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核心能力范文

时间:2023-12-27 17:15:29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篇1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06-04

一、充分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次在不同场合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教育部就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先后提出了相关要求,省委还专门出台实施意见,对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从的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推动党的事业前进、教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要深入学习、深刻理解、深切领会。

(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迫切需要

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党的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它彰显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道德支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保证。因此,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要求,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和现实推动作用,意义深远,影响重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思想上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根本任务

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导,就不可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地方教育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每个环节。各中小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和保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学计划、进学生课堂、进师生头脑,为全面实现教育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

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对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高度重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少年儿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要“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针对青年学生,指出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既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个人成长的迫切需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教育规划都强调加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研究探索出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项重点工作

深入推进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深刻剖析面临的复杂形势和难点问题的同时,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体现在日常管理中,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立足课堂教学,筑牢育人阵地

课堂是学校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中小学生品格建设的重要载体。各地各校要以国家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落实德育课程要求,确保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地位有保障、时间有保障、队伍有保障、条件有保障。要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思政、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独特育人效应,不断提升数、理、化、科学等学科的普遍育人价值,实现全学科育人。要加强课程教学建设和管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通过改变传统的重道德说教、轻真实体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养成,重学业分数、轻情感发展的倾向,使课堂呈现强烈的感召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要积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与学模式的变革带动有感召力范式课堂的生成。要力求通过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导,综合性教学形式的积极倡导,系列化社会活动的有效开展等途径,探索构建新型的德育课堂模式。要充分运用各类课程基地的实践成果,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拓展与融合,形成综合育人的合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全学科育人新模式。总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喜闻乐见。

(二)融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

各地各校要对现有的各类德育资源进行挖掘、重构、整合与升华,建立育人资源、共享、拓展、更新与再创造的有效机制,让全体学生能够按照个人发展需求平等、充分、便利地获得育人资源。各中小学校既要立足校内资源,也要重视开发校外资源,加强与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德育资源的互通,拓展与博物馆、科技馆及红色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专题教育场所的资源共建共享渠道,努力将这些资源有效运用到实践育人之中,不断丰富实践育人的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为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要进一步推M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研学旅行运行管理和经费保障,健全研学旅行科学评价体系,推进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的具体实践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要重视开发运用网络德育资源,研究“互联网+德育”模式,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师生进行广泛的、鲜活的德育资源定制与获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益补充。要创新学校资源载体,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学校建设要体现教育价值、课程意识、学科文化、人文寓意和学生身心需求,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三)关爱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

各地各校要加快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设备齐全,能够引领学生思想方向、指导学生克服困难、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有利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建设健全德育工作体系。各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整个德育工作的必备内容,并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全面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条件。要依据教育部2015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建设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室,把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问题,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指导和帮助,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校园中学习和生活。

(四)培育发展社团,丰富育人载体

学生社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有效形式。各地各校要大力鼓励和支持组建具备育人功能、展示学生特长的各类学生社团,既要不断丰富学生社团种类,提高学生社团数量,更要注重学生社团覆盖面、参与度和活动品质。要充分发挥各类社团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革命传统教育、推进法治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社团活动的教育性,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要让“德育在行动”伴随学生社团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志愿服务、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公民教育等教育内容在社团活动中得到生动体现。要积极引导和科学统筹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和班级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队日和班队会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注重规范引导,强化养成教育

中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变化性大、可塑性强。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靠灌输引导,也要靠制度规范的导向、约束和激励。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做好相关制度规范的设计、制订和完善工作,使教育教学、培养培训、督导评价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要积极开展“八礼四仪”教育,促进中小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要贯彻教育部部署要求,积极纠正家庭溺爱子女、学校劳务全盘外包、劳动教育不受重视等现象,提倡组织更多的校园内劳动,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同时,将校园内劳动与家庭劳动、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使劳动教育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落到实处。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和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作用,不断优化学校治理环境。要加强法治教育,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将《守则》张贴上墙入屏,制订落实细则,纳入督导评价,引导中小学生记住每一项要求、遵守每一条准则。要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委《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认真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切实呵护好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

(六)坚持多措并举,加强队伍建设

各地各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德育主任、品德课教师、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校外辅导员等工作队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骨干作用。要通过构建德育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中心、名师工作站等方式,为德育教师开展课题科研、实践探索、培训交流、职称晋升等创造积极条件,落实各项待遇,努力培养造就专家型、名师型的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打造具有区域、省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名师团队。要积极开展区域和校际间的德育工作交流,加大乡村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德育名师和团队的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实现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协调发展。要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要求,严肃查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把师德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

