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07 15:20:49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涵篇1

【关键词】应用型 地方本科院校 内涵式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现状

21世纪初,高等院校在各种推动力的影响下开始大规模扩招,结果导致国内高等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国际交流学校的急剧增长,硬件跟不上,负债重;教学质量下降,科研能力急剧下滑;人才及实才不断减少,毕业生就业率大跌。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一种新类型高校。它在具有一般高等教育共性的同时,又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和区域性。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前期,为快速实现办学层次提升和规模扩张,学科专业设置上往往只注重数量的扩张,并不着重考虑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紧密程度,这直接导致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错位,不能实现有效对接;而对老师科研活动的要求上,往往以争取纵向科研经费,学术,专著出版和获取政府奖励等为主要目标,这就造成了重理论基础、轻实践应用的现象,课题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服务地方的意识薄弱。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实现学校快速而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脱颖而出,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深入了解其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使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办学特色等发展要素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发挥学校应有的功能,找到并拓展学校的生存空间。

二、影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将其重点要素总结如下:

(一)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效益之上,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目标定位应该注意到:从人才培养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适合全方位的社会需求;从专业设置上,应用型本科院校能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教学,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

(二)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建设

一所高等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功与否,完善的基础条件是决定关键。基础条件包括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硬件条件是院校的设施状况与教研平台建设,而软件条件则是师资力量与文化沉淀。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上要达到普通本科院校评估的合格标准,外聘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教师进行授课也占有一定比例;其次,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派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任中青年教师的导师,采取一对一的培养,并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增加对外交流学习机会。

(三)制度与文化环境

高校的发展需要依托优良的大环境,包括制度与文化环境。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开放性、服务性为管理手段,强化学术权力的地位,构建独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制度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所在,是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重视校园文化特色的营造,吸收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加以体现,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重视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创建,努力打造大学的形象文化,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

(四)科研质量

科研质量是测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显性指标,是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另一维度的检验。高质量的科研是教研人员进取精神的体现,是教研人员保持知识更新、追求真理的不竭源泉,对促进师生学术发展、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很有助益。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想推动内涵式发展,就要:加强培养科研人员和科研基地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积极开展科研立项工作,建立并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机制;与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争取高质量科研项目;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产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理性预测,对当前社会需求的调研分析增加力度;深入探析应用型教育理论,培养和打造学术方向稳定、研究实力雄厚、成果突出的创新团队。

(五)服务地方需要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把“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作为战略选择,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良性的互动,地方高校在为当地服务和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支持与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高校应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与当地政府、企业等组织进行沟通与合作,参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建设。学校只有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地方的支持和回报;只有通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不断的贡献,才能使自身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才能在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脱颖而出,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表现为一种模式,到呈现为一种理念,目前已进入到了一个战略发展阶段,要想保证内涵式发展的目标更早更快的实现,必须建立内涵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在影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基础上,结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构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系中将指标进行归纳总结,分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其中一级立足于我国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二级评价指标因各院校之间有所不同,只列举出常规的评价指标,有些数量指标未纳入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科学决策实践。

表1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付景瑶.坚持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经济师,2013.

[2]方悦,杜德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探讨――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

[3]吴玫.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涵篇2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时代呼声的战咯问题和战略任务,它折射了时代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呼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的客观需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体诉求以及高校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1.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对人才需求的结果

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早已超过5000美元,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转型当中。经济与社会转型既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主观的认识过程,其中髙端人才资源的开发、储备和运用是转型的一个基本条件,这就意味着,国家发展总体上对人才的需求要有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从而催动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形态和模式发生改变。一方面,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来支撑和驱动;另一方面,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也能引领和控制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方向和本文是江苏省2012年研究生教有改革研究与实践理论项目“国家的成果之一。路径。很显然,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发展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基础将是很难完成和实现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任务顺势顺时而提出。

2.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反映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诉求

近年来,随着髙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逐渐提升到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接受研究生教育,从而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表现在希望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招生人数方面,而且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格外关注。人们希望有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盼望能够在导师选择、实验设备、课程设置、图书资料等方面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好的学习条件,用人单位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毕业生来提升本单位的实力,这些都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转向内涵式发展。

3.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提出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任务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观的转变,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自我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从1978年的1.07万人到2011年的67.1万人;学科门类也增加到13个,一级学科由1997年的89个增加到110个;专业学位种类也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已有博士专业学位5种,硕士专业学位39种,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此外导师队伍、经费投人、实验设备等方面也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我国研究生教育巳经进人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内涵式发展的阶段。

二、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

本质通常是指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黑格尔说:“事物中有其永久的东西,这就是事物的本质。”[2队识事物就必须认识事物的本质,否则就会认识不清或认识错误,并由认识上的错误而导致实践上的失误。所以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前提’只有抓住本质,才能认清对象,才能在实践中事半功倍、有所作为。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和明晰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是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前提,只有理解了什么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才能明确我们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

1.对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理解表现在对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关系的认识上

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看,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之间具有辩证的关系,即量变质变的关系。

