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手工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01 19:17:38

基础会计手工实训报告

基础会计手工实训报告篇1

【关键词】四期三地;教学模式;改革;实施

目前企业财务部门缺少的是实用性职业技术人才,而现在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在总体上表现还不错,基本上能够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还是能够看出他们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知识面不够宽,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对整个会计工作的认识还略嫌不足;对会计核算及相关技能的掌握比较呆板,尤其是分析、判断能力明显不足;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工作中与人沟通、协调能力不足。另外,像文字书写、写作等基础素质也明显欠缺。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创新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成为我们会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对此我们首次提出适合我校会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的“四期三地”会计教学模式,在感知、认知、参与、介入、实习五阶段,教师对学生全程跟踪指导,把构建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有机结合,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实践工作。

一、目前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要求亦越高,我们现在的会计教学能基本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教学模式:

1、重传授知识和吸收知识,轻知识技能应用的教学

目前会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是基本上采用教师写板书或者ppt演示,学生记或者教师讲、学生听讲或者记笔记的模式。尽管传授了理论知识,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识别、运用、创新这些知识。这种模式着重于传授知识和吸收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的教学方法,是不能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和决策能力的,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也难以培养出开拓创新型人才。

2、重课堂实训,轻课外感知与认知实训

从目前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改革情况来看,大多数的改革还是集中在课堂实践教学的环节。会计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主要结合专业课的理论内容,对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会计业务的处理进行理论转换,加强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认识。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欠缺自我思考的时间,在教师引导下只能完成基本层次的理解,没有形成系统认识,更无从理解会计循环中的勾稽关系,因此一旦脱离教师的指导,独立完成任务就无从下手。而加强课外感知与认知实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弥补课堂实训的不足。

3、重课程考试,轻能力考核

从各项教学改革的实施者看,由于改革是从教师主体出发,而教师是具体课程的承担者,也是学生考核的执行者,因此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往往集中于某一门课程的考核,虽然从各门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建设上来看,各课程的考核标准都加入了实践环节的要求,但一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往往还是有侧重的,不可能涵盖会计工作的所有技能。而由于会计技能属于知识型技能,一个学生能否独立完成会计工作,应该从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而不单单是课程考核。

4、重教师主体,轻学生主体

不管是现在网络课程还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不管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还是情景式教学,不管是角色扮演还是案例分析,目前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仍然落脚于教师主体,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者,很少参与教学改革。而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作为教学目标的贯彻者,应该是教学和过程中的主体,只有教学主体积极参与改革,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实现教学目标。

二、“四期三地”会计教学模式改革内容和实施方案

1、具体改革内容

建立“四期三地”会计教学模式,系统的规划会计专业教学与实践,以提高会计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养和后续发展能力。“四期”指新生录取进校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假期;第三学期假期;第四学期假期。“三地”指教室、实训基地、分次实习单位。

(1)新生录取进校期:感知:要求学生现场观察附近或熟悉的一家企业单位会计工作,完成企业会计观察表。

(2)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假期:认知:要求学生初步参与一家企业单位会计工作,完成实训报告1——企业会计认知实训报告。

(3)第三学期假期:参与:要求学生参与一家企业单位会计工作,完成实训报告2——企业会计参与实训报告。

(4)第四学期假期:介入:要求学生初步介入一家企业单位会计工作,完成实训报告3——企业会计介入实训报告。

(5)教室:主要解决会计各专业课程的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

(6)实训基地:主要解决处理学生一般会计核算与电算化、纳税申报、综合会计业务、财务分析等会计技能培养。

(7)分次实习单位:主要解决学生熟悉会计环境、人际交往、规范操作、沟通能力等问题

(8)实训报告的填制是指导学生逐步了解会计工作要点和文字表达能力

2、实施方案

(1)入校后通过在教室和实训基地进行的专业教育和入门课程—会计基础,使学生对会计专业和职业有初步感受。

(2)在入校一个月内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观察自己熟悉的企业的会计部门的工作状况(注意与单位工作人员的沟通),每位同学完成由专业教师设计的观察表,寻找观察单位有困难的学生由会计专业安排观察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

