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美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4 11:23:54

基础美术教育

基础美术教育范文第1篇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比如骄傲、虚荣、粗心、自制能力差、怕困难、自主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做事半途而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教育,总是口头地去教训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其效果是比较差的。要想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随自己的年龄和智力因素共同成长的话,就必须使非智力因素的锻炼融会在某种适当的活动中。从这点上讲,学习美术就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活动。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一个能够自己面对实物写生的学生,当他从主观随意写生过渡到能比较客观地去表现的时候,当他从要大人指点过渡到敢于自己大胆去做的时候,他的自主能力自然就增强了。再比如,学生开始学习美术时,总是由家长帮助收拾美术用具,一旦自己去做,常常丢三落四,还可能把颜料抹得到处都是,但经过锻炼,当他们能做到自己比较有条理地去收拾用具时,他们的独立性也就强化了。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去画,让学生更加细心地去画,让学生学习美术时要有始有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画中的问题,这一切培养了学生胆大心细的作风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当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学生绘画学习中长期、耐心地进行培养。

二、尊重本能意识

学生的潜质是非常大的,只要我们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人在出生后,给他一支笔就会画出他想画的“图案”。画画其实是一种本能。首先,在学校里要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可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学生提出所谓“怪论”或做“怪事”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施展自己的“才干”。其次,应让学生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事物,并说出特征,从而不断扩展学生的思维范围。有时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生活中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困难,作为教师尽量不要告诉学生怎么解决,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出最准确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便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三、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

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独立性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作为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从不会到会,然后到熟练。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是经过努力,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鼓励,让学生感到自豪。当学生在做事情时,哪怕做错,教师对学生也应该是多鼓励少批评,一次不行做两次,两次不行做三次,直到满意为止,让学生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

所有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天性—好问,这表明学生也在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不厌其烦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并想法让学生多长知识,引导启发学生动脑去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多听学生的意见,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学会拿主意、作决定。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和权利,教师对学生的一切都有决定权,这对学生的独立性培养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不要对学生的一切都予以否定,而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只要是合理的建议,就应该让学生自己作决定,时间长了学生就学会了独立处理问题。学校教育在人生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前期的教育奠定了以后发展的基础,我们的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恢复天性,培养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维护学生的“奇思妙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这不仅体现在人的身体特征上,更体现在人的精神世界和个体行为习惯上。精神的独特性主要是认知背景的独特性和认知结果的独特性。

四、结语

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不是出在大纲的设计上,而是具体的课程实施与管理层对美术教育不够重视等原因造成的。我们的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普遍相对薄弱,形成了有知识而无思维的现状。改革我们的美术教育,恢复美术教育的本质作用是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教师肩负的责任。

基础美术教育范文第2篇

一、培养观察习惯,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当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诞生。自笛卡尔以来,科学研究一直采用分析的方法,将对象分解为多个细节,逐一研究。但单纯分析方法,在当代已不能解决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了,这就要求科学家从整体出发,系统的研究,把各个部分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美术教学在客观上可以适应科学这一发展趋势。以素描为例,首先要教学生先从整体去认识绘画对象,尔后再深入各细部,最后在整体观念上把各部分联系起来,使各个部分与背景融为一体。这种认识方法是知觉心理学的整体认识方法,进行这种教学其实是系统科学方法的萌芽,是能力培养、是创造能力的基础。然而,这种教学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只有这种能力和习惯的形成才是鉴赏美、表达美的基础。观察就是观而察之,如果只观不察,只能是“走马观花”,徒劳无益。因此,必须教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比较的观察方法,去研究客观事物的诸多特征。如形象特征、结构特征、比例特征、明暗特征、色彩特征……从而去体会其气质和质感,再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去欣赏作品,或是去表达客观事物。观察也是想象的基础,因为正确的想象必须来源于实际。而脱离实际,错误的想象称之谓空想。因此,要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想象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入手。

二、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把美放在首位,挖掘美,表现美,揭示美,是美术教育的天职。突出的审美感受能力和以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便是美术能力。一件美术作品,如果展示出独到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高超的技巧,便是以上两种能力的高度体现。美术是形式美体现得最普遍、最明确、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没有美就没有艺术,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在于教学过程中重视艺术欣赏。在创造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生的审美观念,学会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就是美术教学中美育的任务。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学的共同要求是:“欣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学习掌握一定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发展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中的美育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教学的成功,而且为学生今后形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定向打下基础。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为目标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现在的基础教育必须克服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的工具;把美术教育等同于美育的全部;把美术教育的对象局限于部分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把美术教育的任务局限于使学生掌握某些艺术知识和技能;甚至把美术教育的作用看成是其它学科的调节剂。更要克服把美术教育视为小科,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的偏颇。

