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发展理念范文

时间:2024-01-26 11:37:19

媒体融合发展理念

媒体融合发展理念篇1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发展。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地方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挑战,谋求全媒体发展之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加快新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媒体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并经历了“从无到有”“迅猛发展”的过程。继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之外,出现了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新兴媒体形态。新媒体借助强大的技术和传播优势极大地冲击和蚕食着传统媒体固有的市场。榆林日报社积极应对挑战,乘势而上,在《榆林日报》的基础上,开通了《榆林日报――数字报》《榆林日报――手机报》《榆林日报网》《榆林日报――电子屏》,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也在逐步开通运营,初步形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存的“报、网、微、屏”立体化传播新格局,步入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二、新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目前,不少传统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在新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上步入一些误区:有的在发展的观念上存在“重建设,轻融合”的认识,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出现“多、快、省式”的低水平融合,没有正真实现“水融式”的深层次融合;有的片面地以为融合就是建网站、数字报、手机报,开通博客、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出现“大拼盘”的现象;有的简单地认为融合就是把纸媒内容搬到新兴媒体上,把新兴媒体内容嫁接到纸媒上,出现“大杂烩”的现象。榆林日报社如今虽然建起了网站,开通了数字报、手机报、电子屏,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也在逐步运营,全媒体采编平台建成,但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上依然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

媒体之所以出现这种低层次的融合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发展思路上没有树立互联网思维,在发展的措施上没有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技术、内容、人才、管理的融合,没有真正形成“立体化”传播新格局。

三、新媒体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全新的理念是发展的前提,深层次的融合是发展的保证。因此,要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地市媒体就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在进行深层次的融合的基础上,走全媒体发展之路。

1、树立互联网思维,走全媒体发展之路

树立互联网思维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九种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用户思维要求媒体“以读者为中心”“读者至上”的理念,提供个性化新闻;简约思维要求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用“简约风格”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抓住读者;极致思维要求媒体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打造比较优势;迭代思维要求媒体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进行创新转型;流量思维要求媒体树立“经营流量”的理念,做到“流量出效益”;社会化思维要求媒体以“众包”的理念,借力发展新媒体;大数据思维要求媒体建立数据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服务产品;平台思维要求媒体建立全媒体采编平台,解决不同媒体间技术障碍;跨界思维要求媒体树立跨界经营的理念,形成“报、台、网、屏、微”一体化传播新格局。

2、狠抓“五个融合”,创新媒体发展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要从体制、技术、内容、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融合。

(1)体制融合。媒体需要消除制度障碍,进行“顶层设计”,重组内部组织结构,改革不同业态的媒体管理体制,构建符合全媒体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整合新闻信息、人力资源,建立起统一指挥调度的新闻编辑部,统一报道部署,统一策划主题,统一组织采访,统一编发稿件,实现内容集约化生产、新闻信息产品多层次开发。

(2)技术融合。媒体需要打破各媒体之间的技术壁垒,建立起一个支持文图、音视频、短信等多种信息录入、远程写稿和编审,可以提供文字数据、图片数据、视频数据和历史资料等多媒体数据,并集报纸、网站、手机、电子屏、微博、微信等为一体化的“信息终端”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

(3)内容融合。媒体需要按照纸媒、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特点和运行规律,形成不同定位、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新闻信息产品。纸媒突出本土特色、权威、深度解读、舆论引导;电视突出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网站突出海量化、专题化、个性化;新兴媒体强化互动性、及时性、分众化、个性化

(4)人才融合。媒体需要转变用人机制,建立全媒体人才管理体系,真正实现人才队伍融合。要培养一支集采、编、摄、播于一体的全媒体新闻队伍,培养和引进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为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记者要成为“全天候”记者,既能采写文字、拍摄图片,也可录制视频。编辑要成为“全能”编辑,既掌握纸媒编辑技术,也掌握博客、微博、微信、QQ等新兴媒体编辑技术,满足多终端传播的需求。经营管理人才要既懂纸质媒体运营,也懂新兴媒体运营。

媒体融合发展理念篇2

要:媒介融合现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热点与前沿课题,但学术界对“媒介融合”这一核心概念至今仍莫衷一是。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者对“媒介融合”相关概念的理解、认知及其演化过程,提出了作者对“媒介融合”的理解和界定,厘清了媒介融合的内涵与外延,将其概括为媒介技术融合、媒介业务融合、媒介所有权融合及媒介政府规制融合等四个层面。

关键词:媒介融合 所有权

政府规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媒介融合”成为全球传媒业发展的重大现实和重要趋势,并被视为国际性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我国业界和学术界也对其给予了广泛而深刻的关注和探讨。作为思维和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媒介融合”这一核心概念的清晰界定及其内涵的充分理解是极为必要的,这是一切研究得以深入开展的基石。然而,尽管对“媒介融合”概念及内涵的探究早已不鲜见,但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的共识。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演化与界定

“融合”,即Convergence一词,最初源于科学领域,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该词才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纵观“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历史演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是最早提出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这一远见的人。1978年,他用三个相互交叉的圆圈(分别代表计算机工业、出版印刷工业和广播电影工业)来演示和描述其技术边界趋于重叠的聚合过程,并认为三者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在此基础上,他将媒介融合理解为“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都在汇集到一起”。这给新闻传播学界众多的后继研究者带来了启发。

20世纪80年代,Convergence一词得到了推广和普及。1983年,美国传播学者、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提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后,美国哈佛大学的安瑟尼?G?欧廷格(Anthony G?Oettinger)及法国的西蒙?诺拉(Simón Nora)和阿兰?孟克(Alain Minc)还分别创造了“Compunication”(计算机通信)和“Telelmatiqu”(电信技术)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融合伴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它在为媒介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给信息传播带来了重大变革。因此,大批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也随之出现。1997年,葛林斯丁(Greenstein)和迦拿(Khanna)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赋予“融合”以新的理解,“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尤弗亚(Yoffie)则以计算机和电话为例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的整合”。同年,欧洲委员会还根据马丁?班格曼(Martin Bangemann)和马塞利诺?奥雷(Marcelino Oreja)的提议,将其关于电信业、媒体业及信息技术产业相融合的概念采纳到绿皮书中,并将“融合”定义为“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已开始用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和界定“媒介融合”。

技术进步促进了两种转换的产生,这两种转换即代表了融合的实质和方向:

第一种转换是发生在低带宽一侧的、从专用平台到非专用平台的转变。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的例子是IP电视。传统电视是基于专用的电视网传送的,而IP电视则可以绕开传统电视网在非专用的互联网平台上传送。图书、报刊和音像资料的发行过去都要依靠专门的发行渠道,而电子出版物同样也可以绕开原来固有的专门渠道在非专用的互联网平台上发行。

第二种转换是发生在非专用平台一侧的从低带宽需求向高带宽需求的转换。如果说非实时的文本信息对带宽的需求还不是很高的话,图像型信息对带宽的需求就已经提高了,而从专用平台上转换过来的实时型业务,如IP电视业务对带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这种向高带宽的转换也发生在专用平台一侧,但更多是发生在非专用平台一侧。

2003年,美国学者李奇?高登(Rich Gordon)在《融合一词的意义与内涵》一文中进一步总结了媒介融合在不同传播语境下的6类含义,即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以及新闻叙事形式融合。这使人们对媒介融合的内涵有了更为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我国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研究初期,相关研究成果极少且视野狭窄,直至2006年,相关研究才拓展开来。而此前的2005年,被视为媒介融合概念的引入之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对此功不可没。这一年,她发表了多篇有关“媒介融合”与“融合媒介”的文章,并引入了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对“融合媒介”的定义——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2009年,蔡雯教授又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王学文共同展开研究,从微观、中观、宏观和大传媒业四个角度将国内外关于“媒介融合”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这对弄清媒介融合概念的发展演进及界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两人还进一步提出了对媒介融合的概括性认识,他们认为“媒介融合”包含三个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并提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

此外,我国其他研究者也曾提出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如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熊澄宇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种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数字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中国人民大学高钢认为,媒介融合的本质在于“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及能量交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赵元珂则提出,“媒介融合”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关于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把握,西安外国语大学黄建友认为,关键是要抓住媒介融合的数字技术推动前提和动态过程属性;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戴元初则从电视从业者角度对媒介融合概念加以界定,并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资源共享,是电视媒体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策略”。

综上,通览国内外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认知和界定,不难发现,由于语境、研究视角、视野和研究层次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对媒介融合概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这使得媒介融合的现有定义至今仍莫衷一是。我们认为,媒介融合是缘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而导致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的现象和过程。

二、媒介融合的内涵与外延

基于我们对媒介融合的上述理解和界定,我们可进一步厘清媒介融合的内涵与外延,并将其概括为四个层面,即媒介技术的融合、媒介业务的融合、媒介所有权的融合以及媒介政府规制的融合。

1. 媒介技术融合(Convergence in Media Technology)

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支撑的技术融合是“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所有内涵中最为本质的一点,是媒介融合的依据,它可细分为三方面:

其一,信息源融合。这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任何媒介类型的任何内容及表现形态均可转换为符号化的“0”、“1”来进行存储和传输,这意味着作为信息源的符码是相对一致的。这为媒介边界的模糊甚至消解提供了可能,为不同媒体的信息内容在同一网络平台上的传输与分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二,传输渠道融合。它指的是基于网络化技术的普遍运用,以往不同媒介类型、不同形态信息内容的传输信道由单一性、差异化走向互动联合,从而形成具有共通性、兼容性的多媒体网络传输平台,对媒介内容进行集成和分销。从目前来看,信息传输渠道主要有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三种,而且三网融合也在逐步推进,进而形成多媒体、多渠道融合传输的模式。

其三,接收终端融合。这是指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下,媒介消费者所使用的信息接收终端设备,即信宿,呈现出多种功能融于一体的特征,并“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具体的终端类型,如数字电视一体机、互联网电视机、个人电脑、手持多媒体终端等。

2. 媒介业务融合(Convergence of Media Business)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与融合,各类传播媒介在行为、目标等业务实践层面的交叉愈加频繁,这使得媒介业务也逐步走向融合。具体而言,媒介业务融合可细分为以下四方面:

其一,业务形态融合。承载着媒介信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多媒体形态,从而使信息内容的叙事形式实现融合。

其二,业务技能融合。业务形态的融合要求传媒从业者所掌握的技能也趋于多方位甚至全方位发展。学者奎恩(Stephen Quinn)就曾针对媒介融合对记者业务实践的影响问题进行过深入的剖析,并指出“媒介融合对于媒介组织的内部运作尤其是对记者间的合作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可见,职业技能的融合是传媒从业者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其三,业务战术融合。除业务形态与从业者业务技能的融合外,战术上的融合同样是媒介业务融合的重要内容。根据李奇?高登的阐释,所谓战术融合,通常指不同所有制下的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媒体之间在具体内容和营销管理等领域的通力合作,如在业务经营方面的联合营销战术等。

其四,业务战略融合。与业务战术融合不同,战略融合通常是不同的媒介机构在更高层次、更长远意义上的发展战略层面的互动与联合。它并不要求参与战略融合的各机构都处于相同体制下,也不要求以媒介所有权的合并为前提。

3. 媒介所有权融合(Convergence of Ownership)业务的融合,尤其是媒介机构在战略、战术层面的通力合作,往往会对其在所有权层面的融合起到进一步的催化作用。顾名思义,媒介所有权融合,即指不同媒介在融合、兼并过程中实现的所有权的集中,并在此基础上组建相对较大型的传媒集团,从而充分整合媒介资源,降低媒介运营成本,增强信息传播效益,打造媒介整体与核心竞争力,以此来应对国内外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所有权的融合,是媒介行为主体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内涵中层次最高的一点。

从广义上讲,媒介所有权的融合,既包括传媒领域内部各媒介机构之间的所有权融合,也包括传媒机构通过跨行业、跨领域发展,与其他领域内的相关机构所形成的所有权融合,如传媒业与电子产业、电信业等领域的所有权融合。这一理解,恰与美国学者雪莉?贝尔吉(Shirley Biagi)对“融合”这一概念的理解相契合,她认为“融合是指由于技术的进步,出版、传播、消费者电子和计算机产业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的现象。”

4. 媒介政府规制融合(Convergence of Media Regulation)媒介政府规制融合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外部环境之一。积极的、面向媒介融合的政府规制会有助于媒介融合的顺利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媒介融合的发展。媒介政府规制融合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是规制法律融合。这是媒介融合时代政府规制的根本依据。融合媒介的大量涌现,必然需要有新的融合性法律法规与之相匹配,以使其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是规制机构融合。面向媒介融合的规制需要融合的规制机构。英国将原来的电信规制局(OFTEL)、独立电视委员会( ITC)、广播管制局(RA)、广播标准委员会(BSC)和无线通信管制局(RCA)等5家规制机构合并成一家新的规制机构——通信办公室(OFCOM),即是为了满足面向融合的规制需要。

第三是规制行为融合。有了面向融合的规制法律和规制机构,面向融合的规制行为就顺理成章了,这将改变过去多头规制的混乱和冲突,大大加快媒介融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J].现代传播,2006(1).

