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教育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0 17:30:43

乡镇干部教育培训总结

乡镇干部教育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乡镇党校党校教育思考

农村党员干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和思想境界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党员干部的多样化需求,乡镇党校教育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加强和改进乡镇党校教育工作,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乡镇党校的发展历程和社会效益探索

1.乡镇党校诞生及发展状况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党校教育工作,先后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党校来培训党员干部。wWW.133229.coM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深化农村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农村党员教育发展的需求,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党校建设规模逐步扩展延伸,乡镇党校应运而生。

1983年4月,中央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会后,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正规化的决定〉和〈关于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决定》从培训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党性锻炼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我省根据中央(1983)5号文件关于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建立基层党校的精神,随之中共云南省委以(1990)29号文件下发,文件规定了乡镇党校人员编制,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办学的指导思想等作了明确规定。中共曲靖地委办(1990)29号文件明确规定:“乡镇党校是乡镇党委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是党委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在乡镇党委直接领导下工作。”1991年底,曲靖地区全区139个乡镇相继成立。到1992年底,全省各乡镇相继成立了党校,我镇于1992年成立了党校。

2.乡镇党校教育取得的社会效益

根据中央(1990)15号文件的精神要求,“各级党校要努力成为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作用,成为干部增强党性的熔炉。”同时,《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乡镇党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发挥好“阵地”和“熔炉”的作用。经过多年乡镇党校教育经验总结,一是乡镇党校弥补了县以上党校不可能对面广量大的党员全面实行培训,加之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党员教育出现“人员难集中、时间难保证、活动难开展”等问题;二是农村新党员不断增多,他们没有经过严格的党性锻炼,比较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不熟悉党的基本知识和优良传统,需要加强经常性教育;三是社会不断发展,知识、观念不断更新,需要对党员干部进行新知识的教育,乡镇党校具有跟踪和循环的教育功能,是党员干部更新知识的场所;四是通过培训,使农村党员干部在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党的基本知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造就了一支能带领群众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党员干部队伍,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乡镇党校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党校是教育农村党员干部的主要阵地,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是党委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但在党校教育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对党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从实际操作来看,制约着乡镇党校教育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抓而不力

一是对乡镇党校教育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对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以及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所取得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只要有个阵地,能够简单培训就行了,不必用过多的精力和过多的投入来加强乡镇党校的建设;二是对乡镇党校教育无过硬的措施保证。因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整天忙于突击中心工作,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与干部切身利益有关,拼死拼活地抓好,党的建设、党校工作是“软”任务,抓多抓少一个样,对党校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重经济、轻党建的现象;三是对党校工作不做深入调查研究,对如何办好党校工作缺乏深刻的探讨,党校工作摆不上党委的议事日程,缺乏抓落实的具体措施。

2.经费紧缺,缺乏培训所需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乡镇党校经费没有按规定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给予硬性保障;二是由于无经费投入,仅有简陋落后的教学设备,采用的是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几乎是微不足道;三是缺乏培训所需经费作保障,致使长年性教育培训工作落不到实处,培训难以正常开展。

3.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功能不全

一是教学设备老化、配套不全;二是图书资料紧缺,政治理论书籍、工具书、科技文化等相关的教学参考书严重不足,乡土教材短缺,需要培训时,大多是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和报刊杂志来备课,影响了教学效果。

4.教师队伍素质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

一是教师队伍缺乏知识的系统性,调入乡镇党校的教师五花八门,多数专业不对口,多为半路出家的业余“教练”,缺乏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二是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多数时间被党委政府安排兼其他工作,形成专职教师兼职化,如我镇三名党校教师,有的抓综治工作,有的抓精神文明工作和关工委工作,有的抓办公室工作和信访、纪检工作,形成杂工职员;三是每年教师培训时间短,年仅安排3~5天的进修培训,知识水平与教学方法与实际教学工作需要远远不足;四是无考察学习提高机会,知识眼界仅局限于“井底之蛙”,闭门办学的效果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5.教学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乡镇党校教育多数以短期培训为主,由于时间短,讲授知识面窄,增大了开展系统化的教育难度。一是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内容上存在着支离破碎、敲碎打的缺陷性;二是教学内容单调性,讲理论的多,结合实际的少,理论与实际脱离,教学缺乏系统性,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多集中培训、少分散培训,多以会代训、少专门培训,口头上讲得多、资料辅导少,本土教材多、外出参观学习少,课堂说教多、实践锻炼少,“填鸭式”灌输多、讨论式教学少;四是缺乏开展系统化的教育教材,教学内容东拼西凑,教学缺乏系统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降低了乡镇党校的声誉。

6.考评考核机制不健全,管理缺乏规范性

一是教学管理混乱,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二是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和制约作用;三是制度不健全,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四是上级主管部门指导、检查、督促少,深入乡镇党校研究工作缺乏制度性,仅限于年终总结签订聘用合同;五是考评考核机制不完善,没有把工作考评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相结合,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

7.农村无职党员进党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少

一是农村党员人数多,如我镇有1430余名党员,全部集中到乡镇党校培训难以容纳;二是受经费的限制,党员、干部全部集中到乡镇党校培训,财政压力加大,解决吃住较为困难;三是农村党员分散,尤其像我们山区乡镇,山高路遥,隔河渡水,年老体弱的老党员偏多,集中到乡镇党校培训难度较大。解决无职党员教育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强村级党校教育阵地建设,以村党员活动室为载体,以巡回教育的方式开展,给不能集中到镇党校培训的无职党员创造学习条件,普遍受到教育。

8.乡镇党校组织定位不明确

在2000年6月5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和2008年9月3日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都没有具体明确乡镇党校的机构性质与组织区别,乡镇党校属何类组织,如何设置等没有明确定位,实际工作中,乡镇党校只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存在。乡镇党校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发展不均衡、办学规模小、培训标准低、教学设施简陋且不配套、教学质量水平低、教育效果差、教学内容狭窄、时间分散、方法单调、教育缺乏系统性、工作缺乏规范性、考评考核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费短缺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党员教育的成效,制约着乡镇党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降低了乡镇党校的声誉。

三对加强乡镇党校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指出:“全党必须进一步对党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党的十七大指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可见党校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当前乡镇党校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工作:

1.坚持办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教育培训的目标

中央(1990)15号文件明确指出:“各级党校要努力成为轮训和培训领导干部,培训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成为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2008年9月3日颁布实施的《中共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乡镇党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发挥好“阵地”和“熔炉”的作用。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县委党校抓好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的培训,乡镇党校抓好村党(总)支委、村委会成员、村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以村级党员活动室为载体,抓好农村无职党员的培训。乡镇党校始终坚持以广大党员、基层干部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党的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为此,党委要加强乡镇党校工作的领导,要把加强乡镇党校建设,把抓好党员干部教育纳入党委工作目标责任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学校”,“党校是党委的主要工作部门”。乡镇党校是基层党员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切实加大教育工作的领导力度,形成乡镇党委“一把手”要重视抓,具体责任人要亲自抓,相关部门合力抓的工作机制,组织和协调好“组织、宣传、纪检、科技部门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同时,县委党校作为上级业务指导部门,要在提供教材、培训教师、传递信息、教学业务等方面给予指导,加强对乡镇党校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力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发挥好乡镇党校的阵地和熔炉作用。

2.完善经费保障,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乡镇党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阵地、师资、网络、制度、组织等建设,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就没有载体,要实现培养目标,需要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教育阵地做保障。要把乡镇党校建设和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使之以经济发展和党员干部教育相适应,从当地财政实际出发,把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党员干部每年的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我镇1430余名党员干部编制预算、配置培训经费,以满足办学必须的经费,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3.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毛泽东同志曾说:“办好学校,一是要有一个好的校长;二是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是因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声誉。乡镇党校的教师,大多是从不同行业选调,学科专业、思想素质、学识水平参差不齐。从教学能力水平看,思想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虽然有一些,但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实践锻炼,远远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教师的培训,要采取送出去进修,市、县委党校培训,在职自学成才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要通过分级培训、分类培训、实践研究、参观学习、挂职锻炼等方法,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师资教学水平,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保障党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适应新形势,创新培训载体

