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5 11:37:08

基础心理学知识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第1篇

一、创造的动力源于人的需要

著名的马斯洛需要理论,有五层次说和七层次说,让我们来看一下七层次说:A:成长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B:基本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弗洛姆的需要理论:从人与自然、他人的关系中探讨人的需要,认为人的基本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五种社会需要:(1)关联的需要,即希望与世界、他人建立联系;(2)超越的需要,即不甘心被动的活着,希望去生产与创造;(3)寻根的需要,即希望生活在母亲、自然、大地、家庭、民族、国家的怀抱中,获得安全感的需要;(4)认同的需要,即寻找在社会中的独特个性或自尊,以回答“我是谁”这一问题的需要;(5)定向的需要,即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从而赋予生命一种意义的需要[1]。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的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与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从心理学的角度谈,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所以要了解人类行为的动力必需以了解需要入手。”[1]

从上述关于需要的理论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正是出于需要,人们才获得行为的动力。

知识产权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恰恰可以同时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从而为创造者提供不竭的动力。但如同其他许多社会活动一样,知识产权活动满足人的需要,往往通过一个中介——财富,因为部分人的需要,如生理需要,知识产权活动本身是无法满足的。而知识产权活动与财富一起,则可以满足人的大部分需求,如,知识产权活动可以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而通过财富的获取,则可以换取面包以满足生理需要。但财富与知识产权活动本身不是孪生子,知识产权活动并不必然伴随着财富。而是以知识产权活动为途径,获取到财富,这是怎样的一个途径呢?在比尔·盖茨的传奇人生中,我们可以得知答案,在现代社会中,这个途径体现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因此,创造的动力源自于人的需要,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为创造者获得财富提供法律保护,满足了创造者的需求,从而为创造者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社会性制约着个人的需要

“需要有社会性。社会的生产水平,政治制度,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民主的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都制约着个人的需要。”[2]

从前述关于需要的理论中不难发现,需要说同时证明了另外一个命题,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个人离不开社会。所谓的“成长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弗洛姆的五种社会需要,脱离了社会,需要本身就不复存在,也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动力,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知识产权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不是纯粹的个人活动,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个人活动,因为摘取果子的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人的知识总是从社会中获取,正如“狼孩”“羊孩”脱离了社会便失去了应有的辨识能力和行为能力一样。

个人是社会的单元,个人需要与整个社会的需要应协调统一,不相背离,才能和谐、共赢发展,这在心理学上也有论述。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即使合理的需要也未必能完全满足,这就可能引发人际间的矛盾与冲突。”[3]

并且,也没有必要超越条件满足权利人的需要。从七层次需要说来看,满足生理需要和基本需要所需要的财富,与巨额财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若追求明显超出满足“需要”的财富,那财富满足的已不再是人的需要而是“贪欲”了,所谓欲壑难平,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应是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人的贪欲。

三、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与统一

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二者在相互满足的过程中获得良性的互动与统一。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的创造性活动满足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权利人不断从中获取动力。劳动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基础,个人源于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产生劳动的冲动,而社会对劳动的成果——智力成果予以承认并予以保护。根据心理学原理,低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则高层次需要弱化,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应对创造者的需求予以充分满足,创造者才能获得澎湃的创造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通过劳动创造智力成果并提供给公社会,这是个人满足社会的过程;同时,社会对个人智力成果的也予以承认与保护,这是社会满足个人需要的过程。个人满足社会需要是获得社会承认与保护的前提,而社会满足个人需要,则是个人继续创造智力成果的心理动因。

总而言之,社会需要个人的知识创新,并满足创新个人的需要,但限于社会的历史性,这种满足受到社会客观条件的限制。

四、对需求的满足应纳入法制的轨道

还有一个问题,为满足创造者的需求,为什么不采取个人自由的方式呢?为什么要纳入法制的轨道呢?

在各种需要中,有一种需要极为重要——秩序,在前述传统的需求理论中,似乎没有它的名字,但是,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来说却必不可少。人们厌恶战争,因为战争给人们带来无序、混乱,增大了人们行为的不可预见性,人们追求安居乐业,而所谓的安居乐业,换句话说,就是社会生活具有良好的秩序,人们的喜好基于同样的理由。而弗洛伊德则揭示了人们这种对秩序的需求的心理动因,即人对有序生活的先见取向,是出于人类神经系统在节省能量与减少精神紧张方面的需要。如果处理一个问题的某种方法产生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那么人们就有可能不作任何思考便在日后效仿这一方法。如果人们对组织活动的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不停地重新考虑、不断地,那么就显然会把一种过于沉重的负担(从长远观点来看是一种无法忍受的重负)强压在人的身上[4]。显然,社会秩序属于人的需要。

如前文所述,知识产权活动具有社会性,无论是发明创造的使用,还是商标的使用,脱离了社会,就失去了意义,如果采取个人自由的方式,每当遇到新的知识产权转移或使用问题,就要求当事人就具体事宜协商并达成一致,这显然是一种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满足不了人们对秩序的需求。而法律则为人们重复先前经验、“效仿”先前的行为方式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当人们违反这种准则时,还能提供国家强制力以恢复这种准则,良好的满足了人们对秩序的需求。

当然,作为满足人们对秩序的需求的法律应当是一部良好的法律。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权利人的创造积极性受到保护,而一个坏的制度,则可以使已有的智慧之光泯灭。一个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是从满足人的需求开始,使权利人拥有充沛的动力去从事创造性活动,权利人的创造性活动是正当的,是法律所保护的,在这种制度性保护下,创造性活动使权利人满足了求知的需求,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因而被他人、社会尊重,同时,通过创造性活动,权利人取得了财富,换取面包以满足生理需要。相反,一个坏的制度,也是从破坏人的需求之满足开始,使权利人丧失创造的动力。

因此,无论是对创造者的需求的满足,还是对使用者需求的满足,都要纳入法制的轨道,并形成良法之治,以满足人们对秩序的需求。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心理学基础知识 《方剂学》课程 应用

