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5 17:14:39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篇1

那么,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结构和能力要素以满足核心素养背景下新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英语课程的功能定位和英语学科能力的表现维度,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版课标”的理念、要求和目标,找到英语教师教学发展的知识和能力构成理据,研究和分析英语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建构要素。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功能定位与学科能力表现

(一)英语教育的课程功能定位

从中国外语教育功能特点的历史发展溯源来看,英语教育的核心素养是根植于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规律之中。从元朝最早的以培养官衙译史为目的的外国语文学校“回回国子学”到明朝的官办外语学校“四夷馆”再到清朝康熙年间的俄罗斯文馆,外语教育均以培养外交译员为主,主要突出外语在人才培养中的工具性作用。晚清时期创办的各种包括语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综合性学堂等在内的洋学堂,如京师同文馆,把外语教育和翻译工作相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兼顾“翻译实践”和“人文教育”,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当代中国的英语教育功能也经历了民国时期以“学术型英语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去功利主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停滞期、改革开放后的“英语热”和“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带来的工具性压倒人文性等不同发展时期。

在英语教育的理念上,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曾一度成为外语界的争论焦点。持“人文说”观点的学者认为外语是一种素质,英语教学应该侧重人文性,认为语言的功能作用不仅限于工具和交流手段,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是塑造人的思想、灵魂和情操的重要手段。[1] “工具说”倡导者认为英语教学如果只强调人文素质,而不肯下功夫到工具的掌握上,就丧失了外语学习的目的。[2] 持工具论者是从语言的功用角度来界定英语的作用,而人文论者则从英语对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形成所起价值的角度来定位其作用,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但不论争论的焦点如何,英语教育的核心素养是来源并根植于我国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国家的语言教育方针需要以及英语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之中的。

在高度国际化的当今,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承载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沟通工具、民族文化与思想的传播载体、人类科技和文明成果的汲取媒介、国际理解的增进器等多重功能和作用。因此,“核心素养版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兼具 “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强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3] 确定将这四大方面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挥英语学科对学生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塑造的学科育人价值。这四大核心要素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协同发展(见图1),与2016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对应吻合。其中,英语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的体现,学习能力则是英语核心素养构成的发展条件,其目的是通过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基本理念。[4]

(二)英语学科能力的表现纬度

在明确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育人功能之后,还有必要明确英语学科能力的维度,以进一步明确英语教师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自我教?W发展方向。

学科能力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学习者掌握某种学科的特殊能力;二是学习者学习某种学科的智力活动;三是学习者对于学习某种学科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上的个体差异。[5] 学科能力起着承接教育目标与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的桥梁作用,教育总目标通过学科能力达成,学科能力通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达成,同时学科能力又决定着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如图2所示,学科能力在教育运作效能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科课程标准建立在学科能力模型基础之上,作用于课程教学效能达成的课程内容、教学、评价、师资、管理等各个层面。

特定学科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其学科能力。要探索英语学科能力,首先要揭示英语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找出有别于其他学科、最能直接体现英语学科特殊要求的特殊能力。“核心素养版课标”提出,高中英语课程旨在“为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与运用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树立多元文化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定对祖国文化的文化自信,为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参与科技和知识创新奠定基础。[6]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英语学科能力是学生在顺利进行英语学科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殊能力与心理特性。因此,从中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能力角度出发,英语学科能力在核心能力纬度上表现为英语语言的学习理解能力、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和语言思维的迁移创新能力。英语学科能力在课程内容纬度上体现为“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大要素,[7]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语境,通过不同类型语篇的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语言知识、探究文化内涵,深化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促进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发展,学会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构建多元文化视角,增强多元思维发展。

二、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教师知识要素

(一)英语教师知识构成特征

在教师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知识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不一。伯利纳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斯腾伯格把教师的知识归纳为内容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舒尔曼认为教师知识包含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的知识、有关教育情境的知识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格罗斯曼将教师的知识分为学科内容知识、学习者与学习的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情境知识和自我的知识;申继亮则认为教师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一般文化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8] 申继亮的分类基本上涵盖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类型,具有一定的学科普适性。

“核心素养版课标”提出英语课程要构建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建构“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9] 这六大要素在主题内容上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方方面面,对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学习策略、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知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明确了英语教师知识构成的特殊性。英语教师知识与其他教师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通性,但也有其特有的异质性。因为英语作为语言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的应然知识结构包含多种学科领域。结合申继亮的教师知识分类,本文认为,一般而言,英语教师知识包括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英语教学条件性知识、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性知识;在知识架构上,具有整体性、有机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具有明显的专业知识群特征。

(二)英语教师知识的构成要素

1.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是英语教师开展教学的学科专业性基础知识。对于高中英语教师而言,学科本体性知识包括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各种课程内容、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核心素养版课标”提出英语课程内容包含“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主题语境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话题语境;语篇类型包括各种常用的连续性文本(如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议论文、对话等)与非连续性文本(如图表、广告、漫画、网页等)的口语和书面语篇;语言知识涵盖词汇、语音、语法、语篇、语用等知识;文化知识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内的中外人文与科学知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等;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10] 这些知识与要求的明确化为英语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建构作了很好的方向性指导。英语教师的学科本体性知识至少应该包括英语语言学知识、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英语学习策略知识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等。英语教师对学科本体性知识的掌握应该迎合并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建构起顺应以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

