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10 17:31:25

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

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篇1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使用效率

我国通过对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也满足了现在人们对医疗保险的基本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对医疗保险基金进行合理的监督管理是整个医疗保险制度可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保护参保人员利益不受损害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相关制度的改革规定,对监管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形成与目前情况相符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发挥监管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医疗保险基金超支的风险,保证投保人的利益。

一、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在监管上存在的问题

医疗保险基金作为参保人员治病就医的主要保障,其监管效果关乎着参保人的利益,因此在对其进行监督管理时,一定要重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寻找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解决,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在监管上主要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疗保险在基金使用效率上比较低

我国社保部门一直以来都是以“以收定支、略有结余”为主要管理目标,并对定点医院进行预算定额式的管理模式,虽然有一部分的定点医院实现了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目标,但是出于对收入的担心,害怕收入下滑,会想方设法的扩展自身的资金定额,例如:在进行就诊时,采用分解就诊人次的方法,如果患者病情比较轻也建议住院,并让其重复住院、重复挂号,在为患者开药时,也会分解处方等一系列类似的方式去扩展定额费用,定点医院采用的这种方式加剧了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同时也降低了基金的使用效率。

(二)医疗保险在进行基金筹资时,不仅成本高还存在违规现象

医疗保险基金在进行征收、缴纳、管理以及发放的整个流程时,会涉及到很多部门和环节,其中就包括劳动保障、财政、金融、医疗机构等方面,如果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传输不及时,或是存在着一定的延迟,就会影响流程的进度,加大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难度,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医疗保险进行基金筹集方面,由于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过程比较复杂,其工作难度也比较大,需要对基金筹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加大宣传力度,这就容易导致增加筹集方面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使筹资成本越来越高,甚至有些地区在进行基金筹集时,会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私自挪用筹集来的资金,这些违规行为不仅损害了参保人的利益,也造成了基金的不合理支出。

(三)不必要的基金浪费

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人员,会受到经济利益的引诱,而做出一些不合法的行为,造成不必要的医疗保险基金浪费,医疗服务人员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会为其负责的人群进行高档次药品、器材的推销,用价格比较贵的器材设备来代替价格比较便宜的常规设备,利用这些来提高自身的经济利益,这种做法会让受服务人员过度的去依赖这些辅助检查,也让这些价格不菲的药品成为了部分医生首选的医疗方式,有的医疗机构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会设立奖惩制度,并从旁诱导员工们对参保人员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这会导致出现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出现乱开药、乱收费、乱检查等一些不良现象,造成不必要的基金浪费。

(四)没有规范的信息建设,导致基金运作效益过低

我国现今还未开发出一套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系统,都是由各个统筹地区自己研究进行开发的,因此并没有比较规范的信息建设,由于我国社保部门在进行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投入的资金比较少,这不仅会拖延信息网络建设,还会使数据进行统计时出现误差。

(五)外部财务监管主体缺乏,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外部财务监管主体所涉及到的部门有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但是这些部门之间的监管责任没有得到明确的划分,因此在进行监管工作时,时常会发生交叉重叠的现象,限制了财务监管的作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内部财务监管主体所涉及的部分有,内设财务机构和相关的财务人员,但是由于缺少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不仅会影响监管的公平性和独立性,还会影响内部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严重时还会出现中饱私囊的腐败现象,阻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发展。

二、提高监管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

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上还存在很多利用一些不合理的手段去骗取基金的现象,因此相关的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对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进行严查,寻其源头进行严惩,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同时还应当对基金的支出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看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如果发现有违规的现象也要进行严厉的惩处。

(二)加强信息建设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是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同时也为参保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满足参保人员的需求,还可以对参保人员就医购药的行为进行实施监控,因此,医疗保险基金想要提高使用效率,就必须加强对信息的建设,这样可以让医保行为更加的规范,减少违规消费的现象,更好的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利益。

(三)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管理

想要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首先定点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管制度,然后将考核指标下达到各个医疗科室,让医护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认真履行因病施治、规范开方、合理用药、合理检查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再次出现违规行为。

(四)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沟通

1.人社部门要加强与财政、税务部门联系。建立三方对账制度,加快票据(数据)传递,互通信息,确保三方数据准确一致,避免错误发生。2.加强与公安民政部门联系。定期将死亡信息以纸质或电子方式通报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堵塞冒领漏洞。3.加强与卫计部门联系。两家定期交换电子参保数据,及时筛选比对,避免城镇居民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复参保。4.加强与工商部门联系。定期将新注册的企业以纸质或电子方式通报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便及时促其登记参保。5.加强与残联的联系。定期将享受政府社保费补助的残疾人员的增减变动信息以纸质或电子方式通报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同步调整,避免差错。

(五)完善财务监管体系

医疗保险基金的内、外部财务监管体系都存在不足,要对其进行完善,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分工,然后在建立绩效目标考核机制,让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变得更加的规范,同时国家也应当建立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可以加强财务监管部门的权威性。其次就是为医疗保险基金设立一个专项财务监管部门,并聘用专业的财务监管人员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加强财务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有利于财务监管效能的发挥。

三、结语

医疗保险基金是参保人员就医问药的基本保障,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可以保护参保人员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面对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积极的研究出解决对策,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平山.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将体系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5(04).

[2]王继强.浅谈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6(12).

[3]丁念.新时期医疗保险结算与财务管理优化策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09).

[4]伊冬华.如何建立合理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10).

[5]曾庆勇.定点医院医疗保险执行过程中的弊端与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

[6]项玉莹.德国医疗保险的改革及启示[J].才智,2013(10).

[7]王素,王琼洋.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新一届领导看望我社职工敢担当善为文传递中国好声音[J].中国医疗保险,2013(02).

[8]刘镭华.我国儿童医疗保险的产品开发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13(03).

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篇2

一、广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

2008年、2009年、2011年广西分别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分别简称“城镇居民医保、新农保、城居保”)的试点工作;并在2008~2009年两年内实现了城镇居民医保制度从试点到全覆盖;从2009年开始用了3年左右时间,即2012年1月1日起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试点建立到覆盖全区所有县(市、区),比全国要求提前半年时间,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建立了统一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全覆盖。

(二)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

2009~2013年,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企业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新农保和城居保等9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总体增长较快。

(三)参保和享受待遇人数不断增多。

2009~2013年,全区参加9项社会保险基金的参保人数稳步增加,享受待遇人数也呈现大幅上涨。

(四)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

2013年,全区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提高到1721元,同比增长12.5%;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养老金水平由月人均55元提高到75元,比国家规定标准增加月人均20元,提高36.4%;失业人员月人均领取保险金820元,较上年705元增长16.31%;工伤保险年人均待遇支出9389元,比上年7709元增加1680元,增长21.79%;生育保险年人均待遇支出7544元,比上年6275元增加1269元,增长20.22%。2009~2013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年人次均医疗待遇水平(包括住院和门诊待遇)的年均增幅分别为22.44%、33.83%、6.72%。

