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08 01:31:53

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现代后勤;高质量发展;FM(设施管理)

高校后勤是高校办学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后勤能否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能否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值得研究。

一、实现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的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2017.9)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和问题突出,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迫切需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党的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党的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作用尤显突出。但是,对于支撑高水平教育的现代后勤的作用,人们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和波动,“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后勤”在现实中往往成为后勤人自己的口号。2018年暑期,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在考察了我国部分高校后勤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高校后勤整体水平要落后美国至少十五年。同年6月,笔者组织本单位十名高管前往美国考察,经过十余天时间,对十所美国高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也有了更多直观的感受。差距是否存在?若存在差距又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方面,在某些主要指标上确实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校园硬件建设标准、后勤经费投入、管理理念、管理体系、服务提供的模式等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从校园建设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比、能耗管理的水平、信息化应用水平等方面看,我国高校后勤也呈现出一定的优势。面对全球各国对现代后勤管理与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17年了“ISO41011;2017《设施管理术语》”,给出了设施管理(FM)的定义:“在建筑环境内整合人员、场所、过程,并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核心业务生产力为目的的组织职能。”这就为高校后勤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发展目标和重要标准。事实上,后勤早已成为学校办学的基础条件,成为招生、育人成长的重要条件。后勤保障水平、管理体系、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师生生活质量、教学质量以及科研水平的提升。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师生员工对现代后勤服务质量、服务理念、服务标准的需求愈来愈高。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建设标准、管理、服务水平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尤显突出,很多学校受传统方法办后勤的思维方式的束缚,长久不能取得突破,与现代后勤建设目标差距愈来愈大,从而与建设现代高校目标的差距也愈来愈大。为适应现代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满足师生生活需求,“建立高质量的现代后勤服务体系、提升后勤服务综合能力”这个课题已经摆在高校决策者和管理者的面前,时不我待。

二、什么是高质量的高校后勤

国际标准化组织“设施管理”相关文件不久,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就及时了国家标准《GB/T36688—2018/ISO41011.2017》,这表明了家对后勤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通用的“设施管理”概念、标准,在各国实践的探索与理论的发展将对我国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提出挑战。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范围将从现场日常管理服务提升到学校战略发展的层面,主要工作目标将从传统保障上升到服务品质、设施价值、服务育人水平的提升,日常工作着眼点将从解决后勤相关的日常问题扩展到全部资产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管理者和服务者所需的理念、知识、技术,将从一般性传统的较低水平上升到市场、政策法规、工程学、管理学、心理学、信息化、财务等多方面综合性要求的高度。“设施管理”标准体系的引入将给高质量的高校后勤建设指明方向,并提出新的要求。第一,实现高质量的校园硬件建设是基础保障,具体反映在高标准的校园规划、高强度的投入、高质量的建筑物(校园基础设施与环境、建筑物内的设施设备)、高水平的运行维护(绿色校园、节约校园、智慧校园、平安校园、规范校园)等多个方面。第二,实现校园后勤软件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是重中之重,高校后勤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管、办、评”关系还未能理顺:在管的方面,现代科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还有较大差距,具备现代设施管理(FM)理念和掌握现代管理工具与方法的管理团队的建设还远远没有到位;在办的方面,尽管全国高校后勤总体上已经在向着社会化方向前进,在如何办现代后勤的方法与途径上已有很多探索,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分歧,存在一些大相径庭的模式与做法;评价机制未能很好建立,缺乏符合市场需求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缺乏公正、明晰、统一、可操作的评价标准。目前,高校后勤管理者在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在安全校园、文明校园、智慧校园、绿色校园、规范校园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与FM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在改善师生生活质量、提升教学科研核心生产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管理理念、团队建设、现代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后勤管理服务高标准(WELL、LEDD、ISO、GB、GB/T)的引入和应用方面都明显存在不足。第三,“服务育人”能力的提升必须要成为高校后勤管理者与服务者共同的必修课,这也必然成为高质量后勤的必备条件。

三、高校后勤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第一,主要管理者对高质量后勤缺乏清晰的认识。在理念和认识方面,不少后勤决策者和管理者对现代后勤在办学中的地位缺乏认识,对后勤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FM关于“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与提高核心业务生产力”内涵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什么是高质量的后勤,如何实现后勤高质量发展缺乏研究,缺乏相关政策上的配套。特别是部分同志受传统后勤现状、传统后勤的惯性以及推进后勤改革的困难等因素束缚,不想突破,不敢突破,不会突破,缺乏活力,工作被动,难以实现后勤的高质量发展,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后勤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第二,对FM标准的实践及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标准的颁布和施行方面,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套高水平标准体系作为指引。FM(设施管理)的标准体系还处于建设之中,FM标准在我国、尤其在高校的实践、应用、推广还需要一个过程。第三,在后勤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对法律法规片面理解和执行的问题。如《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椐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然而,具体执行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部分高校过分强调了自主确定和实际需要、甚至出现随意确定的现象,但对“精简效能”方面却考虑不够。目前,不少高校在后勤部门设置、人员配备上存在着偏离“精简效能”原则的现象,机构重叠臃肿、因人设事、人浮于事、互相扯皮、效率不高的问题屡见不鲜。据调查,国内外已有许多高校在后勤部门设置、人员配备上认真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机构设置科学有效、人员配备精简高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经费开支,提高了办学效能。如日本高校在后勤部门机构设置上做到了名称规范统一、机构精简、人员高效,其中名称规范的统一就为全日本高校后勤各项数据的统计,对高校后勤工作效率和服务效果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再如,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天津大学、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等国内高校也在后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其共同特点是机构精简、人员高效,设立大后勤部门统一管理后勤、资产、基建、保卫、学生宿舍管理等业务,人员配备与学生之比约为:1:1000。但这类高校在全国近三千所高校中占比较小,其原因在于高校被赋予了后勤机构设置的权力,但关于高校是否执行了“精简效能的原则”,却没有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也缺少有效的评价标准。因此,高校后勤机构设置上的乱象就难以避免了,高等教育法施行多年以来的实践效果表明,仅靠学校的自觉约束是远远不够的。第四,高校后勤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FM专业人才,对将后勤管理和服务提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层面、提高到价值提升的高度认识不足;后勤部门主要管理干部任期偏短,又缺少专业的培训,缺少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难以熟练掌握现代后勤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导致难以提升校园后勤管理服务质量和安全标准。第五,后勤经费投入上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的问题。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与地区之间经济实力差异较大的现状,使部属、省属、市属、县属高校办学经费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硬件方面实现全国标准一致的高质量建筑设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极为困难的。甚至,2018版《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目前在全国的实行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各地区如何根椐各省、市财力水平以部属高校建筑标准为示范,制定校园建筑设施建设标准和投入规划以逐步缩小差距就显得很有必要。目前,校园建筑设施和物管水平总体落后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仍然存在,加大高校后勤硬件设施投入势在必行,新一轮的校园基建已呈现出这种趋势。另外,当经费不足时,很多高校首选的节约或压缩的目标便是后勤经费,致使通过在选择社会优质企业进校园服务以实现“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和提升核心业务生产力”的目标难以落实,这也是应当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另外,对于原有体制内后勤职工的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及校园后勤服务市场开放后的处置问题缺少研究和有效对策。随着大量社会企业进入校园提供后勤服务,高校后勤服务队伍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对“三全育人”的要求还缺乏学习和理解,与校方的配合还存在诸多不足,服务保障与育人共同体的建设一方面准备不足、一方面势在必行,成熟的共同体建设还有待时日。

