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27 19:48:02

高质量发展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1

关键词:数字经济指标;高质量发展;数字产业

一、研究背景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年后以接入Internet为标志,数字经济主要以提供内容服务网站和搜索引擎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政府和企业重点实施信息化建设。第二阶段是2003年后以第三代通信技术应用为标志,在商业贸易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如B2B、B2C,政府建立和应用信息化服务平台。第三阶段是2013年后以“互联网+”为标志,建立数字中国,数据体现价值,大量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繁荣发展。常州市十四五规划提出“532”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按照通过数字技术升级改造实体经济并相互融合发展的方针,常州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常州市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关于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表1),从大数据应用、工业互联网、跨境电商等方面谋划发展和壮大数字经济。自从我国提出“互联网+”、数字中国、数字经济之后,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数字经济有关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成果众多,呈井喷之势。宁家骏提出传统企业经济在线化、数据化,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方向①。贾奇统计分析中国数字经济影响因素,采用平稳性检验与VAR模型、Jo-hanso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得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②。沈运红等通过浙江省的面板数据认为,实证研究数字基础建设、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技术创新科研等方面对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③。赵涛等研究分析22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动因、效应、机制和地区差异④。姚维瀚等从研发投入和大学生占比两个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这两个因素对数字经济影响显著,应该加大对中等规模民营和三资企业的研发资助以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⑤。张红伟采用时间和个体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显著强化财政分权,存在区域差异性⑥。专家学者数字经济研究集中在数字经济战略、数字经济与金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个体城市数字经济研究成果比较少。

二、常州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不足

常州十四五规划提出“532”发展战略,即五大中轴、三个中心、两个示范区,积聚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创新爆发力,提升长三角中轴枢纽的综合能级,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高质量的数字经济是发展关键,数字化可以引领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数字化对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有放大、叠加、倍增效应。2021年9月,根据赛迪顾问的《2021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南京排名全国第7位,苏州排名第9位,无锡排名19位,常州排名39位,与南京、苏州、无锡差距明显。常州城市数字经济排名,根据国家统计局、阿里集团等的数据,在基础设施、商业、产业、政务和民生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如表2所示。根据表2进行测算赋分,得出常州的数字经济指数,寻找常州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与问题。从苏南四市来看,南京是省会城市,是国家通信枢纽、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之一,数字经济基础好,数字产业化优势明显,数字经济优势产业包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苏州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方面有优势,体现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无锡努力推动数字产业化,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其中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1432亿,设计、制造、封测占全国11.22%。苏州在数字产业规模领先,南京在数字民生领域领衔,常州在数字经济指标中除了数字基础设施指数相差不明显,其余指数全面落后苏州、南京、无锡,特别是数字产业指数差距明显(图1)。当然,常州在数字经济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0年常州数字经济规模3549亿元,占常州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5.4%,位居所有城市第26位。常州拥有常州飞机制造厂、江苏北斗科技、新誉集团与今创集团等重点企业,在航空装备、卫星应用以及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优势突出。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变化来看,2018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0家,产值同比增长11.3%,占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3%。2019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21家,累计1760家,列全省第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8%,64家苏南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其中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排名江苏省第三。2019年,常州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超过1000亿元。2020年常州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4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5%,占比规模工业总产值47.6%(图2)。

三、常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

高质量发展包括要素投入产出比、内部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等指标。数字经济能用较小的要素投入及环境代价实现经济增长,体现发展的有效性和绿色性。数字经济能调整优化经济内部结构,有利于升级供给、需求、产业。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要素能拉动技术、管理等知识要素创新,提供持久发展增长的动力。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是常州市“十四五”发展的战略定位,常州要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必须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保障

完善提升4G、光纤、5G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规模建设,建设一批基础性、关键性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提升数字经济支撑能力。推进基础网络升级,优化城乡光纤宽带网络,完成光纤到户改造,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有线、无线、卫星三网融合发展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推动奔牛机场空港、常州站、常州北站、常州南站、金坛站、常州汽车总站等的数字化建设,落“532”战略中的交通中轴目标。推动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保障民生。

(二)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打造高质量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利用云大物智移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新技术对制造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进行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提升智能制造服务水平,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常州市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与其他省内地级市有比较优势,行业集中在高端数控机床、智能纺机、机器人、传感器等行业,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构建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两化深度融合。巩固智能制造装备关键优势产业,打造国际化高质量智造名城。

(三)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化,培育高质量数字经济产业

合理规划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发挥其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吸引带动力,吸引行业龙头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和数字产业布局。目前,常州高新区已经形成以光伏、新能源汽车、新医药及医疗器械、现代服务业等为代表的“两特三新一现代”产业集群。常州科教城培育机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构建打造国际合作、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产教融合的示范区,打造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赋能常州高质量发展。

(四)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农业综合信息资源、应用和管理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生态农业、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农产品数字化溯源、脱贫等业务提供统一、权威的数据支撑及应用系统。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在生长环境监测、智能灌溉、测土配方、动物疾病诊断、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互联网”新业态,开展生鲜农产品“合作社(生产基地)+商超”等新型电子商务直供方式,缩短中间环节,线上溯源、线下销售融合运营。打造基于数字技术的冷链物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涉农产业一体化发展。另外,还要创新政府管理数字化,打造高效率数字治理典范。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政府治理转变,再造电子政务服务流程,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数字政府治理水平,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大数据辅助决策的城市治理。

四、常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

(一)引进人才,保障人力资源

·电子商务·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或团队,对照市政府“新龙城英才计划”,对成功引进总部大型企业所需的领军型人才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按“新龙城英才计划”享受政策支持,提供各类保障服务。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鼓励总部企业与在常高等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开办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合作办学,培养数字经济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二)拓宽融资,保障资金需求

加大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对数字经济企业的信贷支持,包括提供贷款贴息、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对数字经济企业知识产权、收费权及大宗商品仓单质押融资,为符合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给予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数字经济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推进上市公司海外投资并购。

(三)优化营商,服务企业发展坚持公平原则,保证各类竞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保护企业物权、股权及其他的数字财产权。强化企业信用评价,健全社会化信用服务,以信用为基础建立长效市场监管机制,分级分类管理。鼓励企业应用数字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发明创造,提升企业创新活跃度。

(四)保护个人信息,防止垄断

政府要督促数字经济企业要加强对信息的保护,杜绝数字经济中个人信息泄露、刷脸技术滥用、非法窃取、公然贩卖等安全乱象,防止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法治规范,保护个人信息,消除数字经济的应用弊端。随着数字经济在生活、生产、服务场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的反垄断涌现,必须依法治理垄断,出台治理反垄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常州相比苏南四市,南京有省会和软件服务业之利,苏州有制造业和人工智能产业优势,无锡有物联网和集成电路行业优势。常州集中优势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比较优势不明显,常州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积极的数字经济配套政策,引入总部企业,实现数字一体化发展。数字经济一体化是常州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能真正促进要素的自由、高效流通,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来新的产业发展,实现常州十四五发展目标。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2

