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6 17:49:36

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

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篇1

【关键词】 资产减值;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3-0061-03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公司法对上市公司业绩的要求,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在上市公司中已是非常普遍。资产减值准则中的一些规定对利润调节的灵活性强,选择性大,易被公司操纵,且能够满足不同行业中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纵观上市公司的年报,每股收益绝大部分低于预期,大幅资产减值损失是主因,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公司利润的现象处处可见,这不仅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且损害了股东的权益。正是基于此背景下,必须分析出现状,找出原因,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规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一、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

截至2013年4月,年报已披露过半,在目前沪深两市披露的1 321家上市公司中有874家公司营业总收入实现了增长,但这其中274家公司2012年增收不增利。纵观数据,1 308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2%,但净利润却同比增长不到1.8%,收入增加的同时利润却未增加,这成为披露年报上市公司的整体形象。追根溯源,大幅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例如,2012年营业收入为4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3.77%,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同比下滑9.12%,为73.3亿元。其中数据显示,当年提高了资产减值准备4.82亿元。另统计,在沪深两市已业绩报告公司中,机械设备类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企业、电子元器件等企业共有292家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向下修正业绩。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下修业绩吞噬利润屡见不鲜。

对于微利公司来讲,由于我国对亏损上市公司的限制,致使其首要目标就是避免账面报表亏损,该类公司在亏损的边缘,财务状况面临持续恶化的危险,如果再根据实际情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结果会导致企业的全面亏损。因此,该类上市公司管理者为了避免公司被特殊处理,一般情况下会倾向于采用不减少收益的减值会计处理,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甚至不提以减小对企业盈余的不利影响,从而避免当期的亏损。

对于巨亏公司来讲,管理当局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里如果预计在未来的两年内无法规避亏损,那么会在出现亏损的当年或下一年,必然有保牌动机。在半强势或强势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最关心的是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如果现金流出的一次性非常损失是他们可以接受的,投资者是可以适当忽略的。管理层正是抓住了投资者这种心态,利用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计量的可选择性,夸大亏损,一次性大额计提减值准备,为以后扭亏为盈留下可能。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大额冲销以前年度的亏损,全部处理以前年度亏损,旨在增加未来收益,避免持续亏损。

对于盈利公司来讲,采用盈余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得利润平滑。管理层在经营业绩优异的年份里一般不会向投资者如实报告经营成果,而是在编报年度报表时有意压低利润,通常是在盈利的当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且在以后年度逐期转回,目的是将会计盈余递延到以后各期,使得公司财务报表反映出持续稳定的盈利趋势,以向投资者传递出公司有能力持续提高获利水平的信息,提高公司在公众心理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达到降低融资资本的目的。

对于配股公司来说,证监会对其盈利能力的要求是:“公司上市超过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若属于原材料、基础设施、农业、能源、高科技等国家重点支持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可以略低,但也不得低于9%。”所以,如果其中某一年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则上市公司前两年的努力劳动将付诸一炬,必须从下一年度开始重新奋斗三年,于是为了达到配股的标准,上市公司会选择当期少提减值准备,使其金额和幅度将显著低于正常水平,以此手段来调节利润,实现配股目的。

二、上市公司能够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准则不够完善

1.资产减值迹象界定模糊

会计准则不可能明确罗列出所有的减值证据。目前,资产减值准则中阐述的资产减值迹象只有七项,而且多数是进行语言类描述,并没有量化标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会计人员对是否发生减值迹象进行判断,在这一点上就容易出现偏差。例如判断减值迹象的第一条“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这里的“明显高于”该如何判断,就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可选择性,上市公司还可以利用资产减值迹象界定的模糊性不提或者多计提减值准备,以便操纵盈余。

2.资产组的认定和划分缺乏标准,不明确

以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从理论上来讲是非常合理的。但目前市场监管机制存在缺陷,加之上市公司管理现存的问题,引入资产组具有困难性。首先,应关注的关键问题是资产组的划分。目前,会计准则对资产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会计主体对资产处理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产生是否应该计提或计提多少的问题,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划分资产组的过程中,受很多因素影响,需要明确资产的分布、管理、运营、处置等问题,而这些都需要职业判断,容易诱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其次,认定资产组要考虑其是否能够独立产生现金流,这就需要对现金流量进行计量,但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量预算体系不够健全,不能支撑对资产组的明确划分。

3.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可以转回

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这项规定仅适用长期资产,因为监管部门考虑长期资产减值后,价值回升可能性小,他们认为上市公司操纵盈余主要是通过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的。而对于像存货、应收账款、持有至到期投资等流动性资产的减值会计准则仍然允许转回。这样,就给上市公司调整利润留下了一丝空间。在实务中,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比例最大就包括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而且其计提和转回具有隐蔽性,上市公司仍可以利用这些流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

4.资产减值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足

现行会计准则相对于旧准则来讲,关于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方面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固有的缺陷。首先,披露要求中多次提到了“重大资产减值”、“分摊到某资产组的商誉占商誉总额比例重大”的相关规定,但是这些“重大”如何界定,并没有给出标准。其次,会计准则中规定“可收回金额是按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孰高确定的”。其中,会计准则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这部分披露要求比较详细。而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方面,仅要求披露估计基础,对于公允价值不要求做详细的披露,而且公允价值的确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为选择性。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虽然吸收了一些国外先进的治理模式,但股权结构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治理模式存在缺陷。这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上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经过经济转轨过程后改制形成的,这样的上市公司存在很多问题,形成国有股独大、所有者缺位、股东制衡机制失衡的局面,使得权利私有化,导致对经营者监管和约束的淡化。同时,虽存在众多外部小股东,但他们很难联合起来对经营者进行约束,这样企业就缺乏一个有效的约束经营者的机制,不能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就会存在经营者转移利益、漠视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除此之外,经营者对外提供会计报告时,为了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同时为了自身利益以及证明自己能力,产生粉饰报表的动机,向外部提供对其有利的会计信息。

(三)外部监督有效性不足

总体来讲,对资产减值的外部审查难度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因为资产项目比较繁杂,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也较为复杂,是易产生差错的会计项目。与此同时,在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会计估计和判断,易受主观、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很难判断责任的归属问题,也很难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证明其操纵利润行为的存在。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当局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那么势必会提前做好准备来应对审计检查,注册会计师想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般的测算来发现资产减值计提问题是有困难的。另外,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对客户的审计收费,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争取客户,往往会迎合公司的需要,为被审计单位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不断规范和修订资产减值准则

