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23 17:20:11

基础教育管理

基础教育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所谓管理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及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些个目标”。管理是“以最少的时间、金钱、原材料或最少的劳累为代价”来达到目标。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行动的先导。基础教育是指公民走向生活或进一步学习深造应当接受的最起码的教育,它是对每个公民实施的做人的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作为当代一名从事教育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我对基础教育管理又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构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全面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指人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才能、潜力、活动方式、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是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他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要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途径,即通过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来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全面和谐发展是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推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加教育普惠性的重要保证。

(一)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前提

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是实现和完成学生的社会化,一是教会学生做事,主要是传授生存和劳动的经验、知识与技能。二是教会学生做人,主要是培养与塑造理想的人格。

中国传统的教育更注重“做人”方面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做事”方面的教育,于是出现那些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但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基础教育,更倾向于“做事”方面的教育,更有曾经流行很广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名言。因此,很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受教育者。作为劳动者、专业技术人才是合格的,但作为公民、成人却不合格:会做事不会做人。基础教育当中要求素质教育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是更强调的是内在素养,强调的是德才兼备。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教育是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人才的竞争,而人力、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所以素质教育应当成为实现全面和谐教育发展的目标:

(二)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支撑

所谓的人文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北大金开诚教授说:“人文教育就是把人教育成文明人的教育。”

人文精神又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阶段正是一个“立志、培智、陶情”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人”必须具有人们常说的“社会性”,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以人文精神去熏陶学生,使之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三)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物质,这个物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等,简单地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发展必须与全面发展相统一。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在发挥各种能力的同时所形成自由的、创造的个性。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康德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教育强调的是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创造的机会和条件。为了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就要提供多种活动,目前,基础教育提倡创设活动的空间和物质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如何在保证社会走向文明,教育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首先,基础教育要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因材施教,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个性。其次,基础教育管理的功能要从控制转向服务。再次,基础教育要重视重新建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每一个”、“相信每一个”、“发展每一个”。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人是发展的中心。他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强调我们应该不断挖掘隐藏在我们身上的财富,使每个人都能发挥其创造的潜力。随着经科教一体化的发展,基础教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我们应该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保护每个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树立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关爱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使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把维护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思想培养迈向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道德情感熏陶。必须摒弃“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传统观念。

三、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要从理念更新为先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以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中心”,显著地提高教学效率。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倡导教师和学生发展平等的对话关系,经常交流经常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时而是教育者时而是聆听者,学生也可以是教育者,在这个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他们要对自己的求知过程负责。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指出:“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场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教一个是学,“教”是对教师提出的,“学”是对学生提出的,所以教学永远是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可是教师讲的再多,如果学生不感兴趣,也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使学习从令学生们痛苦的“负担”转化成使学生们感兴趣的“追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诱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学习的需求和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同时体验快乐。

四、学校后勤工作是教育管理的保证

基础教育管理范文第2篇

教育信息化领域内相关标准众多,它们长期以来对教育信息化工作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然而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实践者对于领域内的标准现状却已不满,认为用于指导他们实践的、重点关注条件建设的标准与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之间相关度较低,期盼有新型标准出现以更好地引导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这种来自一线的呼声引起了行政主管部门与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部分专家合作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学理分析及实证调研建立了江苏省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功能标准指标体系。

二、教育信息化评价研究现状

就基础教育领域的评价而言,相关标准或规范性文件以及研究众多,将其归类可大致分为三类:条件标准、绩效标准、功能标准。第一类评价规范的对象是信息化所应具备的条件(如硬件、软件、人员素质、技术规范等)。它们是从价值客体完成主体要求的能力角度对客体的考察,这类标准可称为条件标准[1]。较为典型的标准如《陕西省中小学(城市)信息化评估标准(试行)》[2],从组织管理、环境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应用情况五个角度对信息化应具备的条件进行了规范。这类标准长期以来直接引导着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实践工作。除了此类建设验收标准,还有众多针对某些单项条件的标准。如规范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3],对教育信息化中涉及的教育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技术人员的内在品质提出规范要求以及规范硬件设备的《淄博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讨论稿)》[4]等。除了该类直接面向教育实践者的条件标准以外,还有一类条件标准面向的是教育信息化硬件软件的开发者,作为技术规范对教育信息化发挥保障作用。如《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1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5]对学校管理中涉及的数据进行了规范,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行业标准(CELTS)体系[6]中提供了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多方面的技术规范。第二类评价面向教育信息化的绩效。绩效标准是从主体的最终目标的要求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考察[7]。该类的典型研究如“基础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8]“学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的设计和应用”[9]等。与条件标准类型的规范文件多而研究文献少正相反的是,绩效标准的规范文件较少而研究文献较多,而且从时间分布来看条件标准的规范文件从2000年前后即开始出现,而绩效研究多集中于近几年,可以从中看出教育信息化领域对绩效标准关注的逐渐提升。第三类评价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从工作过程的角度对客体行为进行规范,该类标准可称为职能标准[10]。本课题组经过进一步论证,将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职能标准定义为功能标准[11],所谓功能是指与教育管理职能相对应的教育信息化功能。但是长期以来教育信息化领域内功能标准研究缺失严重,仅有少量条件标准和绩效标准中涉及对应用的规范,但也仅是提出某些简单的量化指标,完全无法全面规范信息化的应用。如上述《陕西省中小学(城市)信息化评估标准(试行)》中的应用仅涉及设备使用情况、设备设施使用率、应用研究的量化规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2]中对使用多媒体授课比例有量化要求等。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领域内的评价标准工作,大量的条件标准集中于信息化工作开展之前,对工作的开展做了全面的准备;对于信息化工作完成后的绩效评价,虽未有评价标准广泛投入使用,但已有研究展开。然而唯独对于信息化工作开展过程缺少规范。这一现状导致的结果是,教育实践者可以明确地知晓如何建立良好的环境,也能隐约看到对岸的工作目标,唯独对于如何通过具体信息化工作渡到对岸无头绪可理。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较为领先的江苏省,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已进入诺兰模型所述的整合期[13][14],基本完成建设工作,开始转向应用提升,工作重点的转移意味着标准重点也需相应转换。为弥补教育信息化功能标准研究与实证的空白,顺应并推动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从建设向应用的转移,本课题组展开了全省范围内的广泛调查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调研目的

功能标准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其指标体系的设计以何为参照?它应该对哪些内容提出规范性的要求?在项目组成立初期,除了一个相对比较模糊的“功能标准”概念及对此概念的朦胧且坚定的信心外,课题组几乎一无所知。“摸着石头过河”成了本课题推动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即确定此课题是以实证手法为主的课题,旋即在大量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开始了围绕项目主题的调研工作,进入到标准中指标体系的设计之中。因为课题组通过初步分析认为,“职能”是和“功能”含义最相近的概念,而职能部门是职能的承担者,信息化功能是实现职能的条件,研究初期依职能部门的划分按图索骥,正在情理之中。调研的目的有二:一是掌握客观情况,了解全省范围内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管理职能范围及职能划分状况;二是听取关于指标体系设计的建议,使新标准的指标体系趋向最合理及最高接受度。

(二)调研范围

本课题的调研对象范围是全省范围内的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调研对象之所以不仅局限于教育信息化部门,是因为在教育信息化全面融入教育的日常工作后,它已不再仅是信息化一个部门的工作,教育相关机构中每个职能部门都已涉及其中。由于本课题预期成果的前瞻性特点,在样本选择中选取了信息化工作较为领先的苏南与苏中地区,具体包括南京、苏州、扬州、常州、无锡等市,分别选取一至数个区县作为样本采集点。对应标准覆盖的区县管理部门、普通中学、普通小学三类机构,样本的选择中也同样覆盖这三类机构。

(三)调研方法

本课题的调研活动全部采用访谈法。之所以放弃专家问卷调查法等更宜标准化、样本数更大的问卷调查法,与本课题的特点有关。本课题有新颖观点提出,访谈对象只通过纸面文字较难准确把握,且标准体系庞大,仓促阅读下很难消化,通过直接沟通更有利于访谈对象在正确理解课题观点的前提下深入理解标准体系,打开思路并与调研人员进行深入的沟通,充分阐述观点和意见建议。调研共分两轮:围绕指标体系搭建展开第一轮调研,在南京范围内进行个别访谈与小范围的集体访谈;围绕指标体系完善展开第二轮调研,至苏州、扬州、常州、无锡等市进行较大范围、访谈对象角色更齐全的集体访谈。正是这个项目在调查方法上的特殊性,使其成为特定选题适应特定方法的典型,且其“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在项目开展伊始只是有大致的方向,在透过重重迷雾推进之中逐步确定目标是否存在及任务是否可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本报告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调研过程

(一)第一轮调研———指标体系搭建阶段

1.调研工作安排

本轮调研主要目的在于收集教育相关机构有信息化需求的教育管理相关职能的内容及划分方式,进而确定与职能对应的信息化功能如何评价。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相关机构可被划分为两大类: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具体教育机构,如学校。在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要求下,就教育管理部门而言暂先选取区县一级进行指标体系的研制。就具体教育机构而言,普通中学与普通小学是最为庞大的两类,理所当然首先要进行指标体系的研制。课题组选取南京市数个区县的教育管理部门、部分中学和小学,主要采取个别访谈方式,辅以少量集体访谈,逐步形成指标体系的框架。

