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17 23:56:53

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总体思路、基本要素、线网评价。

近年来,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有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加快“网络化”的发展,另方面已从“城市化”发展到“城际化”。这是随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密切跟踪。由于轨道交通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系统复杂、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的长远性系统工程,因此对于轨道交通建设必须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研究,并对总体规划的思维和理念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和支持。必须把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轨道交通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好城市、城际的轨道交通总体规划。同时应注意到线网规划既要有不断创新的理念,但更要有务实的工作,做到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做到“画在图上,落到地上”。这是当前的重要的研究课题,是一项务实性的研究。

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目标和必要性

(1)线网规划是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报审、立项的必要条件,是开展每一条线路设计的主要依据。

(2)线网规划是确定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和修建顺序,加强分期建设顺序的科学性,有利克服盲目性。

(3)线网规划是决定换乘车站和换乘形式的基本根据,为预留工程建设的设计研究提供条件。

(4)线网规划是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的重要依据;是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基础。

(5)线网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骨架,顺应城市的总体规划,支持、拉动城市建设发展,提高城市交通现代化品质,使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进入良性循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态。

二、线网总体规划的性质和定位

1.轨道交通的性质

城市轨道交通已从城市化发展到城际化,因此必须对目前出现的两个地域层次的轨道交通性质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义。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系统的骨干,是大众化,大运量、大站距为特征的安全、舒适、快速,准时的绿色交通工具,是采用独立的专用轨道、高密度运行的,为中长运距服务的、现代化的城市客运快速骨干系统。通常是指服务于城市内部为主和适当外延至相邻组团的线路,主要是强化、拉近城市内中心城与各组团之间的时空距离。因此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的评价指标是以线网的覆盖密度和服务水平为主。从总体上讲,应定位为城市级线路。

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是大都市圈(或城市群)之中、各城市间的快速轨道交通客运系统;对于每个城市(区)间直达性要求较高,主要是与中心城的紧密联系,由于线路长度多数在100km以上,长度取决都市圈(或城市群)的范围,其运营模式介于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以长运距、快速为目标,与相邻的高速公路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因此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是以主要站点和长大运距的运营为特征,追求速度和时间目标为主。从总体上讲,应定位为城际级线路。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使各个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城市边界不能阻挡轨道交通线路互相延伸的可能,使有些线路具有双重特性,但必须注意全线运量的均衡性,行车组织的经济性,在规划设计时,应该引起注意,认真研究。

上述两种层次的轨道交通,由于城市的规模不同,客运性质不同,服务地域不同,速度目标不同,敷线设站原则不同,应该各城市自成线网体系,使城市网和城际网之间、既要互相渗透,又要避免重覆建设。因此要处理好两种系统轨道网关系,就是要重点解决“网与网的衔接点;线与线的换乘点;每条线的起终点”。

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科学定位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具有城市建筑和城市交通的双重性,因此轨道交通规划的定位应是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的关系,(如果是城际轨道交通线,还与国家或地方铁路有关系)主要归纳如下四点:

(1)线网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城市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规划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

(2)线网规划是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3)线网规划是城市交通综合规划中公交体系中骨干系统;

(4)线网规划是轨道交通系统总体性的专业规划。

以上4点是对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定位,阐明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城市交通综合规划、轨道交通系统总体专业之间的关系,是有层次性、有独立性,又有紧密联系的大型综合规划。因此线网总体规划是三方联合的、以轨道交通专业为主的专项规划。

3.线网总体规划原则

根据线网规划的性质和定位,提出如下四条原则:

(1)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根据线网规划的性质和定位,明确线网规划的依据。因此线网规划的结构形态,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结构形态相吻合。但城市总体规划是每5~10年修编,说明不同阶段(时期)有不同的的总体规划,那么轨道交通规划应随之调整,就有不同的轨道交通规模,所以线网规划总是随城市规划的发展而发展。

(2)支持城市总体规划――支持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转移和土地开发要求,推动总体规划实现。这是需求与建设的和谐,为此科学地确定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顺序是与支持城市建设实施是一致的。

(3)超前城市总体规划――由于线网规划是适应城市远景的长远性规划,经验证明: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必然有引导城市发展作用,并证明轨道交通线网构架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骨架,具有对城市发展的超前性的引导作用。

(4)回归城市总体规划――轨道交通的建设,必定对城市建设有较大冲击和导向;轨道交通的布局和建设顺序规划,也会调整城市总体规划,使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融入于城市规划,最终又回归于城市总体规划。

线网规划来自总体规划,又融入于总体规划,这正好是一个回归大轮回。

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特征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包括城市和城际的轨道交通规划,在规划工作中应注意如下特征:

1.地区性:即建设与规划范围。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范围,主要在城市区域,包括市区和组团,或向外适度延伸,线路长度一般控制在40km内;车辆最高速度为80km/h,旅行速度目标为35~40km/h;部分线路超过40km以上时,如果站间距较大,也可能实现旅行速度目标35~40km/h;否则需考虑车辆提速,经过论证,可将最高速度提高为100或120km/h;

城际轨道交通规划范围,主要是在大都市圈(或城市群)之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各城市呈辐射线路,线路长度一般在100km以上,车辆最高速度为160km/h或200km/h;

城际轨道交通的线路如何进入中心城市,关键是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如何衔接,这是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2.时间性:即规划年限。

轨道交通建设总是要分期、分线、逐步实施。尤其是近期的合理规模是最现实的目标,所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分为近期――与城市建设远期总体规划年限的目标一致;远景期――与城市总体远景期规划目标一致,其规划年限是远景年概念;

由于近期规划的建设规模目标,是追求尽快建立规模效应,重点是解决客流需求和支持城市发展规划为主。因此应至少有3条线路的基本规模,形成基本网架,以最少的线路达到最大的有效覆盖率,实现运营效益最大化。

远景期的规划是具有长远性,超前性的规划,是对城市远景总体规划相适应的引导性规划,无具体年限。所以远景规划建设的顺序性是次要的,对于建设用地控制规划是十分重要,同时为近期建设的线路中,做好换乘关系的预留。

所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按近期和远景期两期规划,而工作重点在近期。

3.层次性:即分层规划。

在轨道交通系统中除了分为“城市”和“城际”两个层次外,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还需认识到每条线路的走向和地位是不同的,因此具有不同的运量级,分成大运量级和中运量级的线路;可能采用不同的车辆,也可采用同一种车辆,不同编组长度。假如采用A、B型两种车辆,就应以两种车辆为基础,分为两个线网层次,对每一个层次的线路长度,应用车辆类型和数量,进行规模上测算和相对平衡,对每一个层次的车辆维修基地应进行相对集中,车辆可灵活调度,维修设备资源共享,实现投资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4.实践性:即可实施性。

轨道交通线网在建设时间上是一个长远规划,无论是近期或远期,规划的目的是用地规划控制,是为了保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用地,保证今后工程建设的可实施性。同时为减少拆迁,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车辆基地占地面积较大,在城市的用地规划中急需提前控制,否则对于轨道交通建设影响极大,后果不堪设想。

5、稳定性与灵活性:即动态规划。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总是根据城市形态现状和发展规划而布设,在城市中心区,城市布局基本稳定,线网的结构框架应予稳定;在城市中心区,城市土地尚属于发展与开发状态,可能还未稳定,一般来说,线网的结构多数由市中心向外呈放射线型,应考虑多一些灵活性,以适应城市未来规划的调整。所以线网规划要有动态规划的概念,既要有稳定性,也要留有灵活性。

四、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最终目的是确定线路和换乘点,控制用地规划。因此线网规划必须包括两大部分:线路网架规划和可实施性规划。简单的说,就是要“画在图上,落到地上”,尤其是“落到地上”是可实施性、可操作性的最终目的。“落到地上”的重点是解决“三点两地”的控制。“三点”是:每条线的起终点,网内的换乘点,网外(指城外的城际网,城内的公交网)的衔接点。“两地”是:车辆段用地,公用停车场用地。并对轨道交通走廊用地全面控制。确保轨道交通实施,是实现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措施。

1.线路网架规划的主要内容

(1)确定线路数量,走向和覆盖范围;

(2)确定线网结构和换乘节点;

(3)确定车辆基地分布和位置;

2.可实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1)确定每条线路的敷设方式和用地地界控制规划;

(2)确定每条线路的运量等级,进行不同运量等级的分层运营规划;

(3)确定车辆基地的任务和规模,实现车辆及车辆修理的资源共享,达到车辆基地用地控制规划;

(4)确定近期建设规模,及其每条线路的建设顺序规划和运营规划;

(5)确定联络线功能和位置的用地规划,

(6)确定每条线的起终点,预留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用地、尤其是外来车辆的停车场站用地规划。

3.线网规划的重点提示

(1)线网规划的方法,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为主;

(2)线网规划的规模,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宏观为主;

(3)线网规划的实施,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

五、线网总体规划的总体思路与基本要素

1.线网总体规划的总体思路

可概括为:宏观控制,微观分析,分层规划,可持续发展。

(1)宏观控制――进行线网结构总体构形态分析和总量规模控制,即“形与量”的总体控制。

(2)微观分析――进行“点、线、面”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落实到:每条线路的走向和起终点;线网的形态和换乘节点;城市网和城际网的衔接关系。

(3)分层规划――包括城市线和城际线的分层,不同运量的分级分层。在城市线网规划中的分层规划目的是选定车辆基地和任务分工,追求最小的规模,最大的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所以分层规划即“层与场”的分析和规划。

(4)可持续发展――保证工程建设的可实施性,进行线网的稳定性(核心区、核心层)与灵活性(外延性)的评价,为轨道交通建设保持可持续的发展。

2.线网总体规划的基本要素

从线网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总结,做好线网规划,必须把握七项基本要素,即:形、量、点、线、面、层、场。

