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30 17:20:26

农业合作社现状

农业合作社现状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关系到能否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能否促进 农村 的发展,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使广大的农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十分弱小,还有许多缺陷与不足,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爱和保护。

一、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二、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区域发展不平衡。从辽宁全省来看,大连、沈阳两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好,走在全省的前列,其他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而就大连和沈阳两地内部各区来说,发展也不平衡。

3、行业发展相对单一。合作社从事的行业大多数还只停留在蔬菜、瓜果种植、种苗培育、肉牛羊、生猪饲养和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比例占75%以上。而真正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

4、运行机制不规范,制度建设不完善。在机构制度建设上,有的达不到农民成员占80%的要求,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存在着一股独大的问题。在财务管理上还不规范,缺乏合格的财会人员,在凭证的取得、记账、报表编制等 会计 业务上,难以做到规范。

5、资金匮乏。随着我国农村 经济 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日趋增强,但与之相比,农村 金融 供给却严重滞后,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惠民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资金拨付、分配、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一直存在,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6、人才匮乏。目前,合作社发展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爱奉献的优秀带头人很少;了解合作社知识,甘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民社员也很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因素。

7、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一些管理部门或领导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摆上应有的位置。目前,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文件上重要,落实上跑调的状态。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和职能运作更是知之甚少;了解合作化运动的农民生怕穿新鞋走过去“归大堆”和“大帮哄”的老路,分不清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统一经营模式的根本区别。

8、很多优惠扶持政策难以落实,扶持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扶持政策,但实际执行、落实较少。有的基层干部反映,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政策是不管用的,只有这些政策的直接主管部门下文件,基层的相关部门才会贯彻落实。

9、指导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合力。目前,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财政、民政、水利、供销社等各个部门都管,各个部门又都不管,没有形成有效的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

三、加快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战略意义”。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曾先后采取了调整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和鼓励规模经营等诸多办法,但成效有限。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于增强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强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的最佳突破口。对此,建议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这项事业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尽快出台“ 中国 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发展战略”;应尽快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到“省级优先发展战略”的层面,统一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重要思想保障。 2、创新政府领导 农村 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必须按照 科学 发展 观的要求,加快推进政府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制改革,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体制环境。

建议加快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制的改革,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内容。要像抓“米袋子”、“菜篮子”等工程一样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工程。

建议在省联席会议制度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服务”,真正形成整合涉农资源、分工负责、优势互补、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构建起完善的为农服务体系,从而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

3、政府应加快对农民开放有收益涉农领域的步伐。建议推进农村合作 金融 。借鉴德国、日本和我国郝堂、古树于、周家庄等地的成功试验,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金融合作”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内置金融”(农民主导的金融,利息归村社成员),进而带动其他合作,如农资合作、农机合作、土地流转合作等等,形成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促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农村的大发展。迫切建议加强银监会和农经部门在农村资金领域的合作。

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议建立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直销方式、建立高效的全国农产品信息网、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4、加大政府的税收和财政扶持力度。同时,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优惠政策的执行和监管,从而保障这些优惠政策真正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所用,进而充分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5、探索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农业是个风险高(市场风险高、病疫风险高、气候风险高、投入风险高)、利润低的弱质产业,迫切需要农业保险,这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建议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6、大力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才。鉴于辽宁目前还没有一家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学院或设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的高校,建议以沈阳农业大学为基地,设立合作社学院。整合省农委、省 教育 厅、省人事厅等部门的资源,发挥沈阳农业大学管 理学 和农学学科等方面的优势,把沈阳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建成集政府各相关部门和沈阳农业大学各方优势和力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培训和交流的基地,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社教学、合作社培训、合作社科研与合作社国际合作交流。尽快培养出一批实用型高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推动我国农民合作事业的发展。

7、建立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其中,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至关重要。

主要 参考 文献 :

[2]张满林,金彦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 农民合作社,2009.11.

农业合作社现状篇2

关键词:湖口县;农业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湖口县总体农业发展状况

(一)湖口县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湖口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在东经116`8′~116`25′,北纬29`30′~29`51′之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江西省北方门户,素有“江湖锁月,水陆通津”之称。全县土地总面积669.33平方公里,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约占80%,虽属鄱阳湖冲积平原区,实为丘陵地带,山丘起伏,水域宽广,耕地多为梯田梯地。山地面积占23.3%。地形结构东南群山环抱,西北江湖环绕,中部小丘垄埂起伏,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县总人口为27万,其中农业人口为22.10万人,占总人口的77.4%,高于全国农业人口比重10.7个百分点。

县域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4℃,积温在5,358.7~5,402.1℃,常年无霜期258.8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442.5毫米;日照充足,全年实际日照平均为1,983.8小时,日照率为45%。