一方面,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虽然量变和质变有一个互相包含和互相影响的复杂存在方式,但当事物处在初始阶段和弱小阶段的时候,其主要任务就是量的扩张;而当事物渐趋成形之后,质变就会从事物的否定方面上升到事物的肯定方面,成为发展的主要任务。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如投资的扩大、规模的膨胀、数量的增长等”这种模式其客观的任务和主观的焦点基本上都聚集在招生人数、专业设置、导师队伍、教学设施、经费投人等要素的量的突破上,是一种以量变为主要张力的发展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处在外延式发展的理念和形态之中。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p]。这种模式其客观的任务和主观的焦点主要聚集在学生素质、专业结构、导师能力、教育教学管理、经费投入与产出等要素的质的突破上,是一种以质变为主要张力的发展模式。

一般而言,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如果按照时间逻辑来看待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那么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用新理念、新形态和新模式取代旧理念、旧形态和旧模式,以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质的飞跃。也就是说,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独特属性,即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要紧紧抓住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这种具有质的属性的核心任务。

另一方面,量变和质变是任何事物发展都要经历的两个基本阶段。(D量变有量变的功能和重要性,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进行质变。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的理念、形态和模式虽然重心往往落在关注量变上,但是,这种量变的发展逐渐塑造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结构和模样,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培养力度的不断加强,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总体发展、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总体战略以及知识型、创新型、学习型国家的总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1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59.0万人,在学研究生172.0万人,毕业生48.6万人。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累计培养了约667.1万名研究生,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行业和领域。可以说,正是在量的扩张中内生了质的变化的需要和基础,使质变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目的。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髙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的成果既为这一改变准备了坚实的基础和平台,又作为一种度的关节点表明:研究生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量的扩张阶段是不能满足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当研究生教育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要走向质的飞跃,换句话说,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念、形态和模式必然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变革与更新,内涵式发展战略任务的提出和推进就是适应这一历史变化的逻辑结果。

2.对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理解表现在对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任务的认识上

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不同的地方,即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从注重量转向注重质,从数量、规模和要素转向质量、结构和体系。它表现在: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有机体中,不再单纯看招来多少研究生,评聘多少导师,而是看生师比是否合理;不再单纯看获得多少科研经费,拥有多少实验室,而是看创造了多少有价值的新成果、新发现,是否满足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再单纯看制定了多少管理规定、条例和制度,而是看能否把各要素、各规定和制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与强大的合力等等。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而提髙质量成为内涵式发展的主题词和核心任务。

提高质量是指提高研究生本身的能力和素养,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拔尖人才的培养,统筹安排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加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前沿性、髙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髙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科研究生培养。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支持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重在培养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与职业资格衔接,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不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优化结构是指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形成老中青结合、专业团队结合、学校和社会结合、中外导师结合的导师队伍,趋向合理的生师比等;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类别,形成博士生阶段和硕士生阶段的合理对接,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合理比例,兼顾热门专业和冷僻专业的社会需求等;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并完善培养单位课程体系改进和优化机制,规范课程设置审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等14];优化管理和服务,包括加强日常管理,增加研究生人均经费投人、人均图书占有量、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等等。

提髙质量和优化结构共同表现着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提高质量是核心,优化结构是保障。提高质量需要优化结构,优化结构本身也是一种质量的提高;而优化结构推动质量的提高,提高质量本身可以显现结构的优化。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也成为我们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和方向。

三、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讲究方法与尊重规律

凡事都要讲究方法,方法是手段、工具和途径。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很显然,任务和方法之间有着一定的辩证关系,没有方法,任务是无论如何无法完成的。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髙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同样需要解决方法论问题,需要找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船”或“桥”。

1.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应该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显现科学理念,遵循科学规律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同样,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也是把内涵式发展作为首要的任务,把研究生作为主体,这就意味着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需要紧紧抓住这一任务,始终围绕这一主体。方法要有针对性,既要通过顶层设计来显现教育方法的科学理念,又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科学规律指导下的科学方法。把科学方法贯穿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所有方面,诸如发展规模、分类培养、学科结构、区域布局、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管理体制、投人体制、导师队伍等等。

2.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应该具有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如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方法、导师指导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方法都需要借鉴建构主义教育方法,在问题情景设计上给研究生足够的自由和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等;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技术上有所创新,如科学实验的方法、图书资料供给的方法等,要能够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即时水平;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管理上有所创新,大胆借鉴企业管理的方法,如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使用,在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方位管理上使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形成一个立体的管理结构和体系;又如目标管理方法的使用,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活动来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等。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6<

3.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坚持深化改革的方针

要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在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上尝试导师制的培养机制、资助式的培养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协同创新;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主动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根据发展的时代性、前沿性来优化结构;要全面改革培养模式,提髙创新实践能力,使研究生教#质量更接近实践的需要;要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健全引导激励机制,使研究生由被动接受培养变成主动参与,由依赖学校变成自我实现;要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推动改革顺利进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科技人才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任务,应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健全科技人才流动和配置机制;培育创新文化环境。

