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进展范文

时间:2023-12-25 17:24:42

生态学进展

生态学进展篇1

一、强调民主平等,追求自然与和谐

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唤醒、激励生命。的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富有人文性的课程,语文教学若单纯讲成绩,追求分数,忽视语文的人文性,这样的语文课自然是不成功的。强调民主平等,尊重学生,就是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自尊心强,对教师的批评教育不容易接受。为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简单地以批评教育对待学生。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特别的关照,激励他们。

构建生态课堂必须考虑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也必须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以文言文教学为例,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不仅要让其能翻译成现代文,能理解文本的内容,同时也得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而对基础弱的学生,则只要求其能翻译,初步了解文本含义即可。教师如此区别对待,才能在课堂中针对学生实际展开探究活动,才能真正体现生态课堂的自然与和谐。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体现生态课堂的特点,才能真正创造民主平等、自然和谐的课堂。

二、提倡探究生成,力求互动与合作

生B课堂不是传统的灌输课,应提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按照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能合作探究。要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尽量不教,要通过教来促进学。如《师说》中对基本词汇的翻译,如《一个人的遭遇》对基本内容的梳理,诸如此类,学生能通过自学完成的,尽量不要在课堂上耽误时间。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习惯,通过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自学。如阅读中对基本情节和内容的梳理,如现代诗歌赏析中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如文言文学习中对基本文意的疏通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生态课堂不能延续灌输式的教学,要通过各种任务、问题、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且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和点拨。如《祥林嫂》中对祥林嫂眼睛描写的分析,可先提出问题:“文中有几处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从这几处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以此引导学生找到初到鲁镇时“顺着眼”,再到鲁镇时“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讲阿毛故事时“没有神采的眼睛”等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引导学生交流祥林嫂的肖像变化,在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相应的点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生态课堂追求的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并学会合作,从而更好地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构建。

三、尊重个性发展,讲究开放与选择

生态课堂力求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生态课堂所指向的学生是教育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即面对所有学生。不可否认,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因考试、评价等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一些学生并没有得到较好地关注。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主体,他们在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不能整齐划一,而要区别对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目标上区别对待学生,因为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存在客观差异,故而目标也就不能一致,而要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如在《江南的冬景》的教学中,对于概括作者所写江南冬天的几个场景,那些基础较好的、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不仅要求其能阅读文本并概括,且要做到精练,而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求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生成自己的理解。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为何这样一片叶子能挽救琼珊的生命?是常春藤叶的顽强给了苏姗力量,有的学生就由此而拓展,说出了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的理解更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生态课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唯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尊重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才能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互动和合作中参与。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开放的设计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让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这样的语文课堂才可谓是生态的课堂,发展的课堂。

生态学进展篇2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根本方针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概括和新发展,它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无论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生态省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世纪之交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作出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提出生态省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框架,到2004年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通过了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年省政府又出台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使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社会建设都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不断向经济社会新领域拓展和延伸。江苏省有15个城市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有37个县(市、区)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3和1/5。实践证明,生态省建设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既遵循经济规律,又尊重自然规律,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这为“十一五”推进生态省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机遇,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省建设,首先要制定好“十一五”生态省建设的规划,并与“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衔接起来,使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在时间、空间和发展模式上得到统一,从而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转变增长方式是根本任务

生态省作为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奋斗目标,不仅需要我们改变过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更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的加速期和国际化的提升期,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面临很大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加快传统产业生态转型,及早转变增长方式,是省域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生态省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产业的生态转型,建立起生态经济体系。一是要合理布局生产力。按照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系统类型和经济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地选择各地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与环境相协调。二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推行清洁生产,扩大企业循环经济试点,重点培育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园区为中心,延伸产业生态链,不断扩大企业间资源共享、副产品交换的范围,形成产业共生群落。三是要制定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政策措施。通过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和建设,加大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支付转移力度,综合运用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融资政策引导和扶持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建设,使省域内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

运用法制手段是根本途径

没有制度创新和法制保障,生态省建设就难以持久推行,也不可能向纵深发展。这些年来,江苏省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立法和政策创新方面已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但一些重要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尤其是在解决深层次矛盾方面的立法还是空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治省的方针,不断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立法步伐和政策创新,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制体系,引导生态建设和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要加快立法步伐。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环境承载能力,积极制定促进生态省建设、节约型城市建设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二是要严格依法行政。政府在推进生态省建设中处于重要位置,应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行政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污染项目,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不正常运行治理设施、偷排、超排、无证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的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打击。

三是要加大监督力度。地方人大要加大监督的力度,一方面,要支持政府开展生态省建设工作创新和政策创新,帮助协调和化解生态建设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又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对人民群众关注的和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政府及其部门加以解决,促进生态省建设工作依法、有序、健康开展。

生态学进展篇3

营造绿色生态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满足感。

关注诉求,激发潜能。满足教师合理诉求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证。要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变教师被动管理的模式,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自主管理中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奖励措施的出台,要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完善再付诸实施。鼓励教师为学校的发展谏言献策,提供合理化建议,对被采用的建议应予以嘉奖。同时,对教师工作岗位的安排,亦可改变传统的派任制,尽量通过广泛的意见征询,自我测评,多向选择来确定,力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充分尊重教师的自主选择性。