(七)构建共育格局,凝聚工作合力

各地各校要加快构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效育人格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切实关系到立德树人目标能否实现。各地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进一步明确和突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以家长自觉学习引领孩子主动读书,以家长行为端正引领孩子举止文明,以家庭气氛和谐引领孩子在校与同学和睦相处,以家长的规则意识引领孩子在校理性处理偶发的矛盾。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充分调动社区教育力量,推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社区教育网络和教育资源,延伸德育工作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要主动配合社区,推动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中小学生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

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保障体系

持续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科学统筹多方力量,协调推进落实。各地各校要切实承担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责任,加快完善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切实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署要求,在课时、经费、人力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相关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要深入研究德育工作,了解学生身心特c和成长规律,及时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问题和难点问题。要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学校制度,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学校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文明办、团委、公安、司法等协调合作,充分发挥多部门、全方位的工作力量,凝聚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加强督导考核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强化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督导考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及责任督学的工作范畴,督导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要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情况及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研究宣传

各地各校要广泛组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教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符合地方实际、满足学生需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要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强化对师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深入一线、了解基层,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校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种力量的作用,为进一步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事关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长期的事业,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既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精华,又体现了当今社会建设中存在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要求。

一、对农村小学教育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在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和建设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农村小学的主体作用,强化农村小学生的自我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思想来引导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对于学习方式的把握和改善,不断地促进和提高当今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将我们学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常识不断应用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社会实践和学习方式充分地紧密结合到一起来,不断发展农村小学建设和对小学生的兴趣培养。通过加深现在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不断地传递下去,力争做到让社会中每一个有理想的人都能充分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让社会中存在更多有道德的人,这将对于农村小学发展和建设有重要的保障,同时也将为社会文明的进程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我们国家在社会教育建设的发展中,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发展方向,为了能够不断推进社会教育的进程,发展农村小学教育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需要在不断完善农村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忘解决因此所存在的各项问题,以此来加速我们国家在社会教育方面的发展,这将是推进我们国家未来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手段。

二、对农村小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分析

在对农村小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加强融入性原则的遵守。融入性原则也可称为“培育性原则”,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活动应该像育苗、育秧、种花一样给予光照、水分、施肥,让其自身渐渐地、缓缓地发育生长,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揠苗助长。这里强调的是“融入”、是“渗透”,不是生硬灌输,其方法是“培”、是“育”、是“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课程中固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素融入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去,即贯穿到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中,使学生在对字、词、句、段、篇进行理解与运用的同时,渐渐地、缓缓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幼苗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进行实践过程中可以加以多种形式的采取,譬如以诗歌或者歌舞剧的形式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向学生进行传递,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实践的效率。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强调在农村小学培育和践行中积极建设小学教育发展的作用,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环境的改善,加速农村小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前提下的促进。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所以我们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农村小学教育全过程中来,以此来推动农村小学教育的前进,同时在社会建设中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念,这不仅是发展教育系统推进农村小学教育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更是努力完善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对贯彻落实方针的改进。

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践行的过程中要注重整体性的保证,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环境又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学校、社区、家庭、少年宫、游艺场所、小伙伴、课外书、网络等等。再具体来说,学校里的教师之间、家庭中的家长之间等各方面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甚至还相互矛盾或冲突,这也是我们需要正视的客观现实。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与社区、家庭、其他有关单位机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齐抓共管。首先,学校内部全体教职员工(一线任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都应该协调一致地重视并投身于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来;其次,要重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实践基地的作用不可忽视。总之,只要我们从整体观念出发,协同推进,就能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赢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篇3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小学体育;足球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小学足球教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这些弊端中主要有这几方面,即教师在小学足球教学中忽视学生在足球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在教学中以发展体育核心素养为基础,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结合小学生的特性进行教学,只是按照“示范―练习”这一教学模式。体育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分别是学生运动能力、学生的健康行为以及在体育训练中养成的体育品德。所以教师应该在小学足球教育中结合体育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不断创新小学足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足球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足球教学的课堂效率。本文分析三个小学足球教学案例,希望能够为基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的小学足球教学提供借鉴。

一、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深受教师关注,但由于没有合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使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而这一方法有助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如果@一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合理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例如,在小学足球(人教版)五年级教学中,由于五年级的学生相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自我约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大有提高,所以在对五年级教学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最为合适。具体做法是教师先在全班面前进行足球技巧示范,然后教师再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以3人为一组,在小组中推选一名练习较好的学生为该组的组长,对小组内两名成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监督,小组练习完后,教师随机抽取小组成员,查看学生练习足球的效果,并对掌握足球技巧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即教师少,学生多,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同时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起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开展足球小组竞赛,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小学足球教学中,教师采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即室外课上在全班做足球示范,然后解散学生去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对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利的。所以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而开展足球小组竞赛就是创新后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斗志,勾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这种方法还是基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提出的,通过小组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例如,在小学足球(人教版)六年级教学中,经过前面的足球技能培训,加上六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大为增强,所以教师应该采取小组竞赛这一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足球课上先把所要讲授的足球知识给学生讲授,然后在给学生讲解比赛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教师把全班分成小组形式,并在每组中推选一名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然后教师先让小组进行足球练习,练习完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比赛。通过组与组的比赛,激发了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足球课堂中,提高足球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三、改革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身心状况

