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恢复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9 17:07:59

生态恢复报告

生态恢复报告篇1

【案例分析人】秦鹏;鄢德奎

【案例类型】评价类

【案例名称】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诉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矿业百限责任公司水污染责任纠纷案

【主要违法行为】违规试生产直排废水

【污染类型】水体污染

【违法企业所属行业】采矿业

关键词 跨省环境公益诉讼;诉讼基金;责任承担方式

【案例概要】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百限责任公司违规试生产直排废水,导致重庆巫山千丈岩饮用水水源严重污染。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于2014年11月13日就此案向重厌市万州区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当前此粲正在审理过程中。

【案例启示】本集涉及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修复簪法律事实认定问题,因相关制度规定付之阙如而面临审理裁判困境。基于此,提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运行需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专项诉讼基金设立和责任承担方式的精细化三个方面予以完善。

2014年11月13日,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受理了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诉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污染责任纠纷案,这是一起案情错综复杂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该案为新《环保法》实施以来重庆市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也是全国首例跨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案件背景:一起跨省界重大环境水污染责任事件

2014年8月13日上午,重庆市巫山县环保局接到巫山县庙宇镇报告,巫山县庙宇镇千丈岩水库提取的居民用水颜色异常。经重庆市巫山县环保局工作人员现场排查和检测认定,千丈岩水库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污染源为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硫铁矿选矿厂。该厂违规试生产,并将硫铁矿洗选废浆水直排在一处自然形成的洼地内。由于事前未对该洼地采取任何污染防治措施,而此地为喀什特地貌,导致废浆水渗漏地下,经暗河水系流入千丈岩水库,造成水体污染,主要污染物为乙基钠黄药、二号起泡剂和大量尾渣。千丈岩饮用水水源危及巫山县庙宇镇、铜鼓镇、红椿土家族乡和奉节县长安乡4个乡镇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涉及10160户、51400人和1.8万亩农田。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的规定,此次千丈岩水库污染属跨省界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事故发生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县委托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研究中心对重庆市巫山县红椿乡千丈岩水库环境事件作出了环境损害评估报告。报告认定:第一,本次环境污染的污染物质为乙基纳黄药,排放量58. 14千克。生产原料乙基磺原酸钠、2号油可能的使用量最大值分别为63.5千克和47千克。第二,环境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50. 94万元,但该报告未对土壤、地下水等污染后果及修复费用作出评估。

案件焦点:原告诉讼请求中的法律事实认定

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就千丈岩水库污染一案向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请法院判令被告(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停止侵害,不再生产或者生产绝不能再次污染水库。对今后可能出现污染的地下溶洞水体和污染水库风险重新作出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环评结论,作出被告是否应当搬迁的裁判。第二,恢复原状,依法承担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急处理污染事件、应急供水以及恢复千丈岩水库原有水质的所有费用,包括直接和间接产生的费用共计1900万元。第三,赔礼道歉,在全国性平面媒体上向公众道歉。第四,承担本案诉讼费及其他相关费用。本案原告诉讼请求中涉及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恢复等法律事实认定问题,需逐一厘清以便于正确适用法律。具体言之,案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被告硫铁矿选矿厂建设项目的环评手续合法性分析

被告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年硫铁矿选矿厂建设项目于2011年5月通过并取得恩施自治州建始县发改委选矿厂项目可行性报告批复、环保局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以及发改局项目核准批复等手续,资质齐全。同时,磺厂坪硫铁矿选矿厂与千丈岩水库直线距离2. 67公里,超出了千丈岩水库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范围。换言之,单就此硫铁矿选矿厂对千丈岩水库的影响而言,其选址并未违背法律规定,但由于该项目所在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环评报告制作时需估算其对地下水的影响及其造成地下水体污染所应采取的精细化应对措施,环评审批部门应严格把关,不能因所影响的水体区域不属于本行政区范围而不进行审查。

对于本案而言,原告起诉的对象是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起典型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该公司硫铁矿选矿厂建设项目的环评手续审批是否合法,与本案审理无直接关联,即使环评手续合法也不会免除被告因违规试生产违法排污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的责任承担。原告诉求中,对于该建设项目可能出现的地下溶洞水体污染和水库污染风险重新进行环评,超出了法院的裁判范围。对于原告的该项诉求本可通过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解决,但目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缺位致使环评手续的合法审查只能依赖相关部门的自觉。

生态恢复范围、费用等损失的确定思路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追求的审判目标是恢复生态环境的状态和功能,法官适用恢复原状责任时首先需考虑恢复原状的可能性与成本问题。确定生态恢复范围及相关费用,既是原告诉讼请求的依据,又是法官判决恢复原状时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具体到本案,原告诉请法院判令被告恢复原状,承担共计1900万元直接和间接费用。此次千丈岩水库环境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50. 94万元,而土壤、地下水等污染修复费用的确定是本案判令恢复原状的焦点和难点。由于《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方法》(第Ⅱ版)颁布后,《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第1版)废止,便无法比照泰州环境公益诉讼判决的做法,直接以虚拟治理成本为基数,按照一定的倍数计算污染修复费用。对于《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方法》(第Ⅱ版)所规定的生态损害评估方法,无论是替代等值分析方法还是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都需专业的鉴定机构预测受损资源在损害发生到恢复原状这段时间内每年受损资源和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大小。

尽管如此,但法官确定环境生态恢复原状责任承担的范围及费用的思路却是有章可循的。首先,考虑遭受损害的生态环境能否通过自然或人工的方式恢复原状,如不能恢复原状,则法官可依据相应的损失,判令被告异地修复。其次,根据“恢复原状”判决的履行方式不同,确定差异化的恢复原状费用与范围。恢复原状基础费用主要包括:环境修复费用和监督修复费用。对于被告委托其他机构制定环境修复方案和其他机构代履行修复方案这两种情形,恢复原状的附加费用还要相应涵盖环境修复方案的制定费用和委托代履行费用。最后,灵活确定被告承担恢复原状费用的支付方式,即基于违法者偿债能力的考虑,判定是采取分期支付的方式缴纳恢复原状费用,还是通过发展环保产业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抵扣部分费用。

赔礼道歉可否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责任方式

环境公益诉讼的直接受害者是环境本身而非任何一个个体,似乎无适用赔礼道歉的可能。而作为一项民事责任,赔礼道歉在性质上是属于恢复原状而非赔偿损失的一种非财产责任,赔礼道歉民事责任的存在丰富了民事责任体系。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公益性、补救恢复性和惩罚性的考量,可以突破性地适用赔礼道歉的责任方式。赔礼道歉的意义在于要求环境侵害者就自己侵害环境的行为向社会公开道歉,既具有轻微的惩罚性又能对其他潜在的环境违法者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具体到本案,原告诉请法院判令“赔礼道歉”的责任方式,可以适用于其他环境公益诉讼。同时《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也明确规定了赔礼道歉的责任承担方式,为赔礼道歉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突破性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启示和建议: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亟待跨越的三个门槛

任何一种制度的运行并不因现有法律规定而通畅无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制度运行的困境,循序渐进地修正以确保法律正义的实现,因此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尽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发展已步人快车道,但通过重庆受理的国内首例跨省界环境公益诉讼案的分析发现,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运行所面临的障碍仍需相应的举措予以完善,以进一步优化环境治理模式。