决策公正,强化激励。绝对的公平不是管理,但公正、阳光则是优质管理公开的“秘岌”。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管理就必须阳光公正,不分亲疏。用慧眼发现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点滴成绩,不断强化领导的激励功能,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切身体验公正对待、享有尊重的满足。

加强沟通,生态阳光。沟通是营造生态教师环境的绿色净化剂,能让教师始终保持阳光心理。长期在高度紧张的竞争环境中工作,会对人的身心构成重度损害。教师工作如果远离快乐,长期受压抑,势必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如果没有教师的身心健康又何来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校长,必须高度重视教师情感和心理问题的疏通,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给教师提供一个快乐的生态环境,让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职业的快乐。

搭建专业成长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成就感

成就感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催化剂,为了迅速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铸就教师的成就感,学校应积极搭建平台,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规范引领,明确发展方向。教师成长离不开学校规范引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老师,做怎样的老师”必须让每一个教师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要引领广大教师自觉转变旧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成为与时俱进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兼具的教师。

因人制宜,明确发展目标。针对教师现状,根据教师的个别差异,贴近实际地帮助教师确立发展目标,坚持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给教师以压力,更予以前进的动力。对于长期从事基础年级教学的教师,他们往往缺乏毕业年级教师的成就感,学校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早日走上毕业班的讲台;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肯定其优点,鼓舞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在获取自信成就感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让教师自身的人生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激发教师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

严格要求,鼓励脱颖而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严格的要求,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规范、学历、普通话、计算机水平等必须提出明确要求,对集体备课、教学案一体化、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互动等环节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制度和规范基础之上,教师能普遍接受的举措可采取制度入轨。对于需要强势推进的重大举措,亦可通过跟踪强制入轨的办法,整体推进学校中心工作。

大胆尝试,推行学科名师制。学校对在学科教学研究中的骨干教师给予一定的津贴外,可在一定范围内向社会公布,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大胆启用年轻教师,鼓励教师互相学习,打破年龄、职称界限,以先进带后进,以优秀带平庸,增强竞争意识,鼓励脱颖而出,从而增强教师自觉进步的内驱力,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功效。

构建长效激励机制,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归宿感

更新理念,畅享成功。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治校之本,是建立、健全学校科学发展长效机制的前提条件。学校鼓励广大教师,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促进自身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成功源于自我目标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井底之蛙永远无法感受,天空的广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创新举措,鼓励教师自我研炼、培训学习、学业进修,让广大教师在不断自我充实的前提下,为学校的内涵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储备丰厚的优质资源。

科学评价,激发潜能。科学的评价,不仅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更能让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成功源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源于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因此,评价必须讲究艺术,而不是一味地套搬现成的条文,必须充分考虑影响教师发展的诸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师资与班额的比例问题,地域经济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影响问题等。管理绝不仅是制定条文和对照条文,而是要把教师想说的话先挑开,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充分调动教师的潜在的巨大能量,让教师在科学合理的评价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刚柔相济,和谐共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计划的落实、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有一定的制度、纪律作保证、但如果在管理中一味强调“刚性约束”,而忽视“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忽视广大教职工的情感、态度和合理需要,往往就会产生许多不和谐的音符,让一此制度的执行障碍重重,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如果一味强调“人文关怀”而缺失“刚性约束”,就会使制度的执行变得松散而无力,因此,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便成了学校管理艺术的魅力所在。

研教结合,提升品位。教师资源是一所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以教促研,以研兴教”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校办学品位的重要抓手,是学校发展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的重要保障。校本教研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三位于一体,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要以研究的心态务实看待教育教学,反思实践,交流合作,从而使教师的知识、经验上升为教育的智慧,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理论与教学水平。同时,校本教研又必须始终立足校情,求真务实,坚持课题研究与口常教研相结合,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与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的原则,把课题研究渗透到日常教学教研过程中,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本着“问题即课题”的宗旨,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学校整体教科研水平的提升,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让教师充满底气,洋溢“家”的归宿感。

生态学进展篇4

护理工作被认为是一种使患者达到身心完美状态的道德观念的实践。这种道德的实践,对护士自身职业情感、态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护士的职业态度、道德情感和价值观是实现现代整体护理要求的核心要素。但大多护生并未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或职业态度不稳定,根本原因是对护理职业的认同度不高,因此,评析当今护生职业态度现状,对稳定护理队伍、保证护理人才有效利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等至关重要。现将国内外有关护理本科生职业态度研究进行综述。

一、职业态度(professional a ttitude)

1.概念。职业态度是个人对某种特定职业的评价和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是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情感及由此形成对护理专业比较持久的心理反应倾向并直接决定护生行为。

2.结构。从职业态度构成的层次性上,职业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3个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是学生对护理专业目的、意义及作用的看法,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信念和拥有的护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等,必须是内化的认知,成为自己个性的一部分。情感成分侧重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行为成分是态度与职业行为相联系的部分,是态度的行为倾向。

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测评

1.护士职业自我概念量表(PSCNI)由Arthur在1995年研制,问卷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比较总得分或均分与总分的中位,内容维度分领导、技能、灵活性、满意度、沟通交流5个维度。内容效度显示各条目均与其所属维度显著相关(P0.4,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39%,Cronbach'sα=0.84,分半信度=0.86。

