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30:18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1

2019年残疾人工作汇报

县残联

(2019年5月  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县残疾人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过来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残联全体工作人员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积极开展残疾人服务管理工作,先后被评为怀化市文明卫生单位、无烟单位,连续五年荣获XX市残疾人工作红旗单位。我县先后荣获了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全省为民办实事先进单位。

二、上级文件精神

1. 2018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20号)。2018年9月,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8〕23号),对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作出了具体要求。2018年11月,省残联、省发改委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湖南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操作办法〉的通知》,进一步部署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并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并统筹安排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及相应工作经费,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为维护残疾儿童的切身利益,切实有效落实我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当前,我会已起草了《XX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方案》(草案),并对全县残疾儿童进行了摸底、筛查,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为   名(其中0-4岁未办证残疾儿童    名,0-6岁持证残疾儿童   名)。

2.2019年1月16日,省残联下发《湖南省残疾人联合会关于第三代(智能化)残疾人证换发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今年起将正式组织全省换发工作;三代证(智能卡)及制卡机、读卡器等辅助设备将由省残联统一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厂商,县级残联直接向中标厂商订制(购);三代证工本费(具体以中标价为准)将采取分级负担方式解决,省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当前,我会已起草了《XX县第三代(智能化)残疾人证换发工作实施方案》(草案)。

三、请求解决的事项

1.请求审议通过《XX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方案》(草案)。

2.请求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康复救助专项经费   万元(经测算,共需康复救助  名,共需经费  万元,其中康复训练经费  万元、辅助器具适配经费  万元,剔除中央、省级下拨专项资金   万元,其中康复训练   万元、辅具适配  万元,实际缺口资金   万元),并安排工作经费5万元(主要为摸底,专门机构筛查、鉴定等)。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2

鉴于此,在特殊教育专业的艺术技能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艺术疗育知识,能更好地提升师范生儿童康复的特殊教育能力,促进特殊教育人才、全纳教育人才的培养。从“以美术技能入手,以美术教育为依托,以特殊教育为导向,融入美术治疗”的思路,完善美术技能课程,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朝兼具美术教育能力和美术康复能力的特殊教育、全纳教育的方向发展。

融艺术疗育的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程实践教学,依托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课程,以儿童美术技能为基础,以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美术治疗为补充,结合其他本专业有关课程内容及实践案例,充分提升学生在特殊教育、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中开展艺术疗育的美术课程开发、教学、康复的综合能力,使之具备更好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1完善美术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美术教育与美术治疗的相关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

在美术教育中,儿童借用一定的美术媒介物进行感知与表达,一方面可以起到美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更能起到协调全身器官的增进作用,也就是能起到一定的疗育作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Paletta认为带有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课程可达成的目标有:“(1)发展手部操作技能;(2)发展动作的模式;(3)发展社交沟通的能力;(4)能从控制媒材和工具的使用上,获得掌握环境的能力……”

1.1结合特殊教育专业的职业需求,优化内容,聚焦核心结合特殊教育特点、学前儿童特点,重新审视美术技能的教学内容,删去与儿童美术教育、儿童教学环境创设无关的内容,如素描;强化简笔画的默画能力、儿童故事创编能力,结合儿童美术教育理念进行补充强化,简笔画只能作为教学工具,杜绝教儿童简笔画这一损害幼儿自我表达及创造力的弊病;优化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征的儿童绘画技法,如在某些技能性较强的画种(中国画、水彩画等)中,弱化“技术、技法”,而是在领略其材料特性后进行变通,突显游戏体验式、趣味性的教育方式;玩具、教具制作要遵循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弱化复杂的纯手工内容,同时结合玩具、教具的设计,梳理其教育、康复功用,思考一物多用的路径,强化提炼设计思路,使之聚焦核心,更好地符合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的职业需求。

1.2融入儿童绘画发展特点、儿童美术教育内容,使学之技知其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要正确进行教育,就必须正确了解教育对象,要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殊教育专业学习美术技能最终是为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服务的。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儿童绘画发展特点,帮助发现特殊儿童在同龄儿童中的差距与问题。运用图文并茂并结合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阶段儿童的绘画发展特点,为其在之后的实际运用中能充分了解对象做准备。

扩充儿童色彩心理学的内容。研究表明,色彩喜好与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关联性,孩子的心理、情绪往往能从他绘画的色彩中发现一定的端倪。色彩是发现儿童深层个性与心理特征的途径,能无形中帮助特殊教育从业者通过色彩了解儿童的内心,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或康复指导。

1.3纳入美术治疗案例与作用在美术技能教学中,使学之技知其用

在美术技能课程中结合相关艺术疗育的案例,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能充分掌握美术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结合的方式,使得“美术技能”课程内容更贴合专业。

(1)涂鸦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涂鸦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涂鸦痕迹的产生、结果及其发展,可用于诊断特殊儿童,并作为干预治疗方法。结合涂鸦技术的特性、操作形式、案例等使美术教育与美术治疗进行连接。

(2)儿童版画技术、陶艺、手工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运用儿童版画、陶艺、手工等不同材料肌理的可触性,结合视障儿童的触觉灵敏性,开展视障儿童的心理疏导疗育,结合特殊儿童激发触知觉的发展,促进内外联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从单纯美术技能的狭隘视角跳出,进入美术与特殊儿童美术疗育的广阔视角。

(3)在美术技能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特殊儿童的作品。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运用,能使职前教师以“美术技能、儿童美术发展特点、儿童美术教育、美术治疗技术与案例”多重融合的方式,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整合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材,突出特殊教育的专业性

充分将资源整合,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校本教材开发,并动态化地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使特殊教育的专业性得以更好地突显。

2.1资源积累与整合拓宽人才培养的广度

特殊教育专业是一个兼具综合性与实用性的专业,要将美术等技能课与特殊教育学、心理学、特殊儿童康复等相关课程结合,才能使其更具有职业的实用性。这就需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在积累中完善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中吸收教学案例、环境创设资料。教师更要创造条件兼任幼儿园、特殊学校的教学,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符合职业需求。另外,可结合校内的模拟课堂、校外见习期的见习笔记等,增加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资源。

2.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挖掘人才培养的深度

依托“美术技能”课程,从美术技能入手,使学生会绘画、会手工、懂绘画、懂手工材料,进而融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案例,结合儿童美术教案书写、模拟儿童美术教学,使之能进行实际的教学运用,拾阶而上,融合美术治疗技术与技术运用、配合案例分析,使之懂得特殊儿童美术治疗,最后结合见习、实习、研习的“三阶递进”,使课程的运用层层深入,提升康复教育的实践能力,充分挖掘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度。

另外,为满足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发展,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可增设与美术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传统工艺”“创意美工”等,在学习基础美术技能之外,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强化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差异教学能力。

2.3契合专业定位开发教材,突出特殊教育的专业性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一方面应区别于学前教育专业,另一方面应定位在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具体实际上,参考各类教材,创造条件,编著与之契合且实用的教材,完善教材建设,更好地突出我校的特色及特殊教育的专业性。笔者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合作开发的艺术治疗实训项目,已纳入笔者编著、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美术技能——绘画》中,使之更好地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实际,并借鉴职前职后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多年经验,使其更符合专业需求。教材的模块一“美术鉴赏与儿童美术教育”、模块八“拓展美术治疗”两个章节,从理论层面上介绍了相关美术教育理念及美术治疗的应用,弥补了其他教材“重技能、轻理论,重技术、轻专业应用”的不足,使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能更好地满足职后需求。

