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31:16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1

关键词: 情绪调节 团体心理辅导者 方案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特的辅导方式,近些年在我国发展迅速而广泛,有着受众面广、趣味性强、合作性高、交流性深的特点。笔者于2007年12月起,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到情绪调节中,展开研究和实践。在近一年的研究中,对方案设计所遇到的问题和具体困难进行深入思考,并给出建议,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一、情绪调节的方案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团体特点的不同。

每个团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情绪调节的辅导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团体特点的基础上。在设计方案时,要根据团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特点可从团体发展水平和团体成员的构成两个方面分析。

1.发展水平

在辅导的实践中,辅导者接手的团体,可能是新成立的,也可能是已经完全发展成熟的。

(1)新团体

在团体辅导开始之初,新团体的组成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通过宣传手段,由成员自愿报名参加,无条件限制。这类团体的情绪共性特征不会太明显,成员在报名意愿和参加目的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散性,但他们基本都有改变和发展自身情绪状态的强烈愿望。班杜拉指出:“如果患者没有愿望,心理治疗是不会有效果的。”本类团体的自愿性为辅导方案的设计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前提。

②第二类团体是由组织者依据事先设定的特定的情绪辅导目标或根据自身调节情绪的特长,招募一些符合条件的成员。这类团体在凸显成员自愿性的同时,还具备某种共性的情绪特征或某种共同的情绪问题,在情绪调节方式方面也有较高的相似。

③第三类团体是自然形成的新团体,辅导者受邀对其进行情绪调节的辅导。例如新入学的大学学生,他们组成了一个班级,环境、人群、饮食、语言等原因造成了他们一系列的情绪问题。这只是团体形成之初产生的短期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团体的自然成长,会逐渐得到缓解。

(2)已成熟的团体

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接触到这样一类团体:团体已自然发展成熟,但存在某种消极特性,如大学高年级的一个班集体或公司的一个部门。对于团体辅导,国内众多专家都认为是一个新组建的团体从产生成长到成熟的过程,也就是说,团体的成员要走的是从互相陌生到熟悉甚至相知的路线。显然,已有的以团体的发展成长为终极目标的辅导理论和方案设计思想对成熟团体不适用。对这类团体进行情绪调节的辅导方案设计,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这是从生活中直接截取团体进行辅导,团体内部的关系脉络已经建立,很难轻易打通,产生改变。

②现实中的团体,因为目标、利益等因素,大家很难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③每个人对其他成员的情绪特点、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都有较深的了解,团体内已形成稳定的评判态度。

④团体内每个成员都已经建立起符合本团体文化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目前的状态可以被团体所接受。这些方式可能是发自内心的情绪的真实表现,也可能是维持工作和谐局面的表面表现。

2.成员的构成

在设计方案时,要考虑到成员的特性,如性别、能力、社会角色等。一般而言,不同的团体,其方案设计重点也有差异。

(1)团体成员由相同社会角色的人构成。如大学团体,公司职员团体等,设计活动时要根据这一背景角色相同的特点展开。要让活动方案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及认知程度保持一致,否则在引起情绪的共鸣上会遇到困难。

(2)团体内成员拥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背景。方案的设计可着重于彼此不同经历的分享上。在交流中表现出自己的情绪问题,帮助解决别人的情绪问题。同时,活动要尽可能地简洁易懂,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迅速领会,并让大家都参与活动。

(二)辅导者的不同。

1.心理学专业学生

学生辅导者多为研究生或高年级的本科生,他们对情绪理论和团体辅导的基本技术有一定的掌握,但还不够熟练。他们对团体的辅导,可能是独立进行的,也可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团体成员几乎全部都是低年级的学生,可能是招募而来,也可能是根据学校的要求由学校组织的。他们对团体的辅导是停留在练习和初步尝试的水平上。在给他们设计辅导方案时应注意不要有太大的技术难度,避免在活动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突发事件。同时,方案要轻松,凸显其趣味性,这样可使得成员对团体、对辅导者不致失去信心和兴趣,保证辅导活动长期持续下去。

2.心理学老师

老师对本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总体情绪特点有较清晰的把握,所以他们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在预定目标的指导下开展的。老师承担着主动组织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职责。他们的预定目标反映了学生现阶段存在的心理问题,所以在设计方案时,需充分了解前述心理问题和老师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要根据老师的特长和喜爱的辅导风格,设计出让老师得心应手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者的功效。

二、设计情绪调节的方案时会遇到的困难

(一)情绪调节理论的局限性。

1.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国内外大多数的情绪调节理论都是针对个人展开的,所以它们强调的情绪特点的探究分析和具体辅导方法,可真正用于团体辅导的很少。缺乏理论指导是设计情绪调节方案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2

关键词: 人本主义;咨询方法;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偶遇个案

中图分类号:c 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2003306

一、引言

站在咨询心理学的角度看,咨询辅导主要针对正常人,指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方式,向咨询员进行诉说、询问和商讨,通过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寻求摆脱困境与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的过程。[1]1-2咨询辅导用时较短,一般次数为一次至几次。[1]3咨询辅导可以分为一次性的辅导、二至十次的辅导和十次以上的辅导。[2]其中一次性的咨询辅导可以看作是短时咨询辅导。目前的学校咨询个案研究中,主要针对咨询次数在一次以上的个案,比如卢静采用六次咨询帮助一个咨询者有效缓解考试焦虑情绪;[3]黄国红采用五次的咨询帮助一个大学新生摆脱宿舍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心理困扰,[4]等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在2009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期间记录的168例咨询个案中有115人只接受过1次咨询,占总咨询人数的685%。[2]这个研究说明,咨询次数为1次的短时咨询辅导在实际工作中其实是很普遍的,但是在研究中却容易被忽视。

