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5 17:00:58

总体规划分析

总体规划分析篇1

桃江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今后发展预测:201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86亿元,增长10%;实现财政总收入9.32亿元,同比增长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8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0元、11600元,分别同比增长8.5%、10%。桃江有线电视网络基本情况:现在城乡网内可传输50模拟电视节目、175套数字电视节目。湖南有线桃江网络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开发、经营与管理。2009年县城实现了2.4万户的数字电视用户的全部整体平移。乡镇网络由县广电局管理下的农网公司和各乡镇政府管理下的有线电视站共同在本县乡域内建成,光纤达1100余公里,实现了全县15个乡镇光纤联网,农村入网用户4.4万户。近期2015-2018年:在干线传输以1550nm为主、1310nm为铺的模拟传输格局上,根据数据业务和规划,到2018年底:(1)城区网络内全部改造成双向互动有线网(EPON技术),并开通2.5万户的双向业务接入、8000户和800户城镇集团用户的数据业务接入;(2)乡镇在网络全部收购的前提下,完善区域中心基站与县乡三线两环建设,完成5万户的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和1000个农村集团用户的接入。中期2019-2021年,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完善重点乡域环网,增设数据交换基站,改造重点镇政府集中地的有线网为双向互动有线网,有线用户接入网向村村通延伸,逐步增加内容服务,开发和扩大流媒体、视频点播、网络游戏等业务的市场,到2021全县城乡有线电视基本数字电视用户10万、双向网络用户3万、15000户和2000户城镇集团用户的数据业务接入。远期2022-2024年,增设数据交换基站,改造所有镇政府集中地的有线网为双向互动有线网,有线用户接入网向组组通延伸,到2020有线电视城乡基本数字电视用户12万、双向网络用户4万、20000户和3000户城镇集团用户的数据业务接入;

2基础网络规划

平台规划:模拟电视、数字电视均归为A平台范围;62MHz~400MHz传输50套模拟节目,400MHz~750MHz传输175套以上数字电视节目和视频点播等业务。乡镇采用1550nmEDFA光放和1310nm转发相结合的方案,实现网络的经济性和指标最佳化。平台规划(即数据业务与互动双向平台):链路冗余要够;网络平台支撑能力要强;扩展与互联性要广;交换最大能力达4G。各级前端规划:将机房分县级总前端和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县级前端主要覆盖县城的光节点、县城的数据业务点、乡镇的业务交换传输前端;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主要覆盖乡镇的光节点、乡镇的数据业务点;按业务需求情况划分业务片区,在降低初期投入的前提下分期分批建设城乡的数据业务点、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干线网络规划(全县分两级光链路):第一级光链路:其中乡镇接县总端与乡镇交换传输前端,网络拓扑结构为环型,光缆芯数为8芯(2芯用于A平台,2芯用于B平台,4芯备份);其中县城接县城的光节点、县城的数据业务点,网络拓扑结构为星型,光缆芯数为4芯,(1芯用于A平台,1芯用于B平台,2芯备份);光节点应尽量与业务节点相吻合。第二级光链路接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与乡镇的光节点、乡镇的数据业务点,每个光节点为4芯,数据业务点为2芯;光节点应尽量与业务节点相吻合。

3投资计划及经济效益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根据上述标准对2015-2018年度的运营投资情况进行现金流量分析,得出:财务内部收益率=22.73%;财务累计净现值=10783.3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4.4年,即从第6年开始,所有的投入资金可由网络运营所产生的利润提供,实现滚动发展。盈亏平衡分析:营业收入盈亏平衡点=总固定成本/(营业收入—总变动成本—税金)×100%,根据成本核算表和资金流量表,计算各年度的盈亏平点:2015年度为78%;2016年度为72%;2017年度为60%;2018年度为54%;2019年度为45%。敏感性分析:选取效益减少10%、投资增加10%及成本增加10%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分析,此规划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各项指标较好,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可行。

总体规划分析篇2

[关键词]现代水网;存在问题;对策;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287-01

绪论

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山东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水利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日趋重要,加快水网建设、进一步增强提高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菏泽鄄城水网地理概况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北部,沿黄52.5km,总面积1032.7km2,耕地6.53万hm2,辖16个乡镇,429个行政村,1165个自然村,74万人口.由于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受黄河侧渗补给影响,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据估算,全县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3270万m3,具备良好的天然引黄优势和丰富的地下水可开采能力,先后于1960年兴建苏泗庄和1972年兴建旧城两个引黄闸,设计引水能力各为50m3/s;建分水闸7座,输沙渠7条,长37.2km;总干渠27条,长284.3km,分别控制灌溉面积4万hm2和2.53万hm2.

鄄城县属季风型暖温带半湿润区,年均日照时数为2534小时,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降水589.2毫米,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候宜人。土地资源丰富,全县耕地98万亩,土质上乘。鄄城县淡水资源充足,地下浅层淡水总储量18.33亿立方米,属全国一类丰水区。全县沿黄105华里,年均引水4.3亿立方米。鄄城雷泽湖水库占地4210亩,总库容1050万立方米。地热异常区360平方公里,水温在65―90℃之间,开发前景广阔。淡水资源充足,属全国一类丰水区。

鄄城百里沃野,河流纵横,有源远流长的映潭明月、杏岗春色等自然景观。鄄城属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林网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5%以上,沿黄、沿路数百里绿色长廊有“天然氧吧”之称,经历次大气监测,鄄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优质标准。鄄城现有千亩以上生态农业示范园10余处,无公害果品、蔬菜、肉食等绿色食品业已形成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二、现代水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