四、怎样才能实现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重视高校后勤的硬件建设,认真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标准》。尽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按照百年大计要求建设校园建筑设施、研究和制定区域性校园建筑的质量标准与投入标准,提升对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认识,加大对建筑设施维护经费的投入。其次,要高度重视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软件建设。重视后勤管理团队认识与理念的提升,按照FM的理念确立高质量的后勤发展目标;正确处理好“管、办、评”的关系,在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应加强需求侧的管理,明确后勤管什么、由谁来管(后勤职能部门如何设置)、怎么管,谁来办、怎么办,谁来评、评的标准和方法是否规范等问题。(一)高校后勤谁来管。在市场化、社会化的背景下,要实现后勤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社会企业的参与,但起主导作用的仍然应当是“管理方”。现代高校后勤管的范围应当立足高校发展战略的实施:在资产管理、基建大中修、大物业、餐饮、商贸超市、校医院、幼儿园、相关后勤产业等业务活动中,既要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党务行政、师生生活的有序运行,实现规划建设功能、服务保障功能、服务育人功能,又要实现师生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不断提升、学校教学科研生产力不断提升的目标。高质量的现代后勤体系要解决好管理体系的建设问题,即谁来管的问题。必须优先解决好组织机构设置的问题。建立规范、精干、高效、统一的大后勤管理部门,是降低学校管理协调层次、提升管理运行效率的必要条件。然而,在这些方面,我国高校后勤已付出太昂贵的“学费”,至今没有探索出一条可推行、可复制的办法。例如,学生公寓的管理权归属问题至今未有定论,各高校后勤部门的设置五花八门,致使高校后勤数据统计难以推行,更遑论全国高校后勤数据库的建立,大部制的探索也未呈现出具普遍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后勤组织架构问题解决后,高校后勤管理团队的建设就成为最突出的问题。现代后勤管理者应当具备FM理念、知识、文化、技能和经验,这方面的差距较大。目前,通常采取的办法是从高校其他职能部门抽调人员到后勤岗位来任职,但往往时间偏短,造成情况不熟、业务不专,与FM要求相差甚远的窘况。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需要主动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对接,借助政府成熟的监管体系等资源加强对后勤服务工作的支持和对后勤管理与服务企业的监管,保证高校后勤在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上健康前行。要充分发挥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在高质量后勤建设中的作用。中国教育后勤协会面向全国高校后勤,具有规范行业秩序,健全各项自律性管理制度,制定并组织实施行业准则,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性约束机制,规范会员行为等职能。另外,经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协会可开展等级资质管理、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开展行业评估、资质论证、新技术和新产品鉴定及推广工作。高校后勤需积极吸收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很多高校成立了有师生参加的伙食管理委员会、公寓管理委员会就是很好的探索。另外,根椐需要可引入社会第三方对后勤工作和后勤服务企业进行评价。谁来管这个问题,有必要提升到需求侧管理的高度来认识和应对。由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牵头、师生参与、政府监管、协会协调、第三方评价组成的现代后勤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可以很好地解决谁来管的问题。(二)高校后勤怎么管。首先,政府要履行好领导、引导职能。在实现高校后勤高质量的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上要有新作为。其次,在协会层面,要配合政府加强对高校后勤管理团队的培训,在培训大纲制定、教材编写、师资队伍组建、培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积极推进和落实。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当务之急是高校对后勤管理团队的建设方面要有新思路、新举措。跟据从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十多年的经验,以及从事涉教企业十多年的实践,对照FM要求,笔者认为后勤管理团队必须要掌握现代后勤管理的国际和国家标准、现代管理工具、方法和理念,要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文件精神、相关法律法规,要坚持“管办分离、只管不办、办评结合”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要运用好市场机制(竞争与合作、引入与淘汰)选择和监管服务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低价中标恶性竞争情形的产生,防止招标条款不切实际的将指标要求定得过高,致使中标企业履行合同时无法兑现的情况发生;当中标企业进入学校服务时,要加强监管考核,严格按合同办事,奖励与处罚条款要体现科学性、公平性、可操作性;学校要与协会共同加强对企业的信誉管理,实施淘汰机制时做到平稳有序。(三)高校后勤谁来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背景下,围绕高校后勤的高质量发展,进入高校后勤领域的社会企业角色的重要性也逐步显现。专业的事应当由专业的人来办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后勤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共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证明,高校后勤各类业态都可以外包给社会企业,关键看包给谁,怎么进行管理。另外,从FM的体系和理念来看,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的总体目标(改善师生生活质量)与提升高校教学科研生产力的目标是一致的,管理方在履行管理职责中获得应得的报酬,服务方在履行服务职责(通过招标、合同形式加以确认)中获得相应收入。在市场化、社会化的大环境下,高质量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后勤管理与服务保障的服务育人共同体,如何按照FM的要求进行有效运作。在这方面经过几十年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践、校园后勤服务队伍中已经涌现出一批优质的社会企业。

高质量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勘经济;科技创新;内驱力;绿色勘查;高质量发展

1概述

新形势下,地勘行业不仅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也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还要服务好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公众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发挥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基础性、先行性作用。这就要求地勘单位突出转型发展思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地勘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1]。矿业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安全保障和支撑性产业,在新时代需要改变传统发展模式,通过实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以及融合发展来重塑形象,并且积极与其他产业衔接融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党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地勘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2.1地质勘查投入持续走低

“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矿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根据2006~2020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分析(如图1),自2013~2020年,我国地质勘查投入延续了近8年的下行趋势,2012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510.12亿元,2020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161.61亿元,地质勘查投入资金减少68.4%。其中,2012年社会资金293.37亿元,2020年社会资金51.48亿元,社会资金减少82.5%;2012年地方财政政府实际投入128.36亿元,2017年地方财政实际投入地质勘查67.46亿元,地方财政实际投入地质勘查减少47%;2018~2020年,地方财政实际投入地质勘查基本趋于稳定;2012~2017年,中央财政资金逐年减少,2017~2020年投入基本趋于稳定。综上所述:第一,2006年到2012年,我国实际投入地勘工作的总费用总体上呈增长趋势,2012年到2020年我国实际投入地勘工作的总费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第二,2012年到2020年社会资金逐渐退出地质勘查领域;第三,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地质勘查费总量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在不断下降;第四,中央财政拨款地质勘查费有一定缩减[2]。

2.2科技创新驱动力“疲乏”

2.2.1创新环境不足2021年5月28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为了解当前地勘单位科技创新力出现的问题,对162名地勘单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单位管理层人员36名,技术人员126名。统计分析后显示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一类,29.61%的被调查者认为科技创新单位没项目经费来源作支撑;二类,47.37%的被调查者认为地勘单位是以生产经营为主,大量时间用于生产;三类,14.47%的被调查者选择单位创新环境一般,对科技创新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四类,8.55%的认为单位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紧缺、创新平台小、规模小(见图2)。图2目前地勘单位科技创新力出现的问题调查2.2.2创新认识不足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目前许多地勘单位大量参与工程勘察与施工收入占据鳌头,地质队变成“施工队”,但是却忽视了基础地质研究;一是地质工作的“工程化”和“简单化”趋势严重,相当一部分专业人员把地质等同于工程,对地质工作的探索性和长期性认识不深,特别是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对开展地质科技创新的意愿不强;二是地质勘查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率不明显,存在“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三是科技创新的局限思维较为严重,生态环保领域研究涉足不深、创新能力不足,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较少。

2.3地勘人才流失严重

2013年以来,全国地勘人员数量总体上呈持续下滑态势(见图3)。地质勘查是集多学科、多工种、多手段协同的知识密集型工作,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生产的过程,地质勘查成果要取决于高素质、专业化的地勘队伍,尤其是地勘技术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5]。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地勘单位员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60%,地勘工作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要求员工具有较高学习经历,同时具备野外生产实践的系统训练。辽宁省第七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近五年来(2014~2019年)人才流失19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3%;辽宁省地矿集团人才以净流出为主,截至2019年,辞职193人,调出78人,流失人员去向为考取更高学历、考取机关和事业单位,或去往周边县市“性价比”较高事业单位。影响人才流失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地勘行业发展不明朗,国家对地勘投入逐年降低;第二,地勘单位改革后,去掉事业单位的帽子,没有事业身份的保障,工作不稳定,单位收入主要以自主经营为主,导致人员收入不稳定;第三,地勘事业单位发展受限,缺乏科学的人才考评制度,缺少提供科研平台、政策及资金支持,晋升机会较少。

3地勘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时期地勘单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地勘工作要深度融入国家发展规划,努力培育新技术优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度融合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走科技化、绿色化、特色化、精细化、战略化、高端化的发展之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1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地质工作就是科技工作,2011~2020年地质科技总投入173.64亿元,2011~2020年中央财政资金对地质科技投入总体呈下滑趋势,降幅约69%,地方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融入超过呈上升趋势(见图4),2016~2020年,地方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投入齐头并进,预计未来地方财政及社会资本会继续加大对地质科技的投入,如何使用好科技资金以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给地勘单位发展带来新的思考。科技创新需“落地”。2015年,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四川省地矿局)提出了以“科技地矿”建设为引领,构建了“稀有稀土战略资源评价与利用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四川地质大数据科创应用中心”等地质科研基础平台,在地勘队创建“劳模专家创新工作室”“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工作室。2020年新成立四川省非金属矿产业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机构5个,推荐7个项目入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十大进展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6]。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技创新充分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需“后勤保障”。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先后出台《四川省地矿局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四川省地矿局地质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试行)》《四川省地矿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及专家库建设实施意见》等系列措施办法,确保科技工作按制度有序有效可持续性运行[7]。