小学生由于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心智还未成熟,且男生女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足球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教学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足球教学的课堂效率。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足球课上,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因为四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加上男女学生身体素质不一样,所以教师在足球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把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对于男生一组教师重点讲授足球技巧,这是因为男生对运动的接受程度较高,在对女生组讲授时,主要讲如何踢球等足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两组讲授完后,教师分别从男女组中选择对足球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当本组学生的老师,对学生足球训练进行指导和监督。调整教学内容和安排这种教学方法,不会打击学生对足球学生的兴趣,反而会激起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动力,提高足球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足球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并以发展体育核心素养作为体育教学的基础,不断创新教学小学足球方法,从而激起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提高足球教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体育教学

作为教育事业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该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其发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呢?带着疑惑和思考,通过参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师形象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师德师风是教育之魂,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师形象。

二、形成热爱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体育教学教风

教书育人是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把体育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这门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学识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把握体育课程的知识技能,深刻认识课程的内在规律和育人价值,使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1.备课时应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育人要求,钻研教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原有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有渊博的文化修养,研究教育理论,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把握教材、分析教材、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提前准备好场地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游戏,组织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

首先,我们要和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微笑,一声鼓励,一缕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充满乐观和自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动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在体育教学中,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采用灵活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课堂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三、创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体育教学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中小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创新意识。”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运动技能,更要加强国家有关体育背景、体育知识、体育文化等的教育。创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体育文化教学的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远大志向,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其发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我们必须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师形象,形成热爱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体育教学教风,创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体育文化教学的体系,在践行中为之而不懈努力。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篇5

【关键词】护理;专业;核心能力;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R4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89-02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护理职业教育大环境下,如何培养高职护生的护理核心能力,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业内人士指出护理教育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冲突(偏重认知领域的要求,对情感态度、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强调不足);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文社会科学和临床实践课比例偏小);课程设置缺乏护理特色[1]。杜利等也指出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及方法等方面均存在着影响护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因素[2]。近年来,我校护理专业在对护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基础上,现已形成了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1 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当前世界各国对于护士核心能力的解释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世界护士会(ICN) 将护士核心能力定义为“专科护士为提供安全及合乎伦理准则的护理服务所要求的特别知识、技巧、判断力和个人特质” [2]。教育部和卫生部办公厅联合颁布的《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对护士职业的岗位能力进行了战略分析,明确提出高职护士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为:掌握规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能力,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具备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专业方向的护理能力。

2 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指导思想

为达到《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的护士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将护生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与课程对接的健康评估能力、基础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急重症护理能力,将护生对病例的综合处理能力分解为观察能力、观察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判断处理能力。能力与课程相对接,从学科上逐步扩展、从层次上逐层提升,从而实现了核心能力的全面培养,具体培养体系思路见图-1。

图-1 能力培养思路图

3 培养体系的具体实施

3.1 专业课程融合

传统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总体上还未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4]。本课题依据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的归类体系,教材内容的编排形式由学科到系统,由原来的内、外、妇、儿、护理学基础五门学科变为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等,共21章内容。将护理学基础及内、外科护理学以系统为单位整合,课程的优化重构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内容,减少了不必要的病因病理方面的内容重复,增加了专科护理技能的训练,更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根据优质护理工程要求,加强学生的精神健康护理技能的培养,将基础课医学心理学与临床课精神障碍护理学有机融合为《精神健康护理学》。具体课程整合见图-2。

图-2 课程体系重构图

3.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因课制宜的教学方法

护生的核心能力培养主要依托于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程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在实验室完成,实现边学边练、边练边学,提高技能教学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常用的有情景式教学法、病例式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小组学习法等。情景式教学法是以技能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护理技能设计教学情景,主要训练学生单项操作技能及不同情况下的应变能力;病例式教学法是以病案为中心,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按护理路径和患者的特定需要进行整体护理教学,让学生理解护理工作过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组学习法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教师把病例展示给学生,学生要解决患者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并采取措施,按照整体护理的要求对患者实施护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置,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疾病、了解患者、学习理论与技能。