一、意义和作用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表达共性的心理过程三个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以及表现个性的人格两个部分: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构建一一进行分析,帮助教师有效进行方剂学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增强记忆,研究出最适宜的方式方法。《方剂学》课程是研究法治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之一,在整个中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熟记一定数量的方剂是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之一,所以认知过程中的记忆是辅助方剂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中之重。同时它也是方剂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中医专业学生用好方剂的前提。

古往今来,牢记方剂的组成配伍为医家所重视,例如《汤头歌诀》,等等,对中医方剂的传承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歌诀受诗歌韵律等规则的限制,显得语言雷同、内容呆板乏味,没有趣味性。学生通常需要反反复复背诵很多次才能记牢。而中医药高等院校课程日益增多,方剂课时逐年减少,要求学生们在短短半学年中掌握熟记大量方剂组成实属不易。

针对学生提出的“课上一听就懂,课后一放就忘”,“上方剂课轻松,过方剂考试难”等现实问题,方剂学精品课程课题组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历经三年时间,结合心理学基础知识尤其是记忆培养的知识,摸索出一整套融合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等内容的培养方法,并逐渐在教学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准确牢记大量方剂,既消除了学生记方的痛苦,又增强了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出了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二、分析与应用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它包括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等。认识、情绪、意志这三个心理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在一起的。情绪、意志随着认识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认识活动也受情绪和意志的影响。例如一个人情绪愉快、意志坚强时,感觉灵敏,记忆力强,思维活跃。

1.感知觉

感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所有知识的源泉。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课题组的教师们组织同学将200多味药全部抓齐,授课的同时给予展示,给同学们很好的感官体会,认识到这些药物相关的个别属性,它们的形状、大小、气味、颜色,等等,再经过信息加工就可以得出对于这些药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从而认识并且牢牢记住这些药物。

2.记忆

(1)因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利用课堂抽问,或者课后的抽背等形式。最好在晚上进行方剂的识记,第二天早晨的时候复习,这样的识记效果最好。其次,将方剂识记内容分组归类,界定在7加或减2范围内,减少记忆的“组块”,这样就较容易记住。

(2)理解是记忆的基础,理解越深记得越牢。例如同为脾胃虚寒证的证型,泄泻、呕吐脾胃虚寒证的代表方剂选用理中汤,而胃痛脾胃虚寒型的代表方却选用黄芪建中汤。若死记硬背,学生就必然感到内容繁多,即使当时记住很快也会忘记。

(3)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来帮助记忆。根据方剂组成药物、功效、主治的字音、字意、字形等编撰成幽默诙谐、工整对仗、寓意风趣的顺口溜或短语。例如小柴胡汤,由半夏、生姜、柴胡、大枣、黄芩、人参、甘草组成,可编为:夏姜胡枣芩人草,趣编为:下江湖找情人草,寓意为:情人草为一美丽爱情之草,为了它哪怕下江湖也在所不惜。

3.思维

读写看听结合,并同时用脑思考,即对不同的方剂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抽象概括等,尤其对同一大类方剂,或不同类但组成相似、功效、主治却不同的方剂,或组成、功效不同而用以治疗同一类疾病的方剂,加以分析、比较、概括等。例如五苓散和猪苓汤、麻黄汤与桂枝汤、桑菊饮与银翘散,等等。在方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运用思维的方法组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想象

有人比喻“联想、想象是挂资料的钩子,方便放置和提取”,方剂学中尽量利用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想象形成联想帮助记忆。

5.情绪情感与意志

首先,情绪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伴随着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等)而产生,并影响着认识活动的进行。情绪情感具有动力作用,它能驱使个体进行某种活动,也能阻止或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而恐惧厌恶的情绪则会使人远离一些活动。所以方剂学教师要很好地把握这一点,在教学要求中做到以表扬鼓励为主,并且按照个体的差异分层次要求,正面引导学生,千万不能让他们产生负面的情绪。

其次,努力培养学生高级情感中的理智感,理智感在人的认识和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学习活动、科学发明等都与理智感分不开。授课教师们的态度对学生的理智感有重要作用,教师的爱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变得聪明活泼。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有反感或抵触情绪,则会变得消极笨拙。

最后,学生方剂学的成绩、背方数量,不仅与他们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有关,更与他们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有关,这就是意志。所以意志是一种力量,没有这种力量任何人都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对大专医学生的教育中,教师要努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同困难作斗争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正视各种困难,勇往直前,成为意志坚强的人。

(二)人格特征

1.能力

人的能力可大体归纳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其中认识能力是个体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很显然在方剂课的学习中,对认识能力的要求尤其显著,而教育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方剂课教师的传授和指导,对中医学生学习方剂和积累知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气质与性格

首先,任何气质都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不决定一个人性格发展的方向,也不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和成就水平。所以方剂课教师应该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气质类型,一方面根据每个学生的气质特点,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来掌握方剂学相关知识。一方面要利用气质可塑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克服不同气质类型中的消极因素。例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提高学习方剂课的自信心;帮助多血质的学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帮助粘液质的学生提高反应速度;帮助胆汁质的学生克服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的现象,等等。

其次,教师要明白性格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无论从性格品质影响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还是对卓越人物传记分析都一致表明,许多优良的性格特征,例如勤奋、谦虚、自信、坚毅等,能够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学校作为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所以一方面教师的品行、性格等作为榜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方剂课的教育目的,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在全方位教育的同时塑造每位中医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

(三)人格倾向性

1.需要与动机

需要和目标刺激是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想要学好方剂课的需要是每个中医药专业同学都具备的,没有人说不愿意学好这门课程,那么目标刺激就必须由教师正确引导和明确提出来。这样学生才会有背方剂的动力,才会主动学习和记住它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将目标定得越明确越具体。

2.培养兴趣

浓厚的兴趣可以促进记忆的保持。常言说:“爱之越深,才会记之越牢。”要强化记忆效果,首先要树立专业理想,培养专业兴趣。所以教师在第一堂课时就对学生的专业思想进行教育和灌输,在平时的授课中也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式渗透。