在已有的文献中,往往可以看见研究者扮演的是咨询师的正式角色,通过资料收集、测验、诊断、选择介入技术辅导、评估辅导效果等多次面谈多个服务环节对咨询者提供辅导。[3-4]这些文献印证了咨询辅导往往要求求助者主动来访为前提,咨询关系要在特定地点和时间内建立具有隐蔽性和保密性的特殊关系。[1]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学校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求助者”并非有意识地求助,只是在课前、课后或者就餐时与老师交谈的偶遇咨询个案。这些偶遇咨询个案在操作方面并不是在一个专门的个案辅导室进行,没有十分安全和保密的环境条件,而且“工作者”、“求助者”的角色并非那么清晰,交谈的时间也不能保证是充分的。通常偶遇的咨询个案对象是处于心理健康浅灰色区的群体,他们需要的是倾听、同理、接纳和支持。偶遇咨询个案具有短时咨询辅导的一次性的特点,然而又具有特别之处——教师的非专家角色、学生的非求助角色。面对偶遇咨询个案,不方便对咨询者进行心理问卷测量、诊断和多次辅导。

针对上述情况,如何能够在偶遇的一次咨询辅导中凭借学生对教师角色的初始信任,帮助学生处理其情绪,在认知上得到初步调整呢?由于人本主义的咨询方法主要强调工作者与来访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很少使用技术,认为工作者的态度第一,技术其次,强调把指导、分析、质问、探究、诊断、收集个案史等降到最低程度,[1]165所以比较适合处理学校偶遇咨询个案。

值得注意的是,人本主义咨询方法更多的是提供一种咨询的理念而不是方法,因此,不像心理分析、行为主义理论中那些具体、明确的咨询方法和技巧,它强调的是工作者态度的重要性,认为融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取得进展的决定性因素。[1]166虽然罗杰斯提出q-分类法的辅导方式,但是在偶遇咨询个案中往往没有条件实施,因此,如果只是依靠“表里一致”“接受”“‘神入’理解”“表达”的四种态度,很难在实际咨询中操作人本主义的理念。

本文借助一个大学生适应宿舍困难的偶遇咨询个案为例,探讨人本主义咨询方法如何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技巧共同运用到具体实务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社会工作个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服务模式,其直接治疗技巧包含非反思性和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5]117-118人本主义咨询方法提供了理念和方向,心理社会治疗的直接治疗技巧提供了工具,两者结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处理学校偶遇咨询个案。

二、学校偶遇咨询案例(一)咨询背景小a,女,大一本科生,班干部,任两个社团的部长。在一次课后与笔者的“闲聊”中,小a提起了自己要换宿舍,因为在宿舍里与其他两个女生很难相处。小a

为了这件事情已经和辅导员及另一位老师沟通过,他们给她的建议是要坚强一点,发挥班干部的身份作用,更强势地面对“刁难”她的舍友。小a希望换宿舍,但是辅导员指出她作为班干部应该为其他同学考虑。如果她都适应不了那样的宿舍环境,换个女生去她的宿舍,其他女生很可能也无法适应那样的宿舍环境。小a对目前的状况很困扰,与笔者聊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有很多想说的话。(二)咨询过程针对小a的状况,笔者与小a做了一次短时咨询。下面以“a”代表小a,“t”代表笔者,节选部分对话。1.对现在的宿舍环境困扰的描述小a在交谈一开始描述了上面辅导背景提及的情况,表达了她现在的困惑。笔者在这里主要结合了“探索——描述——宣泄”的心理社会治疗的技巧,注意让服务对象描述自己困扰的事情,为服务对象提供情绪宣泄的机会,减少服务对象内心的冲突。[5]119

a:我把自己在宿舍里面的情况与辅导员和h老师说了,辅导员说我是班干部,应该发挥班干部的身份角色,强硬一点和宿舍那两个女生说话。

t:那你觉得这个建议怎么样?(目的是让a能够有机会反思其所处的情景,属于心理社会治疗的直接性治疗技巧的运用)

a:我觉得我与别人是平等的,班干部只是一个身份,不能因为这个身份就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

t:嗯。(辅之认真聆听和接纳的眼神,目的是构建融洽和支持性的咨询关系)

a:所以我在宿舍做不到辅导员建议我做的,我对着那两个女生无法强硬起来。但是辅导员一直鼓励我要发挥班干部的角色,不同意我换宿舍,所以我很苦恼。

t:嗯,听上去你感觉辅导员的建议和你习惯的处事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很难运用到宿舍的生活之中。(这里主要是同理心的运用,发挥“神入”理解) 点头)

a:另外,我还和h老师交流过自己宿舍的事情,他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我在宿舍里面与两个女生的关系不好,既有她们的问题,也可能有我自己的问题,比如我不够强硬,与他人相处显得软弱。……h老师说,看到我现在与开学初相比,没那么开朗了,他说问题还是很严重的,我需要改变现在的环境。h老师也与辅导员说了,我现在的状况超过了我的处理能力了,所以应该为我调宿舍。但是辅导员和我说,现在调宿舍还是很难的,他觉得其他学生去到我的宿舍也会遇到困难,到时候去到我宿舍的学生也要求调宿舍那就麻烦了。……

t:嗯。你尝试过找老师解决问题,但是问题没有解决。而且你感到目前调宿舍是有点难的,还是可能要与舍友相处。(同理心的发挥)

a:是的!很多事情都让我觉得与那两个女生相处很难。其实我也尝试与她们沟通过。比如,其中一个女生不经过我的同意就拿了我的排插,我见到后,第一时间发飞信给她,告诉她我不高兴。因为排插是我的,在不经过我的同意的情况下,她就拿走了我的排插用,这样是不好的。当时,她也回复我了,说不好意思,只是我的排插的插口比较多,方便她使用,所以就拿走了我的排插。我回复她,说这个理由是很难接受的。结果她说回宿舍再协调,但回到宿舍后,另一个女生就说一个排插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的排插原来要经过她的床位,她不愿意,现在我的排插给别人用了正好。结果我气得不得了,我躲到其他地方哭了,这件事情一直也没解决,我的排插还是被人占用着……

