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7 17:15:33

基础教育核心

基础教育核心篇1

【关键词】 美国;基础教育;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2-0004-03

一、弗雷伯格的体验式培训

在美国培训学习的最后一天,我们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体验式培训,这种培训带给我的收获比读上十年书还要有用。带给我们这一场体验式培训的教授就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雷伯格教授。

弗雷伯格教授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首倡者。他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提升学生多元智能最核心的理念。这个“人”不仅仅指的是学生,还应该指的是教师。“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是有选择的课堂,其关怀的情感、合作的意识、参与的行为和团队的支持,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驱力,让人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这样,人的多元智能就会得以互补,人的智慧和能力就会大大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以活动为载体,以合作互动为形式的课堂形态,建立多元评价的机制,尝试多元评价的方法,让“人”成为课堂生命力的中心元素,让人得到更好地发展,让学生的公民意识逐步形成。

基于这种观点,弗雷伯格教授的培训也践行着他的理念。 在培训中,弗雷伯格教授让我们合作,让我们互助;让我们阅读,让我们归纳;让我们质疑,让我们总结;让我们发现问题,让我们解决问题;让我们反思学习,让我们找出规律……

人的发展是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立意,这是我们宁波市名师团在美国学习培训考察的共识。

二、学校的生动是学生

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说过:“学生和老师每天都希望有成就感!这是他们想要的。他们可以雇佣学校来做这件事,也可以用一个机构来实现这一目标。他们甚至可以雇一辆车四处招摇,以找到成就感。学校如何与这些给学生带来成就感的方式竞争?”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话道出我们中国教育者的心病,我们无法与社会上的诱惑竞争,诸如网络游戏、武侠小说、“超级女声”等,因为我们的教育缺少选择。

美国的基础教育却不同,选择可以说是学校的主题。我们考察的威士伯利基督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公开的,除了圣经课程以外,学校还开设学术、艺术、社交、健康、心理等课程。这所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全部是选课制。小学生的选课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校专门配备了心理辅导员、家教辅导员。心理辅导员主要帮助学生来选课,和学生沟通交流。学生成绩若跟不上,家教辅导员可以帮你补课。

卡耐基・梵高尔特是一所高级中学,它成立于2002年,共有607名学生,面积不是太大,是一所优秀校中校。学校对学生的诊断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是学业成绩,它包括数学、科学、语言、阅读等;其二是老师的推荐信;其三是学生过去在学校的表现;其四是IQ测试,主要测试学生的逻辑推理。学生进入学校就分类指导,跟踪指导,一般来说满足学生能够升入自己理想大学的愿望,这是对人的发展愿望的最大的满足。学校的高中段是9~12年级,进入高三的学生家庭作业负担也是很重,一般完成要在3~5个小时,因为学生在学校除了听课以外,有着大量的社团活动,我们在观课的时候,就有一个班级在上电影课,一个班级在上戏剧课,一个班级在上艺术设计课。这些都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学生进入12年级,也就是高四,主要是从事自己选定主题研究的毕业设计,然后是申请大学。

卡耐基・梵高尔特高级中学共有35名专职教师,他们的工作时间是从早晨八点开始,下午四点结束,一般的教师一天有六节课,教师上课的教室基本不动,而学生是走课的,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个班级上课,因为学生修的是学分,考试不过关一定要补考。学生都是小班化,小组讨论的居多,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课堂比比皆是。学生有了选择,他才可能真正成长。因为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不能让受教育的一方真正进入角色,没有他们自己的选择,没有他们自己的体验、感悟和内化,教育里就没有成长。

这种结论被我们在莱恩奎特学校考察时一位国内交换生的话证实了。在莱恩奎特学校考察快要结束时,校长给我们请来了一位国内来的交换生,和这位学生交流,我们对于学生自由自主选择感触很深。他说,来到美国学习,你要选修难的课程,它就有难到极点的课程;你要选择容易的,也有很容易的课程,主要看你自己的状况。国内很多同学把课外活动的选修当作是玩,其实不是这样,如果你没有素质,课外活动选修课的学习也一定不能获得学分。我自己选修的足球、乐队等课外活动,一站要站三个小时,你说不苦是不可能的,但没有人逼你去学,这是你自己的责任。有责任什么事都能做成。

三、课程的丰富指向人的发展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丰富性是我们国内难以企及的,这是我们考察莱恩奎特中学得出的结论。

莱恩奎特中学也是一所公立高中,共有3300名学生,250多位教职工,其中专职教师180多名,开设的科目之广泛令人咋舌。其课程有英语、科学、数学、社会学、法医解剖、物理、美术、几何、新闻、烹饪学、社会经济、美国历史、健康与生活等,课外活动十分丰富。学校追求的是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素质的全面养成。我们的考察是从课堂开始的。我们一共进入十个教室来观察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英语课,教师重点是教学生怎么演讲,怎么做演讲的幻灯片,教给学生在社会上实用的东西是教师的追求。美术课,教师几乎不说一句话,只是将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临摹一幅静物画,学生出奇地专注,有的桌前摆着一幅画,有的是电脑上呈现一幅画,有的甚至是手机上显示的一幅画。但通常美国的学校一般不准带手机,带手机必须通过任课教师的允许,由任课教师决定。学生带手机上学校一定是作为学习工具来使用的。

