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年龄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4 17:11:26

退休年龄改革方案

退休年龄改革方案篇1

【山东】企业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建议细则一、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均等分配调整

以其作为计算和调整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基础,依据参加社会劳动的单位时间进行均等分配,可以达到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的。而不是工资收入的多缴多得、身份的级别、年龄的新中老人、物价水平的高低、城乡之间的差别等,分清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建立对参加社会劳动时间长的劳动者给以补贴的激励机制。将目前的基本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进行分离、整合,将基本养老金改称为叫基本养老保险金。整合基本养老保险金分为老年养老金、劳动退休金和个人储老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缴费年限(精确到月)一个标准确定。

二、《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建议的《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

a.调整原则: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公民参加社会劳动的时间作为计算和调整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基础,依据参加社会劳动的单位时间进行均等分配。

b.调整范围:建国以来从企业、事业、机关、部队、院校等单位到社会上的所有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

c.调整目的:不以提高待遇水平和平均增加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为目标,以公平合理为要素,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目的。

d.调整养老金计算公式:个人养老金数额=老年养老金+劳动退休金+个人储老金

月老年养老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年龄补贴率(个人年龄-65)+劳动补贴率个人累计缴费年限]

月劳动退休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劳动退休金百分率个人累计缴费年限

月个人储老金=个人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的110%(76-个人实际退休年龄)12

注:

①上述计算方法同《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仅对参数作了修改(研究调整一下数据的相关关系和连续性,因为孤立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

老年养老金的年龄补贴率0.25%(例,逐年降低的年龄补贴率可以用于调整视同缴费年限和缴费年限的关系及解决基本养老保险有无个人缴存的过渡性养老金问题)。劳动补贴率等于劳动退休金百分率50%(例)。

劳动退休金的多少是看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的多少。劳动退休金百分率可以取1.0%或1.2%或1.4%值(例),其中取1.0%值为大部分退休人员降低目前养老金水平,取1.4%值为大部分退休人员提高目前养老金水平。但是其结果是公平的,要多大家都多,要少大家都少,要适合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可以有效的控制养老金缺口的大小。

个人储老金的多少是看个人缴存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多少,个人账户储存额是个人缴存部分,如同银行储蓄。由于个人缴存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才有的,以前没有的可以通过年龄补贴率进行调剂。个人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的110%(例)为增加值。

公式中:65为老年年龄;76为人口预期寿命;12为一年十二个月。

②原个人养老金数值小于计算值,按计算值计发个人养老金数额;原个人养老金数值大于计算值,按计算值+(原个人养老金数值-计算值)/2的数值计发个人养老金数额作为目前状况的一种提低控高方法,长远目的是加快基本养老保险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

③月老年养老金与年龄和工龄有关;劳动退休金是参加社会劳动时间长,劳动退休金就多,参加社会劳动时间短,劳动退休金就少;个人储老金是多缴多得,少缴少得。

三、《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的步骤

步骤1.试点省市20xx年9月底之前完成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的核实,包括文化大革命之前的高中生、中专生、大专生、大学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在校期间为视同缴费年限;还有核实个人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非试点省市在20xx年底之前完成。在实行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之前在校期间为视同缴费年限的政策是最好的时机。

步骤2.20xx年10月1日在试点省市按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调整养老金,获得经验。试点省市例如:天津(直辖市)、辽宁(北)、青海(西)、浙江(东)、广东(南)。

步骤3.20xx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按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调整养老金。

四、后续工作

完成《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后,按《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进行以下工作:

1.20xx年7月1日按下列月劳动退休金公式开始在全国调整基本养老保险金。

月劳动退休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劳动退休金百分率个人累计缴费年限+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劳动退休金百分率缴费年限补贴率

缴费年限补贴率是劳动者个人累计缴费年限超过标准社会劳动年限的补贴,每超过1年补贴2年(例)。标准社会劳动年限为34.2年(人口预期寿命的45%)。

2.20xx 年开始进行个人统筹比的核定、制定领取劳动退休金期限并个人核准、精细规划提前退休制定提前退休年限、按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条件和约束的审核、、社会优抚制度的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机制、计发机制、调整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退出机制等等,制定、完善一项内容就改革一项工作。

按月劳动退休金公式调整基本养老保险金:月劳动退休金=当地劳动工资水平个人累计缴费年限(劳动退休金百分率+推迟退休补贴)个人统筹比+当地劳动工资水平缴费年限补贴(劳动退休金百分率+推迟退休补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修正案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通过,对建国以来于基本养老保险有关的法律、法规做相应的整理、修改和废止,到20xx年前,完成构建社会保险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上述从《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开始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设计实施方法,从事过工程设计的人都知道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实施方法,还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方法,当改革受到阻力时,将自然科学的工程设计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自下而上的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

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建议在20xx年7月 1日开始执行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是最好时间点,也是《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开始实施的最好时机。根据20xx年3月18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希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或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等有关人士能够关注《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这是一套全面完整的、量化具体的、细化易懂的、操作可控的、公开透明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方案,满足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将其作为突破口,使其在社会保障中发挥支柱轴心作用。首先对已经退休人员进行养老金的调整,在其有重大突破,基本养老保险是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以增强公平性,以解除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后虑之忧,促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以创新的思维研究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事业,争取在20xx年之前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建议:20xx年1月1日在全国按《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调整养老金。

公民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只要依据个人参加社会劳动的年限和年龄的增加,每年根据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变化重新计算进行调整,使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调整进入新常态。公式简单明了,理念公平合理,方法统一一致,自己个人就可以计算。

上述从《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开始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设计实施方法,从事过工程设计的人都知道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实施方法,还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方法,当改革受到阻力时,将自然科学的工程设计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自下而上的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

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建议在20xx年7月 1日开始执行启始领取劳动退休金年龄是最好时间点,也是《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开始实施的最好时机。根据20xx年3月18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希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或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等有关人士能够关注《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这是一套全面完整的、量化具体的、细化易懂的、操作可控的、公开透明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方案,满足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将其作为突破口,使其在社会保障中发挥支柱轴心作用。首先对已经退休人员进行养老金的调整,在其有重大突破,基本养老保险是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以增强公平性,以解除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后虑之忧,促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以创新的思维研究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事业,争取在20xx年之前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建议:20xx年1月1日在全国按《退休人员20xx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调整养老金。

公民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只要依据个人参加社会劳动的年限和年龄的增加,每年根据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变化重新计算进行调整,使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调整进入新常态。公式简单明了,理念公平合理,方法统一一致,自己个人就可以计算。

