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31:25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篇1

20xx年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1

为深入贯彻全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动员会和美丽乡村推进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我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努力实现村新、业兴、景美、人和的目标,根据水头镇党委、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结合本村实际,现制定曾岭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特色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建设为重点,创新思路,增加建设投入,把村庄建成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

二、工作目标

力争在5年的时间内,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村民代表会提出的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立足村情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力争使该村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取得新成绩,为新农村建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主要任务

1、曾岭村岭头自然村安路灯2.1公里42盏,资金筹备中。

2、集资硬化村主干道南岭路星辉至曾岭路段,总长4.5公里,宽4米;集资硬化岭头环村路,长800米。

3、深入农民饮水安全,全面推进曾岭村岭头自然村的饮水建设工程。

4、大力开展村主干道南岭路星辉至曾岭路段两侧绿化工作。

5、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护制度。从xxx3年起,曾岭村将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按照每年每人15元的标准筹集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和保洁经费,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清洁保洁,配备2名专职保洁人员。

6、全村新增垃圾桶10个。

四、工作措施

为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村专门成立了以驻村领导为指导员、支部书记李拥政为组长、村主任吕培寒为副组长、村两委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我村美丽乡村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工作。

1、规划先行。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从我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工作,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

2、广泛宣传。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两委会、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家喻户晓,让群众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3、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同时多方筹资,全力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中采取对口部门投资,群众投工投劳的原则,全力配合各项目实施单位,切实引导群众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和重要投资成分。

4、细化分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落实政府引导、农户为主体、社会来参与的工作机制,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号召群众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物出物,齐抓共管,尽心尽责。

5、强化监管。推选村民代表成立项目监督小组,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与党务村务公开一样,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20xx年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

为扎实推进油坊村美好乡村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邱发〔xxx2〕26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建设美好乡村,打造幸福油坊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中心村庄建设为重点,以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家园。

1、生态宜居村庄美。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绿化、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配套设施应在建房前由建设方按照批准过的规划实施到位,确保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2、兴业富民生活美。农业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文明和谐乡风美。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群众反响最强烈、事关群众利益最直接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规划先行。注重与宅基地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众兴集镇镇总体规划的充分衔接,强化规划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规划落地,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3、注重特色。要结合村组实际精心设计载体,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中丰富的生态理念,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彰显村庄特色。

4、合力共建。与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共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

四、方法步骤

1、组织领导。为加强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和服务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工作任务是加强村民与施工企业的沟通协调,主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会、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等相关会议,参与村民与施工企业签订的房屋代建协议,推选成立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等相应工作组织和机构,监督规划执行、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服务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相应组织发挥作用。

2、严格程序。坚持规划先行,制作的规划设计要群众认可,村支两委同意,镇党委政府审核,县规委会审批,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坚持一户一宅。由本村群众申请,村支两委审查,镇政府审核,县政府审批,由村支两委见证农户与施工企业签订代建协议。坚持建管并重。施工企业按照规划设计和代建协议组织安全文明施工,严禁未批先建,严禁建无主房,严禁不按规划施工,严禁外村群众申请建房,严禁小产权房开发。

3、广泛宣传。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两委会、群众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真正使美好乡村建设这一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家喻户晓。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篇2

【关键词】农村;规划;建设美丽乡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从全民温饱,到全民小康,我国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提高农村规划的合理性对建设美丽乡村至关重要。

一、农村规划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意见

农村的规划的工作是保证美丽乡村建设质量的关键,而农村的规划工作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也需要各界村民的配合。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与村民的沟通,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征集村民的建设性意见,领导村民共同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必须做好接待工作,尤其是基层政府,虽然基层政府不能直接参与农村的规划工作,但是基层政府是倾听民意,征求民间建设性意见的关键机构。基层政府要为对农村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村民提供良好的服务,要详细的咨询和记录村民的真实想法,并利用录影机等设备对村民的言论进行记录。还要为村民提供书写建议的信纸,使村民可以写下自己的建议。基层政府要对村民的建议进行指导,如果村民提出的建议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要耐心的对村民进行讲述,使村民真正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以便转变思维,为政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1】。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秉承一户一宅的原则,为一户村民设置一个宅基地,切实保证我国农村拥有足够的耕地。另外,基层政府要充分利用村民自治委员会的作用对美丽乡村规划征集意见,村民对政府的建议可以以书信的形式提交自治委员会,再由自治委员会对基层政府进行统一转交,提高村民意见的表达效率,使政府更快的了解民意并参考民意。

二、将村庄田园化作为规划工作重点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包括高度发达的经济建设的水平,也包括和谐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村庄田园化工作的重视,争取将农村建设成景色宜人,适合生活的田园。首先,政府要对城乡的边界进行科学的设置,以便明确美丽乡村的规划范围。另外,要严守耕地红线,保证农村耕地面积不会因为新农村建设而减少。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很多城市都希望通过扩大城区面积的方式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以便获得更高层次的政策支持,因此,农村的规划必须要严格避免城市面积盲目扩张带来的耕地被侵吞的问题。另外,农村政府需要注意,村庄田园化并不同于村庄复古化,尤其是一些对民生工程有利的现代化科技设施,更是不能去除。在农村的垃圾污水处理方面,就要使用新型高科技设施,将农村的垃圾与污水科学的进行处理,避免垃圾污水对农村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使农村居民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2】。虽然我国的村庄田园化改造缺乏足够的经验,但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在村庄田园化方面已经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国的农村规划团队应该组织学习队伍前往加拿大等国家学习先进的农村规划经验,并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规划方案,使农村真正成为美丽的田园。

三、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已经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新型建筑的建设。但是,我国农村的规划工作却没有跟上建筑建设的发展水平,虽然我国很多地区建立了美丽乡村的示范工程,但这些示范工程并没有真正起到提高乡村规划程度的目的【3】。因此,农村的规划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真正适合农村发展的规划方案。首先,在资金方面,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要引导农民参与到农村规划中来,将思想认识的提升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农村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对文物保护的重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物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工作要加强对农村文物保护的重视。首先,要邀请文物专家对农村历史悠久的建筑进行鉴定,考察建筑的实际建设年代和有无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并判断该建筑是否属于文物。有些农村地区的文物数量众多,在进行美丽乡村而对建设规划时,要对文物进行重点的保护。例如,我国连州是重要的文物地区,连州拥有四百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在2011年6月的文物普查中,连州共申报了39项具备很高艺术价值的重要文物,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连州的一些文物受到了破坏,还有些文物被不法分子盗取,因此,美丽乡村的规划工作必须做好同当地公安以及文化部门的合作,严厉打击盗窃和破坏文物的人员,保证文物的安全。

