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25 17:03:18

总体规划方案

总体规划方案篇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X新征程的关键阶段,编制好全市“十四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号)和《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X政发〔XX〕X号),结合以往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发为动力,深入实施“六个三”战略部署,全力打造“三个六”重点支撑,培育发展“四个在X”增长新动能,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着力提升民生福祉,着力化解风险挑战,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X新征程,为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立足市情、放眼全局。跳出X、站位全国,谋划X发展,深刻研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科技、金融等领域发展动态与趋势,精准对接近年我市出台的中长期规划,准确把握X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阶段性特征,学习借鉴发达地市转型发展先进经验,提高规划编制的指导性、引领性。

系统谋划、项目支撑。紧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好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总要求,聚焦“六个三”战略部署、“三个六”重点支撑、“四个在X”增长新动能,科学系统提出“十四五”发展的目标、定位、举措。坚持弥补短板、壮大优势,在产业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保、改善民生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和我省规划盘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能够充分调节的竞争性领域尽量不编或少编制规划。“十四五”主要针对事关全市发展全局且存在市场失灵的重要领域编制规划,明确战略意图、重点任务、重大布局和重大政策。

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纵向上,做好与省上规划的衔接,指导好县区规划编制,确保主题主线上下一致,形成统一规划体系;横向上,要加强工作联动,同步推动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完善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

实事求是、合理引导。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特别是对一些重要指标,要综合考虑、反复测算,既保持“跳起来摘桃子”的压力,又重视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既要提气鼓劲、尽力而为,更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引导社会预期,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使规划经得起时间检验。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广大干部群众期盼和我市发展定位、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敞开门来做规划,广泛听取各级各部门、专家学者和“两代表一委员”的意见,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过程。

三、总体安排

(一)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即《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市发展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编制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纲要》由市发展改革委组织起草,具体程序:

1. 编制准备阶段(XX年X月—XX年X月)。开展全市“十四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成立“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组织开展调研、学习培训等活动。

2. 思路研究阶段(XX年X月—XX年X月)。在完成“十四五”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并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吸收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的行业发展思路,研究提出“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组织专家论证,报送市政府研究审定。

3. 《纲要》编制阶段(XX年X月—XX年X月)。组织开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形成“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和市政府。组建《纲要》起草工作专班,根据市委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X月份形成《纲要》(初稿);X月份,在与省上《纲要》衔接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组织专家委员会成员进行第三方评估;X月份,按程序报市委、市政府研究审定,并准备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4. 审批印发阶段(XX年X月—XX年X月)。《纲要》草案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作进一步修改完善,由市政府印发实施。

(二)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改革以及审批、核准、备案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的重要依据。专项规划是“十四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级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实行目录清单管理,重点专项规划由编制部门报市委或市政府印发实施;一般专项规划由编制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冠“经市委同意”或“经市政府同意”字样,联合印发实施;不在目录清单里的专项规划,经市发展改革委备案同意后,由编制部门印发实施(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除外)。具体程序:

1. 开展研究阶段(XX年X月—XX年X月),市级各部门根据本方案,开展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理清基本思路。

2. 规划编制阶段(XX年X月—XX年X月),市级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专项规划初稿。

3. 衔接印发阶段(XX年X月—XX年X月),完成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工作,并与省级相关专项规划、全市《纲要》进行充分衔接后,按程序报批。重点专项规划原则上XX年X月底前全部印发实施,一般专项规划以及经市发展改革委备案后编制的专项规划,原则上XX年X月底前全部印发实施。所有专项规划务必在省级相关专项规划印发后X个月内印发实施。

(三)县级规划

县级规划是指县区人民政府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县级“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从全局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合理确定本地区发展战略和目标。县级规划由县区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具体由发展改革部门承担,编制时间与全市《纲要》基本同步,具体程序:

1. XX年X月底前,各县区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工作,并与上级发展改革部门进行衔接。

2. XX年X月底前,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报本级党委、政府审定后,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本级人民政府印发实施。经济开发区、X新区、X新区、航空智慧新城“十四五”规划纲要由其管委会印发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市政府秘书长、分管副秘书长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搞好统筹衔接。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协调衔接好各类规划。发展规划要发挥战略导向的统领作用,空间规划要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提供空间保障,专项规划要与发展规划相互协调、同步推进。

(三)创新编制方式。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坚持开门编规划,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提高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真知灼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协会等智库作用,把各方论证结果、研究成果作为制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

(四)规范编制程序。要进一步规范编制程序,对标“时间表”和“路线图”,严格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工作流程开展前期研究、文本起草、衔接协调、征求意见、规划论证、审批等各个环节工作,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五)强化工作保障。市“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成立工作专班,要选配知识结构好、工作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具体承担规划纲要编制任务。各县区、各部门要相应制定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专班,组建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规划编制队伍。市级部门规划所需经费应列入本部门预算,各县区规划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总体规划方案篇2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重要要求,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统筹安排国土空间开发、资源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和利用效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促进安福县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规划定位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全县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安福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对全县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整治修复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编制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以及实施国土空间管制的重要依据。

(三)工作原则

战略引领。贯彻绿色崛起方针,强化长远思维,突出战略引领规划编制;

全域统筹。编制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的国土空间规划,强化城乡协同,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各类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底线约束。严守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历史文化保护底线,促进国土空间集聚集约开发和利用方式转变,实现绿色发展;

以人为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

协同联动。重点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确定县域各类空间要素的总体布局。在三线划定、指标分解、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紧密配合。

(四)工作目标

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基础,安福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安福县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明确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构建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的总体格局,合理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优化完善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市政设施、应急安全等支撑体系,为我县中长期发展提供法定依据。

二、主要任务

(一)摸清国土空间本底

全面推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加快完成三调成果,作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底图和底数。

开展“双评估”工作。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各类空间性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规划实施成效,找出自然资源利用和国土空间布局的主要问题。

开展“双评价”工作。开展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双评价”,包括生态保护综合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二)制定国土空间总体发展目标