2.调研过程与成果推进

(1)一级、二级指标的确定

初期尝试建立指标体系之时,对于需要建立几级指标体系不能确定,首先只设立了两级指标,二级指标以下如何处理暂缓考虑,其形式如表1所示。在一级指标划分原则上,借鉴江苏省正在开展的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中对教育机构的职能划分,分为行政管理、教学支持、教务管理和服务体系四部分。此时标准中还试图规范二级指标职能所归属的管理部门,以便在功能标准的落实过程中将指标分解划归至各职能部门,增加标准在指导实施和评估上的可操作性。

(2)功能的定性描述

二级指标划分完毕后,显示出对于职能的划分仍明显过于笼统,但又恐指标再细划时落入条件标准的旧式思维,因此尝试用“包含内容”栏目对职能进行更明确的描述。又因二级指标皆描述职能而未涉及信息化功能,因此通过“功能描述”栏目对该职能下信息化功能进行描述。考虑到功能的实现必定和某类应用系统有关,又在指标体系中设立“支撑平台”栏目。此时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3)以数据作为功能实现凭据思路的确立

研究之初并未确定中学与小学的指标体系是否需要分开研制。调研进展到此时,显示两者功能有一定差异,如在同一表格中表达则需要较多的标注从而影响指标体系的清晰程度,因此两者分开制定。同时也发现高中和初中差异不大,可以使用同一指标体系。至此,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功能标准体系由区县管理部门、中学和小学三大指标体系组成的整体框架也基本确定。在调研中尤其是集体访谈中,大量反馈意见集中于数据的规范问题,迫切希望改变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数据的零散、重复、相互独立、自成系统的混乱状态。与此同时,学理分析中已成功论证数据在功能标准中的重要地位。“基础数据”从此作为重要的栏目出现在了指标体系中(如表3)。数据的规范中参照教育部编制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信息类作为基本单元,信息类中包含若干个信息项。因为信息项内容较多不宜在指标体系表格中呈现,因此另设信息项附录。考虑到绝大多数职能中不仅必然产生数据,还因职能间的相关、衔接而需要调用其它职能下生成的数据,基础数据一栏中的数据暂时分为两部分:生成数据及使用数据。

(4)四级指标及数据性质的确定

随着学理分析深入与调研的展开,指标按功能继续细化成为必须,最终确定细化到四级指标。四级指标形成后,课题组发现其每一级指标都似有不同的含义,如从一级到四级指标依次大致对应教育管理中的职能模块、业务、任务和操作,于是将这些概念提取出来,希望它既是指标起草的指导线索,又是功能标准实施中的把握方法,即称为功能标准。此时所谓功能,在第一、第二、第三级指标上具有清晰的意义,而第四级指标则是功能在操作层面上的细化,功能实现之时数据会产生自然积累,其丰富程度可以更好地衡量信息化功能的实现程度,因此,在前表中为强调“功能标准”而加入的“功能描述”一栏自然退出指标体系。数据在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得进一步到加强,并细化为两栏:在本指标下生成的“基础数据”以及在其他指标下生成、在本指标下调用的“调用数据”(如表4)。“基础数据+调用数据”的这种描述方式,既为确保基础数据的正交完备品质提供了可能,又符合诺兰模型指出的在整合期统一数据交换的需要,为数据的横向或纵向流动提供了标准意义上的合理性。调研中发现,在职能相同的前提下,同类机构的部门岗位划分依然存在较大差异,限定指标所属管理部门反而容易造成执行中指标归属的困扰,因此将“管理部门”栏目删除。调研中还发现,在实践一线运行中的各种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其内容互有交叉,且应用系统的融合与一体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因此“支撑平台”也从指标体系中消失。至此,指标体系中“四级指标+信息类+信息项”的呈现形式在不断调整与细化后基本确立。

(5)标准规范范围的确定

除了区县管理部门、普通中学和普通小学以外,课题组在研制过程中陆续接触到其它教育相关机构。对于这些机构的功能是否应纳入及如何纳入本标准范围之内,都在对其职能进行分析之后作相应处理。例如区县教育局下的直属事业单位,因其承担区县教育局某些职能的具体实施而体现在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则因所行使的是政府对教育部门的监督权,并非教育部门本身职能,因而不出现在指标体系中。再如特殊教育学校,在大部分职能等同于普通中小学的同时另有少量特色职能(如康复训练等),因此可通过在中小学指标体系中增设针对其特殊职能指标项的办法来解决,不再单独增加相应类别指标体系。某些教育机构如不能明确其归属类别时,其指标可以借用其它机构的部分指标。如教师进修学校可在人事管理等方面参照中学的指标,其它行政管理等方面参照管理部门的指标。

(二)第二轮调研———指标体系完善工作

第一轮调研结束后,主要工作转向四级指标划分的合理性以及数据正交性完备性分析,第二轮调研就此展开。

1.调研工作安排

面向全省的第二轮调研以集体访谈形式展开。为提高调研样本覆盖范围与代表性,课题组对访谈对象的人员组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调研时按访谈对象所属机构分为管理组、中学组、小学组,三组同时展开访谈,每个会场访谈对象人数定为约15人。人员结构涵盖该区县的教育管理部门、中学、小学各个职能部门的领导及具体工作人员。通过充分的调研前期安排工作,使访谈对象提高了重视程度,提前了解课题内容。

2.调研过程与成果推进

(1)指标体系研制

本轮调研后,指标中调整力度最大的是原二级指标“学生工作”被抽出,与“行政管理”“教学支持”“教务管理”“服务体系”并列为一级指标。这是因为调研中访谈对象对于“学生工作”作为“教学工作”下的二级指标普遍觉得不够合理,指出无论从职能划分或部门划分角度考虑,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都属于平级关系,并指出现有“学生工作”中指标覆盖不够全面。因此,中小学体系中皆将“学生工作”提升至一级指标,并着力完善其指标及数据的规范。调研中对于指标划分的最大争论仍来自各地各机构间职能划分的差异。虽在第一阶段调研中已将“管理部门”栏目去除,但指标划分规律所隐含的职能划分方式依然导致访谈对象提出异议。对如区县管理部门的学生工作,各地有归口于德育处、党团务工作等多种划归方式。针对此类问题,课题组再次明确,本指标体系的规范任务是机构信息化功能的完备性而非与具体某个机构岗位划分的对应性。该类问题可通过标准实施时辅以标准说明文件等形式加以澄清。调查发现有若干职能模块存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或广泛使用的、垂直管理的应用系统,如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这些职能中信息化工作开展较早,往往有稳定且比较刚性的纵向管理机制,在对外数据交换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约束。本标准体系对此类职能的功能指标设计采取了顺应的态度。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内,长期以来功能一词多用于描述与条件有关的技术功能,如交互功能、一卡通功能等。在研制及调研过程中,从课题组成员到访谈对象,都曾经落入惯性思维,提出应将上述等技术手段作为具体指标列出。课题组经过认真思考,进一步将功能界定为“事务”而非“技术性或条件”,从层面上看,技术或条件的层面低于事务,即技术或条件是事务的基础。就一卡通而言,其所实现的电子身份认证、师生生活管理、图书借阅等作为事务性信息化功能恰好表现在指标体系之中。对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无保留地接纳是访谈对象的普遍心态,这使得课题组备受鼓舞。访谈对象基于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而认为本标准对于具体职能(功能)流程的关注不够,即指出在四级指标中规范对象均为静态工作点,对职能实现的工作流程未做规范。课题组对此问题的理解是,本功能标准指标体系仅是针对静态信息而言,职能(功能)流程的管理及相关的数据流动的管理,是建立在本指标体系基础之上的另外一类需要规范的工作,是课题组在指标体系工作完成后下一步将要进行的工作之一。用于衡量教育信息化功能实现程度的数据,应是在功能实现中自然产生的数字化的数据,因此当有反馈意见显示某些数据目前尚未且短期内也不需要电子化时,对相关信息类暂不采纳,如“听课信息类”。

(2)关于数据的规范意义的理解

在本标准中,基础数据构成正交完备的数据体系,调用数据是因意义生成需要而导致的数据流动。基础数据的完备性只是“理想”的完备而非绝对的完备,即意味着给出的指标体系既不绝对合理,又不能穷尽在教育实践中涉及的所有数据。不能穷尽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无论从当前看还是以发展的眼光看,总有不能穷尽之处;二是即使我们得到一个逼近理想状态的数据体系,也绝不能要求所有地区所有学校把它们立刻兑现。因此,基础数据的确认以能引导该功能(职能)工作的方向为基本原则。一般而言,这些数据是教育管理实践中必须的、有强烈需求且相对成熟稳定的信息,它应教育管理实践中各主体的要求而生。数据正交性与完备性相配合,使我们得到一个最少数据冗余的结构。有这种结构的基础数据可以支持独立于所有教育管理应用软件的数据交换平台走向可能。这一数据交换平台脱离应用软件而独立存在,并为应用软件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五、收获

(一)功能标准思路正确性得到验证

在调研中,访谈对象对于本课题所提出的两大基本思路表示了高度的认可。一是以功能标准取代条件标准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直接指导,二是指标遵循职能的划分逻辑逐层展开。前者证明了功能标准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者证明了功能标准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二)功能标准的意义

教育管理信息化功能标准及其指标体系在以下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指导教育相关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规范软件开发,以基础数据、调用数据作为软件功能设计、数据生成与交换的直接规范和起始标准;将数据从软件供应商处归还给本来的主人———教育部门;有利于形成分布式的、覆盖面较广的教育基础数据库;积累教育教学中的过程性“数字痕迹”信息,改变目前只注重结果性信息的现状;以基础数据库及数字痕迹支持教育评价的开展,支持政府监管与决策,并为社会提供增值服务[15]。

