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27 16:20:42

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工作;财务

论文摘要:会计基础工作是财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基础,把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与改善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使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规范、提高,在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不按会计制度规定取得合法的原始凭证,致使原始凭证不真实、不合理或不完整。

(2)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

(3)擅自扩大开支范围,虚列往来、虚列收支或转移收支,人为调整会计科目。

(4)违反“现金管理条例”规定,超限额支付现金,未经批准坐收坐支现金。

(5)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权,甚至参与违法违纪活动,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

(6)无视财经纪律,偷逃税款,转移资产,私设“小金库”。

(7)部分会计人员无证上岗。

(8)部分实行电算化管理的单位,岗位设置不清,职责不明。

(9)会计档案归档不及时、不规范,特别是一些重要业务的政策性文件没有纳入会计档案,一旦和执法部门发生政策性争议,无法查找政策依据。

2对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原因分析

(1)对会计工作不够重视,尤其对会计基础工作了解少。

(2)会计工作随意性大,个别会计人员素质不高,随意记帐、手续不清、差错严重。

(3)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

(4)单位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内部财务监督乏力。

(5)管理乏力,监督检查不够。

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1)提高认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而提高认识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前提。首先单位领导必须重视,进一步加大宣传、贯彻、落实《会计法》、《规范》的力度,特别是要提高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法》重要性的再认识,通过讲座、培训、研讨的形式增强财务工作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

其次,会计人员也要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

(2)合理配备会计人员,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合理配备会计人员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切实保障,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设置会计机构,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同时做好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正确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

(3)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①加强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及审核,目的是通过对会计核算工作这一重要环节的约束,以便顺利开展会计核算工作。②合理设置会计帐簿,新《会计法》对会计帐簿的设置、登记、对帐、结帐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从而为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提供了具体的规范,并明确了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所以我们必需认真学习,学懂、学透,真正领会实质,在工作中加以运用。③加强会计帐目的核对工作。各单位必须建立定期的帐物、帐款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制度,确保帐实、帐证、帐帐、帐表相符。④及时准确的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编制财务报告环节上违纪或技术性差错造成的,必需根据《会计法》及国家统一的财会制度进行编制及报送,尤其是基层单位,这为从源头根治财会报告失真的问题创造了条件。

(4)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各单位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和稽核制度。会计监督要由事后监督转向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从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到上级主管部门监督,再到财政、审计部门以及社会等的监督,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认真履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加以改进,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基础管理范文第2篇

适逢《会计之友》创刊30周年之际,为配合《会计之友》进入又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将《管理基础论》一文在此刊出,谨致诚挚祝贺。

【摘 要】 文章对会计学与会计工作在研究解决经济管理问题中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展开论证,并通过史证研究方式,对社会上在会计学认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求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文章的最后部分研究了作为资本市场管理控制基础的会计,论证了会计在组织资本市场有规律运作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在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控制中,如果失去了会计的基础性管理作用,那么资本市场运作也必然处于失控状态。

【关键词】 会计学; 会计理论; 管理基础; 资本市场

迄今为止,“会计技术论”依旧在国内外流传,其危害在于它模糊了人们的视野,使相当数量的一部分人对会计学不能作出正确定位,以致在会计工作方面连续造成重大失误,甚至因经济管理基础层次的严重失控,而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从根源上追究,这种错误认识之所以顽固存在,一方面是由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陈腐的病商观念与轻视会计的偏见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学术界对会计学和会计工作在管理学与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及作用从根本上缺乏认识的缘故。

“会计技术论”者认为,会计工作仅体现为一系列专业技术的应用,而除去一些计算原理之外,几无理论可言,这是这些人在学术认识上的短视与认识上的偏见在观点上的集中体现。事实上,在经济史、管理史、法制史、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史,以及金融与财务管理史的研究中,从古代、近代与现代三个历史时期,研究总结出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基础的历史运行规律,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学者们一致认为,如果某一历史阶段发生会计失控,那么,这个阶段的经济管理便丧失了它工作的基础,最终失去了对产权与财产权益的保障,从而造成公司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重大损失。

1.从会计学科的外部关系上讲,毫无疑问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都是会计学建立与发展的理论支柱,是其立论的依据,而会计学则是通过对会计工作的指导,从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层次着手,落实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立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具体实现这些学科理论的学术价值。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时,为了弥补自己对簿记,尤其是商业簿记认识的不足,曾多次向恩格斯了解簿记原理与实务问题以及商人簿记的计量记录方法。恩格斯尽可能帮助马克思,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一个新的高度论证了簿记的本质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Chiapello,2007)。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经济学理论,正是从产权控制原理出发,阐明了簿记在“过程控制与观念总结”(《资本论》第二卷)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本质上讲,现代产权经济学在论及产权与权益的控制基础时也是这样,这个学派的论述,既涉及到会计学的一般原理,也涉及到成本控制问题。他们对社会经济与公司经济发生失控问题的追究,既从宏观上加以考察,也论及基础层次的管理问题,并具体联系到会计信息的确认与计量问题。由此可见,世界上任何高深莫测的理论,最终都必须通过基础性管理,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面,以此体现理论的社会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从会计学的内亲关系方面考察,在会计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顺其自然地与审计学、财务管理学形成了内生亲缘关系。尤其是至近、现代社会,它们在市场经济管理过程中形成了链接而成的一体化基础控制关系,一方面它们是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基础;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构建市场经济规范运作监控体系的基础层次。事实表明,凡是基础层次发生失控,整个经济的监控体系必然失灵,最终不可避免成为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一方面原因。

3.围绕产权与财产权益本质问题的研究,并以实现对产权的规范化控制为出发点,法学理所当然地是会计学建设的理论支柱。从以产权为控制中心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出发来研究问题,一方面这个体系上层根本法中的“权利法案”与中层的民商法、经济法是会计规范确定的根本或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这个体系基础层次的统一会计制度与统一审计制度则是把规范制约功能落到实处,达到依法治理市场经济,落实对所有者权益保障的具有基础性意义的依据。以法学的基本法理为依据,学术界对市场经济本质认识上所讲的“产权经济”、“法制经济”、“诚信经济”或“道德经济”,其着眼点无一不落实到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方面,法学中的基本法理是这些学科理论建设的依据,而它们则是落实相关法理的基础,如果发生统一会计制度与整个产权法律制度体系脱节,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这个体系的上层与中层便会成为空中楼阁式的东西。

4.自古以来,政府会计与审计都是落实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基础,社会经济越向更高阶段发展,它们在保障公共权益中的基础性地位便越重要。从政府会计方面讲,其管理一是体现在对财政收入的系统控制方面;二是反映在对预算支出的系统控制方面,两方面工作的结合,在贯彻国家财政总原则方面集中体现了政府会计的能动性作用,而从具体落实国家预算角度讲则又充分体现了政府会计在财政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政府审计方面讲,它在财政管理方面的作用与政府会计相对应,其作用力在基础控制方面具有一致性。

5.在史前时期,原始数学和会计学在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中形成了同生、共进关系,只不过从逻辑关系上讲,当时,原始数学是为原始人进行计量记录服务的。后来,数学的发展成为会计学建立的一大支柱,人们正是从会计方法应用原理上看问题,一度把会计看作是应用数学之一种。不过,无论后来数学的发展如何与会计学发展千差万别,而数学的数理逻辑永远都将是会计学的逻辑,会计之所以在经济管理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这与数学的相关数理成为会计的数理支持是完全分不开的。在两类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逻辑数理不仅成为会计学建设的支撑,而且也十分鲜明地成为财务管理建设的支撑,这是通常用数学应用水平来衡量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

6.在会计理论发展中,一方面会计学中的概念框架建立自然而然有赖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理论的支持,而另一方面会计学概念框架的构建由于传承了它们的基本精神而又自然而然成为它们理论发展的基础。以上三大学科决定了会计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然而,由于数学的协同支持作用,又决定了会计方法技术体系的构建,两大体系在会计组织运作中相辅而行,才得以在经济管理的基础层面发挥作用。

7.会计学是对相关学科开展系统教育与培养理论结合实际管理人才的基础。事实证明,不仅理论经济学开设中相关课程的设置不可以脱离会计学方面的基础课程设置,而且诸如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税务学等应用经济学科,更加不能脱离会计学相关课程设置这个基础。从学科知识结构的系统化方面看,会计学原理之类的知识是许多专业课程设置的落脚点,是学习专业理论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基点,而从学科知识的统一性与一致性角度考察,会计学的知识可以弥补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不足,它在统一、一致解决管理层面的问题方面具有切实性与针对性。

8.从公司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上来研究,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科的基础、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其地位与作用具有永续性,社会经济越发展,会计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越重要。事实上,(1)会计对实体经济的控制是这样,对更加复杂化的虚拟经济的控制也是这样;(2)要防止生态环境控制方面不切实际的空谈,客观上便必须使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作朝着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的方向发展,它们理所当然是未来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基础;(3)经济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必须在这种经济的基础控制层面相适应地解决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全球化问题。无论那些试图领导全球经济发展的顶尖人物在这方面作出什么样的重大决策,也无论科学家与经济学家在宏观上采取多么高深的理论对策,从切实解决这方面的管理问题来看,必然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终都必须回归到解决基础层次管理问题的方面来。

从澄清一些人对会计学的错误认识出发,笔者曾于2009年在《会计研究》第8期发表了《人类会计思想的历史起点》一文,通过考证,把作为采集经济时代的基础管理思想和行为的原始计量记录思想与处事原理发生的时间,确定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二三十万年至一点五万年以前),其基本观点已受到国内外会计学界的重视。为树立“管理基础论”的观点,本文从史前人类计量记录思想与处事原理应用的角度,作进一步的研究。