基础美术教育范文第3篇

一、我国目前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基础教学的现状

纵观国内外,一流大学在加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基础性的教学,形成了夯实基础和发展创新的两头优势格局。在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美术院校同综合大学一样重视基础课教学,不论学校专业领域多宽,本科一年级都必须统一在基础部学习,这种教学设置在我国的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如此,但是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一年级的主干课程是素描、色彩、二维空间设计、三维空间设计,美术史论等,我国多数高校美术院系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基础教学的本质和意义,对于基础教学的实践单调僵化,理论教学薄弱,设计创新意识缺乏。教与学的方式流于公式化,教学过分依赖大纲,学生过分依附于教师、教材,学生独立自主创造意识、能力的培养、情感化教育缺失,造成现在两头萎缩的局面。所以现在学生毕业质量不容乐观实践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课程设置结构在基础教学阶段课程不全面不扎实,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问题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1、对于基础教学的认识有偏颇

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素描色彩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种说法没有错但是狭隘,按部就班的通过从石膏到静物到人像再到人体的模式,不过是一步步的模仿自然,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教学体系有其科学性,系统性,不可忽视其地位和功能。但是,基础训练主要是解决学生造型意识、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段问题,而不是对象,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学院传统教学模式对美术学习和表现发展存在限制,对于美术基础教学的理念并不十分明确,忽视了美术的创造性,我们必须明确教育的目的或终点就是为了发展和创新,必须清楚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在发展和创新的观念下进行。在教学和学习中,过多地注意学生画的水平和技法怎么样,这样就丢掉了三个方面的训练:丰富的材料教学、厚实的美学基础修养、以及创造力的培养,举例来讲,在素描课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用铅笔和素描纸,那么对于纸张有多种选择,甚至可以在木板布帛玻璃上画素描,而描绘工具的选择则可以根据纸张媒介的特性来适应,同样,现代的数字媒体技术也可以和手绘相结合,这样的教学学习过程可以得到两种结果:一是创造出了新颖的表现形式:二是在过程中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大胆实践创新的能力。教学应顺应发展需要,大胆改革实验,好的教学模式要积极实践,对于基础教学的认识和探索应该有一次革新和尝试。

2、重技艺、轻理论。

不重视理论教学是我们目前大多数院校专业教学的问题之一,美术史论课的课程太少,范围太窄,专业理论教师匮乏,考试形式单一等。理论对于学生艺术知识水平的提高,艺术实践能力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传统的美学理论中汲取营养,艺术史论,美学理论对于艺术创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功夫,而艺术院系的学生普遍重视技艺的提高,忽视理论的学习,因为理论的学习相对枯燥一些,短时间看不到他的实用价值,不像技艺的学习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跟现行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一是上大学前素质教育不够,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提高审美教育的机会;二是美术高考制度方式的一刀切、应试化,不考美术基础理论只考技法,这是一个大问题大缺陷,面临新时代的社会要求和教育现状,如何解决学生的创造力问题,必须探索一种适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理论的关注和热爱,帮助他们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较高的艺术鉴赏和创造能力。

3、教师教学自主性不强。

缺乏工作室教学体制,大多数教师的授课都是跟着生硬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走,很多教师都是多面手,同时兼代多个专业的课程,包括基础课、理论课、不同专业的课程,当然代课门类多并非坏事,但事实是教师并不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况且如此不能形成自己的精品课程,现行美术院校大多以专业教研室设置,教研室在教学中能够加强本专业的教学研讨和教学实践,在学生的专业方向学习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作室的设立,则可以解决教研室所不能解决的基础训练和学科交叉综合问题,所以,工作室可以从材料教学,理论教学,基础造型教学等方面来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训练学习。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不同类型院校,有差别的专业设置,以及院校层次和教学水平的实际情况,对本院系基础教学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优化。