制定安福县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功能定位、发展战略。同时,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国土空间保护、空间利用效率、生态整治修复等方面提出分阶段规划目标和约束性、预期性指标。

(三)构建生态高效的全域国土空间格局

建构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确定全县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修复、治理总体格局,构建高效集约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统筹优化三区三线。明确全县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历史文化保护空间格局。统筹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线。

明确主导功能分区与用途管制。对现有主体功能区划进行评估优化,合理确定全县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并明确各分区的核心管控目标、政策导向与管制规则。

(四)塑造集约紧凑的中心城区

完善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根据新的用途分类标准完善用地布局,明确居住、产业用地等布局,完善绿地公共空间系统、公共中心体系。

推动土地利用更新与优化。提高土地利用绩效,节约集约用地;

鼓励建设用地功能复合优化、融合发展与混合使用;

结合现状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可挖潜能力,提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策略。

(五)形成和谐美丽的农业空间

促进乡村振兴。合理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有效管控农村建设用地,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

统筹农业生产布局。确定各类农用地资源供给总量,加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等各类农用地的保护与利用,提出结构优化以及布局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六)保护绿色健康的生态空间

强化自然资源保护。统筹耕地、森林、河流、湖泊、湿地、海洋及矿产等各类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确定自然资源保护底线和利用上线,提出各类自然资源供给总量,结构优化、布局调整的重点和方向,以及时序安排等。

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明确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任务、策略路径、重点方向与重点区域。明确国土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策略路径、重点方向与重点区域。

(七)构建创新宜居的城镇空间

形成创新持续的绿色生产体系。明确产业职能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重点,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

塑造品质宜居的绿色生活体系。提出全县公共服务设施和魅力休闲空间等系统提升的具体策略与方案。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彰显城市特色风貌。

建构安全韧性的综合支撑体系。确定综合交通体系,提出能源、水利、电力、信息、给水、排水、环保、环卫、殡葬等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与规模。明确防灾减灾目标、设防标准、防灾设施布局与防灾减灾措施。

(八)编制管用实用的国土空间规划

建立纵向传递和横向传导的管控机制。明确国土空间规划与专项规划及下层次规划的衔接机制。明确空间控制线和指标的传导准则。

建立信息平台,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立安福县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空间规划等相关数据,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与各专项规划、各层级规划之间的数据对接方式,确保规划数据的无缝衔接。对国土空间规划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和动态维护,保障国土空间规划信息的准确有效,实现全覆盖的国土空间管理。

三、专题研究支撑

在全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中同步开展专题研究工作,协同县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联合编制,形成指导安福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的“一张蓝图”。

结合我县实际,以县自然资源局为主,结合其他相关部门开展5项专题研究工作(详见下表)。

安福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题设置一览表

序号

名称

类型

牵头部门

启动

时间

专题提交时间

1

安福县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专题研究

专题类

县自然资源局

2019.11

2020.3

2

安福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估专题研究

专题类

县自然资源局

2019.11

2020.3

3

安福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专题研究

专题类

县自然资源局

2019.11

2020.3

4

安福县生态红线评估优化专题研究

专题类

县自然资源局

2019.11

2020.3

5

安福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评估优化专题研究

专题类

县自然资源局

2019.11

2020.3

6

安福县经济发展战略专题研究

专题类

县自然资源局

2019.11

2020.3

四、时间安排

为确保2020年11月底前完成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安福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自2019年10月开始,至2020年11月底完成报批工作,计划分为五个阶段开展工作,具体如下: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9年10月)

收集整理现状基础资料,开展前期课题研究,完成“双评估”、“双评价”工作;

启动全县动员工作;

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方案。

(二)同步推进阶段(2019年10月-2020年2月)

研究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基本完成重大问题课题研究,同步开展的重大专项规划形成初稿;

上下联动,初步完成三线划定、主导功能分区引导、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等主要内容;

完成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评估工作。

(三)成果编制阶段(2020年3月—2020年7月)

综合空间规划初步成果、重大专项规划和专题成果,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

规划数据录入信息平台。

(四)修改完善阶段(2020年3月-2020年10月)

广泛征求县人大、县政协、相关部门、乡镇政府、专家学者、广大市民的意见,修改完善形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成果;

向县委、县政府汇报;

结合审批事权划分,编写总体规划报批成果;

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全县的“一张图”。

(五)规划报批实施阶段(2020年11月底前)

将规划成果上报吉安市自然资源局审查后,转报省自然资源厅审核,并征求相关省级部门意见修改完善后,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

五、工作保障

(一)成立领导小组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和《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全面开展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切实做好全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工作,确保2020年基本完成我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任务,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安福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安福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过程中重大事项的指导和决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自然资源局,具体负责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有关会议筹办和日常工作。

(二)组建规划编制技术工作组

根据《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赣发〔2019〕23号)、《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全面开展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赣自然资字〔2019〕58号)等文件要求,安福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确定编制队伍。

(三)加强经费保障

总体规划方案篇3

我区原为南昌市郊区,20*年6月26日更名为南昌市*湖区,为南昌市的一个新城区。*湖区现辖一乡(扬子洲乡)、四镇(湖坊、塘山、京东、罗家镇)、二个街办(*路街办、上海路街办)和一个农场(扬子洲农场),共有75个村委会和78居委会,全区人口40.47万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全区许多经济指标都位于南昌市、乃至全省县区的前列。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区已初步构筑起了“工业强区,市场大区,旅游新区,文化名区”的发展格局。

一是工业强区。我区工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举足轻重。20*年,我区工业总产值达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工业增加值亿,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3.5%。我区工业企业的竞争能力非常突出。我区规模以上企业已达79户,占全市工业企业的18%,占四县五区规模企业的2/5。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9家,如台湾统一、上海大众、赣江溶剂、剂民可信、杭州娃哈哈等。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有16家,超1000万元的49家。我区产业发展相对集中。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针织服装、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等三大产业,占全区工业的比重已达57%,企业户数已达1100多户。