我们观察的新闻课里,学生更有着自己充分的空间,他们都是自己在网络上编辑新闻,设计排版,极大地满足学生张扬个性的愿望。我们走进建筑设计科学课程教室没有发现教师,(教师在自己的备课室里,教师的备课室就在教室里)只有学生在电脑前按照自己的想象设计未来的建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走出课堂,由于是校长带着我们走课,我们发现,校长遇见一位搬运东西的智障学生,便亲切地和这名学生问好,表扬他的进步。特别值得敬佩的是,在莱恩奎特中学的学生就餐时,学校规定让智障的学生先就餐,以表示对这些学生的人文关爱。

烹饪课堂里,教室里摆放着各种烹饪的器具和用料,而且教师的讲桌设计特别巧妙,就是在讲桌的上方设计了一面镜子,教师示范时,学生坐在座位上面可以从镜子里看到老师操作的全过程。这很值得我们借鉴。第六节、第七节是数学课,学生随性自由,三人一个小组,自由讨论,甚至有的学生坐在地上也可以听课,说话间,数学老师也坐到了地上,和学生一同交流。这种情形在国内几乎不可能。

第八节课是合唱团活动课,第九节是地理课。这两位教师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和学生热烈互动。他们上课和学生关系特别融洽。两位教师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肢体语言特别夸张,表情也特别丰富,让作为听课教师的我们都忍俊不禁。第十节课是综合设计课,不同的学生研究不同,设计也不同,学生的交流也很热烈。这就是“人”作为课堂的核心被放大,课堂里的“观光客”少了,所以人的发展也就成为可能。

四、教师的责任在于培养课堂公民

基础教育阶段,美国教师的责任何在?笔者认为,其责任是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培养课堂公民。

卡尔・罗杰斯和杰罗姆・弗雷伯格的《自由学习》指出:“理想的学校教育,就是为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这也是对教师工作的高标准与高要求。“通过自由培养纪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自,他们就会自我约束,进行自律。

通过威士伯利基督教会学校的考察,我们对《自由学习》里的观点认识更深。威士伯利基督教会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一共有550名学生,其中有40名中国学生,中国的学生主要以高中生为主。因为威士伯利基督教会学校是私立学校,学生进校一律要求穿校服,这是学校的“规矩”。学校规则特别严谨,管理细致,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有序。譬如学生迟到四次就要被关禁闭半个小时,让你反思。学生不准带手机,如果学生玩手机,学校就没收,然后学生就要花费10~15元把手机“赎”回来。在这所学校里,从幼儿园至高中,不管是哪位教师,发现学生犯错误,都会直接开出罚单,给你关禁闭半个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违纪违规必须受到惩罚,付出代价,这就是社会规则。学校里的“公民”也得有公民意识。

我们在莱恩奎特中学考察时,在观察第七节数学课的时候,发现一位学生单独将课桌搬到教室外面,在那里低头认真而快速地做作业。我们询问校长是怎么回事,校长告诉我们,这位同学昨天的数学考试没有参加,其他同学上课,他一个人必须参加数学补考。学生补考只能在教室外面考试,否则别的学生上课会影响他的。在后来的校长介绍中,我们明白,其实莱恩奎特中学是有着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的,学生犯错误屡教不改的,学校可以责令其让父母领回家,反思三天;或者周六要到学校做义工,用以反省自己的行为。对于吸毒、暴力的学生,学校将他们送进州立的专门学校,接受三十天至四十五天的教育,达到学校的要求标准,才可以回到学校上课。这些都有助于规范学生的公民意识。

卡尔・罗杰斯和杰罗姆・弗雷伯格的《自由学习》一再强调:“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老师能营造一个真诚的、人性化的学习环境,其中的年轻人必会懂得自尊,学会作出负责任的选择,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兴奋感,具备见识广博、技术娴熟、自信等现代公民应有的素质。”

五、好学生的价值取向不一定是好的成绩

王文的《零距离美国课堂》曾经写道在美国成为好学生的十种方法:每天都到校学习;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整理好各种材料,使之有序;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按时完成功课;紧跟教师的指导;及时寻求帮助;积极参加班级活动;遵守学校的制度;竭尽全力去尝试、去努力。这十种方法中根本没有关于成绩的要求。这说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评价是多元的,不惟成绩论英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插话,随时提问。教师提问之后,学生可以随时站立回答。美国的小学阶段不太重视知识的学习,却重视读书习惯的培养,重中之重是行为习惯教育:规则意识、礼仪养成、尊重权威的理念、服从管理的意识得到反复强化,但又鼓励学生尝试、探索、质疑、不迷信权威。

在美国考察时,Dr.Mike Schwei给我们教授的“基于概念的课程与教学”也可以验证上述事实。Dr.Mike Schwei的讲课是从他的祖父的农业时代开始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何况将来的时代是新概念时代,无法预见我们教授的知识对于学生后来的工作有无用处,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工作等待着他们,于是概念归纳的迁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21世纪的人才不仅需要知识、需要技能,更需要迁移的思想,还要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学会迁移,现行的考试成绩可能对于将来的工作毫无益处。

基于概念的课程与教学是美国课程专家H・林恩・埃里克森提出的一套全新的课程设计理念、思路和模式,它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全球化世界中,作为公民,需要具有概念性思维能力,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因此,课程设计的重心必须从主题转向概念,从讲授主题转移到“使用”主题,以便教授和评价更深层的概念性理解。Dr.Mike Schwei从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和埃里克森的知识结构比较的角度,指出概念和归纳无处不在,广告中有,电影里有,书籍里有,生活中处处都有。所以我们评价学生,应该评价其在各种生活情境中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不是掌握多少知识。如果仅以成绩来衡量学生,会把学生看扁,结果往往让多数学生的才能湮没。

参考文献:

[1] 卡尔・罗杰斯,杰罗姆・弗雷伯格.自由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2] 王文.零距离美国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5.

