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4-01-12 11:12:37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篇1

论文摘要:国际信用无疑是一国企业实践全球经营的柔性资本,具有 经济 性。我国众多出口企业在追逐世界 市场 份额过程中却因信用不足而受到一定的阻制,需要通过政府动员、 法律 规制、企业自律和 社会 中间层监管等途径,促使我国企业增强可持续全球经营能力。

一、 引言

国际商业信用不仅是一种信誉和荣誉,也是一种国际范围内不受限制的社会资源,是企业全球化发展的一种柔性资本,具有经济性。高认可得商业信用从内可以促使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获取经济规模、树立积极形象,从外可以提高客户合作意愿,强化客户忠诚度。

随着企业出口产品、服务、项目的增多,作为柔性竞争力的国际商业信用却表现出与出口前景不相匹配的相对缺失。恰当分企业信用不足的原因、危害,寻求化阻途径,是企业全球经营战略的必审问题之一。

二、 我国企业国际信用缺失原因及其危害简析

据 统计 ,我国因企业信用缺失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 855亿元,占全国gdp的10%~20%。企业的国际信用不足甚至缺失已经危害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企业和社会的巨大损失,观其因,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国际信用水平度总体水平偏低。在入世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热情会解放出来,短期内的无序竞争将更加恶化。在出口主体增多、出口机动性增强而信息和操作可控性降低、市场规范和法律制度不完整的情况下,一些出口企业不守商业信用,毁约、违约、欺诈性签约、假冒伪劣等问题时有发生,致使外商对我国企业、特别是对制造企业的信任度不高,最终使国内、国外的商界处于高度戒备和严重不信任状态。

2. 产品质量的国际信用度不高。

首先,产品质量 管理 松散。主要表现为出口企业在获取国际质量认证的环节中还存在不少弄虚作假的行为。虽然意识到iso国际质量认证在市场上的高认可性,但部分企业仍是通过非正规手段取得质量认证,既严重影响了各类认证的公平性及权威性,同时掩盖和纵容了众多国内厂商的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

其次,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依然严重。我国某些企业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对内偷税漏税,对外制假造假,

三、 提高我国企业国际信用的途径

途径之一:政府引导 社会 信用整体塑造。要很好的治理信用风险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但更强调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该是“推动、规范、监督和服务”。政府要充分利用其 管理 职能,引导企业有序参与国际竞争,在内外搭桥的过程中,努力为企业开拓国际 市场 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和帮助,联合组织和企业组织研究有关国际信用的问题。

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可以更快融入国家的信用体系、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相关实务、解决贸易信贷和纠纷问题。因此,从国家的层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体系,有利于优化我国的 投资 和贸易 环境 ,降低社会和企业的交易 成本 和风险,促进对外开放,扩大信用交易规模。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 Basel Accord >, then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on the ground of these analyses the author find the way to raise the capital adequacy ratio.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提高路径

Key words: 《 Basel Accord》capital adequate ratio raising path

一、关于资本充足率的有关规定

(一)《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规定

1988年7月,国际清算银行(BIS)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包括英国、美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比利时、加拿大、瑞典(十国集团)及卢森堡、瑞士等十二国中央银行行长会议,正式颁布了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即巴塞尔协议。该协议把银行的资本分为核心资本(一级资本)和附属资本(二级资本)两部分,要求:核心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4%,总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并规定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如下:

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风险加权资产

风险资产=Σ资产×风险权重

资本总额=核心资本+附属资本-资本扣除项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环境更加复杂,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形势,巴塞尔委员会对1988年巴塞尔协议进行了大面积的修改和补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1996.1),《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1997年4月修订本)、《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1997.9)等文件。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正式通过国际清算银行在网上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巴塞尔协议。该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框架进行了完善,从单一的资金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将最低资本要求列为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之一。该协议延续了8%的最低资本要求,有关资本比率中监管资本构成的各项规定保持不变,而对风险资产的评估更精细、更全面。协议规定商业银行的总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其中附属资本总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总额的100%,次级长期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坏账准备金不超过风险资产的1.25%。在风险加权的计算方面,协议将表内资产的风险权重根据面临的信用风险分为五个档次:0%、20%、50%、100%、150%.

在新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中,对于风险的考虑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为:

资本充足率CAR=总资本要求TCR/总风险加权资产TRWA8%

其中:总风险加权资产TRWA=信用风险加权资产CRWA+市场风险资本要求CRMR×12.5+操作风险资本要求CROR×12.5

银行的资本要求=CRWA×CAR+CRMR×12.5×CAR+CROR×12.5×CAR

因此,要提高资本充足率,一个途径是提高分子―增加资本金数量;另一个途径是减少分母,合理安排风险资产结构,努力压缩不良资产规模,扩大优质生息资产比重。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资本充足率的规定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中有关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如下: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办法》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一步细化了资本充足率要求,明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办法》中规定:银监会将根据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对银行进行分类,把商业银行分为资本充足、资本不足和资本严重不足3类,并分别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实行差别监管。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分析