2.4构建“评价—反馈—改进”课程建设的全循环

结合特殊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素质要求(毕业要求),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对职后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随访与调查,对用人单位的职后教师的能力测评及反馈用于课程建设与修正,以此深入了解职后需求,从而不断完善课程、不断推进课程建设。

3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重要环节。考核方式更具有引导、激励学生及诊断教学的作用。美术技能课程是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有优劣无对错、具有审美技能多样性的艺术类课程。因此,评价方式要打破终结性的评价,而采用科学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结合我校专业《基于反思的形成性课程评价工作指引》的形成性课程评价框架,从本课程特点出发,从实施层面推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课程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将学习成果评估与反思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推动学习与评价之间的信息反馈,强化联系性反思,将各层级学习目标要素纳入反思过程,并使其成为考核的一部分。

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评价贯穿全程。多方位的综合性评价,结合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实际理论、实践、运用得到了全面体现,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终结性评价又是教师检测重点内容、强化学生自我学习的方式。终结性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来说,是“锦”上添“花”。

考核方式采用师生共同评价,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方式,同时穿插其他相关学科教师评价等多形式、多方位评价,引导学生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评价内容根据螺旋式上升的梯形难度有序开展,以美术知识技能考核为主,以多样化内容为辅。

4加强美术、教育、康复学科之间的衔接

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程的学习最终是服务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的,因此,在与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康复教育等相关课程进行学科融合实践的设计,使学生学以致用,为培养职后教师在岗位的实际运用的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结合课程“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中艺术治疗、心理学理论与美术治疗、儿童绘画心理,强化特殊儿童康复理论基础。美术技能中的涂鸦技术、儿童版画、儿童手工结合课程“融合教育活动设计”“康复活动设计”进行教育、康复活动设计,由两门课程教师共同拟定作业要求、评定标准,并共同指导,以符合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教育、康复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色彩心理、绘画心理分析结合,更是心理学与美术学的碰撞。另外,美术技能课中的音画转换项目设计,将音乐听觉的节奏、情绪转化为视觉的节奏、情绪,也是拓宽特殊儿童联觉感知的康复手段。

特殊儿童的康复,它需要知识的互通和融合,需要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的知识衔接,多学科间的共同协作,有利于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

5校企联合共同培育,增加实战经验

增强与校外的紧密合作,增设共同培育项目,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幼儿园、特殊学校、康复机构等建立“医教结合”“普特融合”的教学平台,通过校企双向培养、师生共同学习等方式将美术技能、美术治疗融入儿童美术教育、特殊儿童康复的实践,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5.1学生入企,强化实践实战能力

增加以美术技能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康复实践课时,浸透到学前保教见习、特殊教育见习、跟岗实习、教育研习、毕业实习各个环节,与教育、康复、医学机构进行共同培养,使学生在“校内理论学习—校内实践—企业实践—教育研习与反思”的循环中,提升职前特教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合作企业从单纯的幼儿园、培智学校、培康学校到民政机构、特殊教育机构,再到医院儿童康复科,使学生能多角度地熟悉不同的儿童和不同的美术教育、康复模式,并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其中。结合“入企实训,校企共育、共评”的校企共育模式,使校、企、生三者合力,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接触到教育、康复一线的专业知识,又能逐步地提高美术教育、美术治疗在儿童教育、康复领域里的实战技能。

另外,通过其他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不断提高发现美术教育契机并进行随机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将实践经验转变为特殊教育理念,反之又能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实现良性循环。

5.2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入校,强化教学师资合作企业(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儿童医院)的技术骨干均是从事教育与康复的富有经验的一线人员,对岗位的技能、能力需求最为熟悉,他们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参与学校的相关教学活动,能更好地与专业岗位相衔接。同时,也能更好地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去指导、评估学生在其单位的实践活动。企业技术骨干以兼职教师、校外专家的形式进入高职院校,更是促进校企相互发展的一种形式,实现校企共赢。如我校与康复医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合作开发的儿童艺术治疗等模拟实训项目,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5.3校企合作开发服务学习课堂,强化学生在服务活动中学习、发展

根据社区的需求,与学生的课程相整合开发服务学习课堂,由学校和社区共同协商并组织学生在服务学习课堂中学习、发展。

在我校所在社区的X幼儿园,每个年级中或多或少都有特殊儿童,X幼儿园协同我校开展“趣学堂”课程。此服务学习课堂主要是让学生(职前特教教师)运用美术教育康复课、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活动,为幼儿园创设融合、接纳的氛围,并开展一定的教育康复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国画、陶艺、手工饰品的教学课堂由学生(职前特教教师)团队设计形成,并完成服务学习课堂的执教。职前特教教师在服务实践中得到学校、园方教师的共同指导,其儿童美术教育及美术教育康复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培康学校的特殊儿童更具多样性,能更好地让职前特教教师接触并熟悉其特性与康复形式。我校与Y学校共同开发的“爱生活——特殊儿童职业体验”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职前特教教师通过花艺师、陶艺师、扎染师等与手工结合的方式,借手工技艺促进特殊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提高特殊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这样的服务学习课堂中,职前特教教师是指导者,也是学习者,通过服务活动使美术专业技能、特教教育技能充分融合并投入实践。

6优化师资队伍,提升特殊教育、美术教育、美术治疗学科知识水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惑”才能解“惑”。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石。

6.1依托企业共建名师工作室,提高教师的艺术疗育实践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仅具备美术技能和素养是不够的,学习掌握特殊儿童特点、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美术治疗与康复相关的知识,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更为重要。教师走进幼儿园、培智学校,开展特殊儿童一线教育,开展美术教育康复的教学研究,提升自身实战能力,防止纸上谈兵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途径。如我校教师参与A学校的“星月萌”选择性课程“游艺康复”模块课程建设,参与B机构的自闭症儿童的陶艺治疗教学等,直接参与教学,积累教学案例,推动合作学校融合教育的同时,反馈于我校教学。

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应具备带有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技能的艺术疗育能力,通过美术、绘画、手工以促进某些特殊需求儿童的成长与疗愈,能更好地满足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职业需求。

6.2通过海内外研修进一步理解美术治疗理念与方法

在我国,美术治疗理论的提出与实践相对较晚,学习此技术较为成熟的国家的先进经验也颇为重要。2019年8月,我校选派教师到美国加州长滩大学参加“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培训项目”并研修14天,同时参访美国各类型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融合教育、美术治疗实务等内容。参加如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治疗国际论坛等,吸收更多先进理念。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并组建有共同发展目标的教师团队,才能更好地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总之,融入美术治疗相关背景的美术教育对儿童具有重要作用:借美术形式增进感知力,促进情感表达、调试情绪,传达支持性信息推进联觉产生,促进生理机能与心理发展,实现肌体训练或心理干预。让特殊儿童在美的感知中体验世界,将内心的情感物化成作品,进而使其能与作品、与他人沟通。美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是美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融合,它是运用美术创作过程对特殊儿童起到治疗、康复作用,这也是美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新趋势。

美术治疗作为未来的特殊教育治疗干预手段,一定会进入更多的康复机构、特教教育学校、普通幼儿园。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3