二、美术基础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美术的前提是美,用一定的术来实现美,美的形式,美的内容。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美术基础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独特观察认知方式、运用合理有效地材料方式、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所以美术教学的第一个基础是美的教育,是美术史论和美学理论的教学,就当前社会背景及发展而言,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生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融入那些视觉图像带来的新鲜事物,要求人们对于图像文化审美性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对“美”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和必要的文化辨识和判断能力。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而审美问题是始终贯穿在美术理论和美术实践中的核心问题,美的认识是审美认识,美的创造是审美创造,美的欣赏是审美欣赏,可以说审美是美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所以美术教学首先是美的教育和学习,在美术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无论哪个专业,美学理论美术史论都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石和汲取营养的沃土。

第二个基础是术的教学,包括材料教学、基础造型教学。对于材料的研究是当下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美术表现提供了充分的媒介、载体和技术支持,材料教学注重对传统艺术的研究和艺术的现代走向中感受材料的重要性。基础造型教学既包括传统的素描色彩的平面教学,也包括雕塑的三维立体空间训练,色彩课包含色彩混合、色彩平面构成、以及色彩空间推移练习,素描则包含透视学、点线面的平面构成、以及明暗阴影的空间推移训练。素描和色彩训练的目的,都是对于视觉图像的理解和表现能力的培养,以便于重现客观自然和表达真实情感,立体造型训练则有助于我们的空间意识和客观真实感,这种意识可以对平面造型起到积极地理解和认识作用。

结语

基础美术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知识;美术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65-01

一、基础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所谓美术教育生活化抑或说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达到学科教学生活化。

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美术教育。为此,对学生实施“生活型”的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其想象力、审美品位,以及感性把握生活和世界的思维发散力、价值判断力和变通创造力等等人之为人的重要品质,而不能也不应该是“专业化”的美术教育。

由此可见,“基础美术教育生活化”应包括这样三方面:一是了解和满足学生现实生活需求;二是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三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

二、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什么基础美术教育应该走向生活化呢?本文将列举出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原因分析。

(一)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摸索前进,基础美术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1、存在功利化的倾向

首先,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美术学科过多地在“术”字上下功夫,基础美术教育常常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其教学目标上也往往以专业美术教育为基准,这一状况尽管经过诸多专家批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少数美术教师的教学中。其次,很多本身不喜欢美术的学生为了能考上好的大学,无奈之下拿起了画笔,通过短时间的培训走上美术统考之路,他们以追求单纯的技法训练来应付考试,因此基础美术教育也走入了“应试教育”的阴影。

2、美术学科特征不突出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和评价,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于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其次,教师忽略了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这样做容易导致学生觉得自己虽然接受了美术教育,但依然感觉“画和我的生活无关”,“一点意思都没有”等,令大部分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美术教育,丝毫没感觉到自己参与艺术的愉,更严重的是,还有可能会对艺术产生厌倦的心理。

(二)对不足之处的原因分析

1、美术教学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了,而教师单单拿着一本教科书、几支粉笔再加上几张幻灯片就上了一节美术课。现实生活岂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所能攘括的!我们知道书上多数是经典作品,在学生学习材料、知识储备有限的情况下,很难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过于拘束的课堂会限制学生的灵感,更严重的话还会挫伤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

2、美术教育目的脱离了现实生活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具有健康的审美观,还要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但一方面由于美术课并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所以它以副科的身份存在,经常会被学校领导、家长、学生甚至是美术教师自己所忽略,这样就导致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艺术方面的等级考试,一些教师为了能使自己名声远扬,使得美术教育也有了功利化的色彩。最终导致美术的教育目的渐渐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三、生活化基础美术教育中课程教学的探索

笔者认为:在生活化的基础美术教育中,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都将体现出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探求基础美术教育生活化落实到实践中的具体策略。

1、重视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美术教学活动应注重课程的整体优化。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走向生活,比如通过参观、游览、体验,可以让学生从美术馆、商店、街道、民俗活动等生活活动场所汲取营养,把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一体教学资源的综合效益,使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大课堂之中。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大多都采用班级授课制,采用一对多的讲授方法,这种方式比较单一。美术教师应力求把学生从这种单一的、陈旧的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快乐地去感受、去体验、去学习美术。

3、树立生活化美术课堂新理念

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美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因此,美术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所以,要把以教师为主宰的课堂教学转向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进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多一些“双边活动”的体验。教学过程被理解为“是师生展开对话、理解而达成‘我――你’师生关系的过程”。