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除了民事纠纷还应包括行政纠纷,但现有立法并未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予以明确规定。现实中,负有环境保护法定职责的行政机关既有违法的“积极”作为,如违法做出环境行政决策、许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也有违法的“消极”不作为,如怠于履行环境行政管理职责,导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无论作为与否,只要违法,行政机关行为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是违法企业无法企及的。本案中相关部门通过被告硫铁矿选矿厂建设项目环评手续的警示意义值得深思。

面对当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缺失的问题,首先应明确新《环保法》规定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目的,以此准确明晰立法的适用范围,借助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进行规范,从而确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其次通过立法解释对《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中“法律规定的机关”进行界定,确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的主体资格。最后在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内增设一项内容,即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的违法作为和不作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形。

设立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

对于本案而言,如果原告胜诉,法院将支持原告诉请的1900万元修复费用,那么如何使用这笔资金?《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规定环境修复资金和服务功能损失等款项应专款专用,即不能由原告直接领取,以防止出现挪作他用的情形。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曾提出了“探索设立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的主张。目前,无锡、昆明、贵阳等地采取的是将环境公益诉讼被告支付的环境修复资金和服务功能损失等款项缴入财政专户或基金的方式进行管理使用,以保障环境损害赔偿金专门用于修复被损害的生态环境。海南省设立的省级环境公益基金,由省财政拨款支付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相关诉讼费用。另外中国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启动首个民间“环境公益诉讼支持基金”以支持环保社会组织进行环境公益诉讼。

当前对于尚未设立专项基金或专户的地方政府部门,既可选择对民间设立的相关公益诉讼支持基金给予鼓励和政策上的扶持;也可由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垫支立案前环保社会组织委托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费用,以解决诉讼启动阶段的资金困扰。对于官方设立的专项基金的主要来源包括:环境公益诉讼被告支付的环境修复资金和服务功能损失等费用;财政拨款;人民法院判决无特定受益人的环境损害赔偿金。专项基金主要用途为:环保组织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包括调查取证费、评估鉴定费等;环境修复费用。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的设立既可解决公益诉讼诉讼成本高的难题,又可化解环境公益诉讼利益归属的争端。

适用环境公益诉讼责任承担方式的精细化设计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六种民事责任承担方式。该解释并未对这六种环境公益诉讼责任承担的适用性做出周详的规定。如若没有明确界定不同的责任承担方式,将导致司法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具体言之,上述六种责任承担方式的具体适用应设计如下。

一是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的责任适用。对于“停止侵害”的适用,首先应明确环境侵害的标准,社会对环境污染容忍限度可作为环境侵害标准之一,环境侵害超出了社会的环境污染容忍限度,应责令停止该环境侵害行为。对于“排除妨碍”和“消除危险”的责任适用,借鉴美国的做法,可在判决中引入禁止令,根据危害的严重程度分为三种情形,即永久性禁止令、附条件禁止令和替代性禁止令。永久性禁止令一般适用于环境危害行为无改正可能的情形,责令环境侵害者停止其危害行为;附条件禁止令一般适用于行为人实施的环境危害行为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手段实现环境因子达标的情形;替代性禁止令是针对一些无法避免但必须进行的环境侵害行为,责令通过环境税或对受害者进行赔偿的方式替代适用责令停止侵害行为。

二是恢复原状。依据《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败诉的原告所需承担的调查取证、专家咨询、检验、鉴定等必要费用,可以由人民法院从之前其他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中判定被告承担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损失等款项中酌情予以支付。可见,该解释第二十四条第一款提及的判定被告支付环境修复费用等款项,相对于环境修复成本是有结余的,故这些用于恢复原状的款项是惩罚性的。同时适用“恢复原状”这一责任方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生态环境损害发生后,被告首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将生态环境修复到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未发生时,受影响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状态;二是出现部分或全部无法原地原样恢复情形的,可以准许采用替代性修复方式。

三是赔偿损失。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利益的主要用途是生态恢复,赔偿损失作为责任承担方式的一种,只是为了填补“恢复原状”责任方式在无法适用时的空白。因此适用“赔偿损失”这一责任方式时,需考虑“恢复原状”责任方式适用的可能性。如若在法院判决前相关部门已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恢复原状,此时无适用“恢复原状”责任的可能,便只能适用“赔偿损失”责任。为了警示被告所应承担的环境治理责任,法院可以在此种情况下判令一定的惩罚性损害赔偿。

四是赔礼道歉。适用“赔礼道歉”时,既需要被告有过错,即有道德上的可谴责之处,也需要社会公众精神利益受到损失。环境公益诉讼中“赔礼道歉”的对象是社会公众,其履行方式应当以在有影响力的社会媒体上进行书面道歉为主。

生态恢复报告篇2

关键词:恢复性司法 未成年人 犯罪 疑难问题

一、恢复性司法的概念及其特征中国论文联盟

(一)恢复性司法的概念及内涵

“恢复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巴内特(barnett)提出,随后被引入到少年司法制度当中,并且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恢复性司法是对刑事犯罪通过在犯罪方和被害方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以被告人主动承担责任消弭双方冲突,从深层次化解矛盾,并通过社区等有关方面的参与,修复受损社会关系的一种替代性司法活动。来自荷兰的刑法学教授约翰·布拉德介绍说,对恢复性司法所做的最新诠释是:“恢复性司法是重在修复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的司法理念,而这一理念只有通过将所有当事人及相关人员全部吸纳进来的合作性程序才能得到最好的实现。”最著名的恢复性司法项目是“被害人—和解—被告人”项目与“会商”项目。在“会商”项目中,关注被害人和关注被告人的社区成员均受邀参加会议。在会议中,他们共同讨论犯罪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并充分商讨如何给予犯罪后果以最好的补救。国际上对恢复性司法较为通行的定义是: 恢复性司法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案件中, 关涉各方共同解决犯罪问题, 处理犯罪后果的过程及其对未来的意义。

“恢复性司法”的内涵在于: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在于:犯罪不应当被认为是对公正规则的违反或者对抽象的法道德秩序的侵犯,而应当被认为是对被害人的损害、对社区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及对社会公共秩序的挑战。对犯罪的反应应当致力于减轻这种损害、威胁和挑战。纯粹报应性的犯罪反应不仅不能减轻社会的损失总量,无法有效地满足被害人的赔偿需要和促进社区冲突的解决,而且在促进公共安全方面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恢复性司法运动主张在唤起犯罪人的责任感,包括其赔偿犯罪的损失、恢复社会安宁的义务感的基础上,用预防的、恢复性的刑事政策取代惩罚性的、报应性的刑事政策,认为有效的刑事政策是:恢复犯罪被害人被侵犯的权利、恢复公众的社会和道德意识,加强法律秩序。

(二)恢复性司法的特征

1、恢复性。恢复性司法强调对受侵害的受害者、犯罪人本身以及社会关系的修复。对于受害人,通过犯罪人及其家庭对受害人的赔偿及悔悟以取得其谅解,化解双方的矛盾与冲突;对于犯罪人,要求其参加社区矫正,通过一定得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实现对犯罪人自身的改造;社会关系则因矛盾的化解及犯罪人的改造而得到恢复,得以维持和谐稳定的状态。

2、个人参与性。在恢复性司法活动中,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各方面人员,与犯罪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包括被害人、犯罪人以及他们的家庭、社会成员等。都有机会参与司法活动,发表意见。