首先,由于资产减值认定条件存在主观性,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迹象的确定没有明确的标准,多数是一些定性描述。为此,资产减值迹象的确定方面,应该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具体的参照标准。其次,在我国资产组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资产组在认定的过程中是有些困难的。因此,新准则在制定时可以考虑适当地给出一些划分资产组的标准,提供一些具体方法供企业参考,减少主观性。再次,会计准则对于流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允许转回的,这给企业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新准则可以适当限制企业减值的计提和冲回,如在计提减值和事后冲回时必须能够提供充分适当的证据等。最后,由于信息披露存在缺陷,投资者无法了解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所以要不断完善信息披露。目前准则中已要求披露各项减值准备的基本信息,如期初、期末、计提、转回的金额,但这还不够,还应当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依据、方法和程序,以及当期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公司的治理结构致使真实的会计信息被高管层掌握和操控,经理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多提、少提或不提减值准备,从而操纵财务报告,提供虚假信息。因此,要尽可能地防范上市公司操作利润,就必须从公司治理结构现存的问题入手,不断进行优化。首先,应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我国特有国情导致资本市场上国有股权独大,所有者缺位,所以应该改变这种股权过于集中的状况,放宽对私人持股的限制,形成国有股权人之间相互制衡的国有股持股结构。其次,建立业绩与报酬相匹配激励机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多是短期的,主要表现为年终奖、季度奖等,缺乏公司未来发展与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目前已有公司探索改革报酬制度,对董事、高管、技术员工采取发放公司股票、期权等激励报酬,但股票市场有效性和法律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使得这些做法还不够成熟。因此,要进一步探索激励机制,制定长期经营绩效评价标准,使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趋于一致,增强经营者对公司的忠诚度。

(三)加强资产减值外部审计监督

会计师事务所的存在,是为了监督上市公司会计行为,提高报表可信赖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会计师事务所审查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是一个难题,在这项审计过程中如何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首先,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严格遵守独立性等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具体来讲,为了规范减值会计的审计工作,在今后的制度建设中,可以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和项目经理纳入监管范围,如果其违反职业道德,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从而提高事务所对出具审计报告质量的重视。其次,应建立事务所分级管理制度和诚信管理制度,促使事务所朝着标准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审计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经验和判断,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该不断提高对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学习,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以降低审计风险。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具有人为的选择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全面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比如管理学、经济学。除此之外,要拥有较强的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会计教育得到了重视,不仅各大院校开设了会计专业,讲授会计课程,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而且有些企业也频频为会计人员提供再培训机会,使得这些年来会计人员的能力有了提高,但他们的综合能力始终是比较薄弱的,而且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就需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岗位培训,依靠企业和政府双管齐下的模式,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觉性。为了使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在我国更好地推行,必须不断与时俱进,提高一线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 姚立杰,程小可,朱松.盈余管理动机、资产减值转回与盈余价值相关性[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60-164.

[2] 祁剑清.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11(9):34-36.

[3] 张潇汀.资产减值“不可转回”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J].会计之友,2011(4):75-77.

[4] 苏耀华.浅析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途径――基于资产减值准则[J].甘肃科技纵横,2012(2):68-70.

[5] 胡萍.资产减值准则盈余管理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12(9):101-103.

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篇2

关键词:公允 ;盈余管理;防范措施

一、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内涵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是:“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双方自愿进行资产的买卖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2条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中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融。

(二)盈余管理的内涵

英语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不违反跨级准则的前提下,有目的、有预谋地采取各种手段,达到管理当局和信息使用者所期望报告报告盈余水平的行为。英语管理将长期存在,会计准则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而它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方向却是“双向”的,这是会计准则制定者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公寓管理与公允价值计量不存在必然联系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于衡量公司经营状况、评估公司价值、利润分配及纳税等方面来说,企业盈余是最重要的指标,关系和盈余数据的有用性导致了盈余管理有其自身存在的动因和基础。盈余管理是20实际由创造性会计演变而来的,从最初的利润平滑到秘密准备,方式、方法不断翻新和增加,但与会计计量使用公允价值与否没有因果关系。公允价值能够更加真实反映线性条件下与资产相关的预期经济流入或与负债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流出;能更加真实反映继续持有和取得或处置资产或负债对业绩的影响;能较好地满足资本保全的要求,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可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是能够促进企业真实反映企业英语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引入公允价值是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更加真实可靠的计量资产价值,反对仁义提供甚至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但由于现实情况时复杂多变的,特别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还不成熟,大多数资产公允价值的估计信息难以获得。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和计量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与核算比较复杂,对于市场不成熟的资产,可运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但现阶段的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很大,需要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三、防范利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盈余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确定公允价值的条件

要借鉴国外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成果,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操作指南,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做出进一步的具体解释和说明,对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一个明确标准。要努力培育各级市场,进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加大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系统的建设,建立评估业务工作组,对评估机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建立动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追究。

(二)强化信息披露和对交易实质的审查

监管部门应当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立场出发,强化公司在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信息披露。一是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公司不仅在年报中披露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情况,而且以单独公告的方式披露比年报中更加详细的信息,同时让市场能够对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监督。二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过程中,要求企业披露公允价值的取得防护四记忆对商业实质判断依据等信息,以便公众投资者清楚地了解交易状况。三是在债务重组过程中,监管部门可以要求公司对自身盈利的形成过程做相关说明和披露,使股东了解公司的利润是怎么形成的,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三)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要防止英语管理的泛滥,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外部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兼并市场管理,大力发展经理人市场;企业内部健全董事会,引入独立董事,建立审计委员会,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此外,设计一套科学的考评机制与激励机制,以协调内部经营者的目标,使其与中小股东相一致对遏制盈余管理也是意义深远的。

(四)重视独立评估机构的作用

在公允价值计量中,不同程度地介入了主体的评估和判断。这些估计和判断受制于主体的利益取向,破坏计量的公允性。独立资产评估机构不受利益取向的影响,在可观察价值不存在的情况下,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成为可靠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依据。我国企业应尽量委托合乎资格的评估机构来估算会计计量所涉及的公允价值。

总之,公允价值即使会计发展的历史产物,也是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具体体现。我们应当探索并把握公允价值的实质,在时间中逐渐掌握其作用机制。同时,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在更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它的公允性和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息息相关,而且离不开一个完善的 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可能会利用目前我国公允价值可验性较弱的特点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减低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另外,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涉及到技术、制度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还有待于相关理论发展和使用方法的进一步完善,随着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环境的改善,公允价值的使用必定会进一步提高提高和规范。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时代经贸,2007(6)

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篇3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①。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1、发行股票和上市的动机

