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医联体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22 11:37:34

乡镇卫生院医联体总结

乡镇卫生院医联体总结篇1

一.加大政府对医疗事业的投入

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因此,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对政府来说责无旁贷。我们以县乡财政投入为主,多形式、多渠道筹资4600余万元,迁建乡镇卫生院1所、改建9所,新建改建门诊楼、病房楼12座,建成标准卫生所(室)316个;新增医疗设备460余台,配备配齐B超、心电图、X光机、救护车等设备;乡镇卫生院的产科、急诊科、中医科等科室齐全,均达到省级规范化建设标准,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此外,县、乡分别设立急救中心和急救站,开通120急救电话,配全配齐救护车辆,并与110、122配套联动,形成快速畅通的急救服务体系,畅通了绿色生命通道。

二.整合现有医疗资源

强化网点建设,提升服务功能。为解决乡村卫生机构布局不合理、设施落后、功能弱化等问题,我县先后将15所乡镇卫生院、860个村卫所(室),分别整合为11个院(所)和440个所(室),确保“一乡(镇)一院、一村一所(室)”,全县农村卫生机构网点布局进一步优化。

强化纵向业务合作。采取就近联合办法,把11个所乡镇卫生院分成3个医疗社区,每个县级医院分别与3个至4个乡镇卫生院就近联合,在技术指导、双向转诊、急诊抢救、后勤服务、业务培训等方面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实行患者通治、设备通用、专家通享、技术通行、药品通购的“五通”模式。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乡镇卫生院对不能诊治的病人可直接开具门诊病历和住院申请,到联合协作的县级医院优先就诊住院,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到乡镇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

建立医疗合作集团。为实现卫生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我们以3所县级医院为龙头,11所乡镇卫生院为依托,440个村卫生所(室)为基础,建立县医疗合作集团,履行全县卫生行业的业务管理、质量控制、技术协作等职能,初步构建起县内医疗资源共用、优势互补的城乡卫生一体化服务体系。

三. 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政府责任

为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能,我县采取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模式,对村卫生所(室)实行行政、业务、财务、药品“四统一”管理制度,形成了以乡带村、网络畅通的格局。把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和经费划归县卫生行政部门,实行“两控两放”,即:控制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和经费总额,放开用人权和分配权,使卫生行政部门管人与管事相结合,形成人财物、责权利协调统一的管理新体制。

把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都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单位管理,对到村卫生所(室)就诊发生的费用,随诊随报;对到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就诊的,在门诊收款处均开设2个窗口,患者在一个窗钱后,马上在另一个窗口报销,随诊随报;对住院患者,实行先交款出院时报销的办法,手续同样简捷,从而有效解决了农民报销不方便的问题。

四. 通过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为激发卫生系统内部活力,优化运行机制,我县全面实行院长选拔制、全员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绩效工资制和内部申告制,形成了晋升靠业绩、 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良好局面。近年来,通过“五制”改革,全县公开选聘乡镇卫生院长、副院长26人,压缩中层管理岗位20%,调离技术岗位上的非技术人员65人,技术人员占乡镇卫生院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90%以上,并从1881名乡村医生中择优聘用1700名,经过培训全部取得中专以上学历和执业资格。

实行技术力量下沉。采取专业人员和技术错层下沉方式,把县、乡专业人员分别轮流下沉到联合协作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半年一个周期,工资由原单位支付。目前,已有200多名县、乡专业人员在基层帮扶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定期业务培训、大型医疗设备检查互惠互利制度,以及病人选择医生制度,公开选拔出42名学科带头人,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巡诊查房,帮助开展业务。两年来,先后为基层培训人员1825人次,带教328人次,进行会诊710余次,指导疑难手术112次。

乡镇卫生院医联体总结篇2

针对市级医院120急救资源不足,人员配布不够,加上120与急救现场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及时就近实施院前急救很有必要。就近基层医院急救医生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为患者抢救赢得时间。建立规范有效的院前急救模式及双向转诊制度则成为这种选择能否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院前急救 双向转诊 体系建设 积极作用

近2年以来,我市人民医院与部分乡镇卫生院建立院前急救联盟,联盟卫生院医疗急救资源实行联合调度,对外统一公布急救电话。市人民医院对联盟卫生院给予技术支持和帮扶,对联盟卫生院上转病人优化流程,纳入急救绿色通道;对下转病人由市人民医院统一护送,联盟卫生院按指导意见做好病人后期治疗。经过一段时间运作,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对双向转诊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开始显现[1]。

1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双向转诊实现有效对接的载体和途径

1.1 院前急救联盟的成立。联盟乡镇卫生院覆盖了全市东西南北四大区域,形成以市人民医院为中心,辐射全市乡镇卫生院的院前急救网络。以院前急救联盟为载体,加强市级医院与基层卫生院的联系和交流,在此过程中,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职责,清晰界定病人的流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院前急救联盟的运行实际就是双向转诊的前奏,为搭建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牵线搭桥。

1.2 院前急救联盟把原本分散和互不相干的医疗单位紧密串连在一起,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有了共同的利益追求,相比之前指令性要求双向转诊更具有可操作性,在权利、职责、利益明确的情况下,双向转诊会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有效消除双向转诊过程中的商业成分

2.1 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及双向转诊制度客观条件已基本成熟:新医改把卫生资源更多倾向农村,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实行绩效工资,改变了过去乡镇卫生院自生自灭状况,特别是5.12汶川地震以来,我市作为极重灾区,通过北京的对口援建,市乡两级医院硬件设施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翻天覆地变化,各级医院都分别选送医务人员到北京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进修学习,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各乡镇卫生院已具备院前急救能力。

2.2.院前急救联盟将乡镇卫生院与市人民医院结为利益共同体,但这种利益共同体是在消除了商业成分之后的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比如,市人民医院对联盟单位转来的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化服务流程,对转来的患者不做重复检查,实行资源共享。

3.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延伸了双向转诊的内涵

3.1 市人民医院每月派出专家团到各联盟乡镇卫生院查房、义诊,协助处理疑难病症,还免费为联盟乡镇卫生院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市人民医院根据各联盟单位实际情况,建立技术支持体系,密切临床医疗专家和基层医师指导帮扶关系,长期为乡镇卫生院实施技术业务指导;市人民医院组织的教学查房、疑难病例学术讲座和培训,要求联盟单位优先参加。