党的报告强调,“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赵乐际同志提出,坚持不懈以改革为先导、为动力,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都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随着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纪检监察工作翻开了新的篇章。贯彻落实这些新要求、新部署,必须坚定不移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实效,奋力开创纪检监察工作新局面。

一、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促进政治引领由“令行禁止的一致”向“高度自觉的一致”提升。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与时俱进把握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任务判断、战略部署要求、改革创新需要的变化发展,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理论思维、战略谋划、精准落实水平;一是作为政治机关,维护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贯穿党的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全部工作的红线,是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在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奋发有为的根本理念,是我们肩负的特殊使命和重大责任。“两个维护”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必须将 “两个维护”贯彻到强化监督、执纪审查、调查处置、巡察、追责问责等每一项工作之中,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通过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抓好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的特殊历史使命和根本政治责任;二是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以协助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的政治担当、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具体成效、主动向党委报告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的行动自觉,推进纪律检查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三是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坚决纠正制止,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党的战略部署实化细化、层层落实,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二、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监督这一基本职责、第一职责,促进监督格局由“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提升。在实现“四个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定位进一步向监督聚焦、力量进一步向监督倾斜、责任进一步向监督压实,不断提高监督的质效。开展纪律监督,重在以“六项纪律”从严从实衡量党员干部行为、唤醒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开展监察监督,重在运用职责法定、管辖法定、权限法定、程序法定的优势,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等情况的监督全覆盖;开展派驻监督,重在发挥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的优势,盯住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集体事务管理的人员;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等六类进行监察,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党和国家机关贯彻落实;

三、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促进反腐败斗争由压倒性态势向压倒性胜利提升。全面从严治党不是简单的反腐败、查案子,而是系统工程,必须靠全党、管全党、治全党。十分重视总结管党治党经验。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纪检监察工作的要求,坚持一体化工作思路和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统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一要增强系统思维,统筹部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通过精准运用“四种形态”,一手惩、一手治,惩中治、治中惩,惩治同向同步同进,推动从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转变。二要在坚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守住“稳”的态势的同时,突出“进”的领域,对扶贫和民生领域、黑恶势力“保护伞”等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整治,紧盯工程建设、土地开发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聚焦一把手等“关键少数”,坚决查处涉黑腐败,坚决惩治放纵、包庇黑恶势力甚至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三要把握“进”的方向,注意着眼长远、深挖病灶、建章立制,既要解决腐败存量等历史遗留问题,又要紧盯“四风”隐形变异等新趋势新动向,让腐败治理不留死角,让“四风”问题无所遁形;调整“进”的策略,有的放矢遏增量、减存量,善于运用谈话函询等第一、第二种形态及时消化存量问题线索,推动严格监督与强化自律结合,查办大案要案与抓早抓小结合,在红脸出汗中增强震慑,在防微杜渐中构筑堤坝,在警示教育中触及灵魂,在家风建设中管好后院,进一步强化自警自律自觉。同时,在聚焦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督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重大政治责任落到实处,为打赢“三大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四、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促进方针策略由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提升。坚持在惩中治、治中惩,实现惩和治同向、同步、同进。一是注重压实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督促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一把手把管党治党作为最根本的职责立起来、严起来,在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上积极作为;二是注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章党规党纪教育中拓展覆盖面、增强针对性,紧扣廉政风险防控重点环节健全制度、堵塞漏洞、施之长远,铲除领导干部被“围猎”这个腐败“污染源”,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侵蚀,从源头上消除滋生腐败的深层次土壤;三是注重鼓励担当作为,在实践中探索适用“三个区分开来”的具体情形,在筑牢“高压线”的同时,坚定不移保护担当者、支持干事者、宽容失误者、问责不为者、严惩违纪者,在监督中体现信任、在信任中强化监督。

五、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必须理清思路,促进纪检监察效能提升。一是加强班子建设。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和自治区纪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聚焦监督执纪主责主业,理清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点,明确2019年度目标任务,实现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全方位学习和掌握,提高履职本领,争做“忠诚、干净、担当”纪检监察干部。二是加强党的建设。要聚焦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的定位,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抓班子带队伍”根本抓手,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统领作用;抓好每名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让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和制约的环境下工作生活。三是加强学习培训。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和党纪党规的学习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强化实战培训,丰富学习形式,提高乡检监察干部办案能力和熟练掌握“走读式”谈话工作程序,着重在基层一线培养办案能手,不断优化干部结构。四是强化制度运行。要坚持把制度执行作为提高案件管理水平和推进工作规范运行的基础保障,坚持依规依纪依法,严格按照《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规范执行办案工作程序,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坚决杜绝有制度不执行,执行制度打折扣、搞变通的行为,进一步增强纪检监察工作的严肃性。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1]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中强调,发展党员工作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新十六字方针,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站在新的高度,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切实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1 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高校青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是党和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是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发展党员质量关乎党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关乎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然而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损害党的形象,危害党的事业。

2 影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因素分析

总的来看,影响党员发展质量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学生个人因素(内因)和发展程序各个环节影响因素(外因)。

2.1 内部因素

1.入党动机不端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受环境的影响,思想意识发生深刻变化,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有的是听从老师、父母的意见要求入党,有的是同学之间的攀比、跟风,有的是为了增加以后就业的砝码等,诸多功利性、盲从性的思想充斥于大学生的头脑中,这些学生往往缺乏坚毅的品质,一旦遇到挫折或不如意,就会打退堂鼓。

2.自我教育不连续:刚入校的大学生在学校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下,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入党动机单纯,对个人的要求也较为严格,大多被列为“积极分子”,但随着在校时间的延长,个别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受一些不良习气影响,渐渐放松自我教育,最后则沦为“落后分子”。

3.整体素质不一致: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学生数量剧增,按照发展指标要求,要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人数也大量增加,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对党员发展质量必然产生直接的影响。

2.2 外部因素

1.制度落实不规范:部分党组织工作不够规范,存在突击发展、批量发展的现象,严重违背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和“个别吸收”的原则;学生党员发展的标准和程序不够细化,对于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未真正落实到位,导致他们的入党动机不纯,思想觉悟不高;没有严格执行团内推优的制度,甚至存在辅导员、支部书记指定发展对象的情况;在座谈会、支部大会上,很多学生、老党员做“老好人”,只讲优点不谈缺点,造成新入党人员对自己的问题认识不清或重视不够,使得党员质量难以保证。

2.党建队伍不健全:首先表现在人员配备不足: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数量不断增加,而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却没有相应增加;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由辅导员兼任,繁琐的工作制约了他们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学生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造成学生党支部书记更换频繁,影响了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的连续性。支委一般由学生党员担任,他们忙于学习、考研,缺乏对支部工作系统全面的了解,对自身的职责认识不清,也缺乏相应的工作方法,致使培养考察工作出现表面化、形式化现象。其次表现在能力欠缺:学生党建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修养不够,党务知识和能力欠缺,大多凭经验或向其他同事学习来进行日常的党建工作,这就使得他们在指导支部建设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3.考核体系不完善:由于发展党员的质量无法量化考核,导致部分高校党员发展负责人对发展学生党员质量的重视不够,对遇到的问题认识不足、研究不多,出现了“重发展,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现象。