全县水域广阔,水质肥美,水产得天独厚。全县有水域面积28.5万亩,其中可养水面8.01万亩,而且水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高,属富营养型或营养型水体。经济水产种类有100余种,大宗鱼类有:鳙、鲢、青、草、鳊、鲶、鲤、鲫等;甲类有:龟、鳖、虾、河蚌、田螺;特色水产有银鱼、鲥鱼、螃蟹等。有林业用地59.85万亩,森林覆盖率18.1%,生物资源557科2,392种。用材林以杉、松、檫、竹为主,油桐、油茶为经济林主要树种。传统农产品为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芝麻、黄豆等,其中水梨、鲜鱼、螃蟹、中药材、油茶为该县特色农副产品。

(二)湖口县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湖口县是一个农业小县,而农业是一项弱质产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一旦大涝大旱,农业效益就大幅度下滑。生产资料较少也是农业发展空间不足的另一个原因,该县人多地少,人均不足1亩耕地,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学技术落后,生产的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近几年,湖口县坚持把主攻工业摆在首位,使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随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农业产业化的推行,湖口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较为明显。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84亿元,比2005年增长12.3%,平均递增3.9%。湖口县立足本地生态气候资源,突出区域特色,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先发展九江水梨、水产及中药材、油菜、大棚蔬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2+3”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即主攻“九江水梨、水产”,大力发展“中药材、油菜、大棚蔬菜”)。同时,优先发展粮食、棉花、油菜、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农业的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水平全面提高。

二、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现状。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湖口县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加强指导和服务,加大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

1、发展速度快。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到2009年10月底,湖口县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74家,成员累计1,960人,带动非成员农户10,000多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家。如富民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规模达到了全县生猪生产的80%,九普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统领了全县药材生产的90%,并发展到了邻县都昌,通力渔业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全县40%以上的渔民。同时,服务功能越来越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成立之初为成员提供培训、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增加到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规划更新、改造和发展,统一加工、贮藏和销售,有的专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或绿色生产基地和产品品牌,承担了农业生产基地项目,如舜德茶果专业合作社承担了九江水梨开发项目,马影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了油菜生产基地项目等。

2、发展领域逐步拓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水果、水产、药材、茶叶、蔬菜、花卉、粮食、棉花、油料、养猪、林木、农产品流通、农机服务、农业庄园旅游等多个产业和领域,其中水果专业合作社(九江水梨、柑橘)14个,渔业专业合作社6个,特种水产品(黄鳝)专业合作社4个,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蔬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9个,花卉专业合作社4个,棉花专业合作社10个,油菜专业合作社4个,养猪专业合作社10个,林木专业合作社3个,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3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1个,农业庄园旅游专业合作社1个。

3、经营实力逐渐壮大。目前,全县合作社中耕种的农作物总面积3.7万亩,农作物产品总产量5.8万吨;合作社养殖的畜禽产品产量24.5万吨;合作社中水产养殖总面积2.7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5.6万吨;合作社中生产的林产品总产量0.28万吨。全县合作社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2.2亿元,农资统一供应率在60%以上的合作社27家。全县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1.94亿元,产品统一销售率在50%以上的合作社23家,拥有加工实体的合作社16家。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14家,约占合作社总数的19%。如湖口通力渔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3月,当时只有108个会员户,现在增加了新社员500多个,全县40%以上的渔民加入。2007年实现产值380多万元,2008年将实现产值1,260万元,2009年养殖总面积达到3,300亩左右,预计实现产值1,800多万元。合作社的主要产品是糟鱼、螃蟹、龙虾、银鱼等湖口特有水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远销九江、南昌、武汉、杭州、上海等地。

4、整合优势资源。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及全县所有的乡镇场和80%以上的行政村,90%以上的种养大户,都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4,800万元,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约1.5亿元。同时,在创办合作社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创办专业合作社积极性高,有一定技术专长和组织能力的带头人,其中有32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经过市级以上培训,具有一定的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知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涵盖了本县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多个领域,与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实现了有效对接,形成了“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利益交织联结模式。如湖口通力渔业专业合作社等全县8家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大家食品”、“东坡实业”两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了对接,形成了“多对多”的联结模式;舜德屏峰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全县9家棉花生产专业合作社与“银星棉业”实现了对接,县粮油、蔬菜、畜禽、水产、水果等45家大宗农副产品生产专业合作社与鄱阳湖大市场实现了对接,形成了“多对一”的联结模式;九普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与“钟山药业”、“九普药业”实现了对接,形成了“一对多”的联结模式,农业企业与合作社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和抱团发展的生动格局。