2.英语教学条件性知识。英语教师要顺利进行教学,需要具备的第二类知识是英语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技术知识等。教育学知识主要体现在英语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和教学管理水平上。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有助于英语教师针对英语学科特点,掌握英语学科教学所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增强教学的指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助于英语教师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准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教育技术知识则能提高教??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3.英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也反映和体现着教师的个人特征。英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表现为英语教师在其个人的教学实践和问题处理过程中积累和反映出的教学智慧、个人品质和个性特征,是英语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关键与核心,对教师的教学发展和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英语学科教学主要围绕主题语境、通过不同类型的语篇展开,内容涉及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学习策略知识。因此,本文认为英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的语言教育信念、教学情境知识、语言教学策略知识、学生知识、自我知识、教学机智等。

语言教育信念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及英语教育目的的理解、对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控制与评价、对自身英语教师身份的认同等。英语教师的语言教育信念会决定着教师对英语课程性质的定位和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情境知识主要是指英语教师对教学环境和班级环境的认知;它将对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主观体验产生影响,促使教师做出积极的教学策略与行为决策。语言教学策略知识是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理论性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包括英语教师对英语学科内容、英语教学法、英语课程论等的理解、把握和整合,是基于英语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考的学科教学知识(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学生知识是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认知水平的经验性认识,有利于英语教师加强“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指导。自我知识是英语教师对自我知识与能力水平、自我教学效能感、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调节等的认知,有助于英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提升和专业自主发展。教学机智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灵感、直觉、想象力和顿悟的即兴发挥,在教学瞬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事物的本质,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帮助教师处理好复杂教学情境中的突发教育问题,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学行动与教学反思的同步。

4.一般文化性知识。“核心素养版课标”把“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势必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一般文化性知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多元的文化认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语言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之中,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化教育。因而,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师,一般文化性知识对于英语教师尤为重要,甚至关系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英语教师对于我国及英语国家的民族、历史、地理、经济、社会发展、流行时尚等一般文化性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让英语教师更具学识风范,而且也有利于英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知识背后的文化知识,加深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全方位提高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三、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要素

(一)教学能力的特征

教学能力,顾名思义,是指教师进行教学所应具备的能力,属于能力的概念范畴。不同学者对教学能力的理解和定义角度有所不同,概括而言,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某种特定教学情境中,借助恰当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帮助与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生成与生命发展的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能力总是和特定的学科教学活动及教学情景相联系,融合了教师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创新性、发展性等特点。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学校性质等不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求会有不同。纵向来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对同一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要求不完全相同。从横向来看,同一教育阶段的不同学科对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二)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芬克(L. Dee Fink)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专业知识、教学设计能力、与学生沟通的交互能力、课程管理能力四个维度构成,专业知识和教学设计能力体现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师生交互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表现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后。[11] 莫莱纳(W. M. Molennar)等认为特定情境中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学领域、组织水平、能力构成三个纬度。教学领域纬度包括开发(development)、组织(organization)、实施(execution)、指导(coaching)、测评(assessment)和评估(evaluation);组织水平纬度包括教学力、协调力、领导力;能力构成纬度包括知识、技能、态度。[12]

“核心素养版课标”倡导“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规定英语课程内容包含“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大要素,要求课程教学要以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发展为目标。因此,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维度构建应该围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达成这个目标进行。结合芬克和莫莱纳的教学能力构成观点,本文构建了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见图3),认为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活动领域、组织管理领域和语言能力领域三大纬度11个子能力。它们共同决定了特定情境中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语言能力领域][组织管理领域][教学活动领域][特定情境下的英语教师行为][图3 英语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

1.教学活动领域。教学活动领域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课程管理能力、课程实施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之前,反映出一个英语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发生课堂教学之中,能够体现教师对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和英语教学条件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累积及教学机智。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来增强课程实施与教学指导能力将是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时空的多模态化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跨时空的学习机会,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变革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方式,营造信息化教学情境,提升课程实施和教学指导能力,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深度学习实现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学评价能力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英语教师对教学的自我评价和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要突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导地位。科学的评价能够改善教师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监控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学业质量。

2.组织管理领域。组织管理纬度包括微观层级的教学力、中观层级的协调力、宏观层级的领导力。微观层级的教学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各个教学小单元中的不同授课形式下的教学组织、管理和监控能力,比如讲座式教学、小组研讨式教学、单独辅导式教学等等。英语教师的教学力还体现在各种语言教学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方面,如交际教学法、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听说法等。协调力是指教师能够将英语课程标准与课程教学、选修课与必修课协调并发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能力,以及协调师生关系的能力。领导力是指教师的教学领导力,是教师对教学活动施加有效影响,使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运转以获取预期教学目标的能力。