(3)完成第一期感知企业会计后,上交实训表给会计基础教师,由任课教师结合会计基础的授课完成成果汇报、讨论和点评,并完成第一期考核。

(4)在进行第二期认知企业会计之前,由会计基础、企业财务会计、出纳实务的任课教师在教室完成的课程教学,并通过实训基地完成会计核算技能、出纳实务与技能的培养。

(5)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假期前分别由会计基础和企业财务会计(一)的任课教师布置第二期的认知企业会计,每位同学到熟悉的企业中进行为期2-4周的认知实习,了解会计机构的运作,熟悉会计核算的流程,并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协助企业完成基本会计业务(注意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认知实习结束后完成认知实训报告,回校后分别交给企业财务会计(一)和企业财务会计(二)的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结合企业财务会计的授课完成第二期实习成果汇报、讨论和点评,并完成第二期考核

(6)学生继续在教室完成企业财务会计(二)、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成本会计的学习,并通过多种手段在实训基地完成财务分析技能、电算化核算技能、成本计算与分析技能的培养与提升。

(7)第三期的会计参与实习由企业财务会计(二)教师布置,要求学生尽量选择工厂完成第三期实习,参与实习要求学生具体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和成本计算,并能参与企业的成本分析与财务分析(注意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参与实习结束后完成参与实训报告,回校后交给税务会计的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结合税务会计的授课完成第三期实习成果汇报、讨论和点评,并完成第三期考核。

(8)学生继续在教室学习税务会计、会计准则应用、统计实务等课程,并在实训基地完成纳税申报技能、财务分析技能等各项会计技能培养与提高。

(9)第四期的企业介入实习有税务会计教室布置,要求学生到已实习过的企业,因已实习过几次,对原企业业务较熟悉,尽量能完全介入企业的会计业务,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分析、财务分析和纳税申报(注意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介入实习结束后完成介入实训报告,回校后交给审计的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结合审计的授课完成第四期实习成果汇报、讨论和点评,并完成第四期考核。

(10)通过教室、实训基地和分次实习单位的四期实习后,学生已初步具备会计综合技能,再通过第五学期的课程巩固、完成会计综合实训,提升会计技能,最后以良好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迎接毕业实习和就业。

参考文献:

[1]夏淑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Z].林区教学,2011,4.

[2]张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1,12.

[3]李丽,刘峰.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1,10.

[4]李红梅.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2.

基础会计手工实训报告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 基础会计 职业能力

一、引言

随着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需求与要求不断变化,具有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择才条件,这就迫使当前应用型高校对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基础会计》(也称《会计基础》或《会计学(原理)》,以下统称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良好会计职业能力是指财务管理人员遵守国家会计规范、恪守会计职业道德,能够将所掌握的会计理论和技能熟练应用于实务工作中的一项管理能力。为此,应用型高校有必要对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中不适应的、落后的内容进行改革,以使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能力,从而满足市场需要。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就《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相关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果的研究。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总结起来主要围绕以财务会计相关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内容进行研究为主,如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内容介绍顺序上通常是先概述会计职业和岗位,对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起到起点式教育从而发挥其在整个后续专业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并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接着通过让学习者了解或观看诸如专业背景相关知识(专业入门教育)与当前专业有关时事新闻来使其对专业有个整体框架认知,为后续专业课程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在国内,相关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体现为从财务管理人才职业特征出发,提出应用型高校如何根据专业特征来有效实施《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从而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起引导性和开创性作用,培养具有会计职业思维与职业操守,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邵瑞庆,2007)。二是从培养目标转变方式出发,要求培养出具有“管理型”财务管理人才;从具体培养内容上如强化师资力量、完善课程体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等角度对以《基础会计》课程为起点的一系列教学改革(裘益政,2008)。三是进入新世纪后,大部分学者和实践教学人员结合各自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式与手段、教材建设、师资教学水平提升方面提出提升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以突出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能力。