根据人类学家在考古研究中所作出的结论,从猿进化到猿人的过渡时期,相当于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至蒙昧时代中级阶段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先后经历了早期猿人与晚期猿人两个阶段。这时,尽管猿人已经开始有了人的思维方式,然而,由于受自然环境的束缚,其思维能力还极其有限,以致他们还不能通过思维活动考虑到对采集食品的筹措、储备与分配,解决人种的繁衍问题。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智人阶段(距今约二三十万年至五万年以前),由于人脑的容量已相当于现代人,故其思维活动出现了实质性进步。根据考古学家研究所作出的结论,这时的人类已经在考虑采集食品筹划、储备中的计量记录问题了(柴尔德,2008)。晚期智人就是现代人类(崔连仲,1997),他们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五至一点五万年以前。中国山西朔县的峙峪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从考古发现的刻石、刻骨、绘图与雕塑可见,解决采集食品筹划、储备与分配的计量记录行为在这里已经发生了(尤玉柱,1982)。

对待上述史实,首先,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进行分析。在采集经济环境影响之下,人们开始认识到越冬之前食品筹划与储备对于维持生存的重要性,故起初围绕食品越冬储备,人们的形象思维活动渐自向理性思维活动转化,其后在理性思维活动的引导下,人们考虑到筹划越冬储备食品的数量,并联系考虑到储备食品于越冬之际在血缘家族中的分配问题。随着筹划食品储备与分配关系的复杂化,部落的主事人渐自感到不胜其烦,于是便力求在脑外寻找帮助处理筹划、储备与分配事宜的载体。由此,在上述思想支配之下,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处理规则与行为便产生了。恩格斯在论及哲学上的认识论时,曾经把人类的通晓思维作为理性思维建立的基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而这种认识的基础便包括人类史前认识的源头及其在这个源头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理性认识成就。由此推论可知,当今人们会计思维活动的心理结构,正是包括人类史前的理性认识在内,或者包括史前的“心智”活动在内,并经过历史上所有理性认识积累或沉淀下来的结果。

其次,史前认识研究者认为:“人类的认识从产生时就总是包括两个方面,即逻辑—数学的和认识论—心理学的侧面,这两个方面构成了认识的形式及其内容的统一。”(李景源,1989)从认识论—心理学的侧面,人们感知到把对食品采集的筹划、储备与分配的思想、处事原理与计量记录行为统一起来,以杜绝人食人现象再发生,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从逻辑—数学的侧面来分析,智人,尤其是晚期智人之所以能动手进行计量记录,则完全是由他们的神经系统、感知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的生理系统进步所决定的。进而言之,即取决于人类已经进化到他们的大脑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使他们产生了“口语对于计算的特殊要求”(理查德·利基,1995),这时,“语言,尤其是符号,使得抽象成为可能”(理查德·利基,1995)。同时,在此阶段,“随着脑子在进化过程中的增大,它能够更完全地驾驭更多的感觉信息的渠道”(理查德·利基,1995)。由此可见,正是从逻辑—数学的侧面,从史前开始,形成了会计学与数学共生与共建的基础,并使其从今往后在这个基础上一直相关联地发展。如前述及,一方面数学的发展成为会计学发展的一大支柱,它自始至终对会计学的发展具有主导性作用,而另一方面会计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丰富了应用数学的内容,并通过不断开拓着应用数学的新领域,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人的思想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而其中某种思想的产生则是人类理性思维进化的结果。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形成了人类的处事原理,而这种原理又支配着行为,并在经历了实践之后,又促进了处事原理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起源之际的计量记录思想、处事原理与行为发生的过程,首先是感知思维活动的启动;然后到经历通晓思维活动过程;最后再进展到理性思维活动阶段,而理性思维活动的结果,便产生了由计量记录思想支配的处事原理,最终也正是在这种处事原理的指导下,产生了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此后,会计学与会计工作便是在这个历史“原点”上发展起来的。显而易见,从史前时期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思想与行为产生之日起,其基本格局与发展方向便体现为思想、原理与方法技术活动的一体化,追根探源会计的方法技术,它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思想与处事原理而单独存在过,并且原始计量记录思想、原理与方法技术应用的一体化,一开始便是作为采集经济时代的管理控制基础而存在的。据此,可以认为“会计技术论”的形成是受到一种唯心主义的观念或者是受到一种形而上学思想方式支配的结果。

针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会计发展规律,马克思作出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必要的论断,这一结论成为我们研究近、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支点。事实上单独从会计理论发展方面来研究,人类由古代社会演进至近、现代社会,会计作为一门学科始终是遵循它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组织制度与法律制度体系,以及方法技术体系的路径发展的。它与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的发展相互关联与协同推进,具备了一门学科所应具有的特质,这种作为一门学科特质的客观性,是任何人也不可能否定或扭曲的。

1.导源于经济学,或者讲以经济学作为学科建立支柱的会计理论。产权经济学理论是会计学中的基本原理与各种会计理论建立的根本依据,会计学中关于会计对象、目标、原则、会计要素、会计假设,以及会计的基本指标体系与报告体系的确定、会计基本概念框架建立等,莫不严格遵循产权经济学理论,以其作为论述的根本依据。契约理论也是会计学建立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各专业会计理论的建立,不可以脱离契约理论而存在,由其派生出来的一系列理论,不仅涉及到会计理论的建设,而且也涉及到审计学理论与财务管理学理论的建设。必须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它的颠不可破的科学原理,无论对传统会计学建设,还是对现代会计学建设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2.以管理学基本理论为依据所建立起来的会计理论。管理学对会计学的直接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对丰富与拓展管理学理论不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基础性的。历史上管理学对会计学发展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主要有两权分离与委托理论、管理责任与会计受托责任理论、业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管理权益理论与会计权益理论,以及企业组织理论与指挥者理论等等。上述理论直接影响到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中若干理论的发展,诸如会计环境论、职能论、内部控制理论、风险理论、权益博弈理论,以及投融资理论、效益与效率理论等。

3.以法学基本理论为支持的会计理论建设。以实现产权控制为目标的会计理论建设,首先是依据基本法理,解决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问题,落实宪法中“权利法案”的根本精神,以民商法为依据,在会计方面对产权、债权与所有者权益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从收入、支出、成本与盈利方面进一步明确产权要素理论,由此通过一个会计信息系统,把会计基本原理建设的落脚点置于财务报告制度及其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实现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法学基本原理的结合。其次是在会计的概念框架构建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源于法学,法学的相关理论不仅使会计对资本、资产、负债与权益的概念得到具有科学依据的解释,而且使依据法理对若干概念的解释具有权威性。再次是处于基础层次的统一会计制度建设,这种制度的确定在法理上的依据也是法学中的重要内容,而会计学中对统一会计制度原理的研究,对法学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原理建设也体现为一种贡献。最后法学对审计理论建设也具有规定性,其相关法理也是审计学建立与发展的依据。

4.数学不仅是会计方法体系建设的支柱,而且也是会计理论体系建立的支柱。如前文述及,会计学与数学的协同共进关系建立的历史起点在史前时期,此后,这种关系在发展中产生了历史性转折,其转折点在于数学的发展成为会计学数理理论建设的一大支柱,其中尤其是数学原理对于会计学原理的发展在数理逻辑上存在规定性。从两者逻辑关系建立的成因上讲,一方面起源之际数学的结构与会计学的结构都源于“自然的结构”,它们在数的逻辑运作关系上存在一致性;另一方面,数学的数理逻辑与会计学的计量记录逻辑在描述性理论建立方面具有一致性,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中通过运用数理方法进行的实证检验,使会计理论的构建与理论效用的发挥得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由此可知,即使会计方法体系的建设也是原理性的,是在数学原理指导之下会计学原理建设中的一部分,而非纯技术性的,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操作上它都不能作为“会计技术论”观点成立的依据。

5.自工业革命以来,会计学中的成本控制理论建立与实务处理,不仅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支持有关,而且与工程技术类学科在原理上的支持相关。由于多种理论形成的交叉影响,使会计学中的成本理论建设具有专门化方面的特殊性,正是由这种特殊性的引发,促使会计学新兴分支学科产生,即以公司经济为会计控制的主体,形成了主外的财务会计与主内的管理会计相对应的两方面,这为会计学研究全方位解决管理控制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产生,还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会计学研究的空间,它开辟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使研究中的自主性创新进一步成为可能,这不仅把现代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引向更高层次,真正体现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而且促使会计学朝着边缘学科的方向发展。

6.会计学作为具有重要社会性意义与价值的一门学科,其理论研究也得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支持,这些学科促使会计学理论研究中许多疑难问题的解决。会计学原本是一门充满哲理的学科,离开了辩证法会计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便无法得到解释。会计学者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具备唯物主义的思想范式与唯物主义的时空观,由此才能正确处理好历史、现时与未来,事前、事中与事后,以及微观、中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此外,会计学中所研究的受托责任,无论是以会计为主体的责任、以审计为主体的责任,还是以公司为主体的社会责任,都与社会学的理论评价相关;市场经济下会计的诚信问题、道德问题也都与伦理学、心理学相关,尤其是解决会计舞弊问题,涉及到多学科与多方位的共同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故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理论研究组合,将使得会计学又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

7.就会计学研究而言,历史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思维方式,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规律表明,会计史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部分。会计学有着内涵深刻而外延广博的研究领域,而会计史所研究的问题则始终涉及到它的精华部分。史前的原始计量记录法的发明应用,不仅是会计方法技术的历史“原点”,而且更是会计思想与会计理论产生的历史“原点”,会计学正是在这个“原点”的基础上一直由低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再向它的高级阶段发展的,并且它们各自成一体系,形成为会计的思想理论系统与方法技术系统,最终有机结合构筑了会计学发展的实体。历史事实表明,会计学由以上要素组合而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学术整体。

8.现代会计学已具有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未来会计学研究的发展方向。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发生,自然科学各门类与社会科学各门类之间成为相互渗透、融合、交叉与相互长入的发展态势。在此情况下,由会计学与会计工作的基础地位与作用所决定,一方面会计学研究不仅从纵向、横向与时向全方位获得发展,而且它所展开的研究也全方位地拓展到微观、中观与宏观经济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科技环境与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会计学研究得以开疆拓域,在研究中与周边的学科发生关联,并通过融合性与交叉性创新研究,不断更新着会计学研究的前沿,从而不仅使一国之内的市场经济有了基础性监控,而且使全球范围的市场经济的基础性监控处于更加坚实的状态。

