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03 17:24:46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篇1

关键词:蒙古族 传统家具 图案特征

一、喀尔喀蒙古部溯源

1. 地理位置

喀尔喀蒙古部是一支历史渊源悠久的蒙古族部落分支的总称,据文献记载,“喀尔喀”这一称呼始于清末明初,是中国清代漠北蒙古族诸部的名称,该词源于著名的喀尔喀河。从地理位置分析,喀尔喀蒙古东接呼伦贝尔,西至阿尔泰山,南临大漠,北与俄罗斯接壤。

2. 历史渊源

分布于喀尔喀河的蒙古诸部落统称为“喀尔喀蒙古部”,喀尔喀蒙古部的形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末叶。15世纪末叶,元太祖15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原来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喀尔喀万户属左翼,共十二部。内五部居喀尔喀河以东,巴图孟克封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赉尔珲。巴图孟克死后,内五部逐渐南徙,清初编旗,属内札萨克旗,今中国内蒙古;格埒森扎留居故地,其号所部为喀尔喀,辖地逐渐扩大,据有漠北地区,今蒙古国。

根据上述有关地理位置对蒙古族渊源的描述,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部落属于“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部也称为“漠北蒙古”。

3.

鉴于喀尔喀蒙古部的历史渊源,其也保留了较为完整和淳朴的,进而又影响到了喀尔喀蒙古部的民俗民风和生活用具的方方面面。

“佛教”和“萨满教”是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的两大。佛教分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喀尔喀蒙古部及中国境内内蒙古地区信奉的佛教均为藏传佛教。

蒙古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这也体现在其对各种宗教的广泛接纳。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原来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 (公元1209~1259年),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蒙古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是至深至远的。公元1247 年蒙古皇子阔端台与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会晤,标志着蒙古族与藏传佛教正式结缘的开端。在这之后,藏传佛教(主要指格鲁派)逐渐在蒙古草原传播开来,与萨满教共同构成了蒙古族传统的两大主体。

萨满教是喀尔喀蒙古部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蒙古族的先祖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二、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特征

1. 图案的原生态特征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具有很强的原生态特征。“原生态”一词原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形态,是一种可以称为“非物质文化”的代名词。在这里借用“原生态”一词指代没有被外来其他文化侵袭的,具有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特征的图案及表现形式。

“纹样”是蒙古族传统绘画艺术中一项重要的创作类型,而在喀尔喀蒙古族传统家具中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得尤其具有地域特征。在喀尔喀蒙古部的传统家具彩绘中,多数实物样本中的绘画均采用图案化的特征,具象的图形出现的较少,大量实物样本的调研很好地例证了这一“原生态”特征。

实物样本“双屉朱底金漆彩绘植物纹木桌(图1)”上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边角纹样、连续纹样和中心纹样,这样的全部采用纹样的组合来装饰家具表面的做法在其他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上均有反映。调研中的有些复杂而精美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彩绘图案用今天的印刷工具甚至都很难完成,而在过去全由工匠手工绘制,由此可见喀尔喀部传统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图2)。

白色被蒙古民族视为圣洁的颜色,白云在蒙古族中是吉祥圣洁的寓意,云纹是蒙古部传统家具中应用较多的纹饰图案。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彩绘图案中,对云纹图案没有进行过多的变形处理,而是用了较为淳朴的绘画方法,将云纹直接沿小木桌的束腰处连续围合绘制,再在云纹中填以金漆,这样的图案及彩绘方法也决定了该木桌作为供奉的明确用途(图3)。

2. 图案色彩的多样化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图案彩绘用色丰富,具有多样化的色彩特征。这一特征在橱柜类家具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传统家具彩绘图案中,色彩搭配采用较接近的色彩,一般不会采用明度、纯度或色相相差太大的配色方案。但是通过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实物样本的调研,使我对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色彩有了重新的认识。在相当数量的样本中,图案色彩采用了色彩相差较远的搭配方法,这不仅没有让图案色彩混乱,反之这样的“非常规”的配色使得家具整体视觉感受变得更加丰富。实物样本“三屉红底单面金漆彩绘盘肠纹木橱”中红色做底,加以金漆彩绘花纹和浅蓝色彩绘边框装饰(图4)。另一件实物样本“五屉红底单面彩绘卷草纹木橱”也采用了类似的色彩搭配方法,这样的色彩搭配案例是在内蒙古的蒙古族传统家具中没有的(图5)。

在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用色中,偏好使用红色和金色,黑色较少出现,黑色的使用也是很慎重的。关于蒙古族传统家具图案彩绘中使用黑色的案例,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家具中均未见案例,但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中,这样的实物样本也使得我对黑色在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彩绘中重新审视。实物样本“翻盖红底单面金漆彩绘卷草纹经卷盒”(图6)中间“池子”部分用黑色做底,在其上施以金漆彩绘,加之这件家具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是收纳经卷所用。另一件实物样本“红底单面金漆彩绘植物纹木桌(图7)”也采用相似的彩绘技法,是不可多得的该类家具的精品。

图案色彩的多样化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同一家具上相同图案采用不同色彩但又采用对角线呼应的彩绘方法,“对开门红底彩绘团花盘肠纹橱柜”就是这样一件精彩实物样本(图8)。其他在同一家具上具有丰富色彩搭配的实物样本均印证了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色彩的多样化”这一特征(图9)。

3. 图案的宗教气息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图案的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表现为具有明显的佛教题材特征。如实物样本“翻盖红底三面彩绘生命树小盒(图10)”中,绘制了佛教有的生命树,其所绘形态同时也可视做或喻为萨满教中的“长生天”。由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创建的八思巴文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实物样本的图案彩绘中可见其一斑(图11)。为了表达对美好、善良的追求并寄托蒙古人的精神世界,彩绘时将八思巴文加以美化,升华了图案彩绘,创作了赋予精神追求的、经过美化的八思巴文纹饰(图12)。其他实物样本中均不同反应了浓郁的宗教题材,“红底单面彩绘佛教故事纹经卷盒(图13)”上的图案是佛教八宝纹样和佛教故事纹样的结合,“束腰红底单面金漆彩绘摩尼宝珠纹供桌(图14)”样本中图案为佛教中有美好吉祥寓意的莲花座和摩尼宝珠纹样的结合。