3.3 模拟仿真式整体化护理技能训练与考核

核心能力的重点在于整体护理的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充足的训练条件与恰当的考核方式。护理专业技能训练均是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中进行训练,一种方式由学生扮演标准病人,在几乎真实的环境下让学生训练技能;另一种方式是网络式计算机模拟病例处理训练,开发出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可以实现学生在校内即可以按照临床路径的程序对患者实施全程的护理,并通过训练实现核心能力的培养。

学生核心能力考核,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上,建立多主体评价体系,建立起教师、学生、标准患者三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上,通过口试、笔试、病例处理、论文答辩等方式考核学生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等方面内容。对学习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监控和评价,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4 对培养体系的思考

护生核心能力培养是护理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能力的培养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实践训练等各方面,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更多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该体系课程的编排突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真正实现了课程与基础理论知识的融合,突出了专科技能的训练。课堂教学全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授课内容突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学生即学即练,突出技能与理论一体化的学习过程。考核过程突破了教师的单一考核,标准病人也参与评估,突出护生综合处理病例的能力培养。当然,该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在考核方面标准病人的选择与评价标准需要详细研讨。护理教育者在护生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5]。

课程融合后需要教师具有综合的教学能力,对教师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授课的编排需要打破传统的一门课程责任制的方式。总之,面对新的培养体系,会遇到新的问题,需要教育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教学与管理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祁义霞,冯小君,王丽.高职护理教育核心能力课程整合的探索[C]. 浙江:2008 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2008:16-17.

[2] 杜利 万晓燕 柳淑芳 刘 丹.高职护生护理核心能力培养探索. 职校论坛. 2010 ,3 :962-963.

[3] CNA . Advanced nursing practice: A national framework [R].Ottawa: Canadian Nurse Association,2008:21-36.

[4] 丁艳萍,曹莹莹.我国高职护理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J]. 护理研究,2009,3(23):831.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注重小学语文课程中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但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不利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所以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教学。

一、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课文中提取正确的价值取向,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共赢观念,即遇到问题时既要考虑到自己又要考虑到他人,并且要考虑到社会,从而实现共赢。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为了利益而发生冲突的事件,而规避这种事件再次发生的有效措施就是共赢观念的形成。(2)换位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3)分享观念,这一观念涉及的道德是与人为善,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所急需的。

二、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具体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动力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存在认知水平和能力不高的现象,上课不能有效快速地融入课堂氛围中,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这一特性,创新教学方法。具体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顺利进行。

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周边贴一些白杨的图片,并模仿课文进行情境在线,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西北大戈壁残酷的自然环境,学生在这种具体情境中深刻领会什么是奉献精神,从而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质疑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在近些年的小学教学中备受关注,但由于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导致该教学方法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可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对问题或事件的质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相比教师在课堂上用死板的教学模式灌输知识更有效。

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钱的魔力》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把学生分为4人小组,让学生讨论金钱是什么,为什么要以“金钱的魔力”命名。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再进一步结合课文进行解释,并引入共赢观念,使学生明确知道托德以利为主的观念是错误的。

3.引入对话引导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要求之一,但近些年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针对这一要求,对话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这一教学方法渗透了民主意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平等地参与到课堂中,这样就可以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教师要先明确教学目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五壮士身上坚韧不拔、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精神。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对话引导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价值观中的换位观念。具体做法是教师在上课时提出为什么要称这五位士兵为五壮士,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这五位士兵面对危险毫不退缩,把祖国放在第一位,等等。这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回答,再次提问:假如你是这五位壮士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不一,教师总结学生观点时对学生再次引导,提问:本文的精神就是让我们遇到危险迎头而上吗,还是怎样?学生再次回答,最终知道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利用对话引导的教学方法,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正确价值观的方向,同时在本课的学习中运用此方法有利于换位观念的形成。

总之,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小学教育,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语文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篇7

关键词:核雕课程;课程文化;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A-0061-04

江苏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的“核雕课程文化”建设项目是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的义务教育课程建设项目之一。学校按照“重点保障、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核雕课程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实践表明,核雕课程文化建设项目对于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分析学校现实:寻找突破瓶颈的发展坐标

度假区中心小学是随着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设立与开发而异地重建的,由原来的两所乡村小学合并而成。新建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设施进一步改善,但这并不代表原先乡村小学办学底子薄弱的现状就能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度假区中心小学亟待通过提高办学水平满足社会和家长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因此,我们认真分析了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阻碍度假区中心小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是教师教学观念亟待转变。多数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仍然停留在文本或话语层面,传统教学观念仍占据课堂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实践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学生更多是以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主体性、能动性受到抑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土壤缺失。