三、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教材、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

(一)所用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纵观国内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所使用的相关优秀教材,内容的编排几乎是前三分之一是会计基本准则(如会计假设、职能、方法、要素、等式、核算基础及记账规则)的相关基础理论;中间部分为以工业企业为例介绍具体经营中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如何进行相应的、简单的会计处理;余下为相应财务报告内容介绍及简单会计核算组织或程序介绍。归纳起来,最基础的内容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占据大部分课时,而财务报告和核算组织及信息化的内容往往在后续教学中由于课时不足未能深入的介绍和进一步操作。这就造成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讲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围绕会计做账等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而这些内容根本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应用型高校该专业师资大多是来自“学校―学校”招聘模式,具体到《基础会计》授课教师,理论水平能够胜任,但并没有过多的实务操作经验,由此导致在教学中涉及诸如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财务报告编制以及会计信息化相关软件操作过于理论和理想化,致使学习者学习了该课程后从事基础性财务会计工作时往往缺乏独立操作能力,甚至不知从何下手,不但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岗前专业培训成本,而且也影响了用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理论教学占主体。

1.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目前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课本理论内容泛泛而讲居多,比如通过黑板或多媒体演示教学会计分录和简单证证、证账、账账之间的勾稽关系,很少展示实务中相应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与账簿账页格式和精美的账本,更没有涉及在具体填制凭证与登记入账过程中如何填写以及需要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2.实训教学内容单一。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分别构成《基础会计》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其中,实训内容通常安排在理论内容介绍之后进行,在具体实训课堂操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实训时间较短,长为一个月左右短则一周左右时间;另一方面,实训内容几乎是选择一套理想化设计好的例子编成的教材和相应凭证与账本供学习者进行手工操作,或者购买相应教学软件进行理想化操作来完成实训教学。

3.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信息规范方面。(1)会计职业道德介绍笼统甚至缺失。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整个教学中,教学和教材内容中几乎没有提到作为一个财务会计人员应当遵循哪些具体会计职业道德,甚至在后续的会计组织中涉及到相关内容亦是简单介绍。(2)会计信息规范介绍不够深入。对国家或者财政部颁布的相关会计信息规范法规内容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并没有进行重点介绍,致使学习者走上工作后不了解甚至不能熟练地、规范地进行操作。

四、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之建议

针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用型高校应在该课程教学改革中实现“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教学模式。

(一)“一中心”。是指以强化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会计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为了满足市场所需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应用型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围绕这“一中心”开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既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使所学内容能够满足学习者对会计职业技能的训练学习与操作。为此,《基础会计》课程教材建设就成为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一项重要内容。

为实现培养财务管理专业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目标,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教材内容应按一定顺序合理编排包括专业导入、基本理论、会计信息化等内容。

在专业导入内容方面,结合实际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通过会计职业和岗位、专业相关背景的导入来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促使其思考专业与课程相关问题。

在基本理论上,可以采用案例导入方式,从介绍实务例子的财务报告出发,首先,引导学习者能够初步对以财务报告中报表为主的内容产生整体框架认识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其次,教学中应逐步从实务实实在在的凭证与账簿中看到操作内容和相互勾稽关系,由此过渡到会计含义、职能、对象、要素、账户及记账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相关内容,当完成上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操作后,通过介绍相应会计信息化规范和财务软件具体操作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达到边学边做,学做同步来强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二)“双轨制”。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应当建立“双轨制”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该体系包括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专业实习及企业顶岗实习等四个环节,并且这些环节构成的整个过程既要对学习者手工处理能力进行训练,又要通过财务相关软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者进行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

为了实现“双轨制”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学、做一体化”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