从银行资本充足状况看,截至2006年末,中国达标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商业银行为100家,达标率为66.78%。其中,除农业银行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达标资本充足率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达标资本充足率要求;全国114家城市商业银行达标65家,还有49家尚未达标。截至2007年末,中国136家商业银行全部实现资本充足率达标。

但是,与国外先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相比普遍偏低,国际活跃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通常在12%左右,高于8%的最低监管要求。表2中10家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0%以上,平均水平为11.89%;同为亚洲国家的新加坡,其三家本土银行的资产规模与招商银行相当,资本充足率平均值却高达18.37%;即使是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国内排名前20名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值也为12.87%;而我国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大多都在8%的监管水平左右徘徊,距国际活跃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一家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银行安全乃至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关系到未来市场份额、国际信用评级、融资成本等诸多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多种途径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根据《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的资本充足率公式,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途径有增加分子和缩小分母两种方法。

(一)增加分子

1、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增加自身利润积累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依然主要局限于狭小的存贷款领域,资产质量不高,风险资产较大,不良贷款比例较高,导致经营效益低下,利润留成有限,但是通过银行自身的留存利润来增加资本,是提高核心资本最根本、最持久的途径。商业银行要想提高经营效益,增加利润可以从降低成本入手:在财务管理上要加强核算,实行全面成本管理,要加大电子化程度,精简机构和人员,加强集约化经营,努力提高人均利润率,降低经营成本。此外,在加强传统信贷业务经营的同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也是提高银行经营效益的一个现实可行的途径。中间业务一直是国外商业银行发展重点业务。中间业务由于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金,且其风险非常低,相对资产业务需占用较大的资本金资源、风险较高的特点而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增强竞争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种有效业务形式。同时中间业务还可以为银行带来大量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增加银行效益。如美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45%左右,欧洲银行为50%左右,就我国商业银的中间业务来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总收入的13.4%,交通银行为13.77%,招商银行为17.23%,所占的比例仅占15%左右,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实施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提高收益必须采取的战略。

2、上市筹资,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建立持续补充资本机制的有效途径和便捷手段。如中国建设银行于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726亿元,资本充足率由11.32%提高到13.59%,核心资本充足率也由8.60%提高到11.08%。同时上市还可以促使这些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树立上市公众企业的良好形象,这反过来也有利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为商业银行吸引外资提供了更大空间。引入战略投资者不但可以充实资本金,还可以监督管理层,强化公司管理制度,解决国有股占大多数的问题,进而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水平。

3、增加财政注资。

财政注资是提高资本充足率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由于四大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即使是股份制改造后,也应以国家控股为主,因此财政注资无可厚非。国家以财政预算拨款、发行特别国债、或以外汇储备的方式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财政注资虽然暂时实现了监管目标,使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提高到“理想”的水平,但是国民经济中需要财政关注的目标很多,财政注资带来了监管目标与其他政策目标的冲突,而且财政注资也有可能带来国有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不利于培育四大国有银行的风险意识,无法将其真正推向市场。所以,财政注资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根本途径。

(二)缩小分母

1、优化资产结构,降低风险资产权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基本上呈现出这样一种格局:资产结构主体是信贷资产,证券和投资的比重偏低;信贷资产中高风险权数的资产比重大;国内贷款较多,对境外银行的贷款几乎为零,所以风险资产权重大。因此,在有效控制风险资产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要进行综合分析,努力发掘风险权重较低而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通过扩大股票、债券、同业拆借、投资等风险权数小的资产比重,缩小信贷比重,增加抵押、担保贷款比重,另外还可以实施资产证券化或资产出售,把风险权加重较高的贷款和其他资产转化为现金,降低资产方的风险水平和加权风险资产的总额,从而降低对资本的要求,以最终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

2、加大处理不良资产的力度,减少风险资产总规模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高,不良贷款余额大,是造成风险资产过高,资本充足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不良资产比率,控制不良贷款余额,就成为我国银行业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重要途径。

(1)全面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水平。不良资产处置工作要实现市场化转变,在充分利用催收、诉讼和呆账核销等手段的基础上,遵循市场化处置的原则,在法律政策允许的框架内,积极探索运用资产置换和转让、资产重组、资产证券化等市场方式加强资产保全,盘活存量不良贷款,降低资产方的风险水平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相应提高资本充足率。

(2)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新增贷款质量,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为了减少不良资产的比例,银行大量发放贷款,使得资产规模急剧膨胀,不但加大了银行的金融风险,也造成了经济的盲目过热,所以银行必须有意识地缩小贷款规模,加强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而不是采取粗放的方式去减少不良贷款的比例。商业银行要主动抓住新的市场机遇,积极运用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拓展优质客户,严格把握新增贷款投向,寻求提高经营效益的新的增长点,实现新增贷款的进一步优化。

四、结论

充足的资本可以减小银行破产的风险,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为银行的增长和发展提供资金,使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我国商业银行要在逐步进行深层次改革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经营理念、超前的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并通过加强处理不良贷款、完善资本金补充渠道、提高银行资产质量等资产方式共同提高自身资本充足率,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2] 姜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3] 许多、蒋正军,《多渠道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中国金融,2004,(4)。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篇3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作者信息:赵军(1982-),男,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79-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日趋频繁。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过去几十年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到2008年,全国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高等院校超过了700所。[1]商务英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的商务英语教师。