二是市场大区。市场是我区的一大产业特色。由于我区原为市郊,优越的区位优势,巨大的三产发展空间孕育了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目前,我区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有个,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有个,洪城大市场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零副产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120亿元。

三是文化名区。充分挖掘*湖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被国家省市命名为灯彩之乡、书画之乡,艺术特色更具氛围。科教兴区稳步推进,跨入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行列,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四是旅游新区。区内湖泊众多,城内有*湖和贤士湖,城外有全市面积最大的艾溪湖和象湖,全市重点工程玉带河将内外湖串连起来。依湖建设的公园林立,仅*湖畔就建有湖滨公园、相思林公园、燕鸣岛公园和体育公园。旅游项目众多,如都市中的候鸟王国——天香园,每年要吸引个品种万只候鸟前来栖息,海洋公园、八音谷摩天塔等娱乐设施更成为南昌市旅游的一大景点,每年要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游玩。

二、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分析

“*”期间,*湖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对科技的依靠程度及对创新的要求将空前高涨;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更多的高科技产品和新兴产业问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当务之急;产业技术升级将形成对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的大量需求,开发先进成套技术装备和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势在必行;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创新人才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牢牢抓住*在中部地区崛起,做大做强南昌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发扬优势,突破颈瓶,在科技带动经济发展上务求更大的突破。当前,*湖区具备以下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南昌是唯一一个与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珠三角”、闽中南经济区同时相毗邻的省会城市,是名副其实的“沿海腹地,内地前沿”,有着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良好区位优势。伴随着当前沿海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退沿进中”的潮流,南昌正在日益成为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中心。南昌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2个300”,即城市面积由现在130平方公里扩展到300平方公里,人口由现在180万人扩展到300万人。按照这一目标,南昌市周边地区都将纳入城市范围。*湖区作为新城区将成为南昌市的副中心,区位优势将更加突现出来。*湖承接了南昌市所有的交通优势,并强烈地辐射周边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将使资金大量聚集、人才和信息大量聚集、技术大量聚集,进一步凝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将使我区成为新技术、新体制、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创新基地。

二是基础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大规模建设,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城市美化、绿化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市场和科技创业中心,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形成。近几年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等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吸引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加大改造软环境的力度,增强了对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的吸引力。经过"九五"期间的积极工作,我市的科技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科技发展的比较优势,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是载体优势。我区十分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已成为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区域,高新技术的汇聚地。我区民营科技园是由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的一个工业园区。目前,该园区已投入资金近1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入园区企业已达77家,其中有30多家高科技企业,多数企业是由拥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创办的。园区已建成了一批比较成熟的科技开发推广应用机构,园内有科研院所6家,科技人员1000多人,承担了国家开发项目5个,省级开发项目20多个,已开发新产品、新技术70多项,研发投入已占销售额的2.5%。昌东工业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同在的生态型、集约化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经过二年多的艰苦创业,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基础,开发建设面积已达6.06平方公里。共引进医药化工、针织服装、机械建材、食品、饲料、工业项目85个。

四是人才优势。我区范围内的科研院所众多,大中专院校密布。不仅有全国重点大学南昌大学,还有省属重点院校*师大、*医学院、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等10余家;不仅有众多的民办高等院校,而且有10余所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可以说,我区既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又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保证。

然而,*湖区科技进步也面临一些困难,突出表现在:

1、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集聚效率不高。我区高素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缺乏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人员,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更为匮乏,大批企业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急待提高。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载体不多,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2、全区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我区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依托现有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提高全区科技程度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但也应看到,我区高科技产业仍然比较单薄,缺乏大型科技企业,科技产业格局较单一。部分企业由于追求短期利益,企业科技开发活动涉及面不广,技术开发资金相对来讲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3、资金短缺制约科技创新活动。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的产品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或科技成果,具有一定的市场,由于开发风险较大,金融部门往往出于其投入资金的安全性考虑而不愿冒风险借贷,致使融资渠道不畅。

4、尚未真正建立起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我区经过多年的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加快,但科技与经济结合上体制并未彻底排除。

三、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把我区建成现代都市新区和现代经济强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的建设与发展,到2008年末,*湖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将全力实现如下目标:

——继续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把“科教兴区”作为我区发展战略长抓不懈,在经费上逐年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全社会科技投入形成一定规模,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基本形成。到2008年,本级科技三项费超400万元,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超1.23%,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达到1.55%。

——区域经济实现稳步、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建设南昌民营科技园。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我区主要战略是以民营科技园为依托,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奠定雄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形成以生物技术、食品工业、医药、新材料技术等为主的产业区。具体指标有,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36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45%,其中,民营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27.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7.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51%。

——区域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公众的科学素质得到大大提升,到2008年,全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达2.5万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达214人;全区形成比较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力争使全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居于全省前列,高标准、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民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营学校的水平;力争在2008年,文化广播旅游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为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我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和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实现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格局。

——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绿化休闲广场、驻区单位庭院、农民公寓楼庭院、园区企业等绿化率达到90%以上,全区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合理,坚决限制发展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污的工业企业,大力发展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工业企业,使得国土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位居全省前列,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和中介组织等机构相互联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到2008年,获授权专利数100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00万元以上。

——以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为主线,促进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及农业产业化。到2008年,农业总产值超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00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达11亿元,带动农户3000户以上。

——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我区政务信息网络建设,使之起到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增加透明度、增强与群众的交流的作用。我区将逐步完善政务信息网络的各项功能,将网络延伸至乡镇及相关部门,全面提高视频会议的稳定、安全、高效性,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实现公众信息、政策法规的组织整理与全文检索、软件、文档、表格、获取社会反馈、网上办公等职能。

(三)建设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科技攻关,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都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确定主攻方向和重点,加快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现代企业的科技水平;政府要按照市场需要和科技发展规律,制定政策法规,予以正确引导。

积极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面向世界,面向全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产业化项目;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提高国内外的科技成果在我市聚集和转化的水平