(五)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不断提高。

2009年,广西企业养老保险基金从市级统筹实现了自治区级统筹;2010年,同步推进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的市级统筹。截至2013年年末,广西企业养老保险实行自治区级统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医保实行市级统筹,而新农合、城居保和新农保实行县级统筹。

(六)社会保险基金基础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1.制定出台一系列社会保险基金制度。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桂政办发[2008]18号)、《关于做好我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桂劳社发[2009]13号)、《广西解决原民办教师代课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意见通知》(桂政办发[2011]16号)等。

2.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基础管理工作。明确生育保险基金收入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全面部署开展广西社保基金专户清理整顿、加强社保资金基础管理和促使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等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加强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和风险管理。

(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全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桂政发[2012]62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政府责任分担暂行办法》(桂政发[2013]10号)正式出台,标志着广西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从试编步入正轨,真正建立起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将全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同步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执行的省份。

二、广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基金收支缺口增大,可持续性发展面临考验。

1.企业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当期和滚存缺口严重,面临着待遇支付的巨大压力。2013年年末,广西个人账户记账金额达到522.44亿元,比2012年年末增加57.34亿元;而同期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才446.64亿元,个人账户记账金额远高于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各级财政对基金的补贴由2009年的29.9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70.04亿元。2013年,在自治区从省级企业养老保险基金中调剂拨付各市自治区级责任分担资金后,仍有桂林等9个市出现当期收支缺口;尤其是梧州、北海市等9个市的滚存结余支撑能力均不超过6个月。

2.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当期收支缺口扩大,支撑能力逐年降低。随着医改不断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的不断提高,直接导致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出剧增。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滚存结余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滚存结余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2012年、2013年占比分别为56.48%、53.78%、51.34%,统筹基金共济调剂作用不断减弱。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支撑能力不强,且各市级统筹地区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支撑能力极不均衡,统筹基金持续运行风险凸显。

(二)基金投资运营渠道窄,保值增值压力大。

一是基金投资工具和渠道单一,总体运营效果和收益率偏低。2011~2013年,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利息收入分别为7.58亿元、12.20亿元、11.66亿元,但收益率仅分别为1.75%、2.5%、2.6%,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5.4%、2.6%、2.6%,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银行存款方式的获利能力有限,实际上长期处于贬值的困境中。二是社会保险基金的制度设计及其管理体制,既没有预留基金的投资渠道,也没有明确用于投资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类型和管理手段,投资运营的市场机制未能发挥,不适应目前基金投资运营的要求。

(三)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基金安全和抗风险能力不强。

一是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容易受到威胁,地方政府或者主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动用、挪用和支配社会保险基金。二是部分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依然很低,除企业养老保险实现了省级统筹外,其余都还是市级或县级统筹,且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在各个统筹地区的基金结余分布极不均衡,基金规模较小,无法实现统筹地区之间的基金调剂共济,抗风险能力较差。

(四)基金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以参保人员身份划分的保障制度,将越来越不适应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人口加剧的趋势,并导致制度不衔接和重复参保的问题。二是社会保险制度存在“四分”现象,即制度分设、城乡分割、管理分离、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大大增加了制度运行成本。三是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第三方”监督作用的发挥有限,导致基金管理水平和效率低下。四是每个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都单独管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不利于经办机构管理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五)基金监督管理不力,亟待加强监管。

1.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的财政监督不力。2013年,广西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执行情况均与年初预算偏离较大,部分保险基金的收入预算偏离甚至达到30%以上。基金财务制度不健全,如经办机构在实际收到单位缴纳保险费时,才能反映为基金收入账,对于应收未收欠缴保险费不能在账面上反映,造成账面记录与实际欠费不相符,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基金资产、收入,基金债权得不到有效的会计监督。

2.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规有待健全。2010年10月《社会保险法》出台以来,到目前广西还未根据该法出台具体的监管细则或办法,导致《社会保险法》的监管规定在广西执行效果不明显。

3.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力量有待强化。当前,广西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规模越来越大,而各市、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致使监管队伍力量与监督工作的需要极不匹配,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力量亟待加强。

(六)基金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基金筹集困难。

一是社会保险基金征收基数不实,社会保险费源不实,扩面征缴难。一方面,实际参保人数与应参保人数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从全区城镇从业人员总数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里实际登记参加社会保险的在职职工人数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没有参保;另一方面,受经济滑坡、企业困难、征缴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险实际参保人数和实际缴费人数之间也差异较大,已经参保的单位与个人的实际缴费率难以达到制度设计的要求。二是基金缴费基数不实,费源流失严重。按规定社会保险费应按单位职工上年实际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费,事实上缴费工资与职工实际工资相差较大。经抽查发现,企业用于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基数,只占职工实际工资总额的50%~70%。三是基金管理中存在较多违纪违规现象。在2012年全区社会保险稽查中,对全区企业养老保险累计实地稽核8748户,实地稽核人数72.26万人,查出违规户数2399户,查出违规人数22.94万人,查出少、瞒、漏报缴费基数70522万元,少缴养老保险费19747.68万元,追回金额16219.68万元。核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数83.99万人,查出欺诈冒领人数62人,冒领金额57.99万元,追回金额37.29万元。

(七)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信息资源无法共享。

目前,广西尚未开发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各部门和各市县自行开发系统,建设进度、开发标准、基础数据规范、数据交换标准都不统一,形成信息孤岛。尤其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财政、民政、税务、公安等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不对接,致使社会保险基金基础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共用。

三、进一步加强广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基金筹资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

1.健全社会保险财政投入长效机制。按照支出和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保险财政投入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所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险投入和兜底责任。构建规范的财政补助资金到位机制,具体考评本级财政社会保险补助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支持社会保险补助资金投入增长率、重点社会保险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到位情况等;将主要社会保险项目财政支出纳入各级财政的预算管理范围;建立完善的各级财政补助责任分担到位机制。

2.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险基金。建立广西国有企业上市将其股份或募集资金10%划拨给同级社会保险基金的制度。用在海外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收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分别充实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继续完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制度,提高广西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经营收益提取比例,提取上缴的利润每年按一定比例,划拨专项用于充实社会保险基金。

3.开拓其他社会保险补助资金来源渠道。利用发行收入或提取公益金等筹措社会保险基金。通过对国家控购商品消费、对特种娱乐行业消费、对社会高收入人群征收社会保险费附加来补充社会保障资金。鼓励企业、个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捐赠。

4.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强化基金收入征缴,严格基金支出管理。积极探索社会保险费由税务部门征缴方式改革,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的法律强制性。扩大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社会保险费征缴激励长效机制。加强缴费基数稽核力度,重点核查稽核缴费率和缴费基数。狠抓欠费清缴工作,加大保险欠费清理力度。严格基金支出管理,严格审核待遇领取人员的资格,核实政策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支出,切实降低养老金替代率。