1.“走出去”方式。“走出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将校内教师外派到相关合作企业中进行锻炼(或挂职),通过一段时间实践操作后将考核合格的教师安排回校从事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将部分学习者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安排到相应实习单位实习,通过具体实务操作强化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引进来”方式。采用“学徒制”教学模式,将用人单位财务经理引入到课堂进行实践课程教学或担任课程指导,将实际业务展现在课堂上并指导学习者如何操作。有条件的应用型高校还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达成在校内设置企业财务工作室的形式,让学习者不出校门就能够亲身观察或参加企业财务会计业务操作实习。

(三)“三注重”。 “三注重”主要包括注重基础性、注重开放性及注重实践性。

1.注重基础性。《基础会计》课程作为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具有基础性,也为培养具有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

2.注重开放性。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要实现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学改革就必须与市场接轨,不仅要发挥校内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应和市场用人单位密切合作,以“双导师制”促进学习者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的机制建立。

3.注重实践性。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来支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应当发挥应用型高校和市场联动效应,实行诸如“校企合作”教学方式,通过到用人单位实际操作与“双导师制”指导,促进《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性运用,以实现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人才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在“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教学模式中,“双轨制”中的“基础技能实训”环节是“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同时《基础会计》课堂理论学习服务于后续“基础技能实训”环节;“三注重”中的注重基础性、注重实践性的首要环节是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因此,“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的人才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实施,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良好会计职业能力是否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从财务管理人才良好会计职业能力培养角度出发,通过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在教材、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为满足目前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对《基础会计》进行教学改革,应采取“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教学模式。J

参考文献:

1.王跃堂,赵娜,魏晓雁.美国财务业绩报告模式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2006,(5):66-72.

2.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J].会计研究,2004,(1):9-19.

3.张新民.资产负债表:从要素到战略[J].会计研究,2014,(5):19-28.

基础会计手工实训报告篇3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德国及巴伐利亚州职业教育法规选编》(一).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杭州大学德汉和信息中心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基础会计手工实训报告篇4

一、基层基础工作

1、稳定队伍充实力量。继续稳定整体工作队伍。对工作不负责的专干、小组长一律解聘,更换新人充实队伍。研究制定年度考核办法,严格落实奖惩。

2、加强培训,提高服务本领。今年将开展专干、小组长业务知识培训,继续坚持月报月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教案,严格按计划培训相关人员。

3、宣传工作,以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双文明为载体,开展宣传工作,发放各种宣传品,提高已婚育龄妇女计生政策知晓率,利用春节、

3.8、5.29、7.11、10.28、12.4等重大节日开展宣传活动,上街开展咨询、发放政策宣传单及避孕节育优生等咨询。重大活动不少于4次,培训不少于12次,活动结束向计生局反馈活动情况。

4、开展双文明村创建工作,继续以双文明村为载体宣传计生政策,扩大宣传面,全年计划创建1-2个村。

5、做好专干、小组长各种基础资料填写工作,不定期入村督导,认真填写督导工作意见书,对家庭户底册、工作手册、月信息报告单内容及时更新,记录详实、不缺项不落项,没有逻辑错误,及时保质上报。

6、政策法规工作:

(1)加强对办理一、二胎生育证、独生子女证、流动人口婚育证等相关证件办理工作,收齐各种材料存档备查。强化服务意识,对待来办事人员亲切热情,一次性告知其所应准备的材料,简化手续,落实十项便民服务措施,保证在办理过程不违反政策。

(2)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对政策外出生人员加大宣传力度,督促其缴纳社会抚养费,没有作卷的及时作卷,与局沟通,通过下发收缴通知书、法院执行等手段,使社会抚养费及时足额收齐,大力宣传奖励和处罚政策,使群众转变生育观念。

(3)做好性别比治理工作,继续落实“三级两全包保责任书制度”。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建立孕情跟踪台帐,及时掌握孕情,严肃处理“两非”案件。

基础会计手工实训报告篇5

关键词:政府会计 改革 挑战 应对

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要求建立可以看得懂、能监督的政府会计体系。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第82项改革措施),财政部已经明确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笔者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路径、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进行研究。

