进一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延长预报时效,健全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测体系。24、48小时晴雨、温度等要素预报准确率提高2%,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5%。完善以灾害性天气为主要内容的天气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业务,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率进一步提高;预报员应用中尺度模式产品诊断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应用多种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

(1)建立现代天气分析与预报业务流程

加强数值天气预报释用业务,开展基于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的乡镇以上和特殊服务地点的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开展实时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改进天气会商业务流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立加强预报技术总结、产品检验业务,完善预报业务技术系统。开发天气过程、历史气象灾害以及探测资料数据库系统,提高历史资料的利用率。

(2)加强精细化、短时临近预报业务

加强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和气象灾害监测以及联防,在天气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探测资料基础上,结合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引进、开发自动化、精细化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开展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提高沿海以及高效经济区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

3.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

统筹考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现状和发展需求,统一规划、科学设计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网,加快推进自动观测和综合观测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网络和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

(1)完善地面气象观测系统

进一步提高部级气象观测站的自动化观测水平,取消人工观测项目。按照城区间距5-10Km、乡村间距10-20Km和在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服务重点区、天气预报关键区重点加密的原则,完善全市中小尺度天气观测站网,对于南部山区和北海新区进一步增加自动气象观测站密度,增加建设7个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利用航道航标等建设1-2个海上气象自动气象站或在港附近海域建3米小型圆盘气象浮标站1个,港区建设一个包括能见度、实景监测、潮位、海温等项目的多要素海岛自动气象站和高频地波雷达1部;实现对沿海和近海海域海上大风、海雾、风暴潮以及南部山区重点地质灾害等区域气象灾害的有效监测。建设湿地生态气候观测站,开展作为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海陆过渡带内的生态、海洋通量以及辐射气象观测。优化已建移动气象观测系统配置,建立3G通信为主、卫星通信为辅的移动气象观测通信网络,提升应急通信能力。

(2)完善天气雷达探测系统

建设对流层风廓线雷达以及气象探测试验基地,弥补目前高空观测在时间、空间分辨率上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天气雷达网探测。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的技术升级、新建,建设1-2部X波段双通道双线偏振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加强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云雨粒子相态监测,进一步提高有效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能力。

(3)建立综合探测网支撑保障系统

建设与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人影作业工具、大型探测设备相适应的装备日常维护巡检、快速维修机制。建立监测网技术保障体系,明确市、县技术保障任务,搞好各种装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精干的技术保障队伍,不断提高整个体系的业务服务水平。

结合全市通讯网络系统建设需要,重点保证系统网络运行安全。完善市县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实现省市与市县级系统互联共享。建设气象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完善全市网络管理系统。

4.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面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预报预测准确率为驱动,统筹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需求,为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完善全市科研管理制度,改善气象科技创新环境。针对我市业务服务发展需求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在农业气象、海洋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研究。组建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打造特色优势科研领域,加强与省防雷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合作,在雷击灾害防御、强对流天气预警、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有所突破。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申报省、部级以及市级科研项目和重点科研课题。#p#分页标题#e#

加强科研与实际业务的有机结合,健全科研项目转化、评价机制,在项目立项、科研开发以及成果应用等方面强化科研与业务的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业务转化应用,为我市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5.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完善气象人才体系

坚持立足需要、着眼发展、重在使用的原则,着力加强高素质学科带头人、业务科研骨干和领导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业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气象核心与关键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通过实施“人才强基工程”等措施,全面提升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和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交流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氛围。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建设的需要为契机,以高素质学科带头人和业务科研骨干建设为重点,合理调整人才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人才布局,加快提升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层次,力争实现全市正研级专家、博士研究生数量的零突破,全市副研级高级工程师增倍,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职工人员比例提高25%以上,大学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提高10%以上。形成市局拥有2-3名、每个县局拥有1-2名相关专业的业务科技骨干,1-2个在科研和业务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稳定团队,造就一支在省内具有学术技术领先水平和一定影响力的专家队伍,努力打造海洋气象、人工影响天气、雷达气象等方面的优势领域。