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培训是指学习者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的过程,它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理论指导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体验式培训是个过程,是个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当下被教导的知识及能力的过程。它特别适合处理人生中重要的事物,它在尊重之下去碰触人们深层的信念与态度,深植于内在的情绪、沉重的价值观,或相当难熬的人性课题!

体验式培训拥有不同的质量与特质,在于它牵涉到参与者本身是否准备好在各方面来投入整个学习过程。当我们早期的学习影响被有效地重新评估时,我们在智力上、情绪上及行为层面的整合上都会有所学习,成果将显示在我们实际的态度与行为改变上。

体验式培训是既令人兴奋又富有挑战性的,它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像是针对个人或团队解决问题的行动,肢体上的挑战,游戏,仿真练习,组织练习,分享时间,有指引的冥想,及有组织的互动。在所有的活动中,学生们是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且能够从体验中产生有意义、相关的洞见。

体验式学习包括三个方法:

1.培养态度; 2.发展和练习技巧; 3.促进对主题概念及模式的了解。

体验式培训的本质的四个主要特质:

基础教育核心篇2

一、充分认识抓好基础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抓好基础教育对于培育少年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并明确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我国的基础教育是指中学阶段及其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其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则更为明确地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由此不难看出,儿童和青少年的知识的获取、思维方式的形成、思想观念的建立和行为举止的确定都是由基础教育来完成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观念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要求我们必须抓好基础教育。儿童和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培养和养成的最好时期。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在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不良价值观念与社会思潮的不断涌现,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儿童和青少年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势必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另外,少年儿童本身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如果不能从课堂上受到正面力量的潜移默化,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就无法形成。因此,加强基础教育,向他们及时、有效地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就显得愈发重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中国梦,都离不开基础教育。《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目标,二者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基础是根。任何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伟大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作为教育过程中的根,其根基作用不言而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必须由基础教育作支撑,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厦才能坚如磐石。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

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的内容设置和任务要求、教育教学观念与思想,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以此为指导,党的十所提出的“三个倡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就是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一是基础教育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也是激励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它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构想。基础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做好儿童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学好文化知识,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习惯,锻炼强健体魄,为将来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基础教育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导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根本价值追求,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主法治、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教育要坚持依法办学,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大力弘扬平等意识,创设平等校园环境,注重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积极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浓厚氛围。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形成辩证的自由思想、平等的社会观念、公正的处事风格和依法行事的思维。

三是基础教育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是每个公民应当自觉遵循的道德准则,而且是每个公民应该培育和践行的品行操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统一。基础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大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积极举办唱好歌、讲好故事、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征文、演讲赛、听先进报告等活动,教育学生具有爱国精神、敬业意识、诚信品德和友善思想,鼓励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丰富基础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抓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

《意见》指出:“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这为我们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提供了工作原则和路径。基础教育要以此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扎实做好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

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基础教育教材和课程建设。抓好基础教育教材和课程建设是重点。《意见》要求:“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此为指导,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课程建设规律,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点、重点、难点,坚持正确导向,做好分类分解工作,学会运用少年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组织精干力量编写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学习的教材。要结合基础教育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设置,让学生乐学、爱学,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意见》指出:“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学校作为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文化育人功能非常重要。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倡导爱集体、爱劳动、爱祖国的思想观念;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团结互助、诚信友爱的文化氛围;要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建设适合少年儿童学习、娱乐的校园文化,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生活。

三是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锻炼活动。《意见》从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等六个方面对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安排部署。基础教育应以此为指导,从《意见》中汲取营养,结合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和认知特点,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原则,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他们喜爱的活动,寓教于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

四是发挥教师作用,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陶行知说,教师的人格影响很大,教师一切所谓自身行为、气质,直到谈吐、举止、衣着、仪表等都是学生的表率。在对儿童和青少年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抓好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关键。抓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决条件。《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因此,基础教育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促进儿童和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基础教育核心篇3

关键词:“双基教学” “三维目标” 知识 核心素养

一、基础教育之“基础”的时代变迁与当代困境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打下怎样的基础,这是提高教育质量无法绕过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就有着重视“双基教学”的传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传统的形成深受苏联的影响,二战后的苏联,扫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改革“让学生拥有科技发展的基础知识”,重视“工艺学校和职业训练”,“随着苏联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1]。我国建国初期同苏联二战后面临相同的国情,“植根于中国大地的双基教学理论,是新中国教育界几代人成功实践探索的理论结晶,是在中国经济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低下、教育基础薄弱的国情下,提出、发展并切实使中国教育质量得到迅速而有效提高的教学理论”[2]。“双基教学”对于完成建国初期的扫盲任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也符合建国初期师资水平不高的现状,因为“双基教学”从技术层面更容易操作,重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并且也较容易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在当时以及到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的“三维目标”。总体来说,“三维目标”是对“双基教学”的一种超越,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基础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的基础应该包括三个维度的目标,“三维目标”在“双基教学”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基础教育的“基础”不能局限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优秀的思想品德,通过知识、技能、兴趣、能力、情感态度等来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础。然而,“三维目标”与“双基教学”的相同点在于,“三维目标”也仍然是立足于课程本身、基于学科和教材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兴趣、能力、情感态度等。