一、当前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及路径

政府会计是指用于确认和记录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军队、政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及财务收支活动,报告和公告政府受社会公众委托管理经济资源和社会事务的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体系。我国此次政府会计改革主要是以构建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为基础,以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为关键措施,以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并向社会公开的监督机制为保障,达到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加强政府绩效管理、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改革的路径是从简单到复杂分步推进,先在部分省开展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点,逐渐完善相关制度,然后全面推行改革,在2020年以前基本完成政府会计改革。

二、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仍有若干问题尚待解决

一是对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和文物资产等特殊资产确认和计量尚未明朗,如公共基础设施应如何确认,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目前计入单位固定资产,但根据其用途是否应确认为公共服务设施;又如事业单位储备的救灾及其他应急物资目前计入存货或固定资产,但根据其用途是否应记入政府储备物资等。二是目前基建项目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将来如何核算。三是目前全球已有126个国家宣布采用或趋同IASB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我国推进改革时是否充分考虑与此趋同,有利于国外理解我国政府债的会计核算以及政府债风险不高的实际情况。

(二)相关规章制度尚未完全适应政府会计改革的要求

一是未及时修订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绩效预算、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公开等制度,与政府会计改革的要求不相衔接。比如预算法要求公开部门预算(含预算调整)、决算及机关运行经费等情况,而国发[2014]64号文要求公开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部门财务报告,两者口径不一致,有可能会导致公众误解。又如政府财务报告缺少行政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效率和效果等绩效信息,难以直接利用其考核行政事业单位绩效。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数据质量不佳

一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政府储备物资、交通市政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等资产未纳入单位资产核算、应报废的资产未报废导致政府资产底数不清。二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大量很难清理的债权债务,如对外投资或者借款,因企业倒闭等原因长期挂账又难以核销,造成行政单位资产负债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

(四)试点阶段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可靠性待提高

目前我国只能基于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试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需要对部门决算报表按权责发生制进行大量的数据转换和数据合并,手工补充完善相关数据和资料,编制过程比较复杂,难以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五)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政府会计改革能力不足

一是近年来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单位财务部门工作量逐年增加,普遍长期加班,将来推行政府会计改革时,部分单位财务部门人手紧缺。二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难以满足政府会计改革的需要,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相关业务知识。三是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不适应政府会计改革的要求,但限于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不健全,各单位无法开发或购买新系统,改革时将会遇到瓶颈。

三、对推进政府会计改革的建议

(一)尽快建立健全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关注政府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同与发展趋势,研究解决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特殊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明确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尽快制定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完善政府会计制度,为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夯实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一是完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内部控制、政府审计和信息公开等制度,理顺其与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制度的关系。二是扎实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确保单位资产负债相关报表真实完整。三是认真分析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按其需求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开。

(三)做好行政事业单位政府会计改革能力建设工作

一是加强政府会计改革业务培训,把财会知识培训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相结合,完善培训的手段、丰富培训的内容,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二是采用公开招考或劳务派遣的方式选聘会计人员,或者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中介机构,协助各单位推进政府会计改革。三是财政部门及时更新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并指导帮助有需要的单位开发会计信息系统,借助信息系统提高政府会计改革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戴柏华.认真学习贯彻《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J].财务与会计,2016(2):9-12