3.2绿色勘查是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绿色勘查促进地勘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绿色勘查与地勘工作结合起来,实施资源与环境并重。2019年以来,四川省地矿局承担了四川省计划实施7项绿色勘查示范项目,项目总经费9045.95万元。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承接的“四川省木里县梭罗沟金矿地质勘查”项目和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承接的“四川省旺苍县大河坝石墨矿预查”项目是自然资源部第二批绿色勘查示范项目,为最大程度降低或避免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探索绿色勘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研制的“一种履带式多功能机械式岩心钻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2021年6月18日,自然资源部关于《绿色地质勘查工作规范》行业标准的公告,本文件规定在地质勘查活动中道路修建和工程建设施工场地平整、驻地建设与管理、勘查施工、环境修复等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指导绿色勘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地质勘查环境保护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地勘单位,应树立践行绿色勘查理念,改变传统勘查思路和方式,充分认识勘查与绿色相“呼应”、技术方法与环境相“协调”、作业规范的发展是不断完善和修正,是从事地质工作者不断学习、绿色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新时代要求。同时,为开展生态环境地质修复工作,地质公园规范管理、矿产资源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农田开发、城市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系统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3.3“多元化服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着陆点

3.3.1加强地质找矿开发研究地质找矿,是地勘单位立足之本,我国作为工业大国、制造业大国,其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矿产资源。据统计,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消费量相当于其他工业化国家消费量的总和,约2/3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需要进口,国际格局复杂多变,也引发了全球矿业市场的动荡,资源竞争更为激烈,也使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安全形势更加复杂[9]。加强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国家整合特色优势资源,打造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链,降低战略性资源对外依存度,保障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四川省地矿局经多年努力,已基本探明四川省锂辉石矿产资源储量,在康定甲基卡和阿坝州李家沟均发现储量达超大型规模的矿床;四川省地矿局403地质队的“四川省米易县白马钒钛磁铁矿区深部及整装勘查找矿突破”项目,潜力评价预测白马矿区深部及尚有资源量达30亿吨以上,也将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更是为四川省钒钛资源基地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综上,地质找矿为我国战略性资源、能源安全提供技术保障。3.3.2多元化融合,拓宽服务领域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地勘经济要加大与区域经济结合力度,以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勘单位需“抓住主流、切入主流、成为主流”为工作原则,以创建“高质量企业、高质量人才、高质量装备、高质量质量”为工作目标,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下“公众需求什么、市场需求什么、政府需求什么”;地质工作就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政府、服务于公众”。近年来,四川省地矿局深入实施“地质+”战略和“互联网+地质”战略,取得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完成了183个县(市、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共在全省新发现旅游资源6.5万处,圆满完成了全省文旅资源普查工作,为文化旅游资源摸清了家底,深度挖掘地学旅游资源价值;积极参与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全力支持和参与到“统筹推进县域地灾风险调查和区划、专业监测预警、综合防治”等各项工作,支持参与到“科技防灾减灾工作,积极承担由专业队伍牵头的地灾隐患监测预警体系的运维服务”等工作;承担省内长江、沱江、岷江等干流及主要支流沿岸10km废弃露天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项目150余个;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建设用地调查基础信息采集以及土地污染详查,顺利完成成都平原工业聚集区农田重金属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四川省地质调查院牵头完成“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项目第二阶段信息化建设工作,构建了多尺度多要素多类型的三维地质模型,相关技术突破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都水文队最先在四川省开展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工作,先后完成了四川省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评价、成都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评价等部级重点项目。

3.4优化行业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自2013~2020年,我国地质勘查经费投入延续了近8年来的下行趋势;地勘单位人才流失严重;事业性地勘单位“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没有公益性地勘单位职能定位,大部分地勘单位以承担项目形式来履行公益性职能,工作经费没有给予足额的保障;大部分地勘单位混合经营管理,事企并轨运行;部分地勘单位工作领域重叠、工作范围重叠,兄弟地勘单位同质化竞争,造成市场地勘经济“紊乱”。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其客观标志应该是更高质量、更具效益、更有动力、更可持续[10]。其一,加大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稳定队伍发展,政府积极构建地勘行业的新体制和机制。其二,加大对地勘单位改革力度,明确地勘单位发展方向,合理推动地勘产业升级。其三,地勘单位主动发挥经营性,加强与政府合作,把公益服务、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其四,地勘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克难关,可以为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关系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特别是在企业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加强校企联合,实现优势互补,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武装人才,把先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五,地勘单位应把握发展机遇“走出去”,促发展;2020年7月四川省地矿局和重庆市地勘局双方就积极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地质先行工作在成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双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山水林田湖草”,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4结语

“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矿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面对传统地质勘探投入持续下滑的形势,地质勘探单位应把握绿色的勘查是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坚持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理念修炼“内功”,开创地勘单位“多元化服务”内容,尤其加强深部地质找矿开发研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高质量发展范文第3篇

一、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纲要》在规划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时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1]。无论是“核心任务”,还是“生命线”,都充分肯定了提高质量在高等教育包括经济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战略性。

为什么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什么说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首先,这是由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从全球范围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要问题后,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同时,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和负效应,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越来越加剧的趋势。进入新世纪后,先是发生了危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紧接其后的是严重的欧美债务危机,受这些危机影响而急剧变动的世界经济,必将对高等教育特别是经济学教育提出新的强烈需求。

从我国国内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2010年GDP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2009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为3650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8%。而且,经济结构需要优化,经济发展质量需要改善。这说明,经济总量的跃升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没有改变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虽然是经济大国,但距离经济强国尚有相当大的距离。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强国家才能强。在这样的形势面前,高等教育必须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植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肥沃土壤,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而教育要强,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抓实抓好。

其次,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包括经济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等教育包括经济学教育无论是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还是在社会服务等诸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必须看到高等教育,特别是经济学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最主要的是: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需求相比,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学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深化,人才培养和科研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发挥。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要求是提高质量。

二、紧紧把握提高质量的着力点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特别是经济学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更新、办学体制模式的创新、评价机制的引导、基础能力的保障、社会环境的营造等,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科学研究为基础,社会服务为方向,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紧紧抓住提高质量的着力点,形成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新格局。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就是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瞄准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求,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优秀拔尖人才和专门人才。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等教育教学要密切关注并努力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确定与时代和实践发展需求相符合并能引领社会前进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要因校制宜,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特别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因材施教,倡导自主学习,促进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就是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瞄准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求,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提供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科研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抓住全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机遇,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研究。在当前,特别要适应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两大主要问题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潮流,研究和揭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规律和趋势,为促进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适应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的新要求,揭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职能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要积极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促进交叉研究,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建设开放、集成、高效的创新机制,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以社会服务为方向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就是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瞄准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求,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经济学的本意和宗旨。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

三、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为提高质量,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实际可能看,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路子。

稳定规模,就是要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按照《纲要》的规划,到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如果考虑到18~22周岁年龄的人口在未来10年内下降差不多4000万人,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即使高等教育零增长也可以使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5%[2]。所以实现《纲要》的目标实际上未来十年毛入学率只需增长5%。考虑到结构调整的需要,这意味着今后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不应该是各类学校、各类专业的平均增长,而主要是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的增长。对于经济学教育而言,招生增量将主要用于发展国家急需的特色应用性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以及合作办学等。

优化结构,就是要通过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结构的调整,使各层次、各类型人才更好满足社会多样性需求,特别是国家战略需求,促进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就经济学教育而言,新一轮调整的研究生层次学科目录已经公布,本科层次专业调整即将完成,各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家的导向,从实际出发,对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结构自觉作出调整,以使经济学教育的发展更加适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强化特色,对于经济学教育而言,就是各校应从实际出发,发挥优秀传统,扬长避短,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对于国家而言,就是要改变千校一面的趋同趋势,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通过政策导向,使各类学校各定其位、各展所长,在各领域各层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注重创新,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对于经济学教育而言,就是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探索试验,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四、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

为提高质量,必须深化高等教育机制体制改革,其中要特别注重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的机制和体制。

我国是教育大国,但毕竟资源有限,要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潜力,以支撑后发国家办大教育、好教育的局面。出路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

首先是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经济学是致用之学,经济学的人才培养更要改变关起门来只由学校培养人才的过时模式,努力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要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学校与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特别注重探索多部门、多渠道协同培养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协同创新机制。高等学校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科研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经济学要抓住全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机遇,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研究。要积极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促进交叉研究,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建设开放、集成、高效的创新机制,推进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以更多更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五、关键是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提高质量,教师是关键。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瞄准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求,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教学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要坚持高标准,按照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道德建设,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学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和教师在高校中的中心地位,建立能够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国家和社会要努力创造和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教师的工作和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4.