(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农村的规划工作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美丽农村建设的重点。首先,要避免农村地区修建较为密集的大型建筑,避免开挖地基对乡村的土质造成影响。另外,要集中安置重工业企业,并做好工业垃圾的处理工作,避免工业污水对农村的河流造成污染。农村的规划人员还要注意保护规划地区的植物,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的树木要加强保护,要规定大型树木周边不能进行地基开挖,避免大型树木的根基受到破坏。

结束语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民有数亿之多,只有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切实的改善,我国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工作,是保证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的重要工作,充分征求规划地区农民的意见,将村庄田园化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因地制宜的选择规划方案,并注意对生态环境和文物的保护,对提高美丽乡村规划的合理性,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大春、王宏伟、成都市规划局.成都市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J],2014.11

[2]红军、张俊豪,武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情况调研报告[J],2014.12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篇3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院落型民居;模数化概念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90

1村落规划设计背景及缘由

2013年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美丽云南,省级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亿元,计划建设500个项目,每个项目财政奖补资金补助标准一般不低于1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计划建设“美丽乡村”500个,以后每年建设1000个以上,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此,昆明市呈贡区印发了《呈贡区关于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并以“三清四美三宜”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目标,争取把“美丽乡村”建成基于城市地缘,突出休闲旅游及主题体验为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带动山村区域经济发展。

云南财经大学和呈贡区建立校地合作项目的契机也是在全省对村落建设政策的支持和当地政府对村落营建的积极响应之上,使得此项目在政策扶持及智力支持上都具备了先天条件,并得到了当地群众认可。2013年在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依托云南财经大学科研设计团队的智力支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旨,结合呈贡新区的发展态势,云南财经大学对赵家山村进行了民居建筑设计、乡村景观规划和旅游发展策划。科研团队在一年多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不断与呈贡区相关单位、社区相关负责人及村民进行沟通协调,实地走访和现场踏勘,征询不同专业人员(如水利部门、市政、施工等)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议规划选址,农户民居位置定位,建筑立面及风格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村庄整体规划和具体民居建造方案进行了设计并投入实施。

2村庄现状

赵家山村位于呈贡东部半山区,坐落于呈贡新区大学城旁,隶属于郎家营社区第八居民小组,是典型的山区自然村。东与澄江县交界,南与万溪冲村接壤,西与缪家营村相邻,北与段家营村相连。距呈贡高校片区5公里,距市级行政中心124公里,距昆明主城区35公里,毗邻黄马高速公路。驾车从市区出发至赵家山村仅需1小时(见图1)。

随着昆明主城区不断扩张发展、呈贡新区快速建设,村庄周边高速交通修竣、昆明火车南站施工、大学各高校的入驻、村庄与呈贡主城区道路的打通,使得仅101户的自然村在短时间内变成了紧邻主要城区的村落,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外来事物的不断冲击,将村民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促使其村民思维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当地环境和民居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

赵家山村作为城市周边的“场所”,虽然目前还未产生出应有的市场价值,但在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之下,其乡村经济如何发展自然便成了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加剧了本课题研究的形成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的迫切性。

3户型选型及三个方案

31户型选型

根据上文所述和赵家山村的实际情况,我们把“重组当代乡村生活”作为民居营建的根本思路,并以此归纳出赵家山村民居营建的模式为:“主题院落、古树梨园”。在整体发展思路上,首先,以“主题院落”为核心,营建主题院落,建立庭院旅游,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其次,推出庭院休闲项目,围绕“古树梨园”,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古民俗,发展古园艺。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根据当地政府对村落宅基地面积的控制指标来确定村民住宅面积,其次广泛征求当地村民对民居设计的造价、样式、户型、面积、院落形式等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在和村民不断沟通了解的同时,综合考虑村委会和村民的意见及要求,对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形成了适合当地实际政策、居民资金能够承受和符合村落地形的三个单体建筑方案。并将其呈现给当地社区和村民,让村民对其方案提出意见,再不断进行修改,最终经村委会小组召集村民讨论,确定了下文所谈到的三个民居方案:重构院落民居、本土民居再现、“L”形民居。

32三个民居方案

321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模数化的院落建造体系)

此方案由三栋建筑组成,户型面积均相同,设计基底尺寸以8000mm×8000mm为单位,依据当地基本宅基地面积,所设计的宅基地(每户)总占地面积为64O。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赵家山村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方案在采光、住宿、仓储、观光、休闲等设施上都进行了综合考虑。依据其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采用了错落建筑及组合式的模数化建造体系,同时,对屋顶形式、家庭内部使用功能、后期发展旅游经营、住宿客房使用需求等方面都在方案中给予了充分体现(见图2)。

322方案二(本土民居再现还原本土民居形态体系)

本土民居建筑形式再现,即还原本土民居建筑形态。昆明及周边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多以云南“一颗印”建筑形式为主,因此本方案户型的设计具有本土建筑形式及空间特点,且不破坏当地原有村落建筑形态及肌理。为此我们依据规划要求及政府对宅基地的面积控制,设计继承和发展了“一颗印”民居的传统风貌,延续云南“一颗印”的家庭空间使用功能,并结合当代农村民居户型要求将当地原有“一颗印”的房间面积、进深开间做了修改,设计出同昆明本土建筑形态相类似的“一颗印”新民居建筑(见图3)。

323方案三(“L”形民居)

“L”形民居构成形式是在村民原有宅基地场地划分不变的情况下形成的建筑形态。在方案推选过程中,参考当地部分村民家庭院落形态,以及村民对未来旅游接待、独户院落的需求和发展,方案运用“L”形及半开敞式的围合状态对农户的住宅形态、农户院落、晒台、廊架进行了设计,释放了院落空间,使其住宅院落较为规整,形成了“L”形建筑形态围合而成的院落形式(见图4)。

4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的多样特点

41自住与经营

我们以方案一作为村落民居建设的主推方案,在村内进行民居户型方案选择时有意引导村民选择该方案。设计者认为当地的土地政策、地形地貌、城市周边地理位置都使得此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建筑形态为村民未来进行乡村旅游和旅游接待造了较好的条件。选择此方案对营建以“主题院落”为核心,建立庭院经济,自住和民宿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济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由于此方案在一块地内由三栋独立建筑组成,因此村民可以选择其中一栋自住,余下组团内的两栋进行季节性的旅游短租以增加家庭收入;此建筑形式还有利于围绕“古树梨园”为主题,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院落文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施此方案其优势会更加突出;村民还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据村民所述及社区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赵家山村村民年均收入在4000~6000元不等,收入较低);院落经济的形成更有利于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就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市场。同时还必将对整个村落未来的建筑形态及村落肌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2模数化体系

