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要从“高效”到“高质”

时间:2022-09-12 08:59:21

课堂要从“高效”到“高质”

时下,对于高效课堂,人们莫不汲汲以求之,颇似江湖中追捧武功秘笈的味道,似乎《葵花宝典》在手,天地就在我脚下了。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要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在“三高”视野中,你上了一堂课,必得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只有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可以及时检测,因而往往成了“高效课堂”的重要内容。

因此,中国式高效课堂,往往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主要还是解题能力)的提高,说白了就是要考分高;至于其他二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则因其属于隐性目标而鲜有关注。于是,课外恶补往往因其考分高而博得上位,课堂“鸭霸”因其“有效”而大受追捧。这一种实用、功利的教育观念,忽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忽视学生人文情感的熏陶。只为了批量生产某种规定型号人才零部件,材、统一进度、统一评价,其后果是可能将教育变成一个人工修剪的草坪。“不管白猫黑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

理想的课堂,不能过于追求效率、效果和效益,它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但更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与之关联的过程与方法。这种课堂,与其说是高效课堂,不如说是高质课堂。要真正使素质教育归位,就必须由工业化意义的“高效课堂”向人本意义的“高质课堂”回归。

在高质课堂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永远放在第一位,关注孩子的内在成长。

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雅克・马里坦认为,儿童具有“灵魂的神秘身份”。这神秘身份是他自己无法获悉的,也是任何技术手段所不能企及的。“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塑造人,或者是去指导使人成为人的那种活生生的动力。”“强迫所有的学生在严格学习课程的全部科目和进步的过程中达到同样的程度,这是很不明智的。”

高质课堂首先必须生命在场,有生命的陪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成长,允许学生自主建构价值观,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公民。笔者的女儿,学体成绩尚可,但数学却一直忽上忽下。今年新任教的数学老师,对孩子的每次作业都有即时的点评与鼓励,结果最近的单元测试中取得了全班第一,并且爱上了数学。

辜鸿铭比较中西方教育,说西洋人读书一则曰知识,再则曰知识,三则曰知识,不像中国人学的是君子之道。而今,中国人所学的差不多只剩下知识了,西洋人则回家还要进教堂、做礼拜,这是他们学“君子之道”的地方。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其次是突破过程与方法的瓶颈,关注学生的成长路径。

在过程意义上,路径与方法的知识也极为关键。它可以避免学生“盲人摸象”或“梦醒了却无路可走”。

人们常说,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力水平。在手工作坊里,虽然通过工人的勤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工作效率的提升可能却是非常有限的。在流水线上,工作效率并不是由工人的勤奋程度决定,而是由生产流水线本身的先进程度决定。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的纯熟不等于内在智慧的精熟,“双基”的落实也不等于课堂的高效,“灌水”与“浇花”尽管用的都是水,但对于花而言,灌多了水则可能被淹死。

还有课堂对话,前提必须是让学生具备课堂对话的欲望和能力。某老师为初二学生上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没有让学生充分体验文章的内容和弥足珍贵的人道主义精神,而是一厢情愿地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讨论对比与讽刺。一节课下来,学生只知道文章用了对比与讽刺,对于文中蕴含的巨大的心灵震撼力,则毫无感知。

真正高质的教学设计,不是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还要切实形成有助于学生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路径。即以试题讲评课来说,也需要把握“五需五忌五强调”:一需心中有数,忌仓促讲评,强调重点突出;二需目中有人,忌一讲到底,强调学生参与;三需巩固有法,忌一讲了之,强调矫正巩固;四需讲中有联,忌就题论题,强调举一反三;五需评中有导,忌越俎代庖,强调方法指导。绝不是拿一张试卷对对答案就可以完事的。

还要充分调动学生落实知识与技能的积极性,清楚地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

真正的高质课堂,必须基于对学生个性的透彻了解,做到因材施教,不为难一个学生,也不放纵一个学生,更不放弃一个学生。

要尽量将学习的自由选择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沈从文少年时就曾经逃出书塾去见识和感受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他说,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簟,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盐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在高质课堂中,老师不仅教知识,更于教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形成独特的内心体验。某教师上安徒生的名篇《皇帝的新装》,在学生刚梳理完故事情节时,就马上要学生进行与故事原型《赤身的皇帝》的比较阅读,然而课堂中可能最体现学生阅读体验和表现潜能的“骗子行骗日记”却因为时间“紧张”而浅尝辄止。这就有些像宴会时,客人刚尝到酒的味道,却偏要他们去喝水的味道了。假如这堂课在把握骗子行骗成功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抓住“骗子行骗日记”做足文章,或许会异彩纷呈、可圈可点的。原来的教学设计,名为拓展,其实是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忽视,也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尚欠火候。

真正的高质课堂好比带领学生行路,不惟激发学生踏上旅程的愿望,指明“路”的行程和方向,还随学生一起欣赏沿途绝美的风景。它正好用到一句广告语:“慢慢走,欣赏啊!”

过于重视显性效果、具有工业化意义的“高效课堂”,何时能向优雅、内涵、自得、具有人本意义的“高质课堂”回归呢?

上一篇:教育科技化应慎行 下一篇:高考总分“绑架”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