二是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高。学校教师主要是原来乡村小学的教师,年龄老化;一些新入职的教师,尚处于成长和成熟过程中。由于教学观念的陈旧和教学视野的逼仄,教师的教学更多凭借的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经验,未能及时吐故纳新,专业素养难以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是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升。一方面,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常规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践时常止于制度层面,缺少具体的行动举措,尚未建立起稳定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受专业发展水平的掣肘,课堂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是课程文化意识亟待唤醒。由于长期没有适合学校特点的项目抓手,学校文化建设实际上没有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学校发展的目标、愿景并不清晰明朗。广大教师也缺少课程文化的意识。

困境意味着挑战,但从困境中也可以获得前进的动力。基于学校办学品位提升的自我诉求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前瞻性要求,我们以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项目要求为依据,立足学校实际,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并合理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资源,为学校内涵发展寻找并确立新的坐标。

二、聚焦核雕资源:确立内涵发展的坐标原点

充分利用核雕资源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度假区中心小学找准了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文化项目。核雕资源的文化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香山匠人精神是独特的文化资源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学校所在地太湖香山,历史上曾涌现出无数能工巧匠和工艺大师。“香山匠人”誉满天下,他们的核雕技艺更是精妙绝伦。“中国核雕第一村”――舟山村,与学校仅一步之遥,学校有近300名学生来自核雕世家。核雕工艺的精巧,核雕作品的意趣,核雕术的品性,让孩子们浸润其中,耳濡目染,深受影响。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工艺已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明代,苏州就出现过像王叔远这样的核雕艺术大家。近年来,舟山核雕更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涌现出了宋水官、周建明等一批部级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毫无疑问,核雕连同香山匠人文化,共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学校文化资源。

2.核雕文化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小小核雕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敏智慧是苏州文化的典型代表。苏州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由水的灵动孕育出来的机敏智慧。那小桥流水般的纤纤韵律赋予了苏州刺绣、苏州园林、苏州评弹、昆曲等苏州文化符号以特有的韵味。而核雕在苏州工艺文化中,除了有难以复制的“一绝技巧”,还有那缜密细致、深邃严谨的特质与风格。这一特质与风格与苏州市教育局提出的“苏式教育”要求有着自然的契合点与融合点。

3.核雕文化浸润的风格课堂体现了苏州特色

学校对核雕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首先从中得到的启示还是课堂教学改革。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根本途径在课堂,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体途径与最佳平台。如何向课堂要效益?怎样才能让课堂40分钟产生最好的效益?核雕工艺,如同吴门画派中的散点透视、高远法则、分层、留空、相间等技法原理,都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苏州教育名家薄俊生的课堂被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为一种“疏密有致的布局艺术、欲擒故纵的导引艺术、不漏痕迹的渗透艺术”。这些课堂艺术与苏州绘画、苏州刺绣,当然还有苏州核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4.核雕文化的浸润有利于学生习惯养成

核雕工艺文化与香山工匠精神所表现出来的专注力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将起到显著的熏陶作用。在小小的橄榄核外壳上要雕出千姿百态的形象,需要超凡的专注力、耐力与毅力。无数经验与事实都表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一个人能否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专注力、耐力和毅力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让学生学习核雕是为了让他们体验到其中的苦与乐,从小养成专注地做好一件事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正是基础教育中最值得研究与探讨的教育问题。习惯养成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正如教育大家叶圣陶所说,教育无非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需要耐心与长期的积累,从而成为“直觉行为”(杨九俊)。

三、构建核雕课程:勾勒文化育人的纵横坐标

核雕资源如何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坐标原点,进而为学校文化育人勾勒出科学的纵横坐标?我们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了度假区中心小学的核雕课程体系。

阶段一:从核雕活动走向核雕课程

处于核雕之乡的度假区中心小学,让学生们学习核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初,学校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增加核雕内容,并专门请核雕工艺大师为学生授课。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核雕社团。学校核雕社团作为吴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典型,曾多次代表吴中区和苏州市对外展示交流。2014年6月,参加世界语言大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2国大使以及多国教育官员莅临度假区中心小学,对学生现场展示的核雕艺术和核雕作品啧啧称奇,赞不绝口。

无论是综合实践课程中的核雕教学,还是核雕社团活动,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以核雕为内容的教学活动与核雕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积累了大量的核雕教学素材,而且形成了丰富的核雕活动教学经验。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已经具备了开发一套完整的核雕校本教材、形成独特的核雕校本活动课程的条件。经过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的共同努力,这套核雕活动课校本教材已经成形并处于逐步完善之中。与之相配套,学校两周一节的核雕课也已作为校本课程正式编入课表,实施教学。

阶段二:以核雕课程为抓手形成“双线自主弹性课程”