多年来新建设的调水、分水、提水、排泄设施在疏于管理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为破坏。一些值钱的设备被地方组织变卖,或被人盗窃。这与人们对水利认识的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当然更多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2、城乡供水能力仍然偏低

拦蓄工程布局还不够合理,雨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体系还不够完善,急需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调水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能力。由于水源变化、水污染和水质标准提高等原因,饮水不安全问题持续存在。

3、水利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防汛抗旱决策指挥系统建设还不完善,雨情、墒情、工情等信息采集系统仅建设了沂沭河流域雨情自动测报系统,水库、拦河闸坝等重点防洪工程基本没有建设自动化监测监控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

4、水利体制机制改革亟待深化

水利建设投入渠道单一、数量不足,还不能保障大规模水利建设需要。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比较低,有利于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水资源管理还比较粗放,利用效率和效益不高,水环境保护任务日趋艰巨。水利基层服务组织体系建设滞后,公益职能发挥还不够全面。

三、现代水网规划建设的具体思路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1)建立必要的法制保障体系。为保障现代水网建设科学持续进行,必须建立必要的法制保障体系,继续贯彻执行现有法律法规,同时根据鄄城特点制定相应的河道管理、洪水保险、水利工程管理、流域节水、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政策、加快水法规体系建设,建立起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水利法规保障体系,为现代水网的实施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加强政府管理,分级负责。建设现代化水网是缓解菏泽鄄城水资源紧缺,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的有效措施。各级、各部门要将水网建设作为事关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要加强管理,建立菏泽鄄城现代化水网建设领导机构,统一对水网建设进行综合规划、管理和协调。菏泽鄄城水网主要由市里负责建设,县(市)区水网由县(市)区政府负责,农业水网由县、乡两级政府负责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由市政府组织协调,市县两级共同抓好落实。要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区域水网建设工作中来,重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鼓励非政府组织开展有关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区域水网建设的良好局面。

(3)建立科学的工程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和检查工作。工程所在县(市)区政府要负责做好工程的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工作。各级计划及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计划管理,加强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程的建设,应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规范化要求进行,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审计审查制等四项制度,严格按照招投标法、合同法进行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提高工程质量,有效控制工程投资。

2、坚持政策引导,确保资金投入

资金保障是现代水网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加大水利投入政策,明显提高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加快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一号文件”精神,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与管理。认真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10%--2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继续在平原水库、河道治理、方田建设、泵站改造、坑塘建设和饮水安全等六个方面实施6项资金奖补政策,积极引导农民筹资投劳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努力增加投资规模。

3、依靠科技支撑,提高建设质量

对水利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与管理的关键技术,需组织跨部门、跨学科联合攻关,积极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总体技术水平。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促进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促进现代化水网建设。采用信息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提高水信息的测报和处理水平,逐步实现水信息测报自动化、信息传输与处理网络化、水管理调度自动化;建立流域和区域的防洪指挥和水资源管理调度中心以及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实现防洪指挥科学调度和水资源配置实时调度,推进水利信息化。

4、鼓励公众参与,形成治水合力

加强舆论宣传,加大水网建设的宣传普及力度,组织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活动,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列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教育培训内容,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形成关心支持水网建设的良好氛围。制定现代水网建设的各项激励政策,推进现代水网建设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等手段,使法规的强制性与公众的自觉性有机结合。加强社会协同,强化部门协作配合,鼓励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现代水网建设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菏泽市鄄城应立足自身条件,积极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真正让水利基础工程为经济发展服务,让人们受益。

参考文献

[1] 彭阁.临沂城区现代水网建设实践及其成效分析,2012年.

[2] 刘伟.潍坊:作好“水”“绿”生态文章 建设北方水网城市[J].城乡建设,2010,(12).

总体规划分析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策;安徽宣城

目前,各地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在紧张编制之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需要借助一系列的行为和措施对水、田、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规划区及其周边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要素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编制规划的同时,决不能忽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宣城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近期年为2010年,目标年为2020年。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综合性分析评价,要在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综合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包括对规划区域各类用地规模、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和生态建设等项目的评价[1-2]。

1.1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有助于减缓土地利用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宣城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有积极意义,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和优化,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环境影响。WwW.133229.Com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环境影响评价,有助于认清当前的环境状况,在实施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其负面影响,提升宣城市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1.1.1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变化分析。规划期内,农用地总面积逐渐增加。2005年宣城市农用地面积为105.556 7万hm2,规划至2020年调整为105.893 9万hm2,增加0.337 2万hm2。其中,林地不断增加,由2005年的64.628 4万hm2增加至2020年的67.436 7万hm2,增加2.808 3万hm2;耕地不断减少,由2005年的26.3万hm2减少至2020年的26.05万hm2,减少0.25万hm2。规划期内,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由2005年的7.088 5万hm2增加至2020年的8.090 2万hm2,增加1.001 7万hm2。