(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本文结合某个个案,就家庭寄养残疾儿童进行探讨,分析了家庭寄养的利弊,并就如何构架社会支持体系等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 家庭寄养;残疾儿童;个案

1 个案基本情况

案主王晓,男,8岁,患有脑瘫导致的癫痫疾病,进入寄养家庭后会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寄养家长对案主的特殊教育、康复护理知识的缺乏;案主的生理、心里、生活自理、社会适用能力的欠缺等。

2010年3月6日,社工进行三次家访,对寄养家长(爸爸、妈妈)进行心理疏导,运用真诚、同理心取得信任,经评估后可以让案主进入寄养家庭。

案主喜欢听故事、爱看电视、滥打电话,有时候任性发脾气,摔东西,和小朋友玩耍时性格孤僻。

拥有的支持网络:社区居委会、义工、医院、学校、福利政策等社会资源。

2 存在的问题和需要

第一,因脑积水导致癫痫,经常发病,右手和左脚无力,走路不稳,有时出门需坐轮椅,需要良好的治疗和康复。

第二,任性孤僻自卑,缺乏耐心,缺少朋辈支持,需要专业面谈、情感支持,建立朋辈关系。

第三,因疾病原因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理解能力较差,需要对其进行注意力训练。

第四,案主滥打电话、摔东西等行为需用认知行为模式帮助改善,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

第五,案主身患残疾不能接受义务教育,应满足特殊学习的需要。

第六,社区资源、医疗、政策支持不足应有社会系统的支持,满足儿童社会化的需要。

3 目标

3.1 短期目标

案主获得寄养家长的情感支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纠正案主的不良行为。

3.2 长期目标

增强案主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加强与单位和医院的联系,使案主身体获得一定的治疗与康复;积极寻求教育资源,促进儿童社会化;协助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增强社会功能。

4 服务计划与实施

人本治疗模式强调人的本质是好的,有改变的潜能,以创造和谐,接纳和真诚合作的辅导关系为中心,要关注案主本身的发展,帮助案主开发其内在的资源,发挥优势视角,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针对案主滥打电话、摔东西的行为,通过正负强化方法,改善案主的行为模式。设计一些提高孩子适用能力的游戏,让案主和小朋友一起参加游戏活动,提高生活能力和环境适用能力的提升,建立良好的朋辈关系。让家庭成员学习科学的康复护理知识,利用姐姐当幼儿老师的优势,给案主讲故事、唱儿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案主的健康成长,增强案主的学习能力。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在案主身体许可的情况下为其提供特殊教育,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同时联系义工利用休息日和节假日来案主家中探访,帮助案主做康复训练、陪护看病等,社工和义工及家长互留电话,相互交流和沟通,能准确了解案主的病情和动态,为案主提供科学的服务。通过与单位和医院的联系,确定手术方案后进行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

5 过程评估

5.1 案主与寄养家长方面

案主及寄养家长开始时还对社工抱有怀疑的态度,在初次面谈时沉默,由于社工的专业精神获得信任,积极配合社工开展工作,并主动要求家访。目前,案主的情绪稳定,行为有所修正,自立能力和环境适用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身体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需要医疗资源的介入。

5.2 社工方面

社工以专注倾听,适时的自我表露,疏导案主及寄养家长的不良情绪,不断表扬案主的进步,肯定家长的付出,以真诚的态度表达同理心;案主发病时及时送医院治疗并且协助陪护,积极寻求资源支持。

5.3 不足之处

第一,社会工作职业属于刚起步状态,我们能够熟悉并掌握利用的资源有限,在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方面有一定的困难。第二,适合案主接受特殊教育的问题尚未落实,案主进入特殊学校学习比较困难,因为经常发病、自理能力较差等因素。

6 结案及已达成目标

2012年11月,由于案主的病情需要手术治疗,因此将案主及相关资料送回单位,由单位安排相关事宜,根据手术治疗和康复护理的实际情况,或继续回归原寄养家庭,或安排收养,社工继续跟进。

为解决案主爱打电话及摔东西的习惯,通过耐心劝诫和沟通交流,现在有所好转。通过亲子游戏、小组活动,建立了良好的朋辈关系。现在案主能帮助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学习了一定的生活自立技能和简单的劳动技能,逐步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提高了生活和适用环境的能力。

社工积极与单位配合,为案主联系医疗资源,进行手术治疗。

7 专业反思

7.1 社会工作专业化

社会工作专业化介入有利于儿童福利机构从行政管理机构向专业化服务型机构转变,其专业价值观和工作方法对该机构的管理模式、服务技术和医疗康复的改变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儿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社工专业队伍的培训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岗位制度。

7.2 提升社会工作和整个儿童福利机构的专业化

残疾儿童的健康发展涉及到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教育,每种服务形式在目前均有着专业化提升的空间和需要。社会工作预防、发展功能的实现和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教育功能等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效能。

7.3 构架社会支持体系

家庭寄养给儿童带来的益处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认同,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我国家庭寄养的对象主要是有特殊需要的残疾儿童,他们在入托、就学、康复、技能培训、行为纠正、心理补偿等诸多特殊需求不是寄养家庭有能力解决的,这需要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深入参与家庭寄养的服务和协调、监督和管理,形成机构、家庭、教育、卫生、社区、当地政府共同支持的良性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为残疾儿童创造美好的幸福家园。

参考文献

[1]郭倚铭.回归家庭,感受温暖——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现状及问题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4,24.

[2]江秀娜.儿童福利社会化视角下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探索[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3.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 儿童孤独症;康复花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医院为了使病人获得全面的康复,除了要对他们进行身体上的治疗,还要从心理上给予健康的疏导。而优秀的景观设计在调节人们的生理以及心理方面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由于景观形象具有直观的物态性、四维的时空性、全面的通感性,因此,它对人们的大脑皮层和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能够对患者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1]8如何让医院通过景观的设置辅助患者治疗,对他们的全面康复起到有效作用,成为目前医院建设有待思考的问题。

本文试以昆明市延安医院为例,从对其调研入手,通过相关资料的梳理,深入探讨针对儿童孤独症康复的景观设计,并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一、对昆明市延安医院景观的调研与分析

本研究的调研地点,选择在昆明市延安医院。如图1所示,笔者的调研将按照该医院入口处、门诊楼大门口、一级车流通道、住院部门口以及住院部楼下广场的顺序进行。

医院大门入口开口狭窄,配有供人休息的长椅以及张贴医院新闻的展示窗,有两个吸烟处。绿化带的植物种类与数量比较丰富,高大的乔木和灌木丛交相辉映。医院门诊处入口(图2)的主要功能是用以人员流通,所以这里布置了大片的步行道和集散空间,利于人流的出入。这里绿化带的设置相对较少,大部分种植的是喜光不耐湿的银杏和杉木。出入住院部的一级车流通道宽敞通畅,利于人群疏散和车辆进出,左右均种植了灌木丛,利于病人平时散步和散心。但其弊端是,由于此处车辆出入较多,车速较快,如果有行动不便的病患在此活动,可能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住院部的门口通道则较为狭小,且绿化植物种植量并不多,大多以观赏性的灌木为主,留出了供人流疏散和步行的通道。但其弊端是,由于绿化植物较少,不能起到帮助病人净化空气的作用,因而不具备康复景观应有的功能。