我们在实施核雕课程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课程设计和组织的科学性,着眼于核雕课程体系的建构,努力发挥核雕课程对于其他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双线自主弹性课程”,即以核雕课程为核心和引领,书法、音乐、舞蹈、科技等课程分为课内、课外两条线组织。“弹性”是指学校、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课程作必要的调整,学生在选修上述课程时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即使是核雕课程本身,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充分考虑弹性与个性的原则。有的侧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的侧重于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有的侧重于对核雕文化史的学习,从而加深对核雕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设置“双线自主弹性课程”的目的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内、课外学习内容。我们认为,课程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课程实施上,既要重视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课堂路径与课堂平台,也要重视通过活动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自由、多元的学习空间和路径。事实上,由于学生的学习机会多了,表现舞台大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也得到了增强。而这一点对于度假区中心小学尤为重要,因为这儿大多数是农村学生。

经过几年的努力,度假区中心小学以核雕课程为原点,在努力提升国家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全系统的课程架构。在这个全面立体的架构中,国家课程是体现共同要求的、具有基础价值的一维,以核雕课程领衔的校本课程是具有学校特色的、更具延展价值的另一维,二者共同支撑起度假区中心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一路走来,我们还意外地发现了学校课程建设的一条有效路径: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创意化―创意课程常态化―常态课程体系化、科学化、全员化。

阶段三:在核雕课程中逐步形成核雕课程文化

建设核雕课程特色本身不是目的,由特色形成文化才是最终追求。基于核雕课程文化的建设目标,我校的核雕课程文化体现出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主体性。核雕是香山地区的地域文化资源,将核雕课程引入学校文化建设,其着力点就是关注学生兴趣的生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实践、交流环境,使学生能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凸现自我优势,表达自我理解,尽显自我的生动与灵动。二是综合性。核雕课程涉及品德、文学、历史、艺术、劳技等多门学科,充分体现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同时,核雕课程既有工艺技术的学习,也蕴含着艺术创造与审美情趣培养的目标,体现出目标指向的综合性。三是实践性。核雕课程从根本上说是让学生参与的课程。它需要学生动手又动脑。这让人想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办人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记住;让我参与其中,我会学会。核雕课程的主要实施策略就是让孩子参与、体验、选择、修正、感悟、提高,从而在学生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激发出他们内在的学习热情与智力潜能。

四、形成文化效应:延展师生发展的多维空间

核雕课程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激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潜能,也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核雕课程彰显出蓬勃的文化生机。以“自主双线弹性课程”的实践为契机,我们始终秉承一个理念:“与古为新,道器相融”的核雕文化必将成为度假区中心小学由乡村薄弱学校走向现代化特色学校的文化源泉。实践证明,以核雕课程为引领的弹性课程体系化设计与建O成为学校重大项目部署实施以来,学校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令人欣喜。从教学质量来看,学生国家课程学习及相应的学业水平不但没有降低,而且逐步得到了提高,在区域学业水平测试、学习能力测评、教学质量检测等方面,学校多项指标名列前茅。从发展潜力来看,学校在项目带动、课题研究、课程引领、教师培养等方面都得到了区域的认可和主管部门的肯定,作为区“校外专家助推改革”项目副组长单位,牵头区域校本课程选择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从教师发展来看,教师的课程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的课程规划、校本课程纲要、国家课程学期纲要成为区域样本,1名教师获得全国校本课程纲要设计特等奖,市、区学科带头人的数量也在2年间翻了一番。从学生成长来看,学生在各个领域的获奖数据不断攀升,不仅获得核雕创作方面的各种奖项,作为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代表参加各级展示,舞蹈、合唱、书法等艺术类比赛也屡获省市区金奖,在无线电、建筑模型、科学创意等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全国、省、市级别的第一名。学生、教师乃至校长在核雕课程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认同与目标追求,优质的办学形象正在区域内形成。

如果说,核雕课程只是一种外在的任务部署,那么核雕课程文化就是一种内在的行为自觉力。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人化。办好一所学校,为的是人,靠的也是人,好学校的要素有千百种,但归根到底还是人的要素最重要。学校作为集中学习的场所,人的要素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教师的层面。课程文化之于教师,就自然演变成为人师表,而为人师表是教师文化的核心意涵。第二个层面是校长。课程文化之于校长,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把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看得高于一切。只有发展好教师,才能发展好学生,才能铸就学校的辉煌。校长管理文化的核心意涵就是为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创造条件。第三个层面是学生。课程文化之于学生,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帮助学生养成坚毅与果敢的性格,促使学生懂得责任与担当。核雕课程文化凝聚了度假区中心小学从校长、教师到学生的共识,让他们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这是核雕课程的作用,这更是核雕课程文化的魅力。如果说核雕作为一种工艺只不过是一种技术、艺术,那么由核雕工艺延伸而来的核雕课程文化就有了精神的品位与灵魂的高度。核雕课程文化延展了度假区中心小学师生的发展空间,强化了学校的课程能力建设,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无限的活力。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篇8