(二)创新基金投资运营机制,促进基金保值增值。

一是建议参照中央的投资运营模式,设立自治区级的全区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或是自治区级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公司,并以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名义出台全区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政策和办法。二是参照广东省的有关做法,将一部分社会保险结存资金和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投资运营。三是坚持多元化投资策略,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提高基金投资收益,有效防范投资风险。如探索将一部分资金投资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及不动产等投资回报较安全高效的领域。四是对将在近期内支付或发放的积累资金,只宜采取银行储蓄的保守方式,而对于中长期的积累资金可探索更多用于购买国债或中长期定期存款,通过存款结构的调整运作,在现有政策范围内达到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最大化。

(三)大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规范统一基金管理。

1.统筹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三个群体社会保险制度的相关政策,逐步统筹形成统一的制度框架,搭建“一个制度”、“多个参保平台”运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分割、行政分割、政策分割及参保人身份重叠、政府重复补助、享受双重待遇的弊端。

2.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建立广西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进一步完善广西具体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解决参保人员在企业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城居保跨制度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问题。跟进中央开展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工作,结合广西实际,深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个人账户制度,逐步提高退休年龄。规范和建立养老金支出正常调整机制,弱化非制度性措施对社保基金的冲击,实行国际通用的、按物价上涨指数调整养老金的制度,避免临时性决策对整个养老保险支出预期的影响。落实广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破除养老保险制度机关单位和企业职工“双轨制”。

3.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推进把广西现行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将新农合业务归口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由一个部门统一运营和管理,促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同时,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建立异地就医实时结算管理体系。

4.完善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工伤防范、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探索适当降低失业保险缴费率,进一步规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加强与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

5.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和办法,妥善解决参保人员跨地区跨制度流动过程中社会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接续的问题,促进参保人员合理流动。

6.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发展较滞后,因此政府应着力加快发展和培育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社会保险和各种商业保险。

(四)完善社会保险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力。

1.开展中长期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进行中长期社保基金收支平衡预算和精算平衡,切实建立起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机制,对未来5~10年全区社会保险基金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分析,编制广西中长期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以保证未来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

2.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理顺地方社保基金预算收支任务数与中央部门下达基金征缴计划任务数之间的关系。各地要严格按照经中央和自治区有关部门审核通过、并报同级人大审议通过的各项社保基金预算执行,以维护基金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尽快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调整机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实行考核结果与社会保险奖补调剂资金分配挂钩,切实强化基金预算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决算的衔接。

(五)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形成资金合力。

一是继续完善广西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制度,切实落实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政府间责任分担办法。二是推动实现城居保、新农保制度合并,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从县区级统筹提高到地级市统筹。三是把新农合以县区为统筹单位提高到地级市统筹,改变各县(市、区)新农合管理各自为政的状况,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市级统筹。在市级统筹运行成熟后,再逐步将三项基本医保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到自治区级统筹,进一步提高基金的调剂和抗风险能力。四是失业保险可在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基础上探索实行省级统筹,进一步提高基金的共济和抗风险能力。

(六)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降低运行风险。

1.充分运用“金财工程”建设成果,加快推进广西财政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监督管理系统建设。同时,财政部门要牵头推动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根据目前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向中央反映,并对新业务的核算进行完善。

2.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法制建设。结合广西实际,研究分散在《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等法规中关于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的条文,制定广西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单项法规或者规范性文件,以规范基金征缴、管理、支付、运营等行为,科学界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内容,监督主体以及责任范围、违法行为及处分等,实现规范管理和依法监督。

3.建立企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管理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养老金发放、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和基金支撑能力等预警指标的及时动态监控,实行严格风险预警报告制度,制定应急处置预警方案。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企业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医疗待遇的及时报销。

4.建立部门联动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有效发挥社会保险基金各行政监督主体在监督机制中的作用,形成监管合力。各级财政、人社、审计等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小组的成员单位应定期组织召开部门联系会议,共同研究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全程监管。建立日常监督检查和重点监督检查监管机制,对基金的收入、支出和专户管理进行检查,制定处罚措施,规范基金管理。加强信息公开化建设,明确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动员多元社会力量如报纸和电视台等媒介、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社区组织及非政府组织参与监督,以增强社会监督的有效性。

5.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各地监管队伍力量,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安排专门的人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与管理。对现有干部进行系统的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以适应监管工作的需要。尝试与社会评审机构合作,可考虑委托社会评审机构对社会保险基金审核。

(七)健全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完善信息化系统建设。

1.加强社会保险机构建设。广西社保“五险合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将率先成为国内首个市级以上经办机构全部实现“五险合一”的省区。截至2013年年末,全区已有玉林、北海、南宁等8个市社保局正式组建挂牌,防城港市等4市也已获批正在组建,全区需进行整合的87个县(市、区)中,已有近一半完成社保局组建工作。在加快推进全区社保局组建、进行社保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根本社保管理业务发展要求,进一步做好社保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等各项工作,为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管理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2.金保工程社会保险大集中信息管理系统已初步建成。各市纳入“五险合一”大集中系统后,各市参保人持有一张自治区统一制发的社保卡,可在全区任何一个地区办理异地医保刷卡、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异地社保业务。此外,在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一卡通”的同时,还要着力推进全区“一卡通”工程建设。

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篇3

关键词:医疗保险;筹资;政府责任

一、政府在医疗保险筹资中应承担的责任

我国的医疗保险行业是一个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以及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需要政府从公共利益出发进行干预,承担起纠正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政府在医疗保险筹资中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度设计责任。由于需求无限和供给有限,医疗保险制度必须解决如何筹集更多的资金及如何有效配置医疗资源的问题。对此,市场机制通过将医疗保障与缴费挂钩可以解决筹资激励问题,但容易将缺乏收入来源的弱势群体排除在外,效率有余而公平不足。如果由政府统一提供,不仅受政府筹资能力限制,还难以解决效率低下、过度消费等问题。所以,需要政府设计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框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选择多元化的医疗保险筹资模式,建立包括筹资制度、基金管理制度、监管制度、弱势群体救助制度等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为筹集充足和稳定的医疗基金,提高社会对各种疾病的控制能力,西方发达国家还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增强医疗保险筹资的强制性。二是资金投入责任。由于医疗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容易导致需求和供给不足,以政府财政投入弥补市场失灵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使是美国这样强调个人责任的国家,三个资金来源(消费者或病人、私人医疗保险和政府)中,占最大比例的仍然是政府。但政府投入并不是政府举办全部医疗机构,使有限的医疗卫生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国民健康产出是政府选择干预目标、干预重点和干预方式的唯一标准。三是独立监管责任。由于医患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摆脱对医生的依赖,存在供方主导需求的问题。为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抑制医疗费用的上涨趋势,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必须对医疗活动进行监管,这种监管一般通过独立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机构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治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增强人们对医疗保险制度的信心,提高市场主体缴费的积极性。