3.2 从上述协作的部分内容不难发现,院前急救联盟的合作绝不仅仅局限在双向转诊,而是市级医院在更大范围内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持和帮扶,这样能使双方的合作更紧密,既能发挥双向转诊过程中的效益,还能使城市卫生优势资源更多输入农村,符合国家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规划。

4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使双向转诊更具可操作性

传统的双向转诊由于上下级医疗机构责任、义务不明确,这种制度规范的缺失使双向转诊流于形式。院前急救联盟出台了统一的转诊标准和规范的转诊程序,市人民医院明确要求将慢性病或处于康复期的患者转回联盟乡镇卫生院,并对各临床科室有严格制度约束。联盟单位对转诊病人实行互通、共享,对转诊病人保持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市人民医院在下转病人时提前通知,并提供下转患者有关资料,注明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下一步的治疗康复计划;对上转病人,同样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及时反馈至上级医院,医疗机构之间实现转诊病人的有效衔接。

5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实现双向转诊利益最大化

5.1 传统的院前急救,由于国家对120中心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管理,多数地方是靠市场推动、利益驱使来建设120急救体系,各级医院都设置了各自的急救电话,这就导致了以下几种不正常现象的出现:有的急救行为完全是舍近求远;乡镇卫生院接诊的病人根本没有能力救治;病人家属为了保险起见,往往会同时打几个急救电话,有时几辆急救车同时到达。

5.2 院前急救联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覆盖全市的联盟急救网络按照属地原则实行统一调度,乡镇卫生院有能力救治的病人可以就近治疗,不能救治的病人直接送往市级医院,这一过程不仅为病人争取了抢救的时间,也避免了急救资源的重复使用。

5.3 由于院前急救体系的牵线搭桥,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和医疗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共享。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医疗机构共同目标是如何让双方利益最大化,联盟单位定期总结,对转诊病人定期分析、比较,建立有效的调节机制,促进双向转诊在联盟内部高效、高质运转,增强联盟医院活力,使双向转诊的执行更加有力。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求我们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网络,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和治疗,提高诊疗速度,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医疗服务需求[2]。基层卫生院院前急救与双向转诊这一模式的建立,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功能定位清楚、各负其责、各施其职、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综合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双向转诊制度对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完善基层卫生院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对深化双向转诊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影响,值得同道尝试或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孝琦,何中臣,唐贵忠.新医改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契机及发展路径思考[J].河北医学,2010,39(11):1617.

乡镇卫生院医联体总结篇3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 医院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R19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60-01

2012年新一轮医院信息化工作中提出了建立并逐步覆盖乡镇主卫生院一级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也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首次确定为支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支柱之一。多层人医院保障体系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医院作为医疗信息化应用和实践的主体,在医疗信息化推广和应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着缺乏统一性,基础数据不能共享,技术人才的匮乏,医院的领导重视不够等问题。新医改政策的提出,在给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数字化医院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

1 数字化医院内涵

数字化医院简而言之就是指运用数字化的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及各类应用软件, 采用最优化的工作流程, 能够系统、及时、准确以及便捷地对临床医疗服务和管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 实现医院各项业务数字化运作和智能化管理, 并能与医院外部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的现代化医院。数字化医院具备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服务三个概念, 主要特征为无纸化、无线化、无胶片化。信息系统是全院业务流程的重要支撑平台, 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 CIS) 、医学影像和通信系统( PACS)、电子病历系统(ERP)、护理信息系统(NIS)、检验信息系统( L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及远程医学系统( Tele-medicine) 等。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可为医院在管理方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 优化病人的就医流程,缩短病人的看病时间, 是现代化医院管理模式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挑战, 也是未来医院的发展趋势[1]。

2 乡镇卫生院数字化建设面临若干问题

数字化医院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我国部分医院经过近些年的信息化建设, 已经建立数字化医院的基础, 正在向数字化医院的方向努力, 现阶段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乡镇卫生院的信息化建设,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2.1 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缺失

就当前来看,我国大中型医院现在都基本建立了规模不等的HIS 系统、LIS系统、PACS 系统以及OA系统等, 但由于这些系统软件来自不同的软件厂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 使得将信息整合、汇总、利用起来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乡镇卫生院的信息化建设更加困难,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网络和数据整合的问题,由于缺乏数据交换的手段,造成大量的病人基本信息及健康档案不能及时有效的被其他部门所使用, 更由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缺少, 使得乡镇卫生院与医院间远程诊疗的形同虚设。因此乡镇卫生院信息化标准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偏远地方乡镇数字化建设的瓶颈。

2.2 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化使用及维护出现盲区

数字化建设是以人才为依托的,从信息化建设的设计到实施,以及信息化功能的应用整合,其过程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目的是服务于医疗和管理的。这也就要求在医院信息中心工作的人员要同时具备医疗、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维护知识,这种人才在乡镇卫生院是很难找到的,乡镇卫生院简单的管理和维护人员就当前来看也十分缺乏。

2.3 总体规划不合理,建设不表难以实现

医院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十分重要,从数据安全、冗余、备份到流程的整体改造、各模块间的数据传输、数据共享以及建立分诊,减少门诊病人交费排队等。而当前我国部分医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存在缺少整体规划,一些病人检查的数无法第一时间上传至门诊工作站及住院工作站,没有达到应有的建设目标,病人可能不能真切感受到信息化的实惠和效率,反而在有的时候,会加深医患关系,结果是得不偿失。所以建设数字化医院必须把该项目看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规划。而在乡镇卫生院也存在着病人信息不全,数据以点的形式存储,在数据整合上存在着困难。

2.4 缺少符合医院管理的业务流程标准

手工的业务流程存在涉及部门多、时间长、规范不合理等问题,与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流程不一致而发生冲突, 因此有些医院在软件开始使用后发现工作流程不合理,靠修改软件来适应工作流程,或者靠改变工作流程来适应软件需求,其实这都是错误的, 最终反而导致工作效率没有明显提高, 医疗服务和医院的管理水平也没有得到预期的改善。

2.5 其他

乡镇卫生院人员少,离市区远,有的地方没有互联网络,单机存储数据的安全、备分以及数据导入导出、与上级部门实现网络数据共享,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3 乡镇卫生院数字化建设主要对策