三、结论

通过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实物样本的调研和初步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宗教对喀尔喀蒙古部家具图案特征的影响巨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图案的原生态特征;2.图案色彩的多样化特征;3.图案题材的宗教化特征。

在宗教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的影响中,又数藏传佛教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在“绘画”和“雕刻”题材两方面。家具表面彩绘中大量佛教题材的绘画、图案和文字使家具的装饰更好地服务于功能,这样的家具用于供奉、诵经和藏经,家具表面各种关于佛教题材的内容寄托了使用者虔诚的祈祷和企盼。在普通牧民家庭中常见的诵读经文的诵经桌,既有诵经的台面又有储藏经卷的抽屉,这便于虔诚的信仰者在草原上随身携带经卷、随时诵经(图15)。

在喀尔喀蒙古族的传统家具上,装饰题材较多地使用了“佛教”题材。通过调研发现,佛教文化的影响深入到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用具和家具等方方面面,这种在家具上施以宗教题材的彩绘和雕刻更反映了喀尔喀蒙古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对于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也将逐渐得出,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喀尔喀蒙古部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特色,对完善草原文化研究体系也将作出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乌日切夫.《蒙古族家具》.民族出版社,2009

阿木尔巴图.《蒙古族图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郑宏奎.《蒙古族文化图典――游乐卷》.文物出版社,2008

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1999

郭雨桥.《细说蒙古包》.东方出版社,2010

额博.《蒙古人写真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韩宝花.《阿拉善蒙古族民俗风情荟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郑宏奎.蒙古族游乐文化.艺术评论,2008(12)

张欣宏.蒙古族传统家具图案元素分析.家具,2006(01)

张欣宏.艳丽吉祥的蒙古族家具.新居室,2007(01)

张欣宏.蒙古族传统家具研究―分类与审美.艺术评论,2008(12)

王丽.蒙古族传统家具造型特色研究.美与时代,2010(07)

王丽.蒙古族传统箱柜类家具造型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金光.传统蒙古包装饰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张欣宏.蒙古族传统家具装饰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篇2

关键词:卫拉特蒙古;传统吉祥图案;民族性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文化的多元性与特殊性创造和编织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卫拉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在蒙古族传统图案文化催生下的新疆卫拉特蒙古族装饰图案艺术更注重工艺性与视觉性,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传统吉祥图案艺术作为卫拉特蒙古族传统图案文化的一支具有其自身特色民族文化,深刻的影响着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传统吉祥图案形成的因素

1.游牧文化因素

游牧是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生活方式。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相当简陋,经营非常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落后状态。正是这种生活方式,也形成了游牧文化崇拜、依赖、适应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文化意识,所以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的传统吉祥图案来源于牧民游牧中祈求上天以求风调雨顺,万物生长的美好愿望。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传统吉祥图案是卫拉特蒙古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传统吉祥图案艺术的丰富多彩,由于新疆卫拉特蒙古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特殊,所以在游牧过程中与新疆的汉、维、哈、回等民族经过了长期的文化交融,包容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造就了独具风格的传统吉祥图案。

2.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人民分布于天山南北,他们按传统的游牧方式“逐水草而游牧”,所以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传统吉祥图案素材主要来源于大自然,如有代表性的植物纹样有莲花纹、牡丹纹、宝相花纹、纹等,动物纹样有盘羊纹、犄角纹、蝴蝶纹、蝙蝠纹、鹿纹、老虎纹等。

3.宗教因素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因其历史与生活地域的特殊性,受到了萨满、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不同宗教的影响,并与它们进行了充分的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吉祥图案特征,如:八宝图案,包括宝伞、双鱼、宝瓶、吉祥结等。从伊斯兰教图案上看,蒙古族图案的形式更多的吸收了伊斯兰教的风格。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因地处新疆天山南北,由于地理上的便利,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与波斯、土耳其等伊斯兰文明自古以来就有着频繁的交流,所以接触伊斯兰教吉祥图案文化较多,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吉祥图案艺术和伊斯兰教的吉祥图案艺术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吉祥图案学习了伊斯兰教这种图案的组织形式――“连续不断、均匀分布”,并在吉祥图案的组织形式中有普遍的应用。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传统吉祥图案类别

1.吉祥动物图案

吉利、祥瑞的吉祥动物――羊

羊是游牧民族的主要财产,也是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所以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人将羊列为自已民族的吉祥物不是没有自已的道理的。卫拉特蒙古族人把羊与祥通用,大吉羊即为大吉祥。大量出现在蒙古包、毡毯、及各种服饰装饰的图案中就有吉利、祥瑞的意义。

好运之兆的吉祥动物――蛇

自古以来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人崇拜蛇,牧民们称蛇为“海日罕” 或“额仁”,或“额布孙鲁”(草龙),也称为巴嘎鲁(小龙)。在民间它象征吉祥,如家中有蛇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爱里(村里)有蛇是好运之兆。现在的蛇图案中蛇头是没有的,只是一种抽象的蛇纹图案。这种蛇纹图案在服饰、家具、及鞍马等各类生活用品中均有大量的应用。

象征美好、才智,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的吉祥动物――凤

神奇的瑞鸟,象征着上天降下的吉兆,给草原带来祥瑞。在民间,牧民们用五色丝线绣出多彩多姿的凤鸟来,蒙语称“塔本翁根嘎日迪”,成为美与幸福理想的象征。凤的吉祥图案以刺绣图案居多,也大量出现在各类生活用品中。

代表着“福”和“吉”的吉祥动物――蝙蝠和鸡

汉语的蝠与福、鸡与吉谐音,福是人生幸福如意的统称,吉有吉祥如意之意。蝙蝠与鸡图案原是中原民间图案,传入新疆卫拉特蒙古地区被卫拉特蒙古族接受并应用很广,在家具和马鞍具等用品中常作为装饰图案,视为吉祥之物。

