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05 17:24:34

农业发展计划

农业发展计划篇1

1、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个;

3、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个;

4、争取省内外10家科研院所和院校为市10家企业提供技术依托;

5、建立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争创1个省级科技示范基地;

6、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

7、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确保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参与科普活动人数2万人次,营造全民科技创新意识。

(二)今年工作思路

1、实施科技创新攻关。解决5-10项节能减排技术关键,开展5?8项高新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技术攻关。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1-2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0个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新增科技示范户500户,增强我市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3、深化产学研合作。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的科技创新载体1-2家,实施1-2项重大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

4、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企业,力争1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线路图计划,争取1家企业成为全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协助1家企业引入创投机构;

5、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宣传活动,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6、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创科技创新农业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等形式,发展现代种养殖农业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河蟹养殖污水及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的契机,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普及意识,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程,促进农村健康发展。

农业发展计划篇2

一、发展开放型农业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勇争先,以实现农产品竞争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抓手,充分依托自身优势,实施大开放主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实现开放型农业新突破。

2、基本思路

坚持“六个并举”即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内资外贸外经并举,一二三产业并举,大中小并举,独资合资合作和嫁接改造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和有市场的传统产业并举,大力突破外资,努力扩大外贸,积极发展外经。

按照“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各地自身优势,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瞄准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全方位开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把推进农业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完善流通体系、民营经济发展、资本市场运作与发展开放型农业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掘我省开放型农业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开放型农业的效益。

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把增强环境综合竞争力作为开放型农业工作的关键环节和着力点。

二、发展开放型农业的目标、工作重点

1、目标

完成全省农业行业招商引资任务14亿元。其中:粮油行业1亿元,经作行业2亿元,畜牧行业5亿元,水产行业3亿元,农机行业1亿元,厅属农场企业1亿元,农业外资行业1亿元。

完成全省农产品出口1.5亿美元。

2、工作重点

①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发展开放型农业的重点。农业上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致富为主题,以充分利用*农业绿色环境优势和资源丰富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力争取得突破。在工作中要把握六个结合,突出注重实效。即国内与国外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省与市县相结合,大团组与小分队相结合,全面招商与重点招商相结合,网上招商与会展招商相结合。

招商引资重点地区:对外招商的重点地区是港澳台、东南亚、日韩,同时兼顾欧洲、美加等地。对内招商重点瞄准浙江、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

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当前要着重围绕建设10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培植20个优质农产品品牌、扶持100家省级龙头企业,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精心准备好主动争取外商投资的项目库。

招商引资重点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大力推进网上招商、媒体招商,并借此推动农业信息化和网上农业的发展,改过去以大型招商引资展示展销活动为主为网上招商媒体招商为主,并配以经常性的小分队、小团体出击,适时举行大型会展招商活动。

精心组织好国家有关部委和省政府举办的各项重大招商引资和展示展销活动。活动期间各市县要组织小分队分赴有关城市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宣传推介活动,广泛发动客商参加。

②建设好农业科技示范园

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招商引资的窗口和主战场。根据省里的统一安排,各市县均应建设好一个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的项目应立足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园区的投入以招商引资为主,园区的产品立足高消费区域市场和国外市场。

③努力建设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积极发展创汇农业

加大对100家农业省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推出20个优质农产品品牌。

加快10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启动标准化绿色大米、优质水果发展、草食畜禽发展,鄱阳湖资源深度开发计划。主抓赣南脐橙、赣北早熟梨、标准化绿色大米、以及水产、肉牛、肉羊、奶牛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项目,扩大出口创汇能力。

支持和帮助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农业企业以技术、管理、劳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外农业合作。允许有条件的农业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在海外筹集资金。加强对国外农产品市场的调研,确定我省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重点和方向

④抓好农业利用外资项目的管理

继续抓紧国际金融组织贷、援款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

认真实施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农村生态能源建设项目”。

三、具体措施

1、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省农业厅已成立发展开放型农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厅利用外资办

公室内,具体负责农业招商引资和展示展销工作。各市农业局也应成立相应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明确责任,制定招商引资工作计划,分工负责,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发展开放型农业工作。

2、以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和增强信息服务功能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省农业信息网的建设。今年省厅在*农业信息网上建立农业招商引资和农产品展示展销两个平台,把*农业信息网建成宣传*农业、推介*农业招商项目和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工程。要组建一支农业信息队伍,建成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库,及时在网上招商引资项目,交流各地招商引资工作进展情况。编辑制作《*农业》大型宣传画册及光盘、《*农业投资指南》,对外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介。各级农业部门都要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组织好招商项目,不断收集并完善项目资料。要按照统一下发的项目申报表及时进行申报,提前包装、储备好项目。各设区市农业部门应积极配合,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同时也应设计制作本地区的招商引资宣传资料。

3、各设区市要在所辖县市区内组织一批骨干力量,建立若干个强有力的、特别能战斗的招商引资专业小分队,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战略,分赴沿海重点地区,主动出击进行招商引资,做好客商邀请和项目洽谈准备工作。

4、建立招商引资的各项制度。一是重大项目信息报告制度,属重要信息和急信息立即上报;二是定期报告制度,各市局对招商引资的动态,要及时传送,各类招商引资月报表于下个月5日之前报送厅外资办。厅发展开放型农业办公室每月召开一次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调度会,交流招商引资任务完成进度、项目落实督办情况,协调研究阶段性的工作。各市局对所辖县、市、区也应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

5、建立和健全考核制度。根据《2年设区市农业部门考核评比奖励办法(试行)》的要求,省农业厅对各市局的招商引资和创汇农业的具体考核指标为:

(1)招商引资5分:根据各地意见,省厅对各市政府已下达给市局的招商引资任务进行了综合平衡。此次考核评分,将以平衡数为基准,完成60%加1分,完成80%加2分,完成100%加3分,完成110%加4分,完成120%加5分。

农业发展计划篇3

综合各种因素,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目标:农业总产值达到24.06亿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936元,同比增长5.8%;粮食总产稳定在4.5亿斤以上。

具体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创新一个机制,推进三大建设,实施五大工程。

(一)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不相适应,劳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利用不充分,双层经营体制“统”的层次薄弱等矛盾,重点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下功夫,努力推进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一是依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为重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管理和服务,鼓励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者等多种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现代农业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制度性的关键性举措,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措施,促进加快发展。使其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一经营及发展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扭转双层经营体制“统”的功能薄弱的格局。适应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重点通过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机制创新,奠定农业公益的基础;研究制定扶持发展经营组织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其成为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和发展规模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

(二)推进三大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推进新农村建设点建设。坚持用经营的策略建设新农村不动摇,以打造有个性的特色化村庄为核心,进一步创新思路、机制和方法,强力推进,快速启动,较好保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全省、全市格局的领先地位。在选点定点上,突出“三个优先”:优先选择国道、省道沿线和中心城镇、旅游景区周边的村庄列入明年试点范围,集中力量打造连线成片精品亮点;优先选择一批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乡村文化的个性化村庄,并给予叠加点扶持其改善基础设施和打造工作特色。优先选择先期成立理事会、组织完成“三清”、签订农户分户项目协议书、筹集资金10万元以上的村庄列为试点。在工作方法上,坚持“四个结合”: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同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相结合,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同弘扬稻作文化相结合,把改水改厕同普及太阳能和沼气建设结合,把推进城镇化和实施民生工程相结合。在推进机制上,注重“五个强化”:强化结对共建机制、强化项目推进机制、强化规划执行机制、强化投入多元机制、强化奖优罚劣机制。