结论:生活化基础美术教育不仅同美育一样,具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更强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是现在所无法预料到的,所以它需要我们鼓足勇气、大胆去探索。作为专业美术教育的学子,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徐卉.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回归[J].江苏教育2002,(02)

基础美术教育范文第5篇

1.1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1)开发内容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在对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时,要根据美术教育的实际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开发。例如,在美术网络化学习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美术学习的便捷性、指导性与可用性。(2)注重开发的过程性原则。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树立持久观念,把它看成一个动态过程,在开发过程中,要形成一定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库,对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分类与整理,并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创新,不断充实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3)多方合作开发的原则。在开发美术信息化资源过程中,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要求,不能仅以教师和教材为主,要注重多方合作,促进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加快合作开发。[2]

1.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

(1)对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量化管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效率。量化管理通常是在去除情感因素的基础进行的,它是真实数据的充分反映,在做好预设工作的前提下,快速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指导后期工作的进行。(2)对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对量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量化管理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所在。缺乏制度管理,奖惩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不能落实到实际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当中,规章制度也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

2.1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原则

(1)开放性原则。在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过程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要在最大程度上对各种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利用。扩大课程资源类型、资源空间等,在众多资源中去粗取精,充分运用到基础美术教学中,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2)优先性原则。在基础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接受很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学校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完全将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坚持优先性原则,优先利用那些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3](3)适应性原则。在利用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过程中,不仅要从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考虑,还分析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技能素质等制定合理的课程资源利用方案。使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4)特殊性原则。要发挥不同地区的地域、学校、教学特点,对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合理利用美术信息化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多样化美术人才。

2.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对策

(1)树立正确的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观。所谓的课程资源观其实就是人们的看法和态度,资源观是否正确关系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果,对美术信息化资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应用与美术教学当中,对于美术教学本质及目的的了解必不可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将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到美术教学中,促进多媒体教学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传递转向资源交流。[4](2)建立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与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与评价机制是合理有效利用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核心,这一机制应该是动态、立体的,在机制利用过程中要注意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好知识和经验、课程与文化等的关系,尊重美术学习者的独立、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为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促进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共享,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3总结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作为我国教育资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研究对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与管理、资源利用原则与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不足之处还望指正,希望可以为基础美术教育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基础美术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基础美术教育;生活化;生活的美

随着视觉文化不断发达,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也给当代基础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有效开展美术教育,更好发挥其作用。众所周知,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我们热爱的生活世界,无处不充满着美,发现生活世界的美,用画笔去描写、去表现,才是美术教育的根本。可以说,基础美术教育真正的课堂,是在生活中,在我们大千世界中。因此,基础美术教育应当生活化。

一、基础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基础美术教育生活化的主旨是强调美术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提倡用丰富的社会生活资源去促进美术教育,发现和体现生活的美,同时,也提倡用我们手中的画笔来美化生活,创作“美”的生活。可以说,美术教育生活化,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美术与生活的双向互动,它既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基础美术教育的目的所在。在当代,基础美术教育生活化,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1.基础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1)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存在不少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基础美术教育也逐渐凸现出一些问题:美术课程目标设置局限于技术的传授,不利于大众化;每个学生都采取同样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界。可见,基础美术教育亟待生活化。

(2) 新课程改革的诉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重视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现状,倡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新知识。同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以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为依据,改变原来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倾向,重视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美术的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学生美术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总之,新时代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应当在课程理念上,注意时代性与基础性;在课程内容上,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基础美术教育生活化符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

2.基础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可行性

基础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可行性是由其本质,和美术学习的特性所决定的。基础美术教

育具有全面性和基础性的特性,其本质属于审美教育,但是及基础美术教育又不同于德育、智育,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同时,美术学习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过程,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因此,当代美术教育领域的扩展更体现出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联。由此看来,基础美术教育应当轻松活泼些,使教育走向生活,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带领学习者走入艺术的殿堂。

二、基础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1.发现生活的美

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学生来说,最关键是用他的眼睛来看世界,用他的心灵来理解世界。首先,教师可以多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这个世界,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生活,感受生活;其次,可以在美术课中多开展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蓝天白云间去探索和发现美,去体验中,动用多种感官去感触世界,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使其审美情趣得以熏陶,创作素材得以丰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以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实践生活的美