3.语言能力领域。语言能力纬度包括英语语言技能、文化能力和态度。英语语言技能位于洋葱圈的中心、文化能力居中、态度在最外层。英语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师学科专业性和个体性的体现,也是英语教师从事学科教学的基础,处于语言能力领域的核心,是指基于英语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掌握所表现出来的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文化能力是指英语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各层面的了解、熟悉和掌握,以及对该文化的分析、鉴别和批判能力。相对其他学科教师而言,文化能力是英语教师开展学科有效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其一,文化能力是达成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核心素养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的需要;其二,文化能力是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从业者的必备能力。态度是指英语教师对待自我、对待学科、对待学科教学等的自我认知能力,是促进英语教师开展课程有效教学和自我教学发展的本源性动力。

四、结语

“核心素养版课标”在实施建议中要求英语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不断更新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积累学科教学知识,推动自身的语言、文化和专业素养与英语课程改革同步发展。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课外实践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将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需要我们的关注发生转向,即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知识转化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只有转化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情趣”的培养列入其中,指出要从“感悟鉴赏”和“创意表达”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自觉地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追求,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使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自身,去建设美好的新生活和新世界。

一、概述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是针对一个人的个人修养来说的,从广义上讲,素养包含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言谈举止和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它是关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正式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十八个基本要点。

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教育担负着培养人的责任,而学生核心素养则为此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语文教学更担负着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语文素养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

Z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不仅如此,它更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我们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稳定的可以符合时展需求的语文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勇于担当。

(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紧迫性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考虑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不仅是一个重要问题,更是专家学者正在研究的重要课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全国的高中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必须要看到,即使要尽快地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也要针对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学校,结合不同的学生个人情况,实行不同的方法。

核心素养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它比较稳定,能够极大地适应时展,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在课堂上学语文,另一方面,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它和生活密切联系,具有广阔的分布以及前景。因此,我们还要到生活中学语文。生活就是语文,要想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我们需要首先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核心素养落实途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

1.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2.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3.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适当转变

要想打造一个好的高中语文课堂,首先,教师不应该作为传统的传授者,老师应该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传统教学,让学生不再消极被动,而是主动接受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主动建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单向传递知识,要转变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总之,教师不再是教育的主体,也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更不是教学活动的支配者,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培养学生自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高核心素养。

(二)通过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要想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评价特别重要,会很好的塑造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在另一方面,要更多的增加W生学习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探究性学习,培养起探究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三)指导学生语文阅读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的指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语文阅读兴趣,提高语文阅读水平。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老师们需要引领学生利用课下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方法有很多,其中主要有:老师要有效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掌握阅读方法,通过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使学生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四)增加语文阅读时间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有用的资源可以利用,但是,学生学习任务重,增加学生的课余阅读时间是很重要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增加学生的语文阅读时间,学生也需要利用点滴时间来进行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藏书,在自己的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性进行语文阅读,因为学生素养的提高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学生能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以此来极大的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五)通过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科书、优秀作品中还许多美景如《荷塘月色》《滕王阁序》,具有令人深思的人物形象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美好的感情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引发人进行道德反思的《小狗包弟》等,还有许多朗朗上口,语言优美的诗篇,教师可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很重要的一个途经便是注重课外实践。毕竟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材料来源,课外实践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当然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育中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仅要借助语文教科书,学习好书本知识,另外,在教学中,还应该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这样一来,学生们也就能够学以致用。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们能够很好的净化心灵,得到情感的升华。

三、小结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始终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终极目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爱促教,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让学生凭借着坚实丰富的语文素养,放飞明天的梦想。

参考文献:

[1]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4]田小禾.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策略――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5]尹玲玲.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和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6]陈宗彬.人教版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综合性学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通用工程英语听说;公共英语教学

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概述

(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会。会上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可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份核心素养对培育学生的目标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细化,适用于大中小学等各个学习阶段,推进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二)中国大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中国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研究始于2016年末,现已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分别从大学英语教学宏观建构,合法化语码理论,大学英语教师语言能力的发展,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大学英语阅读、听说、作文教学,中美外语学习标准对比分析,大学英语教材对比研究,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实证研究等多角度,对如何提高中国大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文在此基础上,从长沙理工大学通用工程英语听说课程的课程标准修订、课内外教学、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聚焦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探讨公共英语教学如何培育工科生的核心素养。

二、在通用工程英语听说课程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一)课程标准修订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通用工程英语听说课程采用自编教材,该教材以施工流程为编写主线,介绍涉外工程项目的基本语言要素在专业领域的使用规则,从而培养当代工科生的跨文化语言运用能力。从更深层次看,该课程培育的是学生“社会参与”方面的“责任担当”素养,使学生具有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在课内外教学中,教师讲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的蒙内铁路、蒙巴萨港等海外工程项目,列举复兴号列车、C919大型客机、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不同领域的国内工程项目,结合中建集团、中交公司、三一重工等国内施工单位和工程机械制造领军企业,指出海外工程是我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引导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中国的海外工程项目主要在亚非拉国家进行,因此学生应预先充分了解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法律法规和发展动态,使自己更快适应、入乡随俗;另一方面,学生在国外的言行举止必须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例如《通用工程英语听说教程》的“Inter-companyCom-munication”这一单元就描述了驻外工程人员邀请利比里亚当地工程人员品尝春节饮食:GongBaoChicken,springrolls,wa-terdumpling,fish,Chinesewhitewine...以及参与春节民俗活动:puttingupSpringFestivalcouplets,visitingrelativesandfriends,givingnewyeargreetings,watchingdragonandliondances,walkingonstilts...其间我们也会询问对方:利比里亚人民是如何庆祝新年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增进了民族交流与互信。