1.1.2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的环境影响分析。总的来说,农用地结构与规模调整对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林地增加产生的生态效益上,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增强了生物多样性,减轻了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得到改良。耕地、园地和牧草地面积的减少幅度不大,从总体上看对生态安全直接影响不大,不会对环境产生重大负面影响。而建设用地的增加对环境却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设施逐渐完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新一轮规划中,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用地和建制镇用地逐年加大,土地类型由农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城市环境也在发生着较大变化。一方面,城市工业“三废”的排放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废水的排放,城市各介质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另一方面,城市人口规模的日趋增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城市生态环境也会造成很大压力。二是随着城镇建设、交通以及独立工矿等用地规模的增加,区域大气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新一轮规划的实施,势必会导致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发生变化。so2、tsp、nox呈明显的变化。据统计,近年来,全市tsp污染有相对突出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另外,nox浓度会有上升的趋势,这与交通用地的增加,车流量的增加也有必然联系。三是在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加快、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多的大背景下,新一轮规划的实施,充分反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了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工业用地比重明显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也会大幅度提高。同时,随着全市城镇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体中,这也会成为城市地表水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四是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少相挂钩,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用地,形成良好的生活环境。选择基础较好的农村居民点或布置新村庄,使零散农居点逐步向中心村集中、靠拢、合并,这对于改善农村脏、乱、差等不良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优化城镇新增建设用地布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挖潜土地潜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1.2土地利用分区的环境影响评价

新一轮宣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时,综合相关规划分区的情况,对市域内的土地进行了分区,这个分区角度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通过划定基本农田集中区,通过加大整理力度,可以提高区内土地的质量和产量,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农田利用景观格局。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中禁止对具有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区域进行开发建设,这有利于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保护。针对不同分区内的土地采取适合本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体现不同区域的生态建设和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同步发展。

1.3重大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1.3.1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建设,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对改良土地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将大面积、集中成片、高质量等级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有利于实现保护性耕作,不仅能显著提高旱作农业产量,还能减少扬尘、减少秸秆焚烧、能抵抗风蚀水蚀、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这些大面积连片基本农田作为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构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

1.3.2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整理是指为改变地块零散、插花状况,改良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环境,而采取的一整套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权属的综合措施。它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因此,只要政策措施得当,资金投入到位,土地整理不仅可以改变中低产田的面貌,还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措施。但同时也要防止不合理或过度开垦带来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无论是现有利用土地的整理,还是对未利用地的适度开发以及对灾毁塌陷地的复垦,都要注意水土保持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

1.3.3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宣城市在新一轮规划期内基础设施将主要包括防洪工程、水电站、水库、圩口除险加固和农田水利工程的水利设施建设;铁路、公路的交通设施以及能源建设项目设施。规划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全市的经济面貌和生态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但是基础设施拟建项目必须按照有关环保标准执行。而且随着项目的投入营运,会消除或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如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能加强防洪排涝能力,减少生态环境隐患;同时对河道进行疏浚、整治,除了能使水路运输畅顺外,还促进河流水质的好转,为全市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水环境。

1.3.4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一轮规划中全市进一步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力度,结合《宣城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确立了新安江源绩溪段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绩溪县龙川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泾县徽水河综合治理项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生态建设工程项目。这些生态工程建设对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协调水分,调整土壤中空气的含量和比例,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等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将会为全市农、林、牧、水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对策

尽管采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是优化方案,但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仍会给区域带来一些潜在的不良生态环境影响。因此,需要人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使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考虑其生态环境效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对土地利用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2.1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健全环境保护机制

提高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的生态分析监测,加强对农用地的保护和建设,严禁滥占滥建设。在进行土地结构调整和经济开发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评估报告,不允许以任何借口随意改变土地用途。加强对林业的管理,积极开辟投资渠道促进水土保持、植树种草等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环境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发展,禁止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土地开发和结构调整的行为[3-4]。

2.2推广科学施肥,降低农业生产土壤污染

从实地调查研究着手,加快农业用地土地治理和低产土壤改良,强化保护措施,促进土地生态良性循环。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配方施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高土壤环境质量,适当施用化肥,多施农家肥或绿肥;尽可能地降低土壤中化学物质的含量,增加土地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对已污染的土壤,需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在受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中施用抑制剂和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可将重金属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

2.3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现有耕地的利用过程中,有重数量轻质量、重开发轻管理、重外延轻挖潜的趋向,这种模式只能取得“广种薄收”的效果。新一轮规划期内,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对居民点、开发区及工业小区的建设要严格规划;另一方面,农业用地经济效益低下,应适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综合生产效益。要发挥耕地最大效益,因地制宜确定其利用结构,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坚持优质优用,适当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扩大绿肥面积;提倡秸秆还田,用地养地;以林牧护农综合发展,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者有机统一[5-6]。

2.4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水土流失监控力度

新一轮规划中修建的铁路、公路、水利等工程项目的实施,会产生水土流失以及对地貌和植被的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隐患。针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做到以保护和培育好现有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为重点,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开矿采石、毁林开荒或从事其他生产建设等破坏地貌、植被的活动。严禁在25°以上的坡地种植农作物,对于现有的25°以上坡耕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对于5~15°坡耕地,要有计划地实施坡改梯工程。严禁无保护措施的全垦造林。加强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等区域的保护,在重要的保护区要设立明显的标记,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切实加强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不断改善全市的生态环境,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2.5控制“三废”排放,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三废”的排放量均有所上升,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一方面要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有关排放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情况分类对待。具体措施,一是建设与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提高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农村结合“三改”,推行无害化厕所。在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同步建设污水回用设施。二是建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分装化,结合宣城实际,采用卫生填埋、垃圾发电、生化有机堆肥等方式,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危险废物处理。三是发展天然气,改善能源结构。利用“西气东输”有利时机发展天然气,替代大气污染较重的煤炭燃料,彻底解决千家万户小炉灶低空排放的面源污染。

3参考文献

[1] 王万茂.规划的本质与土地利用规划多维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1):4-6.

[2] 董祚继.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

[3] 袁枫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尺度差异及统筹协调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9.

[4] 杨志勇,张馨.公共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孟晓晨,赵星烁.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3):19-24.

