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4-01-16 17:12:00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篇1

关键词:贫困生 资助体系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305-01

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通知》(教财[1999]7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文件精神,我省各独立学院都颁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办法》,但在日常工作中还存在的资助体系不健全的现象,因此,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势在必行。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省8所独立学院,采取电话调查的方式为主,电话联系8所独立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老师,了解该学院贫困生资助情况。

二、目前我省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

1.资助形式单一

经电话了解,我省独立学院在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资助形式单一现象,例如:每所学校都设立贫困生补助管理办法,采取的补助形式均是发放一定的补助金,且上限均不超过2000元,这对于独立学院昂贵的学费和现在的基本消费需求几乎是杯水车薪。有的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校设立的助教型、管理型、服务型的勤工助学岗位,但是以我院为例,每年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三千余人,而勤工助学岗位只有不到五百个,每个月的勤工助学工资不超过200元。因此,完善资助体系,采取多种资助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大有帮助。

2.国家助学贷款作用不明显

由于独立学院是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存在的“惜贷”现象。虽然,自2011年起,我省独立学院与公办院校在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缴纳方面享有同样的待遇,但是,由于违约管理金的缴纳问题以及违约的后果问题,且贷后管理需要一定的人力等问题,独立学院的国家助学贷款比例远远低于公办院校。

3.重物质资助,轻心理资助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时候,没有做到“助人”与“育人”相结合,往往将资助的重点放在物质资助方面,忽视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没有真正的做到思想脱贫。

二、解决措施

1.国家出台相关方针政策,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实践锻炼自己

我国现在为毕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学生利用社会实践锻炼自己。比如:现在有征兵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政策,这一政策可缓解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投身军营,退役复学后可以继续完成学业,既锻炼了自己,缓解了家庭经济负担,又为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还可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就业压力。

2.大力引进校企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校企合作,既为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了后备力量,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鼓励企业出资设立企业奖学金,以我院为例:自2012年起,我院与驼人集团合作,设立了驼人励志奖学金,驼人集团每年出资10万元,资助我院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获奖学生最高金额可达1万元,在宣传企业、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扩大了资助范围,增强了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的动力,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3.加强思想脱贫,实现“他助”与“自助”

独立学院学费高昂,贫富差距大,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出现了“高富帅”与“矮穷挫”的两级分化,因此,学校在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思想上帮助学生脱贫,避免出现“等、靠、要”的现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独立院校的重点人群,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其“他助”与“自助”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教育是一项长久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海霞.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援助问题及对策研究 [J].魅力中国,2007,(10).

[2]张淑珍,张新海.中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2).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篇2

>>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浅析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 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探究 关于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分析与优化认定管理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信心提升的对策研究 探析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双扶贫”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刍议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与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完善 高职高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心理干预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干预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学生党组织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设计及意义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困助学工作初探 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任海华,基于学生资助系统的高职院校困难学生隐性德育模式研究[J].杨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34-36.

[3] 周艳荣,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4):82-84.

[4] 袁世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8(4):79-81.

[5] 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资助信息平台.201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

[6] 赵蕾,立体化资助模式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援助[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90-92.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篇3

关键词:少儿营养;现状分析;建议

引言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收入及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教育教学亦明显改善,随之我国少儿膳食结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过去相比虽更有助于儿童生长发育,但与时代及经济发展特点相呼应,少儿营养现状也存在一定的时代问题。为探讨我国少儿营养现状及相关改善建立,笔者自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对不同地区少儿营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国家策略及地区少儿自身特点,提出相关改善建议,现撰文汇报如下。

1不同地区少儿营养现状分析

1.1城市地区少儿营养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领土面积较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随者我国社会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区由于历史及发展不同经济发展亦出现明显差异,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儿童营养情况亦出现差异,且表现为随经济发展特点的特异性[1,2,3]。与一般地区相比,城市地区经济发展较优,快速经济发展及良好的物质基础对城市儿童营养状态存在一定不良影响,其中最为显著且严峻的一项即为城市少儿肥胖,逐渐超越其他营养问题成为城市少儿营养状况的主要问题。我国一线城市如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经济发展较优,生活于此处的人由于工作、生活等各种压力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由于工作问题选择外出就餐,而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类食物成为少年主要选择,导致少儿肥胖出现及患病比例逐渐加重[4,5,6]。对我国城市地区小儿营养状况及肥胖比例分析,发现城市少儿超重比例达8.1%,而肥胖患病率高达3.4%。与健康少年相比,少儿肥胖则成年后患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的发病率均显著升高,若不及时控制则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7,8,9],因此应针对该类地区少儿肥胖制定相关建议及措施。对城市少儿全面分析,可见不仅经济引起膳食方面改变对少儿营养具有明显影响,社会发展因素、学校及家庭等方面因素对少儿饮食及营养摄入亦有重要影响。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及优生优育的深入实施,使更多的父母选择少生、优生,越来越多的少儿均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朋好友的宠爱,越来越多的少年成为家庭的“霸王”、“小祖宗”,导致不节制及不平衡的饮食习惯[10,11,12],同时父母等由于“心疼”、“宠爱”等及环境因素,少儿体育锻炼减少,户外运动更少,引起过多营养无法代谢,极易诱发超重及肥胖的发生,同时导致少儿体质水平降低,严重威胁儿童健康成长。同时由于现代对教育的重视,学龄儿童课业重、学习负担重,导致更多的锻炼时间被写作业、课外辅导等占用[13,14],导致营养物质及热量堆积,亦是引起城市少儿肥胖重要原因之一。