针对院落型民居的设计特点,笔者从村落自身场地限制出发,重组重构原有昆明本土民居即“一颗印”的建筑体系,将其原有的独栋式封闭院落形式分解为开敞的三栋建筑,并组合成院落,将其中的建筑功能根据8000mm×8000mm的模数体系进行集约化设计,将整个宅基地面积按要求标准设计分解成独立的三栋建筑,每户即每个组团中的三栋建筑依据地形及农民的宅基地面积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见图5),并在其中一栋建筑外加一间储梨仓库,以满足村民在每年梨树结果之后储存呈贡产出的宝珠梨。

43材料及结构

考虑到农民实际的资金承受能力,我们在民居设计时选择了两种体系的营建模式: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见图6)。此两种结构在建造成本和施工速度上均具有便于施工和快速完成的优点。在方案设计之初也曾考虑应用自制土坯砖的形式对已建好的框架或剩余墙体部分进行填充,但由于场地、人员配给、施工进度等方面的限制而暂时搁置。在设计选择民居外立面颜色及材料时,尽量遵循原有建筑外形色彩(赵家山原有民居建筑外立面大多以土坯砖内填充稻草为主,色彩应用以自然的土坯砖颜色为主),利用土坯砖的模数化形式,将水泥、铁黄粉加上稻草按比例进行混合对民居外墙进行装饰,以期呈现原有建筑的立面质感。同时在对建筑屋顶形式设计上,依然沿用瓦片形成的屋顶结构形式,采取多变的小坡顶组合,让屋顶形式变化多样,使成组团的建筑在屋顶上给人以丰富灵巧的感觉。

5营建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51户型选择及院落型民居的推广难度

三个民居方案在设计之初就已同村民进行过多方沟通,作为设计者而言更希望村民能选择上文所述的方案一。笔者认为此种户型应是赵家山村民目前急需解决并实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未来其村落发展及院落经营模式的最优选择。首先,在以“主题院落”为核心的民居建筑基础上,此方案能更好地围绕营建主题院落及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形成院落经营;其次,可以以院落为依托,围绕“古树梨园”,推出院落文化休闲项目。

在实际户型选择中,村民则以选择“L”形户型为最多,另外为本土民居建筑形式(俗称“一颗印”),最后选择的才是我们主推的院落模式化民居。究其原因,笔者在深入听取并分析村干部及村民意见和建议后,发现多数村民对方案一(院落模式化的构建体系)从设计角度和发展前景上也看好,并且认为院落模式化户型对村庄未来发展和支持家庭经济收入方面无疑都是较好的一种民居组合方式。但由于村民对独栋民居住房面积最大化的强烈需求,以及受建造资金、未来预期和建造时间的种种限制,最终放弃了对院落型民居的选择。然而据我们了解,村民其实可以通过当地银行得到政策扶持并获得较优惠的银行贷款来完成三栋院落型民居的建造,即便没有贷款,部分村民还是有经济能力承担此方案的建造费用,其造价也并不比其他两个方案产生较多偏差。

由此看来,加强对村民进行各方案优势的宣传引导,让他们深入了解设计的特点、看到建成后的实惠、前瞻乡村美好的未来是极其重要的。

52营建过程中对施工等各方面的控制难度

由于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绘制是由不同设计团队完成的,加之在施工图绘制过程中方案与施工图的深化人员没能及时对图纸进行协调和对接,导致施工图和已确定下来的方案出入较大,施工图纸深度不够。还有的农民在方案和施工图尚未确定,设计人员仍处在沟通过程之中,就迫不及待地比照未修改完善的施工图进行了施工,并在民居建造过程中自主定夺做出修改设计方案的点子。

村民为了节约建房费用,理所应当地会在建造成本上做文章,如简化外墙表皮材料的配比、部分结构等。原本对几个方案的外立面及结构本身定义了多种实施方案,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失于控制和村民对自住房的原始需求,使得方案履行和房屋建造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问题出现时本来应在设计人员、村民、社区共同协商并形成书面修改意见后再进行施工,可村民为了能尽快封顶入住,仍然加快了自住房的建设速度。尽管设计人员修改了施工图纸,也对民居修改方案进行了图纸核对,但为时已晚。因此不难看出,在施工过程中指定专业人员加强对设计方案履行及建房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53提升村民发展观念和加强政策引导

主要反映在建筑改造提升过程当中,设计方和当地政府没能在项目设计之初及时制定相关与赵家山村整体规划和建筑风貌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及设计指导手册(如《丽江古城环境风貌保护整治手册》)或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村民建房,为将来保护村容村貌和引入旅游发展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引。赵家山村的乡村改造属于边摸索边建设,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类问题,虽在村民自治和不成文的村规约束下,大部分问题得以基本解决,但总比不上用严肃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效率高、效果好。

由此得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设计方、乡镇组织等有关方面首先应共同研究制定严格的建设实施规则或法规导则来指导和规范村民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和拆除旧屋伊始就应将其法规导则通过当地政府、村民小组发放并宣传给每位需要建房的村民,让其认识到村落风貌完整,建筑协调统一,村容环境与建筑规划和谐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整体控制,以避免出现村民在发展村落旅游时过度地私搭乱建房屋和混乱经营。做到规划有依据,设计有细节,同时让其具有法律效力,保护乡村聚落形态完整,民居建筑和谐统一。

6结论

赵家山村美丽乡村建设仅是我国众多城市周边自然村落建设的一个案例,它不但具有改善乡村整体风貌和本土居民生活条件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反映出以上所提到的各类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目前许多乡村改造提升中所遇到的,怎么去解决它是摆在当下政府、设计单位、高校科研团队、村委会组织和当地村民的共同课题。它既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地方法律法规规范乡村营建,同时也需要设计团队之间相互协调,以便从整体和细节上提升村落风貌及旅游管理经营。笔者相信,在社区、村小组,村民共同维护村落营建及合理开展旅游经营的基础上,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一定会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郑向群,陈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

[2]裴菁宇首都美丽乡村建设中休闲文化景观现状与管理生态[J].中国市场,2016(4)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篇4

美丽乡村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镇**村地处**两省交界处,与**团山接邻,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劲,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淳朴。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占地面积3803亩,农户752户,总人口2924人。2014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结合我村实际,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改革创新理念为指导,围绕四美一化建设目标,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现将全年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认真抓好美丽乡村创建的宣传发动工作,召开美丽乡村建设群众动员大会,同时通过广播、宣传栏等方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新增四块宣传橱窗,每月召开四次广播会,大力宣传环境卫生和文明创建,激发农民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做到全村知晓率和参与率达到100%.