20xx年退休人员养老金上调5.5%经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日前共同印发《关于20xx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决定从20xx年1月1日起,为20xx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xx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5%左右。

据悉,这是我国连续第20xx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形势下,国家继续坚持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将使89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和1700多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从中受益。

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在经历了20xx年连续以10%左右的幅度上涨以来,从20xx年起涨幅下降至6.5%,且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与企业退休职工并轨上调。对于养老金增幅降低的原因,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今年按5.5%左右调整退休人员待遇,是国务院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人口老龄化新形势,慎重做出的决策。调整基本养老金,不仅要考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还要考虑基金支付能力和财政承受能力;不仅要考虑广大退休人员当前切身利益,也要考虑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广大退休人员的长远权益保障。

通知提出,各地区要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合理确定调整水平和调整办法,对调整养老金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进度、资金保障等作出周密安排。各地上调养老金的方案要在20xx年5月31日前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审批后组织实施。

退休年龄改革方案篇2

关键词:延迟退休;养老保险;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D66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引言

养老是自人类史以来必需解答的一道永恒课题。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改革,有利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但为退休人员提供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更有助于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形成。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结构问题日益凸显,养老金缺口的持续增加养老保险的改革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近期有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或“延迟领取养老金”的议论,引发了全民的关注。“延迟退休年龄”或“延迟领取养老金”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它是否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行之路?因此,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如何有效完善多渠道实现全国养老金的增长盈利,维护所有人民的切身利益势在必行。

一、我国养老保险改革发展现状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主要经历1983年―1993年解决国有企业养老金支付危机的传统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步改革;1993年―2000年初步构建新型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和2000年以后确立多支柱养老体系的新型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三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今天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为主的现代养老保险制度。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2218万人,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9750万人,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57073万人。养老保险覆盖的人群正逐年不断扩大,中国养老保险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使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性发展遭遇瓶颈。

二、我国养老保险改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体系的基础尚不牢固,养老金面临“入不敷出”

养老体系就像座金字塔,基础养老金是塔底,企业年金是塔身,个人养老储蓄是塔尖。当前我国养老金面临“入不敷出”的压力逐年增加,是因为我国养老体系的基础不牢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我国2013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同期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9%。很显然,养老保险基金相对“入不敷出”。据统计,1980年退休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是13∶1,而目前该比例约为19:100,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临近,年退休人员新增数量攀升,如现行政策不变,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这意味着需要由100个在职劳动力供养64个退休人口。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引发养老保险金供需矛盾加剧

当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中国人口基数大,养老保险底子薄负担重,老龄化速度却非常快。查有关数据: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1.3亿人,占总人口10.2%,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民政部部长李立国预计,2050年前后,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4.8亿左右,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分析室主任李军预计,到2050年,我国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7.1亿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规模迅速膨胀,相对新出生人口的大幅度缩减,使抚养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造成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与领取者急速增多之间的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三)双轨制的存在造成了不公平的现象

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质是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因此公平性问题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执行的“双轨制”,即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实行两套并行的养老金体系,对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个人无须缴纳社保,退休后就可以享受到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列支的养老金的待遇;而对于社会企业单位和职工本人需要自己在退休前连续15年缴纳占工资收入一定比例的费用,退休后才能得到由社会保险资金列支的退休金。虽然最近几年,城镇职工月均基本养老金不断上调,但由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制度在设计与运行上大不相同,造成了在城镇企事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保义务及待遇水平的不平衡,引发了社会矛盾,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三、延迟退休或领取养老金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国际上其他国家对延迟退休的惯例

法定退休年龄对于每一位劳动者都十分重要,关系到每一位劳动者缴费年限和受益年限,还关系到国家人口运行趋势和平均预期寿命及国家的公共财政等。随着世界范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延迟退休年龄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如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社会保障项目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将退休年龄从65岁延长到67岁。之后,又有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英国、西班牙、乌克兰等国家进行效仿借鉴该方法来减轻国家负担。但这一改革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人民的抗议罢工。如2010年在法国各大城市为抗议雇主将雇员退休年龄推迟到60岁以后的计划爆发的近110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行动,2013年波兰首都华沙爆发10万人大游行抗议政府提高退休年龄。

(二)在我国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的可行性讨论

1.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的有利分析

从全世界来看,我国的退休年龄是比较低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能力和身体素质同步提高,中国特殊人口政策导致的老龄化和日益紧张的养老基金支付压力客观上要求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首先,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有利于减轻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随着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工作的老年人则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养老金支付的重担落在有工作的年轻人身上,使他们的缴费压力越来越重,政府养老金收入相对减少,养老设施投入支出日益增加,推迟退休年龄则有利于延长其缴费期间,缩短支付养老金时间,从而减轻我国社会压力;其次,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使正在工作并缴费的人增加,而退休并领取养老金的人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度赡养率,同时也有利于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经过高学历培训的科技人才,知识层次增高,国家的培养成本变高,延迟退休则增加其工作时间促使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再次,实施型养老体制改革有利于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目前我国社会上退休后的老年人再就业主要缘于经济需求和精神寄托,退休人员通过再就业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能够给家庭较少的经济负担。

2.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的弊处分析

首先,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会从一定程度上加重就业压力,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导致全国失业率将增加。由于目前的全球经济都处于减缓发展,原本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造成了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如果再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无疑使得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更加严峻。不言而喻,退休是新老劳动力的更替过程,当年老的劳动力离开工作岗位,由新的年轻劳动力进行替代,把推迟退休年龄当做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必然会增加劳动年龄人口,使劳动力供给增加,而在劳动力需求一定下,导致失业的人数将增加,失业率必将呈上升趋势,政府则将承担更多的失业救济费用。其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累积提高,生产技术不断更新进步,年轻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应当普遍高于年老者,而推迟退休年龄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滞生产的进步,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最后,据相关数据显示,现在企业每个月给在职职工交纳的养老保险等各项费用,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在职职工年龄越高工资越高,相应的保险费也更高,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无形中增加企业的工资成本及养老保险支出成本,从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四、我国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需谨慎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关乎国运、泽及子孙,而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推迟退休年龄方式好似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我们要懂得权衡利弊来进行取舍,我们应该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谨慎的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使养老保险制度真的能够切实有效地为广大的老百姓带来福利,实现我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愿望。就我国现阶段状况,笔者认为可以试探着采取缓行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缓解眼下养老金收支压力,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同时实现对退休年龄的合理化改革制度完善。