根据省委(1990)29号文件关于党员干部教育要实行分级培训,乡镇党校主要抓好村党(总)支委、村委会成员、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农村一般无职党员由村级培训的教育机制,一是要加强村级党员教育阵地建设,以各村党员活动室为载体,发挥好党员活动室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办班形式,坚持开展巡回教学,勤办班、办短班的方式,使农村无职党员和年老体弱的老党员普遍得到教育,大幅度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加强教育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电教网络,不断创新远程教育模式,利用有线电视网资源优势,推出“远教进家庭”栏目,实现远程教育的深化延伸,使远程教育走进每户普通家庭,提高远程教育的辐射面。建立手机党校,利用手机短信群发功能,构建农村网上党校,使党校教育走进千村万户,扩大教育面。

5.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关系到乡镇党校办学的声誉,提高党校教育质量,就是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现在乡镇党校教学大多是跟着形势任务走,内容比较零散,不能形成知识体系,缺乏教育的深度。《中共共产党党校工作条列》指出:“党校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切实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这对办好党校,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要围绕乡镇党校工作的基本任务开展,一是要围绕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全面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二是围绕提高业务素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学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发动者,服务群众的模范者,增强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领;三是围绕加强党性锻炼,坚持不懈地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教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党性观念,认真实践党的宗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一是由过去的单纯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市场经济、科技知识、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勤政廉政、宗旨意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政治法纪教育与实用技术相结合,理论辅导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培训对象有什么要求,需要获取什么知识,要针对农村党员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的特点,分层次施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四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解决自身方面的培训教育,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集中辅导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结合农村党员群众流动性大、居住分散的特点,深入基层巡回讲课,拓宽教育的覆盖面。

在教学手段上,一是坚持课堂授课与电话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农村的电教设施、网络等现代手段,提高教学的广泛性;二是在教学对象上,由重点培训农村党员干部逐步向培训农民群众拓展,让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普遍受到教育,扩大教育面;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学内容符合工作实际和现实需求,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四是在教学模式上采取专题辅导、案例分析、典型教育、交流探讨、调查问卷等方式,满足农村党员干部的需求,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6.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使党校工作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推进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做到教学有计划、工作有记录、管理有制度,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针对存在制度不完善、不科学的现状,要建立一套职责配套、运转有序的规章制度。一是计划总结制度;计划就是要对一年的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包括教材、内容、时间、对象、经费、教员等的落实情况,年终有总结。二是会议制度;做好校务会议记录。三是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党校的各类文件、资料、计划、总结、教员个人学习培训等情况的档案管理。四是考核考勤制度;包括对党员的考评,教师工作量的考评,教学效果的考核,党校年终工作考评等制度。五是调查研究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有的放矢地对党员进行教育,要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状况进行调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六是检查指导制度;主要是对工作的落实情况、存在问题、努力方向等进行检查指导,提出建议意见。七是目标管理制度;结合日常管理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组织实施考核等全过程的制度保证。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使教学管理做到科学化、制度化。

7.建立竞争机制,激发工作活力

一是对教师的考评,要与评先、评优与职称评定相结合;二是日常考查与年终考评相结合;三是考评党校与考评党委相结合;四是组织评定与群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不断提高考评的科学性,通过考评,激发党校工作活力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对乡镇党校工作的提高与改进,充分发挥好教育阵地作用,努力推进乡镇党校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9.19

〔3〕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2000.6.5

〔4〕中共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08.10.30

〔5〕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10.15-10.21

〔6〕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云南省基层党校建设,1992.3

〔7〕中共曲靖市委组织部.曲靖市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汇编,2007.1.15

〔8〕吴海坤、李祥栩主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曲署文印准字71号),1995.3

〔9〕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云南日报,2007.1.15

乡镇干部教育培训总结篇2

农村成人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武汉市农村成人教育在外部环境尚待改善,办学条件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始终坚持改革的思路,坚持发展的方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努力探索领导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本次调研表明:近几年,在武汉市教育局领导下,各新城区不断加大探索力度,积极推进“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教育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加强合作,加强组织领导,努力理顺工作关系,探索现有体制条件下开展农民培训的工作制度,对于保证各种培训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汉南区探索并坚持实行“成教工作局级联席会制度”、“成教工作月办公例会制度”“、成人教育双周议事会制度”等三项制度,充分协调各涉农部门间的关系,形成了工作合力。洪山区在乡镇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人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成人教育小组”,统筹协调本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的规划和工作开展。这些措施,使当地成人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不断加强。

(二)农村成人教育三级培训网络体系初步确立

近几年来,全市农村成人教育大力推进“一网两工程”建设,一个以区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校为骨干、乡村农民学校为基础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初步形成。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扶持下,各区投入巨资建设职教中心,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区职教中心的龙头作用、培训效能已经得到充分展现,他们在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乡镇成校是这次调研的重点,其在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其骨干作用正在显现。据统计我市共有78所乡镇成校,其中省级示范成校28所,创建市级标准化成校6所,独立办学的有61所;办学实力也不断增强,拥有办学基地2118.7亩,实验实习设施设备总价值1364.7万元。乡村一级农民学校普遍建立。其作用还停留在信息传递与组织宣传方面,培训功能十分有限,如何界定并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是一个尚待研究的问题。

(三)规范化乡镇成校建设初见成效

乡镇成校建设与发展主要依靠政策推动与需求驱动。近年出台的国家《示范性街(镇)化技术学校规程》、《湖北省街镇化技术学校管理办法》和武汉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乡镇化技术学校建设的意见》,对于推动乡镇成校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文件明确了乡镇成校的地位、作用与任务,强调乡镇成校是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标志形态、培育新型农民的前沿阵地;规范了乡镇成校建设标准;制定了激励机制和评估办法,这些举措大大增强了地方政府建设乡镇成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政策推动调动了地方政府积极性,乡镇成校基础能力建设有所突破。2006年以来,市教育局采取措施,确保每年不少于300万元用于乡镇成校建设,为省级示范性乡镇成校统一配备设施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乡镇成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按照“推进乡镇成校规范化建设遵循市、区、乡镇三个三分之一的经费投入原则”,各区教育局和乡镇政府也积极筹措相应的经费,加快了乡镇成校的建设步伐。汉南区积极探索农村成人教育由街道出资办学、区教育局统筹管理的合作管理体制。区教育局和湘口街工委共同筹集资金300多万元,改扩建湘口街成校,综合办学能力大大增强,成为湖北省六个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基地之一。江夏区教育局加大省级示范成校的建设力度,投资40万元为乌龙泉街成校建成了一个40台电脑的计算机培训室。乌龙泉街政府投入200万元加强成校建设,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乌龙泉街成校相继被命名为“省乡镇成人教育示范学校”,市委组织部“阳光工程试点学校”,省、市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

东西湖区人口仅有26万,2006年以来,全区共投入成校建设经费735万元,建成省级示范成校3所。需求驱动是乡镇成校适应市场长远发展的主要动力。黄陂区是我市最大的以农村人口为主的新城区,113万人口中,农村人口92.4万。地少人多,自然条件差,人均耕地仅0.71亩,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3余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外出务工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技能培训获得一技之长,社会客观需求成为推动乡镇成校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巨大动力。据统计:黄陂区近三年共对4.867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培训。2007年全区外出务工经商农民达272597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59.3%,比2006年增长了4.9%。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809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5%,其中外出劳务收入占80.7%,劳动力转移培训为社会稳定、农民增收作出了较大贡献。各区乡镇成校努力创新办学模式,探索特色办校,树立培训品牌。多功能办学模式。即整合教育资源,实行“一所学校,一套班子,多块牌子”,根据需要开展多种教育培训。多校合一、多功能办学的模式适应了农村当前管理体制的现状与经济发展水平,代表了乡镇成校发展的方向。东西湖区慈惠街化技术学校集成校、党校、老年学校、文体站四位一体,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学校被授予“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示范基地”、“武汉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市乡镇老年示范学校”等称号。积极推行“学校+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逐步把乡镇成校建成经济实体,办成科技型企业。新的运行模式是乡镇成校适应市场化需要、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重大创新。