住院部的楼下广场是整个医院最宽阔的人群集散中心,车辆可以自由出入。这里设有大面积的停车场,还有医院唯一的水景设置,整个景观设置得较小巧,由两排弧形的长廊和绿化带组成,住院部病人平时可以在这里逗留、聊天、赏景。其绿化的覆盖面积在整个医院布置中算较大的。该景观的中央是一个假山水景的喷泉,但喷泉中的水已经很久没有更换过了。可见,这处水景在整个医院中是疏于打理的,其中的绿色植物也没有得到良好的修剪、修饰。

根据以上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出,该医院在康复花园景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没有完整明确的康复花园区;2.没有系统的康复景观植物配置图;3.医院里整体绿化带布置面积占比较小,乔木和灌木的布置占比大约是4:6,不符合视觉上的审美;4.观赏性的灌木种植较多,几乎没有种植花果树,在嗅觉上并没有达到清新空气的功效,没有运用到康复景观的设计精髓;5.绿色植物和水景景观疏于打理。

二、儿童孤独症分析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爱儿童健康就是关注我们民族的未来。所以,在康复花园这个大课题下,笔者尤其关注儿童和康复景观的联系,因而将儿童疾病与康复景观建设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讨论。而儿童情感的缺失和心理疾病又是儿童疾病里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对象,所以笔者将本次研究的范围缩小到针对儿童孤独症患者在康复花园中治疗的景观设计。

儿童孤独症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大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缓慢问题,其病例每年约三四万起,据近年的报道,似乎还有增高的趋势。儿童孤独症临床表现为:1.语言障碍:沉默不语或使用语言功能的时间少,病发儿对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的感受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2.社会交往障碍:病发儿无法与别人正常社交,患者表现为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不期待与他人的肢体接触、喜欢独处,不喜欢与同龄儿童玩耍;3.兴趣缺失和行为方式障碍:患者对游戏、玩具均不感兴趣,反而喜欢玩单一性物件,如小木棍、观察大自然等等;4.智能障碍:大多数患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碍。

目前,孤独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一般分为物理训练方法和药物治疗。对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应该因材施教,不同的案例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使患者活泼起来,主动接触社会,提高自身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技能和生活技能。孤独症儿童在幼儿时期一般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更应该在康复花园中接受教育和训练。成功治疗的患者可以回到学校和同龄儿童一起生活学习,未被治愈的患者就要留在康复花园继续接受康复治疗。

三、从“四觉”入手进行儿童孤独症康复花园的景观设计

笔者试以昆明市延安医院的改造为例,主要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四个方面入手,构思适于儿童孤独症康复的景观设计方案。首先,将现有医院场地平面图中的水景花园以及正在施工的住院部中间的长方形场地作为改造基地(图3)。如图4,在基地一水景小花园中,可以用立体篱笆花墙将景观花园围绕起来,既美化环境,还可以作为一种隔断。选择不同色彩和质感的植物经过合理的搭配之后,可以形成不同的独特的效果。质感和色彩不同的植物可以刺激以及加强人的视觉、触觉功能,玫瑰、薰衣草等植物独特的气味可以使人的心情舒畅。在基地一的中心,设置喷泉是因为水是生命源泉的重要自然元素。喷泉婀娜多姿的造型、欢快跳动的水花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精神振奋,但在此处设计中要考虑到儿童的安全因素,其水体设计的高低尺度要较为合适,要在儿童使用的安全范围内。

卡普兰理论认为,参与到自然环境的程度越高,复原效果就越好。[2]26在植物配置方面,景观花园多采用松科、柏科、樟科、银杏科、木兰科等植物,这些植物对结核杆菌等病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银杏、臭椿、构树、悬铃木能在昆明的地理环境中能挥发抑菌物质,推荐大范围使用;香樟、珊瑚树等挥发量相对较小,可以根据设计需要搭配使用;喜树、三尖杉、长春花等有抗癌、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效;橘树不仅有防止皮肤癌、大肠癌的功效,而且其散发的清新气味和其结果的季节能引起儿童大大的兴趣;松柏类植物有清新的气味,还能防治结核病菌,且遮阴效果较好;樟树的芳香性挥发油不仅能起到净化、清新空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祛风湿、镇痛解毒的作用;银杏中的黄酮类物质则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腊梅、玫瑰、月季、海棠都能起到供观赏和活泼园子的作用。

(一)乔木配置表:

(二)灌木配置表:

如图5,在长方形的基地二中,可以采用花墙的方式将四周隔断,防止儿童跑出去产生危险。在基地二的右下方可以设计菜园子,种植小番茄、小黄瓜等,让孩子们体验种植和收获的喜悦,使他们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感,过一把当小园丁的瘾,从而让治疗生活不再枯燥乏味,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孩子们擅长使用触摸或者品尝等方法去感知新鲜事物,所以触觉元素的设置也十分重要。“游戏疗法在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中应用广泛。”[3]189在基地二的左边可以设置活动设施,将此处设计成孩子们玩闹的场地,让他们拥有广阔自由活动的草地丘壑等空间,并提供滑滑梯、跷跷板、沙坑等一类的游戏项目。出于安全考量,此处活动设施的地面均要采用橡胶防滑板拼接,在设施上也要加入橡胶防滑的软垫,防止在儿童康复过程中不必要的摔伤碰伤;在花园周围,可以采用全部围合的方法,只留有固定的出入口,以确保儿童活动在一定的可控制的、安全的范围内;出入口以及花园内的道路都应保持平坦,路面材质避免选用凹凸不平的细碎铺装,以确保使用轮椅的儿童可以顺利进出。

通过以上设计,最终可以达到如下目标和结果:1.拥有足够的遮阴。昆明四季日照充足,紫外线强烈,考虑到小孩子的皮肤比成人更加柔嫩敏感,暴露在紫外线下易被灼伤,其中心智不全的孤独症儿童尤为脆弱,所以在户外活动区域要选用可以提供大片的遮阴的树种,这方面推荐选用落叶树种;2.丰富性。儿童善于探索新鲜的世界,所以他们对色彩更为敏感。在康复花园中,适当增加鲜艳的开花植物和结果植物,可以有效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吸引力和注意力;3.互动性。将动手的园艺工作引入到花园活动中,可以让儿童在康复中体验种植与收获的快乐,有效提高康复的积极性;4.创造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的可能性,提供探险的设施、聚会的场地和体验社交活动的场所,使儿童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和医院外的世界;5.道路宽度和坡度要考虑人体工程学,不仅能为正常儿童提供方便,也能为残障儿童提供便利;6.使用活泼的色彩和具有芳香、无伤害性的植物搭配,在有益刺激病患感官和提高病患活动的机能性的同时,使花园简洁美丽、易于打理维护。

经过精心设计后的康复花园,其精致的景观营造,处处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内容,能刺激儿童孤独症患者的“四觉”,调节病人的情绪,从根本上缓解病人的压力,使他们的身体达到更和谐的状态,为他们提供最理想的自然环境以恢复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J].中国园林, 2009(08).