3、社会性。在恢复性司法过程中,人们不是将犯罪人与社会环境隔离开来, 而是通过将犯罪人重新整合进社区生活中。西欧及美国在适用恢复性司法制度中十分注重社区矫正措施的落实,因为社区矫正一方面避免了犯罪人因监狱改造而造成社会歧视,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志愿服务的工作达到对犯罪人员的改造。

二、恢复性司法在未成年人司法领域的适用

本调研小组对西安地区以及武汉地区的少年法庭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参与适用恢复性司法案件的庭审、对办案法官的采访、了解被告人及被害人的心理感受等方式,初步探究了我国部分地区少年法庭适用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程序,总结如下:

1、西安地区少年法庭恢复性司法适用程序

以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为例,恢复性司法的适用是以被害人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以及被告良好的悔罪态度为前提的,同时综合考虑社会效果。在悔罪态度方面,主要是考察未成年被告人在语言上是否表现出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极度后悔,是否表达对被害人及其家庭的极度歉疚。关于社会效果,则需要从犯罪性质、被告的人身危险性以及其家庭环境方面综合考虑。例如某被告人多次实施抢劫行为,并且参加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对于此类未成年被告人就不宜适用恢复性司法制度。

在庭审过程中,由法官主持整个过程,被害人倾诉,被告人倾听被害人在遭遇侵害时的恐惧以及对被害人家庭造成的损害,从而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其次是被告人在倾听后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审理,主动站起来或者鞠躬,有些甚至会跪倒来表示对被害人的道歉,表达内心的悔过并祈求被害人谅解。第三,被告人的法定人能够真心实意的拿出一笔钱补偿被害人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可估的精神损失。因为精神损失这一部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是往往是不支持的,这样被害人的心理不能够平衡。而使用恢复性司法能使受害人多得到一些补偿,恢复其情绪,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得到修复。当然在补偿的数额上也是由法律的相关规定及法院严格控制的,以“弥补”为原则,避免被害人漫天要价。最后,被告人的法定人对其当事人的当庭教育。

庭后的矫正工作则由少年法庭、陕西省团省委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完成。在缓刑考验期内,原则上,少年犯每两个月到少年法庭汇报自我改造情况并上交思想汇报,但对于部分住所在西安市以外地区的少年犯,则允许其每半年来法院汇报一次。与此同时,碑林区少年法庭与陕西省团省委合作招募西安在校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对少年犯进行帮教,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本小组在调研过程中也确实发现在庭后帮教中的问题。首先,因为缺乏必要的强制措施,部分缓刑少年犯为能够按照少年法庭的要求按时汇报,致使少年法庭失去对缓刑少年犯的必要控制,也难以掌握其后期社会矫正的进程及效果。其次,大学生帮教工作未实现制度化,帮教工作必要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一项双赢的制度最终趋于流产。

2、武汉地区少年法庭恢复性司法适用程序

相较于西安地区,武汉地区少年法庭恢复性司法制度在适用过程中体现出制度化、客观化的特征,并且能够切实调动起各方资源,确实值得借鉴。

以汉阳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为例,恢复性司法的适用对象是由法院依职权进行认定,一般情况下,可能被判处缓刑的案件皆适用恢复性司法,而法院需要从加害人的人身危险性以及社会危害性来判断,人身危险性主要从犯罪行为以及犯罪后表现来衡量,社会危害性则需要从加害人平常在学校(对于在校生而言)、家庭和社区的表现以及被告人的悔罪态度来看。

恢复性司法在具体案件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步骤:a庭前调查,适用非监狱刑审前社会调查,由于法院资源有限,庭前调查一般委托给第三方进行,主要是司法局在街道下设的司法所,庭前调查的内容包括加害人在社区、学校、家庭的表现,调查结果由法院判断是否采信,法院认为可以采信的将在庭上进行质证和认证,这样能起到监督法院的效果;b庭中质证,针对法院调查有关未成年被告在学校、家庭、社区的表现情况是否达到能够适用缓刑的标准,在庭中与公诉机关进行质证,同时这是在邀请公诉机关对法院庭前调查进行监督;c庭后帮教,目前,主要是采取“谁判缓刑谁负责”的方式,由该案法官在整个缓刑期间对犯罪人进行帮教,一般情况下,缓刑少年犯每两个月都需要到法院或者以书信方式进行思想汇报,并且接受国家管理,由于法官精力有限,也会由公安局、司法局下设的司法所、社区来协助帮教工作。一旦发现矫正效果差的缓刑少年犯,法院则会立即介入。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汉阳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在适用恢复性司法制度审判未成年人案件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了司法局、社区、公安局等多方主体,庭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调查了解未成年被告的表现,更为客观和真实。第三方的调查为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决定是否适用恢复性司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未成年人自我改造、回归社会的良好效果。

三、恢复性司法适用中的疑难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衡量青少年人身危险性、主观恶性及悔罪情况的标准。中国论文联盟

目前我国在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主要是以未成年人的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及悔罪情况为依据,并以被害人的意愿为前提来决定是否适用。因此,如何衡量未成年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以及其悔罪情况在恢复性司法的适用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帮会化的特点,与此同时,青少年人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社会经验较贫乏,模仿和受暗示就成了他们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且未成年人的犯罪多为激情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主观因素受到诸多外在和内在成因的影响。鉴于此,少年法庭在考察过程中就应该结合多方面因素,确定适当标准衡量未成年人的人身危险性和主观恶性。另一方面,少年法庭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还将其悔罪情况纳入考量范围内,但是,这种考量方式过于单一化。目前大多数少年法庭主要是以未成年人的悔罪书及未成年人在庭审过程中的悔罪态度作为衡量其悔罪情况的主要构成因素,但是这就难以避免未成年人仅是在其辩护律师或家长的指导下逢场作戏、虚假悔罪以换取适用恢复性司法的情况大量出现,因而不能真正遵循恢复性司法制度适用的初衷。所以,如何建立起客观公正的适用前提是恢复性司法制度在实行过程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恢复性司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否违反了平等原则。

一方面对加害方而言,在恢复性司法制度适用过程中,对被害人的补偿通常以金钱给付为主,这就意味着,如果未成年犯罪人所在家庭因为缺乏经济能力无力履行经济赔偿原则时,未成年犯罪人将可能得不到被害人的谅解,失去适用恢复性司法的机会,享受不到恢复性司法的优越性,只能依法接受应得的处罚。而对于家庭条件好的未成年人来说可能因为较好的赔偿被害人而得到被害人“相当”程度的谅解,从而顺利适用恢复性司法而避免刑事处罚。这有可能成为有钱人逃避法律追究的避风港,为其提供了逃避刑事审判法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于被害方而言,因为案件不同,被害方与加害方双方的条件和责任不同,即便加害方全部同意了被害方提出的条件,也不能肯定的认为被害方的条件就是合理的。