二是召开党员群众会,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讨论研究,拟定了一个符合村情民意的整体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编制已经完成初稿。

三是是统筹使用好各类项目资金,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争取财政资金引导。二是全面整合涉农项目。争取部门支持力度,对所有涉农项目进行梳理整合,积极向国家、省申报建设项目。三是争取外援资金。加强与在外知名人士的联系、联谊,引导在外知名人士,对家乡的建设鼎力支持、无私援助,为创建工作争取更多的外援资金,为完成规划和目标筑牢坚实的经济基础。四是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村民围绕房屋改造、产业发展等方面筹资筹劳建设美丽乡村。

四是突出村民自治管理。完善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各类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的农村新型组织体系。加强 党支部领导、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委会执行、村民组织监督的自治模式。大幅提升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

五是因地制宜,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与日常各项工作相结合,为创建工作打下基础。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农村环境整治、公路、改水、电网改造、危房改造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

基础设施方面投入约100万,完成总进度的85%。完成了集镇码头道路硬化延伸600米;码头街道损坏路面重建500米;改造隔离花坛8个;集镇码头亮化路灯整修50盏,2500米。新修田间碴石机耕道1500米;完成了老年文体活动中心新建;完成了村部整修改造;通过村民自治,发挥组长作用,农户自筹资金,疏理了全村2万米的毛沟斗渠;挖机疏通主干沟渠2000米。

产业发展方面总投入28万。发展蔬菜面积100亩;发展葡萄园面积20亩;新增养殖水面200亩;加扩蔬菜面积100亩。准备将新发展的两百亩南瓜,打造成一村一品。

环境整治方面投入25万。一是生活垃圾清理。修建回收仓库,逐步建立垃圾分类、废品回收体系;成立保洁员队伍,建立长效机制;集镇码头新增垃圾围和转运垃圾车辆;2、养鸡场的粪便处理。6个养鸡场建高标准鸡粪发酵密封池6个。

启动的项目有集镇防控体系建设和电网改造。针对集镇码头有流窜作案的盗窃行为,准备在集镇码头安装摄像监控6处。本打算十月份完成,但因为资金不到位,被搁置。针对西线电压太低,灯都不太亮的问题,准备在集镇电力保障上增容改造,一是增容300千瓦的变压器一台,二是更换原老化线路3000米。需要投入资金32.5万元。现在已准备好电线杆两百多根。

下半年工作安排:

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按创建规划方案有序进行,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缺口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筹资筹劳。

明年工作重点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和文明创建力度,主要是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通过道德讲堂、五好家庭评比等活动的开展,树立道德模范典型,形成争先意识,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行为文明。

二是积极向上争取危房改造指标,完成部分危房改造。

美丽乡村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20xx年,在市委、县委的坚强领导下,xx美丽乡村文明行动扎实推进。半年来,我县狠抓环境整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营造良好氛围、提升服务意识,做到了措施有力、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全县镇、村寨人居环境的极大改观,干部职工政务服务意识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开创了自2006年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以来取得成绩的新局面。

总结半年来的工作,我们卓有成效地抓好抓实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三管齐下,切实加强了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组织领导。

今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切实加强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组织领导。一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省、市会议召开后,县委专门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对省、市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和学习,及时成立了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县人民政府县长为常务副组长,县委、人大、县人民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全面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工作作了细致、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在该次县委常委会议上,县委同意从乡镇、机关、学校抽调x名优秀党员充实调整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把美丽乡村文明行动与招商引资、计划生育工作一道列为年度绩效目标单独考核,同意把美丽乡村文明行动作为乡镇、部门主要领导述职重要内容和干部提拔使用重要依据。县人民政府也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办公会议,研究解决工作经费问题、增加保洁员问题、城镇绿化亮化问题,把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纳入年度预算,划拨x万元用于开展工作。二是管建并重,确保创建质量。今年以来,我县总投资x亿元的大道建设工程已接近完工,投资x余万元的丹霞公园建设项目以交付使用,投资x余万元的天网建设工程已投入使用,投资x万元的桃源大道已实现通车,总计投入x万元的两座公厕已全部投入使用并实行免费开放。在市政基础设施投入上,政府投入x余万元在城区所有高层建筑安装了霓虹灯,城区实现了全城亮化;投入x万元为城市管理部门增添了一台高智能洒水车,城区主次干道实现全天候保洁和冲洗;投入x余万元对城区所有破损路面、公用设施进行了维修;投入x余万元,用于干道绿化和小区园林建设,城区的x个高档住宅小区实现了人在林中、城在景中生活环境高端化。我县还在管理上下功夫,严格实行网格管理、媒体监督、督查通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推进了城市管理常态化。三是注重城乡并重,确保创建工作实现全面覆盖。今年,县委要求不仅要建好城市,管好城市,还要管好广大农村,让广大农村老百姓一道享受创建成果。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在城镇实行无缝管理,保洁实行无缝对接;在乡村严格实行一对一帮扶制、一对一奖惩制,即每个县领导要负责联系1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创建工作,每个单位要负责创建1个美丽乡村,每个县部门要明确1名工作人员长期指导创建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还出台规定,凡在创建季度考核中排列全县倒数后三位的,全部实行对号处罚,即是县领导的处2x元、部门领导处x元、驻村干部处x元,乡镇领导处x元。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实现了制度化长效管理。同时,我县还投入资金x余万元,广泛动员各乡镇、村,在x个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及公路沿线村寨绘制文化墙x余幅,面积达x多平方米,使之成为宣传党政方针、传播先进文化、涵养文明民风的有效载体,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坚持三力合一,注重提高创建工作的创建力。

一是注重管理创新,提高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组织力。从今年开始,我县把原来的整治办、创文办、满意办整合为一个办公室办公,制定制度,明确职责,实行规范管理,有效发挥了办公室组织、协调和团体作用。二是注重执法统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执行力。由工商、城管、住建、物业管理机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实行统一办公,统一管理,统一执法,统一调度,有效发挥了整体执法的效率,较好地克服过去单兵作战,相互推诿、职责不分的状况,使城市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得到及时处理。三是注重三城同创,提高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整治力。在今年出台的方案和考核办法中,我县把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省级生态城市合三为一,实行一个文件安排、一个办法考核、一个细则奖惩、一个考核方案开展工作。每个月都要对县部门、乡镇实行一次督查,每个季度实行一次考核,每个季度一次通报,真正使创文、创卫和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做到同考核、同安排、同部署、同奖惩。

