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农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14 20:43:41

高质量农业发展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1

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县委“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开展以来,我们多次召开党委会、座谈会、演讲会,发放了调查问卷,并组成三个调研组深入到乡村、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围绕乡村振兴、农村经济管理、品牌建设及扶贫攻坚开展调研,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们挖掘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了解到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亟需支持的内容,明确了我们未来工作的方向。对照“七破七立”、对标先进,我们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高质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乡村振兴总方针,结合全县农业经济实际,重点抓好三大攻坚项目:

一是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2019年,计划落实高效经济作物面积84.5万亩,比上年新增22.5万亩,其中,蔬菜新增4.4万亩、花生新增6.3万亩、辣椒新增1.5万亩、地瓜、谷子等其它经济作物新增10.3万亩。

二是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建设孟家高标准设施蔬菜、花卉,丁家房冷棚葡萄、叶茂台花生、秀水河子红干椒等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96个,强力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设施化、科技化、品牌化、标准化。

三是加大支持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重点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工作,围绕都市农业、农产品加工区、农村电商等各类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加大扶持、投入力度,资金扶持要达到3500万元以上。

第二,高水平推动科技兴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乡村振兴更是离不开科技支撑。我们要突出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同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以都市农业、设施产业、农村电商为重点,建立由省、市专家牵头,由本地人才参与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0个以上。

二是组建由“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大专家+本地产业人才”组成的农业科技研发团队,助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新技术、新品种普及应用,全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要达到100项(个)以上。

三是开展优秀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行动。继续同辽宁青创全面合作,积极向国家、省、市申报新型职业农民及新农人培训项目,计划培训1000人以上。

第三,高标准开展扶贫攻坚。扶贫工作既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我们发展的责任所在。解放思想,更要心系扶贫工作。下一步,我们要在四个方面下大功夫。一是在特色产业培育上下功夫;二是在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功夫;三是在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四是在贫困人口致富能力培养、脱贫动力激发等方面下功夫。做到精准扶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第四,改革创新引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康养、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要善借市场之手,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打造支柱产业,推进规模经营。要善用群众之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群众所盼变成我们所为。要让农业成为现代产业,让农村成为美好家园,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还要立足实际和资源禀赋,发掘、放大、做强法库都市型现代农业。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2

进入21世纪,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进行大量补贴,同时启动阳光工程培训,在这大好形势下,县农机校抓住培训时机,对农业机械驾驶员进行系统培训。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农机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做出了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方向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政策,做好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针对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和管理、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为了不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还要让他们学到新知识,学校派教师下乡讲课,到农机驾驶员家里,到农机修配厂、农机修理部、配件商店,进行一对一讲课,围绕上述培训目标,适应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尽其才,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现实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的教学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销售能力为一体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试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试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要加强考核,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提倡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3

关键词 品牌农业;转型发展;意义;机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348-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不仅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形势下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发展品牌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适应农产品消费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当前形势下,发展品牌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符合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必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 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意义

1.1 发展品牌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比重逐渐降低,农业生产资源也受到了极大挑战,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时有发生,普通农产品滞销或价格低迷,直接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市场调查发现,品牌农产品价格坚挺,市场销售火爆,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中的重要生力军。因此,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是连通普通农业生产与高端消费市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2 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需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多数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然而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明显不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依然凸显,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国外一些农产品,凭借其品牌效应,不断抢占国内市场,对我国传统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冲击。发展品牌农业,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有效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变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从而有效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1]。

1.3 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形式

当前,随着各级监管部门的不断努力和共同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标准化生产推广不够,农民素质偏低,生产管理粗放,监管和检测不到位,农产品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品牌农业其实也就是质量农业,通过品牌农业的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近几年的“三品”认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成了国内品牌的典型代表。

1.4 发展品牌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党的十提出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新型农业现代化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质量要求来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也是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种养、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的过程,因此,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体现[2]。

1.5 发展品牌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农业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和效益的比拼,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要素向品牌要素转化,有利于实现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符合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农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2 品牌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1 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竞相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品牌农业发展正逢其时。品牌农业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品牌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有力体现,抓住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快品牌农业的发展步伐,通过品牌工程实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3-4]。