5、标准化生产意识增强。全县已实施生产质量标准的合作社10家,约占合作社总数的13.5%。已建立生产记录档案的合作社24家,约占合作社总数的33%。已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合作社13家,约占合作社总数的18%。目前,全县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数8个,其中著名商标2个;拥有使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个,其中种植业产品2个、畜牧业产品2个、水产业产品5个;绿色和有机食品8个,其中种植业产品1个、畜牧业产品1个、水产业产品6个;名牌农产品1个;中华一绝老字号1个。如九普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一家集种植、生产、加工于一体的标准化专业合作社,已种植中药材面积达8,000多亩,入社会员500多户,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成长为一家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6、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全县合作社中,规章制度健全、内部管理民主、利益联结紧密、运行质量较高的合作社16家,约占总数的22%;财务管理方面,已实行会计核算的28家,约占总数的38%;已提取公积金的30家,约占总数的40%;可分配盈余已按交易量(额)返还的23家,约占总数的43%;剩余盈余已分配的23家,约占总数的31%。先后有1家被评为省级先进社,1家被评为市级示范社、2家被评为市级先进社。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不长,总的来看,仍处于发展的起步和初始阶段。

(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是照套农业部门提供的样本章程制定的,没有结合本社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章程;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或监事会不管事,财务会计制度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明晰,没有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和必要的管理制度,没有财务会计人员,没有建立账目;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办公场所,成了理事长一人的“皮包公司”;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管理中没有开理事会,在重大决策上没有按《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召开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而是由合作社创办者一人说了算,按一般企业化运作方式对合作社进行管理,一般社员不同意见得不到尊重,不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的原则。

(二)联结不紧密,服务功能弱。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的服务只起到了专业协会的作用,主要是为成员提供有效服务,而成员从专业合作社得到的效益十分有限,合作社对成员的作用不明显。并且存在利益分配不合理,如有的合作社以批发价共同采购原材料,然后以略低于市场零售价卖给社员,价格差形成的利润却没有按使用量重新返还给社员;再如,向社员收购农产品统一对外销售所取得的经营利润,也没有按收购量再次返还给社员。股金分红与交易量分配比例大多都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执行,社员利益得不到合理保障。

(三)规模偏小,实力不强。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湖口县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农民在多种经济待遇上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经济发展总体上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以获取足够的发展动力。但目前尚未有足够的实力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因此,大部分合作社在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方面力量不足,在对接龙头企业方面实力不强,在承担国家建设项目方面条件不优,在创建品牌方面成效较低。

(四)融资困难,资金不足。据调查分析,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生产经营资金1.2亿元以上,而自有资金不足5,000万元,资金缺口很大,如果加上扩大生产建设基地,组织加工、开拓市场等扩大再生产项目所需要的资金,缺口更大,而目前金融部门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货款几乎为零。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较快,但目前入社农户只有1万多户,相对全县5.2万农户来说比例很小。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全县广大农民参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热情。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凡是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或与乡村其他经营组织共同实施,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成支农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要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培训、指导管理工作,补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绿色产品,创立优质品牌和注册商标等项目。要尽快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旺季和扩大经营服务项目上给予资金支持,并落实货款优惠利率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加工、流通服务等经营项目应给予足额的税收优惠。

(二)规范化管理与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相结合。目前,湖口县2/3以上的合作社运作还不规范,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良莠不齐,混淆视听,有的合作社有名无实,与专业合作社“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相符,一半以上的合作社没有实行会计审核制度,抓规范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社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章程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明晰产权关系,重点要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和盈余分配机制,强化财务公开和审核制度,规范内部管理,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规范、稳定发展。

(三)品牌建设与机制完善相结合。当前,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提升发展的质量,不能一味地追求规模,而要将品牌建设和机制相结合,形成“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发展格局。开展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绿色产品认证,打造一批农产品和合作社的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上,要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保证企业原料供给和农民收益,降低市场风险,实现多方共赢。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四)延伸产业链条与拓展农业功能相结合。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原材料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能享受贷款贴息。政府用于促进农业发展尤其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要优先安排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要克服农业功能单一化,以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拓展农业,以特色农产品、农业景观及其他旅游资源为依托,将传统农业与二三产业联结起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永超.县域经济发展论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

[2]湖口县农业工作报告(2005-2008年).

[3]湖口县政府工作报告(2005-2008年).