本文拟就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并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供在职的商务英语教师参考、借鉴。

一、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Perry(1980)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2]。贾爱武(2005)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教师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权威的人[3]。通俗地讲,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从“教书匠”提升为教学方面的“专业人士”[4]。

目前,我国商务英语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纯语言专业(包括英语文学、语言学、英语教育等),属于专业的英语语言教师;他们主要来自于专业英语教学或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岗位,教学内容多样,工作负担沉重;研究方向主要是英语文学、语言学、翻译等,属于纯学术型教师;他们虽都精通英语语言,可以用英语授课,但对相关商务知识缺乏了解,没有相应的商务工作经历,因此教学中不能对商务知识进行深入讲解,不能做到对商务知识及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缺乏针对性,操作性、专业性。

综合起来,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对矛盾:

(一)英语语言技能与商务专业知识之间的矛盾

商务英语是一门以应用语言学为主导、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其培养目标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能以英语作为工具、按照商务惯例和程序进行商业交流的专业人士[5]。商务英语教学既是英语语言知识的教授,也是商务专业知识的讲解。目前国内商务英语教师主要存在两类:第一类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大;他们属于英语语言教学者,擅长英语语言技能的教授,但缺乏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在遇到专业的商务问题时,便难以发挥,进行深入的阐述。这一类教师渴望获得丰富的商务知识。第二类人数较少,他们具有丰富的商务知识,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对金融、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也有涉猎;但唯一的不足之处是他们的英语语言功底较差,难以用熟练的英语教授商务英语课程。这一类教师想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功底。

这两类教师遇到的问题一致:难以将商务知识与英语语言的教授有机的结合,未能有效的实现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之间的矛盾

商务英语教师对教学及科研孰轻孰重的认识存在矛盾。一方面,商务英语教师多是半路出家,在承担商务英语课程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繁重;因此他们要花费大量时间备课,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收集、分析教学反馈。另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非常注重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其科研能力作为评判教师水平的依据;而且,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中,科研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为此,很多教师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压力很大。

这样一来,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任务及科研工作方面的矛盾便凸显了出来,对其教学及科研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专业发展需求与实现手段缺乏的矛盾

2006年,由黑龙江大学进行的全国商务英语教育调查表明:80%受访的商务英语教师认为要想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首先自身就应该是复合型的教师[6]。由此可见,教师对成为复合型教师的期望很高,对专业发展的需求很强烈。然而,由于商务英语师资缺乏,商务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负担沉重,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向复合型教师的目标前进;此外,教师所在学校没有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商务英语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体系,对教师的培训远远不能达到其专业发展需求,不能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当前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以自学为主,缺乏相应的实现手段。

这一矛盾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这一目标的实现,也会严重阻碍商务英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一直是教师教育研究的重点。就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而言,不同学者提出了各种建议。Wallace(1991)提出了3 个模式来概括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学徒模式(craft model),新教师像学徒一样观察和模仿有经验的教师(师傅),逐渐积累自己的经验,逐渐提高教学水平;应用科学模式(applied science model),教师学习外语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改进自己的教学;反思模式(reflective model),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观察他人教学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结合理论指导,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7]。Richards & Farrell(2005)全面研究了职前专业训练结束之后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归纳了语言教师教育和发展的11种策略:教师工作坊(workshop):短期的集中学习活动(研讨式);自我监督(self-monitoring):对自身行为进行观察、评估和管理;教师支持小组(teacher support groups):指教师组成小组,经常碰头并讨论各自的目标、关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和成败的经验;撰写教学日志(teaching journal):教师以书面形式记录课堂观察、反思及教学行为;同伴观察(peer observation):教师相互听课并进行反思;教学档案(teaching portfolios):将教学材料归档;关键事件分析(analyzing critical incidents):分析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或突如其来的事件;案例研究(case analysis):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对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同伴辅导(peer coaching):由一个教师帮助另一个教师或相互帮助;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 :两个或更多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并讨论有关问题;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活动[8]。

结合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商务英语教师实现其专业发展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教师培训,行动研究,专业实践,合作教学。

(一)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Freeman(1989)指出语言教师的知识及技巧可以通过培训获得。

由于职前及职后相关培训的匮乏,在职商务英语教师普遍缺乏商务英语学科知识,这不仅会削弱商务英语教师的课堂权威,而且会直接影响其课堂效率的提高;此外,商务英语教师缺乏商务英语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对商务英语教学(BE teaching)及普通英语教学(GE teaching)中技巧和方法的差异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他们在课堂设计、需求分析及课后评价等方面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一系列的挑战。由此可见,商务英语教师需要针对性的培训来弥补、提升商务英语知识及教学技巧。

对商务英语教师的培训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英语语言培训,旨在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技能,强化其英语语言能力;第二,商务英语学科知识培训,旨在让其了解相关商务知识结构,掌握经济学,管理学,金融,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拓宽商务国际视野;第三,商务英语教学知识培训,旨在输入商务英语教学理论,提高教师商务英语教学技巧及方法,升华其教学素养。