江夏区郑店街成校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开发高产精养鱼池100亩,湘莲种植基地50亩,小龙虾基地50亩,年产值90万元,纯收入达28万元。成校一手抓服务地方经济,引导农民快速致富;一手抓科技创新,打造经济实体品牌,成校综合办学水平上了台阶。蔡甸区张湾街成校实施新发展模式,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无公害蔬菜基地、果园种植示范基地。学校以实施“新项目、小示范、大推广”的工作思路,达成“选择一个项目,创建一块基地,推行一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群众”的工作目标,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新洲区三店街成校围绕当地支柱产业,服务街政府建设“楚天养鸡第一街”发展战略,创办股份制养鸡场。“联合办学,灵活培训;突出特色,基地示范”,推动了三店街年饲养100万蛋鸡为目标的禽产业发展。建好基地,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和辐射功能,发挥示范性作用是办好乡镇成校的重要前提;抓好培训,惠民致富是基地建设的实质。培训给当地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农民科技素养明显提高,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增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应用明显加快。

(四)师资队伍建设有所加强

近年,市教育局以大力开展成校干部教师培训为抓手,促进了各乡镇成校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以来,开办了成校教师业务培训班12期;举办了省级示范乡镇成校校长免费培训班,组织全市成校共150多名干部教师参加学习考察、专题报告会、校长论坛等活动,提高了我市乡镇成校校长现代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专业素质。师资队伍规模有所壮大。全市乡镇成校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师资队伍。全市7个新城区中,黄陂、新洲、汉南、东西湖等4个城区成人教育专职教师配备已达到或超过本区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一。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全市乡镇成校教师结构不断改善。目前,全市乡镇成校共有专职教师409人,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56.4%;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67.2%;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6%。

(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各类培训

一是积极推行“双证制”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2008年,7个新城区依托成校对75614名初、高中毕业生开展了普职渗透教育;组织“两后生”培训17096名,转移14154人,获“双证”10239人。全市乡镇成校与中职学校联动,与150余家企业建立订单式合作培训关系,配合农业、劳动等部门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1796人次,转移率达到91%,其中,乡镇成校独立培训或与职业学校联合培训平均比例占区域同类培训的68.9%。二是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工程”。围绕市委、市政府“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各职成学校坚持长短结合、产学结合、农科教结合的培训形式,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工程”,2008年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351期,培训农民163235人次。蔡甸区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把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燎原广播电视教育等引入乡镇成校和中小学,扩大培训规模,丰富培训内容。各区乡镇成校在特色产业、优良品种等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培训推广中,形成知名品牌,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应对金融危机,卓有成效地面向返乡农民工开展“送培训”活动。受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我市有23406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其中受影响较大的有黄陂区13675人,江夏区3000人,蔡甸区2913人。江夏区2007年返乡农民工400人,2008年陡增到3000人,其中市外返乡农民工由2007年的250人激增到2008年的2700人。大量农民失去就业机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形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全市乡镇成校在市教育局组织下,面向返乡农民工的“送培训”。围绕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春节以来,全市乡镇成校开展定单、定向培训5707人;开展养殖、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等专业培训51884人次;开展创业培训685人,帮助4261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创业和再就业。“一村一大学生”工程为农村培育了一批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基层领导和致富带头人,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二、我市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市农村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职成教育尤其处于落后状态。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观念保守、缺乏科技意识,接受教育培训的意愿不迫切,使得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一)领导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我市农村成人教育的现行领导管理体制难以发挥统筹协调功能。长期以来,我市乡镇成校实际上是由教育部门独家举办,成校与乡镇涉农部门基本脱钩,成校组织农民培训必须通过乡镇教育部门负责人“中介”,离开了政府的主导和协调,成校自身不具备协调各涉农部门开展培训的能力。乡镇成校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各乡镇成校主要是挂靠在农村中小学或乡镇教育总支,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没有专门编制和专项办学经费。制度缺失使得乡镇成校人员缺乏保障,队伍难以稳定,学校工作举步维艰。学校自主办学、独立办学的功能弱化。乡镇一级人事制度改革、机构缩编,撤消教育办事机构,进一步削弱了成人教育的功能。一些乡镇领导对成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成校日常工作受到挂靠单位领导的制约。存在校园校舍被挤占,实训实习基地被乡镇政府收回,设备设施被挪用,教师被调走等种种不正常现象,部分地区农村成人教育有边缘化倾向。

(二)经费严重短缺,缺乏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

市、区教育局尽管逐年加大经费投入,但整体规模偏小,与不断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办学条件还不足以适应大规模农村人才培训需要,各种教育培训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调研表明,在税费改革中,农村教育费附加取消,国家税费转移支付经费中没有成校经费项目,财政主渠道无投入,成校办学经费没有稳定来源。一些城区教育局将乡镇负责的师训等工作划给成校负责,增事未增经费;乡镇中小学分流人员安置到成校,增人未增经费;成校合并形成的债务负担,增债未增经费。目前部分乡镇成校入不敷出,教育培训活动维持艰难。

(三)师资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急待加强。随着农村经济工作重点的转移,区、乡镇两级成教专干队伍不同程度出现“干而不专”现象,“专干”成了“兼干”。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急待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急待稳定。现行教师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继续教育等政策都极不利于成教教师队伍的稳定,往往造成人员的逆向流动。

三、发展我市农村成人教育的对策建议

破解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存在的诸多矛盾和两难困境,需要提出综合举措,形成社会合力,而且是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一)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

以制定“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在“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指导下,科学预测人才需求,确定教育培训的规模与基础建设能力。根据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武汉农村成人教育中长期规划,科学确定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发展目标,选准改革的突破口。推进地方立法进程,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在法的规范下健康发展。

(二)理顺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必须加大领导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乡镇成校必须建立一个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农、科、教、财等涉农部门有机结合的强有力领导机构,这是农村成校生存、发展和有效服务“三农”的关键。一是乡镇成校必须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实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校专职教师在不扩大区域事业编制的前提下,从各职业学校、中学和培训机构中抽调。二是进一步完善区、乡镇、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三是加强政府统筹,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培训质量,避免无序竞争。

(三)改革经费筹措体制,改善办学条件

要进一步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经费的有关规定,市人大要加强督导、检查和审计,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市、区政府应在乡镇农村转移支付经费中提取3%—5%用于乡镇成校的办公经费,或者在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拨款时,按乡镇总人口数人均0.3元的标准,划拨专项成校办公经费。加大激励机制力度,扶持乡镇成校规范化建设

(四)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改革学校校长、专职副校长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机制。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引有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合理流动。保持教师队伍规模适度增长,严格执行省政府关于成校师资配备的规定。专职教师按乡镇总人口万分之一的比例配备,每校不少于3—5人,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五)创新办学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乡镇干部教育培训总结篇3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主线,着眼于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为大规模地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创造有利条件。要在充分利用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协调,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高标准、高质量的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推进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和实现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二)实施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针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把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2、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的原则。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成开放性的教育体系,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3、坚持“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适用性强、品位高、覆盖面广、符合实际”的原则。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1231”工程抓出效果,抓出影响,使其成为全县党的建设工作的一块重要阵地,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保障。

4、坚持资源共享,协调管理原则。一要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使党员远程教育网络与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既能体现相对独立性,又能保证整体合作性;二要充分利用全县的师资队伍,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受到教育;三要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纳入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中来,作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进行安排、部署和组织实施。

二、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实施对象

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科技致富能手。

(二)主要内容

实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1231”工程主要内容:①“抓好1个示范村”。在全县77个村党支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每个乡镇每年要确立1个以上管理到位、设施齐全、各方面条件较好,村两委班子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发展前景好的村作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示范村。②“抓好2个教学基地”。每个乡镇每年要确立2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有代表性的种植、养殖及其他大户或基地作为远程教育的教学基地;③“抓好3个示范户”。每个村每年至少要培养出3名以上党员科技致富能手作为示范户,帮助参训人员掌握一至两门适用技术。④“抓好1个致富项目”。通过实施远程教育,确保每个村至少引进和推广1个以上致富项目。