2.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NPVS-R),由Weis等在2000年研制,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评分标准与常模进行比较,内容维度分关怀、行动主义、信任、专业性、公平正义5个维度,结构效度:条目因子载荷>0.4,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6.7%,Cronbach'sα=0.92。

3.护士自我概念问卷(NSCQ),由Cowin在2001年研制,问卷采用Likert 8 级评分法,内容分为关怀、沟通、同事关系、领导力、护理技能、知识6个维度,拟合优度指标:GFI=0.906,TLI=0.911,内容效度:专家座谈会。

4.护士职业态度量表,由吴雅文等在2000年采用瑟斯顿等距量表法研制,过查阅文献、开座谈会和开放式问卷收集态度语,经社会学、心理学学者及护理教师和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大专生进行筛选评定,项目参数分析筛选后,确定保留30个项目,构成护士职业态度量表,采用分半信度来估计量表的信度,r=0.93。

5.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2005年由Yeun等研制,内容分为护士对专业的自我概念、社会的认识、护理专业性、实际工作效率、独立性5个维度,结构效度:条目因子载荷>0.4,Cronbach'sα=0.91。

6.护生职业态度测量工具(IPASN),由Celik等在2010年研制,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评价标准是与常模比较,内容分科技信息负载、自主性、合作、胜任力及继续教育等8个维度,Cronbach'sα=0.90。

7.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由刘玲等在2011年研制,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将总分平均分为4个等级,按得分所在等级进行评价,内容划分为5个维度:职业认知评价、社会支持、社交技能、挫折应对和自我反思,Cronbach'sα=0.938,分半信度>0.8。

三、职业态度的影响因素

1.人口学因素。(1)年龄。Periard M E的研究显示年龄、课程、教师的引导作用与职业态度有关,而职业的选择和护理潜能等与职业态度无关。(2)种族。Martin P使用护士专业价值观量表抽样调查了得克萨斯州所有两种课程的毕业生1450人。少数民族组学生在代表护士的价值观3个分量表上与其他组不同,即尊重人的尊严,保护病人和公众,合作满足公众健康需要,并提示毕业生的专业价值观与性别和种族相关。

2.学校教育。(1)年级。不同年级的护生的职业态度也有所不同。赵秋利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护理本科2003―2006级4个年级共160名学生。调查问卷的内容为个人资料和职业态度一年级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程度较差;多数学生愿意学习并喜欢护理专业;四年级临床实习学生没有明显愿意参加护理活动的意愿。(2)护理教师。裴大军等采用护士职业态度量表和影响实习护生职业态度的临床带教教师因素量表对326名护生进行调查,分析显示护生受教育水平、学习护理的原因及临床带教教师的专业技术、以身作则是影响护生职业态度的独立因素(P

3.临床实习。科学研究证实,临床实习给学生提供观察角色模范、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逐渐认识到护理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护理在人类健康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积极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看法;学生在学习和实习中遇到的消极因素会抵消这些积极因素的效果,最明显的是专业理想与临床现实的冲突。经临床实践,护生对护士的角色了解更多,有更宽泛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护理的感知更真实。国外学者研究证实护理专业的学习经历影响了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临床实习可能对护生的职业态度产生消极影响。

4.其他。国内多项调查表明,职业兴趣、相关人员对护理专业的态度、护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与护生职业态度呈正相关(P

四、对职业态度的相关研究

1.高职护生坚韧人格和护士职业态度的现状及相关性,徐淑芹对507名高职护生采用坚韧人格量表和护士职业态度问卷进行调查,高职护生坚韧人格得分为(70.35±11.73)分,护士职业态度得分为(5.65±0.95)分;高职护生的坚韧人格与职业态度呈正相关(P

2.探讨高职护生职业态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周金莉等采用护士职业态度量表和社会支持评量表对151名高职护生进行调查。结果高职护生职业态度总分为(4.25±0.58)分,态度呈中立偏消极;高职护生社会支持得分为(36.95±4.96)分,处于中等水平;高职男护生职业态度与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建议护理教育者加强护生职业态度教育,重视社会支持状况,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五、职业态度的研究方向

生态学进展篇5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学习情态 差异 因材施教

运用好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和引导,学生就会由盲目、被动地学转变为自觉、主动地学;由厌学、怕学转变为投入热情、充满自信;由不会学习、过分依赖老师转变为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实现这样的转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觉的学习主体。为此,教师要努力贯彻“以生为本”理念,关注学习情态与学生差异,搞好教法没计,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一、关注学习情态,鼓励合作互动

“学习情态”的内涵涉及“情感”和“态度”两方面问题,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态度能够促进大脑中信息的组织、加工和储存,而消极的情感态度会对心智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态,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时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动机和意志、自信心和合作意识等,要“投学生所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鼓励生生之间团结互助、合作互动,实现经验分享与取长补短,营造不甘落后的学习氛围。

比如,笔者教学九年级上册Unit 5 Main task,采用了“片花导入”的方式,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片段,导出女主演巩俐,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学习情态表现得非常投入。再如,八年级Unit6 Lesson 21一课,以方位介词和地点名称为基础,旨在让学生掌握问路和指点方向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用英语来解决问题。执教者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出示了一张Yoyo City的地图,采用图片进行生词教学,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逐个呈现在Yoyo City的地图上;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将单词放在语境中,师生互动:Where is the...It’s...然后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同桌两人合作完成一张地图的设计,并进行pair work互相问答:Where is the...It’s in front of.../next to.../behind.../on the left/right side。由于各小组设计的The Map of Yoyo City都各不相同,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计一个Guessing game:让一个学生通过其他学生的提示,猜出指定小组的地图上指定的地名,而其他学生的提示只能是关于方位的,例如,It’s in front of.../next to.../behind.../on the left/right side...