我国《公司法》中规定,公司要想发行股票就要达到一定的条件,这样很多公司为了获得发行股票的资格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这些条件。但是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等各方面都作出了规定,如果公司的财务出现异常状况,会给公司加上“ST”的帽子,假如三年来公司都不盈利,则会给公司加上“*ST”的帽子。如果受到这两种处罚,就会限制公司的一些交易。为了避免证券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就要想尽一切方法拿掉该帽子。这就使得公司想通过盈余管理来操作利润。

2、配股和避税的动机

在配股方面,上市公司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要求连续三年上市的公司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不能少于10%,并且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都要大于6%②。所以,越来越多的公司会想要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这一个要求。

公司的所得税额占公司盈余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很多公司为了可以不交或少交税款,寻找一些方法来降低所得税,这样公司就想运用一系列的方法来调整公司的盈余,这样就可以减少公司的税收。

3、政治动机

一方面,我国有很多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且公司的管理者本身还有其他的政治职务,因此他们为了他们的政治生涯的继续发展,会对其公司的利润进行操纵,这是别的国家不具有的;另一方面,我国常常会给经营状况很好的公司颁发一些荣誉称号,投资者在投资时就会考虑这些方面。因此,公司就会为了可以得到这些荣誉,通过盈余管理来提升公司的社会地位。

二、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实施效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在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4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进行分析的对象是这40家上市公司2011年至2013年的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各项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的相关信息,从巨潮资讯网选取了这些上市公司的年报。这40家公司基本上包括了所有具有代表性的行业,而且在每个行业中样本公司无论在资产规模、营业利润还是在市场地位、社会影响方面都是很重要。

(二)资产减值项目计提和转回情况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和处理了120份财务年报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40家上市公司,主要通过统计2011-2013年间的数据,汇总了表1到表2,分别给出了样本公司单项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回的金额,单项的计提和转回占总的计提和总的转回的比例的情况。

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

坏账准备348,960.3173.70%491,752.1172.72%716,343.3373.89%

存货跌价准备64,953.7513.72%172,466.1925.50%177,862.3718.35%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00.00%00.00%00.00%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60.070.18%708.450.10%4,614.990.48%

贷款损失准备00.00%0.540.00%0.64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8,233.3912.30%6,634.800.98%68,376.537.05%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2.350.00%2542.050.38%972.300.10%

工程物资减值准备00.00%00.00%1,256.640.13%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471.230.10%1,545.920.23%00.00%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00.00%0.550.00%5.580.00%

商誉减值准备00.00%615.500.09%0.000.00%

合计473,501.09100.00%676,266.11100.00%969,432.38100.00%

金额比例金额比例金额比例

坏账准备23,897.4581.74%40,872.6293.35%32,838.7171.87%

存货跌价准备5,339.4918.26%2,911.806.65%12,854.0628.13%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00.00%00.00%00.00%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00.00%00.00%00.00%

贷款损失准备00.00%00.00%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00.00%00.00%00.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00.00%00.00%00.00%

工程物资减值准备00.00%00.00%00.00%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00.00%00.00%00.00%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00.00%00.00%00.00%

商誉减值准备00.00%00.00%00.00%

合计29,236.94100.00%43,784.42100.00%45,692.77100.00%

数据来源:巨潮资讯网

通过对上述整理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现在实行的资产减值准则的执行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相对集中

从表1和2可以发现,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的项目主要在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这两方面相对集中。通过观察各项资产在减值准备方面的提取情况,可以发现使用最多的是坏账准备,三年来分别计提了348,960.31万元、491,752.11万元和716,343.33万元而且三年来所占总计提的平均比例为73.44%;其次是存货跌价准备,三年来分别计提了64,953.75万元、172,466.19万元和177,862.37万元,三年来所占总计提的平均比例为19.19%;再其次就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三年来分别计提了58,233.39万元6,634.80万元和68,376.53万元,变化幅度较大,三年来所占总计提的比例平均比例为6.78%;相对其他的减值准备使用的都相对较少,它们计提的比例和金额也都非常的小。

从表2我们可以知道,2011-2013年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和单项转回占总计提比例的上市公司的情况,通过观察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情况,发现使用最多的还是坏账准备,三年来分别转回了23,897.45万元、40,872.62万元和32,838.71万元,而且三年来所占总计提的平均比例为82.32%;其次是存货跌价准备,三年来分别转回了5,339.49万元、2,911.80万元和12,854.06万元,三年来所占总转回的平均比例为17.68%。

可以从表2中看出,由于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在今后的会计期间中是可以转回的,因此上市公司通过对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进行了大量的计提,就是为了可以在以后进行转回,所以样本公司在这两个项目上大量的计提与转回,存在着利润操纵行为。

2、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与资产的流动性有关

由表2我们可以知道,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情况,随着资产流动性的降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也在降低。非流动性资产在2011年―2013年的计提比例分别为12.58%、1.78%和7.76%,尤其是2012年只占了1.78%,这主要是因为不可以转回非流动性资产所致,导致上市公司普遍对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等项目进行了大量的计提,就减少了非流动性资产的计提。说明上市公司喜欢计提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减值准备,可能是因为这类资产存在着比较差的信息质量,就可能会在操纵利润的方面有着一定的机会。

三、完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对资产的减值准备进行限制

1、应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

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主要有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货百分比法和个别认定法。上市公司应根据自身情况在财务报表中明确披露本公司应该采用哪种方法计提坏账准备的信息。企业不可以随意变更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如需变更,一定要在财务报表的相关附注中做出详细的解释。如果是因为破产的原因,在破产当期计提坏账准备并确定坏账损失。

2、应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

当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按两者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有单项计提和合并计提,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一定要谨慎,不允许滥用存货准备的计提方法,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计提方法,不允许随意变更,如需变更,一定要在财务报表的相关附注中做出详细的解释。

(二)完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1、应当安排专职人员负责资产减值的相关工作

上市公司应当安排多名会计人员共同负责资产减值的测试、估计和计算,使得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在资产减值的测试、估计和计算方面,每个会计人员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明确自己的职责,避免出现一人多职的现象。还应鼓励其他的员工检举那些有舞弊行为的员工,对他们做出相应的处罚,这样就可以减少使用资产减值进行调节利润的行为。

2、严格审核资产减值的计提金额

上市公司需要召开股东大会,在股东大会上明确规定公司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审批,不同范围内的减值金额,要由不同的部门进行审核。