(1)形:就是线网结构形态必须与城市结构形态相吻合。这里有两层意义:

一是研究城市的基本形态,包括地形特征,组团结构,人口,就业岗位的分布的基本形态,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客流的基本动脉和主要流向。

二是研究线网布局的几何形态--线形布局可有各种形态,随线路数量增加而复杂化,但最基本的线形,可归纳为棋盘形、放射形、环形和树杈形等四种基本线形的组合。事实上棋盘形和放射形是最基本的网形,环形和树杈形上述网形的扩展和充实。

所以线网结构形态必须与城市客流的基本动脉相符,从宏观上构筑线网的结构形态。

(1)量:就是线网规模的总量控制。这里包括客运总量分担量;线路密度和强度;最终确定线路规划长度总量;

①客运总量的分担量是根据城市交通综合规划,确定的城市公交客运总量,对轨道交通合理分配的分担量。

②线路密度和强度是结合不同地区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的分布,确定轨道交通的线路的分布密度和负荷强度。

根据上述概念,可以从宏观上测定线网规划中线路的分布密度和需求长度,就是比较经济的规模,同时为线网多方案比较提供同一个平台基础。

对于城际轨道交通线路的线网,并非是追求密度,而是采用“通道”理念,根据运量和距离确定线路数量和长度。

(1)点:就是轨道交通客流源,是大型客流集散点,是线网规划的控制点,也是车站布设的固定点。由于各个点在线网中的位置不同,性质和任务不同,这种控制点要分类分析。客流集散点地位和量级须分层分析,确定线网规划中不同等级的控制点。根据客流性质和线路技术要求,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①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如:火车站,机场、长途客运站、公交场站、地区交通中心等,属于全日通客流集结点。

②大型公共活动中心,如:文化娱乐、商贸中心,广场等,属于全日性休闲客流集结点。

③生活与工作聚集区,如:居住小区,企业机关群区等,属于上下班的劳动客流集结点。

以上客流均为集结性客流,并具有多向性发散的特点,一般应作为线网交织处的换乘点。

④车辆基地位置及其接轨点。这虽然不是客流控制点,却是技术作业站点,由于车辆

基地及其接轨点位置,对于车站站点和线路的走向控制有较大影响。

⑤线路起终点,应与其他交通停车场位置相配合,具有良好的衔接换乘关系。

由此可见,“点”是客流源,是轨道交通的出发点和贯通点。所以选好点,布好点,就是为线网编织拟定了基本节点和覆盖范围。由此可见,“点”就是纲,纲举才能目张。这就是轨道线网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1)线:就是城市客流走廊,对外辐射方向,确定客流主流方向。这里“线”的概念包含多种意义:

①线路的线形和走向;这是构筑线网构架的起步,每条线形既要符合客流主要方向又

要吻合城市地形条件,同时要顾及每条线运量的均衡性,所以是一个穿“点”连“线”的功夫。基本线形采用有:I(贯通直线形)、L(折线形)、U(漏斗形)、O(环形)、Y(树杈形)等线形,由此用以上各种线形组合,可以规划出多种方案,再进一步作定性、定量分析比较,经过不同角度的分析和筛选,提出可选用的比较方案。

②线路的间距和密度;这是服务水平的标准。轨道交通线网与道路网、公交网必须有层次性的差别;网的线密度与人口密度应有相对的适应性。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是中长运距的快速交通,必须考虑线路的间距大一些,密度低一些。因此在市区的平均服务半径以750~800m为宜,线路的平行间距宜为1500~1600m;市区边缘地区可以适当放大,市区核心适当加密,随人口分布密度相适应。

市区线路以客流通道的概念,呈辐射状敷设外延。线间距应随通道需求而定,以满足最大的有效覆盖率。

③控制性的客流通道;这是对每一个区域、组团之间的客流需求通道,在地理上往往是处于控制性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城市内客流主干通道:一般处于城市发展的主轴线上;或是贯通城市东西、南北的主通道上,这在线网上属于控制性的主流方向的客流通道。

·对外部组团、城际方向的通道:这是城市中心向外部组团、城际方向辐射的交通要道,是对外客流的迎送线,是对外交通的接驳线。也许与城市内客流主干通道一致。

·越江过河的规划通道:由于江河的隔离,造成了两个地区之间通道式的交通,即需要建桥、建隧道,其中有轨道交通的通道,需要几条,这么过?需要进行控制规划。

④线路的敷设方式;这是线网的三维空间规划概念。

线路敷设方式主要取决于在城市中的位置和条件,采用地下线还是高架线,或是地面线。对确定轨道交通建设地界,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划,确定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都是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

值得提醒注意,线路敷设方式规划时,除了注意线网的三维空间规划概念外,还要注意换乘站点和车场接轨点的布设衔接要求。对于线路的起终点的线路要处理好延伸方向的必要性、灵活性和可能性。

(1)面:就是线网的覆盖面和规划范围。

经过结构形态和规模总量的总体分析,从点与线的详细布设,结合城市结构形态,可以看到多种的线网结构方案,既控制了线网覆盖面的范围,又提出了各种结构的线网方案。从而看到的网型布局、覆盖面和结构形态是否与城市交通总体发展规模相符,尤其是对于城市网与城际网之间的衔接关系认定具有重要作用。

(1)层:就是线网地域级分层、运量级分层、建设期分层的规划。

①地域级分层:就是城际线-城市线-公交线的分层关系,确定各层次线网与城市交通衔接和分流的互补性;重点解决城际线与城市线的轨道交通线网的衔接关系。

②运量级分层:根据线路高峰时段的断面客流量,分出大、中运量级的分层、确定选用于各层次的统一类型车辆,进行合理分层规划。

③建设期分层:确定近期和远期的建设实施层次,确定近期的实施规模、修建顺序和运营规划。

(1)场:就是车辆基地(车场)。车辆基地规划是运量级分层的目的。基本内容有:

①各线车辆基地(车场)位置选址、总体分布。并确定各条线路起终点。

②对各车辆基地的任务分工,实现资源共享规划。

③对各车辆基地的规模确定,进行用地控制规划。

④出入线、联络线的功能和分布规划。

⑤与其他交通衔接、换乘有关的停车场用地规划。

六、关于线网规划的若干问题评价

线网规划完成后,如何进行评价,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可以从七个要素进行评价外,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以下方面评价。

1.线网线形和密度的评价――

(1)线网的线形和长度合理性

线形的评价重点是平行线和环线布设的合理性。

在线网中可有诸多平行线路,一种是在中心区内――一般是由于受城市棋盘形格局影响,造成诸多平行线路,否则应该尽量避免或减少,即使发生也要有充分理由;另一种是向外同一个方向辐射的线路,应从运量需求分析,需要几条通道的线路,运量多少,评价其合理性和经济性。

线网中的环线应用,一般环线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城市中心边缘大型客流点的串连作用,二是对市区外部区域之间客流的截流,减少对市内客流的压力。因此对环线的应用,应从以下三方面评价:

①视地形特征,凡是带状地形的城市,L形地形的城市应慎之又慎;

②看客流点的特征,环线上的各车站是否是大型客流集散点;

③环线上客流断面的均衡性,运营组织的经济性。

在长度上,在市区内,一般为不大于1h的运程,这与旅行速度有关,一般不超过40km,这在前面已经论述。如果是中心区与组团之间的联系,线路较长,则可按两地中心距离计,或按不同运距的乘客比例分析,以80%乘客中的最大运距计,如运距过长,可能要考虑车辆提速。

(2)不同地区的线网密度与人口密度的适应性

在市中心的不同地区,应对于不同的人口密度进行分析,评价线网密度。然后对各条线路的客流预测,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对客流的均衡性论证线网的密度和评价。

2.线网的换乘点评价――

(1)换乘节点合理数量分析:

对线网结构的要求,在理论上应该每一条线均应与其他线都有相交换乘点,使乘客在每一条线路上仅需一次换乘到达目的地。因此在理想情况下,对于无环形线的放射形线网,应做到线线相交,其换乘节点合理数量计算应为:

D=N·(N-1)/2

式中:D-换乘节点数

N-线网中线路条数

在上述放射形线网基础上,增加一个环线的线网中,如果每一条线与环线有两次交叉,

其换乘节点合理数量计算应为:

D=N0·(N0-1)/2+2N0

式中:N0-线网中不含环线的线路条数。

注:以上的换乘点概念均为两线交叉为一点,若出现三线(或多点)交叉一点,应修改公式。

由此可见,线网的布局应尽量避免敷设平行线路;每两条线路应尽量避免两次相交;这样的线网,换乘节点最经济,一次换乘的可达性效果最好。如果有环线,从理论上讲应尽可能将所有换乘站设在环线以内。

(2)节点线路布局分析

从表中的节点线路布局分类可见,对于换乘点的线路交叉形式的评价,应注意如下要点:

①两线交叉的有一个节点两种形式:上下层站台换乘和平行交织同站台换乘是最基本的换乘形式。三线和四线的交叉换乘,都是由两线交叉的节点形式派生出来的。

②对于两线间换乘量较大时,应根据线路和地形条件,尽可能采用平行交织同站台换乘形式。

③多线交叉的节点,换乘客流集中,多方向流动,难以组织和疏导,预留工程较难,故尽可能采用分散性、形成多节点两两交叉的布局。

④多线交叉的一个节点换乘,应尽可能采用两层换乘形式,换乘线路不宜超过三条,避免四条以上更多的线路交叉。

3.线网结构的层次性评价――

(1)客流的层次性和均衡性

客流的层次性和均衡性就是一方面对线网以客运量级进行基本分层,使运量级相当的线路归为同一层次;而另一方面对每条线的全线客流的均衡性进行评价。高峰小时的最大断面流量是控制线路的最大运能,最小断面流量是判断线路建设的合理终点。如果尾端线路的断面流量仅为最大断面流量的1/3~1/4以下的地段,其运营效益不佳,应根据尾端线路长度情况,需另行考虑可能作为另一个层次的运量级的运营线路。