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了情境教学法、听说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在方法设计中,诸多细节都关注对学生情态的调动,诸如图文并茂,单词学习直观形象,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词句结合,单词教学情境化;师生间听说结合,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兴味盎然地参与进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同桌间关于合作完成的地图进行pair work,语言材料真实,确保人人开口,任务落到实处,生生合作更到位;Guessinggame的活动设计面向全体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学会用表示方位的句子来提示,让猜的学生听到更多句子,然后在更多的信息中学会比较、辨别,学会互相协作。

二、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的差异,既要为学优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还要细心呵护学困生;既要让学优生吃得饱,又要让学困生吃得消;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焕发出积极进取的力量,又能满足学困生的自尊,使之萌生自信。一位教师在教学 8B Chapter 3这一内容时,设计了两个板块的内容,第一板块要完成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及细节、局部理解课文内容。具体的实施要求是布置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注意故事的细节内容。共设计15个问题,采用True or False形式,错误的要改写句子,其中3个容易,8个中等难度,4个较难。然后,选择故事中的几段人物对话,请学生指出是谁说的,促使学生更深入、更细致地熟悉故事情节,理解课文。第二板块进行“能力拓展”。在全面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之后,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Group-work中教师设置了3个小组讨论环节:① What did John do to protect himself from fire? ②Read the fire-safety, and help the manager of the hotel to write fire rules.③What should you do and what shouldn’t you do when there is a fire? 这几个任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拾级而上。

在第一板块中,教师设计了难易不同的检测题,以检查学生阅读的准确性和细致性,为学力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判断对话人物”这一趣味性的学习任务,有利于激发中等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其中4个较难的改错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了挑战。总之,教法设计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针对性,能够让学力不同的学生都饶有兴趣、满怀信心地参与,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第二板块的学习任务是针对学优生设计的,有赖于学生敏锐的思考分析能力和灵活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促使他们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接下来的小组讨论活动面向每位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提供的信息和同学的提示,完成第一个问题,后两题的解决则需要小组讨论合作。尽管个别学生只会用中文说,尽管句子有错误,但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实施因材施教还要关注顽皮生,他们的学习经常会出现问题,而且有时是同一个问题反复出现,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生态学进展篇6

一、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的内涵、核心、实质与目标

所谓生态省,是指在省级行政区域内,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域生态示范区,是目前国家批准的最高级别的生态建设示范区。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内涵比较丰富,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普及提高3个方面,三方面互相作用,互相依托,构成了生态省建设统一整体的三大任务,目前又增加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无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虽然包括3个方面内容,但实质是发展生态经济,即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高效、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发展和谐,持续、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省建设期为30年,分为近期启动(2001-2005年),中期发展(2006-2015年)、远期提高(2016-2030年)3个发展阶段。

吉林生态省建设总目标是:通过30年的努力奋斗,在全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把吉林省建设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省。

第一阶段为启动期(2001-2005年),用5年时间做好生态省建设的开端和布局。目标是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初步建立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确立吉林省绿色品牌大省形象。

第二阶段为发展期(2006-2015年),用10年时间,使全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目标是生态省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树立以绿色优质资源、绿色产业群、生态城市群为主要特征的吉林省绿色产业大省形象。

第三阶段为提高期(2016-2030年),用1 5年时间,巩固和完善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目标是全面达到生态省建设各项目标,形成以绿色经济为标志、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展现吉林省绿色经济强省形象。

二、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成效显著

从2001年开展生态省建设以来,全省各地党委和政府、省直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不断加大《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力度,强化生态资本运作,发挥环境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各项工作。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的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初步建立了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绿色品牌大省形象初步确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效。

(一)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对东部长白山资源实行了强制性保护。实施了长白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到目前为止,累计退耕还林80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3.2%,比2000年提高0.6个百分点,森林植被、林相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

二是对东中部水资源进行了主动性保护。实施了白山、靖宇矿泉水水源地、四平二龙湖水库等水资源保护工程,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到目前为止,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公顷。积极推进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吉林省列入国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的项目86个,总投资52.1亿元。其中,城市污水厂30个,日处理污水123.5万吨;工业企业污染防治47个,水源地保护9个。目前,城市污水厂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有20个,工业企业污染防治项目完成前期工作的有30个,水源地保护项目完成前期工作的有3个。松花江流域,到目前已有长春西郊、双阳等2座污水厂建成并投入运行,吉林、松原等9个项目开工建设。辽河流域城市污水厂已全部建成,日处理污水29万吨,年可削减COD计1.96万吨。