开展方剂课的趣味比赛活动,以班级分组并且给予适当奖励的方式,例如“方名炸药”、限时抢答等,这样可以通过外在兴趣和物质兴趣,激发学生的背方欲望。

三、效果

将这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增强记忆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方剂教学与活动中,对象为我校大专中医专业,3年来,与之前同专业组学生相比,将常用的218首方剂的方名打印出来,让学生在3小时内完成其组成内容,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教学的实验组学生人均掌握方剂组成150首左右,对照组人均掌握方剂组成30首,两组比较记忆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明显前者高出于后者。

四、结语

在方剂学的教学过程与活动中,广泛应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不仅能深挖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方剂的积极性,解决现代中医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大量医方的困难,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从而打造出完美的方剂课精品课程。当然,这种将一整套心理学基础知识运用于方剂课教学的方法并非十全十美,其中可能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全体方剂课精品课程小组的教师们仍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张玉娟.方剂学记忆教学法浅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8,(4):117-118.

[2]周叔平.方剂学习记忆方法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6,(11):2126-2127.

[3]秦竹,胥筱云,李铭,李光,杨卫东.自编“方剂趣味巧记法”对中医学生方剂组成记忆的影响[J].西北医学教育,2003,(3):242-243.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 教师 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始终需要由教师来完成,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快慢。在当前形势下,医学心理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临床经验是推动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一、教师是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基础

医学心理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发展将直接依赖于执教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因此,在研究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之前,就有必要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师进行分析。

1、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

医学心里学需要教师具备医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但目前各高校的医学心理学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同时具有医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少之甚少,更多的是以“混合型”的教师居多。因此,要保证医学心理学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笔者认为,作为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同时,需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至少是在给学生上课前需要对心理学的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哪怕是不专业,也好做好引导。在高校,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医学心理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以此来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2、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基础,也是心理学的分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其实践性决定了医学心理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应该说,临床经验(如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是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保障,只有医学心理学教师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来丰富和实践理论,最终应用于教学,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行性。笔者认为,在高效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高校应积极和相关医疗单位进行合作,通过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作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师本人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审视自我,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来保证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优化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

医学心理学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要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来完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兴趣

医学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学了做什么,怎么学?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绪论课中让学生了解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绪论课不涉及专业知识,不重要,其实是犯了认知上的错误。上好绪论课,不但能让学生明白医学心理学的本质,掌握好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基础保障。教学中,教师应将医学心理学的作用、地位、基本内容、课程框架等基础知识告知于学生,通过丰富的临实来演示和证明医学心理学的作用,让学生喜欢并乐于去自主的学习医学心理学。

2、讲好基本理论,保证教学有效

医学心理学既然作为新兴学科,其基本理论就是重点,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行为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来学习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基础。

3、过程形象化,促进学生接受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中涉及的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相关的演示,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形象的比喻来阐释相关的概念,让学生学得透、抓得牢。

4、用对比讲解,分清心理现象

心理想象有正常心理现象和异常心理现象之分,医学心理学虽然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无外乎心理现象这一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来了解心理现象,如在进行正常心理现象的分析过程中,引入异常心理现象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区别。有如在对疾病的发展、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研究中,正常心理因素的作用和规律是如何的?相反,如果这些心理因素发生了变化,疾病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此对比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系统认识和学习。

5、理论实际结合,提高应用性

医学心理学作为实践性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进行学习。如在心理测量的教学中,由于很多量表都涉及多个概念,要学生单纯的去记忆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量表的过程来认识和掌握量表的基本特点。如学习“抑郁状态量表”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分数的计算、常模的选定和报告的填写过程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最终达到理解和应用的效果。此外,医学心理学中也设计很多较为混淆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来证明理论的讨论过程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作为新兴的医学心理学,目前教学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也就简单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做了简单分析,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丰富和总结,以期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炜、张红梅、陈佐明:多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35期。

[2]郑祖宪:医学院校如何为临床教学“补钙”[N],中国教育报,2010年。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第4篇

博仁考研辅导老师根据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结合心理学考试大纲,以及历年真题命题特点,向广大考生推荐以下心理学考研教材:

一、心理学导论: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章节基本上都能与考试大纲相吻合,是主要参考书;

(2)《社会心理学》章志光 人民教育出版社,介绍社会心理学,包括大纲所有的知识点。

二、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第二版) 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教育心理学:

(1)《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实验心理学:

(1)《实验心理学》 杨治良 浙江教育出版社;

(2)《实验心理学》 张学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根据最新心理学考研考试大纲编写。

五、心理统计学: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张厚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心理测量学:

《心理与教育测量》 戴海琦 暨南大学出版社;

这些教材和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大纲吻合度高,基本上包括了心理学考研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和考试范围,这是一套最权威的心理学考研参考书。

“考研成功系于专业课”,这句话道出了专业课在考研中的重要地位,其一,是因为专业课总分300分,占考研总分数的60%,专业课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考研的成败;其二,专业课也是提高分数,拉开档次,在复试中占得先机,获得奖学金或者公费名额的关键。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视专业课的复习。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系统理论 应用心理学 课程建设 创新与实践

[作者简介]武海英(1968- ),女,河北张北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张家口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思路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JY01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40-02

课程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心与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学校课程是复杂的系统,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我国现阶段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需要。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尚未形成完整、规范的课程体系。

系统理论是从整体出发去研究事物的一种理论。在系统理论视角下,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作为大学或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既有自己的边界,又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是一个外部环境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建设与发展要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何形成应用心理学专业完整、规范的课程体系,满足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要做好课程建设的目标指引、模式创新、教法适配与实践支持四方面的系统工作。

