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26 10:41:32

生物防治的前景

生物防治的前景篇1

关键词:夜游;灯光;光污染;资源保护;对策

1 龙门灯光概况介绍

龙门夜游是龙门旅游品牌的新增项目,自2006年以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整合、改进,龙门夜游已经获得了社会、市场和政府认可,目前已经具有在旅游高峰期分散游客,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增加景区旅游内容等功能;在业务分布上,已经具有夜景、水景和时空穿越等综合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随着多功能要素的全面发掘,夜游的综合效益和产业链还会继续增加和延展。

夜游的主要因素是灯光作用,通过在核心景区东西两山配置不同层次的灯光,营造不同的视觉效果:一是在伊河两岸林区里安装近500盏白炽灯营造“龙门佛国”气氛。在西山石窟的每个洞窟里根据不同的佛经故事和人物形象安装不同的以黄色为主的柔和光源,突出洞窟特色,营造祥和的“佛光普照”气氛;在核心景区道路桥梁和西山石窟台阶通道上安装色彩各异的通道灯光,方便游客游览,营造颇具魅力的“龙门夜游”气氛;除了这3种主要灯光外,还在西山设置卡通动漫灯光,晚上通过灯光在东山以侧柏林为背景,进行动漫投放,营造“文化龙门”气氛。不同主题的灯光在夜晚华灯齐放,伊河水在灯光交相辉映下微波荡漾,龙门景区在各色灯光照耀下美轮美奂,龙门夜游为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这是龙门夜游的积极作用。下面我们再从资源保护的角度分析灯光对景区植物资源及文物资源的影响。

2 灯光夜游对景区生态影响

2.1 数量多

两山将近有500盏探照灯,自每年的4月一直到“十一”黄金周结束,时间长达7个月。根据调查,探照灯光源采用集束热光源,对树木有较大的烧烤及灼伤作用。

2.2 照射时间长

根据植物生长理论,植物在生长期,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夜间进行呼吸作用,同时具有生命节律,即同人一样,该生长时生长,该休息时休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于一年四季而言,春夏为植物的生长期,秋冬则为植物的休眠期,即为植物的日节律和年节律。长时间的光照,使植物始终处于半节律状态,如同人一样处于半睡半醒状态,逐渐使植物生命节律失调,最后会造成树木的生长衰弱,树势减弱,严重者致使组织破坏,造成烧焦、灼伤或者死亡;同时在冬季,树木进入休眠期,生长停止,虽然没有长时间光照,树木的生长势停止,因此只能维持。这是长时间光照对树木本身的影响。

2.3 对外来物种的引诱作用

外来物种主要是指病虫害对树木的影响和危害。“飞蛾扑火”说明灯光对病虫害具有引诱作用,并且与灯光强度、时长成正比,这样,林区长时间的光照将引来大量的病虫害,并将对林区树木起到持续的破坏作用;同时将会导致林区病虫害防治难度的增加,对于龙门景区侧柏纯林来说,主要虫害是侧柏毒蛾,一年在林区发生两代,随着光照因素的加入,其他虫害及次生病虫害将会增加,比如灯蛾,夜蛾等喜光性种类将使景区的防治体系发生变化,防治时间、防治频率将会发生改变。通过光照为主对植物造成的危害,我们把它称之为“光污染”。

3 防治对策

防止“光污染”的对策:龙门夜游是龙门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光照因素造成的副作用,只能采取污染预防,以防为主的策略,把损失减到最小,降到最低。具体措施:一是要及时发现,全方位监测。对于整个景区内监测,仅靠少数的技术人员无法完成,人为监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够全面真实,有必要在两山林区布置病虫害监测仪和树木生长监测仪,以信息化技术对林区资源进行监控和保护,做到数据真实可靠,有的放矢。二是实施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策略,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有效预防,对于集中爆发、危害大、具有周期性危害的种类要根据其发生规律进行及时防治,对于尚不明确的种类危害采取在夜游灯光设立缓冲带和隔离区的办法,布置充分的物理杀虫灯来进行防治,确保病虫害不进入核心区就能使其数量降下来。三是要充分利用灯光新技术,把夜游灯光的光源逐步变为冷光源,尽量减少对树木的烧烤及灼伤作用。四是要及时完善夜游方案,比如对于汛期、游客非集中期或者后半夜无游客时,采取相应的不同光照办法,尽量给予树木“生命节律缓冲期”,最大限度使其自然生长。五要改变林区资源管理模式,实现短期的化学防治、中期的物理防治向长期的生物防治转变,通过积极利用林下资源创新,实现林禽、林药等生态循环方式加快林区防治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实现林区资源的良性循环。

生物防治的前景篇2

关键词:超山风景区;白蚁;危害;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termite is a kind of pest for urban artificial landscape.Termites are one of the major pests in large urban aritificial landscape, which harm not only directly to natural landscapes, but also bring protential safety risk to tourists. This paper study the harm caused by Mei flower (Prunus mume) termites in Hangzhou Chashang scenic spot, and using bait, monitoring and killing methods for different termite species and damag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achieve targeted integrated termites management,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ance.

Key words:Chaoshan scenic spot;termites;harm;integrated termites management

1 概述

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超山风景区,为全国三大春季探梅景区之一,是杭州市风景名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旅游探梅,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2011年余杭旅游集团委托全国白蚁防治中心对超山风景区进行了白蚁危害情况的实地调研,发现景区内白蚁危害情况十分严重,部分区域树木危害率高达到88%,有很多梅树主干已被白蚁蛀空,并且整个区域呈现危害面积大、危害种类多、危害程度高的特点,严重威胁整个超山梅林梅树的健康成长[1]。

超山风景区属于典型的大型城市人工园林,其内自然环境优美,绿化植被丰富,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都十分适宜白蚁孳生蔓延。在景区的修建过程中,对原生自然环境的改造比较彻底,且破坏比较严重,而新的生态平衡无法迅速建立,造成景区内梅树、杨梅树、香樟等植株普遍遭到白蚁、天牛、蠹虫等害虫的危害,尤其是白蚁,往往造成受害植株的整株死亡及倒塌,不仅影响景区自然景观,还给游客带来了安全隐患[2]。

自2011年开始,全国白蚁防治中心对超山风景区进行为期三年的综合治理工作。此次治理工作以白蚁IPM技术为核心,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措施对景区白蚁危害进行整体控制,已达到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 白蚁种类及危害特点

经全国白蚁防治中心对超山风景区蚁情调研发现,整个景区存在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 (Oshima))、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和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 light)等四个主要危害种类,其对景区内的危害性各有区别[3]。