(三)指标体系初稿的形成

目前的江苏省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功能标准指标体系初稿,主要由区县教育管理部门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学信息化指标体系、小学信息化指标体系三部分组成(如图1)。指标体系结构如表4所示,以“四级指标+信息类+信息项”的形式呈现。指标体系初稿中,中学的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90个三级指标,238个四级指标,312个信息类。小学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94个三级指标,242个四级指标,365个信息类。区县管理部门指标体系两大部分共包括7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66个三级指标,191个四级指标,317个信息类。这一指标体系因其对应教育管理职能的正交完备而符合功能标准的需要,反之也从实践层面验证了功能标准的可行性。中学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如下页图2所示。因指标划分依据为教育管理职能的划分,因此,就指标名称而言与常见的信息化标准直接指向信息化工作的指标名称有较大差异。小学指标体系因仅就一、二级指标而言与中学指标体系较为相似,在此不再重复呈现。区县教育管理部门的一、二级指标如下页图3所示。

六、结束语

基础教育管理范文第3篇

一、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促进教育事业新发展

(一)基础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和完善了幼儿早期教育体系,0-3岁儿童早期教育得到充分发展,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0%,少数民族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82%;比去年同期增长18.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以上,今年我区三所民校高中毕业率达到100%,全区高考文理科总上线率为84.05%,十四中学的阿依古丽•艾买提、第十二中学的夏提古力•阿克拜同学分别以427、413分位居全市民语文科第一、二名,汉语言600分以上的8人。同时积极发展特殊教育,继续办好十九小学附设的特教培智班,目前有8名智力障碍儿童就读。积极做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依法保障了残疾儿童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

(二)各类创建工作圆满完成

本学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在市教育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十六小学、远征幼儿园成功创建成为市级规范校和市级示范园,截止到目前,我区共有5所示范化校(园)、7所规范化校(园),全区规范化校(园)创建率达到100%,示范化校(园)创建率达到41.7%;同时,十七小学被授予“市级德育示范校”称号,十六小学和二十小学顺利通过市级德育达标校的督评;今年6月,远征幼儿园、北坡幼儿园被命名为市级“绿色学校”,目前区属12所校园中有11所创建成为市级以上“绿色校园”,创建率达到91.7%。

(三)办学条件、育人环境不断改善

一年来,我们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努力改善各校、园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为各学校、幼儿园新配置笔记本电脑444台,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各校园会议馆室配置空调104台,并为校园购置各种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物品等,为校园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强化管理,注重实效,基础教育再添新成果

(一)坚持育人为魂,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育人

第一、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之间建立德育工作的反馈机制,利用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和监管网络,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专项培训,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与社区、家长的互动中,达到了“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效果。如组织少先队员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到社区开展联谊活动,深受老人和居民的欢迎。各学校还充分发挥校园及课堂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以品德课程为核心,以各学科课程为辅助,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努力营造“教育管理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育管理无闲人,人人皆育人;教育管理无盲区,处处皆育人;教育管理无空时,时时皆育人”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活动。一是利用我区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综合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全区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道德实践活动。本学年共组织278个班次约1.1万人次的中小学师生参加了城区和生态林保洁活动,既增强了师生环保、文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为区容区貌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二是组织师生参加公民道德建设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活动、“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等;三是利用节假日、纪念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安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安全法制意识。四是在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组织区属教育系统广大师生涌跃捐款,849名教职工和5529名学生、幼儿共捐款142191.09元,交纳特殊党费40910元。通过这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氛围,突出了中小学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区教育局被评为“捐书惠农”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和全国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先进集体。

第三,坚持树立以德育课题研究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发展的理念,重视德育课题成果的转化工作。通过课题研究实验,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有了很大进步,能坚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每天身边的小事抓起,《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熟知率、执行率均达到98%以上,守法率达到98%以上。目前8所学校申报了“十一五”德育课题实验研究,参与实验教师300多名,参与实验学生近5000人,参与率达95%以上。本学年十九小学、十八小学被评为部级“十一五”和谐德育课题先进实验学校,*、*等10人被评为先进个人;*、*等11人被评为先进实验教师;64个“十一五”和谐德育课题成果获国家奖项。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工作更加规范扎实有效

教学案例和课例研究制度化。长期以来,区教育局坚持组织教师开展案例研究,鼓励教师从鲜活的教学实践中,选择问题,开展研究,并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和同伴交流,促进教师把课改新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努力把教学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一是各学校、幼儿园已形成案例分析反思制度,定期举办案例或论文研讨会,利用教研网络平台发表教师个人的教学随笔、反思、日志,给教师搭建了思维碰撞的平台;二是成功召开了*区第五届学风建设案例研讨会。8位教师、2个学校进行了学风建设经验交流,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案例无不体现着我区广大教师在学风建设中所付出的爱心与辛勤,同时也体现着我区学风建设的良好效果,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三是编辑出版了*区幼儿教师优秀案例集——《唱响的旋律》和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案例集——《教育之丰教学之果》,记录了区属各校(园)校本教研、园本教研实践情况,记录了各校(园)教师专业成长历程,反映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感悟与成绩,是我区教师结合自身实践创作的智慧结晶;四是组织全区教师积极参加不同级别、学科的课堂教学、录像课和案例、论文、教学设计等比赛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十九小学*老师作为自治区唯一代表,参加第七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讨课比赛获一等奖;十八小学路萍老师代表长沙市参加自治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阅读教学观摩比赛获一等奖,十九小学吕梦琦老师参加“自治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培训及选拔赛”获一等奖,十八小学赵红老师作为全市唯一代表,参加自治区小学英语优质课大赛获二等奖。

一年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论文等比赛,获个人部级一等奖49人次、二等奖90人次、三等奖75人次、优秀辅导奖及优秀奖109人次;自治区级一等奖23人次,二等奖26人次,三等奖21人次,优秀辅导奖24人次;市级一等奖67人次、二等奖67人次,三等奖148人次,优秀辅导奖及优秀奖52人次;区级一等奖24人次,二等奖45人次,三等奖46人次,优秀辅导奖及优秀奖116人次。截至到目前,累计获得各级集体奖178个,个人奖982人次。

课题研究和教育科研实用化。一年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各学科教育科研部级课题7个。在“全国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课题年会成果评审中,教育局、十八小学获先进集体奖,十八小学王敏老师获《歇后语编故事》录相课特等奖,同时有3人获优秀科研和课堂指导奖,5名教师被评为先进个人,27名教师获课题教学论文、课例、教学设计奖,294名学生分别获得作文一、二、三等奖,26位教师获全国学生作文辅导奖;在全市英语课题实验校特色展示课活动中,3位英语教师代表*区为130位教师展示了课堂教学风采;在长沙市第二届幼教年会上,区教育局被推选为交流单位,对我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成功经验做了重要发言,3位教师作了专题发言。晨光幼儿园代表“自治区级课题园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实验园进行了成果展示,现场开放了教研活动。在区教育局统一要求和引领下,各校(园)课题研究制度日趋完善,研究过程日趋规范,课题研究工作朝着更加实用、有效的方向发展,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经常化。一是各学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评比展示与观摩活动,引导教师学会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和反思,逐渐形成“研究课”、“公开课”与“常态课”、“常规课”多元并存的课堂教学思路,从优化教学设计着手,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引导更多的教师解决好教学目标的课堂达成和落实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年来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组织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课改研讨观摩课、示范课、实践活动课”约180节,约1860人次参加。二是以校(园)学科中心组为依托,开展区级教学教研活动约30次,以此带动全区校本、园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了全区教师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的良好教研氛围。三是积极参加并协助承办上级组织开展的各类教学教研活动,一学年来,协助市局教研所在我区组织了约30次,共计1000多人次参加的大、小型教学研讨活动。活动富有实效,在我区开展的教研活动,均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区教师严谨的工作态度、面对困难团结拼搏、勇于挑战的精神多次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称赞。

(三)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开创“双语教学”新局面

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区领导为组长、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区相关部门领导及各学校校长为成员的“双语”教学领导小组,及时组织各学校特别是三所民校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如在民族学校开设汉语学前班,为一年级双语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在汉族学校开设“少数民族学生学母语”兴趣班,增强少数民族学生上汉校的信心;组织开展*区少数民族少儿双语口语大赛活动,为各校、园少儿展示双语才艺搭建了平台;组织教师参加了自治区第一期MHK考试,有113名教师达标;选派81人次教师参加各级长短期派外培训,其中一至两年期的培训为11人;组织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自治区汉语教学专家刘军来我区进行调研和指导时,对我区的双语教学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我区民校上课教师给予了高度评价。十四中学作为全市“1+5”试点学校不开设母语课,其他学科全部用汉语教学模式进行;本学期实现了十一中学和十七小学的合并工作,民汉合校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校园管理和教育教学行为