(三)主要措施

1、采取“课堂+基地+协会+信息+项目”方式,大力实施“1231”工程

各乡镇在实施“1231”工程中,必须采取“课堂+基地+协会+信息+项目”方式,即:在远程教育培训中,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利用双休日在中小学远程教室集中学习;到示范基地通过远程教育辅导员现场指导、观摩,学习实践技能;依托村级协会,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相互学习交流;以信息反馈接收为支撑,提供致富信息链接平台;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促使农村党员干部典型户发展生产,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一是课堂教学。乡镇、村要提前同学校协调,制定年度或季度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村党员干部收看远程教育专用频道,播放光碟,请有关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科技致富能手上课。同时,充分发挥“校校通”网络的功能,向农村基层党员和广大农民群众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使农村中小学成为农民提高科技致富水平的基地。二是基地观摩。各乡镇可以从本地的种植、养殖大户和科技致富能手中聘请远程教育辅导员,充分发挥他们“土专家”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让群众更加直接地接受教育。三是协会指导。建立各类村级协会,以协会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充分发挥科技带头人的示范、帮扶作用,通过“互学、互助、互帮”活动的开展,结成科技帮扶对子,使农业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四是信息支撑。通过远程教育媒体平台,将供求信息互联互通,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信息服务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是项目扶持。各乡镇在帮助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理清发展思路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和生态农业项目等,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同时,党员致富项目无息贷款要重点扶持远程教育培训推广项目。

2、强化管理职责,确保远程教育规范化和制度化

各乡镇要按照管理目标要求,切实达到“六个好”,即:“组织好、设备好、环境好、运转好、培训好、效果好”。乡、村远程教育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经常研究远程教育工作,加强领导,做好协调,积极组织开展培训。接收站点管理人员及信息反馈接收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乡镇党委必须与村党支部书记、中小学校长、信息反馈接收管理人员签订安全、管理和培训责任书,纳入统一考核和检查。

3、切实抓好培训,构建让“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一定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要印制“远程教育培训需求意见卡”,以村为单位一家一户征求意见,看群众需要什么技术,发展什么产业,使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明确培训内容。要有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内容、培训的组织方式、培训的会议记录和签到本、培训的效果评价。三是要分类进行培训。要把农村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乡实用科技人才、种养殖大户等编组学习,有针对性地加以培训。在培训方式和知识结构上,一类是公共知识,比如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文化卫生知识,要求各个组都要学,一类是专业知识,比如农村实用技术,可根据各个组的实际需求,有重点地培训。四是要认真做好培训建档和跟踪服务工作。凡是参加培训的人员都要建立培训档案,一人一档,把参加培训的次数,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效果以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均记录在案,以不断改进培训的方式和方法。要建立培训责任制,乡镇领导干部要联系村,乡镇机关要帮扶村,包村干部要驻村,具体指导村一级抓好培训。五是要加大扶持的力度。对在学习培训中,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性高,急需发展的项目,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扶持,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通过科技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党员干部和群众学科学、用科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发挥远程教育在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4、要认真做好远程教育的宣传,使远程教育深入千家万户,家喻户晓

一是要认真做好远程教育的宣传工作。各乡镇党委、村党支部要在各种会议上广泛宣传远程教育的目的、意义,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对远程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参加远程教育的培训;二是乡镇党委、村党支部要制作远程教育的永久性标语进行宣传,让群众直观、生动地了解远程教育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必然联系。三是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各乡镇必须每月报送一次远程教育信息,并实行登记考评,纳入年终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责任书的考核,并兑现奖惩。

5、要认真抓好远程教育示范村的工作,以点带面推动远程教育的全面开展

抓好远程教育示范村,树立好典型,及时总结经验,指导面上工作,是远程教育的重要工作方式方法。各乡镇党委副书记要亲自抓好远程教育示范村的工作。一是要在组织培训,调查研究,重点扶持上狠下功夫,一边培训,一边管理,一边创新,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及时上报示范村工作的进展情况。县委组织部要定期不定期对远程教育示范工作进行检查,对抓得好的予以总结并通报表扬,对抓得不力或没有抓的,责成限期改正。

三、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人员配备

1、设置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县远程教育中心依托县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中心管理。主要职责;(1)制定全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规划及实施意见;(2)负责全县远程教育管理工作;(3)负责制作和印制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远程教育课件;(4)负责全县远程教育工作的信息汇总与反馈,做好宏观指导。

2、乡镇建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反馈接收站。接收站站长由乡镇党委副书记或党员电教站站长担任,具体负责本乡镇接收站(点)的设备操作和维护、教学组织、联络协调和信息反馈和接收等工作。

3、村建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反馈接收点。各乡镇要派专人加强对信息反馈接收点学习培训工作的领导。每个村确定1-2名远程教育管理人员,由村两委干部担任,负责学习培训的组织、协调、考勤、班务等工作。中小学要确定一名教师专门做好设备操作和维护、信息反馈和接收等工作。

四、组织领导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件功在当前、利及长远的大事,对于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各级党组织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抓好。

1、成立机构,狠抓落实。县委成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实施“1231”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曹立勋同志任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夏斌同志任副组长,乡镇、组织、宣传、党校、财政、文广、教体、农牧、科技、科协、卫生与人口计划生育、司法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协调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在县委的领导下,协调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对工作的督促检查;总结推广经验,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分工负责,加强协调配合。远程教育“1231”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组织部,夏斌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要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各村党支部书记、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确保人员到位,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各村要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中小学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把教学活动开展好,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各乡镇党委要从实际出发,精心抓好落实,把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整合现有资源。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一个村,指导建设远程教育示范村和教学基地。

3、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全新的事业,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探索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要把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1231”工程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4、培育典型,整体推进。各级党组织在活动中,要深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培训工作第一线,摸实情,查实况,发现典型及时树立推广,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要层层树立典型,典型要有层次性、要有特色,要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5、严格考评,狠抓落实。一是建立督查机制。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1231”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不定期到各乡镇检查督促,县对各乡镇党委每季督查1次,各乡镇党委对村支部每月督查1次;二是建立考核机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县委组织部要重点做好年终考评工作,各乡镇党委考评采取年初安排部署、季度自查、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的办法进行;三是建立奖惩机制。县委组织部要把深化“三级联创”、“竞标树旗”、远程教育“1231”工程纳入党建目标管理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实施情况作为衡量基层党建工作好坏和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年底对评选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培训制度

(试行)

一、乡镇党委、村党支部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农村党员干部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知识、政策法规、农村适用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先进典型经验、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二、乡镇机关、站所和村队党员干部都要参加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认真听讲,积极讨论,做好学习笔记。

三、教育培训采取集中分层的形式进行,乡镇机关、站所的党员干部每半月至少培训一次,村干部和农村党员每月至少培训一次。每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半天。

四、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与中小学实现资源共享,依托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和远程教育播放站点现有设备,接收中央党校卫星远程教育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等有关网站教育内容,下载有关资料,刻制光盘或录像,印制有关学习教育资料,为党员干部群众的教育培训服务。

六、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培训工作的领导,要专门安排2名负责人,做好学习培训的组织、协调工作,并确定1-2名工作人员专门做好学习培训的组织、考勤、班务等工作,中小学要确定一名教师专门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管理人员职责

(试行)

一、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各项工作。

二、参与制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长远规划、

年度计划、阶段安排,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农村党员干部的实际需要,搜集、下载、整理培训教育内容,制作必要的乡土培训教育节目,刻录培训教育光盘,印制学习资料。

四、严格遵守并监督他人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五、负责做好培训教育登记工作,记录讨论情况及党员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六、负责设备的安全保障工作,定期检查、保养、维护现代远程教育设备。

七、定期向上级党组织汇报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情况,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八、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保质保量地完成现代远程

教育工作任务。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管理使用制度

(试行)

一、建立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资产帐目,对所有资产都要分类登记入账,做到帐物相符。