2.2 农业组织化的机遇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内容,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关键在于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户的集约经营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这些更离不开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只有实现品牌化发展,规模化和组织化的效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才能得到充分激活。抓住农业组织化的机遇,抓好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的品牌培育,促进农业品牌率的提高。

2.3 消费者需求的机遇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不仅只注重吃得饱,而且逐步向吃得好转变,农产品的消费也将逐渐由商品消费向品牌消费转变,产品的供求关系也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只有迎合消费需求,大力发展质量有保障、产品可追溯、品牌有声誉的品牌农产品,才能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3 品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地方政府重视不够

品牌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已经引起了高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纷纷出台政策、开展活动进行支持和鼓励,但是许多地方政府仍然没有从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中转变过来,没有把品牌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导致品牌农业发展的“上热下冷”,没有应用于农业发展实际。

3.2 农民群众认识不足

当前许多地方都在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农民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思路不广、方法不多,仅仅局限于产量的提高和市场规律的主观认识,缺乏对品牌发展的研究,同时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难以创建有影响力的品牌,品牌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难以显现。

3.3 品牌建设管理不力

当前,在品牌建设上,重创建,轻培育,缺乏必要的宣传和管理,品牌的生命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评选和有效的监管,个别认证机构把关不严,各类品牌评选泛滥、质量不高,失去社会公信力;品牌获得单位缺乏对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规范生产约束力,品牌质量得不到保证,品牌发展受制;政府对品牌的监管保护不力,假冒伪劣品牌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度。

3.4 品牌市场培育滞后

当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在开展各类品牌农产品评选活动和“三品”认证,许多合作组织、企业和个人也认识到品牌农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纷纷参加品牌评选和各类认证,但是由于品牌农产品市场培育不够,获得品牌的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极大影响了群众创建品牌的积极性,这是品牌农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4 品牌农业发展的对策

4.1 广泛开展品牌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

各级各部门应该开展不同形式的品牌农产品评选活动,筛选出具有地方特色和质量保障的产品进行命名、包装、宣传和推介,提高地方农产品的知名度;要积极组织参加不同类型的品牌推介活动,让本地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宣传推介自己的特色产品,让地方品牌农业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2 全面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扶持力度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企业发展品牌农业,培育出更多的地方品牌;要在科技、信贷、项目等方面进行支持,让品牌拥有者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活力,促进品牌农业做强做大。

4.3 有效提高品牌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在品牌创建和品牌监管上下功夫,严把品牌农产品质量关,提高对品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频次,全面检查,严格要求,认真把关,加大惩处力度,把品牌农产品做成放心安全的农产品;要把品牌创建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载体,使之彼此相依,共同提高。

4.4 切实加强品牌农产品的保护力度

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保护力度,打击假冒和损害品牌农产品的行为,维护品牌农产品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把品牌农产品的保护等同于其他商品品牌的保护,工商、农业、质监等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品牌农产品的致密防护网。

4.5 全力构建品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利用“农超对接”等有效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组织相关企业探索优质农产品流通的新领域、新方法,利用现代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拓展流通方式,加快交易速度,构建全新的品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 参考文献

[1] 杨晓明.实施农业品牌化的战略意义[J].农业与技术,2012(9):34.

[2] 王中.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及其发展机制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8-51.

[3] 王中,卢昆.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基本内涵及其经验启示――以平度“马家沟芹菜”品牌培育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42-46.

[4] 徐振宝,孙芙,于雪恒,等.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51,356.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不仅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形势下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发展品牌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适应农产品消费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当前形势下,发展品牌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符合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必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 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意义

1.1 发展品牌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比重逐渐降低,农业生产资源也受到了极大挑战,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时有发生,普通农产品滞销或价格低迷,直接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市场调查发现,品牌农产品价格坚挺,市场销售火爆,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中的重要生力军。因此,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是连通普通农业生产与高端消费市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2 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需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多数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然而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明显不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依然凸显,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国外一些农产品,凭借其品牌效应,不断抢占国内市场,对我国传统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冲击。发展品牌农业,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有效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变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从而有效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1]。

1.3 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形式

当前,随着各级监管部门的不断努力和共同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标准化生产推广不够,农民素质偏低,生产管理粗放,监管和检测不到位,农产品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品牌农业其实也就是质量农业,通过品牌农业的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近几年的“三品”认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成了国内品牌的典型代表。