2.吉祥花草图案

莲花是水生宿根植物,亦称荷花。新疆卫拉特蒙古人主要取白莲花,赋予莲花以神圣的意义。新疆卫拉特蒙古人称颂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视为花中君子,成为吉祥图案。莲花纹中的莲瓣纹最为多见,它是以相接的带状莲花瓣为题材,用浮雕图案装饰把莲瓣纹表现在器物的肩部、腹部、胫部,在各类生活用品上都有多用。

宝相花为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吉祥纹样之一,是富贵吉祥的象征。宝相花是集众花之美升华而成,在图案海洋里大显其繁华似锦的光彩。一般以牡丹、莲花等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他花叶,尤其是其花蕊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恰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贵,故称“宝相花”。宝相花纹样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在传统的金银器皿、刺绣、召庙建筑、家具上,均能见到宝相花纹样。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为新疆普通高等学校人文学科重点项目新疆蒙古族民间工艺器物形态艺术研究课题论文。编号:040812B02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篇3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的形式美感在于其独特的装饰性特征,它这种实用性非常强大的艺术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取材于自然界中美好的形象来提炼并创造出美丽的图案来装饰人们的生活。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与色彩是工艺美术、广告设计、标志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绘画艺术、工业产品设计、卡通动画设计等设计的主要元素,它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在人们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所以说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与艺术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关系

装饰图案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文明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视觉传达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古代时期的彩陶、金属器具装饰图案到元青花等图案都体现出我国古代图案装饰在生活物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装饰图案也成为了世界装饰图案艺术的经典。在包装设计、平面设计中,汉唐装饰纹样在其中有着大量的应用。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的发展必须与这些传统图案一样不能单一的自我发展,一定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将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会得到传承和保护。

1.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与包装设计

装饰图案的造型、色彩等与包装设计在现代设计中有着密切联系。现代商品有着自我的特性,品牌设计遵循着一定的基本原则,从商品营销的角度出发,商品的色彩设计和包装图案是彰显商品个性的重要因素,独特的图案和色彩能够体现出商品与众不同的个性,使商品个性化能够使商品得到有效的促销。商品包装中的文字、图案的有效设计,必须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进行推销品牌。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具有着造型独特、色彩鲜明的特点。在设计民族特色的商品时,将这种独具风格的图案应用其中,这种图案线条简单、个性生动,再加以搭配合理的色彩一定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包装效果与其它商品包装不同,能够达到个性商品的目的,有效的增加商品的购买量。

2.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与标志设计

标志设计是视觉传达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设计师对自然物或图案进行提炼和抽象而来。使人们看到标志的同时,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达到对品牌的认知感。近年来,在标志设计中中国的传统装饰图案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如中国联通的标志设计的灵感来源就是古代的吉祥图案“盘长”,设计师并没有直接采用其图案的原型,而是经过提炼、概括“盘长”图案的特点,并取其能够给人以带来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设计出了受到人们喜爱的标志作品。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图案中的典型代表,只有把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宣传出去,让更多的设计师加以认知,并应用到标志设计中去,在标志设计中大放异彩,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3.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与广告设计

广告设计是视觉传达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告设计中,装饰图案是广告设计的灵魂部分,也是设计师进行设计时的主要部分,广告设计中图形设计的好坏完全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好的图案设计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一般的图案设计就会弱化作品的表现力。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是原始牧民经过千年来总结和设计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其图案特色鲜明、色彩夸张而不失稳重,是广告设计所需要的优秀设计元素。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劳动成果。在起初服饰只有遮羞防寒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需要美化生活,特别是对美化服饰的要求,其中包含服饰的美化、染织品的美化、还有首饰的美化。图案是美化这些物品的主体,新疆卫拉特蒙古族服饰就有很多美丽的刺绣图案来装饰,这些刺绣图案都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以及自然物,并寄予了牧民对生活的一些美好愿望。比如牧民服饰上的一些牡丹图案,其形象雍容华贵、婀娜多姿,委实令人心醉神迷,表现了牧民对富贵生活的美好向往。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服饰中的刺绣图案作为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设计是在鉴于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相关艺术。只有把握住艺术的规律,才能充分发挥服饰艺术本身的特点,将平面纹样立体化,将静态的刺绣图案装饰化、动态化,使服饰刺绣图案更能表现民族特色和时代文化特征是服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目的。服饰刺绣图案艺术包含的内容很多,服饰刺绣图案中的动物、植物图案艺术在经历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之后,更加增添了丰富的服装内涵。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闫天宝,男,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张晓丽,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注:本论文是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界江农耕文化视域下中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研究 ”编号:GBC1214080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篇4

一、蒙古民间美术现状

从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的考古来看,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茫茫草原上,长期雄踞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经过相互的兼并、融合与繁衍,约于公元7世纪,据《旧唐书?北狄传》记载,在额尔古纳河至呼伦湖一带形成了蒙古族原始部落。蒙古族传统文化也在这一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其他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最终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游牧文化。在洪荒年代,蒙古族文化以民间风俗文化的形式散落在广袤的草原大地上,其中的美术形式从民间绘画、民间剪纸、岩画、石刻、石碑、墓地石人、宗教文物、敖包到日常用品、玩具、服装刺绣、金属制品、雕刻工艺、刺绣织品、毛毡、毯子、草制品、民间图案等等,几乎体现在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蒙古民间美术依附于民俗文化活动,是民俗文化的物化符号,无论是器物造型还是图案纹样,被赋予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审美特性。蒙古民间美术色彩朴素而鲜明,图案具有象征特性且强调均衡对称,器皿造型淳厚大方,艺术形态富有文化内涵。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为蒙古民间美术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在物质基础,所有这些具有群体性质的文化,像一条蜿蜒屈曲的长河,以其脉脉清流,哺育着生生不息的蒙古民族。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创造了悠久而独特的草原文化,蒙古民间美术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在深层的文化层面上,凸显出传统和现代的冲突。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蒙古民间美术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很多民间美术形式都在逐渐的消退。