3、加强对资产减值事项的监督管理

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篇4

关键词:公允价值;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一、 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了资本市场运行,随后逐年扩大,到2011年底,总市值在全球已位列第三名。如何能使投资者准确了解上市公司并作出投资决定,重要的依据就是会计信息,然而,信息的准确程度和质量高低又取决于计量模式。从2007年开始,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普遍运用,并在五个方面(具体17项)提出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上市公司在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有:利用可以选择的政策、利用对金融投资差异化的分类方法、利用有弹性的价格、利用相互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利用资产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来调整利润、利用资产购买产生的增值等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基于以上所述,本文在新会计准则下,对我国2007年—2010年间沪深A股有效样本数为1536家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从中找出会计盈余的形成与作用机理,验证会计盈余受公允价值的影响状况,使会计准则更加完善,以达到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及改善公司治理。

二、 研究假设

通过理论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是把双刃剑,在抑制盈余管理的某些方面时,又在扩大盈余管理的另一些方面,因此,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正负影响的程度如何,现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假设1: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采用财务费用科目进行管理。

假设2: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采用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管理。

假设3: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采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管理。

假设4: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采用投资收益进行管理。

假设5: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利用营业外收入进行管理。

三、盈余管理评价模型以及实证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实证模型

下面是自变量的选择。一是企业盈余管理采用的是借款费用资本化,选用财务费用变化作为手段的替代变量,本应计入财务费用的金额却计入了相应资产科目,而使财务费用金额变小;二是用资产减值损失变化来进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损失其中有固定资产减值、存货跌价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及一些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等;三是用公允价值下损益变动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包括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及非统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四是用营业外收入变动进行盈余管理,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债务重组或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而产生的盈利所得;五是用投资收益变动作为控制变量进行盈余管理,即企业通过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等实际手段来获得投资收益而改变盈余,等等。建立如下模型:

指标解释:DA=操纵性应计利润,ΔFIN=财务费用变化,ΔIMP=资产减值损失变化,ΔFAIR=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变化,ΔINV=投资损益变化,ΔOPE=营业收入变化。

(二)实证分析

(1)下面是对08、09、10年3年应计利润总额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描述性统计:

表4-1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09年、10年总体应计利润均值的绝对值均大于08年。原因分析为:利润总额由应计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组成,而应计利润是非现金部分,它与现金流量二者共同构成企业的会计盈余。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盈余由于有了应计利润的存在显得更具优越性。08年距离新会计准则应用于上市公司时间较短,而09年、10年相对较长,应计利润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下,确认经济损益的功能得到增强,使用的熟练程度及灵活性也在增强,因此随着时间延长,新会计准则下的应计利润也会逐渐增大。

虽然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逐年在减小,但是根据表中数据表明08-10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还是比较显著的。DA(操纵性应计利润)算出来后将其代入模型,来研究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种具体手段。

(2)盈余管理和财务费用关系的研究

从上表可以看出,利用财务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在08年较少,09年比较突出,10年又减少。财务费用与盈余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而说明两者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时可以利用政策的可选择性,将本应计入财务费用的金额计入相应的资产科目中去,用借款费用资本化来进行利润调整,这样就会使得财务费用的金额变小,选用财务费用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

(3)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损失关系的研究

表4-3模型系数

由上表可以看出,09、10年和08年相比,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采用了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管理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了除少数几种情况外,不得将计提的资产减值冲回,但是企业管理层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利用此科目进行盈余管理。

(4)盈余管理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关系的研究

表4-4模型系数

由上表看出,2008年运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较小,2009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盈余管理之间的检验没有通过,说明两者之间关系不明显,2010年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明显加大。

(5)盈余管理和投资收益关系的研究

表4-5模型系数

从上表看出,2008年利用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较小,2009年管理的程度最为明显,变化最大,由0.121达到了0.667,几乎是08年的5倍还多,而到2010年又下降到了0.125,

本文分析认为,2008年,在美国因房地产引起的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引起房地产企业高度关注,企业可能通过处置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等实际手段来获得投资收益而改变盈余,这样就表现为09年盈余管理的程度明显。

(6)盈余管理和营业外收入关系的研究

表4-6模型系数

由上表可以看出,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营业外收入科目,但从两者的系数来看影响程度并不大,这就说明了企业会通过债务重组或者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进行盈余管理。

从以上几种分析研究可知,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有资产减值损失变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变化、投资收益变化、财务费用变化和营业外收入变化等,但是,从标准化系数值大小来看,企业管理层还是善于利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具体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

(三)实证结果

通过以上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上市公司08、09和10年相比得出几点结论:

(1)盈余管理和财务费用二者价值成负相关。这是因为两者变化的相关性09、10年均比08年大,这就说明了企业在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来进行盈余管理。

(2)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损失变化的相关性比较高,说明资产减值损失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这就告诉我们在涉及有关盈余管理问题的时,考核的重点应是资产减值损失。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为负相关,09年为特殊成正相关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造成的。

(3)盈余管理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变化呈负相关,08—10年相关性程度逐年显著,在10年已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最主要手段,说明重新启用新会计准则后,企业采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在逐年增大。

(4)盈余管理和投资收益二者呈负相关,企业采用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近期有所增大。

(5)盈余管理和营业外收入变化呈正相关,相关性程度在09特殊时期有所增长,在10年又减少,说明显著性不大。

以上结果表明,假设1、2、3、4、5得到了证明。

四、结论与建议

(一)本文结论

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会采用财务费用科目来进行盈余管理,运用政策的可选择性使费用资本化,以减少财务费用来达到调整盈余的目的;(2)企业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采用一些资产减值损失可转回的政策来进行利润调整。(3)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在近年频繁使用,利用公允价格、标准不统一,以获得盈余管理来调整利润。(4)利用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在09年最大,主要原因是对投资性房地产及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来调整利润。(5)利用营业外收入科目进行盈余管理,计入的是通过债务重组或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得到的收益。

(二)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信息披露。监督管理部门应严格监管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强化上市公司在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信息披露质量。第二,强化对中介机构鉴证业务的监督。一是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监管系统的建设。二是建立后续跟踪机制。第三,强化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第四,强化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财务处)

参考文献:

[1]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1999,09:25-35.

[2]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 会计研究,2000,09:37-42.

[3]韩俊华.公允价值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 商业时代,2009,24:93-94.

[4]孙翯.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基于新会计准则视角的分析[J]. 科学决策,2010,05:35-43.

[5]高微.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盈余管理[J]. 甘肃科技,2010,13:108-110.

[6]康霞,邸丛枝.公允价值应用下的盈余管理[J]. 财会月刊,2007,13:14-16.

[7]卢士月.公允价值应用下的盈余管理[J]. 商业经济,2008,18:47-48+95.

[8]贺德富,邹晶.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 中国农业会计,2008,10:49-51.