突出重点与发挥优势相结合。按照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集中我市科技资源的优势,重点抓好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力争在重点领域中实现跨越发展。

快速发展与持续发展相结合。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使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为支柱产业的同时,要兼顾城市发展的后劲,增加科技储备,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进程中,不仅要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还要围绕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功能,充分考虑社会效益,促使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四、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和管理。

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推进机制,把科技工作深入、持久地抓实、抓好。

进一步强化*湖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完善主要领导总揽全局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直接抓,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抓的组织实施体系,加大科技进步的推进力度。按照“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党政一把手抓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进一步强化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的科技管理。在资金作用、人员装备等方面,进一步充实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科技工作力量,强化其管理功能。

深入开展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科技进步激励机制,广泛调动促进科技进步的积极性。

(二)建立完善科技进步市场机制

加强制度创新。认真落实知识资本化的有关政策,以现代企业制度方向,鼓励单位或个人以专利技术、科技成果或个人智力参与企业的生产和分配,促进技术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

搞活技术交易市场。组织各种形式的技术对接服务,促进与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提供技术合同登记等技术交易服务,培育技术要素市场化、资本化的运作载体。

(三)完善科技进步政策

用足用好现行政策。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管理,严格把好政策关,围绕进一步强化科技招商,适时出台配套措施。

以开放型经济发展带动科技进步,针对世界500强企业或国际知名品牌跨国公司,制定民营科技同昌东工业区的科技招商新措施,依托我区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电子、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让现代服务业出品牌、成规模,研究、制定优先发展的政策。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市场调节,多渠道、多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区人才中心建设,强化人才运作,管理的市场作用机制,使之在区域人才管理服务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吸引国际猎头公司、国内人才服务机构入驻我区,繁荣我区人才市场。

加强对海归人才及外籍人才的服务,为国际人才的创业发展创造软环境。

积极探索建立归国留学人员创业风险投资机制,解决他们在创业启动资金方面的困难。

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只求所用”,加强对外籍商务人员、外籍研发机构人员等外籍高层次人才的服务。

(五)加大科技进步投入

加强政府投入。继续保证科技三项费按财政支出的安排,继续保证科普经费按规定的标准投入,并逐年增长。调整科技三项费的使用方向,科技三项费用主要用于建立高新技术转化的公共服务机制、打造高新技术孵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科技三项费的使用效果,严格把好科技计划验收关,对税收贡献显著、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科技计划项目,可给予一定奖励或以贴息方式进一步支持扩大再生产。

引导金融机构贷款。积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建立创业者、科技型企业家与金融界的定期沟通和交流制度,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支持面向社会广泛筹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引进风险资本运作机构入驻*湖区,培育风险资本运作的市场环境。探索建立风险资本的引入、退出市场。

五、科技进步示范区的基本任务

(一)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经济实力

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加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不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块状”经济。南昌民营科技园要着力打造科技品牌,五年内实现再造一个全区现有经济总量的目标。昌东工业区要努力建成我区最大的经济增长板块,并与罗家组团连成一体,形成未来发展极具潜力的现代工业城。五年内全区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要达到3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产品要达到3个。

以建设大市场为重点,提升强化第三产业。五年内建成10家在全省和中部地区有影响的市场“航母”,市场年销售总额突破60亿元,基本建成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区域性商贸和物流集散中心。大力发展旅游业,构筑*湖、艾溪湖、象湖风景区和扬子洲现代农业生态科技园以及天香园旅游圈,并着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文化特色,打造旅游产业和会展经济品牌。

积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实施“双带”工程和“一村一品”工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形成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框架,努力建成区域性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产品集散基地。

到2008年,全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大致为1.4∶48.9∶49.7,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递增12%左右的速度,突破100亿元;财政总收入保持年均递增25%左右的速度,突破1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保持年均递增22.5%左右的速度,达到3.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50元以上,超过4483元;主要经济指标名列全省前茅,挤进前三名。

(二)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伐,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

按照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全面提高区级中心的现代化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新城区。规划建设区级中心,以*湖文化广场为核心,通过加快湖坊、塘山、京东、桃花全面融入城区的步伐和京东经济旅游开发区的发展,推动城东片区城市发展。在城东片区形成以高起点规划为引导,产业经济发展为支撑,高标准建筑精品为形象,优美的生态环境为特色,网络化城市道路为基础,现代化居住小区为载体,发达的商业体系为依托,功能划分、空间布局较为合理的开放式城区中心。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在“城中村”改造上取得突破,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将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城市发展相结合,使其成为吸引外资、吸纳就业、扩大城市建成区的重要载体。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市政公用设施的供给和保障能力,提高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内湖泊众多的优势,将湖泊和生态环境结合,展示湖滨城区、生态城区的独特魅力。罗家组团要按照生态工业城的要求加快建设,扬子洲要努力建成生态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园,并逐步发展成为未来城市居民住宅新区格局。

适应城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五年内争取完成城市建成区内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委会任务,学习社区管理经验,探索社区管理的新路子。

(三)坚持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

积极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放手发展个私民营经济,鼓励个私民营经济做强做大。

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加快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湖区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力求招商引资的规模每年都有大的增长,招大引大每年都有新的进展,利用外资领域每年都有新的突破,利用外资的水平每年都有新的提高,争取有更多的全国100强在我区落户,并实现引进世界500强的零的突破。

大力推进科技普及和进步,创建一批科普村,开展群众性科学普及活动,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争取引进全国名牌大学来我区工业园区创办科技园建设,引导和鼓励科技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努力促进驻区大专院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与我区社会资源优势的结合,把人才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四)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总体规划方案篇4

本次规划修编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文秘部落围绕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和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三保“主线,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要充分与上一轮规划相衔接,继承和发扬在规划编制、实施中的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做到六个“转变”,即规划定位向区域规划转变,工作任务向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并重转变,规划方法由指标控制型向空间控制型转变,规划内容由耕地保护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变,决策方法逐步由领导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规划实施由目标导向型向过程导向型转变。努力使修编后的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总体上要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原则。保护就是依法依法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就是千方百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挖潜,就是清理消化闲置土地和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就是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