三是对中部松辽平原黑土地资源进行了积极性保护。为保证粮食安全,实施了松辽平原黑土地保护工程,开展了培肥地力、土地面源污染治理试点,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470万公顷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250亿公斤以上阶段性水平。

四是对西部草原、湿地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围绕西部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整治,重点实施了西部盐碱地治理工程和向海、波罗湖、查干湖湿地保护、建设工程。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前期工作阶段,局部工程开工建设。到目前为止,全省各方面累计投资8亿元,共治理盐碱地61万公顷,占盐碱地总面积的62.8%。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到22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83%。

(二)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优先项目建设。根据《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和建设工程,在第一阶段,建设了西部治碱、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等233个项目,完成计划的110%,投入生态省建设资金1.6亿元,引导社会各方面投入近千亿元。

二是全力打造绿色品牌大省形象。围绕第一阶段确立绿色品牌大省形象的目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资源优势产业,打造了“泉阳泉”矿泉水、“查干湖”分割鱼、“皓月”牛肉等一批知名品牌,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到2005年末,在12个县开展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区域环境监测与评价,经国家认证中心认证的产地501个,认证面积168万公顷,认证的绿色农产品达1301个(其中有机134个,占全国的11%,居第3位;绿色327个,占全国的4%,居第5位;无公害840个,占全国的5%,居第4位),总产量1768万吨,实现产值236.2亿元,带动农户130万户,促进农民增收19.5 亿元,从事“三品”生产的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超额完成了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确定的全省新增加绿色名牌产品50个发展目标。为提升产品知名度,促进生态产品做大做强,在全省主要城市和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建设了22个生态食品营销中心。

三是加强重点生态经济区域合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强化区域内专业化协作、密切经济联系的原则,从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区域资源整体优势出发,由省生态办、食品行办、城市晚报、长白山研究会,以及通化、白山、吉林、辽源市和延边州政府,联合组建了长白山生态经济合作会。长白山管委会去年也加入了这个组织。连续召开了4届中国长白山生态经济合作会议,研究制定长白山矿泉水水源地保护等发展区域生态经济的措施,确定了矿泉水、人参、鹿业、葡萄酒、中药、旅游等重点发展产业,制定了长白山生态食品管理办法,开展了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促进了产业整合、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扩张,有力地推动了长白山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组织编写了学龄前、小学、中学、大学系列教材,有组织地列入教学计划。《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公民读本》、《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理论与实践》等系列书籍在全省生态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专家和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到9市州、县(市区)、乡镇进行生态省建设意义、目的、任务等宣讲,普及生态省建设知识。举办了《建设中的吉林生态省》科普展览。利用省内外新闻媒体,以专题、专版等形式广泛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宣传。中央电视台等全国10家电视台拍摄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10部专题片,播出后,国内外反响强烈。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了“建设生态吉林・青少年活动月”活动,开展了生态省建设有关政策、技术研究和学术研讨活动。召开了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总结表彰大会。

(四)节约型社会建设开局良好。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态省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几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宏观指导。一是成立吉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协调领导小组。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负责组织协调全省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二是编制规划。制定下发了循环经济、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十一五”专项规划。三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结合全省实际,制定了落实方案。

第二,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一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方案》。节能规划提出:到“十一五”末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期必保降低20%,力争降低30%的工作目标。为确保目标实现,明确了节能工作目标任务及节能降耗具体措施,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行业、各地区。二是制定了《吉林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标准》和《吉林省重要能耗设备能耗指标》,明确规定企业耗能指标,为能源消耗量化评价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开展能源审计试点工作。对省内煤炭、石油、电力、钢铁、建材、化工、机械7个行业14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了能源审计试点工作。四是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节能,明确了政府机构节约能源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对工作进行了分工,落实了责任。五是组织开展千户企业节能工作。吉林铁合金采取工艺改造、两水综合利用等措施,“十一五”期间可节约10.09万吨标煤,同比省下达的降低能耗目标值多节约2.59万吨,综合能耗降低24.13%。通钢多角度开展节能降耗和降本增效工作,200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6.9万吨,比2005年能耗降低44%,由此实现销售收入同比提高39.34%,实现利税14.8亿元,同比增加5.1亿元。六是加强项目管理,对综合能耗在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建设项目,要求在可研中增加节能篇章,并进行评审。七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到2006年底,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总量425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总量的37.7%。其中小水电60万千瓦,年发电量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9.6万吨;风电装机30万千瓦时,完成发电量2.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10.36万吨;2007年投产2家秸秆发电厂,装机容量共计10万千瓦时,发电量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7.4万吨。八是积极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推进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工作。九是开展了节能统计培训工作。十是每年都开展了节能宣传周活动。

第三,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认证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节水型器具研制、推广有了实质性进展。通化、白山、四平、吉林、延边、辽源、长春市等一批重点资源综合利用、节水项目列入国债项目投资计划。《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下发执行。全力开展节约用地工作,下发了《关于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实施意见》,对“禁实”工作提出了时限要求。到2005年底,长春市基本实现“禁实”,要求其它地级市在2008年年底前“禁实”,各县(市)在2010年底前实现“禁实”。建立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网”,扩大了影响。2007年在建材、新型墙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等领域积极开展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对白城通威建材等92户企业的95个产品进行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支持企业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五)全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省政府下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经积极争取,吉林亚泰集团和吉林市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列入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按国家要求,编制的亚泰水泥日产1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吉林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项目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均已通过国家组织的专家评审,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积极推进重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在搞好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了推荐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工作。经积极工作,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区、白山市被批准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通过第一阶段生态省建设的实践,吉林省的生态省建设开局良好,起步扎实,成果显著,第一阶段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但由于生态省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因此,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对生态省建设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任务还十分艰巨,正确处理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三、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