t:嗯。这可能使你感觉到不被尊重和理解,同时又有点无能为力。……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会有点愤怒的。(a女生眼睛红润,并且点头。这里是人本主义咨询方法强调的“表里一致”的运用,工作者应该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态度)

a女生接下来又述说了几件事情,主要都是讲了她宿舍的其他两个舍友是怎么排挤和孤立她的。笔者都是以诚恳和同感的方式来表示关怀的,对事件不评价,但是适当表达笔者的感受。通过这样的过程,a的情绪得到了疏导。2.对宿舍困扰成因的探索在和谐、信任、宽松的辅导环境中,a女生充分描述了一些典型的反映她与宿舍两个女生关系困扰的案例。这时,笔者有意地促使她思考自己所处的宿舍环境以及可能造成困扰的原因是什么。这里结合了心理社会治疗的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的问题。[5]119-120

t:刚才你告诉我一些让你困扰的事情,我有点好奇,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你的其他舍友身上吗?(这里运用了现实情况反思技巧,帮助案主对自己的状况做出

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a:嗯,好像没有。也许我的其他舍友比我强硬吧,所以如果这两个女生打击到她们,她们自己会立刻表达不满并且说话比较硬,这样那两个女生也不怎么招惹其他人。

t:那你自己遇到与她们之间的矛盾的时候,其他舍友会调节吧?(帮助案主分析自己的处境)

a:其他舍友不敢的。试过一次,她们两个欺负我,我们舍长替我说了两句,结果她们两个就把舍长和我都骂了一顿。这件事情后,其他舍友都不敢在这两个女生打击别人的时候出声了。我的其他舍友说,忍忍就过去了,别太在意了,反正那两个女生也就是这样的人了。

t:你试过就这两个女生的事情与舍友谈谈吗?

a:我们在她们不在宿舍的时候会谈论一下,但是她们回来的时候就一切没变。

t:你和舍友试过让她们了解你们对她们做事方式的看法?

a:我们不敢。

……

t:你从大一刚入学就与这两个舍友关系这样吗?

a:不是的,现在想来,在开始的时候都相安无事。

t:有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后你们的关系就变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注重人际交往场景,把服务对象放回具体人际交往场景中,把服务对象目前的内心冲突与以往经历联系起来,准确揭示服务对象困扰产生的真实原因[5] 120)

a:(沉默了一会儿)嗯,有一次,那两个女生聊天,其中一个人提到,她的爸爸经常打她的妈妈,然后她的妈妈就和她爸爸离婚了,现在是她妈妈带她,她对她爸爸很气愤。然后,其他舍友也开始讲起了自己的家庭,结果我发现,我们六个人,有五个人都是单亲家庭。但是既然大家都说开了,我就说我的家庭父母感情很好,我有一个姐姐,父母和姐姐对我都很好。从这件事情后,我发现那两个女生就开始对我不好了。

t:嗯。前面你提到的事情中,有些事情,比如你当班干部,然后她们认为你在宿舍就应该做多点活;你与一个外国留学生交谈,然后她们说你要抢舍友的“男朋友”;女生节,你收到特别多的鲜花,她们挖苦和讽刺你,说你漂亮和招人喜欢,没什么事情做不了。你觉得这些事情和你刚才提到的各自的家庭背景的事情有没有关联?(帮助案主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a:哦!是啊!她们会不会觉得我比她们生活的好啊?但是我不觉得我比她们漂亮或者没什么事情做不了啊!我还经常说她们漂亮和能干呢。只是她们不听我的。(从案主的反应看,案主已经能够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案主更好地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评价)

t:会不会家庭背景的不同是造成你们之间困扰的一个原因呢?

a:嗯!现在想想,h老师说一个巴掌打不响,我也有自己的问题。但是,可能问题的原因不一定在我自己。(人本主义咨询方法强调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依赖周围他人的评价,可能会与自我的真实需要发生冲突,通过笔者的引导,案主发现了自我概念受h老师等身边人的影响,这对案主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是有帮助的)

t:嗯。主要的也许是你的舍友怎么看待事物造成的。不过,也许你自己在性格方面也有一点迁就别人。(这里借鉴了心理社会治疗的人格发展反思的技巧,不过根据人本主义咨询方法的要义,不宜太多地分析案主的人格,而且实际的偶遇辅导中也不可能有足够时间和次数来做心理分析,所以要注意点到为止)

a:嗯,是的。……(案主回忆了自己的一些迁就别人的事件,涉及一些深入的隐私,这里省略不表)概念与真实需要的思考在接下来的对话中,笔者重点抓住a的自我概念和她的真实需要之间的矛盾进行辅导,希望让a能够面对自身真正的需要。这是人本主义咨询方法所强调的,罗杰斯认为,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与周围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他人的态度和反应方式影响形成的,周围他人的价值标准会影响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使得服务对象的真实需要与自我概念形成了冲突。[5]131所以在人本主义取向的咨询中应该注意帮助案主发现自我概念和真实需要的潜在冲突,从而面对自己的真实需要。

t:你提到,这个学期,在申报入党积极分子的时候,你见到她们两个报名然后你自己就放弃报名了,是吗?

a:是的。因为我不想和她们发生冲突了。

t:那么你自己希望申报入党积极分子吗?(目的是帮助案主发现自己的需要和自身行为之间的冲突)

a:想啊!而且我觉得自己的条件是具备的。虽然我那

次没有申报,但是我已经进入下次申报的名单了,就是比她们晚一点而已,其他也没区别。

t:哦,你对自己是很有信心的啊!