1、用途管制原则。

土地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严禁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的重点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保护,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上并重转变。

2、占补平衡原则。

根据《绍兴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撤并和退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3、合力建设原则。

“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是这几年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明确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安排的原则,遵循市场化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互补和互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集约用地原则。

一是要加强土地利用水平评价,调查闲置土地情况,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要研究促进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完善“双控”指标体系。

5、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要充分利用“外脑”,依靠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提高规划编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听证或公示等手段,完善规划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规划“以人为本”、公正透明。

6、三规衔接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正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科学预测用地需求,认真分析土地供应潜力,合理土地资源布局,正确处理“保护”和“保障”的关系,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7、成方成块原则根据城市发展边界理论,按发展阶段、重要程度和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界定城市和开发区的外延扩张边界,开发区块尽量做到成方成块,以利于资源配置、规划实施和耕地保护。

8、可持续利用原则。

要按照生态绍兴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

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土地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9、信息化原则。

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满足规划要素实时更新、快速统计、共享互动等要求,增加规划科技含量,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工作时间总体上按省厅和市政府有关要求安排,即计划在本年度完成整项工作。如遇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安排的影响,则作相应的时间调整。

1、健全组织机构。

(1)由市政府统一成立“三规”领导小组。(时间根据市政府安排)(2)在成立“三规”领导小组后半个月内设置联络员、专家咨询组。

(3)成立市国土局规划修编工作组。(4月1日---4月15日)2、落实资金。(4月1日----4月23日)已编制经费预算,由办公室具体落实。

3、落实编制单位。(4月30日前)(1)确定落实编制单位的方法、程序和要求;(4月4日前)(2)收集编制单位的资料、信息;(4月11前)(3)按规定落实编制单位,签订委托协议。(4月23日前)

4、调查研究阶段(4月24日至7月23日)这一阶段与下阶段的工作将穿行,主要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踏勘、召开座谈会。总体规划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需要进行多方调查。走访各有关部门,调查各部门规划期内用地需求,征求各部门对总体规划的建议。深入各重点地块进行实地踏勘和典型调查。

5、专题研究阶段(5月24日至7月23日)在前期调查研究和全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批准的基础上,开展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土地供给与需求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等专题研究,为规划大纲及规划文本草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6、规划大纲拟定阶段(7月24日至9月23日)规划大纲文本包括绍兴市基本概况、规划总则、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与结构优化、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规划修编方法与实施机制创新、预期规划实施成效等内容。规划大纲编制完成后须报市、省批准后方可开展下步工作,时间进度较难把握。

7、规划草案拟定与选优阶段(9月24日至11月23日)本阶段主要是落实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确定土地用途以及完成规划草图。

需拟定的方案包括:全市、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重点建设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方案和土地利用分区方案。最终提供2~3套供选规划方案。

确定规划供选方案的主要要求:⑴在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过程中,应分析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拟定规划供选方案。⑵每个供选方案均需保证规划主要目标的实现。⑶对每个供选方案的实施,从组织、技术,资金投入、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价其实施可能达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后,提出推荐方案,供领导小组审定。

8、规划协调、编制规划成果阶段(11月24日至11月30日)对推荐方案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干部和公众意见,必要时召开规划协调和论证会,对有关问题进行协商处理,形成最终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

总体规划方案篇5

论文关键词:总量控制  离散规划  模型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以往规划方法求解离散规划问题的不足,通过对离散规划模型的分析提出了求解离散规划问题的最速下降搜索解法,通过目标和容量两种总量控制类型的离散规划模型的应用实例,为实施污染物排放区域总量控制优化提供了简洁易用的规划方法。

实施污染物排放区域总量控制过程中,常常要对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总量进行优化,而优化的基本手段就是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环境规划模型,求解则视有无离散变量,采用(混合)整数规划和线性规划方法,在以往的线性规划中,对于离散的数据常常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如分段线性化,形成线性函数,以满足线性规划的要求。这种做法虽然暂时解决了计算上的难题,但往往使计算结果没有相应可操作的方案,在实施中造成难于操作、结果偏差大的情况。而近来广泛应用的整数规划虽然能解决离散规划问题,但要求规划者有良好的数学规划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才有可能形成一个物理模型合理、逻辑模型清晰和数学模型精确的规划模型体系。同时,整数规划需要分配大量的决策变量,占用相当大的计算机内存资源,限制了规划模型可求解的实际规模。

1离散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在解决环境污染实施总量控制的过程中,当污染源达到浓度控制排放标准,受纳体(如大气、水体等)仍不能实现其环境目标时,需要根据受纳体质量标准,优化分配各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以保证总量控制的实施。优化的基本内容是环境质量标准与改善受纳体环境的技术措施及经济投资。各个污染源的技术措施及经济投资很难用一个连续函数加以表达,尤其用简单的线性连续函数表示。由此可见,离散规划问题就是在具有各污染源的若干项技术措施及对应投资的情况下,寻求满足受纳体环境质量标准或受纳体功能区质量要求的、投资最小的各个污染源的技术措施组合方案。离散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可表达如下:

从上述离散规划数学模型可见,要求解离散规划的最优解其关键是如何确定k(j),也即每一源被优化的方案号。同时,为了求解离散规划对模型数据有如下的约定:同一污染源其排放量与投资额是一一对应的反序满单映射关系。简单地说是排放量按从小到大排列,投资额则按从大到小排列。这一约定不仅在技术上很容易做到,而且可以保证每一个源进人模型的方案是优化的。

从离散规划模型可知,该模型要求提供尸表(各个污染源不同削减措施下的投资额表)、b表(各个污染源不同削减措施下的污染物排放量表)、a表(各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对各个控制点或面的影响系数表)、ds表(各个控制点或面的环境指标值表)等4张数据表,无需环境规划者自己动手逐一描述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其简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显而易见。