[2]帕特里克・弗朗西斯・穆尼,陈进勇.康复景观的世界发展[J].中国园林,2009(08).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5

(一)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到2016年,全县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残疾儿童学前3年入园率和接受康复教育训练率达到90%以上,残疾学生接受高中教育阶段的机会明显增加。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为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创造条件和机会,积极为残疾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服务。

(二)重点任务

全面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制度。健全适龄残疾儿童的统计工作制度。依托现有特教学校继续加强资源中心建设。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随班就读工作。加强全纳教育的宣传和教育。2016年,在县特教学校建立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提高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至每生6000元。在有条件的随班就读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进一步推进县特教学校试点开展职业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全县各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

二、主要措施

(一)提高全县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根据辖区内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数量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到2016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鼓励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教班。

提高县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县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规模、增加招生类别,不断提高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等残疾适龄儿童少年的招生培养能力。

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建立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机制,县教育局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每周提供一次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二)积极发展学前阶段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到2016年,在县特教学校建立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接收残疾儿童。鼓励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选择韩店镇、明集镇两处中心幼儿园开展残疾儿童随班保教试点工作。创造条件,支持初步具备就学能力的残疾少年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三)构建医教、康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立残疾儿童少年信息档案数据管理平台。县教育局、卫生局、计生局、民政局、残联等部门分别建立完善残疾学生学籍信息、残疾儿童筛查鉴定信息、残疾孤儿信息和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信息管理平台,形成残疾儿童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网络化运行机制,实现互通互联、资源共享。

加强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鉴定与指导。县教育局组织成立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和咨询委员会,聘请医学、康复、心理、特殊教育等领域专家及家长代表,根据卫生、计生部门的检测结果,提出适合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建议,实施“一人一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顾问医生制度等康教结合模式,对残疾儿童实施随访、跟踪服务。

积极开展“康教结合”实验工作。县卫生、计生、残联等部门定期派医务人员和专业康复人员到学校指导残疾儿童少年的医疗与康复工作,县教育局要组织特教师资为在校外接受康复医疗的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教育服务。到2015年,依托现有资源,力争县特教学校创建成省级“康教结合”实验学校(全省30处)。

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建设。支持县内有条件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教班。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与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探索资源共享“康教一体”的教育模式。县民政局要与教育、残联等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对儿童的福利指导,向残疾儿童提供康复、特教服务,提高康教服务的覆盖率。

(四)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2016年提高到6000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进一步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政策,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县财政支持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优先资助残疾儿童。每年安排8%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由中央、省、市返还我县的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五)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改善县特教学校的办学条件,继续充实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设备,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制度。2016年,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8人(含)以上的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要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积极探索教育和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

(六)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残疾差异大、康复类专业人员需求多、承担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任务等特点,积极争取各级支持按特教学校编制标准核定编制,及时补充专任教师,保障特殊教育学校的良性发展。全面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承担特殊教育任务的专职教师的特教岗位津贴,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为送教上门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满20年或连续从事特教工作满10年并在特教岗位上退休的教师,其特殊教育津贴纳入退休费计发基数。加强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到2016年底,全县所有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都接受至少一次国家(或省、市)级培训。

(七)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教材体系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制定的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用好新编和改编的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指导特教学校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学生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每生每月至少参加半天普通学校的活动,促进融合教育。

三、组织领导

(一)落实政府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发展特殊教育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关系到每个残疾学生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各部门、各镇街要将发展特殊教育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明确各自责任,本着特教特办、重点扶持的原则,统筹安排相关资金,合理配置特殊教育和康复资源。

(二)完善工作机制,推进计划实施。建立政府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协同推进计划实施的工作机制,落实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确保计划如期完成。县教育局要统筹制定特殊教育计划实施方案,加强对承担特殊教育工作学校的指导,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依托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等平台,加强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信息监测服务和动态管理。县发改局要把特殊教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县财政局要完善特殊教育投入政策,支持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生资助力度。县民政局要做好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抚育工作。县人社局要完善和落实工资待遇方面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支持政策。县卫生局、计生局要做好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医疗与康复服务。县残联要继续做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实名调查登记工作,加强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训练和辅具配发等工作。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6

特殊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特殊教育的思想,但是课程没有分类,谈不上有体育课程,更谈不上有体育课程标准,而这种思想正是体育课程和体育课程标准的萌芽。在我国古代尧舜禹时期,《尚书•禹典》就记载了残疾人开始参与部落文化教育活动的现象。在周代,残疾人的教育已不是一种盲目的实践,而是开始形成了最初的特殊教育思想萌芽,进而影响到儒家“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思想。近代以来,外国传教士威廉•穆恩(WilliamMoon)于1874年在北京创立的瞽叟通文馆在中国特殊教育史上堪称是划时代的事件,自此,具有近代范式的中国特殊教育学校得以出现。由于种种原因旧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极其缓慢,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经济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残疾人的教育与劳动得到人民政府的关怀,人民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和规范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兴办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都有专门的关于特殊教育的立法条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1994年,国务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行政法规,它标志着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0年,原国家教委出版了包括体育课程在内全日制智力落后学校七门课程的课程大纲(征求意见稿);2007-02-02我国颁布实施了《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该方案具体分为《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启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3类学校都设计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此外,也有康复类课程,低年级(1~2年级)开设综合康复,中年级(3~4年级)开设《定向行走》,高年级(5~6年级)开设社会适应。时至今日,随着体育课程标准的出台实施,原有体育课程大纲已经退出,但这些方案依然是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中,课程标准的变迁反映了我们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认知程度。

2建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意义

2.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指导依据和标杆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依据和标准,需要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方面为课程的实施给出清晰界定和明确指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特殊儿童,体育课程更多承担的是康复、治疗功效,该课程性质到底该如何界定?课程标准的制订该遵循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贯彻什么样的基本理念?同时,特殊儿童又分为残疾儿童、问题儿童和超常儿童,每一类特殊儿童在体育课程中该如何指导?需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程度?体育课程该如何实施?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能用普通学校的课程标准来代替和指导。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可以为该类学校体育课程进行清晰而准确的定位,可以针对特殊儿童身心特点制定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从而为特殊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实施提供纲领性指导。

2.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公平、民主化的标志

教育公平、民主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教育公平、民主一方面是指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是指教育过程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儿童有接受适宜体育教育的权利,目前用普通的体育课程标准来指导他们的体育教育,虽然他们享受到了体育教育,但却是与他们发展的实际状况不相适应的,因此也是不民主的体现。唯有构建出与他们身心特点、技能以及体能相适应的体育课程标准,他们的体育教育过程才能是公平的、民主的。

2.3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是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管理、评估的标尺

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实施是有目标、有要求的,课程实施效果如何?我们需要有合适的标尺来衡量。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本质是满足特殊需要学生身体的矫治、康复和发展的体育。特殊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完以后所要达到的发展状态,这些状态是用量化指标来展开的,是设计课程、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的重要标准。有了这些标准,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工作者就有了目标,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考核、管理、评估时,就有了可操作的标尺,能够有据可依。

3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构建设想

3.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具备的特点

3.1.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具有针对性

特殊儿童在身体、心智等方面与普通学生有一定的区别,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等特点。在设计特殊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时:首先要紧扣特殊儿童的普遍特征和规律,针对他们肌体的发育情况和体质的强弱情况来制定课标有关内容;其次,特殊教育群体涉及残疾儿童、问题儿童和超常儿童3大类,每一类特殊儿童在身体形态、身心特征、运动基础方面又有别于其他类别的特殊儿童,对应类别的体育课程在发展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评估方法方面必须完全贴合该类学生特点和需求。所以,针对性强应该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非常显著的特征之一。