4.后续教育不连贯:随着学生党员数量的增加,有些院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多以简单的管理代替日常教育,党员的再教育环节显得十分薄弱,工作缺乏连贯性、计划性、针对性;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实践与理论相脱节,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导致个别党员思想放松,不能很好的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

3 保障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几点思考

笔者从院系层面的工作实际出发,对如何保障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进行了深入思考,大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贯彻落实各项制度,做到“有法必依”

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时候不是缺少制度,而是没有严格执行,或是没有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掌握制度。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党员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意见,工作中应坚决落实,这是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的前提。其次,我们还必须严格执行“培养联系、教育培训、谈话考察、征求意见、推优、政审、公示”等一系列发展党员的工作制度,这些制度实施起来可能会比较繁琐,但它们都是经过长期检验的,保障党员发展质量的有力武器。

3.2 健全党建工作队伍,强化人员培训

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党务工作队伍是保障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不仅从思想上要求党务工作者讲政治、讲奉献,还要从党员发展的实际工作量出发,确定人员配备、待遇和职责等问题,以稳定干部队伍。针对学生工作干部的年轻化、流动快的特点,要做好定期培训,提高党务工作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以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党建工作。这样才能使各项制度得到真正落实,以保障党员发展的质量。

3.3 分层次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保持连贯性

从新生入学开始重点抓好入党启蒙教育,激发新生入党的热情,积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使其不断端正入党动机。通过平时观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及时发现好苗子,对符合条件的人党积极分子加强培养,使其在思想上认同党,学习和工作中接近党,行动上努力向党组织靠拢。对于发展对象,要考察他们的政治信仰是否坚定,大是大非面前是否旗帜鲜明,考察他们集体观念、群众基础、奉献意识、遵守纪律等方面的表现,通过严格考察,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发展的党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党员自律教育与他律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建立学生党员作用量化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党员监督考核机制、党员退出机制等加强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

3.4 坚持党员发展各环节的公开透明,注重公平正义

在党员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容易出现人为影响的环节,严格履行“推优”的组织程序,重视并开好群众座谈会,搞好民意测评,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杜绝“家长制”、“一言堂”。要坚持落实公示制度,预审、审批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各方面考虑到公平正义,维护党员发展工作的严肃性。

3.5 其他方面

保障党员发展质量,笔者认为还要控制发展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计划指标有指导性但不应作为考核的依据。另外,党员的退出机制必须切实执行,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必须要使党员队伍流动起来,才能真正保障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Z].2004.

[2]董军强,史东辉.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6).

[3]高文苗.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问题研究与机制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l2).

作者简介

何云鹏(1977-),男,汉族,籍贯安徽亳州,毕业学校:蚌埠医学院,专业:临床医学,单位:安徽理工大学,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党建和思想政治,现任职务: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秘书、团委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4

在来参加这个会议之前,我把教学研究会的历史发展情况仔细了解了一下。教学研究会是在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成立的,可以追溯到1998年12月。在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倡导下,在原来的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多年来,教学研究会秉承“研究、咨询、承办、服务”的宗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比如在理论研究方面,先后开展了 “21世纪初中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我国高等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战略”和“21世纪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新与实践”这样一些课题的研究。同时与教育部有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一起,共同创设了“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这个“论坛”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起了非常好的作用。先后举办了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化学化工、电子、机械、力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十类课程15次报告论坛,70多位院士、200多名著名教授和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000多名课程骨干教师参加了论坛。这个活动受到高校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与热烈欢迎,这是第一届理事会全体理事和理事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也代表教育部向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全体理事和理事单位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还要特别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这些年来为教学研究会开展各项工作提供的大力支持。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十一五”建设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前,全国高教战线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并且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借这个机会,我想就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学研究、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谈几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将高等教育放到了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等教育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实在座的各位都经历了这个阶段,大家的体会是比较深的。首先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在稳步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基本的保证;第三是高等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的支持,这就是说,我国的GDP的增长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有直接关系的:第四是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的大学的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尤其是“211”大学的建设应该说取得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第五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在已经占了我们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第六是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在不断地改善;第七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第八是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在不断地提高,这里主要的证明就是和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签署了学历学位的互相承认的协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不仅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立足于现在看,放眼今后的几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我们相信,回过头来看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座的各位都是学校负责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或者是教育研究方面的专家,我们都认识到,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教育部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在“十五”期间,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一是2001年的4号文件,即《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加强教学工作提出了12条针对性很强的要求。二是在2004年底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即2005年的1号文件,强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两个文件,在高等教育界和高等学校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以来,教育部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比如用信息技术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400多所高校的200多万名学生采用计算机进行个性化、交互式的英语学习:建设了1100多门部级精品课程;设立“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了200名获奖教师;开展了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已经到了本轮次评估的最后阶段了;建设了84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了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统考,这是指的网络学院: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与优质资源共享系统,这是指的仪器设备的优质资源共享。这些措施对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也是一个不断产生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着新的矛盾与问题,比如素质教育,再比如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问题。当然也包括许多其他问题,比如各类学校的协调发展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全局,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切实加强管理,努力办出特色,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切实把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这也是这次国务院工作报告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十个字:“素质教育,普及、发展、提高”。也就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面对新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对于高等教育,这一战略决策完全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科学地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愿望。

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当中,有一块是职业教育,总理在说到高等教育的三句话中,有一句话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此在这段时间,我们要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上狠下功夫,特别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当然也包括高技能人才。当前,要重点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而且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2.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和经费投入。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切实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工作,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学校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高校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和社会兼职的关系,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同时要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问题应该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4%的经费指标是针对整个教育战线的。但我相信,到2010年,4%的目标是一定能达到的。

3.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最近陈至立国务委员和周济部长的一些讲话都强调了管理的问题。可以说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首先,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要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要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调动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教师倾心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认真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各高等学校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其实,教学评估就是在这方面督促大家搞好管理工作,所以很多学校经过评估以后在这方面思想更加明确了。当然在评估当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通过重视是可以改正的。

这是讲的是本科教育方面的教育教学质量,对于研究生教育,我们也有一些措施来保证培养质量,这些措施包括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包括对一些学科进行评审。最近我们在研究做一件事情,就是调查博士生的质量,我们希望把博士生的质量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弄清楚。在第23次学位委员会上充分讨论了这个问题,大家都感到很有必要做这个工作,我们又请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一起讨论怎么来做这件事,大家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

4.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同时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尽早开展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强化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改革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考虑的。其实有很多问题是新出现的。讲到应试教育的问题,现在确实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然应试教育早在中学就已经出现了,也有人说其实在幼儿园就已经出现了。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措施,这种情况还是不能有所改善?这是值得大家研究的问题。何东昌同志曾经说过,素质教育的问题虽然表现在教育,但是根子在社会。那么到底在社会的哪些方面?哪些事情是我们教育系统一定要重视的,是我们要承担的责任,哪些事情是我们必须推动社会进行改革加以改变的?还有创新跟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二者实际上是不可分的。实践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这些年是有所弱化,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有些还真不是教育内部的事情。比如就业与我们的毕业设计这个环节的矛盾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就业当然很重要,但是到了最后一年或半年,学生都不在那里做毕业设计,而是忙着找工作了。而作为校长或者老师,就怕学生找不到工作,所以也就任他们这样,这也是一种无奈。