三、坚持三大提升,确保美丽乡村文明行动取得实效。

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最终落脚点都要落在群众满意度提升、群众素质极大提高、城乡品位同步提高上。在提升群众满意度方面,我县积极在县内媒体开辟民情通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电视台和报纸及时曝光一些不作为、慢作为问题,让群众看到县委政府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有效开展系列卫生与秩序专项整治,让群众实实在在看到开展文明行动的效果与成果,彻底改变群众过去对开展文明行动是表面文章,做给上级领导看的偏见和看法。在提升群众素质方面,我县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家乡好主题演讲活动,积极开展了文明礼仪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厂矿、进机关、进社区活动,结合三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文明卫生知识、普及文明礼仪知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宣讲活动,通过开展发现最美xx人活动,树立典型,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市民和农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提升城乡品位方面,立足苗王故里、绝技之城城市品牌,以建设武陵山区中型城市、打造丹霞民族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按照一核两轴三星四特发展布局,倾力打造老城区、北部新城、城南新区三大城市综合体,重点打造盘信、孟溪、长兴3个卫星小城镇,推进正大、盘石、寨英、迓驾4个特色小城镇建设,大力提升我县城镇建设品位。借助高端平台,大力宣传xx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大力宣传报道xx先进典型人物,培育和推出了姚少军、刘仁平等先进典型,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反响强烈,为开展xx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树立了典范,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篇5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长期 制度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003-01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为深入推进吉木乃县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品质上一个新台阶指明了方向。美丽乡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工作得到落实的保障,直接影响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14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就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了以“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科学编制和完善村镇规划,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村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各项活动。

1 基本情况

从2014年起,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生态优先、科学发展,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城乡统筹、突出特色,尊重农牧民意愿、方便生产等原则,利用两年的时间,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打造吉木乃镇。同时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同步启动喀尔交乡,托斯特乡,恰勒什海乡,托普铁热克乡 “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到2016年底,上述4个乡要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建设目标。从2014年起以乡(镇)为单位,逐乡进行打造。到2020年,确保全县所有乡(镇)及60%以上的(28个)村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以上,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2 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效

2.1 加强领导,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重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在农办,配备专职人员,确保“美丽乡村”工作有序开展。为保证“美丽乡村”工作科学、合理、见成效,四套班子专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共同讨论研究可行性方案。同时,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召开村民座谈会,广泛征求农牧民群众意见,使“美丽乡村”工作最大程度符合农牧民意愿。

2.2 科学规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工程进度。按照协调发展、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提早谋划布局,科学规划乡村发展,委托吉林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前完成全县乡、村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重点乡村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全县村镇建设的整体推进。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立足“村庄秀美、环境优美”原则,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全县一盘棋”的原则,从选址到定位放线均实施“一书一证”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规划的科学合理性。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综合治理方面在具体实施中立足“社会和美、生活甜美”培育发展农区育肥及合作社等致富产业,提升农村卫生、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等,加速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进度。

2.3 加强资金投入,严格资金监管。2014年计划投入资金2194万元(不包含两居资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筹措上,我县将交通、水利、环保、林业、定居兴牧、安居富民、对口帮扶和县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并通过援吉工程、社会捐助、农民自筹多渠道投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2.4 建章立制,积极推进长效管理。认真实施“十项清洁”活动,实现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县、乡(镇)、村三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村委会与村民签订保护公约等方式,进行常态化、长效化管理。确保草原、耕地、校园、街道等干净卫生。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组织相关部门查找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精心制定治理方案,深入各乡(镇)督促检查环境治理情况,确保全县环境治理工作无盲点。

2.5 认真开展十项清洁活动。阿勒泰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暨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电视电话会上提出了“清洁草原、清洁田园、清洁林地、清洁河川、清洁家园、清洁机关、清洁街道、清洁校园、清洁医院、清洁校园”十项活动。一是明确分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对十项清洁活动进行了专门安排和部署,根据各部门职责,进行分工明确责任。通过落实责任和分工,确保十项清洁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大宣传。通过新闻媒体、滚动电子屏、悬挂横幅、宣传单现场咨询的方式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增强全县各族居民爱护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三是切实加强保洁队伍建设,配齐、配足、配强保洁队伍。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吉木乃县美丽乡村建设点多面广,投入资金大多需要县乡两级财政支付,压力很大。希望地区在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的支持方面多给与倾斜。

二是2015年新农村建设重点乡村恰勒什海乡、夏尔合特村在考核中都取得了地区的认可,但奖补资金一直没有到位,希望地区尽快帮助落实奖补资金。

4 意见和建议

4.1 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各乡镇的考核奖惩,督促和激励各乡镇认真履职、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调整完善建设管理体制,避免多头领导、政出多门,便于工作开展。

4.2 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要加强环境整治建设。大力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巩固提升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整治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专项经费和责任主体,加强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挂等“乱象”的管理整治,实现村容村貌“大整治”。

4.3 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战场在乡村。要进一步配齐配强班子队伍,提高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影响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确保有人干事、能干成事、不会出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从而凝聚人心、推进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推广建设成果和好的经验、做法,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凝聚助推发展的正能量。

4.4 坚定不移地加强建设力度。要结合“两居”工程建设,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美化、净化村容镇貌,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

4.5 坚定不移地促进农牧民增收。一是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切实抓好劳动力培训工作,拓宽转移渠道,力促农牧民收入大幅增长。二是大力发展畜牧、蔬菜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建立健全政府组织推动、企业统一经营、农民积极参与的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篇6

1村落规划设计背景及缘由

2013年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美丽云南,省级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亿元,计划建设500个项目,每个项目财政奖补资金补助标准一般不低于1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计划建设“美丽乡村”500个,以后每年建设1000个以上,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此,昆明市呈贡区印发了《呈贡区关于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并以“三清四美三宜”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目标,争取把“美丽乡村”建成基于城市地缘,突出休闲旅游及主题体验为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带动山村区域经济发展。