高质量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指标;高质量发展;数字产业

一、研究背景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年后以接入Internet为标志,数字经济主要以提供内容服务网站和搜索引擎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政府和企业重点实施信息化建设。第二阶段是2003年后以第三代通信技术应用为标志,在商业贸易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如B2B、B2C,政府建立和应用信息化服务平台。第三阶段是2013年后以“互联网+”为标志,建立数字中国,数据体现价值,大量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繁荣发展。常州市十四五规划提出“532”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按照通过数字技术升级改造实体经济并相互融合发展的方针,常州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常州市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关于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表1),从大数据应用、工业互联网、跨境电商等方面谋划发展和壮大数字经济。自从我国提出“互联网+”、数字中国、数字经济之后,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数字经济有关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成果众多,呈井喷之势。宁家骏提出传统企业经济在线化、数据化,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方向①。贾奇统计分析中国数字经济影响因素,采用平稳性检验与VAR模型、Jo-hanso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得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②。沈运红等通过浙江省的面板数据认为,实证研究数字基础建设、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技术创新科研等方面对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③。赵涛等研究分析22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动因、效应、机制和地区差异④。姚维瀚等从研发投入和大学生占比两个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这两个因素对数字经济影响显著,应该加大对中等规模民营和三资企业的研发资助以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⑤。张红伟采用时间和个体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显著强化财政分权,存在区域差异性⑥。专家学者数字经济研究集中在数字经济战略、数字经济与金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个体城市数字经济研究成果比较少。

二、常州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不足

常州十四五规划提出“532”发展战略,即五大中轴、三个中心、两个示范区,积聚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创新爆发力,提升长三角中轴枢纽的综合能级,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高质量的数字经济是发展关键,数字化可以引领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数字化对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有放大、叠加、倍增效应。2021年9月,根据赛迪顾问的《2021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南京排名全国第7位,苏州排名第9位,无锡排名19位,常州排名39位,与南京、苏州、无锡差距明显。常州城市数字经济排名,根据国家统计局、阿里集团等的数据,在基础设施、商业、产业、政务和民生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如表2所示。根据表2进行测算赋分,得出常州的数字经济指数,寻找常州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与问题。从苏南四市来看,南京是省会城市,是国家通信枢纽、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之一,数字经济基础好,数字产业化优势明显,数字经济优势产业包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苏州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方面有优势,体现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无锡努力推动数字产业化,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其中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1432亿,设计、制造、封测占全国11.22%。苏州在数字产业规模领先,南京在数字民生领域领衔,常州在数字经济指标中除了数字基础设施指数相差不明显,其余指数全面落后苏州、南京、无锡,特别是数字产业指数差距明显(图1)。当然,常州在数字经济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0年常州数字经济规模3549亿元,占常州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5.4%,位居所有城市第26位。常州拥有常州飞机制造厂、江苏北斗科技、新誉集团与今创集团等重点企业,在航空装备、卫星应用以及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优势突出。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变化来看,2018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0家,产值同比增长11.3%,占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3%。2019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21家,累计1760家,列全省第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8%,64家苏南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其中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排名江苏省第三。2019年,常州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超过1000亿元。2020年常州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4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5%,占比规模工业总产值47.6%(图2)。

三、常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

高质量发展包括要素投入产出比、内部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等指标。数字经济能用较小的要素投入及环境代价实现经济增长,体现发展的有效性和绿色性。数字经济能调整优化经济内部结构,有利于升级供给、需求、产业。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要素能拉动技术、管理等知识要素创新,提供持久发展增长的动力。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是常州市“十四五”发展的战略定位,常州要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必须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保障

完善提升4G、光纤、5G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规模建设,建设一批基础性、关键性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提升数字经济支撑能力。推进基础网络升级,优化城乡光纤宽带网络,完成光纤到户改造,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有线、无线、卫星三网融合发展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推动奔牛机场空港、常州站、常州北站、常州南站、金坛站、常州汽车总站等的数字化建设,落“532”战略中的交通中轴目标。推动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保障民生。

(二)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打造高质量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利用云大物智移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新技术对制造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进行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提升智能制造服务水平,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常州市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与其他省内地级市有比较优势,行业集中在高端数控机床、智能纺机、机器人、传感器等行业,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构建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两化深度融合。巩固智能制造装备关键优势产业,打造国际化高质量智造名城。

(三)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化,培育高质量数字经济产业

合理规划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发挥其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吸引带动力,吸引行业龙头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和数字产业布局。目前,常州高新区已经形成以光伏、新能源汽车、新医药及医疗器械、现代服务业等为代表的“两特三新一现代”产业集群。常州科教城培育机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构建打造国际合作、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产教融合的示范区,打造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赋能常州高质量发展。

(四)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农业综合信息资源、应用和管理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生态农业、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农产品数字化溯源、脱贫等业务提供统一、权威的数据支撑及应用系统。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在生长环境监测、智能灌溉、测土配方、动物疾病诊断、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互联网”新业态,开展生鲜农产品“合作社(生产基地)+商超”等新型电子商务直供方式,缩短中间环节,线上溯源、线下销售融合运营。打造基于数字技术的冷链物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涉农产业一体化发展。另外,还要创新政府管理数字化,打造高效率数字治理典范。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政府治理转变,再造电子政务服务流程,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数字政府治理水平,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大数据辅助决策的城市治理。

四、常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

(一)引进人才,保障人力资源

·电子商务·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或团队,对照市政府“新龙城英才计划”,对成功引进总部大型企业所需的领军型人才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按“新龙城英才计划”享受政策支持,提供各类保障服务。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鼓励总部企业与在常高等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开办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合作办学,培养数字经济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二)拓宽融资,保障资金需求

加大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对数字经济企业的信贷支持,包括提供贷款贴息、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对数字经济企业知识产权、收费权及大宗商品仓单质押融资,为符合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给予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数字经济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推进上市公司海外投资并购。

(三)优化营商,服务企业发展坚持公平原则,保证各类竞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保护企业物权、股权及其他的数字财产权。强化企业信用评价,健全社会化信用服务,以信用为基础建立长效市场监管机制,分级分类管理。鼓励企业应用数字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发明创造,提升企业创新活跃度。

(四)保护个人信息,防止垄断

政府要督促数字经济企业要加强对信息的保护,杜绝数字经济中个人信息泄露、刷脸技术滥用、非法窃取、公然贩卖等安全乱象,防止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法治规范,保护个人信息,消除数字经济的应用弊端。随着数字经济在生活、生产、服务场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的反垄断涌现,必须依法治理垄断,出台治理反垄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常州相比苏南四市,南京有省会和软件服务业之利,苏州有制造业和人工智能产业优势,无锡有物联网和集成电路行业优势。常州集中优势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比较优势不明显,常州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积极的数字经济配套政策,引入总部企业,实现数字一体化发展。数字经济一体化是常州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能真正促进要素的自由、高效流通,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来新的产业发展,实现常州十四五发展目标。

高质量发展范文第5篇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的体会,就是要走一条和平、稳定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避免暴力连连,社会动荡;走一条统一、和谐的民主发展道路,避免国家分裂、民族分裂、社会分裂;走一条繁荣发展的民主之路,避免经济停滞、倒退;走一条高效廉洁的民主发展之路,避免低效、腐败;走一条吸收人类民主政治建设共同文明成果,又与本国实际结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之路,避免墨守成规、封闭保守或简单照搬。也就是要走一条国外一些学者提出的“高质量民主”发展之路。

建设高质量的现代民主国家,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如邓小平所说, 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执政党要领导好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搞好党自身的民主建设,当前,特别要做好引领改革、顶层推动和高层示范的工作。

