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0 11:47:59

学困生教学案例

学困生教学案例篇1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哈佛大学,①已广泛运用于法律、医学、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以及实践性较强的教育领域中。案例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引入案例场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深入讨论来开展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思考,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直接单向的个人学习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间接双向互动的经验学习,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帮助学习者加速学习过程,降低学习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中用到的教学案例一般描述的是真实事件,或者是根据真实事件创作的,教学目标较为明晰,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会有所收获。教学案例只描述事件背景和发生经过,不做出任何分析和得到结论;教学案例不是事例,需要具备真实性、典型性、冲突性。公共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复杂性和实践性,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该专业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随着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少高校建立了公共管理案例库(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出版了一系列公共管理案例教材,并通过各种案例评比活动和学术研讨会等广泛交流与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方法。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仍未得到完善,本文将以公共经济学课程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应用,重点讨论如何开展案例写作以及案例教学。这对于提升高校公共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水平,推动公共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具备相当的借鉴意义。

1案例写作

在开始案例写作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其写作标准,具体有以下几条:(1)主题明确:主题要突出,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引言要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2)情节完整:好的案例是讲述一个故事,要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并最好包含一些戏剧性的冲突。(3)信息充分准确:事件发生、发展的背景、过程等信息要客观、具体、翔实,可以引述调研对象的对话、访谈记录、问卷调查数据等,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可读性;关于行动者、议题、事件的产生发展演变、有关矛盾冲突等关键、必要信息一定要充分、准确,以支撑学员深入分析、有效讨论。(4)结构合理:结构设计、逻辑安排要清晰合理,使得读者能够从案例提供的信息中把握事件发生、发展、演变的脉络。(5)语言简洁生动:区分必要、重要与不必要、冗余信息,根据案例结构和内在逻辑呈现关键信息。(6)包含决策主体:好案例是对真实公共管理情境的再现,一定要有决策主体以及需要做出的决策,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促其深入思考分析和综合考量,进而形成决策方案。(7)凸显决策困境:案例的冲突性、典型性就体现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挑战和困境上,如行动主体面临的两难境地、多种方案的利弊权衡难以抉择等。(8)具有教学价值:与相关公共管理理论、理念、方法高度相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案例写作的主要过程如下:首先是案例选题——围绕案例线索,与相关教师沟通,确定案例要讨论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阅读相关文献,搜集案例资料,在阅读相关理论和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确定案例主题;其次是案例调研——确定调研对象,准备调研提纲和调研问题,通过案例调研收集一手资料;然后是案例写作——在回顾案例事实的基础上,拟定案例框架,组织案例材料,客观、生动、具体地把案例描述出来,注重展现决策者面临的困境,存在的问题、冲突等;接下来是案例修改——检查脚注信息,拟定讨论问题,补充参考文献,添加有关附录;最后是案例试讲——通过对案例进行试讲,记录下教学反馈,根据教学反馈来修改和补充案例,最终定稿。教学案例的结构包括以下六部分:案例的标题及适用主题、引言、正文、结束语、思考题、附录。这里采用的案例是公共经济学中的排污权交易问题,排污权交易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污染治理的环境经济政策,属于公共规制中的一种环境规制手段,涉及公共经济学中的环境规制、公共物品、外部性、交易成本、公共政策工具等理论,是公共经济学中的重要知识点。(1)标题和适用主题:案例的题目及案例的适用主题。本案例标题:《排污权交易在中国的实践》,②适用主题: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等相关课程主题教学中。(2)引言:即案例故事的引子。本案例的引子:中国的排污制度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改革进程。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法》就已作出规定,直接或间接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需向环保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登记;1989年,国务院又进一步批准了实施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其优点在于,对申请排污单位的排污与否及具体排污量,环保部门可以进行审查批准以及监督检查。然而环保部门的相对弱势地位导致了许可证制度迄今为止仍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执行。(3)正文:教学案例必须是较为完整的故事,包括核心人物或决策者,起、承、转、合四个环节缺一不可。起是故事的开始部分,旨在引入地点、时间、起因等组成的场景,并介绍核心人物或决策者、主要角色和其他角色。本案例的“起”是排污权交易的出现:中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使得排污权交易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气污染控制的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开始在上海推行;1999年4月,中美两国合作开展“运用市场机制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研究项目,江苏南通与辽宁本溪被列为该项目的试点城市,进行了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试点研究。本案例核心人物(或决策者)是我国各级环保部门。承是推出关键事件的部分,主要为了引出争端、问题和兴奋点。本案例的“承”是引出各地地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如何保证排放配额的分配公平,如何精确检测企业排放,企业减排空间越来越小情况下如何保证交易量。转是对故事进一步展开的部分,主要描述目前存在的各种困惑以及进退维谷的选择困境;继续深入开展令当事人没法预见事件结局的故事,或者令核心人物(或决策者)难以决断的事情。本案例的“转”是进一步描述了试点经验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很难精确测量企业排污信息,环境监察工作量太大,企业造假成本较低;企业的排污量大多超标,减排指标严重缺乏,如果购买减排指标成本太高,有可能滋生寻租腐败现象;在总量控制制度下,如何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增量,从哪儿获得新上项目的指标;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同,对排污权交易的认识和需求也大相径庭。合是故事的高潮部分,用于强调机会与制约因素,指出核心人物(或决策者)到了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刻。本案例的“合”是讨论了排污权市场交易较少、排污权必须有偿使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治污成本的定价(有偿使用价格)问题。(4)结束语:点出核心问题,让读者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本案例结束部分点出了排污权交易的困境:我国排污权交易尚处于试点阶段,各地缺乏统一的立法和标准;排污权交易首要问题是如何科学准确地测算出一个控制区域的最大污染物排放允许量;排污总量确定后,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给企业;如何限制地方保护主义。(5)思考题:根据教学目标,通常设计3个思考题来帮助读者进行阅读时的同步思考。思考题1:排污权交易对于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思考题2:如何解决排污权交易产生的困境?思考题3:国家是否有必要针对排污权交易制定统一的法律?(6)附录:本部分是为了提供案例分析所需的额外信息,这些资料信息虽不适合放在正文中,却有利于读者对案例正文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有效的学习团队、在师生互动的讨论过程中传授批判性思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案例为载体,学习排污权交易的相关内容,重点理解排污权交易的制度经济学内涵、交易成本及制度规定;通过小组讨论再现案例情景,深入理解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排污权交易的困境、背后原因并尝试性提出解决方案;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决策能力。案例教学的主要过程如下所示。

2.1案例备课

要根据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要围绕案例提出问题,问题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甚至能够形成不同的观点,学生能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进行争论和讨论。一个案例,问题不宜过多,让学生集中讨论2~3个问题。当然,可以问题里面套问题,教师可以不断追问学生为什么,启发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使用案例教学法,授课教师需要事先熟习案例,做好备课工作:一是仔细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清楚地了解案例内容、背景及背后原因;二是注意案例的情节演进,为了更好地引导课堂讨论,在每个可能的转折点安排一定的问题,并及时作出提示和归纳;三是温习与案例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在案例讨论前或过程中及时加以解释说明;四是正确理解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设计者、仲裁者和主持人角色。

2.2案例预习

将案例提前发给大家,要求每位同学对案例进行充分阅读,搜集、查阅和整理相关信息和背景材料,通过思考形成针对案例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2.3课堂教学