(二)课内外教学通用工程英语听说课程教学围绕工程展开,着力培育学生“社会参与”方面的“实践创新”素养。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第一个工程理念应为:安全第一。比如,“SiteInspection”这一单元中提到,施工人员只要进入工地,就必须佩戴不同颜色的安全帽。那么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佩戴不同颜色的安全帽(纸帽)进行角色扮演或展开讨论,让安全意识在动工之前就深入人心。教师应传递的第二个工程理念是:注重环保。比如,“Con-struction”这一单元中,当地工程项目代表提出质疑:“It’sapartofthiscountry’snaturepreserve...itwillnotapproveitattheex-penseofitsbeautifulenvironment.”那么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中方项目代表的回答:“Oncewegetthispieceofland,wewillbestrictlylimitedtoitanddoourbesttomaintainagoodorder.”可见,无论是驻外工程的项目实施,还是我方人员在当地的衣食住行,都决不允许破坏当地环境。环境保护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我们应该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教师要着手帮助学生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第一类是技术性问题,比如,“TechnicalDiscussion”这个单元有一段对话,谈论了预制桩施工计划(aconstructionlayout,alistofpilingmachines,aplanfortrialoperation,aqualityandsafetyprogram)以及应对突然渗漏现象(stopdriving,studytherecord,makeholes,findouttherealsituationunderearth....)。技术问题实例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工程思维入门,确保学生具备正确的施工方式和良好的施工习惯。第二类是非技术性问题。例如,对于“Construction”这一单元的一句话:“Someofthelandisprivate.Theownerdonotwanttograntuspermissiontouseitbecausetheyareafraidthattheprojectwilldisturbtheirpeacefullife.”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中外施工双方沟通出现问题时应该怎么办,然后再做出总结。解决方案一:我方为当地居民永久(或限期)免费供电,当地居民提供土地给我方永久(或限期)无偿使用;解决方案二:当地政府(或大型企业)出资收购私人土地给我方无偿使用,当地居民向当地政府(或大型企业)缴纳电费。这些解决非技术性问题的方法非常具体、可行。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篇4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学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行为能力,重视对学生个人修养和优秀情怀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勇于实践创新的新时代青年,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只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缺少一定的课外延伸活动,致使学生只进行了浅显层面的学习,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英语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化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科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健全品格,从而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使立人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战略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面临一项又一项的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育理念,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可取之处,不断丰富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展开英语教学,使教育教学内容符合时展的要求,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条件。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提倡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英语学习重在实践,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重视对学生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必要的课堂讲解外,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英语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学习内容展开小组英语对话,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大胆表达,并给予及时地指导和纠正,让学生在探索运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正确的语法和句式。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具体内涵;课堂教学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个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课程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核心素养研究不可避免地被纳入课程命题当中。加强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的必然之举,接下来,本文就对这一课题展开细致分析。

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

探究化学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一命题之前,有必要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详细分析。自2014年教育部门文件颁布以来,有关化学核心素养这一课题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各位教学工作者都对学生应当具备的化学核心素养做出积极研究,这其中取得不少成果。但是,由于相关教学实践有限,在化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定义上,至今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国内外研究综述,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做出大致定义。

1.核心素养的含义

21世纪初,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就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提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相继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研究表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命题应当紧紧联系核心素养模型建立问题,在发展受教育者学科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角度展开分析。随后,欧洲经济联盟进一步对核心素养命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尊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相关理论的前提下,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教育领域核心素养应当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

(1)母语素养。这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发展核心素养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人,谈不上核心素养培养这一问题。

(2)外语素养。这是受教育者终身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另一语言素养,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背景下,掌握一门外语是素质人才必备的技能。

(3)信息技术素养。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素养。

(4)公民与社会素养。受教育者毕业之后最终需要走向社会,决定其能否被社会接纳的最重要标准乃在于其公民与社会素养的高低,这是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基本科W素养。每名受教育者为自身发展、融入社会以及胜任工作需要具备不一而同的科学素养,例如,一名化学教师和一名化学技术开发人员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存在差异,但我们可以较为笼统地将其归结为学科素养,包括探索本学科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

(6)学习能力素养。终身学习教育理念普遍盛行的今天,社会愈来愈向学习型社会发展,学习能力素养已成为核心素养体系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7)合作交流素养。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是一个人融入社会、融入工作岗位应当具备的基本人际交往素养之一。

(8)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素养。中国有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良好的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素养对于受教育者利用所学知识改造世界、提升生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2.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

