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

时间:2024-01-22 11:37:35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探索 辅导员引导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评、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连续、系统的过程,应随学生年级的升高及变化显现出渐进的动态调整,根据学习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包括自我探索、环境评估、理想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实施、评估与反馈等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探索无疑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生自入学起,就应当做好其职业生涯规划路线的前期自我探索工作,在高校辅导员等专业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运用先进的、适合的职业发展理念和理论知识,借助职业测评工具,对自身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评和分析,获得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为将来职业生涯规划的其他步骤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我探索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自我探索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思索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自我探索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当有清晰的科学规划,就自身的兴趣、性格、职业技能、价值观等进行全面地自我探索,将自我探索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正确的职业选择应当是兼顾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主体需要的,既要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需要,又要同时兼顾自身的发展需要。因此,有针对性的自我探索,充分认识自我,客观分析环境,科学树立目标,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树立信心,有助于大学生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自由地发展和创造性发挥。

(二)自我探索有助于大学生的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即指,大学生从象牙塔里走进社会成为社会人,远离学生阶段的单纯、幻想,实事求是、清晰地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转变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大学生要正确的做出职业选择,就应当适时转换角色,不能将亲友、家庭、学校的关爱、呵护作为社会对自己的最终认可。因此,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估,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实力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迈出人生重要的一步。

(三)自我探索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期待

职业期待,即指个人对某种职业的向往和需求。每个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都渴望能获得一份能更多、更好地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的职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职业期待要变成现实,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职业目标能否实现,除了取决于个人能力素质、专业、社会需要以及机遇等条件外,还取决于自身对职业期待值高低。因此,进行科学的自我探索,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职业目标后,不断调整职业期待值,使其达到最佳。

三、高校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心灵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前期的自我探索过程中。那么,辅导员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呢?

(一)借助职业测评工具,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

辅导员可以借助正式和非正式的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进行自我探索。例如,我校引进了北森生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每位新生进校后都可以登录系统进行测评,内容涉及兴趣探索、个性测试、优势劣势、职业选择倾向、职业能力测评等,最后生成一份完整的测评报告。辅导员可以借助同学的测评报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综合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兴趣岛游戏,运用霍兰德理论确认学生的兴趣代码,找出与其兴趣代码相一致的职业。性格方面可以通过MBTI个性类型测试等,或是在辅导员自身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同学评价、家长访谈等指导学生探索其个性特点,进而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职业类型。在价值观方面,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动机、需求和职业目标。在学生通过测试和自我探索了解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后,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提升相应的职业技能。

(二)依据测评结果,进行准确、科学分析

根据对学生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等的测评结果,辅导员应运用相应理论知识,对测评结果进行准确、科学的分析。测评的结果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综合情况,准确的解读和科学的分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这四个方面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匹配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适应、调整、平衡,尽可能发挥和谐、正向、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应避免因辅导员个人知识储备不足或是测试水平缺陷而导致结果误读。

(三)评估、决策

在对学生测评结果的分析解读基础上,辅导员应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探索结果,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通过最后决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迷信测评结果,这只是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助工具,不能以探索结果决定一切。此外,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学生还应当适时对自己进行再评估。我们应当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要为职业生涯发展的转变做好心理准备,在实践中深入探索自我,根据现实情况的转变不断调整职业规划。

四、结语

自我探索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应当借助正式和非正式的测评工具,引导帮助学生从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自我探索,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准确、科学的分析、评估、决策,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当然,职业生涯规划并非一锤定音,而是根据时间和经历的发展变化而有所调整改变,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深入探索自我,根据现实情况的转变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学校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2

[关键词] 能力素质模型;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素质评价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全面发展,使得培养的学生具备完善的能力素质特征,不仅学会工程造价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一、能力素质模型的概念

能力素质模型在国外主要称为Competency Model,国内学术界和企业人力资源资深人士有将其翻译为能力模型、资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胜任特征模型等,主要指员工担任某一特定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品质和工作能力等能力素质的结构化组合;对能力素质内容和判定资质水平高低等级都有明确描述和界定。

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

1、研究对象

本文以S高职院校学生为例构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素质模型,研究对象为S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行为事件访谈的对象是S校部分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用人审位,问卷调查的对象是S校高职工程造价院系的部分学生、教师以及用人单位。

2、问卷内容

问卷是针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调查问卷,其能力素质指标项有22个。被调查人对每个指标采用5分量表评定法进行打分,另外问卷包括被调查者的姓名、专业、职称、单位类别等信息。

3、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

本研究所涉及的所有问卷经信度和效度分析,都具备较高的信度和良好的效度,限于数据表格太多,这里仅仅给出用人单位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结果。Alpha系数为0.984,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4、因子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试图找出不同类别群体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特征指标的认可度情况,从而指导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促进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在进行因子分析时,分别有三种数据的分析情况:学生问卷数据因子分析、教师问卷数据因子分析和用人单位问卷数据因子分析。

三、案例分析

为了有效的了解现有测评体系与原有测评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笔者面向S高职院校征集了 120个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优秀学生评比中综合素质测评的基础数据,将原有测评体系和现有测评体系在测评结果上进行全方位、分层次的实证分析,其中现测评体系A代表无附加素质培训体系,现测评体系B代表附加素质培训体系且加权分为80,现测评体系C代表附加素质培训体系且加权分为90。因为篇幅原因,笔者选取2个学生基础数据。表格如下:

表2 新旧测评体系实证分析列表

表格中不难发现在未将素质教育培训体系纳入现有测评体系时,原有测评体系与现有测评体系在对工程造价专业优秀学生的测评排序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将素质教育培训体系纳入现有测评体系,假设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加权分均为80的前提下(现有测评体系B),原有测评体系与现有测评体系在对理工科优秀学生的测评排序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测评结果的总量上有40分的显著差异。现测评体系C代表附加素质培训体系且加权分为90。将素质教育培训体系纳入现有测评体系,假设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加权分均为90的前提下(现有测评体系C),原有测评体系与现有测评体系在对工程造价专业优秀学生的测评排序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测评结果的总量上与现有测评体系B有5分的显著差异。(备注:原有测评体系基本素质分数均为5分,无区分度因此未纳入表格计分。)

四、结论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有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全面的注重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多元能力素质特征培养与开发,真正实现了培养过程与评价结果的有效结合,能有效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素质进行科学评价。

参考文献:

[1]侯群.大学创新文化与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关系[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

[2]盛真.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

[3]于民伟.创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5).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3

    关键词:人才测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分析法

    1 人才测评的理论及应用

    目前,人才测评技术的应用范围几乎涵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各个面,从招聘、岗位胜任力考察、选拔与晋升、团队建设、培训诊断与辅导直到企业人力资源普查,都需要借助人才测评技术。首先,人才测评是人才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环节。人才的录用或晋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对人才的了解,所以对人才的测评就成为人事管理活动的起点,人才测评也成为人才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环节。所谓知人善任,人才测评是“知人”的过程,测评为用人决策(即“善任”)提供了有效参考依据。其次,人才测评是人才配置的有效工具。市场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在我国人才资源配置中确立了主导性地位,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基本上是通过市场中介完成配置与调整。党政领导人才的配置与调节虽然基本上仍是指令性方式,但在某些方面已有所改进,比如公务员招考和公推公选领导干部,也可看作是双向选择的一种形式。但不论是哪种人才配置方式,其前提都要求对人才有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选拔到合适人才。最后,人才测评提高了人——岗匹配率,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人才测评一般都是在岗位分析基础上,根据岗位胜任特征来确定测评指标,因此测评结果对于被试人选能否胜任该岗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由此做出录用决策就大大提升了人一岗匹配率。

    2 人才测评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2、1 在高职就教育人才培养中引进人才测评的重要性

    (1)帮助高职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即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真正了解自己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使用自陈量表,如16PF人格测验,EPQ人格测验,“大五”人格测验等当种人格测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人格测验是人才测评方法中心理测验的主要方面,其理论依据在于:人格的基础是特质,它构成了人格的基本维度,而每个人的人格特征都可以从这些基本维度去分析和判断,并进行相关评价。人格测量表则是根据这种理论,构建了人格测验的基本维度。对每一维度编制多道题目形成测验量表,测试者对量表问题的不同回答则反映其不同的行为特征,据此以测量蕴蓄于中的人格特征。

    (2)帮助学生认清所处的环境,进行现实审查,也离不开人才测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高职学生了解其职业价值观,就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和正想要做的,这是高职学生进行现实审查的重要方面,是良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保障。通过这种职业现实审查,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更有目标性,不好高骛远,但也不是毫无目标可言。

    (3)通过职业能力倾向设定,帮助高职学生建立其职业目标。高职学生往往学习基础较差。自律性不强,在开拓进取方面的能力不足。因此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非常重要。通过职业能力倾向测评可以找到高职学生在某方面的能力倾向,对他们能否在特定领域具有发展潜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为他们进行良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准确的方向。

    (4)评价中心技术可以帮助高职学生进行行动规划。通过前面三个步骤,制定出了个人的职业兴趣和价值观,并为此确定了职业目标,但是要将这种职业目标变成现实还必须制定出合理的行动规划。而合理行动规划的制定是以找到职业目标与自身现实的差距作为基础的。而评价中心技术正好可以运用于此,它模拟真实的管理系统和工作情境,将受测者纳入该情境中,通过观察受测者的行为表现评价其人格特征与能力水平。通过这种职业评价中心的方法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找到未来职业目标与自身现实之间的差距,并为弥合这种差距而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行动规划。

    2、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人才测评存在的问题

    主要问题如下:

    (1)人才测评技术基础差、发展慢。我国人才测评由于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差,特别是心理学科未获得长足发展,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对国外测评量表的修订过于依赖,造成许多测评工具“水土不服”的现象,使得测评信度和效度大大降低,与国外相比我国人才测评技术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而在学生领域,特别是高职学生测评领域的原创性理论研究基本是空白,测评技术也以学习借鉴上海、北京等先进地区为主,无论理论还是方法都缺少针对本地特色的原创性研究,如发达地区,学生素质高,高校多,高职学校反而比不发达地区少很多,因此即使国内,人才测评技术也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

    (2)专业测评人才缺乏。人才测评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操作程序和评价分析中需要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训练,否则可能会使测评结果产生较大误差。然而目前高职学校中,专业测评人才比较缺乏,各类人才测评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的,甚至有些高职院校人才测评人员是空白。可以说,我国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人才测评还未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即使有测评人员,也基本都是兼职老师担任该项工作。

