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4 17:07:43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1

关键词:生态城市概念;规划设计

Abstract: The basic idea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has become the most city development goal, and it is the effective wa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represents the direc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cological city from overall planning, space environment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three aspects, puts forward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of ecological orient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concept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的“生态”, 这里已不是狭义的生物学概念了, 而是包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协调、持续发展的含义; 生态城市的“城市”在地理空间上已不是“城市市”, 而是“区域市”( 城乡空间融合的含义) , 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存的复合系统。所以它不同于以往城市以掠夺其外界资源的方式来促进自身繁荣, 它是非掠夺性的, 既能供养人类, 又能“供养”自然。可见生态城市是以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存在, 这是最普遍意义上的概念。从世界范围来看,相对独立的国家( 地区) 、城市之间又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依存关系, 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生, 需要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合作, 因而生态城市是具有全球全人类意义的共同财富。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在对传统规划方法反思基础上, 摒弃传统规划价值观, 适应城市生态化建设而提出的。我们知道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就是以此复合系统为规划对象,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 应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生态工艺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 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信息,去摸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 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与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区别, 是对人类主宰自然、追求物质利益的传统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实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 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 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并采取行政立法、科技等手段, 促进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 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 持续协调发展。

1、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特点

( 一) 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在对传统规划方法反思基础上, 摒弃传统规划价值观, 适应城市生态化建设而提出的。我们知道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就是以此复合系统为规划对象,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 应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生态工艺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 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信息,去摸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 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与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区别, 是对人类主宰自然、追求物质利益的传统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实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 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 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并采取行政立法、科技等手段, 促进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 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 持续协调发展。

( 二) 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对策

1、以生态城市所在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

城市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所在的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城市与其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区域市”, 规划的地理空间从城市建设区扩大到城市的补给区, 扩大到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相关地区( 生态腹地) , 而且还把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也包括进来, 规划强调城乡空间融合, 视建设区与区域为一整体。城市单单只追求其自身繁荣而掠夺其外界资源或将污染扩散、转嫁到周边地区的时代必须终止。生态城市应当与其区域共

存共荣。

2、强调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的结合

这意味着规划内容的扩大, 仅仅考虑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提出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对策, 如社会生态方面, 提出保持合适的性别比、合理的年龄构成的对策等,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考虑, 三者兼顾, 全面规划。规划是多学科、多工种协作配合, 进行跨学科研究, 从而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

3、以土地适宜度等分析为依据,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开发成熟程度( 开发度) 、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 适宜度) 及土地对人类活动强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值( 承载力) 的分析, 进行土地分区( 比如可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从缓发展区、限制发展区、更新改造区、自然保护区等) , 确定土地开展顺序, 保证城市的发展环境, 在此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布局,将城乡土地及绿色空间加以统筹安排, 把城市融合、组织到大自然的天然网络中去,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与田园化, 避免城市无限制地扩散,使其有充裕的预留空间, 保护了环境,又将郊野绿地引入城市, 也利于城乡空间融合, 回归自然。这种“灵活性”保证了城市持续、健康地生长, 又保护了已建立的使用价值。

4、公众广泛参与

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 与城市共兴衰荣辱。市民大众参与规划才从根本上体现出规划为人服务的宗旨,从而提高规划的社会满意度。公众参与体现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而不仅仅在于规划决策这一环节。在规划的制订、实施、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同程度上的参与机会。这种参与同时也促进了新的规划价值观( 人与自然和谐观) 和生态意识在公众中的普及和提高, 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人民管”, 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安全、公正的生活环境。

5、规划具有持续性、动态性

生态城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能做一个􀀁 十完十美􀀁的终态规划。一个时期内的城市发展规划不能仅从那一时期的利益出发, 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来考虑, 不能因一个时期发展目标的盲目追求而致使下一时期发展的失衡。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形成动态反馈的有机互动的持续过程,使规划有强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能力, 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 三) 生态城市功能区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优美人工环境的创造, 将人工建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 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区内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日照等条件, 小气候宜人, 增添居民可随时接触到的绿地和水, 增加地面的透水性能, 降低地表径流量, 减少区内环境的“水泥化”,如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 路面上有孔隙, 孔里种上绿草) 。规划设计中也注重加强立体绿化, 提高景观的多样性, 另外还可起到隔热、截水、净化空气等效果。

( 四) 生态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城市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这些由砖瓦砂石、钢筋水泥形成的人造地貌、人工环境改变了其自然演进过程, 自然环境( 地貌、气候、土壤、水、生物群落等要素)发生剧烈变化, 其再生能力受到制约而日趋脆弱。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指导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则运用一定手段来减弱或消除这些消极影响, 进行必要的还原与补偿而达到新的平衡, 促进和适应城市自然演进过程, 增强环境的健康性, 提供舒适的城市空间环境。

三、结语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2

城市规划按照不同的专业背景,有不同的定义。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所制定的城市的目标、规模、发展方向、土地使用及空间布局,其实是对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而进行的一种部署。城市公共资源中最核心的是空间资源,因而空间问题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城市设计的核心同样在于引导物质空间环境的建设,解决城市空间的问题。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评判,通过各种设计方法和管控手段来塑造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即使存在蓝图式与全过程式城市设计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但也仅在于侧重的方法与手段不同,其目标是一致的。与城市规划相比,城市设计以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在解决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及城市内部空间问题上具有深入聚焦的优势。而城市规划的优势在于以城市理论为支撑,通过经济地理研究、区域研究、政策引导等手段对城市进行总体资源配置。因此,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观点,也是城市规划界的主流观点。按照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要加入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使得原本在各个规划层次均要加入的城市设计内容,缩减到仅限于建筑体量、体形与色彩的控制导则,总体层面的城市设计已经几乎淡出法定规划体系。然而,在缺乏公共审美范式的当下,规划目标指向也最多是程序或形式的公平,而非指向理想的城市空间。[3]大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所提供的是一种针对土地开发的底线,控规指标所反映的限定也主要体现了空间塑造的“天花板”。而探索什么是美好的城市空间形态,往往需要通过城市设计来引导,或者将城市设计成果纳入控规,体现在控规的引导性导则中。在淡化了城市设计的城市规划中,普遍存在对于空间形态的困惑。因此很多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先做城市设计研究,很多城市需要做总体城市设计、总体风貌规划、城市空间特色研究,以及指导实施的街景改造设计和户外广告系统设计等。这些作为非法定规划的城市设计的变体,都是围绕城市空间塑造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规划实践中城市设计这一规划类型被分化为若干其他规划类型或研究,以“空间问题”为导向的城市设计衍生出一系列以“空间塑造”为导向的非法定的规划类型。