化学是一门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课程,根据以上所提出的核心素养8个方面内容,结合化学课程本质,我们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进行代入可以得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指的是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完美人格所必需、指导学生从更高境界上自我发展的一种素养,包括不限于化学信息素养、化学学科素养、合作能力素养和化学能力素养等在内的基本素养。

在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进行定义时,考虑到母语素养、外语素养的常见性以及易获得性,不在本文中作过多阐释。同时,公民与社会素养涉及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因此,也不在本文进行具体介绍。化学信息素养、化学学科素养和化学能力素养分别对应核心素养当中的信息技术素养、科学素养和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素养,核心素养当中的学习能力素养、合作交流素养具有共通性,出于阐述便利需要,在化学核心素养中将其归结为化学合作能力素养进行研究。

二、化学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化学信息素养

随着现代化学工艺的迅速发展,化学信息这一概念外延进一步扩大,主要有:互联网、数据、图表、书刊、模型、装置图、有机合成路线、工艺流程、反应设备等。教师应当强化学生化学信息意识,提高学生整理化学信息、甄别化学信息、加工处理化学信息和应用化学信息的能力。

纵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师经常陷入这样一个误区:高考压力太大,不能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所以教师应当将概念、原理、方程式、实验要点等内容一一整理出来,学生照着笔记背诵就可以。从表面上看,这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依赖教师获得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大大降低,对核心素养的发展造成致命伤害。

教师应当为学生积极创设处理化学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高一化学《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本章节是高中化学入门知识,理解难度不是非常大,同时学生经过初中阶段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一定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通过教科书、互联网、文献资料查阅等方式展开自主预习,了解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原子结构等方面知识,从而实现整理化学信息、处理化学信息和应用化学信息能力进一步提高的教学目标。

2.化学学科素养

化学学科素养是化学核心素养区别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志,学生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应当掌握化学概念、原理,了解化学现象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对这些化学现象发生变化背后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这是高中化学课程区别于其他科目的本质属性。这些属于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正常情况下,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即可,除此之外,化学学科素养还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普遍意义上的化学方法,有矛盾分析法、唯物主义辩证法、两点论等,一般化学方法,有观察、归纳、分析、联想、分类、推理、演绎、实验、比较等。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尝试多种途径,渗透过程与方法教育,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发生发展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归纳化学思想的教育:铁的获取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磁铁矿、赤铁矿、炼铁高炉等图片,学生根据图片给出的提示,归纳从自然界获取铁、工业冶铁的基本方法。由于有图片提示,学生归纳起来比较顺利,这一过程中归纳这一化学思想渗透的教学目标自然而然达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化学态度、学习兴趣、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化学学科素养重要的一环,教师应当对此方面内容引起注意。教师应当深入挖掘课程当中的情感教育资源,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3.合作能力素养

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工作当中,具备合作能力素养的人总是格外受到青睐。想要取得工作、学习上的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自身发展。

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普遍采用讲解法,课堂成为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消极地位。同时,学生之间也缺少合作学习意识,不懂得取长补短,对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带来不良影响。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高中化学课程应当积极倡导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基于这一教学理念以及培养合作能力素养之必要,教师应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获得知识。例如,高二化学《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3人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分别对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进行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分享探究成果,并由教师进行指正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师生之间有了互动,合作能力素养的培养才可以成为可能。

4.化学能力素养

化学能力素养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这里的化学能力素养主要指应用学科知识的基本素养。过去的高中化学课堂一直笼罩于应试教育雾霾之下,教师拿着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照本宣科进行讲解,学生将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迟迟难以提高。考试时,只要题型稍微变化一些,他们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

实验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最重要途径,高三实验化学整本教材都围绕实验展开,教师应当有效利用这些实验,促使学生在开展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应用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发展化学能力素养。

例如,实验化学专题三物质的检验与鉴别课题1“牙膏和火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开展探究性实验,并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室内巡回走动,适时为学生进行解答,保证实验探究质量。

总之,当前高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核心素养教学认识不足、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这一方面与教师所采取的落后教学模式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现阶段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研究经验不足所导致的。全体教学同行应当加强对化学核心素养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对核心素养教学的认识,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课程・教材・教法,2015.

[2]梁永平.化W科学理解的基本视角及其核心观念[J].化学教育,2011.

[3]毕华林.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冯忠良,冯姬.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7]刘濯源.赢在学习力[M].北京:万卷出版社,2008.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篇6

【关键词】英语自主阅读;学生核心素养;工具性与人文性;阅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19-04

【作者简介】刘学惠,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外国语学院应用语言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教授,教育学博士,国际应用语言学会会员,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英语自主阅读体系建构