1.4 发展品牌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党的十提出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新型农业现代化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质量要求来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也是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种养、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的过程,因此,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体现[2]。

1.5 发展品牌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农业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和效益的比拼,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要素向品牌要素转化,有利于实现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符合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农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2 品牌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1 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竞相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品牌农业发展正逢其时。品牌农业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品牌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有力体现,抓住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快品牌农业的发展步伐,通过品牌工程实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3-4]。

2.2 农业组织化的机遇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内容,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关键在于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户的集约经营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这些更离不开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只有实现品牌化发展,规模化和组织化的效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才能得到充分激活。抓住农业组织化的机遇,抓好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的品牌培育,促进农业品牌率的提高。

2.3 消费者需求的机遇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不仅只注重吃得饱,而且逐步向吃得好转变,农产品的消费也将逐渐由商品消费向品牌消费转变,产品的供求关系也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只有迎合消费需求,大力发展质量有保障、产品可追溯、品牌有声誉的品牌农产品,才能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3 品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地方政府重视不够

品牌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已经引起了高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纷纷出台政策、开展活动进行支持和鼓励,但是许多地方政府仍然没有从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中转变过来,没有把品牌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导致品牌农业发展的“上热下冷”,没有应用于农业发展实际。

3.2 农民群众认识不足

当前许多地方都在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农民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思路不广、方法不多,仅仅局限于产量的提高和市场规律的主观认识,缺乏对品牌发展的研究,同时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难以创建有影响力的品牌,品牌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难以显现。

3.3 品牌建设管理不力

当前,在品牌建设上,重创建,轻培育,缺乏必要的宣传和管理,品牌的生命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评选和有效的监管,个别认证机构把关不严,各类品牌评选泛滥、质量不高,失去社会公信力;品牌获得单位缺乏对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规范生产约束力,品牌质量得不到保证,品牌发展受制;政府对品牌的监管保护不力,假冒伪劣品牌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度。

3.4 品牌市场培育滞后

当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在开展各类品牌农产品评选活动和“三品”认证,许多合作组织、企业和个人也认识到品牌农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纷纷参加品牌评选和各类认证,但是由于品牌农产品市场培育不够,获得品牌的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极大影响了群众创建品牌的积极性,这是品牌农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4 品牌农业发展的对策

4.1 广泛开展品牌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

各级各部门应该开展不同形式的品牌农产品评选活动,筛选出具有地方特色和质量保障的产品进行命名、包装、宣传和推介,提高地方农产品的知名度;要积极组织参加不同类型的品牌推介活动,让本地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宣传推介自己的特色产品,让地方品牌农业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2 全面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扶持力度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企业发展品牌农业,培育出更多的地方品牌;要在科技、信贷、项目等方面进行支持,让品牌拥有者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活力,促进品牌农业做强做大。

4.3 有效提高品牌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在品牌创建和品牌监管上下功夫,严把品牌农产品质量关,提高对品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频次,全面检查,严格要求,认真把关,加大惩处力度,把品牌农产品做成放心安全的农产品;要把品牌创建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载体,使之彼此相依,共同提高。

4.4 切实加强品牌农产品的保护力度

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保护力度,打击假冒和损害品牌农产品的行为,维护品牌农产品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把品牌农产品的保护等同于其他商品品牌的保护,工商、农业、质监等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品牌农产品的致密防护网。

4.5 全力构建品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利用“农超对接”等有效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组织相关企业探索优质农产品流通的新领域、新方法,利用现代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拓展流通方式,加快交易速度,构建全新的品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 参考文献

[1] 杨晓明.实施农业品牌化的战略意义[J].农业与技术,2012(9):34.

[2] 王中.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及其发展机制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8-51.

