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8 16:46:59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总结篇1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模仿力强,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是施教的最佳期。有人把小学生比作一张白纸,最容易在上面画出美丽的图画,反之,如果对他们教育引导不当,孩子不慎染上坏习惯,要再来进行改正,那就很困难了。因此,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习惯。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和谐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遵循基本方法

(一)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结合。整体性是指对整个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要设定一个总体目标,使小学生在学校、生活、文明、守纪等方面的养成教育有一个总的要求。由于小学阶段的六年,时间跨度较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接受能力的变化很大。一般将小学阶段细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年龄阶段。根据每个年龄段的认识能力和接受水平,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使得每个阶段性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标明确化,任务具体化。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结合,就是使得养成教育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达到和谐统一,保证各阶段教育协调一致,使得养成教育既有层次又有连续性,不然的话,易产生各个学段之间教育和训练脱节,不能发挥各阶段养成教育的合力作用。

(二)“知”与“行”相结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知”、与“行”统一的教育过程。尽管他们的年龄很小,认识水平有限,对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意义,一下子不能完全认识到位,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比方说用宣传字画形式吸引去看或编成儿歌让学生去唱,还可以通过广播、图片、团队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哪些是良好行为,哪些是不良行为,来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增强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在“知”与“行”相结合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知的层面要避免简单说教,要采取生动活泼形式便于学生接受,在知的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而且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二是在行的方面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地位,特别是抓好第一次,或者说前几次,力争做到手把手的教,要避免因指导不到位而产生新的不良习惯,再回过头来矫正,这就无形增加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难度。

(三)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他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三方面的角色和侧重点各有不同,首先,学校是专业培养人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有较强的教育组织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理所担当重任。学校对孩子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有整体的规划和具体目标要求,在广泛征求家庭、社会意见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其次,应积极主动的与家庭联系,一方面,把学校养成教育规划方案与家长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深入各家庭了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状况,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针对每个家庭、每个孩子形成个性化的养成教育方案。

三、实施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对孩子实施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小学生年龄小,既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又要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切不可管的过紧,禁锢孩子思想,束缚孩子手脚,扼杀孩子的天性,也不可面面俱到规矩太多。要宽严适度,把握分寸,抓关键环节,以此带动其他方面成长。同时,随着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养成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也应赋予时代意义,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父母和教师必须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养成教育,让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有机结合。不能把孩子管得过死,以牺牲创造性的代价来换取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总结篇2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市教基字〔20*〕83号)精神,经研究决定,今后一段时期在全县中小学重点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切实推进这项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标任务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幼儿阶段主要培养孩子基本的安全意识、基本的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激发孩子对生活和知识的兴趣,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阶段主要是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意识,初步形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讲究卫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生活习惯;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敢于质疑的精神、基本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热爱知识,热爱学习。

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具备一定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使学生形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和习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强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学会质疑,乐学会学。

高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形成做人做事的现代文明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并且能熟练掌握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主要内容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它涉及到学生行为的各个方面,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和训练应当作为各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二)抓好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安全是生命的保障。各学校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意识,对学生的健康和生命负责,各学校要加强安全管理,认真开展安全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各寄宿制学校和民办学校,更要高度重视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三)抓好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精神,加强对学生青春期健康心理、交往、恋爱观的教育以及行为指导,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灵健康教育和辅导,提高学生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

(四)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成绩进步的法宝,抓好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和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要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切入点,抓好普遍性学习习惯和不同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出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发现和探索,且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生。

四、指导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结合学校的实际来开展。

(二)具体化原则。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本着“小、细、实”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理解、掌握和践行。

(三)序列化原则。遵循青少年的发育规律、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研究制定出行为规范和要求。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学段和年级的层次性,保持教育内容的连续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

(四)因材施教原则。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保护好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力求做到“行为上严,思维上宽”,鼓励学生的独创精神。

(五)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必要的行为训练,引导广大学生在行为实践中逐渐加深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总体安排