关键词:审美能力;小学生;美术教学;核心素养

一、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在新的教学规划纲要中,明确的表示把“树立科学的质量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作为未来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要求未来的教育需要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目标进行,并且明确表示了教育应当培养出怎样的人。在中共的第十中,教育方面要求做到“立德树人”。开展教育,其本质是为了能够将民族的文化一代代传承,能够为国家持续的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求,属于有用的人才。为了能够满足当前时代国家的需求,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全面发展,从而可以在未来更加适应社会的变化与需求,所以“核心素养”一词应运而生。所以当前作为小学教师,需要转变已有的教育理念,按照社会的发展需求来教育学生,不再盲目注重以往的知识累积,而是把重心转移到能力培养方面,通过进行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成长成为一个较为全面的人才。

二、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在“核心素养”一词提出之后,便有两个问题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第一个问题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究竟应当如何培养才好;第二个问题是核心素养中究竟应当把什么作为培养的重点?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所以过去人们都认为,只有掌握了知识,就能够在未来的考试、升学、工作和生活中无所不能、无往不利,只要掌握了知识,就能够真正做到“学好数理化,不怕走天下”。但是这样的思维只适应于过去的社会中,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社会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所以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地提高,而且因为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背景下导致各种知识、各种技术层出不穷,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比以往快了成千上万倍,所以就目前而言,单纯的“拼”知识已经不具备竞争力,还需要能够掌握从知识的海洋自助获取和升华知识的能力,这就涉及到了小学生所应当掌握的几种基本的素养与能力的问题,例如兴趣、探索、质疑、坚持和进取等等,这些都是小学生未来自主生活和步入社会所需要的极为重要的几点,而且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单纯的获取知识远远比不上这些的重要性,而这些就是核心素养。

例如,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培养他对绘画的兴趣呢?想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单纯的依靠外在的经验与做法是无法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在这两个目标背后,是如何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思想与智慧。小学生的绘画,从一个门外汉的角度来看,无非是一些较为抽象的线条,一些对比较强的色彩。但是如果让小学生以一种类似写日记的方式,每天把他的经过或者是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通过绘画的方式画下来,坚持每天一张或者更多,如果能坚持一两年,那可能是因为觉得这是一个教师派发下来的任务,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但如果能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坚持,常人一定无法做到这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将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感都转换成线条和色彩,保存在纸上,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反思,而且每天都在绘画,即便是没有他人的指引,这么多年后,在绘画上也会自成一家,成为另一个“毕加索”也未尝不能。这种单调s又充满趣味的行为,会逐渐的培养小学生对于绘画的兴趣,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坚持的品格,这些都是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核心素养方面的良好发展会在未来为学生提供数不尽的帮助。

三、需要保护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思想的灵魂就是爱,同时这也是保护核心素养的根本。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懂得如何去爱护自己的学生,同时这也是保护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行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间是相互连通的,互相之间的心灵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加深这种沟通的深度。在这种沟通环境下,重要的不再是知识与考试和师生关系,学生内心的感受才是最为重要的,这种感受中包含了对教师的敬仰和尊重,以及从教师身上所感受到的那种为人师长的感觉,这本身也可以归类为人格魅力的一种。当前师生之间对于这种沟通并不看重,但是如果能够很好地完成沟通,尤其是让那些有此类需求的学生的内心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这种力量和温暖,那么在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是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这就是核心素养中“核心”二字的来源。

四、教师需要唤醒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引导所形成的,但是很多情况下,小学生也许经过了很多的培养和引导,却一直未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素养,这主要是因为其脑中关于核心素养的意识没有被唤醒,只有通过适当的方式,才能够唤醒其核心素养。例如,对于那些表现的较为个性的小学生,其最为缺乏的并不是知识,临近发展区内的一种内心的自我实现和超越才是其最为缺乏的。一直以来,学生群体中,都是以那些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作为领导和榜样,但是学生自己却从来没认为自己会成功,更不会认为自己会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者。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去唤醒其核心素养。

五、小学美术核心素养之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大纲中,明确表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他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上又表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尽心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当前核心素养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重点,但是在美术教育方面,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美术课与画图课之间都打着等号,美术教师都认为小学生的美术课其实就是画图课,而且在所进行的画图课,其内容基本都是在教授小学生的绘画技法,所以所形成的结果就是,小学生可以滚瓜烂熟的背出各种绘画技法及分类,但是却不懂何为美,这就有种本末倒置的感觉了。所以在当前顺应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我们需要在美术教育方面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过去美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目的进行更新。