[3] 王中,卢昆.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基本内涵及其经验启示――以平度“马家沟芹菜”品牌培育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42-46.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4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优势;对策;贵州毕节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03°36′~106°43′,北纬26°21′~27°46′,正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平均海拔1 400m,全区总面积26 844.5km2,大部分地方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适中,年平均降水量848.6~1 394.4mm,境内山清水秀,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适宜。随着毕节试验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农产品品质要求更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健康有序地发展,特分析了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提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对策。

1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

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在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取了突出的成效。截至2009年9月,全区已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7个,产地规模达37 107.1hm2;截至2009年7月全区已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30个。其中:种植业产品25个,年产量71 547t;养殖业产品5个,年产量10 960t。组建了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全区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农产品主销区域进行农残检测,逐步探索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同时依托山区资源,充分利用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业,已初步创建无公害大米、辣椒、西红柿、竹荪、核桃、茶叶、马铃薯等基地近1 777hm2,重点开发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培育了一批种植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奠定了一定基础。

2存在的问题

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为全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农产品安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做出了贡献。但与先进地区比较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地方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大,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进程缓慢;二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还不深入,广大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投入品源头治理尚待加强,销售和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农残超标率在个别县(市、区)仍较高;四是农业标准化基层推广队伍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和面积小,生产基地建设滞后,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尚待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有待建立、健全;六是各级财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财政支撑保障措施。因此,为进一步促进毕节试验区无公害农产品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构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长效机制。

3发展优势

3.1优越的自然资源

毕节试验区气候冷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植被覆盖较好,加上境内工矿企业少,水质和空气质量很好。由于海拔高差大,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适宜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3.2产地环境质量优势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地貌复杂、经济基础薄弱等多方因素,加之毕节试验区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决定了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农业发展落后,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植被较好,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理想地区。

3.3明显的区位优势

东部和南部与贵州省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区内县级公路已实现柏油化,通乡公路已逐步推进,国家规划的多条高速公路在毕节交汇,交通便捷,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带来了良好的商机。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各级部门应切实履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职责,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保障质量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大力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1]。

4.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力度

由于生产过程控制薄弱,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必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积极指导企业和农户合法用药、合理用药。积极推行种养殖企业和农户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制度,切实把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生产关[2]。

4.3加大农产品监督抽检工作力度

要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一是依法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监督抽查工作。二是组织对全区主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重点监督抽查,针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追溯不合格产品源头。

4.4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全区各级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行政执法能力,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3]。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指导。要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经营、使用禁用农药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抓好源头治理工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营造一个良好的农资市场环境。

4.5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准出制建设

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制度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是清除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消费市场的关键环节[4]。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准出制度相衔接,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要摸清源头,把好质量关、市场关;生产基地要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销售,对进入市场的合格农产品有所标识,特别是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

4.6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手段宣传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危害,教育生产者和经营者自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序开展。

5参考文献

[1] 黄如鑫,王志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发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8(6):267-268.

[2] 郭慧飞.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分析与对策[J].现代种业,2008(5):20-21.

[3] 杨玲,胡彩霞.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新疆农业科技,2008(3):7-8.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5

【关键词】 农田水利灌溉 质量问题 对策措施

水资源是生命的源泉,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农业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视的问题,修建水利工程,用水灌溉,造福人类。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故国之一,在古代是世界上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农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农田水利灌溉技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的改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历几千年的农田水利灌溉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在传统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中注入现代化的元素,才能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田水利灌溉概述

农田水利灌溉体现了人类为了生存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是保证农产品增产和农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的水资源在总量上比较丰富,但是人均占有很少,南北水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很大,北方水资源严重不足,南方水源丰富,大部分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因此,水资源比较贫乏,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所以要注重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农田水利灌溉要结合当地的水资源存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在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上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地方资源的情况有重点、有目标水利灌设施的投标与建设,用最少的资本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率、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2 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现状

(1)管理方式比较粗放,存在着盲目性管理。目前,农田水利灌溉的管理存在的问题体现在管理方式的粗放和盲目。农田水利灌溉的粗放是指已经建成的许多水库质量不合格,灌溉渠道被淤泥堵塞,农田水利灌溉低效。部分水库仍然是不合格的水库,在农田水利灌溉中,起不到农田灌溉的有效作用,还有可能在汛期造成巨大损失。我国的许多农田水利的灌溉渠道失修已久,而且是土质渠道,长久使用之后造成了大量的淤积和堵塞,而且大量的水在渠道的输送过程中渗透到渠道夯土中,从而降低了农田水利灌溉质量和水资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交通、自然环境和经济等条件也是影响农田水利灌溉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2)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落后,工程资金不到位。在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上,缺乏足够的资金,预算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无法建设出高质量和现代材质构成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这制约了农田水利灌溉的质量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工业发展获得财政收入回流到农业中,工业反哺农业,使得现代化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得到了兴建,奠定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规模的扩大,农业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费用也相应的增加,这给当地的财政支出和资金的集资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农田灌溉水费的收缴不到位和维修不够,会进一步影响农田水利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3)水利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组成方式,组成方式和组织结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管理系统,并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实现管理任务和管理目的。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建立有效的科学管理体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农田水利灌溉的管理上,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能够促进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提升来说,需要建立一定的科学的水利管理体制来促进各项工作及时到位和保质保量的完成。