2、推进“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紧紧围绕“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三年总体目标,深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推进造林主体多元化、林权交易市场化、林业经济产业化。力争再完成造林绿化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提前一年完成省里提出的预定目标。一是推进造林主体多元化。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责权利结合的原则,在稳定所有权,完善承包权的基础上,坚持依法、平等、自愿、有偿原则,积极鼓励林地合理流转;尽快出台具体政策,鼓励各类法人、经济实体和个人以承包、租赁、拍卖、返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林业建设和综合开发。二是推进林权交易市场化。建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和评估中心,成立网上林业产权交易平台,力争将网上林业产权交易平台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林业产权交易网,充分激活和规范全县林权交易市场。三是推进林业经济产业化。大力发展以杨树、泡桐等树种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进一步壮大以雷竹、油茶、花卉为主的经济林基地,积极培育和扶持林业加工企业,加快林业产业一体化进程。力争新建雷竹基地3万亩,油茶基地4万亩,林业产值突破10亿元。

3、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抓好项目申报工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战略机遇,认真研究和用好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盯紧重点支持领域和项目,做好项目的策划、规划、立项、编制及申报工作,争取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级计划笼子,确保并争取突破应有份额。另一方面,抓好项目实施工作。尽快完成《万年县江河流域综合规划》和《万年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设审;抓紧实施大港桥、群英2座中型及11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切实做好大港桥(含余源)水库灌区渠系配套加固工作,全面启动万亩圩堤齐埠圩除险加固和鄱阳湖二期治理第6个单项工程,大力实施以供水水源地、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和崩岗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项目,继续推进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农田4.5万亩;解决全县12乡(镇)2万人口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三)实施五大工程,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从根本上弱化了我县在农业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必须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市场牵动、基地促动、标准驱动、内外联动”五大工程,努力构建龙头企业加工附加值高、带动农户增收能力强、特色基地发展速度快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1、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工程。围绕贡米、生猪、珍珠三大产集团和省市龙头企业,做好项目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力争三大产业集团早日上市,其它龙头企业实力更强、带动作用更大。研究出台扶持本县骨干企业的具体措施和评选办法,重点扶持50个强势骨干企业,促使全县农业企业整体崛起。进一步发挥我县资源、产业优势,吸引县外资本、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到我到投资、开发农业,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集团,借助外力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链条长的大型农业项目,用一流企业、一流技术、一流产品尽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今年新增农业企业10家,其中加工型企业新增5家。

2、大力实施市场牵动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市场体系,以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专业市场为重点,放手发展、积极引导、逐步完善,为农产品销售提供载体。加快培育各类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发展壮大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队伍。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抓紧实现与乡镇站所、农产品市场、龙头企业、农业中介组织的联网,开拓无形市场。

3、大力实施基地促动工程。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5亿斤以上。围绕贡米、生猪、珍珠等特色农业,重点抓好裴梅的3000亩有机贡米基地、湖云的万亩省级水稻高产示范片、以梓埠为主的20个万头猪场、以石镇为主的千亩吊瓜基地和5万平方米的食用菌基地、以上坊为主的千亩大棚蔬菜基地等建设。力争2009年生猪出栏70万头,实现产值10亿元。

4、大力实施标准驱动工程。坚持把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大监管力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水平。加快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步伐,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监测手段,提高监测能力,组织开展农产品例行监测和抽检活动,公布监测结果,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确保消费安全。严格农产品生产全程监管,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切实从源头上杜绝各种安全隐患,严防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培育万年生猪、万年贡米、万年珍珠等知名品牌,支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力争2009年认定无公害产地3个、认证绿色或有机食品4个。

农业发展计划篇4

1、创特色、强产业在确保粮食总量的前提下,适当调减粮食比例,发展都市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巩固和规范水产品的养殖。进一步扩大特色产品,将全镇内塘1350亩淡水养殖作为重点,规范养殖标准,提高养殖效益。以合作社为龙头,以基地为抓手,以农户为基础,做好长毛兔、食用菌二大产业稳步发展。

2、发展庭园经济,提高绿化面积覆盖率。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庭园经济,在2007、20*两年做好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创新管理模式,在全镇面上推广种植。2009年计划再扩大二个村的种植,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发展之路。

3、加强河道整治管理,提高河道整治质量。积极完成县府下达给我镇的河道整治任务。为了切实改善水质,优化水环境,根据上级河道整治工作要求,结合本镇实际,认真搞好规划。2009年计划河道疏浚总长度20公里。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调整,在全镇范围内选择1—2个河道整治点作为镇河道整治示范点创建。

4、认真抓好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工作。为了巩固河道整治成果,确保河道畅通,河面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长效管理目标。2009年计划河道保洁全覆盖,由农技中心落实保洁队伍,强化保洁管理,加大巡查督查,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保洁目标。

5、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畜禽污染治理工作,确保完成县下达的治理任务。在*年完成生猪存栏100头以上农户治理任务的基础上,09年计划完成生猪存栏50-100头农户的治理任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加快种养业结构调整,控制生猪饲养规模,发展生猪规模饲养,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确保我镇经济、社会、自然环境良性循环发展,确保我镇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6、认真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2009年计划新建渠道22.33公里,新建标准化高低压机站4座,新建过水两用桥4座,单灌桥2座。

7、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围绕和结合新农村建设,及时申报、立项;并认真开展宅基地整理项目和改田造地项目。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土地执法和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注重实效,减少土地违法案件的发生。

8、做好村级财务审计管理工作。按照《*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条例》规定,根据县农村审计办公室的工作计划,09年全镇计划安排3个村(大宁村、青莲寺村、凤凰村)的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同时继续做好完善二轮土地承包的扫尾工作。

农业发展计划篇5

一、“*”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

“*”期间,我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基本思路,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不断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成为我省农村工作力度最大、出台措施最实、农民得实惠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

农村经济实现四个重大突破,“*”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年全省农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达1068.6亿元,农业增加值达656.2亿元,粮食生产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达1515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30.7%、27.6%和3.2%,“*”年均增速分别为5.5%、5%和0.6%。畜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39.7亿元,年均增长11%(未扣物价)。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元、达到2042元,年均增长6.7%。圆满完成了“*”计划确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优质特色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12年连续增产。烤烟和鲜切花产量分别为77万吨和36亿支,保持全国第一位;甘蔗、茶叶、橡胶产量分别为1415万吨、11.6万吨、24万吨,保持全国第二位;马铃薯产量(折原粮)158万吨,居全国第四位;人均肉产量67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开始建立,优质特色农产品呈现面积扩大、质量提高的态势,优质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6%。全省有92家企业、19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产品标志,184家企业、382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72个产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年,全省经济作物比例提高,粮经种植结构比调整为69.6:30.4,优质粮食面积突破2000万亩,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到1442万亩;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比由2000年的61:7:30:2调整为56:10:32:2。林牧渔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畜牧业产值和林业社会产值分别突破3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2%,仅次于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份额。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无公害农产品面积1500万亩,建成优势农产品基地600多个。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加快,外向型农业不断扩大。到*年底,全省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561家,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0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6亿元,经国家和省认定的重点龙头企业有96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有49家,辐射带动农户增收50亿元。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7000多个。全省共引进省外国外农业企业113家,引进中外资金17.52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4.8亿美元。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加快了特色农业发展和优势产业集聚,提升了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608亿元,实缴税金75亿元,从业人员357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78%、84.3%和26.3%,全省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纯收入600元,超额完成“*”计划目标。农产品加工快速增长,规模以上乡镇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不仅成为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推进器。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达53个,5亿元的乡镇122个,亿元村357个。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从2000年的23%提高到*年的29.5%。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减负促增收成效明显。*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的1479元增加563元,“*”年均增速比“九五”期间提高1.5个百分点。畜牧业、冬季农业、优势特色农业、林产业和非农产业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新亮点,*年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0%。实施“百万民工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步伐,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近500万人,劳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对全年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近20%。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现金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率、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等惠农政策,共减轻农民和农业企业负担27亿元,全省农民减负率达67%。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要求,调整思路、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开发、安居工程为重点,充分发挥小额信贷、易地搬迁、社会帮扶等行之有效扶贫措施的作用,五年共投入财政和信贷扶贫资金、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资金155.73亿元,贫困人口下降到737.8万人,比2000年的1022.1万人减少284.3万人,有30多万户特困农户告别了住破烂茅草房的历史。80个国家和省级扶贫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03元上升到1537元,年均增幅为6.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2个百分点,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7%左右。贫困地区呈现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的良好局面。