二、建立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使用档案,实行严格管理,设备一律不得外借;光盘、资料等借用均要认真填写登记册予由管理人员、当事人签名。

三、购置设备及有关教育用品,要根据需要得到乡镇党委或中小学有关领导的同意,必要时要征得县委组织部的同意,做到经济实用;购置教育培训用品需由两大以上办理。

四、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要用于乡镇党员干部和学校师

生教育培训,实现资源共享。

五、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实行专人管理,专人操作或在专人指导下操作,因人为因素造成损坏和出现故障,要追究管理者责任。管理人员变动时,要办理移交手续。

六、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使用要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七、要保持室内整洁,设备、光盘等物品摆放有序。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培训考勤考核制度

(试行)

一、考勤制度

1、每次学习培训,要有专人对参加学习培训的党员干部进行考勤登记。

2、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学习培训纪律,按时参加培训学习,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3、实行请假制度。副科级干部请假须经乡镇党委书记同意,乡镇一般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请假须经乡镇党委主管领导同意,村干部和农村党员请假须经村党支部书记同意,无特殊原因一律不得请假。

二、考核制度

1、对党员干部参加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和干部年终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2、要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县委对乡镇党委进行考核,乡镇党委对乡镇机关、站所和村党支部进行考核。

农村党员于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制度

(试行)

一、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农民适用技术培训。

二、通过定期发放“需求意见卡”,了解农民对农业适用技术的需求意向,分层次、分阶段举办各类适用技术培训班。

三、实施开放式教育,定期开放远程教育教室,农民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学习培训。

四、积极引导、鼓励各种协会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为会员提供服务,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模式,形成特色产业。

五、党员干部要带头参加培训,带动农民群众通过现代远程教育途径学习适用技术,增强致富本领。

乡镇干部教育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教育;延伸;建议 

一、成立乡(镇)党校的原因及目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大力推进县乡(镇)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也是着眼于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决策。布拖县辖3个镇27乡,190个行政村。彝族占总人口数的94%。长期以来,布拖农村基层的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广大农村党员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培训,制约着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成立乡(镇)党校目的是,为农村基层的教育培训提供平台,扩大培训对象覆盖面,满足农村基层受教育培训的需求。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夯实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同时,符合布拖县情也有利于实现县委构建“大党校、大网络、大队伍”新干训格局的战略思考。 

二、布拖县乡(镇)党校模式的基本情况 

1、乡(镇)党校的设置方式 

全县各个乡(镇)都要成立乡(镇)党校。校长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乡(镇)党校的教育培训计划等日常事务由“苏施”支部负责。 

2、乡(镇)党校的主要任务及培训对象 

乡镇党校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一般干部、村组干部、群团干部、无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农民工、“土专家、田秀才”进行分期分批地培训,并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扩大培训对象,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及普通农民纳入培训范围。为参训人员建立学习培训档案。 

3、乡(镇)党校的师资及课程设置 

乡镇党校的师资,主要是根据授课内容从县委党校教师,县级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乡镇领导干部等人员中聘请。课程设置,按照“因人施教、按需施教”的原则,注重突出党章、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种植技术等专项内容。 

4、工作要求 

(1)各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好乡(镇)党校地点,配置必要的学习培训用品,党校的标识牌由县委组织部统一制发。 

(2)各乡(镇)党校全年至少举办4期。并将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乡(镇)党建年终目标考核内容。 

(3)各乡(镇)在办好乡(镇)党校的同时,要把各村的党员远程教育站点作为基层教育培训的有益补充。 

三、布拖县乡(镇)党校模式的基本做法和工作思路 

1、充分认识乡镇党校的重要性 

乡镇党校是新形势下培养大批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基层党员干部及各类实用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县委党校的延伸和补充。要充分发挥乡镇党校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夯实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 

2、大力加强乡镇党校规范化管理 

围绕“组织管理系统化、教育培训正规化、基本建设标准化、办学理念科学化、教育方式多样化”的目标,加大对基层党校建设的投入,着力加强硬件建设,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扎实推进乡镇党校规范化运行。 

(1)不断完善办公设施。围绕党校教育特点,按照庄严、大方、朴实的要求进行环境布置,悬挂党旗,张贴日常规章制度。乡镇党校应配备一定数量的适应教学需要的图书资料及党报、党刊,建立完备的档案资料,并结合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建设,配置必要的电教设备。 

(2)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党性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各级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专兼职教师授课。 

(3)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乡镇党校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乡镇党委副书记具体负责。

(4)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按照“因人施教、按需施教”的原则,以“三学三强”基层党员素质提升工程为专项内容开展培训。 

(5)形成长效办学机制。坚持常年办学,各乡镇党校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不少于2期,每期不少于3天。 

3、加强对乡镇党校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 

各乡镇党委要把规范乡镇党校运行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日常性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不断推进乡镇党校科学化建设。 

(1)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对党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每年年初要向县委组织部报送培训计划、年终要报送专项工作总结。 

(2)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对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要求和本地实际,制定周密的教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3)县委组织部将委托县委党校对乡镇党校进行业务指导。 

(4)各乡镇党校建设情况将纳入年终基层党建责任目标考核。 

三、布拖乡(镇)党校模式取得的成功经验 

1、优化和整合全县干部教育教育资源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利用乡(镇)党校模式,县委党校派出较强的师资力量去乡镇党校任教,既整合了师资力量,又使县党校的教师有更多近距离接触乡镇的机会;真正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佳整合的良好格局。 

2、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确保完成大培训任务的需要 

举办乡(镇)党校,承担相应的培训任务,确保基层党员干部享受同等质量的教育,保证干部大培训的质量。 

3、降低布拖学员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的需要 

乡(镇)党校正常运转起来后,可以扩大县委党校的培训规模,加强县委党校教师对乡镇情况的了解;可以树立乡(镇)党校所在乡镇的美誉度、知名度,有助于打造区域性中心;可以扩大乡镇党校的影响力,提升其地位,促进其硬件与软件条件的改善。 

4、从乡(镇)党校整体情况看,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果良好,受到学员普遍的好评 

四、乡(镇)党校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我们的建议 

1、乡(镇)党校运行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在施教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员反映学制太短;办学针对性不够明确;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力度不够;(2)硬件建设投入不足,还不能满足学员需要。 

2、进一步搞好乡(镇)党校建设 

(1)增强乡(镇)党校意识,加大对其工作重视力度。要主动将乡(镇)党校工作纳入正常议事日程,自觉放进工作总盘子中,不使出现疏漏或“两驾马车”各行其道的现象发生。加大对其的领导与支持力度,加大必要的硬件建设投入力度,真正使乡(镇)党校建设成为各乡镇有影响力、辐射力的“干部教育培训中心”。 

(2)乡(镇)党校运行模式应更科学、合理,逐步走向规范化。要利用运行积累的经验,积极认真地研究乡(镇)党校的准确定位和运行模式,使之更加科学、合理、规范。 

(3)大力加强乡(镇)党校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各地实际,建立起一支以当地乡(镇)领导和“土专家”、“田秀才”为主的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 

(4)加大对乡(镇)党校管理督察的力度,深化乡(镇)党校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乡镇干部教育培训总结篇5

培训格局力求“宽”。在培训格局上,县乡(镇)党校力求突破原有党校“小课堂”干部培训教学的局限,要努力构建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即纵向建立由“县委党校-乡镇党校-示范基地(中心、专业协会)-党员示范户(党员种、养殖大户)”构成的四级培训体系;横向形成部门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联动发展的基层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即形成“大党校”、“大培训”的格局。积极完善以县委党校为中心,现有的乡(镇)党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示范基地、党员示范户互相补充的新型党校培训体系,以构建起“大党校“适应“大市场”的格局。

培训面力求“广”。县乡(镇)党校在重点培训乡(科级)领导干部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包括县乡镇党政部门的党员干部、村干部)的基础上,县乡(镇)党校力求把教育培训对象还要拓展到县域范围内的全体党员以及各类人才上,营造人人皆可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材的良好环境。上级党委、有关部门应对县委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乡镇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农村示范基地(专业协会)培训的主要对象、党员示范户(党员种、养殖大户中心户)培训的主要对象等作出明确的规定,进一步拓宽培训面。