(2)资源共享性

线网的资源共享有车辆、车辆基地,供电系统,通信,控制系统等。在线网分层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车辆分类的统一规划、车辆厂、架修和维修的设备资源共享规划;上述两项的落实处是车辆基地的统一规划和用地落实。由于车辆基地用地是需要控制的最大地块,难度较大。为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合理规划,以最少的车辆基地用地,满足全网的车辆维修,设备维修功能需要,实现资源共享是十分必要的。在有条件时,可考虑两条线的车辆停放、日检功能合建在一个车场内。对于供电、通信、控制系统等资源共享是下一步的系统专业资源共享规划工作,可另列专题研究。

4.线网规划的可实施性评价――

线网可实施性规划包括工程建设用地条件的许可性,尤其是车站(换乘站)可实施性;分期建设、分段运营的连续性。

在线网规划中,对可实施性规划应分为两个阶段。在本阶段应做到宏观性的用地控制和分期建设规划,在下阶段应结合线路详细规划,进行实地的控制规划。

(1)本阶段――宏观性的用地控制和分期建设规划

①对工程建设用地条件的许可性分析,根据线路敷设方式(地下、高架、地面)和现

状地形条件、规划用地性质,确定建设施工方法和用地范围。经规划部门确认,划定快速轨道交通走廊的保护地界,并得到用地规划控制。评价的内容:

·在规划线路地段的地界,作为工程实施的影响范围,宜结合城市道路红线规划,按道路中线两侧各50m为界。

·在已建线路地段的地界,作为运行线的安全保护范围,宜以桥隧结构外侧边线各30m为界。

·当线路偏离道路以外地段,该地界应经专项研究确定。

·在地界内需新建各种城市建筑物时,应经工程实施方案研究论证,采取必要的预留和保护措施。

②分段运营的连续性是实现分期修建、连续运营的目的。有可能初期是两条线的组合贯通运营,应注意是否具备有联络线,将来是否有废弃工程。

(2)下阶段――线路详细规划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实施进度要求,为适应城市建筑的用地详细规划,尤其是城市建设发展较快,实地控制发生困难的时候,开展线路详细规划,对线路、站位、车站形式、工程工法的可实施性研究,配合城市实地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规划重点是线位、站位和换乘站,最终落实到出入口和风亭的位置落实。从而达到车站、换乘站、出入口和风亭的用地控制规划。

5.线网稳定性与灵活性评价

(1)线网稳定性,是对于城市中心的建成区,线网布局应符合城市结构形态,线路走向与客流动向基本吻合,并在工程上具有可实施性,换乘节点布局合理,说明中心区的线网稳定性。同时对于线网规划保持严肃性。

对于城际轨道交通引入城市的线路,要解决城市网与城际网的衔接位置和方式,是伸入还是换乘,应予稳定。

(2)线网灵活性,是指市中心的地区,是线路向外延伸方向,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大部分地区属于规划待开发区,用地性质尚未稳定。因此线路走向应给予肯定而留有灵活余地,可在将来随城市总体规划的变化而调整,这种灵活性就是为了对城市发展的适应性。

同时要注意到线路的建设期有近期与远景的差别,对近期线要有稳定性,远景线要有灵活性。

七、结语

总体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镇规划;总体规划;规划方法与步骤

乡镇总体规划是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将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等结合起来,对乡镇规划区域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土地利用等进行空间资源配置布局和重点控制,并制定相应空间管制政策的综合规划。在乡镇总体规划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提高乡镇规划管理水平,在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创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好环境是乡镇总体规划的使命。

1 现阶段乡镇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滞后,管理缺位

由于资金困难和体制不顺等原因长,多数乡政府所在地没有编制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基本上没有规划。有些乡即使编制了规划,但由于缺乏应有的执法监督和刚性管理,使得规划成了“纸上画画”,已不具有其科学指导乡镇建设的作用。

1.2 整体规划不强

不少乡镇建设总体规划不强,没有将乡镇建设看成一个整体,规划起点低、水平差、执行难。其主要表现有:乡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规划管理不到位,缺乏详细建设规划,自发建设严重;有的乡镇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全,政府设施及公用设施配套不完善;“千房一面”的现象普遍,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的设计十分单调,品位不高;有的乡镇规划则过分超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乡镇规划缺乏理论指导和科学论证,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的现象较普遍。

1.3 基础设施差,安全隐患多

许多乡镇的建设水平低,功能不健全,建设华而不实,缺乏基本的基础设施,如相应的水、电、路和环卫等配套设施,特别是缺少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乱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乡镇尚未安装自来水,吃水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多乡镇以马路作市场,人车拥挤,交通阻塞严重;绝大多数的乡镇基础设施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狭窄,镇貌依旧;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社交场所;还有些乡镇电力供应不正常。

1.4 土地资源浪费

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许多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利用率很低。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偏高,耕地保护存在矛盾。一些地区大而不当的别墅占地严重超标准。有些地区的小城镇仍有“圈地”及“占而不用”的现象。

1.5 规模大小不合理

有些乡镇规划盲目追求大、新、高、洋,实际上成了大城市的翻版,热衷于建设“标志性”建筑,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豪华办公楼、景观房、欧化建筑席卷全国;有些小乡镇主街道规划成六车道甚至八车道,有的在目前镇区只有不到2万人的情况下按照15万~20万人作规划这种想象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耕地。与此相反,一些地区已建成的乡镇分布过分密集、规模过小,导致基础设施成本高、效率低,镇区规模难以扩大,中心城镇难以形成,影响了乡镇功能的健全和辐射作用的发挥。同时由于乡镇规模小,农民人均负担的行政人员多,严重地影响了乡镇的建设。

1.6 盲目规划,不重环境

乡镇企业污染治理能力远不及城市的企业,特别突出的是镇区的污水排放处理和垃圾清运处理设施不健全,多数乡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环境污染严重,削弱了乡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7 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一般的乡镇企业规模都较小,且缺乏产业化龙头,产品技术含量低,大多停留在初加工水平,这样既制约了乡镇企业的提升和发展,也导致了乡镇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料严重地污染了农田和空间,造成生态恶化。同时乡镇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不够密切,同时又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二、三产业,特别是缺少具有地方优势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业,更缺乏支柱产业支撑。另外,乡镇将过境的公路作为发展的依托,不利于城镇完整形态的形成和长远发展。

2 我国乡镇总体规划的基本工作流程

2.1 前期交流

前期交流以会议的形式展开,参与的人员主要有镇长、镇建设站站长、其他相关人员。会议上应提出工作的思路、需要调查的资料、工作进度安排等问题。

2.2 现场踏勘

现场踏勘需准备纸质地形图和数码相机,以现场交流的形式进行,由镇长和相关的设计人员参与。现场踏勘的目的是熟悉当地环境、地形及当地发展现状;明确现场道路名称、宽度等基本信息和现状重要基础设施布局。

2.3 现状调研阶段

现场调研阶段要提交现场调研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相关规划汇总,提出针对性分析;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社会经济环境分析等一系列内容。

2.4 方案阶段

方案阶段需提交规划方案说明书,方案说明书的内容包括规划基本思路、地区发展目标、影响本区规划的重要因素分析及方案评价。规划方案完善后应提交规划方案图。

3 乡镇总体规划的建议

乡镇建设工作线长面广,是一项耗资大、任务重、涉及面宽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在乡镇总体规划工作中要运用现代规划理念、技术和方法,在认真考察、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对乡镇建设发展进行详细规划,使规划对乡镇真正起到宏观调控和微观建设的指导作用。

3.1 科学规划

乡镇总体规划是乡镇建设工作的龙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划,不成建设。政府财政部门每年要从城维费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乡镇总体规划,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规划。在编制乡镇总体规划时,必须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

3.2 规划城镇体系,设置功能分区

所谓城镇体系规划,就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与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方面的联系,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镇区规划布局要坚持“功能分区明确、优化布局结构”的原则,处理好生产、生活、休憩、交通四大要素的关系, 各功能区要严格区分,避免混杂,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并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

3.3 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个性

按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科学规划小城镇区域布局,提出小城镇区域发展、规划的标准和条件要求。每个镇的规划都要突出特色,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努力保留农村的优点,引入城市的优点,科学划分居住、服务、产业等功能区,形成布局特色。

3.4 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新型乡镇建设的本质就是要改善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在新乡镇的规划建设中,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一定要对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文化毁损、交通恶化、社区干扰、景观杂乱等环境危害和破坏性危害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充分加以控制。积极治理“三废”,防止环境负荷超过容量,实现乡镇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3.5 深化改革推进乡镇统筹发展

乡镇府一方面可以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开发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制定开放政策,鼓励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出台鼓励农村人口就地向乡镇集中和就地就业的配套政策和鼓励乡镇镇发展的政策。

4 结语

加快乡镇建设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乡镇总体规划作为其中一环具有重要作用。在资金投入不足及体制不顺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乡镇总体规划要着眼全局、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延续特色搞好新一轮乡镇建设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方明.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总体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总体规划;概念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many years engaged in land us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work, from" two rules" of concepts and relations, summed up the "two plan " incongruous reason,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two rules" measures to coordinate.