[2]路军伟.政府会计改革的五大突破[J].财务与会计,2015(5):60-61

基础会计手工实训报告篇6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模块式教学理念

会计基础传统教学模式是:先学习会计基本概论、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再学习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账簿、账务处理程序、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最后再综合模拟实训。这种模式会使刚刚入学的学生感到特别难学。因此教师可以按工序要求重新整合教材,让学生从身边接触的取得、填制“发货票”或收到、填制支票业务开始,即从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开始,由浅入深,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动手填制、审核记账凭证,逐步提高学生对学习会计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兴趣;直到登记账簿,再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工作程序。学生完成上述操作后,就会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学习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这样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兴趣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按工作程序划分会计模块,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课程的安排可采用模块的方式,把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分解成一个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完成其相应的工作任务,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程序。会计工作的主要模块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模块: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学生从身边的经济业务开始,边做边学习如何填制各种原始凭证及如何审核原始凭证。如“发货票”、各种支票、收料单、领料单的填写。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原始凭证的内容和填制要求,通过观看、讨论和亲手填制原始凭证的过程,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出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要领,进一步体验原始凭证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第二模块:设置科目与账户。介绍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等式,熟悉借贷记账法的基本规则。本模块以“够用、实用”为标准,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在理解科目和账户的基础上,运用借贷记账法,学会简单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及要领。本模块的主要作用是掌握、运用借贷记账法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模块的操作服务。第三模块:填制、审核记账凭证。在第二模块的基础上,把第一模块的业务填制在本模块上,使学生熟悉记录过程。本模块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观看、亲手填制记账凭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工业企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能够编制出正确的会计分录,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本模块要通过大量练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工作踏实的处事作风,为学生成为职业会计人员奠定基础。第四模块:登记账簿。根据第三模块的结果,将经济业务进一步分类归集在账簿中,完成记账过程。本模块通过学生观看、亲手尝试不同种类的会计账簿的登记过程,由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出会计账簿的设置及登记要领,从而理解会计账簿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和重要位置。第五模块: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每个结账日,根据第四模块的账簿记录和库存实际,计算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进行财产清查,以确保账实相符。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成本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精打细算、增产高效的主人翁意识。第六模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保证第五模块账实相符的情况下,根据第四、第五模块的数据,编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与国家和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客观公正地披露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会使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害。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七模块:综合实训。在学生完成第一到第六模块的专项实训后,教师可选择一个有三四十笔经济业务的实体企业,力争以全真的实物为载体进行综合模拟实训,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的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流程和操作要领。本模块根据课时要求,也可以安排在第八模块完成后进行。第八模块: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完第一到第六模块后,已经对会计工作程序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初步掌握了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这样反过来再系统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就变得容易多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会计基本概述、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方法、会计工作组织及法规等。本模块的作用旨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实施步骤

每次授课时,教师可按以下程序进行授课过程的安排。教学目标:提出教学要完成的任务以及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想目标三个方面。实训准备:本次模块教学所需要的设备和用具等,如多媒体、课件、与会计有关的票据、表单、办公用品等。工作过程描述:工作过程,即“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取得相应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教师可通过语言或多媒体等手段对本次工作任务及流程进行描述,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次实训的流程、达到的要求等,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训。讲述相关知识:对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重点知识及技能进行讲述,阐述和表明为完成本次任务所需要关注的重点环节及解决的办法。操作演示指导:指出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的办法,并就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演示讲解。这是模块教学的核心环节,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师生双方通过互动、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巩固提高:通过练习、实训等进一步巩固本次实训,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总结归纳:归纳本次实训的流程、操作要点、重点难点知识及基本技能,总结实训心得,撰写实训报告,完成实训任务。模块教学的时候应体现任务性,加强实际操作,重在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四、考核评价方式

基础会计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最终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平时的考核以会计职业要求为标准,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的规范性、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着重考核学生会计基本技能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部分成绩占30%。期末考核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标准进行实践性操作考核,即由教师选取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账务处理,完成从规范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会计流程。这部分成绩占70%。