a:呵呵,我觉得自己的能力是可以的。

t:嗯,你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是,当事情与你的那两个舍友有关的时候,你就可能选择退却和忍让?

a:嗯,是的。

t:你觉得你退却的原因是什么呢?(帮助案主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需要)

a:我不希望自己的宿舍关系那么僵,希望维持互不打扰的现状。

t:你觉得如果自己争取入党积极分子就会让她们感觉不高兴,所以你选择不与她们同时申请入党积极分子使得自己心安?

a:是的。

t:嗯,我可以这样说吗,你在宿舍希望得到归属的满足。(运用心理社会治疗的直接影响技巧,通过工作者表达自己的看法促使服务对象澄清自己的需要)

a:嗯,可以说是希望被别人接纳。

t:在你宿舍中,除了那两个舍友外,你和其他人的关系如何?

a:还好吧,起码不会见面都没话说,要不就起冲突。

t:在宿舍外呢,有没有其他朋友?

a:宿舍外的朋友其实是很多的,也许我比较开朗和大方吧,我见到人都会打招呼的,所以我在社团有很多朋友的。

t:现在想想,你和那两个舍友的关系是不是影响到你被人接纳的需要的满足呢?

a:其实也不会,也就是在宿舍见到她们的时候,觉得她们不和我说话心里有点难受。

t:那你现在可以尝试去接受这个现状吗?

a:嗯,我感觉我明白了为什么她们会这样对我了,我心理就好过很多了。也许她们不会和我成为朋友,但是,我有很多朋友,我现在也不一定要变得强硬或者怎么样,只要现在的关系不要影响我的生活就可以了。(案主发现了自己的需要,并且思考如何平衡真实需要和现实处境之间的关系)

t:(微笑,点头)在生活中,可能我们会在意身边的其他人或者老师的看法,但是,我们一定要了解自己的需要是什么,这样我们的内心会更平衡的。

a:嗯,是的。

t:那你以后对一些事情做出决定的时候就要考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哦,尽量不受别人的影响。

a:嗯,谢谢老师!

三、 个案反思1.指导性辅导技巧的运用人本主义咨询方法注重与服务对象进行真诚的沟通交流,让服务对象体会到此时此地的各种内心冲突和不安,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发挥自己的各种潜在能力。[5]132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工作者无法回避帮助和指导求助者探索内心感受的变化,也就是说工作者需要使用一些指导性的辅导技巧。[6]162在本案例中,笔者借鉴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并遵循人本主义咨询方法强调的表里一致、接受、神入理解、表达等原则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可能事件,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必要的情绪宣泄机会。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有必要的,这些做法能够在案主的感受被不自觉地压制和排斥的时候,帮助她厘清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的真实状况。2.促使服务对象抓住自身的真实需要人本主义咨询方法的核心在于,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依赖周围他人的价值标准,如果并以此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式,其行为就会与自己的真实需要发生冲突。辅导就是要让服务对象在安全的环境中接近自己的真实需要,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在能力的人。在上述咨询案例中,笔者通过同理、接纳以及必要的引导,让服务对象区分出教师给予她应该怎么做的自我概念、舍友给予她的自我概念和她的真实需要的差异,促使她能够感受到基本的安全感,依据自己的真实愿望选择生活方式的感觉,初步让服务对象澄清了自己的归属需要,可以通过更为忠于自己的、心理上自由的方式去满足。3.人本主义咨询方法的辅导效果应当承认,从发现自己的内心需要到生活的改变是有主观过程和客观环境支持的,所以不能期待一次咨询辅导就能改变案主的生活状态。但是,人本主义咨询方法聚焦于案主的真实需要的发现,这是根本性的,毕竟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上述案例中,一次15小时的咨询,已经使a厘清了自己的感受和外在状况,更重要的是让她看到了自己的真实需要,用她的话说就是如释重负——她一直以为自己有需要改变的地方,因为之前与一些老师的沟通让她觉得自己软弱而需要改变性格。但是当她的主观世界为自己的宿舍困境找到了解释原因时,她发现自己不一定要做很

大的改变,当她明白自己的行为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时,她开始考虑自己以后的行为要顾及自己的真实需要和感受。也许a的问题并未立即解决,但是人本主义咨询方法却能够击中她的内心需要,为其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保障。

[1]陶慧芬,等.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宋歌. 从168例咨询个案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j]. 教育探索,2011(9):138—140.

[3]卢静.考试焦虑的咨询案例报告[j]. 社会心理科学, 2010,25(6):91—96.

[4]黄国红. 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分析[j].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06—109.

[5]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3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宿舍人际关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宿舍对于大学生是第二个“家”,宿舍同学之间的心理交往状况,决定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出现宿舍人际关系困扰问题的大学生,常常出现压抑、敏感、焦虑、自我防卫等心理问题,而宿舍关系融洽的大学生,更注重学习和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心态较为乐观。[1]大学生心理咨询实践也表明,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咨询率不断上升,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点问题。近年来研究结果均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设计方案研究内容较为缺乏,多注重团体干预效果,对团体干预过程的研究较少。本文以高校宿舍为基本单位,以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为目标,设计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性方案,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依据

一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往往是生活琐事引起的小矛盾,小矛盾没有及时化解,往往造成后期冲突的突发性。心理咨询案例证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主要集中在军训后期和毕业前期。大学新生军训后是宿舍人际关系突发期,宿舍成员间相互了解不深,容易产生偏见,由于个性不同开始形成小团体,小团体成员之间交往密切,与宿舍其他成员的交往较少,甚至开始排斥其他宿舍成员,加剧了宿舍人际关系冲突。[2]毕业前期也是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就业压力造成宿舍成员情绪焦虑,长期积压的人际关系困扰容易爆发,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针对这种人际关系的突发期,每年度可组织两次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分别于10月份“新生适应活动月”和5月份“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中开展。