Key words: land overall planning; concept

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土地利用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一直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许多城市的用地规模突破了原有的规划控制指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健康发展。值此新一轮的规划编制之际,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土地资源,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对两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和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1 两项规划的概念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土地利用规划。

1.2城市总体规划概念

城乡总体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2 两项规划的关系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下称《土地管理法》),编制城镇总体规划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下称《城市规划法》)。两者都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法律关系平行,其主体都属于行政范畴。

从规划范围和内容来看,城镇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部分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但城镇规划还包括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市政建设、城镇体系等,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包含这些内容。

“两规”的协调衔接关系在相关法律中均有明确的规定。《土地管理法》第 22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规划法》第 7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和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这说明“两规”关系密不可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立足于区域远景发展,除了分析城镇用地的合理规模及范围外,还侧重对城镇用地和其他类用地之间的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及配置,更注重区域的整体性,强调自然资源的保护、各业的协调、生态环境的平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把城镇作为一个点放入区域中与其他各业用地进行综合研究。城市总体规划是一种以定性、定位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整体空间规划,它除了要分析确定城镇用地范围、规模外,更侧重对城市内部各类用地进行优化调整、合理配置,注重城市土地利用的整体效果。因此,我国在1986 年颁布的《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从于城市规划。根据这一精神,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各自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一直是明确的。但随着10 余年来国家经济形势在很多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与土地管理有关的法规、政策也需要作相应调整。1998 年国家颁布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在十分强调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进一步贯彻土地管理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提出了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以土地供给制约和引导土地需求、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方针。这就意味着两项规划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区域规划,它们的法律定位与相互关系发生了原则上的变化。由各级人民政府直接控制、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下达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这一规划措施的实施从根本上说明,新形势下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要完全满足已确定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在多数情况下是难以做到的。因此,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问题是需要深入探讨和谨慎操作的。

3 目前两项规划的主要冲突及其原因

作为同样具有法律效力的区域规划,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规范均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应协调一致。原《城市规划法》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虽然这些有关的法规、文件等均要求两项规划应协调一致,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造成两项规划在城镇用地规模、范围、用地类型、期限以及空间落实等方面规划结果的不一致。

3. 1 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不同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供给定需求”,采用自上而下,指标控制与分区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思想是“以人定地”、“以需定供”。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是通过预测规划期间的人口及城市化水平,并结合建设用地标准确定的; 各类用地、功能分区是根据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各类用地的实际需要,经综合平衡、论证后确定的。由于指导思想与方法的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结果自然会有不同。

3. 2 规划编制的时间不同

1986 年国家决定成立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土地管理机构,同年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并依法律规定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制度。1988 年全国逐步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1996 年开始了全国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1998 年国家颁布第二次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是根据新的《土地管理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 》的要求而开展的,与以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指导思想、规划方法等多有不同。

城市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早,从20 世纪50~80 年代经历了40 年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逐步完善了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从上世纪80 年代初至今,城市总体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已进行了3 轮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由于两项规划开始编制的时间不同,导致规划方案编制的不同步,造成规划基期、规划期、采用基础数据的时限等的不同,自然会造成两项规划结果的不一致。

3. 3 规划编制的基础数据不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用地面积采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变更调查的成果,用地分类标准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把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三大类;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用地面积采用地形图的面积量算结果,用地分类标准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l37 ―90) 将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共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及其他用地等。

4 两项规划衔接的原则、内容和措施

4. 1 衔接的原则

4. 1. 1 规划目标一致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各有侧重,但其共同的目标是切实做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节约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两项规划在编制时要根据这一共同的目标进行各类用地的协调与落实。

4. 1. 2 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的城镇各有自己的现状与特点,其规划编制都是根据规划目标、结合各自城镇特点来完成操作的。因此,不同城镇两项规划的矛盾会有所差异,在协调规划的内容、步骤、方案等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4. 1. 3 基础资料一致原则。在协调两项规划时,也应注意它们各自所采用的地类面积、人口、规划指标等的一致性,使它们的基础数据统一起来,这是两项规划对比及相互协调的基础。

4. 1. 4 规划期限一致原则。由于两项规划编制的不同步性,规划的基期很可能不一致。因此,保证两项规划在近期、远期时限上的一致性,是实现它们相互协调的重要条件。

4. 1. 5 规划级别一致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都有不同的规划层次,而不同层次的规划,其任务、内容、深度等均不相同。因此,两项规划的协调应是相同级别规划间的协调。

4.2衔接的内容

4.2.1 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现阶段对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结构进行研究与分析,建立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属性信息表达标准,创建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实现对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图形资料与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为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在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协同耦合的基础上,本着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着重研究如何从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提取相关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确定两种规划方案发生矛盾的时空区域,分析其影响因子,建立城乡规划方案与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协调平衡模型,通过综合分析,对城乡规划方案与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做适当调整,解决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为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提供技术支持。

4.2.2 两项规划各自确定的人口规模及用地指标要相协调。在确定城镇人口规模预测方案时,两项规划要统一数据的口径、内涵、计算范围和计算方法等。两项规划中城镇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选定,要根据1991 年国家颁布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用地标准》,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在实际执行中,城镇人均建设用地现状指标也要按计算范围内的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及暂住人口进行综合衡量。

4.2. 3 两项规划的城镇规模预测值与非农业建设用地指标相协调。在两项规划的人口规模及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一致时,也就决定了两项规划中城镇规模预测值的一致性。城镇规模预测值是根据城镇的发展需要确定的城镇规模数值,这需要与土地规划中的非农业建设用地指标协调一致。

4.2. 4 城镇发展方向与城镇用地范围相协调。城镇发展方向是城镇总体规划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它是在城镇发展方向分析、城镇发展用地评价的基础上作出的,反映了城镇用地布局及发展的特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用地范围是根据城镇规模、非农业建设用地指标及城镇周围各类土地构成情况确定的,反映了城镇现状及规划近期、远期用地范围。在两项规划中,这两方面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城镇用地范围能反映出城镇的发展方向,城镇发展方向在城镇用地范围内得以落实。

4.2. 5 两项规划各自的建设工程规划项目相协调。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是两项规划的重点内容,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项目,其布局对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两项规划的侧重点不同,它们各自规划的建设项目的统计范围就不同。因此,两项规划的协调,应尽量满足多数建设项目规划的要求,做到不重、不漏,使规划中建设项目的布局一致起来。

4.3协调措施

土地利用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必须在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指导下,正确认识和理解城市建设和保护耕地的关系,正确处理“建设”与“吃饭”的矛盾,使各级政府、各部门特别是规划和管理部门在认识观念和指导思想上衔接起来。

4.3.1加强两个规划编制部门间的协作,实现规划的同步编制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沟通,使两大部门紧密配合,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两大规划的同步编制。建议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将交叉的职能并轨,并统一编制的某期年和规划年限,做到同步编制。

4.3.2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

城市发展用地规划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结构调整为依据,发展用地规模和控制范围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用地的计划控制指示,建设用地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对占用量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应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且必须符合土地用途管制要求。

4.3.3改进规划工作路线和技术方法

建设规划体制由“自上而下”转 为“上下结合”,并在横向上实施监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要注重弹性规划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应用,从而使两大规划更好地协调衔接。

4.3.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建议对现行的两大规划相关之法律法规中相互脱节冲突的部分进行修正,使之有效衔接,从而在法律法规上实现规划的协调与统一。

4.3.5建立公众监督机制

两大规划虽然是由行政部门编制的,但要确保其内容的落实,还需民众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5.结论

总体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长寿之乡、旅游总体规划、夏邑县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中国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健康、养生、长寿”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单纯的的养生度假游已难以满足人们高品质综合性的旅游需求,因此,“长寿之乡”旅游总体开发应运而生。

中国长寿之乡是中国老年学学会评选认定的称号。中国有49个长寿之乡,河南有5个,夏邑县是河南最早的“长寿之乡”,也是河南最早重视“长寿”旅游资源的县域,其旅游总体开发为全省长寿之乡的总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项目介绍

1.1区位条件

夏邑县位于豫东边陲,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东部和南部与永城为邻,西部和西北部与虞城县接壤,西南部与安徽亳州市交界,东北部与安徽芒砀山缘连。西距商丘市55公里、省会郑州270公里,东距苏北重镇徐州120公里,南距皖北药都安徽亳州60公里,东北接安徽梨乡砀山县城28公里。

1.2规划范围

规划区夏邑县位于河南省商丘市东部,县域总面积1484.7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总人口118.1万。

1.3旅游资源类型与等级

结合《夏邑县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县志及其它相关资料,对全县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系统整理、概况。依据国家行业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旅游资源分类分级规范,夏邑县旅游资源初步调查结果涉及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7大类,15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共116个资源单体。其中,具有开发价值的优良级资源有4个,分别为:夏邑长寿文化节、夏邑城湖、孔子还乡祠、彭雪枫将军纪念馆。

2规划思路

2.1规划理念

(1)全局视野,市场导向

准确把握华北、华东特别是豫东地区旅游发展态势、科学合理定位夏邑县在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主动融入豫东区域旅游圈、商丘市一小时经济圈、沿黄旅游带等。

(2)整合资源,产业联动

整合夏邑县“长寿之乡”旅游产品与县域内天龙湖、孔子还乡祠等景区旅游资源,紧抓主打产品,适当引导旅游客流的合理分流,推动县域内旅游产业和谐发展。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夏邑县旅游六大基本要素,充分依托、吸纳、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深度挖掘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在经济联系,调动相关行业部门共同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旅游业联动作用,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产业群。

(3)创意先导,精品塑造

以创新性思维,集中力量凝练区域旅游发展的内核以引领“长寿之乡”品牌发展,使之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的有力驱动。