4.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经济与社会以及人们对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和供给仍然不足的矛盾。虽然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得我国研究生培养人数大幅度上升,但是人数多并不一定能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不平衡,如专业的不平衡、地区的不平衡、就业区域的不平衡、研究课题的不平衡等也使得研究生教育有时供过于求,有时供不应求;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缺失也造成研究生教育中滥竽充数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说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问题和引导问题,不仅仅是各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在尊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的复杂问题。所以,要想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处理好内涵式发展中质与量的关系、要素与结构的关系、学科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作者简介:吕向前,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徐州221008;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涵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内涵建设

一、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的重点——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和质量、外延和内涵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投资也持续加大,而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却不高,部分高职院校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以及品牌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等等,这些都是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软肋”。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的正式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建成一批我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高职院校,凝聚全社会重视高职教育的共识,优化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环境,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引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这项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必须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再进一步发展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二、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的特征——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长期性

第一,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其自身的规律、特点需要长时期的客观实践和理论探索才能逐步了解和把握。第二,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门类的经济与社会环境需要不同水平、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高等职业教育。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还处于大众化阶段初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必然不能完全借鉴某发达国家或某发达地区的模式。第三,在世界范围内,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还处在探索之中。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后职业教育的重心由中等职业教育逐步上移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途径,但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至今仍是其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从德国的“双元制”到美国的“学校一工作”模式、英国的基于工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等,每个国家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这个过程还在进行之中,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也将汇入这一长期改革与探索大潮之中。第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然是长期的。高技能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现代高技能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又要有新精神,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专业技能,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短短的几年里实现这一目标是十分艰难的,因此,需要对其成长机制、过程管理、结果评价有一套科学而严密的制度,而制度建设必然是长期性工作。第五,内涵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建设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使全社会认同高等职业教育,不是视其为“淘汰教育”和“弱势教育”,这要通过高职教育的实践来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增加社会贡献,使高等职业教育深入人心。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复杂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战略上经历了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改革“实验”——特区建设和优先发展浦东、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此基础上,走协调发展之路,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掀起了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新篇章。伴随着这一宏观进程,东、中、西部地区客观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特征。伴随这一复杂历史进程而发展的高职教育,同样也呈现出了差异性、复杂性。因此,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必然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

第一,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建设起步早,已完成资源整合与校区建设,规模大、面貌新、质量高、就业好,内涵建设的重心已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向开放办学、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和高职教育创新方面转移,内涵建设的重心是如何实现发展创新,在提升质量的同时也提升层次。

第二,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资源整合或刚刚结束资源整合,建设发展与内涵建设并举。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教学的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解决生存与发展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三,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还处在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空间有限,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实效性,向东部地区输送高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率,是其内涵建设的重点。

东、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存在层次、重心的差异,也存在内涵建设发展阶段、水平的差异,各自负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这些情况决定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复杂性特点。

转贴于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十多年来,在办学主体上,既有省、市二级政府主办的高职教育,又有行业、企业主办的高职教育;既有中外合作主办的高职教育,又有一批民办高职教育。在办学基础上,有些是普通本科办二级高职学院,更多的是通过“三改一补”方式在职工大学、成人高校和普通中专基础上建设的高职学院,相当一批高职院校是整合几所甚至十余所成人高校、中职学校资源组建而成的,还有一批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转向办高职教育,一批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民办高职学院。这些高职学院建成的时间不是整齐划一的,多数是在2000年以后成立的。区域上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门类上从综合到专科,第一、二、三产业均有,可分成19个专业大类。规模上大到三四万人,小到千余人。层次上有本科层次高职院校、本专科并举的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功能上有只服务本区域的高职院校,也有跨区域、跨国界服务的高职院校。如此丰富、多样性的高职教育构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突出特色。这种多样化决定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也必须是多样性的。

第一,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重点是更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使之全面参与到专业建设、实训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师资、教学内容、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岗位的零距离。

第二,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在保障稳定办学经费支持的前提下,改革体制与机制,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干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提高院校建设与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学高职院校要迅速扩大规模,同时,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民办院校运转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紧跟市场,办出特色,提高生存能力,扩大市场空间。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示范。

第四,建院时间短的高职院校应尽快争取通过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工作合格评估,建校时间长的院校应争取通过改革和发展建成国家或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特征是根深蒂固的,这也正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正是由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任务必然是十分艰巨的,既不能采取一种模式、一个样板,又不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更不能泯灭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的各自特色。同时,新阶段也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依据我国国情进行建设。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人手,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推动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世界,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其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www.1aw—lib.com/1aw/law—Viewl.asp?id=71269,2000—01—17.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EB/OI].cnr.cn/jy/zhmx/zyjy/bjxx/pjwj/200711/t20071112—504627113.html,2007—11—12.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gov.cn/zwgk/2005—11/09/content一94296.htm,2005—1l一09.