二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多样性。每个年级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呈现出不同特点,大一新生主要是生活习惯的磨合,大二学生主要是人际竞争的冲突,大三学生主要是因为价值观不同引起的冲突,大四学生主要是人际关系冲突积压而造成的综合问题。不同性别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也不同,女生多为生活琐事产生人际关系困扰,男生多为人格差异引起的事件而产生人际冲突,女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隐蔽性和潜伏期较长,男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直接性和爆发性较强。家庭贫困生、患有生理疾病的学生、非正常家庭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较低,对待人际关系问题敏感多疑,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弱。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群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制定的团体辅导方案也有所不同。

三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冲突系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生活习惯不同和性格不合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加大,消费观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要靠打工、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生活节俭。而家庭富裕的学生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较高,往往形成高消费观,这容易引起贫困生在宿舍里感到自卑,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产生人际关系冲突。宿舍同学之间存在着诸多人际竞争问题,如:竞选班干、系干、申请入党、奖学金、助学金、申请勤工助学岗位、保送研究生名额、考试竞争等,人际竞争问题加剧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针对宿舍人际关系冲突影响因素的不同,在方案设计前期做好充分的调查,在实施过程中也要仔细观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以拓展训练、热身游戏、心理剧、绘画、脑力激荡、电影疗法、叙事疗法、分享体验等活动为主,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增强成员的内在的经验感悟,以改变自我认知偏差和外在行为,释放心理焦虑和压力,促进团体协作。本方案根据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突发期,在军训以后和毕业前期,分别以“相亲相爱一家人”和“舍不得别离”为主题开展活动。通过海报宣传,以宿舍为单位自愿报名,心理委员推荐,辅导员推荐三种方式参加。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困扰,帮助宿舍成员探索人际关系的现状,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和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纠正自身认知偏差,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该团体活动共进行4次,每周1次,每次团体活动时间为90分钟,具体时间为每周四下午4:00―5:30。活动场地为学院体育场,根据招募情况选择5到10个宿舍,团体领导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教师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担任,根据方案设计内容培训辅导员和心理协会成员担任团体的观察员和组织协调员。

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前期调查和后期评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前期,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可采用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评法来调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确定团体心理活动的主题。针对活动效果的评估,可采用书面和口头的心得体会,团体成员自评表,心理测评等方法进行评估,及时从辅导活动中取得经验。

第二,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针对性。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群体不同,影响因素不同,设计不同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大学生宿舍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针对个人习惯问题,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针对品格问题,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针对不同性格问题,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针对价值观不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针对人际竞争问题,加强学校管理的公平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以融合不同的教育内容,才能增加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多方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加强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的精神对话。团体辅导活动对团体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团体领导者的人格、专业训练、技术方法、伦理道德等方面都需要具有严格的资质。通过精神对话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反思,在反思中构建,避免团体辅导活动流于形式,异化为各种游戏活动。高质量的精神对话是建立和谐关怀的气氛的必要条件,各个单元活动的开展和深入,都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精神对话,而不是机械性按照预定计划和步骤来实施的训练活动。[3]

第四,加强学生在辅导活动后的反思和调试。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活动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高校教育者还要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多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反思能力,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积极和同学沟通交流,对别人多理解和包容,多欣赏别人的优点,真诚的对待他人。

参考文献:

[1]金盛华.今中国人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社会心理医学研究[J].心理学探新,1999(03):47-52.

[2]李会,曹立中.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8(01):31.

[3]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08):528.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未成年犯的信任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G14033)。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4

界定相关职责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好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等。助理辅导员是辅导员的助手,是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助理辅导员从上一级相同专业的学生中选聘,因此助理辅导员既是学生,又是教师。其主要职责为: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开学阶段的准备工作及第一学年的班级管理工作;组织专题班会,与学生分享学习生活体会;深入班级、宿舍,了解学生生活及思想动态,并与辅导员及时沟通;协助辅导员做好班委的选定及培养工作。专业指导教师的职责是:为新生介绍专业;开展专业调研;参加期中学生座谈会;介绍学期教学安排及课程情况;就业咨询;举办专业知识讲座;组织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牵头召开学生学习情况研讨会等。

建立选聘制度

学校于2009年7月制定实施了辅导员、助理辅导员、专业导师选聘办法,办法中对辅导员、助理辅导员、专业导师的选聘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辅导员选聘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之第八、第九条执行;助理辅导员从同专业高一级的学生中选聘,重点考察其学习成绩(第一学年班级排名前1/3)、思想品质、协调与组织能力,在同等条件下,党员、学生干部、家庭困难学生优先考虑;专业导师主要由专业带头人承担,若该专业班级较多,可从专业教研室的骨干教师中选聘。

将职责细化为每学期育人方案

学校学生处结合管理实际,制定了辅导员、助理辅导员、专业导师工作职责,各教学机构将工作职责细化到学生三年教育方案中,该方案涉及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文体活动、科技创新、公寓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指导、社会实践、毕业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辅导员在执行系学生三年教育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制订各班的育人计划;专业导师依据其工作职责(共有11项)制订学期育人计划;助理辅导员依据其工作职责制订学期育人计划。每学期开学前辅导员、助理辅导员、专业导师召开沟通会,由辅导员牵头协调,综合3个计划,制订班级学期育人方案,该方案须上报系党总支备案,作为考核班级工作成效的依据。并建立学期初、期中、期末辅导员、助理辅导员、专业导师例会制度,籍以沟通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安排下一阶段工作。