从“双基教学”到“三维目标”再到对核心素养的强调,其根本的变化在于基础教育开始更加关注学生本身的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怎样的“基础”,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从根本上讲,素养包含了人成其为人的一切。那么,就基础教育而言,应提炼出哪些素养作为学生应对未来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这些都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核心素养是学生长远发展的诉求

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并且也是国际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1.从国际教育的经验中审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当前国际社会很关注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列举了影响力较大的经合组织和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目的在于从国际教育的经验中审视核心素养的内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的项目研究[3]。经合组织提出了一个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自主行动”和“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4]。OECD的项目除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注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包括语言表达、应用新技术、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

欧盟主张用“核心素养”取代以“读、写、算”为核心的传统的基本能力。欧盟提出了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在内的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展开。[5]从“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个维度,对比经合组织和欧盟的观点,如表1所示。

从三个维度,对比经合组织和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可以看出二者对核心素养的界定都超越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都包括了学生在现在以及未来社会的生存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不论是经合组织的三类九种核心素养,还是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都体现出了核心素养“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的特点[6]。因此,核心素养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培养的持续性及综合性的特点,使得核心素养在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实践层面的困境。由此,立足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仍然需要从实践层面进一步研究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实现的问题。

2.立足我国国情探索核心素养的内涵定位

核心素养构成人的发展,并且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内涵会变得更加丰富。在基础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一个口号,它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密切相连。应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通过知识的核心价值转变为解决问题和学会生存的技能。从“双基教学”到“三维目标”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教给学生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个过程仍然是注重知识的直接传授,这样教育简化成了单纯意义的教书而失去了教育本身丰富的内涵。由此,知识成了被人诟病的学习负担。那么,知识与核心素养、教书和育人之间体现着怎样的教育关系呢?“教育的意义则在于:人可以通过教育使没有经历的人获得关于它的体验。”[5]教育意义的实现,需要通过文化的传承,让学生获得关于知识的真实体验。因为知识本身积淀着人类优秀的历史与文明,同时构成着学生的素养养成与发展。“教书”教的从来都不只是书,而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文化以知识的形式对学生起着“育人”的功能。每一个知识的学习,绝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个知识的内容,而是每一个知识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怎样的素养。知识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意义,能够引起学生意识品质的养成,包括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核心素养的理念进入基础教育,正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还原知识本身的核心价值与文明的质感。

三、核心素养引领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1.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毫无疑问离不开基础教育的课程问题,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抛开现有的课程去重新设置一门核心素养课程,它是一种贯穿于基础教育课程之中的理念。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要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丰富课程的内容。首先,学校要立足本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调整丰富课程结构,建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次,核心素养固然离不开学科素养,但是单一的学科无法独立承担起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需要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核心素养的理念在每一个学科中贯通起来;再次,现有课程要超越教材的局限,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让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从丰富的课程内容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处理好传统课程中知识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核心素养的发展要与现行的课程和教学紧密联系,由知识为本转向以素养为重,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理念的转向。聚焦核心素养,并不是要否定知识的价值,否定传统学科对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意义,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的核心价值。因此知识教学仍然是课程的基本问题,一方面选择什么样的知识形成课程;另一方面,关注知识的核心价值如何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的实施中,知识以教材的形式绝非是简单的再现,学生学习的目的更不是为了记住知识的内容,而是让知识内化为素养。

2.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核心素养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发生了变化,那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在实践层面却存在着一些挑战。教师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传授转向关注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书转向关注育人,从关注教学转向关注教育,对于教师的能力有着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直接经验到的是间接经验,是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及将他们组织在一起的原理和理论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接受这些概念是困难的,教师的专业体现在不是直接给学生呈现知识的概念本身,而是让学生有质感地感受到概念背后丰富生动的意义。因此知识的传递也绝非是教师递给学生就行。教师自身如果不能把握知识的核心价值,“以己昭昭,使人昭昭”,那么搞再多热闹的课程形式,核心素养也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因此,教师开展基于素养的教学,是教学理念的重大转变,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需要的知识,让这些知识养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3.多元评价:学到了什么,教到了什么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基础教育,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价,难以由传统单一的考试测验的形式实现,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并不能对学生是否养成核心素养以及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进行评价。核心素养包含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它本身具有综合性、持续性、跨学科等特点。建立基于核心素B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在学生学习之初建立分阶段、分模块的教学目标,具体落实通过教学实现学生何种核心素养的养成。其次,对核心素养的评价要转化为对学科素养的评价,有效利用学科素养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同时,要对核心素养进行量化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在某一个教育阶段之后,所形成的包括知识、技能在内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人格发展达到的基本水平的标准。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力求实现综合性、多元化。不管是OECD还是欧盟国家,对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均没有局限在对于单一学业成绩的监测,这给我国建构多元评价体系提供了借鉴。另外,同样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一方面,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通过全面而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考察,通过日常的评价、记录,以及问卷调查、量表、对学生以及家长的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评定;另一方面,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考试是素质的取样,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性操作以获得高的分数,考试内容应该注重设置情境化的问题考察学生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注重过程性评价等等。总之,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应该与现行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相结合,同时针对核心素养改进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建立全面综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

参考文献

[1] Victoria Pogosian1Russian Educational Policy: Two Different Eras. ITAL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 2012.