(三)社区矫正的效果难以保证,需要类似于前科消灭制度的辅助。

目前部分试点法院对于恢复性司法制度的适用情况看,在恢复性程序的试用上效果显著,但是恢复性结果部分不容乐观。许多未成年犯罪人往往在庭前和庭审过程中表现良好,但是一旦适用恢复性司法制度后,便缺少了主动接受社区矫正的积极性,甚至有些未成年人拒绝接受必要的社区矫正,缺乏必要的后期矫正,最终又重蹈覆辙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恢复性司法制度的目的和意义不能充分的实现。鉴于此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大胆的设想能否将前科消灭制度纳入到恢复性结果的体系中去。前科消灭制度,属刑事政策,是对有前科的人,经过法定程序,宣告注销犯罪记录,恢复正常法律地位的一种制度。将其纳入到恢复性司法制度中,一方面可以保证社区矫正的实行效果,即以社区矫正的完成效果作为适用前科消灭制度的前提,促使未成年犯罪人认真接受社区矫正,以前科消灭制度作为社区矫正效果的制约,真正实现恢复性司法的目的;另一方面,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也有利于有犯罪经历的未成年人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不受歧视的公正对待,引导其走上正规,预防再犯,真正复归社会。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前科消灭制度的适用是否减弱了相关司法机关对于犯罪人群的掌握和控制,可能对未来打击犯罪工作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前科制度能否借鉴到恢复性司法的适用过程中也是我国在引入恢复性司法制度过程中应当考虑的问题。

中国论文联盟

参考文献:

[1]托尼 f·马歇尔著. 刘方权译. 恢复性司法概要. 北大法律信息网.

[2]王珏:《恢复性司法在青少年犯罪领域的适用》,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1月上

生态恢复报告篇3

第一条为合理开发利用铝土矿资源,有效保护辖区生态环境,遏制私挖滥采行为,维护当地经济稳定发展,依据《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我县境内从事铝土矿开采,勘探、运销、加工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其它非煤矿山企业也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的铝土矿资源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第四条开发铝土矿资源必须遵循“科学布局、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生态保护、节能增效”的原则。

第五条开发铝土矿资源须坚持“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同步”的指导思想。

管理机制

第六条本县铝土矿资源开发由县人民政府统一管理,县国土资源局为铝土矿资源开发的主要管理部门,县安监局、环保局、林业局、财政局、工商局、公安局为铝土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行业管理部门。各部门职责如下:

1、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县铝土矿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依据《矿产资源法》的相关规定对铝土矿资源实行采矿登记申报、年度审核检查、块段审批管理、储量动态管理、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防治方案的监督实施、查处私挖滥采行为、发放准销票证等方面的工作;

2、县安监局负责全县铝土矿资源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依据《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规定对铝土矿资源实行安全生产评价、矿山开采设计、采掘计划审批、年度复产验收、安全隐患排查、设备设施建设、矿长资质审核、特殊工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3、县财政局负责对全县铝土矿资源开发实行“五统一”管理,依据相关规定征缴资源税费,重点打击查处营销领域的违法行为;

4、县林业局负责全县铝土矿资源开发中的林地占用审批和植被恢复工作。依据《森林法》的相关规定对铝土矿资源开发过程中占用林地、进行审批,收取植被恢复保证金依据年度开采块段设计,审批植被恢复方案,并督查落实情况,制定相应工作规范;

5、县环保局负责全县铝土矿资源开发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依据《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铝土矿采矿权设置、资源开发、加工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审核和监督管理,重点审核环境治理方案和工程实施情况,严肃查处环境污染、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违法行为,制定自然生态管理工作规范;

6、县公安局负责全县铝土矿资源开发中的火工品管理使用工作,重点对国土部门排查移送的私挖滥采重案、要案进行查处,充分发挥公安国土侦察大队的各项职能;

7、县工商局负责全县铝土矿资源开发过程中经营管理工作,依据《工商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取缔无证经营,规范持证经营行为、明晰企业产权、依法注册经营机构;

上述各部门之间实行会签和信息告知制度。凡在本县境内新设铝土矿采矿权或持证企业的复工复产,证照管理部门必须以会议或函商的方式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必要时提请县人民政府召开联席会议维护各方职能,形成齐抓共管之态势。

资源管理

第七条凡在本县开发铝土矿资源的企业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产业延伸加工企业,铝土矿资源勘探由国土资源部和山西省国土资源厅设定,本县原则不再申报企业法人投资铝土矿勘探项目。

第八条铝土矿勘探必须持有合法有效的《勘查许可证》、《勘探资质证》。

第九条开办铝土矿开采企业必须持有合法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占用林地的须有《占用林地使用同意书》。

第十条开办铝土矿开采企业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经相关部门评审备案。

第十一条因开采铝土矿资源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开采企业应根据灾害性质每年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防灾方案》与《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同时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工作。

第十二条下列区域禁止开采铝土矿资源:

1、村庄四周300m之内;

2、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林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3、主要公路干线两侧影响交通运输安全地段;

4、高压供电网、通讯网线、永久性专用地物测量标志和控制点等保护的范围内;

5、水土流失的崩塌区、滑坡易发区、泥石流易发区;

开采管理

第十三条开采铝土矿资源必须有完善的管理机构和定点的办公场所,实行工厂化管理模式,生产企业必须有一名矿级领导长期在岗,并要有生产、安全、销售、财务办公等相应股室管理人员。

第十四条开采铝土矿资源参照煤炭资源开采实行《块段审批制度》,各铝土矿开采企业每年年初应持《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到县国土资源局进行当年块段开采审批。申报当年块段开采之前应征得县林业局、环保局同意后方可核准审批,严禁越界开采,私采滥挖。

第十五条露天开采铝土矿资源企业须按三个作业面进行布置即:剥离准备工作面、采矿作业工作面和恢复治理工作面。

第十六条开采铝土矿资源,严禁采易弃难、采厚弃薄、采优弃劣等开采行为,要在每年批准的开采块段中合理开采。对于暂不能利用的低品位矿产品和共伴生矿产品应集中堆放,妥善保存,严禁丢弃。

第十七条铝土矿开采企业应对本矿区范围内的开发秩序进行监管,发现乱采滥挖者要及时予以制止,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对所属矿区一个月内发现两起乱采滥挖行为,且制止不力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停产整顿,经济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第十八条铝土矿资源开采每年要进行采掘情况年度检查、核实铝土矿资源储量的动用、采出、损失和保有量情况。

安全生产管理

第十九条铝土矿开采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二十条铝土矿开采企业必须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依法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并按规定交纳安全风险抵押金和工伤保险。

第二十一条严格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

第二十二条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二十三条铝土矿企业每年节后恢复生产前,必须进行全员教育培训,并向安监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提交有关资料,经安监部门审查、验收、批准后,方可组织生产。

第二十四条新建企业设计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安全设施“三同时”手续。未经安监部门审查和验收,不得擅自组织建设和生产。

第二十五条危险区域应当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严禁在危险区域内从事任何作业。

第二十六条铝土矿开采企业应制定适应本企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救援人员的职责,并与就近的救援组织签订救护协议。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组织抢救,立即向当地安监部门报告。

生态管理

第二十七条开采铝土矿企业必须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未审批的不得开工建设。

第二十八条开采铝土矿企业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二十九条铝土矿资源开发必须贯彻“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实行分年度、分阶段、限时间恢复治理模式。

第三十条已开采的铝土矿企业必须首先对历年来形成的破坏区制定《生态恢复治理方案》,并经环保、林业部门审核,且启动恢复治理工程后,方可申报本年度块段设计和采掘计划,并把生态恢复治理情况作为下年度复产验收的重要依据。凡未按期完成上年度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的企业,一律不予审批年度块段设计。