二、我国医疗保险筹资过程中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

1.筹资目标不清,责任不明确。受资金投入限制,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低水平”为起点,只能保证城镇职工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需求,保障层次低。同时,尽管制定了“广覆盖”原则,城镇中的失业人口、外来农民工等人群仍被排斥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这些弱势群体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最弱,但在遭遇疾病时却得不到医疗保险的保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度市场化的改革使医疗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医疗服务越来越向富裕阶层倾斜,难以实现社会公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相关的筹资模式和具体制度也应随之做出调整。但如何调整,如何变革,以“市场主导”还是以“政府主导”,到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以至于出现了“一年深入调研、二年出台政策、三年宣传成绩、四年暴露问题、五年推倒重来”的现象。由于缺乏明确的筹资目标和完善的筹资制度,相关主体筹资责任不明确,作为筹资主体的政府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忽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在医疗机构推行市场化改革,医疗保险缺乏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供求矛盾突出。

2.政府投入不足,城乡结构不合理。由于政府在医疗保险筹资中的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地方财政承担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却缺乏相应的财力,导致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从卫生总费用结构看,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25.0%下降到2002年的15.21%,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例却从1990年的38.0%上升到2002年的58.34%,增幅超过20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医疗保险的投入明显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国家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在政府投入中,不仅总量偏低,而且城乡投入结构也不合理,用于农村的投入不足总额的20%,城市人均占有的卫生费用为农村的3倍多。这种资金分配的城市偏向严重影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绩效。即使在农村地区内部,由于主要是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也决定了各地的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异。

3.制度设计不合理,缴费主体积极性不高。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有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基础上确定覆盖范围的,多数地区的医疗保险机构在计费年限、缴费办法和待遇享受等方面,都依据正规就业水平设计,不适应非正规就业的情况。由于非正规就业者只有收入,没有工资,要将其纳入到保障体系中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人员普遍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过于狭小,一方面影响了医疗保险风险分担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人们对财务稳定性的信心,对筹资非常不利。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以名义工资作为缴费基数,名义工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总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名义工资外收入逐渐增加,甚至远远超过名义工资,名义工资并不能准确反映个人的真实缴费能力,以名义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的筹资公平性受到质疑。同时,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体制单位缴费额度不一,体现不出公平原则,相当多的企业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隐瞒企业工资总额,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不愿意加入,直接造成保费的流失,影响筹资规模和医疗保险基金的互助共济能力。

4.基金管理不规范,老龄化储备不足。在现行的统账结合模式下,个人帐户的资金所有者是缴费职工,统筹基金所有者是国家,但具体管理机关却是分散的各地政府的医疗保险机构,相关利益者缺乏对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医疗保险基金成了一个黑箱,部分地区基金的收支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基金的收支情况成了一本糊涂账,贪污、挤占、挪用情况屡禁不止,直接威胁到所筹集资金的安全,也为未来的支付埋下隐患。与此同时,目前医疗保险基金的省级统筹很难实现,统筹层次低,县市级统筹的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集中程度高,风险分散化程度低,稳定性差。现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设计的目的是激励个人积累,形成对有限资源的最优利用,还可以作为老龄化的储备。但支付制度的设计使职工倾向于尽快花完个人账户的钱。由于存在历史欠账问题,在职人员既要承担自己的缴费,也要承担离、退休人员的缴费,现在在职人员未来医疗费用的来源又要依赖下一代,这也给医疗保险制度的连续性埋下隐患。因此,目前医疗保险形式上是统账结合,实 际上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现有的基金结余将很快被消化掉,基金也会形成比较大的缺口,资金筹集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5.宏观管理未理顺,微观监管缺位。从宏观层面看,虽然在医疗保险改革中引入了市场化因素,但并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化监管体系,医疗保险宏观管理涉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条块分割问题仍然存在。多头管理不仅使医疗保险改革方向和目标不协调、不统一,还使医疗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受到影响。在微观层面上,由于已下放了药品经营权和定价权,医院、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收入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医院、医生与药商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选择和使用药品,药品价格失控、伪劣药品泛滥及滥用药品等问题愈演愈烈。由于主要管理部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间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对药品生产许可、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及价格的管制日益放松,很难站在第三方的公平角度对违规行为进行监管,从而使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日益突出,医患关系紧张。

三、完善医疗保险筹资过程中政府制度供给责任的对策

1.明确筹资目标与责任,提供制度框架。首先,应确定医疗保险制度应提供的保障水平和人群范围,以明确医疗保险的筹资和筹资强度。其次,应合理界定政府、企业、个人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在筹资中的责任。政府供给的边界应限于公共卫生和对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救助。即使在这个范围内,政府也可通过公共采购的方式,从营利或非营利的私营医疗机构获取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遍服务。其他医疗保险的提供和购买应主要依靠市场来完成,政府可根据公共需要提供政策扶持、财政补贴、业务指导。在此基础上,应对各方责任予以明确,并提供一个制度框架,以保证医疗保险资金筹集的稳定性,建立良好的筹资秩序,克服目前政策主导型架构下的各级政府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上的前后多变性和上下矛盾性。

2.完善政府投入制度,多方筹集资金。缺乏合理的财政投入体制是政府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为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制度,应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医疗保险资金筹集中的责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配比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尽可能做到各级财政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解决各地财力差异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问题。在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在税收、信贷、投融资、土地等方面制订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特别是非政府的投资,包括一部分慈善组织的资金投向医疗卫生行业:一是参与公立医院的产权改革和经营方式的改革,对原有的存量资产进行重组。二是直接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伴随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分离,大量“单位人”将变为“社区人”。在新增投资中,应充分重视对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

3.加强费用控制,引入医保一体化改革。为减少对社会医疗保险资金的浪费,实现以收定支的财务稳定性,还应对医疗保险的费用支付进行控制。对于需方,可采用传统的起付线与费用共付的方法,但由于存在供方主导需求的问题,单方面的需方控制显然不能抑制医疗费用的上涨,还应对供方进行控制。供方控制的策略包括控制医用材料与供应品价格、总量控制或总额预算、促进医疗技术合理利用及引入更有效的医疗模式,如门诊服务和初级保健替代昂贵的住院服务等。为有效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支出,可试行医保一体化的改革。一是通过市场竞争来改善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建立一种鼓励医生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控制医疗费用的机制。二是借鉴商业保险公司的做法,对住院病人建立医疗费用偿付标准体系。

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篇4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副所长杨金生就落实总理“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这一问题,和如何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实行基本医疗保障第三方管理服务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存在很多突出问题