3.1.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具有整体性

和普通学校相比较而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服务教育对象分类繁多、特征各异。首先,特殊儿童包括了残疾儿童、问题儿童和超常儿童3大类,其次,每一类特殊儿童又分为更细致的类别。例如:残疾学生包括了肢体障碍、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类型学生;问题学生则包括了情绪问题学生、行为问题学生和自闭症学生;超常学生又有资赋优异学生和专长学生等。在公平、民主的教育理念下,每一个特殊儿童都应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因此,体育课程标准在设计时就要尽可能考虑、包容、关注到每一类特殊儿童,照顾到所有特殊儿童,使所有特殊儿童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3.1.3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具有时限性

与健全学生身心发展相比较,特殊教育学校抓紧特殊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特殊儿童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他们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能力的潜在可能已经受到了限制,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并抓住特殊儿童发展的敏感期,促进特殊儿童获得可期待的发展,无疑会对特殊儿童未来的生活和社会适应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基于体育课程实施的基础之上以促进特殊儿童处于敏感期中潜在的能力获得尽可能的发展,把握特殊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紧抓特殊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时效性,提升特殊儿童发展的最佳效果。例如:脑部神经系统损伤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期在2.5~4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体育课程康复智力发展的效果越来越差,超过17岁则智力康复的可能性会随之大大下降。在设计制定体育课程标准时,要充分考虑每一类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发展需求以及每一个学习领域(维度)的最佳发展时期,根据最佳发展时期来制定适宜的水平发展目标和具体教育内容。

3.1.4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具有系统性

特殊教育体育课程标准的系统性有两重解读。第一,从课程理论角度来讲,课程包含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规范、完整的课程标准应涉及课程的每一个要素,应包含课程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维度。特殊教育体育课程标准首先要清晰、全面、准确的界定出课程性质和对象;然后要针对各类特殊学生制定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前提;其次,课程内容是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经验体系,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课程实施是课程的具体执行过程,即具体的教学行为;课程评价是特殊学校体育课程实施后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特殊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本身是课程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因素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都会导致课程标准不完整,无法发挥预期的作用和功效。第二,从课程的运作过程来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该是一个由体育课程方案设计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活动课程标准、教材设计与编写标准、课程实施标准、课程质量管理标准、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构成的课程标准体系。

3.2对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建构的建议

3.2.1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要以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程度为前提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尚不均衡,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的学生以残疾儿童为主,包括视力障碍儿童、听力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病弱和发育迟缓儿童、自闭症儿童等,针对残疾学生的教育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理论,师资、内容和方法较为完善;而针对于问题学生和超常学生的教育经验和理论还比较少,教育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要充分考虑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这种不均衡性,要根据特殊教育发展的程度、切合实际的制定、设计特殊教育体育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发展类型不同程度的儿童,要有不同的体育课程标准来引导,为制定个别化体育课程方案提供依据。

3.2.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应设立适应、矫正和发展3个维度的标准

适应性体育标准是在对传统体育活动修改的基础上,能够使残疾人有机会成功、自信地参与体育程度的指标描述。对于特殊儿童而言,首先是非限制性,多样性的,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了各类游戏、运动和律动,其目的在于使特殊儿童通过运动参与,改善其与环境、与人的融合度,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实施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堂,而是要通过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完成。矫正体育标准也称之为治疗性体育教育标准,主要涉及身体姿态功能性缺陷和身体机能缺陷的康复的指标描述。在身体残疾的学生中,为了弥补身体的功能性缺陷,诸如扁平足、X型腿、O形腿需要采取的专门方式和基于矫正需要的锻炼标准,对于情绪异常和行为异常的问题学生,则需制定出疏导情绪和引导行为的体育标准。发展性体育标准是通过动力性体育训练计划提高特殊儿童能力的体育,使之达到一定的水平或是接近正常学生的水平标准。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安排,因材施教。它在整体教育价值观取向下,关注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文化的平衡,遵循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和需要,结合了医学、康复、运动、健康和体育的理念、目的在于培养特殊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

3.2.3建议分阶段、阶梯式的制定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

从普通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修订来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必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调研、论证、制定、实施、修订等多个阶段,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资源和发展现状来看,每一个阶段都会很艰辛。建议教育主管部门采用分阶段、阶梯式的思路来制定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先从一类残疾学生体育领域入手,逐渐向问题学生和超常学生延伸;先制定发展性体育课程标准,然后逐渐扩展到矫正性体育标准和适应性体育标准。每一类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都要经过规范、严格的程序和阶段,从而保证课程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4结语

特殊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完成以后所要达到的发展状态和表达指标,是评价课程设计的依据,它影响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组织、实施和评价,也决定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坚持不懈地探讨我国特殊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是未来学校体育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作者:王轶喆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甄志平,毛振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体系结构与嬗变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1-9.

[2]林姝君.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

[3]盛永进.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研制刍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5(7):76-79.

[4]柯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实施研究:一种基于问题的比较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5]何玉海,王传金.论课程标准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12):89-98.

[6]王妮妮.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体系的建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8]赵斌,马小卫,陈万东.中国特殊教育的嬗变:从特殊教育到特殊教育与康复[J].绥化学院学报,2016,36(1):1-4.

[9]董艳艳,张茂聪.我国特殊教育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9(2):20-25.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7

一、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现状

随着特殊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特殊病症康复引入我国,国内许多城市陆续成立了一些以特殊儿童为主的康复机构,通过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室内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等关键词进行相关资料检索发现,现阶段对特殊儿童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疗康复、家庭需求、机构管理等方面;针对特殊儿童居住空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安全、功能、趣味等方面。相比西方来说,中国对特殊儿童的关注较为落后。美国在特殊儿童立法、评估、康复教育以及康复中心建设方面,系统且全面。英国特殊儿童早期康复训练实践始于1976年制定的《政府报告》,报告中指出:特殊儿童康复较好的可以进入正常的学校接受教育。日本针对特殊儿童病的研究也要先于我国,较为著名的研究与教育机构有筑波大学特殊教育中心、川崎医疗福祉大学临床心理学课等。我国现阶段针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研究较少,在建筑学领域出现了一些相关研究:中国残疾人网站的《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用房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华南理工大学王竹的《特殊学校的康复空间设计研究》等,对人性化理念下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设计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目前很多特殊儿童在学龄前一般因不能适应普通幼儿园的生活,而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机构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学龄期以后,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会有所提高,部分特殊儿童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还有部分特殊儿童可能仍然会留在特殊教育学校。

二、“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设计理念

在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为了带动和促进区域性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康复、全生命发展等研究工作,“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打造了一所专为有需要的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心理康复、医学康复、教育康复相融合的现代化研究中心,为心理健康教育界搭建学习研究的平台和修筑心灵的家园,为促进特殊儿童心理素质发展、提升社区特殊儿童心理康复科学研究与实践水平保驾护航。为了进一步拓展特殊儿童康复领域,提高康复效果,开辟研究新途径,“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初步探索了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相融合的治疗体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心理健康以及居住环境对其整个人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特殊儿童身心障碍导致的心理问题突出,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群体问题,对他们的心理问题以及居住环境进行早期干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关爱,完善特殊儿童居住环境,培养他们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也已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项目主要内容

