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1:55

公共关系分析报告

公共关系分析报告篇1

目的探讨信息系统在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院公共卫生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构建信息上报、监控和预警的网络体系。结果不同的软件模块对于医院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有效的上报,其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率均>99%。结论借助信息系统能够切实的提高了医院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水平,值得实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信息系统;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阶段,提高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是我国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前提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具有紧密的关系,不仅能够使得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得到增强,而且还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对借助信息系统提高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水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现将具体的研究报告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各科室的医护人员10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均在26~45岁之间;按照科室部门进行划分,包括发热门诊38例、肠道门诊26例、慢性病专科19例、传染病专科10例和职业中毒部门7例;将各个岗位的100例医护人员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联网管理。

1.2方法。(1)架构设计:按照公共卫生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文件要求,采用打卡的方式对公共卫生信息进行报告,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填写的质量和效率,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自动的额采集和录入,并在各科室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最后在管理部门的端口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1]。(2)运行模式:将公共卫生模块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门诊、住院部和医技工作站等部门实现集成,当医护人员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公共卫生的相关案例,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网络报告;管理人员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在得出结论之后实现共享和预警,最后按照相关的规定上报给卫生行政部门[2]。

2结果

2.1传染病报告结果。医院传染病报告和预警模块主要是由各个工作站的传染病报告软件和预警软件共同构成的[3]。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得医院传染疫情的报告速度和质量均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医护人员的危机意识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对于流行传染病的发现较为及时,报告的及时率和保卡填写的完整率为100%,漏报率<0.01%,而且成功的预警了麻疹的局部区域流行。

2.2肠道门诊患者报告结果。将信息系统应用于肠道专科门诊,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腹泻次数和持续时间、初步诊断等内容进行了准确的上报,对腹泻病例的发病趋势和地区分布进行了分析和统计,有效的控制了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其报告的准确率高达99%,且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之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发热门诊病例报告结果。信息系统对发热门诊和呼吸道专科所收治的患者信息进行了详细的报告,主要包括了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主要症状、发热日期、诊断分类和患者去向等多方面,并对患者的发病时间趋势和地域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于类似于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等发热症状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做到了及时的发现,医护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判断准确率高达97%,报告的准确率>99%。

3讨论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当中,医护人员往往对医院感染、传染病疫情等方面的问题不加以重视,在实际的工作出现了大量的漏报和错报的问题,对报卡的填写不规范,导致无法对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追踪,对于医院公共卫生的管理工作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言,其应急反应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信息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收集和上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院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建立起高效且灵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体系。在医院构建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传统的对感染和传染病等病理报告不重视的问题得到了根本上的转变,当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可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追踪。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C/S结构和SQLSERVER2000数据库作为服务端[4-7],在全医院各科室的范围内建立起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医生填报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且有效的避免了对病例出现漏报的问题,对相关公共卫生数据信息的采集变得更加方便、准确和快捷。在对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使用的过程当中,对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专科和职业中毒等模块信息进行了准确的预先判断,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被尽早的发现,同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其事件报告的准确率均在99%以上。

综上所述,应用信息系统使得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对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采集效率和质量,而且还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使得医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保证了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值得实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庄哲华.医院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06:632-633.

[2]涂宏.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集成[D].四川大学,2003.

[3]杨长贵,欧秀莲,郑晓全.医院信息化系统在医院公共卫生监测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2,21:14-16.

[4]童蓉.基于GIS的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5]周益飞.试析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5(03)

[6]金会生.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5(31)

[7]付春芳.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时代金融.2015(02)

公共关系分析报告篇2

【关键词】 公共卫生;生活变动事件;流行病学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81.8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18-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004年1月我国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当年全国各类学校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70起,占全年总事件数的40%,其中发生在学校的传染病事件占全国传染病事件的64%左右[2]。这些数据表明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为了解浙江省学校突发事件的现状,笔者对2004-2007年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学校突发事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4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系统收到的浙江省幼托机构、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

1.2 判断标准 突发事件的判断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确定。

1.3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4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浙江省共网络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 097起,其中发生在学校769 起,占70.10%。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报告发病数33 000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9.09/10万。其中传染病爆发事件617起,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80.23%;食物中毒50起,占6.50%。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舟山2004年和2006年、嘉兴2007年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其余地区4 a间均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其中前3位的分别是温州(174起)、宁波(121起)、湖州(92起),占学校突发事件总数的50.23%。宁波、湖州的事件报告数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其余地区报告数量相对比较稳定。