总体规划分析篇4

关键词:右江区、矿产资源、规划

中图分类号: D92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形势分析

(一)客观形势变化分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进程的加快,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两廊一圈”建设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新形势、新机遇,百色市右江区经济社会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2012年,右江区预计完成生产总值165.58亿元,同比增长1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1亿元,同比增长22.4%;财政收入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500元,同比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6405元,同比增长18.5%。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规划,百色市将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同时百色火力发电厂等大型工业项目正在建设或已建成投产。这些工业项目的建设,为我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有效带动右江区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对资源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尤其是煤炭等矿产原料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分析

2011年底止,右江区有效探矿权14个,勘查面积达251.36平方公里,其中,勘查矿种有:煤、锰、金、石英岩、钛铁砂矿、辉绿岩及多金属矿等。达到勘探程度的矿权有1个,占普查工作程度以上矿区总数的7.1%;达到详查程度的矿权有12个,占普查工作程度以上矿区总数的85.7%;达到普查程度的矿权有1个,占普查工作程度以上矿区总数的7.1%。矿产资源保有资源储量,除锡、锑有所减少外,其余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均有明显增长,可供性显著提高。

2011年底止,右江区有效采矿权34个,比2007年39个减少了12.8%,矿山布局得到了优化调整,开采已具有一定规模的矿产有煤矿、金矿、建筑石料用灰岩、砖瓦页岩等,生产能力相对稳定。开采总量增长适度,主要矿种稳步增长,基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右江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趋于合理。矿业结构调整虽然难度较大,但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经过加大力度,实现了矿山总数控制在41座以下的目标和任务。矿产资源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地下开采平均回采率达到90%,露天开采平均回采率达到90%。

(三)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基本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

近年来,我区经济增长较快,对矿产品的需求迅速上升,尤其是煤矿最为突出,在整个规划期内,百色市及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应调整了需求量大的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并增加煤炭产量,保证矿产原料基本满足需要。

二规划目标与任务实现程度评估

(一)规划目标实现程度评估

《右江区矿规》经过几年的实施,矿产资源开发总量有较大发展,矿产勘查得到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做到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矿山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监督管理得到有力加强;矿山秩序根本好转;矿业结构调整逐步到位,优势矿产充分发展。

至2011年底,右江区矿产资源开发总量比规划基期(2008年)的开发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煤矿、锰矿、金矿等重要矿产地质勘查得到加强;对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煤矿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对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对环境影响大的矿山企业进行了有效整合,从总体上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基本做到了矿产资源有序勘查、有序开发;优势矿产煤矿开采量超额完成了《右江区矿规》的总体目标。

(二)规划任务完成情况

1、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目标

矿规实施期间,右江区内探矿权勘查程度有了一定提高,煤矿、锰矿、钛铁矿新增资源量均达到了规划目标,为右江区建设煤、锰等矿产开发利用基地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实现了《右江区矿规》的矿产勘查目标。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目标

通过调整扩大煤矿生产规模,加强了铜矿和建材非金属矿等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对规模小、效益差、资源浪费大、对环境污染大的矿山通过重组、合并等方式进行整合,促使矿山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向转变。到2011年底,右江区生产矿山数量为34个。达到了采矿权总数控制在41个以内的总体目标。

3、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有效利用

通过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移植等措施,提高采选水平。到2010年底主要金属矿产包括金矿和锰矿的选矿回收率达到75%以上,煤矿和其它非金属矿产采矿回收率达到85%以上。整体提高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到2011年底,全市开采矿山34个,实现达标排放污染物的矿山34个,占总数的100%,复垦和植被恢复率达到了100 %以上。达到了《右江区矿规》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三规划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评估

(一)规划管理制度建设执行情况

在规划实施期间,百色市国土资源局右江分局按《右江区矿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规划管理制度,主要有:采矿权审批的规划审查制度、采矿权审批会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廉政制度和自检制度等。

严格执行采矿权审批的规划审查制度,凡属市县(区)级审批发证权限内的采矿权审请,必须经规划审查,不符合《右江区矿规》的不得批准和颁发采矿许可证;属于国土资源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审批、发证的探矿权、采矿权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申请,百色市国土资源局和百色市国土资源局右江分局都按要求提出是否符合《百色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右江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意见。至2011年底,右江区没有出现违反《右江区矿规》审批探矿权、采矿权的行为。

采矿权会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廉政制度,规范了国土资源局领导及工作人员依法按照《右江区矿规》管理矿产资源的行为,杜绝了渎职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的行为。这些制度的落实,进一步规范了采矿权市场,使采矿权的设置更符合《右江区矿规》要求;责任追究制度使《右江区矿规》实施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增强了责任感,使管理工作能自觉开展,提高了工作效能。至2011年底,上述制度执行情况良好。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遵循规划的情况

1、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

《右江区矿规》规划了9个勘查分区,其中2个鼓励勘查区、3个限制勘查区、4个禁止勘查区。分别汪甸乡金矿鼓励勘查区、龙川金矿鼓励勘查区、龙川锰矿限制勘查区、那排煤矿限制勘查区、煤田煤矿限制勘查区、百色水库区禁止勘查区、澄碧湖库区禁止勘查区、大王岭自然保护区禁止勘查区、百东河水源林禁止勘查区。登记勘查区与规划勘查区基本吻合。多数登记勘查矿区在规划勘查区内,也有相当一部分在规划勘查区外,但多为新发现矿产地,探矿权的设置基本符合规划要求。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总体规划分析篇5

关键词: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前期规划分析;体系构建;开发强度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ut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cceleration,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exist a number of problem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process problems, in reference to the planning of other planning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the planning analysis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ame system 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formulated and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total amount its 4 main content thoroughly discussed, to promot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work development.