杨金生委员首先介绍说,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比如说保障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公平性体现不够充分,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总体不高,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和医疗社会救助三个层次保障制度发展不平衡,医疗保障制度的社会公平性体现不够充分等。另外,医疗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分散,经办能力不足、运行成本较高、运行效率偏低。而且,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形态多样,在制度设计与保障提供上缺乏统筹规划,有关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比如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管理,新农合由卫生部管理,城乡医疗救助由民政部门管理,商业健康保险由保监会管理,另外还有公费医疗等,这种做法造成管理制度不统一,行政资源浪费,公共服务效率偏低。还有不少地区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手段落后,甚至存在使用手工操作方式管理的现象,无法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人口流动性增强和建设全国通行的医保制度的发展趋势。

再者,目前我国医疗成本控制机制尚不健全,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部门缺乏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动力,过度医疗、过度耗材等医疗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据杨金生委员透露,2005年至2009年,我国医疗费用平均增速高出GDP平均增速近7个百分点;据估算,我国医疗费用增长部分的20%~30%,是由于以药养医以及举证倒置、过度医疗等原因导致的不合理支出。这既加重了政府和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又降低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杨金生委员认为,商业健康保险除具有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外,更能体现保险业进行社会风险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能够在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可以提高保障水平,丰富保障内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保障需求;二是可以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医疗保障体系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三是可以强化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约束,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

因此,杨金生委员针对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几个观点――

首先,要想完善由三大层次保障制度构成的医疗保障体系,就要从制度和机制上进一步明确三个层次保障制度中政府部门、商业健康保险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地位与职责,按照新医改“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体现中央要求的“四个分开”,实现各医疗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特别要在基本医疗保障领域大力引入商业健康保险等第三方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基本医疗保障管理的范围和深度,统筹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其次是要积极发展各类补充医疗保险,支持商业健康保险机构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与补充医疗保险的一体化管理服务。杨金生委员认为,目前与基本医疗保障配套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健全,只有部分地区的部分人群可以享受。所以,他建议尽快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丰富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保制度的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保障需要;同时,明确政府部门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将补充医疗保险交由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承办,实现基本医疗保险与补充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上的有效衔接和一体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要尽快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基础数据在设计保险产品和保障方案方面的支持作用。杨金生委员说,商业健康保险,尤其是补充医疗保险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紧密衔接的,实现诊疗信息、基本医疗保障数据的共享,有利于商业健康保险机构更好地发挥精算技术、风险管控、理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协助政府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方案设计,提高风险控制和服务管理的针对性;同时,有助于商业健康保险机构积累基础数据,夯实精算基础,提高产品服务定价的科学性。他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保部门、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为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现提供基础保证。

最后,政府还要大力支持商业健康保险机构参与医疗服务监督,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新医改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杨金生委员说,商业健康保险积极地与社保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在强化医疗行为监督,实现参保群众合理治疗、合理付费等方面已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鼓励商业健康保险机构参与医疗服务监督,发挥商业健康保险机制对医疗服务的制约作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商业健康保险,实行第三方管理服务

杨金生委员接着说,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新医改方案,加快推进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逐步引入商业健康保险经办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形成了一些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但是,在新医改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部门认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应完全由政府独立完成,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引入商业健康保险经办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还存在顾虑,甚至予以排斥。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医改方案精神,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进程,杨金生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第一、按照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的部署以及新医改方案精神,遵循“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原则,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清晰界定政府医保部门和商业健康保险机构在经办社会医疗保险方面的不同职责范围,加快推进政事分开,明确政府职责,积极鼓励和大力引进商业健康保险机构通过多种形式从事基本医疗保障的经办和管理服务,不断提高参与的范围和深度,统筹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增进社会民众的福祉。同时,明确各类补充医疗保险交由商业健康保险机构承办,支持基本医疗保险与补充医疗保险一体化管理等创新实践。

第二、尽快制定《商业健康保险经办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办法》,明确界定商业健康保险机构从事基本医疗保障经办和管理服务的专业资质、准入条件、操作规范和监督办法等,如对商业健康保险机构经办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业务,制定不同于一般人身保险业务的偿付能力要求,以及免交保险监管费和保险保障基金等。同时,优先鼓励实力强、服务优、成本低、效率高的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从事基本医疗保障的经办和管理服务。

第三、完善现行医保基金管理政策,明确允许可以从医保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为参保人员投保补充医疗保险或向商业健康保险机构支付委托管理服务费。同时,调整相关财政税费政策,对商业健康保险机构从事基本医疗保障经办和管理服务给予免税的优惠政策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最后,杨金生委员表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实行基本医疗保障第三方管理服务的理念,一是有利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通过引入商业健康保险经办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建立“征、管、办”相分离的运行机制,将相关政府部门从大量的具体经办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政策研究和监管指导工作,强化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加快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这既是加快推进政事分开、加强行政部门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也是积极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举措。

二是有利于减少政府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政府通过支付较少的成本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基本医疗保障交由商业健康保险机构经办管理,能够直接利用商业健康保险机构的管理平台、服务网点、服务队伍、运行机制和专业技术,为参保群众提供医疗风险控制、费用审核报销、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大大减轻政府在设置经办机构、搭建管理平台等方面的投入成本。

三是有利于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通过积极引入商业健康保险,充分发挥其在产品精算、医疗风险管控、理赔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既可以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督,降低不合理医疗行为的发生,减轻参保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缓解医疗费用迅速上升的压力;也可以通过建立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和医保中心三者之间统一的支付平台和直接结算机制,大大简化参保群众的报销流程和理赔手续,大幅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地将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形成并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医保制度,卫生部所属医疗机构进行健康服务,保险机构的健康管理平台实现资金托管的制约监督体系。

四是有利于加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统一的进程。积极引入商业健康保险,统一经办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可以有效整合基本医疗保障服务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打破制度分割、促进基本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公平正义,为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统一框架建设奠定较好的基础。

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篇5

1、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措施有待多元化

负债经营一直都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经营的特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目前,我国一些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保值增值意识不强,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时积极性不高。根据社保基金管理的相关规定:社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每天收纳的保险基金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专户储存账户。然而,在目前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专户储存账户活期资金较多,定期资金较少。我国社保基金财务制度还规定:存储在财政专户的社保基金除了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周转金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定期。在实际执行中,医疗保险基金购买国债的较少,多数转存为定期,这种单一化的保值增值方式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此外,政府给与医疗保险基金许多优惠的利率政策,但是这些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并不乐观。

2、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2014年末,苏州某公司收购五家医保定点药店,通过雇佣群众演员空刷医保卡的方式,利用五个月的时间骗取医疗保险基金近20万元。这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也反映出我国在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上存在的漏洞。定点医疗单位作为医疗保险的载体,受到利益的驱使,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如虚假延长住院时间、医保定点药店偷卖各种不符合报销规定的生活用品等)来谋得自身的经济效益。相关单位在这些问题的处理和监管上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没有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此外,从医疗保险基金内部管理来说,欠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一份近期的调查报告显示,65.7%的基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比如,有些单位存在着一人多岗的现象,有些单位则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措施等。从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外部监管来看,目前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呈现出“轻外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的现象,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的透明度问题正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