    (3)学校人才测评难以和社会接轨。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人才测评难以被企事业单位所接受。学校很难判断人才测评的准确结果,人才测评尽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其职业目标,但是这终归是理论上的。学生步入社会后,究竟是否与职业测评结果保持一致,或者保持多大程度的一致,学校很难得到反馈结果。3 层次分析法的人才测评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3、1 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即AHP(Analytics Hierarchy Process),是美国运筹学家A.L.Se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它可以把对各要素的权重的定性判断给出定量的描述。尽管AHP的应用需要掌握一些简单数学方法,但AHP从本质上说仍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再确定各层次中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前判断,确定备选方案的总的顺序。整个过程体现了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综合,有效使用AHP方法,可大为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3、2 利用层次分析法在高职学生中评选学生干部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学生干部评选的原因在于:高职教育不是以培养优秀顶尖人才为直接目的,也不是以培养科学家,经济学家,物理学家或其他大师为己任。离职教育是以培养符合社会化大众需要,具有一定技术之长的学生,或者使这些学生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其他能力。因此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学生干部的选拔应是一次较为典型的应用。假设某高职院校评选学生会主席,利用AHP方法处理方式基本过程如下:报名与资格初步审查,学生演讲答辩(可能很多学校没有,但可以借鉴2008年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直选的方式进行),进行学生调查,素质能力测试,学校考察,讨论决定任用。在以上各个环节中,报名与资格初步审查以及学生调查可以直观得到答案,学生演讲答辩可以进行评分,但是参选人内在的素质测评则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

    步骤一,可由学校管理专家(如商学院有一定经验的教师等)、学校领导(特别是校团委)和人事处负责人及其他相关部门领导,企业人事部门领导(主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考虑),条件可能的话还可以聘任评价机构测评师等组成测评小组,根据各人情况和岗位分析结果,互相独立地提出测评指标,每人不能超过3项。第一轮结果计有品德素质、学习成果、领导能力素质、个性素质、智力素质等5项指标。第二轮,先将第一轮的结果反馈给各个测评成员,每个测评成员根据此结果确定是否要修改自己原来意见,并请偏差较大的成员尽量做出新的判断。通过几轮调试,经过充分沟通,测评小组最后得到比较一致的,需要测评的量,比如针对学生会主席,主要测评量有:思想品德素质,领导能力素质,思维创新素质等3个指标。通过这种方法避免了权威、职务以及人数优势对确定指标的干扰,集中了大多数人的正确意见。

    步骤二,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即把素质测评目标分解为一个多层指标,第一层为目标层;第为准则层}第三层为措施层,即各个候选人。同时要求各个测评人员确定每一层对上一层的权重。并按照候选人一对候选人二,候选人对候选人三等方式进行相互比较打分,在“领导能力素质”素质环节中,某测评人员认为候选人一对候选人二的比分为1.2,但是对候选人三的比分为0.9,记载该环节中,候选人一的素质高于候选人二,但是又低于候选人三。以此类推。很显然在每一个素质评分的矩阵汇中,存在倒数关系,即候选人对候选人二与候选人二对候选人一的得分互为倒数。

    步骤三,以上评分表存在一个不科学的地方即,肯能有两个候选人在某两个个评选因子上互相差别很大。比如候选人二的“领导能力素质”远远高于候选人三,但是其“思维创新素质”又远远低于候选人三。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刘元英,曲丹,我国人才测评的功能及其现状和发展[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

    [2]赵焕臣,许树柏,和金生,层次分析法,一种简单的新决策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4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基本素养 评价体系

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反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优劣。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更集中突出了高职教育是否履行了“在教育中发展,在发展中教育”的奋斗目标。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状况,就需要对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进行评价。有了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就可以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并不断地调整、完善,从而培养出符合行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涵义

职业素养是所有职业人在就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基本素养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它是指排除了职业技能以外的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个性、应对能力、人生经验、合作精神、工作态度、心理素质等因素。职业基本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十个核心要素,即敬业、诚信、务实、表达、协作、主动、坚持、自控、学习、创新。

职业基本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它是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影响和自我感悟教育等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对个人职业基本素养的认识,决定职业人正确把握就职方向,并对其在任职过程中积极向上、妥善处理各类问题大有帮助。针对高职学生的情况,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应当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除了对一般职业素养的培养之外,更应当注重对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往往由学生在学校的惯性决定。学生在学校期间遵守校规校纪,那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也会自觉地遵守职业纪律。相反,如果学生在学校纪律散漫,他在工作以后就很难自觉遵守职业纪律。良好的习惯决定良好的素质,良好的素质决定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所以,要通过职业基本素养评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良好的习惯所形成的职业基本素养要从学校开始,从日常生活开始,从养成开始,从一点一滴开始。

2.有利于高职学生整体职业基本素养的提高。职业基本素养评价就是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全过程的测评。以期通过评价促进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提升。每一学期测评一次,测评结果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待合格”五个档次,测评结果辅导员要单独和学生进行交流谈话,对成绩好的要表扬,对基本合格、待合格的同学要鼓励,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从而达到“以评促进”的效果。