(一)谨慎采取缓行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现有劳动力与潜在劳动力资源供给过剩,如果盲目普遍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会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但如果从结构角度比较,退休人员的结构和新入职的结构并不完全在一个层面进行竞争。如果采取渐进式的、缓行的、局部试行的方式,在适当充足的时间内完成合理的退休年龄延迟来达到目标,同时随着就业供求关系的进一步变化,可以将对就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二)对现行退休制度进行管理与规范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公务人员、企业员工实施的退休制度不尽相同,如现行的“双轨制”;男女职工的退休制度差别也较大,即使同属国有企业职工,在企业实施减员增效的改制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诸如:停薪留职、买断、内退等多种变相的退休现象。使得即使在同一单位中同等条件下,不同的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退休待遇规定,这些都使得我国的退休制度千差万别。因此,从近期来看,我国应该对现行的各种退休制度进行管理与规范以杜绝不规范的退休现象出现。

(三)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有区别的试行弹性的退休制度

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区域不平衡状态,我们的退休制度改革也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由于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如上海等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低;如教育、医疗服务、制造行业的工作人员的行业需求是丰富经验,而如电子行业、金融行业等新兴行业则需求具有最新技术或有海外经验。所以,建议政府制定退休年龄的指导性政策,在试行弹性的退休制度时,我们应当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需求而设计,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进行自主选择退休年龄政策,甚至不同的人群也可根据自己的偏好来灵活的选择退休年龄与时机。

(四)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从适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试行

我国目前实施的退休制度规定为“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这使得女性并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有失男女平等的公平性,同时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女性职工寿命通常比男性职工长,退休后女性职工从制度中领取的养老金时间较长,因此,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可以从适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试行开始,同时,适当的提高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适当推迟女性的退休年龄后不但可以减轻社会负担,促进女性的充分就业,使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女性地位,促进男女平等。但这一改革试行需要在较长的时期内完成,可以考虑先在8-10年左右的时间内,逐年递增式实现将女性退休年龄提高为60岁。

五、结束语

退休制度的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力深,任重而道远。在当前我国就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人口加速老龄化并存的状况下,是否延迟退休年龄、如何进行养老保险改革都要顺应广大人民意愿,维护广大人民利益。其实,在很多国家都有逐步实行推迟退休年龄的方案,这应该是顺应人口老龄化到来的未来发展趋势。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针对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适当的将改革速度放缓,充分考虑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改革制度的灵活性,谨慎采取适度试行改革的方案,密切关注退休人员的生活状况并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樊明,等.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胡阳.关于推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探析[J].商业文化,2010(4).

[3]张文勇.延迟退休怎样更合理[J].人力资源杂志,2012(7).

[4]刘植荣.养老金缺口真的存在吗?[J].人力资源杂志,2012(9).

[5]邱添,张海川.约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六个条件[J].中国社会保障杂志,2012(1).

退休年龄改革方案篇3

中国目前实行的男60岁、女55岁的退休年龄――实际退休年龄还早――已经延续了几十年,按理,在人口寿命提高且存在老龄化压力的背景下,将退休年龄适当押后,应该不会遇到这么大阻力。现在之所以如此,既在于很多人对延迟退休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是很清,以为退休年龄延后,会增加就业压力,特别是一部分年轻人存在这种担忧:更在于人社部延迟退休的初衷涉及到养老金的支付问题――尽管一些专家用数据证明,中国近年不会发生养老金的支付危机,因而人们不必忧虑自己的养老金届时领不到,但是,养老金存在缺口,是不必讳言的,问题只在于缺口的多少,能否及时补上。而事情一旦涉及养老金,现实中的城镇养老模式“双轨”制就摆在人们面前。

与国家财力保障的机关公员和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相比,占人口绝大部分人员的养老保险采取的“缴费”模式,他们在就业时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本就与前者相差很大,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又少了许多,因此,不解决养老的权利平等,将“双轨”制的养老保障并轨,延迟退休年龄对大部分人而言就是一种双重伤害,自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虽然延迟退休会引发一些问题,但如果我们从公众长远的、整体的、后代的利益考虑,恐怕对事情就有另一看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行进、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以及少子化、高龄化,如果还维持现在的退休年龄,届时工作的一代人需负担退休的一代人时限更长,养老金的缺口规模会更大,结果必定是代际之间的负担越来越不公,现行的养老模式根本不可持续。所以,若不想我们退休以后的生活水平有大幅下降,或者我们的子孙负担沉重,就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谋划退休制度的改革问题。

换言之,在人口老龄化的历史大势面前,延迟退休年龄终究是要实行的。这是不可更改的必然,因此,应该拿出气魄和决断,推进退休制度和养老制度的改革,而不为一时的困难所动摇。

当然,拿出气魄和决断不是鼓励蛮干,不听从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像退休和养老这样的改革,涉及数亿人的利益,又存在着制度不公,需要我们既明确改革的方向;同时立足现实,以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并与劳动力的供求变化、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以及相关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改革协同推进。这样制定出台的改革措施,才具有前瞻性,并最大程度地统合、均衡各方利益。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一些专家提出的“小步渐进、女先男后、兼顾特殊”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推进方案。这个方案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它充分照顾到了这里面的差距和不同情况。用这种小步渐进的方式,每年延迟几个月,用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实现公平、平稳过渡,并缩小男女之间退休年龄的差距,同龄退休;同时,对特殊群体实行弹性退休制。并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劳动工具机械化程度等来减轻那些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退休年龄改革方案篇4

首先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各项公共社会保险体系皆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主。在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政府强制性收取的社会保险费组织建立形成养老基金,在劳动者失去基本劳动力以后,发放退休金,从而可以保证该离职人员的基本的生活生存需求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已经在全国普及流行的实施制度,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在1935 年时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案》,建立起养老、遗属及残障保险制度(简称OASDI),这便意味着美国保险制度的确立。几十年以来,通过自身不断地完善与调整已经形成了以三大支柱为基本点的完善社会保险体制。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养老保险体制对于我国的养老保险的体制的发展和调整可提供更好的样本。因此,接下来会对中美两国的保险制度的差异进行分析。