农业合作社现状篇3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04-01

新疆塔城市现阶段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多种扶持政策,在农机发展过程中以合作社的方式进行农业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之后,农民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大促进了本地区的农业发展,同时在开展农业作业过程中,采用机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农业作业的工作效率,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塔城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机购买补贴的力度不断增加,我市农民购买农机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塔城市在农机发展过程中,以现代化农机建设为发展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在发展农机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发展过程采用的主要方式

首先,市领导对机构的强化。塔城市的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进行了相应的组织和领导,改变了原有的建设模式,改革创新,做好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工作;其次,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塔城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全程对农机机械化的相应项目的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在地区的示范划拨出专用资金;再次,经验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塔城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其管理水平也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建设过程中,市农机部门制定了合理的合作社标注,并明确了每一个社员的权利和义务。

2.主要结构

塔城市自从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摸索和探究,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农机大户联合合作性质的、专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以及承包转让性质的集约经营方式。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经营规模问题与大型机械存在差距

塔城市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但是由于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机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土地的分区经营化、作物种植方式的结构不同等特点,导致了很多大型的机械设备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了机械设备工作效率低下,经营的成本增加。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到机械作业与经营的规模,对设备的工作效率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合作社合理的发展。

2.扶持力度欠缺,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虽然国家和政府都拿出了专项资金用于合作社的建设,但是资金的投入力度依然不足。资金支持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条件,合作社的信贷支持是其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有效的解决资金投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只有切实做好建设的资金投入,才能切实落实好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

3.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专业管理水平较低

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严重影响到了农机化高效的发展和发挥,从而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农机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

1.积极发展土地经营规模

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将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在一起,鼓励农民以各种方式实行入股,在土地经营方面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农业经营体制中,形成农机化合作的良性发展。

2.加强对农机资金的持续投入力度

资金的投入需要当地部门给予充分的支持,地方政府还应该出台适合当地的农机惠农政策,同时当地的银行机构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支农惠农政策,通过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提高当地的农机专业化合作社建设。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

农机专业化合作社需要利用年初农闲时间,采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和专业化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活力,最终使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4.改善发展环境,适应农业产业的调整,做好农机推广工作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新机械的支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新机械的同时还需要将这些新设备进行全面的推广和应用。此外,合作社的发展环境决定其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切实将农村专业合作化服务组织纳入到政府的年度计划中,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结语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高效转移,从而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收入。

参考文献

[1]荆红玲.对绛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农机. 2010(12)

[2]孙玉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的有效途径探讨[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6)

[3]齐宏,马俊涛,尹秀珍.曲阜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0(06)

[4]张蓝水.重在施展特有的农机专业优势――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农机大户刍议[J]. 农机科技推广. 2010(05)

[5]徐大志.浅析发展农机合作社的意义与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0(02)

农业合作社现状篇4

(一)覆盖面逐渐增大,数量急剧增加。通过调查表明,从2009年-2013年,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数量越来越多,覆盖的区域液相应的越来越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越来越多。如表1所示,在2009年,湖南省的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为7000多个,到2013年湖南省的专业合作社数量多达20000多个。截止到2013年,湖南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180多万的成员,占到农户总成员的13.2%。

(二)出资规模总体偏小,制约着作用发挥。湖南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总体比较偏小,这是因为湖南省的农民经济收入不乐观,以及我国关于农民合作社借贷的法律很少,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扩展,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化,导致市场竞争力降低,不利于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由表2可知,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下的有6000多个,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9.53%,而出资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仅仅占了总数的1.91%。

(三)分布的地域差距大,地区分布不平衡。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布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说明不同的地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差距。由图1可知,在2013年,长沙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个数最多,占全省总数的23.08%。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慢的城市永州市,占全省的3.67%。从长沙市的23.08%到永州市的3.67%,由数据分析可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湖南省的分布差异很大。

(四)产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由图2可知,截止2013年,湖南省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的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居多。其中,经营种植业的专业合作社有7000多家,占总数的35.34%;经营养殖业的专业合作社有4000多家,占总数的20.13%。据报道,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到的产业领域很广泛,但主要经营的项目是围绕地方的主要产业。到目前为止,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领域有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手工纺织业和林牧业等。

二、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被农民大户、农村干部所主导,普通社员的边缘化现象严重。通过调查发现,各个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都是由大农户承包,而由小农户成立的少之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农户而非平穷的小农户。从对湖南省的调研结果中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者和负责人大部分是部门人员任职。由于,小农户的投入资金少,所占份额低,大农户的投入资金多,多占份额高,在这种特殊的资本构成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最终发展成大农户吃掉小农户的合作社。所以,在利益的分配方面,小农户并不能获得合作社的主要盈利额,而只能获得专业的技术以及信息服务。