2.2.2 时间分布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呈双峰分布,2月和7,8月突发事件数最低,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4-6月和11,12月,且春夏学期事件报告相对秋冬学期更多。其中2004年1月、2005年2月和2007年7月没有发生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见图1。

2.2.3 学校分布 由表1可以看出,浙江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学校,其中乡镇小学占52.28%,乡镇中学占13.13%。2004-2006年各有1例死亡病例,病死率为9.09/10万。

2.3 突发事件类型 2004-2007年浙江省学校突发事件共发生769起,其中传染病疫情617起(其中水痘220起,流行性腮腺炎175起,流行性感冒108起),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80.23%,食物中毒50起,占6.50%;其他公共卫生事件89起,其中2004年(76起)占85.39%。2004年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9起)和环境事件(1起)发生;2005年和2007年均有流感样病例爆发,分别为2起和1起。见表2。

3 讨论

自2004年我国使用统一的报告信息平台(网络直报系统)以来,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及时性与敏感性大大提高,对及时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看到,浙江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集中在乡镇学校,以乡小学为主,同时乡中学和县小学也有一定的比例,表明乡小学将是目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与其他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6]。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分布与学生的作息规律密切相关,学生放假后,集体活动减少,学校突发事件明显较少,3月学校开学后突发事件数量开始增多,至4-6月出现高峰,7,8月开始下降,学期结束备考期间(12月份左右)学校突发事件又有所增多,提示应在学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学校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风疹、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最为常见,因此在冬春季节加强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由于人口密集,学生密切接触,成为各类突发事件的高发场所;学校突发疫情具有波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因此学校卫生工作应引起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浙江省外来人口较多,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及个体幼托机构更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的重点场所。

针对当前浙江省实际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笔者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1)各地教育部门应认真履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结合当地实际,增加校医编制,同时加强学校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改善寄宿学校的学生宿舍环境;(2)学校要充分利用卫生课、黑板报、宣传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倡导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重点普及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3)加强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紧密合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学校卫生的指导,在学校建立学生缺勤监测系统开展早期预警机制研究,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4)学校作为突发事件的易发场所有其自身特点,其应急机制亟需有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7]。

4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齐小秋,祈国明,等.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

[2] 张颖,曾光.2004年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81-82.

[3] 李侯健,张慧君,龚健,等. 2004-2006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应用预防医学,2007,13(4):209-211.

[4] 马晓晨,李可群,松凯,等.2005-2006年北京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5):547-548.

[5] 陈叶纪,邓舒.安徽2004-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析.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5):5-7.

[6] 丁胜非,陈碧云,段红英,等.湖南省2004-2005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654-655.

[7] 廖文科.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2.

公共关系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MPA论文规范;公共管理;应用型研究生

公共管理硕士(MPA)是适应现代社会管理日益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主要为政府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我国MPA是2000年设立的第10个专业学位,国务院学位办在10年中先后批准了四批高等院校共100所大学作为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院校。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规定: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同管理类其他硕士学位相比,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招收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区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1]这表明MPA专业学位的教育培养模式,与一般的学术型硕士培养的目标、特点和标准应该有所区别。MPA的教育培养模式的导向应为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在公共管理应用型导向的教育培养中,MPA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高校培养水平的综合体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论文的相关要求是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实际。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1]这一要求为MPA学位论文规范指明了大方向,然而关于MPA学位论文的具体标准,MPA学位论文从选题、研究、写作、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目前国内各高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因此关于应用型导向的MPA论文规范和论文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培养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MPA学位论文选题规范与管理

1.引导应用型选题。MPA学位论文选题更加强调其应用价值,应引导论文选题面向研究生任职的公共管理领域,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分析解决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论文类型可以是管理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政策评估报告及公共管理问题对策研究等。虽然一般不禁止写学术性论文,但为了避免空洞的理论堆砌、减少论文的重复率,保证MPA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没有第一手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为基础的学术型论文,要求必须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列明其理论创新点。

2.鼓励创新性研究。围绕MPA的培养目标,学位论文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2].应用型的硕士学位论文,虽然不侧重于考察论文的理论创新深度,但是要考察论文是否能够提出工作实践中的新见解和新方法。为了使论文达到一定的深度,在论文选题中应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尽量使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从而充分地展现作者的个人观点。