二、“蓝图式”城市设计与“全过程式”城市设计

“蓝图式”城市设计所塑造的空间效果体现了较为主观的美学倾向,那么,究竟如何评判蓝图的好坏?中国当前公共审美范式缺位,导致关于美学的评判标准混乱。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解决路径,就是将个人主观判断通过组织活动转变为一定范围内的群体判断,也正是基于这一角度,当代城市设计追求的目标从“终极蓝图”转向“对终极蓝图共识的达成”,“全过程式”城市设计应运而生。[4]“蓝图式”城市设计倾向于注重空间形态、特色以及设计的美学。这种建构型的设计方法借鉴了欧洲大陆的设计理论,在中国的建设大潮中,尤其是新城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欧洲文艺复兴后所形成的各时期的美学范式,由于产生语境不同,都难以适用于中国的实践。中国地域广泛、历史悠久、文化多样,要形成统一的美学范式非常困难;地方性的个案探索虽然也有成就,但尚未形成可资参照的范式。因此,“千奇百怪”与“千城一面”在中国同时存在。“全过程式”城市设计是在“公共政策”理论基础上形成,继承了凯文•林奇(KevinLynch)以集体判断评价“城市形态”优劣的观点,在国外已经形成完善的操作方法。城市设计框架(urbandesignframework)作为“全过程式”城市设计最主要的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然而,“全过程式”城市设计所依托的是西方国家成熟的公众参与制度,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确权,并具有法律保障。而中国现行的自上而下的规划体系,不仅将城市设计淡化,而且严格执行上级对下级的审批制度,因此关注的不是目标共识达成的过程,而是目标层层落实执行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蓝图式”城市设计刚刚引入中国时,对于如何更好地将其纳入既有城市规划体系的思考,引发了很多地方性探索。例如,深圳借鉴英国的“特殊政策分区”和美国的区划法(Zoning),形成了特有的城市设计法定蓝图体系,属于细化导则后的“蓝图式”城市设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种变革方向,但一直没有在全国推广,而“全过程式”城市设计更是多停留于学术研究阶段。

三、“全过程式”城市设计的两种不同视角

1.时间维度上的全过程

国外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是基于单个开发项目的不同操作阶段的全过程,包括对固定范围的前期的策划、组织,规划设计以及后续的实施,类似于开发商从拿地、报批、策划、设计、宣传、营销的一系列步骤,是以开发商为主导的,以“开发营造”为目标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图1)。[5]这种以时间维度推进的全过程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建设目标贯彻始终;第二,项目推动的主体全程不变;第三,由城市设计团队主导项目进展。这些条件只有在单个开发项目中才可能具备。而在中国,即使是单个开发项目,为了应对规划体制的层级报批制度,各个操作环节会因为规划编制要求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规划目标,设计团队也会根据规划类型的不同刻意将项目分割成若干小项目,还要面对团队成员更迭频繁的现实状况。例如,国内某个大型建设项目,作为单一委托主体的单个开发项目,已具有实施“全过程式”城市设计的条件特征。但是,在完成首轮多家方案征集之后,由于规划目标的调整又进行了第二轮方案征集,同时为了确保成果被纳入法定规划体系,由专业团队分别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并报批,而各阶段的报批成果都是由城市设计成果进行专门的转化而形成,其过程繁复,已然失去了作为“全过程式”城市设计的优势。

2.空间维度上的全过程

“空间”既是城市设计的核心,也是城市规划的核心。空间是具有维度的,建筑空间、城市空间和广域空间除了尺度上的区别,更在空间问题上各有侧重。城市规划体系是建立在不同尺度空间层次上的各类规划的组合,城市设计虽然也有不同尺度的空间层级与类型,但是由于缺乏法定地位而一直从属于规划体系。在现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出台后,城市设计就更局限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空间尺度了。在以总体规划为代表的宏观层面,城市规划结构所反映的基本不在于城市形态,而更多是功能与资源配置,其所谓的点—线—面结构,与城市设计框架中的空间形态要素几乎没有关系。景观体系规划中对空间视觉网络的营造与城市设计框架比较接近,例如景观轴线、景观节点、景观带、风貌分区与城市设计五要素相通,是具有建构性的空间效果的引导。在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代表的中观层面,城市规划结构所反映的城市形态也比较有限。各地城市设计有不同做法,有时以单独的篇幅提出城市设计的空间框架,有时以建筑体量、风格、色彩等的导则被纳入分图则的引导内容,有时将城市设计形态示意的空间效果作为分图则的引导内容。无论是城市设计框架、城市设计导则,还是直观的空间效果示意,都是一种弹性的控制引导,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刚性指标要求的“锦上添花”。在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代表的微观层面,详细的总图设计以及建筑选型已经比较充分地反映了空间效果,但由于过于细致,往往难以呈现宏观的空间结构和总体意图。城市设计实践按照空间层次一般划分为总体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虽然空间的尺度、实施引导的方式均有不同,但基本都含括空间结构框架、空间形态布局与空间建设导则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到成果中,就是城市设计框架图、总平面图和城市设计导则,也就是“蓝图式”城市设计,它是中国城市设计实践的主流,在过去的30年对城市形态的形成作用巨大。而在中国,城市设计成果从蓝图式向全过程式转变的过程中,基于现有规划体系的不同空间维度的视野更具有发展前景,即从总体规划的宏观维度,层层落实到控规的中观维度,继而落实到修规的微观维度的全过程。以系统论的角度看,城市设计依托于规划体系,可以在各个层次的空间维度上对空间问题进行聚焦式研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与现行规划体制并行的、体现在法定管控程序下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这种“管理控制”体系下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与国外“开发营造”体系下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有本质上的不同。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所做的总体城市设计,会经过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及专家共同协商,确立一定的发展目标、基本的空间结构框架和形态,是具有全局观的总体纲领。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所做的城市设计,往往体现了对于上位规划中空间结构规划的遵循,由于本阶段工作更侧重于为“一书两证”提供开发建设条件,因此发展目标与设计要点更多以建设导则的形式体现。与总体城市设计阶段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间的协商不同,这一阶段的城市设计体现了政府、开发商与公众共同协商的全过程特征,其成果纳入控规导则的程度在不同项目中有很大差异,有些对空间形态要求不高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仅有对建筑体量、体形、色彩的要求,而具体地块分图则中的城市设计引导更是难以细致到位。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所做的城市设计,最重要的设计意图体现在总图中,空间结构可能不成系统,只能反映更大结构中的局部,而发展目标等文字性的内容在总图中很难直观反映。空间形态虽然是最容易通过修规落实的,但是从总规、控规到修规各阶段,总图所表达的内容深度各不相同,彼此间相互衔接演进的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只有通过以空间问题为导向的、聚焦不同空间维度的城市设计研究贯穿始终,才能更有效地将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中的目标及空间结构信息传递到控规层面的空间形态塑造及导则中,继而再传递到修规层面的空间形态表达。因此,不同空间维度的城市设计,以空间问题为导向,层层聚焦,自上而下地传递空间策略信息,是一种更适合中国规划体制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图2)。