3.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一个职业基本素养成绩,毕业前学校要给每个学生一个职业基本素养的总评成绩。成绩是“优秀、良好、合格”的学生要发一个职业基本素养证书,把测评结果放入档案,并向用人单位推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注意在校期间加强自己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缩短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尽快适应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提高就业率。

三、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的测评内容

1.测评内容三纬度。测评的内容涉及三个纬度,即学生的日常行为、课堂表现和实践训练。日常行为环节主要包括:教室行为、宿舍行为、食堂行为和校园行为四个量表,占基本素养成绩的20%。课堂表现环节主要包括:基础课素养评价、专业课素养评价和职业基本素养课素养评价三个量表,占素养成绩的30%。实践训练环节主要包括:在军训中磨炼职业素养、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职业素养、在校园劳动中考验职业素养、在实习实训中体验职业素养、在顶岗实习中检验职业素养五个量表,占素养成绩的50%。

2.测评内容五指标。每一个测评点所设计的量表,其中核心测评指标不超过五个。辅导员、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测评打分,指标过多容易造成在评价打分的过程中增加工作负担,而且易使原始测评数据失真。所以,在设计指标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工作量,抓住测评的核心指标,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造成烦琐而导致可操作性降低。

四、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特点

1.测评点的全方位性。日常行为环节包括教室、宿舍、食堂、校园四个测评点进行测评;课堂表现环节包括基础课、专业课、职业基本素养课三个测评点进行测评;实践训练环节包括对军训、校园劳动、社会实践、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五个方面进行测评。

2.测评的全过程性。从学生入校到毕业,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基本素养的测评,并通过辅导员把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引起学生的重视,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达到“以评促养”的效果。

3.测评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每个测评点设五个核心指标,其目的在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便于测评主体对测评对象进行评价打分,把学生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方便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测评打分,操作性强。

4.测评主体的多元性。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不能仅是教师一个主体,而应包括班长、生活委员、辅导员、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职业基本素养课教师、实习指导师傅等多个评价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素养表现。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树立“零缺陷”的管理意识,构建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引导和推进,才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宋光勇,杨林.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的技能训练考核评价体系[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47-48.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5

【关键字】专业英语,英语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也有了显著增加。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英语课程一直受到各类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但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学质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高职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也发现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英语表达和应用的能力。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成为一种必然。

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理应要重视非英语专业英语技能的培养。但是,从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英语的教学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无法完成对学生的这种非英语专业英语技能的培养。为了实现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笔探讨非英语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途径,以及为其他院校的电子专业英语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电子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作为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以英语为媒介的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1、教学方式陈旧和单调

有些教师教学方式陈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课前备课,上课讲课,学生记笔记,是一种典型的“灌输式”教育。结果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尤其是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哑巴英语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入学成绩参差不齐,我校大部分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有些同学还留念原来的英语学习环境,还不能适应新的英语教学环境和老师上课方式。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本科生源相比要复杂得多,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技校毕业生。他们普遍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必备的文化素质,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有少数的学生初中学习目标都没有达到。此外,由于地域和学生所在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差异, 给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众所周知,英语教学的连贯性很强, 高职英语教学的内容本来应该是在一定的中等程度和能力教育水平上的延续,可是,不少学生入学时还远没有达到此要求,词汇量的缺乏,影响了他们的基本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更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计划的正常运行。

3、考核方式无法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目前,电子专业英语考试采取期末结课考试的形式,这种方式无法准确,完整地体现出学生的英语水平。部分学生对英语缺乏信心,学习情绪低落,厌学思想十分严重。进入高职的学生大部分在初、高中学习英语时遭受挫折,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学习情绪低落,厌学思想十分严重。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中、高考指挥棒的压力所引起的过重的心理负担。应试教育给学生心理上的阴影,对于英语学习目的的茫然使他们很难真正理解到英语交流的实用性,这样导致学生怕张口、怕出错。久而久之使得他们完全陷入语法、翻译、争取高分学英语的误区。

三、电子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对于电子业英语教学应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以致用。传统的重基础的教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特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1. 创办高职教学特色

在创办高职教学特色是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从现在的人才市场来看,懂专业且具备相当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是就业市场的佼佼者。而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外语能力的评估更趋理性化,再不是简单地看应聘者是否有英语三级证、四级证或六级证, 而是根据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英语要求进行口试或笔试。高职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范围内使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就要充分体现语言工具的目的,本质上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客观实际,对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改革教学评价形式

2.1充分发挥英语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英语测试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是英语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之一。通过测试不仅可以评定学生英语学习成绩,而且可以了解学生掌握英语的实际水平。测试的内容、形式和结果是对教学效果反馈又是对教学的反拨。如果测试偏重语言知识,教学就会注重语言知识;如果测试偏重言语能力,教学就会注重发展言语能力。就测试的内容而言,通常将英语测试分为知识测试(Test of Knowledge)和能力测试(Test of Competence)。知识测试即对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系统知识)的测试,能力测试是指对学习者言语技能(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的测试。我们必须坚持知识测试和能力测试有机结合,让英语测试既服务于教学又反过来作用于教学(backwash or impact),充分发挥测试的诊断、评价、反馈、预测及激励的功能。