一、以社会需要为基点,确立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作为一个系统要与环境系统发生相互作用,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大环境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质量和规格等的要求是确立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点。从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来看,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要求应该是宽口径的,要求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要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实用性;要求在严格实施专业培养外,向学生提供多项辅修课教学、职业资格培训、职业证书培训,促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用心理学专业应以培养“复合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复合”主要指三个方面的复合:知识的复合、思维的复合和能力的复合。通过这些复合可以达到对心理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超越,用全新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从而以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运用为特色,为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在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及市场营销等各行各业有所作为。

二、以综合院校多领域学科资源优势为依托,程序性课程与策略性课程相结合,实现学生知识复合目标

课程本身作为一个系统除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外,还受到大学内部学科资源以及课程学习者对于课程的不同需要的影响和制约。充分考察大学内部学科资源与课程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对课程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可以形成程序性课程与策略性课程相结合的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新模式。

(一)以程序性课程为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征

所谓程序性课程,是指高校有关部门根据当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惯例或学科资源优势,在结构形式与操作程序上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课程序列。可以将目前大多数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程序性课程概括为“一体两翼”课程模式。“一体”是指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为基奠的公共及专业基础课程系列,集中体现课程的基础性与综合性;“两翼”是指与两个主要应用领域交叉形成的专业方向课程系列,集中体现心理学在医学与管理领域的应用性与渗透性。

1.“一体”化的基础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基础课程体系表现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个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信息技术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占总学时28%左右。这些课程决定培养人才的社会价值定向与社会适应性,决定个体具有怎样的自然人文素质基础和思想政治理论修养,解决培养人才为谁服务的问题,是人才素质中对其他素质起着决定性影响的方面。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中外心理学史等课程,占总学时28%左右。这些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怎样的专业理论与方法基础,是从事心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必备的基础。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课程改革 公共心理学

公共心理学的课程重点是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加以应用,树立自觉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技能和专业品质。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学教学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教材缺乏更新、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病,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从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确立公共心理学的专业地位,使教育改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教育关注的重点是教育的学术性和师范性,其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教育能力的发展,是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公共心理学教育课程集中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综合大学的主要标志,通过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其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是高师教育改革的最佳切入点。自我国2002年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证的招教考试后,教师的聘用工作开始步入正轨,其中教育心理学内容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师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的资格证考试和招教考试,才能开始从事教师工作,因此高师院校开展公共心理学的必需课程既满足了学生对心理学学习的需要,又是学生成为合格教师的重要前提。纵观我国师范教育的心理学教材大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纲要为主,重点在于提供给高师学生扎实、系统的心理学概念和基础理论,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没有和学生未来的工作活动紧密联系,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没有指导意义,因此,改革普通心理学为框架体系的公共心理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

心理学教材内容偏于理论化,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许多学生在接触这门课程之前对这门功课充满期待,认为心理学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联系紧密,学起来一定轻松、有趣,实际学习中才发现,心理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单调,缺少实用性,学起来比较枯燥,传统的心理学教学内容定位与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简化了普通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对个体现象的思维规律进行了常识性的介绍,忽视了相应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认为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不理解学习心理学对自己今后工作的意义。

2.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滞后。

我国师范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学长期受教学理念的束缚,以及教学资源的限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没有突破,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往往是说教、书本的原样展示,教学手段凝固和僵化。心理学教师高高在上,占据三尺讲台,面对底下数十甚至一二百学生的合并课堂,进行灌输式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倾听,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需要往往被教师疏忽,难以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和关注,形成有效反馈,这种陈旧落伍的教学方式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大障碍。

3.学习评定方式单一。

学习评定是高校教学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应用情况进行测量和评定,系统地组成学生的学生情况信息,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当前的心理学教学中教师依旧将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和效果的唯一法宝,过多地纠缠在心理学名词的概念理解上,缺少实践性的问题处理,将人类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变成呆板的专业术语和背诵资料,产生出一大群不假思索、死记硬背、应付过关的学生群体,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对心理学知识产生更多的疏离感,学习兴趣逐渐消失,久而久之就敬而远之。

三、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措施

1.修正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

调查证明,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方面的综合发展决定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教育核心,明确制定出合理的课程实现目标。首先,应通过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和了解青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了解他们的心理发育成长的过程,加强事业基础技能的学习,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扎实基础;其次,应从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奠定学生今后工作的坚实心理基础,着力培养师范学生作为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突出教育目标的师范性、适用性和当代性,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知识素养的和谐、健康发展。

2.优化课程结构,创新课程体系。

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公共心理学教学不可能解决所有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因此,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课程体系应缩小教育内容的范畴和外延,精练教学重点。如心理的生理基础这部分课程,内容相对晦涩难懂,与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联系不多,难以体现出公共心理学的真正作用和价值,应科学合理地重新构建适于高师院校中小学、幼儿教师专业的心理学教学课程,从适用、发展的角度规划教学结构,帮助学生掌握心理科学的基本常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技能和心理规律的探索,提高综合素养和工作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发展,充分体现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意义。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结构构建不应拘泥于某种形式体系,而应将所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精练的选择和提取,经整合后形成三大板块: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②青少年心理成长特点;③心理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这三大板块内容应包括、心理实验和测试、教育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学习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测量和评价等内容,结合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和典型的心理学案例,与课程教学的实践目标相匹配,对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修正并加以完善,让学生乐学、易学、爱学,学以致用,教师教有所获。

3.优化教学手段。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的课程改革应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和课程载体,改变以往单调、空洞、枯燥、脱离实践等现象,实现现代化的、生活化的、多元性质的教学改革,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教学材料,实现心理学科目的案例化、情境化、超文本化和网络化,熟练应用各种视频、图像、影视资料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充分启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将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心理学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

4.完善课程实施方式。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实施应注重情境化教学和问题型教学的设置,将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特定的教育背景、教学问题联系起来,借助各种形式的案例作为教学载体,承载相应的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学生通过深入解读和分析各种心理学教学案例、深刻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在特定环境和背景下应用的基本条件,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学生的当前学习和将来的发展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在课程实施中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开放性和针对性,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凸显心理学教学的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有效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将一些经典实验搬到教学课堂,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室操作、心理问卷、投射实验等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我探究,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心理学教学离不开基础性实验,是典型的实证学科,实验教学在心理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等师范院校应加强心理实验教学阵地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小组讨论、专题讲座、话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增强教学成果的有效性。同时,也可深入挖掘“微格教学”,将教研成果应用到心理学的课堂实践中,选取教学内容中的典型部分,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并分组轮流开展这一活动,使学生在各环节的实施、开展环节中体会到对心理知识的细化理解,同时使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