(1)案例介绍。课堂教学开始时,授课教师要对案例做简要介绍,并指出其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分析框架:环境规制、公共物品、外部性、交易成本、公共政策工具。案例简要介绍:通过市场机制控制污染排放在理论上已经得到大量证明,然而,在我国实践操作中“排污权交易”仍然面临一定的问题。由于测量技术不成熟,以及排污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使得排污权交易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市场建设都面临一定的问题。(2)分组和动员。在案例讨论之前,要采用一些外在激励手段(如让学生相互介绍、自行分组、提出小组讨论评分标准)来吸引学生注意,营造宽松自由的气氛,对学生进行动员。可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小组讨论,5~8人一组,给每组准备一张白纸,用于记录小组讨论意见。(3)小组讨论。要求各小组选出各自的组长,由组长来组织小组讨论和安排记录员。教师统一安排小组讨论的论题和讨论总时长(不超过1小时),组长则负责控制讨论过程。教师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引导。本节课堂讨论问题:①我国排污权交易存在哪些困境?②如何解决排污权交易产生的困境?③国家是否有必要针对排污权交易制定统一的法律?小组讨论开展的前提条件是所有人都已认真阅读了案例并提前对问题进行了准备,各小组组长可以先要求大家针对案例简单地发表各自的看法,来检验大家的前期准备情况。讨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发掘问题、分析问题(前因后果和连带影响因素等)、提出解决方案、理清人物线索(分析人物的角色及对事件的影响)、找出利害相关者、进行评价并总结经验教训。(4)班级汇报。小组讨论环节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记录整理好的小组意见以海报形式进行展示,同时邀请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陈述本小组的主要观点和解决方案,并鼓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在班级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在黑板上记下各小组发言要点,并及时进行归纳整理。(5)收尾和小结。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理论分析框架,并引导学生课后思考。一是回顾讨论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案例反映出我国排污权交易存在的困境):关于排污权交易的立法尚不健全,排污权交易实际操作困难,排污量准确监测难度较大,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政府监管不力;二是对已有观点及讨论中未被发现的解决方案进行小结:建立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依据,逐步实现初始排污权分配由无偿分配到定价出售再到公开拍卖的转变,逐步实现初始排污权价格确定由按企业排放绩效分配到政府科学定价再到最优拍卖定价的转变,逐步建立灵活有效的监测体系,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有效实施;三是提出理论分析框架:排污权交易机理的制度经济学解析(交易成本、总量控制原则),排污权分配方式的选择,排污权交易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的基本路径分析;四是进一步提出问题(如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相关对策),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2.4教学评估

课后,授课教师可通过自行反思,开展对本课案例教学的评估:(1)这个案例实现了主题的突出和目标传达了吗?怎么知道达到了这个目标?(2)从案例的指出和引入开始,老师与学生相比,谁说的话更多?学生是否富有成效地投入了讨论?(3)老师提了多少问题?学生们提出了多少补充问题或挑战性的问题?(4)老师在教室的走动方式及在每个小组停留指导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5)学生笑了多少次?不过分严肃对待自己或指导教师时?(6)讨论中是否存在一个高水平的“活跃期”?学生群体是否表现出渴望、进取心和激情?(7)讨论的进展如何?是否具有连贯性?是否存在不确切的结论或主张,主要的见解和论点是什么?讨论的提纲是否模糊不清?(8)讨论是否在越来越活跃时结束?讨论应当在高昂的情绪中结束,如果学生出了教室仍然在讨论课堂上的案例,那么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3总结

本文详细阐述了在公共经济学课程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对案例写作和案例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和准备,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公共管理学科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对未来案例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的教学案例库,根据教学大纲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通过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案例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调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对于公共管理教育来说,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分析思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让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政府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复杂性;培养学生分析复杂问题、并在有限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教学互动过程力求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总的来说,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开展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分析中国国情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研究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从而培养具有开放的执政理念、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创新性解决方案的公共管理人才。

学困生教学案例篇2

(1)网络营销知识的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在其中所起的独特作用,网络营销知识是一种实践操作与理解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很强的知识,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学习者要想在课堂中获得具体行为和特定组织营销的相关知识,可以透过案例教学来实现,因为案例教学特别强调融合实践、反思、合作及对话,而这些举措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透过案例教学,为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独特的路径形式。长久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营销理论学不学,都可以做好网络营销工作。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也不过如此。造成这种认知的原因,往往是网络营销理论过于空洞,滞后于企业网络营销的现实,不能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网络营销工作,缺乏应有的指导价值。理论与实践总不自觉地被置于一种两难的对立与冲突的境地中。案例教学的主旨是将理论和实践相协调,把两者放置在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同等程度地研讨和辩证地运用,而不是用抑彼扬此的思维方式来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更不是用案例教学来代替课外实践。

(3)透过案例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团体合作意识,并增强其创新创业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学会对自己负责,努力使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并成为一位积极的学习参与者,而且还能学会与他人协作,努力为团队其他成员的学习尽一份自己的力量。重视团队合作及存在的价值,为今后搭建创业团队打好基础。

(4)案例教学可以使学习者体会到网络营销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的复杂性,防止对网络营销活动作出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解释。这种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所达不到的。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视角下的案例编写

1案例的选择标准

1.1案例应当贴切课程与教学需求

案例要贴切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涵义:一方面,案例要能包含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在选择案例时,案例的主要观念是否贴切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案例的质量,案例仍然有一些弹性,并不需要完全吻合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每则案例不一定要符合所有的教学主题,但至少要满足一个主题,才能运用于教学之中。另一方面,案例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料支持,能够解决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同时又不能跑题,而是要体现学科主题或主要内容。案例贴切教学需求,则要求校企合作双方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充分运用教学媒体与环境来编撰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

1.2案例叙述应当具备较佳的品质案例的质量要高

首先案例内容要清晰明了,结构完整,案例的叙述要连贯,内容不能存在无用的话,也要避免含糊不清的语调。再者,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要能引起学习者的认同和关注;事件的情节如果是不真实的,复杂的描述反而会使学习者失去深究的兴趣,而丧失案例教学的意义,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另外,案例也可能源起于研究,这些研究都是真实的。这些个案研究包含对事件的深刻描述,展现了事件的复杂性。这些个案研究有很多吸引人及可利用的材料,也可作为教学用的案例,但是因为研究内容多为细腻的描述,使得资料过于琐碎,需要加以缩短或改写,才能作为教学使用的案例。

1.3可读性

要高用来教学的案例应该具备较高的可读性,这就要求案例的编撰必须建立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基础之上,并且能够让学生读懂。同时,案例的复杂程度也要加以重视,应考虑到大学生对案例内容基本意义的理解。案例太过于复杂而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其内容的话,这则案例就不能加以使用。除此之外,有些案例学生虽然可以阅读、翻译,但由于受个人生活经验的限制,不利于学生加以理解的,此类案例也不能被选用。所以,不管案例有多好,一定要以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为前提。

1.4案例要以情动人

案例的撰写来源于生活,但又要有所升华,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要使学习者觉得生动有趣,那就必须考虑添加一些动人、悬疑的情节,使案例具有戏剧的张力和写实感,同时又要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使学习者产生“移情”和“同理”的作用。一个好的案例在具备有趣,即案例中的人物和事件要能吸引人,并使得其想一睹为快的同时,还应具有一种驱动力,驱使学习者去主动了解更深更广的内容及知识。典型事件及其相关结果的历史记事构成了一个案例的基本内容,此外,还应该包括一些疑惑或者是模棱两可的部分,以引起学习者充分的讨论,这就要求案例能够提供教学过程所需要的酵素或趣味,使教学产生同理心。