2最速下降搜索解法的基本原理

针对离散规划模型的结构和特点,离散规划的最速下降搜索解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两种特殊组合方案,可以判定有解还是无解,是最优解还是可行解,通过试探法确定当前解是否可进一步向最优解逼近;在试探法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求出最速下降搜索法求得的组合方案和目标函数减少最大的组合方案,前者作为下次搜索的初始组合方案,后者留待备用。离散规划的最速下降搜索解法求解方法和计算步骤详见文献〔6〕。

3目标总l控制应用实例

目标总量控制是指从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控制目标出发,制订排放口总量控制负荷指标的总量控制类型。其主要步骤为: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总量控制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排放口总量控制负荷指标。目标总量控制以排放限制为控制基点,从污染源可控制性研究人手,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在目标总量控制中,约束条件中控制点个数m=1,影响系数a(i,j)=1,控制指标值ds(i)为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

现以秦皇岛市某控制单元的目标总量控制为实例,该控制单元实现总量控制的污染源有9个,实施目标总量控制,其各个源技术治理措施方案的排放量与投资额见表1和表2。表中投资为o的方案即未经治理的现状方案,其相应的排放量为各源的现状排放量,该控制单元的污染物排放负荷总量为28254.4kg/d。若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为总负荷的50%,即ds=14127.zkg/d,则计算结果:最优解x(o)=〔1,l,2,l,2,1,1,1,2〕,括号内数字相应污染源的方案编号:投资为234.95万元;污染物负荷削减量为14159.6kg/d;削减率为50.11%;投资当量为60.2665kg/万元。限于篇幅,因已有离散规划软件不再给出详细计算过程。

4容量总量控制应用实例

容量总量控制是指从受纳体区域容许纳污量出发,制订排放口总量控制负荷指标的总量控制类型。其主要步骤为:受纳体区域容许纳污量一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总量控制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排放口总量控制负荷指标。容量总量控制以环境质量标准或功能区保护目标为控制基点,以污染源可控性、环境目标可达性两个方面进行总量控制的负荷分配。

某河流流经一城市,按照水环境功能保护要求,将该河流划分为3段,采用不同标准加以保护。为了实现环境目标,对排人该河的6个重点污染源实施容量总,量控制,其治理措施方案的排放量和投资额见表3和表4,各源对3个控制断面的影响系数见表5,3个控制断面的水质标准见表6。

利用最速下降搜索解法可以获得本离散规划问题的计算结果:最优解x(o)二〔l,2,1,2,3,1〕;目标函数值(投资)=108400(万元);负荷=3539.200(kg/d);占总负荷的45.95%;环境资源利用分配情况如表7。

5结论

离散规划模型是我国环境界在总量控制的实践中认识和提炼出来的典型环境规划模型,克服了线性规划和整数规划之不足,其计算方法充分利用了离散规划模型的自身固有规律,提出的离散规划模型体系具有规划模型结构简洁、概念明确、优化结果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正因为如此,从80年代开始离散规划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提出的离散规划问题的最速下降搜索解法,完全满足目标总量控制和容量控制的要求,增强了寻求最化优解的能力,可以实现区域内多个控制点或面的同时优化,进一步提高了离散规划的计算规模和计算速度,提供了灵敏度分析的手段,更适合于环境标准的科学制定和合理的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钱颂迪主编.运筹学(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2

2杨林锡、邓成梁、甘应爱编.数学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3

3(美)d.m.希梅尔布劳著,张义案等译.实用非线性规划,科学出版社,1981.5

4车宇湖,王华东,刘培桐.大气质量标准技术经济评定的数学模型环境科学学报,1982,2(2)

5夏青等.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用计算方法概要.环境科学研究,1986.2(2)

总体规划方案篇6

城区规划设计结合上面的一系列分析,笔者认为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是好的,虽然存在有一些问题但是却都是可以克服解决的,只要我们认真对待静下心来下功夫那么肯定会去的比较可观的效果的。那就是我们要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之中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具体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去。绿色理念不仅仅是在具体的边边角角之中,更重要的是要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之中给予相对应的支持和指导,保证后续工作能够成功开展。因此笔者建议应该采取措施进行科学引导,让绿色建筑和生态城轨规划设计走上正确的道路。

1具体分析项目想要真正做好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工作

首先我们就必须要做好具体的项目分析工作。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做好项目分析工作我们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有意识有选择的进行规划设计工作。具体分析项目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分析理解项目,主要包括有上位规划、资本剖析及规划愿景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要求我们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和控制规划,此外其他方面的规划工作也需要找专业人士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得我们对于项目建设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还有资本条件等等情况进行同意综合的分析理解。这么做是为我们的后续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了解到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之中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并且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同时对于项目最终的定位和建设理念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解和把握。

2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在解读完项目之后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一个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这是在上面工作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是目标规划部分,第二是布局规划部分。这两部分的工作都需要以国家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计划明确的方针为指导,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意识的修改和添加,对于项目涉及到的各种问题都要进行预案设计和准备。对于建筑项目的绿色环保程度的确定与评价需要在有关科学指导之下进行。同时项目运行的定位还有功能性质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也要给足足够的重视并体现在规划设计方案之中。

3具体设计方案在上面两个方面的之后

接下来进行的就是具体的设计方案的制定。在具体的设计方案的制定之中我们需要根据规划方案制定的一些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细化和控制,保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之中能够将方案圆满的实现。具体设计方案就是从规划方案之中将关于建筑和周围相关方面的内容择出来并且继续进行细化,将具体设计方案作为我们在建筑施工过程之中的指导。地块施工过程之中出现的更加的具体的问题我们也要提前做预案,让建筑过程之中能够一个点一个点的进行,这样能够确保施工的质量和速度。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将要点进行量化,责任具体分配,让二级开发商上交方案并进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同时对于方案特别好的我们也可以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

4确保方案得到有力执行在做好规划设计之后

我们还需要确保方案得到具体的强有力的实施。总结起来就是要建立健全严格的检查和审批制度,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之中按照既定方案进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二实际规划设计案例说的再多不如实际应用一次