引领改革就是党自身的改革和民主进程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在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完善运行机制,的授受、监督、制约、罢免,集体领导、科学决策,党务公开、反腐倡廉等方面,要有重大的实质性突破。党内的民主建设要先行先试,走在前面,真正做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团结也是党的生命。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基础上实现的团结,才是真实而非形式的或虚假的团结。中国已由强人政治转为了常人政治,只有继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的民主程度,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才有权威性和合法性,否则,就会产生“不服气”,从而引发党内的不团结,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这些年,党内民主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广大党员干部以及党外广大群众的期望值还有相当差距。只有建设一个具有高度民主的现代政党,一个引领中国走高质量民主发展道路的政党,才能牢牢把握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权和正确方向。

顶层推动就是党内民主建设应当进入大力进行顶层推动的新阶段。 党内民主建设在基层已进行了长时间、多方面的试点,许多试点效果很好,深受党内外群众的欢迎和肯定。进行基层民主建设试点和自下而上的推动,是必要的。但是,仅有基层试点和自下而上的推动,不仅是不够的,而且也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一是基层试点没有顶层推动,星星之火难以形成燎原之势,难以成为全党民主建设的制度规范。二是基层试点即使效果很好,受到党员干部欢迎,但这些试点往往随着领导者的变动而变化,导致“人走政息”,难以持久。三是造成党内民主改革的碎片化,难以形成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体制机制。期望十成为总结基层试点经验,进行顶层推动,实现党内民主阔步前进的新开端。

高层示范就是党内民主建设要从高层领导机关率先进行,领导干部要率先示范。无论是党内党外,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容易做的事情已经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难打的攻坚战。各种既得利益群体对改革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民主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对特权的限制、对权力的监督,意味着对官员及家人财产的公开等等,党内民主建设,就是要限制公权私用,限制个人专断,限制权力强势群体与资本强势群体的联手。减少、堵塞权力寻租空间,必然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强力反抗。只有高层领导机关率先改革,高层领导干部率先示范,才能取得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领导权,才能真抓真干,才能破除既得利益者的阻力。邓小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党的各项制度,我们的各项制度如果领导干部不执行,等于一风吹。只有高层示范,才能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党内民主的顺利发展。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导)

高质量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纪律监督;高质量发展;政治监督;关键少数监督;一把手监督;三因制宜

我国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1]。公立医院纪委作为医院内设机构,主要职责是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医院党员干部和医务人员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发挥监督保障执行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2]。甘肃中医院纪委针对不同的监督任务、监督重点、监督内容,采取因时、因人、因事的监督方法,突出做好政治监督[3]、“关键少数”和“一把手”监督、医德医风监督,探索“更加规范、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监督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4]。

1因时而异,突出做好政治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

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1.1聚焦“两个维护”为根本政治任务,监督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医院落实落地

紧跟形势任务,通过“督查月”“监督+服务”、列出政治监督[5]清单等方式开展监督,坚持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

1.2以锲而不舍的劲头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

制定方案、分解任务,梳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问题监督清单,结合“吃公函等问题”自查,对医院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行督查检查。通过抽查医院“三公经费”报销票据、实地走访主管部门、调研座谈重点人员等方式,督促进一步健全“三公经费”使用、公函管理等制度、规范报销票据审批审核等工作流程;紧盯节点,发出提醒函、建立备忘录,严明廉洁过节纪律;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隐形变异问题自查整治等,坚决防范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不断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反“四风”要求落实。

1.3以严的主基调把好选人用人廉洁关

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选人用人监督的首位,督促严格落实干部选拔任用相关规定,从动议酝酿到制定方案、考察任用均由党委会集体研究。对“四必核”结果进行抽查,纪委参与对考察对象的组织考察;准确回复廉洁意见,防止“带病”提拔任用;被确定为拟任用干部的,由纪委组织廉政法规知识考试,不合格者“一票否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建立护士长以上、科级以下干部廉政档案,实行个人报告事项每年更新,档案动态管理。

1.4以履行协助职责为抓手督促主体责任落实

[6]协助党委分解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会同党委定期分析研判医院政治生态、听取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工作开展落实情况报告,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协助党委年初制定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参与年底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督促医院各级党组织抓党建引领业务发展成常态。

2因人而异,突出“关键少数”和“一把手”监督,推动发挥模范带动和表率引领作用,为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环境

2.1发挥重点人群表率引领作用

“关键少数”和“一把手”是推动医院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人群,也是纪委监督的重点人群。以有效监督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和表率引领作用,坚持依法依规依纪用权、民主决策,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实干导向,带头主动作为,引领医院干部职工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前进。

2.2督促带头落实主体责任

以医院党委班子成员为主要责任人、以责任清单方式,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五个方面分解认领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党委负责人履行医院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结合分管工作,督导联系医院党总支工作,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定期或不定期到分管科室,开展党课党日,利用参加业务学习会、组织座谈、考核等方式,督导检查党风廉政建设任务落实情况,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各党支部书记、科室“一把手”落实“一岗双责”,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既管业务也管团队党风廉政建设、行风作风等各项工作落实,加强党员的日常监督管理。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3督促带头规范权力运行

常态化参加、列席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监督班子成员依规依法依纪行使权力,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切实落实“一把手”末尾表态发言、民主决策,按照党委会、院长办公议事规则议事决策,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醒。参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收集意见,提出建议。组织分层分类廉政谈话,党政主要领导对新提拔干部谈,班子成员对分管部门负责人谈,纪委负责人对干部任前和重点风险岗位负责人谈,推动抓早抓小治未病、红脸出汗成常态。带动各级干部把讲纪律守规矩、执行制度贯穿工作始终。

2.4督促带头加强作风建设

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带头开务实、高效、精简的会,会前对议题充分调研沟通酝酿[7],提高决策科学性、可行性;由分管院领导汇报上次会议决策事项推进落实情况,提高会议决策执行力。带动医院质控会、医疗质量分析会、专项工作推进会等均按此程序执行,不开无准备、没主题、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坚持开短会、讲短话。党政主要领导通过走访、院长值周查房、现场查看等方式主动加强对临床、一线和项目建设情况的调研;主动参加临床科室晨会交班,业务、教学查房等方式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带动各级干部自觉加强作风建设,不断养成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

2.5督促带头廉洁自律

提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必先开展廉洁教育、警示教育并协助落实[8],督促“关键少数”切实筑牢廉洁思想防线[9],做廉洁自律的表率,管好自己,带好团队。以党的六大纪律为遵循,列出76项行为负面清单,防范党员干部的“常见病”“易发病”。对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党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十二个方面自查情况开展督查,督促医院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模范遵守纪律规矩。

3因事而异,突出行风和医德医风监督,推动“三不”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综合治理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结合行业特点和医疗领域突出问题,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10]、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求为抓手,紧盯重点事,坚持正面教育和反面警示相结合,推进“三不”一体建设基础工程,推动综合治理效能提升[11]。

3.1加大力度整治行风,强化“不敢”的震慑

结合国家卫健委、省卫健委《关于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2021—2024)专项行动》两个专项[12]工作,深化医院医药购销领域问题自查,制定方案细化整治医疗乱象等10项查纠任务,围绕廉洁从业(2021—2024)三年行动5方面内容制定31条监督清单,加强督查检查。坚决纠治违反诊疗规范过度诊疗、过度检查、分解处方、超量开药、重复开药等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问题;重点治理药品、器械、耗材、试剂、设备等医疗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严肃查处收受红包回扣,开大处分、大检查,违规计收费用、违规诊治骗取医保费用等违规违纪行为。

3.2督促健全完善制度,强化不能的刚性约束[13]

开展“以制度执行为重点一体推进‘三不’建设”,强化制度执行落实。督促医院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不得打折扣、搞变通、做选择。注重结合医院实际,督促主管部门以省委巡视整改为契机,对涉及整改和加强日常管理的绩效考核、招标采购等40余项制度和管理办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立医院千分制考核细则、医保管理办法等制度强化日常管理;建立权责清晰、岗位分离、相互制衡的内控体系,修订完善相关职责;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及时建立健全和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应急预案及防范措施等。各部门在梳理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对已出台的制度建立相应的考评措施,确保落实到位;在选拔任用、评先选优、职称晋升、人才评定等工作中执行医德医风问题一票否决制度。