2.2对不同类型的测试采取不同评价方式。

就测试目的而言,英语测试通常分为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s)、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s)、资质测试(Aptitude Tests)和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s)。传统的英语测试方式多为以结果为主的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检测学习者某一阶段学习结束时的语言水平和技能,这种评价是一次性、静态、横向比较的评价。其存在两大显著不足:一是掩盖了学习者学习的进程,不便于他们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挫伤一部分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二是导致部分学习者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对不同类型的测试采取不同评价方式。对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过程为主的评价是连续的、动态的、纵向比较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它主要考察学习者在一定时期的学习过程中,在知识、技能、情感、策略等方面取得的进步。这种评价渗透到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和过程,实际上已经构成学习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应将以过程为主的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以结果为主的评价(product evaluation)有机结合。以过程为主的评价即形成性测试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以过程为主的评价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能力,不仅促进学习者的英语学习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电子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下,英语教学将会发生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祝平.打好语言基础培养运用能力[J].外语界.2002.

[2]鲍冬娇.浅谈高职英语教学[J].引进与咨询,2004, (7).

[3]马丽萍.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1, (5): 489.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6

职业胜任能力理论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已成为国内外近30年来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劳动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目前,国外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全面,从胜任力的内涵、特征,到建立胜任力模型的方法、步骤,行为实践访谈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都已经做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在我国,关于胜任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都集中在对胜任力发展史的介绍、胜任力内涵的界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步骤等问题上,而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不多。特别是对高职胜任能力的普适性研究都涉及较少,尤其是对于学生今后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该课题研究以改革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的胜任能力指标为依据,结合企业人才需求,探索明确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进行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的改革思路与实施途径,开发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测评软件,构建了一套包含8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的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标准、权重、等级等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以网络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确定、该专业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测评的改革与探索实践为切入点,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胜任力评价理论、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体现的思维方式、设计方法及评价操作过程等,以点带面,形成具有普适性的实践经验,从而进一步明确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规范高职学生评价模式。

1 研究实践

1.1 开发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测评系统,实现教考分离

从评价模式来看,通?^设计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测评方案,对定性、定量指标采取差异化的测评方法,开发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测评系统,规范测评过程,对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进行更明确的判断,为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测评提供科学的手段。同时,解决教师“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问题,以便于更好地实现教、考分离,方便教师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该院网络数字媒体专业为例进行测评实践,以专业核心岗位为测评对象,建立可衡量、可操作的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兼顾定量测评指标与定性测评指标,设计能够合理测评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测评方案,开发了一套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测评系统。在测评过程中,定量指标由测评系统自动打分,得出基础知识与个人技能等方面的测评成绩;定性指标由行业专家及教师共同测评打分,并录入测评系统,最终统计汇总出个人的测评结果。基于Web平台使用PHP+Mysql建立胜任力考核评价在线测试系统,目的在于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进行胜任力量化指标考核,软件是一套充分体现简单化、系统化与数据化的岗位评估与胜任力测评管理专业软件。整个软件分为系统管理后台与前台测评两部分。

1.2 依据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评价,有效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从评价结果来看,可以依据学生职业胜任力评价结果,有效指导学生在学习期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解决了学生因不了解学习内容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联系而引起的学习没有动力的问题。学生通过职业胜任能力测评,可以更好地理解你自己,通过认识自己的性格类型和动力特点,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适合的岗位特质、心态等对择业的影响;可以扩宽思路,通过对自己的性格、心态的了解,对适合自己的岗位特质、职业的理解,认识到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和择业范围;可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报告提出的个性特点、适合的岗位特质、适合的职业、发展建议,可以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1.3 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从评价指标的开发过程来看,通过对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分析,明确了高职学生培养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了网络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决了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如何明确的问题。在对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中,除了要注重知识、技能等显性才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学习动机、个性品质、岗位角色定位、价值观等隐性才能的引导与塑造,高职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不仅要考量学生的表层素质,也应着重考量学生的底层素质,也就是要基于岗位胜任力进行考核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岗匹配、人尽其才,因材施教。

该课题以该院网络数字媒体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手机游戏开发为切入点,通过对专业对应的岗位全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调研,分析相关岗位工作任务要求,明确相关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采用胜任力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核心要素,从知识、技能、人格、态度、价值观、动机等方面分析核心任务和胜任力,分析个人在团队中所起的作用,从成果、潜能上评估绩效,以发展技能、态度和行为核心,最大程度发挥人的潜能。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头脑风暴会、专家访谈等确定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核心要素,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等质量标准,高职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应包含基本知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系统性工作能力、岗位角色定位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个性特质判断能力、学习动机分析能力等各方面,修订了网络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4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胜任力模型,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的对接

企业的岗位通过胜任力模型分析后,其特征值会很明显,专业在制定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岗位特征值组的具体内容,不能只注重技能等表层素质的培养,同时更要把底层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体系中。在开发课程体系时,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对应课程之外,还需引入形象塑造类课程、态度引导类课程、环境适应能力训练课程和综合运用能力训练课程, 如:职业形象塑造、职业生涯规划、人际沟通实务、管理沟通实务、承压能力提升、自我学习能力训练、信息处理能力训练、数字应用能力训练、与人合作能力训练、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等。