台湾乳白蚁是我国南方危害房屋建筑和园林绿化的主要白蚁种类,属于鼻白蚁科乳白蚁属,在我国东南部分布很广,其北界大致约位于淮河以南,是典型的土木两栖性白蚁。台湾乳白蚁具有很强的扩散和适应能力,它群体庞大,危害集中,取食速度快,是我国破坏房屋建筑最严重的一种白蚁。台湾乳白蚁对于园林树木威胁巨大,它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对树木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迅速向四周繁殖蔓延。目前,超山风景区只在香樟大道和大明堂中几棵树径较粗大的梧桐树根部发现有少量几处乳白蚁危害,如果不立即进行治理,任其存在,在几年之后可能会蔓延危害到整个区域,成为主要危害蚁种之一[4]。

黄胸散白蚁主要危害房屋建筑木构件、树木根部、篱笆、电杆木、木船、仓库贮藏品等,属于鼻白蚁科散白蚁属,是土木两栖性白蚁,广泛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目前,超山景区在五洲路,小白线和东园探梅路区域均有发现少量散白蚁危害存在,由于其群体较小,危害较为分散的特点,其危害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它依然是江浙地区威胁园林绿化的主要白蚁种类之一[4]。

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主要危害建筑物周围的园林、苗木、绿化、农作物,有时也对房屋建筑造成伤害。两者均属于等翅目白蚁科,喜土中筑巢,是典型的土栖白蚁。目前,超山风景区发现的白蚁种类主要以土栖白蚁占多,它们由于巢群大,个体数量多,危害半径广,对景区树木的威胁尤为严重。超山景区内的梅树、杨梅树都是它们较喜欢的食物,它们会筑蚁路取食树木的根系,筑泥被包裹树木枝干取食其韧皮部,造成树木生长缓慢,产量减少,部分枝干枯萎死亡,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甚至会造成整株死亡[4]。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合白蚁种类和危害程度,将整个超山风景区划分为白蚁危害严重区域、白蚁危害一般区域和基本无蚁害区域等三类。

3 方法与对策

经过全国白蚁防治中心对超山风景区白蚁危害情况的调研分析,认为景区内白蚁存在种类多,危害范围广,危害程度严重的情况,已经直接威胁到景区内梅树、杨梅树等观赏植物的正常成活生长,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进行防治。经专家组结合景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决定使用IPM技术进行白蚁治理。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是人类在与自然界有害生物的竞争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专家组(1965)对IPM的定义为:“综合治理是有害生物的一种管理系统。它按照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和与之相关的环境关系,尽可能协调地运用各种适宜的技术和方法,并把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造成经济危害水平之下[5]。”

3.1 治理策略

以IPM理念为指导,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运用区域白蚁治理的技术,综合应用多种措施有效控制景区整体的白蚁危害;根据蚁情合理区分不同的治理区域,采用适宜的方法,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果[5-6]。

3.2 技术路线

对于白蚁危害严重区域,采用诱杀、监控、检查灭治三种方法结合,整个区域全面治理。对于白蚁危害程度一般区域,同样采用三种方法结合的方式,但只针对受危害的树木定点治理。对于危害程度较轻区域,只采用检查灭治的方法治理[1]。

基于不同白蚁种类危害特性确定不同的治理目标。景区内台湾乳白蚁要予以根治;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要控制其种群密度和群体数量,确保其基本不上树危害;少量黄胸散白蚁对景区梅树危害不大,可以通过加强景区养护措施来予以解决。

3.3 治理方法

诱杀法:诱杀法是利用白蚁对食物趋性的特点,通过提供给蚁群含有药物的毒饵,蚁群取食毒饵后使药物在蚁群内传播,从而达到杀灭整巢白蚁的灭治方法。运用该方法进行白蚁治理时,应注意不同白蚁种类的适口性及施药的季节和部位[4-6]。

监测控制法:白蚁监测控制系统是一种以监测诱集―杀灭(控制)―监测的循环作用方式, 实现对目标区域的持续保护。白蚁监测控制系统主要包括: (1)监测诱集: 即在白蚁活动区域或潜在的活动区域安装监测装置, 对白蚁进行监测诱集;(2)杀灭(控制):一旦监测到白蚁, 投放带有药剂的饵剂或采用喷粉方式, 白蚁取食饵站中的饵剂或接触喷粉. 在饵站中带有药剂的白蚁将把药剂有效成分带回蚁巢, 在蚁巢内它们通过营养交换和相互的舐吮等抚育行为传递药效给群体内的其他个体。(3)继续监测诱集:待监测到的白蚁群体被消灭后, 重新在监测装置中放入监测诱集材料对白蚁活动进行监测[4-6]。

粉剂毒杀法:粉剂毒杀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白蚁治理的方法。一般使用的药剂是慢性胃毒剂,直接将药粉喷到白蚁的个体体表上,通过白蚁相互间的交哺、清洁等行为传递,可以达到整个群体的白蚁中毒死亡。该方法大多用在灭治乳白蚁属、散白蚁属和土白蚁属的种类上,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施药的方法、季节、部位、药量及效果的检查[4]。

液剂喷洒法:液剂喷洒法多用在对散白蚁属的种类的治理上,使用的药剂主要是触杀剂,通过对需要防治的部位全面喷洒,毒化白蚁活动区域的环境,当白蚁再次活动或危害时,由于接触到或吸收到毒物或毒素时,会引起中毒而死亡或回避转移。在操作时一定要全面喷洒,不能遗留,以免影响白蚁治理效果[5]。

3.4 技术要求

3.4.1 白蚁危害严重区域:

诱杀处理:对目标区域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性地诱杀包投放处理,第一年投放密度应达到90包/亩以上,之后逐年减半投放。对于蚁情特别严重的区块,可适当增加投放密度,具体投放点以目标树木的周边环境而定。以此来有效降低整个区域内的白蚁密度,减少其对树木侵害的几率。

监测控制:在控制目标周围安装白蚁监测控制装置,每亩地埋设15套监控装置,具体情况以树木周边环境而定。在白蚁活动的旺盛季节定期对监测装置进行检查,发现蚁情及时采取灭治措施进行处理,有效保护建筑和古木,防止白蚁扩散危害。

检查灭治:在白蚁活动的旺盛季节组织技术力量,对景区内的目标梅树进行全面细致的白蚁检查,发现蚁情则进行药物处理,控制蚁害。

3.4.2 白蚁一般危害区域:

诱杀处理:对目标周边区域进行白蚁诱杀处理,以树木为中心,第一年诱杀包投放密度应控制在20包/亩以上,之后逐年减半投放。具体投放点以目标树木的周边环境而定。以此来有效降低整个区域内的白蚁密度,减少其对树木侵害的几率。

监测控制:在控制目标周围安装白蚁监测控制装置,每亩地埋设10套监控装置,具体情况以树木周边环境而定。在白蚁活动的旺盛季节定期对监测装置进行检查,发现蚁情及时采取灭治措施进行处理,有效保护建筑和古木,防止白蚁扩散危害。