二、蒙古民间美术引入国画教学的必要性

蒙古民间美术是由民间群众创作的,体现了民间的风俗活动,深刻的表达了民间生活的道德观念、生活信仰和理想愿望。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其在新时期,其创作更多的吸收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美术形式,使国画作品风格鲜明,形式多样。在内蒙古地区的国画教学中,只有把蒙古民间美术引入教学大纲,才能使得国画创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然而,到20世纪初,西方写实绘画艺术传入中国,成为各类艺术学校竞相学习的课程,特别是苏联美术教学模式的引入,几乎彻底打破了传统国画的教学方式,“与西方拉开距离”的论调已在大形势下显得苍白无力,直到今天,美术院校的国画教学基础课基本都采用素描、色彩等西方造型训练模式,这一教学方式演变过程,使我们丢失了许多包括蒙古民间美术在内的很多优秀传统美术形式以及其内在蕴含的文化传统。当前,内蒙古地区的国画教学还没有很好的把蒙古民间美术带入课堂,而蒙古民间美术文化对于国画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能被忽视的。

同时,国画可以将蒙古民间美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以绘画的艺术形式展现给欣赏者,把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民间文化用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体现出来,容易被大众欣赏者所接受。蒙古民间美术包含着广泛的文明和历史,是我们民族文化多样化的重要体现,把蒙古民间美术引入到国画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学习国画的同时了解蒙古民间美术,从而使这一民间美术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蒙古民间美术如何植入国画教学

本世纪90年代,全国高校的国画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基础课多为素描、色彩等技能训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内蒙古的国画教学的基础课在写生对象上可以多做研究,把蒙古族头饰、服饰、马鞍马具、各类生活用具搬到课堂,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这些民间美术样式,同时在理论课中加入蒙古族历史、蒙古民间美术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教学中嵌入并使学生最终接受这一类美术形式。在国画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避开去大城市、去风景如画的南方这个潮流,而要引导学生在草原地区写生、采风,接触牧民,画马、牛、羊等蒙古高原的牲畜和人文地理环境。蒙古高原文化历史悠久,散落在民间的岩画、壁画、各类图案,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方面,都为我们丰富画面提供了天然的素材。经过前期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对蒙古民间美术的研究,到学生创作课程中,无论工笔、岩彩还是水墨绘画,他们将在素材积累和题材的选择上得心应手,进而创作出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蒙古民间美术是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家,其内容是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国画的教学加入蒙古民间美术元素,可以增加作品的丰富性和情感性,并最终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将来学生走入创作道路打下结实基础。(作者单位:1.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美术与传媒学院;2.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本论文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本课题阶段性成果

课题立项编号:XB201404证书编号:HZLX201408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篇5

关键词:傣族 织锦 装饰性 平面性 艺术特征

傣族历史悠久,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壮傣语支,从族源上追溯属于古代越人族属,越人是我国古代南方最大的族系。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边疆。傣族织锦艺术源远流长、久负盛名。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青铜贮贝器上就雕铸有当时人们纺织的场面。据原发掘报告称:此贮贝器作铜鼓形,唯体积太小,有底有盖。盖上铸2.5厘米至6厘米小铜人18个。此18人中又个别男性,余为女性,其中纺织者共五人,其中一人捻线,四人用踞织机织布。捻线者身侧挂一布袋,袋内有物,当属麻棉之类,织者四人均踞坐,低头专心织造,从图像上看又提综、打纬、引纬等动作。同时据该贮贝器中图象考证:“人物应是唐代之金齿、黑齿等部落之祖先,亦即傣族之先民。” [3] 近现代,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地区是傣锦的主要产地,其中西双版纳傣锦和德宏地区傣锦有着突出的艺术特点。

图1晋宁石寨山出土的纺织贮贝器

傣族织锦流传久远的制作工艺,今天仍具有如此魅力。不能不归功于傣族织锦纹样强烈的装饰性特征,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一、傣族织锦纹样的丰富性

傣锦纹样是通过斜织机以经线和纬线的交织、以色线的交织组成图案。图案有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两种,连续纹样则又分为二方连续纹样(纵式二方连续和横式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纹样。傣族织锦纹样非常丰富,按内容题材分类可分为:几何纹样、人物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建筑纹样、综合纹样等。滇西傣锦多为几何纹样,汉锦的龟背纹、万字纹、八角纹等都能见到。色彩较为丰富,多在黑色底上起花。与此相反,西双版纳的傣锦在白色底上织以红、黑两色图案、古朴深厚,特别用于赕佛的佛幡,具象的狮、象、马、塔、寺等图案在中国织锦图案中个性鲜明,由东南亚文化的韵味,充满浓郁的南传上座部佛教风情。

在傣族织锦纹样与当地傣族人们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傣族织锦纹样中的象、孔雀、狮、蝴蝶、马、鸟等纹样,这些动物都是傣族古歌所唱的“穿鸟兽衣,跳鸟兽舞”,指的不完全是批兽皮穿鸟羽时代,而是包括了发明纺织技术之后的织有鸟兽图案的衣饰。大量资料说明,傣族织锦中的动物图案源于古代的动物图腾,只是随着时间的转移,这些织锦图案才从图腾意识转化为审美意识。于是傣族社会的手工纺织业便形成了一种凡是织锦都必须有动物图案。佛教的传入给傣族纺织工艺注入了新的内容,使得傣族织锦的动物图案融入了更多的宗教的元素。在古今著的《雕塑造型与装饰鉴赏》一书中指出:最初的佛教是不允许塑造偶像的。当时的人认为释迦牟尼崇高神圣,对于佛的颂扬只能用与佛有关的事物来象征。如用马、象、狮子、莲花、菩提树等,分别寓意佛的“托胎”、“诞生”、“出家”、“成道”、“说法”等。而这些图案在傣锦特别是傣锦佛幡中都最为常见。

从傣族织锦这些丰富的纹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勤劳智慧的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深厚感情。

二、傣族织锦纹样的组织形式特点

1、组织形式

傣锦纹样是通过利用经线与纬线的线型交织而成,是用“色线”的拼合来表现某一事物的形态、色彩、肌理等信息。由于傣锦的这一工艺特点,使得傣锦不可能完全逼真地反映某一事物的特征,而必须通过抽象、简化等手段,提取能够反映此事物最具特色、最有认知性的属性元素。在此基础之上加以整合,形成具有简洁、明快等特征的傣锦纹样。例如驮象纹,是对大象这一具象事物特征进行提取、简化、抽象,通过硕大的脑袋与长长的鼻子和垂直的尾巴相对应,形象而又准确地刻画出大象这一纹样的特征:象头顶一把佛伞,背部有莲瓣形似佛像,背光的框内,站着一个人,使图案非常神圣。