5.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这一点我想谁都不会怀疑。我们说大学最重要的是有大师。我们的教师怎样地为人师表,怎样地教书育人,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年的教师节即将到来之前,我们正在酝酿举办向优秀的教师学习的一些活动,这次我们准备把张光斗教授推举出来作为战线上学习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依靠高校教师这支队伍,同时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好高校教师这支队伍;要坚持教授上讲台,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建设一大批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讨,提高教学水平。

今年年初,教育部连续印发了2007年l号文件和2号文件,部署实施“质量工程”,启动了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在本科教育方面,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和战略抓手。“质量工程”有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对近年来采取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举措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如我们计划再建设3 000门部级精品课程,进一步遴选更多的本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等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再评选表彰5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再建设50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都是在前一阶段改革和建设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这次,我们还首次启动了一些新项目,如资助15000名大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性实验,建设3 000个特色专业,1000个部级教学团队,5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研制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等。

“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都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希望通过全国性的改革措施和激励政策,引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中央财政的投入,调动地方财政和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带动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里的意思是说,这六个方面实际上是分列的几个项目,也是经过专家们的共同讨论得出来的,是比较好抓的。因此一定要抓准,这是很重要的。但它们只是一些抓手,一个信号,就是提醒大家应该在这些方面花力气,并不是

说靠这25个亿,教学质量就上去了,关键还在于学校自己怎么重视。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每个学校有自己的特点,还可以增加一些自己认为有特色的项目。在这个基础上,各个地方的教委、教育厅都应该引起重视。

除了在本科教育方面实施“质量工程”以外,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教育部、财政部还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选择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从而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这个示范工程实际上在全国职业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提出来了,在此之前已经开始实施了。去年已经评了一批,当然是少量的,今年继续进行这项工作。我在这里强调几点:一是我们不希望高等职业院校再争着去升本科,要给自己准确定位,办出自己的卓越来。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有几条很重要。一是产学结合,一是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是就业率要高。另一点是现在职业教育有许多资助政策,现在实际上中等职业教育90%的学生可以得到资助,高等职业教育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可以得到资助,此外还有助学贷款。作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尽量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做到让学生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因为我们知道,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比较贫困的,因此这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措施。还有就是专业要特别实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充分发挥教学研究会的咨询、服务作用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及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教育系统内部各方面的合力。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教学要上水平,教学改革要取得实效,教学研究必须先行。只有深入、扎实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从教育理论和规律、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实践和经验等方面进行系统、完整的学习研究,才能准确把握改革方向,找准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教学、教改提供科学依据,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教改”的目的。借参加这次教学研究会换届大会之机,我想对教学研究会今后的工作提以下两点希望与建议:

一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当年,在周远清同志的关心下成立教学研究会、设立高教研究中心以及将《教学与教材研究》杂志更名为《中国大学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今后,希望教学研究会与高教研究中心能与时俱进,围绕着高等教育提高质量这一工作重点,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紧密配合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实施,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作出新贡献。

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会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层次高、面广、规模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以及教学研究会、高教研究中心、《中国大学教学》杂志三位一体的运作优势。在组织开展教学研究的实际工作中,既要注意加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探索,更要注意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中各类高校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际问题。既要加强教学研究,更要注意搭建各类平台,加强广大高校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与深入研讨,推进高等教育提高质量。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需要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希望教学研究会在教育部高教司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继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发挥“智囊团”和专家库的作用,不断取得新成绩。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5

论文摘 要: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构建一套整体持久的质量保证体系用以指导,控制和调整教育过程。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将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环节、学校各部门控制质量的职能和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而形成的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互相促进的体系,以应对我国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困境。 

 

一、国外的教育质量保证制度 

开放式培养是西方世界最为常见的教育模式,有无有效的质量保证制度是开放式培养模式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第一关。在美国,教育机构质量保证涉及三种(级)评估,一是机构注册评估,二是机构质量保证制度,三是专业质量评估。机构的注册,如同商业机构一样,只是申请办学许可,不反映办学的质量。能够表明高等教育机构办学质量的主要是质量保证资格及资格等级。何为质量保证,简而言之,就是以相互约定的质量标准为准绳,以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为特点,以质量的连续性提高为最终目的(质量保证手段之一)。也有学者认为,保证的目的是使学校取得校外人士的信心和信任,并进而赢得更好的声誉。美国教育的质量保证对象是所有从事教育培养的机构,负责保证的机构为全美教育学院联合会组成的保证理事会。质量保证又可细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专业单纯型,比如由全美教育学院联合会的质量保证;二是政府拨款进行的相关质量保证。后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组织的质量保证(在美国很少见);二是政府委托质量保证机构进行的质量保证。政府通过对质量保证机构的保证标准、程序及工作规范加以认可从而获得对质量保证的间接干预权。通过保证的结果来最终确定政府对教育的拨款额度。美国联邦教育部对教育的政府补贴多数是通过这一手段而实现的。 

与美国相比,欧洲很多国家教育机构质量保证系统稍有不同,多数是通过中介机构来实施质量保证。机构质量保证分为机构(学校)质量评估和专业质量评估。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将两种质量评估合二为一。英国于1997年成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该署于1999年11月首次公布质量评估新框架。2000年开始对42种学科进行质量评估。评估的主要目的是(1)在质量监控与质量改善上求得平衡;(2)在质量保证的各个侧面维持平衡,直言之,要在依赖外部质量监控手段和依靠自我质量保证之间维持平衡;(3)追求效率;(4)与其它高等教育政策相协调。教育作为一个专业,也必将受到英国质量评估新框架的影响。 

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从1992年开始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以来,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教育观念改革全面展开,质量意识明显增强,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关质量保证的研究迅速被提,以质量保证为目的的教育评估广泛开展,1995年国家教委开展了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优与“211工程”建设等工作。但总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建设尚处于探索和借鉴外国经验的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有: 

1、质量监控主体单一化。建国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质量控制是政府,他们既是高等学校的兴办者,又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还是高等学校的评价者。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情况下,面对近2000所高校的质量监控全部由政府来完成,其结果必然是周期长,时效性差,质量不能保证。 

2、质量控制外部化。在我国现行的质量保证制度中,质量控制主要来自外部,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保证方面有绝对的权威,其结果是学校本身高度重视外部评价,而忽视自身内部的自我评价,高校普遍缺乏加强质量管理的内部动力。从管理学理论角度看,高校内部全体员工自觉的质量控制才是持久的,仅依靠外部的质量监控是很难保证其教育质量的。 