(二)内部治理不规范,制度设计不完善。通过调研发现,某些地方官员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作为政绩凸现出来,导致许多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是强制性的,并不是自发的。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入股和正规的管理。从对湖南省的调研结果中可知,截止到2013年,有几千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在工商局进行了注册,并没有进行运营。根据我农科院研究中心报道发现,我国只注册的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6%,还有25%的合作社提供了没有实质作用的服务。造成这种空壳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政策不够完善,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三)政府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作为还不够。政府行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过度参与行为以及支持强度不够都会影响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例如,某些地方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强制性参与力度远远大于合作社自身的力度,或者为了彰显政绩,盲目的发展数量,并不注重质量,甚至直接参与合作社的内部监管。这些过度的政府干预行为,并不是农户的意愿,违背了实行民办、民管以及民受益的原则。当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立初期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恰当的指引行为可以让合作社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但是如果政府的过度参与,也会使合作社的发展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相关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用行政手段强行建立的合作社往往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表现出人心涣散、社员积极性不强、经济效益不好等问题。

农业合作社现状篇5

[关键字]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一、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0月,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河南乡仁发村,在国家大力倡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背景下,坚持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年末盈余参与分红的原则,五年来,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作为黑龙江省第一个现代农机示范社,是一种典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荣誉称号。到2013年底,合作社总投资已达2968万元,入社农民2436户,入社土地50519亩,盈余5328.8万元,固定资产3295万元,场库棚占地面积17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2014年,仁发合作社入社成员达到2638户,入社土地面积达54000多亩。

在经营管理方面,仁发农机专业合作社提出带地入社与盈余二次分红的有效结合,使合作社真正做到“未分配盈余为零”、没有“无主”财产,有效的解决了如何保障农民收益,如何更好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在管理制度方面,仁发农机专业合作社严格遵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要求,贯彻民主管理的原则,在重大事项上实行一人一票的制度,打破了旧式按入社资产比例行使权力的模式,给予每个合作社成员以平等的机会;在农机驾驶员工资管理上,创新式的实行单车绩效核算制度,即把农机具、作业量、柴油、修理费都承包到人头,划分好农机作业区,规定好作业量、耗油量与维修费标准,由机务长统一指挥,分片作业。

二、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问题

(一)土地适度规模难以确定

土地经营规模化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前提基础。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五年多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流转问题,吸引了不少农户自发申请加入仁发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土地面积逐年扩大。在农民自发带地入社的情况下,入社土地面积并不能一味的求多,而是要在土地面积与单位收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即达到适度规模,而这种“适度”的把握则是包括仁发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内的很多合作社所面临的大问题。

(二)合作社与市场对接困难

首先,由于仁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是十分便利,建立加工厂以及农产品的输出涉及的成本较大,因此较少有企业主动上门对其进行考察,寻求合作;其次,仁发农机专业合作社人才的缺乏成为阻碍其与市场对接的另一大难题,市场的开拓是一门重要的学问,需要经验的同时也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最后,在市场的拓展中,品牌是其最关键的因素,目前仁发农机专业合作社并未对较有特色的马铃薯、甜玉米等优质农产品进行品牌注册,这也降低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拓展力。

(三)高素质人才缺乏

在仁发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带头人具有十分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对农业的自然生产周期把握较为准确,并且对农机具的使用与维修也十分精通,但由于其农民出身,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对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理性分析等懂的较少,不能够很好的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不能将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理念融入到合作社的管理和发展中,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或阻碍农机专业合作社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三、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规划化建设

农机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是合作社发展的第一步,也是仁发农机合作社必须在发展中长期坚持的。首先,规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流转,采用正确的手段鼓励、引导农民自觉的进行土地流转,并给与相关配套保障,引导农民转移再就业;其次,充分发挥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代表大会的职能,提高决策质量;最后,坚持并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处理好收益与分配的关系,尽可能从均等的角度实现所有纳入合作社的成员的共同富裕,在保障出资者利益与保护土地入股人的利益之间寻找良好的平衡点,让流转土地者多受益、土地出资者合理受益。

(二)健全风险控制体系

风险控制体系是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中抵御市场风险的基础和关键,一方面,将农业机械类保险列入风险控制体系,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性保险为辅,保障农机合作社的基础设施的作业效率,有效消除土地流转双方的担心与顾虑;另一方面,建立风险补偿资金与风险储备资金,农机合作社可以在每年的盈余中提取一定的资金,作为分散农机合作社在产、购、加、销环境中可能产生的,经营上的或其他方面风险的保障,以有效的保障仁发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三)强化相关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是合作社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定期聘请行业专家、技术顾问等,到合作社为成员讲解有关农业生产及农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对机械手驾驶技术及维修能力进行培训,并可以实地对他们进行直接的指导,或聘请有关院校、机构的学者对成员的理论知识进行普及,提高他们对农业问题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定期组织成员走出去到不同县市的、不同类型和相关类型的合作社进行学习交流,拓宽成员的视野也是对其素质的一种提升,除此之外可以为相关技术人员申请学习班,组织其到相关机构进行再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宋丹辉.黑龙江现代农机合作社样本[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3.12.09.