生活实践是直接关系到艺术家进行创造的源泉依据,关系到艺术的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结合身边的新鲜事,让课堂教学成为发生在百草堂的故事,使学生主动探讨生活中的美术资源,对熟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产生兴趣,学习获取、应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美术素养,对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有最基本的了解,对生活中的美术价值有最敏锐的认识,作出最积极的反应,能自觉大胆地运用生活中的美术素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活,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

3.表现生活的美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创造成果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不要用统一的规定去束缚学生的手脚。学生作业应是个性的体现,需要以丰富性、多样性去迎合学生的需。

参考文献

[1]吴廷玉.浅议学校普通美术教育的性质[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1,17(5):54-55.

[2]徐卉.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回归[J].江苏教育,2002,50(l3):29-30.

基础美术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基础美术教育;中小学生;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23-01

一、教学环境

多少年来,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施教、受教点一直仅限于教室内,始终未能走出课堂。虽然我国城市内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中规定的,配备了美术专业教师,但平时授课仍是在普通教室中进行。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端坐在下静静地听,这与一般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无异。然而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对美术的认识与感知更多的是靠眼仔细观察,再细细品味。

在教室中授课已成为一种教学的定式,它即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阻碍了学生学习吸收。美术课程的教学仅局限于教室内是不够的,即便是设备再完善的美术专用教室也不能满足美术教学的需求,美术教育应不受时空的限制,扩展到教室外。

二、教学设备

根据我国《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中规定,城市中小学的普通教室内应配备电视机、投影仪,还应配备计算机室、美术教室等专业教室。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教师把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由于计算机具备存储、处理信息和自动工作等功能,因此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不同于其他的教学媒体。它即能更直观清晰的穿插老师的教学内容,又能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情绪。

美术虽然是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但对其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单靠观察与欣赏是远远不够的,这还需要勤动手。计算机辅助教学并非完全由教师操作,更多的应该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一方面有了老师与学生间的灵活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试验的过程中,自己摸索发现、总结,手脑集合运用,全方位多层次死热爱,对美术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教学方式

多年来,我国基础美术教育一直处于老师讲学生听,或学生做老师看的状态。不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45分钟,就是学生在下面闷头苦画一节课。当然也有教师为了参入互动环节,使美术课变成了一堂游戏课。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始终在教学引导、课堂互动方面做的不得当。

美术绝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它包含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与多重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既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立足于美术学科的本位。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上以学生在美术本位的课堂上尽享美术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学生的学习态度

每位学生对待各学科的学习态度是不同的,这由其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外界的诱导所决定。中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具有明显功利性的,这对他们将来的升学、就业有直接作用。

关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取向,外在因素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与升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学生的重视度就高于其他学科,即便自己讨厌的学科,学生也必须克制自己去努力学习。而中小学美术的学习对学生升学、就业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就算是不学美术,对中、高考的成绩也毫无影响。再看看内在因素的影响――自身兴趣爱好。极个别学生是自发的对美术具有浓厚的兴趣。也就是说重视美术学习的学生是少之又少的。

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减退,这一方面来源于考学的压力,另一方面因为老师教育方式不当所致。

在我国现阶段应试教育的情况下,要学生自发的都来重视美术教育显然是很困难也不现实的。那么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重视的任务就完全落在教师身上了,教师需在情趣方面多下功夫,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喜好为话题,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为教学内容,以新鲜、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有趣又不乏美术知识的课堂,在不断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能力得以提高。

五、教育改革

近几年来,我国又迎来一轮教育改革。

新的教育改革中,着重改变了以往美术教育中的几点弊端:

1.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

2.过于强调科学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

3.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是国民美术教育,并非培养专业人才,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美术教养,而非专业美术技能的传授。在基础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应过分强调对美术技能的学习,而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所需,是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对未来生活有帮助。

基础美术教育改革除了一再强调要提高对基础美术的认识和重视,尊重本民族文化特色,接纳世界多元文化外,还应着重指出,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纯粹的美术知识教学已不相适宜,必须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连。

参考文献:

基础美术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基础美术教育;设计意识;强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92-01