3.规范论文开题报告。MPA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确定之后,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向导师组提交论文开题报告,即设计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论文选题的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该项研究的条件、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及可行性等问题进行论证的报告。通过阅读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文参考文献,按论文的类型选用不同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一般应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见解或新方法。选题和文献综述报告一般在3000字以上,并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4.注重开题指引教导。在学生提交论文开题报告之后,导师组要为其举行开题报告会,由学生对论文的选题特色、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措施、基本观点和预期成果等做出说明,并附上论文的写作大纲。导师组要对开题报告作出评价和指导,并作出通过或不通过开题报告的结论。经导师组讨论通过开题报告后,学生方可撰写学位论文。对不合格的开题报告,要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并需延期半年后再次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通过的开题报告,导师组要提出选题方向性的修改建议和论文研究的具体建议,从而使学生在论文研究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二、MPA学位论文写作类型规范与管理

专业学位授予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职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对职业实践领域的知识有创造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反思实践的能力,对实践工作进行深度总结和提炼。因此,针对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领域的管理特点,结合以公务员为主的公共管理者的职业特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要求,本文将应用型导向的MPA论文写作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管理案例分析。围绕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已经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件,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要求:①案例反映的内容必须真实,具有代表性;②论文具有作者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和统计数据;③案例分析要应用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将实践经验和教训概括、归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分析层面;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引言、案例正文、案例分析、解决方案、结论。

2.专题调研报告。针对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现存的某方面具体问题,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通过部门或机构运行现状与突出问题的描述,以及统计数据深入而系统地分析挖掘,剖析问题及其成因,总结归纳或推论出结论,提出具体对策。要求:①调研分析的对象是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②论文具有作者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和统计数据,样本描述客观、科学、准确,资料数据翔实;③调研报告要以事实为依据,在分析中要应用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结论和对策要有科学论证;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调研专题的背景与目的说明、国内外研究综述、调研方法和技术路线、调研样本的选取与描述、调研数据分析结果、相关对策建议。

3.政策评估报告。针对某项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方案的可行性或实施后果进行调研分析、综合评价条件、代价和效果,并提出具体对策或改进建议。要求:①以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的某项政策或管理方案为研究背景;②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分析比较政策或管理方案的利弊得失,提出一定新的观点和见解;③政策评估过程要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评估过程具有逻辑性,对策或改进建议要有科学论证;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政策或管理方案说明、政策或方案比较分析及选择、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结论。

4.公共管理对策研究。针对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原因,设计可行性解决方案,并进行方案的论证。要求:①研究目的是发现部门或机构现存问题、从而设计解决方案;②借鉴国内外理论模式和相关实践经验;③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辨析问题、分析成因、提出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问题描述、成因分析、备选方案的提出及筛选、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对策建议。

三、MPA学位论文研究流程指导与管理

自19世纪以来传统大学所固守的一切为了科学和学术的洪堡理念[3],在20世纪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日渐成熟,并成为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专业学位教育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学生至上的理念。

MPA研究生虽然主要是由公共管理人员这个群体构成,但是学生的学科背景、职业技能、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尽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研究基础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研究训练,加之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本身存在着诸如工学矛盾、与同学的沟通少、与导师见面机会少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完成论文研究,严重影响了论文的质量。所以,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相比,MPA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更需要加强指导与服务。而研究生指导老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人,应该加强与在职研究生的沟通,了解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可靠性[4],将导师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渗透到学生的论文之中,从而提高论文的创新性和研究深度。为了加强学生与导师的沟通,需要通过制定MPA选择指导教师的流程、MPA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流程,通过制度督促学生与导师的联系,加强导师对论文研究的指导与管理。同时,导师按照学术规范要求对MPA论文的内容结构及格式等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指导,从而帮助在职学生更好地提高论文质量。

四、MPA学位论文的评审与管理

MPA的学位论文从开题至论文答辩的全过程有几个重要的审查环节,即论文开题评审、论文中期评审、论文预答辩评审和论文答辩的最终评审,从而避免学生出现方向性错误,确保论文质量。其中MPA学位论文过程监督与管理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加强论文中期检查。在MPA学位论文研究的中期,要求MPA研究生对个人论文的调研情况、已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尚需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案、对学位论文预期目标的基本估价和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形成文字报告,并交由指导教师审查。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科研态度和进取精神、调研工作完成情况、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及开展的研究工作是否达到开题报告中提出的预期要求提出具体意见。论文中期检查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

2.重视论文预答辩环节。目前许多高校的MPA预答辩或采取内部盲审、或启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查违规抄袭现象、或论文直接送外校审查。我们认为论文预答辩评审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问题来惩罚学生而是更好地提出改进措施来帮助学生提高论文质量。正如美国着名教育评估研究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所说: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5].因此,对MPA在职研究生论文进行现场预答辩评审,评委对论文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使学生在答辩前的一个月内再次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论文的质量。