3、质量观念片面化。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往往只根据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这一因素来评价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忽视了高等教育是否满足人们的受教育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是否促进现代化这个根本的内容。高等教育是否促进当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要,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这些本来应该是评判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因素,却被忽略了。在质量标准方面,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和质量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结果又造成了质量标准的同一化。 

三、新时期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的取向与对策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高校能否保质保量的满足社会对大学的全面要求,不仅影响到社会的进程,而且也决定了大学自身能否从社会换取资源的能力及其生存发展状态。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制度是质量的保证,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 

1、政府部门的质量监控制度。 

(1)制定质量保证法律、法规,规范高校行为。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育立法,规范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行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主要以《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为政策依据,由于该《规定》制定较早,其基本框架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应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为法律依据,并吸收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保证的经验,制定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法律、法规,对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目的、组织、程序、周期、结果公布、保证对象及类别、保证结果的使用等做出明确规定。各省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结合本省的实际对所管辖的高校制定必要的教育质量保证政策,使高等学校有法可依,并加大执法力度,使质量保证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2)建立多层次、各种类型的高校质量标准。多层次、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建立是由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高等学校不同的层次、类型、结构和功能决定的,同时,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投资主体、办学模式、体系结构、培养目标等方面,越来越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因此,难以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来衡量,也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机制来保证。正如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中指出的,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如果我们用统一的质量标准来衡量不同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区分类型,并以此施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建立分层次的多元化质量评估标准。如研究型院校、理工科院校、师范类院校、艺术类院校、高职高专等,使各级各类高校找到合理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在相应的平台上与其他高校展开竞争。 

 (3)分类保证。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校结构性的合并调整、招生并轨、大规模地扩招等改革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学习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中的经验,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初见端倪的今天,应尽快建立起高等教育的保证制度,制订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对多样化、多层次、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进行保证评估,保证的目的是要保证最低的质量要求,以确保高等学校提供的教育学生是合格的,可以被社会接受,从而证明学校是有效率的。以确保各类高校的教学质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 

2、高校内部施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主体地位将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变得越来越突出,高校在质量保证中的作用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在获得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应当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1)强化质量意识,建立校内质量控制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基本核心就是提高教职员工的素质,增强质量意识,做到“质量第一,人人有责”,人人做好本职工作,人人抓教育质量,通过抓好教学、科研等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建立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体系;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师教学评估制度;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由校、(院)系承担,对专业的规划、设置、监控严格把关,并实行审查。学校设立质量监控中心、学术委员会,(院)系也设立也设立相应的职能结构,目标分解,层层把关,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确保教育质量。 

(2)建立定期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定期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就是在校内形成教学质量管理网,使教学的每一环节都有相对稳定的管理标准和质量要求。学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分两个维度进行,一是院系对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估,主要评估专业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二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估,主要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学校实施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就是把质量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要反映和渗透在各个考评项目中,包括教学管理工作效率、试卷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纪律、教师教学质量、教研活动、听课、教材、学生纪律、省级以上统考课程、师资水平、实验设备、学生科研和实习工作等评估项目,以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要求。为保证评估目标的实现,学校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与诊断系统,由分管校长负责,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组成质量监控中心,中心的人员经常参加听课和评课活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和其他方面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进行评价,诊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革意见。 

(3)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对社会的贡献度如何,直接反映高校的教学质量,是高校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档案,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完整地了解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反馈情况,另一方面又能够为学校提供专业的需求状况,及时修正人才培养工作的偏差,同时也为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起导向作用,是高校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性和质量保证.东南学术,2002(2):24-28 

[2]贺芳玲.高校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研究.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3(3):59-61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6

在履行装备保障任务中

努力推动哈一机集团实现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现代国企研究杂志约稿)

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一机集团)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武器装备主要科研生产基地和定点生产企业。

哈一机集团始建于1950年,在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中,哈一机集团开始了武器装备引进、仿制到自主开发的创新发展之路,研制的武器装备填补了我国轻型坦克制造工业和大口径火炮自行化的空白,被誉为“轻型坦克和履带式自行火炮的摇篮”。1952年,全军第一个驻厂军事代表室在哈一机集团成立。

哈一机集团全体干部员工牢记初心使命,深入学习贯彻视察中央企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成为我军最可靠的合作伙伴和战斗力生成的可靠支撑,伴随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进程,产品迭展,已经形成了多品种、系列化产品族谱,多款装备参加了多次大阅兵活动,成为戍疆守土的国之重器。哈一机集团把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加快和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提升自主可控水平,着力实现提质增效,着力树立发展新形象,经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一举扭转了连续6年亏损的不利局面,使这个在抗美援朝烽火硝烟中诞生的企业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走出了一条解困振兴之路,站在了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起点上。

坚持以解放思想引领转变观念,树立新发展理念,凝聚发展的信心。

推动企业实现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放思想。哈一机集团顺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要求,顺应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大势,持续推动思想解放,构建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形成变的共识,找准变的靶向。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思想,保持履行强军首责、承担保军使命的战略定力,系统谋划军品科技创新和产品培育工作,破除军品研制顶层分工条框的束缚,把思想转变到陆军装备建设改革上来,积极培育跨专业分工、跨企业甚至跨军工集团的竞争能力,主动参与竞争。二是追求变的速度,转变思想观念不能等。把思想从生产经营型统一到装备保障型上来,坚持质量第一、以质量立企的发展理念,把军方装备部门出台的装备科研、质量、服务和资质评定方面规定转化为企业内部的规范、程序和标准。把产品质量作为核心竞争力,在设计过程、工艺过程、制造过程、人员操作具体层面优化完善程序文件,建立专业化、体系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抓装备质量问题整改,建立健全了质量问题发现、整改数据库,建立了质量问题解决和质量改进提升螺旋式上升的机制。三是有变得结果,聚焦方向目标,形成新观念、新共识。强化履行主责主业的自信和自觉,破除带着保军帽子“等靠要”思想,形成了靠履行好装备保障使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清晰了在装备体系中的产品定位、技术定位,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资源和条件的有限性,把资源集中到核心能力上来,打造发展新动能,形成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坚持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筑发展之本,凝聚发展之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哈一机集团主动应对装备体系建设带来的装备生成机制变化,积极落实兵器工业集团科技大会精神,努力提升科技创新的动力、活力。一是构建和完善开放融合的高端科技人才体系,激发科技创新的力量。推进实施五个科技发展领域由咨询专家、科技人才和合作优势团队构成的分层分类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在实战中培养高技能人才,继续深化与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战略合作,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二是构建市场开拓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创新主体迸发强劲活力。落实好《科技创新二十条》,制定《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的措施意见》,实施《哈一机集团科技创新激励意见》,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三是积淀核心技术群,突破发展中的各种瓶颈制约。以老产品改进升级和科研项目研究为抓手,突破全自动装填、动力舱热平衡等核心技术,匹配控制技术和长寿命关键技术有重要进展,专项工艺创新方面有新突破,已经形成核心技术群和多项工艺技术“单项冠军”。四是主动融入兵器工业集团“两个体系”,加快推进企业装备研发体系和技术研究体系建设,拓展发展领域,培育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产品。提前开展重要装备关键技术攻关、轻量化优化设计和射击试验强度考核研究工作,推动新型一体化产品和新概念武器进行试验验证和动态演示,多个领域的需求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验证取得突破,产品领域已从传统陆军扩展到空军和海军。五是吸收利用社会资源,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以全地形车产品为依托,组建黑龙江省首家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军民融合企业,建立了全新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军民两个市场均取得重要进展,已经成为部分细分市场的单项冠军。