云南财经大学和呈贡区建立校地合作项目的契机也是在全省对村落建设政策的支持和当地政府对村落营建的积极响应之上,使得此项目在政策扶持及智力支持上都具备了先天条件,并得到了当地群众认可。2013年在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依托云南财经大学科研设计团队的智力支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旨,结合呈贡新区的发展态势,云南财经大学对赵家山村进行了民居建筑设计、乡村景观规划和旅游发展策划。科研团队在一年多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不断与呈贡区相关单位、社区相关负责人及村民进行沟通协调,实地走访和现场踏勘,征询不同专业人员(如水利部门、市政、施工等)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议规划选址,农户民居位置定位,建筑立面及风格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村庄整体规划和具体民居建造方案进行了设计并投入实施。

2村庄现状

赵家山村位于呈贡东部半山区,坐落于呈贡新区大学城旁,隶属于郎家营社区第八居民小组,是典型的山区自然村。东与澄江县交界,南与万溪冲村接壤,西与缪家营村相邻,北与段家营村相连。距呈贡高校片区5公里,距市级行政中心124公里,距昆明主城区35公里,毗邻黄马高速公路。驾车从市区出发至赵家山村仅需1小时(见图1)。

随着昆明主城区不断扩张发展、呈贡新区快速建设,村庄周边高速交通修竣、昆明火车南站施工、大学各高校的入驻、村庄与呈贡主城区道路的打通,使得仅101户的自然村在短时间内变成了紧邻主要城区的村落,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外来事物的不断冲击,将村民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促使其村民思维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当地环境和民居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

赵家山村作为城市周边的“场所”,虽然目前还未产生出应有的市场价值,但在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之下,其乡村经济如何发展自然便成了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加剧了本课题研究的形成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的迫切性。

3户型选型及三个方案

31户型选型

根据上文所述和赵家山村的实际情况,我们把“重组当代乡村生活”作为民居营建的根本思路,并以此归纳出赵家山村民居营建的模式为:“主题院落、古树梨园”。在整体发展思路上,首先,以“主题院落”为核心,营建主题院落,建立庭院旅游,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其次,推出庭院休闲项目,围绕“古树梨园”,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古民俗,发展古园艺。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根据当地政府对村落宅基地面积的控制指标来确定村民住宅面积,其次广泛征求当地村民对民居设计的造价、样式、户型、面积、院落形式等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在和村民不断沟通了解的同时,综合考虑村委会和村民的意见及要求,对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形成了适合当地实际政策、居民资金能够承受和符合村落地形的三个单体建筑方案。并将其呈现给当地社区和村民,让村民对其方案提出意见,再不断进行修改,最终经村委会小组召集村民讨论,确定了下文所谈到的三个民居方案:重构院落民居、本土民居再现、“L”形民居。

32三个民居方案

321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模数化的院落建造体系)

此方案由三栋建筑组成,户型面积均相同,设计基底尺寸以8000mm×8000mm为单位,依据当地基本宅基地面积,所设计的宅基地(每户)总占地面积为64?O。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赵家山村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方案在采光、住宿、仓储、观光、休闲等设施上都进行了综合考虑。依据其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采用了错落建筑及组合式的模数化建造体系,同时,对屋顶形式、家庭内部使用功能、后期发展旅游经营、住宿客房使用需求等方面都在方案中给予了充分体现(见图2)。

322方案二(本土民居再现还原本土民居形态体系)

本土民居建筑形式再现,即还原本土民居建筑形态。昆明及周边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多以云南“一颗印”建筑形式为主,因此本方案户型的设计具有本土建筑形式及空间特点,且不破坏当地原有村落建筑形态及肌理。为此我们依据规划要求及政府对宅基地的面积控制,设计继承和发展了“一颗印”民居的传统风貌,延续云南“一颗印”的家庭空间使用功能,并结合当代农村民居户型要求将当地原有“一颗印”的房间面积、进深开间做了修改,设计出同昆明本土建筑形态相类似的“一颗印”新民居建筑(见图3)。

323方案三(“L”形民居)

“L”形民居构成形式是在村民原有宅基地场地划分不变的情况下形成的建筑形态。在方案推选过程中,参考当地部分村民家庭院落形态,以及村民对未来旅游接待、独户院落的需求和发展,方案运用“L”形及半开敞式的围合状态对农户的住宅形态、农户院落、晒台、廊架进行了设计,释放了院落空间,使其住宅院落较为规整,形成了“L”形建筑形态围合而成的院落形式(见图4)。

4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的多样特点

41自住与经营

我们以方案一作为村落民居建设的主推方案,在村内进行民居户型方案选择时有意引导村民选择该方案。设计者认为当地的土地政策、地形地貌、城市周边地理位置都使得此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建筑形态为村民未来进行乡村旅游和旅游接待??造了较好的条件。选择此方案对营建以“主题院落”为核心,建立庭院经济,自住和民宿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济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由于此方案在一块地内由三栋独立建筑组成,因此村民可以选择其中一栋自住,余下组团内的两栋进行季节性的旅游短租以增加家庭收入;此建筑形式还有利于围绕“古树梨园”为主题,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院落文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施此方案其优势会更加突出;村民还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据村民所述及社区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赵家山村村民年均收入在4000~6000元不等,收入较低);院落经济的形成更有利于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就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市场。同时还必将对整个村落未来的建筑形态及村落肌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2模数化体系

针对院落型民居的设计特点,笔者从村落自身场地限制出发,重组重构原有昆明本土民居即“一颗印”的建筑体系,将其原有的独栋式封闭院落形式分解为开敞的三栋建筑,并组合成院落,将其中的建筑功能根据8000mm×8000mm的模数体系进行集约化设计,将整个宅基地面积按要求标准设计分解成独立的三栋建筑,每户即每个组团中的三栋建筑依据地形及农民的宅基地面积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见图5),并在其中一栋建筑外加一间储梨仓库,以满足村民在每年梨树结果之后储存呈贡产出的宝珠梨。

43材料及结构

考虑到农民实际的资金承受能力,我们在民居设计时选择了两种体系的营建模式: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见图6)。此两种结构在建造成本和施工速度上均具有便于施工和快速完成的优点。在方案设计之初也曾考虑应用自制土坯砖的形式对已建好的框架或剩余墙体部分进行填充,但由于场地、人员配给、施工进度等方面的限制而暂时搁置。在设计选择民居外立面颜色及材料时,尽量遵循原有建筑外形色彩(赵家山原有民居建筑外立面大多以土坯砖内填充稻草为主,色彩应用以自然的土坯砖颜色为主),利用土坯砖的模数化形式,将水泥、铁黄粉加上稻草按比例进行混合对民居外墙进行装饰,以期呈现原有建筑的立面质感。同时在对建筑屋顶形式设计上,依然沿用瓦片形成的屋顶结构形式,采取多变的小坡顶组合,让屋顶形式变化多样,使成组团的建筑在屋顶上给人以丰富灵巧的感觉。