3.3夯实廉洁文化建设,强化不想的思想自觉

在医院开展“廉洁文化建设年”活动,督促党员干部签责任书、领任务、作出廉洁从业承诺,开展廉洁专题教育、组织廉洁从业重点督查、发放廉洁文化手册、组织讲树廉洁故事文艺活动、梳理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发出廉洁过节提醒和工作提示等,坚持每月一重点推动廉洁文化进门诊、进病区、进科室。以多方式院企共建、参建单位创建“廉洁文化示范点”等为契机和纽带,督促医院相关部门建立工程建设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和项目风险防控办法[14],联防联控医院在建的省列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廉洁风险。以“学党史、铭初心,院企廉洁共建推进会”等方式,督促招标科等医院重点风险部门梳理完善制度、查找廉洁风险点,和供应商企签订廉洁购销协议等方式规范供应商企院内行为,跟进监督政府采购三年专项行动,防范重点风险领域廉洁风险。建立了“5+5+6”廉政警示教育模式和“1+1+1”工作机制,开设微信课堂、OA系统廉政教育专栏、集中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全院医务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廉政教育、法规知识培训及理论考试,坚持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标本兼治和纠建并举持续用力,筑牢廉洁思想防线[15]。

4讨论及建议

4.1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监督工作实践

在监督方式上,坚持守正创新、标本兼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监督任务上,始终把监督放在保障执行和促进完善发展上;在监督理念上,树牢为民服务思想,监督+服务,既发现问题更要协调解决问题,让被监督者既能感受到监督的震慑常在,又能正确认识监督、欢迎监督,激发干劲,主动担当作为。

4.2“两个责任”同时同向发力

构建“三项机制”推动“两个责任”同频共振、同向发力。靠实责任工作机制,以责任分解、制定清单等方式,靠实第一责任人、“一岗双责”责任,明确重点任务,进一步理清主体责任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权力运行监督工作机制,紧盯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民主决策是否落实,“一把手”末尾表态是否到位、“三重一大”制度是否执行,抽选项目跟进招标、督促加强财务内控等方式,进一步监督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督查考核工作机制,以“督查月”“监督+服务”等督查方式,查看医院各级党组织党员监督教育管理是否到位、政治生活是否规范,同时,把抓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干部年度考核、日常监督检查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以完善的监督工作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医院落实落地。

4.3建立制度体系实现科学规范监督

聚焦监督执纪问责职责,结合医院实际和卫生行业规定,建立健全监督办法、纪检工作制度、反“四风”等监督清单并严格落实,不断推动日常监督和纪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在上级纪委领导下开展信访和问题线索处置,对于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线索,在向医院党委报告的同时,每月、每半年、每年或即时向上级纪委报告。建立了四步走信访处置流程,制定围调查谈话期工作预案、调查谈话7日观察等制度,严防执纪审查安全风险;跟踪督办查处结果落实,防范“一函了之”问题。以严的工作制度体系实现“更加有力、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监督推动高质量发展。三者既有侧重又密不可分,必须整体推进。

高质量发展范文第7篇

甘肃民勤连古城部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2年,省级建制,主要保护对象是荒漠生态系统。2002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晋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在民勤县境内的石羊河流域下游,总面积389   882.5 hm2,约占民勤县国土面积的1/4、武威市国土面积的1/8,因区内有汉代连城、古城遗址而得名。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21   058.5 hm2,缓冲区面积151   664.3 hm2,实验区面积117   159.7 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1.05%、38.9%、30.05%。保护区主要对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荒漠天然植被群落进行保护。保护区内共有植物物种64科227属474种,野生动物24目43科89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分别有13种和12种。

二、连古城部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功能及升格后的变化

连古城部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阻止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保卫15.33万hm2民勤绿洲、维系区域生态平衡、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所以在面积扩大28倍后,2002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晋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升格后近20年来,变化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人员构成不同

升格前,保护区只有20个编制,行政后勤人员几乎占到一半,从事专业研究的只有区区2人。从人员构成看,只能履行看护职责,无法进行深度研究保护。升格后,保护区编制核定为70人,管理局为正处级单位,内设6个职能科室、7个基层保护站,由省林草局直接管理。

(二)经费投入不同

升格前,几乎没有什么投入,经费只能维持工作正常运转。升格后,管理局积极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近几年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设施设备极大改进。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程等项目竣工;局机关办公楼、单身职工食宿楼修建完成,并装备了局机关阅览室,健身活动室;架设保护区视频会议系统和局机关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新建5   400 m2基层保护站办公用房;购置护林防火指挥车8辆。这极大地改善了基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保护区的规范化管理和快速发展。

(三)工作重心不同

升格前,工作虽然正常运转,但是没有工作侧重点。升格后,提质增效,步入正轨,渐入佳境。一是积极争取科研经费,广泛开展课题研究。仅“十三五”期间,管理局积极争取科研经费75万元,先后申报争取、自列启动、合作开展各类科研课题7项,并全部结项。二是开展局院协作,完成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根据保护区特点,与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地质学、水文学等相关学科专业技术人员一起进行科学考察,进一步查清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威胁因素,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三是制定完善规划,加强信息化建设。新建保护区门户网站,与“甘肃林业网”的子网站正式上线运行。加强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了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四是注重专业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局坚持人才至上理念,大力培养科研人才。积极支持鼓励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有针对性地举办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举办多期科研项目专题培训和科研论文写作培训班,鼓励更多的人搞科研,出成果,提升学历层次与职称层次。现有高级工程师10人,中级19人,初级10人。近两年,2名高级工程师又晋升为基层正高级工程师。

(四)取得成果不同

升格前,主要工作是看护,几乎没什么成果。升格后,成果颇多。一是完成《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生态公益林抚育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2018年度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是由完成《民勤县旱沙区无公害枸杞园建植及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项目,获2018年度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完成《石羊河下游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与繁育技术研究》项目,获2019年度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四是申报实用新型专利8项,在各类期刊35篇。

(五)获得荣誉不同

升格前,获取荣誉寥寥无几。升格后,管理局上下一心,共同奋斗,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11年,在原省环保厅组织的全省15个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该局排名第一,综合评估为优。2012年,在原环保部等七部委联合组织的保护区管理评估中位列甘肃16个部级保护区前茅。原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司长张希武在2012年9月调研保护区工作时用“保的好、建的好、管的好”来评价保护区的建设成就。2005-2015年,管理局先后被评为县、市、省级“文明单位”,10年完成三级跳,迈上新台阶。管理局党委被省局党组授予“先进党组织”“优秀领导班子”荣誉称号。

三、推进保护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遥感监测模型

连古城部级保护区的工作,基础在保护,保护工作要卓有成效,必须运用科学方法,采用技术手段。故要运用遥感技术,建立植被生物量遥感监测模型,提升保护质量。

(二)着力提高植被覆盖度

评价保护区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植被覆盖面的大小与比例。所以我们既要用传统的办法压沙造林,又要选择大面积降雨的有利时机,通过机器飞播草籽来提高荒漠区植被覆盖度。

(三)切实保护自然原生生态

连古城部级保护区的核心工作,就是保护自然原生态,为科学研究提供样本。所以要将林地、沙地和草地区分开来保护,通过压沙造林逐步减少沙地面积。为了使保护工作卓有成效,更要与当地政府通力协作,落实禁止放牧、禁止野外放火、禁止捕猎、禁止樵采等五禁措施,切实保护自然原生态。

(四)想方设法改善土壤条件

植被恢复的好坏,与土壤条件密不可分。保护区土壤条件较差,土壤含水量很低,含盐量变化范围很大,各项养分含量均较低。所以要创造条件改善士境,通过人工增雨措施,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植物生长。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建立较为完备的林业信息化体系,使森林资源调查、林地更新、生物多样性保护、野外巡护工作更加快捷方便,更加精细精准。在7个基层站点架设4~6个摄像镜头,接管理局联总网,上下连通,便于监督管理。发挥9座视频监控塔作用,用好野外巡护指挥终端与巡护终端,使保护区巡护监管系统智能化。

(六)强化科研攻关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科研成果及其应用。以科研项目为支撑推动科研发展,坚持以自然保护为根本,加强保护区基础性科学研究,增强职工的科研意识,培养科研人才队伍,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中青年学术骨干尽快成长;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设施,建立1~3个科研示范基地,以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和网络化建设引领科研攻关。

参考文献:

[1]梁香寒.毛乌素沙地不同固定程度油蒿群落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

[2]冯建民.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看生态文明建设[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10-13.