第三十一条县环保局、林业局是本县铝土矿资源开发后生态恢复治理的监管部门,每年定期不定期对各采矿企业的生态恢复治理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专项调研报告和整改方案。

植被恢复

第三十二条铝土矿开采企业严禁在天然油松林林地内进行开采,对涉及占用灌木林地、宜林地的必须取得林业部门批准的《征占用林地使用同意书》,否则国土、安监等部门不得办理块段及复工手续。

第三十三条开采铝土矿,必须对已毁坏的植被进行恢复,每年在进行块段设计时必须提供植被恢复计划和实施方案,要保证及时按时段进行植被恢复,工程结束后报县林业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组织验收。

第三十四条铝土矿开采企业应同林权权利人、乡镇人民政府共同签订植被恢复协议,明确恢复措施、恢复要求、恢复时间和违约责任。同时,签订的植被恢复协议要报县林业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开采铝土矿资源应缴纳土地复垦费、林地恢复保证金(具体标准参照文件规定执行)。铝土矿采矿场关闭前县人民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对自然生态环境恢复情况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如数退还保证金,否则保证金将用于采矿场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工程。

营销管理

第三十六条铝土矿销售实行准销票证制度。准销票证由县国土资源局根据当年批准块段动用资源储量数量核发。铝土矿开采企业持经县“五统办”签订的销售合同到县国土资源局领取准销票证,一车一证,随车携带,便于稽查人员检查。

第三十七条在本县内的铝土矿深加工企业应定点、定矿同持证开采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书,凭《准销票证》收购矿石,严禁收购无证私开矿点矿石,发现擅自收购无证私采点矿石,扰乱铝土矿开发秩序的,视同私采滥挖行为处理。

第三十八条在同等价格条件下,县“五统一”管理机构优先保障本县内深加工企业的矿石需求,使铝土矿矿产品得到最大增值、增效,实现采矿、冶炼、制品的产业链开发模式。

第三十九条铝土矿企业应在矿区显著位置设置合法售矿标志,铝土矿营运车辆要悬挂专用运输标志牌匾,便于公路稽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立铝土矿销售网点,否则以参与非法采矿行为论处。

处罚

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国土资源局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没收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0%以下的罚款:

(一)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

(二)《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未办理延续采矿登记,仍继续开采的;

(三)乱采滥挖造成严重资源破坏和损失浪费的;

(四)未持合法有效的准销票证运输矿产品的。

第四十一条超越批准矿区范围采矿的,国土资源部门可责令其退回批准的矿区范围内开采,没收越界开采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0%以下的罚款,拒不退回本矿区范围内开采的,由发证机关吊销采矿许可证,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在运销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五统办”负责,按照有关规定查处:

(一)未使用准销票据运销矿产品的;

(二)私自设立收购网点,以及转手倒卖铝土矿产品的。

第四十三条对于生产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烧结炉由县环保部门按照有关法规予以查处取缔。

第四十四条铝土矿开采矿企业在取得合法采矿许可证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国土资源局依法进行查处:

(一)不提交年度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报告,未经国土资源部门审查批准生产块段擅自生产的,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

(二)未按核准坑口或采场开采,乱采滥挖的;

(三)采厚弃薄、采富弃贫,造成资源损失或浪费的;

(四)不按期交纳有关费用的;

(五)未提交年度资源储量统计报告及相关资料的;

(六)非法转让采矿权的;

(七)不接受年检或年检不合格的;

(八)批准矿区内有私挖乱采,不制止,不报告的。

第四十五条铝土矿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两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

(二)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的;

(三)未按照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的;

(四)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的。

第四十六条未经依法批准,擅自生产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或者予以关闭,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单处或者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铝土矿生产建设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生产建设单位停产停业整顿。

生产建设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有前款违法行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给予撤职处分或者处两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生产建设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依照前款规定受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五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附则

第四十八条铝土矿资源开发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弄虚作假、或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铝土矿开发监督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本规定未尽事宜,应根据《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工商管理法》、《安全生产法》及相关规定进行调整。若本规定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抵触的以法律法规规定为准。

生态恢复报告篇4

关键词:刑事和解;刑事责任;诉讼模式

中图分类号:DF 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3—0040一07

历经十余年后,我国再次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大规模修正,并于今年3月14日通过修正案,值得注意的是修正案正式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这使得我国刑事司法理念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在修复性司法的国际背景下,这势必对我国传统的刑事责任理念产生影响,基于报复的传统刑事责任理念在相当程度上被“恢复”正义所矫正。本文尝试从刑事责任理念此一实体法视角对此作一解读,以期从新的视角寻求此一新型司法模式的正当化依据。

一、刑事和解的基本解读

1.刑事和解的运作机制

按照《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108条的规定,刑事和解的基本机制是被告人真诚悔罪且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同时被害人谅解被告人且同意进行和解。相对于原来被告人和受害人和解仅适用于刑事自诉案件而言,和解适用范围被相当扩大,形式上的范围扩大在刑事和解制度中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在传统诉讼模式下,被害人基本是被排除于刑事案件的具体解决过程的,甚至不被认为是刑事案件的主体,但在刑事和解制度下,被害人具有了解决直接关系自身权益刑事案件的决定权,刑事和解构造的被告人悔罪、赔偿与被害人谅解、和解机制使得即使在刑事公诉案件中,被告人和被害人双方的作用极其明显地表现出来。刑事和解就被告人自身而言具有二个基本条件,一是真诚悔罪,二是向被害人赔偿损失或赔礼道歉。基于“和解”之“和”与“解”,即使被告人赔偿了损失,但被告人并不是真诚悔罪的,也很难取得被害人的谅解,这时和解难以进行。相反的情况是,即使没有被告人的赔偿损失,但其真诚悔罪且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的,此时和解仍有可能进行。无论如何,被告人真诚悔罪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即使在仅有被告人悔罪达至的和解中,仍需要被告人和被害人双方的协商与沟通,因而仅就事关直接利益的二者而言,双方关系的沟通性和契约性特征极其明显。

2.刑事和解的制度理念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平和司法”方式,可以真正达至社会关系的恢复。在尊重当事人意愿和选择的前提下,使被害和加害达到有效沟通,不必再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过去的罪恶是一把悬挂在新一代人头上的达谟克利斯之剑,宽恕有助于痛苦往事的消解”,深陷入过去的牢笼是无法前进的。刑事和解以被害人的利益保护和精神慰藉为核心,注重司法的受害回顾性,以和谐人际关系的重新构建为出发点,从而成为达到解放性的宽恕、关系恢复、责任解决并有效息讼的重要形式。刑事和解不以惩罚犯罪人为中心,这和传统的刑事责任理念相距甚远。由刑事和解的这种观念所决定,它实质上就是修复性司法理念的制度表达。

修复性司法理念认为,犯罪不应当被认为是对公共规则的违反或者对抽象的法道德秩序的侵犯,而应当被认为是对被害人的损害、对社区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及对社会公共秩序的挑战。对犯罪的反应应当致力于减轻这种损害、威胁和挑战。

因此刑事和解应重视在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间建立联系,在加害人和社区之间建立和谐的联系,而不是使个人和社会疏远,故其倡导和解、关注平等,最大限度地保护被害人利益,更大程度地转化加害人,最大程度地重建社区和平和和谐。正义并不一定需要通过惩罚的方式实现,这是修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和出发点。在共通的理念上,修复性司法理念与刑事和解制度是完全一致的,这要求社会关系的修复应成为刑事和解的重要内容。