6.以强基固本为目标,完善基层气象台站发展体系

基层气象台站是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的基石,是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其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质量和水平,影响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事关国家安全和国际声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一流台站”的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基层台站科技实力和服务能力,促进基层气象台站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科学制定基层气象台站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基层气象现代化建设,改善基层气象台站工作生活条件。实现业务用房较“十一五”期间增长30%左右,全面达到“一流台站”的建设标准。

加强基层气象台站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基层气象台站领导干部任期制,规范基层气象台站办事原则和议事规程,不断完善“三人决策”机制,提高基层领导干部依法管理、依法发展基层气象事业的水平。

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市气象系统文明创建层次提升,创建部级文明单位一个,全市气象系统80%台站创建成省级文明单位。

五、重点工程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并考虑与“十一五”已建项目和在建工程的紧密衔接,“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以下三项工程。

(一)黄河三角洲气象保障中心工程

1.工程建设目标

在总结近年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发展主要成就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所面临的挑战,结合“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黄河三角洲地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2.工程建设主要内容

项目面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需求,建设总高度100米左右的雷达塔楼以及1万平米左右的保障中心及附属设施,布设新一代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等先进探测设备,建立精细化的气象业务服务系统、跨区域的通讯网络系统,建设强对流天气探测实验基地,形成全国一流的黄河三角洲开发气象保障中心;建设以政府主导,集约多部门,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防灾减灾公共应急信息系统,真正实现应急信息的全社会覆盖,形成天气监测预警服务覆盖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19个县(市、区),以提高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投资规模

该项目总投资13060万元,不包含项目建设需要征地。

(二)气象为农服务工程

1.工程建设目标

围绕我市粮食增产计划气象调控技术工程的实施和设施农业、果品业生产的需求,通过完善专业化的农业气象观测网和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构建上下贯连、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运行有序的气象为农服务技术体系,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工程建设主要内容

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设施农业、特色果品蔬菜种植示范区小气候自动观测站以及农田生态气候观测站,为当地粮食生产提供全程的气象服务。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系统以及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防雷安全工作,提高整个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投资规模

该工程总投资约1310万元。

(三)一流气象台站基础建设工程

1工程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按照《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的要求,基层气象台站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学历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改善基层台站人员的学历结构。台站基础设施、学习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学习型单位初步形成。基层党建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气象台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

2.工程建设主要内容

加快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综合改善步伐,有序、有效地推进基层气象台站工作用房及路、水、电、暖等配套设施综合改善,改善基层气象台站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重点加强业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气象核心与关键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交流机制,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大规模培训,造就一支在省内具有学术技术领先水平和一定影响力的专家队伍,努力打造海洋气象、人工影响天气、雷达气象等方面的优势领域。加强基层气象台站领导班子建设,规范基层气象台站办事原则和议事规程,不断完善“三人决策”机制。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全市气象系统文明创建层次提升,争创部级文明单位,全市气象系统80%台站创建成省级文明单位。#p#分页标题#e#

3.投资规模

该工程总投资1332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

继续加强和深化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建立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机制,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列为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法制建设

进一步健全地方性气象法规体系,完成并出台《市气象灾害防御实施办法》、《市施放气球管理办法》、《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等相关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与市规划局联合编制完成的《国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通过市人大审批,正式颁布实施。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并通过审批其他县站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三)加强行业管理

进一步健全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机制,开展有关气象防灾减灾执法检查,规范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提高依法防灾减灾的水平。提高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信息服务、施放气球活动、气候可行性论证、雷电灾害防护、气象科普宣传等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能力。加强法制机构和专职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执法监督,严格依法办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气象工作的协调发展。