精品战略是针对市场的战略,夏邑县“长寿之乡”的旅游总体开发应通过对旅游市场发展的研究,找准旅游短期热点、预测旅游长盛领域,以相应制定符合区域旅游发展的深度战略。同时采用多种营销手段,着重在主要市场上确立产品品牌和增强市场知名度、美誉度,通过市场行为完善旅游产品的精品化。

2.2规划目标

通过旅游开发,使夏邑县“平原寿乡”与“北方长寿乐园”形象深入人心;国内知名养生、长寿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地位得到确立;全县旅游产业成为全面促进和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发达,旅游产业结构合理,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作用凸现。

2.2规划定位

以“长寿之乡”品牌为依托,以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打造集观光、养生、休闲、度假、体验、康体、旅游地产等于一体的河南长寿养生的“第一高地”。

3规划设计

3.1空间布局

3.2功能分区

根据夏邑县的城镇空间结构、空间布局、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县域的交通道路状况,将夏邑县分为三个功能区:长寿荟萃综合区、长寿文化观光区、长寿体验区。

3.2.1长寿荟萃综合区

范围为夏邑县城及S324省道所环绕的空间区域。完善本区的各项旅游服务功能,包括接待系统,集散系统、形象系统及游览系统,全方位提升夏邑县旅游服务与接待设施的档次,着力提升服务接待能力,形成夏邑县公共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域。

3.2.2长寿文化观光区

范围为“李集镇―刘店集―太平镇―孔庄乡―北镇―胡桥―郭店―桑固”环绕而成的环状区域。本区主要开发以大圣寺、孔子还乡祠、吴家寺遗址、商汤祷雨台为载体的长寿文化观光旅游;以太平百果园、孔庄乡万亩果园为载体的长寿休闲度假旅游。

3.2.3长寿产业体验区

范围为“车站镇―火店乡―会亭镇”所在的半环状区域。本区打造以食用菌为主题的美食之旅,特色商品购物之旅;将火店乡的“宫灯”与“中国结”的展示规模化、形象精品化、出售多样化,形成特色旅游商品;注重会亭镇打火机基地的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并出售中高端打火机,最终形成以“食用菌”、“宫灯”、“中国结”及打火机为依托的夏邑县特色旅游产业体验区。

3.3旅游产品与项目设计

3.3.1延寿圣祖

以孔子还乡祠为基础,以孔子文化为主题,以孔子“仁爱”思想所引导的百姓豁达心境与长寿文化为背景,开发以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养生旅游为主要产品的孔祖文化旅游区,揭秘夏邑――长寿之乡――百姓长寿与孔子祖籍的密切关系。

总体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总体规划;空间结构;远期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总体规划是通过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引导和控制社会实践来干预城市发展。具体方式是提供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控制土地使用及其变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运用规划手段通过市场来有效配置城市各类资源,取得较好的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当前非常值得思考的课题之一。

一、城市制定与落实总体规划的现状

(一)各个城市在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中,普遍重视通过总体规划,抓住机遇,以规划土地的价格信号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配置;形成城市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和都市型工业的合理分工,实施跨越式发展。主要表现:

1.从城市产业空间调整入手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2.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能及的提升。

3.通过总体规划,使直接利用外资、土地批租、金融市场三者形成合力,建立起城市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机制。为了追求低的交易成本,引起了要素土地、资本、劳动的空间聚集,表现为城市的兴起及城市的扩张。

(二)各个城市在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中,普遍重视了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只有准确地进行城市定位,才能给整个城市带来良好广阔的发展机遇与空间。区域或城市定位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科学性、动态性。在实践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定位时的科学性,而往往忽略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内外环境变化,定位所客观存在着的动态性。在此次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时,各个城市在既重视历史现状,又着眼于未来发展,对城市功能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恰当地定位。

(三)各个城市在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中,普遍重视生态城市总体空间的设计

各个城市在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中都突出强调,要从根本上避免以往国内城市项目开发建设中所谓“三通一平”做法中的“一平”。所谓“一平”损害了城市中原有自然环境的融洽和平衡,现在则要尽力补偿以往对自然资源“大破坏”所造成的损失,重新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从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现状看,作为人居环境主要部分的城市环境,最大的不足是人工化、商业化痕迹太强而自然化不足。

(四)各个城市在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中,都高度重视和严格规定保护城市历史文化

城市由文化领跑,文化在深层本质上是指向人的。从城市文化出发,一个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城市的文脉;城市是不同时代的建筑、历史街区的集合,每栋建筑都是独特的文化记忆,它是城市历史与形象的载体。可以说,历史建筑是不可复制的,再精美的复制品也不可能有原有建筑的历史感。因此,各城市在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中,都高度重视和严格规定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

二、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效常常与城市发展存在偏差

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的发展,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用地的要求。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刚刚审批下来,城市实际人口和用地规模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城市规划的目标。这种情况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小城市更为常见: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过于超前,使得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的总体设施、文化社会设施等处于闲置状态。这种情况在我国内陆经济落后地区较为常见。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常常与实际存在偏差

城市实际发展的空间形态、空间结构与城市总体规划并不一致,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难以形成。企业和市民的用地选择、对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爱好与城市总体规划不一致,造成城市规划的工业区、商业住宅区、商业网点等难以满足要求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发展力方向常常与实际并不一致

为城市规定性质及发展方向是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由于城市领导者追求政绩,往往存在着偏好规模、求全贪大的情况,主观性强,高估较多。如有许多省、市城市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性大城市,许多县级小城市将发展目标定位中等发达城市,实际上只有其中少部分能够实现。

(四)城市总体规划应激性不强,缺乏灵活性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是二十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很难对其中发生的种种变化作出准确、详尽的预测。特别是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这给城市的未来发展增加了许多变数。一旦其中一些大的因素发生变化,就不得不修改规划。最近几年,许多地方的城市总体规划就因此作了多轮的修编。

三、改革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远期规划和近期规划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政府始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做有限的事情。基于这种情况,应正确把握“务虚”和“务实”的关系。一方面,应强化远景规划,落实好城市结构,布局形态,土地利用等问题,使城市决策者看清自己现在的决策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从更长远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把握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夯实近期规划(即“务实”)。滚动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应将城市具体的建设项目于政府“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和城市远期规划有机结合,建立近期建设项目库并进行投资与财务分析。解决总体规划实施时序的问题,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内容,帮助政府决定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采取最恰当的行动。

(二)注重与城市其他部门的协调与衔接

城市外部环境的复杂多边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内容的综合性,城市规划的社会性,城市各阶层目标价值取向的多元性特征,以及城市规划向导与各级团体和市民利益的密切相关性等等,决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不可能是依靠个别技术精英闭门造车所能及,必然是多方参与、协作式规划的产物。城市规划的实施将依赖于城市中的各类组织和个人,规划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规划的实施并不是由规划师或者规划部门来进行的,而是由整个社会来运作的。要保障规划的实施,较为务实的做法就是寻求总体规划与“计划”之间的结合。一方面,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应当以“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方针为依据,“计划”强调的建设项目,其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另一方面,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分期分批地落实到“计划”中,才能保障城市规划意图得到实现。

(三)增强规划内容的强制性与灵活性

新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要从指导功能布局、用地安排,转向以资源环境为出发点,指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确定性质、规模、指标,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从确定发展什么,转向保护什么,即从以开发建设为重点转向以资源利用和空间管制为重点。具体的编制工作中,要淡化规划年限,强化规划阶段;淡化用地性质,突出市场经济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淡化具体用地布局规划,突出空间结构规划在总体规划中的主导地位。以有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为目标,合理确定总体规划阶段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强化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突出指导性内容的适应性,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四)注重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特征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绝非仅仅是城市规划部门开展的一项技术工作。而是政府部门实际运作的一个政治过程,是政府行政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只有与城市政策的各个方面相结合,将规划确立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原则、准则、布局以及规划所确定的行动步骤转化为这些政策的一部分,通过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政策支持才能最终落实,才能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所期望达到的城市空间关系,规划的目标才能更好实现。而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指引,也应当成为整个城市及其各部门制定政策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发挥着“规划先导”的作用。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更要落实好城市总体规划,才能使城市总体规划发挥它应有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莫诗白.如何落实与制定城市总体规划[J].广东科技,2007(9).

[2] 徐先建,孔令利.市场经济下城市总体规划之思索[J].建筑设计管理,2009(10).