5.改换传统课程评价模式。

高校教师应研习国内外教学评价的最新成果,修正传统的公共心理学教学评价模式,形成新型的双重评价模式,即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被称作过程性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从而调节活动自身,促使目标顺利实现;总结性评价是结果评价,需要针对教育过程的结果做出评断,是全过程的检验,包括学生课上、课下的表现,问题的讨论、资料的查询、小组的协助学习、社会调查和实践等。教师将评价结果按一定比例综合,形成相对客观的综合评价系统,消除一次性考试结果带来的影响,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补漏拾遗,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教学辅导和学习帮助。双重评价模式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和思维发展,将传统教学的终结性评价和现代教学的表现性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出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教育师资队伍,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应顺应时展,理论联系实际,规范师范教育目标,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突出高师教育的时代性、师范性和应用性,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输出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婧.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刍议[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04:81-84.

[2]金荣.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1:193-194.

[3]姚曙光.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01:92-93.

[4]姜淑梅.关于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构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105-107.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第7篇

1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现代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不同院校根据各自的特色,在培养方式和目标上也各有不同。为系统了解不同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的培养目标,以下列举5所医学院校(含中医和西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1)福建医科大学:培养具备应用心理学基础知识、医学知识和心理评估、诊断能力,能在医疗、教育、司法等行业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与诊断等工作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2)天津医科大学:培养具备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医疗、司法等部门从事医疗、教学、管理、技术等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3)安徽医科大学:培养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进行心理学实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和将心理学理论、技术应用于相关领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心理专门人才。

(4)江西中医药大学:培养熟练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同时具备心理学和医学相关知识的医学心理学特色人才。

(5)湖南中医药大学: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受过系统的心理学和医学方面的训练,能较好地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后能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卫生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管理与培训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医学与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学制一般为4年。在4年时间内,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习医学课程又要学习心理学课程,由于学生精力有限,导致学生对医学知识掌握不全面,对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也不扎实。医学和心理学是两个完整、成熟的专业体系,在4年时间里系统学习两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医学院校现行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选取医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心理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平行开课。这种课程设置模式破坏了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及心理学系统教学的完整性,导致医学院校心理学毕业生既不能像五年制医学毕业生那样拥有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也不能像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心理学毕业生那样拥有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浅尝辄止式的教育模式最终导致学生能力不足、就业困难[2]。

2.2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实践问题

应用心理学专业最初只在师范类院校开设,受到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应用心理学专业与教育学专业的教学模式相似,在专业培养方面只考虑了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而对心理学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方面缺乏系统性培训[3]。在教学模式上,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属于素质教育专业,非职业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研究型人才[4]。而目前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面窄、数量有限且对其学历层次要求高。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压力剧增,社会急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然而高校这种教学科研型定位的培养思路显然不符合社会对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导致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建设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3.1确定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专业培养模式应有独特的发展空间。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与师范类、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不同,应突出医学特色和优势,为卫生事业服务。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占居重要地位。然而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医疗工作人员大多认同心理因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目前的临床却很少实施现代医学模式的治疗方式,还是沿用传统的生物医疗模式。在这两者之间,正是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发展空间[5],他们既有生物医学知识,又具备心理学理论,能够熟练地在现代医学诊治模式下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因此,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应以现代医学模式为基础,系统培养现代心理学人才,将心理学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发挥作用。

(2)人才培养要解决应用性不足、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了医学知识,但不能考执业医师资格证,不能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学了心理学专业知识,又达不到师范类学生心理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学生对自身发展出现了迷茫,甚至削弱了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最后出现的问题是培养的学生对双学科知识掌握都不专业或者偏向某一科,无法体现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当前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要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就会给专业发展及学生的职业前景带来隐患。

3.2构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院校要办好应用心理学专业,就必须充分发掘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为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课程设置上,核心思想是要突出医学院校在医学类和生物学类课程方面的优势。由于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这种学科性质也应渗透在课程设置上。如在通识性课程中,可利用自身优势开设医学类、生物学类课程。此外,医学院校还应结合自身师资特点,开设医学心理学等一些有别于传统心理学系开设的课程,而不能仅限于简单照搬师范院校开设的相关课程。

(2)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采取博尔德培养模式,它是目前西方比较成熟的心理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博尔德培养模式把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界定为科学家及实践者,即心理学工作者既要学会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又要能从事心理学实践工作。按照这种模式,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其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根据社会对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在博尔德模式的基础上,坚持传统的双基教育,即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3)在办学模式上,应充分发掘和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实现专业资源的优化整合。为此可采取以下方式:针对与医学联系紧密的专业采取合作办学模式。许多国内心理学家认为,要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除了具备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外,还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因此,有临床心理学家建议,心理咨询这一领域最好采用3+2培养模式,即3年医学院校基础知识学习加2年心理学科的训练与实践。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第8篇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从事残疾人研究、康复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化,特殊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不能很好适应特校一线教师工作的客观现实,各高校不断调整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特教学科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心理学课程课程设置首当其冲,根据以往资料显示,很多师范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单独设置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而且在心理学等其他专业的课程计划中也设置有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1]综观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其课程建设基本上有三种取向:一种是以学生的障碍类型为导向,开始介绍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系列课程;[2]另一种是追求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完整, 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哲学等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论,课程设置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康复学、心理学、医学等课程的建设比较薄弱。如心理学相关课程只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专业课,忽视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学习。第三种是以心理学相关课程为主导,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重庆师范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除此之外,在职教师也普遍认为心理学对于教学很重要,比如学者甘昭良将特教学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分为六类,即:普通教育理论知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教师基本技能、弱智儿童教育基础知识、聋童教育基础知识、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在对“普通理论知识”的态度上,儿童发展心理学被大多数被试(76%)认为是重要的,而分别有一半以上被试认为普通教育学(57%)和普通心理学(53%)重要。[3]