[2]黑龙江齐齐哈尔:克山县仁发农机合作社成长之路[J].河北农机,2014(03):30~35.

[3]李显刚.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的成功探索[J].农业经济问题,2013(09):25~28.

[4]王鹏飞.克山县仁发合作社――引领农民趟出一条合作的现代化农业之路[N].齐齐哈尔日报,2012.11.29.

农业合作社现状篇6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对策;河南林州

近年来,林州市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创建安阳市引领改革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打造畜牧养殖大市建设,积极探索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带动、农民自愿”等方式[1],充分发挥各类致富能人、农户,特别是党员干部在农村 经济 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组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搭建市场与农户的桥梁[2],提高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1林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林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社涵盖种植、养殖、沼气、加工、运输、劳务、信息、技术、仓储、销售等多个领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示范作用较明显。截至目前,全市在工商局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计266家,注册资金6 987余万元,入社会员13 540人,其中农民成员12 727人,占94%,辐射带动农户8.9万户。2009年交易额达12.9亿元,入社会员较入社前人均增收近万元,辐射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 500余元。

2林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经费不足,创新能力弱。目前,林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社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费由领班人自筹,无能力开展大规模活动,且市合作社普遍未收取会费,经费筹措渠道不畅,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wwW.133229.cOm信贷资金匮乏,从客观上削弱了合作社的服务职能,制约了其发展壮大。

(2)组织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自身经济实力小,服务功能较弱。一般的合作社入股社员仅10多户,比例偏小,形不成合力,中介服务组织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3],在与农民的关系上,基本上处于松散状态,对产业的带动辐射能力还不强。

(3)内部制度不完善。专业合作社虽然制订了章程,但不能完全按章程办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不够规范,制度不健全。合作社成员的素质不高,对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的意识淡薄,增加了合作社运作的难度。

(4)部门配合不力。目前合作社主要依靠内部进行经营服务活动,还未引起有关 金融 及职能部门的重视,缺乏技术指导和支持,以致出现贷款难、技术指导难等问题。

(5)外联市场不够。专业合作社外联市场的力度薄弱,信息 网络 仍停留在较闭塞的状态,在跨区域、跨行业、外向型发展上,信息量明显不足。尤其表现在市场信息缺乏、品牌意识差、缺乏 企业 支撑等方面,导致市场功能弱化,合作效益低。这些都需要有关涉农部门建立综合信息分析处理平台,及时信息,宣传推介林州品牌,提升林州对外形象,拓宽外地市场,帮助合作社实现和外界大市场“接轨”。

(6)品牌效果不明显。品牌是产品的无形标识、有形价值。林州市130多个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沼气、加工、运输等多个领域,但品牌较少,能走出林州的是林州市东姚洪河米业专业合作社、林州市晨鑫沼气专业合作社等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优势没有放大。

3 发展 林州市 农村 专业合作社的对策

(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林州市高度重视,组织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并安排农业、财政、工商、畜牧、林业、农机、供销等有关部门,对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行对口服务,使合作社与职能部门工作实现有效对接,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4]。

(2)合理引导,自愿建社。林州市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坚持2个原则:一是积极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只要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成立条件,只要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流通中有需求,就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建社,不搞行政推动,不片面追求数量。二是“到位”不“越位”。在专业合作社建设中,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特性,各职能部门积极帮助合作社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章程,提供信息服务,宣讲有关政策,不参与、不干预、不干涉合作社的正常经营。

(3)落实政策,扶持到位。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各专业合作社能够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林政办〔2009〕57号文件转发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当前,正在制定起草林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标,拟定奖补扶持政策。同时,积极协调 金融 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信贷资金,用于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资金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加强服务,对合作社注册登记、用地、用电、农产品运输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积极组织各专业合作社申报河南省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安阳市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4 参考 文献

[1] 董长海,张广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及发展探析[j].河南农业 科学 ,2009(12):5-8.

[2] 孙广峰,窦爱菊.农村合作 经济 组织的发展取向[j].河南农业科学,2002(3):49.

[3] 郭灿章.河南省农户农业 企业 化经营可行的5种组织形式[j].河南农业科学,2005(12):8-10.