[9]鞠亚辉.现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与盈余管理[J]. 理论观察,2013,01:175-176.

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篇5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风险管理 公司价值 公司业绩

一、引言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发展很快,已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而迅速地运用。早期企业采用购买保险的方式对财产方面的风险进行转移,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面临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遇到越来越多的不可保风险,公司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转变成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Brealey和Myers,2004)。学术界和实务界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能否提升公司的业绩和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和管理层效用最大化理论在这个问题上是不一致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认为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会对公司经营会产生直接影响,其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和政策,最终降低公司经营业绩的波动性,提升公司价值。管理层效用最大化理论则认为,虽然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提高公司价值,但也会因管理层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产生的问题对公司价值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将取决于两者的权衡,并不一定能够产生正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风险管理和公司价值与业绩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有关参与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对于企业价值和业绩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Anayannis和Weston(2001)首先提供了公司价值和风险管理之间关系的证据。他们调查了1990―1995年间720家不同行业的大型美国非金融公司(资产总额大于5亿),检查了外汇衍生品套期保值对公司价值(Tobin’s Q)影响,发现外汇套期保值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套期保值可以提高公司的价值,平均可以提高4.87%。当然也有许多学者的研究持相反的意见。Guay andKothari(2003)的研究结论表明公司衍生品的使用太少以至于不能解释Allayannls and Weston(2001)的价值奖赏,衍生品和公司价值之间的正相关性更多的是成功的公司使用衍生品的趋势的反映。Guay和Kothari(2003)认为风险管理,例如汇率和利率风险管理,实际上是很小的风险,管理这种并不大的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很小,因此,其溢价也不显著。jin和Jorion(2006)使用119家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公司1998―2001年的样本,研究了套期保值交易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后发现,套期保值和油气生产者的系统风险BETA值负相关,即套期保值降低了公司股票价格对于石油天然气价格的敏感性,而在石油天然气行业,套期保值并不影响公司价值。但如同他们所承认的那样,可能由于样本选择的关系,他们选择了投资者宁愿不进行套期保值的公司,歪曲了套期保值和公司价值关系的结论。这类研究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也有不少公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由于披露数据要求等原因,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研究数据(王志诚等,2006)。本文尝试以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和公司价值与业绩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本文以2007年的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对这些公司进行筛选。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执行了以下筛选程序:金融行业是某些衍生金融工具提供者,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较大区别,剔除这些公司。sT公司和一般的公司相比较业绩和财务状况较差,会有极强的动机操纵下一年度的会计盈余,因此剔除ST公司。经过上述筛选后,最后的样本公司为1151家。

(二)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省略)、金融界(省略)、巨潮资讯(省略m)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省略)等网站上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并逐家手工收集整理得出。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对数据进行了抽样复核。本文数据处理使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

(三)变量定义与描述本文选取了风险管理和公司价值、业绩以及相关控制变量,其定义与描述如(表1)所示。(1)被解释变量。包括两类:一是公司价值变量。西方学者大多采用Tobin’sQ来衡量公司市场价值。Smilhson andSimkins(2005)指出,关于风险管理能否增加公司价值,实证研究有10篇这样的文章,其中有9篇文章用Tobin’s Q代表公司价值。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用Tobin’s Q来衡量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本文选用Tobin’sQ来衡量公司价值。二是公司业绩变量。本文同时选取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每股收益、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净利率5个单变量反映公司经营业绩。(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公司是否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虚拟变量。由于不同公司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口径不一致,关于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名义价值占资产或负债总值的成套数据无法获得,因此只能使用虚拟变量表示各公司期末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如果年报披露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是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公布了当期曾经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并披露具体的公允价值或者名义价值,则不论期末持仓盈利或者亏损,也不论使用规模大小,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虚拟变量(RM)取值皆为1;另外,即使年末无衍生金融工具持仓头寸,但是当年曾经持有且其盈亏计入当期损益,RM也取值为1,反之则为0。(3)控制变量。为分离出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对公司业绩和价值的影响,需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国内外文献的经验研究结果都表明,公司的规模、资本结构、公司成长性和资产结构等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本文引入上述变量等作为控制变量。第一,公司规模。一般认为,规模较大的公司处于其生命周期更为成熟的阶段,成长空间较小,因而具有较低的市场价值。国外很多文献都对公司规模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小企业有较高的收益,公司规模和公司价值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国内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资产规模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公司规模以上市公司会计期末总资产表示,用来控制规模因素对公司业绩和价值的影响。第二,资本结构。合理的资本结构安排对于公司财务安全性、业绩和外界对其价值评判具有不可忽略影响。负债有助于减少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问题,增加公司的价值;但随着负债率的升高,公司面临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对公司的绩效产生负的影响,由此认为负债率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方向不确定。本文以资产负债率表示公司的债务融资水平,用来控制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和价值的影响。第三,公司成长性。一般认为,市场扩张较快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预期符号为正。本文选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标来衡量企业的成长性,定义为公司前后一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用来控制公司的成长性对公司业绩和价值的影响。第四,资产构成。资产构成指的是长期资产与流动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资产构成不同的企业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构成也会不同,进而决定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大小,最终对公司业绩和价值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固定资产比例和无形资产比例作为资产构成的控制变量加入模型。

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篇6

房地产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其在追求长久生存与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能实现经营目标、确保市场地位,又能使企业在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的扩展经营环境中保持优势、持续盈利,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健成长。中国资本市场弱有效特质难以反映出房地产公司真实的内在价值,迫切需要公司将市值管理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与成长机制。上市房地产公司依赖优质的市值管理以缩小内在价值与外在市场表现偏离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等对房地产公司市值管理导向正确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注重提升市值管理质量以构建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机制具有强烈的动力需求与发展契机。