H师范大学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将特教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定为“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特殊教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特殊学校、特殊教育科研机构、残障人士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结合文献资料,对 2013级、2014级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学生视角深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问题,以供全国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参考。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编制《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本科生对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和专家评审,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的效度。2015年,向特殊教育专业2013、2014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各32份(如表1);原始数据以统一格式录入,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问卷法的基础上,笔者还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访谈对象为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2013级7名,2014级7名,2015级7名,以口头访谈方式完成。

三 结果与分析

1 心理学课程看法数据与分析

从调查数据看(表2),总体上,在校本科生对专业课程总体设置满意度处于 “重要”的最多 (占89.5%), 其次为“一般”(占9.3%),1.0%认为心理学课程不重要;2013级在校生认为“重要”的最多(占 93.7%),只有两人个人认为“一般”,无人认为“不重要”。

通过数据可以得知,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意识到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很重要。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访谈以及文献法来分析这些因素,得出以下原因:大一在校生对心理学课程了解不是很深,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就是学好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多地涉及心理学。与之相比的是大二、大三普遍认为心理学课程开设很有必要,这是因为由于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的加深,以及去特校实习,让他们意识到了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心理学课程开设方式数据与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总体上56.2%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类知识杂糅在教育学类课程比较好,43.7%的学生认为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比较好(表3所述示),其中2013级在校生16人认为心理学单独开设比较好,16人认为心理学渗透在特殊教育课程中比较好,与之相比的是,2015级在校生只有11人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比较好,大三学生在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学生。

通过访谈分析原因如下:由于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都是文科出身,学习普通心理学之类的课程比较吃力,而教育学容易接受,因此倾向于渗透性课程的学习,比如某学生认为《特殊教育导论》中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和教育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消化吸收。而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有助于对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而渗透性课程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比较零散。

3 心理学课程需求数据与分析

通过表4数据可以得知,学生喜欢或者想要接触一下心理学类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类课程,2013级、2014级在校生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都比较感兴趣,而2015级在校生相对来说只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儿童发展心理学比较感兴趣。

笔者在访谈时发现原因如下:由于大一、大二开设课程较多,大三开设课程较少,所以大一、大二对心理学课程的需求程度没有大三高。而大三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的原因希望能够开设一些诸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课程,另外一部分在校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特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特殊幼儿,因此希望多开设心理学课程。而大一、大二在校生由于课程比较多,学习和考试压力比较大,所以心理学课程的选择意愿较小。

通过数据(表5)可知,总体上来说,学校希望开设课程类型为咨询与治疗>应试和考研>基本原理,可见在校生意识到了特教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习技能型知识意向比较强。年级上相比,从大一到大三,应试与考研、咨询与治疗呈现递增趋势,原因是因为大三面临择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

4 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科关系数据与分析

大一新生大多认为是两个单独的学科,大二、大三在校生普遍认为对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心理学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访问得知,基本上所有的大一学生都是通过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程度不深,认为特殊教育学就是学习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而大二、大三在校生在特校实习期间感觉只能用一颗爱心去拥抱特殊孩子,无法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另外,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或者正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对于他们来说,学好心理学并且通过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有利于自己的学业。

除此之外,在与在校生进行访谈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本专业的发展很有用,但是感觉学期结束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学生在特校实习时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而学校开设的课程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四 讨论与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访谈所得资料,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大一新生对特教专业了解不深,所以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数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很重要,但是在课堂学习中却又很吃力,部分学生感觉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往往期末考试结束后,所学的内容也就忘记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整合优化,。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1 让在校生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通过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发现,大多数在校生都是通过高考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特教专业是学什么的,未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排斥这个专业。所以,针对大一新生,有必要让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不仅仅如此,还要对特殊教育学科有一个了解,让他们知道特殊教育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其中康复学、心理学、教育学都是其中重要基础学科,缺一不可。

2 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

2010年以来,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超过四十所,呈快速增长趋势,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很多学校都在考虑的问题。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师德、治学态度和教学理念,以及在课程知识领域的认识水平,对课程建设成果和水平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非常强调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特殊教育心理课程如何实施、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教师的理念与态度,这将直接影响该课程能否真正在教育、教学层面实施,并转化为行为,纵观我国新兴特殊教育专业院校现状,大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教学经验缺乏,不能很好地主导课堂教学。[4]而心理学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高,不仅仅要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还要具备心理学背景,但是同时具备特殊教育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很少,另外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备课时只备课程而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他们需要什么,其他课程讲授了哪些相关的内容。

3 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制定课程标准

绝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现状为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体系缺乏整体优化,彼此独立,各自为营,忽视了心理学的内在逻辑系统,只开设个别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要考虑如何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体现出自身特色,使之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有些单科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对各门课程进行统整或综合,而造成理论课课时偏多,实践课课时偏少。

参考文献

[1]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4):9-13.

[2]于素红.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2(1):9-13.