1.5案例要能制造真实

困境课堂上进行案例讨论时,注意,所探讨的问题最好能引发学习者展开发散性思维。这就需要将案例放在真实情境的氛围下,营造当前面临的一些棘手难题,并以寻找解决此种困境的方案作为班级讨论的重点。典型案例营造了这些困境后,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从一定程度上会像磁石一般吸引学习者。通过造成其认知失调,从而刺激学习者去主动思考,并寻找解决这些困境的方法。要营造合理困境,则要求案例的议题包括诸如复杂、冲突的元素,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并且要求这些问题背后的解决方案有多种选项,并非是简单或单一的。透过案例教学,要达到的效果是让学习者明白感受到,如果他们想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资料,并对问题的复杂性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不是一味依赖班级的其他学习者,否则自己是不可能知道该“做什么”的。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是虎头凤尾,其结尾应反映出困境的最高点,是个有待完成的事务。如果案例的结尾部分给出了肯定的单一的最终解决方案,那将不利于学习者进行发散性思维,或者是提出不同观点,也会让学习者产生案例撰写者或教学者希望他同意该解决方案的想法,而达不到预期目的。反之,案例如果以困境结尾,可以鼓励学习者进一步深入下去。

2案例编写的内容构成原则

2.1客观性原则

案例应该是写实的,其事实本身客观发生过也是构成营销案例的首要条件。编写案例不能随意杜撰或夸大其辞,也不能随意取舍或文过饰非,而应当实事求是,将整个事情发生的过程如实地介绍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分析。

2.2典型性原则

构成网络营销案例的事实一般都带有揭示网络营销规律的典型性,因此要求案例是对客观存在事件的提炼和精选,使该案例真正体现出网络营销既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研究与分析网络营销案例,应能引起学习者超越一般情况下就事论事的思考,而得出一些带有规律性与可行性的结论。

2.3有效性原则

首先,构成网络营销案例的必须是有效的事例,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是其有效性的首要表现。案例分析应以史为镜,其目的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而是为了将事件上升为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实践。否则,编写的案例再精美也只是文字游戏,缺乏有效价值。其次,案例必须具有有效可控性,即案例本身存在着能够通过网络营销活动解决问题的有效条件。网络营销活动的主题应当能够对其面对的矛盾或困境施予影响,否则案例本身就缺乏有效性。最后,案例的编写必须是有效的写作,案例叙述要有情节,文字朴素而又可读,思维闪光点多,即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否则就可能失去了案例本身的优势而成为无效的工作。

三建构案例引导下的学生参与机制

1采用苏格拉底式教育模式

苏格拉底式教育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地位。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转到学生自身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退居暗示地位,这样一来,教学双方都可以自由地思索。其次,要求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即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催产式”(通过问答逐渐使真理显明)的教育原则。也就是说,通过老师的引导,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从来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做结论。他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让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因此,受过苏格拉底式教育模式影响的人,能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所以在撰写案例过程中一定要客观,不带任何主观意见在其中,坚持实事第一,观点第二,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答案,形成自己的观点。

2引入体验式教学

在典型案例的指引下,体验式教学将会更具有针对性。“体验"一词最早产生于哲学领域,后来又被运用于美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早在20世纪初期,体验式教学就早已建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就开展了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梳理和介绍的相关研究。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其目的与案例教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强调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和感悟,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授受教学的弊端。

学困生教学案例篇3

新课改要求传统案例教学推陈出新。新型案例教学法是有效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手段。本文从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的角度出发,对新型案例教学法如何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有效运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新课改;新型案例教学法;思想品德教学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新型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并逐步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中外学者对案例教学法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舒尔曼从探究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出发,将案例教学法概括为“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方法与教学案例的联合应用”[1]。科瓦尔斯基从分析其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效果的角度出发,指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研讨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推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舒尔曼和科瓦尔斯基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普遍的共鸣,也是我们研究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出发点之一。国外学者理论层面分析全面,但对我国一线教学的指导意义有限。近年来,国内学者结合我国教学特点和学生学情对案例教学法这一教学模式做出了多种阐释。郑琼梅从案例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出发,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3]。崔丽华从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实施原则和教学要求三个方面综合对案例教学法做出了研究,注重整体上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活动。[4]国内学者更注重课堂及案例教学过程的分析,对改进传统教学环节有重要借鉴意义。近年来,新课改要求我们创新案例教学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效的案例教学法应当借助与教材主题相联系、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贴近的典型案例,从案例教学事前分析、事中引导、事后反思三个环节入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落实新课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下面以思想品德课为例,研究新型案例教学法。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案例教学困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新课改强调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而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关注学生人文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因而是落实新课改的重要领域。目前,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传统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倡案例使用的开放性、探索性,较好地实现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案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教学资源利用困境

(1)对教材资源缺乏有效利用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只是开展教学的一种形式,而教学的最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对教材理论的分析和阐述。随着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和不断实践,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选择各种丰富多样的案例应用于教学,出现了把备课的重点放在“找故事”上,把课程核心放在“讲故事”上的现象,而没有关注到他们选取的案例和教材理论内容的联系。[5](2)教材案例形式过于单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首要资源,也是课程内容最重要的载体,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材虽然结构清晰,主线明确,配合着“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这三大教学版块来编写,但是教材中可以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却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漫画低幼化、形象和名字固化、画风单一等,无法吸引学生。此外,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材料过于简单,缺少设疑,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无法实现相关教学目标和课程理论。(3)既有的案例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案例探究性不足,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提不起学习兴趣,使案例失去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案例本身缺乏理论知识支撑,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

2.师生互动中的角色定位困境

理论上,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以及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论证的过程。但在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自说自话、课堂氛围沉闷等现象。教师一人主导课堂、“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度比较低、状态沉闷、缺少学习的热情,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不能跟着老师给出的思路去认真思考问题,不能及时地和老师进行互动。

3.知行合一实践困境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也对课程的实践性提出了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价值观引导和情感态度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讲授案例式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片面地强调学生对知识理论的学习和记忆,而忽视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新型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实施初探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倡使用开放性、探索性的案例教学法。合理地选择案例,不仅能使教学内容开展灵活有效、教学环节衔接流畅自然,还能为教学目标服务。但案例教学本身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新型案例教学法”要求我们始终把握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目的,并在案例教学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有效落实这一目的。综合借鉴学者的学术观点和在教学中的研究,本文认为新型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主动落实新课改要求。

1.案例教学质量关键——事前分析

案例教学法不是为了说案例而选案例,案例教学针对的应该是课程标准,分析的应该是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完善的案例分析、选择合适的案例呈现的方式至关重要。(1)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新课改推行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新课标也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案例式教学课前分析应以案例贯穿教学过程,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具体、更形象,方便学生直接地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来,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2)选取典型,启迪思维案例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在选取时要考量其典型性,这关系教师是否能够透过案例联系理论,是否引导学生思考,实现教学目标。所谓典型性,就是要求所选取的案例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既能够体现事物和规律的共性,又能体现不同原理的个性和特征,这样才能达到案例教学法巧妙阐释教学理论、有效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3)寓教于乐,推陈出新一个新颖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地将课内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正确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案例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到经济社会的新鲜元素和热点问题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联系,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选取新颖的教学案例,那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落实要义——事中引导

(1)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契合的案例辅助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素材,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和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破课堂的沉闷,改变教师主导的现象,在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营造出轻松愉快并相对开放的课堂氛围。(2)化难为易,学生为本教学案例的突出优势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理论形象化,把深奥原理浅显化。案例式教学法实施过程应尽可能生动,使学生们直观地理解知识原理,从而化难为易、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认识自我”与“我与他人和集体”这两部分的案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学生易懂,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这部分涉及各种法律知识就比较抽象,有些法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不易理解,学生们缺乏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和对概念的直观体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更应适时采用案例教学法,降低教学难度。(3)理论系统,学以致用碎片化的案例是案例教学大忌,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时刻把握理论脉络和课标要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为导入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而服务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学的媒介与手段,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把课本上所学的知识与案例中获得的启迪运用于实践中,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3.案例教学生命力所在——事后反思