检查灭治:在白蚁活动旺盛季节组织技术力量,对景区内的目标梅树进行白蚁检查,发现蚁情则进行药物处理,控制蚁害。

4 讨论

4.1 治理成效

经过为期三年的白蚁综合治理工作,整个超山风景区内白蚁危害率全都控制在5%以下,部分区域的危害率小于1%,景区内梅树及其它树木上没有发现白蚁危害迹象,地表无发现新鲜泥被泥线,种种迹象表明,景区白蚁危害已很好的控制在极低的程度内,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但由于景区自然环境优越,无论是生物因素(植物、菌类),还是非生物因素(气候、土壤),均非常适宜白蚁聚居和繁殖。景区内成片的梅树、草坪,包括大量枯枝落叶都给白蚁提供丰富的食料。一旦停止对白蚁种群的控制,外来分飞及蔓延迁入的白蚁将在五至十年内形成新的群体并迅速扩展,重蹈景区白蚁危害泛滥的覆辙。因此,在对景区进行白蚁综合治理后,还需要加强景区后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以保证长期将景区白蚁群体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使得园内各种植物健康成长。

4.2 后期维护管理

景区内危害的白蚁以土栖性白蚁为主,主要是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它们的特点是喜食腐朽的枯树、枯枝、落叶等,主要危害植株表皮。因此在园区日常管理上,一是要加强园区的养护清理,主要是及时去除杂草,清理地表枯枝落叶,减少白蚁可能的食物来源;二是要加强引进树种的白蚁检疫,防止本身带有白蚁的植株进入园区,同时,对新种植的植株周围要进行土壤防白蚁处理;三是要加强植株的合理布局,尽可能实施抗白蚁强的多树种混栽,避免因为成片梅树过于单一而造成白蚁危害大面积爆发蔓延;四是要减少4-6月白蚁分飞期的夜间灯光使用,夜间聚光灯的使用可以提高园区的美观度,但很容易吸引附近山上白蚁繁殖蚁的飞入,造成人为的白蚁引诱效果;五是要加强园区管理人员对白蚁防治的知识培训,以便在日常的园区维护和保养工作中能及时发现蚁患问题并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确保各类树木及建筑的安全;六是要将白蚁防治工作列入园区的日常管理内容,并设立专项资金确保此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七是要对周边环境进行白蚁防治处理,控制园区周边环境的白蚁分布密度,减少周边环境的白蚁蔓延到园区的可能性。

总之,白蚁危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防治工作也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景区管理方应切实注意对白蚁的日常检查,做好白蚁的相关预防及治理工作,将景区白蚁种群长期控制在较低程度内,保证景区观赏植物和自然环境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连留青,张顺瑜,周云.大型公园蚁情调查及治理对策探讨[J].中国房地产,2013,2:74-79.

[2] 黄文祥,郝晓东.园林绿化白蚁危害的防治技术及管理策略[J].城市害虫防治,2012,4:26-28.

[3] 黄复生,朱世模,平正明,等.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等翅目.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林树青,宋晓钢,高道蓉,等. 中国白蚁防治专业培训教程.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

[5] 莫建初,石勇,宋晓钢,等. 中国房屋建筑白蚁防治IPM策略研究及应用现状. 城市害虫防治,2004, (1) :3-10,14.

生物防治的前景篇3

关键词:东营地区;园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38

东营地区园林病害中严重危害种类有20多种,例如月季黑斑病、根结线虫病,大叶黄杨白粉病、叶斑病和疮痂病,樱花、碧桃等褐斑穿孔病,合欢枯萎病,紫荆炭疽病、角斑病,禾本科草坪褐斑病、锈病和镰刀菌根腐病等等。

1 东营地区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1.1 园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应与园林规划设计紧密联系

园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应该在园林规划设计时就规划考虑。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园林景观的美感,但还应该注意植物配景必须符合生态学原理和生物的生态习性。不同的植物间天敌是不一样的,在规划设计时,植物的配置应科学合理,做到植物间相互促进,共同享有天敌,做到园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在规划设计时还应该考虑植物病虫转主寄生所引发的植物病虫害,例如,桧柏和苹果、梨、贴梗海棠种植在一起则会诱发梨(苹)桧锈病,在桑树、小叶朴等树周围种植苹果树及杨树等会加重桑天牛的发病,故应该特别重视园林规划设计时,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1.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当发现植株树叶稀黄脱落、树皮龟裂和树干分离时,对树木进行修剪,以减少根系的负荷;用刀具刮去老皮外层,增加透气,同时也促使树皮加快更新,增加形成层的活性;改善环境条件,适时浇水,适当施肥,对树干周围土层深翻,使植株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增加植株的抗逆性;在进行苗木移栽时,变换植株的朝阳面,使树体的长势得到均衡等等。综合实施这些措施,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1.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每年春季对树干涂白,喷涂石硫合剂等灭菌药,预防病菌的侵入,同时也可以防止蛀干害虫的入侵;在虫害多发期喷洒农药,防止虫害发生,增加树体的长势;结合翻地浇水进行根部埋药等等。植物园在综合各项措施的同时,重点对埋药进行了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部埋药的机理是选择能被植物吸收、能在植物体内残留、有灭菌杀虫作用的农药,适量埋在植物根部,被吸收后在树液中形成一定浓度,不但有很好的灭菌作用,而且能防止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增加了长势,为植株安全越冬,创造了条件。例如:可以通过高效氯氢菊酯乳油、溴氰菊酯乳油、一盖净等化学药剂来防治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这种病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快,且常常猝不及防;在线虫侵染前数星期,用丰索磷、乙伴磷、治线磷等内吸性杀虫和杀线剂施于松树根部土壤中,或有丰索磷注射树干,预防线虫侵入和繁殖。采用内吸性杀线剂注射树干,有效预防线虫地侵入。

2 东营地区园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推广应用方面

以“以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严格按照“属地负责”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各公园、广场、游园负责人,做到专人巡查,及早发现及早汇报,及时防治。对东营地区常见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出全面的检查、督导,进一步加强巡查工作,做到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建立疫情监测点,明确了专门的监测人员及其职责,做到专人、定点、日报告,准确预报疫情动态,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成立专门的防治病虫害工作小组,购置一些高压喷雾机、背负式喷雾机,高枝剪1及专业高压打药机、紫光杀虫灯等器械。加强防治信息采集工作,选择和引用适应本地防控技术、生物制剂、天敌产品,拓宽新技术、新制剂、新天敌推广应用领域。

3 结束语

对于园林树木的病虫害管理要进行细致有效地防治,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进行不同的方法防治。对于药物防治病虫害时,要根据不同的树种、不同的树龄以及不同的条件进行给药,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树木的承受药物的能力。做好地区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护本地区的生态效益,园林绿化工作及园林景观,做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应用推广具有很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l] 陈学新21世纪我国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昆虫知识,2010,47(4):615一625.

[2] 杨朗,陈恩海,梁广文.害虫生物防治在害虫生态控制中的作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4):111一113.

[3] 毛春香,何小兵,卢春婉,吕俊峰.森防工作中物源农药及与鸟治虫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7):182一186.