图2 西双版纳傣锦驮象纹

2、纹样造型的平面性

傣族织锦纹样刚中有柔、简繁相宜,图案结构几乎没有曲线。傣族妇女采用平面设计的原则,使图案中的动物、植物、建筑以及人物形象在艺术处理手法上统一起来,形成疏密有致,变化统一的图案效果。从图案整体构成上来看,傣族织锦纹样属于典型的平面构成。

三、傣族锦纹样色彩的装饰性

色彩运用奇巧,也是傣锦的一个显著特点。织锦上的图案丰富多变固然重要,但图案好坏关键在于色彩的搭配,如果色彩运用不当,缺乏高超的想象力和不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技法再好也不能算上品,因此傣锦非常注重色彩搭配,重视色彩基调与色与色的相互关系。冷暖色对比强烈,色调艳丽,常以四十度或九十度倾斜菱形或半菱形、不等格等方式排列。复纹组织,多层相包,常用深绿、淡绿、桃红、大红、橘色、柠檬黄等色为纹 ,黑色勾勒纹边,白色作纹样隔断,反衬施色,使彼此间可能冲突之色亦协调不悖。加上丝光泽润和金银线点缀,呈现鲜艳、热烈明快和缤纷腾跃的效果,华美诱人。突显了傣锦的装饰性特点。

四、傣族织锦纹样的表意性

傣锦纹样不仅丰富多彩,同时织出的纹样也是人们对生活的反映,是傣族特殊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体现。每-种图案的色彩、纹样都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颜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象征吉祥;人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有的也可能带有某种权势、宗教的意念和涵义;这些寓意深远,色彩斑斓的图案,充分显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傣族织锦通过某种具有丰富寓意的图形来表达潜藏于族群深层次的心理活动,从而传递某种精神祈盼并融进吉祥寓意,由此形成了表意的传统图形符号。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篇6

关键词:纹身艺术;个性张扬;心理包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17-01

纹身的产生有许多古老的传说,或是源于对图腾的崇拜、或是彼此传播信息的一种符号象征、或是对爱情忠贞的一种保护手段,无不包含神秘的语言意义,纹身艺术的存在带给人们的是惊异与震撼。现代社会,崇尚时尚流行、个性表现,人们敢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接受另类的挑战,纹身艺术不再躲在黑暗的角落。但是,我们能按照常规接纳它、包容它吗?纹身装饰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一、现代纹身艺术的表现

现代纹身艺术的表现,在语义的象征方面,是对古老纹身艺术的继承与扬弃;在图案的表达方面,是对古代纹身图案的发展与变迁。

1.表现在对古老纹身艺术的继承与扬弃

原始部落战争不断,为了恐吓敌人,就需要进行纹身来装饰自己,这时的纹身代表着威猛与震慑力,而对于最终的胜利者,纹身的图案又能传达统治者的信息,象征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力量。这种语义的象征一直延续着。电影《勇敢的心》展现了古老而壮观的战争场面,每一位起义将士都纹身纹面,演绎了一个苏格兰人民与英格兰统治者不屈不挠斗争的英勇故事,作为一种荣誉的给予,立功的将士也能享有一处纹身图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纹身几经沉浮。在欧洲,曾经禁止纹身,因为担心这种神秘的装饰会表示出一个异教徒的身份。在我国,纹身的含义也曾得到曲解,开始与反叛一词相结合,是在纹身的主体转向黑道和下层社会群体以后,纹身当成了黑社会成员加入团伙的一个标记,成了某些边缘人群的标记,而这种思想竟然根深蒂固至影响到了纹身的发展。现代生活的渐渐融入,终于赋予纹身新的生命力。在西方,人们喜爱纹身,认为纹身能够表达出他们的个性、展示他们的独到之处和身份地位。

2.表现在对古代纹身图案的发展与变迁

古时的纹身图案,有独立的纹样也有组合纹样,色彩较单调,均来源于人们丰富的想象和惊人的灵感,表达着不同民族在不同的传统下的不同寓意,也是对当时某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比如在非洲地区,多是选用野兽,如飞鹰、大象、雄狮和蟒蛇为标志的图案,醒目地区分出不同的部落。现代的纹身图案纷繁复杂,从花卉、抽象的动物、变形的太阳、传统的吉祥纹样、书法篆刻、卡通图案发展到个性设计,图案被不断地创新变化。

二、现代纹身艺术的心理包容

最早的纹身被视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一种原始的装饰,一种宗教的吉祥物,在当时纹身是神圣的。纹身的含义首次发生变迁,是与黑暗、恐怖、邪恶这些词相联系,那时纹身是被歧视的;纹身再次变迁兴起,虽然从目的、技法还是图案来说,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但受原有观念的影响,仍有相当一批人对此抱有传统性的误解。一方面,人们承认纹身是门艺术,因为它有古老的历史和深刻的内涵,因为它的纹样能突出个性,体现审美价值,对待纹身异样的情感也逐渐减弱;另一方面,人们又和纹身保持着距离,似乎还无法抹去对纹身的畏惧,无法忘记它的反叛色彩,如果有人纹了身,他可能就变了一个人,会有朋友离开他,会有单位拒绝录用他,甚至会有专家当作反面典型批判他。

社会总在进步,文化更是多元,人们应当变得更宽容,给每种事物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是有限度的,就不能武断判断其是非曲直。

三、现代纹身艺术的发展趋势

从当前的社会情境来看,纹身是“反叛的标记”这一观念已受到强烈的冲击,纹身作为一个行业,它的发展势头有增无减。当你徜徉在繁华的都市的街头,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晃过一个个衣着前卫的女孩,在她们不经意的动作中,会显现出纹身的图案――臂膀上的小花,后背部的蝴蝶,脚踝上的藤架等等,惊异、可爱、活泼而又不失雅致;大胆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真实完美的自我,在健壮的臂膀上也龙飞凤舞,不落俗套。这些现象开始反映出,已有人逐渐对纹身艺术所表现的民俗风情、人际关系等精神层面的正面意义所给予的肯定。

我们提倡有意义的、文明的艺术纹身图案,那些拙劣的、不文明的纹身应该坚决取缔。纹身好比服饰,是附着于人体的另一类形象语言,它的图案、形式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和精神,赋予了新的发展空间。也许有人要经历不短的时间才能接受它、包容它,但是纹身艺术正走近我们的生活,以自身的规律流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

[2] 刘青林.纹身与衣饰纹样的起源[J].装饰,2004(08).