[3]邓纯东.实现中国梦的生态环境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高质量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结束部分;起因;目标;说理;提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6-0039-02

谈到课的结束部分,总会有人不屑一顾,总认为是“小菜一碟”,不值一提,结束部分的教学好像是可有可无,“看菜下饭”,剩多少时间就干多少事,至于合理的预设与实施就谈不上了,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在面广量大的常态课中,多数教师对于结束部分为何做、为谁做、如何做等,至今可能还没有深入思考过。这就不难看出无论是从结束部分理论的考量与内容、方法的选择,还是对其态度、价值的取向与安排基点的切入,包括适合音乐的选用,常常是处于未受重视、未经思考的风马牛不相及的状态,很令人担忧,这就是本文要谈结束部分的起因。

当然,也有许多优秀教师在结束部分中做得很棒,在这个部分中能将处于活动状态下学生的身心逐渐放松到平静状态,课上身体负荷较大而导致酸疼、紧张、僵硬的肌肉部位,需要通过有针对性拉伸、拍打、按推、舒展、舞蹈等逐渐恢复。适宜的音乐和有效的方法有机融合,能使学生神经系统得到调节,画龙点睛式的课后小结更容易入耳、人心,促进学生对所学技能的深层认知,以学有所获为乐。甚至送还器材、布置课后作业等“小事”,也能愉快地做成了,让学生心悦诚服、回味无穷。如果我们都能以这样的标准来结束每一堂体育课,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还会存在吗?这也是结束部分的内涵与目标所在。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但理想能够促进我们对应反思,做冷静的自我考量,增强责任、担当,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结束部分。

一、践行结束部分成事的说理

按理说一节课结束了,应该画个句号了,但是结束部分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我把这种持续的影响分为三个层面:当下、持续、终身。“当下”是指正在进行的每次课的结束部分,应把本次课的事做成,让学生从运动状态合理、有效的调整到日常非运动状态。具体的说“能有效的将由于参与本课身体活动紧张、僵硬的肌肉放松开,课后不至于颤抖或疼痛,韧带拉伸到原点,神经系统调整为日常状态,让学生满载丰厚成果,愉快轻松的离开课堂,盼望下次课再来。”

持续是指在认真履行好“当下”每次课结束部分的内容、方法、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为一种定式。即:每次课的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都是那么的周密、实惠、完整,让学生悟到了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功能性、持续性,为终身体育积蓄“家底”。

“终身”是指通过上述“当下、持续”两个层面的不断认知,潜移默化地演变成学生的处事模式,不仅体育锻炼,而且做别的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想事、做事、成事的正确途径与程序,且具有完整、完善的模式准则。通过构建一个整体课堂学习的图像,形成“终身”自我锻炼、保健的绿色生态系统。对于参加的集体项目、个人锻炼都应有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的意识与行为,都应将学有所获的知识、技能、方法贯穿到每次锻炼中去。目前的体育课堂和体育活动中,常见到有人顾头不顾尾,上场就比赛或剧烈运动,稍好一点的顶多事先随便活动活动就开始,这种陋习其实早该退出锻炼、健身的舞台,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实在应该明确目标,脚踏实地,帮助学生向科学锻炼身体的目标贴近,让健康有根基、有保障,这才是体育教育的真谛,也是体育课应该留给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能力习惯。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是我们体育教育的失败。化学家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爱因斯坦也认为“人用于工作、学习的时间是个常数,要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就必须有充沛的精力来源,充沛的精力来源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来源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两位伟大科学家的名言发人深省,推动社会的发展,攻克科学尖端,成就学科、事业、自我,没有健康其他免谈,而健康的获得体育锻炼是根本,如果学生时代的体育教育是残缺的、虎头蛇尾的,“当下、持续、终身”不能一体化的递增与递进,终身体育、终身健康就是一纸空谈,这就是我们对体育课结束部分应有的理性思考,也是其重要性所在。

二、践行结束部分的几点提示

1.过渡性

结束部分与基本部分是近邻,在两部分对接的节点中要有过渡式的准备措施。常能看到许多体育课上二者之间没有过渡性铺垫,如:带着剧烈活动的身心突然停下来或立即坐下来做拉伸等,就是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也常常看到课中突然集合,前两排学生蹲下来,听教师讲解或看示范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实际上是不应该出现的。在二者交接的时段,可对剧烈练习提前进行适度的调整,做些适合的慢跑、走动、踏步、肢体活动、调整呼吸等,再自然过渡到结束部分,时间虽然短暂,但却很珍贵、很有必要。

2.针对性

结束部分的针对性是指本次课学生身体练习负荷较大的部位要做重点安排。如:立定跳远、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等,就应多安排对下肢、大小腿、脚踝、脚掌、脚趾的放松比例,掷实心球就应多安排腹背,特别是腰部的放松练习。排球的发球、扣球应加大对肩、手臂、腰的内容与方法的选用。啦啦操、集体舞等应做全身的均衡的放松等。总之,针对性中要带有区别性的元素。

3.生理性

身体活动生理性表达的外显是肌肉、肢体、面部、表情、表现,其内显却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如:脑的活动一切外部表现都归属于肌肉运动,而所有的肌肉运动无一不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进行身体练习,运动技能的强化也无一不在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逐渐完善,这也可说是由运动状态转变为日常状态过程中的原理所在。对生理性层面的恢复,主要有慢跑调节、走动、肢体舒展调整,各种拉伸、拍打调控,适宜的音乐融进适合的舞蹈进行调配,重中之重是针对性的拉伸与情境艺术性的融合。

4.心理性

体育课上的学习兴趣、心理状态等与文化类学科有着不一样的心理表现,有时还是不可控因素,但不论怎样,学生都不应该带着兴奋、紧张、羞怯、自卑、厌恶等情绪进课堂,现实课堂中有的重视身体锻炼,而忽视体育运动中心理因素的误区往往存在。体育教师要善于学会创设情境,使学生身心合一,全部投入课堂,如:巧用颜色,看看场地边的青山、绿水、树林、树叶,默想大海、蓝天、荷叶,消除紧张、兴奋点。用意念暗示,用呼吸调节,静听节奏舒畅的音乐等,这都要求教师们用心感受、用心创设,努力形成一个心理调适的大气场。

5.完整性

结束部分的完整性是指其整个部分的理性畅通的程序完整,如:通过适时的调节进入结束部分,针对性的拉伸,有效的肢体舒展,音乐选用下的各种生理、心理调节回归原状、原点。精辟的小结,对课中的得、失、补层面进行准确、清晰、入耳、入心、入行的梳理、回放。对课的练习密度、学生的平均心率的预设与达成的简评,归还器材安排的艺术性、合理性、教育性,课后事宜及布置的得当,师生亲切友好、有感染力的再见等。

6.完美性

高质量发展范文第9篇

一、品种种源的重要性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畜禽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畜禽良种联合攻关。目前,无论是饲养的白羽肉鸡还是蛋鸡,大部分采用引进国外品种,白羽祖代90%依托国外进口。从战略角度考虑,我国迫切需要培育自己的白羽肉鸡品种或者接近的品种。我国地广物博,优良家禽品种资源丰富,急需深入挖掘遗传资源素材并且进行有效培育。目前,福建圣农食品有限公司培育出国内第一个白羽肉鸡配套系SZ901(圣泽901),打破了国内白羽肉鸡完全依赖进口种源的局面。但原种培育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思路,要加强政府监管,注重疾病净化和优良的料肉比。1.培育国内需求的品种。由于外国人烹饪、饮食偏向于大块的胸肉,之前白羽肉鸡的培育方向几乎都是趋向于胸肉变大。我国的饮食习惯恰恰相反,国人更愿意吃带骨头的肉,如鸡腿、鸡翅甚至是鸡爪。据统计,中国人一年要消费660亿只鸡爪,平均每人每年吃47只,其中进口占60%,而这些,外国人几乎不吃。所以,我国要在自己的消费习惯上积极培育适合国内消费需求的品种,如鸡腿更粗壮,鸡翅上的肉更多,当然这些都应建立在优良的料肉比之上。2.加大地方品种的保护。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品种,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逐步退出甚至消失。比如我国有很多地方鸡的品种在国际上都很有名,如九斤黄、狼山鸡,但是这些优良品种老百姓都不怎么愿意养。一是生长速度慢,经济效益低;二是市场需求不高,销路受阻。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地方品种保护,形成有种源、有饲养、有消费的良性循环。3.避免输入性疾病。活禽引种的风险很高,有一些疾病或许就通过这种途径进入我国,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禽白血病、马立克氏病等,引种批次和引种地方越多,存在风险越大。4.不确定性因素增加。2017年禽流感病毒肆虐全球,祖代场封关,引种一拖再拖,引种量减少等使我国2017年引种仅68.71万套。2018年美国暴发禽流感病毒,复关无望,加上贸易摩擦,引种量89万套。2019年和2020年随着父母代价格的持续高价运行,2019年引种量甚至超过100元一套,这和2017年引种少有直接关系。价格的忽高忽低并不利于行业的正常发展。5.掌握话语权。高端科技永远都是为掌握的国家服务,如果没有掌握这门技术,就没有话语权。我国在育种方向、基因工程、品质调整等缺少相应的话语权,只有拥有了核心技术,掌握育种工程,就不会被牵着鼻子走,更能实现自主控制,如在引种数量上实现自我调控,资金投入上将会大大节约。