[2] 邵光华,顾泠沅. 中国双基教学的理论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

[3]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DeSe Co.,Jun.25,2003.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 From http:///dataoecd/47/61/35070367.pdf.)

[4]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

[5]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8 December 2006 on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J].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9(8).

[6] 钟启泉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 中国教育报,2015-04-01(07).

[7] 宁虹,赖力敏. “零距离”教师教育――全日制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5(1).

基础教育核心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首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凝炼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在教学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地位。

一、“基础”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推进的优势

作为“05方案”新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丰富,案例生动,在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1.“基础”课的性质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其应有之责。“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也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基础”课教材明确强调“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课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崇尚、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整体,它体现了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遵循。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是“基础”课的应有之责。

2.“基础”课的宗旨、任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任务是一致的。“基础“课的宗旨和根本任务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制观。具体而言,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法制观,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根本任务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可见,“基础”课的宗旨任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任务是高度一致的。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

3.“基础”课基本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相通的。“基础”课教材包括“绪论”、七章和“结束语”,一共9个部分,每一部分从不同角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紧密相关。“基础”课的基本内容按教材的逻辑序列包括七个方面:一是适应教育;二是理想信念教育;三是爱国主义教育;四是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五是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恋和家庭道德教育;六是职业教育;七是法律精神和法治理念教育。以上几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衔接,体现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形成的课程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基础”课的主线。

二、增强“基础”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效果

1.将教材体系转入教学内容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前提。在“基础”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一是教学内容要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精髓。“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精髓和基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新局面的强大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全社会应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二是突出重点,创新教学方法。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基础”课课堂时,既要结合教学要求做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更要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给艺术专业学生上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联系齐白石、冼星海等进步艺术家抗战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在给理科学生上课时可结合神舟飞船上天等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对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的信心。

2.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各章节的关系是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层次结构与教材体系结构。讲解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目“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必须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讲解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明确本章的主题是:帮助大学生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重点讲清楚在现阶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讲解第四章要重点讲清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从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道德建设的方向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这三个方面,阐明“敬业、诚信、友善”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讲解第五、六章时重点讲清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精神是文明社会的稳固基石。“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法治力量的推动,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凸显“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三、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个重要环节。让大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力量。

在校内可开展“我诚信,我美丽”活动,反对作弊行为;开展“我友善,我可爱”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举办“讲述发生在我身边的道德故事”的演讲会,使大学生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接受荣辱观教育,自觉排除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从而形成团结互助、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在校外,可通过参观革命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使大学生在缅怀革命先烈的过程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调查改革开放的新成就、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工厂建设中,使大学生在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坚定信心,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使他们自觉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把实现自我价值与报效祖国相结合。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学会反思,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领悟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进德育教材的模式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0(3).

基础教育核心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 全球教学 发展起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界定

1.核心素养的概念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继素质教育后,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词汇,2014年,《人民日报》曾开出专栏解读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其他素养。核心素养应该是建立在学科之上。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平台上构建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核心素养更多地强调个人学科修养和对家、国的关爱,强调学科教育对学生社会公认价值观的培养,正能量的引导。当代众多教育家和学者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界定。成尚荣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基础。不仅注重学科的基础。同时也关注社会发展的基础需要。以及个人发展的基础需求。这就使得核心素养更加具有发展动态的特性,而李小建教授则认为核心素养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具有共性的认知、思辨、判断等认知能力,同时还包括组织、管理和交往等非认知能力。

2.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界在对本世纪世界和我国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后,针对未来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对核心素养的不断论证。提出了三方面的内涵:首先,是具有学习和创新的素养,具体包括提取与批判思维的形成。解决不同情境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协调与沟通能力。对待传统事物的变革与创新能力;其次,是指信息化素养,未来世界是信息世界,对信息的处理和把握程度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素养。具体包括媒体素养、数字处理素养、通信发展技术等;最后,是具有良好的职业和生活素养。具体包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自我职业规划的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二、构建“核心素养”的垒球教学课堂

1.整合高效资源、形成核心课堂

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整合提炼教学资源,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其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建立在高效n堂基础之上。而高效课堂的建立则是在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基础之上。由此可见要想构建具有核心素养的高职体育课堂,必须从整合高效资源、形成核心课堂这方面人手。高校的垒球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垒球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此外,通过垒球运动还要塑造独立自主。顽强拼搏。具有一定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这使得高校的垒球教学目标不再是一维目标。而是呈现出三维多级目标。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整合最优秀的垒球教育资源。并对其加工提炼,形成课堂的核心内容。这些资源不仅指教学内容和手段,同时还包括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

2.形成“大”体育与“微”课堂

要改变人们对体育运动认识上的偏颇。当学生和家长提及体育教学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将其看作课余文化和休闲娱乐活动,完全忽视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体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大”体育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正是建立在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基础之上。