四、结语

城市设计的特点是在“空间问题”导向下寻找空间应对的策略,而不拘泥于程序、形式和方法,在应对不同地域文化、社会经济条件的城市空间时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空间本身具有经济属性、物理属性、历史沿革、组群关系、感觉影响、意象记忆、管理技术、建设使用方法等各种问题,因此应对空间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有很多,空间的结构、形态、特色、视觉、心理、经济、环境、文化、管理、策划等都可以作为城市设计研究的路径。也恰恰由于城市设计更关注解决“空间问题”,没有法定规划的程序约束,因此围绕空间问题的应对策略更多元,解决方法更灵活。相比法定规划的全面性、程序性、制度化而言,城市设计具有更深入、更聚焦的特点,更适合作为研究性的规划类型。以“空间问题”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即使在中国当下规划体系中的地位被削弱,但依然在深化研究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更强调人文关怀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全过程式”城市设计是“开门做规划”的先驱,以“空间问题”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应始终处于城市规划的核心。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3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线网建设规划 资源共享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经历了“以战备为主,兼顾交通”、“交通疏解型”和“规划引导型”开展线路规划和建设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修建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都带有明显的历史特点,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城市交通与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为了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前期管理,促进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国务院于2003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规定》,要求拟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交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要求和财力情况,组织制订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明确远期目标和近期建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金筹措方案。为此,如何编制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如何在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开展各条线路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如何在各条线路的可行性研究中保持线网规划的协调性、统一性,确保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极大程度地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费用,已成为各城市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发展形势

自北京地铁一号线于1965年7月1日动工至今,现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武汉、大连等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投入了运营,总运营线路达到了300公里以上;在建轨道交通工程有10个城市,15条线路近360公里;申请待批项目19项,建设里程约400公里;另有十多个城市正在积极开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估计在2010年前全国开通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1200公里以上,今后平均每年建成的线路将约180公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里程不断延伸的同时,在系统选择上也呈现出了按线路功能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多制式的新局面。从初期满足大型城市中心区交通需求的大运量地铁系统,发展到了满足大中型城市与大型城市郊区交通需求的中运量地铁或轻轨系统,目前又将发展到满足中型城市与连接郊区交通需求的低运量轻轨或有轨电车系统。在车辆型式上,体现为大运量的A型地铁或B型地铁车辆系统,中运量的L(直线电机)型车辆系统,低运量的C型轻轨或有轨电车辆系统。

实践证明,哪里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哪里城市经济发展就较快。轨道交通线路的开通运营,大大缓解了广州市交通状况,加快了城市发展的步伐,在城市交通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方便、安全、快捷、舒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成为城市交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考虑因素。由于按以往单条线路分别进行规划设计,将会存在造成投资较大、运营成本较高的问题,为此,各城市在开展轨道交通规划的同时,以保持线网先进性,线网资源共享,降低建设投资,减少运营成本为主题的研究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中。

二、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

广州地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修建防空洞的背景开始筹划,直到1988年12月才完成了“十”字形态网络规划,规划了线路两条,总长为35公里。在1996年5月广州市新一轮的“七条线” 轨道交通线将市郊铁路也纳入了线网规划中,线网规模206公里。2000年5月,番禺、花都撤市改区后,广州市在原有线网规划的基础上开展了近期线网规划调整实施方案,线网总长为123公里。

2003年,经广州市政府批准的《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划了由城市轨道线、市郊列车线、城际轨道线三层线网组成的全长717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线网基本构架由“交通疏导型”和“规划引导型”两类线路构成,形成既向心又交织的轨道交通系统,并有良好的辐射能力。其中城市轨道线15条,总长610公里;市郊列车线1条,长67公里;城际轨道线3条,线路总长40公里。在以上规划的线路中,2010年前将开工建设线路9条,237.8公里,共将建成8条线的主要部分184公里,及珠三角城际轨道广佛线32.3公里。

为了适应在较短时间内满足高强度的建设任务,为了使线网规划更有效地指导各条线路的建设,达到在线网系统配置的最优化,降低建设投资,最大程度地减少今后长期运营的成本。广州市在完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0年线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了线网资源共享规划的研究工作。线网资源共享规划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应用到正在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线路中,应用效果良好。

三、线网资源共享规划的必要性

按照目前各城市贯常的做法,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近期线网建设规划后,即可开展各条线路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主要提出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总体目标、线网规划的远景规划、近期建设规模和线路的功能定位;近期线网建设规划分析了建设的必要性、确定了线网规划和建设的任务、提出了项目建设规划和主要方案、策划了项目建设实施的规划、阐明了建设资金的筹集和年度计划。这些规划解决了城市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的问题,仍属于宏观性的粗略规划。在此规划下开展的各线路的工程可行性研究仍脱离不了以往单条线路独立建设存在的问题,达不到线网统一规划,资源共享的目的。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具体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之间,有必要增加线网资源共享规划的阶段,从整体线网上进行系统研究,对线网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高效、节能等问题进行通盘考虑,使其成果能够指导具体线路的可行性研究,保证线网的先进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1. 线网资源共享规划保证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及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

线网资源共享规划是在轨道交通线网及近期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对线网的建设规模进行论证,使之更加具体化、数量化;对线网客流进行预测,避免了单条线的片面性,更具客观化;对系统制式进行选型,实际达到了线网之间设备资源的共享使用;对枢纽站点和与公交的配合进行规划,提高了乘客服务水平。因此,线网资源共享规划在真正意义上起到了国家提出的在城市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开展具体线路工程的建设的作用。

2. 线网资源共享规划指导了具体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

在线网资源共享规划的指导下,开展具体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将会对系统定位、线路规划、车辆选型、车辆段与综合基地规划、供电方式、通信信号型式等方面的设计方案得到了控制性的规定。这样,一方面简化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过程与工作量,一方面也使线网资源共享规划的内容得到了实质性的实施。因此,线网资源共享规划将会加快具体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的进程,且更加科学有效。

3. 线网资源共享规划达到了降低建设投资、减少运营成本的目的

综观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经验,一些城市经历了初期单条线路建设,在形成网络后再进行资源整合而对前期投入造成浪费的过程;也有一些城市在网络规划阶段就进行资源整合达到良好效果的做法。比如,香港地铁目前开通的六条线路,按市区地铁和郊区快线系统仅设置了两个大架修车辆段,在设备配置上达到了最佳利用;日本东京地下铁株式会社所管辖的八条线路,共183.2公里,168个车站,仅设置一座综合控制中心,且不同线路之间可以互为后备,达到了线网系统最优化和资源共享的良好效果。因此,在线网规划中增加网资源共享规划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线网资源共享规划的主要内容