[3]甘昭良.特殊学校教师对知识技能重要性态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4):85-88.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卫生管理类专业 管理心理学 教学设计

Abstract Health management specialty has a specific training objectives, management psychology a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of health management specialty, has its special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some problems exist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and health management class selection, in the course of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design, should from the selec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strengthen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institutions,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teaching mode, strengthen many aspect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strengthening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health management specialty; management psychology; teaching design

l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具有现代卫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卫生事业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此专业学生应该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既懂医学业务、又会现代化管理的卫生管理专门人才。因此,此专业要求其学习管理学类的相关基础课程,管理心理学即为其中之一。

管理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使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以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边缘学科。①它具有内容广泛、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

以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作为研究主题的管理心理学,成为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必修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讲授提供基础知识储备,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起基础铺垫性作用。目前全国各类卫生管理专业均已开设这门课程。

1 管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内容与实际培养需求相脱节

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容纳了心理科学和管理学的新兴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卫生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特定培养需求,需要管理心理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考评标准等各个方面予以特别对待,将学科内容与卫生管理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这一点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建设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有很多卫生管理专业虽然开设了管理心理学,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课程建设等方面投入有限,忽略了卫生管理这一专业的培养要求,没有突出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使得管理心理学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建设色不突出,与实际培养的需求相脱节。

1.2 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亟待建设

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在在卫生管理类专业承担管理心理学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大体上有以下三种。一是专业背景为心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心理学知识基础牢固,但对管理学、卫生学、医学、医院管理学等领域涉猎不多。二是专业背景为管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理解深刻,但缺乏心理学、卫生学、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三是由心理学、管理学等之外的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教师,此类教师半路出家,学习几本教材之后就开始讲授管理心理学,问题更加突出。这三种背景的教师队伍在课程讲授中都有各自的短板和缺陷,一致之处就是对卫生管理的对象――医学、卫生学等知识的缺乏,课程讲授中势必缺乏与卫生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阅历。

管理心理学开课历史不长,教材选择和建设比较落后,突出的缺点就是缺乏针对性。从教材选择上看,开课的医学院校大部分使用的是通用的或者是适用于公共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其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共通性,在各专业讲授中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毕竟是针对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不完全适用于卫生事业管理,更没有概括和分析卫生管理中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针对性。从教材建设上看,现在还缺乏一部公认的、较为全面完整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专业使用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教材建设也较为落后。

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看,很少有卫生管理类专业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管理心理学教师有不同的归属,有的归于管理学教研室,有的归心理学教研室管理,有的甚至由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或者基础医学院管理,这种不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会直接影响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也使得此门课程在医学类院校或管理类院校中缺乏一定的话语权。

1.3 教学模式与专业性质要求的实践性相脱离

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讲解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实践性、自主性都较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与卫生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管理类人才的实践需求是脱离的。任何管理类专业,都要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选择中也要侧重管理能力的培养。然而,大多数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只局限于理论的阐释和概念的理解,而轻视使用理论来分析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性被忽略了,卫生管理专业所要求的能力培养的目标也被忽略了。学与用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理论,却缺乏实际管理能力,无法适应现代卫生管理领域的需求。

1.4 教学设计忽视学生参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时,必然会导致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方式。虽然大部分院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法充分开发其功能,没有能在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只是将原来的板书变成了可以翻页的、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板书,没有根本上改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这种教学设计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样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未能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意识淡漠,缺乏思考的主动性,无法锻炼学生主动思考、探寻问题答案的能力,使得学生惯于接受而惰于质疑,惯于记忆而惰于思考,最终只能形成单调、片面的知识,而无法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更谈不上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发展。也正为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最大程度的挫和压制了。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理想。

2 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与创新探讨

为了解决当前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借助课程建设专项课题的契机,从卫生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提出如下几个在教学设计和创新方面的建议:

2.1 精选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贴近培养需求与目标

首先就是要根据卫生管理类专业的实际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精选课程内容,形成与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适合卫生管理专业学习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结合不是要改变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系统,抛弃学科基础知识,而是在课程重点讲解、示例分析、案例选择等各个方面,更多选择贴近卫生管理实际的内容,侧重卫生管理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特色突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更强,更易于理解,从而更易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其次还要根据卫生管理实际的变化和卫生改革的推进,不断更新和替换教学内容,适时替换陈旧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修订和更新新兴知识、热点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时代需求。

2.2 全面开展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建设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教师融会贯通管理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基础理论和知识来源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更是要包括卫生学、医学、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的讲授教师一定要具备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着眼于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因此,讲授教师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在讲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加强课堂讲授知识与卫生管理实践的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其次,要选择或者编写合适的卫生管理类专业专用的管理心理学教材。现在世面上已经有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卫生管理类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可供教师进行选择。但是现在这类型教材还缺乏认可度,依然还缺乏一部公认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那么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就可以自行编写一本具有中国卫生管理特色的、适应卫生管理专业教学和卫生管理类人才自学的教材,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材建设。

再次,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有条件的卫生管理类专业应该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有了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有利于教师专心进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能够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2.3 引入先进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与能力建设

在以往的管理心理学教学研究中,已有教学实践者提出了多种可以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予以探索和实施的新型教学模式。

(1)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认知结构通过与环境的同化和顺应作用,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建立新型教学和学习环境。②

(2)情境主x教学模式。情境主义教学模式脱胎于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是Brown Clooins 和Duguid在他们的论文《情境认知和学习的文化》中提出的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者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建构发生于学习者与情境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习得的知识能活学活用,以适应社会,解决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③

以上列举的是两种以实践性和能力培养见长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建设为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角色,转变灌输知识和接收知识的基本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实践性为基本培养目标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4 不断加强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教学设计,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多创新、多用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式在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积极性调动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1)适当增加案例教学比重。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社会科学、军事和医学等教学中,自20世纪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教学中。④它并非一般意义上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而做的举例子的活动,而是一套完整的、有着严格要求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内容真实、无虚构,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而且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或培训目的。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是在于了解一项特定的知识或理论,而是在于在学生自己探索怎样解决管理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这种学习是亲验性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同时,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其在小组活动中与其他人的频繁交往,还能够获得沟通、说服及群体协调等宝贵的管理技巧。⑤这种方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且由于这种方法所提供的案例丰富多样、形式活泼自由,学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讨论,其吸引力远大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因此,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通过精心挑选案例、精心设计讨论程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和便利,充分开发其功能,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所支持的一些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将一些适合进行动态演示的、画面感强的内容,设计成为动态演示的动画或者选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以及视频资料,让原本死板、单调的理论知识“动”起来、“活”起来,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比如,有条件的学校科研建设和利用一些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让学生实际操作课堂上所讲解的各类知识,充分动手,实际演练,让知识更好地转化成为实际动手能力;再者,可以建立一些模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扮演特定的工作角色或岗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对职位的理解,完成特定工作,从而从多方面加深理解,锻炼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实际的工作机构、部门和单位,亲身体验实际工作流程,这样得来的体验和感受,是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

这些设计,可以逐步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高低,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精选、教学队伍的培养及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技巧的现代化均息息相关,此外,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包括教师个人的素养、社会和学校对课程的评价及重视程度等。要想提高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充分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专业中的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入手,不断的进行努力和尝试。

*通讯作者:胡其图

注释

① 水.管理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② 程浩,黄文昌.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心理学教学实践[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5-58.