农业投入明显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明显改善。“*”期间,各级财政用于支持农业的支出达474.4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53%,年均递增9.8%,其中争取国家安排我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65亿元,比“九五”增长27.7%。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以高产稳产农田和以“润滇工程”建设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成效明显,办成了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全省新增柴石滩等大中小水库150件。“润滇工程”中,麻栗坝水库作为我省首个列入国家基建计划的大型水库以及其他20件中型水库已开工建设。开展了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61件中型病险水库、26件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得到国家投资补助,建设情况良好。全省水库建设数量、质量、进度均处于全国前列。农村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取得新进展。“*”期间,全省累计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556万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10万亩,高稳产农田250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万平方公里。农村道路、能源、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到*年,全省农村自来水受益村比重达到83%,有98%的行政村通电、通公路,92%的行政村通了电话,农村户用沼气池超过150万口、居全国第四位,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等为主的林业六大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累计完成营造林5299.9万亩,封山育林与森林管护面积近2.5亿亩,设立自然保护区181个,完成退牧还草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9%,实现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的持续双增长,大部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社会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购销市场化、土地征用制度、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认真实施《*省农村工作守则》,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开展了村级体制改革,实行了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的村级民主自治,保障了村民的民利。农村教育“两基”攻坚战取得新成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达到112个,人口覆盖率达到86%,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达到257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新进展,参合农民达到650万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行了农业人口家庭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8‰以内。普遍开展了创建“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和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三下乡”等活动,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5%和93.5%。加强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我省同全国一样,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一是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为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坚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省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迈上新台阶,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三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扩大国内外合作带来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东中部产业结构升级转移,“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合作项目的落实和实施,特别是随着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建立,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劳务输出优势明显,拓宽了我省农业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空间。四是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消费需求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趋势更加突出;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和谐发展的基础更为坚实。五是农民群众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认识进一步统一,各地实践经验日愈丰富、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三)主要挑战和不利因素

“*”期间,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既有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有五大矛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的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矛盾;推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与传统粗放增长方式的矛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促进农民生活宽裕与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单一的矛盾。当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与全国相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更加艰巨。

第一,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业人口多,农民增收困难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042元,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相比,仅占全国的62.7%,在各省市区排列第29位。我省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年底仍有绝对贫困人口248.4万人,农村低收入人口489.4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0.5%和12%,近70万特困群众丧失生存条件,7个人口较少民族整体上处于贫困状态,贫困人口多达125.7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4.3:1扩大到*年的4.5:1,最高的官渡区与最低的福贡、贡山县差距达4200元,城乡之间、与全国之间、地区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二,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灾能力弱。一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利瓶颈制约突出,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近2/3耕地只能靠天吃饭,全省人均库塘蓄水只有222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左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人畜饮水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15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不安全。二是农村公路交通等级低。全省县以下的农村公路均为低等级公路,沥青、水泥、弹石路里程仅有1.2万公里,道路硬化率低。三是农村电力开发利用程度低。一些民族贫困边远地区至今尚未通电,农村用电水平较低,到户电价偏高,全省县以下农村人均年用电量仅110千瓦时左右,与全省人均年用电量600千瓦时和全国人均年用电量1000千瓦时相比,差距很大。四是农村生态状况局部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耕地减少、草山退化、湿地消失、河流湖泊污染、岩溶地区石漠化、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等现象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年土壤侵蚀总量5亿吨,占全国年流失量的1/10。全省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年均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亿元以上。

第三,农业增长方式粗放,农业竞争力在短期内还难以较快提高。农业产业和布局结构还不合理,林牧业仍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小、散、弱”,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大部分农产品“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还不高;新型合作组织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

第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条件较差。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年,我省尚有17个县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省中小学危房率达1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农村中小学危房率则达到14.8%;全省有874个乡镇卫生机构还没有实现有房屋、有设备、有人员的“三配备”目标,占乡镇卫生机构总数的59%;有5825个行政村的卫生室没有业务用房,占村卫生室总数的44%。广大农村地区因贫致病、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问题突出;多数行政村及乡镇体育设施欠缺,不能满足农民健身及传统体育活动的需要;村镇规划滞后,社会事业发展和村镇整治投入不足,生活消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落后,农村环境“脏、乱、差”突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2%和54%。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乡村群众既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一些乡镇五保户供养没有经费来源,残疾人保障经费未能足额发放。

第五,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农村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达54%,高中文化程度仅占8.2%,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培育新型农民任务艰巨,农民权益保护缺乏组织和制度保障。目前全省还有8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就业压力巨大。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期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缩小差距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快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为保障,倾力发展六大产业,重点实施工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四村”目标和“产业发展新格局、农民收入新提高、公共服务新体系、乡村建设新面貌、乡风文明新风尚、民主管理新体制”的“六新”任务,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动”的发展道路;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品、产业和区域布局结构,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要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二)发展目标

“*”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农业稳步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农业增加值达到950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5%以上,力争达到1000亿元。

―——粮食稳定增产。总产量突破1600万吨,年均增长1%以上。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2700元以上,年均增长6%以上,力争达到3000元。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力争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00万人,实现农村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左右;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优质农产品大幅度增加,畜牧业产值和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5%和15%以上,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中畜牧业比重达到40%。

——农业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良种良法推广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到90%以上;节约型农业稳步发展,土地、水、化肥、农药等利用效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农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出口达10亿美元以上;培育国内知名品牌40个,其中国内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以上;培育*省名牌产品100个以上、*省著名商标100个,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增蓄水库容12亿立方米,新增年供水能力14亿立方米,建成高稳产农田500万亩、基本农田50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程度提高到40%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3%以上,重点地区生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步。改造农村公路15000公里以上;确保解决500万、力争解决7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48.44万户无电人口通电问题,农户通电率达到96%以上;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100万口以上;以改水、改厕、改厩、治脏、清乱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寨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主要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围绕实施“十大”建设工程和完善“六大支撑体系”,“*”期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⒈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着力构建粮食稳定增产的坚实基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做好土地整理工作,确保耕地保有量达到915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继续加强以水浇地、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继续加强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良种良法为主的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实施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关键的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病虫害的防治。“*”期间每年建设高稳产农田100万亩,基本农田100万亩。