作者简介: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篇7

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有关历史与文化题材的内容,都是以某一特定的“散点”事件出现的,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以事带史、以人带史,折射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的屈辱史、抗争史及人类的文明遗产。这样编排是为了把关于历史与文化内容的学习作为道德培养的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与文化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可选择如下策略:

一、课前初探,初步感悟

课前初探就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参观调查等来获得初步的信息,产生一定的情感,为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如何有效收集资料?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能力目标包括“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搜索和说明问题”。也就是说,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在收集教学资料时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整理、分析,然后运用于课堂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准备活动。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跟学生讲清楚课前需要准备材料的内容(范围要小、要求要细)及其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

2.方法指导。首先要指明路径,如: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让学生走访仍活在世上的历史见证者,参观各种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址等。其次要进行细致的指导,尤其是对如何梳理、选取有用信息进行详细说明,这一点非常重要。

3.科学分组。在活动前,教师帮助学生根据性格、性别、学习状况、语言表达、家庭背景、住址等搭配成固定的学习小组。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将涉及的内容、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准备、从哪些方面收集资料等告诉组长,再让组长根据实际对组员进行分工。

4.提前布置。一般的教学内容,提前一两周进行,好让学生利用周末充足的时间多渠道搜集资料。而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如参观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调查访问历史见证人等则放在教学前几周甚至几个月进行。

案例:《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

教师开学初就布置学生清明、五一或周末有时间去南京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万人坑等地,并写下参观日记,寻找身边的老人进行访问,了解本地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并写下采访记录;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杀人比赛”“草鞋峡”“平顶山惨案”等之类的关键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并让组长分工,分别搜索不同的事件;告诉学生利用网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去查阅相关资料。

学生在途径有落实、时间有保障、方法有指导的情况下,搜集资料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而且,学生对自己主动搜集的资料兴趣大、印象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这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一定的知识、情感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课中深究,感悟深化

(一)引今及古,导入话题

历史往往因为年代久远,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学生心理、横向学科等联系起来,就能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厌倦情绪,使他们带着亲切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案例:《灿烂的古代文明》。

上课开始,教师首先从学生经常听说的四大文明古国谈起,然后借助古今地图帮学生弄懂四大文明古国不能直接称为“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的原因。这样通过古今地图的对比学生很容易知道:古巴比伦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了,它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古埃及在历史上也曾经被灭亡过,现在的埃及是在原先古埃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与古埃及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在说到四大文明古国时,这两个国家的前面要加上“古”字。这样的导入,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切入点,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亲切,对历史的厌烦情绪也消除了。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

1.联系性导入。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其他相关学科内容、学生生活实际、时事、学生心理(即设置悬念)等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缩短学生与所学知识的时空距离,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

2.直观性导入。利用实物、借助多媒体(录像、FLAS、歌曲等)的优势,客观地直接刺激学生的感知,从而激活他们的求知思维。

(二)古今结合,探究感悟

对于小学生而言,历史知识是抽象的,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做教材和学生的知音,深挖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感因素,围绕目标设计一系列活动,把自己对教学、生活、历史、人生的感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进一步看清历史真相,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并使其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历史人物可感化、历史事件故事化、历史细节生动化、历史情境动态化,丰富学生的感知,进而在具体案例的基础上使学生生成一定的道德情感。

案例:《圆明园的诉说》。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环节时,笔者首先让到过圆明园的学生展示现在的圆明园的照片,引起学生疑问:美似仙境的皇家园林怎么会变成一片废墟了呢?笔者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下,自由阅读教材第45页的小资料――“万园之园的毁灭”,让他们带着思考,观看圆明园毁灭时的影片片段,并谈谈感受;接着让学生再回到今天,分析圆明园的现状。学生在“今―古―今”的探究中,将圆明园的现状与不堪回首的历史相呼应,给学生造成强烈的震撼。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了历史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学生情感的体验水到渠成,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而这一点单靠机械的背诵是达不到的,这也正是品德教育的落脚点。可见,在教学中把各种教学方式多元整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让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理解始终处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区”,这样能使历史题材的品德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几点:

1.立足儿童立场,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历史,这样才能让由历史知识的探究而生成的道德情感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

2.这一阶段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要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是全班交流互动,使资源共享。

3.注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我们必须在活动的有效性、实效性上下功夫,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表面看起来热闹,实际却游离目标之外。要使活动收到实效,必须注意“四性”,即目的性、过程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三)以古鉴今,内化历史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事件的后果等展开辩论,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做到以古鉴今、内化历史,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实现道德的升华。

案例:《圆明园的诉说》。

在探究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笔者首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昔日拥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科技曾经领先世界的封建王朝,为什么会被外人侵略而毫无还手之力?学生经过思考、辩论后明白落后的封建体制使得清朝政府腐败无能、高傲自大,使得国家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然后再一次回归现实:历史上的国家落后会挨打,今天的国家落后又会怎么样?如果圆明园放在我们现代,它还会被毁吗?为什么?从而由古代的圆明园联想到现在的利比亚,以及现在逐渐强大的中国等实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不管是什么时代,也不管是哪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学生横向的、纵向的思维都得到了发展,道德品质得到了升华,真正达到了以古鉴今的目的。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推想这段历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或者想象把这段历史放在今天的结果,再或者提问当前的国家大事和学生能做的、所做的点滴小事,还可以对历史人物功过、事件的后果展开辩论,真正做到以古鉴今,内化历史,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关心国家大事、从小事做起的优秀品德,实现精神的升华,形成道德品质。