3 加强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有效对策

(1)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对于灌溉超过额定用水的水费要加价收费,对于能够节水的农户给予补偿,这些都是有效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不仅可以推动节水灌溉的发展,更能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节水农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做好节水灌溉规划,摆脱农业发展的盲目性和粗放性。对于很多的中低产的农田的灌溉,需要选择相应合适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节水农业的计划,不能盲目地引进样板工程,让中低产田也能不断地改善本身的土壤,提高农田水利灌溉的质量,提高效益。

(2)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资金投入。虽然发展农田水利建设需要拓宽融资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但是目前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还是主要依靠政府和国家的投资。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够建设出有效的水利工程,只有加大资金的投入,才能够不断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提高。另外,节水农业中的奖惩机制也需要资金来支持对农民节水行为的奖励。只有投入相应的资金,才能够很好地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促进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提高,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体制改革。要想提高农田水利灌溉的质量,就要不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体制的改革,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制度。过去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使得很多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维护的责任无法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者组织身上,这是农田水利灌溉质量无法提高的关键原因。推进农田灌溉工程的管理体制,就是要明确这些水利建设的职责,让每一项农田水利灌溉的任务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负责的部门或者组织。只有推进体制改革,促进责任的分配到位,明确分工,才能够不断促进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提高。

4 结语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灌溉的质量正在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管理不善、资金不足、体制不健全等一系列的原因,这些都不仅仅是我国农田水利灌溉质量提高上的阻碍,更加是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在未来的农业发展道路上,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农田水利灌溉的质量,才能够很好地促进我国的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文斌.提高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有效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9).

[2]严小利,郭智旭.加强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有效对策探讨[J].河南科技,2014(10).

[3]严小利,郭智旭,严小龙.加强农田水利灌溉质量的有效对策探讨[J].河南科技,2014(10).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6

关键词标准化;现代农业;基本特征;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现代农业的重要指标,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大的社会经济条件,现代农业有着明显的时代和区域特征。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特征之一,标准化在稳定农产品质量、农业产业化、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发展对标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精确高效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范市秩序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无论是大规模农场化经营还是设施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标准化的支持。大规模农场化经营所必需的机械化、农艺与农机相适应的生产方式,都是标准化的成果。设施农业更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科技、高标准精确农业生产。因此,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流通的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进而推动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导致的农产品污染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些问题的出现或多或少都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有关。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进行严密的过程监控,使得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要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也要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农村经济信息建设也要标准化。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和农业市场化的过程[2]。

1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欧美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证明农业现代化是在工业现代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1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持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是农业产业吸引人才和资本进入的重要指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1.2具有很强的区域特色

农业对环境的依赖很强,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其所处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因而现代农业有着很强的区域特色,这也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但是农业资源又是脆弱的,部分资源如淡水等又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注重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

1.3科技贡献率高

现代农业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现代工业装备的,其基本特征是:技术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被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同时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产业。

1.4市场化程度高

传统农业最重要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因而现代农业只有面向市场,提高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才能建立起科学完整的产业体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2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2.1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1)标准体系的过程控制作用。标准化最重要的作用是过程控制作用,即准确识别过程、制订优化的程序和方法,实施标准得到最佳秩序、持续改进和提高,也就是常说的PDCA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准确地识别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建立起系统化的标准,就形成了覆盖农业生产和加工全过程的标准体系[3]。标准体系的实施将强化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使农产品的质量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而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生产过程不可预期性更强,也就是农业生产的结果即是最终的农产品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大,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就会使最终的产品质量失去控制,近年来反复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就证明了这一点。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尤其重要,只有过程受到生产者和监管方法的控制,才能确保生产的结果符合市场的预期。