5营建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51户型选择及院落型民居的推广难度

三个民居方案在设计之初就已同村民进行过多方沟通,作为设计者而言更希望村民能选择上文所述的方案一。笔者认为此种户型应是赵家山村民目前急需解决并实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未来其村落发展及院落经营模式的最优选择。首先,在以“主题院落”为核心的民居建筑基础上,此方案能更好地围绕营建主题院落及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形成院落经营;其次,可以以院落为依托,围绕“古树梨园”,推出院落文化休闲项目。

在实际户型选择中,村民则以选择“L”形户型为最多,另外为本土民居建筑形式(俗称“一颗印”),最后选择的才是我们主推的院落模式化民居。究其原因,笔者在深入听取并分析村干部及村民意见和建议后,发现多数村民对方案一(院落模式化的构建体系)从设计角度和发展前景上也看好,并且认为院落模式化户型对村庄未来发展和支持家庭经济收入方面无疑都是较好的一种民居组合方式。但由于村民对独栋民居住房面积最大化的强烈需求,以及受建造资金、未来预期和建造时间的种种限制,最终放弃了对院落型民居的选择。然而据我们了解,村民其实可以通过当地银行得到政策扶持并获得较优惠的银行贷款来完成三栋院落型民居的建造,即便没有贷款,部分村民还是有经济能力承担此方案的建造费用,其造价也并不比其他两个方案产生较多偏差。

由此看来,加强对村民进行各方案优势的宣传引导,让他们深入了解设计的特点、看到建成后的实惠、前瞻乡村美好的未来是极其重要的。

52营建过程中对施工等各方面的控制难度

由于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绘制是由不同设计团队完成的,加之在施工图绘制过程中方案与施工图的深化人员没能及时对图纸进行协调和对接,导致施工图和已确定下来的方案出入较大,施工图纸深度不够。还有的农民在方案和施工图尚未确定,设计人员仍处在沟通过程之中,就迫不及待地比照未修改完善的施工图进行了施工,并在民居建造过程中自主定夺做出修改设计方案的点子。

村民为了节约建房费用,理所应当地会在建造成本上做文章,如简化外墙表皮材料的配比、部分结构等。原本对几个方案的外立面及结构本身定义了多种实施方案,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失于控制和村民对自住房的原始需求,使得方案履行和房屋建造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问题出现时本来应在设计人员、村民、社区共同协商并形成书面修改意见后再进行施工,可村民为了能尽快封顶入住,仍然加快了自住房的建设速度。尽管设计人员修改了施工图纸,也对民居修改方案进行了图纸核对,但为时已晚。因此不难看出,在施工过程中指定专业人员加强对设计方案履行及建房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53提升村民发展观念和加强政策引导

主要反映在建筑改造提升过程当中,设计方和当地政府没能在项目设计之初及时制定相关与赵家山村整体规划和建筑风貌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及设计指导手册(如《丽江古城环境风貌保护整治手册》)或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村民建房,为将来保护村容村貌和引入旅游发展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引。赵家山村的乡村改造属于边摸索边建设,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类问题,虽在村民自治和不成文的村规约束下,大部分问题得以基本解决,但总比不上用严肃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效率高、效果好。

由此得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设计方、乡镇组织等有关方面首先应共同研究制定严格的建设实施规则或法规导则来指导和规范村民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和拆除旧屋伊始就应将其法规导则通过当地政府、村民小组发放并宣传给每位需要建房的村民,让其认识到村落风貌完整,建筑协调统一,村容环境与建筑规划和谐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整体控制,以避免出现村民在发展村落旅游时过度地私搭乱建房屋和混乱经营。做到规划有依据,设计有细节,同时让其具有法律效力,保护乡村聚落形态完整,民居建筑和谐统一。

6结论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篇7

今年以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以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作为主攻方向,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补齐工作短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大幅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一、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举措,凝聚全员参与的工作合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建立县级领导班子包乡镇、镇级领导班子包村居推进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有关市级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农村道路、水体治理、绿化规划、美丽庭院等6条工作线,明确责任分工,构建起各负其责、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抽调37名业务骨干组成推进办公室,集中办公,牵头协调,推动面上工作开展。各县市区也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构,为开展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严抓考核问责。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综合考核和乡村振兴工作实绩考核,实行“周调度、旬警示、月考评、季通报、年终严格兑现奖惩”制度,每月对县市区、乡镇(街道)进行1次通报排名;每季度组织一次现场观摩评议,县市区现场互评,揭短亮丑,评议结束当场统计互评成绩并排出名次,纳入当月全市考核分值,激励各县市区比学赶超,加强整改,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组建6个帮扶指导组每周5天下沉镇村一线,进行暗访检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各县市区,建立问题台账,督促抓好整改。对整改进展缓慢的,下发问责预警函,对问题仍不整改的,进行约谈问责,县市区委副书记、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在济宁电视台公开表态。累计下发整改通知162份,重点督办函9份,向7个县市区17个乡镇(街道)发出了问责预警函。对12个工作开展不力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约谈。工作相对落后的3个县市区委副书记在济宁市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作表态发言,在全市引起较大反响,起到了明显的警示作用,有力地推动了面上的工作。

三是强化舆论宣传。在济宁日报社、济宁电视台分别开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专栏,利用微信公众号、大喇叭循环广播、发放“一封信”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营造了群众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在开展正面宣传引导的同时,在济宁电视台开设了《今日聚焦》栏目,加大问题通报曝光力度,督促各地迅速整改。济宁日报刊发专栏稿件123篇,《济宁新闻联播》刊播专栏稿件91条,其中通报曝光45条。市推进办收集正反方面典型,编发《工作简报》和呈阅件58期,有6篇经验做法纳入省推进办典型工作案例。同时,创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人大代表公开接待日”活动,组织全国、省、市、县四级人大代表开展“人大代表助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开接待日活动,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190条,并通过明察暗访、现场指导、通知整改等形式督促县市区抓好整改,增强了群众关心、支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