二、传统诉讼模式下刑事责任的基本理念

1.本真状态的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理念的产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探索刑事责任的原初意义和应有理念,必须要发掘刑事责任传统理念形成的各种条件,在进行知识考古的过程中,获得刑事责任的原初意义。

考察我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成文刑法的规定,可以发现其中只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规定,而没有刑事责任的相关内容。无论从我国最早的《孝经纬》的记载还是西亚的《汉穆拉比法典》、欧洲的《十二铜表法》等均是如此。在刑法规定犯罪与刑罚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刑法典中才有了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虽然在一个很长时期的立法上没有刑事责任的规定,但事实上从刑法规定犯罪时起,刑事责任就已产生,并默默发挥作用。换言之,刑事责任问题在被刑法规定前即已在事实上产生,只是在观念上没有被认识到而已。因此自然状态的刑事责任在被知识捕获之前实际上已经存在,这种状态的刑事责任可以称之为事实的刑事责任,它是一种先验的知识形态。事实的刑事责任反应了刑事责任的本真状态,即它不受人类认识和知识的约束。

生态恢复报告篇5

1.1编制目的

为了防止和减少电力事故对社会的影响,保证电力事故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电力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控制危险源,排除现场灾患,消除危险后果,分析总结事故经验,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电力生产安全工作,突出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有效歇制重特大电力生产事故发生;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工作和行政执法能力度,提高公众保护电力设施的意识,维护电力设施安全。

1.2.2统一指挥,公司成立电力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事故处理、事故抢修、电网恢复、应急救援、维护稳定、恢复生产等各项应急工作。

1.2.3按照分层分区,统一协调、各负其责的原则建立事故应急体系。按照电网结构和管辖范围,制定电网事故预案,保证电网尽快恢复供电。

1.2.4在电网事故处理和控制中,将保证设备、人身、电网的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将事故限制在最小范围内,防止系统发生崩溃和瓦解,以及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在电网恢复中,优先保证主干电网、重要输变电恢复,提高整个系统恢复速度。在恢复供电中,优先考虑重要用户恢复供电,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1.3、编制依据

本预案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电力行业有关规程、标准要求制定。

1.4实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理电力事故、电力设施大范围破坏、电力供应持续危机及人身伤亡事故等各类事件引起的对地方安全,社会稳定构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威胁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

本预案用于指导和规范大面积停电、人身伤亡、事故应急救援建立自上而下的分级负责和大面积停电应急救援与处理体系。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木俊

副组长:尹子清、李丽辉

成员:吴勇三、和琼华、张灿、鲍艺波、李永泉、和军峰

2.2应急领导小组的职责

贯彻落实有关事故应急救援与处理法规、规定;

统一领导本辖区大面积停电、事故、人身伤亡、抢险应急处理工作,研究重大应急策和部署。

督促制定应急预案,下达应急指令。

宣布进入和解除预警状态。

宣布进入和解除应急状态。

宣布实施和终止应急预案。

负责信息反馈

2.3应急组织及任务

2.3.1快速反应力量

由公司部门、各分公司有关人员组成。接应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进行电力设施受损和人身伤亡事故抢险,确保应急救援与处理期间的指挥畅通。

2.3.2基本救援力量

公司各部门、各部门全体人员。

3、预测、预警

3.1预测

根据天气变化及供电负荷的变化做好电力事故的预测工作。

3.2预警

因电力生产发生重特大事故、严重自然灾害引起电力设施大范围损坏、重要变电站遭受破坏和打击,电力应急进入预警状态。

3.3信息传送与报告

电力客服中心电话:2800、8626101 安技科:8629005

调度中心:8627090、8627913

客服中心接到报警电话——报告领导小组——进入应急状态——组织抢修队伍——供电急修——汇报领导

3.4、预警级别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公司进入预警状态。

红:因重要变电站、重要输变设备遭受破坏和打击,对电网安全构成威胁,减供负荷达到事故前的40%及以上;

橙:因严重自然灾害引起电力设施大范围损坏,造成电网减供负荷达到事故前50%及以上;

黄:因电力生产发生重特大事故,造成减供负荷达到事故前总负荷达到事故前总负荷60%及以上;

蓝:因电力生产发生重特大事故,造成电网减供负荷达到事故前总负荷的70%及以上。

4、应急响应

4.1响应程序

4.1.1基本程序

4.1.1.1当电力生产发生突出性重特大事故,电力设施范围损坏、严重自然灾害、电力供应持续危机时,电网调度机构立即进入紧急状态,同时将停电范围、停电负荷、发展趋势等有关情况尽快报告领导小组。

4.1.1.2应急领导小组在接到报告之后,根据严重程度。召集紧急会议,就有关重大应急问题做出决策和部署,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各部门立即组织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4.1.2扩大应急

应急领导小组在研究决定性进入预警状态之后,应立即将 有关情况报告县人民政府和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及相关上级部门,并就应急救援与处理工作接受领导,视情况请求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4.2指挥程序

应急领导小组在接到报警后,按照事故预案、保电方案,结合当时电网实际情况,指挥公司各供电、变电、维修等单位进行异常处理。

事故辖区值班人员在接到报警后,在规定时间内道达异常情况现场进行处理。

5、后期处理

5.1善后处理

5.1.1事故调查

事故发生后,除按政府部门要求配合进行事故调查外,公司要求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事故调查应坚持事实就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客观、公正准确及时地查清事故原因、发生过程、恢复情况、事故损失、事故责任等;提出防范措施和事故责任处理意见。

5.1.2改进措施

事故发生时,要分析事故发展过程,吸取事故教训,提出具体措施,进一步改进应急救援、事故抢险与紧急处置体系。

5.2总结

5.2.1事故发生后,及时组织安技科、供电所、变电站、调度所及信息中心联合研究事故发生机理,分析事故发展过程,吸取事故教训,提出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

5.2.2及时总结大面积停电应急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大面积停电应急救援、事故抢险与紧急处理体系。

6、相关保障

6.1通信保障(基本保障、应急保障)

公司客户服务系统和公用网通讯系统齐全、流畅,可以应付随时出现的突况。

6.2设施设备保障

6.2.1事故发生后,各部门在可能情况下,应尽快统计处电力抢修所需设施和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等数据,

6.2.2组织专业施工人员成立抢险队伍,当具备施工条件时,立即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进驻施工现场进行抢险,及时恢复损坏的电力实施。

6.3物资保险

6.3.1配备大面积停电应急所需的各类设备和电力抢修物资。

6.3.2认真做好备品、备件和生产资料的储备和管理工作,以及事故抢修的准备工作。

6.4其他保障

6.4.1交通运输保障

公司现有行政用车和生产用车均作为电力抢修的交通工具,保证抢修人员及时赶到抢修现场。

6.4.2医疗卫生保障

6.4.2.1联系医疗部门建立健全医疗救护队伍,同时准备好必要的医疗设施和药品储备,以备应急。

6.4.2.2当电力设施大面积受损事件发生后,请求和配合医疗救护队伍立即赶赴现场,全力抢救受伤人员,并保护好其他人员人身安全。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公众宣传教育