(1)系统考核,案例反思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性质的定义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初中生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也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好的案例教学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这就要求案例教学不应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结束,而应不断考核案例教学效果,反思改进空间。(2)师生互动,推陈出新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往往给人枯燥难懂的感觉,灌输式教学会让学生在复杂的知识面前束手无策、倍感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新颖的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和讨论问题,自主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兴趣的指导下,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新型案例教学法的交叉运用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获得社会热点案例的方式更加方便和多元。案例教学法并不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专属教学模式,对其他学科教学一定程度上也有着普适性,同时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共同开展教学工作。

1.借力互联网平台

思想品德课程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非常紧密,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互联网时代,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学生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媒介的多元、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各种网络平台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也为案例教学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资源。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应用过程中,可以借助这些资源平台,挖掘其中有价值的、对教学有指导性意义的案例。

2.选用真实生活素材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涉及情感、品格、道德、心理、社会与法律等方面。中学生群体是一个身心发展很快的特殊群体,因而要面临成长中的诸多困惑和问题。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悉心观察和了解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并运用到教学中。比如,七年级的《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把学生身边的真实经历作为案例来运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面对挫折时所应采取的态度,就能够让学生正确地去认识成长中的自我,学会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再比如,八年级上册的《同侪携手共进》一课,如果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生活里面对的交友困惑为案例的原型,来设计课程思路,引导他们掌握交友的原则,掌握与朋友交往的正确方式,从而学会更好地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3.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辅相成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改之后推行的重要教学方法,但是案例教学法并不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唯一的选择。比如传统的讲授法,它可以被看作所有教学方法的基础,知识的传递始终离不开教师的讲授,作为一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讲授法让教学更加严谨、规范和高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的还有一种情景分析法,通过具体情景的设置,给学生呈现问题发生的真实环境,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思考来开展教学,使学生产生切身实际的感受,从而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如果能够巧妙地将这些有益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共同辅助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能够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俗话说得好“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的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思想品德课程会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成效。案例式教学方法作为新课改之后推行的重要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张敏 贾蕊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北京鲁迅中学

参考文献:

[1]朱迪思•H.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郅庭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西奥多J•科瓦尔斯基.教育管理案例研究[M].庄细荣,译.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郑琼梅.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6):26-28.

[4]崔丽华.中学思想政治课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探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10-17.

学困生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案例教学 问题 对策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行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实行案例教学的必要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理论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但一经形成有概念、原理、原则、方法构成的理论体系,它就有了高度概括、抽象甚至凝固的特点。而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却永远是丰富多彩、变化不息的,这就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带来一个难题:由概念到原理的照本宣科,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无助于学生面对日益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高管理水平,但我们又不能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学生到各种类型的组织中学习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即使有实习也是非常短暂和有限的。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中,提供一种与理工科学生常用的实验室相当的手段,模拟管理活动,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案例教学恰恰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我们只是给学生提供基本的事实、问题和条件,并不提供统一的正确答案,而是要求学生针对这些有虚有实、错综复杂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尽量运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通过反复观察、思索、分析、比较、归纳、假设和判断及推理,进行必要的学习、探讨、交流,集思广益和知识互补,来达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行案例教学的可能性。一方面,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科性质来看,它属于应用性科学,它在应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理论性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在掌握这些规律性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具体技术和措施。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具有应用价值的课程。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丰富多彩、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如果能得到及时的发现、挖掘和整理,必定能大大丰富我们的案例教学内容。这两方面是我们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前提和依据。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困境

1.选择合适的案例很难。组织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特别是符合我们国家现实情况的案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大的困扰就是可供选择的合适案例太少,而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自编案例又不现实,于是只能从相关的书籍或网站的案例库中去搜寻,但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原因一是案例的非本土化现象突出,从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很多案例都是描述国外企业组织的情况,多不符合中国国情,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案例就显得太过牵强,起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二是案例的篇幅过长,要使学生弄清楚案例的来龙去脉要费很多时间和口舌,使本来就很紧张的教学时间浪费不少,学生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也抓不到重点。三是很多案例的针对性并不强,不具备典型性,很难生动形象地说明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四是引人入胜、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少。那些充满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的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必然是复杂曲折、跌宕起伏的。选择这种事件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就会使所描述的故事生动具体,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容易激发学生探讨和研究的热情,而这样的好案例实在是太少了。

2.案例教学的课时量太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一般教材都有十几章,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总课时量一般安排在50-60学时左右,基本上每章课时量就是3-4个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单是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就已经很不容易,再要挤时间进行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就很困难了。如果要安排,一般也不会超过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这就给案例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时间上的限制,一些案例讨论经常因为时间不够而草草收场。

3.缺乏合适的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搞好案例教学很重要,但从目前来看,面对本科生的既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理论和基本概念进行清晰论述和概括,又有大量配套的针对性比较强的案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材还没有。虽然一些国外的教材不错,但毕竟是从外国人的视野和角度来讨论问题,很多案例虽然精彩但却不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而且外国人特有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也令人多少有些不适应,所以,这只能说是一本好参考书,但作为教材并不合适。

4.学生成绩难以评定。在案例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一般一是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发言情况,二是看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但由于对案例的分析、解答没有统一的答案或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这给教师的评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评分过程中经常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造成了成绩评定过程中的不公平,这对学生的积极性是一种挫伤,同时也影响到案例教学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5.组织案例教学难度较大,提高教学效率有一定难度。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高。一方面,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同时还要求教师要有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出色的组织才能,更要有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超技巧,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必须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做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这其实也是对学生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那么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学生具有广泛的背景和较多的社会阅历,他们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收益就很大。而我们的高校学生都是从校园到校园,社会实践的经验非常少,大家背景相似,阅历很浅,很难在讨论中有激烈的争论,不能从独特的角度看问题,提出有见解的新颖的观点,难以形成良好的讨论局面。这就使案例教学的效果打了折扣,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解决案例教学困境的应对之策

1.领导重视,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学校和院系领导首先要从思想上认清案例教学的意义和目的,并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在组织上,建立专门的研究队伍和领导机构;在研究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在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面,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应该与没有进行案例教学的教师应有所区别。总之,要营造一种鼓励案例教学的气氛,使得教师有一种克服困难、搞好案例教学的劲头和热情,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走入良性循环、不断完善提高的重要前提。

2.增强力量搞好案例库建设。一是要广辟案例选择的渠道,不但可以从新闻报道、报告文学、通讯、经济管理类论文和企业经验类书刊中收集素材进行案例编写,而且还可以考虑与一些企业进行联系和合作,建立案例基地。二是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包含的信息是否集中和丰富、是否具有中国的特色、是否具有时代特点、是否新颖和具备吸引力、是否短小精悍和说明问题。三是可以考虑建立校际的案例有偿交换制度,实现案例资源的共享。四是可以考虑在校报开辟案例专栏,或定期出版案例专集。

3.进一步提高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能力。一方面,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平时应注意加强学习,寻找各种渠道接触组织管理工作实际,加强自己对组织行为的感性认识,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教学单位也应该积极为教师们创造接触实际的机会,例如和一些企业合作,派教师进入其中进行调研。教学单位还要为教师们提供相关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技能。

4.提高案例教学中学生成绩评定工作的公平性。案例教学中,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应该随任课教师的主观印象来判断,而是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分机制。例如,以教研室为单位,由老师们集体讨论,拟定详细的评价项目和评分标准,任课老师严格按照集体所制定的评分标准来给学生评分,尽量减少主观性。

5.合理安排案例教学的课时,最好是以教学计划的形式确定下来。案例教学的课时安排不应该是随意的,而是应该有计划地进行。以总学时60为例,建议案例教学的比例占到20学时,理论讲解部分课时紧张的情况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来解决。例如,理论部分讲解部分应详略有别,有些理论部分学生已经在其它管理类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的,老师就可以略讲。