商务英语教师的培训依赖学校,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相关政策支持。培训方式、地点、时间可多样化,如短期的培训班,讲座,进修等,也可以是一年以上的国内外研修,学习等。

(二)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是教师为改善教学活动进行的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研究行为[9]。那就是说,教师需要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发展。

行动研究是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提高相关领域的知识素养--专业知识;从经验型走向科研型,注重反思与实践—专业能力;从关注教走向学,以学定教—专业品质;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民主与平等—专业品质。使教师更加灵活、开放的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及自尊心,还可以缩小教师期望及自我实现之间的差距,提高其人文素养,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三)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合格的商务英语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即一方面是语言教师,能够胜任语言教授及研究—理论讲授;另一方面,又必须是外贸领域的专家,通晓外贸知识,能够独立处理外贸事务—实际操作。

专业实践是增强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应加强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大教师到外经贸企业专业实践的力度;这样既可以使教师实际了解外经贸企业的运作机制,熟悉外贸领域的业务操作,获得第一手的案例资源,也可以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拓宽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质量。同时也鼓励商务英语教师积极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如BEC(Cambridge 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外贸业务员证、报关员证等专业证书,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迈进。

(四)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保障。布莱德曼于1989年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是同事间不断经过意见交换、感受分享、观念刺激、沟通讨论等方式来完成的,同事间关系的品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在合作教学中,不同背景的商务英语教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引导,共同探索,研究和总结商务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语言背景教师扩展其商务知识与技能,商务背景教师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新手学习、借鉴资深教师的教学经验[10]。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可采取全程合作方式及协助合作方式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有效的探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提高自身素质,服务学生,学校,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准民.商务英语本科培养方案中的几对关系[A].叶兴国.新形势下的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第八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Perry,P.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inspectorate in England and Wales. In Eric Hoyle & Jacquetta Megarry(Eds),world yearbook of education 1980: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London: Kogan Page,1980.p.143.

[3]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J].外语界.2005(1).

[4]程晓堂.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5]郭乃照,等.地方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发展现状与范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59-62.

[6]严明,冯莉.商务英语专业教育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Wallace, M.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8]Richards, J . & T. Farrel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Language Teachers: Strategies for Teacher Learning.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9]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篇4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现状

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从技术角度或者营销角度来看,实践都显得尤其重要。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真正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并不多,大部分教师普遍缺乏电子商务的实践意识。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于两种,一种是由经贸、计算机、市场营销专业转行而来的老师,另一种从高校本科或硕士毕业的老师。这两种来源的教师都没有电子商务企业的工作经验,缺乏电子商务专业的相关实践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总体表现不强,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部分专业教师基础知识不扎实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由计算机和经济管理相互复合的新兴专业,它对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要求较高。由于部分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调整过来的,他们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不太扎实。理论指导实践,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所突破。

2.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条件有限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实训场地有限,实训资金匮乏等问题,通过学校提供给专业教师的实践机会一般较少。另外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生活琐事较多,再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即使专业教师想要通过企业顶岗实习、校内实践平台等途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在时间和精力上也较难兼顾。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电子商务的专业发展、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所以探索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的领域技能知识,才能胜任专业教学岗位。针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我校首先在制度文件层面进行保障,并通过指导省内技能抽考、实践教学能力考核、指导校内专业实践平台、参加企业顶岗实践、指导电商竞赛活动、参加电商大会等多种具体活动进一步加强培养和提高其实践能力。在制度层面,我校相继推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关于青年教师实践技能培养的若干意见》、《关于暑期教师下企业顶岗培训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大力推动学校各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技能水平。

1.积极应对省内电子商务专业技能抽考,提升自身技能水平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技能水平,湖南省教育厅每年会抽取省内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组织技能抽考活动。由于专业技能抽考结果会影响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和学校招生,我校每年都会非常重视专业技能抽考活动,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专业老师在每年的技能抽考活动中会对技能抽考的五个模块进行强化掌握,以更好的培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快速提高新入职教师实践能力针对我校新入职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实践能力缺乏的现状,为督促新教师积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学院规定新入职教师三年内必须通过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否则将进行转岗处理。实践教学能力考核是由教师自主选择或学院指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师进行现场教学演示,着重考核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否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由各学科专业带头人、学院领导组成的考核组,通过系统的评价指标和一定的问题,进行现场考评,最终判断该名教师是否具备作为专业教师必备的实践教学能力。在这种考核制度下,新入职教师会特别注意在日常的实训教学过程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整理收集教学中学生实训的优秀成果,这种压力机制进一步促使专业教师主动提升实践能力。