⒉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积极实施产业支撑打造工程,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紧紧围绕全省18类优势农产品,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特色产业原料基地,尽快形成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龙头企业群体、产业集群和产业带,造就精品,创造名牌,不断拓展产业链,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打好生态牌、绿色牌、科技牌、区位牌、资源牌,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工业化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比较效益。

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增效增值,带动农民增收。继续搞好农村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积极扶持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大力发展各种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拓宽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⒋加强农村扶贫开发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为目标,紧紧瞄准贫困群体,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一体两翼”战略,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事业建设重点,落实易地搬迁、小额信贷、社会扶贫等扶贫措施,继续开展以工代赈扶贫,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实现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同步加大、基础设施条件和贫困村寨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素质同步提高。到2010年省级扶持3万个、州市级扶持1万个,共完成4万个30户以上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扶持100个省级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培训转移200万贫困地区劳动力。力争完成20万缺乏生存条件贫困人口的易地搬迁。

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农村群众生活需要入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继续实施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两基”攻坚。到2010年完成全省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以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多形式开展农民的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重点加快建立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推进初级卫生保健,在原有52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农村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减轻农民医疗负担,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适合农村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三、发展重点和布局

(一)重点产业

⒈畜牧产业

坚持“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培育猪禽业、肉牛业、肉羊业、奶业等四大主导产业,抓好良种繁育、动物防疫、基地建设、产品深加工等重要环节,发展规模养殖,实现品质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大幅度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创出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40万吨、奶产量50万吨、禽蛋产量2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

⒉林业产业

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立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强化资源培育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林纸一体化、木材加工及人造板、林化工产业、特色经济林、森林资源非木材产品、竹、藤产业、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等林产业,培育和营造一批速生高产造纸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优质高产林化原料林、特色经济林、优质竹林基地、建设一批林下产品种植基地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初步建立起定向培育的稳定原料供应基地。加快发展林产品深加工,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稳步开发特色森林旅游业,努力实现从单一木材利用转向多资源利用,把林业产业建设成为多门类的产业体系。到2010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努力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⒊优势生物产业

稳步发展烟草产业。稳步发展优质烤烟,积极发展具有市场需求的香料烟、白肋烟,为省内、国内烟厂和国际知名烟草集团生产优质名牌卷烟提供优质原料。实施全省基本烟田建设规划,继续把烤烟生产向最适宜区转移,建成不少于1200万亩基础设施配套、耕种制度科学、保护措施完善、稳定丰产的高标准基本烟田,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烟叶生产量稳定在1600万担左右。形成科学合理的烟叶生产布局,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烟叶生产体系,把我省建成我国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蔬菜产业。围绕大中城市供应、扩大外销、旅游业发展和深加工,优化布局,加快发展精细蔬菜、反季蔬菜、夏秋补淡蔬菜、野生蔬菜,到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产量1600万吨,综合产值180亿元,使我省成为我国重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出口基地。

稳定发展甘蔗产业。压缩高海拔和陡坡地蔗园,重点发展潜力大、产业化程度高的滇西南和滇南两个甘蔗糖料优势产区,加速吨糖田和高优蔗园建设,做好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大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到2010年,种植面积控制在400万亩,产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120亿元,实现年产糖250万吨以上。

提升茶叶产业。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和良种推广的力度,加快加工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的步伐,积极开发生态茶、名优茶。打造以普洱茶、滇红茶和下关沱茶为主导的三大“云茶”品牌,加强茶叶加工和市场营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实现“云茶”的高产、优质和高效。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茶叶产量2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0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

巩固提升橡胶产业。以整合资源为重点,稳定规模,优化布局,依托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胶木兼优的良种种植和新型割胶技术,改造低产胶园,加强橡胶病虫害防治,提高单产和品质,努力降低生产和管理的综合成本。积极发展橡胶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名优新产品,提高附加值,提高橡胶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到2010年全省橡胶种植面积发展到500万亩,干胶产量32万吨,总产值46亿元。

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加快推进优质花卉倍增、国际市场拓展、物流运输通畅、品种研发创新、“云花”品牌打造工程。依托重点花卉产区,发展壮大花卉重点企业,扶持花农合作组织,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花卉品种,促进大宗花卉品种、野生驯化花卉品种以及特色花卉品种的开发创新,不断提高以鲜切花为重点的花卉产品质量,完善物流网络,强化出口带动,逐步建立优势明显、特点突出、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出口花卉产销体系,扩大优质花卉总量规模。到2010年,全省花卉产业总产值达到140亿元,出口额达到2亿美元。把我省初步建成享誉海外的亚洲花都和世界花卉研发、生产重要基地。

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马铃薯加工、种薯企业(集团),建立淀粉加工型品种生产基地,菜用及薯条、薯片生产基地,优质种薯生产基地,菜用、反季加工原料生产加工型基地,积极发展种薯、商品原料及菜用薯、马铃薯食品和淀粉等精深加工业,形成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衔接。逐步把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商品薯出口生产基地、面向全国和东南亚的种薯供应基地、全国最具市场竞争力的马铃薯加工基地。到201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800万亩,总产量1500万吨,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

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充分利用*野生菌资源优势,在“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重点扶持一批野生食用菌产区县,建立以羊肚菌和牛肝菌为重点的人工促繁基地,积极发展松茸保护技术,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引进开发先进的保鲜和加工技术,在企业中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野生食用菌的产量、品质和产值;大力发展珍稀、反季节食用菌,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和规范化栽培技术推广,攻克贸易壁垒,稳步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实现野生和人工食用菌出口的大幅度增长。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15万吨,总产值达50亿元,出口量达2.5万吨,出口创汇2亿美元。

着力发展水果、咖啡产业。重点建立一批温带水果为主的无公害生产出口基地,提高果品内在质量和采后加工保鲜、分级包装水平,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通过品种改良、完善基础设施,改造一批林果基地,提高老果园经济效益;新建一批优质水果基地和加工专用原料基地,扶持一批果品流通和加工龙头企业,提升果品业的整体水平,推进水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果品产业化发展进程。巩固现有咖啡园,积极稳步扩大咖啡种植规模,培育产业龙头,创*小粒咖啡品牌,做强、做大*咖啡产业。2010年,全省水果产量达210万吨,产值32亿元。咖啡种植稳步发展到60万亩,投产面积30万亩,实现年产干豆3万吨,工农业产值6亿元以上,力争年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

创新开发生物质能源产业。合理规划全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加快研发、选育能源作物和植物品种,推广先进种植、加工技术。在最适宜区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大力发展农村能源和生物质能源新产业。积极发展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质气化,为农村提供高效清洁的生活燃料;加快生物质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以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开发重点,加大甘蔗、薯类等非粮农作物和膏桐、橡胶等木本油料植物的开发利用,对重点项目给予扶持。形成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生物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把生物能源产业打造成为我省重要的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基地。

⒋农产品加工业

借鉴烟草产业发展的经验,选择粮油、畜禽、果蔬、淀粉、食糖、茶叶及咖啡、核桃、麻丝、林竹、橡胶和植物药等具有加工潜力的产业为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和特色园区建设,加大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等的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引导乡镇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除烟草以外的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⒌劳务产业

按照“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构建劳务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市场、政策保障和管理服务等五大体系,实施农民知识化、农业产业化、就业非农化、农村城镇化、政策制度化、服务优质化等“六化”联动工程,大力实施“百万民工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法规、职业技能、安全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坚持农业内部转移与向二、三产业转移相结合,常年转移与季节转移相结合,就地转移与易地转移相结合,鼓励使用本地劳动力,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小城镇建设。到2010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00万人,实现农村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