3.1 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

在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基础上, 参照国外先进的信息标准化系统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建立起适合我国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乡镇卫生院提供的数据,能够规范化,标准化,上级部门及其它医院能够读写乡镇卫生院提供的数据,做到数据共享。

3.2 打造医院信息化建设专业团队,异地对乡镇卫生院进行技术支持

数字化医院建设需要的是集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医院信息部门的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远程访问或电话,指导乡镇卫生院信息技术人员或培训过电脑使用的医师,进行问题解决。

3.3 采用多种模式进行数据交换,扩大信息化数据覆盖面

有互联网的乡镇卫生院可以能过网络把数据上传至上级部门,在没有互联网的偏远乡镇卫生院,可以采取先单机录入数据,通过拷贝、导出等方法,及时把导出的数据送到上级部门,通过上级部门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共享,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进行多部门之间病人信息数据交换。

4 结束语

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任务,在建设中逐步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应根据各乡镇卫生院的需要抓重点、分层次、分阶段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要做到少走弯路,尽可能的把病人所有数据整合一起,实现双向转诊。使乡镇卫生院的信息化建设能够真正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道雄.浅析数字化医院的现状及发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Vo l1 24,No1 1,Jan 2011

[2] 杜方冬.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实证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J].情报志,2009(5):42-43

[3] 韩国献.河南省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医学信息学,2007(20):1544-1555

[4] 陶炜.医院信息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医学信息,2011(3): 1141-1142

[5] 范启勇,王杰宁,邬惊雷. 数字化医院的内涵特征和基本框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57-58

乡镇卫生院医联体总结篇4

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媒体记者朋友:

2010年我县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民生为要,小财政办大民生,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认真履行政府办医职责,有效构建了政府办医、现代医院管理、城乡统筹发展“三大”新机制,全面、系统、协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力推动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三强化”构建政府办医工作新机制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医改的目标,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政府办医责无旁贷!我县县委政府立足县情,从资源配置、财政投入、支付方式等改革入手,探索建立了具有XX特色的政府办医新机制。

强化改革驱动。我们充分认识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立足高位推动,抓好高端发力,保障了医改的顺利推进。一是注重组织领导。建立一把手推医改的领导机制,成立由书记、县长同任组长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二是注重部门协作。建立医改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工作例会,总结经验成绩,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三是注重考核运用。建立考核考评制度,落实部门任务台账管理,并将医改推进情况纳入成员部门年终考核,作为部门“一把手”提拔任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强化规划引领。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形成了“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精准定位区域卫生功能。县人民医院作为二级甲等医院,在服务能力上向三级医院发展,县中医医院作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作为一级甲等医院,在服务能力上向二级医院方向发展;一般乡镇卫生院向一级甲等医院发展;公共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均达到标准化要求。二是科学配置区域卫生资源。立足构建“15分钟城市社区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科学合理布局全县医疗卫生机构134个,其中县级公立医院2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个,乡镇卫生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民营医院3个,村卫生室101个,其他医疗机构13个。三是填平补齐区域卫生短板。大力实施“基础设施、信息建设、人才队伍”提升三年攻坚计划,推进了县乡村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打造了环境优美、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的卫生服务场所;建立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开通了县域内医疗卫生单位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医务人员由改革前697人增加到1568人,实现了人才队伍“倍增”。

强化制度保障。财政保障、人事编制、薪酬分配、医保支付是医改中政府办医的核心,攸关改革的成败!我们积极探索,打破常规,四招并举,扫除了改革的最大“拦路虎”。一是改革投入保障制度。在县乡实施人员工资、历史债务、发展投入财政“三个兜底”政策,改革以来,共投入人员工资2个亿,化解历史债务7000余万元、发展投入等9.04亿元,较“十一五”增加3倍,政府年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比重从11.17%提升到16.53%,从根本上解决了医院发展资金“瓶颈”,打破了医院“自己找饭吃”的窘境,让医务人员真正成为“公家人”,医院步入了发展快车道,跑出了加速度。在村级实现公共卫生和基本药物财政匹配经费、计生技术服务经费、每月定补资金和养老保险财政投入“四个到位”,改革以来,共投入3500余万元,从根本上保障了村医待遇,解决了村医后顾之忧,筑牢了基层网底。二是改革人事编制制度。在编制管理方面。在县级公立医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按照床位数1:1.4、一般乡镇卫生院按照每千常住人口3.5人、村卫生室按千人口1人的标准进行科学核编;在县级公立医院实施编制备案制、在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编制不足的问题。在人员聘用方面。采取直招、招考和聘用等形式实现用人自主;建立岗位责任制,变固定用人为合同用人,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施即评即聘,职称评定不受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限制。改革以来,全县从新核定人员编制2124名,较改革前增加118.97%,高中级职称人员分别增加2.5倍、1.8倍。三是改革薪酬分配制度。实施绩效奖励。在足额保障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同时,将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收支节余的40%、乡镇卫生院的50%,按照工作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量化指标兑现绩效奖励,将48%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5.5元/人次的一般诊疗费、417元/月/人财政基药补助全部纳入村医绩效考核。实施人才津贴。对到县级医院工作的医学类高级职称、博士每月补助1000元、硕士800元的人才津贴;到乡镇工作的医学类高级职称、硕士以及取得全科医师资格的本科生每月补助1500元,取得执业资格的全日制本科生每月补贴1000元,对到一般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每月补助100元;对村医增加500元/人/月的财政定额补助。实施村医养老保险。参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标准,县财政承担19%、个人缴纳8%,解决村医养老保险。改革以来,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年收入从5.2万元增加到9.3万元,乡镇卫生院从3.8万元增加到7.6万元,村医年均收入从1.5万元增加到3.8万元,收入实现了“翻番”。四是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按照“总额预算、总量控制、风险共担”的原则。首先是对前三年各医疗机构疾病发生率和住院率进行总量测算,科学合理核定各医疗机构门诊、住院人次和次均费用。其次是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科学设定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阳性率、转院转诊率、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占比等临床监测指标,实行每月监测统计,并与年度考核、质保金兑付相挂勾。再次是探索建立风险共担管理机制,实施按人头、按病种付费为主要措施的混合支付方式,实行总额预付,每月结账,年终决算,对超出核定诊疗人次、次均费用部分由医保基金与医疗机构各承担50%。最后是探索建立医保医疗谈判协商机制,充分结合临床路径管理,大力推进单病种付费,实行超支不补,节约归己,逐步扩大病种范围,2016年达150个。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规范了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控制了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引导了病人合理流向、提高了基金使用效率,撬动了医改向纵深发展。