公共关系分析报告篇4

一、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等制定本规范。

二、基本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

三、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组织人员对本规范规定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核实、确认和分级。具体分级标准详见《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系统的技术管理,网络系统维护,网络人员的指导、培训。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报告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五)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报、咨询和监督,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四、报告范围与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其报告标准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判定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一)传染病

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

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17、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8、流感: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5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19、流行性腮腺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0、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

21、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22、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3、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

24、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25、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

(四)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

(五)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

(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

(七)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九)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

(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六、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七、信息监控、分析与反馈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分析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应根据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制度,每日对网络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动态监控,定期进行分析、汇总,并根据需要随时做出专题分析报告。

2、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结果要以定期简报或专题报告等形式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及时向下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同业务的专业机构反馈。

八、技术保障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为全国提供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网络平台,用于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信息系统覆盖中央、省、市(地)、县(市)、乡(镇、街道)。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负责辖区内网络密码的分配和管理。网络密码定期更换,不能泄露和转让。

九、监督管理与考核指导

(一)监督与指导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二)检查与考核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定期对本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按照本规范要求进行检查与考核。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初步报告进程报告(次)结案报告

填报单位(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报日期:_______年___月___日

报告人:联系电话:

事件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类别:1、传染病;2、食物中毒;3、职业中毒;4、其它中毒事件;5、环境卫生;6、免疫接种

7、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8、医疗机构内感染;9、放射性卫生;10、其它公共卫生

突发事件等级:1、特别重大;2、重大;3、较大;4、一般;5、未分级;6、非突发事件

初步诊断:初步诊断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

订正诊断:订正诊断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

确认分级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订正分级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

报告地区:省市县(区)

发生地区:省市县(区)乡(镇)

详细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发生场所:1、学校;2、医疗卫生机构;3、家庭;4、宾馆饭店写字楼;5、餐饮服务单位;6、交

通运输工具;7、菜场、商场或超市;8、车站、码头或机场;9、党政机关办公场所;10、企

事业单位办公场所;11、大型厂矿企业生产场所;12、中小型厂矿企业生产场所13、城市住宅

小区;14、城市其它公共场所;15、农村村庄;16、农村农田野外;17、其它重要公共场所;

18、如是医疗卫生机构,则:(1)类别:①公办医疗机构;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③采供血机

构;④检验检疫机构;⑤其它及私立机构;(2)感染部门:①病房;②手术室;③门诊;④化

验室;⑤药房;⑥办公室;⑦治疗室;⑧特殊检查室;⑨其他场所;19、如是学校,则类别:

(1)托幼机构;(2)小学;(3)中学;(4)大、中专院校;(5)综合类学校;(6)其它

事件信息来源:1、属地医疗机构;2、外地医疗机构;3、报纸;4、电视;5、特服号电话95120;6、互

联网;7、市民电话报告;8、上门直接报告;9、本系统自动预警产生;10、广播;11、填报

单位人员目睹;12、其它

事件信息来源详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波及的地域范围:______________

新报告病例数:新报告死亡数:排除病例数:

累计报告病例数:累计报告死亡数:

事件发生时间:年月日时分

接到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首例病人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

末例病人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

主要症状:1、呼吸道症状;2、胃肠道症状;3、神经系统症状;4、皮肤粘膜症状;5、精神症状;6、其

它(对症状的详细描述可在附表中详填)

主要体征:(对体征的详细描述可在附表中详填)

主要措施与效果:(见附表中的选项)

附表: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其他化学中毒、环境卫生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免疫接种事件、医疗机构内感染、放射卫生事件、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表

注:请在相应选项处划“〇”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填卡说明

填报单位(盖章):填写本报告卡的单位全称

填报日期:填写本报告卡的日期

报告人:填写事件报告人的姓名,如事件由某单位上报,则填写单位

联系电话:事件报告人的联系电话

事件名称:本起事件的名称,一般不宜超过30字,名称一般应包含事件的基本特征,如发生地,事件类型

及级别等

信息类别:在作出明确的事件类型前画“〇”

突发事件等级:填写事件的级别,未经过分级的填写“未分级”,非突发事件仅适用于结案报告时填写

确认分级时间:本次报告级别的确认时间

初步诊断及时间:事件的初步诊断及时间

订正诊断及时间:事件的订正诊断及时间

报告地区:至少填写到县区,一般指报告单位所在的县区

发生地区: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如发生地区已超出一个乡镇范围,则填写事件的源发地或最早发生

的乡镇(街道),也可直接填写发生场所所在的地区

详细地点:事件发生场所所处的详细地点,越精确越好。

事件发生场所:在作出明确的事件类型前画“〇”