广泛而丰富的阅读不仅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输入来源,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无论课内阅读还是自主课外阅读,现状都不能令人满意。被动的应试型阅读、止于表浅理解的阅读占主流;英语阅读量少而面窄,学生缺少发自内心的阅读兴趣与需求,阅读缺乏个性化和主动性。因此,构建英语自主阅读体系,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宗凤昌老师组织的高中生英语自主性阅读专题研讨十分及时和富有意义。几位作者展示了各自对自主性阅读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他们关注重点不同、分析角度各异,但总的指向相当明确和一致,这就是回归阅读的本质,在对文本内容的主动建构与个性化体悟中,提升阅读者的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发生新的重要转向,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思考重点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成为关注焦点。我国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正是在借鉴国际框架和考虑我国社会现实与历史情境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的,它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之根本,突出了未来公民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英语学科而言,课程总目标将从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为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内容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四个相互关联的方面。[1]该模式将思维发展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凸显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好地统一起来。在此框架下,新的英语课程正在研制,现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将随之发生改变。正如王蔷[1]所强调的“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培养”。

很显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以及相应教学理念的倡导,对我们构建英语自主阅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具有双重涵义,即“learning to read”和“reading to learn”。阅读既是需要学会的一种重要语言技能、一种生存工具,又是借以学习更广泛社会及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手段。学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对于其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和文化品格的养成与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建构学生自主阅读体系,必须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为指导,以立德树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而如果偏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仅仅将阅读看作是提高语言技能甚至只是提高成绩的手段,不但不能为发展核心素养做出贡献,甚至对青少年成长带来不良的后果。

本次专题讨论集中从自主性阅读的视角深入触及了核心素养的主题与发展路径;探讨了阅读的自主选材和思维能力培养、阅读中的文化体验过程和情感陶冶,以及阅读自我评价等问题。结合点评,笔者将进一步解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英语自主阅读的涵义,并侧重探讨课外拓展性自主阅读的相关问题和推进策略。

二、英语自主阅读的涵义及其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

阅读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对文字信息的获取,是读者基于自身经验对文本意义的诠释和建构。但我们这里讨论的阅读被冠以了“英语”和“自主”,因此,让我们先澄清一下“英语自主阅读”的涵义,并从中了解它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

首先谈“英语阅读”。对我国中学生而言,阅读英语是对非母语文本进行的意义理解与建构。此时阅读者是在处理与母语不同的文字信息,在与另一套符号系统组成的语篇打交道。因此,与阅读中文相比,他们阅读英文更容易遇到障碍,不仅会有因生词或复杂句式引起的解码障碍,也会有因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而造成的理解障碍,因此有时需加以特别的处置。此外,学习和拓展词汇语法,提高语言形式意识和知识水平,也理应是英语阅读者及教学者寻求的目标之一,是作为非母语的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但是无论如何,阅读就其本质而言,首先是对文字意义的解读,读者着重要理解的是文本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英语阅读与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

第一,由于阅读是以内容为中心的,就英语阅读的内容而言,我们首先要关注它的人文价值,选择内容健康向上而又引人入胜、蕴含多元优秀文化、有正确价值引导的读物,使学生被内容深深吸引并在阅读中得以净化心灵、丰富知识和拓展视野。然而由于是非母语阅读,在关注阅读内容的同时,也需要考虑作品语言的可理解性以及它的工具价值,应考虑选择语言优美但难度适宜的读物。这样,学生不会因过多生词或难句障碍而影响阅读的流畅性,同时他们也能获得较为丰富的“i+1”式的语言输入以促进语言发展。国际阅读界对低语言水平读者的读物推荐标准是“高趣味―低难度”(High interest & Low level),这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第二,指向核心素养、以内容为中心的阅读,就阅读方法而言,应摒弃做题式阅读,尤其是那种仅满足于获得表层信息的阅读方式,而提倡批判性阅读,带着自己的经验、带着自己的思考,尽力理解和建构作者真正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把握读物的内在价值。在这方面,专题讨论作者孙绪阳、徐静芳、顾晓红等老师介绍了很好的实践课例。另一方面,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也学习欣赏读物的语言美和写作要素以及学习积累词汇,把读书的过程也作为增强语言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过程[2],以达到人文目的和工具目的相统一的效果。顾晓红、宗凤昌老师在促进学生自主和深度阅读中尝试读写结合,就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3.倡导英语自主阅读的合作学习。

自主阅读,并非一定指个体独自的阅读;事实上国内外有大量采用团体阅读模式的经验。如Furr[8]提出了阅读圈(reading circle)模式,步骤是“阅读思考联系自身提问分享”;组织形式是学生按4~6人分组,每人各有角色,负责一项任务;个人阅读和小组讨论分享形成环状的活动链。黄远振等[8]创建的“文学阅读READ模式”(READ对应Reading,Exploring,Assessment,Development),其中探究包括思索、分享、讨论三种活动形式;评价是采用自评、他评、互评三种评价方式,很显然是基于小组的合作性的阅读活动。王蔷等[5]创建的小学英语“图片环游阅读”模式是一种教师引导下的分享式阅读。其共同点是均采用了群体的阅读活动方式,经验表明这种阅读活动是有效的、令学生感兴趣的。这种方式也顺应了现代教育倡导的社会建构、合作学习理念,同时与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相契合。因此,在建立英语自主阅读体系时,应大力倡导组织英语阅读小组或阅读俱乐部等,可以尝试按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来分组。前者是水平接近者组合对难度级别相同的读物开展阅读;后者则可采用异质或同质分组,兴趣相同者之间开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效果和质量。