Key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prepare; prophase planning analysis; system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intensity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事业呈现一片繁荣,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中所处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等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具体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项战略部署、原则要求和规划内容的关键环节。但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控规也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

1控制性详规中存在问题的认识

1.1控制性详规编制中的问题总结

(1)对现状情况调查不够,不能准确地掌握人口、建筑、用地的现状情况,严重影响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以及容积率等指标的合理确定。

(2)控规编制过程中常常忽略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对上一级层次规划以及相关规划中确定的强制性规定不够贯彻而导致相互冲突的现象时有存在。

(3)控规编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详细调研和科学预测,凭经验“拍脑袋”定指标的现象普遍存在,极大的危害了控规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4)控规编制中缺少整体控制的观念和措施。控规编制中对整体控制观念的缺乏突出体现在城市的旧城改造中,由于历史积累的包袱,旧城内的危改按现有控规条件实施就地平衡,往往不能达到经济平衡,于是纷纷提高建筑高度或者容积率。

1.2控制性详规实施中的问题总结

(1)经济机制运行中的矛盾。我们的控规控制了地块性质、容积率、建筑限高、人口密度、建筑形式与色彩等等。可是人们往往会发现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并没有严格按这些控制来进行,这种情况下的控规在市场机制面前显得极为脆弱。这是由于规划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出发,从宏观的高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而市场则从土地的用户出发,通过不同土地用途之间的利益比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控规调整”时有发生。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由于投资主体不明确、市场分析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控规指标会经常变更,其法定地位屡屡受到挑战;在相对开发完备的地区也常常会因为调查研究的不准确,缺乏拆建比分析等原因,在用地性质及开发强度确定上存在不恰当的地方,从而使控规经常会处在频繁调整的尴尬局面。对此,无论是规划的编制者还是管理者都拿不出充分的理由来说明控规自身的合理性,这说明其中尚欠缺深入细致的工作。

2关于前期规划分析

2.1各种类型规划前期研究的综述

国内各类型的规划中都未明确界定前期规划分析的涵义,也未明确提出其内容构成,但或多或少都在研究规划编制中的突出问题或者重要问题,最突出的当属总体规划中的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是总规编制的一项重要前期研究工作,作为总规主体文本的技术支撑内容出现,是总规编制的基础,也是编制过程中的重要程序,其结论渗透在各个环节中,是规划的编制依据和支撑。

除了总体规划中的专题研究以外,其他各类型规划中也出现了众多有关前期研究的内容,但并未形成一种统一的固定模式,研究的程度、方法及内容各有不同。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本文对规划前期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概括为以下几类:前期现状调研与发展条件分析、前期目标实现途径研究、前期控制指标体系研究、保护规划中的前期历史研究以及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特色研究等。

目前,国内各类型规划中关于前期研究的内容已经慢慢得到重视,进行的一定的研究也对深化规划编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摆样子、关联性不大等问题。前期规划的内容涉及现状条件、规划实现途径、历史等各方面,但是对控规的指标体系制定的需要的前期依据研究不足;对于物质环境的考虑较多,对社会经济的因素考虑较少。总的来说,目前国内控规编制中对于前期规划分析并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缺乏整体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带有较大的主观因素。

2.2前期规划分析的涵义界定

本文中所指的前期规划分析主要具有以下的涵义:

(1)前期规划分析不是强调规划中的前期编制阶段,而是特指规划编制中应深化的内容和需要重点研究的规划技术支撑,是对社会、经济、现状情况以及相关规划等进行的有侧重点的研究,需在规划编制中的定性定量前进行,甚至伴随着规划编制的展开逐渐进行,因此为前期规划分析。其一方面是规划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规划的技术支撑,如开发强度总量、城市文脉、地域文化特色及设施配套内容等。

(2)前期规划分析旨在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避免控规编制流于形式。前期规划分析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在不同的规划层次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的进行深入。

3前期规划分析在控规中的引入及体系构建

3.1前期规划分析在控规中的引入

总体规划分析篇6

【关键词】村镇;总体规划;内容;方法

村镇总体规划是村镇规划区内各项建设的整体布置,村镇总体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所在地区的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以及镇域村镇体系的分布规划,研究村镇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预测村镇的发展目标,确定村镇的性质和规模,进行村镇的结构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本文主要讨论村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步骤。

1. 村镇总体规划的工作内容

村镇总体规划是指中心镇和一般镇的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规划期限,村镇总体规划期限应与乡(镇)域规划期限相适应,一般为10~20年。

(2)确定村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发展规模,选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3)在对村镇用地的适宜性作出全面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村镇的现状条件和远景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村镇的总体布局:合理划分用地功能分区,综合安排住宅、工业、对外交通运输、仓库、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绿化用地的布局。

(4)确定村镇道路系统的车站、码头等交通运输设施的位置选择;充分分析村镇的发展方向和布局形态,合理确定村镇的公共中心,布置大型公共建筑物位置。

(5)确定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保、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并进行综合协调。

(6)确定进行新区开发和旧域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针和步骤。

(7)确定村镇近期建设规划范围,提出近期建设的主要工程项目,安排近期各项建设用地。

(8)确定对历史文化名镇有保留意义的历史文化古迹、革命纪念地或设施的保护措施。

(9)估算村镇近期建设的投资。

2. 村庄规划的工作内容

村庄规划是根据镇域规划,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对村庄各项建设进行的具体安排。村庄规划一般以行政村区域为规划范围进行编制,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确定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和发展方向。