当前哈一机集团正在谋划“十四五”工作,加强顶层策划和顶层设计,梳理未来科技与产品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谋划编制产品和技术发展规划,巩固在体系中的站位,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以结构调整和工艺创新提高技术能力,夯实发展之基。

以技术进步促进领域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兵器工业集团技术研究体系建设和运行,构建有活力、可持续、开放式工艺基础技术研究平台,培育和积累企业技术能力。一是整合生产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军品和军民融合发展需求,对生产布局进行功能性调整,布局相对集中,优化工艺流程,对无效、低效资产进行处置,提升整体资本功能和资源利用效率。二是突出核心能力,取消一般能力。保留总装总调、行传操核心零部件加工、车体炮塔制造的精加工能力,对锻造、铸造、粗加工和标准件等非核心产能进行退出。三是强化工艺提升和技术进步。采用先进制造技术提升核心工艺水平,淘汰落后工艺、老旧设备,采用数字化加工和自动化工艺技术,提升生产线数字化、自动化、柔性化水平。建设适应多品种、小批量轮换生产的总装总调能力,具有自动化基础的核心部件装配能力,具有数字化基础的核心零部件加工能力,以及具有智能化基础的物料管理和物流运输能力。四是依托哈焊所、哈工大等知名高校和团队,打造开放的工艺创新平台。实施工艺短板和核心工艺攻关,突破瓶颈技术,优化组合加工方法,发挥专用设备能力,突破了精准装焊、变形控制、铝合金焊接等技术,形成专业化的加工制造单元。开展动力舱、供输弹系统、新型传动装置和行走系统制造与调试技术研究,形成一批提升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成果。

坚持以深化改革和管理提升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发展的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持续推动解决企业办社会、集体企业改制、管理层次多等诸多问题,坚持通过管理提升提质增效,提高发展水平,释放企业发展活力,初步实现了资源聚焦主业,管理聚焦使命。一是企业办社会等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三供一业”已全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集体企业改制已经完成收尾工作,整体状况平稳有序。“压减”工作顺利完成,三级企业由6家减少至3家,发展质量明显改善,主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管理链条有效缩短。二是统筹谋划,精心组织,保质量按期完成承担的装备保障任务,合同履约率100%。成功组织了首次由承制单位交装实施的全军某型武器系统联调联试工作,俄罗斯国际军事比赛、重大阅兵保障、部队演训等重大保障任务获得多次嘉奖。组织的首次企业实施的现役装备成建制部队改造任务获得改造部队高度评价。三是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有效性和产品实物质量水平。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和质量工作日常考核、责任追究与激励机制;开展专项课题改善和技术攻关,解决制约的窄口和瓶颈;体系化推进装备质量提升,建立重大演训任务应急保障机制,建立列装产品“故障问题数据库”;组织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质量素养和质量意识。四是全面落实兵器工业集团提质增效工作安排。持续开展“九降低、三改善、一杜绝”活动,开展车体制造、总装总调和核心部件制造精益生产线建设,上线运行兵器工业集团军品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劳动量、进度、计划和预警信息的智能管理,提升了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全面实施成本管理基础提升工作,建立成本控制责任体系,综合运用金融工具降低财务费用,开展存货结构分析,实现存货占用较大幅度压减。五是持续推进管控体系优化,系统提升治理效能,提升执行力。对接兵器工业集团总部管理要求和企业内部运行需要,持续进行组织结构和职责优化,初步形成职责明晰、分工合理、运行顺畅的管理体系。持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升内控效能,增强风险防控力;持续开展管理制度的制修订工作,细化制度规定的流程和规范,用制度来管人、管权、管事、管风险。六是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制定了《管理骨干管理办法》《科技骨干管理办法》《技能骨干管理办法》,建立了三支人才队伍发展通道,持续开展全员技术创新和持续改善活动,为员工创造业绩和职业成长搭建平台;建立“订单式”培养硕士研究生、举办工程硕士班和依托总体单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N+1”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弘扬工匠精神,完善高技能人才管理办法,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已经建立一个部级和三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培训、帮带、晋级、激励”为一体的职业技能提升机制。

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发展方向,推动企业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奋勇前进。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对党的建设的领导,扛起主责、抓好主业、当好主角”。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哈一机集团党委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坚决贯彻落实兵器工业集团党组坚持“六个相统一”,做到“七个着力提高”,处理好“五个关系”党建工作要求,体系化推进党建工作,以高质量的党建工作引领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是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聚焦“两个维护”,强化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兵器工业集团党组重要任务的落实。全面具体地落实强军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兵器工业集团党组各项决策部署,主动站在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大目标下谋划、部署,推动武器装备创新和质量提升,坚定履行主责主业的自觉和自信,凝心聚力完成企业中心工作,坚定推进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成为强调的“两个基础”和“六个力量”,确保企业坚持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聚焦主责主业,以党建融入企业发展,明确党委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为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担当作为,引领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聚焦初心和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抓基层打基础,领导群众组织并发挥作用,让职工群众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为企业的发展聚势增力。二是主题教育铸牢初心使命。通过主题教育,解决了企业关系到方向和长远的思想观念问题,厘清了在履行强军首责、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加强党的建设方面行动差距,找到了制约公司改革发展的短板瓶颈,明确改进、提升和长远发展的任务措施,建立了一体部署、一体推动落实的工作机制,问题、措施和任务的提出、制定和落实,从根本上改变了干部员工对责任的认识,对发展差距的认识,形成了更加聚焦主责主业、更加突出履行强军首责,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广泛共识,步调一致地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把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使党建工作能够体现企业的时代特征,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注重精准融入,明确各级党组织承担的主体责任,工作到支部,要求到党员,构建党建和业务工作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格局。抓好党建“三大工程”和“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以“四研讨”“四讲清”“两落实”“一结合”为重点的“三会一课”创新,打造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的平台,形成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协同提升的新局面。四是聚才兴企,优化干部人才队伍整体功能。着眼事业长远发展,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完善干部的绩效、薪酬和考核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展领导人员专业能力培训、知识培训和务实管用的专题培训。加大战略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实施提前孵化战略,实现人才精准引进。建立后备人才队伍管理制度和选拔培养机制。构建人才工作责任体系,建立人才工作正向激励机制和负面清单,建立员工实际能力提升、业绩贡献提升的运行机制。五是持之以恒营造风清气正的改革发展环境。坚持严字当头把纪律挺在前面,全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细化分解公司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承诺书,加强工作考核,畅通压力传导机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从执行政治纪律的高度强化监督检查,把执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兵器工业集团重大任务安排、公司中心工作和重要任务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深化纠正四风工作,纠正“四风”不停歇,全力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突出重点环节,及时发现和整治“四风”隐形变异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兵器工业集团关于巡察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政治巡察定位,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巡察八个重点,努力做到巡察全覆盖。同时,强化巡察整改监督,推进整改落实,确保真改实改,以整改促提升、以整改促发展。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哈一机集团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落实强军思想,传承和践行“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铸牢初心使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凝心聚力,勇毅笃行,在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奋力前进。