“三举措”构建现代医院管理新机制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政府办医新机制的建立,我们内外兼修,积极探索,从破除以药补医、管办政事分离、加强学科建设、推行临床路径、实施绩效考核、开展优质服务等方面着力,建立了现代医院管理新机制,提高了县级公立医院的诊治能力,发挥了县域医疗服务龙头的作用,缓解了群众看病难、贵问题。

实施破除以药补医举措,去虚高价为零差率,实现功能回归。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一是实施零加成销售。2010年,县人民医院在全国率先实施药品零加成销售,先行先试打破以药补医。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二是实施亏损补偿。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减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三是实施价格动态调整。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163项。通过降低药价、堵住浪费、腾出空间、调整价格,摒除“以药补医”陈规,实现“腾笼换鸟”的目标,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更趋合理,药占比由42%降至18.97%,医务性收入由35%提高到67%。

实施管办政事分离举措,去多重管理为法人治理,实现自主经营。为规范政府、部门、医院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理顺医院管理体制,我们着重从“管”、“放”上下功夫。在“管”上。建立县长任主任,发改、财政、人社、卫计、编制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落实办事机构(医管办)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5名,具体负责医院发展规划、章程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财政投入、院长选聘、运行监管、绩效考核等政府办医等职能,实行季度考核通报制,将药占比、平均住院床日、均次费用、抗菌药物使用等医改核心指标,纳入院长任期目标责任管理,考核结果与医改资金分配、院长是否续聘挂钩。在“放”上。实施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建立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医院管理层执行的“三权联动”管理体制,医院院长作为独立法人,赋予人事管理、副职推荐、绩效分配、年度预算执行等经营自主管理权。通过“管”与“放”,改变了多头办医、多头管医,激发了医院活力。

实施龙头示范带动举措,去陈旧管理为现代管理,实现高效运行。县级公立医院是县域内医疗机构的龙头,其医疗服务能力、精细管理水平和服务态度质量,最能直观反映广大群众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认识和感受,我们从四方面做好“龙头”示范。一是打造重点学科、实施品牌战略。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打造重点学科,县人民医院建成骨外、普外、重症医学3个省级重点专科;县中医医院针灸理疗康复科列入部级重点建设专科,建成脑病、肺病2个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打造了医院品牌。二是推行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建立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医院制度为保障、奖惩结合为措施的临床路径管理办法,实现管理病种数与管理出院人数不断增加,做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增加到150个,入径数覆盖出院人数66%,成功率达98%。三是实施绩效奖励,激发改革活力。打破“大锅饭”,建立起主要以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医疗风险、责任大小、成本控制、医德医风、群众满意度等为依据的考核制度,重点向关键岗位、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及临床一线倾斜,杜绝了医务人员效益主要靠药品和医疗收入的现象。四是实施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建立预约门诊、假日门诊、“先诊疗后结算”等三十项便民惠民措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挂号排长队、就诊排长队、缴费排长队、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问题。搭建医患沟通平台,成立患者回访中心,对100%的出院患者进行跟踪回访服务,连续5年实现“零事故、零赔偿”,“零刑事案件、零伤医案件”,医疗矛盾纠纷“零激化”。

“三坚持”构建区域统筹发展新机制

改革推动进程中,政府的精准定位、精准摆位,政府办医新机制的建立,发挥了县级公立医院的龙头作用,提升了镇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了城乡联动、统筹发展,形成了“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新格局。

坚持服务能力同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解决群众就近就医,必须提升镇村服务能力,必须强化镇村自身建设,必须激发镇村主观能动性。一是建立运行管理新机制。建立了“院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和精细化管理”的“四制一管理”内部运行新机制。二是搭建人才培养新平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出台人才培养激励措施,采取进修学习、全科医生培训、学历提升等形式,努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镇村卫生人才队伍。目前,全县10个乡镇卫生院均拥有一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达到执业医师、注册护士、高级职称全覆盖,大专及以上学历、取得执业资格人员较改革前均提高3倍,高中级职称占比分别由0、5%提高到6%、17%。三是努力提升服务新水平。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在提升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以儿科、产科、中医科等特色科室为突破口,努力提升急诊急救、中医药特色诊疗、慢病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服务能力;科学设置公共卫生服务科室,规范服务流程,建立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机制,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四是推行乡村一体管理新模式。建立村医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村医镇聘村用,深入推进“三制四有五统一”为基本内容的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实施乡村两级人员互派互动,切实提高村医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坚持分级诊疗同建。分级诊疗是当前医改五项重点任务之首,我们坚持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就医新秩序。一是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明确高血压、糖尿病等7个病种进行双向转诊,规范分级诊疗服务流程,完善急救绿色通道,优化考核措施;实行医保差别化报销政策,减免转诊患者门槛费,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引导患者下沉到基层就诊,2016年,成功转诊911例,其中上转下464例。二是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老年人、慢性病等11类重点人群为对象,实行1名县级医师+1名乡镇全科医师+1名注册护士+1名乡村医生的“四个一”模式组建签约服务团队,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6年,总签约率达38.5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1.22%。三是组建医联体。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核心,按照“分工协作、合作共赢、统筹协调”原则,上联三甲、下联镇村,组建了6个县域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四是实施远程诊疗。2家县级公立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区域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开展远程会诊118例,实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五是人才交流互动。县级医务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须到乡镇服务半年以上,乡镇对应上派医务人员进修学习;乡镇医务人员晋升职称须到村卫生室服务三个月以上,同时村医对应到乡镇接受培训。