认识论揭示出这样的规律,人类只有通过逻辑思维活动过程,理顺了自身的秩序,然后“才能认识到客观的秩序”(皮亚杰,1982)。从远古人类到现代人类,所经历的会计思想与会计理论演进的路径,正是从先解决人的主观认识问题出发;然后再解决正确认知客观秩序的过程。现代人在会计思想、理论、组织制度与法律制度,以及在方法技术体系方面的成就,归根到底都是在史前时代所创造的光辉历史起点的基础上建立的,这种观点是从本质上看待会计学而非从现象上看待会计学的结果。

会计是公司经济管理的基础,是国家财政经济管理的基础,它也是资本市场管理控制的基础。论证会计和资本市场产生与发展关系,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什么要建立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运作的组织目标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以下仅作简要叙述。早期资本市场产生的前提条件,首先是资产阶级革命完成,资本主义产权关系确立。其次是工业革命发生与初步完成。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性质的公司经济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向机器大工业发展阶段推进,以公司中的实体经济为主导,市场经济建立发展起来,公司成为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单元,它决定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衰起落。最后,市场经济运作中的价值决定机制、供求机制与竞争机制形成,科学管理成为公司经济生存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自此,公司财务、公司会计,以及内部审计成为公司管理控制工作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产权价值运动过程中,仅凭债务融资已无法满足公司经济发展的需求,融资创新成为政府与公司乃至社会共同考虑的问题,拥有闲散资金的社会公众也渐自把视野从银行存款获息中摆脱出来,有了通过投资参与公司经营活动获得权益的需求。于是,一种有利于公司长期而稳定的股权融资方式便产生了。证券或股票成为获取公司权益的证书,在政府法律制度的保护之下,以股票与债券为主导投融资的资本市场便形成了。资本市场自诞生之日起,其主观表现在它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政府的权力是保障这些法律制度的执行,依法推进资本市场的合规运行,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而资本市场的客观性则在于,一则,它迎合了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机制的要求,选择获利持久、盈利能力强的上市公司作为发行股票的种子选手,让投资公众以自由购买股票的方式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与公司共同承担风险;二则,上市公司要保持良好的财务形象,使本公司的股价始终处于优势状态,便须不断加强对公司投融资管理,不断创新实体经济以提高获利能力;三则,在公司会计方面,一方面围绕为公司生产经营服务,努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与各项费用,通过不断提高公司盈利能力,以提高对投资者的回报,另一方面全面、系统而正确地编制与披露公司财务报告,向投资者提供可以信赖的、全面而系统的财务会计信息,以正确引导公众确定投资方向;四则,在公司的内部审计方面,通过坚持执行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把握公司财务与会计工作的正确性与时效性,对公司的生产与经营起到保障作用。这些便是公司会计管理系统的基础控制作用。

资本市场建立的初期目标便在于为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提供广泛而稳定的融资渠道,改善这些公司的产权治理结构,支持公司创新投资方向,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向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厚的投资回报,向政府交纳更多的税,以在市场经济中起先进者的作用,带动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就英国而言,由于一度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在18世纪,对联合股份公司“设立失去了限制,在相当一部分公司中,产生了无法无天的投机活动,使以投资为目的的资本市场演变成为籍股票投机的市场。在资本市场极度混乱的状况下,投资公众要求政府制定出一个‘防骗法’的呼声几乎长达一个世纪之久”(Littleton,1933)。1710年,英国证券史上的“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Company)几乎把英国逼到绝路上,之后英国为制止资本市场上的恶性投机,几乎探索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才逐步走上依法治理股市的道路,逐步实现由投机的资本市场向投资的资本市场的根本性转变。

1844年,英国颁行了著名的《股份公司法》,开创依法管理资本市场之先河。《股份公司法》体现在会计方面的内容在于:(1)批准注册上市公司上市的合法程序——必须经由具有独立审计资格的审计员审定,独立审计是会计基础管理链结中的重要一环;(2)要求注册上市的公司必须正确登记账簿,定期进行账面试算平衡,并须定期编制“全面而公允”的资产负债平衡表,提交股东大会;(3)凡注册公司的账簿、账目与报表,必须从股东中推举出监事进行审查,并须在注册上市公司开业之初,以协议方式指定一个或几个从事独立审计的人员,对公司账表进行审计,以审计报告的方式在股东大会上宣读,存档备查。1844年《公司法》的这些规定,奠定了公司财务、会计、内审与外审人员在公司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史实表明,《公司法》颁行并非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是适应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随时增补新的内容,修订不完备与不严谨的地方。1845年的英国《公司法》修订与增补的重点依然放在财务、会计与审计方面,修订《公司法》对公司的账簿设置、记账规则与会计报表编制规定系统化,并强调通过这个系统产生的信息必须正确、真实与完整;要求上市公司所编制与披露的资产负债表必须“详细而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资本、银行存款与各类财产、各项债权、债务,以及盈利的真实状况。要求编表人与主管者必须同时署名,为报表编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承担法律责任;规定必须在本届股东大会召开之前编制用于说明本届红利分配情况与上届红利分配情况的报告,并于会后编制利润计划实现报告,提交股东会议,由会议向社会公众示知。同时,规定由公司监事聘请的审计师审计公司所编报表与利润计划的真实性。此后,英国1855至1862年之间连续修订的《公司法》、1862年至1900年之间多次修订的《公司法》以及1900年以后不间断修订的《公司法》,持续不断强化了会计各相关管理环节的基础控制作用,一方面越来越严格地规范了上市公司的财务与会计行为,对其向社会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全面性、系统性、真实性、可靠性作出越来越严厉的要求,也一次又一次加重了对披露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法律惩办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让投资大众提高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计算书等会计文件的认知与判断能力,使其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决定自己的投资方向。进入20世纪,美国在历经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之后,它的资本市场也渐自步入依法治理的轨道,并且通过相关立法与会计准则的建设,强化了对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的会计控制,发挥了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和独立审计在公司经济与资本市场上的基础管理作用。此外,大陆法系国家,也从法典式会计和审计制度建立与不断强化入手,确立了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和独立审计,在公司经济与资本市场中的基础管理作用,尽管其间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从总体上讲,正因为有了会计管理链接形成的基础控制作用,才使资本市场处于有效运作状态。史实表明:

1.公司经济是市场经济运作最基本的组织单元,而资本市场是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通过市场运作机制,按照优胜劣汰原则,扶持公司经济健康发展,优化产权经济运作的投融资场所。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把发展公司经济与发展资本市场有机统一起来。

2.对于进入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须从普通公司中严格择优遴选,应把那些组织健全、财务状况完全符合资本市场投融资规定、会计管理基础扎实、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具有持续生产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强,并呈持续上升趋势的公司选,作为上市公司的主力军。

3.多大的市场经济组织规模,决定多大的资本市场规模,而多大的资本市场规模决定容纳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数量,准入是按客观标准确定的,既不可以发生与资本市场容纳限度相违的膨胀,也不能束缚优秀公司投融资对资本市场的客观需求。应注意,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生存与发展,客观上当遵循新陈代谢规律,衰落者退市与优胜者上市,是资本市场择优选择的基本运行规律,这一规律将永远保持资本市场处于优势状态。事实表明,凡生产经营具有创新能力、管理基础扎实者,将在资本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将必然退出资本市场的历史舞台。

4.本质上,资本市场的炒买炒卖只是投资者择优选择投融资的一种方式,投资者所把握的基本标准是投资回报,而把握投资回报,决定买进某种股票与抛出某种股票的标准则是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计算表中披露信息的认知水准。投资公众投资中的会计思想水准以及对上市公司披露财务和会计信息的认知水平、辨别水平与投资信息应用水平,是组织有效资本市场运作最重要的标志。要把一个靠差价牟取利得的投机思想转变为以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为依据,以权衡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与经济效益为标准的投资思想,既是资本市场投融资走向科学化、实现投融资运作效益正常化的基本标志,也是资本市场得以正常发挥对公司经济,乃至整个市场经济推动作用的表现。

5.组织资本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应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为主导,尤其是当把重点放在支持实体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与环保产业的发展方面,这是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虚拟经济的发展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没有实体经济的率先发展,虚拟经济的发展也便失去了它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一度出现虚拟经济发展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的现象,诸多虚拟性会计概念与计量记录原则及方法的非正常应用,也一度动摇了会计链接中的各个环节在资本市场上的基础性管理控制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注意警觉与克服的。

6.现代市场经济下对资本市场管理的基础控制层次,必须严防与打击上市公司舞弊合谋犯罪现象。所谓上市公司舞弊合谋,是指上市公司的财务部门造假、会计部门造假与独立审计造假合谋,联手提供虚假财务、会计与审计信息,欺骗投资公众,严重侵犯所有者财产权益。这种舞弊合谋,一般通过伪造虚假的市场行情,使股票虚假增值,达到欺骗性占有所有者权益的目的。这是现代资本市场基础管理严重失控的一种表现,目前已成为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在上市公司中,发生舞弊合谋犯罪的一个典型案例是美国的安然公司。安然公司财务部门的财务舞弊是犯罪的导火索,其利用“特殊目的实体”SPE融资,以此派生出虚假的“会计惯例”,高估资产与股东权益,夸大盈利,掩盖亏损,隐瞒负债,造成虚假财务信息,形成了无法估计的“财务黑洞”;而安然公司的会计部门在报表信息披露中,完全与财务部门串通一气,向社会投资公众编造了一个“虚假会计信息”陷阱,使“舞弊合谋”成为可能。在安然公司会计部门设定的“会计骗局”面前,美国颁行的会计准则完全成为一纸空文;担任安然公司独立审计的安达信公司,则完全丧失独立审计立场,为取得5 200万美元的审计费用,出卖了自己的审计灵魂,在审计结论上发表了“无保留意见”,从而最终成为造就这场“舞弊合谋”骗局成立的罪人。近一二十年来,在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先后都发现了类似安然公司“舞弊合谋”的案例,事实已表明目前这种犯罪存在的普遍性及其危害的严重性。“舞弊合谋”的出现,也足以证实进一步加强财务、会计、独立审计在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中基础管理控制作用的重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佩林斯,杰弗里斯.英国公司法[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

[4] 柴尔德.人类创造了自己[M].安家瑗,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5] 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6] 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7] 崔连仲.世界通史(古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 尤玉柱.三万年前的骨雕之谜[J].化石,1982(2).