国内外学者对市值管理已做了大量研究。(1)从市值管理与企业价值创造角度出发,剖析出市值管理重要性的研究主要观点:Jensen (2001)升华了企业价值理论,将股东价值管理理论与利益相关者价值理论融合,认为企业价值是利润预期下的长期市场价值,促使人们认识市场价值管理的重要性。Copeland(2006)开发了EBM价值管理指标,认为公司运用EBM形成绩效管理模式创造出符合投资者对公司长期利润预期的经营现金流,才能保证公司市场价值稳定增长,从而驱动企业价值提升。Lougee and Wallace(2008)发现与市值表现密切相关的社会责任正成为最大化公司长期价值的工具,社会责任正声誉投资将削弱公司价值的负声誉,从而影响公司价值。(2)主张从不同角度建立市值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有:孙孝立(2007)认为真正规范的市值管理应该是建立一种常态机制,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规范和流程等,以维护和保持公司的股价长期内正常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本质上是上市公司应有的管理职能。刘国芳 (2007)认为市值管理是建立在价值管理基础上的,是价值管理的延伸;价值管理主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而市值管理不仅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还要致力于价值实现。张济建和苗晴(2010)探讨影响公司内在价值创造的财务性、公司治理、客户关系处理、投资者关系四大关键驱动要素,并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创造、价值经营、价值实现出发构建市值管理框架。朱陵川(2007) 认为对于坚持长期真实价值最大化的上市公司来说,实施价值管理需要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要吸引和建立一个认同自身经营哲学和价值理念的股东群,并且向股票市场明确传达公司价值取向信号。朱武祥(2007)认为上市公司实施价值管理,需要建立基于企业长期真实价值最大化的分析模型,不断优化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强大核心业务等。同时,还需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巴曙松和矫静(2007)认为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寻求公司的市值提升,获得市场溢价,可以从主业溢价、管理溢价和投资者偏好溢价三个维度进行。施光耀(2011)认为市值管理覆盖四环节,其中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实现是关键,价值经营是杠杆,价值分享是核心,市值表现是结果。

上述文献突出市值管理对上市公司的重要性,主张一定的市值管理模式及其策略,对企业价值创造具有支持与贡献的功能。关于我国房地产公司的市值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互动关系的深入研究尚显不足,本文将研究房地产企业如何通过市值管理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房地产公司市值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房地产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的动因

市值管理是建立在“全流通”背景下的战略性管理行为:企业通过把握市值信号,与资本市场保持准确及时的信息交互传导,从而主动建立科学长效的经营机制,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大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房地产上市企业需要进行市值管理的驱动因素。(1)市值管理促使企业转变经营理念与经营风格:当房地产企业的市值成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与管理层的纽带,企业管理者通过关注市值表现,注重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减少短期行为、问题发生。(2)市值管理对管理层激励约束作用更明显:净资产不再是衡量房地产企业绩效的唯一指标,追求高市值所带来的报酬激励有助于提高管理层经营能力,同时低市值带来的负面企业形象及激励减少约束管理层的不当行为。(3)市值管理更加能促进企业融资的数量与质量:房地产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内在经营绩效使之符合较高的市值表现,才能激发投资者的投资愿望,从而获得再融资实现企业经营扩大的可持续发展。(4)市值管理为企业的并购等行为提供机遇:利用反周期行为的“低吸高卖”,房地产企业可在不景气时期大举趁低价吸入并购对象的股票,取得股权的绝对控制,促进规模扩大等。(5)市值管理可带来资本市场变化,刺激公司间的竞争与成长,从而推动股价资本配置功能的完善与宏观经济的发展。

(二)市值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

市值管理与房地产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值管理作用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值管理是建立在价值管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当房地产企业注重市值管理时,最直接影响的是股东回报。倘若市值升高,股东收益增大,则可进一步提高企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从而取得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促进企业规模扩大与经营改善,最终带动其他利益相关者从中受益。然而,市值提高的前提必须要求企业的内在价值与外在高市值信号相匹配,才能够加强房地产企业市值管理的稳定性,避免大幅度的波动性损害投资者利益。倘若市值下降,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空间将受到限制,不利于企业经营机制运行,最终影响发展持续性。(2)可持续发展能力反作用于企业市值管理:房地产企业只有改善经营,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够不断赋予市值更高的投资信号质量,从而激发投资者的投资兴趣。

三、我国房地产公司市值管理模式优劣比较

市值管理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息息相关,表1归纳总结了市值管理模式的优劣势体现,反映公司经营质量和市场吸引力。进一步比较分析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得当与不当的具体体现。

(一) 对市值管理得当的公司而言

房地产上市企业发展目标更加聚焦于市值表现。在追求高质量的市值信号表现时,公司往往注重内在价值经营,减少与市值差异间的不匹配。房地产公司在市值管理过程中,时刻关注宏观政策对公司的环境影响,致力于提高经营能力与品牌形象,以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同时,公司注重外在联系,时刻保持着与投资者的良好互动,有着及时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引导投资意向。甚至在必要时进行相应的股价运作,低估时以“增持”等行为稳住股价,维护股东利益等。例如万通地产借助系统性较强的市值管理工作,对内优化商业模式,提高经营能力;对外致力于“新股东文化建设”,如实施“三级投资者网上接待日”、“革新独立董事提名方式”等,以提高公司对股东利益的重视性。如此一来,万通地产的外界形象受到投资者好评,间接促进其融资能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对市值管理不当的公司而言

从内部看,公司过度看重融资空间的大小,而公司的股价波动将对投资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弱有效的中国资本市场中,房地产公司的市值表现难以真实反映出公司内在价值的大小,甚至有可能掩盖公司重大经营弊端,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从外部看,市场上依旧存在不少房地产公司忽视对资本市场这一融资渠道的关系维护,过度追求融资规模而忽视对相关利益者的反馈与回报,最终破坏公司形象,打击了投资者投资意愿,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市值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具体体现如下。

(1)对市值管理重视不足:部分房地产公司没有直接或间接把市值管理与经营者利益挂钩,导致管理层市值管理观念不强,即使建立相应市值管理机制,依旧造成市值管理工作落后。

(2)市值管理观念有误:房地产公司将市值管理等同于追求股价最大化,导致股票操纵等短期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将市值等同于股价×股本之积,忽略“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市场规律,对公司内在素质投入不足。

(3)核心业务不突出:房地产公司战略定位不清晰,主要业务不突出,忽视关键性价值驱动因素作用,难以激发投资者投资兴趣;或者非关联多元化经营质量不高,虽造成短期内股价急速上涨,但当事后真实价值显现,则导致股价急速下跌,深度挫伤大量散户利益,且长期埋下公司财务危机的隐患。

(4)忽视内外价值偏差,挫伤投资者热情:部分房地产公司一味强调高市值融资,忽略公司内在价值远远落后的情况,且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交互传导机制,与投资者的联系不密切,导致投资者处于劣势。例如万科地产于2007年9月,在股市接近历史高位时公开增发融资100亿元,增发价高达31.53元/股,发行市盈率高达96倍。其后随市场调整,万科很快跌破了增发价,导致参与2007年增发的万科股东们即使经历2009年的千点反弹后仍处于深套状态。这对投资者造成了巨大伤害,也损害了公司形象。

(5)市值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房地产公司在市值管理过程中过度陷于市场周期,在不景气时没有巧妙因势利导。公司虽陷于低迷的宏观环境中,但却没有巧妙反周期操作,进行“低吸高抛”等股票运作,因此丧失并购扩大规模等战略行为的发展时机。