各学校、幼儿园统一思想,形成校(园)长、教务处、教研组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并从常规化管理的精细化入手,使校园的各项工作都具体到人、责任到人,关注细节、注重落实。特别是在教学管理上,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力求教师在每堂课、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努力追求科学、规范、高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实行校(园)长、副校(园)长、教务主任、教师听课、评课制度以及蹲点、蹲学科制度,学校领导做到切实掌握教学的第一手材料,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抓好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坚持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树立长期质量效益观,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学校教务处、幼儿园教研组对各教研活动记录、听课情况、作业批改、教案反思等做到每月一查,实现“常规常抓,有序有效”,从而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区教育局不断完善和创新年终考核制度,在充分征求各校、园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考核细则》及《奖惩办法》,采取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区属校、园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及时召开检查情况反馈会,总结成绩,发现问题,为各学校、幼儿园工作成效的展示搭建平台,为区属各校、园提供借鉴学习和交流的良好契机,切实通过抓好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我区中小学幼儿园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为了全面地掌握、及时地调控全区中小学的教学情况,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稳步发展,区教育局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制度,每学年进行质量抽测和毕业考试工作,同时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各学校继续坚持各学科阶段性抽考制度,教育局加大对毕业年级教学质量跟踪检查的力度,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复习迎考工作制度,为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五)倡导全面发展,走“特色亮校”、“特色育人”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区各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重视特色教育,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是各学校根据本身的文化底蕴,社会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及本校教师的专长、学科教学成果,创特色学校。十六小学开垦了600平米的养植基地,将实践劳动列入课程,形成了“我劳动、我快乐、我成长”的办学特色。十七小学“德育教育”和“大阅读”一直保持着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十八小学结合区情校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以国防教育和业余税校为龙头,彰显体验教育的办学特色;十九小学以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凸现出自治区“科技特色学校”和“德育示范校”的特点,被评为区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二十小学结合教情、校情、学情,开设了兔子舞、搏击操、新疆舞等必修课和其他选修课共计26种校本课程,积淀校园文化,突出办学特色;十一中学以良好的师德凝聚人心,获得年终考核师德建设先进奖;十二中学以其扎实推进的双语教学和工作成效获得双语教学先进奖;十四中学以连续2年的全市民语言高考文科状元诠释了教育教学提高奖的含义。

二是以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切入点,培育“底气、文气、灵气、大气”的学生。一年来我区各校、园充分发挥教师特长,纷纷开展各类兴趣活动,全区组建成立了100多个兴趣班,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乐器、舞蹈、书法、绘画、武术、健美操、鼓号、腰鼓、电脑、棋类、主持、朗诵、手工、科技、编织等,既丰富了广大学生和幼儿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特长,又为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市教育局开展的“巧手创新”儿童手工作品比赛中,北坡幼儿园获得巧手创新奖,中兴幼儿园获得主题创意奖,区教育局获得优秀组织奖;在市教育局组织的20*年庆元旦文艺汇演中,我区选送的3个节目,十九小学获一等奖,十八小学获二等奖,十二中学获三等奖;在第十七届全国“六一”儿童节计算机表演赛新疆赛区比赛活动中,十六小学、十九小学获先进集体奖,区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奖;在全国中小学生迎奥运作文大赛活动中,区教育局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一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幼儿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近30种,约6000人次,累计获得个人奖项2513个。其中部级一等奖169人次,二等奖280人次,三等奖334人次,优秀奖348人次;自治区级一等奖25人次,二等奖72人次,三等奖101人次,优秀奖114人次;市级一等奖79人次,二等奖201人次,三等奖309人次,优秀鼓励奖107人次;区级一等奖62人次,二等奖95人次,三等奖147人次,优秀鼓励奖70人次。

三是开展各种体育、艺术比赛活动,展现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区教育局、区属各中小学幼儿园每年以元旦、六一、教师节、国庆等重要节日、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及区委区政府大型庆典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学生的特长发挥提供了展示的机会。2007年10月,区教育局组织开展了阳光体育大课间比赛活动,二十小学、十九小学获一等奖,十八小学、十六小学获二等奖,十四中学、十七小学和十一中学获三等奖;今年4月成功举办的*区第六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的欢迎。

三、稳步推进,多措并举,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加大对在职领导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工作。选派中层以上领导参加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共组织了20名中小学中层以上领导参加长沙市校长高级研修班,并组织14名干部分期分批到南京、乌鲁木齐等地挂职培训。

——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重新修订了《*区中小学、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完善了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评选制度及对骨干教师的考核管理制度。目前我区有自治区、市、区级教学能手、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计51名。这支骨干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2007年10--11月,在市、区两级“骨干教师个性作品展示交流活动”中,我区23位骨干教师分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主题介绍了自己多年来积淀的教育教学经验,为全区教师提供了可学习借鉴的典范作品,得到同行们的认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骨干教师的综合水平。

——加强教师培训力度,走“师资兴校”的发展之路。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和学风建设系列教育活动,深入推动全区师德建设、学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如:各学校在开学典礼上全体教师进行誓词宣誓,并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召开校级、区级学风建设案例研讨会,推广成功经验;开展“师德标兵”及各类先进评选,树立典型等,落实了学风建设年各项工作。

在区委、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区教育局进一步加大了教师继续教育和外出培训的力度,本学年先后选派行政领导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研讨交流、观摩活动共计1554人次。今年暑期,区教育局组织中小学273人次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同时邀请专家对500多名教师、家长开展“师生心理健康”、“和谐家庭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讲座,组织学校领导开展“校园管理”专题讲座等培训活动;区属各学校还组织广大教师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知识、技能专项培训等。在组织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和外出培训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区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做到学习必汇报,达到以点带面的培训效益,有力地提高了我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今年我区16名教师取得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合格证书;217名小学教师参加《课程标准》测试,及格率达100%。

四、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教育行风建设再现新气象。

——“法制进校园”工作顺利开展。各校园认真贯彻落实区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推行“法制副校长及法制辅导员”工作制度,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辅导员作用,切实开展各类普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觉学法、守法的意识;加强预防未成年人调研与交流,不断研究探讨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方法。一年来各学校、幼儿园分别邀请法制、交通、消防、卫生、消协等校外辅导员进行法律法规、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的专题讲座达到30余次。

——校园维稳、安全工作成效显著。区教育局始终将学校、幼儿园维稳、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签订综治、安全、纠风等目标责任书,严格安全教育制度,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定期对学生进行防火、防电、防震、防盗、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各类安全教育;在学期初、节假日前、传染病多发季节,多次开展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大检查和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活动,确保学生的交通与饮食安全;在市、区疾病控制中心组织的卫生保健、计划免疫和传染病预防等工作和检查中,我区5所幼儿园因工作突出扎实而多次受到表扬;组织3所民族学校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开展师生参加宗教活动和佩戴宗教服饰专项教育、管理与整治活动;区教育局为6162名在校学生、在园幼儿办理了意外伤害事故团体保险,保险金额达到3*10元。以上措施的落实和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安全、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区教育局被评为区年度优秀工作部门、纠风工作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达标单位、先进单位、代表建议办理先进部门、档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巾帼文明岗等,区属6所校园被评为区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学校,12所校园被评为区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达标学校,达标率为92.3%。区教育局还被市综治委评为市级“平安单位”。

——规范教育收费,关注弱势群体。认真按照“一费制”教育收费标准、“两免一补”和*区的优惠政策等规定,进一步规范收费管理和完善减免手续,各校、园通过公示栏、学生会、家长会、信箱监督等形式,实事求是反映收费项目与金额,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一费制”和收费公示制度。为困难群体学生家长解决后顾之忧,07年秋季免教科书人数120人,免杂费人数117人,合计减免费用16531.17元;为1685名学生减免借读费67.4万元;为175名困难户、低保户学生减免杂费和课本费33268.52元。保证了义务教育阶段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强化民办教育管理,促进我区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依据《长沙民办基础教育评估细则》,区教育局依法对我区的2个民办幼儿园进行了审查和清理,对这两个办学单位学习贯彻《民办教育法促进法》情况,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情况,以及组织与活动、资产与财务管理、教育与教学、师资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审查,对检查出的问题,责令及时整改,使民办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五、企校共建,扶持教育,为教育事业发展再添动力

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大力支持教育事业,与附近校(园)积极开展“企校共建”、“尊师重教”活动,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全力扶持校、园,关注教育。一年来,每逢教师节、儿童节、春节等节日,各企事业单位都为校(园)送来慰问金、慰问品,举办座谈会;结合各学校情况及时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今年“六一”儿童节,各二级厂处单位及其子公司共计为区属学校、幼儿园赠送慰问物品价值达4万多元。

基础教育管理范文第4篇

军事、交通管理、电子商务、金融等行业领域已经广泛引入大数据作为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而局限于技术能力和传统管理模式,大数据在教育管理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的管理中应用较少。而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习惯于经验积累和直觉判断的基础教育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依靠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在优化教育经费投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根据城市布局结构调整和适龄人口变化、调整教育资源设点布局、制定中小学招生计划与政策等方面具备超越以往任何模式的优势,甚至在教学运行管理、学生学习行为引导、教师教学测评、学校教育教学测评,甚至对地方政府进行教育督导等方面都有施展的空间。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与传统经济、社会方面紧密结合,行业发展中采用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管理的数据来源有了足够的支撑。基础教育管理需要的数据不仅源自政府机构、教育部门、各类学校等单位,更依靠对网民信息的挖掘,从而有效地展示、预测、判断目标人群的行为、心理。比如百度通过LBS大数据技术在2014年春节实时描绘人们的迁徙线路。基于受众观看视频时的行为数据,提取其中关键元素,拍摄出的《纸牌屋》成为全球热播的电视剧。这些都印证了基于大数据的管理能够更精确地判断复杂的社会状态和需求。