3、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有待进一步实施

至2010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金管理也逐渐向综合性管理发展,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就凸现出来。在整体管理过程中,医疗保险单位的预算管理缺乏明确、详细的管理细则,使得预算管理的具体工作缺乏方向性。在具体工作中,预算编制往往缺乏一定的政策性和预见性,对于我国公民收入分配等各方面数据的考虑较少,因此呈现出粗放式的编制思路。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随意变更预算科目或者资金用途;有的管理单位违反财会相关规定,延缓收入或支出的确认等。由于不重视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其管理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4、医疗保险基金基础性管理工作有待完善

医疗保险基金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内在的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一个是外在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基金运作的不断改革都需要参与基金日常管理的员工能够及时接受新的思想以及操作知识。但是,由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工作性质较为稳定,一些员工忽视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一些单位也缺乏对相关方面素质的针对性培养,无法为基金管理提供全面的人才。在日常管理中,一些基层单位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无法为日常基金管理信息公开、来访人员咨询、办理报销手续等各项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导致一些社会人员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产生误解,同时也降低了基金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思考

1、组合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对于提高基金本身的抗风险能力以及保证医保体系的正常运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在解读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稳妥的保值增值渠道。首先,遵循安全性,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根据现资组合的相关理论来看,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可以达到“既定收益水平下承担风险最小”的状态。医疗保险基金的投资要大胆实现低风险低收益(国债、银行存款等)以及高风险高收益(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债、金融债等)的投资方式的组合。同时,不断拓展基金投资渠道。有的单位提出可将基金投资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或者购买地方政府发行的基建债券等。其次,遵循流动性,合理控制各投资方式之间的比例。以某基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为例,该单位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各种数据为基数,通过方差模型等经济分析方式来计算出各种投资之间的比例。结合单位的具体运转需求,合理分配投资比例,以获取股息、利息为收入,而不是以买卖差价为投机收入。最后,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于医疗保险基金各种投资方式的优惠利率计息政策,在计算收益或者进行投资组合时,不能忽略该因素在其中的影响。

2、从定点医疗单位、单位内部监督及外部监督三个方面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

首先,要加强对定点医疗单位的监督。政府应当加大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完善对违规操作行为的处理程序,并加大处罚力度,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处罚上。此外,还要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以河南省某县级市为例,为了治理医保定点药店违规刷卡的行为,构建“大众监督员监督管理体系”,不定期对其工作场所进行突击检查,并通过暗访买药人员了解药店是否存在违规刷卡现象。在近一年的检查过程中,发现11.5%的药店违规操作,对其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为了调查医疗单位收费情况,组建了“专家审核监督管理体系”,定期审核病人病例以及相应费用,并将结果在医疗单位之间进行公示,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其次,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要不断完善基金监管制度,规范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以及使用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严格构建支付、使用等程序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严格行政审批、合理进行岗位安排等)来做好单位内部的基金监管活动,并就可能发生违规现象的工作环节设置风险评估环节,将违规支付、使用或者挪用基金的行为扼杀在行为开始之前。最后,实行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信息公开制度。欧美一些国家在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的公开方面做的相当完善,它们有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有完善的信息公开平台。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信息公开体系,从信息系统、公开平台、举报反馈等方面构建医疗保险基金信息公开体系,保证社会监督的威慑性。

3、规范化、精细化的开展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

健全的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可以合理的反映出一定时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计划的规模,也是控制医疗保险基金收支以及考核基金日常运营业绩的具体依据。从规范化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程序复杂,管理部门应当将预算管理的具体执行程序进行规范化,通过文件形式来呈现,给员工的具体工作形成指引,避免出现执行过于随意的现象。从精细化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应当涉及到每一个基金管理环节。有的基层单位在具体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中,按照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的工作来划分,针对每个部门不同的工作来设置预算编制、监督和控制预算执行、制定预算考核与激励机制,并进行事后的预算差异分析,逐渐自成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涉及到国民的基本医疗质量,因此精细化工作开展的前提是要有科学、准确的预算数据。单位要充分收集和细化指标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数据统计(如可以以不同的分析指标作为角度;也可以从宏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参保结构以及微观预算编制科目的需求、费用组合等作为统计角度),为预算管理后期精细化工作开展奠定科学的基础。

4、加强基础性管理工作,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供坚实的保障

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重视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员工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单位管理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某市为了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工作效率,全面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使员工对基金筹集、使用、支付等各个流程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并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投资分析、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配套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剖析,旨在使得员工打破工作的局限性,对整体工作进行综合把握,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一些基层管理单位则通过与专家、学者进行沟通来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构建管理人才库。在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秉着“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进行严格管理,对一些常见的咨询问题或者新的政策法规要及时进行整理和公示,将服务反馈以及投诉工作切实付诸实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三、结论

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不仅关系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进程,更关系着国民的基本医疗水平以及基本生活质量。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重视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在做好基础性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组合投资渠道、加强基金监管以及完善预算管理等各种措施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助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 征缴 监管 使用效率

医疗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监管都关系到整个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以及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只有解决或者改善了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才能使医疗保险制度高效、正常运行,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参保人员的利益。

一、当前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征缴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大。虽然经办机构通过媒体和宣传单等方式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征缴进行宣传,但针对性不强,大多没有从居民的心理角度出发,以至于找不准潜在参保人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诸如报销比例及程序等。其次是基金基层征缴队伍较小,而征缴工作却有着面广、强度大、要求高、专业性强的特点。比如部分乡镇在征缴期间从劳保所抽调人员从事征缴工作,即使如此,这些人员也难以在短期熟练征缴业务,征缴效率极其低下。再次是居民的参保意愿较弱。由于保险缺乏强制性、居民风险意识淡薄以及缺乏长效缴费机制等原因,使缴费人员结构不合理,给基金的统筹造成困难。参保程序繁琐也是增加基金征缴阻力的原因之一。例如有些地方还未普及信息化管理,而是人工操作和审核等,占用大量的人力但征缴效率和力度却低。还有在一些地方,参保人员的类型界定模糊,使一些人员难以确定是否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部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另一部分则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后,一些地区参保费标准不一。对一些家庭来说,既增加了筹资难度,也降低了参保积极性,加剧了参保人员结构组成上的不合理。

二、保险基金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使用效率较低。社保部门采取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宗旨对定点医院进行预算定额式管理,但一些其他医院常采取分解就诊人次、轻病住院和重复住院以及重复挂号和分解处方等来增加就诊人次和数量,从而获取更多的定额费用,使基金支出增加而使用效率降低。其次,基金的收支、管理和响应等难免存在着滞后和不及时等,使基金监管难度增加。再次,医疗基金难免出现配置不合理的地方。一些医疗服务提供者扩大了其服务对象,并且比较昂贵的高档次医疗器械、药品等的使用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此外,相关信息建设的不规范使基金运作效益低下。基金监管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统计数据误差大,增加基金监管工作难度。例如,积累的基金分散在各县市管理,存在银行或购买国债,而银行争相储存基金,使基金存储分散且存期短,难以增值,降低了运行效益。最后,财务监督主体缺失,内控制度不健全。监督机构责任划分并不明,易使基金监督工作出现重叠或遗漏,极大地降低了基金的有效监管力度,甚至出现贪污、腐败等。