1.2贫困地区少儿营养现状分析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少儿营养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的地区,贫困情况较为明显,部分地区甚至普遍存在。对相关地区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如贵州、云南等省份中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欠佳,存在较多部级贫困县城[15,16]。通过对此类贫困地区部分少年随机抽样分析,并与我国疾病控制中心所存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现西部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欠佳引起少儿营养状况差的情况较为严重,甚至部分地区少儿由于营养状况差出现营养不良及引起的生长发育迟缓。相关数据结果显示,一线城市少儿营养不良发生率不足1%,而二三线等中小型城市不超过3%,但对西部地区贫困乡镇少儿营养状况分析,营养不良比例超过30%。虽现有国家政策及民间组织、相关基金会的支持,现状仍不容乐观,应为此类少儿健康成长实施措施。

2以《降低儿童营养不良策略》为依据提供针对性改善建议

2.1贯彻儿童营养政策相关方案

依据我国少儿营养状态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不用地区少儿营养现状,分析引起少儿贫血、营养不良、肥胖等问题的主要原因,结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我国少儿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及各国经验,制定了《降低儿童营养不良策略》,并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应用。同时,针对少儿营养现状,确保少儿饮食卫生、健康成长,应严格贯彻儿童营养相关政策方案,其中较为重要的相关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17],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实施,结合少儿生长发育营养特点,保护及促进少儿营养均衡摄入,保证健康发展。

2.2开展营养知识教育讲座及知识宣传

分析我国各地区少儿营养状况,发现出现营养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正确的营养知识缺乏。因此,针对不同地区现有的营养现状,可制定相关、针对性的宣传及讲座。如贫困地区应传播相关营养不良知识,如营养不良诱因、表现、饮食注意事项等[18];经济发达地区应适当传播肥胖危险知识。通过营养知识的培训、讲座及相关宣传,使群众正确认识少儿营养现状,结合所得营养知识,促进少儿健康成长,在讲座及相关宣传过程中,相关部门需做好宣传、教育、动员等活动准备环节,确保活动有效及无误实施。

2.3不同地区改善建议

对于西部等贫困地区的营养不良少儿,可通过政府及民间组织共同努力,改善营养现状。当地政府可适当倡导“蛋奶工程”、民间组织可进行免费午餐等工程[19],通过政府、民间组织、社会、个人共同努力,结合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确保以上全面实施,使营养不良儿童真正受益,才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少儿营养不良现状。对于城市少儿营养现状,可知最主要问题为肥胖;同样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父母应为少儿建立良好的榜样,科学搭配饮食,同时拒绝溺爱,应正确指导少儿科学饮食,控制及避免使用快餐等垃圾食物,三餐合理,促进少儿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学校方面应为少儿提供科学配比的营养餐,同时为学生制定恰当的体育锻炼计划,开展室外活动,促进体质[20];应适当关注女学生的生理心理特殊特点,避免由于节食减肥导致摄入不足、引起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社会在少儿营养促进方面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少儿应投入较多关注,结合少儿心理特点,恰当宣传及诱导少儿合理选择饮食,促进少儿生理及心理健康发展。

3结论

通过对我国少儿营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少儿营养现状存在明显差异,受经济发展及体制接受影响较为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少儿营养现状以肥胖较为明显,西部等贫困地区少儿营养现状以营养不良为主。针对以上情况,应依据各地区特点,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家庭等特点,准确认识导致目前营养现状的原因,同时结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引导、学校及家庭教育等方面,全面性干预少儿饮食及营养摄入,促进各地区、各年龄儿童营养均衡摄入,保证其健康成长。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06-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立项课题“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探讨及扶助路径选择研究”(2012ZZ0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陆宇兰,女,广西东兰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蓓佳(1980―),女,广西都安人,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班主任;庞莉莉(1984―),女,广西合浦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家心理咨询师。