线网资源共享规划包括了线网建设规模、客流预测、运营模式、系统主要组成设备的制式选择、枢纽站点规划和经营政策等牵涉到线网整体性的研究内容。

1. 建设规模与线路敷设方式研究

建设规模研究主要论证线网修建计划、资金需求分析、全现金流量分析、资金筹措方案、城市资源利用方案,编制各条线的资金安排、修建顺序、工期等实施计划,为适应城市发展水平,发挥城市资源的容纳能力,最大限度提高整体交通效率提供保证。

在完成线网建设规模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的地质、地形、道路条件、环境保护、工程造价等因素,选择各路段的线路地下、地面或高架合理的敷设方式,规划各条线路的走向、平面和纵断面参数,提出沿线用地控制的范围、高架及地面线路对周边地段开发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为沿线地区开发提供支持,为系统牵引计算、车辆等设备选型等提供必要的条件。

2. 客流预测与分析

在考虑了公交网络动态运作特点及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延续性的基础上,提出线网全日客流总量、断面客流、平均运距、平均在乘时间、枢纽点换乘系数、客流不均匀系数和敏感性分析等客流指标,研究近期实施线网的客流规模及各条线路的总体指标,确定初、近、远期线网各条线路的客流规模。其结果可作为线网建设规模、系统选型、市场营销策划和票务等方面研究的依据。

3. 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在满足线网客流预测、城市设施配套、交通需求、乘客服务水平前提基础上,在企业的管理体制、战略目标、人才策略等方面研究运营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在调度指挥、中央监控设备、行车与线间匹配、系统功能要求、车辆段行车组织和维修施工组织等方面研究了行车组织与调度管理模式;在车站信息系统、设备布置、导向管理、安全管理和乘务管理等方面研究车务管理模式;在设备分类、维修政策、委外与自修的执行原则和集中式综合维修基地设置等方面研究维修管理模式。以上研究构成的线网运营管理模式研究成果,是开展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及总体设计和初步设计的必要基础。

4. 车辆、车辆段及综合基地的设置

根据城市现状与规划、地铁建设现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线网客流预测的要求,从有利于设计规划、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和资源共享角度,提出近远期采用的车辆的型式;车辆初、近、远期配置的数量;架、大修综合维修基地的设置规划;提出基于用地省、维修流程合理、维修成本低、管理先进的车辆段及综合基地的布局方案;各条线路车辆段位置及用地规模;线网联络线的设置。广州市轨道交通经规划后,与分别进行单条线路设计相比,仅车辆段用地规模一项就节省用地230公顷,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5. 枢纽站点地区发展规划及交通方式衔接研究

在分析线网通达性、可达性、换乘次数、客流集散规模等技术性指标,以及建设投资、票价因素、换乘时间和费用等经济性指标的基础上,提出线网枢纽的等级分类、客运枢纽的布设方案及交汇点的换乘方案;在划分不同区位的车站等级的基础上,在城市公交一体化的思路下,提出地铁与其它公共交通之间的衔接布局模式,及公共汽车停靠站设计、停车场设计和行人通道设施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为发挥站点地区的土地利用价值,提高整体交通运行效率,方便乘客出行提供前提保证。

6. 主变设置及供电方式研究

从线网的角度,研究统一牵引供电与降压变电的方案与用电规模,初步确定各主变电站的供电范围和容量,主变电站投资、建设及运营及维护方式选择;确定降压变电所与主变电站的位置,规划外部电源接入的方案,电力调度管理规划,为规划用地控制提供依据。广州市轨道交通经规划后,优化了供电资源利用和整个地铁供电系统布局,大量减少工程建设成本、设备管理成本以及运营管理成本。仅按减少主变电站15座计算,就可节约总投资13.7亿元人民币。

7. 票务政策及AFC系统功能研究

通过对票务总体策略研究,确定线网票务系统的基本框架,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的规模、系统的制式、系统构成的方式、设备配置、系统接口应遵循的原则,将原现有系统和新建线路系统建立在统一标准的软件平台上,便于系统的升级,以保证线网内各条线路票务系统的兼容、高效运作和方便乘客通达;起到指导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减少系统重复设置、返工、改造及技术选择的盲目性,降低工程建设成本、降低AFC系统综合运营和管理成本的作用。

8. 信号、综合通信网与控制中心的设置研究

信号规划研究是在制定了信号系统选型选择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近期线网各条线路正线和车辆段信号系统的选型,使信号系统尽量归一在若干种系统中,有利于运营维护。起到了从线网上,保证列车和乘客的安全,提高运行效率、有利于运营维护、提高综合运营能力和服务质量的作用。

综合通信网规划研究,通过对线网综合通信网传输系统的组网方式,以及无线通信、公务电话、时钟同步等涉及联网子系统在轨道交通线网全网运行时的发展策略的研究,规划全线网的地铁综合通信系统网络构成,无线频点的需求对数和集中与分散型控制中心的设置。形成每条线路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各子系统之间结构紧凑、动作协调、功能齐备、高度可靠的综合大系统。

在进行线网信号、综合通信网研究,以及在满足火灾自动报警、环境与设备监控、电力监控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统一规划控制中心的设置。从资源共享为根本出发点,确定综合控制中心的功能定位、分布规划、用地规模与选址,保证在线网系统上行车调度、电力调度、环境控制调度和维修调度的统一管理。

9. 集中供冷方式研究

集中供冷是轨道交通空调制冷系统方式的有益补充,广州地铁二号线率先在国内使用车站集中供冷方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将在近期实施的线网中推广应用。在线网资源共享规划阶段,应从线网的角度考虑,合理选择集中供冷站及供冷范围,为后续工作实施提供指导。广州市轨道交通经规划后,以一座集中供冷可向邻近的多条线路车站进行供冷为原则,在近期线网建设规划中,还将建设5个集中冷站,可向29个地下车站提供供冷,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五、

结论

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交通量的迅猛增长,城市轨道交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在这样的形式下,国家提出在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开展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要求,抑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盲目建设,引导了城市轨道交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及时有效的。

2. 线网资源共享规划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与开展具体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之间必不可少的规划阶段。线网资源共享规划确保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为具体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在线网上提供了设计依据,是降低建设投资、减少运营成本最有效的手段。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4