[9] 李景源.史前认识研究[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10] Littleton, A. C.. 1933. Accounting evolution to 1900. New York.

基础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规范管理;财务组织体系;流程

一、会计基础规范管理的范围

1.制度建设是会计基础规范管理的保障。财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离开了制度建设,财务工作就会失去方向。

2.机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是会计基础规范管理的基础。财务核算是一项专业技术较强的工作,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并实施,加快了我国会计与国际全面接轨的步伐。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培养一批适应新形势、接受新概念的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3.细节规范与流程优化是基础工作的保证。基础工作从岗位设置、会计交接、规范核算和强化监督四个方面,将经济业务从凭证的制作、审核、付款、传递、装订、报表的编制、归档等业务流程予以固化,保证经济业务核算准确、完整、真实可靠。

二、会计基础规范管理的具体实施

1.健全财务组织体系,理顺财务机构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部门以服务单位为组织进行财务管理,不适合集约化财务信息指标的需要。调整组织架构,以专业业务分组进行管理,对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需求来说很有必要。应建立打破以核算单位分组的传统格局,按照财务业务主线成立专业化、集中化和扁平化的业务分组来提升会计基础工作质量。这一系列的健全和理顺彻底改变了原来财务人员多层级管理模式,打破了财务人员“各自为政、各为其主”的工作局面,提高了制度、规范的执行力度。

2.明确管理流程,制定统一标准

建立符合自身管理模式的原始凭证、会计凭证管理流程,明确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为原始凭证、会计凭证的规范操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优化会计基础规范化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线上检查为主、现场复查为辅”的方式,以具体业务会计核算为主线,融合会计政策、账务处理、原始单据等管理规范,开展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平台建设。

三、规范业务操作,规避考核风险

1.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巩固提升工作要求,梳理明晰营财业务界面与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统一业务管理规则、账务核算规则以及数据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实现流程、职责、制度标准和考核等体系的动态匹配。从源头入手将会计基础管理及内控要求植入营销业务流程全过程,提高了供电收入管理实时化水平。

2.运用双向传输强制检测功能,构建凭证实时传输机制,优化ERP财务管控数据互传机制,杜绝凭证单向生成,确保套装软件与管控系统账务数据实时一致,提升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与及时性;运用往来款项多维查询管理功能,通过客户/供应商、时间、合同等多维度核算与展示往来款项,实现系统自动清账与账龄分析表自动生成,有效提升公司往来款项管理工作水平。

3.制定工作标准及管理规则,加强与业务部门协调沟通,优化规范工程建设“两端”(设计端、结算端)“三线”(合同线、成本线、资金线)等前置环节业务流程,同一资产设备管理数据标准,消除项目转资时资产与设备录入信息差异,实现设备台账与资产卡片同步创建。

四、开展“一周一课”,加强内部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1.注重内部复合型人才培训。在引进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基础上,公司“搞活存量”, 加强财务专业学历非在岗人员的管理,建立财务人员信息库,利用内部培训资源,有目的地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2.开展通用制度的学习和培训。建立财务知识信息库,每周开展与日常工作相关的制度、政策、规范、管理办法等业务知识培训,及时将新制度、新政策用培训的方式推广开来,促进知识更新,提升业务能力。

3.开展专项业务知识培训。除常规培训外,公司按照业务类别,结合实际通过财务专责授课方式,开展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培训、日常报账业务规范培训、资金支付业务培训、税务知识特别是“营改增”讲座等,让财务人员熟悉业务,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同时,以考试结果验证培训效果,提高全体财务人员知责、懂法、依法履职能力。

五、会计基础管理的评估和改进

1.会计基础管理的评估

(1)会计基础管理的评估方法。主要根据省公司及本单位制定的文件规定进行自我评价,或市公司组织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评价。还可以通过财务稽核、内部审计,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

(2)会计基础管理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具体包括:原始凭证合法、有效性,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交接手续,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内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3)会计基础管理的评估步骤。首先制定会计基础管理评价工作方案,明确评估的事项和依据;其次按照评价的内容开展自查整改工作;第三在会计基础管理评价打分表进行评分;第四逐项分析会计基础管理存在缺陷的主要环节、原因和影响,提出完善建议,撰写评价报告;第五编制整改建议书,跟踪落实整改。

(4)会计基础管理的评估标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家电网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施办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国家电网公司原始凭证管理办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2.会计基础管理改进的方向

会计基础工作改进的思路和方向:围绕“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现代化”核心目标,以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为主线,以深化财务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以加强财务标准化建设为保障,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基础管理范文第4篇

一、财务管理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财务管理的基础,是指企业财务管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要搞好财务管理离不开这些基本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正常地运行,其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1 财务管理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合理设置财务机构,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保证。实践证明,除小型企业外,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合二为一的一元化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分别设置财务与会计机构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我国企业的二元化财会组织机构应由以下四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统管企业财务与会计工作的财务副总经理。第二层次是会计处和财务处。前者主要负责对资金运动信息的采集、变换、输出和反馈;后者主要负责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以及筹划、决策、输出财务任务和目标。第三层次是财务与会计的各职能科室。第四层次是会计人员和财务人员。他们根据不同的岗位和分工,开展具体的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单独设置财务机构要注意合理把握企业财权的集中与分散的尺度。企业财权的集中与分散的尺度,关系到企业能否灵活有效地实施各项财务管理。首先,必须保证财务副总经理全面负责、统一协调的理财职能,避免全部财权下放二级管理层而带来的互相配合的问题。其次,又要避免由于财权集中而形成的僵化管理。财务机构的设置,必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权限划分。

2 财务管理要求有称职的财务人员。何谓称职的财务人员?对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均有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称职的财务人员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较强的理财能力;二是要有强烈的管理意识;三是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财务管理必须有内在动力。人类的理都是有一定目的并受一定动机驱使的。对于财务管理而言。这一动机便构成其内在动力。过去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上不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财务管理的内在动力,财务管理的好坏与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没有直接的联系,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财务管理积极性。

4 财务管理必须适应理财环境的变化。理财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系统,它纵横交错,相互制约,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财务管理的发展变化,实际上是各种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财务管理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合理地利用环境,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才有生命力。

理财环境按其范围分为宏观理财环境和微观理财环境。宏观理财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广泛的、间接的,它不仅在时空条件和规模上,而且在观念上影响和制约企业理财行为的规划和选择。微观理财环境通常与特定的内部条件有关,如企业的管理体制、组织形式、生产经营状况、内部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微观理财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具体的、直接的,它不仅影响企业理财行为的选择,而且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基础的财务管理

基础的财务管理是指为保证企业的财务活动正常、有效地进行和健康发展所必须从事的财务管理工作。基础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同于通常所说的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财观念。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是财务人员的理财能力、方法手段和思想观念等的综合反映,其中思想观念是先导。在财务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阻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旧观念、旧的习惯势力。因此,每一个财务人员都必须摒弃旧的思想观念,树立符合时展要求的理财观念。

当前,我国企业理财观念的变革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理财观念;另一方面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要进行理财观念的创新,特别是要树立知识资本观念、网络财务观念、全球化观念、人本化观念等新型的理财观念。

2 健全的财务制度。财务制度是企业组织和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规范。现代企业的财务制度一般应包括筹资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资产使用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管理制度等内容。每一项制度都必须根据《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并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的需要,就管理的机构及人员、职责分工与协作、内部控制制度、具体要求与标准等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3 灵敏的财务信息系统。财务信息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综合性,是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所依赖的重要信息。具体地说,应健全三大财务信息系统:(1)财务信息处理系统。要扩大财务信息的采集面,统一企业内部信息传输方式,建立一套包括收集、整理、反馈、利用等环节在内的完整、规范的财务信息处理系统。(2)财务信息分析系统。无论是企业最基层的责任考核单位,还是最高层的决策机构,都必须明确财务分析的任务和要求,及时反馈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及其原因。(3)财务信息预警系统。财务部门要根据日常收集整理的财务信息,分析财务指标的动态变化趋势,对照其最大允许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超前提出改进建议。

4 有效的财务激励机制。这些激励要素主要有:

(1)企业财务目标。为了强化财务目标对企业理财行为的激励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财务目标的层次性。即把企业的财务总目标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层次,使企业内部各财务主体都有其具体的目标。②财务目标应明确化、定量化,以便于执行和考核。③财务目标的科学性。即所确定的财务目标既有先进性,又有实现的可能性,能发挥其激励作用。

(2)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是决定财务激励机制乃至整个财务机制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它既可以通过利益激励来激发各财务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可以通过责任约束来制约和保证各财务主体按规定标准并相对独立地从事其理财活动,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为了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执行方面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把企业内部各财务主体所承担的财务责任加以数量化、具体化、指标化,并纳入会计核算系统,以便提供各财务主体履行财务责任的真实情况;二是要建立合理的业绩考评与利益分配机制,将各财务主体履行财务责任的情况与其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挂钩,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企业内部竞争。利益是激发人的积极性的内在动力,而竞争则是其外在压力,只有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使人产生最大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应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和优胜劣汰的原则,在其内部建立一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以增强广大干部和职工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基础管理范文第5篇

一、对可视形象的模仿训练

所谓的模仿,指的不是临摹,而是对可见事物的写生能力,换句话说就是用所学到的基本的造型手段和知识对大自然中形形实际形象在画面上的模仿能力和再现能力。它要求能够在画面上把可见的任何视觉现象——包括形状、结构、体积、空间、黑白、色彩和质感等所能看到的任何细节——都能够准确、标准、如实地近乎照相机般地一一再现出来,其真实程度甚至超过一般照相机所拍摄到的效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达到了第一个层次。