加强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和电力安全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采用各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停电后的正确处理方法和应对办法,提高公众应对停电的能力。

7.2培训

做好强力抢险救灾队伍的培训和模拟演练工作,提高电力抢险救灾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7.3演习

每年进行一次应急救援与处理的训练和演习,做到警钟长鸣,平日有备无患,用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8、附则

8.1预防管理

本预案将根据工作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8.2预案实施时间

生态恢复报告篇6

关键词:牵引变电所 故障处理流程 故障处理方法

一、处理原则

故障处理及事故抢修,要遵循“先通后复”的原则。对有备用设备,首先考虑投入备用设备,采用简便、可行的方案,迅速、果断地进行故障处理或事故抢修,以最快的速度设法先行供电。然后通知有关部门再修复或更换故障设备,恢复正常运行状态。没有备用设备,首先考虑采用解列、隔离、越区供电等方式,优先隔离变电所内设备故障,恢复接触网设备供电,然后通知相关部门组织后期处理。

二、故障处理的一般流程与方法

1、一般流程:

⑴、根据断路器的位置指示灯,确定是哪台断路器跳闸。

⑵、根据继电保护装置动作指示灯显示及事故报告单确定保护动作类型。

⑶、根据事故报告单及继电保护范围,推判出故障范围,明确是所内故障,还是所外故障。

⑷、依据声、光、气味等信息并结合设备外观检查情况,确定处理方案。

2、一般方法:

铁路系统变电所的变电器、主断路器及馈线开关多为100%备用。因此,要求各变电所值班人员根据指示仪表、灯光显示、事故报告单,以及设备巡视、外观等情况,综合分析判断。

三、常见故障的应急处理方案

1、馈线自动跳闸、且重合成功

如果变电所某馈线开关跳闸且重合成功时,可按以下顺序进行:

1.1 确认跳闸断路器及各种信号。

⑴、确认哪台开关跳闸。

⑵、确认开关跳闸时间。

⑶、确认跳闸断路器保护动作类型,重合闸启动情况,故测仪及指示公里数,故障电压、电流等基本信息。

1.2 向供电调度汇报,根据供电调度命令执行。

1.3 复归其它信号。

1.4 巡视相关设备,并将有关情况做好记录。

2、馈线自动跳闸且重合失败(或重合闸未启动):

2.1 按1.1执行。

2.2 向供电调度汇报,并要明确说明是重合失败,还是重合闸未启动,认真严格执行电调命令,并且复归相应信号。

2.3 根据电调命令,保护动作类型,故测仪信息,以及设备巡视情况,正确迅速判断故障地点在所内还是所外,并及时向供电调度汇报。

2.4 所外故障,要做好试送电的各项准备工作,严格执行电调命令,认真监视仪表。

2.5 所内设备故障,依据相关规定,经电调同意后,对有备用设备,首先考虑投入备用设备,尽快恢复供电。对一时难以恢复供电或无备用设备故障,应立即上报供电调度,准备解列,隔离等相关措施。

2.6 恢复送电后,巡视设备,并将有关情况做好记录。

3、馈线断路器故障应急措施

馈线断路器,拒动或误动。

3.1 检查相关二次设备,保护、信号回路是否正常,有无短接和接地现象。

3.2 检查直流系统,电压是否稳定正常,绝缘是否良好,有无接地现象。

3.3 确认在开关动作时,是否误操作,或操作正确时线路是否有故障。

3.4 在3.1、3.2、3.3均正常情况下,方可认为是断路器故障。

3.5 在短时不能排除故障情况下,向供电调度申请,并经供电调度同意后,方可撤除故障断路器及相关设备和保护装置,并断开控制电源,投送另一条备用断路器及保护装置,辅助设备改变运行方式,迅速恢复供电。

3.6 送电后,巡视设备,并将有关情况做好记录。

4、馈线隔离开关的事故应急处理

4.1 接触部分有过热、发热、发红、熔焊现象时应及时向供电调度汇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临时处理或隔离措施。

4.2 馈线隔离开关在引线处烧断,应及时向供电调度汇报事故概况,经供电调度同意后,在做好停电安全措施的前提下,用同型号(或载流量相同)的导线和线夹将烧断的引线接通恢复送电。等有天窗时再更换整条引线。

4.3 馈线隔离开关电动操作失灵,应将操作机构箱开关打至手动位,进行手动操作,并将具体情况汇报供电调度,在天窗时检查处理。

4.4 隔离开关瓷柱破损、裂纹、放电严重,爆炸时,根据设备具体情况,若放电不严重时, 可暂时不停电,必须加强巡视、观察,并向供电调度汇报,做好随时抢修的准备,待天窗点内进行更换处理。若放电严重造成直接接地,必须向供电调度说明情况,经供电调度同意后,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将爆炸瓷柱拆除,并将两引线用线夹按规定连接在一起后恢复供电。加强巡视、观察,有天窗点时再更换。

5、穿墙套管击穿

穿墙套管击穿、爆炸,首先向供电调度汇报,经供电调度同意后,当能采取改变运行方式等隔离措施,在不影响供电的情况下,使故障穿墙套管的断路器退出运行。然后根据供电调度命令,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进行穿墙套管的更换,及时恢复设备正常运行方式。如若不能,则考虑将故障穿墙套管所在进线或馈线断路器小车拉出,并断开与其相连的隔离开关,使击穿的穿墙套管处于隔离状态;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从两供电线相距较近且容易接线处将两供电线短接,先行送电,等有停电点后在更换穿墙套管,恢复设备运行状态。

6、高压室硬母线支持绝缘子击穿

6.1 高压室内支持绝缘子因表面脏污、裂纹,釉质老化等,使绝缘降低引起绝缘件闪络,若是轻微放电、闪络,应对其表面进行清扫或涂以快干型有机硅树脂。以提高其绝缘水平,然后,经供电调度同意下可试送,并加强设备巡视、观察。

6.2 如果母线支持瓷瓶因误操作或因潮湿,湿闪严重烧伤或者爆炸,应在不影响母线与接地部分之间安全距离的条件下,拆掉其严重烧伤或爆炸的绝缘件,及时恢复供电。等有天窗点,再安装支持瓷瓶,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6.3 如果室内隔离开关支持瓷瓶严重烧伤或爆炸时,在不影响开关带电部分与接地距离的条件下,应砸除严重烧伤绝缘件,用手动使开关良好接触,恢复送电。等到条件许可后再申请停电处理。并加强巡视。

7、直流系统故障

7.1 蓄电池组故障:

应首先将蓄电池组退出运行,利用充电机独立向直流母线供电。值班人员必须向供电调度说明情况,迅速查明原因,进行相应处理,然后立即将蓄电池组投入,恢复正常浮充状态。在此期间,值班人员加强巡视、检测,并了解清楚,此时为不正常运行状态,一旦发生交流失压,则各种信号无法显示,故障打印无法进行。若出现变电所近点短路,造成直流母线电压过低,开关拒动,值班人员应迅速采用手动,将馈线开关断开。

7.2 交流自用电系统故障或失压:

交流自用电系统故障或失压,硅整流充电装置将失去电源而无法工作,则此时无法向蓄电池充电,由蓄电池组完全承担直流母线上的负荷,值班人员应通过调节蓄电池电压调节手柄位置,来维持直流母线水平。