【关键词】城市形象设计;户外广告;表达;服务功能;研究

作为城市建设中亮丽的风景线,户外广告的有效设置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及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完善城市视觉系统的服务功能。结合现阶段城市的发展现状,可知户外广告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客观地体现了城市形象设计中这些广告内容良好表达的重要性。内容杂乱的户外广告,不仅容易引起人们的视觉疲劳,也对现代化城市形象的评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城市户外广告的管理,完善城市形象设计方案,及时地解决设计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形象设计中户外广告表达的应用

(一)城市空间总体规划的应用。户外广告的有效使用,可以客观体现出城市经济实力与城市的精神风貌,有利于维护好城市形象,更好地表达出城市的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的社会影响力。在户外广告的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城市实际的发展概况及城市经济的特点,完善户外广告的设计方案,丰富这些广告内容,为城市空间总体规划的合理科学性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做好城市空间总体规划建设的相关工作,可以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协调好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城市空间区域划分的合理性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设计与户外广告规划设计是协调发展的。既有的城市规划组成部分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实际需求,需要城市管理者及规划设计工作者能通过户外广告的表达形式,增强人们的视觉效果,保证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科学性。

(二)城市区域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户外广告的存在,可客观反映出不同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而为城市区域规划设计方案的完善提供必要的保障。在未来城市区域规划目标的确定与实现过程中,户外广告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这些广告的开放程度高,可对不同区域的实际发展概况进行客观有效的反映,进而完善城市区域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使得这些规划设计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城市形象设计中户外广告表达研究

(一)户外广告与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城市的户外广告内容丰富、色彩艳丽,在不同灯光的照射下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完善了城市景观的服务功能。户外广告设计的合理科学性,可以体现出人文活动及各种商业活动,间接地丰富城市景观的表达形式。因此,合理地规划设计户外广告,在满足城市景观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可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使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更好地体现出现代化城市风貌。

(二)户外广告的规划方法研究。户外广告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考虑各方面客观存在的因素,保证这些广告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与城市经济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优化城市的服务功能。具体表现在:1.明确户外广告的指导思想;2.根据城市经济的实际发展概况,加深对户外广告所要传递信息的理解,确保这些广告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城市景观内容;3.统一户外广告的规划方法,从广告分类、城市地貌、统一规定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体现出户外广告的潜在价值。

(三)加快户外广告产业发展的研究。结合目前我国户外广告产业的发展现状,可知这些广告受到管理不规范、广告分类方法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需要对户外广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研究,从增强户外广告规划合理性、构建户外广告的统一标准等方面解决各种客观存在的问题,进而加快户外广告产业的发展速度,为现代化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结束语

城市形象的不断提升、社会影响范围的扩大,需要合理地规划户外广告,协调好城市户外广告与城市形象建设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这些广告的优势,为现代化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提供可靠的保障。本文通过对城市形象设计中户外广告表达的应用及相关研究内容的说明,客观体现了做好这些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合理地利用户外广告,增强户外广告的表达效果,对于现代化城市长期稳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燕.户外广告与城市形象建设的关系[D].重庆:重庆大学,2012(05).

[2]李达.户外广告在受众意识下的视觉表达设计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3(03)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要素;建筑节能

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要与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相匹配,还要分析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城市建设的实施结果等。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为补充并有机结合的整体,其共同的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概述

1.1 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及任务

城市规划设计是研究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布局以及综合安排城市中的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根据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的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各个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等来布置城市的体系;确定城市性质、城市的规模;统一进行规划、合理的利用城市中的土地。此外还要综合部署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以保证城市有秩序和协调地发展,使城市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1.2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方针,采用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尽量少占农田。同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中各项建设用地,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以及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这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外,安全原则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指标体系。要在编制城市规划设计时考虑到防火、防爆、抗震、防洪等要求,特别注意高层建筑的防火防风等问题。

1.3 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分类

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例如建筑物、道路、植物、照明设备、广告等等。国内学者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城市边缘与入口、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视线走廊以及水系和绿化措施。笔者认为,把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要素可以划分为土地使用体系、城市交通体系、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和城市景观体系几个方面。

2 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分析

2.1 城市土地的使用要素的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侧重于对土地使用的复合性、整体性以及立体化的研究。土地的使用要综合研究不同区块之间的整体关系,结合城市的公共空间、历史保护、城市景观等方面的整体要求,来促进城市土地使用的高效率。结合城市三维立体形态以及城市空间的环境发展的要求,对城市土地的使用提出相应的要求,包括土地开发的强度、建筑的密度以及建筑的布局等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把抽象的土地使用指标同城市空间的环境建设联系起来。

2.2 城市公共空间要素的分析

城市的公共空间由要素由城市的街道、城市的广场、城市的公园、建筑内部以及地下公共空间等空间的单元所构成。城市空间的一体化是现代城市设计的研究重点,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要建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间系统构成的认识基础之上,强调对城市公共空间所构成的单元的系统化研究和城市公共空间内部城市构成要素的综合处理等,以促成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与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高效率性,进而发挥公共空间体系的总体效益。

2.3 城市交通要素的分析

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运作的“命脉”,交通体系直接影响着城市的运作的机能。城市交通的可以引起城市公共空间性质的转变,城市交通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交通流线以及交通节点。从城市的交通网络内部运行的元素来看,主要包括交通工具和人两个部分。城市设计中交通体系研究的重点包括城市交通方式内部的体系化研究,例如公交车的布线与站点的设置,城市轨道中的交通布线、自行车线路的布置、步行流线以及人流集散的体系化等多个方面。

2.4 城市景观要素的分析

一个城市的景观体系研究主要是指城市的视觉景观的品质以及总体的构成。城市景观体系的构成包括城市中的实质景观要素,例如城市自然景观要素,包括城市总体的地形地貌、城市的水体、城市的绿化情况等;城市人工景观要素,包括建筑的形式与建筑的体量,城市环境的设施等。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还包括“活动景观”要素,例如各种城市的公共活动而形成的城市活动的景象,商业活动、休闲活动、节庆活动以及观光活动等。

3 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建筑行业作为耗能大户,其节能的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节能的思想体现在城市的规划中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尤其在城市空间的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此外,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也是不错的理念。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也要采用节能建筑所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3.1城市规划中节能思想

一是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二是.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中提倡偿还原则,三是城市布局的规划要紧凑,要提倡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3.2城市规划低碳节能化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1/6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改善建筑护构件的保温性能,尽量避免热桥,同时采用新技术,加强外墙保温。如复合A心保温墙体、外贴聚苯板保温墙体等。改善门窗设计,尽可能将窗面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采用高效节能玻璃加强密封,尽量减少热量损失。