[2]托马斯·鲍德温等著,龙耘等译.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M].华夏出版社,2000.

[3]刘颖悟.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新闻传播,2008(2):8-9.

[5]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89-90 .

[6]高钢.迎接媒介融合的时代[J].新闻与写作,2009(7):1 .

[7]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兴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24.

媒体融合发展理念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N04;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5—0053—05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演化及界定

融合(convergence)一词,最初源于科学领域,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被引入新闻传播学领域,始有“媒介融合”一词。由于语境、研究视角、视野和研究层次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对“媒介融合”概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迄今仍未形成统一意见。

纵观“媒介融合”概念的历史演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Nicholas Negroponte)是最早提出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这一远见的学者。1978年,他用三个相互交叠的圆圈分别代表了“广播和动画业”“电脑业”“印刷和出版业”,并认为这三种行业正在走向融合。他还指出, 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1。在此基础上,他将媒介融合理解为“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都汇集到一起”。内格罗蓬特在网络技术尚未普适化的情况下以预言的方式对媒介融合提出自己的设想,但对媒介融合的内涵与外延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论证,也没有涉及媒介融合的层次和多元化。

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传播学教授伊锡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在其《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提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解多为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普尔指出:“一种物理形态的网络将能够承载所有类型的媒介服务,而一种媒介服务也可以于任何物理形态的网络。”2参考普尔的解释,媒介融合在最初意义上是指“传播介质融合”,即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种传播介质合为一体,组成一个更先进和更便捷的信息传播平台——互联网。

2003年,美国学者里奇·戈登(Rich Gordon)在《融合一词的意义与内涵》一文中进一步总结了媒介融合在不同传播语境下的6类含义,即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以及新闻叙事形式融合,这使人们对媒介融合的内涵有了更为全面具体的认识3。

2005年,被视为媒介融合概念引入中国之年。这一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发表了多篇有关“媒介融合”与“融合媒介”的文章,引入了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基森(Andrew Nachison)对“融合媒介”的定义——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普尔教授强调的是媒介平台基础上的功能开发,而安德鲁·纳基森强调“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

2009年,蔡雯教授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王学文先生提出,“媒介融合”包含三个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并提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 。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许颖和高钢两位教授的观点也不尽相同。许颖认为,媒介融合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过程,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高钢则将媒体融合定义为“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概念及能量交换” 5,他把已有的媒体融合实践的特征总结为四个方面: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能量互补、各类媒体之间的信息能量交换、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交互、外部产业对传媒业的能量支持。从上述两位研究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为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设定了至少四个指称对象:传播介质(指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融合、传播媒体(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融合、媒体组织(指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等)融合、媒体产业(指报业、广播电视业、互联网业等)融合。国内其他研究者在论及媒介融合时,涉及的指称对象基本都在这四个范围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暂且可将“媒介融合”定义为缘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而导致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的现象和过程。所以,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存储技术等传媒技术产生的基础上,以受众需求变化为导向,从整体上打破传统传媒业的边缘,彰显个性媒体的独特传播优势,实现立体式传播效果的演变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媒介化6。

二媒介融合的动因分析

媒介融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就从几方面分别阐述:

(一)受众需求的召唤——内在原因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每一个进步都由自身的需要作为内在的动因,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一直是“需要—创造—新需要—再创造”这样的求索轨迹在引领社会的发展进步。媒介发展的发展进程也不例外,受众的需求是每一次创新和每一个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动力7。

1. 对不同媒介内容的集合式消费的需求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报纸、广播、电视、书刊的分割式消费,更希望在网上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读书刊。只要拥有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便可满足多样性的媒介需求。

媒体融合发展理念篇4

本次论坛指导单位为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论坛由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中国媒体融合研究院、北京青年报社协办;本刊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0)》指定媒体;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本次论坛特别支持。

11月25日上午,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记协、北京市委宣传部及主办单位有关领导出席了高峰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市记协主席刘牧雨在开幕式致辞说,此次论坛的目的在于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媒体适应时代特点,把握新闻规律,走融合发展之路。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表示,现在衡量新闻繁荣与发展绝不能再以有多少家媒体多大规模来论,要以质量论,以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来论。有效的传播就应该是传统媒体借助于新兴媒体来扩大自己的传播效果,用主流舆论引导口头舆论或者“草根”舆论,而新兴媒体在此过程中应丰富内容,从信息大超市向主流媒体转变。

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启刚代表市委宣传部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围绕媒体融合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广泛交流,有利于推动新闻媒体健康有序地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媒体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繁荣。

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北京互联网媒体协会常务理事胡春铮在致辞中说,人们一直在讨论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媒体是一种冲击,而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已经让我们看到多种媒体共存发展的化学效应。传统媒体的信息采集优势通过互联网得到更大发挥,加速着信息流、音频流、视频流的流动。互联网推动传统媒体升级换代,与传统媒体相互促进。

此外,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庞井君主任介绍了我国“三网融合”的政策、我国视听新媒体管理的主要政策及我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管理的现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朱伟峰副司长以《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促进媒体深度融合》为题发言;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新闻协调组管理处处长侯召迅认为“专媒体”和自媒体共同作为“互媒体”,将更加互动、更加合作、更加繁荣,或可整合为全覆盖、全手段、全民参与的“全媒体”。