[4] 包建中,古德祥主编.中国生物防治附[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 武三安主编.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生物防治的前景篇4

1 园林植物的修剪整形

修剪整形可以理解为通过对植株的某些器官如茎、枝、叶等进行剪截而使植株形成某种树体形态,整形是通过修剪的手段来完成调节树势,保持合理的树形,形成优美的树姿,减少风害、雪害或病虫害;园艺上的植物雕塑、造形,营造特色景观等。

1.1 多数乔、灌木的修剪整形。乔、灌木修剪整形宜尽量保持植物的自然形态,一般只在秋、冬季节钩除枯枝,平时注意剪除或锯除断枝即可(断口径超过10cm的最好涂以保护剂),以体现不同植物的自然之美。

1.2 花灌木的修剪整形。先开花后发叶的种类如樱花、榆叶梅,可适当在春季开花后修剪老枝并保持理想树姿疏剪弱枝、病枯枝。连翘、迎春等具有拱形枝的种类,可将老枝重剪,促进发生强壮的新条以充分发挥其树姿特点。如八仙花开于当年新梢可在冬季或早春进行重剪使新梢强健;对于月季、珍珠梅在生长季中开花不绝的除早春重剪老枝外,并应在花后将新梢修剪,以便再次发枝开化。像木芙蓉、紫荆萌芽力极强或冬季易干梢的种类可在冬季自地面刈去,使来春重新萌发的枝条强壮。

1.3 色块或绿篱的修剪整形。对于自然式的可少修剪或不修剪,对规整式应多修剪,使其保持平整、统一。修剪可选在寒冬或初春,视植物的抗寒性而定。修剪之后,清理地表残枝落叶,适当施加复合肥。强修剪后一般几月至半年就可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4、草坪的修剪整形。其修剪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草高一般控制在3~5厘米,视草种不同而定。对长期未修剪的草坪,剪去量宜不超过草总长的1/2.冬季当草坪草进入休眠后要进行全面修剪,使草坪整齐美观,减少病虫害,避免草坪枯叶引发火灾。

2 城市绿地的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城市绿地养护工作中最复杂,最难掌握的内容。做好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绿色植保理念。通过掌握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找出病虫害的薄弱环节,来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具体工作中着重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2.1 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具有季节性、突发性等多种特点,在了解有害生物的生命周期与危害特点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做好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监测、防治工作。

2.1.1 做好实时监测、记录工作。对城市绿地某些区块的植物进行重点监测,可通过人为观察和信息素诱捕器监测等方式,掌握病虫害的最新发生及危害情况,同时做好详细工作记。

2.1.2 重视信息化工作。及时了解周边县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最新需重点防治的有害生物,以植保信息化推进植保工作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病虫信息。

2.2 倡导绿色防治,推广防治新技术。绿色防治重点以推广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诱杀为主的配套技术。要加大生态治虫技术的研究,加快生物农药应用步伐,逐步扩大生物防治范围。

2.2.1 做好园艺防治,增强植物抵抗病虫的能力。这主要指绿地日常养护过程中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提高抵抗病虫的能力。避免种植过密,影响通风透光,造成植株长势不良,抵抗力下降;避免植物间相互感染。再次,提倡适地适树和植物多样性,避免盲目引种和单种大面积成片种植造成病虫害快速扩散。

2.2.2 利用人工、物理方法,有效杀灭害虫。在特定的阶段,采用人工清除虫卵、病虫枝等;积极推广以杀虫灯、性诱剂、诱虫带为主的物理诱杀害虫综合配套技术,改变单纯依靠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局面,逐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促进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2.2.3 推广高效低毒环保型新农药。城市绿地的特殊性(与市民直接接触机会多)决定了其防治病虫害的药剂选择忌讳较多。环保型药剂不断涌现,深入开展安全用药技术培训,加大农药低容量喷雾技术和新型、高效施药机械推广力度,加快农药药械安全科学使用进程。

2.2.4 采用生物控制技术,避免环境污染。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捕食性动物和昆虫激素等方法来防治虫害。天敌资源是抑制病虫猖獗的重要因素,也是保护、利用、研究生物治理的基础。常见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寄生性天敌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对于天敌昆虫可采用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人工大量繁殖释放、引进的方法。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其中常用主要有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同时还应保护其它有益生物,如鸟类、蛙类等。

2.2.5 化学防治仍是目前不可或缺的病虫控制技术。化学防治虽有缺点,但其作用效果快、经济性、广谱性等特点,仍是现今防治病虫的主要手段。

总之,虫害治理强调以“自然控制”为基础的多种防治方法的协调和配合。对于园林植物的病害,则应重点做好预防工作。如在冬、春季用石硫合剂喷施植物枝干、芽,杀死越冬病菌;在发病季节(春雨季节、梅雨季节、秋雨季节)每7―10天喷施一次杀菌剂。在防治病虫时需要强调的是粉剂不可兑水使用,可湿性粉剂不可干用。

3 城市绿地的土、肥、水及其它管理

土壤是树木生长的基地,也是树木生命活动所需水分、各种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源泉。绿地养护中对于土壤的管理似乎谈的较少,因土质在绿化工程施工时已定调了,较难改变。我们通常做的只是调整土壤酸碱性;施肥来增加土壤肥力;对坚土、重黏土或被工业废水污染的土壤进行局部换土。

3.1 土壤松土:松土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良土壤通气状况,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肥力。松土应遵循里浅外深;树小浅松,树大深松;沙土浅松,黏土深松;土湿浅松,土干深松的原则。一般松土深度为5―10cm,次数以每年进行2―3次为宜。

3.2 植物施肥:施肥是以增加土壤肥力而使植物生长健壮为目的。施肥时间宜在土壤不干不湿,施肥后能下一二天的小至中雨为最佳。

3.3 绿地浇灌:水对植物的生长极其重要。苗木移植存活的关键是能否维持和恢复植株体内水分代谢为主的平衡。浇水应遵循“浇透水”的原则,浇水宜早晚进行。雨季应少浇或不浇。雨后注意及时排水,避免绿地内积水,防止植物烂根及引发病害。浇水的另一个目的是清洗植株,使其茎叶干净,提升绿地景观的视觉效果。同时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促进植物生长。

3.4 绿地除草:除草其目的为减少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减少病虫害,增进景观效果。用锄头、手工拔除的方式来除草宜在天气晴朗,土壤不过干又不过湿时进行。需特别强调的是除草应在杂草草籽成熟前清除(尤其是草坪)。条件允许时可考虑使用除草剂,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对于草坪或地被的某些杂草(由地下茎繁殖),可采用纯手工涂抹其茎叶来除草。

3.5 其它管理:绿地养护过程中时常会遇到突发性、季节性等多种情况:如台风、雪灾、旱灾等。绿地养护中对于防涝、防寒、保洁等其它情况亦不可忽视。要根据不同的灾情对作物进行因地制宜的采取有效的措施。