(2) 确定宅基地标准、容积率等各项住宅建设的控制指标。

(3) 具体布置供水、供电、道路、绿化、环境卫生设施。

(4) 具体布置商业等公共建筑和村办企业的位置、用地规模。

(5) 安排村庄防洪等防灾工程设施。

3. 村镇总体规划的方法步骤

村镇总体规划可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进行。

3.1确定规划范围。村镇总体规划是以镇域规划为依据的,因此规划范围应与其相一致。

3.2收集有关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

3.2.1收集村镇区域规划的资料。要收集的村镇区域资料包括。

(1)镇域村镇体系布局规划资料。

(2)镇域工业发展布局规划资料。

(3)农业发展布局规划资料。

(4)社会服务设施布局规划资料。

(5)基础设施布局规划资料。

(6)土地利用规划资料。

(7)交通河网规划布局资料。

3.2.2收集村镇总体规划资料。主要收集村镇总体规划范围内的自然、社会经济、村镇现有建筑物及工程设施资料。村镇环境及其他资料。规划人员在收集了规划的基础资料后。还要进一步调查了解当地干群对村镇总体规划的想法及要求等文字资料。深入规划现场详细查看和熟悉地形、地物。对与基础资料不符的地方要及时进行修改。地形、地物发生变化的地方。应对地形图进行修改、填补、完善。

3.3分析研究资料。首先。根据村镇总体视划的内容。将有关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并根据整理的资料,画出现状图表,供分析之用。其次,要分析资料的可靠性。资料是规划工作的基础,资料本身不可靠,必然会影响规划质量。应该注意各种资料之间相互矛盾的地方。认真分析造成矛盾的原因所在并加以消除。通过资料的分析。总结出村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4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构思规划方案。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构思初步规划方案的过程。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不同。所形成的规划方案也各异。如村镇分布与集中的程度不同。就可能会形成几个不同的方案;重要工业、副工业的不同配置。方案也不一样;交通网的不同布置方式。也产生不同的规划布置方案。所以。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允许产生不同意见,不应强求一致。对提交的各种不同规划方案可以通过综合评价分析加以取舍。

3.5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最佳方案。村镇总体规划。不管有多少种方案。都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方案。往往各有优缺点。好与不好总是相对而言,进行多方案比较时。必须对每个方案从技术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实施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才能确定哪个方案较佳,并对选定的方案。讨论补充修改。使该方案充分吸收其他方案的长处。

3.6汇报方案,广泛征集各方面的意见。 向有关部门和村镇各界汇报规划方案的特点及规划意图。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并进行归纳总结。对规划方案作出适当的修正。使其更加完善。

3.7确定最终方案。 召集有关领导、技术人员以及居民代表开会。对树镇总体规划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确定最终方案。

3.8绘制村镇总体规划图纸。按照最终确定的村镇总体规划方案内容绘制规划图,不可以随意更改。需局部调整时,也应与有关人员讨论决定。

3.9编写村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总体规划说明书,应主要表述调查、分析、研究规划成果,特别是图纸无法表述的内容。说明书编写要求对现状叙述清楚,资料分析透彻,目标预测、战略设想、总体布局以及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实施措施落实。文字简练,层次分明。文图表并茂。对规划内容较多、需要进行深入论证说明的部分,可以撰写若干专题加以论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使我国的土地资源也越来越紧张,对村镇进行总体规划是解决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土地资源紧张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袁中金王勇. 小城镇发展规划.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M] ,2001.

总体规划分析篇7

关键词:GIS;总体规划;应用;新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84-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问题的复杂性与日剧增,城市规划的现状并不让人满意,特别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更是遭到各界和其他各学科的质疑。虽然近年城市规划已在传统规划方法的基础上应用了计算机辅助制图,将规划人员从大量的重复制图作业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论证规划工作;但由于广泛应用的AutoCAD无法满足属性数据存储和空间分析的要求.从而成为信息孤岛,从而使得AutoCAD的图形处理基础上还得使用其他软件辅助记录信息,但彼此的关联性较差,必须依靠人为的链接;随着城市复杂的剧增,需要分析的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大大增加,人为处理数据的工作量与方法都面临一个瓶颈。GIS的开发正是使得以上问题得以部分解决:GIS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有两个显著特征:①它不仅可以像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那样管理数字和文字(属性)信息,而且可以管理图形信息;②它可以利用各种空间分析的方法,对多种不同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空间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区域内分布的现象和过程。GIS的以上特点正好是解决目前城市规划瓶颈的有力手段,因此,GIS逐渐得到城市规划人士的重视,并且日益应用于城市规划当中。本文以新塘镇总体规划为例,来探讨GIS在总体规划层面的应用。

1 在总体规划各个时期的应用

城市总体规划,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此间涉及的基础资料繁多,规划后地块中包含的信息量巨大i在规划的过程中如何快速的查找与地块相关资料,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如何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在规划完成后如何快速、完整表达规划成果中的信息,成了GIS在城市规划应用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文根据GIS特征,结合总体规划的各个阶段,梳理出GIS在总体规划层面的应用。

1.1规划编制前期应用总体规划需收集资料繁多,主要的包括:矢量地形图、卫星影像图、以往各版总体规划、已批复各层次规划、已批复各类用地红线、各类专项规划等。

1.1.1传统数据的录入与应用以上资料传统的收录方法是,图形资料一般用AutoCAD以dwg格式或者jpg格式的位图收录,数据与文字(属性)则用excel来收录。