[4]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EB/OL].lawbase.com.cn/LAWDATA/LawArti—cle.asp?ArticleNo=343629.2006—11—13.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1aw—lib.com/law/law—view.asp?id=188153,2006—11—1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news.sina.eom.cn/c/2006—03—16/16158457479s.html,2006—03—16.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涵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创教育,内涵式发展,策略

0引言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环境下,高职学生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同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机遇,成为了其成功就业的重要通道。时至今日,双创教育掀起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新潮流,对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至关重要。双创教育本身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对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诸多要求,包括理念转变、方法创新等,这亦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构成要素。

1内涵式发展概述

根据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新时期,党中央就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新常态建设部署,明确了内涵式发展的思路导向,对高等教育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知。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其在办学理念上区别于普通高校,唯有清晰地了解内涵式发展概念,才能更好地付诸于实践,提高高职教育参与自觉性、能动性。内涵式发展与内涵发展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前者更多地着落于实践层次对发展内容及路径进行探究,是以挖掘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一种发展模式,而后者则突出事物内涵的深化。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并非强调以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空间拓展为主,而是以挖掘内在潜力为核心,实现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双向提高,并通过资源配置优化、目标精准定位、品牌形象构建增强自身软实力,促进本校健康、持续发展。某种意义上而言,双创教育亦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2河北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在大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下,河北高职教育整体表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得益于大众教育认知提升,其在规模上有所扩张,并基于不断的创新优化探索,结构趋于完善,效益显著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人才培育功能价值。但是,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河北高职教育发展依旧存有不少问题,内涵式建设欠缺,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具体而言,相较于快速增长的高职教育规模,其质量建设却不尽如意,对双创教育的认知模糊,缺乏完整的统筹规划,轻视软文化环境建设,未能有效影响学生发展。另外,在双创教育实践体系中,教师作为主导,其综合素养水平与教学质量存在着紧密关系,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以目前来看,河北高职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其数量构成与快速增长的生源需求不符。同时,大多数教师虽取得了较高的学历证明,掌握着丰厚的理论知识,但教学实践经验匮乏,加之教研培力度不足,难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指导。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建设,对双创教育的渗透不足。

3双创教育背景下加快河北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策略

办学质量作为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唯有不断发展,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永恒的话题。尤其是面对双创教育提出的种种挑战及要求,进一步加快河北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至关重要,作者基于上述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践行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3.1更新思想理念

思想理念是行为实践的先导,能够反映出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学生就业压力倍增,进一步突出了双创教育的重要性及价值。基于此背景影响,加快河北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首要基础,就是转变思想理念,重视人文体系建设,精准把握时代的要求及特性,为推动双创教育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纵观河北高职教育的整个发展历程,其虽既已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对双创教育的融透与实践时间尚短,理论缺乏成熟,积累经验不足。对此,河北高职院校应理清办学思路,坚持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增强内涵式建设,转变思想观念,准确分析自身所处环境,明确双创教育目标。有学者指出,“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团队建设、产学研结合、国际交流合作、文化建设、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等均是高职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要素”。现阶段而言,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育人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新生力量。无论时代课题如何变化,教育的本质始终是服务于人的发展,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双创教育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机制改革的重要表现,应认识到教学质量是根本,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及需求,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助力高职内涵式发展。在坚持上述思想理念的导向下,河北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必将取得更大成就。

3.2重视师资建设

新课程改革规制下,教师并非作为单纯的传道授业者,其同时还承负着诸多责任,如心理教育、职业教育、文化教育等,是教学主导,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综合素质水平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紧密相关。双创教育实施,对高职教育教师提出了诸多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新时期,河北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依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支持,加强相关建设工作,提高师资的凝聚力。根据《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高职院校要着力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高职院校生源数量急剧增长,形成了较大的教学压力。对此,高职院校应统筹发展规划,立足长远,积极践行国家扩招政策的同时,加大对师资建设的投入,可采用专兼相合的方式,扩充教师队伍,优化内部结构,为双创教育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拓展人才来源通道,加强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邀请优秀职工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技能经验优势。基于此,高职院校还需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导向,及时宣导先进思想理念,丰富教师学识涵养,提高其创新创业教育意识,量化对他们的岗位职责标准,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素质,促进经验共享互换。

3.3优化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石和平台。双创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需坚持市场导向功能,结合我省产业结构及人才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包括校本教材开发、教学方法创新以及评价机制完善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之科学技术不断革新发展,社会分工愈加明确,对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教育更偏重于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应面向趋于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尤其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格局下,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对此,河北高职院校应以政府的发展战略布局为基础,建立健全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有效校本教材,融入企业生产实践案例,渗透创新文化元素,突出知识传导与素质建设一体化发展目标,更新学生成长发展意识,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同时,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还需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创设创新创业实践情景,尊重学生主观个性差异,组织其协作讨论,激发他们的能动因子,最终取得良好成效。关于教学评价,要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师生双向参与,客观反映学生思维能力实际,了解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及时发现问题,继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