⒍以农产品流通为重点的服务业

加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网络建设。围绕名优特商品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和规范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运行机制,以综合性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建设健全的市场网络。规范市场流通秩序,进一步加强“绿色通道”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扶持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农产品生产销售协会等市场开拓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和推行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积极采用电子商务、期货交易、连锁配送、专供直销、交易、拍卖交易等方式和设办事处、开窗口等办法,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重大工程

⒈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工程

坚持总量基本自给、供需总体平衡的粮食工作方针,确保每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达到6200万亩以上。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以水稻、玉米、马铃薯三种作物为主,选择60个粮食主产县,建立2400万亩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区(其中,中心示范600万亩,示范带动1800万亩)。通过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优良品种和集成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强土地产出能力、粮食加工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三个能力建设,采用中心示范、带动辐射等途径,全面提升综合示范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夯实我省粮食安全的基础。

⒉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

继续落实《*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具有我省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优质烟叶、畜产品、无公害蔬菜、“双高”甘蔗、中药材、花卉、茶叶、橡胶、果类、核桃、“双低”油菜、蚕桑、咖啡、食用菌、杂粮、林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加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强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农民增收关联度高、外贸出口拉动力强、原料基地落实的农产品加工生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全省70%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770万户农户,农民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185亿元。

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积极筹措资金,加快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确保麻栗坝大型水库和已开工20件中型水库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完成国家第一、第二批规划内的71件中型、125件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开工建设楚雄青山嘴水库和一批大中小型水库等工程;解决500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发展小型水利设施,通过政府补助,鼓励农户为主参与新建一批小型蓄水、引水、提水、集雨水窖等水利设施,完成山区“五小”水利工程100万件;力争完成4000公里的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提高防洪抗旱能力,缓解全省水资源供需矛盾。认真做好“滇中调水”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在国家支持下,“*”末期开工建设。进一步扩大以水浇地、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结合商品粮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龙头企业原料基地的水利配套,大力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12个大型灌区和19个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继续开展节水增效示范县工程,力争累计完成3000万亩高产稳产农田、2000万亩基本农田的建设任务。

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

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新增农村沼气池100万户以上;新增小水电代燃料150万户,农村改灶50万户,太阳能推广50万平方米,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10个。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农田污灌与底泥施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合理使用农药、化肥、薄膜等农用化学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搞好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继续改革农业供水体制,以农业用水计量收费为方向,推行面向农户的终端水价制度,促进节水型农业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巩固成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典型生态区建设。做好丽江拉市海调蓄水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以九大湖泊、六大水系和石漠化地区治理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加大对工程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加强水环境和水土流失治理,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立足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把饮水安全、住房条件改善、乡村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从解决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规划先行,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采用政府补助、群众为主、社会参与等方式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饮水质量;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达程度和质量等级,切实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彻底消除农村破烂茅草房、杈杈房,逐步使农村住房整洁适用;开展以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和治脏、治乱、治差为主要内容的“五改三治”工作,结合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移民安置,实施农村民房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清洁家园。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促进土地集约、产业集群、人口集中,使5万个以上的村庄得到集中整治。

⒍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整合各级农业科技研发技术和人才资源,建立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基地,以*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建设为切入点,鼓励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强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技术研究,支持和推进省内外先进农业科研成果的中试和示范推广,建立相对固定的新成果和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大力开发和推广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的应用技术,强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力争在品种良种化、种养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产品优质高产化、农产品加工现代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高我省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突破口,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推广转化长效机制。以培育科技示范户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建立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乡土人才队伍。

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基准,以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为重点,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质量认证和质量监测为手段,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推行GAP、GMP、HACCP、GSP认证及相关产品认证。加快建立以畜牧、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烟草、药材、甘蔗和马铃薯等优势农产品产业为主体的农业标准体系框架。整合监测资源,逐步建立以省、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龙头,州、市级区域性检测中心为骨干,县级农产品质检站或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站(点)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等监测体系,逐步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流通和消费。到2010年,建设1500万亩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80%的农业生产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5000万亩耕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⒏农业防灾减灾工程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综合治理”的防灾减灾方针。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及相关灾害预警体系,重点强化灾害预报预警功能,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建设,建立防灾减灾决策指挥和科学的灾情评估体系,形成干旱、大范围致灾暴雨、低温冷害和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全面提高预报预警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滇中、滇东缺水地区积极建设专业的人工增雨作业基地,进一步提高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缓解水资源的短缺局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治。围绕防灾减灾、生态建设的需求,采取工程、生物、科技措施综合治理,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加快烟叶、畜产品、无公害蔬菜、“双高”甘蔗、中药材、花卉、茶叶、橡胶、蚕桑、咖啡、食用菌、林产品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化进程。

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工程。以水稻、玉米、马铃薯为主,在60个粮食主产县建立2400万亩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区。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12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在山区半山区新建10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建成高稳产农田500万亩、基本农田50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以上,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

科技入户工程。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主,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2010年,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设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防疫监督、边境动物防疫四道屏障,做好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省、地、县、乡、村五级动物疫病技术支撑系统和兽药质量控制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到2010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率达到50%、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合格率超过90%。

农村饮水安全。解决农村500万人以上的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无电地区通电工程。采用电网延伸、开发小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多种方式,解决48.44万户无电人口通电问题,2010年户通电率达96.2%。

农村能源。新增沼气池100万口以上,新增小水电代燃料150万户,农村改灶50万户,太阳能推广50万平方米,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10个;营造薪炭林200万亩,改造薪炭林500万亩。

农村公路。改造农村公路15000公里以上,具备条件的乡镇实现通乡公路路面硬化;行政村公路的通畅能力广泛提高,基本实现村村通路。

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尚未“普九”的17个县农村中小学为重点,建设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实施职业教育建设专项规划,完善农村职业教育设施。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乡镇卫生院以及贫困县、民族自治县、边境县中的部分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县中医院(民族医院)。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55%。

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完善县级服务站、中心乡镇服务站、流动服务车等。

农村文化。农村广播电视工程。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做好农村电影设备、拷贝配送工作,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设施建设,着力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农村体育健身场地建设。

村寨环境整治工程。以改水、改厕、改厩、治脏、清乱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寨环境整治,力争5万个村寨的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三)空间布局

从*山区、边疆、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实际出发,围绕现代畜牧产业、现代林业产业、生物产业、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流通为重点的服务业,突出在城郊区和平坝区、山区和半山区、热区和边境地区进行农村经济空间布局,加大《*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力度,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行业的束缚,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尽快形成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群、产业带,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⒈重点产业布局

畜牧产业。以昆明、玉溪、曲靖等市为重点建设现代加工型原料猪养殖基地,以曲靖、丽江、昆明等市为重点,建设以火腿为代表的传统加工型原料猪养殖基地。以滇东南、滇西南、滇中为重点建设肉牛加工外销基地。以昆明、曲靖、大理、楚雄、保山、丽江、临沧等地为重点建设肉羊生产基地,以昭通、曲靖、丽江、迪庆等州市为重点建设半细毛羊养殖基地。以德宏、保山、大理等州市为重点建设奶水牛养殖基地;以昆明、曲靖为重点建设奶山羊基地。以昆明、玉溪、曲靖、大理、楚雄、保山、德宏为重点建设现代化禽类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主要畜产品产业集群。