如是医疗机构,其类别:选择相应类别,并选择事件发生的部门。

如是学校,其类别:选择学校类别,如发生学校既有中学,又有小学,则为综合类学校,余类似

事件信息来源:填写报告单位接收到事件信息的途径

事件信息来源详细:填写报告单位接收到事件信息的详细来源,机构需填写机构详细名称,报纸注明报纸

名称,刊号、日期、版面;电视注明哪个电视台,几月几日几时哪个节目;互联网注明哪

个URL地址;市民报告需注明来电号码等个人详细联系方式;广播需注明哪个电台、几时

几分哪个节目

事件波及的地域范围:指传染源可能污染的范围

新报告病例数:上次报告后到本次报告前新增的病例数

新报告死亡数:上次报告后到本次报告前新增的死亡数

排除病例数:上次报告后到本次报告前排除的病例数

累计报告病例数:从事件发生始到本次报告前的总病例数

累计报告死亡数:从事件发生始到本次报告前的总死亡数

事件发生时间:指此起事件可能的发生时间或第一例病例发病的时间

接到报告时间:指网络报告人接到此起事件的时间

首例病人发病时间:此起事件中第一例病人的发病时间

末例病人发病时间:此起事件中到本次报告前最后一例病例的发病时间

主要症状体征:填写症状的分类

主要措施与效果:选择采取的措施与效果

附表:填写相关类别的扩展信息

公共关系分析报告篇5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状况与发展举措。方法:查阅分析国内公共卫生方面的研究资料。结论:由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各地区实际情况的不同,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各地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控工作。

[关键词]公共卫生;监控;突发事件

1 公共卫生的概念

公共卫生是指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公共卫生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如结核、艾滋病、SARS等)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公共卫生与普通意义上的医疗服务是有一定差距的。在美国,公共卫生被认为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在我国目前对于其内涵和涉及领域尚无统一明确定义,尽管在中央文件中多次出现“公共卫生”的字眼,但对其内涵的认知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将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3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376号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列》从法律高度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提供了依据。

2 公共卫生监控方式

目前,基于公共卫生事件为监控目的的监控系统有以下五类。一是以病例主诉报告为基础的症状监控系统症状,监控系统是以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及生物恐怖等事件为目的、以临床症状症候群为基础的监控系统及其辅助系统。二是沿用以病例个案报告为基础的单病或多病种疾病监控系统。三是以事件报告为基础的疾病暴发或事件监控系统。四是以媒体信息为依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系统。五是中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系统,该系统是在其他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而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监控系统。我国的监控系统可以初步用于描述流行病学特征、发现病因学变化趋势、分析暴发原因、开展发现和调查工作及促进地方及国际机构之间的合作。

3 近年我国公共卫生发展状况

2004年1月我国启动了“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2004年全国各类学校通过该系统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70起,其中发生在学校的传染病事件占全国传染病事件的64%左右,这些数字表明学校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较为突出。北京市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06年通过网络直报的学校突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0起突发事件中传染病疫情占82%,事件主要发生在县乡级中小学。2005年湖北省共报告突发疫情151起,主要集中在学校,发病人群以学生为主。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多,占报告总起数的92.1%。2006年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215起,其中传染病疫情占64.6%。农村发生129起。学校和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为大多数,共占61.86%,尤其发生在乡镇、县级小学和市级小学的传染病事件发生较多。另外还有其他地市的研究结果的报道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我们的研究发现监测系统收集的数据比较全面,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及时性较差,报道的数据较为滞后,目前对于07年以后的材料的报道还较少。

4 总结与讨论

公共关系分析报告篇6

根据自治区和交通厅党委的统一部署,公路管理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三个阶段,从11月下旬开始,公路管理局系统各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转入分析检查阶段。目前,已进入分析检查阶段的群众评议环节。

下面,我就公路管理局党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前两个阶段的主要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推进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深入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公路管理局党委根据交通厅党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公路管理局系统实际,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做好三个服务”的主题,着重在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学习调研、深化思想认识、精心设计载体上下功夫,认真开展学习培训、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大讨论、调研成果交流和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等活动,坚持把深化认识、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和解决突出问题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抓好学习培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公路管理局党委坚持把学习培训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制定下发了学习调研阶段学习计划,对党员干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时间安排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抓好各级党组织中心组学习活动,局党委先后组织了3次中心组集中学习,各单位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合计43次;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学习培训,举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培训班,共培训局党委管理干部148人次;全面抓好党员培训,确保学习覆盖面,参加学习培训党员数达 4099人次。在学习培训中,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局领导、局属各单位领导带头到培训班和联系点作学习报告,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找制约科学发展的难题。为全面了解情况,查找突出问题,局党委研究确定了重点调研内容和调研课题,制定下发了调研方案。局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听取基层一线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查找制约和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共商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良策,形成了12篇专题调研报告;局系统各单位共确定调研题目__个,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已编辑完成《公路管理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成果汇编》。