培训内容力求“实”。在加强政治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县乡(镇)党校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管理知识、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比如××县各类培训应该结合本县矿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加大对矿业技术工人的技能和少数民族劳动力的“双语”等方面的培训。此外,还要结合本地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实际,加大对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满足本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而为农牧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班次设置力求“新”。在培训班次的设置上,县乡(镇)党校要有所创新。县委党校的班次设置,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增设村(社区)“两委”主要干部、党员致富能手、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专业协会骨干、农村中介组织负责人等政治理论专题培训班。乡镇党校培训班次设置,要求办好乡镇机关党员及干部职工培训班、村(社区)干部培训班、农村基层党员致富能手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农村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专业协会骨干人员培训班等。同时,要求依托本地专业协会、党员示范户,开展各种农村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班,重点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以及青年农农民的培训。

培训方式力求“活”。在培训方式方法上,要力求“新”,做到“六个结合”:即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老师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统一安排培训内容与“菜单”自选相结合,长期常规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单一培训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的不同,推行案例分析、研讨交流、专题讲座、学员论坛、现场教学、情景模拟、问答辩论等多种培训方法。积极推行党校固定课堂、流动课堂、专业协会的基地课堂、农户家中的农家课堂与县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多种课堂”的教学,为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类别的学员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近几年,特别是20*年以来,阿勒泰地区各县(市)党校还加大干部培训经费的投入,选拔大批青年干部到内地培训学习。××县每年也从财政专门列出专项资金,加大对干部的培训经费的投入,到目前为止,已选派了百余名干部先后多批次赴自治区农大和浙江大学等进行脱产中、短期培训学习,使自身的能力得到了强化和提升,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培训资源力求“丰”。一是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二是完善办学基础设施;三是加强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和实习基地“三库一地”建设;四是积极与县有关部门协商,邀请地区、自治区等上级的专家、教授来实地授课。

20*年以来,××县开设“××讲堂”,邀请了十余名疆内外的专家、教授来讲课,进一步转变了广大干部思想观念,为加快××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县乡(镇)党校要把握好改革的内容和重点,明确改什么;要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定怎么改。必须建立培训经费投入机制,要以为政府投入为主、党费增加支出的机制;要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党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并要合理确定培训对象和安排班次。县级要党校立足于实际,扎实推进改革。从阿勒泰地区县(市)党校的目前状况来看,县党校的建设仍有不少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进:在教学上,存在理论教学多、研究问题少;专题讲得多、系统教得少;灌输式教学多、互动式教学少等问题;在管理方面,存在领导班子不健全、学校硬件建设比较落后、师资队伍人才匮乏、经费投入不足等现象。乡(镇)党校建设也待进一步加强。首先机构要进一步健全,配齐班子和兼职教师;其次完善培训制度、培训内容设置;第三,积极推行固定课堂、流动课堂、专业协会的基地课堂、农户家中的农家课堂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多种课堂”的教学,努力发挥好乡镇党校的作用。

乡镇干部教育培训总结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提高全县广大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今冬明春农闲的有利时机,切实抓好对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教育培训,现就**年度全县农村党员干部“冬训”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今冬明春的农村党员“冬训”工作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立足全县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实际,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集中开展政策形势、党建理论、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等知识的培训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文化、科技和道德素质,充分调动全县农村党员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二、主要任务

农村党员“冬训”的主要任务是:搞好五项专题教育、开展两项评议、深化一项活动。

(一)五项教育:即党的十七大精神、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科技文化法律知识的学习教育。

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教育。要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着重引导他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七大主题、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理解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不断提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际本领。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示范表率作用。

新专题教育。要深入开展学习新、贯彻新、遵守新、维护新集中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党员权利义务,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员意识,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教育。要着力向农村党员、干部讲清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新形势,讲清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目标要求、指导方针以及各项战略举措。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紧密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进程。

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专题教育。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任务和工作目标,绘就了今后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要组织党员、干部了解把握今后五年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思路和重大举措;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投身到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中来。

科技文化法律知识学习教育。要在解决好农村党员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观念等问题的基础上,把熟练驾驭市场经济、善于把最新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重点,切实加强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尤其是要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学习教育培训力度,与组织开展的“科普之冬(春)”等项活动相结合,着力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使广大农村党员切实承担起宣传、动员、组织和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职责。

组织开展五项专题学习教育活动时,要通过专题宣讲、召开会议、座谈讨论、研讨交流、电化教育、现身说法、参观考察、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丰富学习教育内容,创新学习教育形式,增强学习教育效果。要突出重点,切实抓好村组党员干部和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党员、复员退伍军人党员、离退休党员和外出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扩大“冬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了提高学习教育培训效果,县上将开展“五个一”活动,即:组织宣讲团分赴各乡镇开展一次乡(镇)、村社干部、农村骨干党员参加的十七大精神学习报告会;组织农村致富典型分赴各乡镇开展一次现身说法活动;组织县属涉农部门开展一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乡镇组织乡农技、畜牧等技术人员开展一次农业实用科技知识专题宣讲活动;各村党支部至少举办一次十七大精神和农业实用科技知识专题宣讲活动。

(二)两项评议:即村“两委”干部述职评议和农村党员民主评议。

“冬训”期间,要安排一段时间集中对村“两委”干部和农村党员进行民主评议。村“两委”干部的述职评议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以及工作作风、工作实绩、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情况。各村党支部要按照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通过述职评议,使“两委”干部评出团结、评出干劲、评出凝聚力。届时,乡镇党委要安排领导班子成员或驻村工作干部深入各村,结合村班子换届考核,通过大会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干部评议效果。

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是从严治党,提高党员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方法。要结合《农村党员先锋卡》管理制度的实施,着重引导党员从党性原则、思想道德、宗旨意识、致富本领、遵纪守法等方面的现实表现来进行评议。评议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做到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实事求是,开诚布公,注重实效,重点评两头、促中间。要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对经评议为优秀的党员给予表彰奖励,对经评议为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的党员,采取必要的教育和处置措施,进行组织处置,畅开“出口”,纯洁党员队伍。处置要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方法恰当、手续完备。对被劝退和除名的,党组织要注意做好思想工作。

(三)深化一项活动:即“党员亮身份,建功新农村”活动。

在“党员亮身份”方面,要根据《党员先锋卡》考评结果,对评议为合格等次的党员户挂上“共产党员户”的牌子;从悬挂了“共产党员户”牌子的合格党员中评选各方面表现突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好的党员户挂上“党员先锋户”的牌子;从优秀党员户中评选“双带”能力强的党员户挂上“党员模范户”的牌子,通过层层评选挂牌,充分激发农村党员干事创业、遵纪守法、模范带头的先进意识。在“建功新农村”方面,要以“党员服务队”进村为主要载体,通过为居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在全县迅速掀起一个上下互动、声势浩大的党员义务服务热潮;要以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创业工程等党性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

三、“冬训”时间和方法步骤

这次农村党员“冬训”从**年十一月下旬开始至**年2月上旬结束,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年11月20日至**年11月30日)

主要任务:一是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学习领会县委组织部文件精神,掌握组织部对“冬训”工作的基本要求,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抓住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明确教育重点。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各乡镇党委要制定既贯彻组织部要求、又符合本乡镇实际的“冬训”工作方案,让每一个党员明确开展“冬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重点、具体要求。三是全面部署“冬训”工作。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部署“冬训”工作,做好“冬训”的组织工作,尤其要做好外出党员和流动党员的通知工作,确保参训率。

(二)集中教育阶段(**年12月1日至2月5日)

主要任务:一是抓好党员的五项专题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培训手段,采取集中学习、开展宣讲、座谈讨论等行之有效的方式,集中抓好党员的教育培训,做到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二是抓好民主评议。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搞好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的民主评议。三是深入开展“党员亮身份,建功新农村”活动。四是推动当前农村工作。广泛发动和依靠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采取有利措施,狠抓冬季农业生产和春耕备耕工作,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小康建设等重点工作,按照县、乡提出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认真组织开展讨论,制定出符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计划,为2008年工作打好基础、开好头。