坚持其他医改同步。改革进程中,我们认识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内容多、任务重,要取得成效,决不能“单兵作战”,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一是“三提高”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覆盖水平。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9%,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应保尽保。提高保障水平。构建基本医疗保障、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制度,及时调整补偿政策,新农合住院补偿县级报销比例达70%、乡镇达85%。提高服务水平。推行“三重医疗保障”一站式服务,实施网络信息化管理,实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结报”,乡镇合医办与乡镇卫生院合署办公,方便群众。二是“四统一”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统一理念。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医务人员实施基本药物参与度,加强对社会公众宣传,增强大众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了解和认可程度。统一采购。明确规定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统一在省药品招标采购平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村卫生室所有药品由乡镇统一配送到位。统一要求。将镇村两级使用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并明确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10%。2010年,乡村两级就实现了网上采购率、基药配送率、零加成销售率“三个100%”,使用率达85%以上,县级公立医院优先配备使用基药,配备率达75%,使用率达60%。三是“三清楚三规范一到位”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县级指导、镇村服务的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制定了工作和考核方案,明确了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流程,做到职责、底数、指标“三清楚”和服务流程、经费管理、考核评价“三规范”,实现了基本公卫服务到位。2016年,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82%,预防接种率达99.96%,传染病发病率为452.3/10万,较上年降低1.65%,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达93.99%,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95.41%,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管理率达97.0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87.88%,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3.49%。

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我县政府办医、现代医院管理、区域统筹发展工作新机制的建立,有力推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改革以来,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公共产品的公益性质得到体现,县级公立医院均次费用不增反降,由改革前3741元降至3379元,乡镇卫生院尽管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但是均次费用增幅远低于GDP增幅,群众就医报销自付比由42.62%降到31.5%,大病实际自付比由40.28%降至24.93%。

改革以来,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16年,全县门诊患者107.16万人次,其中县级公立医院25.88万人次,占比24.15%,镇村(含民营)81.28万人次,占比75.85%;住院患者5.33万人次,其中县级公立医院2.76人次,占比51%,镇村(含民营)2.57人次,占比49%;外出就诊率由改革前25.65%降至9.78%,基本实现了“90%的大病不出县和90%患者不出县”的目标。

改革以来,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通过能力提升、费用控制、优质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等措施,医患关系进一步和谐,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经多彩贵州第三方测评连续5年位列全省前三。多次得到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调研时说“XX县的公立医院改革水平已经迈入全国先进行列,为贵州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可推广的“XX模式”,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调研时评价“XX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政府办医、在法人治理、在激励机制方面很有特色,“XX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

各位领导、专家、媒体记者朋友,回顾医改历程,我们深深感受到没有县委政府的精准定位和精准摆位,改革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我们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一些不足。请各位领导、专家、记者朋友给予悉心指导,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自觉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监管五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

乡镇卫生院医联体总结篇5

一、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得到完善

2014年上半,自治区参合农民合计 人,参合率达 %,同比增加 %。截止6月底,累计补偿 人次,补偿总费用达 亿元。其中住院 人次,补偿 亿元,门诊统筹补偿 万人次,补偿 万元,门诊家庭账户补偿 万人次,补偿 万元,慢性病补偿 人次,补偿 万元,住院正常产补偿 人次,补偿万元。

(一)抓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各市、县在合作医疗宣传发动上继续采取各种形式,层层动员部署,重点帮助基层干部克服畏难怕烦等情绪,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等形式,积极宣传中央及自治区人大、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决策指示,发放了一大批宣传、学习资料到有关部门及各市、县,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各市、县通报合作医疗的有关情况,介绍经验做法,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重视。

(二)抓规范管理,提高管理能力

为使参合农民享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杜绝违规违纪问题发生,自治区认真落实稽查制度、医疗费用公示制度、举报查实处理制度及黄色预警机制,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动态管理与目标管理。在完善各市、县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向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和自治区新农合信息平台延升。经过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目前,个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已与大部分县经办机构实行了“出院即报”工作,总体运行良好。参合农民办理出院手续时,可当即领取住院补偿款,实现出院结算、补偿一次到位。减少了参合农民域外就医后报销需要屡次往返奔波的繁琐及费用,使参合农民就医更加方便,也减轻了县级新农合机构的工作强度,使新农合异地就医报销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为提高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能力,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组织各市、县新农合相关管理和经办人员参加培训班,对各乡镇管理和经办人员进行培训,各市、县卫生局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经办人员进行培训,共培训县级管理和经办人员 人,乡级管理和经办人员 人,定点医疗机构经办人员人。自治区新农合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三)抓资金保障,探索长效筹资机制

自治区建立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投入的动态增长机制,各级财政每年补助提高比例不低于10%。在保持制度稳定性和充分考虑农民对制度的认同及参与程度的基础上,间隔一定年限对个人筹资标准作适当调整,来逐步增强基金实力,提高保障能力。随着筹资制度的深入实施,在依靠基层干部分片包干上门收缴个人出资的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开展试点,探索依托乡镇社会保障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个人筹资收缴点,或在农民自愿前提下,委托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水电费等收取单位代收,科学引导农民群众自愿缴费,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农民个人筹资机制,减轻了镇村干部上门收缴工作压力。

(四)抓监督检查,确保安全运行

严格执行新农合基金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设立基金财政专户,保证财政补助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确保基金“钱帐分离、封闭运行”。采取措施通过稳妥调整,使统筹年度与财政预算年度一致。各级财政、审计和卫生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切实承担基金监管责任,定期开展基金专项检查和审计工作。县级经办机构配备专职财会人员,成立基金稽查组织,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审核结报监管。各行政村定期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情况。根据自治区统一部署和要求,今年上半年,各市卫生局对全部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和部分县级医疗机构,县卫生局对全部县级医疗机构和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和部分村级医疗机构,乡镇合管站对所有村医疗机构进行了全面检查。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对考核结果为“差”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了通报批评。自治区先后组织多次检查评估工作,对各市、县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合作医疗政府补助资金落实、人员机构和保障水平等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二、农村卫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一)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切实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明确以市为主,市、县、乡、村分级负责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市级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承担全面责任,成立由政府领导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农村卫生工作领导协调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督查农村卫生工作的开展。明确县、乡镇政府的公共卫生管理和领导职能,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确定一位领导分管卫生工作,设立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员,负责落实辖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村级自治组织建立村级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协调做好本村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同时,健全以市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为指导,县医院、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明确乡镇、村级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建立和推广农村社区责任医生制,确保使每个农民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二)卫生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今年上半年,各市、县按照自治区计划安排,在财政、城建等部门配合支持下,抓紧动工实施,取得了很大成效。自治区共投入 万元,对 所医院、卫生院进行了建设,其中新修 所,维修 所,扩建 所,新建面积达 平方米,维修面积 平方米,并将各种仪器配置到位。通过建设,基层卫生设施缓解了业务用房紧张状况,院容院貌焕然一新,医疗设备得到添充更新,卫生人员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好转,广大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有所缓解。