三、课后践行,引导生活

真理的价值和科学性是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到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在生活中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想品德教学产生怀疑,弱化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知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让学生感到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书写着的历史,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关心、了解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并指导自己的生活,使内化的历史思想成为生活中的自然,做正确的道德人。

案例:《圆明园的所说》。

在前面理解了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后,笔者又让学生思考:对于人来说,落后又会怎样?从而让学生明确“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接着提问:作为现代的小学生,你觉得现在最应该做些什么?这样的问题又将历史和学生个人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强大应该从自己本身,从现在、具体的小事做起,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振兴中华,这正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实效性。怎样使学生将课堂升华的情感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自觉地用正确的道德情感指导自己的言行,并久而久之形成道德品质,这应该是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学追求的最终目的。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篇8

关键词:吉祥图案,文化,意蕴,信仰,思想,民俗

“吉”,与凶相对。《易系辞上》:“吉,无不利”。《逸周书武顺》:“礼义顺祥曰吉”。后来,吉祥专指吉兆、歌颂之意。中国传统装饰吉祥图案其实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美满幸福,专门为营造吉祥而创造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造型艺术,决大多数都是中国祈吉纳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蕴藏在中华各民族的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得以传承的源泉。传统装饰吉祥图案的形成不是一个偶然艺术现象,是中华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与创造。

几千年来,中国工艺美术中传统吉祥图案具有如此鲜活的生命力,与它和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自然崇拜使得最早的吉祥观念得以产生。据史书记载,早在尧舜之世的上古先民就已经崇拜天文,视山河为神灵并重视吉凶之兆。商周之时巫术盛行,预卜凶吉,趋利避害,是人们普遍的理想信念。以此信念为基础,汉代出现的道教教义与儒学经学譏讳思想相互影响,并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取得大融合,形成了封建社会上层的希求富贵,皇权永固,企慕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等祥瑞意念。在汉代的装饰图案中,就有吉祥汉字的出现。隋唐之际,在与外来纹样的融合中,创造出了诸如宝相花,唐草纹和陵阳公祥等富有吉祥意义的民族新纹样。宋元时期,吉祥纹样不断受到来自道教,佛教以及民间的影响,题材也日益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多样。到了明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封建上层意识与市民意识相互渗透、融合,传统的祥瑞思想转变为吉祥如意福寿富贵等世俗化的吉祥观念。清代装饰吉祥图案集历代之大成,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把装饰吉祥图案发展到了极致,并被广泛应用于印染、织绣、服饰、工艺品、建筑彩画及民间艺术等各方面。其形式多样,名目繁多,是中华民族在持续不断达数千年的造物活动中,融合中国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作设计才华,不断融合中国的道教、玄儒、政治伦理和民情风俗,成为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体系。

一、信仰的意蕴

意蕴,是艺术形态所表现的深刻的生活意义与社会意义,是思维内化的延伸。传统装饰吉祥图案的产生与古代先民对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认识非常有限,在困难、挫折中逐渐认为控制人类的力量是外在的世界,只有顺从它,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为了获得平安、丰收,便产生了一种祈求的思维观念。于是,趋吉避凶成了原始人类寻求生存环境的本能。人们在创造了器皿时就装饰以具有象征祥瑞寓意的纹样,以表达敬意,寄托祈福的愿望。如果说,早在六千多年前,半坡彩陶上出现的鱼纹、鹿纹、蛙纹,还是人们最初勾画出的对大自然理解的情绪符号及对大自然膜拜意识的话,那么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时期,瓷器出现的碟形纹样,和普遍盛行的用鱼纹装饰的器物,就是人们对大自然有意识的歌颂之辞了。

图腾信仰,即图腾崇拜,是古代大自然信仰中发展出的信仰形式。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的译音,意即原始时代的每个氏族部落,都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以至无生物作为保护他们的象征或标志,因而这个氏族或部落视之为忌物,信仰并崇拜它,以促使氏族或部落的发展或繁荣。如最具民族特色的龙凤图案,就凝聚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大自然理解的心态。

众所周知,龙是想象性动物,是蛇类爬虫图腾的综合体,集九种动物之特征,有“九似”之说,《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见龙不仅具有变幻莫测的神异色彩,还具有兴云雨、利万物的吉祥内涵。自古以来,龙就聚多种象征意义于一身:勇猛,威武,神秘,吉祥,喜庆等等。同时,龙属动物也有很多,如虬、夔、蛟、饕餮、窃曲、并逢、积首等,古代奴隶社会统治者常在皇室使用器皿上运用龙及其变体纹样,以显示统治者的威严与神秘。这个时候,龙的图案从图腾渐渐带有了政治色彩。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龙凤吉祥图案多用于宫廷与皇室,它们大多气势恢弘,灵秀飞扬,成了区分统治集团尊卑等级的伦理标志。在民间,龙也是吉祥的象征,它播云降雨,驱邪降妖。民间的许多活动如“赛龙舟”、“闹龙灯”都是人们祈祷平安丰收。龙及其组合图案都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中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原始龙文化的文化意识,渗透着中国自古特有的民族生命意识与崇祖意识。龙作为兼有神话、图腾的意象,是中华民族伟大生命力美的象征。

凤纹和龙纹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史前氏族图腾的一种。凤也是一种想象的深鸟,《山海经》:“丹穴之山有鸟状如鹤,五色而文,名曰凤。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先则天下安宁。”传说中只要凤凰一出现在世间,天下就会太平无事。自古以来,凤和龙都是吉祥图案中常见纹样。商周时期的凤纹质朴、肃穆;春秋战国时期的凤纹趋于写实;秦汉时期的凤纹气质刚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南北朝时期的凤纹,体态修长飘逸,常和云气纹组合;唐代时期,凤纹华美丰满,姿态多变,气韵生动;宋明时期凤纹则有了定势,云纹冠,眼细长,尾羽作四列飘起。明清以来,凤的图案更是丰富多彩,“凤凰牡丹”、“凤栖梧桐”、“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等吉祥组合图案,表达了一种向往美好幸福、太平的愿望。原始图腾文化是中国美学的文化根性,由图腾发展而来的吉祥纹样折射出了最真实、最纯朴的中华民族生命意识。