总体规划范文第6篇

一、充分认识开展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是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努力构建城乡全覆盖的空间规划管治体系的一项重要创新。编制和实施县市域总体规划,有利于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促进城乡集约发展;有利于统筹安排城乡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提升城市带动、辐射和支持农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协调衔接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改进城乡空间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地各部门要紧紧抓住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强衔接,协调推进这两项工作。

二、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新型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充分体现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紧密衔接,严格落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规划和设区市城市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确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资源环境保护布局等重大布局要求,全面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城乡建设和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涉及方方面面,要突出以下重点内容。

一、深入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要在深入评价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运用遥感等新技术,综合分析县市域范围内土地、水、生态环境等资源条件,全面摸清城乡建设、基础设施、耕地、山林、水系等各类用地的现状规模以及人口、产业及各类设施的空间分布,以此合理确定县市域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建设重点。

二、科学预测城乡发展规模。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土地、水、能源、环境容量等因素,结合县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认真研究分析城镇人口集聚机制、县市域城乡人口分布和结构变化,以及流动人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科学预测规划期内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要合理确定城乡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切实防止盲目扩大建设规模、圈占土地,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通过优化城镇布局、村庄布局和土地整理、滩涂及低丘缓坡地利用等途径,做好建设用地的来源分析和近、中、远期的平衡,合理确定城乡各时期建设用地范围。

三、合理确定县市域空间布局结构。要统筹布局县市域城乡居民点,构建以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为主体的城乡空间布局总体框架,统筹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工业向园区集中。要综合协调和布局交通、能源、水利、防灾等设施建设,严格划定基本农田、生态绿地等非建设用地范围。要积极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机制。

四、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按照城乡覆盖、集约利用、有效整合的要求,进一步落实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特别是在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合理布局和建设城乡综合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讯、市容环卫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确定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五、明确空间管治的目标和措施。要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等上位规划为依据,充分体现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合理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严格划定“蓝线”(水系保护范围)、“绿线”(绿地保护范围)、“紫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黄线”(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范围),并制定明确的治措施。

三、推进县市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协调和衔接工作

加强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与衔接,是增强空间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空间规划有效实施的迫切要求。近期,省里将确定一批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编制的试点县市,对两个规划实行同步编制、同步报批、优先核准。其他县市和设区市也要加快推进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专题研究,切实加强规划编制的协调与衔接,实现县市域总体规划(设区市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上的协调统一。今后,县市域总体规划(设区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报审批时,必须同时上报两个规划协调与衔接的情况。

各级城乡规划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查和报批工作。城乡规划部门重点要预测城乡发展规模和建设用地需求,明确城乡发展的总体框架,提出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土地资源状况和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可供应量,提出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和基本农田保护范围。要重点加强三方面的协调与衔接:一要做好建设用地规模的衔接。由城乡规划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城乡建设用地需求总量和用地供给能力,确定县市域城乡建设用地总体规模。二要加强空间布局的衔接。根据城乡空间布局总体框架,按照优先考虑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发展的要求,编制县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方案,统筹落实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廊道等各类用地空间,并根据各自规划内容深度要求分别纳入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做到在空间局上的协调一致。三要加强规划实施时序的协调衔接。切实加强近期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近期规划的协调与衔接,按照集中紧凑的要求明确近期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建设时序。城乡规划部门要会同国土资源等部门依据近期建设规划,认真编制年度项目建设计划,科学调控城乡建设规模,统筹安排城乡建设项目,切实增强建设项目安排的系统性和计划性。近期建设规划年度项目建设计划提出的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应当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相衔接。

各设区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要加强协调与衔接。城市总体规划需要修编的设区市,应当按照上述要求进一步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切实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设区市,城乡规划部门也要按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深入开展设区市市区范围的城乡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

县市域总体规划和设区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还要加强与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其他各类专项规划凡涉及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需求的,都应由城乡规划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综合协调后纳入县市域总体规划(设区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在规划实施管理中做好预留控制工作。

四、切实加强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

总体规划范文第7篇

总体规划评估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框架

除此以外,一个好的规划评估还应研究和认识城市发展趋势和前景,提前发现规划面临的新问题,并为规划的修改完善把握好方向。因此,总体规划评估应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目标:一是评估总体规划实施效果,二是评估城市发展趋势。前者重在实效性研究,后者重在前瞻性研究,这两个视角的研究相结合,有助于实现总体规划评估保障规划实施、指导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总体规划评估的内容框架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庞繁,如果对总体规划各项内容和目标一一进行评估,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会导致编制时间过长而难以体现评估的时效性。因此,有必要对总体规划的内容进行梳理,确定哪些内容应该进行重点评估。根据评估目标,评估内容应满足以下2个条件之一:一是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二是与总体规划实施密切相关的城市发展趋势。首先需要明确哪些是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项资源在空间上的安排,具体包括2类,一是保护型资源的空间安排,如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森林公园等,二是各项开发型建设活动的空间安排,包括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等。其次需要明确哪些是与总体规划实施密切相关的城市发展趋势。总体规划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其实施需要通过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进行保障,因此城市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化阶段特征与总体规划密切相关。按照上述2个条件确定总体规划评估的内容框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4个方面的核心内容:(1)宏观背景与重大事件的评估。(2)发展目标、速度与效率的评估(包括城市经济、建设用地与人口发展等方面)。(3)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与用地结构的评估。(4)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

总体规划评估的核心内容

宏观背景与重大事件的评估宏观背景与重大事件的变化是决定总体规划实施效力的关键要素,也是总体规划修改的前提条件。影响规划实施和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与重大事件要素包括4个方面,分别为地方发展定位的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相关规划的变化、重大事件与重大工程的影响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等。地方发展定位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国家战略和部级区域规划,这些战略和规划对于相关城市的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无论是上海还是长沙,都面临着新的国家定位。以上海为例,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上海的两个中心定位,即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长沙则在2008年由国务院批复建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个中心定位对上海的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两型社会”建设则将长沙由内陆腹地城市推向改革开放的前沿。两个城市的总体规划评估都对国家定位的变化影响进行了评估,梳理出与新定位不相适应的内容,并为总体规划优化提出方向性建议。经济发展环境和相关规划的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目标的基本出发点,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城市发展目标制定的重点。如长沙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期,城市发展目标偏重于经济增长。而上海则进入了转型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目标更加突出模式转型和创新驱动。应注意的是,城市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总体规划评估能够对其进行判断,从而为城市发展目标的修订提供依据。《城乡规划法》要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而这些规划的变化必将对总体规划的编制产生影响。以长沙为例,“十二五”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长沙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空间资源分配提出新要求,长沙总规评估对社会经济指标和空间布局的评估表明城市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相关规划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未来总规实施形成较大制约,因此有必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重大事件与重大工程的影响国家和省级重大事件和重大工程的实施将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影响城市功能、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市空间结构。长沙总规评估对空港扩建和高铁、港口建设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上海总规评估则重点对世博会、虹桥枢纽、临港新城、大型民用飞机制造、主题公园等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事件进行了评估,其中对虹桥枢纽建设的评估表明,虹桥枢纽周边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很可能成为上海大都市圈,乃至长三角的关键节点。随后编制的虹桥枢纽地区规划认为该地区的定位应是面向长三角的商务中心区,其影响范围包括核心商务地区、大虹桥地区、上海西部地区3个空间圈层,每个空间圈层对应不同的功能。这一结论对上海传统的“一主四副”空间结构和沪西地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国的行政区经济比较明显,行政区划调整也是影响总体规划实施的重要因素,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影响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如2009年6月上海将南汇区撤销建制划入浦东新区,浦东新区的空间结构、产业项目布局等方面相应都发生了重大调整,特别强调原浦东新区的制造业逐渐向临港新城迁移。(2)影响城市管理体制。如2008年长沙将周边4个乡镇行政辖区纳入市区范畴,这就急需在管理体制上解决指导4个乡镇发展的规划依据问题。发展目标、速度与效率的评估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是总体规划评估的核心内容。从国内外规划评估实践来看,目标评估的重点不再只是对实施结果和发展目标的简单对比,而是更加侧重于实施过程的分析,评估各个阶段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最常用的指标即是发展速度,最核心的内容是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增长,城市规模又包括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除了从“量”的角度评估以外,对于城市发展“质”的评估也十分必要,特别是经济、用地、人口增长速度的相关性直接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效率。经济发展评估经济发展评估的重点是经济发展速度及趋势性判断,评估的基本指标通常包括GDP总量及增速、人均GDP及增速等。经济发展评估有助于认识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为城市经济发展目标的修订提供依据。以长沙为例,经济发展评估表明长沙经济处于持续快速增长期(图1),但近几年增长速度出现下降,表明长沙未来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总体规划应予以应对。上海则体现为另外一种发展态势,评估表明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省份(直辖市)经济增长放缓,2009年上海市GDP增长速度为8%左右,落后于全国9.1%的平均水平,意味着上海已经结束了量的扩张,未来必须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用地发展评估用地发展评估的重点是评估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趋势和用地使用效率。评估的基本指标包括建设用地总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规模。用地发展评估的目的是掌握城乡空间拓展的态势,发现土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规划后续实施,同时为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方向性指导。