(2)保障农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农产品是农业生产和加工的最终结果,是农业生产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农业产业利润实现的载体。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提高,因而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是持续变化的,或者说是持续提高的。农产品质量的最直接体现就是产品标准。产品标准是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的核心,也是农业生产的目标。农产品质量标准既能够客观地反映市场,又能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不断改进和提高,再回到生产环节,对生产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生产过程的标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4]。

农业标准化还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我国90%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如有机农产品、农业GAP生产等都是更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同时,由于我国标准“门槛”低,加之检测能力弱,客观上为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便利。在此形势下,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的实践证明:农业标准化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的战略要求。

农业标准化既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可以成倍地提高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同时,标准的提高又会推动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既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行为标准化的过程,也是规范千家万户农民生产行为和应对千变万化农产品市场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2.2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标准化

(1)土地制度。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素之一,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制度,这是由于农业对土地资源的严重依赖决定的。无论从历史还是国外发展历程看都是如此。我国农业过去逾30年所取得的成果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承包制基础上的,曾经给中国的农民带来了实惠和富裕,也在部分上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但从现代农业标准发展的要求来看,从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来看,这种划地为制的承包显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大多实行的是私人农场主或农田主制,这种形式也许更便于实施企业化式的标准化管理。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着力推进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即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基础上,鼓励土地经营权的流动,在一定范围内扩大农业生产的组织规模[5]。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必要探索一条更适合于我国国情、更利于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的土地制度。

(2)农业产业化的市场规范机制。现代农业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产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必需条件。而我国农业产业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近几年来很多农产品出现价格的巨幅波动,造成农民收入大幅降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者综合素质还比较低,还不具备直接面向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规范机制未完全建立起来,流通环节对农产品市场的主导作用太强,农业专业化合作社未能真正发挥联系市场的桥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的波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国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都是由专门的协会或公司来组织,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协会标准等都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因此,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规范机制和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3)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最明显的标志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不断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条件。而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又要求不能片面地追求大规模农场化生产,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是人们现实的选择。标准化作业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规范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控制水平,对农产品质量稳定起到保障作用。

探索不同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化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的方式。最高水平的专业化生产应该是社会化,也就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部分产品或服务进行工业化改造,利用工业化的成果来提高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现实情况下涌现了很多农业组织,要充分利用标准化“统一、简化、选优”的原则进行组织,获得最佳秩序,以确实提高生产率。

3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离不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标准化是现代管理和现代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生产追求的高质量农产品需要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机械化需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标准化;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生产、精准农业都需要更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来控制生产过程,因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需要更加重视标准化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4参考文献

[1] 金人宪,王瑛.农业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307,309.

[2] 杨谨,杨娜.标准化在实现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211-212.

[3] 邹冬梅,陈成海,陈业渊.实施农业标准化 促进热带现代农业发展[J].热带农业工程,2009,33(6):53-56.

[4] 李青常,杨永霞,范黎,等.充分发挥标准化生产的作用 稳定烟叶质量[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0):137-139.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7

为了进一步了解吉林省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进展,本刊记者采访了吉林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陈树才站长。陈站长针对吉林省农机试验鉴定站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及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做了详细介绍。同时,陈站长还对未来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1.开展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的意义

1.1 实施农机试验鉴定可以促进农机生产企业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确保农机产品的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省农机鉴定站按《吉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等规定及推广鉴定通则和大纲,对申请鉴定的产品进行技术要求与性能试验、安全性检查、可靠性试验,并做出适用性评价,审查产品的使用说明书、三包凭证,对企业生产条件进行审查,对产品用户进行调查,全面考核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做出技术评价,评定是否适于推广,同时对生产企业是否具备稳定生产合格产品的条件和相应的售后服务能力,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正常进行审查和评价,定期公布经批准通过推广鉴定的产品和企业,公布相应检测结果, 为农业机械的选择和推广提供依据和信息。实践证明,实施农机试验鉴定可以从农机产品生产源头上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机产品符合“四性”要求。