AutoCAD用点、线、面来记录所绘制的图形,其数据附加的功能较差,目前一般的应用为在图面中,图形范围内直接用多行文字标注信息,但由于图面空间的有限性和为了信息的可读性,一般无法将较多的信息一一在图面中加以表达。因此,数据与文字(属性)只有在CAD外用另外的软件保存,如excel。只在图纸中标识可以对着表格查找到相关信息的简短信息,如地块编码。查询时只能根据编号在两个数据库之间项目链接来得到相应的信息。这种查询方法除了耗时、存在不准确和不直观的弊端外,还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较难对各个数据进行叠加、再分类等操作,例如,目前拥有1998年-2008年规划局批复的用地红线CAD与相应的数据及文字(属性)excel,如果想的到一份关于2000年以后,批复的容积率超过2.5的居住用地红线分布图。若安原有的资料收集方法,应在excel中筛选2000年以后,第二筛选居住地块,再筛选容积率高于2.5的地块;到这一步为止,还都处于一种图形与数据分离的状况。要知道以上地块的分布情况,需再根据刚查到的那个表格的地块编号一块块在图纸中标识出来,然后才能进行分析。并且AutoCAD注重于制图,图形处理能力很强,但属性数据的管理功能很少,没有拓扑关系或仅仅具有简单的拓扑关系,在分析各个图形元素时就显得不足,特别在像新塘镇这种由于辖区范围内存在多个高行政级别的地区.用地关系十分复杂,要判断各类用地之间的关系就得靠规划人员的人为操作,工作量十分巨大,并且存在比较大的误差。

1.1.2 GIS平台数据录入与应用优势GIS在前期数据录入可以使用目前已有的图形、数据和文字信息。只要稍加编辑便可以将信息链接起来。再以新塘镇1998年-2008年规划局批复的用地红线为例;CAD中已经有地块的编码,而excel表中同样存在地块编码一栏,只要利用CAD中用地红线图形信息中闲置的一栏,如“厚度”,填入地块编号,然后在GIS中导入图形信息时保留该项,再把excel数据的地块编码一栏设置为与该项匹配,便可以实现图形与数据的链接。由于AutoCAD以图层组织数据,地物按类型记录于不同图层,而GIS则以专题形式组织,以几何特征划分为专题,所以AutoCAD导入GIS时因根据规划需要做相应的处理,根据需要分层不同的专题,如用地红线可以根据年代分成,历史批地红线、2000年-2004年批地红线、2004年――今批地红线,三个专题,在规划人员再查询地块信息的时候可以通过组的直接开闭来控制,并且可以直接点击图形然后查询feature class可以调出地块的年代、性质、用地权属、容积率等内容。并且要查询地块分布情况时也变得相对简单,只要在Attribute table中使用条件组合查询,输入想要查询的属性内容,计算机便会的出符合的要素,并在图中直接用高亮显示,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并且可视程度高。

GIS强大的拓扑关系还使得在分析各类复杂要素的空间关系时显得轻而易举,以新塘总规为例,由于各行政级别的错位,在新塘镇域内虽然只有新塘镇政府一个具有行政批地权的机构,但由于项目的市场效应,有些开发园区在市场的急迫下在未能及时报新塘镇政府有关用地手续并已将用地给予进驻企业使用,而该地块在新塘以往的规划编制中已规划为其他用地类型,并且存在形状上的差异性,此时便会出现用地红线的矛盾问题,而找出这些矛盾点所在,并做好协调,正是总体规划的工作所在,此时GIS强大的拓扑关系便可以发挥很大的功效,只要在指定的图形要素上使用,便可以快速的得出用地之间存在的矛盾。

虽然数据输入相比直接应用AutoCAD多了一个数据编辑与图层转化的过程,如果元素特别多的情况下工作量也比较大,但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数据的利用和分析,前面的工作也谓是一劳永逸,将可以大大的提高后续分析工作的效率,并且在后期保存和查询中将有很大的方便性。

1.2规划编制中应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准确性和科学性的要求逐日提高。而城市规划的由于其社会属性和其行政性使得公众对其科学性存在极大的疑问。目前,规划人员借助GIS等工具提高规划编制过程中准确性的同时,也在努力增强其科学性的说服力,将原来一些并不规范的分析方法参数化,或者原来已经参数化的分析方法已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的形式表达。在这个环节,GIS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

1.2.1传统规划编制办法传统的分析方法并不比且前正在进行的分析内容少,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例如地形图的测绘精度,三维影像的缺失等,使得很多分析都建立在实践的经验之上。例如地块的坡度评价,以往都是通过有经验的规划师通过将地形图上同等高度的高程点连接成等高线后通过对等高线的疏密判读来地块的倾斜程度,从而判断地块是的适用性。又如规划范围内的道路通达性,一般由各级道路的密度,并根据经验所得出来的规范数据,来判断规划范围内道路的是否能满足需求。这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无法完全和每个项目的独特情况相匹配。并且在碰到像新塘镇用地为245.88平方公里的项目时,当凭经验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数据不能轻易被外界所接受和理解。

1.2.2 GIS辅助规划编制应用优势GIS通过对数据的录入与整合之后。可以比较快速的根据规划人员需要给出分析图与数据。目前利用GIS进行的分析多是基于规划范围内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对规划地块进行坡度分析、坡向分析、等高线分析、流域分析等,以作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参考依据。