6.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规范化。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案例的讨论、分析的过程有整体的把握,避免案例讨论流于形式。例如,教师在讲完有关知识点以后,应给学生时间来进行理解和消化,然后才要求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而且在讨论时应该有重点,紧扣学习主题,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切忌让学生盲目地泛泛而谈,否则,既浪费时间,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实施案例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突破理论的束缚,从实践上把握理论的要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步稳妥地加大这一模式的力度,改革现有教学模式,促使我们的案例教学条件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宋之帅.案例教学方法在工商管理本科课程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06,5

[2]孙承毅.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管理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3]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4]程国平.管理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4,1

[5]李广培.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实施的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学困生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知识转换;困境与难点;策略

引言

复合型应用人才是当前社会上紧缺的工商管理人才,各企业对这一类型的高端专业人才都是“求贤若渴”,但各高校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人才却往往很难达到社会需求的层次,这与其实践经验不足、知识应用技巧积累不足有很大关系。案例教学法是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综合体现,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成功的将知识转换成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有重大意义,问题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还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

1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困境与知识转换的难点

1.1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困境

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的使用非常频繁,案例素材也非常丰富,但是案例教学应用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原因是在教学中不能有效的将案例转换为知识、将知识转换为能力。首先,工商管理教学的案例选择不科学,例如,案例太过陈旧,不能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中的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等等现状。又如,案例选择太“虚假”,加工的不符合实际,无法真实的反应商务管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积累的工商管理知识的应用经验太少,知识的实践应用经验依然不足。其次,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分析、案例讨论过程学生的参与太过被动,例如,案例教学中的分组讨论环节,基本都是老师设定好问题,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带动整个教学的进程,很少有学生自动的站出来提问或回答问。这一状态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学生在教学参与中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状态,他们不愿意主动的思考,不愿意用心的听讲,有时会偶尔关心一下答案,而问题的答案对学生而言只是答案,他们无法将答案升华为自己知识应用的实践经验或从中体会到知识应用的技巧,这就是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的一大困境,阻碍了这一教学方法的发展和优化。再次,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很被动,在案例教学当中,从案例准备、问题设计到问题讨论、回答、总结,好像老师始终是“主角”,如果离开了老师,这一个个教学环节就无法继续,可见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性。加之案例教学应用缺少创新,老师已习惯“独当一面”,学生的教学参与水平只能停留在“旁听”、“粉丝”的层次,难以向知识应用的中心环节进步,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就会模糊,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可谓难上加难。

1.2案例教学法应用中知识转换的难点

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应用中知识转换的难点一样可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学生的知识转换意识不强,缺少知识转换的能力。例如,在案例分析中,他们难以深入情景的去体会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好像在听别人的故事。如,饥饿营销案例分析中,学生听完案例觉得饥饿营销的做法就是将商品存在不卖,市场货源紧缺就能达到营销的目的,而对整个案例中的其他因素,如品牌因素、产品质量因素等充耳不闻,这就造成了案例向知识转换的缺陷,也造成了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结果,那么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的实践能力就难以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就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第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转换方面的引导、启发不够,在很多时候,老师只是讲明白了案例,却未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转换,一方面,工商管理教学课时有限,而案例教学前学生的准备不足、教学参与不积极,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差,老师没有经历管学生能不能学习知识的应用,能不能将知识转换成能力,因此导致了案例教学中知识转换不足。另一方面,老师对于知识转换的认识不足,认为知识转换是实践中实现的,和理论教学没多大关系,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老师教学的重点是案例,注重的是如何将案例分析透彻,而不能将案例与当下的社会情况、企业经营等联系起来,导致在案例教学中知识的转换不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第三,在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应用中,老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拓展不足,使学生的眼界难以拓展、放宽,例如,商务谈判案例中,谈判的商务技巧固然重要,但语言的灵活应用,对谈判放的习惯、喜欢等的掌握也很重要,可以说每一个工商管理案例都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代表,单从中提炼出“专业”来讲授,就会破坏案例发生的情景,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商务活动中知识的应用技巧,亦不能很好的积累商务管理的实践经验,那么学生所学到的就是“纸上谈兵”,知识若不能转换成能力,那么知识的学习到头来就是无用。

2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和知识转换策略

2.1创新案例教学,重视知识的转换

创新案例教学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新案例,不能年年岁岁都用老套的案例来说明新情况,应结合市场、结合时代,寻找、加工符合当前经济形式、工商管理状态的案例进行教学,如后金融时代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市场营销可谓难上加难,因此传统的营销方式可谓已经“黔驴技穷”,但社会实践中还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挖掘这些案例将其应用到课堂上,也可结合一些营销失败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商业活动中决定成败的时代因素。一方面,新的案例结合失败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新鲜感,使其愿意主动的参与教学,探究知识的应用,例如,在同一种情况下,相同的问题分析思路怎么会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这问题出在哪?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有利于他们将知识转换成能力,促进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新的案例不仅与社会工商活动紧密结合,而且也是老师考虑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教学中,老师会主动的培养学生知识转换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用学习的知识结合案例分析来解释商业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2.2提高学生主动性,注重案例教学当中知识转换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教学参与的主动性可以从多方面培养,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教学参赛浓厚兴趣,他们自然会主动的参与学习;又如,增强课堂活力,用良好的教学参与启发影响学生积极参与等,但不论那一种做法,都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要“以生为本”考虑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积极的引导、启发学生将知识转换成能力。例如,设计真是的案例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案例中商业活动的知识应用,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应用的技巧,积累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岗位上有更突出的贡献。

2.3应用先进科技,拓展教学边缘领域

先进科技的应用能够更真实、更客观、更全面的展示案例,且增加了案例的素材,例如多媒体的应用,用多媒体演绎案例,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真实的商务活动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真实的感受到商务活动的每个细节,认真的、科学的把握知识的应用技巧,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就是知识转换的成功。又如,互联网的应用,老师在课后发现了好的案例,可通过互联网与学生交流,布置案例教学需查询的资料,使学生向老师一样的认真“备课”,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积极的思考老师的提问,在课堂互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没有想到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分享,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能力,使工商管理教学中知识转换的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3结语

总之,案例教学法容纳了丰富的商业管理实践经验、知识应用技巧等,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尝试分组分析案例,不同的组可以针对同一个研究课题研究不一样的案例,这样有效的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使其思考问题更深、更远,对提高学生的知识转换能力有积极意义,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成为复合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高了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学校能为社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仲尼,探究工商管理中案例的作用与知识转换情况[J],中国商论,2015(29):140-142

[2]孙达林,向常春,转换理论指导下的“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思考——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118-120

[3]卓素燕,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困境及制约因素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00-104