我县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试点校启动。经研究,确定实验学校、西江中学、会昌小学、小密中心小学、西江中心小学为全县首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试点校。本学期,县级试点学校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1月30日前将实施方案报县教文局教育股。年底,县教文局将派出检查组对试点校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各乡(镇)中心小学要选定1~3所基础较好的学校为本乡(镇)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试点校。精心指导,顺利实施,务求实效。把试点校名单及实施方案于20*年11月30日前报县教文局教育股。

各高中、初中学校和幼儿园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全面推广。下学期开始,用一年的时间,全县各中小学要在总结试点校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20*~2012年要做好完善提升,全面总结,形成科研成果,奠定我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实而宽厚的基础。

六、实施途径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力军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科教育教学资源,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广大团员和少先队员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要开展课题专项研究,成立课题组,编写课题研究方案,探求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旨在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力求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实施上有所突破。

(二)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要办好家长学校、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要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了解各种家庭背景下的学生不同的行为习惯,增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协调开展社会教育。要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社区、工青妇组织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网络,调动一切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结合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矫正、检验和提升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公民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共规范,成为讲文明、有礼貌的社会公民。

七、保障措施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工作覆盖面大,涉及面广,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这项工作,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把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领导小组,校长要负总责、亲自抓,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晋职、晋级、调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要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新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和节假日补课,切实抓好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等工作。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研究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二)广泛宣传,认真学习。要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育人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在师生、家长和社会积极宣传发动,要通过集中学习,开展讨论、交流,形成共识,提高认识,把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逐步转变为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的自觉行为。

(三)抓好试点,总结成果。要积极深入学校,发现、选择、培育好各自的试点学校,要根据实际选择好试点学校。要派出工作组进行分类指导,精心培塑,形成典型,以点带面。试点校要在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拿出各自的《实施细则》,在落实过程中边完善、边总结,最终拿出一整套对教师、学生、班级全方位考评的制度和细则,形成阶段性成果,为下一步推广试点典型经验打好基础。

(四)依法办学,全面育人。各学校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要强化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切实将这项工作抓紧抓好。要依法办学,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切实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积极探索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路子,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到新水平。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抓好常规管理,推进校本研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狠抓学校安全工作,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形成全方位、全员性、多渠道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教育教学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五)转变观念,为人师表。广大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广大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法,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要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提高道德修养,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名教师、名班主任和各学校的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要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发挥好榜样和表率作用,认真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促进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育人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总结篇3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针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表现,努力寻找适合的方法,引导他们慢慢改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师爱感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师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动力。一位好老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因此,我用爱心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爱心去纠正学生的缺点,用爱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也有长短。全班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后进生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因此,我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从而使他们尽快改正缺点。班上每一个习惯差的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我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期结束时,还给他们颁发进步奖,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期望,从而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榜样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为榜样,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方法,它是一种生动而有效的德育方法,对于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均起着促进和导向作用。以榜样引路,弘扬文明行为,抑制不良行为,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行的有效方法之一。

1.?教师示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极强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我自己坚决不做。教师率先垂范,就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很少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学生在认识上虽然有所转变,在道理上都懂,但他们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了垃圾、废纸总是收起来扔到垃圾筒里。在老师示范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几个学期下来,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已越来越少了。

2.?学生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可望又可及,我把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在全班宣传,这样的榜样更具有模仿性。例如,当看到小徐同学上课铃响还在“疯狂活动”时,我总会说:“你看,小胜坐得多么端正啊。”当看到小钱同学把字写得很潦草时,我总会对他说:“你看,小李同学的作业多么端正!”当看到小倪写作业分心时,我总会对他说:“你看,小陈同学写得多么认真啊!”我在平时注意发现并赞赏那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在班队会中介绍自己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等,作为其他同学效仿的榜样。

三、?多方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反复的训练中形成的,训练时要开展多种活动,活动时要多方引导。

1.?注重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为未来的小公民,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每次接到一批新生,我总是先带领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班级开辟“我最棒”专栏,定期评比,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等等。我还在班级开展“争做阳光少年”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活动中和同学一起制定阳光少年评比方法,在全班形成人人争当阳光少年的局面,从而为学生长大后能有良好的个性品德、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如果看到调皮的小男生们有了进步,我会极力表扬,让孩子们感到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是多么光荣的事!