随着中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已成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据统计,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贫困学生群体也迅速扩大,当前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上升到600多万。广西高职院校则有9万多贫困生。

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由于多来自农村及边远地区,学生学历层次低,社会认同度差,就业压力较大,导致这些院校的贫困生所承担的压力和痛苦要大于区外其他院校和区内本科院校。要帮助这些贫困生解决实际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探讨和研究贫困的内外部成因,即贫困生的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二是探讨切实可行的扶助机制,帮助高校贫困生经济脱贫,进而实现“心理脱贫”。

一、国内及区内外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的各种研究有:胡?c莎等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策》,从分析该校高职贫困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入手,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资助方面的对策,但是研究仅限于表象;赵青等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通过调查该校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高职贫困生心理素质的对策,但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黄金来等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的实践与探索》,介绍了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运行机制和方法,但在扶助方法上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此外,还有宋彤的《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李菊顺的《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表现和成因初探》等,这些研究或从高职贫困生经济贫困的角度入手,分析其经济贫困的原因,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措施,或从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视角入手,探测其心理贫困的因素,提出了意见。

有关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扶助方面的研究,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其实效性有待检验。关于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和扶助路径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除了黄金来等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的实践与探索》外,只有郑柳萍等的《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毕业后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此论文也只对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毕业后的心理状况进行了阶段性调查与对策研究。

二、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扶助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广西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各省份的排名中靠后,广西高职院校的发展存在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不平衡、不完善,资金投入相对低的问题。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比较集中,其学习障碍明显、就业压力大等心理问题凸出。对于这一群体的实质性扶助,特别是针对心理贫困的扶助,广西各高职院校尚处在认识和摸索阶段,探索一种具有实效性的扶助路径来解决这些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广西高职贫困生与其他一般学生相比,在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的现实面前,面临的就业形势为更严峻;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底层,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进行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扶助研究,寻求有效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机制和方法,促进这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保持东西部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家校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广西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探讨及扶助路径选择研究”课题研究结合广西高职教育实际情况和高职贫困生自身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二是从整体视角进行研究,将贫困生经济上的贫困与心理上的贫困结合起来研究;三是注重全面和务实,通过以上方法进行探讨广西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研究切实可行的扶助路径,提出适用于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1+2+3”扶助路径。

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有其区别于区外高职贫困生的自身特点,他们的压力、内外困惑、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就业创业等心理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用于广西本土实际的“1+2+3”扶助路径,即个人自助、他人协助、群体扶助的立体交叉型扶助路径,更符合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探讨及扶助路径选择研究”课题的创新之处:1.结合广西本土特点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针对性。2.提出适用于广西本土实际的“1+2+3”扶助路径,更具有适切性。3.研究手段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具有创新性。一方面,在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中,通过利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西高职院校不同年级(或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文化背景的贫困生进行普查;另一方面,进行实地走访、个案调查,综合多方面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篇5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机制

贫困生这个群体可以说是校园里的特殊群体,说是特殊,是因为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过早的承担了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问题,这多少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心理方面。但是,这个群体却不能刻意的去特殊对待,因为在他们的原生态家庭因素的影响下,在和大家有着平等学习机会的情况下,寻求学校或者外方资助的时候容易产生一些性格或者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自卑或者情绪问题。所以,在高校的学生管理方面和帮扶方面,关于贫困生这一个群体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难题。

关于贫困生的问题,国内国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研究: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资助体系及工作存在的问题,出现的一些“假贫困生”的原因和分析等。无论是从实证研究还是问题综述的角度,均对贫困生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但是从对贫困生的大量接触和分析发现,对于过去研究中关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分析也不能一概而论的,对于一些帮扶政策也是根据各高校的政策而异。所以对于贫困生的研究需要根据本校甚至本院系的实际状况出发进行分析,才能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帮扶对策。