在深入学习、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局党委采取信函征询、问卷调查、举行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整理,共梳理汇总为7个方面89条意见和建议,为找准突出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打下了基础。

(三)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在推进科学发展上形成新共识。在学习调研阶段,局党委和局属各单位党组织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做好三个服务”主题,组织广大党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局党委于11月18日召开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汇报会,来自局系统不同部门、单位和岗位的15位同志结合自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体会,进行了解放思想专题交流发言;局属单位各级党组织也结合各自实际,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共举办专题讨论135场,3717人次参加了大讨论活动;同时,在新疆公路网站开辟“解放思想大讨论”专栏,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征文活动。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形成了《公路管理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成果汇编》,集中反映了局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成果。

公路管理局党委在认真开展学习培训、调查研究以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全面查找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原因,着力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形成了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发展的行动指南;必须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坚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五个方面的共识。

(四)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突出问题,明确发展方向。为开好学习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局党委在会前进行了认真准备,局党委中心组进行了专题学习,会前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班子成员间开展了相互谈心活动,认真撰写发言材料。20__年12月5日,公路管理局党委召开了以“推进科学发展,做好三个服务”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会上,局党委班子成员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联系思想、学习和工作实际,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诚布公地谈问题、提建议。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局党委班子成员进一步查摆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了问题原因,明确了今后的

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在交通厅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厅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帮助下,公路管理局系统各级党组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整体推进,在已开展的两个阶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撰写好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撰写好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任务。分析检查报告的体会认识是否“深”、总结成效是否“实”、查找问题是否“准”、分析原因是否“透”、发展思路是否“清”,决定着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的方向和力度,决定着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和质量。

公路管理局党委高度重视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工作,为确保分析检查报告高标准高质量,坚持做到早准备、早启动、高标准、严要求。在加强学习、深化认识、深入调研、解放思想、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认真组织、精心准备、全面谋划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撰写工作,力求通过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集中概括和体现前一阶段学习活动成果,为整改落实阶段提供依据和方向。

,告项子分析检查报告,准高质量,省为使分析检查报告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体现群众智慧、凝聚集体智慧,分析检查报告文稿形成后,局党委专门召开局党委会议对报告进行了研究讨论,并通过书面征求意见、举行座谈会、设立电子信箱等形式,多次向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处室、有关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积极吸收各方面提出的正确意见和建议,对报告进行修改完善;昨天又召开局党委扩大会议,对报告进行进一步深入讨论,同时报送交通厅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征求了意见。通过多次研究讨论、修改完善,数易文稿,形成了现在的分析检查报告评议稿。

公路管理局党委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简要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局党委在加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做好“三个服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文明行业创建等五个方面的情况;认真查找了在体制机制建设、公路养护管理、党的组织建设、服务民生等四个方面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客观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提出了以“弘扬一种精神、突出两个重点、调优三个机制、围绕四个创新、实现五个突破”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思路、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确定了加强局党委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分析检查报告在归纳突出问题时,力求全面反映事关全局、有较强共性的突出问题,对个别局部的、个性的问题,就不在分析检查报告中一一列出,对这些问题,局党委将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确定解决措施。

三、凝聚集体智慧,形成发展合力,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公路管理局党委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积极组织、主动吸纳职工群众全程参与,认真做好汇集民意、凝聚民智的工作。查摆问题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调查研究中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撰写分析检查报告时集中大家智慧,反映群众意愿,坚持把解决突出问题、让群众满意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力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认真做好群众评议工作。群众评议是分析检查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做好整改落实工作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做好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群众评议工作,更直接更深入地听取干部群众意见,更充分地集思广益,使分析检查报告真正体现群众意愿、凝聚集体智慧,对于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促进下一阶段整改措施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局党委研究制定了群众评议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注重参加评议人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确保群众评议工作的质量。为保证群众评议的覆盖面,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群众评议大会,同时在局属各单位进行书面评议。要准确把握评议的内容,着重从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问题找得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五个方面进行评议;要坚持真评真议真改,相信和依靠群众,虚心接受群众批评,诚心采纳群众建议,使群众评议的过程真正成为党员干部接受教育、上下交流形成共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这次群众评议之后,我们将组织人员认真汇总和梳理评议意见,对相对集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吸收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到分析检查报告中。