此次高峰论坛的亮点之一是首次推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0)》蓝皮书,蓝皮书由主报告、专题报告、媒体融合先锋榜、大事记等部分组成。总报告对数字技术引领下的媒体融合、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中外媒体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专题报告节选了知名学者、业内精英如范以锦、彭兰、陆小华等的文章,对中国传媒融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揭示和分析,对中国当今新媒体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梳理。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在高峰论坛上对蓝皮书的内容作了简单介绍,他指出:蓝皮书以今年采集的鲜活数据为研究背景,对中国近期新媒体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媒体融合的研究和各种表述进行了梳理,并对新媒体时代的现状进行了认真地调研分析,将媒体融合的概念界定为:“在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之下,一切传播信息的载体,包括网络、通讯、媒体之间在技术、产业、组织、规制等方面的融合。”在形成比较完整的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具体的内涵、兴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继而对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包括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时代的融合发展、报业数字化与报业全媒体发展、广电数字化与广电全媒体发展等进行了阐述,其中有操作模式的展示,有现实困惑和问题的披露,也有发展前景的展望。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0)》蓝皮书的,是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新闻与写作》合作的结晶。蓝皮书作为首届“中国媒体融合与发展高峰论坛”的重要成果,有助于学界加深对媒介融合的认识,也为业界进行媒介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11月25日下午,学界、业界专家代表通过对媒体融合与发展的经典案例剖析,以及对媒体融合与发展趋势的深度研判,与参会者分享了媒体融合与发展的经验和思路。

广东南方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兵发言主题为《全球信息化和新媒体的战略发展趋势》,他指出新媒体的目标应该是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而不仅仅是媒体信息服务提供商。

上海文新报业集团新闻办主任俞骁就媒体融合的尝试与思考发言,他认为在媒体融合这条道路上障碍主要有两点:一是传统媒体的媒体融合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盈利模式,二是传统媒体融合无法与商业网站竞争抗衡,商业网站早早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并且已经迅速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副院长从Web2.0与新闻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媒体融合以后打造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新闻业?它的理念是什么?她认为Web2.0的核心概念是互动、分享与关系。它带来的是全流程的变化,它不止是内容和信息源的变化,更是商业模式的变革。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建武发言主题为《新技术、新媒体和新服务》,他认为未来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将以手持移动媒体为主要终端,以网站为聚合专业生产、客户生产、用户生产信息的信息资源平台,以信息的大规模定制为先导,实现信息的一体化生产和营销,构建有偿信息服务、广告、媒体购物三位一体的融合型商业模式。

此外,天津北方网张晋副总编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席伟航总编辑、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总工程师纪会卿、上海广播电视台汪建强副台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战略运营部副主任郭全中等业界专家围绕各自所在媒体的新媒体建设和发展做了精彩的论述。

26日,参会嘉宾与部分新闻单位、网站负责人就“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未来新闻业态的影响”、“资本运营新模式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作用”进行了讨论,北京电视台、凤凰网等单位发了表了各自看法。

此外,高峰论坛组委会还邀请新媒体行业的专家,根据中国新媒体发展的状况,从技术和终端融合、业务和产品融合、组织和管理融合、发展战略融合、所有权融合等角度进行筛选,同时根据入选媒体通过融合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发展前景、投资潜力等因素,共同推选出中国媒体融合先锋榜,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浪网等10家媒体上榜,烟台日报报业集团等5家为提名媒体。

媒体融合发展理念篇5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导意见》,该文件要求在媒体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呈现传播移动化与社交化、尊重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互联网普及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威胁,新媒体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在当今开放的环境下,媒体类型有所变化、优劣势明显,对现有的媒介格局提出巨大挑战,由传统媒体、新媒体及其因素所促成的媒介融合是大趋势,其出现及发展有其必然性: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大环境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宽松的政治环境给媒介融合带来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介融合的态势,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客户主观需求日益增涨,刺激媒介发展,推动媒介融合。经济利益、市场竞争、客户主观需求成为媒介融合的助推力之一;三是交通运输飞速发展,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不断提升,扩大了海内外、国内外交流,加强了中西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包容性,同时,媒介融合实践丰富,刺激着专家学者完善媒介融合理论的想法;四是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发展态势趋好,为媒介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解决媒介融合所需要的技术问题,加快了媒介融合的速度。总体上讲,媒体发展壮大,其间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更多是融合共生关系。只有多媒体间融合才能获得彼此共赢,为媒体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人们更多的精神需求,推动媒体传播事业发展。

二、校园媒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问题

由于信息需求多元化、社会媒体冲击等因素,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某一种媒介,而是要以变化的动态眼光,研究相对的特点。各种媒介的特点是在比较中产生,又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另外,原有的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几种媒体分开,完全不适合时展的需求,媒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旋律。

在校园内部、校园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媒体作为大学整个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媒体处于社会大融合的环境,必然脱离不了媒体融合的规律。与此同时,校园媒体隶属于大学系统,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高校校园媒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这类型的传统媒体是一种以一对多为主的分散式传播模式,立足于学校、学院的相关情况,通过传统媒体传输到学校、学院各个点,报道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多方面的工作,通过主动选择报道的事宜,来引导校园舆论环境,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加强学校、学院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于传统媒体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所做出的报道具有正向性,肩负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然而,伴随着新媒体的扩大普及,传统媒体的滞后性、官方性、信息量少、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够等,弱化传统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是包括网络、自媒体等在内的新媒体。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状结构传播模式,因其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低成本性、融合性等,发挥着舆论引导、丰富校园生活、传播文明、弘扬文化等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多样性、娱乐性可通过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大学生对这些内容乐此不疲,过于沉溺于娱乐形式。同时,新媒体具有信息来源杂、安全性不够、风险不可控制的特点,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准确、不安全。大学生天生具备的质疑性思维方式、叛逆性价值等,倾向于质疑传统媒体所传播的积极正能量信息。多元的价值视角和多样化的传播内容,干扰了部分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加大了思想转化难度,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信息的极度膨胀造成信息的低质化、碎片化、分散化,具有不确定性和离散性,多维的传播模式增加了控制信息源的难度。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表现出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是辅媒体,包括横幅、海报、宣传栏等。这种类型的媒体所占份额较小,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宣传内容粘贴到大学生的宿舍楼、饭堂、教室,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然而,由于户外媒体的成本大、受众面小、场地的限制、时效性等,导致户外媒体的影响远不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单一的户外媒体影响力微弱,更多地是充当辅的角色。

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校园媒体来实现,然而各自独立、自成一体、无法融合的传播格局和媒介形态,已无法适应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促使媒介各有所长,新的媒介形态产生,拓宽媒体创新和新闻创新的空间。因而,为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必须把媒介融合理念融入大学校园整w环境,提高大学校园媒体融合度。校园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一是融合发展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以往状态,转变意愿比较薄弱;二是媒介融合落实不到位,融合力度不够、缺乏一支成熟的专业队伍、媒介融合过程中往往出现同质化发展的现象、融合特色不明显、新媒体发展迅速,主体性不够、监管难度大。