二:思想的意蕴

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文化心理结构是由以儒、佛、道三家为主而构建,社会的运转与维护以此“三合而一”的哲学思想为轴心,我国传统吉祥图案对此也有充分的体现。儒家学派中,孔子创立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宗法世袭制度,它从人际关系而约定人的上下尊卑,以伦理道德维护人际关系。传统装饰吉祥图案中,“五翎”(指“五伦”)的凤凰、白鹤、白头、鸳鸯、燕子组合的图案,就象征儒家严格而有等级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五种伦理关系;儒家强调“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的入世思想,以孔子“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之语为人格原型的松、竹、梅岁寒三友吉祥图案,以及梅、兰、竹、菊四君子组合吉祥图案,都被文人学士用来作为坚贞、高洁情操的礼赞和自我表达。马因一生追随主人、任劳任怨而被赋予“忠”、“义”的含义,符合儒家道德规范而被广泛运用。伦理的意蕴,具有一种控制力,一种规范力,力求保持社会和人际的次序。符合儒家“天人合一”观点的花、鸟、虫、兽的吉祥纹样,体现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认为广大艺术,不论是文学,还是绘画,都要以“厚人伦,美教化”为职责,提倡人们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又要善于从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发掘审美情趣。同时,在儒学影响下,我国许多封建思想在吉祥图案也有反映,如“学而优则仕”的“一路连科”、“路路连科”、“青云直上”等,表现科举高中,仕途顺畅;如“俸禄富贵”思想,表现禄文化,“鹿”便成了占第一位的吉祥物,有“玉堂富贵”、“雀禄封侯”、“受天百禄”等。

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既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故有“儒道互补”之说,儒、佛、道三家也常常合流。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吉祥图案,就表现了古代士大夫在儒、佛、道三家中徘徊。道家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使追求长生成为了普遍的人生目标,于是就有“寿山福海”“福寿康宁”等吉祥字样以及“五福捧寿”、“群仙祝寿”、“寿比南山”、“松鹤长春”等吉祥纹样。传说吃蝙蝠肉可以成仙,蝙蝠图案成了吉祥的象征,元代“八仙过海”“八仙捧寿”和清代的暗八仙都以忠、孝、顺、仁、信面目出现的道教神化,都成为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吉祥图案特具特色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盛行,这对吉祥图案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佛教艺术题材之一的莲花成了此时期盛行的吉祥纹样。在莲花纹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成的“宝相花”,其名称与佛坐象名称——宝相相同。“宝相花”的珠点也与佛珠相仿。“八宝”亦“八吉祥”,原是佛教庙宇中供在佛、菩萨“神桌”上的吉祥器物,到后来,“八吉祥”成为建筑、染织、陶瓷、地毯上吉祥图案极普通的题材,并不仅仅限于佛教供器所用。它们分别表示:法螺——宣传佛教妙言;——轮回永生;宝伞——曲度众生;白盖——-曲度众生;莲花——清净;宝瓶——功德圆满;金鱼——活泼;盘肠——万劫不灭。从这些佛教派生出的吉祥寓意,符合我们民族向善的心理乃至追求永生的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都要人相信有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要求人修身养性,追求至善至美,达到幸福的永恒。历朝历代统治者以此笼络人心,它们或独尊儒术,或三教并立,上以其风化下,渗透着文化思想的吉祥图案经久不衰,成为了人们乐于接受的艺术语言及和我们对语的精神同构。

三:民俗的意蕴

工艺美术是生活的美术,我国传统工艺,体现了大量的民俗意蕴,而其用以装饰的吉祥图案就把这种民俗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民俗,即民风世俗,亦即民间的生活习俗,它具有特定的意义。因此,传统装饰吉祥图案也可以说是民俗的“人文景观”的一个形象世界。

远古时期人对生殖的崇拜及儒家以父亲血统为继嗣的人伦要求,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宗接代的使命感和创造生命的自豪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国重视家庭的延续,以及子嗣承传的多子多福思想绵延了几千年,为了表达此类朴素的愿望,吉祥图案中有象征“榴开百子”的石榴图案,有又石榴,佛手、桃子组成的多子、做福、多寿“三多”图案,有金红色的鲤鱼上坐一白胖娃娃的“望子成龙”图案,还有“麒麟送子”“子孙满堂”等丰富多彩祈福的祥瑞图案。我国古代的宇宙观与西方不同,我国劳动人民重视在世,热爱生活,而不去追求天国,寄于幻想,因此,我国人民祈望有美好的现实生活,并延续这种现实,这种观念表现在吉祥图案上可谓形式多样,千姿百态。有表示幸福的“纳福迎祥”、“翘盼福音”等,有表示情爱的,如“连理枝”“同心结”等;有表长寿的,如“松鹤长春”、“蟠桃献寿”等;有表喜庆的“喜上眉梢”“马上封侯”等;有表富裕的;如“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等;有表示平安的,如“四季平安”“竹报平安”等,总之,这些内容是一种人间的、现实的、生活的祝愿,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朴素的表达,直接反映我国民族性格和品德,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文化价值。

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中体现出来的民俗意蕴,从时代性、民族性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局限,但它是特定时期,特定范围不自觉的群众意识和群体意识行为,具有巨大的内在力,形成了民族精神世界的内心凝聚力。

四:结束语

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装饰吉祥图案”从发生到发展,都受到民族崇拜、民族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创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创造着不一样的民族,这也是我国悠久的多民族文化之所以多姿多彩的原因。中国传统“装饰吉祥图案”以自身的独特风貌和饱含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力,为自己在世界艺坛中开辟出一个崭新的空间,它将引起当代人们弘扬与开发民族文化的新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学》彭吉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2)《中国艺术设计史》赵农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

(3)《中国吉祥装饰设计》段建华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

(4)《中国纹样史》田自秉吴淑生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5)《中国美术史教程》王振复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6)《工艺文化研究》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研究会编山东美术出版社1993年

作者简介:叶佑天(1976年——)讲师华师文艺学硕士,湖北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在读;

上一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班会活动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