(三)医疗卫生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狠抓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举办了乡镇卫生院急诊急救医师培训班,对自治区乡镇卫生院 名临床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为每所卫生院培养了1名急诊急救医师。培训班每期理论培训1个月,临床实习5个月,主要培训与急诊急救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结束时,进行了严格考试,对考核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并根据每位学员学习考勤情况,给予适当学分。通过培训,使乡镇卫生院的急诊急救能力、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增强了卫生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四)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为了防止出现新的“大锅饭”现象,全面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各市、县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区有关规定,从人员、财务、进修学习、收入分配、综合考核等各方面进行规范,切实加大了卫生机构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了业务工作开展,特别是加强了人员管理。如,乡镇卫生院院长由县卫生局任命,年初卫生局与乡镇卫生院院长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对责任书完成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考评。各市、县还出台了《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管理制度》,规定了卫技人员请销假、学习、进修制度,并对违反规定的工作人员,不纳入年度考核,起到了警示作用,人员请销假制度得到落实,吃空饷、假学习行为得到了纠正。在稳定基层卫生队伍上,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一是控制人才逆向流动,分配到基层卫生院工作的大中专学生在基层工作不满三年,一般情况不能调入县城工作;二是大中专学生分配面向基层;三是通过多种途径送出去进修学习,培养专业技术带头人。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稳步推进

各市、县进一步深化了乡镇卫生院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竞争上岗,扩大了卫生院分配自,业务收入,扣除成本和业务开支后结余一部分留给单位,其余由卫生院根据人员岗位、任务、业绩进行分配,激励和调动了基层卫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各县卫生院20-30%的业务收入留给单位,70-80%由卫生院根据人员岗位、任务、业绩考核结果进行分配,半年兑现一次;浮动和超收部分在留足单位发展资金的前提下,允许按系数考核奖励。

同时,全面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根据不同经济类型地区给予适当补助。改革补助方式,由各市政府制定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指导意见,县级制订考核办法,对乡镇、村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实施项目管理和目标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量化拨付每年每服务人口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

四、对口支援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扎实推进万名医师对口支援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工作,卫生下乡对口支援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为推动卫生下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确保对口帮扶工作取得实效、长效,今年上半年我们着重落实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政策培训力度。结合卫生下乡工作管理人员部分调整的实际,为确保工作的连续性,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政策培训,充分利用会议、培训班等手段,大力发挥市、县卫生局网络信息平台优势,着力提高广大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让大家明确“卫生下乡做什么”。二是完善卫生下乡管理制度。结合实际,进一步落实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制度,以下乡人员管理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完善卫生下乡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卫生下乡人员管理、任务内容、数据信息统计等方面的各项要求,让大家明确“卫生下乡怎么做”。三是推进卫生下乡信息平台建设。我们凭借市、县卫生局网络资源优势,开辟卫生下乡网络专题,将卫生下乡有关制度、管理文书等材料上网公开,在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有关单位开展工作的同时,接受群众查询与监督,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目前已编发卫生下乡电子简报及有关工作信息 条,初步建立起卫生下乡信息互动交换平台。

截止目前,共组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所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 所,贫困县医院所;派出下乡医务人员 人次,诊治病人 人次,实施各类手术 例,抢救危重病人 例,减免医疗费用 元,入户巡诊 次,服务 人次,举办各种培训班 次,培训基层卫生人员 人次,指导受援单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项,完善规章制度 项,免费接受基层单位医务人员进修学习 人次,各支援单位捐赠医疗器械、药品及现金等累计达 元,转诊病人 人次。

五、国际国内农村卫生合作项目不断扩大

积极与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联合举办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合作项目,对自治区 个经济欠发达县卫生局局长及医院院长进行了培训。主要学习有关卫生政策法规、现代管理理论、公共卫生管理、医院经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服务营销理论和医院文化建设等知识。通过培训,熟悉了卫生政策法规、现代管理理论、公共卫生管理、医院管理理论和医院文化建设理念,解决了平时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难题,对提高卫生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自治区会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官员和部级专家对基层初级卫生保健项目进行了部级督导活动,了解了项目县卫生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项目经费的发放情况和合作医疗工作的进展。督导组认为,自项目工作启动以来,整体工作取得了进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项目管理网络,基本建立了项目良性运行机制。卫生厅加大了对项目的管理力度,宣传工作到位,从自治区到地区到县到乡,各级人员对项目的实施内容比较明确,农牧民对合作医疗等项目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些县在项目管理、合作医疗的推广等方面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和做法。

上半年,自治区农村卫生工作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及全年重点工作,下半年,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扎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继续加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其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继续推进新农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力争完成所有市、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联网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出院即报”;继续加强基金监管,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管理和使用的专项督导,从体制上、机制上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基金安全。

(二)稳步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办法措施,推进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示范市、县创建活动向深入开展,为实现2014年全部达标打好基础。结合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示范市、县创建工作,开展“十佳”乡镇卫生院院长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卫生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工作向深入发展。

(三)切实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结合当前医改形势,试行村卫生分级评定制度,进一步提高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和管理水平,推动农村新民居村卫生室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组织先进村卫生室和优秀乡村医生的评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四)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卫生人员培训。继续组织实施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培训、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管理知识培训及各市、县村卫生室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工作,使其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动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五)继续实施万名医师对口支援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活动。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丰富活动内容,推进卫生下乡工作的长效机制的建立。继续推进城市专家高超技术与农民群众健康需求有效对接,解决农村基层高水平医疗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卫生下乡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乡镇卫生院医联体总结篇6

4月22日,“乡镇医生执业资格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有关专家和学者就乡镇医生执业资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今年“两会”上,河南省卫生监督局副所长刘宏兆提出“乡医”制度设想:即在现行国家医师制度框架内,实行乡(镇)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使取得乡(镇)医师执业证书后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在农村乡镇卫生院、农村医疗诊所、村卫生室等机构执业。