1.2实施农机产品质量监督,规范和净化农机市场,促进农机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省农机鉴定站受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省农委、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等有关单位委托,开展了一系列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农机质量调查、农机质量安全普查、流通领域农机产品质量专项治理和打假及首次进入省内销售的农机产品适用性试验等工作。充分发挥了质量监督检验职能,严把产品质量关,整顿和规范了农机市场秩序,有力打击了劣质农机产品,净化了农机市场,促进了我省流通领域的农机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1.3开展农机质量投诉受理工作,维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省农机鉴定站作为“吉林省消费者协会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认真落实《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在省内各市、县建立投诉分站并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形成了投诉受理网络,随时收集各地农机质量投诉情况和信息反馈,特别是对补贴机具质量状况的反映和投诉,进行了及时有效地处理,挽回了农民和用户经济损失,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

2.吉林省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取得的成效

2.1农机试验鉴定工作

近几年,由于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我省农机企业有了一定发展,省农机鉴定站每年都完成100多项省级农机鉴定任务,2010年又有了较大突破,承担部级推广鉴定43项。不断强化农机试验鉴定工作,一是严格按《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等有关法规文件要求实施农机鉴定工作,切实把好农机鉴定关;二是结合外部和内部定期培训,提高试验鉴定人员能力;三是争取多方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和试验仪器设备的投入,不断提升鉴定能力;四是开展鉴定发证后的监督管理,加强证书有效期内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农机产品质量稳定;五是改进和提高服务意识,举办农机生产企业培训班,重点宣传国家对农机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惠农政策,农机鉴定的有关事项等,指导企业做好农机鉴定;六是突出重点产品,开展选型试验工作,尤其是我省农机化薄弱环节的农机产品,对机具的作业性能、可靠性、适应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评价,选出适用我省的农机产品;七是制修订了省级推广鉴定大纲,规范了鉴定工作程序。

2.2农机产品质量跟踪调查工作

省农机鉴定站多次承担农业部和省的农机产品质量调查、农产品安全普查工作,分别开展了玉米收获机械质量调查、深松机和联合整地机的质量调查、10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的质量调查、轮式拖拉机和履带式拖拉机产品质量安全调查、农用挖掘机、装载机质量安全普查等工作。通过农机产品质量调查和安全普查,深入掌握了在用农机质量状况,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3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和维权工作

省农机鉴定站设专人负责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和咨询工作,切实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来调解和处理投诉,同时以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的“3・15”各种活动为载体,进行农机质量特别是补贴机具质量投诉现场受理、咨询。几年来共受理各类农机产品质量投诉200多起,接听质量投诉咨询电话近千个,为农机户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

2.4农机标准制修订工作

充分发挥设在省农机鉴定站的“吉林省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职能,除正常有序地开展了农机标委会的日常管理工作、按计划完成农机标准制修订工作外,争取行业标准制修订任务,加强与省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制订我省农机标准化体系规划,加强我省农机产品技术标准的制修订步伐,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2001年至今,省农机鉴定站共完成和承担制定农机行业、地方标准30多项。

2.5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机维修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机维修管理职能,利用培训资源,开展农机修理工和农机营销员等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技能,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在巩固原有的业务渠道基础上,探索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与“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企业售后服务培训相结合的捷径,探索提高农机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实行农机行业从业资格管理的办法。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积极协助各市、县落实职能和完善维修管理工作的程序,把维修管理工作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机的结合,规范农机维修服务。自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省农机鉴定站累计鉴定农机修理工等各工种人员8000多人。

3.对今后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的看法与建议

3.1要树立全面的质量意识

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中期发展阶段,即农机耕、种、收综合作业水平达到了40%以上的阶段;是有了量的基础的阶段,是领域不断拓宽、机制更加完善、机艺更加融合的阶段。如果说过去主要注重的是农机化量的积累增长,那么进入中期阶段以后,就要更加关注农机化质的变化提高。这就要求树立全面的质量意识,不仅要抓产品质量,而且要抓维修质量、作业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农机产品质量是农机化的质量基础,作业质量是农机化的主要体现,维修质量是农机化的重要保证,服务质量对发挥农机化综合效益起着关键作用。树立全面的质量意识,抓好全面质量工作,才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有数量,而且有质量;不仅快,而且好。

3.2要把好“三关”

首先要把好农机推广鉴定入口关。要多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提升鉴定机构能力,提高鉴定水平;其次要把好目录评审关。要在准确把握目录管理办法核心内容和原则要求的基础上,加强对目录评审办法的研究,完善评审机制,确保那些名、优、新、特的农机产品进入目录,切实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农民选购先进适用的农机产品;第三要把好质量监督关。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要求,深入开展质量调查、质量投诉和质量督导工作,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严肃查处在农机作业、农机维修中的坑农害农事件,促进农机化质量持续提高和健康发展。