首先,从养老保险的法定退休年龄上进行讨论,美国对于退休时间的提供了宽泛的年龄范围,从大体上来讲,个体工作人员可以选择正常、提前亦或者延迟退休年龄。而在经济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形势起伏较大的现代社会,正常的退休年龄会同社会发展现状平行变化,当然很大比例上,美国职工会选择在正常年龄退休,对于提前退休的年龄界限美国给出了62岁的规定,而推迟退休,则可以相应的获取更多的退休金补偿,这就表明了美国政府鼓励延迟退休,美国将延迟退休的年龄上限设置为了70岁。而中国的退休年龄则普遍在60岁左右。但随着中国经济现状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问题与矛盾也显现出来。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即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目前劳动人口数量却在逐渐减少,缴费的人减少了而需要养老金的人却增加了,随之而来的是养老金出现巨大缺口。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现状,目前政府放开二孩政策,并延迟退休,这些改革都是增加劳动人口的措施。其次问题出现在中国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偏早。中国现在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而退休年龄仍然执行的是之前的鼓励提早退休的政策,所以现实与政策之间出现了落差。

因此提出了一下可行的有效改革的办法。总体来说就是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与延长缴费年限。首先渐进式延迟退休。规定一个特定时间,然后在此基础上延长几个月,这样经过几年的又或者长期的发展达到从整体上延迟退休年龄的目的。已现如今的我国状况为例,可从2017年开始规定每隔三年退休年龄向后推迟,循序渐进,最终达到65岁退休的效果。其次,对于不同行业的退休年龄,做出具体的规定,已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用最大化。比如教师以及文职公务员可能在60岁之后的工作效益会比之前更高,而同时体力也是跟得上的,则可以选择将其退休年龄延迟至60岁往后,而主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的人员就不适合这种退休改革,总之是面对不同的工作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改革制度。最后,在当下阶段所规定的延长保费缴费年限为15年,即在这个期限内缴纳便可领取养老金。而延长缴费时间则可以帮助劳工获取更多的养老金的同时,也可以增加整个社会养老基金的总数。同时还可以减少养老金压力,为中老年的晚年生活提供一个更好的保障。总的来说,养老金改革就是要增加人们缴纳的费用以弥补养老金目前的缺口。比较一下各个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一步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欧美等国家也是经历了同样的发展改革之路,才会有当下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

从养老保险的待遇上来说,美国的雇主养老计划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待遇确定计划,二为缴费确定计划。其中待遇确定计划中的养老金由雇主支付,在员工结束工作退休后享受相同的待遇,而大部分的美国公务员在20世纪后期采用这种计划方式。第二种计划则是根据劳动员工的退休年纪以及缴费时长来决定其待遇,其中保险金以支票邮寄的方式发放。而中国的的社会养老保险大部分以每月支配固定金额至一定年限或者到被保险人死亡。对于退休再就?I问题等没有提出完善方案。其中中国员工的缴费支出也有相差,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计发基础的不同造成的,其中工作年限不同,则计发方法不同,就这方面而言,我国较之于美国更加的合理化。而同时养老制度与工作者薪资结构不想契合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建议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加快我国事业单位的统一改革进程,以最大限度的减小差距。而其次养老金的调成率也需根据实际发展现状进行调整,最后要改善企业退休人员的补助政策。

退休年龄改革方案篇5

北京近日公布了《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北京将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国家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这意味着,北京大致确定了延迟退休方案的推行时间表,五年内将落实延迟退休政策。据悉,目前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已经拟定,正在按程序报经有关部门批准。

自2015年3月全国人大记者会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首次代表政府提出延迟退休设想后,“延迟退休”“老龄化”“养老金”等关键词便备受舆论关注。此前,人社部曾透露,延退具体方案将于2016年向公众征求意见,2017年正式出台。

就北京延迟退休这一话题的传播情况来说,非常符合一般性新闻传播规律,7月6日消息发出后,传统媒体报道量开始上升,并于次日达到传播峰值,随后较快回落,于周末进入传播低谷,随后在下周一出现小规模反弹。监测期末尾,传播量开始趋于平缓,截至7月12日24时,媒体报道总量达到1596篇,整体关注度较高,传播趋势并未出现明显异常波动。

从整体舆论态度来看,由于此前有关延迟退休话题的相关议论已持续较长时间,公众尽管对此十分关注,但已不会出现明显的褒贬倾向,舆论态度相对中立,评论关注点多集中于延迟退休的原因、方案具体的时间表、北京落实延迟退休的示范意义等内容上。

目前,全国每年毕业700多万名大学生,去产能也涉及百万人安置问题。有人担忧,延迟退休与去产能可能对就业产生多向挤压,导致就业岗位大量减少。有专家就此表示,延迟退休和减少就业岗位不是简单线性替代关系。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企业结构都处在转型过程中,延迟退休带来的就业压力能够通过结构性转移就业缓解。

对于延迟退休问题,社保费率能否下降一直受到关注。尹蔚民表示,如果能够顺利推行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等,在确保发放养老金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社保费率。

有观点认为延迟退休政策推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应对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缺口。专家表示,延迟退休后职工缴费年限延长,对于养老保险基金运转总体肯定利好,养老金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此外,有研究显示,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退休年龄改革方案篇6

[关键词]公共养老金;私营化;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7-0042-04

公共养老金制度是构成养老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支柱,公共养老金主要根据融资模式的差异,选择政府公共管理(公营化)或私人机构管理(私营化)的运营方式。近年来随着公共养老金制度运行环境的变化,许多原本对公共养老金实行公共管理的国家出现了资金收支困境,从而掀起了公共养老金私营化改革的浪潮。这一变革趋势不仅使制度内部的代际和代内资金平衡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对制度外部的社会经济福利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公共养老金制度融资模式及私营化改革

(一)公共养老金制度及其融资模式

养老社会保险体系从其构成来看,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公共养老金制度、职业养老金制度和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其中公共养老金制度可简单表述为,由政府通过立法强制执行,以工资税或一般财政收入为养老基金来源,规定养老金给付额度,实行公共管理的养老社会保险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公共养老金制度,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公共养老金制度更是养老社会保险体系中最基本和最完善的部分,由于这部分开支已成为政府预算的最大单项计划,因此也被称为“公共支柱”。[1]

公共养老金制度拥有三种融资模式,分别为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及部分积累模式。对于三种融资模式的特点,Lawrence Thompson(1998)认为现收现付模式对出生率的变化非常敏感,即该模式与人口年龄结构关系密切,特别是人口老龄化会对现收现付制造成冲击;对工资增长率和利率的变化则不敏感,这意味在该模式下不必担心由于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等经济原因给养老基金带来冲击。相反的,完全积累模式对利率或工资增长率的变化非常敏感,表明其巨大的资金积累对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十分脆弱,容易遭到养老基金贬值的威胁;另一方面对出生率的变化不敏感,说明该模式能够抵御人口老龄化的冲击。部分积累模式由于兼有现收现付和完全积累二者的特点,因此其对出生率及工资增长率和利率变动的敏感度界于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之间,也就是说该模式由于预留了一定的积累资金,使现收现付模式下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沉重资金负担减轻,又由于积累的资金规模比完全积累模式小,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中基金损失的风险也相应降低。[2]

