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策划+跟进策划

时间:2022-09-13 06:37:59

总体策划+跟进策划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华西都市报作为西部最大的都市报媒体,快速反应,调整报道内容,做出整体策划,部署记者采访,并随着灾情发展和政府救援行动的展开,及时跟进策划,选择报道重点。同时敏锐反馈读者信息,配合政府稳定社会秩序,澄清虚假传言,普及地震自救知识。在此基础上,积极策划各项赈灾活动。本文将对5月12日至19日华西都市报的一些报道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重大事件媒体策划有所启示。

快速反应:调整内容 确定主题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华西都市报全体员工经过短暂疏散后,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采访机制,迅速调整报道内容,确定报道方案:1版刊登领导亲临灾区慰问群众的动态信息,2版为紧急动员,3版为紧急救援,4版为灾情扫描,5版为成都抗灾,6版为危情时刻,7版为震波冲击,8版为患难与共,9版为科学抗震。报社领导层统筹安排后,各部门各负其责,并立即部署记者于5月12日17时前往灾区一线,编辑中心则打乱“编制”,统一安排。

由于是抗灾第一天的报道,为统筹新闻资源,避免自己的人力与新华社人力的重复浪费而错过第一采访时间,同时也因为新华社在报道突发事件上的经验和资源,5月13日的报纸在头版、2版、3版的重头文章均采用新华社稿件,第一时间让读者从全局和整体上把握整个灾情,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态度和行动。报社自己的采访力量集中在4版“灾情扫描”、5版“成都抗灾”、6版“危情时刻”和8版“患难与共”等几个版面,以记者亲临现场的报道呈现各大受灾地区的情况,一是重点体现现场感和镜头感,二是让读者能够知道更多灾区情况的细节。

部署记者:全面覆盖灵活多变

由于四川汶川大地震受灾面积太大,为了给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报道,华西都市报在部署记者方面提出“全面覆盖”的口号,先后派出大批记者向灾区挺进。除了在地震当天下午即组成紧急采访小组前往都江堰、汶川方向外,5月14日,又增派13名记者奔赴汶川、北川、绵竹、青川等重灾区。其后,8名记者先后被派往绵阳方向,3名记者汇聚彭州,30多名记者飞驰在成都与都江堰之间,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抗震救灾的全过程。

在具体的安排上,注重随机应变讲求效率。地震当天,在派记者赶赴前线的同时,及时派出城市新闻部记者在灾情发生后不到半小时,前往地震局采访,拿回了大量权威信息。时政新闻部记者从卧龙自然保护区采访回来,途经213国道汶川、都江堰回成都时,恰遇突发地震,报社及时通知他们加入到都江堰的采访中。抗震救灾报道期间,专刊和广告部业务减少,这两个部门的记者也抽调过来参加一线报道。

版面策划:一条主线两条辅线

从5月12日发生地震以来的这一周,华西都市报每天的版面都有针对性的安排重点,从5月13日到5月19日,分一条主线和两条辅线来对抗震救灾进行报道。

第一条线:根据救灾工作进行递进式报道

5月13日,华西都市报首先报道了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对抗震救灾工作的指示和行动,第一时间展现党和政府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决心,及时稳定了民心,如《立即作出抢险救灾重要指示》、《都江堰搭帐篷 部署救灾》;其次对离成都较近的都江堰市的灾情和救援行动展开报道,如《中学楼房垮塌 救援部队连夜抢救》;最后扫描地震时成都市民的反应和震后生活情况,如《牵手搭“产房”余震里迎接新生命》等。

5月14日,报道重点集中在部队救援工作全面展开,灾区重点集中在汶川、北川、彭州等重灾区,如《十万火急 5万官兵奔赴灾区》、《徒步进汶川 30官兵救出300伤员》等。

5月15日,在1至8版继续重点报道灾区救援行动的同时,9到15版逐步增加社会力量参与救灾行动的报道,如《成都市四家医院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国际救援 首批物资飞降成都》等。

5月16日,救援工作进入艰难时期,这时的报道重点有两个,一是灾后防疫工作如《大灾后防大疫 震区全面消毒》和国际援助增多等;二是对重灾区基本是一个地区一个版面地进行集中报道。

5月17日,报道总书记亲临抗震救灾前线,另外,报社增加了树立英雄典型报道的版面,如《救出百人 他只看了亡妻两眼》、《忍着泪 县长爬出废墟指挥抢险》等。

5月18日,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报道成为重点,另外专门开辟了“英雄”、“志愿者”、“奇迹”三个版面,如《殉职副局长带出60张平安纸条》、《五万红心一个名字:志愿者》、《阻击死神128小时!》等。

5月19日,灾后一周,同时国务院在18日宣布将19日到21日定为哀悼日,并于19日14时28分全国默哀3分钟。这一天的报纸做成了专刊形式,表现各地人民的哀悼,如《为遇难同胞降半旗默哀》、《满城残烛 照亮天堂之路》等。

第二条线:有针对性地消除市民疑虑

突发性事件来临后,由于信息的不畅通以及人们的恐慌心理,容易造成一些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扰乱社会稳定,华西都市报每天都针对读者存在的疑问进行回答,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地震初期,许多市民缺乏对地震相关知识的了解,处于恐慌的情绪之中。针对这一状况,报社及时采写《莫恐慌 成都不属于任何地震带》等报道,安抚市民情绪。对突发性事件引起的市民恐慌和有可能滋生谣言的隐患,华西都市报迅速予以澄清和预防。

在救援工作进展到一定阶段时,成都市民开始关心灾后的传染病疫情信息以及房屋受损和食品供应等问题,对此华西都市报先后采写《全省尚未发生震后传染病暴发事件》、《成都楼盘全面自检 在建项目未现异常》、《成都食品货源充足价格稳定》,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第三条线:镜头让瞬间定格

华西都市报专门开辟一个版面“生命因爱坚强”,以大幅照片配以充满悲恸和关爱的诗歌,敲击读者的内心。展现感人的救援场面的有《现场救援》、《决不放弃》、《宝贝请拉紧我的手》,纪念遇难同胞的有《为废墟下的生命祈福》、《2008年5月12日14:28永远难忘这一刻》。

纵观华西都市报持续一周的抗震救灾报道,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月13日到5月15日,报社在地震发生后反应迅速,及时调整报道内容,做出整体策划,并在灾害初期努力稳定社会秩序、安抚市民恐慌情绪。同时这一阶段更是救人的“黄金时间”,报社把报道重点放在救援队伍的火线救人上,以报道救人为第一要务。第二阶段为5月16日至5月18日,总书记前往灾区,救灾工作到了最艰难时期,报道重点在救援工作的基础上,树立英雄形象,讲述感人故事,以鼓舞前线救灾队伍士气。同时报道重点也开始转到预防疫情上。第三阶段为5月19日,这一天是汶川地震遇难同胞7日祭,报纸以专刊形式策划版面,以示哀悼。

总体说来,华西都市报7天的地震报道,以总体策划和跟进策划相结合,以一条救灾报道线索贯穿。澄清谣言,稳定民心;策划活动,体现爱心。履行了新闻媒体的自身职责,也扛起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更充当了党和政府抗震救灾的有力臂膀,在向“新主流都市报”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

上一篇:除了地震,别无新闻 下一篇:新闻评论:大规模公共危机中的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