林产业。重点在思茅、西双版纳、大理、保山、丽江、迪庆、红河、文山、临沧等区域布局。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带动,推进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加大8大特色林产业建设力度。重点在林纸一体化、特色经济林、竹藤产业、干果产业、木材加工及人造板、林化工产业、林下资源开发等产业上,实现产业集聚式发展,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生物产业。围绕建设以红河为重点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产业带,以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为重点的橡胶、茶叶产业带,以昆明、玉溪为重点的花卉产业带,以保山、德宏为重点的咖啡、香料产业带,以文山、楚雄为重点的南药产业带,以干热河谷、农业秸秆丰富地区、甘蔗和橡胶产区为重点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带,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尽快形成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群、产业带。

优势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围绕优势畜产品、优势特色林产品、外向型特色生物资源产品的原料基地,向昆明、玉溪、曲靖、大理、蒙自等大中城市和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和交通沿线集中布局,加快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培植龙头企业,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力。

以农产品流通为重点的服务业。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省内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为营销重点,立足优势农产品产区,构建以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交通运输网络为线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流通网络,构建以农业生产资料向乡村辐射的服务体系和以农产品价格、供求变化、经纪中介为重点的信息中介服务体系。

⒉重点区域布局

城郊和平坝区。以率先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方向,以加快无公害蔬菜、高档花卉、优质烟叶、优质稻米和优质畜产品等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下大力气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原料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现代化加工和外销提高原料保障,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和培育一批名牌产品,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力争在优势特色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上取得较大突破。

山区和半山区。围绕发展特色种养业,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生产水平为重点,加大“五小”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拓市场,农林牧结合,大力发展优质草食畜牧产业、优势特色经济林产业、优质蚕桑产业、地道药材产业等,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集体商品林,使畜牧产业和林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热区。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南盘江等低热河谷地区及版纳、德宏等热带地区,发挥光热水土资源富集的优势,以甘蔗、茶叶、橡胶、热果、冬早蔬菜、咖啡、观赏绿化植物等为重点,加大开发力度,扩大冬季农业开发规模、稳步发展生物质能原料产业,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热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边境地区。在25个边境县市范围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构建互利合作的“双赢”机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开发与合作,以热带生物资源开发、四季蔬菜生产、畜牧业养殖、林产业和林产品开发加工为重点,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以替代种植为契机,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建立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发跨境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促进农业技术、种苗、化肥、农(兽)药、农机具和农用物资的出口。在红河州、思茅市、西双版纳州等地区建立边境农业合作区,以“一港三区”,即瑞丽姐告自由贸易港、河口工业加工区、打洛边境自由贸易区和磨憨边境自由贸易区为载体,建立*邻边加工服务贸易区和农产品进出易市场,加快边境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贯彻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政策,建立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调解机构,创造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民安居乐业的政策环境。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以落实“一地一证”为目标,全面检查并切实纠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规民约中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各种违法行为。

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和“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适当鼓励土地的使用权向农业开发商、种田能手和其它经济组织集中,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农田地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以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资源流向农业。严格执行国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主动做好土地流转法规的宣传普及,培育专业性土地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基层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和实行土地征用与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同步进行的制度。继续从严从紧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数量和范围,规范征地程序,提高征地占用补偿标准,落实被征地农民安置措施,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坚决制止低价征占农民土地,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切实加强对农用地转用规划和计划审查,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农建设用地和农户宅基地审批制度,从严从紧控制建设占地的总量和速度,加强城市、工矿、交通、园区占地管理和耕地复垦,切实做到占补平衡。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落实基本农田“五个不准”,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保持和扩大基本农田规模,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切实转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以耕地质量建设为中心,以高稳产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促进耕地集中集约利用和规模经营,加大耕地产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合理规划新村建设,继续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开发与整理,促进耕地的集约可持续利用。积极建立耕地保护与开发分级管理责任制和动态监测系统。

(二)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把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粮食生产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市场、政策和价格信息等各种经济手段,继续实施粮食补贴政策,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努力建设优势粮食产业带,不断优化粮食品种,提高粮食质量,积极支持主产区搞好粮食生产和加工转化,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健全和完善储备调节制度,提高种粮效益和农民收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大力发展畜牧水产、林业产业。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继续实施奶牛良种繁育补贴,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畜牧养殖小区,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积极推进水产良种工程建设,提高良种覆盖率;充分发挥*鱼类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渔业;全面推进水产养殖科学规划布局,培植外向型渔业;建立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应对突发性重大疫病的能力。积极推进林纸浆、林板、林化、林果、林下资源和森林旅游一体化经营,坚持基地建设优先的原则,搞好科学布局,合理选择林种树种,完善植造抚育采伐方式;增强国有林发展活力,放活集体商品林,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切实将采伐指标落实造林、护林、用林者。

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坚持相对集中、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原则,调整生产力布局,率先推进肉牛产业、乳业、蔬菜产业、茶产业、专用型马铃薯产业、鲜切花产业、食用菌产业等的产业集群建设。“*”期间,重点扶持50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认定2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劳动密集型骨干企业发展、标准化生产,加大对冷藏、包装、运输、卫生检疫等加工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采取财政贴息、补助、参股、以奖代补等多种支持方式,引导和拉动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的投入,积极支持乡镇企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东西合作,鼓励乡镇企业发展边境贸易,鼓励内外商对乡镇企业进行兼并、收购、租赁、承包,鼓励乡镇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创新管理体制,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健全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有重点地发展乡镇企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利用土地,提高集聚效应,繁荣小城镇经济。

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开展以需定培、定向培训、定岗培训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和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采取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订单、劳务派遣、能人带动、项目拉动、中介推动等多种模式,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逐步建立为务工农民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服务网络,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合理规定,降低进城和就业的门槛,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拖欠和子女上学问题,建立和完善民工救助体系,加强以劳动仲裁、司法援助、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民工维权服务,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积极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扶持中高级职业教育学校,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农村和谐文化,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新农村建设全过程,武装干部头脑,教育带动群众,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好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抵扣、项目资金扶持产业化基地建设、财政信贷扶持龙头企业、技改贷款贴息、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继续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围绕优势产业,按照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办法,选择一批龙头企业,纳入政府扶持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引进、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立科技研发、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鼓励和引导有品牌、有实力和知名工商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骨干,把政府扶持同企业改制结合起来,采取联合、兼并、改组等多种资产重组方式,推动实施“五个一批”的品牌战略,即支持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发展一批特色品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品牌、推进一批现代服务业品牌和扩大一批区域品牌,创造名牌,造就精品,开拓市场,增强我省农业的竞争优势。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实施资本运营战略,推动龙头企业由规模化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加大对原料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做到龙头企业建到哪里,原料基地建设到哪里,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到哪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股份制、利润返还、托管或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与农户建立较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获得一部分加工、经营环节的市场利润。对农民给予二次分配的企业,要优先扶持。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强法制观念和诚信观念,规范完善合同内容,提高订单履约率。既让企业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料,也使农户借助企业增加收入。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

加大对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一批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产销协会、购销公司、中介服务组织,并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充分依靠农户采用合作、参股、预付定金等方式,引导村集体与供销社、农技组织、龙头企业等合作联合,实行“支部加协会(合作社)”等模式,壮大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发挥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作用。