(二)抓好整改落实阶段各项工作。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既是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整改提高的阶段,也是抓落实、抓深化、看效果、看收获的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对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成效的重要检验。在这个阶段,我们要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整改落实方案要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把分析检查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责任。二是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对查找到的各类问题要进行全面分析,分清活动期间要立即解决的问题和近一两年内解决的问题。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要集中精力,立即整改,确保取得明显成效;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向群众解释清楚,并创造条件积极整改。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好规章制度的“废、改、立”项工作,认真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创新完善各项制度,把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办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着重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形成一批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成果。这三方面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这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早动手,提前谋划,统筹兼顾,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第三阶段的整改落实工作,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三)认清形势,迎难而上,全面完成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任务。为应对国际国内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中央和自治区做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交通厅党委审时度势,及时对交通建设“十一五”规划进行了调整,今年全区交通基础建设投资规模达150亿元,公路管理局要承担36个建设项目共62个亿的建设任务,投资规模之大、建设任务之重,前所未有。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对做好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上来,统一到新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交通工作的具体要求上来,统一到交通厅党委对交通工作的整体安排部署上来;要坚定科学发展信心,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全力推进学习实践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着力加强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加大公路养护管理力度,提高公路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好影响发展、稳定、民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公路建设养护工作的实际成果来检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在交通厅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公路管理局系统各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全面完成好交通厅党委交给我们的各项工作任务,为促进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下面,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凌杰同志将向大家宣读《公路管理局党委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评议稿)》。恳请在座的各位同志们,本着对公路管理局各项工作高度负责,对局党委和局系统各族干部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按照群众评议的具体内容和评议标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认真评议。局党委将真诚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并将根据大家的评议结果,对分析检查报告做更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

在此,我代表公路管理局党委领导班子郑重表态:在以“推进科学发展、做好三个服务”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抓好学习调研,提高思想认识,深入分析检查,做好整改落实,认真听取、积极采纳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运用好群众评议结果,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实实在在地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同志们,新的一年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各项工作任务更加繁重。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创新科学发展机制,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促进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职工群众共享交通发展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最后,我代表公路管理局党委,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公路管理局工作的各级领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公共关系分析报告篇7

(一)样本选取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2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第14期报告,将89家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同行业、同规模选择了相应的89家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作为配对样本,样本与配对样本如表2所示。收集2008—2012年研究样本与配对样本的现金流量表相关数据,并与奔福德定律进行相关分析。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与和讯财经网站。

(二)指标选取一张完整的现金流量表共有57个项目,但并非每个上市公司都会发生所有项目,将这些大多数公司缺失或者数据总数不及样本总数一半的项目予以剔除,主要选取了“经营活动类”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等;“投资活动类”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等;“筹资活动类”的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等25个项目作为分析指标。

(三)研究假设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相关要求,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存在显著差异。将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年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年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应大于后者。H2: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季报存在显著差异。将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季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季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应大于后者。H3: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个报表项目存在显著差异。将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各个报表项目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各个报表项目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应大于后者。

(四)审计质量的评价标准将报表数据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作为检验数据是否符合奔福德定律的评价标准。借鉴张苏彤等(2005)的经验分级评价标准,如果相关系数大于0.97,则认为财务数据符合奔福德定律,财务数据正常,财务数据真实;如果相关系数小于0.97,则认为财务数据符合奔福德定律,财务数据不正常,财务数据不真实。表3给出了不同相关系数分布标准以及相应的审计对策。

(五)数据处理方法本文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采用微软公司的Mi-crosoftOffice(2003)中的Excel。其中,LEFT函数和COUNTIF函数用于基本数据处理,CORREL函数用于数据的相关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过程1.现金流量表年报通过对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数据的首位数以及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分布值的比较,结果如表4和图1所示。从表4和图1可以看出,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数据分布明显符合奔福德定律所描述的首位数概率递减的规律,两类公司首位数据分布与奔福德定律一致,两者相关系数均非常接近1(完全相关)。2012年、2011年、2009年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均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2008年、2010年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低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五年中两类公司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基本同步,两者均是在2009年相关系数最低。样本公司数据和配对样本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数据在2009年、2011年、2012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2008年和2010年差异不显著,假设1得以验证。2.现金流量表季报通过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季度数据的首位数分布情况以及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分布值的比较,结果如表5和图2所示。从表5和图2可以看出,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季度主要财务数据的首位分布明显呈现出了奔福德定律所描述的数据首位数存在一定差异。从相关系数分析,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高的是第二季度,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高的是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各季度相关系数也存在一定差异;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季度的相关系数基本上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季度相关系数,说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真实性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在全部总体中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2009年、2011年的第一季、2009年第四季的相关系数偏低,作假的可能性较大,假设2得以验证。3.现金流量表主要项目通过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五年主要项目数据的首位分布情况以及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分布值的比较,结果如表6和图3所示。从表6和图3可以看出,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主要项目的首位数据五年合计分布明显呈现出奔福德定律所描述的数据首位数存在一定差异。从相关系数看,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低的是“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支付的各项税费”“、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净利润”和“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低的是“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和“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在全部总体中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的相关系数偏低,作假的可能性较大;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的相关系数偏低,作假的可能性较大。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个主要项目的相关系数基本上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季度相关系数,假设3得以验证。