3.3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高质量农业发展篇8

关键词高效农业;规模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连云港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发展高效农业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发展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1]。

1连云港市高效农业发展现状

连云港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始终把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开发、港口建设、农产品出口的先发效应,顺应外向型农业产业看好的新趋向,按照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调整优化产业、品种结构和空间布局,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突出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抓好精深加工和市场流通,强化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园区化、外向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已初显端倪,现代农业规模扩张。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型农业。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开通农业科技人工语音服务热线,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10家、科技示范园10个,深入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逐步健全农资农技服务网络。已形成100多个相对集中连片的各类农产品基地。连云港市生态农业基础优越,市属4个县均为生态农业县,并在全省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示范县,已形成优质稻米、创汇蔬菜、优质畜禽、海淡水养殖、花卉林果茶等五大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80%。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2万hm2,设施农业达到4.67万hm2,初步形成稻米、蔬菜、水果、肉食、杂粮、水产、林木等十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

2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全市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民已经从中得到了实惠,但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困难,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土地难流转;资金难筹措;规模难形成;产销难对接;风险难保障;合作经济组织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缓慢;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信息服务滞后,农技服务水平和农民素质亟待提高。

3对策

3.1围绕农业组织化,重抓组织领导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资金投入力度、创新服务力度、考核奖惩力度,形成良好的领导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环境[2]。一是重抓组织领导。要落实目标任务,加强检查考核,推动快速发展。市委书记王建华强调,要以战略的眼光,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的重要意义。连云港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在加速推进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重视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是顺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同步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挥该市资源环境优势的有效载体,要以科学的路径,认真落实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的关键举措。二是重抓政策扶持。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招商引资为核心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除在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收及贷款优惠、“包装项目”上争资金外,要抓住上海、苏南等工业化发达城市产业北移的机遇,主动对接,招商引资,发展“三资”农业,要把农业招商引资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实行专人负责,专项考核,加大奖励力度。

3.2围绕高效产业化,重抓规划引领

要以更高的追求,准确定位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的目标任务。无论是确定发展目标,还是布局产业结构,还是实施具体项目,都要体现高起点、高标准、高追求。一是注重规划引领。要高度重视抓好高效农业的发展规划,并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相衔接,切实提高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高效农业规模化为龙头、产业化为抓手、外向化为动力、生态化为优势,壮大市场主体,完善投入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组织形式,不断提升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增长水平[3]。二是做强特色优势。要统筹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确保实现“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基地、打响一批知名品牌、引进一批发展主体、扶持一批示范典型”等“六个一批”目标。要依托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和服务农产品营销体系发展,壮大农产品营销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尽快实现市有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有专业批发市场、乡有特色产地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民经纪人的营销体系。

3.3围绕农业品牌化,重抓品质提高

抓农产品品牌创建,加强质量控制,加强标准建设,加强品牌创建,打响更多的农产品品牌,要进一步加强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保持相对长期稳定。一是坚持质量与品牌并重。努力做到论证一个“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培植一个品牌、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不断放大质量和品牌的综合效应。建设农业质量标准体系,要围绕名特优新产品、大宗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重点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加强采标、贯标以及企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积极指导和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尽快形成规模,彰显特色。二是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要按照农业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积极组织好各类名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抓好质量跟踪管理,以保证名牌产品的信誉和权益。尽快构建起“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

3.4要围绕监管经常化,重抓产品安全

要逐步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健全农产品安全速测体系,实行基地检测与市场检测相结合,逐步将检测关口前移,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不用禁用药品,规范限用药品[4]。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坚持质量与品牌并重,多渠道、多形式、多层面宣传普及农业政策法规,切实加强农业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坚决查处生产销售假劣农资和非法经营使用有害农资的违法案件,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二是强化市场监管。要进一步强化食用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各项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逐步建立起以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监测为重点,包括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农业监测体系,切实提高连云港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4参考文献

[1] 张丽丽.关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6):233-234.

[2] 王艳霞.农村人才开发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4(18):108.

[3] 孙林.世界农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上一篇:品牌农业发展分析范文 下一篇:统计学路径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