二、产能调控更合理

家禽饲养和消费要始终找到一个合适的黄金分割点,也就是说供求关系要达到一种平衡。根据市场规律及近年来的教训,产能控制合理,产业就有效益,会产生良性循环,反之产能过大,不但行业亏损,还造成资源浪费。1.把控好引种关。白羽肉鸡和蛋鸡祖代引种,要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数量范围内,如蛋鸡祖代控制在36万套左右,白羽肉鸡祖代控制在80万套左右。养殖行业的产量和价格规律还是非常明显的,一般2~3年有一个周期,但现在,随着大型企业占比逐年提升,影响这一规律的因素正在减少。2.行业指导更精准化。民间养殖户流传着一句话,“听专家的基本赚不到钱”,因为专家的信息容易引起饲养集中,出现集中性产能过剩,价格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应强化政府监管、协会引导,联盟组织应更加精准进行行业指导,合理引导引种数量,积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3.更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在现今市场经济调控下,一个行业要健康良性发展,不能采取暴利模式,只有在合适的盈利区间点,才能促进行业的发展。家禽养殖企业应重在修炼内功,强化鸡舍硬件设备,提升饲养管理水平,与时俱进,采取智能化养殖,不因一时的行情低迷而导致鸡苗滞销,也不因行情高涨而盲目扩大规模。

高质量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可行性评估

城市高质量发展涉及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综合治理,人才政策,风险防控等方方面面,而从政府文件、方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论证到规划方案的制定落实以及风险的防控、效益的评估等都需要科学的方式给予支撑。“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催动着被誉为科学之母的数学迅速向各个领域渗透。数学技术已经成为被高度关注的高新技术。而数学模型恰恰搭建起了数学通向各个领域的桥梁,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正是所谓的数学建模,也是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近年来,在政策性文件可行性及效果评价、城市建设项目优化、交通路线设计、经济与社会风险防控、效益评估等方面都可见到数学模型的身影。而城市高质量发展更加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与评测,将数学建模的方法、思想融入到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对于科学谋划城市高质量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我国经济业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提质保效的新时期,其中城市经济是高质量发展中不可小觑的单元[1]。而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仅只是着眼于生产技术的创新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上,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亦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即高质量发展在注重经济质量的同时,也应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尤其是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主要载体的城市,其发展质量高低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因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注重城市硬件设施丰盈提升的同时,人民群众幸福感指数的提升更应该是城市发展关注的焦点。而互联网+智慧化的发展,从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促使人们的生活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就使得高质量的测度成为了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要从经济活力、绿色发展、社会和谐等多个维度对其测度评价[2]。这些测度维度中,有的可以客观量化,而有的维度则需要将主观因素进行客观量化,也即高质量发展的测度离不开科学可量化的手段,因而,数学建模理论与高质量发展理论的融合,将从技术层面进一步阐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二、数学建模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融合

数学建模的历史无从追溯,当人类开始应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时,便有了数学建模。所谓的数学建模,即运用数学原理与方法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而数学模型为一种抽象模型,可能是一个数学函数,也可能只是一种算法,亦或者只是一个数学表达式,甚至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数学模型为现实问题的数学表现,数学建模的过程,除了要构造出数学模型,还要包含模型的求解,以及对模型的检验等多个步骤。数学水平的高速发展,催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成熟,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又为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必然条件。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化手段的普及,各类数学软件应运而起,数学模型的求解也越来越便捷高效,与此同时,数学原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也使得数学算法越来越丰富,数学与各个领域的结合也越来越广泛。关于数学模型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来自美国的LuisBettencourt教授指出:数学模型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指导。LuisBettencourt教授及其团队花了近10年时间从世界各地采集城市数据片段,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了城市的超线性标准,并通过构建数学模型,优化城市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也将数学模型应用到了城市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比如信慧娟,段文军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数学模型,对青岛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了评价[3];吴娇娇运用图论最短路算法及多目标规划构建数学模型,对广州市天河区公园绿地空间布局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4];武文韬,李达宁等借助官方数据和传染病动力学SIR模型对不同强度防控手段在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疫情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5]。国内外现有研究,运用丰富的数学理论,结合问题背景,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城市发展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已有的这些研究为我们探析数学建模助推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的路径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在中国知网中以全文检索“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数学建模”可以检索到的文章趋势线如图1所示(跨越年度2017—2020):查阅相应文献,可见随着提出高质量发展命题以来,数学建模各类方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度越来越高,相关研究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其中,各类数学建模方法涉及城市规划与建设、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构建、绿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各个领域。可以说,在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数学建模方法的介入。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成熟,大数据分析算法日渐完善,数学建模中涉及数据建模的实例与日俱增。在知网中,以高质量发展研究为主题,以数据分析为次主题,全文检索,可搜索出的文献占比如图2所示:图2数据分析建模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中的占比(2017-2020)可见,数据建模已成为大数据时代,高质量发展研究的主流方向,数据已经成为时展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而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正是让数据内在的价值被高质量挖掘的必要手段。而数据分析,构建数据模型的全过程,都需要数学技术的支撑及建模思想的引领,因而,信息化+大数据时代,数学建模将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数学建模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质量发展决策的需要

城市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各类质量提升项目的可行性、政府决策的适用性等,都需要可靠的评估手段。同时,各项政策落地的实效性也需要适时量化评价,进而动态优化改进。而这些都需要数学建模方法及理论的支撑,合理的应用数学建模,构建符合实际的数学模型,可使得各项决策能够精准对接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二)时展需求

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互联网及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各类数据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增长,海量数据内涵的价值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需求与日俱增,怎样高效率的将数据的内在价值挖掘出来,让数据说话,从而助力经济发展,为城市建设服务,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例如基于数据统计分析构建的灰色模型、阻滞增长模型、曲线拟合等数学模型常用于人口的预测与分析[6]。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除在经济管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之外,目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与大数据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大数据除了量大之外,数据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性,数据的体现形式未必是“数”,所以,随着数据建模技术的不断优化,大数据内在的价值体现的越来越丰富,用好数学建模,做好大数据分析,无疑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

(三)风险防控需求

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来自方方面面,怎样谋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加以判断,而利用好大数据,动态观测,多维度测评,构建出可以实时适时监测发展动态的数学模型,利用好信息化手段,做到准确预判风险导向,进而提升风险防控的准确性,减少风险损失,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所以,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风险预测模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数据+数学建模将会显著提升风险防控效果。

结语

综上,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覆盖广泛,量化分析离不开数学技术,脱离不了数学方法的支撑,因而数学建模定将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数据的海量信息挖掘,统计思维的渗透,数据建模方法的优化,必将为信息化时代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助力添彩。

参考文献:

[1]基于修正因子TOPSIS的江苏省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测度与分析[J].生产力研究,2021.08:46-50.

[2]李金昌,史龙梅,徐蔼婷.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统计研究,2019,36(1):4-14.

[3]信慧娟,段文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青岛市城市宜居性评价[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01):119-124.

[4]吴娇娇.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评价与多目标优化研究[D].广东:华南农业大学;2017.

[5]武文韬,李达宁等.基于SIR模型分析不同强度防控手段在当前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疫情中的作用[J].医学新知,2020,30(01):78-82.

[6]金天晟.不同数学模型下南京市人口发展预测及分析[J].论述,2018(12):243-245.

上一篇:航天发展范文 下一篇:全面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