二、基础教育管理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前瞻

基础教育的管理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助力其实现管理的优化。

1.大数据将深刻影响基础教育的管理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各种终端参与网络浏览、信息交流会产生大量数据,数据累积构成了基础教育管理的信息资源库。这些信息资源无论及时性还是信息类型都超越了传统的数据性质,避免管理过程中数据单一的“小信息量”偏差。基于优化的技术架构和路线,大数据处理的信息纯度高,有价值数据的挖掘提取效率提升,这些都是传统数据处理无法想象的,这些信息特性实现了基础教育优化管理的技术支撑。

2.大数据实现基础教育管理的拓展传统基础教育管理强调管理者的政策水平,民众的意愿难以充分体现,社会各群体意见表达欲望强烈的当下,大数据可以辅助基础教育管理实现优化和拓展。过去合肥市进行中小学学区调整,虽然强调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城市规划等数据为基础,但单一和静态的数据无法有效构架出直观且具有前瞻性的系统,只能依靠管理者的经验进行决策。这种决策往往与民众意愿产生极大矛盾和冲突,也滞后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优化后的大数据技术处理这种社会性问题具有理想的处理模型和能力,甚至可以考核各区域、各县市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现状和未来变化,就此对地方进行督导。教育系统更可以依此进行区域间、校际间资源共享和调配。大数据技术可以优化基础教育运行过程中的许多工作。简单来说,学校维持日常运转需要教学设备和耗材,单独的一个学校进行市场采购谈判时不具备优势地位,而且因为信息的不均衡导致质次价高。金额达到一定规模后,物资和外部服务的采购均需要按照规定进入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程序是需要时间成本的,加上学校在政府采购中的话语权较弱,对采购的结果往往难以把握。在大数据技术物资采购系统中,囊括了众多商品和服务信息,集成区域内学校物资储备和消耗信息,提出商品和服务采购清单和计划,及时编排选购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大数据首先实现的是学校个体和物资供应商的信息平衡,对价格、质量、型号、厂家等信息可以有效比较和鉴别,集合其他学校的采购信息,变小额采购为规模采购,赢得有利谈判地位,使得小额采购谈判效率提高。采取政府采购的大额采购也可以提前规划归集各校采购信息,进一步节省时间和精力。这种物资采购模式不仅便捷、适用,优化采购过程,更可以防止物资采购环节的腐败。

3.大数据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大数据不仅可以为基础教育预测管理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提供凸显教师特质的教学内容与辅导方式。在我国,虽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社会各界呼吁变革教育教学,减轻学业负担,实际上基础教育管理却始终难以改变社会满意度低的尴尬。大数据技术将破解传统教学中的难题,教学理念与学习方法将呈现私人订制状态的优化。大数据技术在评价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状态和效果时,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经验和课程考试,可以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大大提高,甚至可以针对具体一门课程的学习选择最佳学习方法。大数据平台拥有海量的各类学习资源,可以针对学生推介合适的品种,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建立逻辑联系,优化学习模型,把握合理学习进度和强度,将严肃的教学转变为灵活的互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顺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天赋,实现个性化和因材施教。例如,北京一家公司开发的“E周同学云学习平台”,学习界面和功能实现了全景式学习、游戏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和互动式学习相结合的功能,在使用该平台的学生中调研的情况表明,有效地达到了减负增效提质的教学效果。

4.优化校园安全管理部分学生不想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想法和教师沟通,使得一部分安全隐患无法及时察觉。有经验的教师凭借经验和观察来判断学生可能的问题,但是常常面对藏匿真相的学生,教师无计可施。比如,合肥市教育局要求中小学校强化暑期安全教育,防止溺水事件发生,学校、教师反复告诫学生和家长,学生均表示认同,但事实上,仍有极少的学生偷偷到不安全水域游泳而造成溺水事故。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家长的信息,精确识别某项危险行为发生可能性高的个体,针对高风险学生,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系统针对异常信息实施报警,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大数据改变了现在应对校园安全事件的被动局面,变被动事后应对为事前预测、事中防范、未危先控的主动作为,消解中小学管理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三、构建大数据支撑下基础教育管理的美好明天

大数据技术发展并不意味着基础教育管理无为而治,就目前我国各地基础教育管理现状而言,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树立大数据思维的基础教育管理理念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必然颠覆基础教育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业已形成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就像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BigData:ARevolutionThatWillTransformHowWeLive,Work,andThink》中指出,大数据时代,人们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关注的相关关系。只要知道结果,而不需要知道原因。大数据对基础教育管理的这种影响在短时间内会形成一定的冲击,管理者还不习惯在如此全面深入了解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管理和决策模型是否有效和如何应用也是阻碍技术应用的障碍。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形成的个性化模式是否会带来教师、学校额外的工作压力和技术不适。就算数据能实现研判每一个社区、学校、教师、学生的需求和倾向,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从而实现教育政策制定从个体优化到群体优化,仍然不能消除管理者从其他角度考虑带来的不安。事实上,基础教育管理常常滞后于技术的发展,人们难以想象学生跨时空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和学习。就算基于YY语音技术的在线学习平台开发已趋成熟,家长仍然担心在线学习的副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数据技术必然撬动人们已经固化的理念,传统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与新技术条件下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协同发展的局面必将悄然来临。文化企业、互联网企业与优质的学校、教师进行合作的开源课程平台,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逐步实现远程教学、个性化学习,推出丰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

2.突破大数据在基础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困境就目前而言,广泛进行大数据开发和运用,基础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人员存在技术能力的不足,对于复杂的MapReduce、Hadoop、NoSQL等数据技术,相关人员难以很好地掌握运用,因此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是当务之急,另外,加大大数据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发、应用的课题研究,为基础教育管理进入大数据时代创造良好氛围。就近期工作而言,先行加强与教育系统外部互联网、数据技术企业资源合作,引入大数据技术进入基础教育领域。

3.调整基础教育管理模式和决策程序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教育管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这种管理模式和决策程序并非没有优点,但是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后可能的后果是什么无法提前预知,政策公布后,涉及的人群行为的调整无法判断,各方的满意度无法估计。比如在哈尔滨出现因中考加分政策引起的社会反响。中考加分政策源自于基础教育管理层级的顶层设计,初衷无疑是积极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民众不满的情况。引入大数据技术后,各项政策出台前进行效果模拟,无疑会为决策者完善政策提供决策辅助。而且大数据技术引入决策程序后,决策的程序优化,省市级、甚至部级的教育管理部门直接基于基层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各界的意见做出决策,反馈信息的有效性也大大加强,出台的政策效果值得期待。

4.优化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体系大数据技术在教育教学评价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在过去的教学评价模式和体系中,虽然主管评价工作的管理者努力全面、可量化涉及评价体系,但是给出的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地方政府教育等项目的评价意见是相对模糊的定性结论。而有了大数据技术,教育教学评价和监测就实现了飞跃,教育教学评价监测平台构建以基础教育质量标准为目标、以教育质量与教学方法为重点、以大数据平台为载体的多主体教育评价体系,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综合的多功能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系统进行教师、学校、政府个体评价和比较评价,各级教育管理机构与学校互评机制,实现对学校的督导与评估、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通过测评系统,教师对自身教学环节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能力。基于大数据技术服务的架构模式,评价系统内部数据自动共享和无缝对接,实现了教学、教研与学业的同时监测与评价,满足了基础教育教学从不同角度、不同角色和不同时段监测与评价的需要。对基层学校、政府的各种教育教学检查督导是常规工作,这些检查督导涉及教学纪律、教学评估、校园安全、教育经费、食品安全等等,迎检和检查的单位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工作,但临时性的检查,难以全面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大数据技术平台可以实现数据统计、校园安全、舆情监测、学业监测、教学评价等多项功能。在基础教育管理领域检查督导工作中引入大数据,不仅减少了基层学校、政府迎检的工作量,更能提高检查督导的科学性、全面性,实现临时检查转为长效督导。

四、结语

大数据对基础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一种全新的基础教育管理方式在悄然到来,不断推动基础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强化学习、探索相关技术和教学应用,助力基础教育教学发展。但是,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是教育教学的辅手段,认真研究基础教育管理的管理理论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优化基础教育管理方式、完善公共治理机制、树立正确教育价值观和育人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和教学技能、聚焦课程改革,才能真正促进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

基础教育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标准思路;资金;持续稳定;人才;培养;前景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9-0000-01

Basic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Standard Ideas

Zhang Weimin

(Jiujiang Education,Jiujiang332000,China)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transition,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basic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in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an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rends.Basic teaching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absolute need.