4 结语

如何搞好城市绿地的景观设计和日常养护?我们首先要了解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性,掌握植物生长、发育及其它方面的一般规律,深入了解不同植物的共性和个性,根据园林景观的不同要求和目的来区别养护,不可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切记“养护有法,法无定则”的道理。更值得一提的是,绿地景观设计、绿地养护同样重要,因其将自始至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园林植物的生长与绿化景观效果的形成,完美的绿地景观离不开三者的高度统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城市绿地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品味。所以现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园林养护很为重要。

作者简介:

生物防治的前景篇5

关键词:绿化环境 水土保持与治理 综合性旅游开发

汾西灌区七一水库位于临汾市襄汾县,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防洪、供水、养鱼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工程始建于1958年,1978年扩建,1981年完工。水库设计库容为5578万m3,水面面积5000亩。

七一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40.4平方公里,流域内的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流域呈丫字型,由北向南汇入汾河。库区海拔在425—515之间,属于马兰黄土阶地,阶地平坦,主要为耕地。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50毫米,多年平均气温12.1℃,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工程游览区:七一水库大坝长1250米,坝高43米,登上坝顶可参观水库大坝工程建筑,领略水库风光及周围景色。库边树木景区,可供游人休闲,领略大自然风光。

七一水库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优势,这里北距临汾市区42公里,南距侯马市22公里,坝区有二级公路通过,距大运高速公路出口14公里,交通通讯条件良好。本区旅游资源经过开发可与临汾尧庙,襄汾丁村,普净寺等旅游景区形成互补关系,给过往游客创造一个娱乐休闲的良好环境,促进本旅游事业发展。

七一水库于1958年建成至今已运行多年,其间在1977年又进行了一次大坝加高,工程完成前后,由于人们当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浅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不被重视,所以在工程建设中破坏的植被没有得到及时恢复,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加之该地区地形陡峭,土质为黄土易产生冲刷,塌方等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严重,目前对库区及周边的土地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和绿化,改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建设资金的匮乏,此项工程进展缓慢。

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基地及周边地区常年存在内涝侵蚀的威胁,给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加之当地过于依赖农业资源经济的产业结构,致使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为彻底解决这一长期困扰地区发展的现实问题,襄汾县人民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度,提出引导当地居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七一水库进行综合性旅游开发,开发总投资约76457万元。借此机会我们将对库区生态环境进行彻底的改善,贯彻生态优先、环保优先的原则。在襄汾县政府对水库进行综合性旅游开发的同时,我局也积极投入水库旅游开发,同时对库区周边进行全面绿化、美化,种植多种花草树木,改善生态环境,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减少库区周边水土流失,发展水库养殖产业。对库区东西两侧深沟陡坡进行平整,改坡地为梯田种植树木及草皮等。预防造成水土流失崩塌等地质灾害,给游人和水利工程设施产生威胁。

七一水库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50毫米,年最大降雨多发生在七、八月份。历史上实际最大降雨量为631.6毫米(1985年);实际最小降雨量为226.4毫米(1997年);最大日降雨量65.7毫米(1985年8月26日)。

水库防洪标准为五十年一遇,按千年一遇校核。景区建设不应影响水库的泄洪能力。坝下建筑物不应超过水库区管理规定限高,地基不应超过水库浸润线。

七一水库生态旅游景区内干旱少雨,基本为黄土地貌,地质构造相对简单,总体的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属中等,大部分区域地质环境一般,其中黄土塬和沟壑区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危险,故地质灾害在未来的开发建设和管理中应予以足够重视。按照七一水库生态旅游景区当地的历史地震记录,将景区的地震设防确定抗八度地震。

建筑物及所有设施建设之前,必须对基地严格进行工程勘察,明确场地土层分布,避开安全隐患地段。在可能产生崩塌区域,宜将陡坎上下两侧各20~30m范围内辟为景区绿化带。

地质灾害防治以“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在景区开发之前,必须完成全面的地质安全勘察,明确标识游人禁止进入区的范围。具体可有如下措施:

(1)避让

对于规划区内崩塌、泥石流危害程度大以及不易治理的工程建设地段应予避让。

(2)治理

a. 崩塌灾害的防治

工程建设中尽量少破坏原始的边坡和植被。对于小型易处理的崩塌、危崖宜采用爆破方法预先使其崩塌免其后患;对于高陡边坡的危岩可采用锚固、灌浆固结、根部支撑等措施处理。

b.泥石流灾害的防治

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其具体措施包括:对坡度在35°以下的“五荒”地实施人工造林;对坡度在35°以上的沟坡实施封沟育林、育草;对坡度在25°以下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等,将平均水土流失强度控制在微度范围内。同时,在建设中要合理放置弃土、弃渣,避免弃土、弃渣堆积在支沟一带,以防暴雨来时形成泥石流。

(3)监测

在滑坡、崩塌灾害点,派专人经常巡视观测,掌握其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警。加强干部、员工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做到群防群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通过以上考察、论证和分析,我认为把开发旅游与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一体规划形成互哺关系在理论和实际关系上是可行的、不可分割的。以维护旅游景区生态平衡,抚育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为出发点,加强对现有的古树名木和珍稀植物的保护,增加植物多样性与生境多样性,为野生动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提高旅游景区的生态功能,在保护原有植被基础上,按照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规律,通过更新、抚育、林相改造等措施,不断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扩大风景林面积,逐步形成多样的植物景观。协调保护与观赏、旅游与生产的关系,以生态学、风景美学及地理植物学为指导,绿化、美化、乡土化相结合,逐步实施,建成具有丰富季相景观及生态、观赏、游乐、经济、科普等多功能结合的稳定的绿化景观系统。根据不同植被的类型和功能,以乡土树种为主,采取多林种以及乔、灌、草有机结合的方法和技术方案,创造类型多样、景色丰富、四季有景的绿化景观。将绿化与景区功能、特色相结合,重点美化绿化景点,使各景区景点具有不同的植物景观特色,组景上达到统一与变化的有机结合。

生物防治的前景篇6

【关键词】行洪,水体自净能力,生态治理,人水和谐

一、广场东沟整治的必要性

济南以泉多而闻名,泉水是济南市的重要水源和旅游资源。整洁秀美的河道环境能充分体现泉水的价值。济南主城区的河流主要有广场东沟、广场西沟、兴济河、工商河等65条河道,均排入小清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河道整治的力度未能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河道断面窄,河内淤积严重,部分河道未砌护岸,不能满足河道防洪的要求,给防汛造成极大的压力,河流的景观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态功能和运输功能等遭到严重影响]。河道整治势在必行,广场东沟是其中重要的整治河道之一。

广场东沟位于济南南部,北靠金鸡岭,东临西姑山。周边用地以高档居住社区与学院为主。由于该段河道位于济南市城区的上游,南北高差92米,现状坡度大,水流急,给下游城区的防洪设施造成极大的压力。另外,水质差、河道淤积、河道景观与周边不协调等问题突出。根据周边用地规划情况,未来河道周边人气将剧增,对河道的环境景观要求将会大大提高,河道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二、广场东沟整治设计思路