绘画是视觉艺术。是通过视像来说话的。没有选择过这种语言的人们体会不到使用这种语言时的那种心态,也就是说刚刚拿起画笔的学生对表现直观的视觉形象是非常陌生的,他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尽管他曾经把一些有关的造型理论和技巧原理理解得十分透彻。一旦真地动起手来,即使他十分明白如此地处理和用笔,也会被一股莫名其妙的抵抗心理搞得烦躁不安而无从下笔。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心理帮助——指明这种心理上的种种反应是,极为正常的——只要突破这个特殊阶段就会逐渐轻松起来和成熟起来,或者主动地调整心态,才能使这种训练继续下去。然而,不管是被动的心理帮助,还是主动的调整,一旦圆满完成了这个特殊阶段的训练,他就一定对绘画这种特殊语言产生新的认识,也就能够自发地训练和调整心态,从而得到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完善。另一方面,在如实地反映任何一个可视物象时。总会不断地遇到难度,这些难度都是由于人们平时的视觉习惯造成的。每遇到一个难度,就会遇到一次技巧性训练,每突破一个难度,就会获得一种新的技巧。久而久之,从量变达到质变,就会在造型技巧上越来越熟练。进而产生质的飞跃——使手法和技巧进入一种下意识的“无法”状态,就象成年人走路一样,走得多了就自然忘记了走路的姿势和技巧——只关心要做某些事,却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两条腿和两只脚在悄悄地、不知不觉地进行着相应的协调和配合。

二、表现记忆形象默写能力训练

写生能够接触到无数的形象,每一个形象都能或多或少地在画者心目中留下了记忆和印象,这些印象得益于对某些物象的第一个阶段那种全面细微的研究和真实耐心的描摹。它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能够记下某一物象的某某构造或特点,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能够形成明确记忆的功能和简单的基本功训练的好处,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的大脑积累了可以进行自我整理和自由加工的无数形象信息。

默写,是一个画家走向艺术表现必需的一种训练手段。通过默写可以帮助我们把储存在大脑中的形象记忆和形象信息诱发出来,同时也能够把画家本人的个性展现出来,也是一个画家学会用视觉形象说话的开始。这个过程看起来很平常,但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训练。曾有过默写经历的画家大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通过写生画出来的一个苹果和靠默写画出来的一个苹果在视觉效果上有明显的差异,往往会感觉默写出来的那个苹果总要比写生出来的那个苹果看起来更有意思:具有同样写实水平的几个画家对同样一个苹果进行如实地写生,往往画出来的东西就象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虽说几个画面是由不同画家画出来。但它好象出自一个人的手,假如让他们都去默写曾经画过的那个苹果,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你会惊奇地发现,那个曾经象是“出自一个人手笔”的苹果,在经过默写之后,突然间变得各具情态,形象各异,其中的妙趣使人难于言表。尽管它们看起来都是苹果。并且在结构和大形上都具有苹果的基本构造,但它们好象都被赋予了另外一些不同的内容。其中的原因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写生中的画家尊重于苹果的事实真相的表达。复杂的是,不同的画家在默写这个苹果时,所依据的是储存在主意识中的形象记忆和潜意识中的未知的形象信息——都是经过整理和被筛选过的形象信息——已不是关于这个苹果的全部真实的形象记录,而不同的画家,他们的审美趣味各不相同,导致主意识的记忆各有偏向,同时,每一位画家与生俱来的潜意识,也与其他画家潜意识的选择取向有明显的差异,这就必然导致——尽管针对的是同样的一个物象,而最后默写出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然而,可喜的是,一个画家的个性就在这种默写过程中被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写生与默写是两个不同的造型过程,它们的区别是,写生所针对的是肉眼看到的形象,而默写则是塑造画家心目中的形象,如果一个画家能够完成从写生到默写的飞跃,离真正的艺术创作和构想奠定了特殊的基本能力。

三、创作想象能力的训练

模仿真实的自然,不需要自己的观点,它只是对自然造化和的一种体会和理解。在如实的描摹和复制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许多形象进行了多方面长期的考察,一系列踏踏实实的塑造活动和实践活动,使他能够把心灵中的无数形象以默写的方式再现在画面上。然而,与生具来的特殊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欲望,使任何一个达到这种熟练程度的画家决不满足于这样无休止的复制、模仿和再现工作,他总能发现被他默写出来的形象在某些方面不尽人意。他要使这些形象更完美,他要使它们更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理想的魅力,为此一种大胆而主观的设想和举动就在这一刻间开始萌动。想象的处理,是建立在一个画家的写实功力和默写能力的基础上的又一次新的尝试和飞跃。尽管画家所面对的是一个空白的画面,但它不同于一般的默写。默写是尽可能地追述某一形象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换言之就是一种“背诵”记忆的过程。也是用来检验画家对生活中的一些形象的熟悉程度和了解程度,还是处在一种对绘画语言的熟悉和掌握阶段,而想象化的处理则是画家根据平时的写生经验,和他对所熟悉形象的全面透彻的了解和认识基础上,对某一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某些突出的特点和最能给画家本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主观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进行夸张和提炼的一种造型训练,也是把形象想象化的一种手段。具体的要求是,被想象化处理的形象,不能因为对其突出特点进行夸张和提炼。而导致这一形象失去属性,变成另外的一种东西,而应该使它的属性更加突出:在保持住其属性和特点更为突出的同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把自己认为最美的一面或者最能展现这一形象美的一面进行大胆的夸张和提炼,使这一形象打破其原始的真实面貌,而赋予它更强的生命活力和人格化的魅力。

基础管理范文第6篇

开始学习管理学。以前对于管理只接触过一些断断续续的概念,进入电大后。不是很全面了解。经过半年的系统学习下来,有了不少收获,以前工作中接触过的一些管理培训思想都通过逐步学习而全面一一对应起来。

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而有效的管理,通过学习。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首先摆在第一位的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则要从中选择出一种最有效,最节约,又或是最易实现的办法。于是必须要首先明确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对于企业管理,那就是投入最小成本换取最多的回报,而工作和人是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

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对于工作。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时实际情况也是变化万千,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这方面,20世纪初出现的科学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成就。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包括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工作方法标准化、合理配备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实行职能工长制。这些理论本身对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使人们更加重视对工作的科学设计和改造,从而提高效率。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从科学管理思想中收获更本质的内容,那便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人们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泰勒在这一方面只是为人们开了个头,后来的管理者需要发挥创造力,面对各种情况,科学理性地设计组织结构、工作方式等,从而使效率达到最大。这便是对于工作的一部分,当然不只是科学管理思想对其有积极作用,但最终目标还是通过调整工作,来使效率达到最大。

然而如果没有第二部分的话,第一部分无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第一部分无疑会大打折扣。

那么对于人的工作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这第二部分是对于人。如果说对于工作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内容会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人文气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通过着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会人的假设、士气的概念、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人、一股积极向上的工作风气,能产生的工作效率将会很大地超过一般情况下的工作环境。这一方面显然不同与工作方面,充满着很大的弹性和变化,也对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或许会营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即使是优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样。好的工作环境没有特定的标准,只要能更好地促进人们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才能把对人的工作做好,这一点也是相当的不容易。总的来说,对于人这一方面,虽然不及对于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产生的效果可能更显着,同时也会给一个企业带来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带来的内容。

基础管理范文第7篇

于是,成千上万的人加入了建造网站的行业,种地的,卖菜的,甚至乞丐,摇身一变成了。COM,人们划着小艇,迎着风浪,朝大洋彼岸的海市蜃楼——NASDAQ奔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各种各样的坏消息从NASDAQ传来,什么“跌破了发行价”、“成了垃圾股”、“B2C不如B2B”、“B2B不如ASP”等等,亢奋的人们开始渐渐平静,一场惊心动魄的互联网风暴渐渐退潮……

仿佛经历了一场噩梦,中国企业终于明白“烧银子、挖金子”的互联网战略是注定行不通的!只有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脚踏实地发展电子商务才是未来制胜的关键。

一、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应从哪里开始

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电子商务成了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但是,发展电子商务不是建一个网站那样简单,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决不能一蹴而就。电子商务不仅涉及信息基础设施、社会习性、信用关系、物流配送、支付手段等因素,还涉及积极参与商务交易的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等方方面面。那么,作为发展电子商务的主体,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应从哪里开始?