三、提升媒介融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途径

媒介融合理念已深入社会大环境,大学生作为活跃、涉世不深的群体,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媒体融合是保证大学校园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是维护校园和谐环境的有效途径。

1、纳入媒介生态平衡观,增强媒介融合意识

正确认识媒介融合,是理性推动校园媒介融合的重要前提。现存在对媒介融合的认知偏差和误区,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新媒体出现后对大学生思维模式、话语体系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时,都与媒介环境和大学生自身需求相脱节。只有在理性认识媒体融合的前提下,才能积极应对及参与媒体融合。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之中。[4]校园媒体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正确处理媒介间关系,需尊重媒介生态平衡观为前提。伴随着新环境的变化,为维持媒介生态平衡,必须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断培养自身的媒介生态平衡意识。在媒介大融合的趋势下,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对传播规律和内涵的尊重,万变的是传播方法和技术的更新变化,以遵循传播规律。

2、提升校园媒介融合的方法

构筑以校园生活为基点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户外媒体相融合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致力于优化媒体组合。传统媒体必须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灵活等优势的基础上,冲破碎片化、浅表化的新媒体信息包围,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造符合社会实际的高品质内容,集成和深加工社会、校园信息,凸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新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符合大学生活跃、包容的心理特征,顺应信息快速扩散的时代潮流。发挥新媒体与大学生间的互动和联系的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媒体产品的生产、传播、接收和反馈中,使新媒体的发展贴近校园、贴近学生。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克制新媒体信息的过度泛滥、内容碎片化的问题。新媒体难以受到校园内部管理与控制,信息内容繁多且复杂,容易冲击校园内部所建立的信息结构。因而,官方媒体必须及时关注新媒体的动态,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范围。充分利用户外媒体的辅作用,简洁地、长时间地带给人们直观的感受。传统媒体官方色彩与新媒体开放互动特征、户外媒体辅相辅相成,避免同质化发展,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能够及时并充分获得多元价值和多样化的信息。总而言之,彰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户外媒体的辅力求获取信息的即时性,实现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加快媒介平台整合,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避免同质化融合,适合媒体自身特点的信息,丰富报道内容。

3、多管齐下,为媒介融合打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一、打造专业队伍,提升师生媒介素养

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是应对扑面而来信息的核心所在。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在于“说服”、“传递”信息能力,更重要的是信息“分析”、“鉴别”、“评价”、“引导”能力,让大学生坚定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造一支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熟悉大学生成长规律、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专业队伍。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合理配置人员结构,拓宽实践和理论人才范围,加强校园媒体管理。充分发挥一线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着重培养媒介素养,提升媒介传播力;提升宣传部门等职能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相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加强媒介融合监管,突出媒介融合特色

媒介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媒介融合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新媒体技术发展,触及至校园的各个角落,易影响学生思想状况,必须加强信息监管,规范媒介融合行为。因而,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信息监管。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到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更多的是凸显大学特色。加深融合深度广度,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而不是简单相加、重复发送。适应校园新媒体环境,主动占I尚未成熟的校园新媒体阵地,把校园新媒体技术主动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阵地、舆论阵地、学习阵地。

第三、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内容,推动媒介融合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引领大学生思想、协调大学生行为是育人的重要方面,媒介融合必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根据外部环境、知识结构、专业特点、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等情况,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丰富媒介融合的外在形式、满足信息需求多元化、将人文关怀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跟时代,从而,使得媒介融合是更为深度、更为紧密。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媒介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大学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媒介融合规律作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媒体融合发展理念篇6

关键词:新媒体融合 报业集团 经营管理 解决办法

新媒体融合近年来可谓是社会的热门话题,这是因为新媒体相较于旧媒体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优势,信息传播更为便利,信息交互性更强,每个人都能传递信息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媒体带给旧媒体极大的冲击。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报业集团应该正视这一困难,积极对报业的经营理念进行升级,并适当借鉴新媒体的优势与特点,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一、新旧媒体融合综述

(一)新旧媒体的概述

旧媒体、新媒体的概念:任何新与旧的概念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进行互换,新旧媒体也不例外。比如报纸刚出来的时候,它对那个时代来说就是新媒体,但是出现广播后,报纸就成为了旧媒体。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旧媒体。

新媒体的优势:互动性:以网络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新媒体具备网络交互性的特点,用户在观看娱乐节目,新闻信息时能够实时的对事件或者节目本身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传播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主动性:用户不在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能够通过博客、微博、贴吧等自己信息,真正意义上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上享有主动权,具备主动性;移动化: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接收终端不在局限于电视、手机、电脑、iPad等也成为了重要的接收终端,这就使得信息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界限进行传播,便携的设备使得大众能够随时随地的观看新闻信息,娱乐选秀,体育赛事等等。

(二)新媒体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前提下的,能够对传统媒体进行有机的整合。最早的“媒体融合”概念由美国教授普尔提出,他强调了媒体融合的本质便是实现了多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而现在所强调的新媒体融合则是特指新的媒介形态与传统的媒介共同涌入市场、参与竞争,同时传统媒介与新媒体进行相互借鉴与融合,且融合的内容往往是多样的,不仅包括了媒介形态的融合,同时还有媒介的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融合。客观来说,新媒体的融合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在带来一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新媒体融合下的报业集团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读者数量的减少,阅读人群“老龄化”严重

新媒体融合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便是读者数量的大幅减少。网络的共享性使得很多大众不用付出成本就能轻易获取各种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加上手机上网功能的优化,通过报刊获取新闻信息的人越来越少。就阅读人群来说,年轻人习惯于通过手机电脑获取信息,很多人大多不读报纸。而剩下的阅读报纸的人数中,年龄阶层大多超过了45岁,阅读人群“老龄化”严重也是报业集团发展中国存在的重要问题。

(二)广告份额的大量减少

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广告份额的减少是新媒体融合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相较于报业来说,新媒体传播信息更方便,影响力较强,受众也较多,很多广告厂商看中了新媒体的优势,将广告经费更多的投资在新媒体中,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这就使得很多报业集团的广告份额大量减少,一方面,这加大了报业集团的经营困难,另一方面,这也使得报业集团缺少资金对自身进行升级与优化。