3.3 科学有效利用各种环保和可再生资源

现代建筑要以最少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的产出,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能源消耗的被动状态,积极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对太阳能的开放与利用,在建筑设计中如果能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常规能源,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之,城市规划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结果,它可以增加社会文明、提高城市素质。只有合理的把以上三点要素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才能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使人类城市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代琳.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山西建筑.2005(10)

[2]李长焕.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4).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6

【关键词】城市设计重要性运用 法律地位

一、城市设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重要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从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 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化和补充。首先,它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反馈条件, 用以深化和修正控制性详细规划;其次,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不仅对城市特定区域的空间形态进行组织和再创造,还可指导区域内的整体开发和有序建设,形成良好的城市经营和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具有城市规划管理的职能,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和有益补充;第三,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机结合, 将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抽象、空乏的技术经济指标转换为具体、形象的城市空间形态,更有利于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把握和控制,利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此外,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重要性还体现在:1、改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核心是土地利用的控制,它的管理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强制性等特点,更多的是基于具象的物质形态,其规定指标的确定显得空洞、无力,缺乏弹性和可操作性,在实施规划管理中容易出现弃整体控制而片面控制具体、单个地块的指标的现象;2、对城市特定区域进行城市设计,将更有利于协调区域内建筑空间的组织及景观环境的整体控制,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建筑品位、塑造完整的城市风貌;3、城市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通过对区域在城市中的区位、交通情况、建筑景观环境以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进行专项的研究和分析,使得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实现局部控制的同时,实现对城市区域功能、建筑风格、品位等的整体控制。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的运作模式

从编制时序看,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前;另一类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后。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前进行城市设计,则应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同时遵循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且允许城市设计有较大的空间和弹性,城市设计的成果用于指导和修正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以达到整体规划和有效控制的紧密结合。如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后进行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不仅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同时还应满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从而限制了城市设计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属法定规划,对确需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的区域,应按法定修改程序进行,但其编制、修改和审批周期较长,将难以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承总体规划、下启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涉及两个层面规划的协调和控制。因此,相对应的城市设计也具有双重功能,既含有总体规划的城市设计内容(宏观层面),又要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微观层面),这就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要特别注重其“连续性”的特点。从“承上”角度,城市设计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可视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修正、调整,特别是总体规划对特定的地段没有具体构思,城市设计仍然要从整体环境角度,对其进行详尽的城市设计,从而保证城市整体的艺术水准和环境质量;从“启下”角度,城市设计既要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又要保证其指标控制的灵活性,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留出较大的创作空间和弹性。

(1) 宏观层面城市设计:

宏观层面城市设计研究工作的核心任务主要涉及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交通、城市公共功能的布局完善、建筑景观空间形态等内容。在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首先考虑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

(2) 微观层面城市设计:

微观层面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特定元素的设计,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具体化,主要涉及建筑空间组织和景观控制、建筑风格、色调等内容,是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3)配合控制指标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最终研究结果,通过利用概括和抽象等方式形成控制指标体系, 并最终需要具体体现在相应的建设地块上进行控制,且要在对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选择,确定相关的定量数据。这部分研究的内容属于“控制”性而非“引导”性,一般包括: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退红距离;建筑体量、高度、色彩及风格;广场分布与规模;绿地布置和规模;停车场的位置及配套标准;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等级及视线控制等内容。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形成与城市设计相适应的法律和法规,对城市设计立法和发展方向的研究也仅散见于期刊杂志的文章,其重要性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及管理的重要组成,要通过城市规划管理和实施才能得以实现,这就有赖于有强制力法规体系的保障,用以克服利益主体多元化所产生的矛盾。城市设计立法是确定城市设计在各层次城市规划中的地位的根本保证;是约束开发建设、规范建设活动、保证城市环境品质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城市设计的立法十分必要。

一般而言,城市设计法律效力的实现由以下两种途径:

① 建立相关法规;② 将城市设计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以获得法律效力。应该在现有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所规定的城市设计内容要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对城市设计观念和内容的体现,同时深化和完善、规范城市规划的管理,使城市设计真正成为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与城市规划一并获得法律效力。

四、结束语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7

黎智辉(1977-),女,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村镇规划研究,(E-mail)。

摘要:为了顺应专业发展对城市规划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城乡统筹观念的形成,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村庄规划环节,并在文中对教案的设计作了详细描述。实践证明:通过该教学环节的设置能够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并引导学生规划视野从城镇到乡村、思维模式从逻辑形象到理性综合的转换。

关键词:村庄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4.17;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130-05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而将新农村建设列入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了到2020年城乡协调互助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奋斗目标,为今后十多年的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施行,将村庄规划纳入了法定规划的体系中,为科学合理地指导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有关村庄规划的法律文件,并广泛展开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将乡村建设纳入到规划管理的工作体系中来,真正实现规划建设管理上的城乡统筹。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专业发展对城市规划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城乡统筹观念的形成,加强学生对村庄规划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从2008-200年开始,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教学团队开始了将村庄规划设计引入到教学环节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目的和作用

村庄规划作为新的规划类型和规划层次,在其兴起至今3年多的时间里,虽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成果,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不具备作为专业理论课开设的条件。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将其作为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的一个环节,既容易入手又可作为教学改革的试点,不断积累经验,为向理论教学层面拓展打好基础。同时可利用村庄规划的内容特性,达到特定的训练目的,弥补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

(一)现有设计课程体系的不足

设计课是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的课程主线,是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各年级设计题目的设置遵循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该专业2008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表1)为例:

一年级设计课程内容偏重专业基本技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二年级设计课程注重建筑功能组织的一般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般性公共建筑功能与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从三年级开始安排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对学生在建筑空间组合、功能流线组织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从四年级开始接触城市设计相关内容,并开始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的训练。因此三年级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设计对象从建筑到规划区、设计视野从微观到宏观、设计思维从逻辑形象到理性综合的过渡。而原有三年级的设计题目(表2)一直处在调整之

社区中心规划设计中,未形成固定成熟的体系,并且内容与二、四年级的关联性不强,起不到应有的衔接作用。特别是直接从以物质环境设计为主的详细规划转向四年级以社会经济研究和土地利用为主的城市总体规划,其思维模式转换幅度过大,往往让学生感到“难以上手”和“无所适从”。

(二)引入村庄规划的目的和作用

为了顺应设计课程主线对三年级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规划概念,实现教学模式从建筑设计教学到规划设计教学,教学内容从物质层面向社会经济层面的良性过渡,从2008-200年开始,学院对城市规划三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进行了系统调整(表1):第一学期从住宅设计开始,过渡到以建筑群体空间组合、道路交通组织、环境景观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居住区设计;第二学期以村庄规划设计、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为

教学重点。村庄规划设计作为教学重要的过渡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衔接不同类型的设计教学