二、聚焦重点难点,持续精准发力,高标准完成三年行动任务目标

一是全面改善提升村容村貌。坚持“一月一主题、一月一攻坚战”,组织实施“清洁村庄”创建活动,先后开展治理农村“四大堆”、“五清一规范一消杀”、十大突出问题整治清零等专项行动,扎实实施“绿满乡村”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每月对排名后50名的乡镇(街道)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通过拉网式、全覆盖暗访检查,确保问题全部整改、彻底整改。三年来,全市成功创建省级卫生村1666个、省级卫生村比例达到34.82%。按照“居室美、庭院美、厨厕美、绿化美、家风美”的创建标准,建成“美丽庭院”示范户14.62万户、建成率达到20.26%,经验做法入选全国“美丽家园”建设工作典型案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2018-2019年完成创建130个省级、27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6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2020年,完成43个省级、15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成功创建省级森林乡镇17个,国家级森林村居30个,省级森林村居120个,超额完成了2020年省定任务目标。其中邹城市上九山古村落和梁山县贾堌堆美丽乡村建设片区先后申请了4A级旅游景区。5个村庄规划入选2019年山东省村庄规划典型案例。今年3月份,我市曲阜市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维护、统一监管、统一绩效考核“六统一”的思路,实行市场化运作,市、县两级财政出资4.6亿元作为项目资本金,撬动社会资金18.45亿元用于项目建设,对全市2984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年底前全部竣工,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比例超过50%。新建、修缮沟渠1747.97公里,铺设污水管网560.77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7万立方米/天。为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修订了河长制工作要点,出台济宁市第5、6号总河长令,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重要内容。

三是扎实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按照“一年提标扩面、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全面提升”的目标,近三年累计完成村级公路网化工程533公里、路网提档升级工程1710公里、自然村庄通达工程843公里、养护大中修工程3716公里、危桥改造56座,基本实现了通户道路硬化全覆盖。

四是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市、县两级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改造农户厕所127.1万户、占全市应改常住农户的93.73%,全市300户以上的自然村有2228个,改建公厕2253座,占全省农村公厕改建任务的11.32%,超额完成任务。

五是抓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养殖粪污收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开展美丽生态牧场建设,推广除臭除味设施和生物降解技术,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3%。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以花生、大蒜、蔬菜等农田残膜回收为重点,引导群众自觉捡拾、交售、利用废旧地膜。加快构建以秸秆还田为主,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利用形式为补充的多途径利用格局,建成运营2家秸秆生物质发电厂,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

三、注重示范引领,激发内生动力,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既立足当下抓、又着眼长久立,不断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在发动群众方面,坚持以实现“人人彬彬有礼,户户和和美美,处处干干净净”的文明追求,激发干部群众持之以恒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将公共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管护、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村民负责维持庭院内部和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缴纳保洁费、投工投劳等方面的具体责任和义务。在曲阜、泗水、金乡等县市区探索“乡风文明引领”、“环境积分超市”、“小手拉大手”等创新激励模式,激发群众参与意识和爱护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其中,曲阜市武家村入选首批全国乡风文明建设村级优秀典型案例。在厕所后续管护方面,注重加强农村改厕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和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制定了《济宁市健全完善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和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实施方案》。以实现有机构、有制度、有场所、有牌子、有车辆、有电话、有经费、有配件、有记录、有利用的“十有标准”为基础,在各县市区已全部建成县区级农村改厕智能管护系统,实现了厕所规范管护升级全覆盖。建成375个农村改厕服务站,配置抽粪车1201辆、占全省的17.42%,配备抽粪队伍1450人、占全省的15.07%,建成粪液中转站或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161个。省住建厅对我市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方面,成立了济宁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联动机制,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市对县考核,加大奖惩补贴力度。2018年以来,市、县财政共计投入城乡环卫一体化奖补资金8.5亿元,农村人口每人每月补助2元,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住建部信息系统中上报的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全部整治完成并销号。全市城市环卫保洁范围以外的144个乡镇(街道)、6200余个村庄(社区)均已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范围,覆盖率为100%。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在汶上、邹城、嘉祥等县市区积极探索镇街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督导考核和绩效竞争相结合的城乡环卫管护机制。组织各县市区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邹城市荣获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和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案例。在“四好农村路”管理方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乡镇联动、市场推进”、“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积极探索与城乡环卫一体化相结合的农村公路养护模式,实现了“四好农村路”管理养护全覆盖。邹城市打造“美丽儒风农村路”农村公路品牌,成功入选省交通强国“四好农村路”建设试点。

我们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存在着工作开展不够平衡、标准质量有待提高、后续管护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地方立法工作。研究制定垃圾分类治理、村庄庭院保洁、残垣断壁清理、黑臭水体治理等法规规章,明确界定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基本标准、责任分工和村民义务,将管理主体、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内容标准化、制度化、法制化,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二是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级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工作原则,依据不同整治内容,将全市村庄分为人居环境示范村、达标村、整治村三种类型;涉农乡镇(街道)结合镇驻地环境情况和所辖村庄分类情况分为人居环境示范镇、达标镇、整治镇三种类型;县市区按照所辖涉农乡镇(街道)分类情况分为人居环境示范县、达标县、整治县,同时建立起相关的考核体系一地一策,分类推进。

三是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健全完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效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

四是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治管理,规范村民行为习惯,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培养农民群众良好生活习惯,形成广泛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篇8

(一)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实施方案,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制定了区旅游外侨局《2015年幸福美丽新村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加大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积极组织旅游节庆活动,加大旅游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坚持产村相融,围绕新村培育成规模、上档次、有市场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促进新村与产业互动。

(二)积极创建星级农家乐,打造精品特色业态经营点。共对15家农家乐进行了贴息贷款,银行贷款金额达500万元。按照《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加大农家乐、乡村酒店星级创评力度。打造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指导21家农家乐申报创建省星级农家乐。指导申报创建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

二、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情况

(一)认真做好项目编制、包装、申报,并积极争取中、省、市各类扶持资金支持。今年在“2015国际文化旅游节”旅游项目推介会上,新签约资金达20亿。截止月底旅游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8亿元。

(二)整合部门各类项目资金向幸福美丽新村倾斜,投入幸福美丽新村项目资金量的比重占部门争取的各类项目资金量60%以上。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积极开发旅游活动项目,发掘农业的休闲旅游综合功能,提升农业综合经济效益。通过用举办节庆等方式,烘托乡村旅游资源,提高知名度,带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组织保障措施情况

(一)组织、人员、工作经费落实到位,制发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相关文件,工作制度健全,部门通力合作,责任明确。

(二)按时完成区新推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各类工作任务,及时上报有关工作推进的统计数据、规划方案、总结材料等。

(三)举办区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实用人才培训班。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乡村旅游企业、农家乐业主共计140余人参加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区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及服务人员提高旅游素养、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开发特色浓郁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四)全区乡村旅游和星级农家乐接待服务情况良好,无涉旅安全事故和重大旅游服务质量投诉发生。

上一篇: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范文 下一篇:不动产登记中心职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