2.?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终身有益。我要求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作业要认真完成,错了就要及时订正。我备有一个作业情况记录本,对当天作业优秀的学生记录下来,及时表扬,10次作业工整无错就奖励一本本子。对作业不能及时订正的学生我也记录下来,督促订正。现在,我班的学生基本上养成了有错就及时订正的好习惯。我班还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比如“阅读之星”“晨读我最棒”等,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文化底蕴。

3.?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焦点之一。因此,我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心。我平时细心关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并开展一些有益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例如,小蒋同学总是独自一人站在走廊发呆,成绩一落千丈,我询问原因,是她父母离异,无人管教。多么可怜的孩子啊!我除了给予更多的关爱,还进行心理疏导,告诉她老师和同学也是她最亲的人,带领她一起来念心理儿歌《我不孤单,我很幸福》。当看到她来到学生中间一起游戏时,我深知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四、?家校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因此,在养成教育中要形成养成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三结合网络”。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凡是家庭教育抓得紧,抓得好,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就比较快,反之就比较困难,进步得比较慢,甚至有的还会变坏。例如,我班有个学生经常迟到,不爱完成作业,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结伴贪玩,爱说假话骗人等等,这和家长的影响或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因此,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加强行为习惯教育,利用“家校路路通”做好家校的沟通工作,班主任和学科任课教师在平时还多和家长联系,摸清学生校外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和家长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总结篇4

        有一句话说得好:“好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前途”。良好的习惯将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小学阶段又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始终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努力探索新路子。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要科学,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学科、时间、地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更要有创新。

        一、在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以身作则的原则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儿童的模范”。平时我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举止时时处处都要注意做学生的表率。

        2.注意第一次的原则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学生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教师或父母没有刻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所以教育学生一定要抓好第一次。

        3.要从严要求,不要有例外

        好习惯养成难,坏习惯养成却很容易。做老师的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形成的时候,千万不准学生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成习惯。

        4.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有些好的习惯需要不断反复强化。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些做法快速

        1.故事启迪

        小学生活泼爱动、自制力差,靠反复的说教和制度,可能一时有效果,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厌烦。于是,我就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他们喜欢的故事里,寻找素材。如不乱动别人的东西,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外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总经理借故离开,结果一些年轻人因为乱翻资料,而没有通过面试,原来总经理用这样的方式来招聘员工,考察他们的行为习惯,这真让那些年轻人后悔莫及。

        2.严格要求,规范训练

        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回答问题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等。

        3.个别指导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有差距的。对习惯不好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谈心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尽快养成好习惯。还要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哪些不良习惯是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4.强化反复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对不良习惯要反复抓,强化训练。如乱扔字纸等,就要反复纠正,发现一次,认真整改,反复强调。

        5.对于行为偏差生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师要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我认真学习《儿童心理学》和《不良行为矫正方法》等教育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把名家的成功做法和自己的教育对象结合,科学育人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总结篇5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29-02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地习惯呢? 培养一个知书达礼、举止文明的孩子,是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愿望。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因此,良好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一年级小学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义不容辞地承担着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任。而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更是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怎样才能使一年级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我从事一年级教学工作也有数十年,现在我就把总结的几点粗浅的经验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一、以爱心感化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应具有专心听讲、阅读课本、动脑多思、完成作业、课外自学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把爱献给学生,对于刚踏进小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没有上课的概念,不知道上课该做什么或者根本管不住自己。进入学校就等于步入了人生求学的第一站,他们好比一株株娇嫩的花枝,需要用爱心精心地培育。一个教师要带好这些孩子,首先就要当个好妈妈,要像他们的妈妈一样爱他们。近年来,学生队伍中又多了一个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境遇有时比单亲家庭的孩子更糟糕。他们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无助,因此,我总是对他们多用一份心思,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也能得到温暖。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爱一旦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他们同样对老师充满爱,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要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爱和尊重,对学生赋予期待,让每个学生体验满足和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教给学生专心听讲的方法,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提出,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特别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其次,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了解学生作业中的常见错误和多发错误,让学生认真修改。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好的内容及时摘录,经常整理,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榜样激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孩子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养成或保持良好习惯,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要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遏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要从“早”从“小”抓起。从一年级抓起,即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难度就会增大。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多老师都说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没规矩,上课乱说话,老师讲课也不听,该怎么办?其实,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如果第一次上课,老师在讲,学生没听或在说话,老师不加以制止的话,那他下节课还会说,慢慢的他会觉得上课说话没事,就会越说越厉害。而且,别的同学也会跟着学,只要有一个同学说话,老师不制止,那别的同学看他说话没事也就会跟着说,慢慢地上课说话的就越来越多。时间长了,学生养成坏习惯,再想改就难了。所以,我认为,刚开始,哪怕上课少讲几道题,哪怕上课少解决几个问题,也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只要有人说话,就一定要提醒、制止。等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后上课就省心多了。