城市居住区和村庄规划设计都涉及到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体系建构、住宅设计等内容,两者的部分研究内容以及成果表现形式类似。学生经过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训练之后,再进行村庄规划设计就容易上手。同时由于产业、生活方式、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村庄这类聚落形式又与城市型居住小区有着显著的区别。学生在观察设计对象的同时,通过其间的对比研究能够对这两者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村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于城市的居住空间形态,不仅让学生对外部空间的设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对下一步进行独立的外部空间设计(广场、公园等)起了铺垫作用,也保证了从村庄公共空间设计(小尺度)—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中尺度)—城市设计(较大尺度)的详细规划设计教学的连续性。

村庄规划中对于社会、经济、人口、交通、用地等因素的分析,对村庄产业规划及其发展方向的判断等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城镇总体规划相关内容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2.衔接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

三年级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学习的关键时期。许多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道路与交通等均在这一学年开设。学生刚刚学习了相关的城市规划理论,正是开始尝试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城市和从事设计的良好时机。村庄规划设计题目的安排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运用理论知识研究设计对象的作用。根据设计要求,学生需要对村庄实体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地貌特征、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分析体会村庄形成发展的脉络、对村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判断。同时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更加考虑人的实际需求,如住宅特色、生活规律、户型要求、服务设施水平、通风朝向、特定设施(暖棚、老人会所、戏台、教堂等)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重要性,纠正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调研与设计脱节的问题[1]。

3.引导学生规划视角的转换

首先,村庄规划设计训练可引导学生规划视角从“城”到“乡”的转换。通过对村庄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对村庄现状的思考,如:城市化趋势下村庄人口的下降对村庄发展的影响,靠近城镇的村庄对城镇的依赖造成了村内公共设施的发育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现象均有助于他们深刻体会城乡关系,开始从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去研究设计对象。其次,村庄问题研究的过程引导了学生规划视野从物质空间向社会、经济层面的转变。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如:现状人口构成中外来人口比例、年龄构成所反应的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发展趋势,外部环境对村庄经济水平和空间形态的影响(比如周边造船企业的存在使村庄外来租住者增多、茶园经济的繁荣促使新聚居点的形成)等,均让学生不再仅仅用物质环境的眼光去对待设计,而尝试着从社会、经济的视角看待问题。

二、教案设计

(一)设计对象的设定

村庄规划的设计对象简而言之为村庄,但在相关条件的设定中还应结合课程实践做出具体安排。

首先,要求提供多地块给学生选择。在对各地块现状进行统一调查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地块的理解、设计的兴趣等选取设计对象。通过不同设计对象的选取,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总结,理解村庄生长的自然规律和趋势,因地制宜地做出规划设计。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以相近为宜,便于学生结伴出行,也避免在不同地块上的往来奔波。

其次,要求设计对象现状成一定规模。这一考虑是基于训练内容和图面表达的需要:(1)训练内容的需要。村庄规划包括旧村整治和新村规划两部分内容。而“整治”在以前的设计训练中没有接触过,是村庄规划训练的重点。如果旧村现状达不到一定规模,不易归纳其发展规律,对现状的整理工作很小,达不到训练要求。(2)图面表达的需要。根据惯常的成果表达要求,若要在A1图纸幅面上1∶1 000的规划平面图能够较清晰地表达出总平面设计意图,则要求规划地块的面积在10~20hm2之间。根据这一要求,考虑村庄用地形态不规则,在任务书设计时,村庄规划人口规模控制在1 000人左右(住宅以低层为主),用地规模控制在13~15 hm2之间为宜。

再次,要求设计对象特征要素鲜明。因自然条件、历史古迹、风俗习惯、区位条件和周边环境等情况的不同,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形态各异,各具特色。而鲜明的特征要素有利于学生因地制宜地研究设计对象,做出各具特色的规划,避免设计方案的雷同。

(二)教学进程及内容安排

教学进程分为5个阶段:前期调研(2周)、规划设计(2周)、建筑设计(1周)、专题研究(1周)和成果表达(3周)[2]。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总体进度调节各阶段课时,总课时也可根据训练需要和任务量大小而调整。

1.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工作(表3)重点在于对村庄现状及周边环境的掌握。在后面的设计阶段中也要求学生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补充调研。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往居住小区实地调研主要偏重于物质空间的勘察,对“人”的因素考虑不足。此次调研强调村民访谈,让学生多观察村民的生活现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习惯。此外,学生首次对有现状建设的地块进行调查,容易忽视空间细节。需要预先提醒,并要求学生多拍照片以备查阅。

2.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表4)的重点在于充分理解村庄规划和城市居住小区规划在空间形态、用地强度、交通方式、场所精神等方面的不同,以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对村庄空间形成的作用。

工作内容

发展方向判断及设计立意总平面布局旧村整治成果要求

梳理村庄发展脉络,分析引导空间发展的动因,判断用地拓展方向

确定方案立意,构思立意的表达途径(布局结构、空间构成、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等)确定用地结构、路网骨架、公共设施和绿地系统,结合地形布置住宅院落(图1)结合现状建筑质量评价及用地结构规划,确定拆留改建筑,理顺道路系统,完善院落空间,开辟公共空间1∶1 000的平面图(在建筑设计和专题研究阶段,总平面图随之不断调整、深化)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3个方面的问题:(1)任务书只给定人口规模,没有划定用地红线,要求学生自行分析判断发展方向。该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可根据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原村庄用地拓展的分析,找寻规律,并对比不同的用地发展方向做出合理判断。(2)学生以惯常的城市型居住小区的设计手法对待村庄,易追求平面上的构图、城市型的绿地广场;同时在公共空间、道路的尺度和公共设施规模上的把握会偏大。可运用城市设计中的“图—底”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村庄的空间形式和尺度与城市居住小区的不同。鼓励学生对村庄交通形式、服务设施需求、村民公共生活对空间的利用等内容进行再调研;加深对设计对象的了解,使设计更加脚踏实地。(3)在旧村整治方面,学生通常不知如何着手。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明确旧村整治的目的、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建筑质量评定入手,在挖掘用地潜力的基础上对交通及院落空间体系进行整理。

3.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表5)的重点在于充分理解农村的经济条件、生活方式在户型上的反映。如:燃料的选择、下水条件和积肥要求决定了厨房、厕所与主房的分离;养殖、晾晒和主辅房之间交通联系的需要决定了房前屋后的院子等等。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部分学生以城市型的公寓、别墅类住宅代替农村住宅,对村民在房屋尺寸、户型上的需求和习惯缺乏考虑。

4.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对村庄规划基本训练的进一步拓展。学生根据设计的兴趣点,针对某一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如村庄肌理、公共空间形式、院落空间(图3)、户型设计、市政工程等方面。此阶段可组织学生综合各自研究的问题统一设计问卷进行深度调研。该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对研究成果的形式不限制。