Keywords:Standard ideas;Funds;Steady;Personnel;Training;Prospects

基础教育信息化立足点是由学校向区域提升的,趋势是向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为它的基础,教育内容和模式、教育组织和观念、教育环境和技术的一系列变化与改革。

一、在基础教育信息化中必须做到

(一)不断提升应用水平和书管理水平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在国内统一了网络出口,具体实现了每个班级都能通网的目标,实现了学生和教师数据的统一集体管理:能够根据基础教育中城市乡村结合地域上的地理优势,将各地的资源和网络进行合理利用.最大限度的达到已有的教育城中局域网资源和农村中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二)对人才培训体制建设加大投入,逐步合理提高信息发展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对基础教育教师信息化培训,同样提高基础教师素养.努里建设一支以区信息中心为核心的多层次多运用的网络管理人员队伍。网络队伍的强大能够在技术上支持整个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立和推广。在加大投入中继续不断向前的摸索。让基础教育信息化形成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在未来的使用中能够持续的不间断的向整个大系统范围提供优秀的人才和后续支持。

(三)提供安全健康稳定的网络环境供其自由发挥。从两面下手,提高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同时提高设备机器的等级与更新确保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网络的安全和畅通,为基本思路打下坚实的基础。维护网络安全以及网络稳定是为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环境。

(四)财务的持续稳定投入才能使基础教育信息化得到根本的保障。每年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无论对设备的更新维护以及人员的培训安防都是最基本的保障,有了不间断的财政支持才是建立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前进的支持力,才能更加顺利跟家完善的推行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一旦缺少的资金的稳定、强力支持,整个系统的根基就会被动摇,这样便无法持续有效的进行系统的维护和开发。

二、如何才能稳定的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

必须转变旧的理念,让更多的人接受新的教训信息化,要逐步的将基础教育信息化扎根于教育中,不是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化,也不是单纯的将信息金属和设备引入,而是一种教育观念转变以及思想的过程。系统的分析,理清思路才是基础教育锁真正需要的教育信息化。相互之间协调配合,财政上持续的支持,人力的培训机器设备的不断升级,这样就形成了快捷,安全,完整并且高效的网络基础信息化。在区域中教育系统中校园内的角色和参与人员相比更为的广泛,除去老师、学生以及学校的管理人员之外,基本上还包括学术教研人员、各种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各级教育主管,这样充分调动了教育力量之间的互动,有了各方面的支持,在社会层级上让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更加的稳定,也可以创造出更显著的效力。

三、人才队伍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

没有人才,没有人才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操作者和执行者,信息化的普及和成功是不可能的。在这其中做到两点,其一,要不断的充实教学管理队伍,跟上时代引进较高水平素质的刮泥信息人才:其二,更加着重的培养现有信息管理人员,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在应用开发信息技术上的能力。在执行方面,建立合法合理的基础教育信息规范,踢出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议,加强激励和保障的机制,让那些拥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长久的稳定的工作。

四、在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平台上建立不同的业务体系

1.建立信息化的基础教育管理体系。在基础教学中尤其是中小学为主的信息化教学,该体系将提供有效的支撑,无论是网络课程、名师专教研课题、教学资源管理库还是考试的专业评价,各种类型小的体系都能被其容纳、整合。这就反映了家畜信息化教学的维度很广并且以用户的实际应用为核心组织交叉各种系统。2.繁杂的信息管理统一。基础教育中各种繁杂的信息例如成绩管理、学校实体的资产负债管理信息、学院教师的考勤信息统计,这些都是基础教育信息中最基础也是最繁杂的,管理信息化更能很好的处理这些信息,是信息不混乱、不丢失、不出错,提高基础教学的质量。3.为扩大的教育产业提供帮助。教育产业的持续扩大不断发展出了格式的培训市场、教辅实体虚拟书店、教育行业资讯。良好的基础教育管理信息能够为这些细分的系统提供各种服务的交叉平台,能够让更多的信息更加迅速流畅的在其中运行,改进了传统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运作模式,更好的提升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际应用成绩。4.各个平台的标准化。在整个科学性和数据规范来看,其一提高整个平台互换性,其二这样成熟的标准化业务和各种数据能够更高的提高技术人员的开发效率。

五、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前景

传统的手工操作利用的是纸质媒介,传递和反馈无论是速度和信息量都相当的受限制。基础教育更应该拥有迅速、开放、通常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它能让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加及时和有效,加大了同事间内的信息传播量,更是提高了整个教育工作的工作节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管理上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更是显得尤为突出,对领导者更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现代化的掌握方向和手法、信息的处理能力、团队的组织能力、各个人员之间的协调能力、以及个人技术操作能力都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功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

[2]刘学军.关于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07

[3]郭巍.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

基础教育管理范文第6篇

一、从数据库应用看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基础技术之一,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的重要分支;《数据库系统应用》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修科目。

(一)数据库系统应用的背景:概念、市场及其发展

数据库可以理解为在一个或多个企业组织中,为多个用户服务的、在计算机上可运行的、有结构的数据集合。与文件相比,文件是面向单个程序的,而数据库则是面向整个需求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是有结构的,而文件中各记录之间是没有联系的。传统意义上,数据库系统是把有关的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员组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

数据表示可以有不同的抽象层次。在数据库结构的描述中至少需要有三级抽象层:概念观点、逻辑观点和物理观点。数据模型(DataModel)是数据及其相互关系的代表,而数据及其关系又是关于现实世界的抽象。数据模型既代表了数据的逻辑观点,同时也代表了数据的概念观点。三种最流行的数据模型是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在最常用的关系模型中,包含有关系(Relation)、元组(Tuple)、属性(Attribute)等成分,其中,关系与逻辑记录值的集合相对应,元组与逻辑记录值相对应,属性与数据项、记录之间的联系也用关系来表示。那么,什么是好的关系模式?起码它不该有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这取决于数据依赖的概念,但在许多数据依赖的类型中,最重要的是函数依赖和多值依赖。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曾使其产品分为文件系统、关系数据库、对象数据库以及关系-对象数据库等四大类,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系统软件市场依然是关系数据库,虽然它能解决的问题与对象数据库并不相同,但它们之间大有兼容、融合之势。未来最大的数据库市场是支持通用的应用(UniversalApplications),并支持简单和复杂的数据;同时,一些新的应用将驱动市场,如Web、DigitalFilm、DigitalKiosks和GPS等等。

(二)数据库系统应用课程教学的回顾:dBase-FoxBASE-VisualFoxPro

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dBaseⅢ曾是数据库技术中的杰出代表。dBaseⅢ具有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特征,程序结构精巧,处理信息能力较强,运行效率较高;它的全屏幕编辑功能,操作简便;它的人机会话方式,易学易懂;它提供运行的辅助手段,方便用户,还有它的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其应用极其广泛,因此它获得了“大众数据库”的美称。自从dBaseⅢ引进我国并成功汉化后,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者,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汉字dBaseⅢ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物资、图书资料、科研项目、学生成绩、人事档案、生产调度、经营计划、财政税收、银行帐目等各个管理部门,建立了无数的小型信息系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使它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众数据库,也因此随着IBM-PC淘汰AppleII,dBaseⅢ取代了dBaseII,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大专院校的课堂。

和dBaseⅢ相比,FoxBASE+更胜一筹:可在UNIX、XENIX等多用户操作系统下运行;完全兼容dBaseⅢ;运行速度更快;可以使用数组来实现数组和数据库文件之间的数据交换,以方便对数据库文件中记录的操作;可以自定义函数,简化程序设计;可以保存和恢复屏幕图像;可以将多个命令文件合并成一个过程文件,减少读盘次数,提高运行速度;能自动调整内存分配,以便充分利用有效内存,提高速度;扩充了部分命令的功能,新增了若干命令;扩充了一些技术参数的范围,方便了程序设计。于是伴随着CPU的换代和DOS的升级,FoxBASE+理所当然地替代了dBaseⅢ。

FoxPro除了兼容性和扩大已有的命令、增加新的命令和函数、减少对用户的限制外,采用90年代的先进技术,支持鼠标器,使整个系统更易使用和操作。尤其是可将程序伪编译为非常接近机器语言的中间代码程序,增快其执行的速度。如果程序经FoxDistributionKit编译,生成exe文件,就可脱离FoxPro而直接执行。2.0以后的版本加入Rushmore优化技术,使速度显著提高;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使数据库的设计效果结构清晰、简单,便于实现OOP;数据库对象的独立性、自治性使其便于维护,从而需求变更时程序与数据库重用率高,修改少等等,也就高于同时期的其它产品。尤其是VisualFoxPro3.0作为第一个正式具有Windows95兼容标志的应用软件,一个32位的数据库开发系统,引进了可视编程和面向对象的概念,使用了真正的数据库概念和多媒体数据,具有更快速开发应用程序、面向对象和客户机/服务器的强大功能,曾被认为是多年来出现在关系数据库方面最重要的产品,甚至是一个革命性的软件产品。既具有Visual系列的功能强大、直观易用、面向对象等优点又兼具Windows和FoxPro的长处;提供的向导、设计器、生成器等工具,加之从界面到内核的完全汉化,使数据库的管理变得轻而易举,跟着Windows淘汰DOS,VisualFoxProForWindows换代FoxBASE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对于“摩尔规律”作用下的IT世界,发展尤其是永恒的。随着微机的CPU从8086/8088到PentiumⅢ/Pentium4以及K7/K8……的发展,操作系统由Dos到Windows又到Windows95/98/2000/XP/2003……的升级,程序设计由面向问题到结构化又到面向对象再到可视化,内容由文字到图文并貌又到多媒体,应用由单机到网络又到全球互联网,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由Dos-Wps-Lotus123向Windows-Word-Excel转变,桌面数据库的情形自然该有本质性的飞跃,尤其是这样的数据库技术已不只是被数据库专家所拥有了。

(三)桌面数据库系统应用的新概念:Access和Office97/2000/XP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数据库的技术来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和获取信息。所以,编程简化把数据库的用户从传统的专业编程人员扩大到了所有的计算机用户。Access的问世和推广,使它在短短几年之间即取代了FoxPro在桌面数据库市场上的统治地位。Access在国际桌面软件中早已占有了超过半数的市场份额。

Access在1993年问世,是一个完全基于Windows环境的桌面数据库系统,它是与Windows同步成长起来的。在Access中,微软加入了一种先进的数据库机制,即JetEngine。这种机制取代了以前的文件格式的数据库引擎,为数据库的技术与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天的用户可以在VB、VC以及新版的FoxPro中发现这种数据库机制。

在编程方面,Access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把简化的编程环境和复杂的关系数据库理论巧妙结合;在市场销售方面,把Access和Office这样的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易用工具打包一同销售。