按照《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安排,从2006年开始,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由第一阶段的启动期进入第二阶段的发展期。到2010年的目标是:

在原生态保护和恢复方面,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50平方公里,新增湿地面积1206平方公里。

在节能减排方面,国家确定“十一五”期间的节能目标为20%,年均下降4.4%。吉林省的目标是30%、年均降低6.9%,是全国最高的。国家确定吉林省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36.5和36.4万吨以内,在2005年的基础上分别降低10.3%和4.7%,年均降低2.15%和1.44%。

松花江流域COD排放总量控制在22.5万吨,比2005年削减14.4%;热电联产项目完成总装机容量870万千瓦,实现供热面积1.48亿平方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2万吨、烟尘1125吨;40%的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

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依据丰富的林业、水资源、草原、湿地和风能,发展绿色食品、精品畜牧业和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清洁能源完成发电量68.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52.35万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期必保降低20%,力争降低30%。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应该说压力和难度比较大,应调动各方面力量,研究制定政策,不断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首先,生态省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强生态省建设的领导,强化保护与发展的约束性。其次,进一步细化各级政府在生态省建设中的主要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人,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切实把生态省建设工作当作一件大事、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适时修订、调整、完善生态省建设规划

建设生态省,规划要先行。《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已经提出6年,当前的经济形势和5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环境问题,更加重视生态效益问题,对于《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也要与时俱进,依据当前形势进行必要的修订,使其更符合现今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生态省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普及提高生态文明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省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以便有效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省建设中来。

(四)完善法律法规

在继续依法组织实施《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决定》、《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长白山生态食品管理办法》等已出台的条例的同时,积极推进《吉林省矿泉水保护区管理办法》、《吉林省饮用天然矿泉水勘查开发保护条例》等立法工作。加强森林限伐、水资源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对生态省建设的监督,以及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五)狠抓项目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地区要继续加强湿地保护和盐碱地治理,加快推进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部地区要继续加强黑土地保护和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东中部地区要继续加强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水治理。东部地区要继续加强长白山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建设,加快推进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水源地保护区建设。要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加强危险废弃物、医疗废物及城市垃圾处理。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按照生态省建设第二阶段的工作任务,围绕建设绿色产业大省目标,积极推动长白山矿泉水产业、生态旅游、水电产业、健康产业、特色农业、西部风能、秸秆发电等清洁能源和有机食品、精品畜牧业等绿色产业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长春、吉林等中心城市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三是积极谋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项目。抓好亚泰、吉林市再生市场、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白山市、一汽汽车再制造等5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省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继续抓好节水、节地、节材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谋划与建设。推进实施10大重点节能工程。

(六)强化科研攻关

要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普及提高、循环经济发展、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节能减排等生态省建设任务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组织协调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的专家学者,联合开展攻关,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七)广泛开展宣传

生态省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舆论宣传极为重要。要利用省内、国家主要新闻媒体,深入开展生态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一是要积极组织各种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广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生态省建设知识,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要深入开展生态省建设基础教育工作,组织开展相关知识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三是继续编写出版系列生态省建设科普书籍,为全省各级领导和普通公民深刻认识生态省,进而积极投身到生态省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四是继续在全省主要交通干道和旅游景区,竖立生态省建设大型宣传标牌,形成强大的宣传网络体系。

(八)加强交流合作

建设生态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为此,应特别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外在环保、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多渠道开展国际交流。同时,加强与国内兄弟生态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外省好的生态省建设的经验。

生态学进展篇7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是推动我县环保系统进一步思想解放、改进工作作风和创新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为正确把握环境保护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科学发展观理念贯穿于环境监察工作的始终,切实在工作实践中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和推进我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近期,围绕 “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我局全体干部职工走访了****矿业有限公司(勐马铁合金厂)等部分重点企业结合生态县创建、节能减排等工作进行了相关调研。

一、基本情况

**县**矿业有限公司是在云南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针指引下,积极推进“电矿联营”的政策措施,通过引入外来资金,在**县成立的民营企业。公司位于勐马镇帕亮村,占地面积62243平方米,法定代表人贾珩。公司以铁合金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为主,兼营矿产品和黑色金属材料。20xx年5月公司新建铁合金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生产硅铁、高碳猛铁、锰硅合金等铁合金产品。公司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设计安装9000kva和12500kva矿热电炉各一台,总容量21500kva。同时建设环保除尘系统,供电系统、水循环利用系统及机电维修、化验分析、原料处理等附属设施。公司现有职工80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吸收本县内农民工18人,安置残疾就业人员7人。