1.5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胜任力模型,实现课内课外教学的对接

在教学模式中,进行表层素质与底层素质的融合实施,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岗前培训课程移植到学校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全方位接受“准员工式”教育,通过工学结合、项目教学、订单培养等方法,把企业的工作流程转化为教学的学习过程,把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胜任力模型来指导专业的建设,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重点与难点,通过课内外的融通教学,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指导法、现场教学法、企业参观教学、任务或项目驱动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考证、成立专业兴趣小组、举办课外专题讲座、举办技能大赛等方式采取“教学做一体化”和“任务或项目驱动化”的教学,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提升岗位胜任力的机会。

1.6 分享评价体系建构过程,教改实践由点到面有序开展

从评价体系构建过程来看,通过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开发的教改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套开发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的路径与方法,从而可以有效指导高校教师进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的指标设计、权重计算、标准设计、评价等级处理等评价体系的开发,解决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如何进行评价的问题。

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有计划、按步骤、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开发的教改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套开发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的路径与方法,有效指导高校教师进行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的指标、权重、标准设计,以及评价等级处理。教改实践由试点,到形成经验,逐步有序展开。有方法可循,有路径可找,有样本可学。避免了盲目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了宝贵的教改实操经验。

1.7 开创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开发的新思路

(1)通过文献阅读法,了解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素、构建框架,胜任力理论的基本要素。(2)通过岗位工作分析、专家访谈及讨论,采用胜任力分析法,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岗位绩效标准。(3)根据选取初始者(绩效普通组)、提高者和资深专业工作者(绩效优秀者)样本,通过胜任力分析法初步确定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核心要素。(4)借助行为事件访谈法、资料分析法、直接观察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会、360度评价法等方法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对所确定的职业胜任力要素作进一步优化,建立职业胜任能力的模型。(5)根据职业胜任能力的模型,设计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及标准,在此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法进一步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最终确定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测评标准。(6)通过调查统计法及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设计指标权重。(7)通过统计分析计算评价结果等级区间。

1.8 根据胜任力特征,开发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建立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根据胜任力的要求,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来源于专业相对应岗位胜任力,来源于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的要求。?课题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理论、根据高职学生能力发展目标,设计一级指标为基础知识、个人技能、系统性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岗位角色定位、自我认知能力、个性特质及动机等8项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再分设若干项二级指标,共计35项。

1.9 根据岗位能力的重要程度,开发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在选取了合理、全面的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以后,还须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合适的权重,各项指标权重赋予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别。为了避免主观臆断评价指标的权重,该课题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大体分为如下操作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

①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为8项,即基础知识、个人技能、系统性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岗位角色定位、自我认知能力、个性特质及动机。

将8项一级指标分别假设为A1、A2、A3、A4、A5、A6、A7、A8,其对应的权重分别为ω1、ω2、ω3、ω4、ω5、ω6、ω7、ω8,则有:

②将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别设为B1m、B2n、B3p、B4q、B5s、B6t、B7u、B8v(m、n、p、q、s、t、u、v分别为自然数,指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数),假设各二级指标对应的权重为ωi j(i=1,2,3,4,5,6,7,8;j=1,2,3,……,max(m、n、p、q、s、t、u、v)),则有:

(2)确定标度。

根据采集样本中每个一级指标所属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分值,计算其平均数,将此平均数作为一级指标的权重值;然后根据一级指标所属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分值,通过二次分布运算,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

设Bij为二级指标重要性分值(i=1,2,3,4,5,6,7,8;j=1,2,3,…,max(m、n、p、q、s、t、u、v)),为二级指标重要性分值的平均值,则:

一级指标权重的值为:

二级指标权重的值为:

(3)通过计算,得出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见表1。

1.10 依据岗位能力层级需要,开发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新标准

该研究课题将能力的评价标准按岗位所需的能力程度分成1级、2级、3级三个层次。

1级:要求学生具备表面的、概念性的知识。要求学生可以以日常口语的形式理解专业术语,在有限范围内解决问题;需要支持、指导和培训。

2级:要求学生能初步具有使用专业工具的技能,掌握所需的基本知识,每个学生利用这一级别的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是不同的。

3级:在这一阶段,职业工作任务与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情境息息相关。完成工作任务时,需要考虑到经济性、顾客导向和过程导向等多方面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职业的质量意识,基本能够在其负责的范围内独立工作。在考虑到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反思并且进行多种设计的可能性。需具有广泛的、专业的技能;能指导他人工作或为他人提供支持。

由于能力指标本身是弹性指标,而不是刚性指标,所以这三个层次具有时效性,可以根据各学科、各个时间段的不同而调整。

1.11 根据岗位胜任能力等?,设计了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等级区间

该课题将胜任能力分成了3个等级,即完全胜任(即提高级和专业级)、基本胜任(即初学者)、不胜任。通过建立的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样本进行分析,来估算岗位胜任能力。

设:胜任力为V,每项二级指标的样本分值为Yi j,指标权重为ωi j(i=1,2,3,4,5,6,7,8;j=1,2,3,……,max(m、n、p、q、s、t、u、v))。

当Yij值为1级时,设值0.5;当Yij值为2级时,设值0.8;当Yij值为3级时,设值1。

V取其最小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区间作为每一级的有效区间,从而计算得出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等级区间,并根据样本检验的情况进行了区间修正,见表2。