3.加强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指导工作,大力提升平台师生实践动手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针对不同的电商岗位技能特征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相继建设完成了智越、网赢、服务外包三个校内实践平台。这些实践平台分别定位于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网店装修、网络贸易、网络营销、网络客服等相关服务和业务。校内实践平台由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加入,同时学校配置了平台指导教师,负责实践平台的全面运营。同时,实践平台通过市场寻找真实的企业项目,完全采用企业化市场运作方式。由于其业务类型和岗位技能与企业相似,因此实践平台在锻炼学生和指导老师实践技能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每学期期末,实践平台将会进行期末总结汇报,并与校内其他实践平台进行比较。由学生、指导老师、专业带头人、学院领导组成的评委进行综合打分,这就给专业指导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课堂教学之外,为了给实践平台承接更多的项目,更好的完成企业交付的项目,实践平台指导老师会主动加强成员的实践能力培训,同样会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实操水平,从而会对自身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4.积极参与企业顶岗实践活动,在企业中锻炼提高实践技能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锻炼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电子商务企业是应用电子商务最新理论和技术最为积极的组织,也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学生以后工作的主要去向。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可以进一步了解行业和企业现状、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职责以及电子商务最新的技术、观点。暑假或寒假期间,委派专业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是我校一直以来贯彻落实的一项制度安排。我校电子商务专业通常有两种类型的企业顶岗培训,一种是由专业教师联系当地知名的电商企业去顶岗实习;另外一种是由学院委派专业教师每年轮流去参加全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企业顶岗培训班,到企业的各个部门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和各个部门对技能水平的要求。例如我参加的2015年国培班,我们在实习企业的销售部、美工摄影部、运营推广部、客服部等部分都进行了详细的体验和认真的总结,通过1个多月的顶岗实践,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企业内电子商务运转的机制和必备的技能。另外,在国培班上通过与国内其他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师的广泛交流,也开拓了思路,增长了见识。除此以外,在当地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的重要促销时刻,如年中大促、双11等销售旺季,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将带领学生去做顶岗实习,并在相应的岗位顶岗锻炼,体验电子商务的真实交易,在现实业务中提升实践能力。

5.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电商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提升技能实践平台出人才,大赛也出人才。电子商务竞赛活动能够锻炼学生,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指导老师的实践能力。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积极参加各类电子商务大赛。不同类型的比赛项目能够锻炼不同方面的专业技能。近两年我们分别组织学生参加了“博导前程杯”电商技能大赛、湖南省第二届电子商务实战大赛、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技能竞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专业指导老师的技能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6.积极参加各类电商大会,分享电商企业精英经验我校经常通过多种渠道各种级别的电商大会信息,鼓励专业教师踊跃参加。专业教师通过参加电商大会,可以与电商企业精英进行近距离交流,从而把握企业电商发展的最新趋势,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意义

培养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教师个人发展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促进专业前瞻式发展在通过以上各个途径,培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专业教师比以往更加了解行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将专业建设与企业实践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时把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技术,促进专业前瞻性发展。

2.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促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通过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将会进一步改变专业教学理念和观念,更加注重课程教学的改革,将企业顶岗实践、电商竞赛活动积累的资源和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课程中,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3.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教师的更好发展通过指导专业技能抽考和电商竞赛活动、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和实践技能考核等一系列活动,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其更好的胜任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岗位。同时,通过实践水平的提高,也弥补了专业教师的技术短板,促进专业教师职业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目前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将严重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利于电子商务行业企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继续进一步探索培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制定各项制度政策,确保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更好的推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自身发展。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篇5

电子商务集群发展是现代化的一种发展形式,以现阶段市场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分析电子商务集群发展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实现;途径

现阶段,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较为迅速,而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作为一种新形势在实际发展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也为我国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方向和途径。我国很多区域对于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提出了多种发展形式,并且增强了对产业集群的构建和优化,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水平。在实际发展中,我国对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形式的研究较少,实际模式的创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结合多样化的优质方案,不断创新我国电子商务集群发展形式。

一、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竞争较大

对于产业集群中的电子商务企业而言,集群战略也就表示企业需要突破同行存在竞争的观念,不但要全面应用内部的优质资源,还要深入研究外界拥有的有效资源与产业链上相关的企业或者是相同企业构建一种彼此竞争但是又彼此协同合作的关系。但是,因为电子商务市场系统没有得到优化,总体数量上的供应关系出现不平衡一定会提升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竞争。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竞争一般展现为企业在产品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市场竞争没有平衡标准以及企业行为没有结合长远观念进行分析。在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中,很多同一类别的产品都是相似的物品,还有的完全就是相同的产品。同质化会让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的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无法划分单词,导致低价竞争的水平越来越大,因为竞争水平的逐渐增加,导致很多区域的市场管理并不标准,很多在技术、市场等方面不存在特色的企业会选择一些不科学的形式实施竞争,这样会致使市场价格出现混乱,企业出现诚信等问题。随着集群中企业之间竞争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会更加关注现阶段的竞争,将精力和资源全面融入到实际市场竞争中,但是没有结合技术的优化来降低成本的支出,从而获取最大的竞争优势【1】。

(二)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物流发展过慢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物流服务质量不高。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中包含了非常多的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其因为自身技术和资金的约束,无法自主管理物流,但是产业集群中可能存在的几个大企业也不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构建物流企业,因此一般会将物流服务外包出去,第二方是集群企业的首选。虽然第二方物流企业的数量非常多,但是实际服务质量却存在差异性,并且缺少专业的服务系统,以此导致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速度较慢。第二,缺少全面的物流标准。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大部分都是相同或者是类似的行业,其销售的产品也存在一定的相同点,这就需要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物流更为符合需求,为网络商品的包装、储备以及装卸、运输等工作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并且快速获取客户反馈信息和网络商品的反向物流。第三,物流信息化较低。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是依据计算机网络沟通的虚拟产业集群,多样化的交易都是依据网络平台实施的,信息传递高效,以此促使配套的物流服务企业也具备相关的信息。虽然我国的物流行业存在一定的范围和技术支持,但是并不能全面满足物流的需求,很多物流企业都存在信息网络建设不全面的问题,以此影响产业集群的有效性和完善性,为电子商务产业的集群发展带来约束【2】。