三、加强基金征缴和监管,提高使用效率

针对基金征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宣传上要加大力度,有针对性地对居民所关心的核心问题进行详细阐明,让居民从心理上愿意缴纳参保费用。例如向参保人介绍参保好处、报销流程及比例等,让其从心理上迈出参保的第一步。其次,加强基层征缴队伍的能力建设,使其能够高效地征缴医疗保险基金。努力做到专人专用,使用专业征缴人员执行征缴工作,而非临时启用新人员。可通过建立征缴奖惩机制等手段刺激征缴工作高效展开。此外对一些新人员,要通过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征缴工作。第三,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参保基金长效征缴机制,增加医保的强制性,使基金征缴频率降低,效率提高。适当降低征缴频率,增加每次征缴额度从而节约行政支出并征缴到大量基金。最后,建立高效的经办和管理体系,提高征缴工作的统筹层次。统筹和协调好各个医疗保障体系,统一征缴额度和基层征缴、经办管理机构,减少基金风险,促进医保高效可持续发展。

对于基金监管问题,首先需要强化监管的力度,堵塞基金流失的漏洞。监管部门要从源头上及时查堵漏洞并加强基金的核算、支出管理来防止基金的流失。基金支出项目要严格按医疗保险政策法规支付,不定期对基金支出情况进行检查。其次,要加强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来提高基金的监管效率。信息系统快速、准确传递经办机构与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等的信息,调整基金预算及支付并对就医等进行监控,合理有效控制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减少不合理的支出。第三,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行为。医护人员要因病施药,合理住院和检查以及用药、收费,消灭大处方、过度用药和检查等医疗行为,为患者设身处地思考。最后,要完善基金财务监督体系,增强监督队伍建设,既要有部门之间互相制约的内控机制,又要有高效、过硬的财务监督机构全程实施高效的动态监督。

参考文献

[1]胡坚,高飞.保险监管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

[2]徐静.浅谈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10(3):172-173

[3]宋海洋.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基金的使用与管理[J].中国卫生经济,2010(11):36-37

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wattsping”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医疗保障局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市医疗保障局认真贯彻落实视察江西和赣州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关于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改革立局、改革兴局、改革强局”工作理念,积极勇于争先,大力推进市级统筹等各项改革任务,承接国家基金监管诚信体系建设、DIP支付方式改革试点等多项试点任务,努力在全省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构建更加统一、规范、安全、精细的运行体制机制,全市人民群众医疗保障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强。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今年以来工作情况

(一)坚持改革引领,争当全省医保改革发展排头兵。

一是扎实推进医保市级统筹探索赣州经验。作为我省唯一的“医保市级统筹市县(区)一体化管理”试点城市,我局将做实医保市级统筹作为今年的首要任务,围绕“实施市级及以下医疗保障部门垂直管理,建立与市级统筹相适应的医疗保障机构和管理体制,实现全市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一体化”目标要求,先后制定《全面做实医保市级统筹工作推进方案》、《赣州市医疗保障市级统筹改革实施方案》等改革纲领性文件。成立市级统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亲任组长,市政府相关领导多次部署推动,梅亦局长亲临赣州调研指导,指明了改革方向和路径,省市两级医疗保障、编办、财政等部门始终保持高频互动和密切联系,为推进改革注入强大动力。年底我市将全面实现“基金上收、人员上划、机构挂牌”三大目标任务,努力打造医保市级统筹改革“江西模式”的“赣州经验”。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各项试点落地赣州。我局积极落实我市“北上南下”战略,大力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桥头堡。省局专门印发《关于支持赣州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医疗保障政策措施》,出台政策干货,给予倾斜支持。在省局大力支持下,我市获批开展“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建设、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自助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等三项部级试点,“全省医保市级统筹市县(区)一体化管理、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两项省级试点。今年8月,在国家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中期评估中获评“优秀”等次。

(二)坚持人民至上,坚决扛起疫情防控职责使命。

作为全省唯一一家牵头承担疫情防控物资保障职责的医疗保障局,我们紧紧立足医疗保障职能职责,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医疗保障和物资保障工作,主动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聚焦“六稳”“六保”目标任务,切实履职尽责,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一是落实“两个确保”,护航人民生命安全。第一时间向财政请款预3400万元并向相关医院下拨救治经费,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定点收治医疗机构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严格执行先治疗后结算,按要求调整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全市所有确诊和疑似病例全部得到免费救治。

二是主动担当尽责,全面保障物资供应。排除万难筹集保障物资,努力筹集口罩、隔离衣、防护服、消毒液等各类防护物资,在优先保障一线医疗卫生机构和从事防控重点岗位人员的基础上,积极向市民和复工复产企业、复学师生投放口罩等防护物资,我市疫情防控形势迅速好转。

三是落实减征缓缴,全力助力复工复产。对接“六稳”“六保”,帮助企业纾难解困,全市减征企业职工医保费9335万元,缓缴企业医保费6748万元,全面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加速全市经济复苏。

(三)坚持精细管理,改革优化医药服务供给质量。

一是集采释放利民惠企改革红利。推动执行全省两批中选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做好申报、采购和使用监测,督促全市公立医疗机构按时完成约定采购量,药品价格和药费支出大幅下降。前两批57种中选药品价格下降可为我市节约采购资金近5.5亿元,其中患者节约药费支出3.1亿元。

二是简化抗癌特药审核备案程序。积极稳妥将部分特药使用报销权限下放至18家二甲综合医院,取消患者后续用药由首诊责任医生开具处方限制,扩大特药备案使用网上办理渠道,方便15844人次就近拿药,医保报销6807万元。

三是创新“两定”机构管理。制定医保定点管理办法和定点评估准入和退出实施细则,建立“有进有出、宽进严管”动态管理机制。结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参保人医疗需求、人群密集度等参数确定本辖区定点医疗机构的规模布局,定点医药机构管理不断向精细化转变。

四是严格规范床位收费管理。制定《赣州市医疗机构床位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明确床位费的定义、设置类别、管理形式以及医疗机构应当配备的基本配套设施标准等,规范了床位费核定的流程,有力加强了各级医疗保障部门对医疗机构床位计费的日常运行管理。今年已完成20家医疗机构床位费批复。

(四)坚持稳中求进,努力拓展医疗保障待遇水平。

一是稳定保持贫困人口医保待遇。不折不扣落实医保扶贫政策,在贫困人口三项保障制度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待遇水平。全面取消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封顶线,医保门诊特殊慢性病报销比例由60%提高至70%,全市贫困人口住院平均报销比例始终保持90%适度水平。