与会专家对该设想表示一致认可,同时建议:充分利用国家实际培养的专业医疗卫生人才,调整乡镇医生准入制度,努力促进医疗重心有效下移,大力加强乡镇卫生院与农村卫生室的行业人才建设;通过政策性规定,尽快制定并推行“乡医”制度,使获得执业资格的“乡医”只能在县级以下的乡镇及农村医疗机构行医。这样一来,既为农村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医疗队伍,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又可以有效解决医学院校大

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新华网》

浙江: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浙江省政府决定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过程中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把医疗费用上涨幅度、医疗服务质量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执行情况等纳入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与定点资格和费用拨付挂钩。

浙江省政府近日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及时掌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费用变化,提高

对医疗费用的监管能力。

((新华网》

太原:双管齐下建设乡镇卫生院

为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太原市卫生局出台一系列整改措施,扩建乡镇卫生院,并加派巡回医疗队技术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加快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达标建设方面,太原市卫生局将对1O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力争建设成为符合标准要求的规范化乡镇卫生院,并为30个乡镇卫生院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解决农民就近就医问题。目前,已有50名热爱农村卫生工作,熟悉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乡村医生到市直8所医院免费临床进修,由临床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中级以上医务人员具体指导。

今后,太原市6支巡回医疗队每月下乡将不少于20天,在全市1013个行政村开展巡回医疗,20个卫生支农专家组每月下乡将不少于1周,轮流到54个乡(镇)卫生院坐诊,按照当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标准进行医疗服务收费;成立1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指导中心,继续开展公立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医院专家在社区坐诊、义诊,居民在社区即可享受到专家服务。

《山西商报》

新疆:乡镇卫生院人员进全额事业编制以一专多能为原则

近日,新疆编办、卫生厅、财政厅联合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合理调整全区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解决农牧区乡镇卫生院人员匮乏的问题。

根据《标准》,调整后的乡(镇)卫生院人员为全额预算管理事业编制,人员配备以一专多能为原则,凡能兼职的不另设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编制总额的85%,预防保健人数以保证预防保健任务的完成为原则确定。今后,各地将根据自治区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行政区划调整、服务人口变化等情况,对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每3年对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进行一次全面审核。

《标准》还要求各地乡(镇)卫生院的设置严格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乡(镇)行政区划进行,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

泰州:社区医师接受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4月21日,江苏省泰州市10多家二级医院的120名医生,完成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市级培训科目。

此次进行的市级培训项目共20个,是在原36个中医药适宜技术中确定的重点项目。有中医基础的医生,经过1~2天的培训,就可以基本掌握。

据悉,该市计划用1年的时间,通过层层培训的方式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从6月份起,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和全科医生接受培训;8月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接受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并选择项目进行推广。

江苏省中医局有关人士说,泰州是全省第一个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地级市,今后省内其他地区也将逐步推广泰州经验。

《中国中医药报》

陕西:社区医师未经全科医学培训不能上岗

4月下旬陕西省社区医生全科医学培训正式启动,预计在3年之内培训完3000多名社区医生,以提高社区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今后,陕西省城市社区医生如果未经全科医学培训,就不能上岗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乡镇卫生院医联体总结篇7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根据《省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市城市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城市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加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救治水平,提高我市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保障农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以需求导向为原则。针对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以满足农民基本医疗需求,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开展符合乡镇需求,多种形式并存的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二)以帮助提高为原则。城市医院应以帮助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为根本原则,加强人才培养,而不是替代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

(三)以统筹安排为原则。按照卫生局的统一规划,以边远乡镇卫生院为主,适当考虑服务能力较低的乡镇卫生院安排对口支援关系。

(四)以注重实效为原则。积极探索适宜的债效评价体系,既考核支援医院,也考核受援乡镇卫生院,促进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工作任务

(一)市一医院至少支援三个、市中医院至少支援二个、其它市直医院至少支援一个乡镇卫生院。

(二)支援医院要制定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的年度和中长期工作规划,承担对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任务;要成立相应的内设机构或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负责此项工作;派出具有相应工作资历的有关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出诊、会诊并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受援乡镇卫生院建立和完善管理各项制度,开展适宜技术、免费培训和接受卫生技术人员进修等。

(三)受援乡镇卫生院应根据自身需求,提出需要支持的执业科目及协作计划,有效利用支持资源,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要为市直医院在乡镇卫生院的支援活动提供工作条件。

四、具体要求

(一)完善工作方案,支援医院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受援乡镇卫生院实际需求,提出支援乡镇卫生院具体工作方案,确保对口支援工作顺利进行。

(二)签订支援协议。支援医院应到受援乡镇卫生院进行考察和调研,在双方共同讨论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提出具体工作任务,签订支援协议。

(三)签定目标承诺书。支援医院在充分讨证考察的基础上确定受援期内(一般为三年)受援卫生院应达到的年度目标和期满后,达到乡镇卫生院先进水平或一级甲等(优秀)医院标准的目标。

(四)派驻院长。支援医院对每一个受援卫生院派1名班子成员或中层干部任名誉院长,对受援卫生院各项工作进行指导,并听取受援卫生院的工作汇报,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取得成效。

(五)派驻医师。支援医院每年向受援卫生院派出主治以上医师(护、药技师))不少于5人,每人在受援卫生院工作不少于半年。派驻医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努力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服务。

(六)人员培训。受援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轮流到支援医院短期培训(不少于一周)5人次,支援医院每年至少接受2名受援卫生院人员免费到医院进修学习。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支援医院要高度重视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各支援医院和受援卫生院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分别与卫生局签订目标任务书,根据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奖惩,受援卫生院达到年度目标的奖5000元,达到受援期满目标的奖20000元。

(二)制定相关政策。支援医院派驻到受援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师在晋升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市卫生局按支援卫生院数安排一定工作经费,以用于对派驻的院长和医生的补助。

(三)完善管理机制。要建立考核管理制度,明确奖惩措施。支援医院和受援卫生院要建立工作日登记制度,对各项工作进行量化考核。

乡镇卫生院医联体总结篇8

关键词 乡镇卫生院;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3-0038-02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仍然比较薄弱,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依然存在。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把乡镇卫生院建设成为合格的社区卫生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努力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连续、有效、上门的社区卫生服务,是我们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1 目前乡镇卫生院存在问题