[4]靳玉乐,向眉,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93-98

学困生教学案例篇6

1.教学型案例与案例库建设

案例(管理类)是为了明确教学目的,围绕一定的管理问题而对某一真实的管理情景所作的客观描述,即采用文字、声像等媒介采编开发撰写而成的一个真实的管理情景或个案。因此,案例的特征体现为:真实性;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包含一个或多个管理问题;具有规范的撰写与使用体系。当前,国内管理学案例按照用途的不同,可分为教学型案例和研究型案例两大类,并已形成较为规范和统一的模式与范例②。本文将重点关注教学型案例的撰写与开发。教学型案例库的建设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条件。从当前国际教学型案例库建设情况来看,哈佛作为世界第一大案例库中心,每年大约销售2万多个案例。排名世界第二的案例研究中心是加拿大的毅伟商学院,目前案例库内有超过2000多个案例,每年有200多个新的案例补充进来。从国内管理教学型案例库建设来看,比较有影响力的管理案例库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案例库包括A、B、C3个子库,A库收录规范的教学案例,B库以收录研究案例为主,C库是纯素材库,目前收录有大约1400多个案例,500多个教学型案例。清华大学案例库共收录案例353个。大连理工大学早在1987年就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案例库,目前收录有2150篇各类管理案例。2009年至今,教育部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委员会联合大连理工大学每年举办一次“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活动,该活动旨在鼓励各院校管理学科的教师基于中国制度与文化背景,积极开发我国企业管理案例,特别是要规范教学型案例的开发、写作和在课堂上的使用,如对所提交的教学型案例既要有案例正文,也要有相应的案例课堂教学手册。其中,案例正文可分为两种写作类型:描述型和决策型。描述型(即平台型)案例要求完整介绍、描述某一事件或问题的决策及发展全过程,有现成的方案,由案例使用者对决策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决策型案例要求在案例中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决策的基本要素和情境由案例使用者自行去分析并提出对策。教学手册部分则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思路、启发思考题、理论依据、背景介绍、课堂计划、案例后续发展等。可见,在国际教学型案例库开发建设日益成熟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已经开始重视教学型案例库的开发与建设,正式的、规范的教学型案例作为案例教学活动的“脚本”和指导手册开始逐渐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2.酒店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与教学型案例库建设

酒店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由此要求酒店管理教学必须与酒店产业、酒店企业管理实践相联系。同时,酒店管理专业也是一门职业导向非常明显的学科,和法学、医学等学科类似,清晰的产业和职业导向、明确的职业化人才培养是酒店管理学科同样追求的目标。由此,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采用案例教学可参考法学、医学等专业的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应当成为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国内一些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逐渐在关注这方面,如秦宇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最大的好处在于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氛围,同时可增强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的答案,最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张定方提出了“四阶段、四结合”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四阶段”包括“以小型专题案例入手,激发兴趣”、“用中型争议案例讨论,活跃气氛”、“以综合案描述案例分析,拓展思维”、“联系实际自编案例,解决问题”的案例教学形式。“四结合”中一是指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二是指与举例讲解教学相结合,三是指与角色扮演相结合,四是指与实习教学相结合。另外,孟凡生和尹鹏(2009)提出了消化型、学习型、综合知识型、表演型等案例教学模式,在4种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逐渐由“主角”转变为“配角”、由“前台表演”转变为“后台制作”,相应的,学生的角色则由“观众”转变为“演员甚至导演”、由“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思考”。进一步来说,在案例教学逐渐受到重视的基础上,教学型案例的撰写开发以及由教学型案例组成的教学型案例库的建设正逐步提上日程。如王妙探讨了欧美MBA案例教学法对我国旅游管理教学的案例写作、案例分析和案例组织教学等的启示。张俐俐提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案例库的开发和建设的具体途径一是教师直接撰写,可自行深入旅游企业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带学生深入旅游企业进行调查,将实际发生的一些管理事件经过整理和提炼作为案例带入课堂;二是广泛采集二手案例,来源是学术期刊、光盘录像和网络,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和编写。三是其他学科,特别是一般管理学科中的企业管理案例。KyooYupChung(2000)基于酒店业员工竞争力和职业生涯需要角度提出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分析了案例教学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另外一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也从案例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二、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型案例库撰写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型案例认识不到位

常见的问题是将举例、描述型案例、说明型案例等混用。许多教师误将举例当作案例,因此,就出现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甚至教科书上将一个例子当案例使用的普遍问题,其实他们所使用的案例只是一个微型的解释型例子,而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中的教学型案例。

2.案例大多摘自国外案例,缺乏本土情境,对实践指导有限

尽管在CaseResearchJournal和CornellHospitalityQuarterly等杂志中有较为成熟的酒店管理教学型案例,但这些案例故事的背景均来自国外,其产业特征、国家文化、学术传统、社会背景等均与我国酒店企业所面临的情况有较大差距。因此,完全从这些期刊的案例中进行生搬硬套,并不能反映我国的本土实践,缺乏适合我国酒店企业本土发展的案例。

3.案例缺乏时效性

我国一些酒店企业在“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作用下,不太愿意主动接受调研和访谈,更不愿意将企业的有关信息和管理决策问题公之于众,对失败的管理经验更是三缄其口。因此,造成了案例缺乏及时更新的时效性。殊不知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该酒店企业原有的做法早已过时,但在课堂上却还作为前沿做法来讲授,时效性不足。这样的案例不是前沿领域,业界已经并关注了;针对性不强,没有抓住业界管理者真正关心的问题。

4.案例开发手段较少,尚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获取案例的渠道不畅,不清楚该如何写作教学型案例及案例分析,这是目前国内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许多人想用案例教学,但苦于没有案例可用,又不知道该如何写作和使用案例。因此目前案例教学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无法付诸实施。

三、教学型案例撰写策略

“全国百篇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对教学型案例的结构、格式等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具体来看,主要包括案例正文和教学指导手册两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包括引言、主题内容和结尾等3个部分;教学指导手册包括教学目的与用途、分析思路、理论依据与分析、启发思考题、建议课堂计划、案例后续发展等部分;教学指导手册部分是规范当前教学型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上述结构的要求是教学型案例的“规定动作”,是必须要按照上述要求来完成的,但完成“规定动作”只是撰写教学型案例的基础,而要使教学型案例的使用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案例正文引人入胜、启发思考,甚至达到入选“百篇优秀案例”的水平,则需要掌握一些撰写技巧和策略。笔者曾于2010年、2011年参加过两届“全国百篇案例评选”活动并两次入选百篇优秀案例,也曾多次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举办的与教学型案例相关的案例论坛活动,现不揣冒昧,为读者提供一些撰写策略。但限于篇幅,这里仅谈谈案例正文的撰写策略。

1.题目

一般来说,教学型案例的题目至少要反映出如下信息:案例企业的名称或者所处行业、案例所反映出的管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一些技巧吸引读者的眼球,使其有兴趣往下阅读正文。具体的技巧包括:

(1)抓住管理者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境”

决策就是在矛盾或困境中进行选择,是企业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因此,很好地抓住案例企业发展中的某个重要决策的“矛盾”或“困境”,也就会很好地抓住读者的兴趣。例如,笔者曾完成的一个教学型案例的题目是:“鱼和熊掌能否兼得?——XX经济型酒店集团董事长的战略抉择”。该案例主题是“酒店集团战略性运营模式的选择”,反映的是“企业自己出资购买物业然后出租或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酒店(直营和加盟方式)的矛盾”,这一类似“makeorbuy”的决策问题是企业经营战略选择中经常会遇到但很难处理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又如,笔者曾完成的另一个教学型案例题目是“新创组织的破茧化蝶?——研华公司DMF组织的思与行”,这一题目反映的主题是“新创业务组织如何发展”这一“困境”。因为新创组织往往与既有组织在业务、利益、流程等方面存在冲突,如何打破既有组织束缚的“牢笼”是一个“破茧化蝶”的充满挑战的过程。因此,这一题目充分反映了该组织所面对的“困境”问题。其他全国百篇优秀案例中的题目如“大家为什么离我而去?——房地产公司老板的困惑”、“联想:借船出海——机会还是陷阱?”等都运用了这一技巧。

(2)对案例企业成功管理经验最佳实践进行提炼总结

教学型案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学员介绍案例企业的成功经验来说明或总结某个理论的适用性。把重点放在通过一两个词提炼和总结企业的最佳实践上,也是较为常见的题目写作策略,如笔者曾完成的一个教学型案例题目是“海尔洗衣机业务的日本市场开拓之路”,这一题目中并没有困境或矛盾,但通过“日本市场开拓”这一短语反映出的是海尔洗衣机在走出国门时如何“啃下”日本市场这一“硬骨头”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的是海尔在“走出去”时如何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并与“本地狼共舞”的成功经验,该题目对这一过程进行了高度提炼总结。又如全国百篇优秀案例中的题目“从产品制造到文化创造——万事利的商业模式创新”、“乡村基:中式快餐的领跑者”等也都体现了这一技巧。