(二)实证分析结果1.相关系数分析利用上市公司的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2012年现金流量表财务数据,将其首位数分布与奔福德定律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按照从高到低的降序排列如表7所示。从表7可以看出,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高达0.98613、0.97291、0.97283、0.97045、0.96660的*ST盛润A、ST超日、*ST中基、*ST国商、宁波富邦等公司均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只有0.37995、0.32026、0.20316、0.01202的九鼎新材、中房地产、江泉实业、巨化股份等公司均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2.审计质量分析假如相关系数大于0.97,说明现金流量表数据可靠,它有可能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当然也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同理,假如相关系数小于0.97,说明现金流量表数据不可靠,它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当然也有可能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根据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的相关系数和相关系数分级及审计质量评价标准,将具体审计报告进行分组如表8所示。从表8可以看出,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共178家上市公司中,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在0.97以上的只有5家,占2.81%,而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在0.97以下的有173家,占97.19%,也就是说不符合的上市公司数量远远多于符合的上市公司数量。如果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真实,现金流量表数据总体上就应该符合奔福德定律,因为虚假的现金流量表数据极少能够符合奔福德定律的随机性,而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数据首位数分布与奔福德定律符合度不高,说明现金流量表数据的真实性存在很大问题。

三、研究结论

(一)现金流量表首位数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高未必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从表7中可以看出,排名前1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5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50%;排名前2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9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45%;排名前3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12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40%;排名前4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17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42.5%,说明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高的不一定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

(二)现金流量表首位数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低未必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从表7中可以看出,排名后10位的上市公司中,竟然也有4家公司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尤其是排名最后一位的巨化股份,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只有0.01202,也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这只能说明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低的未必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

(三)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审计质量仍有待提高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共178家上市公司中,90家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正确,占50.56%;88家公司审计报告不正确,占49.44%。虽然审计报告正确的上市公司数量略大于审计报告不正确的上市公司数量,但仍有49.44%%的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数据首位数不符合奔福德定律并且未被审计师发现,说明仍有近一半的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数据造假而未被审计师发现。因此,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表审计质量、现金流量表审计力度有待提升,以增强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所出具审计报告的信任。

公共关系分析报告篇8

为了有效的防范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给公众的危害,确保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为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更明了清晰的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报告的类别、分布和发生特点及相关信息的监测情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系统,专门针对的就是传染病。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的资料是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1.2 分级分类标准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类标准参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来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2 结 果

3 事件特点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很多,下面对已发生的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进行阐述:

3.1 不可预知性 人们很难找到最适合的方法进行预测准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尚且现有的科学手段还部能保证很快查明所有有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从而可能使有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能及时处理。如美国在911之后出现炭疽生物恐怖事件。

3.2 公共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的危害就是对发生区域内的所有人都有影响或受到损害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很多情况下还会引起强烈的跨地区影响,当于大范围的采取公共卫生措施时,又往往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的恐慌。如:2003年在全球肆虐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以及禽流感疫情等。

3.3 紧急迫切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发生的突然、情况的急迫、危害范围广程度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危害将进一步加重,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要最短时间做做快最正确的决策,力争将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对那些不明原因或者特别严重的突发事件发生,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争分夺秒全面开展工作,以求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内控制事件。

3.4 复杂多样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但种类很多而且复杂。例如:可引起传染病暴发的微生物就有8大类,而引起中毒事件的物质只是理化类现已查明的全世界登记的化学物就超4000万种,同样哦毒物因为各种因素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危害性,有的直接为人体而有表现,儿有的则是潜在的威胁。

3.5 严重危害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非大,即使轻者也会导致短时间内人群的发病或死亡,使公共医疗体系面临物资短缺等的压等,重者会冲击医疗卫生体系破坏医疗基础设施威胁医务人员生命安全;更甚者可引起一个区域国家一定程度经济后退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全。

4 讨 论

上一篇:精神病患者指导意见范文 下一篇:思想汇报审阅表指导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