一、贫困生现状分析

(一)界定和受助过程对贫困生的影响

笔者在对实际接触到大量贫困生的观察、谈话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这个隐形的“帽子”很介意,甚至是在被动接受社会帮助的时候也对自己的真实情况讳莫如深,基本上是不同意曝光自己的个人资料,因此贫困生的界定过程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如果通过一定界定途径,学生的贫困情况被纳入他本人所在系部的贫困生数据库,在享受一些资助上,例如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这些贫困生就享有优先权。因此,很多学生的心理是矛盾的,既想享受这些资助,又担心自己的真实情况被同学和老师知道后会不会引起一些歧视等不愉快的事情。在这个界定的过程中,社会、学校和家庭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贫困证明首先要由自己户籍所在地来开具贫困证明,才能回归学校经过鉴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贫困生”。那么社会对这一部分贫困家庭孩子的态度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经济相对发达一些的地方在对贫困生的界定方面很严格,“假贫困生”的现象能很大程度的避免,这使得学校在鉴定贫困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相反,一些学生弄到贫困证明很容易,只要他们有需要,所在的村或者镇的居委会就给他们出具相关证明,把这些经济压力转移出去,实现双赢。因此,在面对大量持有贫困证明的学生来要求入库的时候,界定贫困生的压力就放在了所在系部的身上了。

对于学生所在的系部,怎样界定贫困生确实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虽然高校贫困生有一个操作性的定义界定,但是也没有定论,给出的定义一般是这样的,是指经济上特别困难,无力缴纳学费,不能维持正常学业的在校学生。由于人力物力的有限性,在学生提供给学校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时候,学校老师所做的只有根据学生的这一纸证明通过与学生谈话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所以过往的文献中提到的“假贫困生”现象是存在的,而且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在涉及到之后的评奖资助和受助过程时,为了追求某种程度意义上的“公平”,各院校甚至各系部的做法都是各式各样的。有的注重效率和公开、透明,为避免其他同学的误解,把贫困生的名单公布在本系同学中间,伤害了部分同学的自尊心,这种做法不可取。而对于家庭和学生本人来讲,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那些真正困难的家庭寄希望于这个途径来缓解自己的家庭经济压力,而经济并不算困难的家庭也鼓励孩子去申请这个贫困生却是出于锻炼的目的,例如,先去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然后靠自己的能力去还款。

(二)贫困生心理活动现状分析

相对于其他普通同学来说,贫困生这个群体除了日常生活正常的上课和生活,差别就在业余时间的处理上。当其他同学在享受生活,和朋友同学一起娱乐培养感情的时候,贫困生却要利用空闲时间去做兼职,缓解经济压力。在一项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调查报告发现,贫困生大部分时间觉得很郁闷的、不是很快乐的 比例是非贫困生的1.57倍。主要压力是自我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环境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在承受心理压力的整个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认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同样的经济困难,很大部分贫困生能抱积极的心态,提高认识,努力参加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勤奋学习,不断向上,将自己的心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而有的贫困生则会因经济困难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造成这些压力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学生的认知有偏差,应对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从认知方式来看,有些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也是源于他们的认知方式有偏差。贫困大学生存在过重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压力来源”,思想认识不科学。这些学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常常自惭形秽,郁郁寡欢。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再加上自己的业余时间要被一些兼职所占用,他们与同学们可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有的学生不愿承认自己贫困,因此一次次失去受帮助的机会,即使得到别人的资助,也会深深内疚、自责。不少贫困大学生只看到目前面临的困难,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只看到不利条件,看不到有利条件,有时甚至于夸大困难,自艾自怨。还有的贫困大学生对贫困的归因缺乏科学认识。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中发现,不少贫困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贫困认为是自己家乡经济困难,贫困是一件普遍的事情,认为领困难补助理所应当,有明显的不劳而获的思想。更有个别贫困生虽然提交了贫困证明,但当给予他勤工助学的机会时却并不积极,访谈发现是怕同学们对自己有别的看法,影响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贫困生往往由于自我评价过低影响到了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从而造成忧郁、焦虑等心理症状。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的深度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表示面对经济困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自己有点不知所措,并深感不平衡。当每年缴纳学费的时候,别的同学早早的把学费准备好,安心等待开学,他们却要在开学初去找老师申请缓交学费和助学贷款,这让他们常常感到不安。

二、帮扶政策的提出

(一)外部资助,要建立多元的外部资助体系

首先是界定的问题。针对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于界定的过程做了一些改善,目的在于把资助发到真正有需要的学生手中。首先,每个学期的期末,就要着手数据库的更新准备,通知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重新提交贫困证明,如之前入库因各种原因引起暂时性的家庭困难,目前经济好转的可不用再提交,自愿选择退库。其他没在库的同学如家庭经济确实有困难可以开证明入库。每年的九月份是更新老生贫困生数据库的时间,根据他们新提交的贫困证明,严格把关,经由班主任和系部双重鉴定,再录入库中。同时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新学期评选奖助学金以后,要把他们的获奖或者资助情况注明在表格中,这样在学期过程当中遇到有外部资助的情况时可以根据他们已经获得的资助资金情况,把资助考虑给其他还没有获得奖金的同学。新生入学以后,申请入库的学生要先填写一份本系制作的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详细了解本人的家庭经济情况,经由班主任根据贫困生界定标准来评定贫困生等级,然后交回系部再一次鉴定和录入。