四、安全注意事项

1、一切作业必须有供电调度命令,严禁无令操作,臆测行事。

2、一切作业均应做好安全措施,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3、在作业过程中,若发现危机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紧急情况,应果断采取紧急避险措施,然后再向供电调度汇报。

生态恢复报告篇7

恢复期中风患者大部分[1]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残疾,但经多方面积极治疗与康复护理,其中较大部分生活都能自理。通过各种治疗方法,使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状态,是目前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广西贵港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2月以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穴位埋线治疗以及积极护理,对恢复期中风患者的康复收到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穴位埋线治疗

1.1 方法 取穴:双侧运动区、平衡区、言语一区、言语二区、地仓、颊车、廉泉、人中,上肢取肩、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伏兔、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每次治疗按病情及辨证论治取穴约8个,每隔1周穴位埋线治疗1次;使用注射针埋线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镊取约0.3~0.5 cm不等长、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注射针的前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缓慢刺入,当出现酸胀的针感后停止进针,边轻推毫针,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要再次消毒。

1.2 穴位埋线治疗后护理

1.2.1 穴位埋线治疗后嘱患者当晚暂停洗澡,避开埋线部位抹擦身体。

1.2.2 患者出现一些正常反应: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异性蛋白)刺激,在数天内,局部可出现红、肿、痛、热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 h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4 d后体温恢复正常,此时的护理工作是多解释,消除患者的担心、顾虑,并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以防感染;体温超过38℃时,应报告医师作出对症处理。

1.2.3 患者出现一些异常反应:少部分患者在穴位埋线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格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2~3 d内出现局部红肿、疼痛较严重,并或伴有发烧,此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及时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并多安慰患者;个别患者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应适当作抗过敏、局部用硫酸镁溶液湿敷针口处理,并配合医师多做患者思想工作,说明由于个体差异,有极少数人出现这些反应,但经治疗后可消失。

2 常规护理

2.1 病室要保持阳光充足、环境清洁、摆设整齐、室内保持安静、温湿度适宜,保持空气流通,定时消毒。

2.2 应用营养脑神经、改善微循环等药品治疗时,严格注意给药剂量。

2.3 应用血管扩张剂及止血药治疗时,应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如有变化,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2.4 劝患者戒烟、酒,少吃肥腻食物,饮食以低脂、低盐、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注意告诫进食时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防止呛咳;注意休息,克服不良生活习惯,起居有节。

3 心理护理

恢复期脑血管患者易产生自卑、消极、焦虑、恐惧情绪,要关心体贴患者,鼓励患者参加家庭和社会活动,提高其生活的乐趣,分散其对疾病的不良情绪和注意力,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地给患者讲解该病的发展机理及康复医疗知识,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参加康复治疗[2]。

4 预防并发症发生

4.1 预防褥疮 恢复期脑血管病患者如偏瘫长期卧床,受压部位容易破溃,因此要做好预防护理工作,根据患者情况0.5~2 h翻1次身,翻身时动作要轻手,避免拖、拉、拽等动作,翻身后垫好患侧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必要时给予气垫,骨突处垫气圈,皮肤受压处用活络油按摩,2~3次/d,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卫生。

4.2 预防呼吸道、泌尿道感染 恢复期脑血管疾病患者因肢体运动障碍,或舌头活动障碍,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受影响,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应保持病房内卫生洁净,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帮助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鼓励患者多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多做胸部扩张、深呼吸及咳嗽等动作,以促进患者排除呼吸道分泌物;指导患者训练膀胱自行排尿,尽量保持会皮肤干燥。

参 考 文 献

[1] 房向前.脑血管病人的辨证施护.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5):98.

生态恢复报告篇8

[关键词] 脑出血;脑梗死;D_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08)03_0172_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检测D_二聚体对脑梗死的诊断,已有文献报道。本文分别对脑出血组 和脑梗死组在急性期的D_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并对两者的D_二聚体含量在急性期、恢 复期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组分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为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病人, 脑 出血组共72例,男41例,女31例,年龄38~86岁,平均年龄61.7±11.2岁,有高血压57例 ,有糖尿病7例,平均血糖6.04±1.83mmol/L;脑梗死组66例,男37例,女29例,年龄36 ~87岁,平均年龄66.6±12.2岁,有高血压病55例,有糖尿病8例,平均血糖5.48±2.2 8mmol/L。发病时间均在72小时内,所有的病人经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证实,并排除血液病 、肿瘤和外伤等有关疾病所致的脑出血。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共60例,男32例,女28例, 年龄45~85岁,平均63.8±11.8岁,有高血压病19例。各组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 异。

1.2 检测方法:入院后抽血查D_二聚体。两周后复查,D_二聚体检测用NycoCrad Redeade r型金标仪(挪威),采用ELISA法。均用专用试剂,室内质控。

1.3 临床界定时间:起病3天内为急性期,2周后为恢复期。

1.4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采用SAS9.0软件。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在急性期和恢复期D_二聚体(D_D)含量的变化见表。经两样本t检验 ,结果显示,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急性期D_二聚体水平显著均高于对照组(P<0.01), 脑出血组且高于脑梗死组(P<0.05);脑出血组的D_二聚体含量在急性期与恢复期无明 显差异(P>0.05),脑梗死组恢复期的D_二聚体水平则显著高于急性期的D_二聚体水平 (P<0.05),见表1。

3 讨论

D_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被作为高凝状态和继发 纤溶亢进的分子标记物。当体内发生血栓和纤溶亢进时,血浆D_二聚体含量就会升高,预示 血管内血栓形成与继发纤溶的出现[1],检测血浆D_二聚体已成为判断血栓形成危 险性直接而实用的方法。本文脑出血组、脑梗死组急性期D_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 有关文献报导一致[1~2]。脑梗死组恢复期D_二聚体含量与急性期比较,D_二聚体 含量进一步升高,而脑出血组恢复期,D_二聚体含量与急性期无明显差异。杨喜民等[ 3]报告认为脑出血D_二聚体含量第10天接近正常,但部分重症仍明显高于正常。本文脑 出血的D_二聚体含量,两周后与急性期比较无明显差异,可能与病重者较多,也可能在部分 病人应用了止血剂,机体在两周时,凝血―纤溶系统尚未恢复平衡有关。

综上所述,检测D_二聚体对诊断血栓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对脑出血组、 脑梗死组的D_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和脑梗死在急性期的D_二聚体含量均升高; 对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的D_二聚体含量动态观察,脑出血组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D_二聚体含 量无明显差异,而脑梗死组恢复期比急性期的D_二聚体含量,进一步增高,表明脑梗死组的 D_二聚体升高持续时间更长,有文献认为,脑梗死的D_二聚体在28天开始下降[4] ;我们认为D_二聚体的检测不仅对脑梗死的诊断有实用价值,对脑出血也同样具有实用价值 。血浆D_二聚体含量与纤溶酶活性关系密切,动态检测D_二聚体对脑出血、脑梗死的治疗和 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桂萍.脑梗死患者抗凝血酶Ⅲ和D_二聚体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12):822.

[2]陈渝宁,孙蕾,郑锦辉,等.脑出血患者预后与血脂血糖及凝血等指标变化的相关性[ 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12-4513.

[3]杨喜民,朱剑功,李栓德.脑出血患者血浆D_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J].实用 医技杂志,2007,14(8):1006.

上一篇: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目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