(一)首先是需要通过培养小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兴趣来培养其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所有课程的设置,其结果除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知识,而作为美术课,其成功的标准就是培养学生对于美术方面各种知识的兴趣,只有对美术相关的知识等表现出足够的好奇与热情,存在着积极地情感,才能够对美术表现出积极地兴趣。而好奇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只有先有了好奇的心理活动,才可能会产生兴趣,而学生只有对其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去。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美术的浓厚的兴趣,这样会使得课堂的氛围更加的活跃。在小学教育阶段,绝不可以对小学生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向其灌输知识,而是需要借助一些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兴趣的资料,让小学生主动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手段。

例如,我在为小学生上第一堂美术课的时候,在做完了基本的介绍之后,我打开投影仪,为学生展示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去数其中有多少人,在等学生七嘴八舌的数完之后,我并没有为他们去核对到底谁数对了,而是告诉他们这张画的尺寸,并且在黑板上比划给他们尺寸大小,他们顿时就被张择端精湛的绘画艺术惊呆了,进而被这幅宏伟的作品所折服。我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他们对美术的印象,提高其对美术课程的关注,进而在未来逐渐培养其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且能够从其中发现各种美。

(二)通过培养小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来培养其孕育和创造美的能力。

对于美育的定义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首先需要满足物质上的各种需求,在物质上需求基本都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转而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这就是对美的追求。当前社会下,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艺术设计与创新也随之发展的越来越广泛,可以说,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美,艺术美源自生活美,如果一个人尚且无法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美,自然更加无法理解和认识艺术中的美。艺术脱胎于生活,所以在进行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的时候,其最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小学生观察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的习惯与能力。例如我在进行中国画方面的教学时候,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关于观赏鱼的作品,要求学生认真的观察其中的每一只鱼,并且描述出这些鱼可爱的地方。所以有的学生认为鱼的眼睛很奇怪,有的学生认为鱼鳞很漂亮,有的学生认为鱼尾很美丽等。所以在课堂作业中,我就让学生尝试着按照自己看到的最喜欢的鱼的样子去画画,结果有一个学生的作业中却出现的很多鱼的鱼头鱼尾都是颠倒的,我把这幅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他们都在笑话这些鱼画错了,但是我让作者来解释时候,他却说,他们家的《万马奔腾》图里面很多马就是这么画的。由此可见,这就是一种脱胎于生活美的艺术美,也体现出了小学生对于创造美的能力。

(三)引导小学生大胆的创新,使其在创造中去发现和鉴赏美。

美不是只是如同阳春白雪一般高贵又高不可攀的存在,这种是美的事物的一种表现形式,事实上,美还可以以一种极为接地气的下里巴人的形式存在着,没有任何一种美的事物永恒不变,所谓的美,其实都是相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看法和感觉。例如,同样是零下十度冰雪世界,对于正在被火辣的太阳烤得汗流浃背的人而言,那就是一种美到不可方物的享受,而对于裹着厚厚的棉衣依然被冻得瑟瑟发抖的人而言,就完全感受不到这冰天雪地何来的美感。所以,作为小学美术教师,需要鼓励引导学生经常按照自己的观察与实践尝试去鉴赏各种美感。别人口中所赞扬的未必就是自己也赞同的美。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花花草草、小鸟、猫狗、虫子、大树甚至江河湖海与川流不息的车辆人流等等,美无处不在,小学生应当学会从中发现美,并且通过手中的画笔将感受到的美记录下来。小学生因为刚接触美术,所以很可能出现画画不好的情况,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切不可打击小学生的进取心,而是需要通过耐心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其中所存在的各种不足,并且进行改正,并且对其做的较好的地方予以赞扬,保护他们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六、总结

与其他的小学学科不尽相同,美术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其学习的顺序基本是寻找美、感受美、模仿美、升华美。想要做好学习美术最为基本的工作,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审美能力,也就是从生活中寻找无处不在的美的能力,只有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到各种美感,才能够在之后的模仿美的步骤中让自己的作品夹杂着更加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此的贴近生活才能够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自主的创新,从源自生活的美中脱胎出来,这其实也是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升华。只有先掌握了审美的能力,才能够从所看到的各种美中得以升华,创新出属于自己的、更高层次的美,这是一种创新,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中多项能力之一的自主创新能力。所以想要培养小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核心能力,就需要从多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入手,而其中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质的飞越,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无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曦.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10)。

[2]常娟.互动式儿童绘本在小学低年级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5(04)。

上一篇:智能电网发展现状范文 下一篇:体育产业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