据统计,美国今年电子商务营业额已超过5400亿美元,而在中国最多只有8亿元人民币,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很显然,美国电子商务有强大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和科学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作支撑,经过了企业的EDP、MRPⅡ、ERP、EDI等发展阶段,积累了长期而坚实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反问中国企业,我们现在最缺什么?我想,我们无疑会回答,最缺的仍然是内部管理,需要科学的、可以量化的、精确实施的基础管理,在新的互联网时代,就是利用电脑、互联网技术与先进企业管理思想良好结合的数字化管理。

因此,中国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参与主体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企业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及实施控制过程的信息化、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和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和繁殖内核,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管理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全局

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高层管理——实施战略管理,即对企业业务和资源在整体上的一种把握和控制,包括组织架构、资源配置和企业战略等。中层管理——实施业务管理中的具体设计、组织和协调,决定了企业各种业务是否能有效地开展。基层管理——实施对业务处理的过程管理。我们通常将分布在基层管理中但又跨越三层管理能够影响企业全局的管理活动和事务称为基础管理,基础管理是企业持续的管理实践。基础管理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也决定了企业持续发展是否有坚实的繁殖内核。

在企业管理中高层常忧虑这样三个问题:基层上报的数据是否准确及时?基层运作的效率如何?基层是否存在漏洞?这种忧虑不无道理:

某企业总经理为了某一项战略决策需要了解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即最新的应收、应付资料,于是,财务部长、销售部长、供应部长为此组织人员忙了一周,数据出来了,然而财务部与销售部报出的应收帐款资料、财务部与供应部报出的应付帐款资料大相径庭。总经理不知他的决策应建立在哪份资料基础上?此时若再花一周,核对清楚半月以前的资料,这个决策还有实际意义吗?!可见,基础管理的薄弱,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速度和决策质量。

某企业采购主管在谈到基础管理信息化给他带来的效率和效益时说:以前我在做请购审批时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新系统启用后,在一次审批关于“维修工具——螺丝刀”的请购时,我通过新系统及时查询了全公司大小库房及车间临时库房,发现我公司的“螺丝刀”的库存储备量足够我们用整整6年时间。平时我们总在抱怨采购资金不足,影响了生产的有序进行,然而,我们却往往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了盲目采购。在企业中典型的情况是,企业的高库存与缺料并存。可见,基础管理的薄弱,基层管理存在的漏洞,将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于是,出现了管理层次“向下错位”的现象:比如CEO,厂长经理被困于基础管理,无足够的时间顾及战略的管理,大部分是在生产的第一线,或者在询问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他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搞基础管理。再比如首席财务官CFO大部分时间是放在记帐,算帐和报帐,如果建立了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如果说这些基础管理信息系统都已经建立好了,那他的重点会进行财务战略的安排,就可以有时间帮助企业是不是要在资本市场融资,是不是要上市。或者说进行其他的投资等等。以上所描述的,总裁干副总裁的活,副总裁干总经理的活,总经理在干经理的活的现象在企业随处可见。

然而,管理层次“向下错位”后,并没有让管理者的困扰迎刃而解。同时处在这种错位状态上的管理者通常让人觉得这个领导只会和手下抢业绩,没雄才大略,跟着他干没前途。中国企业3C(CEO、CIO、CFO)管理实际上是到不了位的现象,已普遍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大难题。从高层管理的忧虑到管理层次“向下错位”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基础管理的质量,将极大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全局。

三、基础管理的本质

就像网络与电脑紧密相连,管理与经营密不可分。一个企业对于其经营业务的管理是一个企业所有管理的核心,是其所有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业务是企业的命脉,它关系着企业的盈亏生存。

业务管理之下是以人、财、物、产、供、销管理、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管理。企业基础管理的特点根据企业业务管理特点来制定,为业务管理服务。

业务管理之上是由业务管理升华而成的企业文化。如果说业务管理的规范和方法是企业的法律,那么,企业文化更像道德。它为业务管理的顺利进行提供舆论、氛围、精神、士气以及其他方面的补充支持,为业务管理服务。

可见,所谓企业基础管理,就是对覆盖产品(服务)价值链的业务的流程进行全面的计划、组织、协调,及对业务的有效处理和有效控制的管理。实施企业基础管理最本质的是对企业的基本业务实施过程管理。具体地说,主要是对企业销售、供应、生产、库存、质量、成本、财务等主要事务活动的过程管理。

在基础管理中需要特别强调过程管理的特性,是因为它是能真实反映业务处理过程的第一手的、最祥尽的资料,使企业的业务决策和战略决策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尤其是当基础管理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后,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战略决策速度、精度发生“质”的变化。管理者能明显感到:以前凡需跨部门处理的业务,就出现“老牛拉破车(又慢又吃力)”的现象,而实现信息化管理后,此类事务变成是高效、轻松、准确工作。

例如,当一个企业实行基础管理的信息化后,负责审批应付帐款的业务主管,可以轻松的通过自己的电脑系统,清楚的得知:与此单应付帐款对应的采购申请单、采购订单、此订单入库情况、入库检验情况、供应商情况、供应商发票等,这样在实施审批处理时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是不言而喻的:使企业的“支付系统”得到有效管理。

四、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包括:基础数据管理、基本业务流程设计及业务事务处理管理、内部控制设计及实施控制过程管理、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四个方面。

(一)基础数据管理

基础数据的管理是

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状态的第一手资料,是业务处理决策时的依据。规范和科学管理好基础数据,并使之成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有用的信息,是企业管理的客观需要。

企业业务管理特点决定了所需建立的基础数据,例如,通常的制造企业具有如下主要基础数据包括:物料基本信息定义,产品结构及工艺路线定义、物料清单数据,物资存放地点定义,客户基本信息定义,供应商基本信息定义,企业组织结构设置、员工基本信息定义、会计科目设置数据、成本明细参数设置等等。

然而在人工管理系统下,基础数据总是处于分散、孤立、滞后的状态,数据部门私有化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很难在同一数据环境下运营。另外,由于数据处理完全靠人的手工作业,处理环节多,使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受到很大影响。

(二)基本业务流程设计及业务事务处理管理

在企业中,基本业务流程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保证了部门内部的信息沟通的顺畅,有了同一基础数据环境,及完整业务事务处理的过程管理和过程处理的记录管理,不仅保证了业务处理在各部门间协同工作的高效,同时保证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和科学性。

企业业务管理特点决定了日常基础业务管理的特点,例如,通常的制造企业具有如下日常基础业务:库存日常作业,合同登入和维护,销售预测,主生产计划,生产订单处理,采购订单处理,采购入库,车间领料,生产完工报交,成品发运,财务预算,凭证登入与维护,采购发票处理,销售发票处理,收款与付款处理,银行对帐等等。

没有规范的日常管理的基础,高层的管理不仅难于规范,也容易流于形式。规范的日常管理,是实施更高一层规范化管理的保证和它的组成部分。

(三)内部控制设计及实施控制过程管理

企业管理者需要开放和授权,但同时也需管理和控制。所谓企业基础管理的内部控制设计,是企业管理者对业务处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策略、制度、政策、法规的具体设计。它体现了管理者对事务处理过程中,应采用的管理和控制标准。例如:基于职能分割的互相牵制控制(如钱、物、帐分离);对不同客户的消除限额控制、对超限客户的发货限制,不同客户或不同销售方式下产品的价格体系,不同用途不同金额费用的财务审批权限控制,不同性质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用于成本核算时物料的计价方法等等。

然而,在人工管理系统下,控制的标准是用企业的规章制度等“纸质”文件来体现的,使控制标准和控制过程管理实施处于分离的状态,容易造成管理的“偏差”,甚至错误。

实现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后,内部控制思想和标准,通过对软件系统设置使之固化,并在具体业务处理时自动加以控制,实现了控制标准与业务处理控制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的实现,使企业的基础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起到了规范业务处理、堵住管理漏洞、归避经营风险的作用。

例如:当实现基础管理的信息化后,在销售业务员下达某销售订单时,系统会自动检索客户的价格策略信息等,以决定该订单是否有效。而在处理销售发运时,系统会自动检索该客户的应收帐款情况和允许的赊销限额情况,以决定是否可以执行该订单的发运。

(四)人的行为规范管理

规范管理不能只是一套形式上的规范,它更有存在于人性中和业务发展中的内在的根据和逻辑。员工如果不能理解和掌握在管理形式之下的内涵,那么再好的管理制度,也只会流于形式。不断强化和优化日常基础管理,可以帮助管理者学会从本质上,而不是简单地从形式上掌握科学规范化管理的方法,使得管理能够有足够的深度和取得实质的效果。它也能够为员工对高层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规范管理的一个目的是约束我们一些“自然”的,但是却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行为。从简单的管理入手,更容易培养员工科学的职业化的工作习惯。

日常基础规范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使一个团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独特氛围和风格。通过基础管理的加强,一个团队的成员,会逐步形成统一的行为方式、表达方式和语言,从而逐步达成一种默契,建立对集体的认同。

五、中国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策略

中国企业开展基础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企业管理及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并制定合适的实施策略,这种选择应以解决企业自身管理为目标,在期望与现实之间求得平衡。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普遍存在自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基础管理,并建设一定的电子商务基本应用,将是中国企业开展基础管理信息化,迈向电子商务的基本策略。

(一)互联网上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框架

将企业的所有信息集成起来,是无数经理人不断追求的梦想。企业系统(EnterpriseSystems,简称ES)就是能帮助经理人实现这一梦想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这里给出金蝶公司提供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框架就是其中一类。

在此应用框架中,涉及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VM(价值管理)、KM(知识管理)五大部分。面向市场是整个应用框架的核心思想,现代企业的任何一个业务,都必须面向市场,而和企业运营休戚相关的主要是资本市场、供应市场、消费市场和知识市场。在金蝶的应用框架中,以CRM管理消费市场的业务,以SCM管理供应市场的业务,以VM管理资本市场的业务,以KM管理知识市场的业务,以ERP管理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由此可以看出ERP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没有ERP就没有面向企业四个市场的电子商务应用。

(二)紧紧抓住过程管理,提供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中国企业的管理比国外落后10~20年,主要差距就在于管理手段落后和管理流程混乱,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建立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就是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电脑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先进、适用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因此,一个以强调对基础管理实施有效过程管理为特征的企业ERP系统是中国企业的普遍需求。

扬州英瑞车材有限公司毛霞总经理,在一篇题为《解决基础管理难题》文章中这样描述他们企业实现基础管理信息化后的益处(摘自《计算机世界报》2000年8月28日):

成立于1997年的中外合资扬州英瑞车材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轿车水箱,是典型的“小批量、多品种”企业,产品主要销往美国的几大分销商。如今公司的水箱年产量已由原先的1万台,飞速发展到25万台。随着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有的管理人员在数量和工作方式效率上已无法适应,同时由于内部信息流的不畅通,使得我们许多的精力用于协调和监督。改变企业内部现行的信息流通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用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参与管理势在必行。

去年下半年,我们对国内外近10家管理软件厂商及产品进行了调研,最终选择了金蝶的K/3系统,使用K/3软件8个月后,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公司有较大的帮助:

1.采购、销售、仓存、财务等各种业务资料信息流的畅通,减少了不必要的协调和矛盾。

2.方便生产车间的领料。

3.加强了辅助材料的考核,降低了辅助材料的消耗。

4.加强了生产管理。

5.提高了整个公司的运作速度和工作效率。

(三)遵循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在规律,提供一体化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必须具有一系列功能,这类功能我们称之为基本职能。为了完成这些基本职能,企业需要进行一系列活动,为了对这一系列活动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控制,就产生了企业的组织结构