3.4推进校企合作

从某种维度上讲,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践的至高点,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社会发展的恒动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资源,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参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其社会价值的具体体现。相较于高职院校,企业拥有着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场地、经验等,有效弥补了双创教育缺失。因此,双创教育背景下加快河北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应在政府引导职能作用下,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动机制,推进其合作关系建设,从政策制度上规范双方行为,明确其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并给予必要支持。基于此,校企双方应就具体合作事宜进行商讨,明确人才培育目标导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协议等明确各自的责任,实现共享共建,营设良好的实训基地环境。双创教育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制提出了更多要求,应基于校企良好合作关系,开展多样化的岗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化,夯实其创新创业基础。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教育活动,邀请社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到校进行授课或讲座,分享其个人成功经验,启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并深度分析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帮助学生解决方向性问题,提高其创新创业的成功几率。

4结语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涵篇5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问题 政策建议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党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研究

总的来看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界定,学者的观点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和构成要素的角度;二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三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四是选定某个立足点如微观企业的角度或者制度的角度来阐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体如下:

陈慧女、丁力扬(2013)认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包含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等诸多维度的综合就是所谓的经济发展方式。李玲玲、张耀辉(2011)认为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路径与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运行行为、发展动力、发展约束适应和发展成果分享的变化。黄泰岩从动态角度把握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他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指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的转变,还包括以下几项基本转变,即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向以人为本这一发展核心转变、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转变、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方式转变、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正是这些构成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动态内涵。

高峰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涵义,他认为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环境和发展质量的综合反映。杨静光(2010)从经济增长的类型定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他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内容包括由粗放外延增长向集约内涵增长转变,从数量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学者于学东认为,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体现着一脉相承的实质,经济发展方式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概念就此走出历史舞台。

也有不少学者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刘茂松认为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虞崇胜、张光辉(2011)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至少包括三层内涵:首先从最基本质的意义说,它是经济运行正式规则的变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永续繁荣。其次作为一种制度变迁,必然内蕴一套新的价值理念和目标,并在这种新的价值理念与目标的规制与指引下实现变迁。第三是对原有经济增长模式的批判与反思。

除了上述主要的三个角度,也有一些学者立足于自身的研究领域从其他的角度来阐述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如许林(2013)从微观企业的角度,阐述了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看法。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张群、孙志燕(2013)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关,但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造成的。曹雷和程恩富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把“发展”等同于“增长”,把促进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任务,由此导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且出口是建立在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廉价的所谓“低成本优势”基础上。虞崇胜、张光辉(2011)认为是权力直接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纵向上的僵化和横向上的分割,出现畸形经济和诸侯经济”,而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所必须批判和反思的经济形态。还有学者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主要是因为首先生产力本身的发展规律难以逾越;其次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缓慢;再次外生机会压制内生机会;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的错位;既得利益格局的主导;最后就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惯性。还有学者从人口的角度入手,提出短期来看,劳动力总量过剩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长期来看,劳动力供给下降趋势增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黄铁苗(2011)认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浪费。产生浪费的根源在于所有制、价格机制、外贸体制、投融资体制、行政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郑英隆(2011)认为由于缺乏执行力以及缺乏执行力背后的管理转型,使得集约型发展方式没能从根本上确立。除此之外,还有些学者从法律制度建设、思想观念、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丛明(2010)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更多的是需要采取结构性的政策,主要通过税收政策对企业和个人行为进行有效调节。杨静光(2010)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上是提升制度效率的竞争。所以应该努力地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决策效率;认真地做好制度供给;合理定位利益结构;积极地推进制度创新。孔祥敏(2010)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行政体制转变,合理规范干部利益引导机制;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企业治理结构建设;优化技术创新的环境,推动产业组织方式的创新;适度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古新功(2012)认为政府规制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制度保障。曹雷、程恩富(2013)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提出在生产力层面,必须坚持科技的自主创新,完善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价格机制;在生产关系层面,必须真正做到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制为主导;第三,适当控制外贸依存度。

参考文献:

[1]张连辉,赵凌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的演进历程[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

[2]黄泰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实现机制[J].求是,2007(18) .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涵篇6

近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也迅猛发展。全国各地交通事业发展亦如雨后春笋充满了勃勃生机。部级的高速公路如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都在规划设计中,省级如贵州省贵阳市环城高速公路亦在设计施工中。在这一发展建设过程中,公路、桥梁以及涵洞的设计当然是举足轻重的。在设计过程中,各方面的要求自然是越来越严格。而与广大人民群众关系甚为密切的涵洞更是设计中的重点。在这里我就涵洞设计来浅谈一下一些须注意的问题和一些原则上的问题。

本文是围绕涵洞设计进行展开。

关键词:涵洞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U4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日来,随着经济及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事业也应时篷勃发展起来。当然,交通事业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对公路、桥梁和涵洞建设,而这一建设过程中,交通设计是举足轻重的一步,现在让我来谈谈对涵洞设计的初步认识。