上海在中心城和中心城外两个空间层次对全市城乡用地进行了评估,评估表明全市用地规模总量目标已提前完成,2006年底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为543.6km2,中心城外城市建设用地达到1536.4km2,全市建设用地2578km2,占全市陆域总面积的比重已经达到37.2%(图2)。从土地使用效率来看,中心城集约使用与中心城外粗放使用并存,中心城外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是中心城内的3.2倍(图3)。评估结论表明上海用地持续增长已面临生态安全风险,必须转变增量扩张模式,走精明增长之路。人口发展评估人口发展评估的重点是人口和城镇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评估的基本指标包括市域常住总人口、城镇化水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等。人口发展目标是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决定了城市空间规模和各项基础设施容量,对于人口发展目标的评估直接决定了其他评估内容的准确性。上海总规评估分全市、中心城、中心城外3个空间范畴,对人口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和人口增长速度进行了评估,结论表明上海全市的人口发展目标超出了规划的预期值,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外来人口的迁入。从人口居住增长的空间分布来看,中心城外增长最快,中心城范围内居住人口总量基本维持不变,但在中心城的内环以内地区居住人口明显下降,内环与外环之间的人口增长较快,中心城内的人口疏解目标并没有实现。除此以外,上海总规评估还对人口增长的问题、趋势进行了研究。经济、用地、人口发展相关性的评估评估经济、用地、人口发展相关性的目的是评价城市发展的效率,评估方法很多,通常使用的是比较GDP增幅、人口增幅和建设用地增幅的关系,或是比较地均投资、地均产出等经济密度指标等方法。上海总规评估对比发现,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大于土地的扩张速度大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对三者之间相关性的判断可以解读出许多内容,包括经济的发展还更多依赖土地的扩张,城市化过程中整体的人口密度在不断降低,而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并没有降低等等。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与用地结构的评估总体规划评估还需进一步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这主要包含影响城市发展的诸多结构性要素,如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用地结构等。产业结构评估的目的是研究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关系,判断城市产业发展阶段,把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指导总体规划制定产业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评估的重点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服务业内部结构等。对上海全市产业结构的评估表明,上海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国内其他中心城市,难以支撑“四个中心”发展目标。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存在大量经济效益不高、地均产出过低的制造业,需要在本轮产业调整中予以淘汰,总体规划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用地供给方式。空间结构评估中,城市空间拓展态势和规划空间结构的吻合度是最能体现总体规划控制力的评估内容。对空间结构的评估一般包括市域空间结构和中心城区空间结构2个层面。对上海市域空间结构的评估表明,2006年上海城镇发展现状完全突破总规确定的“1966”体系,中心城圈层式空间拓展模式在继续,总规过于理想的新城规划与实践脱节严重。中心城层面,总规确定的真如、花木两个副中心距规划目标尚远,“一主四副”空间结构随着虹桥枢纽的建设也面临调整。用地结构评估的重点是研究各阶段城市用地比例及增长构成,一方面能够反映总体规划对于各类用地布局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体现城市用地拓展的实际动力,以及与城市发展目标的契合度。对上海全市建设用地结构的评估发现,全市居住、公共设施用地比重下降,工业用地保持较高比重,尤其是中心城外工业用地比重超过40%,现状用地布局难以支撑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目标的实现。长沙总规评估则比较了现行总规现状年、规划年、评估年的用地结构,发现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用地比重提升超出规划预期,工业用地开始走集约化道路,反映出总体规划的控制引导作用已经显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研究最为热点的问题,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对于城市而言,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维持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尤为重要。总体规划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最为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的评估、绿色空间的评估、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的评估。生态环境的评估生态环境评估的重点包括评估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能源利用,以及重大政策、规划、技术更替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评估通常使用的指标包括水质标准、废气/粉尘排放量、垃圾处理能力、万元GDP能耗等。长沙总规评估研究了规划实施期间工业废水、废气、废尘、固体废弃物等指标,发现各项指标并未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反映出环境治理未达到预期目标,在总体规划后续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更为严格的保障措施,加强环境治理的力度。绿色空间的评估绿色空间评估的重点是总体规划确定的各类绿地发展指标和生态保护空间的落实情况,具体包括绿地和公共绿地指标、森林公园、城市公园和楔形绿地建设等。这些内容是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也是规划督察的重点,在总体规划评估中应特别予以重视。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的评估基础设施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城市安全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评估是对文、教、体、卫各项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估重点包括中心体系、设施数量、服务标准和服务能力等。综合交通设施评估是对各交通系统及相关设施的布局和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综合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匹配程度。市政公用设施评估是对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各项市政设施系统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其是否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建设,建设标准和服务能力能否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城市安全工程评估是对城市防洪、抗震、消防、人防等综合防灾工程布局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估设施标准和减灾能力是否符合城市发展需要。

总体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总体规划;探讨

一 城市总体规划概述

所谓城市总体规划,就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1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就是根据国家对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区域规划和合理组织区城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按城市自身建设条件和现状特点,合理制定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发展性质、规模和建设标准,安排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布局,布置城市道路和交通运输系统,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定规划实施步骤和措施。最终使城市工业、居住、交通和游s四大功能活动相互协调发展。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实施总体规划的阶段性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其内容 一般包括:论证城市发展依据,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城市人口规模,选定有关的城市规划定额指标;进行城市用地选择,确定规划区范围和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确定城市布局形式和城市功能分区;制定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制定给水、排水、防洪、供电、供热、燃气供应、邮电和城市用地工程准备措施等各项工程规划,并制定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设计的规划;制定城市活动中心和主要公共建筑位置的规划方案;制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制定城市郊区规划;地震设防城市应制定城市防震规划;改建旧城区的城市,应制定城市改建规划;确定近期建设地区范围,制定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估算城市近期建设总投资;拟定实施规划的步骤和措施。

3总体规划中应附有图纸和相应文件。例如:①城市现状图;②城市用地评价图;③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图;④城市规划总图;⑤城市各项工程系统规划图;⑥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图;⑦城市郊区规划图;⑧总体规划说明书(包括投资估算)。根据城市的不同规模、性质和特点,规划图纸可以适当合并或增减,其图纸一般为1∶5000或1∶10000的比例尺,城市郊区规划图用较小的比例尺。

4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在土地的划分上;要妥善处理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及城镇、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新建与改建、当前与长远、平时与战时、需要与可能等关系,使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步骤、内容相协调,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要注意城市景观的布局,体现城市特色。

二 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是一个巨系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的综合体。城市规划要预见、安排和管理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要有效地引导城市合理发展,就必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

1.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城市规划是综合规划,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在调控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及建设活动方面,它是“龙头”。工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等专业规划,凡涉及城市土地、空间资源利用和建设活动,皆应与城市规划协调,并由城市规划来进行综合。而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权威性和受重视程度都是最高的。

2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主要发挥它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而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第一阶段,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对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为下一层次的规划提供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地域内的各类资源、特别是对城市地域内的空间资源进行的整体配置和综合协调,并且要妥善处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保护城市居民的长远利益,为全体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 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议

1要正确把握远期规划和近期规划的关系。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政府始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做有限的事情,而基于这种情况,应正确把握“务虚”和“务实”的关系,一方面,应强化远景规划,落实好城市结构,布局形态,土地利用等问题,使城市决策者看清自己现在的决策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从更长远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把握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夯实近期规划(即“务实”),滚动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应将城市具体的建设项目于政府“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和城市远期规划有机结合,建立近期建设项目库并进行投资与财务分析,要解决总体规划实施时序的问题,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内容,帮助政府决定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采取最恰当的行动。

2要注重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特征。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绝非仅仅是城市规划部门开展的一项技术工作,而是政府部门实际运作的一个政治过程,是政府行政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只有与城市政策的各个方面相结合,将规划确立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原则、准则、布局以及规划所确定的行动步骤转化为这些政策的一部分,通过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政策支持才能最终落实,才能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也才能真正实现所期望达到的城市空间关系,规划的目标才能更好实现。

3要注重与城市其他部门的协调与衔接。城市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内容的综合性,城市规划的社会性,城市各阶层目标价值取向的多元性特征,以及城市规划向导与各级团体和市民利益的密切相关性等等,就决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不可能是依靠个别技术精英闭门造车所能及,其必然是多方参与、协作式规划的产物,城市规划的实施将依赖于城市中的各类组织和个人,规划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从根本上讲,规划的实施并不是由规划师或者规划部门来进行的,而是由整个社会来运作的,所以要保障规划的实施,较为务实的做法就是寻求总体规划与“计划”之间的结合.

4要增强规划内容的强制性与灵活性。新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一定要从指导功能布局、用地安排,转向以资源环境为出发点,指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确定性质、规模、指标,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从确定发展什么,转向保护什么,即从以开发建设为重点转向以资源利用和空间管制为重点,在具体的编制工作中,也要淡化规划年限,强化规划阶段;淡化用地性质,突出市场经济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淡化具体用地布局规划,突出空间结构规划在总体规划中的主导地位,要以有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为目标,合理确定总体规划阶段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强化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突出指导性内容的适应性,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发挥着“规划先导”的作用,我们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更要落实好城市总体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总体规划发挥它应有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邹兵,由“战略规划”到“近期建设规划”―对总体规划变革趋势的判断U1.城市规划,2003(5).

总体规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乡镇规划;总体规划;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加快乡镇建设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乡镇总体规划作为其中一环具有重要作用。在资金投入不足及体制不顺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乡镇总体规划要着眼全局、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延续特色搞好新一轮乡镇建设的工作。

1 我国乡镇总体规划的基本工作流程

1.1 前期交流

前期交流以会议的形式展开,参与的人员主要有乡镇领导、其他相关人员。会议上应提出工作的思路、需要调查的资料、工作进度安排等问题。

1.2 现场踏勘

现场踏勘需准备纸质地形图和数码相机,以现场交流的形式进行,由乡镇领导和相关的设计人员参与。现场踏勘的目的是熟悉当地环境、地形及当地发展现状;明确现场道路名称、宽度等基本信息和现状重要基础设施布局。

1.3 现状调研阶段

现场调研阶段要提交现场调研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相关规划汇总,提出针对性分析;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社会经济环境分析等一系列内容。

1.4 方案阶段

方案阶段需提交规划方案说明书,方案说明书的内容包括规划基本思路、地区发展目标、影响本区规划的重要因素分析及方案评价。规划方案完善后应提交规划方案图。

2 现阶段乡镇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滞后,管理缺位

由于资金困难和体制不顺等原因长,多数乡政府所在地没有编制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基本上没有规划。有些乡即使编制了规划,但由于缺乏应有的执法监督和刚性管理,使得规划成了“纸上画画”,已不具有其科学指导乡镇建设的作用。

2.2 整体规划不强

不少乡镇建设总体规划不强,没有将乡镇建设看成一个整体,规划起点低、水平差、执行难。其主要表现有:乡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规划管理不到位,缺乏详细建设规划,自发建设严重;有的乡镇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全,政府设施及公用设施配套不完善;“千房一面”的现象普遍,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的设计十分单调,品位不高;有的乡镇规划则过分超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乡镇规划缺乏理论指导和科学论证,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的现象较普遍。

2.3 基础设施差,安全隐患多

许多乡镇的建设水平低,功能不健全,建设华而不实,缺乏基本的基础设施,如相应的水、电、路和环卫等配套设施,特别是缺少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乱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乡镇尚未安装自来水,吃水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多乡镇以马路作市场,人车拥挤,交通阻塞严重;绝大多数的乡镇基础设施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狭窄,镇貌依旧;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社交场所;还有些乡镇电力供应不正常。