该项目已列入**县20xx—2020年县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年产锰系列铁合金2.6万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2亿元,年实现利润931万元,上缴税金2137万元。公司建设工程完成后,每年可消耗锰矿石8万吨,焦炭2万吨、石灰石3万吨、电力1.3亿kw.h;年进出厂主要物资吞吐量将达23吨。

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我县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达到了县委、县政府“确保环境污染好于周边地区,确保不发生大的环境污染事故”的目标。通过实施严密、严格、严肃的执法监管,促进我县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多方面重大转变和提升,此次调研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由“被动治理”为“积极治理”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转变: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管理,思想意识由以往的只重视经济效益向经济环保并重转变,一些企业主由以往一问三不知的环保“门外汉”逐步成为行业污染治理方面的行家里手,通过完善治污设施、生产技术改进、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取得“减污增效”的实际效果。在治污设施提标升级改造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治理、消极观望”,而是积极寻方案、找技术、舍得投入,“重企业经济效益、轻环保社会效益”的老观念有了重大转变。

(二)企业“软件硬件升级”发展的内部环境有了较大转变:

企业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现场环境“脏乱差“的现场已不多见,在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的同时,厂容环境也得到长足的提升:物流堆放有序,沟渠保洁,雨污分流等细节显示出企业在污染防治硬件方面有了较大转变,制度标语上墙,台帐资料完整、专人定岗定位等措施也显示了企业在管理软件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企业内部生产环境较以往有了较大转变。

二、存在问题

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我县的环保执法环境进一步优化,绝大多数企业主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逐步提升。这些进步与环保部门近年来所做的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但在肯定监管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到环境监管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亟需在今后工作中着力解决:

(一)、工作成效与当前严竣的环保形势尚有差距。在应对上级部门的各类检查中,我们还不能做到信心十足胸有成竹,究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工作仍存在许多薄弱的环节,例如在对一些小企业的监管方面工作还存在不细不实的情况,在上级部门的执法督查中还是有仓促应对突击应对的情况,包括在企业治理工艺的细节方面我们执法人员在自行检查中并未及时发现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上级部门检查中却暴露出来,往往成为通报的焦点。

(二)、业务能力有待加强,服务水平还待提高。各次检查中也暴露出我们部分监察人员缺乏查实查细的钻劲和韧劲,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在推进环保整改的执行力方面有所欠缺。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监管,轻服务”的现象还明显存在,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指导企业完善治理技术、

攻克治理技术方面的疑点难点问题的方面,能力还显得薄弱。

(三)、地区间的监管差异明显,不平衡性还很突出。总体看来我市东部沿太湖地区企业环境意识普遍好于西南部地 区企业,重点企业环境意识普遍好于小型企业。调研中也反映出部分企业仍存在环保法制意识淡薄和安于现状的心理,少数化工企业存在生产与治污不够协调的问题还很突出。原因之一是治污设施投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加之受到今年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受利益驱动,有些企业治污设施配备不全或运转不正常,治污设施成为应付环保检查的摆设;原因之二是环保执法工作存在疏漏之处,仍存在诸多盲点死角,执法工作的不平衡性导致有些局部区域环境污染较重,群众投诉反响较大。

三、几点建议

针对我们目前面临的环境形势,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群众利益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法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和落实,在今后一段时期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经济与环境保护问题,通过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稳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对决定转产、搬迁的开发区化工企业,要做好督查工作,确保企业按进度转产或搬迁。

(二)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宣传对象上,不但要加强对对企业法人的宣传,教育他们做到守法经营、达标排放,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且要加强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宣传,牢固树立“属地环境,政府负责”的理念,还要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在宣传主体上,除了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利用有效方法广泛宣传外,还要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优势,对环保执法、环保维权等方面典型事例进行宣传,努力营造出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生态学进展篇8

论文摘要:以科学发展观剖析草地资源属性和生产模式的突出矛盾,进一步认识草地资源和草产业的本质与优势,把形成新的草地利用配置体系、新的人工饲草料生产体系、新的现代草牧业经营体系和提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方案,推进现有规划、工程项目更趋完善,得到国家更大的支持,使之更见成效。

l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草业事业发展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新世纪之初国家一系列草原法制、政策的颁布和工程项目的加强,把我国草原生态建设和草牧产业发展推进到历史新阶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启示和要求,在认识上和发展道路、模式、战略上进行再审视,抓紧国家突出调整的新机遇以及正在编制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将编制的“十一、五”计划的时机,着力再推进我国草原生态建设和草牧产业的发展。

2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草原生态建设与草牧产业发展

2.1剖析草地资源属性和生产模式的突出矛盾2.1.1草地资源自我更新能力的有限性天然草地植物凭借其多种方式的自我再生能力,可以源源不断得提供牧草,在原始经营下支持了靠天养畜,在现代经营下也是低能耗低、成本的牧草资源库,这是天然草地的优势,但天然草地绝不是无限的资源库。过牧和无序采食会超量消耗并减少用于支撑牧草再生的营养物质的合成、积累,这是草地退化最根本的生物学导因。20世纪90年代对新疆天山北坡低山荒漠草原草地的定位研究,结果见表1。