田麦久教授在北京体育大学报告会上曾经指出,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而缺乏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素质和能力的桥梁,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恰恰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理念的实现需要建立在有限的课堂当中,在有限课时的垒球教学中,实现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根本变化。需要高校垒球教师结合垒球运动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大”体育和“微”课堂的统一与整合。

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形成特色课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继素质教育理念后的教育界的又一全新理论研究成果,是素质教育的凝练与升华。理论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完善。高校垒球教学采用“核心素养”为理论指导。必然就需要构建具有这种理论导向的特色课堂。而特色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便是特色的教学内容。高校垒球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与国际大学体育教学接轨,同时还要立足高校教育的本身特点。重新构建高校垒球教学标准。此外,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俱乐部,在垒球课上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不断渗透体育核心素养的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课余活动、课外俱乐部等平台,吸收最为优秀的垒球资源,采用最为适合的教学方法,因地因时制宜形成最佳的教育资源。不断将体育核心素养渗透给学生,增强高校学生“大”体育的观念,形成特色垒球教学课堂。

4.强化体育教学的实用性。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高校体育教育培养社会基础实用建设人才。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教育学科,应重视体育教学的实用性,通过垒球教学增强高校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其将来步人工作岗位奠定身心基础。同时高校的体育教学还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三、结语

基础教育核心篇6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0.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4-0099-05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表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表现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表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密切的联系。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自觉抵制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面临的十分重要的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教师需要认真领会其精神,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

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课中的地位与内容

《基础》课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先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课章节中的地位与内容以及《基础》课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三章,讲的是提高思想认识的问题,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是一个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正确的人生目的、端正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为基本理论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体系。第二部分:第四章讲的是培养道德品质的问题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阐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理论和价值导向,及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集中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的教育。第五章、第六章的部分内容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道德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社会主要生活领域中的要求。第三部分:第五章、第六章的部分内容和第七章、第八章的内容,是关于增强法律意识的问题。第五章、第六章的部分内容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在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帮助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第七章的内容是帮助我们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的理念和法律思维方式。第八章是帮助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引导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法律素养,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念的教育。“在以上三个部分中,第一部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主体价值取向,为第二、第三部分的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1]在每一部分中,都涉及到价值观教育,如第一部分涉及到是否“爱国”,是否做一名坚定、忠诚的爱国者,是否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第二、三部分涉及到“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

二、促进《基础》课相关内容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及实行启发式、研讨式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担负的任务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要完成《基础》课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把教学大纲、教材等体现出来的理论体系转变成由教师设计、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蓝本的课程教案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向《基础》课教学内容的转化,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灵活性,实现与时俱进。

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教师就要考虑大学生的接受情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促进《基础》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寻人生的意义。大学生的心智生命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与完善,有良好的知性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而且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等问题也具有强烈的思考欲望。因此,教学体系可考虑让学生直接从问题切入点进行自主性思考,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重点和范围,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比直接给予的说教、结论更具有说服力,而且,思考本身也锻炼了学生理解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是大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当然,教师要能把握和掌控正确的研讨方向。《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基础》课在价值观教育中实行以“启发式、研讨式”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也符合《纲要》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要求。因此,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需要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梳理总结出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思想疑点问题”。[2]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学生的接受状况及疑问,灵活地讲读教材,将教材内容主体化、情景化、信息化,开拓和发展教材内容,以教材体系思维逻辑、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依据,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进行“启发式”教学,突出启发式对话语境下的交互模式,教育和启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解决有关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价值观侵袭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价值观教育,教师也可以在对各章节内容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教学或专题讲座,以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着力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帮助学生从国家层面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基础》课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基础》课绪论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讲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时,专门提到“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奋力前行的向导,……到二十一世纪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取向。在第一章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中专门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为什么这个共同理想能成为核心价值观?因为“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内容性。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为之奋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在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民主、社会和谐、文明昌盛,符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

(二)帮助学生从社会层面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

《基础》课第七章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专门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内涵进行了阐述,是集中进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章节。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解读和讲解,以期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观念。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律准则上的规定,是从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大学生只有认真领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1. 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念。《基础》课教学要使学生明白: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法律上的自由平等观念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同时要使学生明白:自由与责任密切相关,有相关之自由即应负相关之责任。自由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自由也是一种社会概念。自由是社会人的权利。孙中山多次在演讲指出,一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范围,才是真自由。如果侵犯他人的范围,便是不自由。麦奇生说:“自由不仅为滥用权力而失去,也为滥用自由而失去”。西奥多·罗斯福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华盛顿说:“如果自由流于放纵,专制的魔鬼就乘机侵入”。孟德斯鸠说:“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

2. 树立正确的平等观念。《基础》课教学要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奠定了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不仅被社会主义法制所承认,而且得到充分体现,成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依照法律规定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权利、平等地承担和履行法律义务。在社会主义国家,不承认有任何享受特权的公民,也不承认任何免除法律义务的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任何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社会地位、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别,都要给予平等对待,从而保证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

3. 树立正确的公正观念。《基础》课教学要使大学生在政治、经济、法治三个层面上正确理解公正的内涵与要求,树立起公正观念。使大学生懂得:从政治层面上,“社会公正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设计的理念、立足点和出发点。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在于在制度设计上切实维护社会的平等和公正,消灭剥削和压迫,消除资本主义形式公平掩盖下的实质不公平,达到以人的解放为最终目标的和谐发展,开拓了人间正道。公正、平等和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说到底是为了建立能实现这些理想的社会制度。”[3]从经济层面上,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从法治层面上,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追求公平正义是法治的主要价值目标。要坚持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并重,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促进司法公正。