构建教育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学校制定了《辅导员管理考核办法》、《助理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专业指导教师管理规定》以及《班级教育效果考核办法》,从不同维度全面评估辅导员、助理辅导员、专业导师的工作效果。其中:辅导员的工作效果主要通过学生评价、系部考核及班级教育效果等3个方面进行考评;助理辅导员的工作效果主要通过学生评价、辅导员评价及班级教育效果等3个方面进行考评;专业导师的工作效果主要通过学生评价、系部考核及班级教育效果等3个方面进行考评。系部考核由系总支书记、学生支部书记、学生主管、就业主管、宿舍主管等组成的考核小组对辅导员、专业导师育人方案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打分;在对辅导员、助理辅导员、专业导师的工作考核中,班级教育效果的考核是共性的,其考核内容涵盖学风(班级学年各门课程总评成绩排名、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教师评学)、班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团支部建设及学雷锋活动、公寓文化建设、文体活动5个方面。

成?效

减轻辅导员的管理压力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由于1个辅导员需要管理4~5个班级,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需要接受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图书馆、后勤处等多部门安排的任务,工作量、工作压力都很大。助理辅导员的引入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困局。助理辅导员在学校学习生活一年,与新生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同,对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确定学习目标具有优势。他们参与新生班级管理,有效缓解了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期间的工作压力。

提高助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助理辅导员本身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由于要承担班级管理工作,他们必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工学矛盾;由于助理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对创建优秀班集体、培养学生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使他们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助理辅导员工作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且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就业均有很大的帮助。

促进教学、学管的有机融合

在传统的辅导员班级管理模式中,专业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关心不足。实行新的育人模式后,由于进行“捆绑式”考核,即班级的教育效果直接影响辅导员、专业导师的绩效,有效地解决了以往教学、学管两张皮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专业导师是专业带头人,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成熟理性的判断能力,能够从专业教育入手,将对学生的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将个性化的成才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辅导员和专业导师都是学生人生的导师,他们的工作各有侧重,他们相互配合,共同研究班情学情,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5

一、引言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教育部24号令先后发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不断创新、务实的指示和号召。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利用学校寒暑假期,深入学生家庭,与学生及家长“同吃、同住、同劳动”展开的“三进三同”活动,对于创新开展学生工作模式、拓展学生工作视野、加强学生工作针对性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如何高效务实地开展“三进三同”工作是每个高校辅导员应当积极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命题。

二、高校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的意义分析

(一)“三进三同”是践行国家青少年培养战略的具体体现

关心、爱护、培养青少年,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一直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战略方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明确要求,各院校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长才干。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考核体系,要使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对于“三下乡”、“四进社区”、西部支教等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支持。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二)“三进三同”是辅导员工作高效优质开展的现实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青少年教育培养战略实施的主要对象,他们思潮前卫、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社会阅历浅、价值观不够成熟,抵御腐朽思想和不良诱惑的能力弱,要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需要学校、社会为他们提供理解、支持和必要的扶助导引。

高校辅导员“三进三同”活动以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方式,深入学生家庭面对面、点对点的与学生及其家长无障碍交流沟通,知悉学生思想动态、家庭情况,通过零距离的体验学生的生活,增强师生沟通有效性,使得辅导员工作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学生,为今后工作开展寻找源自实践支点、贴近实际思路,对今后高效优质的开展学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石。

三、“三进三同”工作高效开展与效用实现的路径分析

高效开展“三进三同”工作,实现“三进三同”工作的实践意义和现实功用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策划活动实施方案,打好“三进三同”工作的提前量

理念指导行动,“三进三同”工作开展的方法论决定了工作的实效性。要实现“三进三同”工作功效,促使“三进三同”工作的开展结果对今后学生工作具有长远而现实的指导意义,前提是充分认识到高校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重点是带着学习、锻炼的态度用心感悟、体会,关键是选取好具有典型性和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作为活动的目标对象。基于此,辅导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三类“贫困生”,即心理贫困、家庭贫困、学业贫困。通过对其所带班级学生的档案查看、日常行为表现、班级学生干部的反映、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以及学生家庭所在地域等情况的综合考量后,选择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三类学生的代表作为活动对象。

选定对象学生后,辅导员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积极联系学生家长,知悉当地天气、环境、风俗,安排活动开展时间等相关事宜,做到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熟稔于胸,做好针对学生个性情况、家庭情况、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后,制定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贴近学生心灵的个性化辅导方案。

(二)贯彻落实工作部署,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模式

根据事前准备的活动方案,辅导员要严格按照“三进三同”的工作精神,与学生家庭“同吃、同住、同劳动”,用体验、感悟、学习的心态与学生促膝长谈,与家长全面交流沟通,在田间地头聆听学生、家长的想法、期望,在厨房和餐桌架设沟通的桥梁,在游戏娱乐中打开心房,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家庭的困难,与学生及其家长一道分析学生的问题,为学生及其家庭遭遇的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困境。

在执行既定计划的同时,要根据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方案,重新明确工作目标和实践路径,要以为学生及家庭提供务实、现实、真实的帮助为指导思想,适时调整主观判断,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中心”的开展“三进三同”工作。

(三)是要及时、全面的总结“三进三同”工作的功效与经验

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可以贴近学生真实生活、拉近老师与家长距离,辅导员能更加真实、完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体会学生家长的艰辛、理解学生行为的合理性,为今后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开拓工作视野、丰富工作方法。

但由于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开展的范围有限、时间较短、参与面不够深入等诸多不利因素,及时总结、全面思考“三进三同”工作带给辅导员工作的经验教训、实际效用及改进办法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辅导员开展“三进三同”工作要做好笔记、日记,勤于思考、乐于总结、擅于反思,通过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交流、田间地头劳作体会、厨房餐桌参与体验等细节捕捉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动态、社会环境等相关信息,做到能够理解学生的行为、掌握学生的思想、预判学生的行动、知悉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上述信息制定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帮扶措施。通过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制定学生工作新方案、新举措,做到了解一类学生、新增一类措施、服务一类学生 。