1. 校园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

我国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2000年开始实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国家助学贷款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信用助学贷款,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负责发放,对象是全日制高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在校学生,目的是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无担保(信用)贷款,由中央或省级财政给予50%的贴息,贷款及另外50%的利息由学生在毕业后的四年内还清。每年开展的6000元的贷款,给了学生缓交学费的机会,减轻了开学初的集中式负担。

2. 提供给这些贫困学生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

设置一个QQ群,实现同学之间的兼职实践等机会共享。

3. 积极为学生寻找和提供除国家资助外的校外资助渠道

可以组织往届毕业的校友组成校友会;筹建贫困生扶助项目,和一些校外机构签署资助合同,提供贫困生的部分信息给有资助意向的社会人或机构,学校作为一个中介平台,促进资助和接受资助意向,为贫困生提供一些资金或者实践的机会。

4. 建立规范的勤工助学制度

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困难学生在校内后勤服务部门寻找助学岗位,如老师助理、图书资料整理等,使他们在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同时,树立起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信心。

(二)内部资助,精神扶贫之心理建设

1. 学校要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生活上的困难容易被发现,而思想、心理问题是隐性的,不易被发现。一些贫困生封闭自我,心理长期处于失衡的边缘,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疏导就会越积越深,等它爆发时再去解决,往往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这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极为不利的。有关贫困生因为心理问题酿造惨剧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闻名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其实,贫困是他的一种生活状态,他常年处于这种状态中,自卑的心理导致人际交往自信心不足,情感敏感,缺乏人际安全和信任感,最终酿成悲剧。因此,做贫困生工作只有耐心是不够的,还要讲究方法。要充分体谅贫困生的心理感受,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隐私,避免挫伤他们的自尊。要鼓励其他同学尽最大可能理解贫困生,亲近贫困生。把贫困生融入到集体中去,使他们有归属感、安全感。有文献提出在给贫困生提供资金资助的同时提供能力资助,也就是提高贫困生的生存能力,才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根本办法。能力资助是说帮助贫困生发展生存能力,通过自己能力的提高去创造财富解决自身的贫困。这在心理咨询上也可以说是发展性咨询。根据贫困生在面临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就业选择时给予一定的专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目标,明确就业方向,充实自己的生活,避免一些迷茫等状态引起的情绪问题。具体来讲,就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辅导与训练,针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托自己系部的二级辅导站或者院的心理中心,开展团体训练和个案咨询,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提出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训练建议,从根本上解决其生活问题。

2. 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心理健康体系

关注贫困生乃至其他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从预防做起,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学院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全校学生接受全面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依托我们所建立的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和院心理中心,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和宣传栏,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活动,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气氛,减少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其次,对于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学院和系部均有专职和兼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师,朋辈心理咨询员,每个班级配备有心理委员,可以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学生,与老师取得联系解决问题。目前,系部和院心理中心可以通过个别询问、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贫困生的心里素质现状进行心理调查、心理测量和行为观察,掌握充分的信息资料,摸清贫困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和特点,使心理教育具有针对性,使档案成为做好贫困生心理咨询的依据,为心理教育提供基础保证。

3. 平等对待,和谐共处

在大量与贫困生实际接触的过程中发现,贫困生这一群体并不能也不需要特殊去对待,和其他同学一样,自在相处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虽然为了经济压力这个群体可能比他人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兼职上,减少了和身边同学的交流机会,因此更要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理解、互相倾诉、倾听,平等地交流、开导,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应大力倡导同学之间积极开展心理问题的互助活动,形成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让贫困生不仅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

帮扶贫困大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学校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我们工作在学工第一线的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因此,我们要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自强不息;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通过努力,为贫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创造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从松.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

[2] 吴红.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及解困途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3] 陈建顺,李照刚.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及其资助[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4).

[4] 文玉花.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大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5]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6(4).

[6] 肖红新,徐秀红.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3).

[7] 张兰君.贫困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社会支持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3).

[8] 李明敏.贫困生心理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1).

[9] 李海星.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6).

[10] 袁雪花.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探讨[J].高教高职研究,2010(51).

[11] 王建斌.高校贫困生调查及解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2).

[12] 夏吉莉,刘景刚.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反思与展望[J].重庆共学院学报,2006 (2).