(四)依靠现代科技和装备,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农业新品种的选育和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良种引育、选育、繁育、栽培技术,加强对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广和应用。制定并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推广先进旱作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巩固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和测土施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发展节约型农业。普及应用种子精选分级、包衣、药剂拌种等加工处理技术;全面推广应用主要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积极推广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圈养技术模式和高效、优质、集约化的生态水产养殖技术,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轨道转变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逐年增加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重点用于基层站所改造、设备更新及有关科技培训;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场,开展实用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优良种苗繁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村级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制度和科技联产承包制度,推广农技110、庄稼医院等服务形式,继续抓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网络,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改变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科技与推广不协调的现象,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尤其是要围绕外向型特色产业,对普洱茶、宣威火腿、冬早蔬菜、专用型马铃薯、出口高档鲜切花、小粒咖啡、野生食用菌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率先实施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逐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优势农产品主产区机械化作业水平。继续实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机大户和新型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引导和扶持,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对水利、生产、加工等中小农业机械服务给予政策性信贷支持,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五)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统筹城乡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目标,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和政策,切实维护和保障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公平的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探索改革统筹城乡、产业规划布局和发展、城乡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城乡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昆明、玉溪、曲靖、大理、个开蒙等大中城市郊区要先行一步,力争2010年前在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上取得较大进展。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努力深入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快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同时,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搞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三农”服务队伍。重视解决乡村债务问题,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

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把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作为重要方向,积极探索多种实现形式、多渠道、多种模式发展的新路子。省级集体经济专项发展资金要重点扶持经济薄弱村。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利用自有资产,采取股份合作、专业承包、租赁经营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以清产核资和股份制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结合集体经济发展,加大小型水利产权制度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改革力度,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着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林业生产关系,因地制宜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落实到户、联户、林场或其他经营实体,并配套开展林权流转、林木采伐、资源保护、投融资体制等综合改革。进一步明晰集体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增加林农收入,调动林农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把林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促进全省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基本完成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为加快我省边疆民族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力度,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围绕加快建设一批对接大西南乃至全国以及东盟市场的农产品物流基地和专业物流中心,进一步开拓省际“绿色通道”网络,实现鲜活农产品省际、周边国外市场的互通。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储备调节制度,积极探索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省省情、粮情的粮食流通体制。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供销合作社传统经营网络的改造、整合和提升,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农产品协会,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探索突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的二元结构,使农民逐步享有自由进城和自由迁移的权利,促进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把发展农业与减少农民有机结合起来。

(六)加大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增加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坚决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每年新增财力重点用于“三农”。从2006年起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争取“*”期间省级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期间有所提高。完善政府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优化投入结构,优先集中用于解决农村最薄弱、农民最急需的问题。严格涉农资金立项程序,建立农业投入绩效评价制度,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率。州(市)、县(市、区)财政也要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支农支出达到《农业法》的要求。

拓宽以工促农渠道。要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积极拓展农田水利建设筹资渠道,从土地出让金、基本烟田建设资金等有关资金中筹集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落实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三农”的政策;落实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3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总结烟草产业反哺农业的经验,拓宽和完善以工哺农的支持政策和融资渠道,探索建立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大集团以工哺农机制,每年筹措一定数额的以工哺农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建立完善工商企业特别是以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为原料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及外贸企业和第三产业对农业的回报反哺机制,拓宽和完善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政策和融资渠道。推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保证以工哺农的良性循环。

增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以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机制为切入点,大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广大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带来的实惠,真正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经费投入,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创新投融资方式。按照集中资金、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整合资金、整合项目,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改革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建立政府直接投资、资本金投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投资方式,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提高投入效率。强化*省农业开发投资公司、*省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的融资、担保、整合、扶持等服务功能。加强政府与银行、企业与银行、信用社与农民的协商合作,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业信贷体系,创新贷款支农方式,加快推进金融支持“三农”行动计划。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鼓励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探索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搞好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等金融服务,切实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民办公助等办法给予支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七)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

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创汇农业。扩大我省与周边国家的农业合作。利用东盟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创汇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林业、园艺业及农业深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附加值高的出口创汇产品,增加特色农产品出口量。加快重点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具有产业优势和规模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逐步完善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加快构建出口农产品预警机制,积极应对国外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加强与东盟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组织我省农业企业到省外、境外和国外参加博览会,投资兴办企业,抓住机遇,推动境外罂粟替代种植的进一步发展,扩大贸易、资金和人才交流,拓展国际市场。

实施“引进来”战略,大力吸引农业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创新引资机制,通过农业资源使用权的转让,农业企业的拍卖、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支持外资投向优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吸引国外农业集团公司以独资企业、资本参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加大我省农业利用国外贷款力度,进一步扩大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融资渠道。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推介等经贸活动。鼓励中外合作开展国内外的产品标准和质量认证,提高利用外资的科技含量。

(八)转变职能,全面实施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农业发展计划篇6

(一)农业生产方面。各级各部门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情况;小春粮食耕种进展情况;农资生产、供应及价格波动情况;稳定生猪生产的政策落实、推进生猪“三百”工程的情况;其他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及价格等情况。

(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方面。中央及省、市、县政府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农村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情况;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力度,优化农民收入结构的情况。

(三)生物产业方面。启动实施优势生物产业推进计划,实施招商引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特色产品研发的情况。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改造中低产农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完善农村电网和邮电通信设施等情况;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改建农村公路,建设沼气池,实施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农村民居实施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情况。

(五)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积极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的情况;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

二、关于工业生产

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情况;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情况;做好煤电油运等保障工作的情况;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分析;健全完善工业经济运行调节机制的情况;落实阶段性工业用电特殊电价扶持政策的情况;加强资本运作,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保障企业资金需求的情况;加快重点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区建设情况。

三、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建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加快在建水源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进度等方面情况;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房地产政策,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完善供排水、供电、供气设施的情况;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尤其是农村和基层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情况。

四、关于扩大消费

(一)促进旅游消费情况。推进休闲度假基地、旅游小镇和旅游特色村建设的情况;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创新旅游产品,拓宽国内外旅游客源,拉动旅游消费的情况;加快区域旅游合作,提高服务水平的情况。

(二)扩大住房消费情况。廉租住房建设情况,建设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住房的进展和完成情况。

(三)提升城镇消费情况。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市政公用设施、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体育、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的情况。

(四)发展农村服务业。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乡村流通工程”建设情况;“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加快配送中心建设和网络终端发展,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的情况;加快培育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

五、关于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

加强安全生产的经验和做法;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监管的做法和措施;对生产流通环节加强管理,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教育方面。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努力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排除中小学危房,增强中小学校舍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的情况;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方面的新举措、新经验及存在的困难问题。

(二)医疗卫生方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面和筹资水平的情况;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抓好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抓好重大疾病防治的情况;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的措施及做法。

(三)就业方面。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建立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资金的情况;引导和鼓励个人自主创业的做法和经验;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的情况;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的长效机制等情况。

(四)社会保障方面。调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的缴费政策,减轻企业和个人缴费负担的情况;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情况;关心弱势群体,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上世纪60年代精减退职人员、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逐步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的情况。

(五)扶贫开发方面。建立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机制的情况;第二批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866”工程进展情况;推行对口帮扶、定点挂钩扶贫、社会帮扶、信贷扶贫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的情况。

(六)保障群众基本生产方面。健全重要商品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增加粮油肉储备,保障市场供应的情况;加强物价控制,对因物价上涨而影响生产的低收入人群给予临时性补贴的情况;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供应的情况。

(七)社会管理方面。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新举措、新经验;改革和加强城乡社会警务工作的情况;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做法及成效。