(作者为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7

0引言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内涵式发展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探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涵义以及评价方式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学者也尝试从不同视角界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确切表述,但笔者认为,质量是具有多元性、扩展性的,就像定义文化的概念一样,任何一种定义反而都把其涵义狭窄化了,诚如罗威勒(A.Lawrence Lowell)所言:“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的时候,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无处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指出:“要考虑质量的多样性,并避免使用固定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笔者不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概念界定上纠结不清,正如英国学位委员会在一份有关质量保障的专题报告中提出的:“我们将不进行什么是质量的本质的讨论,单一的、真实的质量定义是不可能的。”笔者将转换一下思路,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涵义表述,分析研究生教育的供需主体,借助“需求―供给”范式求解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均衡点,探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优化轨迹。

1现有研究

随着研究生教育发展转型,质量提升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明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涵义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CNKI查阅现有文献,已有部分学者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了解读并尝试做出定义。

潘武玲把研究生教育质量界定为研究生教育在特定条件下所固有的满足研究生个人、社会及学科发展明显或隐含需求的一组特征或特征的综合[1];许克毅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种价值判断和评价,其概念界定应涵盖研究生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2];王亚杰等提出了单元质量、体系质量以及作为历史演变形态存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3个层次的分析模型[3];英爽、甄良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促使研究生主体实现个体发展需要并同时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动性体现[4];赵军、周玉清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政府、高校、社会、研究生等主体根据自身的需求对研究生教育系统、单元及其从事各项活动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5];孙健提出研究生教育结构质量的概念,并指出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学科结构和区域结构是决定研究生教育结构质量的关键因素[6];廖文武、陈文燕等将研究生教育质量归纳为培养单位在既定条件下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能力的总和[7];程光德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基本标准是学习者具备独立解决专门问题的科研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8];戚兴华则以知识与学术系统为基点,试图使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一个具有稳定核心、开放边界和过滤吸纳机制的基本概念[9]。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有关研究生教育质量概念的表述多集中在涵盖要素、特征表现、价值判断或综合解释,概念主观性较强,指向模糊,更没有充分考虑研究生教育战略转型的时代背景,限制了概念作用的发挥,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的深化。

2研究生教育的涵义表述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高等教育序列的最高端,是本科毕业后继续进行的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水平的专业化教育,是国家培育高水平创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机制的关键构成。研究生教育按照教育层次又可分为博士生教育和硕士生教育,按照培养类型又可分为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整体与个体的统一,更是质与量的统一。

2.1作为功用的研究生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相互支撑,教育离不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壮大,没有强大的国民经济,研究生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和资源无法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教育又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人力资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作为国民教育序列最顶端的研究生教育,则是国家培育高水平创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机制的关键构成。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必然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2.2作为过程的研究生教育,是高校研究生培养活动的总和研究生教育不仅仅是高校根据培养方案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其涵盖的内容要更宽广、更丰富。研究生教育贯穿研究生在学期间的方方面面,套用梁漱溟先生解读文化涵义的一句话:“研究生教育就是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所依靠的一切。”[10]课堂教学、科研训练是研究生教育,期末考核、随堂抽查也是研究生教育;导师指导、小组讨论是研究生教育,专题报告、学术交流也是研究生教育;沉思冥想、文献查阅是研究生教育,团体活动、文体比赛还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一切有助于其成长的活动皆是研究生教育。

2.3作为结果的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标签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各类人才的贡献,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更是企事业单位争抢的香饽饽。同为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重要?^别在于研究生的创新性能力。研究生教育代表着具有高学历,研究生教育是各专业领域高水平创新性人才的代名词,研究生教育代表了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较强的学术能力,甚至于较高的道德素养。所以,一直以来研究生教育都是社会选拔人才时重要参考指标,如银行偏向招收金融保险专业的研究生,企业财会岗位喜欢招收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软件行业喜欢招收具有计算机专业教育背景的研究生等。

3研究生教育的供需主体

3.1政府

政府是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主体。我国是政府办教育,中央和地方政府是教育投入的主体,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上,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构,国家的监管职责。政府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一方面体现在政府可通过研究生教育传播国家的政策方针、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因此,政府必然关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及质量状况。政府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关注或者说需求在于教育投入的效果,即经费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是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是否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要保证国家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的效果,换句话说,政府要关注国家投入的效率。

3.2社会(或市场)

社会(或市场)是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主体。研究生毕业后也必然走向社会,社会是研究生的接收者。作为社会发展进步重要的推动者和建设者,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社会(或市场)必然关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质量状况。社会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注则在于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社会更关注高校的学科结构、毕业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是否与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相匹配,以及未来的培养方向是否一致,毕业研究生是否具备了市场需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是否能创造性地发展知识、批判性地传承知识,并在各种场合传达学术理念、价值,或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3.3研究生

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主体,也是研究生教育最为重要的主体,因为如果没有了研究生,研究生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受教者,教育?|量决定了研究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因此,研究生必然关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状况,但有别于政府的宏观需求,研究生对于教育质量的需求则更为微观,也更为直接。研究生更关注在受过系统的研究生教育后,个人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是否达到了实现自我、个性进步、知识传承、技能提升的目标。

3.4高校

高校是研究生教育的实施者、供给者,但同时高校本身又是研究生教育的需求者,一方面,高校通过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满足政府、社会和个体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需要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进而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高校具有政府和社会无法替代的功能,其直接决定和控制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正因如此,高校更需要通过高效的配置可供利用的资源,如师资队伍、仪器设备、教育经费、学术环境、规章制度等,优化培养方案,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供需均衡

政府、研究生和社会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主体,三者之间由于利益需求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各自构成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利益和价值主体,OECD的《教育政策分析2005~2006》较好地指出了各主体的质量需求:“高校通常关心内部的详细信息以提高教学质量,政府关心整体的、可比较的系统数据以便就经费分配作出决策,顾主则要求保障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能够获得更好的职业准备。”[11]但各主体共同关注的目标却又是一致的,即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

政府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需求,本文称之为“效率追求”,研究生个体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需求,本文称之为“学术追求”,社会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需求,本文称之为“市场需求”,当研究生教育满足任何一个主体的质量需求时,都可以说研究生教育是有质量的,但同时另外两个研究生教育主体的质量需求却未得到满足,也就是说三个研究生教育主体的质量需求未达到一个均衡状态。