二、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引导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发展

引导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企业之间合作发展,有助于指导集群企业达到产业集群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防止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大量竞争。促使集群企业合作发展,需要从提升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异质性,创造以合作为导向的产业集群文化,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案。提升企业的异质性主要是以企业异质性素材为根本,结合多样化的资源促使企业之间的效益存在区别,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中企业产品的异质性,不但可以确保企业有效竞争,还可以引导企业之间彼此引导和帮助。集群文化是指导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创造优质的环境。核心企业需要做好集群文化的引导者,提升对合作和创新为导向的集群文化的创造,促使集群中企业一起学习,共同创新技术。

(二)引导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物流发展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构建统一的集群物流行业标准。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物流的标准化是依据物流科学化的目标,以整体产业集群物流系统为基础,设计专业化的工具、基础设施等,确保各部分系统的技术满足标准,从各项系统合作的观点为基础,整合整体产业集群物流行业的标准。第二,创造更为优质的集群物流信息化平台。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全面整合物理信息资源,结合信息的有效传递,可以科学调整社会物流资源,提升闲置物流资源的应用效率,整合社会经济资源。第三,有效创新和推广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特点主要是在于物流项目管理和设计方面的专业性,结合客户的需求和项目特点将物流工作划分给专业性高的第二方物流企业中,提升物流企业工作的效率和专业性。第四方物流是第二方物流质量提升的展现【3】。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包含了电子商务与产业集群两者的发展,两者之间彼此影响,彼此促进。我国的电子商务集群发展包含了第三方平台、龙头主导以及电子产业园型等,这样为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方向。以此为基础,促使我国电子商务产品集群发展的形式得到了有效的创新。因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多样化形式的分析,结合这些形式促使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全面发展,以此提升产业的竞争水平。

参考文献:

[1]蒋定福,岳焱.上海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推进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4,16:129-130.

[2]陈德刚.武汉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分析[J].特区经济,2014,10:164-166.

[3]但斌,胡军,邵汉华,张旭梅.电子商务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6,06:199-202+147.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 人才培养 地方外向型经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日益融合,商务英语作为世界大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产物,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培养合格的、适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商务英语人才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任。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商务英语的发展不容乐观,尤其是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只是在传统的英语课程里融入少量的且非系统的商务知识,如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其次是商务英语教师水平差强人意,英语专业毕业的老师商务知识匮乏,而商务相关专业毕业的老师的英语水平却又不尽如人意;更为重要的是各高校缺少商务英语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得师生缺少商务英语实际操作经验。因此本文试图以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探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途径。

一、完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课程是进行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载体,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精准定位的基础,课程体系是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后期,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理论应运而生。商务英语是以英语为媒介、以商务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一种ESP。纵览商务英语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商务英语的起步、成长、发展、壮大都是市场呼唤的结果。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是源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商务英语的发展更加顺畅,使商务英语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首先要明确商务英语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我国商务英语发展的初期阶段,课程设置多为行政行为,对于这种课程模式背后所依托的社会背景变化并没有深刻的认识。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无论是社会、各大院校还是教师都已经真切地意识到,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国际商务知识、熟悉国际商务流程、了解国际商务交际习惯且具有高水平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换句话说,市场发展需要国际通用型的商务英语人才,这应成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目标。其次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建设还要设置要以增设相关商务知识类课程。商务英语是“商务”与“英语”的有机结合,因此,商务英语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商务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在贸易、金融、管理、会计、财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还要传授给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使他们真正具备在商务领域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商务与英语的关系。具体来说,我们应以英语为主线,商务为背景,语言训练贯穿于商务英语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在现代科学发展呈现出各相关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趋势下,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必须增设相关交叉学科,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及时了解不同层面的广泛信息,以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是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基础,也是首要的原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的增设应引起格外的重视。商务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往来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经常需要同来自不同国家、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这就使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当今商务英语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跨文化商务交际是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重要课题。

二、提高商务英语师资水平

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一高校商务英语教师肩负着培养商务复合型人才的重任。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的整体水平令人堪忧。很多英语专业优秀毕业生成为了商务英语老师,他们的英语专业水平一流,但对相关商务知识一知半解,甚或完全不懂,只能现教现学;当然也有部分商务相关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商务英语教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技能尚可,但英语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此种现状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商务英语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努力提升商务英语教师水平。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的培养要注重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不仅要加强对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多渠道引进有实战经验的专业商务英语人才参与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