和管理过程。组织结构犹如人体的骨架,在企业管理中起支撑作用,而管理过程犹如人体的运动,保证企业的健康运行。企业要以某种方式,动用组织结构中不同部门的不同活动的组合,使系统中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资金流正常流通,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可见,能帮助企业实现基础管理信息化的软件,首先应能完成企业从采购、生产、销售到财务管理等覆盖产品价值链的,重要业务部门的基本职能的业务过程管理,使之能全面的替代企业管理人员的各类手工业务管理,具有极强的集成性、综合性与智能性管理工具。

需要指出的是:与企业业务活动相伴而生的三大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是交织一体不可分割的,其中运用的企业基础数据也有多处重复使用特征。所以,一个合格的企业级管理软件必须是:能使企业数据和信息实现共享性一致性;能体现的是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集成管理需求特征的管理工具。显然,现在国内以完成企业某些局部业务管理功能或仅做有限扩展的“部门级管理软件”,或将各业务功能简单堆叠起来貌视企业级管理软件的系统,将不能有效解决企业基础管理问题。

(四)将管理策略和控制制度,融入业务处理流程中,提供管理法制化工具

俗话说,“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传统管理中,中国企业真没少花功夫订立企业管理制度,其中涉及企业基础管理最基本的制度,包括定额制度、标准制度、财务制度、作业制度、设备管理制度、材料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交接班和考勤制度、安全卫生制度以及班组和车间管理制度等。然而,在传统管理手段环境下,制度通过学习方式知会各级员工,然后被束之高阁,成为有名无实的东西,造成今天人人都在抱怨说,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差、信息不顺畅、管理效率低等等。

显然,在基础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应做到,将原有“束之高阁”的管理制度和业务策略“信息化”,且用“程序化”的手段融入业务处理流程之中,成为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决策工具,实现业务流程和业务控制策略、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只有在企业“规矩”做到了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才能跑在规范化、法制化的高速轨道上。

基础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员工基础信息管理

一、绪论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已从最初的偏行政事务性管理,上升到与企业经营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高度。然而,无论地位如何变化,人力资源信息始终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发挥作用之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研究中,已有大量学者对宏观、整合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看法,关于“e-HR”的文章不计其数。本文作者则拟从细处而谈,结合自身工作,选取“e-HR”管理领域的一个切入点——“员工基础信息管理”,针对性地阐述该项工作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提升带来哪些作用、以及如何发挥这些作用。

二、本文概念定义:

1、员工基础信息:

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本文所谈及的“员工基础信息”主要是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所收集和掌握的、与员工个体密切相关的基础现象及其属性标识。例如,员工的姓名、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等。

2、员工基础信息管理:

本文所指的“员工基础信息管理”,是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员工基础信息进行的收集、审核、整理、统计、应用等。其中,对于所管理内容的模块,作者认为最基本应该包括:

个人基础信息子集(描述员工个人的人口统计学情况,如年龄、性别、籍贯等);

学历信息子集(描述员工所受的学历教育及在职培训情况);

简历信息子集(描述员工在入公司以前的履历及入公司以后的轮岗情况);

技能信息子集(描述员工所掌握的各项技能、职称、能力的情况);

家庭成员信息子集(描述员工主要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

三、员工基础信息管理如何为提升企业管理效能服务:

1、可以提供什么服务:

根据作者的总结,做好员工基础信息管理,至少可以在以下三方面为提升企业管理效能服务:

(1)统计分析,把握企业人力资源队伍现状,为重大决策做支撑;

通过实时监控和统计企业全体员工的基础信息情况(如在岗人员与离职人员的年龄、性别、学历、能力等),可帮助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掌握企业人力资源队伍的现状及流失情况,继而为企业制定招聘政策、设计培训体系等决策提供参考。此外,还可特别针对某部门或某岗位人员等开展专题基本情况分析,继而在企业实施组织架构或经营策略调整时预先做好相应人员的疏散或沟通,推动企业平稳、和谐地开展各项改革工作。

(2)筛选调配,充分挖掘内部人才市场供给,为知人善任做参考;

企业人才的供给有内、外两种渠道。外部劳动力市场虽然容量大,但因为不了解、竞争大,所以未见得能在企业迫切需要某项人才时发挥作用。相反,内部劳动力市场,即企业现有的员工队伍,虽然数量有限,但双方的了解和互信基础好,倘若企业能够建立良好的内部人才选拔机制,那么不仅能在出现人才缺口时迅速一解燃眉之急,又可以在员工队伍中形成“有盼头”的向上凝聚力。而良好的员工基础信息管理,正是建立内部人才选拔机制的基础。只有拥有准确、全面的员工基础信息,才能方便管理者快速按需筛选,提高知人善任的工作效率。

(3)总结记录,增强员工参与感与成就感,为推动员工发展做动力;

员工基础信息管理,记载的虽是个体员工的基础信息,但却能对整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提供参考。对于员工而言,他们可在这个信息管理的过程中看到通过自身每一项行动而为本人履历带来的丰富和发展,例如报读在职教育课程、申请不同岗位轮岗、提升某方面能力等,借此过程增强他们的参与感与成就感。而建立在完善的员工信息管理基础之上的决策参考或选拔任用等,又将对员工的参与和成就进行回报,从而反过来又促进员工不断寻求自身的发展提升,形成一个有利于企业的良好循环。

2、如何提供这些服务:

既然做好员工基础信息管理可以为企业的管理效能提升服务,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该项工作呢?作者有以下两方面的建议:

(1)充分重视关键字段的提炼和维护:

为了获得丰富的员工基础信息以便提供多方面的参考,企业可能会建立庞大的员工基础信息数据库,但是信息的特性之一就是变动,即可能处于不断的更新或补充状态。企业必须考虑维护信息数据库的成本和实际应用的价值。对此,笔者建议,必须结合自身管理需要,在庞大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中总结提炼出本企业最为关注的关键字段,然后确保这些字段的信息维护及时、准确。笔者本人在一家大型央企从事员工基础信息管理,总结出以下一些在统计决策、选拔任用等方面较多引用的关键字段:

学历信息:学历教育的院校、专业、学习形式;在职培训的培训机构、课程。

简历信息:历任的工作单位、部门、岗位、工作内容与绩效评价。

技能信息:个人所获的职称/资格证书、突出的能力评价等。

除此以外,个人基础信息中的部分内容也有可能在某些场合提供参考。

(2)充分做好信息保存、统计和分析职责:

在以关键字段为基础,尽量做好全部基础信息的维护之后,就要充分挖掘所管理信息的价值。对此笔者有“三步走”的建议。第一步,定期备份数据库。庞大信息的集成通常需要依赖一定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了确保数据安全,提供各项服务的基础首先应该是定期做好数据备份,确保数据不会因为某次硬件故障而全部消失。第二步,设计固定的统计报表模板。企业应根据自身关注重点,设计出各类固定的报表格式,如员工个人信息表、企业人员结构表、企业人员变动表等。固定的报表既可以集成到一定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又可以形成长期可对比的观测机制。第三步,就是要定期按固定模板做好数据统计,并比照历史数据开展对比监测,及时分析变动趋势以便向对应的管理层汇报。

3、如何保证服务基础:

最后,有必要再强调一下为了确保高效的员工基础信息管理,需要注意的基础事项。

(1)E化集成

前面也曾提到,由于员工基础信息内容较多,需实施的统计也较多,单纯依靠简单的“人工+office软件操作”效率有限。因此,建议企业最好能配备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将日常信息更新维护和报表统计分析等功能集成起来,提高管理效率。

(2)全员参与:员工填、主管核、人力管

由于员工基础信息与员工本人的密切关系,好的员工信息管理之基础必然是企业内部“全员参与”的维护机制。尤其对于一些不断变化发展的信息(如员工的学历更新信息、轮岗工作经历)等,最好能建立由员工本人填写报送、直接主管审核评价、人力资源部整理入库的流程。这样既可以为员工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又可以双层复核相关内容,提高所存信息的参考价值。当然,为了做好最后把关,人力资源部配备的专职信息管理员应该是高素质、负责任的,如此才能保证员工基础信息库的客观与准确。

四、结束语

综上,本文简要阐述了“员工基础信息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可发挥的作用,同时就如何做好该项工作提出了一定建议。在过去不少人心目中,员工基础信息管理可能如同旧的人事档案管理一样,属于“说起来重要、排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用起来需要”的角色。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深入做好最基础的管理,才有资格去谈其他更高层次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付彬,《人事档案管理利用及信息化建设小议》,《人力资源管理》杂志,2011(3);

2、唐爱华,《基于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经管视线》杂志,2010(5);

基础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会计基础;薄弱点;成因;措施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表现及成因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整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的薄弱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对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因此,有些高校负责人根本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所谓,会计工作就是收收支支,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会计知识的更新换代,导致一些高校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础工作缺乏了解,使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与会计制度要求不符,影响了会计工作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正常发挥。

(二)只重视会计核算职能,而会计监督职能偏弱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财务会计仍沿袭传统的“报账型模式”,一直习惯于记账、算账、报账,较多地注意到了会计的核算职能,而忽视了有效的监督职能。其原因:一是由于一些高校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却有章不循、有令不行,造成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高校一些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制度衔接上的空隙,肆意违规使用和占有巨额资金,给高校资产造成了损失。二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修定于20世纪90年代,虽在内容上进行了完善,但在此后的十多年里高校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高校教育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也越来越大。如南通大学是2004年由三所学院合并建立起来的一所综合型大学,财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管理体制,在四个校区分设财务办公室,并通过学校财务内部网络进行集中核算。由于校区比较分散,会计监督职能出现弱化现象,一些教职工趁机钻空子,分散报销一些违规费用,财务难以实现事前、事中控制。三是近年来大量的定额假票流入市场,我校也深受其害,2007年对在本市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取得的定额发票且金额在100元以上的(含100元),通过地税网进行了抽查,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虽然事后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是防不胜防。因此高校财务人员在对这些真实的经济业务所取得的不真实、不合法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审核、监督感到棘手。