一、设计意识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与普通美术院校不同,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而是具有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普通美术学院以追求艺术为目的,教学成果以美术作品体现出来,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赏心悦目,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职业院校美术设计是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服务的。对于设计而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认识,但相同的一点是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为了生产产品。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忽略了设计意识的培养,而一味的去追求绘画性或者是视觉美,那么就与普通美术教学没有了区别,久而久之,美术设计教育也就名存实亡。所以,对于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来说,必须要在教学中强化设计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贯穿设计的理念,只有这样,职业院校美术教学才能达到教育目标。

二、培养学生设计意识的方法

(一)从美术基础训练培养

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基础训练包含色彩和素描两个项目。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如果只能实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应建立在这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所以,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是服务于设计的,美术基础训练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基础训练通过写生来实现学生的写实能力培养,对物象的自然状态进行表现。而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训练,不能只停留在绘画的层面,要在绘画层面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就是设计意识,这就比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更高、更难。也就是说,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但要具备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还要表现出设计意图。追求的不是与对象画的一模一样,而重点在于如何去画。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对传统的基础教学进行改善,打破传统的绘画观念,就素描而言,传统观念认为设计素描就是结构素描。实际上不管是线性素描、结构性素描或是全因素素描,主要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设计意图,都可以理解为服务于设计理念的设计素描。不同形式的素描表达的只是训练目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重点是在素描的过程中,学生追求的是什么,是被动的去画还是主动的去画的问题。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在训练中都应该增加自己的设计意图,强化设计意识,才能真正的实现设计课的训练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实用型,因此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要突出设计意识的培养,强化设计意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设计性思维。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实践、主动的设计。也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才能更具前瞻性。新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的目标。美术设计专业如果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主要原因在于美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

要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落实,就要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固有模式,建立起与当前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教学的开展,用创造性思维去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随着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更新,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在设计教学中,要将这些新的元素引入其中,这样才能更加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只有对教育理念不断的进行更新,树立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观念,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树立设计意识,才能使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基础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是服务于美术设计专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设计意识的训练,体现出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色。为了强化学生的设计意识,要从基础美术训练抓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美术设计意识的理念,使职业院校基础美术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基础美术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功能;态度;课程内容;创新;社会发展

一、中国美术教育的传统与发展

美术这一学科在现在的教育系统中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的进行美术课程的“言传身教”是我们现在要为之努力的最重要的目标。与其他的文明进步是一样的,美术的产生也是有其根源所在的,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传统,美术作为其发展的一个分支也是与文化的发展分不开的。最为盛名的教育思想莫过于“六艺”了,即:“礼”“乐”“射”“弈”“书”“数”。“六艺”中,包含着重要的艺术教育的理念,也是我国古代艺术教育的精华之所在。而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体系,是源于20世纪末,在西方教育系统的发达以及在当时中国传统美术上遇到的瓶颈时期,许多拥有满腔热情的莘莘学子,开始了对西方文化的探寻,希望能够发现和学习到不一样的技艺。于是,一大批留洋学子学成归国,也把西方先进的美术思想带回了国家,就成为美术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和职业画家,他们将西方美术新的教学体系,教育方法引入了中国的美术课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体系汇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二、在社会文化发展中,体现着无处不在的美术需求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复合体,包含着很多方面:知识、信仰、道德,艺术,法律、风俗等等。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文化的融会贯通,各民族、各地域之间互相交流文化,而文化中所涉及到的艺术层面也经过时间的洗礼呈现出越来越鲜明和丰富特点。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时,往往就会更多追求精神层面给予人的内在修养、陶冶情操方式,做到内心真正感悟生活的境界。美术基础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气质内涵的培养,它可以使人进入一种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生死的境界,获得内心的一种满足。美术教育也可以说是情感教育,对于艺术来说,情感是其重要的特征,作用在于陶冶人的感情,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另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审美性,“美”是美术的中心点,于是美育对人能发生作用在于可以教给人如何产生美、创造美,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美育还能够弥补科学的概念性、抽象性、机械性,给予枯燥无味的科学性知识以丰富内容。正如在初中,或是高中的课程中,大多都是教师主动传授,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当堂所讲的知识,普遍都是一个比较板正的,枯燥的学习方式,当融入到了美术这一课程的时候,相对于其他的科目就要显得较为活泼和生动了,因为其本身就有一种难以抗拒的神秘色彩,加之学生主要是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对于美术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往更大的方向来探讨社会文化生活对于美术教育的需求,就不得不谈到美术教育的实用性了。我们清楚的知道,无论是什么知识,光有理论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最终是要落实在生活实际中的,为大家所服务。通过美术的基础教育,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发挥美术的作用,将美术的观赏性和实用性进行完美的结合。