4. 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作用等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看法。法治观念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它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法治观念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指导法治运行和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基础》课教学教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是贯彻落实“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荣辱观的内在要求,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在要求。加强法治观念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自觉遵纪守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帮助学生从个人层面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从个人层面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是贯彻落实第四章第四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在要求。从逻辑结构上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教材体系中都有对应的章节,“爱国”是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敬业”主要体现在第六章第一节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诚信”主要体现在第四章第四节“大学生与诚信道德”,“友善”既是第五章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内在要求,也是第六章家庭美德“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内在要求。树立“诚信”的核心价值观,是贯彻落实“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荣辱观的内在要求。教育大学生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立人之本、成事之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坚守诚信,抵制和反对唯利是图、弄虚作假、背信弃义、不讲信誉等思想和行为。树立“爱国”核心价值观是贯彻落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荣辱观的内在要求。

价值观包含有关人生中最重要、最值得自己去追求从而也使自己的人生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观念。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最应当追求什么,才会在自己拥有它的时候,感到满足、幸福。《基础》课既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又包括法制观教育。《基础》课是提高人的素质、塑造人的灵魂、促进国家认同的核心课程,其中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1991年,新加坡代表国家意志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五大共同价值观,提高了公民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道德秩序的确立有效提升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

四、加强《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实践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知与行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实践教学,精心安排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将学习知识与社会实践、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深理解理论,在实践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例如,培育大学生“法治”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模拟法庭、到庭审现场旁听、面向社会进行法律咨询服务、案例分析等形式在学法用法中增进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指出: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教育,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基础》课的宗旨就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实践教学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生,提高和完善思想道德法律修养水平,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质并外化为积极的人生行为,在实践中成长。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面对现实、锻炼毅力,增强集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做人做事。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础》课教师必须真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所奉行的行为准则。为此,必须注重《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注重内容方面的有机联系,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例如,进行“爱国”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如下四种途径:(1)利用重大节假日,参加升国旗、唱国歌仪式,进行宣誓,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意识。(2)利用暑期,带领大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观看古代文物,领略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体验中国历史文化,激发爱国情怀。(3)建立大学“军事俱乐部”,研讨国内外兵器装备、我军发展历程、国内外重大战役、世界军事变革和我国安全形势,增强大学生国防责任感。(4)组织观看爱国主义电影作品并进行专题讨论。

诚实守信,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规范,也是建设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所以教材专门就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这样的优良品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诚信意识教育方面,可以开展以“诚信、责任”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主题班会、“感动中国”诚信模范报告会。敬业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如下四种形式展开:(1)建立校园与社区、街道联系渠道,利用周日、暑期让学生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2)利用校园BBS平台,使学生参与校园事务的管理。(3)邀请学生代表参与后勤管理与服务。(4)组织学生参与学生会、社团成员选举,当选后为同学服务、为社团服务等,锻炼其敬业意识。

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当事人在进行道德抉择时,有较强的、正确的价值行为选择能力。因此,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做一些相关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感知、体验、反省、提升。这种感知、体验、反省、提升所生成的价值观,就更能够直接扎根于学生的心中,成为其德性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只是道德知识。其实,教育与价值是连同一体的。“价值充满教育的每一个地方,散布于学校教育实践的每个方面。运用价值观,教师评价学生以及学生评价教师。社会用价值观评价学习课程、教育计划和教师的能力。社会本身也被教育工作者用一定的价值观来评价”。[5]因此,《基础》实践教学要坚持以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为载体,以暑期社会实践和日常社会活动为依托,以传统优良道德的学习与领会为契机,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去践行核心价值观,以提升道德认知和抉择的能力,同时全面提升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与主线[J].教学与研究,2006,(8).

[2]胡菊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现策略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4).

[3]孙寅生.论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J].探索,2011,(3).

[4]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莫尼卡·泰勒.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上)[J]. 教育研究,2003,(5).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by Implemen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Foundation" Class

Qiu Lin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foundation" class teaching have close ties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e should promote this class relevant content by transform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to the teaching system, carry out the heuristic, deliberative teaching;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the correct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e state, society and individual three levels,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link, and promo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基础教育核心篇7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教育

[作者简介] 余清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之一,是提升社会凝聚力和积聚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途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阐释为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思想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核心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是需要被人接受并主动贯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被接受并被主动贯彻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性质

自从2006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以来,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就迅速展开,特别是高校的很多教育学者和实践者投入其中。教育学者和实践者们主要探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目标、途径、方式与机制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也取得了很多深入的认识。与这些探索相比,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还有待于深入,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教育的问题,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性质问题。

在以往的探讨中,有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作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有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作思想政治教育。这两种观点在思维路线上是非常不同的。第一种观点是在人的道德或一般社会性发展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把这种教育的根本目标定位在提升青少年社会性或促进道德发展,并以道德规范或道德感染的逻辑组织教育活动。第二种观点是在人的政治角色担当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把这种教育的根本目标定位在培养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并以政治选择的逻辑组织教育活动。从思想路线的比较来看,两种观点在价值、目标以及活动逻辑上是非常不同的,因此这里非常有必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在何种价值立场之上、目标如何以及以何种逻辑组织。