(二)公共养老金制度私营化改革

公共养老金制度私营化,是指提供给退休者养老金收入的主要职责由政府部门转移到退休者个人身上,政府一般不再直接负有向退休者支付养老金的义务,而负有这一义务的是接受养老金基金托管的私人部门。

公共养老金制度私营化改革的主要动因来自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人口老龄化,是指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达到一定水平时的人口结构状态。人口老龄化是由60岁~65岁以上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决定的。据预测,在未来40年中,全世界老年人口将增加两倍,接近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由1990年的9%上升到2030年的16%,到2050年全世界只有非洲还是“年轻型”的。显然,在人口老龄化和公共养老金制度公营化前提下,现收现付模式将加重在职者的缴费负担,并有可能使退休者的养老金收入降低;而转型为完全积累模式,由私人机构对养老金基金进行运营,将会规避人口老龄化对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冲击。[3]

公共养老金制度实行私营化改革之后,其养老金计划将出现多方面变化。首先,融资模式将由现收现付模式转变为部分积累模式或完全积累模式;其次,养老金基金的管理将从政府部门转到私人机构;第三,养老金基金的社会统筹将被强制性的个人账户所取代;最后,养老金计划将从给付确定型转向缴费确定型,退休者的养老金领取数额将完全取决于其自身在工作期的缴费和养老金基金的投资收益。[4]

二、公共养老金制度公营化与私营化的经济福利比较

公共养老金制度公营化与私营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融资模式的不同,因此探讨现收现付模式与完全积累模式对经济福利的影响,也就达到了分析公共养老金制度采用公营化或私营化运营方式所导致的经济福利变动的目的。模型建立在Diamond的2时期2世代叠代模型基础上。由于Diamond模型仅涉及工作期和退休期2个时期以及在职者和退休者2个世代,因此难以详细考察现收现付融资模式转换为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对于更多世代的福利、消费、劳动供给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小盐隆士(1998)对Diamond 模型进行修正,构建起包括消费和劳动供给等变量在内的6时期6世代叠代模型。[5]

(一)模型假设

假设各代生存在一个工作期为4个时期,退休期为2个时期共计6个时期的社会中,每个时期假设为10年,在每一时点上都有6代相互重叠,则该模型为6时期6世代叠代模型。这些假设在现实生活意味着劳动者于20岁开始工作,60岁退休,于80岁时死亡。在这一期间内经历了40年工作期和20年退休期。

为计算简便,将效用函数以对数形式表示,设各世代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其效用函数为:

工作期效用函数:u = αlogC + (1-α)log(1- L) 退休期效用函数:u = logC

其中u为效用水平;C为消费水平;α为消费权重;L表示劳动时间比率,设其最大值为1。假设工作期效用取决于消费和余暇,退休期的效用取决于消费,工作期的消费与收入的替代弹性为1。各个世代所对应的工资、利率、养老金费率长期保持不变。政府能够承担最后的责任给予退休者足够的养老金。代际间不存在遗产的转移。

(二)6时期6世代叠代模型的建立

首先,对工作期效用的决定进行考察。设t期开始工作的世代在第s期(1≤s≤4)的消费为Cs,t,劳动为Ls,t,则可得到以下的效用最大化函数和其约束条件:

其中,U代表总效用;ρ为贴现率;r为利息率;τ为公共养老金费率;W为工资水平;Z为公共养老金给付额;As , t表示t期开始工作的世代在第s期期首所保有的资产。As+1 , t+1 = (1 + rt)(As , t + WtLs , t - Cs , t - Ps , t - Zs , t) 由于模型假设不存在遗产,所以A1,t为0。在该模型中,最初的利息率r、工资W、公共养老金费率τ用t期的数值表示,而t + 1期以后利息率、工资、养老金费率发生了变化,所以相应的世代需要以t + 1期的数值为基准来计算最大化效用以及消费和劳动的最适水平。养老金给付额Z由政府根据具体的消费计划予以确定并定期向退休者发放。

其次,对退休期效用进行考察。由于退休期(s = 5 , 6)效用仅由消费决定,所以有如下等式:C5,t= C6,t=A6 , t+Z6, t(3)

企业按照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事生产活动,假设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则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写成:

y = ka0

其中,y为人均产量;k为资本劳动比率;a为产量对资本投入的弹性。在该条件下,利息率和工资可表示为:

r=aka-1(4)

W=(1-a)ka (5)

t期的资本――劳动比率kt可以表示为:

将kt代入(4)、(5)式中可求得t期的工资Wt及利息率rt。

当公共养老金制度采用现收现付融资模式时,t期的在职者的养老金费率τt为:

(三)现收现付融资模式与完全积累融资模式中各变量的理论值测算

利用构建的6时期6世代叠代模型可以对公共养老金制度公营化或私营化运营的若干变量进行测算,其基本前提是各世代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养老金收支平衡。

假设人口增长率、贴现率、产量的资本投入弹性、效用函数中的消费权重,分别为1%、3%、0.3、0.8。(前两个参数是年率,实际值需要通过10年的复利计算得到)。现收现付融资模式下的养老金替代率(平均养老金收入/平均工资)为0.5。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可以看作是现收现付模式终结时的形式,则可得现收现付模式和完全积累模式下各变量的理论值。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之后各代的总效用水平得到了提高,并且伴随着利息率的下降,资本劳动比率得到提高。各代的整体工资水平也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从各代的消费水平的变动来看,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之后各世代的消费水平高于实行现收现付融资模式下的水平,并且各代间消费水平差异减小了。劳动供给总量在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前后未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后要比实行现收现付模式下的劳动供给变动幅度更小。另外,以实行现收现付融资模式时的工资、利息率、养老金费率为已知变量,能够测算出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后的以收入为衡量标准的效用水平,将其与实行现收现付模式时的效用水平进行比较,可知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后收入水平增长了20.417%。

三、公共养老金制度私营化改革方案的选择

由以上分析可知,对公共养老金制度实行私营化,即采用完全积累融资模式比公营化下现收现付融资模式更有利于经济增长,更能带来社会整体福利的增进。因此,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私营化改革对陷入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各国而言是颇具吸引力的。但是,由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公营化转为私营化存在着转型成本,即公营化下的现收现付融资模式意味着政府对已退休者和当前在职者进行了养老承诺,这一养老承诺构成了公共养老金制度的隐性债务(IPD)。如何消化和处理隐性债务这一转型成本,是决定公共养老金制度私营化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政府回避了偿还隐性债务的责任,而将这一债务转嫁给在职者,那么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私营化改革必须采取合适的方式,否则将遭到来自在职者的强大阻力。[6]