一、涵洞的概述

涵洞是指为渲泄地面水流而设置的横穿路基的小型排水构造物。用于跨越天然沟谷洼地排泄洪水,或用于横跨大小道路作为人、畜和车辆的立交通道,或用于农田灌溉作为水渠。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1—88〕〔以下简称《标准》〕规定:单孔标准跨径L0<5m或多孔跨径总长L<8m〔圆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

涵洞主要由洞身、基础、端和冀墙组成。

涵洞按建筑材料可分为砖涵、石涵、混凝土涵、钢筋混凝土涵;按构造可分为圆管涵、盖板涵、箱涵、拱涵等。

按洞顶填土高度情况可把涵洞分为明涵和暗涵两类。明涵是指洞顶填土高度小于0.5m的涵洞,暗涵是指洞顶填土高度大于0.5m的涵洞。

涵洞按孔数可分为单孔、双孔、多孔等,孔径为0.75~6m。

按水利性质,涵洞水力计算图式可分为无压力式、半压力式和压力式三种。另外,当路基顶面标高低于横穿沟渠的水面标高时,也可设置倒虹吸管涵洞。

涵洞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石涵适用于产石地区,可做成石盖板涵或石拱涵。其不仅节省钢筋、水泥,而且经久耐用,造价、养护费用低。

混凝土涵可现场浇注或预制成拱涵、圆管涵和小跨径盖板涵,这样就节省钢筋,便于预制,但损坏后修理和养护较困难。

钢筋混凝土涵可用于管涵、盖板涵、拱涵;软土地基上可用箱涵。用钢筋混凝土做成涵洞涵身坚固,经久耐用,养护费用少,管涵、盖板涵安装运输便利,但耗钢量较多,预制工序多,造价较高。

砖涵适用于平原或缺少石料地区。可做成砖拱涵,有时可做成砖管,这样就便于就地取材。但强度较低;当水流含碱量大或冰冻地区易损坏。

管涵适用于有足够填土高度的小跨径暗涵。其对基础的适应性及受力性能较好,不需墩台,圬工数量少,造价低。

盖板涵适用于要求过水面积较大的路段,低路堤上的明涵或一般路堤的暗涵。其构造简单,维修容易,跨径较小时可用石盖板,而跨径较大时可用钢筋混凝土盖板。

拱涵在跨越深沟或高路堤时设置。山区石料资源丰富可用石拱涵。其跨径较大,承载潜力较大,但自重引起的恒载也较大,施工工序较繁多。

箱涵常用在软土地基上。其整体性强,但用钢量多,造价高,施工较困难。

涵洞型式的选择

1、设计选用的原则

涵洞设计应根据所在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将来的发展需要,并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要求,按照适用、经济、安全和美观的原则进行设计。

2、决定涵洞型式的主要因素

2.1地形地质水文和水力条件

根据流量的大小来选择涵洞还是小桥,可依据设计流量大小来选择是用无压力式、半压力式或压力式涵洞,同时,可根据设计流量,填土高度和地基承载力来考虑用圆管涵、盖板涵、拱涵、还是箱涵。

2.2经济造价

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设计流量,以及路堤高低不同来选择涵洞的用料、孔径等。

2.3材料选择和施工条件

涵洞选材应因地制宜,尽可能的就地取材,且要方便施工,即一段路线上不宜采用过多的涵洞类型。

2.4养护维修

为了便于养护,选择涵洞类型时,孔径不宜过小,洞身不宜过长。

四、涵洞在勘测设计中的细则

1)涵洞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0.75m;涵洞长度大于15m但小于30m时,其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1.0m;涵洞长度大于30m且小于60m时,其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1.25m;涵洞长度大于60m时其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1.5m。〔设计中涵洞内径或净高一般都是≥1.5m〕

当旧路改建、拓宽时,如原涵洞状态良好,其孔径和长度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2)涵洞位置应符合沿线线形布设要求,当不受线形布设限制时,宜将涵洞位置选择在地形有利地质条件良好,地基承载力较高〔可见涵洞设计中要求的地基承载力一般是≥[0.25]MPa〕、沟床稳定的河〔沟〕段上。

3)涵洞出入口处应设端墙或翼墙,其式样和尺寸应使涵洞具有相应的过水能力和保证涵洞处路堤的稳定。端墙或翼墙与洞身应设缝隔开,缝内填以不透水的材料。

4)涵洞的洞身和出入口一定范围内的沟床、路基坡面、锥体填方均应铺砌加固。出入口铺砌的平面形式应根据沟形确定〔一般铺砌至沟底〕,对于无明显沟槽者,出口平面宜采用等腰梯形,其铺砌角可取为20°;铺砌材料应按铺砌层上最大流速确定,铺砌末端必须设截水墙。

当沟床为岩石或不被洪水冲移的大块石、漂石所覆盖时,沟床可不作铺砌。在纵坡陡、流速大的河沟,必要时还需设置急流槽、跌水及相应的消能措施,并应在端墙外端底部设置截水墙。在沟床铺砌的端部,亦应设置截水墙。