五、教学要求及建议

第一,在每个模块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认清本模块在会计实际工作中所处的位置、作用及相关要求,注意每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快速与会计实际工作接轨,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达到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企业日常会计工作的程序为: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时候,应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时刻体验到每个模块在这一主线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在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应体现“模块”特点,紧紧围绕本模块的功能和作用展开教学。应以实务教学为主线,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教会学生怎样做,理论知识穿插于操作之中,让理论为实践服务又指导于实践。理论知识的讲授以达到本模块“需要和够用”为标准。第三,突出互动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规律,精心编制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资料,采用大量图片、动画、录像等多媒体元素,通过“想一想,练一练”等过程,逐步演示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互动环节教师要由以“讲”为主变为以“导”为主,学生要由以被动“听”和“看”为主变为以主动“想”和“做”为主。第四,借助财会模拟实训室,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实施专项和综合技能实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一个现实中的企业,以他们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经过必要的增改,变成适合模块教学的生动案例。教学所采用的各种票据、凭证、账簿、报表等也要力求以现实会计工作中的实物为标准,进行真实性教学,以体现“真实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专项实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掌握每个专项的操作要领的同时,掌握一些会计和法规的基础知识。综合实训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会计工作的流程及技能技巧,综合运用各专项技能,熟练地完成整个会计的核算过程。

六、小结

会计工作是一种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才会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模块式教学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合理运用模块式教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基础会计手工实训报告篇7

关键词:会计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实践相结合

一、会计课是一门理论性、实务性强,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处理实际问题技能的学科。学生仅仅是通过学习教材的专业理论知识,很难全面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只有通过会计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增强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与方法。 当前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很务实,要求应聘者一经录用立即从事工作。因此,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之上要增加实训课,通过模拟、仿真的财务资料学习操作,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快速地掌握各部门生产经营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教学时为学生指派角色,演示原始凭证的制作、传递、记录等,不但能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学习的兴趣,体会会计记账的精妙之处,还能强化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关系的认识。传统的考试模式是两张试卷,学生为考试去死记硬背,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且考试的试题对那些实践性、主观性较强的内容往往回避了,而恰恰这些回避的内容才是实际当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太适用于检查会计课的学习效果,而应把会计实践作为考核学生会计学习成绩的一种手段。

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企业的具体会计工作,教师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个学期先利用一周的时间讲解企业认知,吸引学生对会计的兴趣,引导学生轻松步入会计之门,变开头难为开头易。从第二周开始进行实务训练,模拟公司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激发他们学习会计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在这些基础之上,逐步引入一些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如会计科目、会计账户等,最后引出会计恒等式。把比较抽象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方法、基本假设等挪到后面,使学生学得不枯燥。第二个学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训练习,每周开设两节理论课,讲解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理论知识。四节实训课,是在理论讲解之上穿插完成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结账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最后,再做系统练习。

总之:通过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从而达到了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月琴 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1)。

基础会计手工实训报告篇8

关键词:植物细胞工程 基础实验 自主设计实验 创新意识 实验能力

一、引言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是 20世纪科技史上令人瞩目的重点领域,是21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 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适应21世纪经济和科技激烈竞争的形势以及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从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植物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3年开始为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开设植物细胞工程课程。植物细胞工程是在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融合技术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实验性、实践性、综合性十分强的新兴学科,是近年来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是应用现代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物遗传特性,以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有关理论与技术学科。学生对植物细胞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动手能力的获得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与实验教学关系密切。由于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方法的先进与否是直接影响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笔者通过不断探索,根据植物细胞工程课程特点就如何提高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质量,对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设计思想与特色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程总学时是32学时,是理论课教学学时的三分之二,在本课程教学中占很大比例。植物细胞工程是以实验技术为基础的学科,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本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部分和设计性实验部分(独立完成试验设计与具体实施部分),通过基础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培养基配制、无菌操作和控制培养条件等技术环节上受到良好训练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研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设计性试验题目内任选一题,独立完成试验设计和整个试验操作过程,并完成试验总结报告,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升华,是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1.注重“三基”训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照方抓药”的模式,完成实验教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多数情况下,学生只完成实验的一部分,而其它部分则由指导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生的基本技能未能得到很好训练。因此,我们在植物细胞工程基础实验部分重视实验整个过程,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植物材料离体培养的无菌操作技术、不同组织和器官离体诱导培养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植物茎尖离体培养技术,以及农杆菌介导的烟草转化技术,要求学生完成药品的准备、培养基的制备以及无菌操作等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明白实验的原理和完成实验的关键点,做到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讨论、自己总结,加强学生“三基”培养。此外,实验课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做好预备实验,明确每个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对实验的基本技术、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要重点讲解,对关键技术环节和操作要进行示范,使学生做到操作规范,总之,只有真正做到上述教学要求,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力的目的。