如果实行激进的私营化改革,即在改革时点上除了对已退休者仍然提供养老金外,对当前的在职者则完全切断未来的一切养老金供给来源。这种办法将使在职者面临既要将收入的一部分转移支付给退休者,又要为自己进行养老积累的双重负担,而临近退休的在职者则有可能来不及积累足够的养老费用,为此这些在职者不得不通过增加额外的劳动供给或是减少工作期和退休期的消费来应对公共养老金的私营化改革。由于改革明显加重了当前在职者的负担,因此会受到当前在职者的反对和抵制。[7]

渐进式私营化改革是指现收现付融资模式下的养老金公营化规模逐步减小,代之而起的是以个人账户积累为特征的完全积累融资模式。渐进式改革的前提是在开始实施改革时已退休的各代的养老金不受制度改革的影响,即退休第1期和第2期所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不变。在职者所负担的保险费可以由各时点所应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中推算出来,在改革过程中在职者的保险费负担虽然逐渐减轻,但他们必须自己筹集退休后的养老费用。

渐进式改革尽管仍然无法避免增加工作世代负担及降低效用水平等问题,但由于保险费在几个世代之间进行了分散,各工作世代的负担有所减轻,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私营化改革还是可以平稳进行的。表2和图2反映了对渐进式私营化改革的几个方案的效用分析,这几个方案都是以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之前的工资、利息率、保险费率为基础,分析了每个世代的收入变动情况。

其中,方案1是指在退休期的第1期期首开始准备私营化改革,于退休期的第2期完全取消现收现付融资模式。进入退休期第2期的世代为第1代;目前处于退休期第1期的世代为第2代;正在工作期第4期的工作世代为第3代(以下逐一类推)。其中,第1、2代的养老金数额不发生改变,从第3代起养老金降为0。

由表2可知,从第3代至第5代效用出现了大幅下降,甚至第6代(在制度改革时点上开始进入工作期第1期的世代)也未能从较低的效用水平中摆脱出来。能够体验到私营化改革益处的世代是从第7代开始的。方案2假设退休期的第1期期首开始准备改革,于第2期将改革付诸于实践,改革的内容是将养老金数额削减1/3,从第4期开始养老金给付降为0,这表明私营化改革经历了3期,相当于30年的时间完成的。从实施效果看,与方案1相比,由现收现付融资模式转变为完全积累融资模式所带来的转型成本被进一步分散化,但同时私营化改革带来的益处则出现得更迟。方案3、方案4分别假设从退休期的第1期以后将原有养老金数额削减1/4和1/10,则现收现付融资模式向完全积累融资模式的转型期间分别为4时期(40年)和10时期(100年)。

在以上的各方案中,转型期效用水平的最大下降幅度,或称之为各代负担增加的最大幅度,方案1为8.6%,方案2为5.8%,方案3为4.3%,方案4为1.6%。可见公共养老金渐进式私营化改革对各代福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转型的速度。降低改革的速度固然使福利改善的效果发生的较迟,但是却使各代的负担更加分散,因此改革更易于被各代接受。[8]

四、简单结论

通过分析,可得到以下几个简单结论。第一,通过6时期6世代叠代模型可以证明,对公共养老金制度进行私营化改革将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并更能带来社会整体福利的增进,因此将公共养老金制度由公营转为私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第二,在选择私营化改革方式上,由于渐进式改革所遇到的阻力会远远小于激进式改革,因此为使私营化改革走向成功,应尽量选择渐进式改革;第三,如果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私营化改革是在尽量不影响各代的福利水平的前提下进行的,那么在渐进式改革的各方案中,应选择各代养老金削减幅度较低且改革速度较慢的方案,以消化隐性债务和减小制度转型的阻力。

退休年龄改革方案篇7

一、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的界定及改革要求

(一)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是指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或中介服务活动,以盈利为目的,实行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二)所有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都要转为企业,并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化。通过转企改制,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新型产权关系,使这些事业单位真正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二、转企改制的基本原则

(三)在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转企改制同步进行、一步到位的原则。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在转为企业的同时,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化。凡属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改制时国有资产原则上全部退出。同时,将职工的事业单位身份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劳动者身份,建立起“职工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企业管理制度。

2、公开透明、规范操作的原则。转企改制单位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认真制定改革方案,合理确定资产转让对象和转让方式,严格依据改革政策和规定程序规范操作。对借转企改制之机,暗箱操作、藏匿资产或以无偿量化、低价出售等手段侵吞国有资产的,必须严肃追究法纪责任。

3、行业整体推进、统筹改革成本的原则。市各主管部门要从全行业出发,统一研究制定下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整体推进。改革成本按照单位自筹、部门调节、系统统筹、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的办法,主要从国有集体资本退出中解决。

4、依靠群众、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原则。要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认真听取职工对单位转企改制方案的意见,整个转企改制过程要在职工群众的监督下实施,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5、因事制宜、勇于创新的原则。要从各单位的实际出发,以市场化为取向,大胆创新,努力探索转企改制的办法和途径。对转企改制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要因事制宜,一事一议,妥善处置,以利转企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转企后的改制形式

(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后的改制,可采取国有(集体)产权转让和清算撤销两种方式。产权转让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公开转让、协议转让、内部转让等方式进行。

1、公开转让:在资产评估基础上,通过制订招标、拍卖、挂牌转让方案,并确定标的,产权转让公告,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转让。

2、协议转让:通过主管部门与受让对象(一般应为国内外法人或自然人)进行洽谈,并签订协议,确定企业整体或部分股权出售价格和有关条件。

3、内部转让:在对资产审计、评估和按有关政策进行各项资产剥离的基础上,由有权部门批准,将国有净资产余额出售给原单位经营者、骨干或职工。内部转让和协议出售方式可结合实施。

4、清算撤销:对已经停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因亏损严重、债务沉重、不能正常运转的单位,先清算债权债务,然后申请注销,实行解体,按政策分流安置人员。

四、转企改制中相关问题的处置

(五)职工处置问题

本实施意见所指职工,为20*年12月31日之前已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在编在岗正式职工。20*年12月31日后从企业调入事业单位的职工,除按规定置换身份外,不享受本实施意见的其它政策。