[13] 彭.高校贫困生受资助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反应及其应对策略[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2(11),

[14] 栗蕊蕊.高校贫困生救助的伦理学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12).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篇6

关键词:贫困农村;现状;致贫原因;脱贫对策;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465-03

贫困、人口和污染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世界性难题,贫困人口大都集中在农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面临着贫困问题。国家统计数据2012年3月公布,河北省部级贫困县就有39个,占全国总数的6.59%(全国部级贫困县592个),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河北省贫困农村致贫原因及脱贫对策研究》课题组,从2012年2月开始,对河北省贫困农村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河北省农村贫困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河北省脱贫致富的对策。

1 研究方法和问卷的设计

1.1 研究方法

2012年6~8月利用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向河北省贫困农村发放问卷350份,最终回收问卷330份,经统计整理,有效问卷328份,有效率达93.72%;向省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乡)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0份,经统计整理,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达90.00%。

1.2 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贫困农民自身的基本自然状况;第二部分是从贫困农民的经济情况设计的;第三部分是从河北省所处的地理和自然资源的角度设计的;第四部分是从国家对农民的政策体系角度设计的。

2 河北省贫困农村基本现状调查

2.1 农民自身基本自然现状

农民自身的基本自然状况体现在被调查农民的文化程度(图1)、家庭未成年子女人数、家庭成员中年龄大于60岁的老人数、家庭成员中在校生情况(图2)、人均土地面积、土地的种类、住房类型、身体健康状况(图3)、对发展经济的看法等进行分析。

2.2 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状况

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从家庭经济的年收入(图4)进行分析。

2.3 家庭经济支出现状

农民经济的主要支出从经济支出的种类、年医疗费用支出数及造成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图5)等进行分析。经济支出中有37.98%是用于子女教育、有15.84%用于看病、有26.10%用于家庭基本生活费、有14.37%用于赡养老人、有3.23%用于购房或者租房;年医疗费支出在1 000元以下的占19.21%、1 000元至2 000元的占35.06%、2 000元至3 000元的占28.35%、4 000元以上的占17.38%。

2.4 近三年农民遭受的自然灾害情况

农民近三年所遭受的灾害分析主要从自然灾害的种类(图6)和是否遭受了自然灾害等角度进行分析。最近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的家庭占80.12%,只有19.82%的家庭未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

2.5 国家对农民政策体系现状

国家对农民的政策扶持体系主要从是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图7)及其是否合理,是否得到过县、乡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指导,希望政府为农民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等进行分析。对于农村低保的评价标准有4.88%的认为合理、50.30%的认为基本合理、36.59%的认为不太合理、6.10%认为不合理;23.17%不知道县、乡有农业技术推广站、52.44%没有得到过、20.73%得到过,但是帮助不大。3.66%的认为得到过而且帮助很大。

3 河北省贫困农村致贫原因

3.1 文化水平低导致贫困

农民中的绝大多数是文盲状态,只有微乎其微达到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如此低的文化水平导致其对于新技术的学习和接受是很困难的,甚至从心里就没有想过改变经济收入的渠道,只有靠天吃饭,经过调查发现,75.00%的农民对于发展家庭经济信心不足,甚至就没有考虑过发展经济。农民在闲暇时间不会利用电视、网络等学习途径,认为这些对于他们是遥不可及的,产生自卑心理,抵触新的发家致富的思路。

3.2 自然环境恶劣导致贫困

河北省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坝上高寒地区年平均气温为-3~1 ℃,无霜期在70~90 d,3~5月份因气温低,无霜期短等恶劣的气候条件,只能种植早熟作物,象荞麦、油菜、莜面等低产量的作物,收益低。张家口、承德的坝上沙化面积比较大,不断吞噬着可用耕地,呈现出沙进人退的现象。加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近三年河北省连续遭受霜冻、旱灾、水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减收,甚至血本无归。

3.3 因学、因病、因婚导致贫困

国家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即免收学杂费,从高中开始没有此项优惠政策了,一个高中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为6 000~7 000元,就读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为8 000~12 000元,这样对于年收入不到10 000元的低收入家庭,入不敷出。河北省农村的医疗卫生等条件较差、农民不能够定期体检,一旦发现了就是大病,尽管近几年农村普遍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对于门诊和住院的报销是有比例限制和基数扣除的(省级医院的更低),对于大病的报销有最高限额。对于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及低收入家庭来讲抗疾病的风险就显得尤为困难。越是贫困农村,娶不上媳妇的光棍越多,娶媳妇不是三金就可以解决的,现在要在城里买房子、买车,还要给女方家彩礼80 000~100 000元,这就是农村常讲的“娶媳妇不怕钱多就怕没钱给,要不就断后”,但是娶了媳妇欠下的债几代人都还不清。