5)斜坡上的涵洞涵底纵坡不宜大于5%,圆管涵的纵坡不宜大于3%。当涵底纵坡大于5%时,涵底宜采用齿状基础,或者出口设置为扶壁式。当涵底纵坡大于10%时,洞身及基础分段作成阶梯形,前后两节涵洞盖板或拱圈的搭接高度不小于其厚度的1/4。

6)沉降缝设置。置于非岩石地基上的涵洞,根据涵洞的涵底纵坡及地基土情况,每隔4—6m设置一道沉降缝;高路堤路基边缘以下的洞身及基础每隔适当距离设置沉降缝;旧涵接长时,在新旧接头处设置沉降缝。沉降缝采用弹性不透水材料填塞。岩石地基上的涵洞可不设沉降缝。

7)涵洞的基础按涵洞的构造、地质条件及地基处理的情况,可设计为整体式或非整体式。在土质条件较好,沉降较均匀的地段一般就设分离式基础;而在地质条件较差或沉降不均匀的地段一般设整体式基础。或先铺砌碎石垫层或混凝土。

冰冻地区,端墙与端管节采用整体的刚性基础。

8)有水压涵洞应设置基础,管节〔涵节〕接缝应密不透水,避免水压渗透,保证路堤及基底的稳定性。

9)设置排水涵兼通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来作一些设计如设置边沟盖板等,同时需采取必要的防洪安全措施,确保人、畜和车辆的通行安全。(可见设计图)

五、涵洞的平面布置

了解了以上涵洞的一些基本勘测设计原则规定,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些原则来进行涵洞的平面布置。

1〕沿路线的合理布置

在设计中,涵洞的平面布置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结合路线排水系统,适应农田排灌,经济合理地布设。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涵篇7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关于高等教育的论述方面,十七大报告提到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十报告则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后者有什么更深刻的涵义吗?

刘克利:我认为,这两种不同的提法主要展现了高等教育从外延拓展到内涵发展的一条明晰的纵向发展脉络。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提出来的。外延式发展偏重于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内涵式发展则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数据,目前,我国在学总规模3000多万人,稳居世界第一,2010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亿人,每10万人中就有8930人。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显著加强。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正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在这种背景下,“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因此,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今后,衡量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不再仅仅是比规模、比大楼、比论文,更重要的是比内涵、比特色、比贡献。

记者:据我了解,您在11月4日闭幕的湖南大学第八次党代会上也提到了“深化内涵建设”,就湖南大学而言,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刘克利:事实上,这十多年来,我们学校就一直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办学理念,没有过分追求量的扩张。

比如,自2000年起,学校就决定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适当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人才的层次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已经顺利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第一阶段的目标。但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任务十分繁重,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亟待创新;二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尤其是从学科高原培育学科高峰的机制尚未形成;三是人才队伍总量和整体水平难以满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需求;四是解决科学前沿问题、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能力还不够;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办学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

可以说,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我校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关键是要抓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勇于培养“质疑精神”、“学术精神”。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管理体制机制以及资源配置方式,建立起以“质量”和“水平”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师资水平,把“质量”和“水平”作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根本导向。

记者:十报告还提出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高校的党委书记,您怎么理解“立德树人”?这与“内涵式发展”有关联吗?

刘克利:党的十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教育全过程,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今天,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情境下,强调“立德树人”显得格外迫切。

在我看来,“立德树人”和“内涵式发展”的落脚点都是“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关键就是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意识到德不立,人难树。这里讲的“德”,不仅包括道德操守、独立人格、健全心理等传统内容,更重要的,还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武装。

记者: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教育民生的焦点,从十六大报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到十七大报告“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再到十报告“推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关于就业的提法有明显变化。那么,内涵式发展对“推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有帮助吗?

刘克利:当然有帮助。从高校层面来说,就业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办学层次的高低、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就业市场建设的完备性,更取决于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核心竞争力的高低。说到底,也就是取决于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刚才我们已经说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内涵式发展也将是推动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根本途径。

另外,关于高质量就业,现在有个误区,认为第一次就业的工资高就代表就业质量高。事实上并非如此。我经常给学生们举这样一个例子:前两年,两个80级电机专业毕业的校友回母校聚会,当年,他们毕业都被分配到四川一家部级大型水电厂,恰逢国家修建三峡大坝,给了他们大显身手的舞台,双双成为一流的技术专家,如今一个成了董事长,一个当了副总工程师。他们深有感触地跟我说:不是我们人厉害,而是这个舞台大,国家要干世界水平的事,就把我们推上去了。所以,我经常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大型厂矿去。尽管眼前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舞台大、后续发展空间宽广,能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985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该致力于成为社会的管理者,去引领社会的发展,成为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的中坚层,为进步科技、经济发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推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牵涉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尊严,包含了人们劳动环境改善、劳动工资提高、劳动时间合理、劳动安全保障等重要的幸福、体面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不仅仅是解决生存问题,就业的内涵变化体现出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出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这是一个文明的跨越。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涵篇8

众说纷纭的“绿色职业”