针对特殊儿童在学习、生活、职业生活规划、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和居住环境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心理健康困扰,“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以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行为学为切入点,将教育环境与特殊儿童联系起来,在人性化理念下加强全面系统、科学深入的综合研究与专业探讨。针对特殊儿童的居住空间进行设计研究,需总结特殊儿童居住空间设计手法,从室内整体功能规划、物理环境、色彩环境、声环境、界面设计、无障碍设计及细部设计等方面展开,改变传统特殊儿童群体居住空间的设计理念,将智能化落实到特殊儿童心理、生活层面,优化智能系统,将特殊儿童抵触新科技的心理降到最低,并结合实际改造项目进行项目设计、分析、验证,归纳项目研究成果,进而深入推进。

四、“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项目实施目的及意义

(一)目的

随着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特殊儿童群体教育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服务率仅为4.53%,这与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为80%”的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及早发现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及时提供能促进其身心发展的学前融合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视这群具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们,他们与普通孩子一样拥有平等的爱与未来。政府、社区、家庭都是社会的主体,为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带来的《建议系统修订完善随班就读相关办法促进提升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的提案提出,能更加系统地保障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我国特殊儿童群体数量急剧增长,他们接受教育、医疗康复训练迫在眉睫;同时也要防止特殊儿童因外部环境因素而影响自信心,从而引发心理疾病。对特殊儿童居住空间环境进行研究与实践,有助于以往的传统设计建构,以“特殊儿童群体”为核心,建造出适合他们的学习居住空间。

(二)意义

此次项目研究不是一种普通的康复中心设计模式,而是以“特殊儿童”为核心,探索出适合他们生活、学习、玩耍的居住空间,给特殊儿童群体、家长提供一个与治疗相结合的、安全的、舒适的康复与工作环境。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居住空间进行设计研究,理论上可达到与教育、医疗相配合,实现在室内环境设计层面的突破,为残障儿童创造安全、健康、便利、舒适与永续的生活环境。目前,特殊儿童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更缺乏行之有效的药物治疗,绝大多数儿童需要长期的教育训练和行为干预。早期特殊教育干预是影响其愈后的重要环节,通过及时有效的教育和训练,多数特殊儿童的情况都可以得到改善。现民办特殊儿童康复机构很难统一建设标准和行业规范,康复效果很难保证,日后患儿的社会融合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对特殊儿童群体的特殊要求进行整合及研究,提升居住空间环境的便捷性和安全性,针对特殊儿童生活、学习和儿童游戏方式的多样性、可变性的特点,提出交互性、灵活性、主题性等户外游戏空间类型,探索适合他们的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可以使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更有深度、有广度。

五、“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当前全国特殊儿童康复机构中心、环境设计现状以及社会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从当前专业方向入手,着重解决居住空间中的监护性和安全性,进行室内空间功能模块式设计、颜色设计、视觉设计,材料、空间、造型、氛围设计,将居住空间人性化理念贯彻到底,增强空间环境的趣味性和情感性,加强特殊儿童的情感沟通与表达,使特殊儿童有一个幸福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聘请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委会副组长、《残疾人托养服务》国家标准制定者何侃教授担任顾问,由专业的康复团队、老师以及工程师组成,整合医疗、教育、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综合需求,将特殊儿童心理教育与空间居住环境功能最大化,全方位、系统地制定适合特殊儿童群体健康生活的居住环境。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建筑与正常幼儿园的建筑及其他类型的建筑相比,从选址、建筑设计、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到功能室的设计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帮助特殊儿童康复,减轻家长压力。由于特殊儿童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他们缺乏话语权,目前我国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相对落后,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模式,采用专业的助人方法,帮助特殊儿童创建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与居住空间。

六、“月亮工坊”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在人性化理念下的设计策略

人性化理念即“以人为本”,设计的主体是“人”,为了更全面、广泛地了解特殊儿童群体,必须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史露西伦”的多感官疗法凭借营造强烈的视、听、触、味、嗅以及平衡等健全感官刺激环境,能让特殊儿童在特别设计的多感官空间里安抚自己的情绪。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在人性化理念下的设计策略应注重以下几点。空间布局合理。预留宽敞的室内空间,对不同感官活动区及训练目标不同的空间进行划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用房设计》里说道:“各种用房应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照明环境,冬季应有采暖设施,居住空间应根据特殊儿童的身体比例进行康复空间的设计。”空间的安全性。在空间建构中,所采用的材料应当选用环保无害的,不达标的材料所释放的气体会给儿童的身体带来伤害。由于特殊儿童群体有其特殊行为特征,自我刺激、攻击破坏、刻板、孤独等都可能使他们在接触到墙面、地面时受到伤害,因此在墙面、地面材料设计中,应选择较软材料,保证特殊儿童的安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提出:“室内建筑构件以及家具的边缘,如壁柱、窗台板、墙角、水池边缘、家具的边角等,应尽量做成圆角;电源插座全部要设置触电保护。”色彩的多样性。大多数特殊儿童对色彩都比较敏感,所以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天花板、地板、墙面、灯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感官的用途只用作舒缓情绪,则可以采用较单一、素雅的颜色,不可用正常儿童喜欢的丰富鲜艳的颜色,要根据特殊儿童自身需要来设计合适的室内空间。空间内使用适当色彩,可以缓解紧张的治疗氛围且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特殊儿童教育学校绿地率不应小于35%。趣味的空间形态设计。特殊儿童居住空间的设计应考虑其功能与使用者,华南理工大学的王竹在《特殊学校的康复空间设计研究》中讲道:“残疾人服务的康复空间有其特殊性和系统性,如针对各种残疾,所需要的康复功能空间具有各个不同要求;针对残疾人的年龄、残疾程度不同也有不同的要求;并且伴随康复过程的开展也需要不同的特殊康复空间。因此,从为残疾人服务的综合设施设计中将康复空间单独提出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进行设计时,要将色彩多样性与空间趣味性相结合,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良好空间环境。由无障碍设计迈向通用设计。无障碍设计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无障碍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基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在使用操作界面上清除那些让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的“障碍”,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这就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思想。通用化设计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Ron首先提出的,考虑到所有人,让设计的环境空间与设备产品能适合所有人使用,这就是通用化设计的基础。如何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体格、生理心理状态,让所有人都能同样方便使用或参与社会活动的通用化设计环境,是每一位设计规划人员在计划初期即要考量的人性化因素。目前社会已经发展到数字时代,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设计将推动这一进程的加快发展。

七、结语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设计不是一种简单的康复中心设计模式,而是在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基础上,以“特殊儿童”为核心,探索适合他们生活、学习、玩耍的居住空间,实现给特殊儿童群体、家长提供一个与治疗相结合的安全、舒适的康复与工作环境。通过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居住空间进行设计研究,理论上可以达到教育、医疗相配合,实现在居住空间层面上的突破,为特殊儿童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让特殊儿童勇敢地面对自己,面对社会。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8

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及《灵宝市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我镇成立了阳平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阳平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定标定责到人,明确责任,各项目实施责任人制定了各自的工作方案及项目运行计划并能规范化运行。