3.4 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导致贫困

尽管近几年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贫困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公路发展相对滞后。研究表明,农村公路好的地方买化肥的成本降低14.00%,农民收入增加12.00%,农业产品的产值增加32.00%,可促使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1]。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导致本来可以为农民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机会都随之丧失了。

4 河北省贫困农村脱贫致富的对策

4.1 加大农村教育扶持力度

人们常说“治贫先治愚”,也就是说要想使河北省贫困农村脱贫致富必须先抓基础教育,提升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农村的基础教育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再教育和培训,对于河北省贫困农村的农民再教育和培训主要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组织,定期组织新技术的培训学习,引导其将苦干变成巧干。另一类是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部免除,高中阶段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留在农村任教,要一切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出发,把教师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要想留住人才,应该建立中小学教师各项人事制度和福利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的各项补贴[2]。可以效仿支边教师的做法,鼓励城镇教师到河北省贫困农村互换岗位,把此项活动作为城镇教师晋级和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促进城乡优秀教师相互流动,可以进行教学教法等的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4.2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

河北省农村占据京津走廊地带,距离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较近,在大城市呆久了的人们会利用周末及黄金周到农村放松,这样就需要发展农村休闲的农家乐式的旅游,可以满足北京、天津等城里人回归自然、享受天然氧吧、缓解城市紧张的工作压力。

4.3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发展特色经济,促进调整产业结构,为河北省贫困农民谋求增加收入的途径[3]。如张家口、承德的莜面、荞面,保定的藕粉、菱角粉都是绿色低糖食品,只是宣传的力度不够,单一宣传一种产品费用高、而且慢,可以打包集群宣传,或者通过游客来宣传是最直接的办法,做到物美价廉,争取回头客。

4.4 促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农民要想发展特色产业,首先必须有前期经费的投入,而贫困农民无力做到前期投资,必须靠政府及金融机构的扶持,要有政府做后盾,另一方面应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帮扶制度、变贷款为投资,变注血工程为造血工程。

4.5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河北省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政府从宏观层面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完善,从经济上给予合理的财政政策,更重要的是对于道路的修复要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现在农村经常出现年年修路,年年路面返修的情况,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4]。其次,贫困农村也要发挥自身的力量,组织闲散青壮年参与道路建设之中,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修路工人难求的局面,还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增加其收入的机会。

4.6 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

近年来国家频频出台政策保证农民工能够拿到工资,一名农民工在城里务工年平均收入在30 000元以上,当然要是掌握一门技术会有可观的收入,这样远比在家种地的收入高得多了[5]。

参考文献:

[1] 杨 颖.贵州农村返贫的成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2(1):148-152.

[2] 周诗伍,王 玲.贫困农村地区教师流动现状、原因及对策——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J].中国教师,2010(1):49-51.

[3] 张晓丽.中国农村经济增长减少农村贫困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6):6-11.

[4] 刘苏荣.云南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主要致贫原因分析[J].黑龙江史志,2012 (10):49-54.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篇7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结果;对策分析

一、我国贫困大学生的发展状况

我国长久以来就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习俗,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更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格外重视,贫困地区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可以上大学了。我国近几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使一大批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子女实现上大学的愿望。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居多,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的家乡大都不富裕,孩子的上学问题成了家庭的大事。国家对少数民族家庭的优惠补贴政策真正地使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极大惠顾,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二、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结果

1.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我国高校的很多贫困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以贵州少数民族的贫困大学生最为普遍。这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走出的大学生怀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带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进入坐落在繁华都市的大学校园里,首先带给他们的是新奇感,其次是沉重的自卑心理。他们或许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们自己是充满自卑心理的,这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学业,影响了他们正常、健康成长。

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周围环境影响大

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有很多是大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不仅同情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相当多的是轻蔑与看不起。这些学生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很多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初次来到大城市,言语、习惯上的差异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很多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甚至受到个别同学和老师或善意或恶意的嘲笑,这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

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还不充分,很多高校由于自身实力不足,缺少专业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很多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疏导,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国家对心理咨询行业的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不难看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与有效心理咨询疏导的关系。

三、解决对策分析

1.倡导高校师生尊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

少数民族同胞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是我们亲密的好朋友、好伙伴,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语言风格、处事习惯等,对待他们态度要亲和,不能做出损害民族感情的事。不能使他们受到来自学校与同学们的伤害,要让他们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要帮助他们及时适应学校及本地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帮助他们尽快赶上高校的学习、生活节奏。

2.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

根据相关规定,国家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展开部署,倾斜少数民族学生,注重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疏导,尽可能地避免恶劣事故的发生,尽可能地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要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进行专项的研究工作,对涉及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种因素都要考虑到位,针对具体的实例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小结