5.成果表达

定稿1周,用于整理设计思路,绘制各类分析图,进行版面设计,完成定稿图;后2周用于绘制正图。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对于分析图的理解偏程式化,认为只要有任务书规定的交通、功能、景观等分析图就能满足设计要求,对表达设计构思和方案分析的图纸不够重视。而优秀的设计必需有好的设计立意,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清晰完整的设计思路加以充分表达。因此需要教师在成果要求中明确两个层次:(1)解决基本功能要求,包括交通、日照、户型等;(2)对村庄特征或特定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其规划设计上的应对。学生只有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规划设计达到较好要求,才能最终获得较好的成绩。这两个层次的要求,既可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创新,又可防止他们不顾基本功能胡乱“创新”[3]。

三、结语

经过三个学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对规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与村民和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协作能力均得到了加强。在村庄规划的观察—思考—设计的过程中,研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设计作业成果中反映出二、三年级的设计衔接较为平稳、顺利。学生在后读课程中对总体规划相关概念的理解更容易,城市设计的“上手”也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郄瑞卿,李春林,聂英,等.城市规划课程多维教学方法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42-44.[2]吴怡音,雒建利.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6,22(8):62-64.

[3]王承慧,吴晓,权亚玲,等.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5,21(4):62-64.

Teaching practice of village planning course

LI Zhi-hu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9, P. R. China)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reques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village planning is added in design teaching for the juniors of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to cultivate them forming a concep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paper described the teaching plan in detail. The practic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etting of village planning course can strengthen the cohesion of different courses and make students change their planning perspective from the city to the countryside and their thinking model from a logical physical one to a rational comprehensive one.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8

【关键词】城市交通;公交线网;分层建模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均是依托城市公交系统来规划公共客运方式,而城市公交系统的重要载体便是城市公交线网。所以,城市公交线网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出行及线网的运营效率。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现有公交线网已不能充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积极实现城市公交线网的优化设计,从而提升整体效率。

一、城市公交线网设计思路

(一)公交线路层次划分

本研究详细调查城市公交线路客流特征及居民公交出行需求,认为居民的不同出行目的对公交服务水平有较大影响,因此提出基于蚁群算法的"分层建模,优化成网"优化设计策略,即分城市公交线路为公交主干层、次干层及支线层。其中主干层流量大、站距长,速度快,以公交专用车道及城市主干道为线路分布,服务于中长距离出行乘客。次干层则是辅助主干层,协助主干层运送客流,集散主干层往周围地区输送的客流,服务于中短距离出行乘客。

(二)不同层次公交网络优化模型

针对上述三种不同层次的特点及作用,应分别构建不同规划模型,并制定个性化约束条件。通常情况下,乘客出行便捷与否直接决定这公交线网的合理性,这就需要运用到公交线网优化的基础模型决策变量,其定义涉及任意两点间配对决策包含与否,如下:

1、主干层

根据主干层流量大、站距长,速度快的特点,本研究将确保最大直达客流量作为其优化目标。

其中,代表两节点之间总的直达客流量;L、、、、、ATT、、分别代表单条线路长度、非直线系数、线路k在两节点之间的断面流量、线路断面客流不均匀系数、公交线网密度、平均换乘次数、路线重复系数、路段复线条数。

2、次干层

根据次干层辅助主干层,集散客流的特点,本研究将确保最少乘客出行换乘次数为优化目标,优化模型则是根据确保最短的乘客总出行时间构建。

其中,T、、、分别代表公交总出行时间(h)、两节点间公交乘客量(人)、两节点公交出行总时间(h)、城市中95%居民出行单程的最大时耗量。

3、支线层

补充公交线网是支线层的关键作用,所以在进行优化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把与已规划线路的重复度尽量进行缩减,进而扩大整体线网服务范围,所以本研究将确保最大化的线网覆盖率作为优化目标。

在该公式中,代表整个公交线路的总长度,其单位是km;代表两条相互重叠的公交线路的总长度,其单位是km;代表可用于通行的线路总长度,其单位是km。

按照上述城市公交路线不同层次的不同特点及作用,本研究构建出与之相符的模型,以便促使公交线路网有更为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提升整体公交线路的服务水平。

(三)城市公交线网设计方法流程

本研究基于上述公交线网层次的划分,认为较为合理的公交线路设计方法便是在分层基础上进行"分层建模,优化成网"。该设计方法的流程主要是先划分城市交通大、中、小区,预测各区的OD量,根据OD量确定一、二、三级公交枢纽,并确定各公交层次优化目标模型及相关约束条件。然后确定公交主干层的拟设起降点,并利用蚁群算法对主干层进行优化,优化目标为最大直达客流量。在充分确定主干层优化完成后,将原起终点中的主干线起终点进行去除,确定次干层气终站点,对相应参数进行调节,重新利用蚁群算法对次干层进行优化,优化目标是最短出行时间。次干层优化完成后,将已有线路的连接点对进行去除,搜索剩下的起终站点中符合线网覆盖率最大的公交支线。并对路线是否存在剩余、重复现象及所设路网合理与否进行检查,对比现状公交线网,做出适当调整,从而实现对整个城市公交线网的优化。

二、算例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研究所阐述的优化方法,探究其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本研究基于C城路网结构来进行算例分析。C城路网中交通区有9个,本研究节省部分中间节点,共选择公交节点35个,确定乘客OD量。

根据本研究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对C城的城市公交线网进行层次划分,并根据分层结果结合优化模型及蚁群算法进行整体优化。优化后公交线网密度明显增加,从优化前的0.787增加到优化后的1.063。这就代表着优化完成以后,C城的公交覆盖范围大幅度提升,极大便利了C城居民的日常出行,促使公交线网布局更为合理。结果还显示,优化完成后的公交线网中公交线路重复系数不断下降,说明公交线路在城市道路上的密集程度降低,公交线网布局更为合理。且优化后平均换乘次数大幅降低,确保C城居民出行直达性,便利出行。非直线系数降低,站点覆盖率提升,均便利居民出行,提升城市公交网线整体服务水平和经营效率。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城市公交线网客流特征及居民公交出行需求,提出基于蚁群算法的"分层建模,优化成网"优化设计策略,并通过算例分析进行证实,认为该优化设计策略能全面提升城市公交线网的整体效率,实现城市公交线网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极大便利居民出行,提升出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媛,邓卫,胡启洲.基于遗传禁忌算法的城市公交线网优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1,01:42-45.

[2]王佳,符卓,杜靖毅.基于遗传算法的城市公交骨架线网优化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12:4518-4521+4533.

上一篇:医院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下一篇:物业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