三、如何解决新媒体融合条件下报业集团经营管理问题

(一)明确发展理念

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使得广告份额和受众群等的急剧流失,另一方面也为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的时期,报业集团的当务之急就是对自己的发展理念进行重新定位与规划。首先,要实施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传播环境的变化,对传统报业的重新进行规划与布局,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产业体系,加强宣传力度,努力充实内容,使得报业集团的影响力得到提升。同时,要积极发挥报纸的优势,要坚持用内容取胜。与新媒体相比,报纸虽然在报道事件的时效性上与新媒体有一定差距,但是新闻信息的真实度和影响力却大于新媒体。因此,报业集团要从内容着手,不管是从内容的采集还是最终的发乎都要力求体现报纸的专业度,公信力。

(二)大力进行品牌建设

品牌是一系列复杂产品个性的综合体,包括知名度、影响力、品质保障、服务体系、风格、习惯等等,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大力进行品牌建设是其面对新媒体冲击的应有之义。首先,进行品牌建设的最为重要的就是将先进的技术,优质的管理融入到报纸生产中来,同时,报纸还需要具有自己的风格才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或喜爱。因此报业集团的管理者需要形成自己报纸的风格,或犀利或深刻,要具有敏锐的新闻视角并对新闻进行深入挖掘。其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加快报刊的发展与创新,因为对于报业集团来说,报刊无疑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与主要产业,新的形势下建设品牌,就需要对报纸的版面、布局、印刷等细节进行优化升级,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

四、结束语

客观来说新媒体的融入给报业集团带来了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报业集团要想在市场中获取发展就需要思考如何对自身进行优化,这就需要传统媒体积极与新兴媒体进行融合,积极的借鉴新媒体的经验,拓宽自己的经营领域,要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一阵地,加快资源的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报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超.媒介多元化背景下报业集团发展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3.

[2]卫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纸形态创新研究[D].暨南大学,2014.

[3]王朝阳.中国报业集团BPR支撑体系的建构[D].武汉大学,2010.

媒体融合发展理念篇7

    论文摘 要:在媒介整合时代下的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大致沿袭三条路径:即分别作为专业课程、专业方向和教育理念来加以建设现有的新闻教育体系 。但是由于对媒介融合实质存在认知误区,三种路径在现实发展中都存着问题。作为专业课程上唯技术至上的课程取向,在专业方向上对通识 课程设置认知模糊,在专业理念上对新闻教育目标缺乏大局意识,都导致现实改革处于瓶颈状态。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教育实质上是传播者和受 传者的传播理念融合,是知识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的融合,是对专业人才和社会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1 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的冲击

    1.1 关于媒介融合

    媒体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是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平台传播给受众。在新闻生产流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使新闻媒体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一体化的数字内容生产平台的建构、一个采编团队同时面对多种媒体终端的内容整合,要求新闻组织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能胜任媒介融合带来的新的任务。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布赖恩布鲁克斯(Brians Brooks)06年6月在人大讲座时,曾介绍说:媒体融合的“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以及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记者必须跨平台承担不同媒体交给的工作,98%的工作将和今天要做的极大不同。”

    1.2 媒介融合呼唤新闻教育的改革

    过去的十年,媒介融合已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在中西方的传媒界实践中也已经相当普遍。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会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为传媒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而新闻教育也必须正视这一挑战作出相应变革。媒介整合影响了整个新闻业制作流程,对传统新闻媒体的生存竞争提出了新的问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传播,促使了以前占据独立市场份额的各个媒介开始从独立经营中转向多种媒介的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上的联运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从而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其次在整合传播的过程,技术因素的力量越来越得到突显。新媒体不仅作为一种媒介载体,更是成为一种崭新的表达方式。新媒体发展中技术的更新换代,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1.3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现状

    中国的不少高校正逐步开始顺应媒介融合的时代环境,进行新闻教育的相关改革和调整,既体现在教育观念上,也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概况来说,现阶段的新闻教育改革呈现出三个层次。

    1.3.1 把媒介融合做为一种专业课程体系来建设。通过开设具有实验意义的数字传播课程来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如《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等,在课程体系上将新增加的课程作为原有课程的补充。

    1.3.2 把媒介融合作为一种专业方向来建设。不单独开设具体的数字传播课程,而将新媒体概念渗透于各个专业的课程中,尝试“大传播”意义上的“媒介融合”,并重点借助“网络传播实验室”、“新兴媒体实验室”等教研一体化实验室,让学生在新技术运用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密苏里大学呼应业界的需求,紧跟技术发展潮流,于2005年9月开设了一个新的“媒体融合”的专业,在“交叉”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闻传播技能的全面训练,以培养适应媒体融合的新型新闻人才。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推出的“融合新闻学”(convergence journalism)专业,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引领者。

    在中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的专业建设也悄然起步。2007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获批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并于2007年秋季开始招生,这是国内高校首次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2008年4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介融合系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互为姊妹学院,共同举办“新媒体发展与媒介融合”国际学术研讨会,推进双方的师生互访,互相承认学分。

    1.3.3 把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加以应用。即整个学院以媒体融合为基础,将媒体融合嵌入到新闻理论演变中,将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实习实践都按照媒介融合的趋势和技术特点进行调整,探讨多元化互动新媒体教育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调整学院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尝试在本科推出6个专业课程包,让学生能够既打好学科知识基础,同时可根据兴趣、发展潜力选择专业课程包。同时,在此前提下,也积极利用学校学科优势,加强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合作互补,试行联合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具有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融合。在实践层面,人民大学尝试将学生的实习真正融入到新闻业界的生产流程中,搭建真正具有实战功能的媒介融合平台。

    纵观这三个层次的改革,核心点其实体现在了对专业技术的重视。然而单纯对技术的重视并不足以应对媒介融合的发展。媒介融合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挑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受众心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层面的转变。所以,深刻理解媒介融合的实质,正确认识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才能够使新闻教育从根本上适应融合媒介的时代背景。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认知误区