2.加强自主设计综合型实验教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实验教学是生命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教学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传统教学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教学经费、实验设备以及实验系列教师力量的不足等原因,在实验教学中采取封闭式教学,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实验指导书给定的实验方法,并在实验老师示范和辅导下完成全部实验内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实验只是走过场,十分乏味,使他们原有的钻研精神受到压抑或甚至消失以及潜在的创新意识未能得以发挥,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我们在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程内容安排和设计上以设计性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实验教学精华基础上,努力创新,使植物细胞工程设计性实验教学成为一种现代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之一。

植物细胞工程设计性实验教学学时为14学时,占实验总学时的43.75%。该部分内容创新性强,具体要求、内容安排和采取的措施如下:

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在下面3个试验设计题目中任选一题,每一研究题目的研究对象学生自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试验设计和整个试验操作过程,并完成试验总结报告。试验设计题目如下:

(1)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2)植物体细胞胚诱导与人工种子研制;

(3)植物遗传转化与转基因植株再生。

试验设计内容要求:

(1)综述国内外与本研究领域有关的研究动态,包括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进行本试验设计的方法及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试验研究内容:要求对要研究的内容提出理论依据。

(3)试验研究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首先,对试验研究内容提出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并对每一实施方案提出理论依据;其次,技术路线要求用框图表示。

(4)根据试验设计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完成试验总结报告。

学生试验设计的方案完成后,指导教师对方案进行科学性和可行性评估,并写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部操作,最后完成试验总结报告。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综合型试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严格要求实验报告的书写

在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原始记录,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论文的各式写出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结果和讨论。注重实验讨论部分,因为讨论部分是实验报告的核心,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找出实验结果可能存在的原因,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认识,为今后学生书写科研论文奠定基础。

三、实验效果

基础实验教学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植物细胞工程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而且帮助学生建立了无菌操作观念,对于刚接触植物细胞工程实验的初学者而言,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和在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基础上,自己设计一个综合性大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实验内容逐步加深,实验技能的训练逐步加强。因此,“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符合21世纪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在自主设计综合性试验过程中,从试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的准备,从试验条件的摸索到每个试验环节的完成,需要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在完成“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试验时, 除应用一系列的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技术外,在培养基筛选时,学生还应用了正交实验设计等生物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对小麦幼穗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在进行试验方案设计到完成类似研究性小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时,需要利用网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所得的实验数据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处理。因此,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性试验,既锻炼了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查阅文献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同时也明显提高了学生试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学生在在完成自主设计综合性试验内容时,学生不像在完成传统实验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而是处于积极主动地位,自己动手、动脑准备试验,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与交流。由于在试验完成过程中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经常去图书馆或应用网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再和老师进行交流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试验, 反复调整试验方案, 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直至获得成功。因此,学生自主设计性试验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思维的时间与空间,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和指导时,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互动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局面。

四、结束语

植物细胞工程是四川省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植物细胞工程课程组始终围绕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地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植物细胞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与探索,提出了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模式,经过4年的实践应用,证明“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的教学模式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廖朝晖,郭克婷.应用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1):169-173.

[2]王金发,戚康标,何炎明,张兆梁,冯冬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及实践效果.高等理科教育,2003,(6):51-54.

[3]高敬群.提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27-128.

[4]高凌峰,许闽广.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66-368.

[5]李炳学,王磊,张宁,孙军德.采用关键点控制和反馈调节,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质量.微生物学通报, 2005,32(4):156-159.

[6]孙智杰,范蕾,曲运波,杨新芳,唐力.基础――综合设计型微生物学实验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09-111.

[7]王永飞,马三梅.提高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些体会.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97-100.

上一篇:会计综合手工实训报告范文 下一篇:会计实务手工实训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