因此高校商务英语教师首先要熟知商务英语专业内涵。从传统意义上说,商务英语是指人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商务英语主要用于进出口贸易,因而又称为外贸英语和国际贸易英语。现在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深的层次融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之中,我们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现代商务英语的内涵和外延已得到扩展。商务英语不仅指我国对外贸易中使用的英语,它还应涵盖我国人民在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英语应用。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必须是符合时展的复合型人才。何雪莲(2012)曾指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的是在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智力潜能、复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并能够熟练使用外语来表述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可见当今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是很高的,高校商务英语教师首先要精通英语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外贸、金融、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涉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将具有夯实基础的英语专业教师外派到商务专业相关院校进修学习,全面掌握商务相关专业知识,融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为一体,再深入本地进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短期实践,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加强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不仅能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对商务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满意度。同时高校应积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引进社会各路优秀精英和“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来完善商务英语师资结构。如聘请国内外商务专业相关的企业专家来校讲学或做客座教授,或不定期邀请有丰富经验的商务英语从业人员来校分享经验。

三、构建商务英语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所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实践教学除了让学生利用商务英语教学实训系统等方式进行模拟练习,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在真实的市场和职场环境中进行商务英语相关业务实战练习。因此商务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商务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必要途径。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地域性或者办学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商务英语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渠道是进行校企合作。学校可以选择本地的如国际会展中心或者各类外贸公司进行合作,搭建长期的校企合作互动平台。学校不定期向企业派送教师或学生到企业实习,既能培养师生的商务英语实战能力,又能拓宽师生的视野。企业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与学校达成“订单式”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商务英语人才。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可以说让学校和企业双方达成了一种互利关系,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学生开辟了就业途径。而企业也在减少人才招聘和培养成本的基础上吸纳到了优秀的商务英语人才。因此作者认为,校企合作模式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四、结语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篇7

套用金庸先生的一句话说:凡是有商品的地方就有市场,凡是有市场的地方就有竞争,当然B2B企业的商品也不例外。如何让你的客户选择你的商品而不是竞争对手的商品,这当然有众多复杂的因素,但终究不可否认,品牌对于B2B企业客户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2B企业如何塑造自己的品牌?个人认为,简单来讲,可以从一个中心三条途径来着手塑造。

所谓一个中心,就是B2B企业必须以产品为中心,产品质量是品牌战略的核心。

首先产品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外观。外观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外观的好坏直接影响客户对于产品的选择。

所谓合适的外观,是指你的产品必须要与之安装的环境相适应,比如安装在办公室和安装在操作车间的设备,其对外观的要求自然是不同的,当然,产品的外观对其所使用的材料也会提出相应的需求。

其次产品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工艺。生产工艺的好坏和产品品牌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即使是外观大致相同的不同公司生产的不同品牌的产品,其生产工艺也必定存在着千差万别。一般来讲,好的品牌和一般性的品牌产品外观,其制作工艺还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别的。所以要想塑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对于外观及其生产工艺也要有相应的要求。

第三,良好的产品品牌,自然代表着良好的商品质量。比如耐用、节能,比如操作方便等等,这是一个良好品牌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所谓三条途径,主要是简单阐述一下,通过以下的三条途径,来进行B2B企业品牌的塑造。

第一条途径,塑造良好的品牌,要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良好的传播途径。

首先是传播媒体的选择。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产品,当然要选择适合自己传播的渠道来开展宣传工作,对于B2B类型的企业,一般来讲还是选择传统的传播渠道较多,比如纸介质媒体、网络媒体等。但在媒体的选择上,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媒体本身的地位档次及其受众人群,要与品牌自身的形象和受众人群相符合。比如在白酒行业,老村长品牌主要是通过《本山快乐营》以及一系列的本山电视剧来推向市场,而洋河、剑南春等白酒更多的是在商务电视节目、高端访谈电视节目中间插播广告。

其次,是业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形象。业务人员对于客户来说,就是公司的代表,其自身的修养、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以及对于产品业务的熟悉程度等,无不传递着公司以及所代表的产品的公司品牌形象。你想打造什么样的品牌,必须要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业务人员。

再次,公司员工的自我传播也无不透露着公司的形象品牌。品牌的塑造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工作,员工对于品牌的自我传播表现出公司对于品牌传播的程度如何,同时,良好的品牌能够增加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我们时常能够听到来自世界五百强的员工总是自豪的说我在某某某公司工作,却鲜闻有人说来自于某个不知名的小公司工作。这是员工的一种荣誉感、自豪感,也是员工对于公司品牌形象的自我传播。

第四是客户途径的传播。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客户对于品牌形象的传播,从面上来讲,其影响范围可能不会很大,但从质上来讲,其影响深度绝对不可忽视。一般来讲,对于B2B企业客户,相互之间的交流,其交流对象必定也是企业自己的潜在客户,说不定还是一个意向客户,所以客户的传播的好坏对于受众客户是否选择你的产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客户传播的信息的良莠企业自身是无法掌控的,这一方面需要公司有良好的产品,同时也要求公司要要有一套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第二条品牌塑造的途径,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售后服务系统。对于B2B企业而言,再好的产品,也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问题并不怕,关键是有了问题,企业会有怎样的售后服务响应,这对于品牌形象而言很重要。良好的售后服务响应,绝对能使你的品牌形象增值,同时也意味着获得更大的市场,相反,如果售后服务做不好,不仅现有的客户将会逐渐流失,还极有可能会失去现有客户背后的那一大群客户。 如何做好售后服务?当然除了建立一套完善而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之外,我们还需要时常进行客户满意度分析,针对客户服务的得失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渠道管理和控制体系。