(3)运用“文学化语言”描写企业独特做法

教学型案例与研究型案例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的“文风”可以不像后者那样严谨、规范,而是可以采用一些文学化的语言、叙事风格等,以增强案例的可读性。题目也不例外,可以通过一些文学化的语言来描写、叙述企业某些方面的独特做法和成功经验。例如,“当梦想照进现实:南京地铁的品牌之惑”、“穿越没有硝烟的战场——中航国际大型ERP实施之路”、“叫板麦当劳的‘真功夫’快餐”等题目,均采用了这种技巧。

2.正文

根据前述,教学型案例正文不像研究型案例正文,必须采用“八股”结构,而是可以运用一些文学语言和写作技巧来灵活处理,以增加案例正文的可读性。

(1)写作时突出决策者的“小痛点”突出决策者的矛盾或困境的案例,需要抓住决策者的“小痛点”进行突出描写,既要突出“痛”,把各种困难、阻碍、矛盾等交待清楚,又要突出“小”,在情节交待的字里行间透露出这个“痛”是可以通过读者仔细搜索、认真思考分析后而解决的。“太痛”的话阅读者会没有信心继续关注决策如何解决,“太不痛”的话阅读者会觉得了然无味,没有兴趣读下去。

(2)给予阅读者“小甜点”可以在“三情”方面让阅读者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得到“小甜点”,让阅读者意犹未尽,而不是平铺直叙。主要包括:案例“情节”上,要一波三折、多处设置悬念,或者采用倒叙手法,使读者跟随案例中主人公的“思考与回忆”而进入决策情境中。案例“情境”要突出决策现场的回放,可通过决策现场模拟等手段详细描述企业现场决策过程。案例的“情绪”是要用案例企业的故事、案例主人公的做法等所表达出的情绪感染阅读者。虽然案例正文中不应当表现出写作者的主观情绪和态度,但可以在案例中以案例主人公“第一人称”、引用“我”或“我们”的做法、说法等来体现案例的真实情境,在这种情境下所释放出的情绪很容易感染阅读者。

(3)阅读者DIY(自己发现)答案

教学型案例的撰写最终目标是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在案例阅读中作为“主角”而自主地积极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一些技巧包括:案例中可能包含若干个决策,可在决策的各个关键环节设置悬念,采用一些疑问句的方式进行提问,推动阅读者去DIY思考。也可在决策的设置中,人为地故意设置些“干扰”信息,因为现实的管理情境本就是复杂多变的。最后,可引用一些案例主人公或当事人的对话或心理活动,包括“有用的”信息和“干扰的”信息,供阅读者进行辨析、思考。

(4)模拟决策现场

教学型案例的模拟决策现场的写法在哈佛、毅伟等商学院案例库以及CaseResearchJournal期刊上均很常见,就是通过对公司某一个决策现场的模拟描写来给予阅读者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和贴近现实的思考情境。具体策略包括“对话描写”,如不同部门总监之间的“对话”,甚至是“争执和吵架”;心理描写,如决策者“纠结”的心理活动等。总之,教学型案例正文的撰写可以从题目、正文结构安排和写作风格等几个方面采用不同策略进行书写。虽然教学型案例需要客观、详细地交待案例企业的真实做法以供课堂教学使用,但教学型案例本质上也是“讲故事”,需要在故事的可读性、决策情节安排的曲折性、故事的启发性等方面下工夫,才会在后续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教学型案例开发研究教学型案例开发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开发主体

教学型案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团队。对教师个体而言,要对酒店产业和企业最新的管理实践高度关注,特别是对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保持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很好地与理论结合,将“以解决问题的科研导向”注入教学型案例的开发过程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能力要求。对教师团队而言,要发挥各个教师的专长,形成优势互补。如可以根据教师的研究领域,从酒店战略定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投资等方面有侧重地组建团队,也可根据教师不同的工作专长,从正文撰写、企业调研、教学手册编制等方面组建团队。同时,团队中要有学生的参与。这里,高年级本科生、MTA和MBA学生等都是案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群体,他们不仅可以进行案例的资料搜寻与整理,还可以根据自身在酒店的实习经验、工作经验提供“有趣”的问题。

2.开发素材来源

案例开发的素材来源较广,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与酒店产业界的沟通互动,产业界的困惑、企业的最佳实践等都是案例主题最直接有效的来源。另外,还包括各种纵横向课题、企业咨询、产业界召开的各种会议等。特别是教师如果参与到酒店的某个问题的决策制定过程中,全程跟踪该问题的解决过程,可以获得更加完善的、真实的案例素材。另外,教师与其他行业企业接触后发现的与酒店行业相共通的产业实践(如航空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师在网络、书籍、期刊等二手资料中针对某个酒店管理问题整理汇编的案例等都是素材的来源。

3.资金

客观来看,当前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尚没有专项资金对教学型案例的开发与案例库建设进行支持。所以可考虑从如下方面获取资金来源:第一,嵌入研究型的纵向课题,教学型案例可作为后续研究成果的资料准备和前期成果的积累。第二,嵌入横向课题,在为企业提供咨询、政策建议的过程中,可以提炼出一个教学型案例。

4.利益共享

要注重“利益共享”,不能只从酒店企业中获取利益,还应“反哺”酒店企业一些利益,如给企业提供咨询、员工培训讲课等社会服务,将案例与企业共享等。

5.成果形式

一是文本形式,以教学型案例形式为主。二是视频形式,教师和学生分角色饰演企业中不同的角色,然后模拟整个决策情境,通过录像机将整个过程录制下来。

五、结语

总之,当前酒店管理专业作为职业化导向非常明显的一个应用型学科,采取规范的案例教学方式应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趋势。因此,借鉴其他学科在教学型案例的撰写、开发,以及后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经验是酒店管理专业师生未来需要共同努力和思考的工作。

学困生教学案例篇7

【摘 要】“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在学习新知、解答问题、思考分析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特性。这就需要教师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让学困生跟随“大部队”整体联动,实现“齐头并进”。中职生群体中,学困生学习基础弱、学习能力低,更是表现尤为明显,更需要对学困生群体进行有效引导和教学。

关键词 中职数学;学困生转化;整体教学

常言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习活动客观存在体,由于所处的学习环境,自身的学习技能,内在的知识素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活动效能展现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教育实践学认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客观存在,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有效手段,进行缩减或拉近。中职阶段学习群体,整体素养、学习基础、学习技能以及学习品质,相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群体,处在较低的学习层次。但学困生在中职生学习群体中依然存在,同样需要中职数学教师进行有效的转化和培养。通过对中职数学教学纲要的研析,可以发现,中职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视学困生学习能力水平的转化工作,并就转化学困生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学实践证明,促进学生群体整体进步,培养学生群体整体素养,是有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和现实任务。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当前中职数学学科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学习能力素养,实现“人人获得发展进步”目标,进行简要论述。

一、实施互动式教学策略,让学困生在交流沟通中积极主动学习

学困生作为学习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对象。中职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主动参与教学双边活动的情感更加的消极和被动。因此,要转化和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技能,首先要将学困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使中职学困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该利用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特性,采用互动式教学策略,将学困生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主动与学困生进行交流沟通,提供学困生进行表达解题观点、解答策略以及互动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对学困生的见解观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困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主动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融入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实施合作性教学策略,让学困生在双边互动中提升学习技能

学习活动,既包含了学生个体的自主独立学习过程,又包含了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助合作过程。通过对学困生群体实际学习活动的过程分析,可以发现,中职学困生主动参与互助合作学习意识薄弱,能动性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中职学困生的双边互动学习技能。这就要求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利用教学活动的互动互助特性,将合作性教学策略作为锻炼和培养学困生学习技能的重要抓手,设置具有合作性的教学情境,采用“优生带差生”的方式,让学困生参与互助合作探析新知或解析问题活动,有意识的要求学困生借助合作探析经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要求其他学生群体进行适当的补充,从而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展现学困生的学习风采,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技能。

问题:不等式1+x>/3的解集为多少?