以新塘为例,在地形图的基础上,做了高程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

在前期资料数据录入与绘制的情况下,做了河流影响范围的分析、道路通达性的分析、企业污染的分析。

而后在前面自然水纹分析和现状影响要素的基础上,根据一些经验数据给出各自的影响权重,得出了工业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和居住用地的适用性评价。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GIS应用到规划中后,在明确的分析方法确认以后,在经验数据的指导下,使得规划中的分析趋近科学化。GIS在此间处理了大量人手无法短时间和准确分析的工作。并且将分析过程和成果可视化,便于规划人士讨论和各界人士理解。并且,分析过程调整并不困难,高程、坡度、坡向的分析取决与数据录入的完整性和精细程度:道路通达、河流影响等主要是设定好缓冲带的数据:而各类用地的适用性分析则是各个分析子系统的权重的设定。在讨论的过程中,这些数据都可以比较方便的更改,在更改完数据后便交由计算机处理即可。

1.3规划编制后期应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编制的时间的不确定性。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城市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城市规模越大,其复杂程度也越大,城市的总体规划批复难度也越大,所以有时一个总体规划的编制时间会拉得比较长,如广州市的总体规划。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单位人员的流动,设计过程中多次的修改都会对规划的延续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1.3.1传统规划成果保存与应用传统的规划成果都是以AumCAD保存图形资料,word或者excel文件保存数据和文字资料。不论目前规划人员的态度是静态规划还是动态规划,传统的规划成果仍然是静态的,指向最终成果的。其中间过程中,修改的内容和分析的过程很难得以保存。并且,各个阶段的成果即使保存下来,其再次进行比对的工作量也较大。

1.3.2 GIS在规划编制后期的应用优势GIS管理图形的功能和能在图形基础上保存较多信息的特征,使得保留更改内容和分析过程成为可能。在总体大方案确定后,局部的调整和小地块的更改都在其更改的图形要素的feature class中增加修改日期和备注栏即可。这样不会使得规划的成果成为一个一版一图的浪费,也方便了日后对规划过程的再推敲和管理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大量的节省了后续规划人员的投入。

2 结论

GIS在总体规划层面作用巨大,是规划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但需明确的是,GIS对于城市规划来说也只是一个工具,其卓悦的分析和海量处理数据的功能都建立在规划本身方法与分析框架的科学性之上。所以,要使城市规划能在未来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做到更准确更科学,不单应该推广GIS的广泛应用,更应该推进城市规划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小冬,钮心毅.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7

[2]张晓瑞,周国艳.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09(10),64-66

[3]侯全.GIS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2个应用――原理、方法和实例[J]地理信息世界,2005(4),22-25

[4]刘云,赵悦,邓玉林,王长凤.G1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20099,71

[5]张越.GIS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与展望[J]测绘通报,2010(7),56-58

[6]乔相飞,周宏伟,刘文新.城市规划中的GIS应用分析[J]测绘工程,2005(12),69-76

总体规划分析篇8

绪论

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没有公认的编制体系,这也导致了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五花八门,为此,本文将收集到的乡村旅游规划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梳理出较为普遍接受的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希望能够推动乡村旅游规划实践的有效进行。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文本内容获取

本文在山大文景旅游规划院共收集到13篇乡村旅游规划文本,分别为《祁县修善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祁县河湾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祁县闫漫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兴县蔡家崖乡蔡家崖村旅游扶贫规划》、《清徐县车南安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旅游扶贫规划》、《清徐县洛池渠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佳县木头峪景区旅游详细规划》、《平顺县底景区旅游详细规划》、《祁县西建安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王莽岭景区锡崖沟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忻府区鸦儿坑民俗村旅游总体规划》。笔者将收集到的乡村旅游规划文本目录复制到1个word文档,用于进一步分析。

(二)文本内容分析

笔者对word文档进行了预处理,将文档中的“旅游资源特色分析”、“旅游资源SWOT分析”、“旅游资源评价”统一改为“旅游资源评价”;将“分区与节点”、“功能分区”、“规划分区”统一改为“分区规划”;并将涉及村名的词语进行去村名处理,然后将修正后的文档另存为词频分析软件能够识别的.txt文件,并采用了ROST Word Parser软件分别对修正后的.txt文档进行内容分析。运用软件的过滤功能,过滤无关词汇,获得规划文本的高频特征词表及其频次。

(三)规划文本内容分析结果(见表1)

(四)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高频特征词反映出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符合RMP理论,即注重资源挖掘、市场分析与定位和产品体系构建。本文研究发现,现行乡村旅游规划主要将乡村作为景区,按照总规+详规的体系进行编制,详规内容主要涉及村容村貌整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设计规划,这也避免了按照总规、控规、详规的编制顺序造成的费时费力问题,也避免了各规划衔接不到位的情况。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旅游者,还要考虑乡村居民原有农业产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现行乡村旅游规划体系中应融入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业在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统筹相关资源配置,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笔者在参考了《旅游规划通则》、内容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规划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规划(总规、控规、祥规)的要求进行融合,并结合乡村旅游的特点,将乡村旅游规划编制框架体系概括如下。

(1)规划总则;(2)旅游发展背景条件分析;(3)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4)发展目标与规划定位;(5)空间布局与规划分区;(6)旅游产品体系规划;(7)市场分析与营销规划;(8)道路系统与游线组织规划;(9)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规划;(10)乡村旅游服务要素及附属设施规划;(11)乡村旅游开发的经营管理;(12)村容村貌整治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13)重点项目景观设计规划;(14)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技术指标;(15)项目投资与建设时序。

二、研究不足及展望

由于笔者收集资料的能力有限,样本的选取仅涉及山大文景旅游规划院收集到的规划文本,因而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需增加样本数量,收集其他规划公司的规划样本,提高样本的代表性,进而精确内容分析的结果。

上一篇:农村推广方案范文 下一篇:关于销售工作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