2 结语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7

【关键词】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测绘测量赛项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29-02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并在展示职业院校学生风采、宣传职业教育办学成果、引导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技能大赛的制度化推进,其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完善技能大赛制度,发挥技能大赛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首次设置测绘测量赛项,笔者就此次大赛取得的宝贵经验、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探讨,为今后继续举行该项比赛和高职院校测绘测量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技能大赛的目的与意义

此次大赛根据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的要求,依据测绘专业的特点,结合企业测绘岗位操作技能,由各相关高职院校的测绘类专业在校学生参加,以促进和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高职测绘类专业在校学生通过大赛,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熟、快、准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达到以赛促学、学用结合的目的,同时也起到了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群体的示范作用。

二、技能大赛的内容

采用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理论考试

以“工程测量员”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的高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基础,结合高等职业院校测绘类专业的教学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考核,采用闭卷(机考)方式进行,考试成绩不计入技能竞赛的决赛成绩,仅作为申请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依据。

(二)技能操作竞赛

每支参赛队伍的4名选手组成团队进行竞赛,内容包括“测绘计算器编程”、“二等水准测量”和“1:500数字测图”。参赛选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并将成果质量和比赛用时作为竞赛计分的内容。

1.测绘计算器编程。分常规测绘计算题目、综合应用创新题目两部分。前者主要针对测绘中常见的计算问题,主要特点是计算模型和公式简单;后者针对测绘中的实际应用计算问题,通过编程完成计算工作,主要特点是综合运用常见的计算模型和公式,经过一定的推导才能得出计算结果。

2.二等水准测量。每个团队观测一条由3个待求点和1个已知点组成的约2千米长的闭合水准路线,各队比赛的水准线路由抽签得到的待求点和1个已知点决定。

3.1:500数字测图。每个团队在面积约250m×150m范围内测图,测区通视条件良好,地物齐全,难度适中。大赛组委会为每个参赛队提供1个控制点和4个公共定向点和检查点;内业编辑成图在规定的机房完成。

三、技能大赛的计分办法

成果全部符合限差要求和无违反记录规定者按竞赛评分成绩确定名次。水准测量中超限或违反记录规定的成果为二类成果,二类成果的名次在一类成果之后。

竞赛成绩主要从参赛队的作业速度、成果质量等方面考虑,采用百分制。其中成果质量按大赛组委会制定的相关比赛内容的实施细则进行评分,作业速度按各组用时统一计算,裁判宣布竞赛开始计时,到上交成果计时结束,时间以秒为单位。得分计算方法如下:

Si=(1-■×40%)×40

式中T1为所有参赛队中成果合格时用时最少的时间,Tn为所有参赛队中不超过最大时长的队伍中用时最多的时间,第i组完成成果实际用时为Ti。

测量最大时长限制:数字测图(内外业)为3小时,水准测量和测绘计算器编程各为1.5小时。凡超过最大时长的小组,终止操作。

在各赛项过程中,对于恶意造假或伪造原始数据者,直接取消该赛项比赛资格,不计该赛项成绩。

四、技能大赛的特点

首次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高职组测绘测量技能大赛,是我国测绘教育史上规模特别大、内容极其复杂的实践技能大赛,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达到了预期目的,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

本次高职组测绘测量技能大赛有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高职院校的51支代表队参赛,三项竞赛内容有两项(二等水准测量、1:500数字测图)需在室外场地举行,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组织实施相当困难。为此大赛组委会专门成立不同功能的工作小组,并确定了每个小组的工作职责,小组间相互合作与协调,并做好预案,当比赛期间天气突变对大赛造成影响时,紧急启动预案,确保大赛圆满完成。

(二)专业的评委队伍

评委的主要任务是对比赛结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因此要求评委在比赛相关的专业领域学识渊博。大赛的评委包括全国高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以及测绘生产单位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在比赛中严格按照比赛规则和技术要求认真记录、公正评价,确保比赛结果准确、公正。

(三)公平的竞赛环境

1.组委会赛前对每个测站点、定向点和待测点的坐标采用高精度的方法进行了测量,并对已知控制点的坐标使用“坐标变换程序”进行变换,使其具有随机性, 对水准点加一个任意常数,使得不同代表队使用的同一控制点的坐标、高程不同,有效地防止了作弊的可能性。

2.对比赛成果采用编号加密处理, 评委在评定成果时,不知道成果是哪个学校的,有效地保证了评分公平、公正。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8

关键词:社会需求;英语测试;英语应用能力

一、前言

我们都知道,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测试,语言测试对教与学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反馈作用。不管语言测试的评估方式和内容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测试同样对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起到重要的反拨作用。因此,要最大化体现语言测试的正面反拨作用,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体现测试真正的指导价值。自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掀起了一股教学改革热潮。许多高职院校也在高职英语测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然而,受应试教育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影响,测试的内容,模式和评价体系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英语测试的正面反拨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既然高职英语教学由教授传统语言知识为主转到了语言技能运用为主,高职英语测试也应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社会需求,由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语言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方向发展。这样高职英语测试才能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因此本文就高职英语教育特点和目前高职英语测试的现状分析,从社会需求角度去探讨高职英语测试体制改革 就如何进一步完善高职英语测试体制提出一些见解。