2.4 土地资源浪费

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许多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利用率很低。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偏高,耕地保护存在矛盾。

2.5 规模大小不合理

有些乡镇规划盲目追求大、新、高、洋,实际上成了大城市的翻版,热衷于建设“标志性”建筑,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豪华办公楼、景观房、欧化建筑席卷全国。

2.6 盲目规划,不重环境

乡镇污染治理能力远不及城市的企业,特别突出的是镇区的污水排放处理和垃圾清运处理设施不健全,多数乡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环境污染严重,削弱了乡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7 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乡镇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不够密切,同时又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二、三产业,特别是缺少具有地方优势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业,更缺乏支柱产业支撑。另外,乡镇将过境的公路作为发展的依托,不利于城镇完整形态的形成和长远发展。

3 改进乡镇总体规划的建议

乡镇建设工作线长面广,是一项耗资大、任务重、涉及面宽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在乡镇总体规划工作中要运用现代规划理念、技术和方法,在认真考察、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对乡镇建设发展进行详细规划,使规划对乡镇真正起到宏观调控和微观建设的指导作用。

3.1 科学规划

乡镇总体规划是乡镇建设工作的龙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划,不成建设。政府财政部门每年要从城维费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乡镇总体规划,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规划。在编制乡镇总体规划时,必须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

3.2 规划城镇体系,设置功能分区

所谓城镇体系规划,就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与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方面的联系,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镇区规划布局要坚持“功能分区明确、优化布局结构”的原则,处理好生产、生活、休憩、交通四大要素的关系, 各功能区要严格区分,避免混杂,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并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

3.3 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个性

按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科学规划小城镇区域布局,提出小城镇区域发展、规划的标准和条件要求。每个镇的规划都要突出特色,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努力保留农村的优点,引入城市的优点,科学划分居住、服务、产业等功能区,形成布局特色。

3.4 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新型乡镇建设的本质就是要改善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在新乡镇的规划建设中,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一定要对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文化毁损、交通恶化、社区干扰、景观杂乱等环境危害和破坏性危害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充分加以控制。积极治理“三废”,防止环境负荷超过容量,实现乡镇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3.5 深化改革推进乡镇统筹发展

乡镇府一方面可以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开发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制定开放政策,鼓励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出台鼓励农村人口就地向乡镇集中和就地就业的配套政策和鼓励乡镇镇发展的政策。

4 结束语

乡镇总体规划是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将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等结合起来,对乡镇规划区域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土地利用等进行空间资源配置布局和重点控制,并制定相应空间管制政策的综合规划。在乡镇总体规划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提高乡镇规划管理水平,在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创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好环境是乡镇总体规划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方明.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 刘学敏.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3] 温铁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发展,2011,(12).

[4] 于小俸,罩永晖.基于临界分析论环境优美乡镇的环境规划——以常德市石门县子良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15).

总体规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山地城市;设计任务;设计理念;连续性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6-(页码)-页数

1.引言

山地是分布广泛的特殊地貌,是人类重要的栖息之所,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后备储蓄空间。在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地城镇人居环境约占全国城镇人居环境总数的一半,且分布不均匀,山地城市主要集中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山地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表现在山地城市数量增加和现有大批量的山地城市进行总体规划修编,大幅度扩充城市范围。在这种大量山地开发建设需要面前,没有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开发质量的保障是难以想象的。加强山地城市建设规划的研究,提供土地质量势在必行[1,2]。

2.城市设计任务

首先必须明确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任务,它是山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设计理念的直接作用对象。总体城市设计目的与内容很多,但重点应该是城市形象资源潜力的挖掘。总体城市设计最主要的工作目标应该是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特色的创造,这也是新时期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的真正内涵。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城市形象的全方位设计,是具象的视觉设计,也是非物质的品位设计,应注重对城市文化本源的分析。城市特色与城市性质、规模、历史等条件紧密相关,是城市文化的主基调,是城市设计者们必须挖掘和把握的物质是精神的载体。(1)城市社会文化环境设计;城市设计一开始就应着力于社会文化氛围的挖掘与创造。这是总体城市设计最有意义的一步 ,包括:城市文化发展理念的提出,城市人文价值取向,城市人文活动与活动空间构成,活动时间构想,更具体的城市标志体系设计。(2)城市形体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设计,自然环境利用构想次生自然环境设计,城市格局与形态设计,城市视觉结构与眺望系统设计,城市景观体系设计,城市景观特色分区与景观带设计,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设计,城市竖向设计与高度分区设计,城市建筑特色分区设计,城市重点地段设计构想等内容。

3.城市设计理念

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是把城市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它的发展是从对个别建筑物的安排,到考虑艺术的整体性,到针对具体问题运用具体工程措施。这种传统方法对各项因素间联系的整体性研究,对外部环境影响的研究都受到局限。现代城市的职能越来越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需要进行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分析。

3.1山地城市生态价值的塑造[3]

山地城市生态价值的塑造涉及自然要素、城市格局要素、城市廊道空间要素与自然相和谐的传统城市设计理念等诸多内容。生态城市建构,可分四个步骤进行:(1)自然原生生态的保留与保护:任何城市建造活动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在进行城市建设计划之前。对即将成为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保留一定数量的原生生态环境,确定保护目标和范围是城市生态价值塑造的基础。(2)城市人文环境建设的生态价值取向: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主体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获得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有良好的气候和空气,必须注意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中的生态价值取向。(3)城市山水环境的系统化营造:借鉴传统风水理念的建城经验,建设现代山水城市,是山地城市在现代条件下与自然和谐生存,再创东方气质城市的良好方式。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中注重生态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城市自身运转的生态性,加上有保留和保护的自然原生生态基础,还必须注意运用城市建设手段主要是疏通城市绿色通道,用廊道空间将散布在城市中的保留和保护的自然原生生态,因子联接起来,使之成为城市人工环境中的自然生态系统,增加自然原生生态环境生存能力和自我循环功能。(4)恢复和改造废弃土地上的生态系统:恢复其城中一段荒芜的,被废弃的山谷所制定的重建计划,该计划旨在重建这一地区的绿带 恢复原有的繁荣,计划首先对当地的土壤、水文、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确定恢复生态环境的具体方法,拯救被埋葬的溪水。

3.2山地城市品味的塑造

山地城市品味塑造可以在山地城市天际轮廓线、山地城市滨水岸线、城市开敞空间、城市中心区形态等要素中下功夫。(1)对国际化品味的扬弃: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往往是城市国际品味集中体现的场所,城市建设与设施与国际接轨,城市中心区改造和建设是重要手段。世界顶尖级的城市巴黎、伦敦和罗马,就是从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将中世纪低矮的木房屋换为转石建筑,铁路通入城市,道路展宽取直,增设新型公共设施。。。脱掉了中世纪的装束,到19世纪末完成近代化,进入二十世纪 在近代化基础上又加以现代化,才能在今天担负起发达国家首都所要完成的种种复杂职能。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国际化品味冲击背景下,有些是必须直接借鉴的,但更多的有些重要的不是取其形,而是取其神,不是盖几栋欧式建筑,就是和国际接轨了,照搬照抄容易落于俗套,还容易迷失自己本色。(2)弘扬品味的地域性:每一个城市尤其是山地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本土的人情地理,我们应该视为珍宝,地域性的珍视表现在城市建设上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就地取材十分重要材的内容不仅包括砖、石、地、景这些物质材料,还包括广泛的人文、材料。各地山地城市特有的城市天际轮廓线、滨水岸线,是塑造城市地域品味重要途径。

3.3山地城市主体价值塑造

(1)通过平面格局塑造城市主体价值:从传统来看,明清的北京城就是通过城市,格局塑造城市主体价值的典范。北京城是传统的天子之城,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三套城墙,居中的紫禁城对城市形成强烈的向心性,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的控制力。这是大的形态,还有细节,天坛地坛布局,各个城门的开法及数量,名称都有既定的模式。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信仰和文化积淀。(2)通过三维空间塑造城市主体价值:建于复杂地形中的山地城市,一方面三维的地形空间给城市价值体系的空间塑造带来了独特的优势,容易创造城市出特色,如巴西里约热内卢,城市分布在一片布满奇峰怪石的海湾里人们在制高点安放了一尊巨大的耶稣雕像守护全城。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让人过目不忘,由于是耶稣像。自然地带给人一种神秘的力量和内心的平静与安全感,使得这个城市独具魅力.(3)通过细节塑造城市主体价值:同样的效果可以来源于细节,形式的细节和内容的细节,细节更能体现对人的关怀,城市的价值目标是多元的除了维护政治权力和政治声望、传播、先进、文化,获取利润等隐性的价值标准。

4.山地城市建设的连续性

(1)城市整体形象及其开发时序设计的连续性:做好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一定要遵循这样的规划原则“从大做到小。从远期做到近期,从地下做到地上”。(2)城市演化发展中城市设计的连续性:城市是不断发展变化和生长的有机体,城市规划跟土地的预留是分不开的。同一个城市在不同时代的风貌是一对一相应不连续的,是连续的城市设计工作使城市产生巨变和质变,使城市风貌总体呈现阶段跳跃性。

5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丰富城市设计内容,有助于城市总体形象三维空间塑造,全面控制城市各片区的发展,对城市详细规划提出更有效和合理指导。本文通过对山地城市规划的设计任务、设计理念及建设的连续性探讨,对山地城市总体规划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璞著.山地住宅建筑[M].科学出版社.1994

[2]卢济威,王海松,著.山地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上一篇:品牌规划范文 下一篇:企业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