农业合作社现状篇7

关键词:甘南州;农牧民;合作社;现状;对策

甘南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境内海拔1100~4900米,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全州辖8个县市、99个乡镇(街道办)、664个行政村,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7万,农牧村人口占80.2%。2014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11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6.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7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581元。甘南州集高寒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区特征于一身,保护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发展现状

甘南州自然环境条件艰苦,各类灾害频发,加之经济社会基础薄弱,以农业、半农半牧业、牧业等三种经济类型为主,农牧村贫困而大,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近几年来,甘南州始终把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牧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大扶持组建力度,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2014年底,全州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共4077个。按从事行业划分:种植业941个,畜牧业2650个,林业282个,渔业4,服务业46,综合性的154个。按牵头人身份划分:农民3676个(其中农牧民致富带头人牵头的282),企业和基层农技服务组织401个。按经营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2899户,生产服务为主的660户,购买服务为主的32户,仓储服务为主的2户,运销服务为主的42户,加工服务为主的34户,其它形式的408户。随着农牧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不断的提高,目前有部级示范社6个、省级示范社19个,州级示范社83个、县级示范社242个。

二、存在的问题

1.合作经营不到位。部分农牧企业设立合作社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套取补助资金,这种合作社只具有法律形式,却没有按章程运作,更没有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成为“空壳合作社”。少数合作社则由家庭成员出资,合作社的运作、利润分配往往由个人说了算,成为“一人合作社”。

2.运行机制不规范。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受成员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强、民主意识缺失、管理水平差等主客观因素限制,虽然依据章程设立了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寥寥无几,从而导致管理行为的随意和经营行为的混乱。

3.发展观念不先进。参与合作社者大多是农牧民,合作社负责人一般由所在村组负责人或当地种养殖大户担任,靠经验做事居多,很难适应现代农牧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大部分合作社依靠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经营,由于认知有限,对合作社及其产品的定位模糊不清,在做大做强产业、创优创牌方面的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4.资金支持不保证。大部分合作社的运作缺乏外部力量的扶持,尤其是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财政应适当安排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以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实际上无法安排到位。

三、对策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相关单位工作职责,建立农牧、工商、质监、金融、税务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为合作社与职能部门工作交流搭建平台。

2.加大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每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月,结合送农牧业科技下乡活动,广泛深入宣传法律法规,提高思想认识,引导农牧民积极参与创建专业合作社。

3.加强示范带动。坚持“先发展、后规范”,切实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章程、健全机制、核算账目,实行民主管理,推动规范运行。每年选择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运作较规范、农牧民积极性较高的合作社,给予集中指导、定点帮扶,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农牧民合作社的整体发展水平。

农业合作社现状篇8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服务功能 建议

农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2012年的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了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江苏省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农惠农政策,全省农业科技帮扶、科技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大。近几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科技服务机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农业科技服务内容、范围不断深化延伸,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从无偿示范逐步向适当收益转变的趋势。当然,在保持良好前进势头的同时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也遇到了诸多发展瓶颈。

一、镇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及发展现状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就是在条件成熟时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科技服务的核心,让合作社承担起部分农业科技服务功能。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吸纳合作社外部的各种信息、科技、资金等资源,通过合作社自身的组织、技术体系,成为农业科技服务的供给方;另一方面,合作社作为农民的代言人,把农民的科技需求反映给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企业等相关机构,作为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方。

近几年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镇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出资额也逐步提高,具体数据见表1。截止2013年3月,镇江市共有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522家,其中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为2000家,约占79.3%,出资总额61.5亿元,成员数量60.14万人,其中农民成员达59.87万人,约占96.84%。成员人数在100―500人规模的机构达885家,占39.4%。按业务范围,可分为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输、农产品贮藏、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及信息等服务、种植业、养殖业、其他等类别,其中种植类1405家,养殖类685家,两类合计约占82.87%。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的功能

通过对镇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案例的调查与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集成生产服务

主要包括采购生产资料,田间作物管理,农产品疾病防治,成熟期采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通过规模经营可以消除单个经营个体购买出现的生产成本高、质量差、市场地位低等不利因素。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直接从生产厂家采购生产资料,减少了中间环节,极大程度的减少了采购过程中的交易费用,节约了农户的生产成本。

2、统一加工服务

主要包括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检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也包括了农产品的加工,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名特优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通过统一品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集中销售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产品质量。