图1表示政府、研究生、社会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需求的均衡状态。X、Y、Z三个轴分别代表政府的效率追求、研究生的学术追求和社会的市场需求。从三个轴的交点向外代表越来越高,当研究生教育质量位于W1点时,三个研究生教育主体的质量需求分别为X1、Y1和Z1,如果此时三个主体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需求都得到满足,那么研究生教育就达到了当时的质量均衡。如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任何一个主体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需求发生变动,均衡就随之移动,如社会对于市场需求的关注由Z1变为Z2,那么此时,W2就成为新的质量均衡点。

如果将不同时期的均衡点连接,而时间点的选取又是足够紧密,就能得到一条研究生教育质量均衡点的曲线S1,也就是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同时期满足主体需求均衡的发展轨迹。如果将不同时间点相对应的全部高校的均衡曲线S1、S2…Sn相叠加,就能得到一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质量轨迹Sw,如图2所示。

当然,这条曲线是研究生教育主体的质量需求在各个时期明晰的前提下得到的,换句话说,因为无法明晰研究生教育主体的质量需求,因此,就无法提前勾画出一条最优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轨迹。但是,即便如此,供需均衡的评价视角还是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思路,通过预判研究生教育主体的质量需求,进而预测研究生教育均衡走向,可为高校制定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和支持。

5结束语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8

[论文摘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向顶端的逐步上移使得研究生教育无论是数量的扩张还是内涵的丰富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如此大规模的扩招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科研设备紧张,导师紧缺等。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要正确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在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的同时努力提高其质量,使研究生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真正精英群体。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正式提出的。他在1973年发表的《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三个阶段论”,他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占同龄人15%以下时,高等教育则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则属于“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则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而且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也同时带来了质量问题。如何在研究生扩招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研究生质量观

研究生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树立正确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基本前提。正确的质量观是建立在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和评价标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教育大辞典》中把教育质量解释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对学校、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应予以应有的重视”“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由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可见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

由此可见研究生质量观是一个多样性、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很多方面,它包括研究生教育质量定义及标准、质量观的特点、质量观的转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在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与科学发展逻辑的基础上,依据社会条件、所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服务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学术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程度所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这其中,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志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创造的知识、培养的学生以及提供的服务是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载体。《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提出,要树立有时代特征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这体现了新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变化。

树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最关键的是要遵循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观:

1.发展的质量观

质量观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确立的质量标准是不同的,是动态发展的。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只有在发展中才得到体现。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要,所以必须确立以发展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进程。

2.全面的质量观

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文化和为社会服务。我们在树立教育质量观时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它要求研究生的教育必须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不能仅以研究生知识掌握的多少和能力发展的高低作为衡量的终极标准,还应包括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另外应当强调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3.多样的质量观

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类型是多样的,学科种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这些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单一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必将束缚人们的思维。质量的多样性是建立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统一性的基础之上的。在追求统一性的基础上发展多种教育形式,满足多样性需求,是建立正确的质量观的基点。

4.特色的质量观

高等学校的特色是其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所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一种特色纷呈的质量。正如波伊尔所说:“绝没有什么简单的好大学模式,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方面肯定是大相径庭的。”要让不同类型的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生生源质量不高

研究生扩招后,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家进一步放宽对研究生的招生政策,研究生的生源状况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生源素质情况千差万别。同时,研究生生源的结构组成也有了新的变化,如年龄组成、学生来源等因素也较以前更加复杂,这就使得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给传统的研究生优质优教带来一定的难度。

2.导师少、研究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在校研究生人数的增长,使得导师人均指导研究生人数增加,这就加大了导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导师的压力。由于导师负担有所增加,投入在研究生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应有所下降。同时,由于研究生导师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两极分化现象明显。一部分热门学科或名望较高的导师周围研究生相对集中,甚至出现了一位导师指导几十位研究生的情况,而一些冷门学科或名望较低的导师可能出现几年带不上一个研究生的情况。

3.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不足

随着研究生选课人数的增加,传统的小规模研讨班授课方式受到挑战,因为教室资源的限制就会开设大班课,这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由于研究生教学对专业知识的深度要求较高,对研究生任课教师的要求就相对严格,一些选课人数较多的研究生学位课、基础课的教师梯队需要尽快培养起来。另外一些对实验要求较高的学科,一方面缺乏实验空间,有限的实验室不能容纳众多的研究生同时做实验;另一方面缺乏实验仪器设备,让学生只能停留在理论认识水平。

4.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

大众化教育使得研究生在校人数和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量毕业生拥进市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这是因为研究生教育结构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人才培养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相符,使得毕业生无法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相关对策

1.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入学以后的培养质量。要保证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就要把好初试和复试的关。良好的研究生选拔制度是选拔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并不利于优秀生源的选拔,特别是专业课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而选拔线却由国家统一划定。因为各招生单位命题标准不一,这就显得不公平。试卷可以由国家命题,如实行“3+X”或“2+X”考试形式,这样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虽然它不能体现各招生单位的专业特色或特殊要求,但只要招生单位认真组织好复试,把好复试关,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且可以为各招生单位节省人力、财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中去。至于加强研究生的复试工作,招生单位需要精心制定复试的内容和标准,加大复试中人才选拔的力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注意选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基础好,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并有培养前途的考生入学,而不是仅仅根据研究生的初试成绩来决定,不要使复试拘泥于形式。对具备了复试资格的考生应一视同仁,对于免试推荐的研究生要实行严格的综合测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正确的评价,保证保送生的质量。

2.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思想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图之至亟也。”可见,一所高校的骨架是由一批杰出的学者构成的。一所学校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所培养的学生水平的高低,所以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因此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导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导师的熏陶对学生学业的发展与人格的陶冶起着莫大的作用,所以导师要德才兼备,能严于律己,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另外可以对在研究生培养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改变传统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可采用导师个人负责和研究生指导小组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除此之外,为了使导师的负担不至于过重,应该限制每名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的数量,如规定每名导师最多只能带5名学生。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年龄偏大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建立合理的导师梯队。可以选拔一些虽然年纪较轻、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造诣较深并有培养前途的学术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并请优秀导师介绍经验,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促使他们尽快成长。

3.保障科研条件

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为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建设完善的实验设施、图书资料和通讯设备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条件,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另外科研经费也是使课题研究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定期进行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和本学科前沿知识和学术动态的专题报告,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开拓研究生的研究思维。定期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4.完善管理机制

管理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管理工作,关键在于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管理队伍的组成应考虑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合理配置。管理人员要了解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和现代化管理能力,并且能掌握先进的管理工具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另外还要制定健全和完善的研究生管理制度。

5.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市场需要的不是“研究生”这一身份标签,而是需要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需要构筑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和劳动市场的需要。由于高校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所以高校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并建立良好的信誉,这样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也会有一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源升,杨波,等.论研究生教育质量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4).

[2]卢晓中.高等教育的新质量观[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3).

[3][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4]常丽萍,赵玮.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环节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2,(6).

[5]王二宝,刘全菊.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5).

[6]李汉邦,赵婷婷,赵哲.大众化进程中研究生生源质量的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05,(12).

[7]黄楚玉.试论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高等理科教育[J],2000,(02).

上一篇:光伏发电工程投标方案范文 下一篇:房屋实施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