(三)检查总结阶段(**年2月6日至2月10日)

主要任务:搞好检查验收和总结工作。采取听汇报、查记录、实地查访等办法,层层做好检查验收和总结工作。

四、“冬训”的组织实施

“冬训”工作由各乡镇党委牵头抓总,各村党支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农村各级党组织要加强领导,明确目标,靠实责任,确保党员“冬训”不图形式、不走过场、扎实有效。“冬训”期间,建立了党建工作联系点的党员县级领导,选派的驻村挂职干部,要严格按照县委办发(**)55号和县组部发(**)69号文件的部署要求,及时深入各包挂村、社区和企业,围绕工作职责,认真调研,指导工作,解决难题,培训典型,引导群众,力争把联系点抓成示范点、实践点、创新点。各乡镇党委委员也要在所属的村、单位、企业建立联系点,围绕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企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重点环节,帮助联系点进一步寻找差距,理清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冬训”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乡镇党委要加强督促检查工作,定期通报工作情况,每10天向县委组织部汇报一次冬训工作进展情况(11月20日、30日、12月10日、20日、30日、1月10日、20日、30日、2月10日为每期截止日期);进展情况可采取信息、简报、典型材料、经验做法等多种形式上报。县委组织部将组织人力定期检查各党委冬训进展情况,确保冬训工作有安排、有措施、有检查、有落实,有声有色。同时,“冬训”期间,负责联系帮扶包挂工作的县直各部门单位要深入开展“回头看”,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查缺补漏,限期补课,各乡镇党委也要对市、县部门单位帮扶情况进行认真总结。

乡镇干部教育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仪陇县;村干部;教育培训

建成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村一级基层管理者,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是党中央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者和实施者,他们担负着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村干部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正因为这样,《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为此,要切实做好村干部的培训工作,广泛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一、村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

仪陇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低山与川中丘陵的过度地带,是元帅和张思德同志的故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中国革命做出特殊贡献的革命老根据地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幅员1767平方公里,辖56个乡镇,920个村(居),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112万,其中乡村人口92.86万人。现有各类村干部1千多人,经过党校培训的乡镇村干部,目前仅有新政镇、合作乡、永乐镇及永光乡等四个乡镇,受训人数仅147人次。显而易见,各级党委、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村干部在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参训人数来看,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仪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出发,总结研究村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村干部培训力度和规模,进一步创新村干部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当前仪陇经济社会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二、村干部的结构和特征有新变化

近年来仪陇县村干部的来源和素质结构有着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村官逐年增多。随着国家政策的逐年落实,大学生就业的导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众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并没有留在条件十分优越的大城市,而是通过考试陆续来到了基层第一线——农村工作,有的担任了村支部书记或副书记,有的担任了村主任或村主任助理,还有的在村上一些集体组织任职。此项计划的实施,为村干部的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工作的活力,同时有效地改善了村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其次,文化程度显著提高。据统计,每年通过三支一扶考试进入到全县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在基层一线锻炼了一段时间以后,有的通过努力考取了乡镇公务员,有的则成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再次,年龄结构呈两极分化。根据我们对已经来党校参训的147村干部进行的统计,结果表明:在这147名培训学员中,平均年龄47岁,最大近60岁,最小的只有26岁,其中,45岁以上的占到近一半左右,年龄结构明显呈现两极分化。

通过以上村干部结构的新变化和特点,使得我们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同时也给我们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三、村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干部培训工作在仪陇县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仪陇县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逐渐意识到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对村干部培训工作落实的还不够到位,但是,面对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逐渐对村干部进行分批次轮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村干部培训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

仪陇县是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截止2011年底,全县的财政收入不到4个亿。有限的财政收入除去每年的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外,仅仅只能对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和县级机关单位的部分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没有被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范围内。因此,这些年来,全县一大批急需培训而又无法顺利实施培训的矛盾始终无法化解。

(二)地方主要领导对村干部培训工作不够重视

目前,仪陇县还未摘下部级贫困县的帽子,这一压力促使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依然放在经济建设上,大力发展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实施项目推动,把仅有的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而村干部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的持续关注和支持,同时又不能达到经济效益的立竿见影,自然就被地方的主要领导给忽视、给弱化。

(三)村干部培训模式单一,培训质量不高

县级党校目前的培训是一种计划调训,时间短、针对性不强,往往不能满足像村干部这类专业性较强的培训模式。所以,通常表现出来的情况就是,走走过场、走走形式,真正从课堂上获得多少实质性的内容得不到保障,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构建和谐农村对村干部的新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四)教学新手段、新方法的运用尚欠缺

从教学方法看,多数课堂教学依然还是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缺乏与村干部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互动式教学开展效果较差。从教学手段看,虽然绝大部分都使用了课件教学,但课件的制作水平普遍不高,生动形象的图片、表格运用得比较少,缺乏生动性。

(五)受地方财力所限,培训对象尚不能做到全员培训

目前接受培训的村干部主要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如新政镇,而一些经济条件差的乡镇村干部接受培训的机会几乎为零。截止目前为止,进党校参训的乡镇仅仅只有新政镇、永乐镇、永光乡及合作乡等四个乡镇的村干部。仪陇县有56个乡镇,能来参训的乡镇仅占总数的7.1%。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在今后的8年内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生活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新农村建设,而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是“领头羊”,显而易见,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还有较大差距。

四、透析村干部教育培训问题背后的原因

第一、,地方经济发展与培训需求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方面,仪陇县要发展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经济导向告诉我们:当前,我县的首要任务是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致富奔小康,因此,我们现在是倾全县的财力来发展经济;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有知识、有水平、有能力的村干部来带领农民兄弟发家致富,这些新要求促使我们要对村干部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使其更新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十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而从目前县财政来看,离我们按需施训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无法破解。

第二、对地方领导政绩考核仍然停留在“GDP”指标上。西部地区目前还处在经济的欠发达阶段,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发展经济理所当然成为每一届地方政府首当其冲的任务和必然使命,上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通常把地方经济发展的指标和干部政绩的考核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考核体系导致地方政府领导的注意力聚集在“GDP”上,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比如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三、村干部教育培训的制度机制不完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村干部的培训任务主要由县级党校、行政学校承担,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村干部如何培训尚无明确的规定,地方党委、政府也没有具体的村干部培训规划,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激励约束机制与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同时,受社会上“官本位”意识的影响,县级培训机构对中青年后备干部班、科干班、乡镇领导干部岗位进修班非常重视,而村干部由于层次低、培训时间短,因此对其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第四、以教学为中心,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感不够强。受职务晋升、职称聘任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党校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行政化”倾向,教研人员普遍都向行政序列靠拢,坚守教学岗位、潜心研究新农村建设、着力改进教学方法的动力明显不足,教学的中心地位逐渐削弱,从而制约了党校的阵地、熔炉和智库作用的发挥。

五、探索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途径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增强领导重视程度

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建设,是做好村干部培训工作的基础。只有不断建立健全村干部培训体制,用完善的体制来约束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与导向,才不会形成因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意志转移而转移的局面,才能使村干部教学培训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地方政府的领导重视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其培训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才能真正成为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撑力量,才能全面实现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新任务。反之,我们将举步维艰。因为,在当下的体制中,领导的重视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开展和事业的发展,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很多事情和工作便没有办法开展下去,这是国情,更是事实。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用完善的制度来管理和约束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领导对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第二、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保障力度

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的制度、机制建设,加大村干部培训经费保障,是解决村干部培训工作最具基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要把村干部培训上升到制度层面,把村干部培训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结合、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出台地方性法规,制定培训规划;把村干部培训经费列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形成村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逐年加大对村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使村干部教育培训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出村干部在基础一线的“领头羊”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一针“强心剂”。

第三、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培训方式

仪陇县是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大县,根据这一特征,我们在对村干部培训时,应该采取多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利用党校教师给他们讲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结合村干部的工作性质,外聘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专家来传经送宝,同时要拓展培训方式,把理论教学和实地考察充分结合起来,把课堂上讲的理论性的东西,用实践来验证。每一期培训班都要安排时间参观考察,带学员们实地参观一些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成绩的示范村,让这些示范村的干部向学员们展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和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从而拓宽大家的眼界、开阔他们的视野。

第四、创新培训理念,改变传统思维定势

新思维决定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按照中共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审视和谋划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实现“四个转变”,即培训规划由城乡分治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培训对象由重点培训向全员培训转变;培训要求由传授知识为主向提升能力为主转变;培训方式由封闭型的一般培训为主向开放型的专业培训为主转变。同时,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在原有基础上对培训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把基础理论和党性教育、村级管理必备制度、形势政策与中心工作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课程设置。

综上所述,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具体实践中,要根据我县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使我县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日趋完善,力争再上一个新台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展望—建设革命老区经济强县理论研讨文集[M]中共仪陇县委宣传部2010,12.