在上述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采用合作性教学策略,要求中职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探析活动。在探析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先进行问题条件的分析和思考活动,然后,有意识的让学困生阐述分析过程,学困生此时借助他人的智慧和自身的探析所得,指出,可以采用直接去分母需要考虑分母的符号,通常是采用移项后通分的方法进行解答,此时,教师对学困生解析思路进行肯定评价,并要求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教师要求不同类型学生群体解答问题,其解题过程如下:解:不等式化为1+x-3>0,通分得/3>0,即/5>0。x2>0,x-1>0,即x>1。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是否有其它解答的方法。这时,学困生与优生进行合作探析,主动参与找寻其他解题策略活动,在共同探析合作过程中,指出,该问题还可以通过对分母的符号进行讨论求解。

这一过程中,学困生在合作互助的学习活动中,个人的风采和学习的技能得到了有效地展示和提升,同时,参与探析问题的情感得到了有效增强,主动探析意识显著提升。

三、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让学困生在有效指导中掌握解题策略

问题:如图所示,在平面上有A、B、P、Q四个点,A、B为定点,AB=1/5,P\Q为动点,且AP=PQ=QB=1,记APB与QPB的面积分别是S,T。(1)求S2+T2的取值范围;(2)当S2+T2取最大值时,判断QPB的形状。

上述问题是关于利用余弦定理解决几何图形问题的案例,在该问题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问题案例的探究性特征,将学困生引入到探究该问题案例活动中来,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困生的探析过程进行及时的指导,使学困生能够在教师指导过程获得解题策略的有效掌握。学困生在探析问题条件过程中,虽然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利用余弦定理解决几何图形问题案例,但对于将余弦定理与函数知识综合应用方面存在“疑惑”。此时,教师引导学困生进行问题案例分析,学生认识到已知条件中有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应想办法把两个三角形联系起来,可分别在ABP和QBP中由余弦定理得PB2=BQ2+PQ2-2BQ·PQ·cosQ,这样,可以得到A与Q的关系,再利用SABP和SQBP的面积公式,就可解决问题。此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析活动,解题过程略。

此时,教师利用评价手段,对学困生的解题过程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分析,并指出其解题过程需要完善之处。最后,教师向学困生在内的学习对象指出,解答此类型问题的关键是想办法建立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S2+T2的函数表达式,利用函数的知识内容来进行解答。

以上是本人对中职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举措的点滴心得体会,如有不到之处,请同仁予以指正,并在今后的工作实践过程中,为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技能性、学习实效性提供宝贵经验和有效指导。

学困生教学案例篇8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与其同年龄的大部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困难,需要特殊教育措施予以补偿的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低下或行为习惯偏差。和大家分享关于学困生转化措施例子材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材料一

一、学困生的界定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与其同年龄的大部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困难,需要特殊教育措施予以补偿的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低下或行为习惯偏差。

学困生一般分为二类:

(1)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指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是学困生的主体,具有较大潜能。

(2)行为习惯偏差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存在较大问题,影响班级正常课堂教学。后两类学生是转化的重点。

二、帮教学习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

1、“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根据我班对“学困生”的界定,由教导处统一设计,班主任和语文、数学、英语任课老师对各类学困生进行成因分析(包括思想状况、原有水平、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由年级组按类别进行归类,建立各年级“学困生”成长跟踪档案。

2、营造温馨人际环境

推进“温馨教室”创建,坚持以班主任老师为主体,各科老师协同的团队帮教模式,关注学困生,关心学困生,鼓励他们参加班级活动,不孤立“学困生”,重点做好与学困生的交流沟通、家访工作,保证家校合力,教育同步。各班主任做好典型案例的详细描述和分析工作并记录在《班主任工作手册》。

3、加强学习辅导和管理

备课有层次。教案设计中体现针对“学困生”的内容与问题。 上课有参与。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适当降低难度,调控节奏,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融入课堂。

作业有坡度。加强作业的有效管理,减少数量,注重注重基础题和拔高题。分层设计,勤诊断,勤反馈,勤面批,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辅导有策略。课内、课外辅导有机结合,注重学法指导和知识结构梳理。

评价有激励。善于捕捉“学困生”点点滴滴的闪光点,注重学习过程的激励评价,树立“学困生”学习的信心。

4、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做好“学困生”的心理疏导,以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排除不良情绪;做好“学困生”档案跟踪和个案研究工作;做好和教师在教育方式上的沟通工作,把握规律,开展转化辅导。

三、总结

学期末时,针对自己的帮教措施,对所帮教的学生结果做出全面分析,并为下一年的帮教措施提供材料。

案例

一、案例介绍

袁某某,男,小学五班学生。成绩较差,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父亲没读过书.也没有心思管他,似乎对他放弃了。

二、案例分析

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2、学生方面,学生的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现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三、辅导策略

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

材料二

为了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教育教学工作能面向全体,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等基本技能。特制定“学困生转化”的具体措施:

一、学困生的确定:简单地说就是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哪学科成绩不合格既为哪科学困生。

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全面调查了解,充分辨别分析,认真摸准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困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心理障碍型的管增,重在端正态度或治疗心理疾患,相应方式为个别谈话、心理辅导。对意志薄弱型林家豪,重在意志锻炼;知识断层型谢和兴,重在接上知识链。

三、主动辅导,人格感化。对学困生用爱心、耐心教育学困生。学困生是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在自觉遵守纪律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在困难之际,最需要的是恩师的教诲,同时学生的向师性也决定了教师人格感化有重要作用。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四、在班级里实行“一帮一”活动,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

五、抓学困生“闪光点”、“传情报”、“送喜报”以激励他们进步。

六、正面鼓励,侧面教育。各班级采取激励措施,对学困生给以适当奖励。哪怕发现学困生身上一点闪光之处,即予以表扬,哪怕发现学困生的一点进步,即予以鼓励,哪怕发现学困生的一处创新,即予以赞美,做到表扬多于批评,做到正面鼓励为主,侧面教育为辅。学困生,更多的是要在爱心呵护下成长。

七、定期做好家访,及进了解后进行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的转化,并作好记录。

八、“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主体,我们要让学生自我提高,主动发展,把潜能挖掘出来,心理障碍型学生要让学生自觉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明确学习的目的,要让学生在外界影响下心理自我健全;意志薄弱型学生要让其自我监督;知识断层型学生要让其主动补习断层所学;环境困惑型学生要让其主动克服家庭困难、社会不良诱惑,摆脱环境阴影。给以期望,发挥罗森塔尔正效应作用。

九、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建立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制定计划全程、系列帮扶学困生,能更好地使学困生早日脱困,并促其成才。学生之间结对帮扶,让好的结对榜样带动学困生,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同化作用。

十、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思想。

十一、持之以恒,教育不懈。学困生今日脱困了,明日在另一点上又形成新的断层,今天能管住自己,后天就不能管住自己了,因此,使学困生真正走出困境,必须持之以恒,教育上不松劲,行动上不懈气。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有辛勤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开拓探索前进,不断完善和提高。

上一篇:医药市场营销计划及规划范文 下一篇:医疗核心制度考核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