    2.1 对媒介融合对新闻实践影响的认识误区——停留在了对新闻制作者与制作方式上,忽视了受传者的影响

    媒介融合带给新闻传播行业的改变不仅是体现在业务流程、行业规则、媒介形态上,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制作者,更重要的是受传者对媒体选择和利用的方式。单一的从制作者层面理解媒介融合,尝试着通过培训全能记者的方式来适应媒介形态的变化,并不足以应变纷复繁杂的现实状况。更重要的是从受传者的角度来分析媒介融合的影响。媒介融合对受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众对新闻的获取和理解方式上。

    2.1.1 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公众日益摆脱被动接受新闻或信息的状态。尤其是年轻人,乐于回应、参与媒体报道,甚至创建个人的媒体。

    而且在年轻人中,拥有这种新媒介技能的人群在增加。专业媒体的记者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而且学会从这种方式中获取自身工作的养分。如从网上论坛,在线视频中寻找报道的灵感和故事。

    2.1.2 改变了受众理解信息的方式。在传统新闻业为主导的新闻时代,人们对新闻的认知和信赖是基于对理论、数据的臣服,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选择和体验新闻更多是出于情感判断。传统新闻学去强调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用社会学解决理念传播、影响力问题,但今天它的效能却在极大减损。现在95%以上的社会判断、社会信任建立在情感判断基础之上,要让人们在情感体验当中产生向心力和认同感,动之以情,这是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学会的一种传播手段。

    2.2 对融合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认知误区——唯技术至上的专业取向

    早期在新闻学框架中的新闻教育注重采写编评的技能课程。在新闻学向传播学过渡的过程中,特别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注重新媒体的技能培养又成了新的学科取向,提出培养“全能型人才”、“跨媒体记者”的新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核心就是体现在了对技术的重视上,尝试打破早期的专业类别划分,让学生打包学习不同的专业方向的知识。实际上全媒体记者的核心并不是单纯的专业质技能的掌握,媒介融合教学目的也不是要求报道者同时掌握所有媒体形式的专业技能。而是要求报道者能够在团队中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将受传者和传播者的身份进行互动,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报道方式和报道技巧,以适应当前的媒体环境的变化。单纯的“唯技术至上论”会导致新闻信息的重复传播,深度信息的缺乏,减损有效传播的的效率。

    2.3 对融合新闻教育课程设置的认知误区——对融合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认知模糊

    2.3.1 融合新闻课程设置上停留在了对多个不同媒介的专业技术知识的融合。

    中国目前的媒介融合课程体系实质是力图将网络、报纸、广播电视三种不同媒介形态的技术课程进行打包设计,要求学生必须选修自已主修专业外的第二专业的课程。如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将本科课程设计为新闻学选修包、传播学视觉传播选修包、传播学新媒体课程选修课程包、广播电视专业选修课程包、广告与传媒经济专业选修课程包、学术与应用选修课程包,规定专业选修课必须选修够16个学分,其中在本专业选修的课程不少于3门计6学分,其余学分可以自由选择任意一个课程包,但所选课程至少要来自本专业外的3个课程包。在这种课程体系中,网络是作为独立的课程包来讲授。 这样,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首先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课程体系重复带来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过多的专业技术课程会减弱课程中非新闻专业领域的课程比重,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就得不到全面的系统的提高。融合新闻教育的目标并 “重视多能,忽视一专”,而是要实现“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媒体融合发展理念篇8

关键词 新媒体;传统媒体;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58-02

1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所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正在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运营方式和能力,而且颠覆着媒介传播的传统格局。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和话语权的垄断局面,进而预示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传媒格局的冲击不言而喻,对传播内容的丰富化、传播受众的细分化、传播模式的多样化、媒体运营能力的先进化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借助于信息传播互动性、信息内容丰富化以及信息阅读便携化等优势,新媒体迅速占领了传统媒体固有的传播领域,悄然改变着媒体传播方式和人们信息获取方式。新媒体有着传播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而且信息传播及时迅速,传播具有双向性,注重受众的心理需求的优点。新媒体依托互联网、手机、数字媒体等多种平台,把传播的话语权逐渐还给了受众,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只有少数“精英”把握话语权的形势,给传统媒体带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1.1新媒体分流传统媒体的受众,挤压生存空间

传统媒体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新媒体对信息传播的时间及空间的依存度越来越微弱,而且便捷的阅读方式适应了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尤其对青年群体更具有吸引力。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链条从采集、编辑、走的都是一种脱离群众的精英路线,话语权掌握在少数的“精英”手中。而新媒体则完全与之相反,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者,新媒体把话语权交到了广大的公众手中,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媒介方式的出现让人们更加倾向于新媒体。新媒体正在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阅读信息的习惯,并逐渐抢夺着传统媒体的受众。2014年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3亿,网络普及率高达46.9%。互联网的普及率逐年增长,预示着传统媒体逐渐被打入“冷宫”,人们已经厌倦了模式化的信息传播,纸质化的阅读方式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抛弃,新兴的电子阅读占据了主导地位。

1.2新媒体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广告份额

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传统媒体的赖以生存的广告份额也逐渐被新媒体所蚕食。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广告投放资金高的门槛,而且新技术的使用使得多种信息形式在新媒体上得以承载,图片、文字、音像、影视等融为一体向受众传达广告的内容,向人们兜售新的理念和创意。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模式,注重受众的心理需求和互动性。而且传统媒体的广告效益取决于受众的数量或者发行量,传统媒体在面临新媒体分流、抢占更多受众的情况下,它的广告市场份额势必会下降。有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度网络广告市场份额达到1100亿元,同比增长46.1%,增速远远高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已成为了广告市场的“宠儿”,而且在未来更是会成为中国广告市场的主力军。

1.3新媒体的出现逐渐削弱着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在传统媒介状态下,传统媒体对于“话语权”具有垄断性的地位,对于舆论导向具有主导作用。传统媒体在过去被誉为党政机关的“喉舌”,信息的采集到往往经过层层审核,它的权威性以及专业性毋庸置疑,但是时效性、交互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与新媒体相比则相形见绌。而新媒体具有开放性的平台,利用手中的工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尤其是在重大或突发新闻上,新媒体的信息的迅速性就展露无疑。而且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就某一新闻或者事件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意见,交互性的特点改变着传统媒体只注重“点对点”的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舆论主导权逐渐被瓦解,独家信息与话语权掌握地位被打破,新媒体成为了引导舆论导向的新阵地。