③ 王璐.情境学习理论在《管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职业技术示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1:126-127.

④ 杨钰.行政管理专业中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开展与创新探讨[J].科教导刊,2012(12中):38-39.

基础心理学知识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 心理学是幼师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之一,学好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幼儿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作为幼儿教师应该遵循这些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才能对幼儿感知觉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心理学是幼师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之一,幼师心理学教学目标主要是要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未来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如心理活动主要规律,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矛盾,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心理因素等;要使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幼师心理学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师人文意识的培养,心理学教学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导未来的幼儿教师教好书、上好课,还应该注重他们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之更多地关心爱护学前儿童的成长,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由于幼师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是理论深奥难懂,讲解枯燥乏味;但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却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指导性。幼师心理学教学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而不是培养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保证教学目的的师范性上来。对于刚刚步入幼师校门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基本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他们来说是很抽象和陌生的。他们的认知及个性发展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抱着好奇的心态学习心理学,总想自觉不自觉地把心理学知识和自己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对于这些十五六岁的青年学生,如果不加以引导,就有可能造成他们内心体验的误差,或自卑,或自傲或是不系统,或是自我矛盾。可见幼师心理学的教学任务还应包括引导学生们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

1 优化课程结构,让学生迅速融入教学过程

作为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心理学,应做到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纵向有序及同层次学科的横向结合和有机联系。要以快速高效地提高幼师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素养为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材结构。教材的结构是幼师学生形成心理学认知结构的依据,教材的结构与现实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越接近,就越易使幼师学生将所学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比如紧密结合学前教育学、教材教法、幼儿园管理、幼儿游戏以及心理测量、幼教科学研究等学科,丰富充实幼师心理学的内容,真正能用科学理论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尽可能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发现融入到教学中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活思维,紧紧跟随科学时展的潮流,及时触摸心理学领域研究发展的前沿,使学生能领悟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和价值。转变封闭式的教育观念,转变“重知轻能、重专轻宽、重智轻德”观念。要以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活动为主线,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地组织起来,构建适合幼师教育的心理学的教材结构。这可以使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学认知结构。最主要的是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幼师心理学的积极性为目标,合理组织教材内容。要强化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幼师学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在设计课程结构时,要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典型的心理现象的解释、诊断和控制的内容,提高对心理学概念、原理阐述的可操作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的日程中,针对幼师学生年龄小、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开展相关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学生自我修养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

从幼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幼儿心理学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幼师心理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到幼儿园多看、多听、多想、多用,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即调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调查问题有哪些,调查步骤如何,结果如何分析等等,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不仅掌握了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还懂得了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提升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对幼儿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了解。遵循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用事实说话、用科学说话。帮助学生学会选择行为样本,进行客观测量和标准化测量。让学生从幼儿的活动中去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成的量表进行测量,也能根据一定的测试目的和要求设置和编制出简单的心理测试量表,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邀请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成绩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学生介绍经验与成就,跟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沟通,取得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这种亲临现场、亲临其境、亲临教师的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提供了心理学中“教”与“学”背景知识的融合,而且锻炼了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了心理学教学的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培养了学生初步应用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和方法来设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从而巩固、理解、运用和消化已学过的心理学理论知识。

3 坚持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讲清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幼师心理学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以大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独立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向他们灌输知识。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难点,教师再给以重点讲解。在教学中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借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有效地做好知识的传递工作,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要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课程学术报告,介绍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前沿和最新成果。以报告为契机丰富课程学习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吸引学生参加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4 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多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它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许多心理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举一反三,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能学有所用。典型案例中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是观察不到的;同时又能科学的解释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心理规律和现象。古今中外这样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和间接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文学作品是一种间接知识,是经过艺术加工或虚构的“间接知识”,经过选择,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为表现进行心理现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引导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体验或困惑作为心理学教学资料,充分提取过去的认知经验,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重要话题,这不仅对学好心理学有帮助,同时对学习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怎样帮助学生解决由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理应成为我们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 改革考试模式,让学生心理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改革考试形式,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方法:闭卷、部分开卷部分闭卷、开卷、论文、口试、实验、研究报告等。选择何种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和应用程度来确定。幼师心理学对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可采取部分开卷部分闭卷的方式考核。对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采取部分闭卷考试,而对于要求学生实际应用的部分采取开卷考试。考试内容要体现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既要注重学科内部的整合,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注重试题与生活,与学生实际的联系;注重基础知识应用的测试。成绩的评定方式决定了教与学的取向,在对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时应以注重基础、注重能力、注重创新为指导,合理确定动态评分原则。要改变过去那种一门课程的成绩由一次考试决定的做法,强调过程考核。过程考核要细化成几个模块:课程参与情况+课堂互动+平时测验+实验(践)情况课后作业,每一模块有一定的权重,系统规划几个模块的评价体系。考核模式的改革是幼师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优化的幼师公共心理学成绩考核模式,应确立科学的成绩考核目标体系,建立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的机制,建立系统的成绩考核的管理规范。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幼师心理学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人生境界。另外,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基础学科,既具有自然科学的严格性、谨慎性、实验性,又具有人文科学的社会性、灵活性和生动性。因此,教师要在工作之余,开展学术活动,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扩充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姜言波.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考试周刊》,2011年第80期.

[2] 霍力岩.西方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当代特点.《学前教育新论》.

上一篇:线上教育教学范文 下一篇:中学生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