针对广场东沟存在的河道内垃圾、防洪、水质污染、挡墙危旧、生态差的问题,根据提出的广场东沟生态治理的目标,对防洪工程、景观工程等进行设计。

1、治理目标

对河道排污口实施截污,同时完善河道周边雨污水管网,确保雨污分流。

清除河道淤泥及垃圾等杂物,修砌护岸,打通瓶颈,确保行洪畅通和河道清洁。

建设古坊及拦水坝,确保行洪,保证河道下游城区安全。

引水补源,确保河道水景观。

沿河适当造景绿化,节点生态治理,打造沿河宜居环境带,带动周边的发展。

2、设计范围

本次研究范围南起金鸡岭,北至经十路,全长4.2公里。

3、设计原则

(1)依据济南市排水规划,改善广场东沟河道的环境质量,力求获得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2)依据工程学、景观学、生态学多学科支持,进行河道环境的总体改造,建设滨水绿带,打造城市滨水景观带。

(3)景观方案顺应城市发展需求,并遵循“美观实用、经济合理、管理简单”的原则。

(4)河道景观工程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建立一种低能耗的河道水质管理模式。

4、设计内容

针对广场东沟现状情况及存在问题,主要考虑防洪工程、景观工程设计。

4.1防洪工程

广场东沟隶属西泺河河系,执行五十年一遇标准,入南圩子壕河口流量为137m3/s。根据《济南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08年版),采用汇流计算的方法,计算广场东沟防洪数据,主要进行谷坊及拦水坝设计研究。

谷坊及拦水坝的作用:起到缓蓄、消峰、防洪的作用,有效地减轻山洪对下游城市的威胁;同时,洪水中挟带的泥砂在谷坊前沉积下来,水流从溢流口溢出后集中进行消能;由于降低了流速和冲刷能力,从而防止了沟底下切和沟壁坍塌,有效地减小了山洪的破坏力和含砂量。

4.2景观工程设计

广场东沟景观工程范围南起舜耕路桥北至经十路桥,全长780米,本段河道设计的主要内容为木栈道建设、河道绿化和局部节点设计三方面。

4.2.1木栈道设计

根据广场东沟现状,为给市民提供休闲的场所,设计考虑在马鞍山路至经十一路之间设置木栈道。木栈道上部使用50*50塑木龙骨支撑,高度为6cm。上铺5cm塑木板,下部为10cm水泥板结构。

4.2.2绿化设计

1、设计构思:增加河道内水生植物栽植,强化沿线节点、绿地的绿量,丰富季相景观。

(1)河道种植槽的水生植物栽植由丰富多样的乡土水生和湿地植物构成。

(2)沿线挡墙上栽植蔷薇以及迎春弱化河道的硬质感,单位入口等节点形成组团绿化,点植景石、景观树,形成视线焦点。

(3)滨河绿地保留现状乔木,局部补种,加大绿量。下方增加地被花卉,丰富季相景观。

2、绿化配植设计:

根据植物的色彩、尺度、质感、季相变化以及生态习性,乔、灌、草有机搭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创造舒适宜人的四时绿化景观。

挡墙处种植蔷薇、迎春,通过悬垂枝条弱化岸线;河道内可保持景观水位的位置,选用黄菖蒲、千屈菜、水葱、睡莲等形成滨水植物景观;河道内季节性区域,选择千屈菜、芦苇、红蓼等,同时保证旱雨两季的景观效果;沿线绿化以雪松、银杏等乔木为主体树种,种植银杏、红叶李、红枫、花石榴等植物,搭配大花金鸡菊、三七景天等宿根花卉形成滨水绿地景观[33]。

3、植物栽植原则:

(1)功能性原则:

根据不同的场地功能,在不影响建筑采光和通风的前提下,提供多层次的植物景观,满足视觉功能要求的同时,提供良好的遮荫效果。

(2)生态性原则:

根据不同树种的生态习性,合理搭配,将喜阳、耐旱树种栽植于高处,耐荫树种适当栽植于林下。

(3)艺术性原则:

栽植过程中把握"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原则,使植物景观富有情趣。

(4)施工中可根据实际购买情况及地物位置对苗木进行适当调整或避让[34]。

4.2.3电视台主入口节点设计

电视台沿河桥下停车场严重阻碍了河道行洪断面,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取消此处停车场,同时,为了满足济南电视台主入口的景观需求特改造为景观节点。

本处节点占地120 m2,以台阶、花池座椅、特色铺装以及木栈台围合而成,正中心花池位置,以植物扎花的手法制作济南电视台台标,沿河木栈台距景观水位约0.5 m,临桥位置设置山石坝,山石、跌水、木栈台以及水生植物交相辉映,相互依衬,组成一幅特色画卷。

三、结论

生物防治的前景篇7

关键词:动物园;绿化景观;植物选择;植物保护随着园林事业的快速发展,动物园作为一个主题性公园,不单单是为游客提供参观动物的游览场所,而是要通过园林绿化规划成为集动物科普知识教育、动物展览、野生动物异地保护功能为一体,并能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和舒适优美游园环境的高质量窗口服务单位。通过科学种植,设计创造出适于各种动物生长、生活的环境条件,并为异地动物仿造和模拟原产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提高全动物园的绿化景观效果。

1 动物展馆展区的绿化美化原则

动物园内动物展馆展区的绿化美化应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选择适宜动物生存的植物,通过植物配置,创造一个原产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地满足动物的要求,以达到动物和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生态环境。

首先,绿化植物的配置应充分考虑动物的特点,通过绿化种植,形成各个展区的特点,尽可能地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原产地的地理景观,通过绿化植物的配置,营造出动物生活的环境气氛。如大熊猫馆的绿化材料应以竹子为主,营造熊猫故乡自然的竹林景观;东北虎散放区内的绿化种植应配置一年四季常青的松树类和柏树类为主的高大乔木以及黄刺玫、荆条等花灌木,给人以深山野林的感觉;食草动物展区的绿化应营造适合食草动物生活的环境,形成开阔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大量种植耐践踏草坪,再配植一些易于对树干进行保护、防止动物啃食树木的常绿树种和小乔木,使食草动物展区给人以自然、野趣、怡人的草原风情景观;猴山展馆种植观果、观花类树种,配以人造假山、瀑布、山石营造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观,供猴子攀爬、嬉戏;鸣禽类展馆 、百鸟园、雉鸡馆、白孔雀苑等鸟类展馆应广植树形优美、枝繁叶茂等观赏价值极高的花灌木树种植物,配以山石、水溪、藤架等供鸟类动物栖息,形成鸟语花香、妙趣横生的景观;大象馆、犀牛馆、长颈鹿馆等馆舍周围应配置热带雨林植物,熊山笼舍周围需种植速生乔木和高大常绿乔木的树种,适当配置小乔木和花灌木,以既美化、绿化遮阴,又不遮挡游人视线为宦。