[2]朱浩,张日新.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干部培训:韩国的经验和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10,(7).

[3]彭小宁.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05(上).

乡镇干部教育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43-02

为全面深入了解湖州市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情况,进一步推进全市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近来湖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了湖州市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调研组,对全市三县两区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发展现状、办学成绩和面临的困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湖州市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

湖州市成人教育培训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湖州市通过政策推动、统筹协调、健全网络等措施,使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围绕新农村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和文化建设大繁荣这三个主题,不断整合资源,形成了“5个县区职教中心+57所农村成校(成人学校)”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富有地方特色的成人教育培训新格局。

1.落实管理制度,组织领导不断加强。积极推进“三教(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职后继续教育)统筹”、“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致力服务于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紧密合作,推动了全市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长足发展。吴兴区现有11所成校,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确定具有当地特色项目的培训基地9个。各成校以基地为抓手,以专业户为辐射点,对农民的道德素质、生产技能、致富本领等开展培训。

2.创新工作机制,成校建设不断上档次。近几年来,全市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不断创新服务“三农”模式,大力推进农科教项目培训。全市建立了“以县区职教中心为龙头,街道、乡镇成校为骨干”的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全市农村成人教育培训阵地不断巩固,教育品牌不断形成,57所乡镇成校中有国家改革示范校2所,省级示范成校28所,市标准化成校6所,仅吴兴区就拥有省级示范成校8所。据全市成教工作年报显示,2013年全市成校开展非学历培训47.8504万人次。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6.9544万人,企业职工岗位培训6.4083人(含务工农民岗位培训3.962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6597万人(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3.8143万人),其他培训26.8280万人。

3.抓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2013年全市新注册城乡成人“双证制”学员5799人,今年达到规定学分而毕业的学员为3920人,超额完成2012年省政府下达的2600名成人“双证制”学员的教育培训任务。自2010年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至今,全市已累计毕业学员13307人、在册学员7553人,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城乡居民的受教育年限做出了较大贡献。

4.拓宽经费渠道,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市教育局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全市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基础能力,教育经费中每年投入至少300万元专款用于农村成校建设,为乡镇成校统一配备了品牌投影仪、台式和笔记本电脑,全市农村成人学校的培训能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各县区教育局和地方政府也安排相应的经费,保证了各成人学校办学正常运行。吴兴区2013年共投入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经费146万余元,同时各乡政府共投入45万元用于培训及基本建设;并投资近70万元,建设乡成校建成市级规范化成人学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体制不顺,农村成人教育正走向边缘化。目前,我市成校主要是由教育部门举办,人员来自教育系统,成校与乡镇涉农部门联系不密切。从调查的情况看,各新城区农村成人学校很多挂靠在农村中小学或乡镇教育工会,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专门编制和专项办学经费较少,成人学校教师或是中小学教师身份,或是由乡镇教育总支管理人员兼职,学校自主办学、独立办学的功能被弱化,工作举步维艰。成人培训学校这种尴尬的身份,决定了它没有资格(或权威)在农民素质提升、劳务输出培训、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统筹协调功能,协调乡镇政府各涉农单位共同组织农民培训。同时,一些乡镇领导对成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存在着成校校园、校舍被挤占,实习实训基地被政府收回,设备、设施被挪用,专职教师逐步减少等现象,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正逐步走向边缘化。

2.经费严重缺乏,投入保障不稳定。近年来,一些农村乡镇由于财政缺口较大,便首先把成人培训学校作为基层机构改革的目标,独立建制的农村成人学校在许多地方乡镇的机构改革中被直接取消,使得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成为中小学或乡镇教育总支的附庸,并使原本属于政府统筹管理的成人教育成为教育部门一家管理的机构。一些县区教育部门将乡镇师训等工作转交给成校负责,乡镇中小学分流人员转到成校,成校合并的债务较多,部分乡镇成校入不敷出,办学经费紧张。

3.师资薄弱,农村成人教育培训队伍建设薄弱。在农村经济工作建设过程中,农村乡镇成人教育培训队伍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干而不专”的现象,且人数逐步减少。部分成校校长由乡镇教育总支管理干部兼任,部分乡镇成人教育负责人是由中小学校管理干部兼任,这些管理干部往往身兼多项工作。成校教师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也相当严重,成校组织专业技能培训主要靠聘请兼职教师,培训后的技术咨询服务不配套,成校基地发展后劲乏力。同时,社会轻视成教培训、重视普教的思潮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成校教师评职称,没有指定性单列指标,只得依傍普教;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没有成校指定指标;教师继续教育,很少有成人教育培训项目;成校教师福利待遇普遍低于普通中小学教师。

三、几点建议

1.建立层层责任制,确保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良好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顺利开展需要市、县(区)、乡(镇)、成人学校等各部门(单位)通力协作,建立政府领导,农、科、教、财等有机结合,确保成人教育培训的顺利开展。这是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能够发展,更有效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完善县区、乡镇、村成人教育培训三级业务管理网络。发挥职教中心资源优势,协调乡镇成校抓好农民培训。加强政府统筹,将所有涉及到农民教育的培训项目统一归口到成人教育总校和乡镇成校进行,避免盲目无序竞争,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

2.多渠道筹集经费,不断改善农村成人学校办学条件。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等各级政府陆续颁发了许多关于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文件,这些文件明确规定了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经费标准以及经费保障措施。规定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农业、扶贫等部门要列支部分经费用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中的实用技术推广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建议市人大作为发展农村教育的硬指标加强督导、检查和审计,确保政策落到实处,不打缺口。在市级以上示范成校建设一批由相关政府立项扶持的实训基地和创收项目;政府负责乡镇成校的基建、重大设备的添置,提高农村成校现代化教育培训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优秀的乡镇成校要给予大力支持,不断改善成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成校教职工福利待遇。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师资结构。强化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成校领导队伍建设。改革成校校长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成校校长要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保证成校领导班子年富力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实行校长任期负责制。其次要加强成人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林、畜、水等农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扎根农村成校,鼓励教师多渠道进修,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服务于成人教育培训的教师在晋级、评优等方面要有相关的优惠措施,实行职称单独评审。

4.改革办学机制,不断提高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水平。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要有所作为,不断提高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能力,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这就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其办学机制:强化三教(普、职、成)统筹、农科教紧密结合;强化教育、科技和农技紧密结合,探索农业、农民、农村的新需求;积极探索农村人才培养和科技转化推广的新方法与新途径,逐步形成“农民与成校、成校与企业、企业与农民之间双向需求、双向结合、双向参与”的新办学机制。积极探索农村成校办学模式,逐步将农村成校办成“示范、培训、推广”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化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单位,使得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发俊.农村成人学校实施农科教结合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07,(Z1).

[2]景民.农村社区教育概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3]焦淑明,湖州市农村成人教育创新发展的对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4,(6):953-957.

[4]章建设.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 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工作[J].新农村,2003,(05).

[5]周小华.农村成人教育如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J].中国农业教育,2004,(04).

[6]张梅芳.农村成人教育不该遗忘的角落[J].江苏农村经济,2004,(01).

[7]蔡玉新,万旭东.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向[J].中国农业教育,2001,(05).

[8]鲍福林.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职教通讯,2001,(10).

上一篇: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经纪人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