(八)禁毒防艾方面。贯彻落实《*省禁毒防艾新3年行动计划》的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经验做法,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对国家、省、市、县的有关政策建议;探索建立艾滋病防治长效机制的情况。

七、关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一)节能减排工作情况。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切实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的新举措、新经验;继续推进节能减排项目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做法及成效;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抓好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情况。

农业发展计划篇7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乡生产总值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农民纯收入增长5.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执行中央、省、市、县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决议。积极编制申报项目,争取农业发展资金,加快对刘集后湖、康家湖等低湖洼地的治理。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支持农民和外出经商办企业。加大农田保护力度,继续实施“百村万亩复垦”工程,积极协助淮北大堤加固工程的实施,认真做好拆安置工作,加快对沿堤各村旧村庄土地的复垦工作,力争上半年完成复垦计划。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防止农民负担的反弹。加快乡镇工作转型,创新基层工作机制,贯彻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方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订单农业,稳定发展穆岗灌区、夏颂沟流域35000亩优质水稻和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扩大康家湖流域以苏杨村为中心优质棉、蔬菜、瓜果等生产基地;加快畜牧业发展,加强禽流感等疫情的防治。继续实施以猪牛羊“三大养”、鸡鸭鹅“三小养”为主体的畜牧振兴工程。建立村级肉牛养殖区2个、商品猪养殖区5个,发展猪、牛、羊规模养殖户100户,实现年均存出栏5000只以上。培养一批专业牛羊加工营销专业户。实施水产养殖“三五”工程,加快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依靠项目支撑,促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发展,力争使张郢罗氏沼虾养殖达500亩,湖稍甲鱼、中华蟹养殖在500亩,葛圩精养鱼塘达500亩,推动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夏颂沟流域各类水利工程的维护,完善穆岗区节水灌溉工程的配套建设,建设节水高效示范工程。依托“村村通”项目,加快村级公路网络建设,重点建设中心沟防洪通道、甘罗至叶井大米运输通道、杨周至苏北连接立新路直达夏杨路的绿色蔬菜通道,大大改善我乡的道路交通状况,实现农产品快速调运。大力实施堤南沼气、节能灶等新型资源项目,加快农村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农村通讯设施建设,扩大有线广播、宽带电视和互联网的覆盖面,服务“三农”。推进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立专业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

二、加快个私企业发展,提升经济整体实力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个私企业的发展及时提供政策服务、信息服务、融资服务、治安服务,为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个私企业健康发展。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扶持杨集米业、宏盛米业做大做强,提高效益。整合板材业资源,依托胶合板项目,更新升级胶合板生产,做好林业增收大文章,力争使板材业成为我乡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发展高科技产业,鼓励和支持田川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运用现代电子商务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加快发展。

三、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实施城镇化,统筹城乡的发展,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刘集集镇建设,在完善现有集镇建设规模的基础上,加快刘集北街的规划建设,促进三优集、叶井集、甘罗集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完善集镇服务功能,落实以城带乡的方针,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今年年底拉出主体框架,增强示范辐射功能,把各类企业、公共服务项目进行合理配置,把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等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四、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积极争取市、县项目投资,围绕“551”计划积极编制申报项目建议书,充实乡项目库。加快对康家湖治理、刘集后湖治理。甘罗至叶井路等项目已经在前期运作中,力争项目尽快实施。加强对在建项目的服务和监督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打好历史名人招商牌,挖崛各种资源优势,积极抓好项目申报工作,力争甘罗墓景区和江溜深水码头等一批成熟项目进入县“5511”规划,早日引来资金,早日规划建设,推动全乡经济发展。

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和谐刘集建设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改革型、法制型政府,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乡便民服务大厅建设和管理,提高办事效率。治理乱收费、乱罚款和吃拿卡要等现象,严厉打击侵害投资经营者财产和人身权益的行为。加强“诚信刘集”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就业和社保体系建设,抓好农村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合理向城镇转移,及时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继续扩大对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生活救助,扩大农村医保覆盖面,扎实推进殡葬改革工作,抓好“整村推进扶贫村”的落实工作。

农业发展计划篇8

具体工作思路:

一、抓稳定,促调整。

首先是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在粮食自给的基础上,重点培育水果,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产业,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及精品农业;其次是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确保年饲养蚕种0.9万张,今年新种桑面积发展80亩,改桑面积100亩。

二、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发挥合作组织作用。

以“绿里香”茶叶品牌为基础,重点对*二个桃子品牌的宣传,提高知名度,拓展市场;依托紫云桃子合作社的组建,实施标准化生产,为申报无公害基地及产品作好充分准备。

三、积极引进新品种,认真做好科技培训。

首先是引进传统农业及春花作物新品种,重点是推进杂交水稻;其次是引进包心菜、大豆、水果等特色农业新品种;结合新农村建设主题教育活动,认真开展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

四、做好绿化造林及森林防火工作。

20*年重点开展农田林网、河道整治、村庄绿化造林工作。计划完成绿化面积210亩,争创二个省级绿化示范村。同时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工作,严防清明节前后的山林火灾,并切实做好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五、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

动物疫病主要是禽流感,做到宣传到位、防控到位。植物疫病一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清除,分春、秋二次进行人工清除及药剂防治;二是松材线虫病的防治,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落实经费,开展对辖区内的枯死松树逐一清除、集中烧毁,并做好饵木防治工作。

六、认真落实水利农机工作。

1.万里清水河道:完成6公里的河道整治任务,完善河道保洁管理办法,推进河道保洁工作,实施示范工程建设,加大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力度,巩固河道整治成果。

2.小农水工程:完成2座机埠的新建、改建任务,完成15.08公里的渠系硬化任务,巩固现有农灌水设施、设备能力,探索完善管理办法。

3.农业综合开发及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服务:积极配合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搞好我镇农综开发子项目工程工作,加强技术服务,做好测量、设计、施工等一系列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4.防汛抗旱:积极做好防汛抗旱工作,落实防汛抗旱措施,加强值班,抓好检查,保障全镇度汛、抗旱安全。

5.新农机推广:加强对新型农业机械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引导农户购置新型农机具,促进我镇农机发展进度。

6.农机安全监理:加强对农机运行安全的监督管理,做好对农机驾驶员、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全镇农机运行安全。

七、积极做农经工作。

1.围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健全村级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推动村级财务管理民主建设,实行民主理财制度;完善村帐代管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在财务原始凭证规范化上下功夫;抓好村务公开,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百姓一个明白;开展村财务审计,今年完成二个村的审计。

2.切实抓好“土地承包法”的贯彻落实工作。认真办理承包户的来信来访,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承包户的合法权益。

3.抓好农民减负监督管理,完善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并开展涉农收费检查,使农民减负不反弹。

4.认真做好农经统计工作。抓好农经记帐户的质量检查,确保统计质量,准确及时地完成季报和年报工作,协助统计中心完成农业普查的数据处理工作。

八、土地管理工作。

1、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业率。挖掘耕地潜力、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继续开展工矿废弃地和废弃宅基地的复耕工作,认真做好项目的申报、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等工作。

2、努力盘活现有的存量建设用地和闲置土地,积极引导企业规范用地行为,严格执行投资额及容积率,认真处置闲置空闲土地。

3、进一步明确执法监察责任,落实巡回检查制度,依法规范各类用地行为,加强对违法建筑和乱搭建等的执法监察力度,及时处理来信来访,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上一篇:防汛知识培训方案范文 下一篇: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