1、关于离退休职工。

20*年12月31日前符合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和条件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其退休费计算按事业单位有关规定执行,所核定的退休待遇标准不变;20*年12月31日之后退休费的调整办法、时间和标准统一按企业基本养老金的有关规定执行,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20*年12月31日后至单位转企改制之月前符合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和条件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其退休费计发基数统一核定在20*年12月,先按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计发退休费,再按企业基本养老金调整的时间、办法和标准增发基本养老金。

涉及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办理职工退休手续按人事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审核,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今后,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办法、时间和标准统一按企业基本养老金的有关规定执行,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金中支付。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按有关规定支付给退休人员的不属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列支项目范围内的其它待遇,由改制后单位按规定在原渠道支付,也可由单位委托基本养老金的社会服务机构发放。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中离休干部享受的有关待遇不变,医疗保障费按人均7.5万元标准计提,并一次性缴纳给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市社保经办机构)。

2、关于提前退休职工。

20*年12月31日止工作年限满30年,或20*年12月31日止工作年限满20年、且2007年12月31日前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由本人书面申请,单位同意,报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在市体改办同意单位转企改制批复下达后、事业单位注销前,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提前退休职工在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时,按原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计发退休费,计发基数的核定:在20*年12月31日前办理提前退休的,按办理手续时上月本人工资;在20*年12月31日后办理退休手续的统一核定在20*年12月本人当月工资。工作年限统一计算至20*年12月31日。今后退休费的调整办法、时间和标准及其它待遇统一按企业基本养老金的有关规定执行。

提前退休职工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的退休费,可由转企改制后的单位按规定支付,如全额支付确有困难,可采取协议支付退休费的办法,协议支付退休费标准应不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也可由单位按原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计发的退休费向市社保经办机构一次性缴纳后,由市社保经办机构委托社会服务机构。

提前退休职工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单位和个人须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补偿金,由转企改制单位向职工收取个人应交部分后按规定一次性向市社保经办机构缴清。社会保险补偿金一次性缴清后,提前退休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按退休人员规定执行。

办理提前退休的职工,单位和个人不再缴纳住房公积金。已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可凭退休证提取,同时注销个人帐户。

3、关于2007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职工。

转企改制后仍在转企改制单位工作,且在2007年12月31日前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符合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有关规定、按月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在按企业计发基本养老金时,另按月加发补贴,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补贴的基数,统一按20*年12月原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确定的本人退休费,减去20*年12月本市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计算。核发给退休人员的补贴逐年递减,2004年至2007年底退休的,补贴基数分别为2004年90%、20*年70%、2006年50%、2007年30%。计发补贴时按原事业单位退休金计发办法计发退休费的计发基数、工作年限统一核定在20*年12月止不再变动。

按规定核发的补贴与按企业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之和,不得高于本人按原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计发的退休费。如果单位转企改制后,其在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低于转企改制前职工本人的职务工资、津贴、职岗津贴、地方综合补贴之和的,职务工资和津贴按转企改制后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减去转企改制前省和市规定的职岗津贴、综合补贴确定。

4、关于其他职工。

除以上三类职工外,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必须按劳动力市场化原则,对其他职工进行身份置换,终止原劳动关系并与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从单位净资产中剥离职工安置费。安置费计提标准为:以20*年12月31日为截止期,按职工本人连续工龄,每满1年(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发1个月工资的标准计提,最多计提到上年度本市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月工资计算标准为职工在转企改制前12个月的本人月平均工资,如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单位月平均工资标准的,则按单位月平均工资计算,月平均工资标准最低不得低于当年度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职工安置费剥离后,可按以下方式处理:

(1)职工选择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其职工安置费可以现金一次性支付;一次性支付有困难的,也可支付不低于20%的首期职工安置费,并同时与职工本人签订安置费的分期支付协议,支付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改制后企业与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应一次性支付给职工剩余的安置费。因资产难以变现等原因而不能以现金支付职工安置费的,也可将职工安置费以职工持股会或自然人形式入股处理,但拟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不能以职工持股会形式入股。按以上方式支付职工安置费后,职工与原单位的劳动关系自动解除。改制后的企业应与职工根据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并不受原劳动合同期限的限制。

(2)职工选择自谋职业不再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单位与职工办理解除合同、终止原劳动关系的手续,以现金形式一次性支付其安置费。

(3)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含10年)的原固定职工,转企改制时,如职工本人要求劳动合同期限签至法定退休年龄,继续在改制企业工作的,改制企业应妥善安置,并与同类人员实行同工同酬。对这部分职工所剥离的安置费可留在改制后的企业,不再支付给职工本人。企业对这部分安置费实行专项管理。对签订了至法定退休年龄合同的这部分职工,因单位原因而不能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企业应将改制前一段的职工安置费支付给职工本人,改制后一段的工龄补偿按《劳动法》有关规定处理;本人提出不再履行劳动合同的,则按原劳动部劳部发[1996]354号文件有关规定,不给予任何经济补偿。

(六)资产处置问题

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后的改制政策,按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市属企业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太政发〔2000〕60号)文件以及市政府办公室太政办[2001]35号、36号文件有关精神执行。本《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有关资产剥离问题作以下补充规定:

1、净资产足够的单位,可在净资产中剥离提前退休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补偿金和提前退休费。经变现后一次性缴纳给市社保经办机构,其缴纳标准按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财政局《关于苏州市市区转制事业单位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补偿的具体办法》(苏劳社险[2001]17号)文件执行。

2、不能足额在净资产中剥离上述费用的单位,可在净资产中先行剥离提前退休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补偿金,经变现后一次性缴纳给市社保经办机构。提前退休职工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的退休费由单位支付。

3、净资产难以剥离提前退休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补偿金的单位,由主管部门进行系统调节解决。提前退休职工在法定退休前的退休费仍由单位支付。

4、转企改制前按本市规定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时应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补偿,补偿金额按转企改制当月离退休人员所需退休费的3-5年计算,并一次给市社保经办机构。其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可按规定列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

5、转企改制单位净资产剥离的顺序依次为:新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的补偿费,单位历年所欠的各项社会保险费、提前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险补偿金,离休干部医疗保障费,提前退休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期间的退休费,置换职工身份的安置费,规定允许剥离的其它资产。

(七)社会保险手续衔接问题

1、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应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社保经办机构出具有关转企改制文件和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提供转企改制前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名册、人事部门核定的原离退休待遇标准和有关文件依据,及时办理本单位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市社保经办机构应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及时发给或变更转企改制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登记证件;复核事业单位转制前已退休人员办理的退休条件和原待遇标准,确定按规定列支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