所以笔者打算以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再分析。现在有一个项目A,首先我们进行项目的具体分析。这个项目总体面积在7平方公里左右,其周围交通比较发达。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之中主要目的在于打造活力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突出其交通便捷、智能化还有富有文化气息,服务对象包括金融、居住、商品贸易还有旅游等等。其次我们进行科学的规划方案的设计工作。为了更好的突出A项目的特色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我们可以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进行切入,坚持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放在第一位,突出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项目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可以重点讲解A项目所在城市的经济情况和自然环境情况以及资源情况,在社会、经济还有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协调。将A项目与环境的共生进行重点突出。重点打造低碳项目。再其次就是进行具体的项目计划设计,我们可以设定这样六个标准,即“宜居环境、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低碳交通、公共配套与社会和谐、能源资源利用和可持续性经济”。最后是确保方案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我们可以设立一个环保标准,只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才能够进行项目建设和后续施工以及最后的验收,在招商的过程之中就要有意识的控制将绿色建设作为一个投标条件。

三总结

总而言之,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一定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真正的做到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体规划方案篇7

第一条为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规范城市规划管理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及监督检查。

第三条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行依法管理。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审查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审批的城市规划草案,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方案以及其他需要审查的城市规划草案。

城市规划委员会由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违反规定下放城市规划管理权限。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公示制度,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的公开、公正和高效。

第八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

第九条城市规划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

(一)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跨设区的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二)设市城市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第十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规划原则,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并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和技术手段。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招标投标、多方案比较等方式,择优确定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任务。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的城市规划草案,应当经该单位的注册城市规划师签字盖章,并附具公众意见、专家评审意见采纳情况的报告,方可按照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二条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应当符合上一级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应当符合所在地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所在地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的要求。

第十三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明确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划定城市水系、绿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等保护范围的界线。

第十四条城镇体系规划草案、城市总体规划草案编制完成后,有关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规划草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并报请负责审批的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

近期建设规划草案、城市分区规划草案、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编制完成后,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规划草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并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相一致。

第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已经批准的城市规划。确需调整的,应当先对原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调整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并提出专题报告,报上一级人民政府认定后,方可编制调整方案。

调整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应当按照法定程序重新审批。调整城市规划的非强制性内容,应当将调整后的城市规划报城市规划原审批机关备案。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审批

第十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草案,报国务院审批。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跨设区的市的城镇体系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七条设市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草案、城市总体规划草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依法须报国务院审批的,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报省人民政府审批或者审查的城市规划草案及相关材料,及时送省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征求意见,并提请省人民政府组织召开省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对规划草案进行审查。

第十八条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草案、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总体规划草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的规划草案及相关材料,及时送本级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征求意见,并提请本级人民政府组织召开本级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对规划草案进行审查。

第十九条市、县人民政府上报城镇体系规划草案、城市总体规划草案时,应当附具下列材料:

(一)公众意见、专家评审意见的采纳情况及说明;

(二)本级城市规划委员会审查意见;

(三)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意见。

第二十条市、县人民政府批准近期建设规划后,应当报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二十一条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城市分区规划草案、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并附具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和专家评审意见、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及说明。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后,报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城市规划被批准之日起15日内,向社会公告城市规划的内容,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依法需要备案的城市规划,应当自批准之日起7日内报法定机关备案。

第二十三条依法设立省级以上开发区或者改变其规划范围,应当附具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城市规划审查意见。

调整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的,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提出专题报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应当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四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应当依法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按照许可的内容进行建设。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向建设单位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核发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符合城市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管技术的负责人和负责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审核的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当具有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负责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审查的其他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国家和省规定的行政执法资格及岗位执业条件。

第二十六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的选址和布局,应当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征求公众意见,并报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方可核发选址意见书;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各类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实行备案制度。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报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应当向社会公告,并采取听证等形式征求公众意见。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工程现场设立公示牌,公布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内容。

第二十八条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有效期为1年。需要延长的,应当在期满前1个月向原行政许可实施机关申请续签,延长的时间最多不得超过6个月。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有效期分别为1年。期满未完成用地审批手续或者未开工的,应当向原行政许可实施机关重新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城市建设年度计划和城市土地储备年度计划,安排城市重大工程建设和城市国有土地出让计划。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建设项目,以及对报备案的建设项目进行审查,应当依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

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提供土地;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

第三十一条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和附图,作为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条件之一。

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受让方应当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违反规划设计条件和附图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告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予以纠正。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向下一级人民政府派出城市规划督察员。

城市规划督察员由派出人民政府从城市规划管理和编制单位专业人员中选聘。

第三十三条城市规划督察员对城市规划管理的下列事项进行重点督察:

(一)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与实施;

(二)重点建设工程规划选址;

(三)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四)公众反映强烈的有关城市规划管理的其他问题。

城市规划督察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经过批准的城市规划,对前款规定的事项进行督察,及时发现、制止城市规划违法行为,并定期向派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报告督察情况。

第三十四条城市规划督察员发现城市规划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向派驻地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督察意见,同时将督察意见报派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派驻地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认真研究督察意见,及时纠正城市规划违法行为,并将处理结果向城市规划督察员反馈。派驻地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拒不纠正城市规划违法行为的,派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并可建议派出人民政府对城市规划督察员反映的问题组织调查、处理。

第三十五条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认定,报本级城市规划委员会备案。

对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不得以罚款或者补办手续代替。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示下列执法行为,接受社会监督:

(一)申请人民法院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

(二)依法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

(三)对城市规划违法行为处以2万元以上罚款的。

第三十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违反城市规划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有权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市规划违法行为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受理有关城市规划违法行为的举报,自收到举报之日起10日内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举报人。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对市、县人民政府的下列违法行为,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规定编制、审批或者调整城市规划的;

(二)违反规定下放城市规划管理权限的;

(三)指令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违反城市规划实施行政许可的;

(四)违反城市规划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九条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下列违法行为,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依法予以纠正,并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规定编制、审批或者调整城市规划的;