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价值、目标以及生成逻辑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性质上应作以下定位: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根本上是政治教育,以促进国家发展和个体政治性发展为根本价值。从概念本身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根本特质来自于“社会主义”一词,而“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相对的政治概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应该坚持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从政治维度产生的价值体系。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肯定能对政治之外的经济、文化以及一般社会生活产生导向影响,但这并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政治教育的判断。因为,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是学术意义上的“政治”,这种意义的政治是广义的,只要涉及公共事务就可以归入政治范畴,因为政治可以非常广义地理解:“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文化以及一般社会生活发挥引导作用是必然的,因为这些领域本身就属于宏观的政治事务。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的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是为了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社会发展。这个根本目的在个体层面的表现是个体政治性发展,真正实现从一个自然人到一个社会主义“政治人”的转变。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属于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范畴,以培养社会主义的中国公民为根本目的。中国的政治教育到今天已经走到了公民教育的时代,2010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中国的公民,要承担不可推卸的社会主义建设义务,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践行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内容,是引导公民选择正确政治行为的基本途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中国公民。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基于政治选择逻辑的教育。与一般社会价值观的社会关系基础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基础在于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反思,在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也在于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正是在这种政治选择过程中,我们现在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仅从当代社会发展方向、个体间或小群体的社会生活来找寻开展逻辑,应该立足于中国革命史、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中国未来发展前景来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活动。

概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教育,而是一种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个体政治性发展的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社会主义中国公民的公民教育、是以政治选择逻辑开展的教育。这些性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基本的规定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施战略

以往很多研究主要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施之上,并设计了很多途径、方法和具体的活动,相信也会取得相应的效果。但是,从宏观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施问题需要有战略层面的考虑,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性质来探索这种教育的实施战略,因为不同性质的教育需要不同的实施战略。

从性质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中国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需要基于政治选择逻辑的教育,是需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与依据、体验与交流、实践与谈论等内容的教育。这些特点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用常规的“灌输”或“说教”的封闭姿态,不能就教育而论教育,也不能只看重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实施中应该坚持以下基本战略: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坚持教育行动与社会建设并举的战略。这条战略表达的核心意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有坚实的社会基础,需要在社会发展和改造中进行。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威胁最大的就是社会不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组织,因为这将最直接地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依据。可以说,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主要在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大家最能直观感觉的当代中国社会并没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组织,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就要受到质疑。反过来,如果大家能够直观感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社会的体现,那么这种教育就将事半功倍。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主义社会比任何孤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行动更有效。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坚持“大教育”的战略。所谓“大教育”其实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渠道,不仅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教育,还要实施社会教育,甚至是家庭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政治价值观,主要引领所有公民具有广义政治性的公共行为,因此社会是公民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领域,在社会中进行广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选择。况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包括广泛的体验、实践与讨论活动,这些都需要走出学校来进行。家庭教育在情感、品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当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感受、交流,家庭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场所。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坚持价值共识的战略姿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要处理教育姿态的问题,以往很多学者批判的“灌输”教育模式背后就是封闭或规范性姿态问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现状以及产生基础来看,当前并没有以封闭或规范性姿态进行教育的合法性。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体系,学生完全可以在理解中提出新的看法,这说不定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契机;而且,受教育者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员,也完全有权利和义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看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坚持价值共识的姿态,因为价值共识“规定着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合理(合逻辑的)边界” 。价值共识是“在丰富多样的价值观念的沟通、对话与理解中形成的具有共享性的价值态度和价值关切”。价值共识的教育姿态就是通过沟通、对话和理解,让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形成共享性的价值态度和价值关切,最终达到创造性的教育成果。这里不用担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性问题,因为这种规范性必须服从发展的开放性。

基础教育核心篇8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涵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30

Abstract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requires both discipline and guide external forces, but also from their own individual needs to actively accepte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hich is to make students into sets of values with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ways to self-cultiv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clude basic school ways and individual initiative way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schools and the actions of individuals from their own sides, college students m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ernalized as part of their own cognitive "schemata", making it to be their own code of conduct.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self-cultivate ways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生活中的最根本的价值准则,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核心观念。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重强调社会成员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养成内在的价值习性和素养。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正处在关键时刻,加强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建设的应有之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过程中,既需要学校的外在影响,又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的学校影响途径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教学、进课外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途径的完善提供了基础。学校教育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也为个体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多种途径。

1.1 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学校的教育最基础的渠道就是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课堂教育学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不仅体现在高校政治课中,也体现在各种专业课教学中。在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结合起来,融入到大学“两课”教育中。

(1)学校要加强“两课”教育。向大学生讲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两课”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方法,不断改革教育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国家现实发展。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对国家时事的关注,并能够结合现实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鼓励其发表看法,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2)重视专业课程的价值观渗透。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提升理论教育的重要地位,挖掘价值观对社会生活的指导作用。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核心价值观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价值对于人生的本体意义。在注重教学内容的同时,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判断,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的意义。

1.2 校园文化熏陶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染、陶冶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养成、精神风貌往往具有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校园文化既包括有形的环境、制度文化,又包括校风校纪、校园精神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对学生感染作用,使学生对校园环境产生情感认同,从而进一步对校园环境背后的文化氛围产生情感认同,这就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三个层次的要求成为学校的精神要求,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上一篇:精准化营销方案范文 下一篇: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