2、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应从办理事业单位撤销手续次月起实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按本市规定的企业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及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同时按城镇企业职工的有关规定,参加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3、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前按本市规定不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在编职工(劳动合同制职工、城镇临时工和其他编外职工除外),按国家和省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转企改制前已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职工,养老保险关系随同转移,其转企改制前的视同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和转企改制后的实际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转企改制前应参保而未参保的,应由原事业单位按规定补缴。转企改制前已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转企改制后仍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执行。

4、转企改制事业单位中的劳动合同制职工、计划内临时工,按太政办[1997]74号文件有关规定已参保的,其在1986年1月1日前按国家和省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1986年1月1日后的实际缴费年限可与转企改制后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均从参加工作之日起补交,1985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可从1986年1月1日起补交。

5、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同时具备《*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太政发[1999]7号)第二十九条条件的人员,从批准办理退休手续次月起,按第三十条规定按月计发基本养老金。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后,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直接实行社会化发放。

6、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前因受处分领取生活费的人员,转企改制后其待遇改按企业有关规定执行;长期病假人员应从签订劳动合同时改按企业职工医疗期有关规定执行。

7、转企改制前已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按事业单位标准享受的退休人员供养的直系亲属有关待遇仍保留原标准不变,并由市社保经办机构发放;企业供养直系亲属有关待遇如低于原保留标准时按原标准执行,如高于原标准时按企业标准执行。未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其原有的供养直系亲属有关待遇仍由转企改制的单位承担。

8、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须按规定为职工及其供养直系亲属建立劳保关系。转企改制后死亡的在职职工、退休人员,其丧葬费、抚恤金和供养直系亲属的有关待遇,按本市城镇企业标准由市社保经办机构按规定支付。

五、转企改制的组织领导和操作程序

(八)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在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好本系统下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整体方案,并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九)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按以下程序操作:

1、前期准备阶段。转企改制的单位建立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召开本单位职工动员大会,学习相关文件,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制订并向主管部门报送转企改制的初步方案。

2、资产评估阶段。转企改制单位在市国资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清产核资,搞好资产清查、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工作;由主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审计、评估报告报市财政国资部门备案,并在单位内公示。

3、方案制定阶段。单位制定转企改制实施方案,其内容包括:基本概况、改制形式、股权设置、人员安置、净资产处置等;方案在广泛征求单位职工意见的基础上,提交职工代表会议或职工大会审议并形成决议。

4、方案实施阶段。转企改制单位向主管部门报送方案,并由主管部门审核后转报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改制方案进行会办论证,并由市体改办作出批复;转企改制单位凭批复文件到市财政(国资)、编办、劳动社保、国土、房管、税务、银行等部门办理有关手续,为组建新企业做好相关筹备工作,并向工商登记机关申请企业名称预登记。

5、企业创立阶段。召开由全体投资者参加的企业创立大会,通过企业章程,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依法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等相关手续。

六、其它规定

(十)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自20*年12月31日起,不再执行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工资的政策。转企改制的截止时间为2004年12月31日,逾期不改的,事业单位性质作自动注销处置,并不再享受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有关政策。

(十一)注销、撤销的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经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在系统调节改制成本的前提下,可按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有关人员分流、提前退休等政策执行。对少数虽有事业经费拨款,但属生产经营型的事业单位,可参照本《实施意见》实施转企改制。

(十二)对兼有行政或公益职能,但同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在实行事企分开的基础上,按照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的改革要求,实施转企改制。

(十三)各镇及港区、新区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可根据本《实施意见》执行。

退休年龄改革方案篇8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制 员工档案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65-01

2004年以来国家逐步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2004年4月9日四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四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由此拉开国有企业改制的序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攻难克坚,一鼓作气打响了国企改革的攻坚战。地方政府筹措大批资金对厂办集体企业、区街集体企业进行改制。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改制涉及员工近十四万人,这些退出国有、集体企业员工的档案管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过去由企业管理的员工档案,大部分要移交到就业服务机构托管,这部分人再就业、退休、异地就业、续缴社会保险费等业务都要由就业服务机构去做。经过各级就业服务部门不辞辛苦的工作,这项繁重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

大批解除劳动合同人员个人档案委托就业服务机构,不仅仅是工作任务繁重,不断加强个人档案管理,认真分析个人档案信息,通过档案调档分析再就业状况以及社会保险费续缴状况对于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至关重要。从现有个人档案资料分析,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档案记录不够完整,问题比较突出

国有企业改制、集体企业改制,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偏高,这部分人大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或者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尤其是期间参加工作的人员,档案管理比较混乱,出生日期、工种记载等都不够规范,出生日期与身份证记载不一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政策因素。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招工要受指标限制和就业年龄限制,搞到招工指标的人千方百计地把自己超过当初国家规定年龄或者没有达到最低就业年龄的子女送进国有企业,这就造成个人档案记载不真实。至于特殊工种记载由于国有企业众多,期间工种名录也不够规范,一个工种多种叫法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装卸工”有的企业记载为“搬运工”。再有就是期间十几年国家没有调整职工工资,直至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国家进行一次工资普调,1986年进行一次普遍增加工资,当初还搞一次3%增加工资,员工档案记录并非每年都有增加工资审批表,造成工种记录断档。

二、拖欠社会保险费问题比较普遍

1986年我们国家在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社会保险领域实行重大改革,用工打破铁饭碗实行劳动合同制,工资打破八级工资制实行工效挂钩、工资总额包干管理办法,实现按劳分配。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改变企业负担养老办法,实行社会统筹,这项改革是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的。尽管国家在改革过程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企业效益差别等原因,造成一些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甚至个别企业到改革开始仍然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造成一批员工拖欠社会保险费问题。在改革过程中国家,地方政府筹措资金、改制企业筹措资金,参加改制的员工有的也承担一部分社会保险费,基本上把改制截止前欠缴的社会保险费补缴到位。但是改制后这部分员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没有实现再就业的社会保险费又出现新的欠缴。

三、面临退休高峰期

期间城镇知识青年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上山下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批返城,当年的就业高峰期返城就业的知识青年如今相继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必定对应现在的退休高峰期,据观察,近一个时期到就业服务机构档案管理部门申请退休者明显增加。一方面是当年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就业带来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近一个时期有关专家学者社会保险“空账”“缺口”“延迟退休”等舆论引发的退休恐慌,一些没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符合特殊工种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病退条件者也凑热闹,咨询退休政策,期盼尽快退休。

上一篇:管理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小学继续教育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