(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按照行政运行程序和依法决策制度,建立并完善各类机关运行规章制度,开发、引进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办公平台,推动管理工作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加强和改进督查督办工作,继续实行政务公开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全面提高全市行政工作运行效能。

(五)继续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

生态气象服务工作总结篇8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台风、暴雨(雪)、干旱、沙尘暴、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干旱、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土地荒漠化、粮食产量波动、流行病传播等,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气候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资源。我国横跨5个气候带,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空中云水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奋斗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加强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国家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气象和地球相关学科业务与科研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加强气候观测系统、气象卫星系统和天气雷达、雷电监测网、农村和重点林区及海域气象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证其稳定可靠运行,不断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做到统一布局、共同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重点加强中小尺度区域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气象信息系统是国家基础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国家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把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心,建设全国统一的气象通信和信息存储、分发系统,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实现观测数据共享。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观测数据的共享工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平台,积极提供和共享大气、水文、海洋、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

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努力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重点支持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加大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为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关部门要重点强化气象灾害预报功能,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增强对农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沙尘暴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和有毒有害气体及核泄漏扩散、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

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现代化进程。通过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特别是要加强海洋以及农村、社区、企业的气象服务。拓展气象信息渠道,引导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积极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四、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研究。要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国防和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认真组织气候变化监测、分析、预估、评价和信息工作。坚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依托,不断提高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气候变化规律,特别是气候变暖机理的研究,为我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要依靠科学,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业务,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

做好交通和空间气象保障。发展公路、铁路、海洋、内河航运等专业气象监测网和灾害预警系统,为运输、渔业、旅行等安全和海洋资源开发、应急救援提供气象保障与实时服务。加强航空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北京航空气象中心建设,提高机场终端区探测和监控预报的能力,加强航空器探测资料的收集和使用,提升航空气象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发展空间天气预警预报业务,提高空间天气灾害监测和空间环境变化预警能力。

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密气象观测站点,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城市气象灾害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影响机理的综合研究,建立气象环境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五、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做好气候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利用工作。要认真做好气候资源的普查工作,对重点地区进行区域高分辨率普查,形成完整的气候资源数据库。在全国气候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气候资源区划。要根据各地特点,积极开展生态气象监测,开展生态环境状况的气象评估,为制订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要按照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和作业体系、建设性能优良的设备设施的要求,编制“*”全国和地方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地及其上游地区,要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加大作业力度。建立应对扑灭大规模森林草原火灾、严重空气污染、城市高温天气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健全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做好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气象服务。气象主管机构要负责组建太阳辐射、风力强度监测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多层次普查和可利用资源的评估,为制订和修订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勘察、选址提供技术支持,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运行、调度提供实时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

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重要设施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或对城市气候资源造成破坏而导致局部地区气象环境恶化,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六、推进气象工作的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

健全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加快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等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配套规章。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执法监督,保护好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信息等活动,严格禁止非法从事气象探测活动。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普及气象知识。建立健全以综合探测、气象仪器设备和气象服务技术为重点的气象标准体系,加强气象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统筹编制和实施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与布局规划,推进气象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信息的有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总体效益。要进一步改进行业管理,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将各部门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的总体布局,由气象主管机构实行统一监督、指导。

加快气象科技创新。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不断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气象开放实验室、科研机构基础设施、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科技设施建设。加强气象观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气候变化应对、人工影响天气、大气成分分析、气象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重视气象领域的科学研究,给予气象科研稳定的投入支持。在国家重大气象工程建设中,设立气象科技研发专项资金,切实加大对气象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气象事业发展。坚持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建设运行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保证气象卫星研制、开发和运行的经费。按有关规定做好气象部门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工作。

加强气象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气候系统及其相关领域国际组织的有关业务计划,发起和参与全球性、区域性气象科学、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计划,广泛开展多边、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参加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各项国际活动,全力维护国家权益。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气象工作的整体水平。

上一篇:退休工资改革新方案范文 下一篇:乡镇民政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