四、结语

在高校辅导员中开展“进基层、进农村、进农户”、深入学生家中以“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题的“三进三同”工作是如今电讯方式逐渐取代实地式工作模式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学生工作的创新之举,是开拓学生工作视野的重要之举,是深入实地、立足实践的务实之举。作为承担着辅助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校辅导员,有必要身体力行地将“三进三同”工作持续、深入的开展下去;有必要积极思考探索辅导员如何创新务实的开展”三进三同“工作;有必要为 “三进三同”工作的不断完善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 杨玉凤,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模式创新―以龙岩学院在校大学生“驻村任职”为例[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10(2).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6

论文摘 要:在大学生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资助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目前,在认定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难点,需要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和解决。本文对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点疑点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准确地认定贫困生,保证高校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同时,也为相关人员做好资助工作提供了一些参考。

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大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存在以及不同的复杂家庭状况,给高校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如何科学、合理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首要前提。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对于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使用有限的资助资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解决生活困难、维护社会和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事关和谐校园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为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切实保证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现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难度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各高校合理依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家庭成员的组成、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及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消费情况,并参考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确定贫困档次。目前的界定方法有两种,一是学校从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支出、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学费缴纳情况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项在学生中进行横向比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接受调查的项目数值越低,说明此学生贫困程度越深。此方法简单易行,但不足之处是辅导员经常根据工作经验或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来判断该学生是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二是参考学校所在地的城市居民每月最低生活保障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为特别困难的学生,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基本持平的为一般贫困学生。显而易见,进行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合理、科学的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资助工作的首要难题之一。

2.认定程序出现“选举”怪现象。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师生配备比较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极其烦琐,通常情况下,很少能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上,这使得投票选举贫困学生的做法时有发生。这种做法使一些平时注重搞好人际关系的学生上了“贫困榜”,而家庭真正困难、不善交际且性格内向的学生却没有享受到国家的资助。这种做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学生对“贫困”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不良后果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存在自卑情绪、抑郁倾向,不愿意向辅导员及同学透露其困难的实际情况。相反的,一些不符合家庭经济困难条件的学生,为了达到某些经济目的,想方设法让自己变成“贫困学生”,申请困难补助。这两种做法不仅不能真正有效得解决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还对资助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信息缺乏动态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际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个动态认证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一经建立就基本成型,很难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如此一来,掌握信息的不准确,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学校最开始的良好愿望也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显现。

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点的对策综合以上认定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怎样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第一,合理、科学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辅导员与学生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具有强大的优势,更能了解学生的贫困情况。辅导员应对所有在校学生的生活状况经常定期予以调查,使调查资料更具准确性、真实性。辅导员还要充分利用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优势,进行座谈会,了解学生在校生活状况。各年级认定评议小组进行综合分析并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再由各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组具体负责组织和审核本学院的认定工作。各认定小组中的成员要求品质优秀、诚实可靠、责任心强,这样能够从源头控制认定工作的正确性。

第二,明确认定基本程序,消除“选举”现象学院要在审查核实等方面增加资金和精力的投入,建立“与其花钱在资助一个假贫困生,不如用在认定真正的贫困生上”的观念。首先,由学生本人填写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应如实、详细地提供家庭经济来源、申请资助的原因等。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材料应包含当地乡、镇(或街道居委会)及县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并加盖相关部门的公章。第二,组织年级民主评议。由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综合审查各班级经过民主评议后建议的名单,确定特殊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的学生名单。第三,学院要对年级考核结果进行监督和复查,随机访谈学生,并联合学生处、财务处、后勤集团等部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审查。到财务处了解该生的缴费情况,到学校后勤集团了解学生伙食等生活费用情况等。第四,将初步名单在学院内进行公示并接受学生提出的异议与申诉。若有异议,确定该生是否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并将审查结果提出异议并向提议的学生反馈。第五,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电子档案。各学院和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电子档案,按困难程度登记注册,作为实施资助的重要依据。

第三,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团结、互助、礼让、关爱的文明和谐的校园新风。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在这时得到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7.

[2]钟央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认定机制的再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8.

[3]刘燕杰.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难点和对策.高教高职研究.2008.

[4]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制度的探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5]李永富.浅析高校高校辅导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中的作用.2006.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辅导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94-01

引言:数学学困生是我国初中阶段教学课堂当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学生成员在课堂学习环境中付出着不输于同龄人的努力,但却难以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长此以往严重降低了初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有效提升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辅导教学质量,已经逐渐成为教学工作者急需探究与解决的重点内容。

1.辅导教学模式概述

辅导教学模式是我国当下教学阶段的优化教学模式,其中主要包括分班辅导、课外辅导、抽离辅导,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相应的安排[1]。

全纳式教学辅导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所开展的一种适应性教学与辅导工作,这种辅导教学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学困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模糊问题情况,帮助学困生更好的融入班级学习环境当中[2]。优秀的全纳式教学辅导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相应设计具有个性差异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环境中能够更好地配合教师开展学习探究活动。

在辅导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巩固是实践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巩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数学能力。教学巩固的实施方法有很多,具体包括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独立式课堂练习、半独立式的课堂延伸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形式、教师提问的教学形式以及学生自由陈述与列举事例的学习方式[3]。

2.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辅导教学途径

2.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数学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的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况,而数学教学则是一门具有抽象性与严密性的学科,学生在参与数学知识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在数学学习兴趣的引导下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知识学习当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工作者应当针对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制定出专门的辅导教学方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使初中数学学困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辅导教学活动当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出与三角形知识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辅导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到知识探究活动当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初中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以此提升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探究学习的兴趣。