4.指导学生英语自主阅读的行为与方法。

首先,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克服纯应试的、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理解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更不是只为做题;要引导学生“为学而读”,为提高人文素养而读,同时“学而会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和改善语言。为此,应学会沉下心来持续地阅读,享受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读物。第二,帮助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即对文本做积极的、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消极接受和浅表理解,区分主要和次要信息、区分事实与观点、识别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情感、得出理性的结论,这样的阅读有益于思维能力的发展。[9]第三,引导学生将个人经验和现实生活带入阅读过程,积极建构所读作品的意义,在阅读中与作者交心、与自己对话,并善于就阅读中的问题与他人讨论。第四,指导学生做摘抄、笔记、书评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分享和展示阅读的体验与收获。

5.开展英语自主阅读的反馈与评价。

重视英语自主阅读的评价,这里同样包含形式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就前者而言,应建立常规的自我监控、自我反馈的机制,利用档案袋、阅读卡或类似手段,使学习者能经常检查自己执行阅读计划的情况,参与小组活动的情况,检查阅读的进度,评价阶段性的阅读成效和反思存在的问题。就终结性评价而言,应对照阅读素养的目标,以有效度的测试考察阅读能力的变化;最好是以表现型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在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通过阅读所获信息和知识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从而对学生阅读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做出测评。此外,可以通过问卷或其他方式收集关于阅读的数量及种类、阅读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阅读的动机和情感等信息,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行为与情感。

【参考文献】

[1]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

[2]Krashen S. The Power of Reading: Insight from the Research [M]. 2nd Ed. Portsmouth, NH: Heinemann,2004.

[3]IEA. PIRLS 2016 Reading Framework [R].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an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2013.

[4]张文静,辛涛.阅读投入对阅读素养影响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PISA2009为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2).

[5]王蔷,敖娜仁图雅.中小学生外语阅读素养的构成及教学启示[J].中国外语教育,2015(01).

[6]刘晶晶,郭元祥.小学语文阅读素养:内涵、构成及测量[J].课程・教材・教法,2015(05).

[7]王蔷.中小学阅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EB/OB]http:///content/16/0129/22/13526324_531567145.shtml,2015.

[8]黄远振,兰春寿,黄睿.英语文学体验阅读READ教学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3(01).

[9]贵丽萍.以评判性阅读提升阅读层次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07).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开展英语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然而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即便开展英语阅读教学,也是为了迎合考试需要,在内容设置上也没有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导致英语阅读教学质量低下,制约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本文结合英语阅读教学重要性,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英语阅读教学重要性分析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英语阅读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掌握更多英语词汇、语法和句子,英语基础知识也会更加牢固,在阅读过程中语感、英语表达和英语写作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学生能够运用英语思维分析重点知识,进而使整体英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2)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涉及很多知识,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将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其思维方式也会发生转变,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1]。

二、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知识学习能力都有待提升,因此,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对学生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然后传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参与到英语阅读学习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丰富的阅读教学情境。在观看视频演示阅读故事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后,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会得到进一步发展,阅读效果也得到显著提高。

(二)精选题材,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不同的英语阅读文章其体裁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尽可能多的英语题材,不仅可以了解不同类型文章特点,还能够掌握更多阅读方法和技巧,促使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还需要结合学生阅读喜好,精心选择阅读教材,并组织学生就阅读内容进行沟通交流,使其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师可以组织阅读辩论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不但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研究阅读文本内容[2]。此外,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必要时给予学生恰当指导,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阅读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充分调动思维,对文章每章节内容进行概括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提升阅读教学效果,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分层教学,提升学生语言水平

分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1)对阅读任务进行分层设置。若教师对每位学生都设置相同的英语阅读任务,不仅无法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还会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但是通过任务分层以后,学生就可以按照自身英语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阅读文章,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既符合初中生学习规律,又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促使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升。(2)对学生进行分层,由于每位学生所掌握英语知识内容不同,在开展英语学习时,其采用的学习方法及自身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层,促使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掌握不同场景中涉及的英语语言;针对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在阅读过程中夯实基础知识并注意培养英语语感;针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则要求其在阅读过程中重视基础知识内容。通过分层教学方式,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四)读后输出,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在完成英语文章阅读后,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对所阅读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以增强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高。读后输出包含两方面内容:(1)读后续写,简单来说就是在学生完成阅读后,让学生用书面形式输出所阅读内容;(2)读后讨论,即学生完成阅读后,对文章内容用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输出。为了确保最终输出效果,教师也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多样化话题。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内容设置多个话题,让学生结合自身能力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续写和讨论。当出现学生热情不高的情况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引导,确保整个续写和讨论顺利完成。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写作能力也得到提升。(2)各式各样活动。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讨论的情境,在学生参与朗诵、演讲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和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五)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展思维,而且能够丰富知识结构,理解所阅读文章的精髓,提升人文素养。教师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1)制订阅读题材。学生不能随意选择课外英语阅读文章,太过于简单无法发挥培养和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作用,太难则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降低英语阅读兴趣。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与之契合的题材,既能够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够发展学生的能力。(2)重视与学生交流。在英语阅读教学完成后,教师需要预留一些时间与学生就阅读内容进行沟通交流,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阅读效率和效果得到显著提升。(3)成果展示。为了维持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教师可以借助成果展示这一方式,让学生就自己阅读文章精彩部分进行展示和交流,这一方式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阅读气氛,还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巩固。