贵州少数民族多,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如何缓解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有必要,只有妥善处理这个问题,才能对社会的热点有一个基本回应,满足民众期待。我们所做的调查与分析就是为了帮助贵州少数民族贫苦大学生改善心理素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的社会秩序、民族关系会更加和谐有序。

参考文献:

[1]陈耀辉,陈颜,李晓刚,胡期丽.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及应对措施[J].亚太教育,2015

[2]陈嵘,秦竹,杨玉芹,马定松.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3]张永雷,刘瑶,董湘玉,冯育航.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篇8

关键字:高职院校;贫困生;现状分析;资助对策

一、贫困生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调研的时间及对象

本次调研时间从 2010 年9月至 2011年1 月,我系对来自冀、辽、青、黑、苏、粤六个省市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研的方式及方法

此次调研采取分层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究贫困生所存在的问题。随机选取100名非贫困生作为321名贫困生的参考组进行分析比对。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生活费用方面:(表1-1贫困生组、参照组月供生活费对比表1-2)

通过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有明显的差距。总体来讲,贫困学生可支配的费用较少。值得深思的是月生活费在 1000 元以上的贫困生也占到了 1.30%。究其原因:

一方面,贫困证明泛滥,真假难分辨,贫困资助质量难保证。

另一方面,地域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认定标准难统一。

所获得资助的途径及业余生活方面(表1-3贫困生组被资助途径分析)(表1-4贫困生业余时间里主要参加活动 [最多两项] )

65%的同学都获得过助学金的资助,而获得奖学金资助的学生才占到8.41%。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总体比较多,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了校外勤工俭学,比例占到了35.82%。超过一半的学生业余时间还是以学习为主,但是也有34.62%的贫困生选择消遣或无所事事。究其原因:

一方面,资助体系不完善,资助平台单一化。

另一方面,扶志教育的缺乏,导致贫困生资助功能窄化。

人际交往方面(表1-5贫困生是否愿意扩大人际关系) (表1-6参照组对贫困生的性格评价[多选题] )

56%的贫困生都愿意外界交流并且也有行动,大部分的非贫困生认为贫困生性格都比较积极向上。但也有42%的学生并没有有意识的拓展自己的交友圈,甚至有23%的非贫困生人认为贫困生消极内向、自卑冷漠。究其原因:

一方面,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存在薄弱环节,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另一方面,贫困生认定过程有漏洞,人文关怀氛围严重缺失 。

二、我系关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一)规范贫困认证,实现统一监管

1、成立专门的助困小组,由党委书记牵头,细化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统一格式及相关材料;

2、制定贫困生监督举报制度,鼓励学生大胆举报弄虚作假的学生,对作假的学生要给予严厉的批评或必要的行政处分;

3、健全贫困生的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机制,每学年对5%的被资助对象进行资金使用抽查。

(二)建立贫困生数据库,构建贫困生动态档案

1、基于NET技术建立贫困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从学生提出申请起就对其建立完整翔实的电子档案;

2、贫困生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政策,对库外学生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及时入库,对库内贫困生采取家庭、个人跟踪调查,避免重复资助、应助未助和家庭经济情况好转还继续享受资助等现象。

(三)挖掘社会资源,完善现有资助体系

1、建立社会资助的激励机制,鼓励个人的慈善捐助,设立扶贫助学基金。到目前为止,我系被成功资助的学生超过60人次;

2、积极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利用高职院校自身优势,积极与企业建立“对口援助”关系,既深化校企合作又为优秀贫困生提供技术含量高的岗位约800余个;

3、积极鼓励贫困生自主创业,为有创业能力和梦想的贫困生提供启动资金,实现学生由体力到脑力,由他救到自救的转变,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混合型资助体系。

(四)实施精神资助,尝试多层次地教育载体和教育方式

1、通过开展“受助者助人”、“感恩传递”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公益活动,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对社会的资助知恩图报;

2、利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

3、大力扶持贫困生社团,培育品牌社团。我系由贫困生组成的全国优秀社团五月学社、爱心协会,勤工俭学研究会等社团非常活跃,既让贫困生缓解了心理压力有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

(五)注重人文关怀,构建高职院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

1、针对一部分贫困生不愿意“露穷”的心理特征,我系通过多种方式隐性资助,以防补助费没有补助给该补助的人,将“明助”变成“暗助”;

2、通过在公寓区建立“贫困生心灵工作站”来构建贫困生心理档案,并制定贫困生突发问题的预警机制。

三、经验与启示

上一篇:会计述职述廉报告范文 下一篇:低保特困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