在Access中,智能化的编程环境和高效率的工具实现了有机结合。比如Access97采用了VB5.0的智能编程环境,所以编程风格与VB完全一致。同时与最先进、“全面”的Office集成,使得Access可以直接操作Office中的上千个对象,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和提高了代码重用率。Access97同时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可以把一个Access97的应用程序用简单的操作提升到MicrosoftSQLServer等大型客户/服务器数据库系统。而且Access采用与MicrosoftSQLServer相同的数据库引擎,使这种提升变得更为简单和直接。Access与Office一致的包含Internet/Intranet功能和标准,使用户数据库与网络的结合简单易行。

早先版本的Access并未能够完全汉化,所以在用户编程实践中,对汉字的操作始终是一个困难。从Access97开始进行了全面中文化,包括内核,所有界面,帮助体系(即Office助手),应用向导,甚至示例应用程序。所以,用户的使用就更加得心应手。全面中文化的Access包含在Office97/2000/XP……中文专业版中。

一般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从95年开始已由Dos-Wps-Lotus123向Windows-Word-Excel转变,数据库的教学也从FoxBASE换成了FoxProforWindows。似乎总是跟不上技术发展和时代前进的步伐。加上学生已强烈要求学习多媒体制作和Internet技术,所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开成Windows+Office(2000/XP)则不失为一种好策略。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尝试

计算机科技的最大特点是发展极快、应用更广。鉴于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成为各大专院校学生的必修科目;而它的基本内容也就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着。从原来的BASIC语言、五笔字型、DOS、WordStar、WPS、Lotus1-2-3以及dBaseⅡ/Ⅲ到早期的Windows3.1/3.2、Word6.0、Excel5.0、FoxBASE/FoxPro又到Windows95/98/2000、Office97/2000……等等。时至今日,WindowsXP和OfficeXP已经风行全球并深入人心,WindowsServer2003……也似排山倒海之势袭来!由此看来这门课的具体内容还要“进化”,而且似乎还要永无休止地“进化”下去。

(一)现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内容:Windows+Office

通常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始,总要谈论三个问题:计算机能干什么?我们学什么?怎么学?狭义的答案是:计算机无所不能;我们学Windows和Office;上机。接着是尽可能多地电脑演示,以此来升华学生对电脑知识的学习兴趣。

因为Windows时代,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学习早已不是那么困难,再也无须死记硬背那么多的命令和格式,只需用一个手指点击鼠标,利用菜单就可以打开一个又一个窗口并在窗口中得到五彩斑斓的世界。可是,这个过程却很难通过传统的方法用粉笔在黑板上来讲明白。

单就操作系统来说,从Windows3.2到Windows95的飞跃,从Windows95到Windows98的进化,从Windows98到Windows2000的换代,以及从Windows2000到WindowsXP的“体验”,都使“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陷于绝境。但总有必要尽可能地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例如学了Windows95,还要讲讲InternetExplorer和Windows98、学了Office97还要谈谈FrontPage和Office2000,学了Word,不能不说我们的民族软件WPS,学了Windows98,还要欣赏一下已成为PC操作系统主流的Windows2000和WindowsXP……等等,还要把各种最新的流行软件及其应用介绍给学生,如此这般来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电脑的乐趣,教给学生学习电脑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本领不至于那么快地“过时”和“淘汰”。

另一方面,过去曾经有不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学了WPS并考试得了高分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当毕业找工作打印简历时竟因电脑中装的是Word而一筹莫展,类似的事情似乎比比皆是、无休无止,这说明了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更重要的桎梏和盲点:计算机文化素质问题。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着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和数字化生存的质量才是一项最根本的任务。

实践证明,现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Windows和Office,尤其是今天的Windows95/98+Office97、或者Windows2000+Office2000或者WindowsXP+OfficeXP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软件(如《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畅通无阻》、《得心应手》、《电脑总动员》……等等)甚至通过教学网络更甚至Internet来自学掌握,而且这也是华山一条路了。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紧要课题:从技术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鉴于计算机科技遵循“每18个月更换一代”飞速发展的事实以及全球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的进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计算机文化素质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工作效率,甚至用计算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着力培养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伦理精神以及信仰,构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

为了实现计算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必要尽可能及时地、全方位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以问题的解答就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书本里、甚至校园内。比如通过电子邮件,通过OICQ、QQ、MSN,通过多媒体网络,甚至通过网站,本着实事求是,实学实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反映学科的前沿内容,将思想方法和操作技巧传给学生。另外还需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装电脑、买电脑、租电脑甚至修电脑,营造电脑学习的环境。这无疑对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思想行为准则在这个时候才更充分地体现出来,真正地潜移默化进日常的计算机教学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了教师自己的“数字化生活”。此外,教师还需把诸如远程教育、语音识别等尖端科技的知识和应用普及给学生,带领学生,走向时代的前列。

可是,不得不提的是,用电脑来上电脑课,或者用“电脑+投影仪”,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当然最好是在机房里上这些计算机课程。尽管如此,真正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教育还是要回旋到传统的模式上。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新尝试:计算机文化概论

现在,谁也无法否认计算机对人类世界的影响了,尤其是互联网兴起之后,与之相关的文化更是以不可抵挡之势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一门以探讨与研究计算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的崭新学科——真正的、实实在在的“计算机文化概论”就应运而生了;而这门课就目前来说实质上就是“计算机发展纵横谈”,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应用、影响和有关的伦理与哲学。显而易见,这门课所实现的就是计算机文化素质的教育。

基础教育管理范文第7篇

内容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部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实施以来,学习新课程,推动新课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已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几十年来传统的音乐教育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冲击波。

基础教育管理范文第8篇

我国教育事业源远流长,如今教育领域之中的诸多问题均能在以前的教育历程之中查找到相应的源头。中国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将血缘关系作为最为重要的联系纽带,将农业生产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这样一来各个家族中的大家长便掌握了伦理方面的绝对权威。家族中的大家长不仅具备了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权力,而且还具有开展教育之职责。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结构决定了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高度关注教育伦理。中国传统教育伦理与传统家庭之间颇有相似之处。具体来说,专业教育机构当中的人伦结构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拟血缘关系,实质上则是一种拟父子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可以视作中国传统社会思维方式普遍化、模式化之后果。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教育以伦理与知识等视角来维护教育者拥有的权力,这一现状把受教育者放置于被服从、被依附的位置,现如今的中国教育还是难以分割开与数千年以来历史之间的联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用历史的观点来审视如今教育当中的教育伦理道德问题,从而帮助现代人更好地注重教育伦理问题。如今还没有彻底地消除计划经济之导向,就进入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使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时间不长的中国教育无可避免地沾染了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以及工具主义之习气。在此状况之下,注重于教育的伦理道德也就变得极其迫切了。一方面是我国教育管理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实施教育的专门化机构,学校已愈来愈成为学习知识和创业创新的重要场所,进而成为促进社会取得新发展的推动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我国教育管理在发展中尚存在大量教育伦理层面上的问题,所以也就受到了愈来愈多的争议甚至批评。诸如教育管理中的公平问题就是教育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问题之强烈体现。我国教育市场化正是在教育管理中生发出来的一种新型商业文化。如今,课程和学历就仿佛在流水线上一般实现了统一化生产,并且提供给全部具有该需求的人员。这一实施方法尽管相当有效,能够切切实实地增强教育管理之中的生产率,但是也让教育失去了其自身固有之价值。假如课程和学历都能够用金钱加以衡量,能够进行消费,那么学习者自然也就更易获取,由此导致知识以及知识传播被解构,并且逐步具备商品的显著特征。当前,中国教育管理领域改革如火如荼,导致教育机构开始更加地关注商业化价值,比如学业成绩和学历证书等,但忽视了教育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这实际上是个人以及社会发展产生的基本价值倾向,其后果必然是把教育这一充满了复杂状况的社会现象简化为投入以及产出这一过程。城乡之间的差距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入学机会领域中极为重要和显著的一种差距。虽然我国多年来始终推行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但实际上的招生通常是依据不同的区域来分别划定分数线的,由此导致各省(区)的录取名额需要依据学生人数来实施平均化分布。由于不同地区在办学的规模上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所以各个省(市、自治区)之间的招生录取率具有较大的差异。我国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所收取的昂贵学费也会将一部分家庭较为贫困的有志青年拒之于门外,这也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一种直观反映。

二、开展教育管理中教育伦理研究的迫切性

伴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中国教育领域也随之而蓬勃发展,但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市场经济体系当中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所影响,这表现为钱权交易不时出现、学术腐败丑闻多次出现等。面对这一状况,笔者认为开展教育管理中教育伦理之探究始终是每一位教育研究人员的使命之所在,当然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历尽劫难之后发展的必然性选择。任何时代中的任何层次教育活动所反映出来的道德性都可以说是当时社会道德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地存在下去。因此,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教育伦理也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极强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如此一来,假如研究者要去发掘教育伦理之中的道德困境,那么就要从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找到产生与发展之源泉。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之后,民主、独立、自由以及平等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并且成为十分重要的价值理念,而教育机构作为培养各类人才的专业化机构,更是应当始终走在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线。然而,诚如研究者刘铁芳所言,尽管教育学领域对教育伦理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而且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然而主要追求的目标大而空,注重于规范而不注重于人,注重于普遍价值而不关注个体性和独立性,在方式方法中侧重于灌输而不关心理解以及沟通,注重于说理而不关注生活上的养成。也就是说,当前的教育伦理被归结为远离社会现实的一种教化。如此一来,探究中国教育伦理精神极其有利于教育界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当前中国教育领域发展之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进而提升教育的水平。因此,教育也就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伦理价值,不仅应当启迪现代人的心智,塑造现代人的品格,健全现代人的心性,使之共同服务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且还应当为消除社会中的各类不公平现象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使社会更加自由、更加宽容、更加和谐。