二、社会对高职英语应用能力需求分析

著名学者束定芳(2004)认为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他指出我国外语教学中应进行社会需求分析,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社会对不同人员外语水平要求如何等,他还提出应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外语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对应的外语教学大纲。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面向职业岗位群,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英语作为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必然要为高职教育服务。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就是根据 “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以职业需求,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因此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更注重英语在在职场中的运用。

笔者曾经以个人访谈的形式,通过电话和QQ对话方式对广西几个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否满足社会需求进行了调查,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一致表明自己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和职业要求。如一位现就职于桂林一家五星级国际大酒店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懊恼地说,每天都接待不少的外国客人,但由于英语交际能力不足,听不懂,说不出,给她的工作造成了不少的困扰。而一位刚分到柳工的毕业生,因为英语能力的不足,不能派往欧洲国外办事处。笔者也曾到柳州师专的就业指导中心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到学校要人时对高职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甚至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学生参加他们的内部英语考试,有些单位要进行英语口语面试,有些单位要进行相关文件的英语翻译等等。由此可见,随着国家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各行各业都对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出不同程度英语应用能力要求,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竞争。社会对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需求的多元化促使高职英语培养目标朝高标准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高职高专英语测试现状分析

目前,非英语专业的高职学生参加的英语测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校内终结性测试,即通常所说的期末考试。这种测试通常采用 “一张卷”形式,全校学生统一考试的方式进行。这是学生最常参加的测试,也是教师直接检查教学效果和反馈教学的一种测试。但由于高校的扩招,高职学生英语基础都比较薄弱,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并没有强调以英语应用能力为本位,而是为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考试,教师都会划定基本考试范围,确保学生通过考试。但对学生英语实际能力的考察收效甚微,失去了测试应具有的基本指导作用,这显然不利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第二种就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简称PRETCO)。由于该考试是国家针对高职学生的统一水平测试,对高职英语教学起着引导作用,愈来愈受到院校重视,国家教育评估的行政部门甚至把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过级率作为高职院校的评优标准。这使得许多院校过分强调过级率,学生一入学就被强调过级的重要性,甚至教学内容和期考内容也以过级内容为主,这种考试成绩根本无法真实反应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水平,培养的学生自然无法满足社会就业市场需求。 由此可见,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分追求考试结果而忽视了学生职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忘记了高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和目标。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学生的学习英语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取得证书。考试通过,万事大吉,学英语的步伐也停滞下来,他们的英语学习并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Alderson & Wall(1993)说,测试会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策略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测试产生负面反拨效应,学生就是最大受害者,它影响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试教育的结果就是使教学偏离了《基本要求》的目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不得提高,社会需求得不得满足。

四、社会需求对高职高专英语测试改革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描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高专英语测试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过分强调考试结果;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没有强调形成性评价;英语测试评估没有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针对这些和不足,要使测试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手段、教材、师资等各方而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正面反馈作用,就要针对以下方而进行加强和改进。

1.转变教学观念和态度

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复合型的,对教师的要求也一样。即教师不但需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市场需求以及学生专业所需的职业英语知识或专门用途英语知识,以及学生在工作层面上英语交际的真实情景。广大英语教师们应该树立英语教学的素质观,遵循“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正确处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与素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妥善利用考试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重视英语教学各个过程,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2.形成多样化的测评体系,着重考核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

Bachman&Palmer(1996)指出,设计或开发一项新的考试时,应首先考虑语言测试行为要与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相一致。高职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不同的专业对英语的需求也不同,高职英语测试要注重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着重语言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综合应用。因此,不同的专业,测评方式应有所不同。如对国际物流专业学生主要测试他们包裹或信件的翻译和理解能力;对文秘和旅游专业学生则要测试她们在商业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听说能力等待。总之,对语言能力的测试一定要溶入到背景或任务中去,综合测试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正确输出信息和接受信息的技能,只有这样,测试才能充分发挥正面反拨效应,促学促教。

3.增加口语考核环节,促进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全面提高

通过对一些毕业生的访谈和用人单位的采访,不难看出都对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不同层次要求。口语测试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英语交际能力。从社会需求出发,测试应注重考核学生将来就业中“必须够用”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口语测试可以是朗读短文、对话、看图讲话、讲英文故事等。内容可以涉及到广告、产品/公司介绍、信息、业务交流等涉外业务交际内容等等。

4.重视对学生综合评价,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前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和学业等进行的评估。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学习过程,重视学习者日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感情、特长、策略等方而的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理念。高职英语测试应该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可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并共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如加大平时表现比例,将学生平时的课堂提问表现、课堂活跃程度 作业情况等环节加入测评体系,并提高其比重,能更充分地说明学生地真实能力。

五、结束语

测试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对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社会和职业需求来设定英语测试内容与模式,对教学具有正面的反拨作用,能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激励和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达到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Alderson, J.C. & D. Wall. Does Washback Exist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6, 14(2)

[2]Bachman, L.F. & A. Palmer.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Wall.D & J.C. Alderson. Examining Washback: The Srilankan Impact Study [J]. Language Testing, 1993,10(1)

[4]傅彩琼. 高职英语测试体系的探讨与完善[J].当代教育论坛,2009,(3).

[5]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林桂敏. PRETCO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反拨效应的初探[J]. 成人教育, 2010(9).

[7]刘润清, 韩宝成. 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卢敏.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英语测试评估模式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27(11).

[9]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乡镇卫生院医联体总结范文 下一篇: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