其次,动物园的绿化种植要充分考虑到动物的遮阴和光照,并为游人提供遮阴避暑的活动休息场所。首先,为了满足来自寒带和寒温带的一些动物不适应长时间的强烈光照,在其活动场所周围种植常绿的高大乔木,以提供遮阴环境;对于来自热带和亚热带需要充足阳光的一类动物,则需要在其笼舍周围种植落叶植物来满足其冬季采光需求;在各动物展览馆舍具备种植条件的地方栽植攀缘植物,增加动物展馆墙体的绿化;为减少辐射热,将墙体的垂直绿化与地面的水平绿化有机地结合,起到良好的遮阴效果,满足动物的生存生活条件。

再次,动物展区内和动物活动范围内的植物品种选择。在动物展区内的植物配置应充分考虑动物正常生存生活的需求,在动物活动范围内应选择抗性强、病虫害少、萌发力强、无刺、无毒的树种,在考虑树种观赏价值的同时不能忽视某些树种中含有一定有害物质对动物的毒害作用,不宜在动物活动范围内栽种。

最后,动物园应重视防护林带的种植设计。首先,各动物陈列区与陈列区之间、陈列区与管理区之问、陈列区与兽医院之间应设有隔离防护林带;其次,动物园的周围也应设有防护林带,选择防风、吸尘、消毒、杀菌的树种,起到降低噪声、减少污染 、净化空气、缓解风力、去除干扰的作用。如果动物园所处的地势高、风力强,还可在园内与主导风向相垂直的道路增设次要防护林带,进一步增强防护效果。

2 在动物展馆展区内的植物配置

动物园中植物选择与配置首先应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通过植物选择与配置,尽量营造出一个原产地的自然环境。在该展区内的植物,首先应考虑到动物的正常生存需求,宜选择抗性强、病虫害少、萌发力强、无刺无毒的树种;其次,在选择植物时,不仅应考虑到其观赏价值,还应考虑到其对动物的生存是否无害。它虽然具有抗烟雾、抗灰尘、抗毒物和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能力,但同时也是剧毒植物,误食可至人、畜死亡,因此不宜在动物活动范围内栽种。

3 动物园内植物的选择

动物园内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其应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习惯,通过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尽量为其营造出一个原产地的自然环境。首先,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适宜本地气候条件及土壤质地等自然环境因素的乡土树种,便于植物的养护管理,同时可减少病虫害的防治。其次,由于动物园动物种类繁多和游客繁多等因素,其在病虫害的防治上不宜常使用化学农药,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必须考虑到植物抗病性的选择。植物树种的选择与配置,还应考虑到季相变化,以期其能随着季相变化来充分展示动物园的绿化景观效果。

4 动物园中的园林植物保护

动物园中的园林植物保护除了要为游人提供优美舒适的游园环境外,还应从确保动物安全与健康的角度出发,在植保过程中有其特殊性,应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严禁使用剧毒农药进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4.1 生物防治

首先,利用生物措施来防治病虫害是动物园植物保护的主要手段 ,栽植时尽量选择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其次,要加强栽培管理,科学养护,使植物生长健壮,增强抗性,具体措施有:选择适宜的土壤、合理栽培、科学施肥、及时清除枯枝病枝、注意入冬前的整形修剪等。这些措施与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有机地结合,可以有效地控制植物病虫害的发生。

4.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只有在病虫害发生非常严重时才可使用,在远离动物馆舍的地方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利用化学防治收效快的特点采取应急防治。一般情况为避免因农药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不使用毒性农药,特别是对食草类动物,必须将病虫害的防治控制在远离动物笼舍的地方。在防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

一是确定最低的合理有效用药浓度来防治;二是在害虫低龄时期抗药性较弱的阶段适时喷药;三是依病害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植物发病部位喷药,减少农药污染 。

生物防治的前景篇8

摘要以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校园绿化病虫害发生情况为例,分析说明校园绿化病虫害的发生原因,提出以“生态防治”为主的理念,即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加强校园绿化养护、绿地抚育管理,采取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积极进行生态植保,逐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相对平衡的生态型校园。

关键词校园绿化;病虫害;生态防治

AbstractTaking occurrence of pests and diseases i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South Lake Campus Green as an example,the reasons for the campus green pests and diseases were analyzed.The ecological control-based concept was put forward.That was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campus greening,green tending management,adopting of a physics-based prevention and biological control,chemical control,supplemented by a variety of measures to a combin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to take actively ecological plant protection,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 harmonious,stable and relatively balanced eco-campus.

Key wordscampus green;disease and insect pest;ecology prevention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和高校的发展,教学的形式、场所已经扩展到整个校园,校园绿化能很好地表现一种校园精神与文化内涵,是校园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绿化养护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园绿化水平,同时绿化养护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形象的重要因素,更是权衡学校品牌的重要指标。绿化养护包含病虫害防治,而绿化养护又是病虫害生态防治的重要手段和过程。

1校园绿化与绿化养护

绿化是指种植树木花草等植物,以美化环境,改善生态效应,防止水土流失。“校园绿化”所指的不仅仅是绿化,而是早已从单纯的花草树木的种植和管理扩展为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包含校园内除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设施以外的所有校园植物和景观设施,包括花草树木、道路建设、雕塑小品、喷泉水景、假山石景、灯光夜景等,甚至还包括校园的环境卫生[1]。校园绿化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园林美学观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造景,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校园文化特征的校园环境。校园绿化与城市园林、居民区、旅游区的绿化有显著区别,它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更要体现文化功能、形象功能和育人功能。突出特点就是与学校教育功能相结合,充分体现人文生态绿化特色,反映校园的文化底蕴,凸现校园文化气息,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理念,以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2]。

英国风景园林师学会对养护的定义是“绿化养护工作应负责有关土地、植被和硬质景观的日常管理,按规定的方式和要求,使其得到合理的配置和维护,并能持续地发展其效益”[3]。校园绿化养护就是根据其功能要求、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所处地生态立地条件、气候等诸多因子,采取土壤改良、浇水、施肥、中耕除草、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措施,对校园绿地与植被进行管理。其重点是对绿地的保洁,树木、灌木、草坪的修剪,难点是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2矿大校园绿化病虫害情况及发生原因

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新校区座落在徐州市西南部的云龙湖风景区,行政区域属于江苏省铜山县,其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具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过渡性质,年平均温度13.9 ℃,平均年降雨量881 mm。新校区从2003年6月30日起建设,至2007年11月18日主体工程竣工,全校园占地190.5 hm2,其中建筑面积78 hm2,道路面积18 hm2,绿地面积87.8 hm2,绿地率46%。其中水面6.8 hm2,草坪78 hm2。植物配置丰富,应用绿化植物约118种,其中乔木56种,灌木29种,藤本6种。