二是推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与市有关部门建立了动态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对接调整1-6级伤残军人医疗补助、工会会员互助、妇女“两癌”救助、残疾儿童救助、人道主义援助、慈善医疗捐赠等医疗救助政策,使医疗救助更加精准。积极探索重特大疾病保险政策,梳理12个城市的重特大疾病保险方案,推动相关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第三方数据建模,为探索多层次保障体系做好充分准备。

(五)坚持安全首位,守住人民群众“保命钱”。

一是坚持打好“打击欺诈骗保”持久战。组织开展两定机构自查自纠、县级抽查和交叉检查、经办机构审核结算专项治理、“秋季攻坚”行动、省级飞行检查。实现对全市定点医药机构3970家检查全覆盖,处理违法违规医药机构1768家,追回资金7270.34万元;处理违法违规参保人员29人,追回资金8.22万元;公开曝光典型案例139例。

二是构筑智能审核警示屏障。围绕做实市级统筹推动“医保智能审核监控系统”转型升级,建设集“数据筛查中心、分派督办中心、分析预警中心”为一体的智能监控岗,常态化对基金监测数据异常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约谈、下发《提醒函》。2020年,智能审核系统核实处理疑似违规信息40187条,追回违规基金774.86万元,违规资金实收率达98.1%。

三是信用监管成效初步显现。深入推进医保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构建了“一体推进、两端发力、三管齐下”的工作架构,打通了信用平台信息互通共享渠道,组织10家不同等级、类型医疗机构进行平台功能测试及信用评分,到目前已完成全市595家医疗机构信用评分。结实实际,确定定点医疗机构信用评价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分别为7项、23项和63项,全面归集23290万条信用数据,实现两定医药机构、协会及从业人员信用承诺和教育全覆盖,落实联合奖惩3起。

(六)坚持创新优化,提升医保管理服务能力水平。

一是减证放权。通过数据共享及权限下放,优化办理程序和环节,减少须填写材料,推动依申请事项“无证办理”,取消或替代办理业务提供材料67件,将6项业务权限下放至定点医疗机构。

二是优化体验。对接“赣服通”“赣州通”等网上业务平台,开放高频业务16项,查询业务19项,实现“不见面办理”和“网上办理”。开通12345医保专席,上线“好差评”系统,实行“一号一评价”和“一事一评价”,保障群众评价权、建议权和监督权。推广“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响应速度位列全省第一。推进国家医保电子凭证落地应用,不到两月签发近百万,经办和结算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加快发展。

三是强化支撑。坚持信息化建设引领,今年以来,医保系统进行大型政策调整21项,完成各部门、各县(市、区)日常业务需求2221项,开发建设或升级完善专项应用系统共10项,进一步提升系统功能应用。积极与市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对接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业务多维度交互,签订正式政务数据共享协议单位达7家。

今年以来虽然各项工作取得有效进展,基本达到预期,但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不足,比如市级统筹后基金管理面临更大的风险压力,县级层面可能出现“收缴积极性不高、支出积极性高”的现象,基金支出的压力将增大,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基金管理制度,确保医保基金的平稳运行。同时,县级医疗保障部门上收市级管理后,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将有可能弱化,如何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工作关系,需要加强研究并建立有效的机制。

二、明年工作打算

一是坚决完成市级统筹改革任务。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维,全面克服化解改革推进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按照“管理上收、服务下沉”的要求,谋划建立全市一体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机制,推动工作从上至下,高效打造医保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稳步脱贫衔接乡村振兴。进一步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保门诊统筹政策,做好门诊特殊慢性病管理工作,巩固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水平。积极探索建立医保防贫减贫长效机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三是持续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发展。按照全省医疗保障改革统一部署,落实集中招采制度改革,推动深化价格形成机制、支付方式、结算方式改革。重点开展好DIP国家试点工作,争取早出经验,早作示范。

四是坚持严管基金确保安全平稳可持续。保持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全力配合做好国家和省飞行检查,组织市级交叉检查,加强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和宣传力度,维护医保基金安全。进一步健全完善定点医药机构管理制度机制,提升基金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提升基金运行综合效益。积极开展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健全智能监控制度。

五是立足全市建设一体化经办服务。持续深化医保“放管服”改革,提升“12345”政务服务热线医保专席服务质量。打造“网上医保业务经办大厅”,全面推动医疗收费电子票据和医保电子凭证推广运用,稳步开放医保线上结算业务,实现医保结算线上、线下一体化。扎实开展行风建设专项评价,用好“好差评”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异地就医和结算制度,提升异地就医体验和便捷度。

赣州市医疗保障局

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篇8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县、乡镇专门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县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浚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方案》、《浚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并根据国家政策及时对相关制度、办法进行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强化措施,筹集基金

稳定的筹资机制和资金来源,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我县卫生局把建立筹资机制,落实各级配套资金作为重要措施来抓。我县采取了以政府为主导,卫生、财政负责,各部门联动的筹资机制,在每年的筹资工作中,均由县政府统一安排、统一筹资,各乡镇具体负责,所筹基金统一汇缴到县合作医疗基金专户,从而进一步地规范了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

三、严格基金管理制度,确保基金安全

实行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规范了基金管理,确保了基金使用的安全、公平、公正、合理。建立了专账管理制度。县财政部门在农村信用社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负责对基金使用进行审批,做到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县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负责审核和发放,从而实现了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确保了基金安全。

四、狠抓机构建设,搞好优质服务

为确保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县卫生局以抓好“五个落实”(即落实组织机构、人员编制、方案措施、配套资金、规章制度)和“六个到位”(即领导到位、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宣传到位、指导到位、监管到位)为中心,以搞好优质服务、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为宗旨,全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通过强化乡镇卫生院和农村标准化卫生所建设等工作,不断改善农民就医环境,方便农民群众就医;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年”和“满意在卫生”等活动,改善医疗卫生单位的服务态度,提高整个卫生系统的服务质量,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解决农民就医难问题,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规范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管理委员会,有县人大、县政协、监察、审计等部门和部分农民人大代表组成,负责对全县新农舍工作的监督。二是规定县审计部门每年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审计一次,县合医办每年度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向农民公示,确保农民的知情权、监管权。县、乡经办机构及县、乡、村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及时将合作医疗资金的补助情况向社会公示,确保了基金的公开、公正、公平、合理使用。鹤壁市审计部门已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两次对我县新农合基金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审计结果对我县新农合基金的使用、管理等情况也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三是县合医办专门成立了监管机构,负责对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参合农民的监督,通过检查,不断加大监督力度,促进了全县新农合工作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县卫生局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锐意进取,真正做到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我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把这项惠及于民的民心工程办好、办实,为切实保障全县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传达会议精神的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