1.1 功能定位不准,作用难以发挥

长期把卫生院当作一个纯医疗服务机构对待,认为可以通过医疗服务收入进行补偿,有自我生存能力。定位不准弱化了卫生院的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特殊功能及作用的发挥。

由于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医疗设备没有得到及时提升等问题,制约了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弱化了卫生院的功能作用,特别是农村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区域内的人员健康档案不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知识普及率低。有的卫生院甚至连基本的农民健康体检工作都难以完成。

1.2 经费投入总体不足,相对不平衡

我国的医疗机构自50年代起,就形成了一个“以药养医”的运行机制,实质上是实行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由于历史运行机制的原因,政府在基层卫生院的建设投入上明显不足。《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表明:城市医疗保障(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覆盖的城镇人口2003年为43.0%。农村社会保障(即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率2003年为3.1%。城乡之间利用卫生服务差异明显[1]。近年来温州市对卫生事业投入有所增长,但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却逐年下降。调查显示温州市乡镇卫生院差额拨款单位有105家,占35%,自收自支的为165家,占65%。公共卫生人员的人员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实行包干式的年薪制,乡镇卫生院的其他卫技人员实行自收自支,但公共卫生人员的收入远低于后者[2]。据统计,温州市近年来对卫生事业投入增长比例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比例,卫生经费支出结构也不合理。从县级卫生事业费的支出情况看,低的县(市、区)卫生事业费的支出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的2%,高得县市约占3%,这与《浙江省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实施意见》(浙财社字[2003]85文件)规定,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有条件的市县要逐步达到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的5%以上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制度不规范,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思想不强,直接影响到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基本医疗场所简陋,有相当一部分卫生院的基本用房小而破,温州市262个乡镇卫生院中还有31所卫生院是危房,而且多数卫生院的用房面积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有的不足100m2;二是配套设施简陋,少数卫生院连最基本的诊疗床和观察床位都没有设置。三是财政投入不足,影响新六件作用的发挥。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政府是按照统一标准拨付资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卫生院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发达地区由于群众对医疗水平要求较高,而政府给乡镇卫生院购买新六件的资金仅为22万,许多乡镇卫生院为满足当地群众的需求而筹措资金购置较好的设备。而欠发达地区,即使配备了新六件,但由于病人少,运作成本大,新六件设备利用率低。

1.3 缺乏公共卫生医技人员,医疗服务水平低。

我国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条件差,村卫生室高职称、高学历医务人员极少,部分地区的行政村难以找到合格人员当村医。据调查显示,村医队伍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3.01%,中专学历者占34.87%[3]。

虽然目前温州市已经解决了乡镇卫生院的单位性质、人员编制问题,但部分欠发达地区依旧留不住人。由于业务不景气,在岗人员不安心工作,少数骨干力量随着自己的“知名度”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取得了职称而待遇又与技术水平不相匹配时,也纷纷“另谋高就”。

缺乏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医疗服务技术水平不高。由于先天发育不足,卫技人员缺乏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加之后天的培训机制不完善,卫技人员的医疗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导致卫生院总体诊疗技术水平低,全科医生少,医技人员持有上岗证的少。

1.4 农村公共卫生的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

根据有关规定,乡镇卫生院按照服务人口1 000~2 000名农村居民(或1~3个村居)的标准,确定一名责任医生,建立与服务对象的密切联系。目前,温州市共有4 253名责任医生,除聘任的责任医生之外,全市还有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员242人、村级联络员3 751人。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温州市共建立农民健康档案245.36万份,建档率79.26%。一名责任医生根本无力负责这么多的居民,因此这项工作也往往流于形式。又如健康体检,由于标准低,项目少,设备差,许多农民不愿参加。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一些基础性工作亟待完善加强。

2 对策及建议

针对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理顺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已是势在必行,要与当前现实情况相结合,特别是要与当前上级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的一系列政策精神相一致。通过调研,对现行卫生院管理体制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2.1 明确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加强中心镇卫生院建设

建议整合现有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功能定位,努力在每个建制乡镇办好一所由政府举办、财政保障的公立卫生院。根据中央和省有关乡镇卫生院建设政策规定和发展方向,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从事公共卫生为主,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工作任务。同时,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以弥补周边经济欠发达、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力量不足,发挥中心集镇卫生院的辐射作用。

2.2 完善财政保障机制,规范经费保障渠道

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乡镇卫生院开展公共卫生工作需要的人员和业务经费,业务经费按照开展项目工作必需的材料、仪器、药品、交通、水电消耗等成本因素核定,不能冲抵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的更新购置和人才培养等项目支出,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建设发展规划,采取逐年安排,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2.3 深化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

一是推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即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行多种选拔任用方法,择优选聘乡镇卫生院院长,建立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扩大院长人事、分配、业务等经营自。改革分配制度,对职工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劳动贡献等进行综合考核,合理拉开分配档次。改革用人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推行人事制。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以激活其运行机制。改革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做到小病不出村镇、大病及时救治;二是改革城乡医疗机构人才、技术配置不合理的现象。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向农村卫生院合理流动;三是建立考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评管理机制。考评要看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医疗纠纷、医德医风以及群众的评价等内容,用这些指标考核,在县级财政核定的医疗工资总额内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打破大锅饭,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要杜绝劳务报酬与医疗服务收入直接挂钩的现象,不能收得多就分得多。同时,实行绩效考评要与加大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力度相结合,确保考评机制的实效性。

2.4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

严格准入条件,在全行业内择优聘用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强化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从业比例。加强在职医务人员全科医学知识转型教育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继续落实城市支援农村卫生的相关规定,开展对口支援、医疗扶贫、医疗下乡、巡回医疗等活动。认真实施国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到农村服务的制度。

2.5进一步明确职责,共同抓好乡镇卫生院的全面建设

抓好农村卫生工作,做好乡镇卫生院建设,是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要求,是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乡镇政府的共同责任。乡镇卫生院既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又是服务于乡镇的卫生服务机构。既要落实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又要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现昆.论公共伦理决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 (4):22-24.

[2]施肖峰,张春梅.温州市乡镇卫生院现状与发展对策[J]. 医学与社会,2009,22(9):28-29.

上一篇:创业型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