(三)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觉学习的精神

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由于一些高校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部分会计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的正规训练,不少是“半路出家”,搞不清科目、账簿和会计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有的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长期忽视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使其业务素质停滞不前甚至更差。此外,还有的会计人员尽管掌握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但因缺乏应有的职业素质,不认真执行制度,不按规定去做,降低工作标准,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会计工作管理的重要保证;是改善高校综合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同时也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防范错弊,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有利于完善会计岗位责任制;有利于会计工作与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的协调。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一)切实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1.确定基本思路

会计基础工作就是为会计工作提供必备的资料和条件的各项基本工作,它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不能仅依靠财政部门以及高校财会部门的力量,要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综合治理,从上到下采取有力措施。

2.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1)各级财政部门是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机关。各级财政部门要按《会计法》行使管理会计职能,将分散的会计基础工作的规章制度统一起来,规范高校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差的高校要给予限期整顿,过期不改者在发放会计证、评聘技术职称方面予以相应的制裁,同时对会计基础工作健全的高校及先进个人给予表彰。(2)教育业务主管部门是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的领导机关。各教育主管部门应负责制订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考核实施规划,努力使所属高校达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3)各高校领导人是本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责任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领导人必须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和重视会计工作,组织领导财会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对会计信息的失真要承担责任,对违法乱纪的典型人物要严肃处理。

(二)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财务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就越来越严,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既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因此,我国现行高校应加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知识化;应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多项内容,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多项内容包括:会计专业理论及发展趋势,新会计制度和新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学界的最新成果,会计电算化技术等。多方面的能力是指:财务人员除应具备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外,还应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相互沟通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

(三)强化内部会计监督工作,增强会计人员依法监督作用

针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执行的薄弱点,高校会计监督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通过有效的会计监督,达到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执行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将过去的事后制止转变为事前、事中及事后全过程的控制。在增强会计人员依法监督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实践证明,要使高校会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必须坚持以《会计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从会计工作实际情况和发展出发,不断规范高校的会计基础工作。高校只有把会计基础工作做好,各项管理制度、办法、措施才能真正落实到位,也才能给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效、完整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敬采云,仕宏.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6.

基础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管理 基础 创新

一、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

设备是现代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生产工具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基础。生产工具越先进,标志着人们对客观自然的认识支配能力越强,也就意味着生产力水平越高。加强设备管理,对于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秩序,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设备是企业生存的物质技术基础,今天设备技术进步飞快,分别朝着集成化、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先进的设备与落后的设备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已成为企业前进的障碍。因此设备管理也应有先进的管理方法与之相适应,才能保证设备高效、安全、可靠运行。在冶金行业管理中,首先要重视的是企业的管理,而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对现场生产设备的管理,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有效地改善现场设备管理方法,可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是实现企业产品“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的重要手段。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二、全面创新基础设备管理

1、设备基础管理是企业管理重心,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改变企业设备基础管理创新观念,树立设备管理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立全新的管理观念是提升设备综合管理水平的基础,因此,统一思想、更新观念便成为首要的问题。不仅上层领导要改变领导方式,现场设备管理员要改变思想、改变作风,广大职工也要克服畏难情绪,树立“挑战极限、自我加压、敢为人先”的设备基础管理理念。一切从基础抓,一切抓基础,从设备中来到设备中去,欲速则不达,根基牢固了,摩天大楼才会拔地而起。作为维检队伍不仅要掌握设备操作技能,还要掌握设备保养技能和基本管理知识。必须严格按照 “三好”(即管好、用好、保养好设备);“四懂、四会”(即懂结构、懂性能、懂原理、懂用途、会使用、会维护、会排除故障);“五项纪律”(即实行定人定机、保持设备整洁、按规定加油合理、遵守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发现异常即刻检查)。

2、全球经济发展和钢铁企业技术进步必然带来设备管理从观念到模式的变革。改变原有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人们思考问题的习惯、轨迹和思路,人也有自我束缚的心智模式。人的心智模式总是受着以往的经验、教训、规则、传统、教条的影响。作为现场管理员要以身作则改变原来的心智模式,必须变,尽快变,等待不会盈利,等待也不会创效,鲁迅曾言“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么我们也一样“等待呀,等待,不再等待中爆发,就在等待中灭亡。”改变旧观点吸取现代设备管理理论,综合现代科学技术设备管理新成果,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指导和方法。

3、企业要创新设备管理,推行设备现代化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对设备管理,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看待现实中生存的问题,思想转变有过程,要让职工在心理上慢慢适应,思想上渐渐接受,行动上才能步步配合,否则,严格、科学、规范的设备管理制度就难以建立。切不可操之过急,要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充分考虑维检工和操作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统筹兼顾,全面看待,全面管理,夯实基础。

三、设备动态管理

1、现场运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要实行动态管理和预知性维修。通过在线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和观察及故障诊断,在不停转炉、不停连铸机的情况下对现场设备进行动态监控、维护,有效避免设备停机带来的损失,每天实行对现场设备点检发现跑、冒、滴、漏现象立即处理,保证现场设备持续、平稳运行。围绕以连铸为中心,转炉为重点附加行车的检修模式。

2、全厂以设备管理领导为核心,设定独立的设备管理室来负责;车间班组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维检单元,而设备管理室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设备管理中间环节,应由基层干部(现场设备管理员和值班工程师)领导,并且能够真抓实干;各个班组则是最基层的措施者。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自上而下、分级负责、职责明确、分工具体、层层负责,并且具备强大推动力的设备管理机构,加强动态管理和过程控制。设备操作与维检过程不分开,环环相扣。

3、有现场就必然有现场管理。现场设备管理员必须具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放眼看世界,抓住每次检修、定修机遇,应对市场挑战,管理员只有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机、料、环、法等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的进行管理,才能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的生产。

4、现场设备管理人员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表率,一定要做以人为本,一定要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表率,一定要做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表率,一定要做严于律己、廉政勤政的表率,一定要做抓好设备性能、带好操检队伍的表率。

四、夯实基础提升优势

任何设备异常或故障都是有先兆的,准确提取设备的特征信息,把握设备状态,可以实现设备高效生产。

1、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发生磨损,一般分为两种形式:有形磨损、无形磨损。有形磨损指设备在工作中,由于其零件受磨擦、振动而磨损或损坏,以致设备的技术状态劣化或设备在闲置中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使设备失去精度和工作能力。见图下所示:

a:初期磨损阶段。在此阶段中,机器零件表面的高低不平处,由于零件的运转,互相磨擦作用,很快被磨损,这一磨损速度快,但时间短。

b:正常磨损阶段。零件磨损趋于缓慢,基本上是匀速增加。

c:剧烈磨损阶段。零件磨损由量变到质变,超过一定限度,正常磨损关系被破坏,接触情况恶化,磨损加快,设备的工作性能也迅速降低,如不停止使用,进行维修,设备可能被损坏。

2、设备故障规律:设备故障一般分为突发故障和劣化故障。突发故障是突然发生的故障,其特点是发生时间是随机的;劣化故障是由于设备性能逐渐劣化所造成的故障,其特点是发生故障有一定的规律,故障发生速度是缓慢的,程度多是局部功能损坏;劣化故障规律呈盆浴曲线。见图下所示:

a:初期故障期。这一阶段的故障主要是由于设计上的缺陷,制造质量欠佳和操作不良习惯引起的,开始故障较高,随后逐渐减少。

b:偶发故障期。在这一阶段,设备已进入正常运转阶段,故障很少,一般都是由于维护不好和操作失误引起的偶发故障。

c:磨损故障期(劣化故障期)。在这阶段,构成设备的零件已磨损、老化,因而故障率急剧上升。

从设备的全寿命管理理论分析,针对不同故障,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在初期,找出设备可靠性低的原因,进行调整,保持稳定性。在偶发期,应注意加强员工的技术教育,提高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在磨损期,应加强对设备的检查、监测和计划修理工作。

3、提倡修旧利废,节能降耗

⑴为降低维修费用,充分发挥和调动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就旧件的修复、零件的损坏制订了专门的鉴定程序与奖罚处理规定。

⑵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更是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原材料的消耗大部分是在设备上实现的。设备状态不好会增大原材料消耗;在能源消耗上,设备所占的比重更大。对设备现场维护要求做到“三勤一定”即勤检查、勤擦扫、勤保养、定时准确记录,四不漏”(不漏水、不漏气、不漏油、不漏液)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转效率,降低设备能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

4、建立点检定修机制,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

⑴点检定修制是一项重要的设备管理制度,推行全员参加点检,以点检点为核心的设备点检定修制是保持设备稳定顺行的有力保障。为深化点检制,建立健全科室、车间和班组三级点检管理体系和网络,本着“简单设备谁使用谁负责、复杂设备谁维修谁负责”原则,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考核,避免了只追求产量、不关心设备状况的发生。

⑵在点检的基础上,优化维护定修模型。定修模型以点检总结和分析为依据,充分考虑各生产工序之间的联系,逐步扭转以前的机制,贯穿各设备的方方面面,建立了定修前的准备会制度,将每台设备管理任务分包到人,明确操作工、电工、维修工责任人,并挂牌承包,由承包责任人具体负责设备的日常点检和维护维修任务,并承担设备管理目标考核奖惩和事故处罚,保证台、套设备有人管、每个故障责任有人承担,构成责任到人的基本的设备管理模式。

⑶全员参与设备点检定修,实现操检合一。操作、维护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维护管理设备,操作者精心操作,正确操作、合理使用;维护者精心维护保养,认真细致维修,点检定修信息互通,发现故障严格按分类控制,使设备运行始终处于动态受控状态,“做设备的主人、主动驾驭设备”,呈现出集中统筹、全面高效运行的良好局面。

五、总结

上一篇:问题式教学法范文 下一篇:广播电视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