三、促进教育公平是体现教育管理中教育伦理的基础

依据教育管理中教育伦理之内涵,教育部门在制定教育管理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相应的伦理规范为依据与前提。我国教育管理中教育伦理注重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之下教育政策所具有的道德性,也就是人们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教育政策所具有之伦理评价和道德上的追问。教育公平是在一定条件下社会给予所有社会成员的自由和平等,是当时各类层次的公共教育资源的发展状态,其本质为教育利益分配之公平化,同时也是国家对教育资源加以配置时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以及原则。这一合理性原则之伦理特点正好能够体现出我国教育管理中教育伦理的选择与追求。当前,教育公平已经愈来愈成为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教育管理实现更大范围内与更高程度上的公平,切实满足广大社会公众之合理诉求,不但需要相应的理论导向与科学依据,更加需要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体系,从而扼制现实之中各类不公平现象的持续发展,进而维持当前社会的教育伦理公平。一是要以公正为原则,运用机会平等之机制,切实保障广大公民享有教育领域中的平等入学之机会,从而让那些勤奋学习的学生们不会因为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或是因为家庭背景、性别、民族以及地域的特殊性而失去继续接受教育之机会。二是要以公平的教育伦理原则为基础,建立健全更加科学、更为规范化的教育管理决策体系。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地重视教育公平,始终将教育公平理念贯穿至教育决策的全过程当中,做到切实修正和调整那些违反教育公平的现行教育政策,将教育公平真正视为教育管理决策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依据。三是要以平等为原则,在教育管理资源配置上施行均衡原则和差别性对待原则之结合。要在宏观上切实遵循教育管理资源之均衡原则,从而体现出社会平等之理念,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合理、均衡配置。四是要运用道德与法律之双重制约,全面抑制教育领域腐败对于教育管理中教育伦理之恶意侵犯。要将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从以主导为职能切实转变为以服务为职能,同时,还应当积极修改、完善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之中关于教育公平方面的规定,并且落实好监督体系,确保依法行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管理中的教育伦理基础是一个大问题,它不仅是社会变迁之结果,而且它还和学校、师生之间有着极为紧密之联系。因此,我们要正确面对教育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教育公平,为教育伦理奠定良好基础。

基础教育管理范文第9篇

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是基础教育的领导者和执行者,其整体素质决定了基础教育的高度和深度,而继续教育又给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通过对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国内外现状的分析,旨在研究构建继续教育的具体方法,以促进管理干部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

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

基础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石。怎样提高基础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决定着整个基础教育的水平。因此如何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发展基础教育的关键。继续教育给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提供了一个终身学习、创新教育、个性发展的平台,是促进其有效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保障教育质量体系的重要措施。

1构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1.1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的基础教育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重要保障,是对公民融入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好基础教育工作,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顺利完成。

1.2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是基础教育的践行者和领导者

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授基础教育内容,弘扬基本伦理道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们的素质水平高度,直接决定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知识深度,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管理干部队伍,我国的基础教育工作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1.3继续教育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提供了发展平台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的用“源头活水”充实自己,才能不被新事物所抛弃。继续教育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提供了一个终身可以学习,发展的平台,让其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干部的自身素质,让其学有所用,推进基础教育不断发展。

2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对近10年的文献进行精确查找,发现近几年相关的研究理论逐年增加。说明我国对于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问题已经比较重视,并且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机制还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

2.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大体分为三种类型:职前培训、职后培训和学历学位培训。不同的培训方式采用的培训模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其中,英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前沿,对于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经验和效果更为突出。他们重视对校长的培训,旨在提高校长领导和管理学校的具体能力和技巧。这种培训机制为校长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培训内容和知识,能够满足他们对提升自身素质水平的需求,就培训本身来说,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校长参与。

3构建继续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3.1.1加强培训制度管理

政府作为教育的倡导者,通过制定相关的培训制度,增强各级教育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形成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管理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提高其学习环境,让其乐于学习。

3.1.2建立继续教育奖励机制

要想对基础教育管理干部进行继续教育取得良好的成绩,就需要掌握更多先进、前沿的技术或方法,造成教育培训者工作压力大,负担重。如果加大对其继续教育成果的奖励,就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探索教学成果的热情,提高培训教育质量。

3.2转变继续教育观念

3.2.1加强各级领导的重视力度

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进行继续教育创建平台,应该作为考核领导工作成绩的一个方面,让其从根本上重视继续教育工作。肯投资,积极创造培训条件,为想要得到培训的人员创造机会。

3.2.2增强受培训者的认识程度

作为继续教育的培训对象,如果自己从内心就不想学习,不想提高自己,外界创造再好的条件,也是无事无补。“无知者,无畏。”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性,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珍惜得到的培训机会,提高培训学习效果,将新的知识和方法,传授给更多基础教育学习者。

3.3完善继续教育学科内容设置

对于一些老旧学科,或者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学科,将其从培训内容中去除掉。明确培训目标,根据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的知识需要,设立专业,让其学有所得,能够真正的起到继续教育的目的。同时,学科的设立应该更为人性化,学习的方式也应该不拘一格,因为继续教育管理者,有自身的工作时间和任务,继续教育作为知识的补充手段,让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

3.4构建继续教育学习系统

继续教育作为提升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素质水平的基本方式,首先,根据教育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分析管理干部的特点和需求,确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内容;然后,进一步将目标细化为阶段性指标,制定相应培训课程,以实现继续教育的培训目标,保证培训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

4结论

总之,构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体系,在于总结培训经验、诊断培训问题、明确培训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教学管理,提高培训工作质量,提高培训实效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同时,构建该体系和培训工作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学校的专业化发展和培训效果转化,对大力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基础教育工作,对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主义社会和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构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体系,可以让更多的基础教育管理干部不断地学习到新理论、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工作,为我国的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斌.转型背景下公办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思考[J].当代继续教育,2017(01).

[2]寇海飞.继续教育战略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09).

[3]席惠灵.浅谈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4]徐广安.突出地方高校特色为基础教育服务[J].中国成人教育,2003.5.

[5]齐宪代.利用远程教育方式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初步探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3.

基础教育管理范文第10篇

中美教育比什么,以及怎么比,所得出的结论将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比较的是数理课程的学术性难度,中国的基础教育肯定超过美国;如果比的是教育的效果、学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则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我们难以否认的。

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学校教的知识难于、多于美国,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比美国的教育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的是什么,与创造力有何关系。这需要我们进行具体而细致的分析。譬如,美国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涉及热空气上升原理的课程教法是: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热空气气球,学生要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已动手制作,失败了再重新做。这样,整整一个星期的教学时间都花在制作一个热气球上。相比较,我国学校同类课程的教法则是,教师照课本讲原理,学生听讲后背熟即可。

不难发现,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10分钟就可完成。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即我们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要选择、要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如此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包含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

中美两国教学过程的差异向我们显示,同样是一个知识点,对中国学生来说,这只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并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抽象理论;而对美国学生来说,书本上的内容是有趣的,并且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因此,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同时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毫无疑问,当我们用10分钟完成美国学校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时,我们的学生就不可能像美国学生那样得到多方面的知识收获和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我们常常笼统地说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比美国难,其实,我们只是难在数学课程上,而其他课程,尤其是社会人文课程,美国学校的要求则远远高于我国。美国的孩子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按规范要求查文献、写论文,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从中美两国社会人文课程的比较来看,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难度低,教学要求更低。这意味着,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我国的教育落后于美国,而人文素质是构建创造能力的总支撑,这方面的缺陷则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根基性的缺陷。

即使是数学课程,我们的难度也只是集中在数学的解题技巧上,而不在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也就是说,在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我国学生的教学优势则不再显现。当中国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解高度抽象的数学难题的时候,美国的学生在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全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相应的经验和形成相应的能力。中国的基础教育与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脱节,而美国的孩子却在中小学阶段就不断积累未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国学生由于深埋在智力游戏般的数学谜题中,使他们没有时间参与各种对他们的未来有更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际生活与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自我表达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是基本忽略的,而美国的教育却极为重视。在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中,含有很多非常实用并且学生无论将来干什么都用得着的内容,包括如何在最短时间里介绍自己,如何说服别人,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在众多可能性面前恰当地选择等等。显然,美国学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多方西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非常细致的能力训练。

美国的学校教育注重在“做”中学。而学生正是在完整地做完每一件事的过程中,完整地了解实际境遇、完整地体验实际感受、完整地遭遇实标困难、完整地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完整地获得新的发现。在接触真实的情景、完成真实的任务中,必然会锻炼出处理问题的真实能力。“做”的过程是增长智慧的过程。相比较,我国的基础教育没有要求学生完整地“做事”,我们省略了完整地完成一件事的大部分过程,只是取出其中一个细节要求学生做好,即熟记教科书上需要考试的内容。

创造力是人的综合智慧的产物,需要多方面能力的支撑,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在远离社会生活实践的狭小天地里,集12年的时光,仅培养了学生的一种能力,即通过记忆的手段完成应试任务的能力。

上一篇:生物诊断技术范文 下一篇:绿色设计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