2.2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初中数学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情况,部分学生在参与课堂知识讨论与探究的过程中,更存在严重的学习习惯问题,这一问题情况致使学生在长时间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一直无法正确的认识到课程知识问题的关键内容,学生的学习习惯出现偏差,导致学困生在课堂环境中更加无法集中注意力,只能在课后东问西抄,严重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与探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针对这一问题情况,教学工作者利用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使初中数学学困生在今后的数学辅导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系统化的复习与总结,在学习知识难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掌握知识探究与思考的方法。

2.3 采用个性化教学评价的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利用这些闪光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环境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意识。例如,班级内的部分初中数学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十分努力与积极,但是学习成绩却提升得很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情况,抓住这些初中数学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积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时,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评价的方式,使学生在评价中切实了解自身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并且在今后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改善自己的问题。个性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在教学评价活动当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情况,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自身的不足与问题因素,变被动为主动,从僵局当中摆脱出来,借助同学与教师的帮助,更好的参与到数学辅导教学活动当中。

3.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辅导教学是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国今后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关部门与教学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对辅导教学的模式与方案进行优化,使学困生在辅导教学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丘立峰. 课堂组织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阅读 ( 教育版),2013,08(09):108-109.

[2] 王先国. 浅谈数学解证题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 ( 教育版),2012,23(07):11-12.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篇8

关键词: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39-02

近年来高校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无论是最早的药家鑫案件,还是复旦大学投毒案件,都在表明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尤为关键。

一、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内容

所谓心理贫困,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1]。因此很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会产生一些很强的负面情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自卑心理和嫉妒心理、犹豫心理以及敏感心理,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二、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迅猛冲击下,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拜金主义思想,而且也在不断地腐蚀着高校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加剧,再加上贫富差距的产生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落差更大。尤其当学生在面临找工作的时候,一旦出现就业机制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就更容易导致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2.家庭原因。家庭条件因素也是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很大原因,有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高校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一般都存在以下的情况,或是身处于经济条件落后的偏远地区,或是父母一方早亡或者离异,再或者是由于父母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总之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弱势群体[2]。这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原因,会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心理负担,再加上父母文化素质不高不能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正确的心理教育,最终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高压人格,出现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学校教育因素也是导致近年来经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阶段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一些小学和中学已经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但大都只是流于表面走个形式,因此不能从小就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当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就会感到贫富差距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引发心理潜在的问题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4.个人原因。个人心理素质也是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很大原因,由于很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都有着很严重的自卑心理,经常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对自己进行不正确的否定,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出现。由于这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能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往往都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同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孤独自卑内向往往成为他们的代名词,这种不良的自我认知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三、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措施

1.重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感情。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就需要加强对学校多元化的资助体系进行完善,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情的重视。为了做好贫困学生的关爱工作,就需要学校采用全方位的积极措施,要在加强对贫困学生心理关爱的同时也注重对他们进行物质条件的帮助。物质支持是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必然要求,是做好心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因此物质解困理所应当成为心理扶贫的根本前提和物质基础[3]。

因此学校应该重点加强对学生资助体系进行完善,积极寻求策略实现多元化的资助途径。学校首先可以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采用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适当减少费用等方式,以此来充分发挥学校资助体系的建立意义。其次还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获取更加广阔的社会实践和提升自身经济的机会,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善经济条件,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接受馈赠的心理负担。比如河北大学为了有效地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建立扬帆助学网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校内勤工俭学机会,而且还会在节假日期间联系企业进校开展兼职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自给自足。最后还可以在学校进行资助平台的构建,做好经济困难大学生同银行之间的链接纽带,尽全力为学生争取到银行的助学贷款,以此来为大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保障。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还需要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通过建立心理档案真正落实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而且对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也有促进作用[4]。

为了解决当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上的缺失,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高校德育工作的范围中,以此来明确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减轻贫困大学生接受心理问题咨询的精神压力。学校依靠所建立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及时地发现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且快速准确地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疏导和劝解,对减少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有着显著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在进行学生心理档案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除了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经济条件等各方面情况的整理,以此来提高解决大学生“心理贫困”工作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3.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询策略。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还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询策略,将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起来,提高解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所谓团体心理辅导指的就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主要依靠的是个体在团体中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改善与他人关系的寻求,以此来实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个别心理辅导就是针对个体所进行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心理辅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采用不同的心理和情绪调整策略。其中学校在开展团体辅导的工作时,可以根据心理档案的资料将拥有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辅导,让这些学生能够很快地获取心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交流兴趣,在敞开心扉的沟通中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从而实现摆脱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的目标。

而在个别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尊重和保密工作,要在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不能给他们造成第二次伤害,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平等被尊重而且又有足够私密性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释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完全展露出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提升心理辅导的时效性。这种尊重学生和保密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资助的时候,比如南京理工大学就根据学生每个月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次数和平均每餐的消费,对三百多名大学生进行餐费补贴,而且采用的是将补贴直接达打到学生的餐卡上,这就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时的心理窘迫问题。

4.增加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还需要增加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频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要在做到陶冶学生情操的基础上减少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等问题。要明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要帮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心理品质,保证学生能够依靠丰富的精神和内心,正确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充分发挥自身的人生价值。

学校可以根据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既可以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活动角,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和社会实践中,体会生活的快乐和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乐观情绪,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通过规范心理咨询人员的考核和上岗程序,提高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专业性,同时还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工作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最后还应该加强对社会和学生家长有关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普及,营造出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氛围,为促进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的努力,不仅需要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还要从重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感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询策略和增加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逐渐完善对大学生的心理关爱工作。要多管齐下竭尽所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海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01):114-116.

[2]刘春蕾.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06):101-102.

[3]鲁扬.浅析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现象及对策[J].市场周刊,2010,(12):55-57.

上一篇:医院护理教学计划范文 下一篇:司法体制改革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