2.1.2草地资源生产力季节不平衡与牲畜需求不平衡的严重性天然草地植物生产力有明显的季节性,而牲畜对牧草的需求随生长发育不断提高,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冬季牧草量少质差,加上牲畜体能消耗大,冬季掉膘快,抗灾能力极差,遇灾死亡多。这是靠天养畜夏活、秋肥、冬瘦、春死的根本原因。根据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资料显示,冬季牧草产量约为生长旺季的43.5~62.1。根据对天山北坡低山冬牧场区牧草的测定,冬季牧草产量只有年内最高产量的40.3%~45.5%,相应的粗蛋白含量只有22.8(见表2)。

  

    草地生产力与牲畜需求不匹配,年度间的易波动性是制约草地牧业效益和牲畜冬瘦、春死灾害多的根本原因。

 

2.1.3传统草地牧业经营方式的极大制约性传统草地牧业采用靠天游牧的自然经济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是导致草原退化、生产效益和牧民收入低下、人文状况落后的根本原因这些表现在人口增长,社会需求不断提升中更加剧化。据调查,2000年新疆农民人均收入1618元,牧民收入仅970元,为农民收入的60,有些牧区人均收入不足500元,阿克陶县塔吉克自治乡人均收入仅326元。 

2.2充分发挥草地资源多样性、多功能、多转化阶的优势潜力

2.2.1草地和草业是大农业结构系统的重要结构成分,草地是面积最大,生态适应范围和分布区域最广的土地资源。耕地、森林、草地3类土地资源面积对比,依次占我国国土面积9.89,13.4和41.55。草地、农地、林地光合产物,人类直接利用占22,牲畜利用占50,不能利用的占28。因此,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原理,应该重新审定传统的农、林、牧、副、渔农业结构模式,图1所示

示为大农业结构系统,其中畜牧业是含水产等在内的养殖业。

2.2.2草原牧业是一个多因素多转化阶的系统,给提高草畜转化效益以极好的可调控机遇,为优化草业生产结构提供了可能(见表3)。

2.2.3草地资源具有多功能,草业生产是多生产层、多内涵的产业系统(见图2、3)。

2.3依据科学发展观对草原牧业给予客观定位农业是弱质产业,草原牧业是弱中之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草原牧区是难中之最;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草原牧区的建设也应是重点难点;根据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在社会发展和加强薄弱环节上的原则,草原牧区应是特殊对待、加强扶持的重点。草原牧区地处边远,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经营,对客观和历史原因造成的草原牧区生态、经济、社会状况落后,再不能以产值比重论短长,因难度大而难下决心,应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原牧业改革作为重点去研究解决。把它作为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同步进入小康去突破,定能取得成效。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草原生态建设和草牧业发展

加强对草业发展的战略研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若干意见》,做好总体规划,落实保障措施。

3.1明确主攻方向,组建草原生态建设和草牧业发展综合治理工程针对草地资源属性和生产模式的突出矛盾,保障形成新的草地利用配置体系、人工饲草料生产体系、现代草牧业经营体系,提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突出国家加强生态建设、小型工程建设和社会发展投资的意向,把退牧还草、退耕还草、人工饲草料基地、牧区水利、牧民定居5项工程,组合成草原生态建设和草牧业发展综合治理工程,或简称为草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3.2退牧还草、退耕还草、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这3项都是草牧产业籍以存在发展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都涉及草原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相互联系的系统。退牧还草是国家业已立项实施的草原生态治理工程,2003年又把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列入生态建设工程规划,要把统筹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认真搞好;人工饲草料生产以其优质高产、加工贮存、应用期可调性的优势,改变靠天养畜,保障退牧还草、实施舍饲、轮牧相结合生产方式实施的物质基础;人工饲草料生产体系以草料种植为基础,加以天然割草场改良增收,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相结合组成,是衡量草牧产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作为生态治理建设重要保障条件,以更多的支撑,有目标、有实施计划的纳入草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3.3牧区水利工程建设目标是为草地生态建设、草牧产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重点是牧区水源开发,人畜饮水供应,人工饲草料地灌溉需水供应。

3.4完善牧民定居工程重点是在已有基础上巩固、提高。牧民定居是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系统工程,绝不意味着简单的居住条件改善,更不是定居、定牧、近牧,成为新的草地退化导因。而是在定居点发展人工饲料生产,冷季舍饲与暖季利用天然牧场放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牧民定居工程应是6项内容的综合:1)改进冷季饲养方式,降低冷季舍饲成本,增加舍饲转化的产品收益,从而发挥冷季舍饲的效益,巩固改革的成效;2)合理调整季节牧场,实现春夏秋暖季草场利用划分的重新规划,以及保留的部分冬牧场的利用规划,做到全年草畜平衡,草地减牧保护,从根本上防止草地退化;3)提高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水平,建立适应性利用制度,实施梯度轮牧、分区轮牧和科学的放牧管理制度。把保护草地和提高牲畜采食增膘结合起来;4)发掘生产内涵,提高草畜转化效率,提高从草料转化为商品畜产品的效率,努力挖掘增产增效潜力;5)转变生产经营观念,推进与农区和市场的对接,最大限度地提高牲畜总增率和商品率,多繁、多卖、多得是增收的重要途径;6)规划建设好定居点,提高牧民文化科学素质和生活质量。定居点的布局要适当集中。

上一篇:气象观测质量体系范文 下一篇:微生物的培养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