四、通过市值管理提升房地产公司发展能力的策略

根据上述市值管理优劣分析,通过图1提炼出市值管理的具体策略,并针对提升我国房地产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做以下论述。

(一)深化市值管理理念、健全市值管理机制

首先,市值管理具有战略性意义,并不是一时的管理,房地产公司需建立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市值管理机制的运行需要处理好组织结构、人员安排、流程设计等相关问题。其次,公司内部必须强化市值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层以及所有员工的认同与支持程度,明确市值管理不等于股价操纵,不只是等于公司股价×股本之积等。管理是合法前提下对股价变化所采取的合理操作,股价×股本之积仅是市值的外在表现,市值的内在本质是房地产公司的综合素质或价值的集中体现。房地产公司的市值管理需要合理有效的统筹安排和战略重视,提高思维系统性,纠正错误观念。

(二)提高内在价值的环境适应性与质量

上市房地产公司对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周期等变化有较强敏感性,尤其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作用明显。房地产公司应不断提高自身战略、经营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性,多方面综合优化商业模式,促进运作、融资、盈利等模式的协调,从而提升公司综合素质,这有助于灵活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经营质量的改善带动公司业务组合的优化,通过致力于关键性价值驱动因素切实提高公司价值,真正为股东创造利益,缩小内在素质与外在市值的偏差。

(三)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

房地产公司的目标在于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最大价值,因此需培育积极健康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文化,带动全体人员对投资者关系的重视,减少信息沟通障碍,强化信息的交互传导,这有利于加强双方间长期目标追求的一致性,降低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倘若投资者关系处理得当,公司形象将从中受益,获得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同与支持,投资意愿提高,为公司发展战略,稳定性融资提供有效途径,最终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四)因势利导操作经营

房地产公司应主动干预和合法经营市值,合理进行资本运作,如兼并收购、资产分拆等,寻求市值溢价空间,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在市值管理过程中,公司将面临不同的股价变化,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做出相关反应。例如在股市低迷时,房地产公司可反周期操作,通过“低吸”对竞争对手进行收购,适时壮大公司规模;或者回购公司股票,防止恶意收购的发生。当公司股价被看好时,公司可进行不良资产剥离或以公司股份作为支付手段兼并优势企业,或者根据具体的融资需求,适当增发股票,寻求公司业务的优化发展。当公司股价被不合理低估时,可发行可转债、回购股票或者退市进行转板到估值更高的市场上市等。

参考文献:

1.Jensen Michael C.2001.Value Maximization,Stakeholder Theory,and that Corporate Objective Function.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4:8-2l

2.Copeland,T.,A.Dolgoff.2006.Expectations—Based Management,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8.82-97

3.Lougee B,Wallace J.2008.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Trend.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96~108

4.孙孝立.公司市值管理全流通时代的“革命”.资本市场.2007.9

5.刘国芳.上市公司离不开市值管理.中国企业家.2007.13

6.张济建 苗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会计研究.2010.4

7.朱陵川.全流通时代的市值管理.财经界(下旬刊)2007.5

8.朱武祥.上市公司如何进行市值管理.证券市场周刊.2007.6

9.巴曙松 矫静.上市公司如何提高市值溢价.新财经.2007.1

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篇7

关键词:市值管理 实践 工具选择 问题

一、市值管理的发展概况和法律政策依据

关于市值管理(Market Value Management)的概念,目前仍然缺少权威解释。学术研究、市场实际和监管执法中的认识并不统一,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姚峰在今年召开的第九届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高峰论坛上表示,“由于市值管理制度刚刚起步,目前市场管理各方对市值管理的本质、内涵等还存在不同看法,还需要一个凝结共识的过程”,但较为公认的一点是,市值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是促使股价充分反映公司内在价值,促进公司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

市值管理最早源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的价值管理理论。我国的市值管理始于2005年5月的股权分置改革,根源于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和公司市值之间长期存在的系统性偏差,是西方价值管理理论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延伸。股权分置改革前,非流通股与流通股同股不同权、不同价、不同利,从成本收益的角度,上市公司更愿意通过提高短期利润,以增加非流通股的价值。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的市值表现与大股东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趋向一致。上市公司追求的目标转变为公司价值最大化,上市公司的角色定位也从过去偏向于大股东的再融资工具转变为全体股东创造价值和管理价值的平台。

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值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全新标杆,市值管理相关的法律政策也相继出台。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引导上市公司承诺在出现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市盈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等情形时回购本公司股份,首次涉及市值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2014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这是市值管理首次被写进资本市场顶层制度设计的纲领性文件中。据悉,目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相关意见已在研究制定之中。

二、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实践及工具选择

上市公司虽然尚未形成较为明确的市值管理理论、建立起系统的市值管理制度,但在实践中或多或少已有与市值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2015年5月26日的《2015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报告》显示,2015年度,A股上市公司绩效总分大幅上升,创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9年以来的最高分。

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实际经验来看,市值管理往往源于一些特定的、阶段性的需求和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为达到某种市值管理需求,通常是将几种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混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市值管理工具的运用也常常是综合性的、多样化的。中长期市值管理工具配合短期市值管理工具,这也正体现出了市值管理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短期目标:保证市值不被低估,减少二级市场的剧烈波动,降低上市公司的融资或再融资成本。

市值维护型市值管理需求。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有:大宗交易、二级市场增减持、利用股指期货对市值进行套期保值、存量股权质押融资并参与再融资、转融通。

再融资型市值管理需求。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有: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可转债、优先股、分离交易可转债。

危机管理型市值管理需求。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有:分析室电话会议、新闻会、公告、媒体声明。

中长期目标:保证公司市值稳定增长,提升股东价值回报。

股权激励型市值管理需求。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有:发行业绩股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

并购重组型市值管理需求。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有:定向增发、并购债、可转债、并购基金。

投资者关系管理型市值管理需求。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有:业绩会、分析师见面会、路演、新闻会、互动易。

产业转型或商业模式重构型市值管理需求。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有:不良资产剥离、产业转型升级。

三、市值管理实践中突显的问题分析

目前,市值管理在我国资本市场还属于比较新的概念,相关的理论研究、制度配套和成熟案例都比较缺乏,加之利益驱动大,在实践中不可避免的还存在一些问题。证监会5月22日公布的“2015证监法网专项执法行动”第三批案件中,剑指六类市场操纵行为,其中第三条就是“以市值管理名义与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公司高管内外联手操纵股价的”。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影响到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重视。