二、健全制度,严格培训,规范行为。

院统一制定并印制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手册》200本,发放到每位职工和乡医手中。各项目实施办公室制定了相关制度并上了墙,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为了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6月25日我院特邀市局专业人员组织全院职工及各卫生所乡医,就《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内容进行了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使所有村医都基本掌握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各项内容,为在我镇顺利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好地为广大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布置和进度情况。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居民健康建档是基础,我们组织各项目实施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精神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下乡入村体检等形式,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做到了健康档案内容详实、填写较规范。截止目前已经为10664人建立了居民健康建档。我们将在11月下旬到12月份对全镇一、二中学生全镇幼儿园托幼人员安排进行体检。

2、健康教育

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慢性病防治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各项目责任人都能通过进村、上街宣传,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截止目前,在主要街道设置健康教育专栏4块,版面更新4次,开展下乡健康教育视频播放宣传 次,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6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2次,发放各类宣传印刷品15万余份。通过各项目责任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的进行健康指导和干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群众的不良卫生习惯,真正做到疾病从预防开始。

3、预防接种

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防接种工作的重点任务。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再一次确定了疫苗接种点,各接种点都具备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6月份对预防接种的人员(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进行了预防接种专业培训。

(1)、冷链运转工作 顺利完成了10次冷链运转工作,应接种儿童14450人,实种儿童13370人,接种率93%。其中:基础免疫接种儿童10232人,实种儿童9574人接种率94%。卡介苗应种475人,实种 471人,接种率99%;新生儿HBV应种乙肝疫苗应种 1813人、实种 1755人,接种率97%,及时接种率100%;脊灰糖丸应种 2199人、实种2107人,接种率96%;三联疫苗应种2195人、实种2089人,接种率95%;麻疹疫苗应种880人,实种841人,接种率 96% ,A群流脑疫苗应种1739人,实种 1428人,接种率82%;乙脑疫苗应种931人,实种883人,接种率95%。 加强免疫应种4218人,实种 3796人,接种率90%,其中脊灰糖丸应种547人,实种503人,接种率92%;三联疫苗应种804人,实种736人,接种率91%;二联疫苗实种199人,实种159人,接种率80%;麻腮风疫苗应种724人,实种683人,接种率94%;A+C群流脑应种832人,实种711人,接种率85%;乙脑疫苗应种837人,实种752人,接种率90 %。 甲肝疫苗应种278人,实种252人,接种率91%。

(2)、卡、证、册 资料管理 2010年,我镇继续强化村级卡、证、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每月冷链运转后,对村级计划免疫工作进行考核,全年共对辖区32个村级接种点联合监督检84次。有力的保证了卡、证、册填写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至今,共建卡 475 人、建证475人、建册 475人,录入微机 475 人。

(3)、 麻疹查漏补种及强化免疫工作

为了控制麻疹疫情在我镇的流行,我镇在2010年5月26日至6月2日组织防保站人员和镇区5个接种点的人员对镇区和周边3个行政村的所有儿童进行拉网式排查,共排查阳平镇区和周边3个行政村,7个年龄组(时间从2003年1月1日出生至2010年出生的所有儿童),共排查儿童743人(不含托幼机构目标儿童)(其中2009年10月16日以前出生为 664人,2009年10月17日至2010以后出生的为79人),在册儿童本地漏种儿童 22人,流动儿童215人;摸底新发现本地儿童22人,流动儿童105人;其中需接种1剂次215人,需接种2剂次61人,合计 337针次。

为切实履行我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到2012年中国消除麻疹的庄严承诺,根据《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2010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的要求,阳平镇在镇政府、卫生院的统一领导下,于2010年9月11—20日对8月龄至14周岁儿童开展了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接种工作。全镇8月龄至14岁儿童(即1995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应种为7477人(其中本地儿童6695人,外地儿童782人),除有禁忌症的儿童未及时开展接种外,全镇实际接种7119人(其中本地儿童接种6351人,外地儿童768人),接种率为97.6%,实现了上级要求的95%的目标 。

(4)甲型H1N1流感疫苗及其它疫苗接种

为应对常见传染病流行,维持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转,我镇为在校学生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共接种3571人,并为32个村级养殖户接种甲型流感疫苗3704人。共计接种7275人。 开展了水痘疫苗接种工作。共接种儿童636人;完成了阳平辖区6-15岁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乙肝疫苗应接种6636针次,实际接种5604针次,接种率84%; 开展了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共接种3岁儿童792人份, 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3180人份,

4、传染病防治

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 ;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市防疫站结防科对 结核病人进行治疗管理,截止11月份,乙类传染病例报告 例,丙类传染病例报告 例,及时报告传染病人 例,转诊结核病人 例,管理病人 例。为传染病的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儿童保健

为了很好的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我院妇幼医生 于10月份到三门峡参加了为期3天的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个参加培训的人员明确了目的,掌握了《规范》标准。 截止目前,0-36个月儿童建册344册,2010年出生344人,访视344人。

6、孕产妇保健

按照灵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规定,每年至少为孕产妇免费开展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对孕妇进行一般的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健康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截止11月,各项目责任人已对所有孕产妇进行健康管理,孕产妇建档479人,早孕建册411人,早孕建卡率85.5%,产前健康管理率100%,产后访视率100%。

7、老年人健康管理

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是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居民健康建档的一开始,我们就将老年人作为了重点人群来健康管理。截止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登记在册3912人,建立档案2531人,对建立档案老年人全部进行健康服务管理,管理服务率达65%。通过健康知识宣传65岁以上老年人都能自愿接受体格检查。

8、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管理,主要是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并对他们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截止11月份,各项目责任人已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1566人,登记管理糖尿病患者197人。

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截止目前,共为辖区69人精神病患者建立档案。

四、加强督导、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以来,院领导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对项目工作进行了督导。

7月1日,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下乡调查体检活动。院领导亲自带领体检工作队20余人进驻桑园开展调查体检工作。

8月4日,召开下乡调查体检工作协调会,对体检项目组合进行了重新调整:八项重组为四组,即血型血糖组、一般状况组、脏器功能组、症状生活查体询评组。同时,对人员安排、物品器械管理做了严格要求。

9月份,院班子成员就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及时发现了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促进了项目工作的健康运行。

11月份,院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小组, 对我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督导人员对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院 要求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把档案要建成活档,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镇公共卫生工作从总体上已经步入了正常运转的轨道,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网络虽然已经基本建成,但仍然没有充分发挥相应的功能作用,各项工作镇村联系不够,衔接不密切、配合不默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

2.措施不够扎实。各责任人虽然积极地开展了公共卫生工作,但也发现个别同志认识不够,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有效的实施方案,对村卫生所的指导力度不够,部分责任人的管理指导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很难起到有效的指导和督导作用。

3.健康档案资料填写不规范.个别健康档案资料填写不够规范,健康档案内容空项,错误较多,存在较多逻辑错误。

4.工作力度有待加强。从检查中发现个别医生的业务知识不够全面,工作消极被动,责任心不强,缺乏主动上门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慢性病的筛查开展不到位,已经发现的慢性病人虽已建立了健康档案,但符合要求的合格档案的比率不高,内容不完整,记录不真实等情况依然较为普遍,对慢性病的随访和管理流于形式。二是老年人健康管理虽然和居民健康建档同步进行了,但是,登记不详细,管理不到位;三是健康教育讲座的次数不够,版面没有及时更换,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资料整理不全。

5、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够,服务技能单一,工作方法不灵活。

上一篇:医保进销存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电气控制实训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