校园绿化植物主要种群有香樟、广玉兰、银杏、栾树、雪松、国槐、女贞类、柳树、杨树、樱花、马褂木、青桐树、杜英、榉树、重阳木、枫香、三角枫、五角枫、桂花、水杉、池杉、落羽杉、中山杉、黑松、喜树、拐枣、法桐、木瓜、乌桕、红枫、梅花、紫薇、红叶李、紫叶李、柿树、紫玉兰、黄玉兰、石楠类、黄杨类、八角金盘等,草坪主要有天堂草、百慕达、白三叶、麦冬、结缕草、葱兰、鸢尾等。

2.1校园绿化病虫害发生情况

结合2008—2009年绿化病虫害的治理过程,经统计,目前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绿化养护区域内主要发生的病害约35种,主要虫害约60种,具体介绍如下。①食叶性害虫。重点有杂食性强且危害严重的刺蛾类,如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 Ham-pson)、扁刺蛾(Thosea sinensis Walker)等;杂食性食叶害虫小袋蛾(Acanthopsyche sp.)等。危害黄杨属的大叶黄杨斑蛾(Pryeria sinica Moore)、黄杨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 Wa-lker);危害重阳木的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 Cramer);危害国槐的槐尺蠖(蛾)(Semiothisa cinerearia Bremer et Grey);危害银杏的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apanica Moore);危害樟树的樟青凤蝶(Graphium sarprdon Linnaeus);危害葱兰的葱兰夜蛾(Laphygma sp.);危害女贞属的紫光箩纹蛾(Brahmara porphrio Chu et Wang)等。②钻蛀性害虫。主要有天牛类,如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Hope)、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 Faldermann)、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 Hope)等。另外,还有危害樱花的六星黑点豹蠹蛾(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等。③刺吸性害虫。主要有桃赤蚜(Myzus pe-sicae Sulzer)、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栾树蚜虫(Per-iphyllus koelreuteriae Takahashi)、白蜡蚧(Ericerus pela Chav-annes)、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r japonica Green)、紫薇绒蚧(Eriococcus largostroemiae Kuwana)等。④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是多种金龟子幼虫的通称。⑤病害发生种类。生理性病害有樟树黄化病,生态性枝干病害有樟树、喜树、柳树等溃疡病,重阳木丛枝病,石楠、紫薇、大叶黄杨等白粉病,紫薇等煤污病,桂花叶枯病,冷季型草坪腐霉病,草坪锈病等等。

2.2病虫害发生原因

(1)立地条件。新校区绿地表层土壤多为回填土,立地条件差,土壤的熟化程度极低,肥力差,粘性重,易板结,易积水,表土层以下建筑垃圾较多,不利于植物的健康生长发育,生长势差,导致植物自身抗病虫能力不强。另外,花坛、园林小品、各种地下地上管、线网设施的建设,也导致局部不排水,不透气,极易引发植物根部病害,直接导致植株死亡。

(2)栽植质量。为追求景观效果快速成型,栽植密度大,且栽植大树老树、外来树种比例偏大,乡土树种比例偏小,有的反季节栽植,违背植物生长规律,注重短期效果,使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增大。

(3)苗木自身携带病虫害引起。绿化施工时苗木检疫缺失,外来病虫种类和数量相对偏大,带病带虫栽植直接导致病虫发生种类增多,危害加重。

(4)绿化养护科学性不足引起。病虫害防治的及时性、有效性往往受经费、人员、天气等因素的制约。养护技术水平低也制约着植物病虫害防治水平的快速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3病虫害生态防治

植物、植物害虫和病原物共居于绿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竞争、取食、寄生等种种关系,同时它们又和其他生物形成各种各样的食物链和关系网,在物质和能量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病虫害防治的根本原则就是要做到有虫无害,而不是使有害生物彻底消失。因此,必须从生态学观点出发,辨正看待环境、植物、病害、虫害、天敌和各种防治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天敌、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为目标,积极采取加强检疫、栽培管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把病虫侵染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由此建立一个以绿化植物为主体、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生态系统,是校园绿化病虫害生态防治的方向。

3.1加强抚育管理

生长势衰弱的植株是最易遭受病虫害侵染的植物群体,加强植物的抚育管理工作,适时施肥、除草、浇水等,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增强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是病虫害防治的最基础、最经济的方法。

3.2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质来控制害虫,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及其他有益动物治虫等。其中,利用和保护自然界天敌昆虫、鸟类,发挥天敌在生态系统中的平衡作用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放养蚜虫的天敌瓢虫可控制蚜虫的发生,用白僵菌防治农作物的螟虫等生物杀菌剂如阿维菌素、苏云菌杆菌、球庖白僵菌素等在害虫防治中已经取得了巨大效益[4]。利用阿维菌等真菌、Bt等细菌、病毒、病原微生物来防治植物病虫害,具有繁殖快、用量少、持效长等优点,不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利用生物农药,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持久,如Bt乳剂、灭幼脲、烟渗碱等生物农药,是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首选农药[5]。

3.3物理防治

利用黑光灯等简单工具以及光、温度、湿度、热、电、放射线等防治害虫。如对天牛、木蠹蛾等,可根据其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采取人工捕杀、诱杀等进行防治。这些方法成本较低,对生态系统和人类都没有危害,并可对某种特定害虫加以控制。

3.4利用生态环境对病虫害固有的免疫力发展相生植保[6]

生态环境对病虫害是有免疫力的,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固有的动植物间食物链关系种植相生植物,提高这种免疫力。合理的植物组成,是控制病虫害的有效措施。如多栽种一些乡土树种和优化天敌生态环境的蜜源植物(芸香科等),其花粉能为姬蜂、食蚜蝇、草蛉等天敌昆虫提供丰富的营养食料;同时,要避免种植病虫转主寄生植物,还要注意植物间的他感作用,防止相克后引发病虫害。

3.5正确使用农药防治

要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期进行合理防治;交替使用农药,合理混配农药,尽量做到一种农药1年使用最多不超过2次,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尽量使用植物提取(如1.2%苦·烟乳油等)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少用广谱性农药,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避免植物产生药害,将农药造成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并力求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把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之下。为了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药的杀虫效果,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建议最好采用根施法、浇灌法、树干强力注射法。

4结论

校园绿化植物病虫害科学防治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校园绿化植物的健康成长、校园景观的形成、校园文化的体现,更有利于校园绿化植物生态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把生态学观念贯彻校园绿化的全过程,全程运用生态防治方法,是有效提高校园绿化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尽快提高高校校园绿化养护水平的有效途径。

5参考文献

[1] 陈科东.校园绿地植物组景的新思考[J].科技资讯,2007(29):180-181.

[2] 张鹏骞,郭昊嫒.对高校校园绿化养护管理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19-322.

[3] (英)Brian Clouston.风景园林植物配置[M].陈自新,许慈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 陈君茹.如何提高生物杀虫剂的防治效果[J].河北农业科技,2008(1):22.

[5] 徐玉成,李桂娥,刘涛,等.郑州市郑东新区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与防治[J].河南林业科技,2008(2):27-28.

上一篇:农业生物防治范文 下一篇:生物防治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