关于绿色职业的定义,源起在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了《绿色职业:在一个可持续的、低碳的世界里实现体面工作》的报告,Michael Renner,Sean Sweeney和Jill Kubit把绿色职业定义为:在农业、制造业、研发部门、管理和服务业领域有助于持续保护和恢复环境质量的职业。主要指那些帮助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工作;通过高效的方式减少能源、材料和水源的消耗的工作;减少或者是避免所有形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产生的工作。

在此之后,绿色职业的研究和发展在北美、欧洲和东北亚地区迅速开展起来,特别是关于绿色职业的概念,各界学者众说纷纭。在2009年初,美国联邦劳工部在收录绿色职业概念时有超过12种的不同选择。

E2SHB执行团队在2008年7月对绿色职业作了如下定义:绿色职业是指绿色经济主要产业内的推动环境保护和能源自足的职业。

美国副总统拜登认为绿色职业指那些利用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减少污染保护能源和自然资源,重新利用废弃物提品和服务的职业。

Rob Mcculloch,Ethan Pollack和Jason Walsh是这样定义绿色职业的:绿色职业的工作目标是降低气候恶化、节约能源和减少浪费,包括回收利用废弃物、节约用水、降低碳污染、利用可再生能源,回收资源和材料、调整环境问题的工作。

还有学者认为绿色职业是各行各业致力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及其质量提高或资源节约的工作的集合,同时有助于改善从业人员的生存环境。

从这林林总总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当前国外的学者和组织主要从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再利用、减少污染和浪费、调节气候等方面来界定绿色职业。但是,中国的社会状况存在异于西方的状况,产业经济和职业方面存在中国特征。因此,笔者把绿色职业界定为:在绿色经济领域内具备环保性、人文性、科技性和可持续性的职业即可称为绿色职业。

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来研究绿色职业的内涵?

绿色经济在中国方兴未艾,绿色职业对于大多数国人还是一个陌生名词,但它们势必在我国以后的经济领域扮演重要角色。明确绿色职业内涵对于绿色职业界定、绿色职业培训、绿色就业和发展绿色经济有着重要的导引性作用,换句话说,只有明确了绿色职业的内涵,才能够实现这项职业的从业的规范和发展,从而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

我是一份什么工作?明确绿色职业内涵是为助推绿色职业的界定

美国职业信息网开发中心已经明确界定了171个绿色职业,其中包括 64个需求增长型职业,64个技能提高型职业和45个新兴型职业。需求增长型的绿色职业有环境科学家和专家、农场和家庭管理顾问、森林和自然保护技术人员、工业安全卫生工程师等;技能提高型的绿色职业有建造和建筑检查员、环境工程技术员、农场主和牧场主、职业安全卫生技术员等;而新兴型的绿色职业主要有环境恢复规划人员、纳米技术工程师、精准农业技术员、太阳能系统工程师等。

从上面提到的绿色职业来看,它们具有国际上关于绿色职业内涵中相应的特征,例如环保性。我国发展绿色职业的首要问题即是搞清绿色职业在我国产业经济环境下的位置和作用,它对于我国清晰界定绿色职业的领域和各个绿色职业自身有着导引性作用,也是发展与绿色职业相关的研究和实践的奠基之作。

想做我的这份工作,你该从何入手?明确绿色职业内涵可以规范绿色职业培训

接受职业培训是人们进入相应的职业的必要条件,我国绿色职业的最早研究者——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李翔在2009年7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绿色职业方兴未艾》一文,提出一些国家开始倡导实施绿色技能开发计划,将教育视为推动绿色经济和绿色就业的关键。由此,我国的技能培训领域开始关注绿色职业培训。

湖南农业大学设立了绿色技能培训中心,专注于绿色职业技能的研究和培训。社会上也逐渐出现了些绿色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它们对于我国发展绿色职业和绿色经济无疑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清晰的绿色职业内涵,是他们进行绿色职业技能的研究和培训的桥头堡。如果他们没有明确的绿色职业内涵,他们的工作将是无源之水,势必不能长久,不能为绿色职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工作人员。

我的兄弟“绿色就业”你了解么?明确绿色职业内涵,提升绿色就业质量

绿色就业就是采用绿色技术、工艺和原材料进行生产的就业,就是从事绿色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就业,就是直接从事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就业。绿色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绿色职业的定义,但是绿色职业却有着广于绿色就业的含义。绿色职业有着环保性、人文性、科技性、可持续性四个特点,绿色就业仅仅道出了绿色职业环保性和科技性两个方面。

就业是一个人一生或者一定时期的转折点,它是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就业基点性需求,如果绿色就业不关注人,它就不能称作纯粹意义上的绿色就业。绿色职业的内涵是绿色就业的旗帜,人们应该对于绿色职业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由此在绿色就业的时候,人们不会被企业忽悠了,从而实现真正的绿色就业,促进人、世界、人与世界和谐发展。

发展我就是发展经济?明确绿色职业内涵,提高绿色经济纯度

上一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汇报范文 下一篇:乡镇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