当然,对于市场的领导品牌而言,良好的售后服务还不能仅仅只是满足客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超出客户的预期。比如说我们承诺接到维修电话24小时内上门服务,而实际上如能做到不超12小时就有人上门,这就是超过预期。并且提供非常专业技术的服务,这时顾客表现出的心理就会是满意。另外对于售后服务人员做的其他一些额外服务(如相关产品的使用注意事项等),则就会给顾客一个惊喜。在这个时候,顾客表现出来的满意是发自内心的。

品牌塑造的第三条途径,就是持续创新。

首先是对于产品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原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品牌战略的基础。技术创新和品牌锻造是相辅相承的。企业的活力主要表现在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而产品获得竞争力靠的是技术创新。通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把科研成果变成新产品,包括品牌产品或新工艺,并开始商业化生产、销售活动,最终才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上的享受。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没有强大的科研力量作后盾,不把握好市场变化,不去推出领先世界潮流的产品是无法在市场上长存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创品牌提供技术和物质上的保证。

其次是对于品牌传播的创新。品牌传播是塑造品牌的主要途径,一层不变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活动,必定会使品牌逐渐失去其应有的活力。不同的传播平台都有着不同的属性和传播形式,如展会、技术交流会、客户回馈活动、公关活动、各类型的广告等,品牌传播创新的背后一定是品牌形象的提升(当然这要求是良性的传播创新),伴随着品牌传播创新的推出,也必定蕴含着一个个商业机会的萌芽。

再次是通过对产品售后服务的创新来实现品牌形象的提升。当今世界,售后服务质量组建成为各个行业内部竞争的焦点,如何通过售后服务的创新来实现品牌形象的提升,我认为这是品牌塑造的关键因素。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人力资源培训 创新途径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济的全球化导致银行竞争机制更加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服务质量的完善,对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培训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各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创新人力资源培养途径,把人才质量作为推动银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培养现状

人力资源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培养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虽然明确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相关的培训机制并没有完善到位。首先,开展培训课程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更多的是对于员工工作技能的培训,对员工企业文化以及职业素质培训涉及较少。其次,商业银行目前采取的培训方式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将培训和员工的岗位进行结合,影响了员工培训过程中岗位价值的体现。另外,商业银行对员工开展培训缺少相应的反馈机制,多数企业重视的是培训过程,而忽视了培训结果的反馈,这样很多员工没有将培训内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二)企业领导缺乏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导致培训理念落后

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部分商业银行看待事物比较表面化,认为对员工培训是一种短期内没有回报的投资,这种观念影响了企业培训工作的正常落实。即便是开展培训的企业更多地也是注重工作技能培训,并未举行提高员工职业素质能力的培训讲座,这种理念制约了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良好的工作习惯。

(三)忽视了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注度

目前商业银行对员工开展培训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关注度不够,尤其是处在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发展重视,导致很多员工对工作发展前景不明确,工作中缺少热情与积极性、进步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银行的发展。

二、 加强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培训的创新途径

加强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培训创新途径是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措施,为了使人力资源更加满足社会的需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将培训模式与员工的岗位进行链接

培训是为了促进人力资源的进步,发挥人力资源自身最大潜力为银行获取经济效益。因此,开展培训模式应该结合实际,适应员工岗位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培训的重要性。在确定培训内容时,首先应该明确参加培训课程人员的岗位职责,了解处在当前岗位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根据这些内容选择培训材料才能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同时,重视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让员工有明确的工作发展前景,尤其是针对那些处在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以及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前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健全商业银行的培训激励制度

有相关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能力获得肯定及鼓励后,他所创造的价值和财富会比平时高将近一倍”,可见激励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具有很大作用。因此,作为商业银行的人事管理人员,应该重视对于员工的培训,并且在培训过程中加强对员工的激励措施,肯定他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完善商业银行的培训激励机制,第一,要将培训作为一个内部的激励措施来执行,让员工明确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能够在培训中获得晋升的机会,这样员工就能积极参与到培训课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得到领导的重视。第二,银行要把培训和员工的岗位考核、薪酬水平、职称评定以及干部选拔等挂钩,将员工能否顺利通过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将培训作为业务管理的延伸,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培训效果。

(三)保障培训资金完善培训内容

银行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投资,银行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大对于员工的培训投资,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为了提高培训效果配备现代教学技术。培训资金的落实需要科学的管理,商业银行必须完善对资金的管理制度,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方面。同时,银行还应该根据工作的需要不断完善培训内容,不仅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文化层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员工掌握与银行业相关的贸易、工业、财税等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了解当前国际或国内的最新管理技术,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三、结束语

人力资源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应该顺应时展的需要,不断通过培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商业银行领导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要不断创新对人力资源的培训途径。

参考文献:

[1]段会杰.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理人. 2010(21)

[2]林玉袖.浅谈国有商业银行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黑龙江金融. 2011(04)

上一篇:医保科的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绿色金融指导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