(二)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及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

(三)从事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审查工作的人员不具备国家和省规定的岗位执业条件的;

(四)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违法行为,不依法查处的;

(五)违反城市规划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其他行为。

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违法行为,由本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现场设立公示牌,公布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内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给予警告或者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所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不包括设区的市的区人民政府。

第四十二条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以外其他建制镇城市规划的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总体规划方案篇8

[关键词]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法;多模块网络层次分析

1 引言

轨道交通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百年大计,对城市全局和发展模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轨道交通系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需要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指导每条轨道线的建设,不仅使轨道交通系统自身在工程、运营、经济等方面切实可行,同时又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支持和促进城市总体规划中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

2 国内线网规划研究方法分类

我国的城市轨道线网规划处于探索阶段,线网规划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框架。目前国内线网规划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类:

(1)层次分析方法。

以定性分析为主,交通模型用于定量分析客流。

(2)交通模型分析法。

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为辅。定性分析主要用于模型中参数的确定。其构架思路是以点定线,哪里有客流就在哪里布线,线的编织构成网。特点是线网客流效益好,但可实施性较差。

3 目前线网规划存在的问题

(1)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之间不平衡,表现为规模失控。WWW.133229.Com

(2)缺乏投入与效益的宏观分析,制订的修建计划不可行。

(3)线路走向因缺乏论证而不稳定,影响整体网络的合理性。

(4)没有预留工程条件和设施用地,使工程建设难度加大,甚至无法实施。

4“多模块网络层次分析”的线网规划方法

4.1概述

线网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是长远的、指导性的专项宏观规划。它强调稳定性、灵活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稳定性是指在空间上(中心区)和时间上(近期)要稳定;灵活性指规划延伸条件在空间上(区)及时间上(远期)要有灵活变化的余地;连续性指线网规划要在城市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断调整完善。

线网规划应处理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依据总体规划、支持总体规划、超前总体规划、回归总体规划”。抓住城市规划特点,追寻客流主导方向,使网络的布局与城市的形态、土地使用功能、城市发展方向相吻合。

4.2内涵

“多模块网络层次分析”研究方法指通过对城市与交通发展规划和线网规划的多模块研究,以及“面”、“点”、“线”的层次分析,构筑轨道线网方案(图1)。

(1)“模块”是层次递进的研究程序。

模块一:城市背景研究。

重点是分析城市特征,城市规划理念,总结城市及交通发展规律,阶段成果确定规划条件、规划内容、规划原则,建立交通模型。

模块二:线网构架研究。

重点是研究线网模式、合理规模、客流走廊分析、线网整体形态、服务水平及相关指标计算。阶段成果编制线网方案,并通过客流评价优化方案,形成推荐线网方案。

模块三:线网实施规划。

研究工程的可实施性。阶段成果确定线网方案,研究线路敷设方式、主要换乘节点、修建顺序、运营可行性,确定联络线和车辆场站。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及其它交通方式衔接,完成最终报告,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2)“面”、“线”、“点”是3个不同层次的研究要素。

“面”的分析—整体形态控制,指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基本构架和形态的决定因素分析,包括城市自然条件、性质、规模、形态、土地利用格局、轨道交通的地位、交通需求、线网规模等。

“线”的分析—客流交通走廊分析,指研究客流路径选择,寻求客流主方向及交通走廊。

“点”的分析—城市客流集散点分析,指研究客流发生吸引点、换乘节点和起终点。

4.3关键技术环节

(1) 综合分析确定合理规模。

确定线网的合理规模是线网规划的基础,影响规模的因素有城市交通需求,城市规划形态和土地利用格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宁波是典型的组团城市,滨海组团距主城区20多公里,因此长大线的客流效益肯定是不强的。因此本次规划以“主城区”为基础确定合理规模,采用交通需求量法和面积线网密度法框算出主城区的合理规模阀值。

(2)分阶段进行客流测试。

① 第一阶段:初步客流测试。

对轨道线网初始方案的测试,检验主客流方向和各线的运能平衡情况。根据测试结果推荐方案并进行优化。

② 第二阶段:详细测试推荐方案。

该阶段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对轨道线网优选方案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即定量描述出轨道线网优选方案在远景形成时所能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线网的运营效果,并测试有无轨道的道路交通流量指标及公交客运指标。

③ 第三阶段:对轨道线网推荐方案的具体客流测试。

对轨道线网推荐方案进行站点乘降量的测试,以此反映出规划各站点的客流集散量,以用于车站设计和站点用地控制规划。

(3)建立线网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线网方案可能会面对各方面的质疑,需要客观科学地作出评价,避免主观臆断。轨道网的评价系统一般由轨道网的结构评价、运营效果评价、实施评价、社会效益评价、战略发展评价五个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又包括多个单因素指标。因此,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比较方案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宁波线网规划选取20个指标进行量化评价,运用综合满意度函数法,分别计算各线网规划方案的函数值。

(4)规划阶段考虑辅助场站用地。

轨道运输必须配备各种场站,否则无法运营。宁波城市快速轨道线网规划按照轨道运营的技术要求,设置了车辆修理厂及车辆段、停车场、联络线等设施。在规划阶段保证各种场、站、线的用地,及早进行“三点两地一走廊”的用地控制。“三点”指每条线的起终点及衔接点,特别是城际轨道网与城市轨道网的衔接及公交与轨道网的衔接用地,“两地”指车辆段和停车场用地,“一走廊”是各条线的区间走廊。

轨道线网规划是涉及多专业、多系统的集成化过程,关键在于探索出一条技术路线,将各子系统的研究有机结合为一体。“多模块网络层次分析研究方法”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刘 迁,等.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z].2002.

[2]陆化普,朱 军,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保 华,刘 迁,等.城市轨道交通[m].科学出版社.

[4]王洪顺,崔 凯,林 巍.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几点 研究[j].城市交通.

上一篇:课堂教学特色范文 下一篇:诊断课堂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