结语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和肯定英语阅读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英语学习实际,将创设情境、精选题材、分层教学等教学方式应用到阅读教学中,促使学生阅读能力、应用能力、思想素质等得到提升,并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 民族预科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47-02

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核心是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关键是促进这三者的协调发展。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仅需要“预”“补”结合的知识衔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素质教育问题。通过鉴赏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加强应用文写作教学,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实用文体写作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本中人物的品德精神影响,提高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应用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实现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

一、 大学语文与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关系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少数民族预科阶段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过学习理解生命的意义,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提高道德意识,提高审美情趣核对社会人生的理解。2006年9月,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语文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而语文学科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兼具工具性、思想性、审美性、趣味性等特点,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培养学生在具体学习活动中接受优秀的文化熏陶,最终获得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必备条件。在大学语文学习中,为落实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理念并适应时展的需要,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崇高的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合作精神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大学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人文性,在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天然优势。

教育部门曾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通过对大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加强对民族预科学生学科交叉渗透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古人早有“文以载道”之论,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明确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通过知识传授、学习环境的熏陶以及学生的亲身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最终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品质素养,从而不断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虽然民族预科教育周期短,但加强素质教育任务刻不容缓。我们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族预科教育不能理解为单纯接受知识,补习文化知识的不足,还要加大力度多方合作提高素质教育,最终为本科院校输送德才兼备的一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

二、大学语文的现状与加强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虽然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但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生把更多时间用在外语学习和等级考试中,个人素质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实情况是有些学生的考分很高,但不具备高尚的情操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缺乏责任感,有些人逐渐丧失人文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甚至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人格尊严。其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忽视素质教育的问题。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一些学生只是在临近考试时才开始突击,考试结束后,没有多少学生向学习外语或其他课程一样勤奋苦读,想当然地认为母语学习不用花费更多时间精力最终也能有个理想成绩。在考核评价方面也主要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评价的重心侧重于笔答试卷,忽视大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要求,即担负素质教育的重任。民族预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较高人文素质的一年级大学生。如果不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并加以考核评价,势必会影响民族预科教育的质量。鉴于此,大学语文教学亟待加强素质教育问题。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阶段。正确把握民族教育自身的特有规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科学稳健的发展之路。有人说“世界贫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知识的差距”,“在导致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中,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须把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民族振兴、边疆巩固、祖国统一和团结进步的高度上来认识,要把民族教育从单纯的应试转变到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大学语文课就是通过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全面提高民族预科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教育名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可见,教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从实际出发,发挥学科优势,注重挖掘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思路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高等教育殊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预科,同样不可忽视素质教育。但如何利用综合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加以解决,已成为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新课题。而大学语文课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开设的必修课之一,旨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对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依据现有教材读本《大学语文》(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修订本〉)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分主题进行教学研究讨论,如“理想”“爱国”“学习”“修身”等主题,可以结合孔子的《论语》、陶渊明《归园田居》、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教材内容选取可对学生进行修身、做人、学习等方面教育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读者》《青年文摘》等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中选取适合的文章进行研读、讨论,实现教育资源多样化,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创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语文教学改革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延伸课内外教育,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和喜欢的城市进行课外的精神的陶冶,亲近自然,深入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到群众中去学习语文,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另外,在课上编成语文学习小组(五人为一个小组),主要进行讨论与课后实践。如学习小组到“七三一”部队遗址观看之后进行“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民族,不辱使命”,“中国梦,振兴大中华”等话题讨论。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营造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课题氛围,形成预习、阅读、实践、讨论等环节的教学模式,老师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现由“让我学”到“我想学”的转变。

(三)优化考核评价办法

大学语文的成绩考核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风向标,对教育目标会产生直接影响。以往的考试主要以期末闭卷的形式为主,考试内容也局限于传统试题模式,难以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创新能力,重视期末一张试卷,缺少对学生平时的考核环节。为了全面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应加强学生平时学习考核,注重学生个性发挥,避免出现整齐划一的具有标准答案式的考试类型,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成绩评价问题实行课上和课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并且创建独特的大学语文考核模式,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实现民族预科素质全面提高。

(四)营造民族文化环境

大学语文教育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宣传,陶冶审美情趣,立足教育长远规划。大学语文不只是要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程的主导功能和作用,发挥大学语文学科优势,建立素质教育考核目标,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助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的提高。

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探索并实践这一目标需要不懈的努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文明与进步,关系到国家进步与发展。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在品质,从而增强个人素养,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个人的尊严和使命感。对于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来说,大学语文教育责无旁贷,通过独特的大学语文教学,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以及得体的教学方法,有效推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Z].http:///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2(25).

[3]艾比布拉・胡贾.少数民族教育管理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4](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上一篇:数学建模的含义范文 下一篇:电工安全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