三、美术基础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美术基础教育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兴趣阶段、欣赏阶段、中高考及大学阶段。一般来说,大家较为注重的应该是中学考试这一阶段,无论是在学院的附属美术基础教育体制,或是地方性质的美术专业辅导班,私人的画室,都是从素描、色彩开始教学的,这些主要是遵循着西方美术教育的体制。其实美术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从小学,或是初中的兴趣和欣赏阶段就应该开始注重,毕竟只有在兴趣的带引下,学生才能够真正融入进去。

1、美术基础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智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理解、和判断的能力。比如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诸多方面的能力。美术基础性教学针对小学,中学美术的入门教育,是发展学生智力、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起到引导学生认识美术这一课程,发展学生个人兴趣,丰富整个学习氛围,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艺术,它的重要特点,便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现实生活的图景。成功的艺术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使人们生动鲜明的认识世界,这种认识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将所有的情感迸发出来,它一旦深入人们的脑海,将欣赏者的情感完美的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就往往会显得深入和持久。

2、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能力

思维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感知。形象思维是在艺术理论中是艺术创造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将美术“古板化”,但是从美术的教育活动以及本身所带有的感染力,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对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其他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都是很有益处的。

3、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文化的传承、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通过美术形式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传递,已经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十分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手段。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已经成为一种直观、生动的信息载体,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新闻、图书、报刊等,大部分都是以图像的形式传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从而激发学生更多的形象思维,能够很好的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

4、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能技巧

“创新”一直是当今经济时代的重要核心精神,已然成为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基础教育过程所产生的情趣性、自由性和多样性便是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不仅仅只在于艺术领域的创新精神的激发,也对学生其他领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5、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这里谈到美术对人有着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便是最能够体现美术本身的影响。而在美术这个宽泛的概念中,情感的贯穿是由始至终的,崇尚美好的社会性质的感情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因此把世间万物看作感情的载体,就像我们画父亲、母亲、和孩子便是渗透着亲情,洋溢着幸福的气氛;画大好山川,来表达着对祖国的深重热爱;画蓝天表达着理想的放飞。世界就是这样在我们笔下变得更加情感化、生动化,连结着我们与世界的情感,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让我们对于“美”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6、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基础教育不单单是作为整个学科门类的一个分支,更是促进人们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方式和手段。因为美术基础教育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只有让中学生进行亲身的实践体验,进而促进脑力的激发,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四、美术基础教育的弊端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空前规模的发展。美术作为视觉文化重的重要的一环,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美术基础教育作为视觉文化的最开始的一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的社会文化发展中,美术基础教育的实施便是开启文化发展的一把金钥匙。但在当今的美术基础教育中,体制上都像学院派靠拢,许多基础教法大多都是以写生开始,从而丧失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进而生产的艺术作品也是较缺少文化底蕴的。反思起来,我国美术教育尚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而导致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忽略、教育者自身素质不高而引起的教学质量下降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和阻碍了中国美术教育更快地普及、更好地发展。

1、美术基础教育的观念应随着实际进行相应的改变

在当今的社会中,随波逐流的教育方式已经显得十分老套没有新意,如果完全套用西方的美术教育体制,只能使中国的美术教育越来越西方化,没有中国本身的特点,完全失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前面已经提到,中国美术教育的根源主要是从“六艺”中发展而来,这是经过许多年,和很多大师从而总结出来的,带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不是就是我国最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么?随着近现代中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从经济上,文化上,制度上都有着新颖的碰撞点,带给人们很多丰富的知识,美术教育的体制也不例外。在西方,大多数都是以写生进行美术的基础教学,学生应先进行写生的训练,打好坚实的功底,才能够进行别的训练;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传统国画中,我们注重的则是“写意”“畅神”,“形散而神不散”。但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中,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少之又少,对于西方的教学制度应取之精华,去其糟粕。

2、优化美术教育师资队伍

美术基础教育的实施,是通过教师进行“第一手”的传授,因此,学校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师资力量,师资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而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优秀的美术教育者首先就要严格履行自己的天职:“所做的一切都应围绕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人才进行”。时刻提醒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其次,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先进的媒体,获得的最新知识和信息,教师面对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反而是见多识广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更是一个重点和难题,因此能力的培养就是关键。换句话说,我们要给学生的应是“猎枪”,而不是“猎物”。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做起:

3、牢固的美术知识功底

无论是哪一个学科的教师,扎实的知识功底是必须的,自己首先是强大的,才能够“言传身教”,美术教师亦是如此。因此,较好的美术功底在于理论上,与实际绘画上都要专业过硬,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进行示范;

4、时刻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自觉地接受、不断地吸纳新的知识,对教师而言十分重要。面对着知识丰富的学生,不断“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运用创新的教学内容才能够吸引学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它是保障教师始终保持学术敏感性并走在学术前沿的基本条件;

5、树立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必不可少的

在美术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个人在教授过程中的难点,以及犯的错误要及时做到更正,以免误导学生,从根源上意识到批评是成功之母,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批评也是坚持教育原则,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重要保障。

6、提升教师思想道德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师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就可以直接体现在所教师的课堂中;他的胸襟和气度则是直接影响他的教学指导思想、工作态度和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意识。文化素养便是始终贯穿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这里的文化素养不单单指“文化”其本身的含义,更是一种素质的体现只有提高个人素质才能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五、结语

美术基础教育是美术整个体系的最开端,也是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学生在青少年阶段的黄金时期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虽然美术这一科目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只是仅仅一个比较小的方面,但在我国艺术领域中,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更是在中国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有它独特的闪光点,从古到今涌现出的各门各派的大师、名家,无疑都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仅仅是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等的交流,要看一个民族文化素质上的高低,从所产生的艺术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而现在美术更是潜移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到建筑,小到配饰,无疑都体现着“美”。因此,我们只有更加注重美术的最基本的教育,才能够为未来的生活创造更多,更实用的东西,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助以一臂之力。

作者:王潇雅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7期,p102--150

[2]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p26--47

[3]王朝闻:《审美谈》,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170--236

[4]《中国美学是资料选编》(上,下册),中华书局1980~1981年版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p75--96

[6]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p61--88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p45--91

[8]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p61--105

[9]董学文等:《现代美学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p15--46

[10]毛崇杰:《走出后现代》,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72--99

基础美术教育范文第10篇

与普通美术院校不同,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而是具有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普通美术学院以追求艺术为目的,教学成果以美术作品体现出来,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赏心悦目,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职业院校美术设计是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服务的。对于设计而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认识,但相同的一点是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为了生产产品。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忽略了设计意识的培养,而一味的去追求绘画性或者是视觉美,那么就与普通美术教学没有了区别,久而久之,美术设计教育也就名存实亡。所以,对于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来说,必须要在教学中强化设计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贯穿设计的理念,只有这样,职业院校美术教学才能达到教育目标。

二、培养学生设计意识的方法

(一)从美术基础训练培养

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基础训练包含色彩和素描两个项目。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如果只能实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应建立在这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所以,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是服务于设计的,美术基础训练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基础训练通过写生来实现学生的写实能力培养,对物象的自然状态进行表现。而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训练,不能只停留在绘画的层面,要在绘画层面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就是设计意识,这就比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更高、更难。也就是说,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但要具备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还要表现出设计意图。追求的不是与对象画的一模一样,而重点在于如何去画。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对传统的基础教学进行改善,打破传统的绘画观念,就素描而言,传统观念认为设计素描就是结构素描。实际上不管是线性素描、结构性素描或是全因素素描,主要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设计意图,都可以理解为服务于设计理念的设计素描。不同形式的素描表达的只是训练目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重点是在素描的过程中,学生追求的是什么,是被动的去画还是主动的去画的问题。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在训练中都应该增加自己的设计意图,强化设计意识,才能真正的实现设计课的训练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实用型,因此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要突出设计意识的培养,强化设计意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设计性思维。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实践、主动的设计。也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才能更具前瞻性。新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的目标。美术设计专业如果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主要原因在于美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

要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落实,就要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固有模式,建立起与当前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教学的开展,用创造性思维去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随着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更新,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在设计教学中,要将这些新的元素引入其中,这样才能更加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只有对教育理念不断的进行更新,树立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观念,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树立设计意识,才能使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结束语

上一篇:遗传学概念范文 下一篇:化验室标准化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