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篇8

关键词:市值管理 问题 方法

一、市值管理概述

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的最大化和价值实现的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其中,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经营是手段,价值实现是目标。

市值管理是系统化工程,要求必须遵循证券市场的规则处理好资本市场各主体间的关系,不断适时调整策略,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市值管理策略,在某种程度不仅与企业价值相关,而且反应了经营者的经营倾向、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等重要内涵。

市值管理体系下,业绩评价更加注重于行业横向的对比,关注整个市场尤其是企业市值的升降,加入市值考核指标,有助于采用TOP-DOWN由上至下,真正全面地考察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同时市值管理工作有助于改善内控和风险管理,这点对国有上市公司可能更明显。

二、市值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市值管理必然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影响市值的三大类因素如:资本市场选择、资本市场波动周期、上市公司所有制与个性将决定市值管理的效果。从目前看,中国市值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多问题:

(一)市值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严重滞后

我国上市公司目前面临着新兴加转轨的股市政策环境,市值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严重滞后。市值管理主体动力不足,市值管理的长效机制无从建立。从宏观环境来看,一是经济前景不确定,系统性风险较大;二是作为市值管理的主体的大股东生存现状不确定,很多标的的大股东做市值的目标都是为了减持套现,违约风险较高;三是利率走势不确定,未来资金成本难料;四是市场走势不确定,市值管理预期不明朗。

(二)估值客观性不足,市值管理计算的精确性不高

就估值而言,不同的行业属性、成长性、财务特性决定了上市公司适用不同的估值模型。公司估值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相对估值法,如PE估值法、PB估值法、PEG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另一类为绝对估值法,特点是主要采用折现方法,如现金流量折现方法、期权定价方法等。各种不同估值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多重因素,如时间范围、进行估价的首要范围以及对市场的预期等。从细节来看,现金流、利润模式、管理层现状及估价模型等估值技术性问题都影响市值管理。估值不是一个客观的运动,分析人员的主观偏见都会对最终的市值管理产生影响。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市值管理存在偏差较大。

(三)股权激励与市值管理的联动机制有待完善

在目前金融环境下,市值管理工具的运用存在不少缺陷与限制。股权激励改革是公司制度在中国实践的进步,也是市值管理的重要部分,对于市值管理的意义重大。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关心股权激励与市值管理相结合的问题。目前,A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还有诸多问题。

⑴股权激励制度设计不科学,体系建设欠缺,股权激励制度的税收优惠政策尚未制定,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此外,国内政策环境仍不宽松,影响了市值管理工具的普适性。

⑵ 股权激励仍存在会计处理的违规违法行为。在股权激励过程中常会人为调整工资收入和利润,以获得较低的定价和未来较高的行权价。内部人控制、利润操纵、内幕交易等各种操纵因素间接影响了市值的表现。

公司治理的不成熟影响了市值管理工作开展,大部分上市公司对资本品牌概念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没有发现品牌、市场与市值管理的有效联系,不能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市值管理策略进行联动。

(四)国内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市值管理不重视

在成熟市场,市值管理基于战略角度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着眼于长期公司管理战略,以实现公司市值最大化的目标。而目前,我国显然无暇顾及市值管理长期目标,市值管理不能落到实处。

综上,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市值管理思维。如果将市值管理作为企业的长期目标,建立战略、执行和绩效应的市值管理的循环体系。

三、改进措施

(1)完善公司治理。市值管理如果运用手段不当,动机不正可能出现牺牲公司长远利益而换取公司市值短期暴涨的情况。以市值为考核标准,管理层就有做高市值的动力,在资本市场,发觉具体市场追捧的题材概念,投市场所好,公司的市值可能扶摇直上。

(2)加强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制度化建设,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并形成长效机制。国内股市已进入全流通时代,市值逐渐成为衡量公司实力大小的新标准。市值大小直接反映了投资者对集团公司的预期,建立以市值为导向的管理机制是现实要求,符合各方的利益需求。市值是股东价值的集中体现,市值大则企业强股东富,市值小则企业弱股东穷,因此要大力宣传市值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使大股东意识到优秀的市值管理给公司带来的长远利益远大于投机违约所产生的短期利润,从追求利润成长转变为追求股东价值增长。

(3)市值作为一种公允价值,不是主观臆断,而是要根据各项指标因素综合测量,正确的评估上市公司的市值,利于科学准确的进行市值管理,而作为波动的市场,对公司的市值管理也考验着公司的能力。因此要根据上市公司所属的行业属性、财务特性等,选择合适的估值方式,尽可能综合全面客观地对上市公司的市值进行评估,减少与正确值之间的偏差,利于上市公司恰当地做好市值管理工作。学会依据市值信号进行财务决策,对各种财务经营行为,包括投资、融资、再融资、股利政策、并购扩张、企业分立或者股票回购等都要考虑市值变化需要统筹考虑。

(4)市值管理应始于IPO前。一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企业来说,市值管理决不仅仅是上市以后的事,应早于首次发行上市,动手在前准备在先。很多企业错误地认为市值管理是企业上市之后的事情,其实不然,在上市前就应该从源头把市值管理作为一项战略进行部署实施,在上市前就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奠定好基础,有对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意识,这样才能将市值管理同公司上市的步骤节奏潜移默化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在上市之后才仓促考虑对企业进行市值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对年轻优秀财会人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培育出数量多、专业精、熟悉国际通行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并掌握具有一流的管理水平和较高的资源配置能力尤为重要。

(5)提升企业的利润,扩大企业的市盈率,增大企业的市值。商品市场的定价不仅要看商品的功能,还要看商品包装、售后服务、品牌等与商品相关的因素。资本市场定价更是如此,市值基于利润,却高于利润,涉及的因素更多元、更复杂。而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小主要由利润和市盈率两大因素决定,而市盈率主要受投资者偏好、公司品牌、行业地位、激励机制等因素影响,因此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要重视这些因素的作用,除了抓好企业利润的提升外,还应该特别重视抓好增强企业的市盈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6)规范财务基础管理并加强投资者关系。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受到国家监管部门、投资者等多方关注,基础工作如果不到位,就可能会出大问题,特别是在诚信披露财务信息方面,坚决不能弄虚作假。国内外因为财务舞弊而导致永远出局的案例为数不少,市值管理要求认识操作层面高度重视在资本市场的品牌信誉。上市公司是股份制改造的公众企业,相对透明、公开的管理的机制对企业把精力真正集中在做好内部管理、提高效益是一种有力的促动。在对外披露环节要绝对真实。做好市值管理工作必须适应上市公司的管理创新。

上一篇: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范文 下一篇:核心素养与教学的关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