三、家校配合,持之以恒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与家长密切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过程的开展,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总结篇6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阿基米德是不是能撬动地球我们无法求证,但是给我们学生一个支点确实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关键是我们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支点,能不能给学生这个支点,这就是我们学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我们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素质教育的归宿,是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语文学科教学也承担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学责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三条中明确规定:“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其他分目标中也多处提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求。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知道什么叫习惯,知道习惯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习惯?习惯就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必须通过具体行为(或行动包括心理活动)来培养,让学生反复通过一种具体的学习行为方式逐步达到行为的自动化,最终形成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那我们语文教学中该培养哪些学生能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呢?下面结合我校实施的“一读两写”创书香校园的课题谈谈学校教育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甄选学生所需要的语文学习习惯

我们必须认真罗列甄选学生学习中需要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哪些习惯将对学生终生都产生影响。我们学校选定的“良好的读书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良好的日记习惯”正是基于此而提出来的。习惯选定是我们工作的前奏,我们必须要对这三种习惯拟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而不是我们平日那样天天对学生苦口婆心地说:“你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哟。”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习惯才是学生需要培养的习惯,我们更不知道通过哪些方式方法来培养这些习惯。我们这种教育的随意性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在我们学校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最后该养成的习惯没有养成,养不成的习惯倒有一大堆。良好习惯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我们有目的的教育干涉的结果。

二、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切忌朝令夕改,一经确定,就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

生物学家通过实验告诉我们,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我们在培养学生每种习惯时都由学校教科室拟出具体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安排具体人员负责相关工作。

三、习惯培养要讲究科学性

前面谈到习惯要进行甄别,习惯培养要长期反复,习惯的养成还要科学有效,无效的反复训练不但养不成良好的习惯,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负作用。我们采取教育专家田格的序列化训练方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科学训练,取得满意的效果。下面以序列课题中的“写规范字,做君子少年”课题为例介绍我们的具体操作办法。

(1)通过系列活动,树立学生的书写意识。我们这里的良好书写是指学生能正确规范地书写,不是只书法创作。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学校没有严格要求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训练方法不当造成的。(2)明确认真书写的基本要求和正确方法。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写对,包括握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标点符号的书写,字体清楚,笔画工整,笔顺准确。在写对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写好写快的要求,培养学生手脑协调,字体工整规范整洁。(3)阶段训练和定期评估。学校每天晚上晚自习前半小时为写字时间,任何学生和任何教师不得将这半小时挪作他用。我们以一周为一个小周期,三周(21天)为一个大周期,每一个周期学生训练相同内容,这样便于比对学生的变化,避免学生盲目训练。学生每一个小周期的第一次作业和三个周期的最后一次作业作为学生成长记录资料保存。每个大周期班级开展一次书写展评,每个学期学校开展一次大型书写成果展,每班每个学生必须选送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参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享受他们的成就感,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从别人身上看到希望,找到自己的不足。

总之,学生习惯的养成必须在行动中养成,没有行动就谈不上习惯的培养,我们必须掌握科学方法对学生良好习惯加以培养,为他们找到真正能撬动地球的支点。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总结篇7