2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是大势所趋。虽然传统媒体在当下不断受到新媒体的挑战和冲击,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水火不容,不能并存的对立关系。在新媒体的身上到处可以发现传统媒体的影子,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网络视频等很大程度上是将传统电视的内容依靠新技术储存于网络平台播放,即使像微博、微信等具有完整传播形态的新媒体,也不过是将传统媒体的某些功能和形态整合而已。从中的信息描述能看到报纸化的简评的影子,而且风格也类似于杂志化。重要的是,在网络环境下,“话语权”的扩大化导致了信息的门槛降低,以致网络虚假信息、虚假新闻层出不穷。而传统媒体则基于社会责任,以其专业化的知识,精英化的团队,树立其权威性。传统媒体虽然在传播渠道、内容丰富、传播时间和空间以及灵活度上与新媒体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传统媒体在信息可靠度、权威性、品牌效应以及舆论导向上也有着新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虽然当下对于“全媒体”尚未有确切的定义,但媒介融合无疑是属于全媒体范畴。伊契尔・索勒・普尔认为,“媒介融合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从本质上讲是不同技术的结合,是两种和更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的某种新传播技术,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体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之和。”[1]传统媒体不断受到新媒体的挑战,但这也是一种机遇。传统媒体若与新媒体平台相融合,扩大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将会大大提升其覆盖范围和影响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搭建“全媒体平台”,能够节约资源,提高平台开放性,实现资源共享;能够适应时展的潮流,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个性化和碎片化需求;能够优势互补,实施优势品牌战略,实现集约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新媒体的出现不但不会将传统媒体推向消亡,反而会带领传统媒体“涅重生”。

3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路径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已成为了时代的潮流,正像新闻集团的默多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的那样,“权力正在发生转移,从我们这些拥有和管理媒体的人转移到正在变得日益挑剔的读者和观众那里,这些读者和观众年轻而富有朝气,对新技术极其敏感,不愿意被领导,并且知道在这个媒体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用任何他们喜欢的方式获得任何他们想要得到的资讯。”[2]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普及以及市场化的需求使得传统媒体不能在抱残守缺,应该敢于创新,迎接挑战,拥抱新媒体带来的新机遇,实现媒介融合,建立全媒体机制,实现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借鉴国外经验和国内成功案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融合是必由之路,而融合途径主要靠“物理融合”和“化学融合”,物理融合主要是技术层面的融合,包括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市场融合。而化学融合则是深层次的融合,主要是理念的融合。基于这两个层面的融合才能引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殊途同归,在融合中发展。

3.1内容融合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内容都是第一位的,优质内容更是吸引受众的关键,是生存的王道。新媒体之所以能分流传统媒体受众群体,就是因为它了解受众的需求,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向他们提供什么内容,与受众之间保持着一种高度的黏性。因此传统媒体在保持自己权威性、公信力和信息高度化、深度化的优势前提下,与新媒体的信息丰富的宽度、传播的速度以及互动性相结合,进行资源整合。传统媒体要将新媒体“为我所用”,积极开发新媒体中受众资源,从新媒体接收群体中发现和挖掘话题,随时关注新媒体受众群体所感兴趣的内容,及时的跟进报道并且进行深度的挖掘。利用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新媒体搜索、寻找人们所感兴趣的话题,注重受众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新闻的编辑和制作,强化信息的互动性。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公信力以及权威性上有所欠缺,但是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权威性的优势,将其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充分利用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引导受众之间的讨论。

3.2渠道融合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不仅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受众的阅读习惯也悄然的发生改变。传统媒体只注重于内容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内容的获取是否方便,传播方式是否与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方式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比内容的受重视程度更为重要。新媒体具有信息覆盖广、即时性、便捷性、交互性、传播成本低、方式多样化等优势,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而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过于单一,而且受到时空限制,导致传媒产品资源重复浪费,效益低下。传统媒体寻求与新媒体合作建立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平台,将传统媒体所制作的媒体资源全部放置在新媒体平台,方便用户点击查阅;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内容宣传,不仅可以降低传播成本,扩大传播的受众群体和覆盖范围,提高传统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建立自己的手机、网络等终端平台,“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转化为新媒体的市场利润,实现信息一次性采集、多格式生成、多介质的局面。”而且利用新媒体宣传能够及时信息,了解用户需求,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内容宣传,与用户进行互动,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即时性与互动性的不足。

3.3市场化运作融合

市场化运作融合主要是通过个性化服务来整合资源,实行经营的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受众细分化,信息碎片化,传统媒体以往受众一体化的传播方式逐渐被淘汰。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纯依靠广告的经营战略模式,采用了多元化的经营方式。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用户需求,用户付费来进行盈利。在当下技术已经发展成熟的前提下,占领市场依靠的就是服务。了解受众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关注受众需求,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当下传统媒体市场化经营的理念。传统媒体应当依托新媒体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媒体,立足市场,针对用户需求来做出市场化经营的改变。“传统媒体也应该积极进行多元化地经营,可以跨媒介、跨行业地发展,通过集团化融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

3.4创新观念的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关键在于创新观念的融合。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挑战和冲击,使得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对这种状况一些传统媒体痛定思痛切实做出了改变,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而一些媒体则走进了误区,简单的以为建立了网络平台、微信、微博平台、移动客户端等就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以为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就是融合;出现这些误区的症结在于观念的落后,面对挑战,传统媒体若依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仅仅依靠转型来独善其身,那么其命运只能是走向灭亡。“微博使自媒体迅猛发展、新闻即刻传播,微信公众账号则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成为深度报道的新兴载体。随着4G 技术的广泛应用,每部手机都可能成为一个移动的电视台,每个手机用户都可能成为一个现场直播的记者。”[3]“内容的拥有和终端的占有作为传媒产业链上的两个端点,体现了未来传媒竞争的两大战略制高点,而新媒体则早已占领了这个制高点。”[4]所以传统媒体必须更新观念迎合时代潮流,与时代同步,以全新的姿态去与新媒体融合,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战略品牌。而新媒体也需要转变观念,尤其注重打造网络公信力。

总之,全媒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的基础之上,全媒体并不是两种媒体简单的相互叠加,注重的是传播理念、传播方式等融合,二者只有再融合当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殊途同归,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利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融合渠道与路径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2013(11):45.

[2]黄霞.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思考[J].教育观察,2013(34):34.

[3]庄严.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N].光明日报,2014(4):7.

上一篇:家庭指导方案范文 下一篇:物质文明的含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