3、集中销售服务

主要包括广告宣传服务、建立销售网点、引进经销商、仓储服务、统一运送服务、集体谈判。对农户来说,农民利益得以最终实现的最终环节就是农产品销售,而现实情况中,这个环节却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单个农户分散的经营劣势,无法在市场价格谈判中占得优势,经常出现迫不得已贱卖农产品的情况。虽然“公司+农户”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分散、孤立的农户农产品销路问题,也可以增加一部分农民收入。但是农民和商业公司处于利益分配的不同阶层,实行“公司+农户”模式,难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而且实质上就是扶强抑弱。所以要想实现公司、农民利益均衡化,必须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4、技术培训服务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推广和普及当前农户最需要的技术,更加重视其适用性和实用性,属于需求型技术推广与普及机制。同时,合作社与科研院所挂靠,依托科研院所对合作社会员进行专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同时也开展日常管理培训,使生产技术能够有效地得以实施和运用。如句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市农科所、农业龙头企业、“农家课堂”、党员科技示范户等载体,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新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积极推行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农技服务制度。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培训持证农民,在田间地头举办种植业、养殖业、林桑茶果业、农产品加工等专项技术培训。

三、镇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1、合作社负责人素质参差不齐

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对合作社的运行和工作开展起到了主导作用,其素质水平差异也导致了各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差距极大。此外,素质问题也导致了合作社的负责人,在认识科技服务各方面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科技服务内容认识不够,服务开展形式也不明确,相关专业知识又比较薄弱,在真正服务的过程中,只是“凭着感觉走”,这样势必会造成科技服务的内容不够全面,社员想要的服务却并不一定能得到。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致使合作社内部没有建立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服务的整个实施过程非常随意,实施方法过于简单,最终效果不够理想。

2、培训次数和质量有待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针对社员所进行的培训可以提高社员的科学知识及技能,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调查显示,镇江市只有5家合作社会对社员定期进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各类培训,例如种养殖培训、田间管理培训、农机具使用培训等等。而接近20家合作社年度培训不超过两次,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所需,农民并不能得到足够的技术知识。此外,调查中还反映,培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从行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适量聘请专家进行专项的培训非常有限,接触到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的机会偏少。

3、科技信息量及渠道需要拓宽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合作社能为农民提供的农业信息却十分有限,信息量明显不足。多数合作社只能为农民提供少量的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农业气象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对于那些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农业政策信息(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业优惠扶持政策)、农业经济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内容鲜少提及,甚至有些合作社的负责人自己都分辨不清哪些是农业信息,更何谈为农民正确、及时、有效的农业信息。在被调查的30家合作社中,有6家合作社信息的次数不足两次,只有3家合作社信息的次数超过了10次。此外,如何通过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进行学习及信息传递仍需进一步探讨。

4、政府部门政策扶持力度偏小

政府部门在各项经济活动中都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其职能中包含经济发展规划和引导职能,制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在政策上进行重点产业的规划和引导,从而形成区域的特色经济。但在调查走访过程发现,市政府出台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有限,且没有根据地域特点,以及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出台相应政策,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自身的特色,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的对策建议

1、强化合作社负责人素质培养

负责人是合作社的灵魂人物,一名出色的合作社负责人,需要具备非常全面的素质,不仅要有较强的农业专业素质,还要拥有过人的胆识、敏锐的分析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等。因此,对于一家合作社的领军人物来说,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素质。通过负责人主动学习与自己所在合作社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知识,提升辨识真假好坏农业信息的能力;强化个人魄力培养,以便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具的引进上不会畏手畏脚;强化与社员沟通交流,听取社员的意见和建议,创造良好的内部关系。

2、构建完善的社内培训体系

合作社可以从以下两点做出改进:笫一,完善内部机构,明确机构设置,各个部门要有专门负责人和固定成员,并且参与到与部门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时时关注合作社的发展动态;第二,完善培训体系,针对社员都比较关心和需要的技术做到进行定期、定点、专人培训;同时,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培训计划。

3、加大科技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

宣传力度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对政府来说,应该提高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资金扶持、出台优惠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铺平道路。对合作社成员来说,应该定期社员急需的各种信息,可以取张贴公告、散发宣传单和发送手机短信等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确保社员都能第一时间得到有用的农业信息。

4、加强对科技服务的资金及政策扶持

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赖以生存的条件,优惠政策越多,合作社在创立、发展的过程中就会越顺利,只有合作社经营的顺利才能使合作社具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科技服务当中来。虽然近年来,政府部门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项目申报向合作社倾斜等政策来扶持合作社的发展,但扶持的力度仍需要加强。可以考虑建立扶持效果评价机制,对于给予扶持的合作社进行年度考核或排名,重点扶持那些绩效好、发展快、评价高的合作社。另外还可以出台鼓励采用优良品种和优良技术的政策,推广农业信息搜集和传播的相关政策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句容市科技惠农途径及发展对策研究―以专业合作社为例,项目编号:2013kj01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姜绍静、罗耄阂耘┟褡ㄒ岛献魃缥核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上一篇:股权激励的几种模式范文 下一篇:新土地征收补偿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