一、以生为本,凝练形成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其内化为一种品质,使学生成为得才兼备、合乎文明社会发展需要的文明人。我们培养习惯从日常行为开始,一方面从主体参与、情景体验实践和采取严格的训练入手;一方面构建“小学生行为习惯目标体系”;再一方面把学生所在的班级文化建设、文明家庭创建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最终实现把理念变为行动,把行动转化为行为,把行为铸造成习惯。我们建立了三位一体的行为目标体系,把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活、学习、规则习惯。根据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目标,为了保证对达到目标,不但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习惯养成要求,也要对与学生教育有阵重要教育关系的教师和家长制定相应的具体要求,既要有对成人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方法提出具体要求,还要对成人的习惯规范提出硬性指标,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坏习惯矫正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心理疏导也提出具体要求,这样全方位的教育目标,系统的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教育网络。

二、把学校作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一)加强班主任专业素质,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能力。

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关注老师自尊和荣誉上、物质上和精神上、创造和成就上等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期的需要,通过提高班主任经费补助、评先倾斜、外出学习、名师选拔、专家型教师培养、宣传自己的教学等优先条件让老师心情愉快,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学校通过检查班级活动记录、活动总结、养成教育班级日志、养成教育案例等加强对班主任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都在小学的校园中度过,学生在一个自然环境优雅、人文气氛浓厚、文化资源丰富的文明校园中学习生活,自然会养成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用礼貌提示语、《弟子规》文化墙、设立红领巾礼仪监督员,利用红领巾电视台、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营造礼仪教育氛围。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反复实践和积累中产生一种精神愉悦和“内在需要”,最终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并转化成稳定的外在行为。

(三)发挥少先队组织特点,建立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机制。

制定培养目标细则并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要求,通过少先队的组织机制特点帮助监督,在交往中逐步将学生在执行纪律过程中形成的良好习惯转化为正确观念,广泛设立红领巾小岗位,通过坚持岗位服务,体验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快乐和光荣感。建立健全的管理网络,从学校的一日常规的总结、评价管理工作到各中队学生行为习惯目标完成记录,寓行为规范训练于各种队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丰富行为习惯养成活动内容。

每学期初根据学生本年龄段应养成的好习惯制定养成计划,举行“新学期我能行”好习惯签约仪式,每个学生把本学期要准备养成和要改正的坏习惯分时间段制定成条约,在仪式上当着全体老师和同学的面宣读并签上自己姓名,家长和老师同样要签上自己的姓名,在高年级组织了“好习惯日记漂流”,每人轮流写下自己在好习惯养成和感想,养成好习惯成为学生追随的时尚,从而巩固好习惯的养成。

三、推动家校互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一)提高认识,唤醒家长参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体意识。

让家长成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的支持者、自觉参与者、决策者,帮助家长进行角色的转化,我们从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做起,推出了“为了孩子的未来”习惯养成教育系列讲座,为父母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育思想,保持家庭学校教育一致。

父母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的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学校组织教学开放周、主题队会、实践活动、夏令营都主动邀请家长参加,请家长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考评,让家长给学校提建议,并为学校教育管理和任课教师评分,使家长成为学校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加强沟通,促进家校良性互动。

家长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家校合作的效率与成效。要求家长做到:身教重在践行;做言行如一的人、重小节、有过必改,重视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次。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总结篇8

【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就小学生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看法.

新时期小学生的现状是: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根据调查表明,小学生中主要存在着“八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老虎、小无礼、小中心、小主人。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除了学校与家庭的品德教育存在问题外,又都与个人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关系。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我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发挥技能。

习惯的养成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说是至关重要。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好习惯的培养。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

我认为良好的习惯既包括显性的好习惯(如礼貌好习惯),还包括隐性的好习惯(如反思好习惯)习惯具有后天性,是在人的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培养的,习惯强化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人格。习惯经过强化而不断地趋于稳固性,但这种稳固性不是绝对的,已形成的不良习惯虽然难以改变,但不是绝对难以改变,只要教育得法经过长期训练还是可以改变的,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习惯还具有情境性,要让儿童在各种场合中实践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注重实践,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好习惯的养成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贯穿于学校日常工作当中去,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 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纲要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纲要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和研究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首先要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 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

上一篇:好学生的寒假计划范文 下一篇:安全责任考核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