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23:27:36 版权声明

外语教育心理学论文

外语教育心理学论文篇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外语暗示教学法;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三大原则

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衡量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情感的激发和求知的欲望,使学习这种纯理性的活动加入情感心理因素,消除学生的情感焦虑,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外语暗示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教学模式,提倡采用愉快放松、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和建立师生和谐融洽环境三大原则,将学生从传统填鸭式和纯理性学习中解放出来。

一、教育心理学简介

历史上,心理学基本分为十大流派: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这十大心理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心理研究的客观发展,并慢慢整合统一,发展为现代心理学,并向教育、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向辐射,分别形成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其中,兴起于20世纪50和60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巨大。人本主义心理学,于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以研究“普通人”的心理和自我为主要对象,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为主要代表理论,研究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开启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篇章。认知心理学,萌芽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识过程;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其研究是类比计算机的运作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外语暗示教学法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外语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当然,之后随着对暗示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广泛,别的学科教学也使用到了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个关于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中提到了两个要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积极主动学习。这两个要点分别对应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主要观点为,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主动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对自己思维发展有益的“启发物”,形成新的认知链接,从而不断能动地发现、形成与构成自己的知识经验,以认识周围世界。所以,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具有自己的年龄特点。教育者应该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方式,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启发引导,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灌给他们。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是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这个理论说明了学生的思维从理论上具有被启发的可能性。教育者了解到这个可能性时,才能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即适应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3.人的自我实现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潜能。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自我实现理论有三个主要特征:自我实现倾向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完善的动机和需要;个人可以顺着自我倾向适当地自由选择;人具有关怀需要和自尊需要。这三个特征说明,自我实现倾向是一个基于生物性的主要动机,能使个体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变得有创造性。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的过程,是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人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自我实现。所以,人本主义认为,人的一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个体的发展。这个观点契合外语暗示教学法的理论。

三、外语暗示教学法的几大原则

(一)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是外语暗示教学法的首要原则,这符合人本主义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观点。也就是说,在学习外语的时候,要使学生置于一种愉快放松的环境下,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所以,在外语学习的课堂上,应该减少枯燥的纯语法讲解,而应该将语法讲解置于影片台词分析、故事讲解、歌曲学习,甚至是课堂游戏中,让学生的身心始终处于放松状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愉快放松的状态时,其潜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陷入不愉快、恐惧、慌乱的情绪中时,肾上腺素会过度分泌,而大脑会发出排斥新信息的信号。另外,紧张的课堂气氛也会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接受“学习是很苦的”这样的暗号而抵制学习,不愿学习,对学习产生恐惧厌烦的心理。

(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主要重视理性的力量,即有意识的能力;而“暗示教学法”追求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强调通过情绪情感加强无意识调节的能力,达到身心合一,促进学业进步。这一点在外语教学中尤其重要:英语阅读课分为精读(intensiveReading)和泛读(extensiveReading);听力课分为精听(intensiveListening)和泛听(extensiveListening)。精读是指每篇文章、每个句子细细地分析,包括其文法、语法和句法;精听是指在做听力训练时,一定要听明白、理解清楚所有内容;而泛读和泛听,顾名思义就是广泛的阅读和听力练习,其目的主要是广大知识面,并形成语感。也就是说,我们在看和听的时候可以不知其所以然,把自己置于这种阅读和听力的环境中,对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样大有裨益。外语教学很强调语言学习环境,比如笔者的一名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对英语产生严重偏科和厌学的情况。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国生活了半年,回国后英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日常交流基本没有问题,困扰他很久的语法难题也基本攻克了,因为他能在做语法题时减少刻意地思考,而使其更接近于一种习惯性思维。这个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产生的良好效果:当我们在使用母语时,不会过多地纠结于语法和句法,也是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了这个语言的所有信息点。

(三)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则

在暗示课堂教学中,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只有这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才能把握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心理途径去更愉悦地接受知识。洛扎诺夫认为,暗示是一种经常性的交流行为,它可以通过无意识的心理创造条件,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暗示教学法的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爱护和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愉悦地接受暗示。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对外语暗示教学法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相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综上所述,外语暗示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对教育者的要求也较高,需要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发展水平,真正做到在课堂是调适学生心理,比如选择合适的音乐、歌曲,营造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选择教学方法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完全具备实施外语暗示教学法条件的学校,可以先以这种方法为辅,而不能贸然取代传统课堂,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芳,熊哲宏.智慧的发生——皮亚杰学派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2]李静.暗示教学法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科技教育,2008(16).

[3]李咏天.暗示教学法与非指导性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4]毛晋平.中学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彭运石,冯永辉.续思想薪火,集流派大成——“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评介[J].心理科学,2010(6).

[6]周芬娟.论暗示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3).

外语教育心理学论文篇2

刚进学校的时候,我读的是政史系,100多人的班。不久,政史系又分为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两个系,但是,班上的同学已经感情深笃,不再分离。同学中许多是“老三届”的,不仅社会经验丰富,而且知识基础扎实,外语能力卓越,我经常暗自感佩。而我们的老师,大部分也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循循善诱。两代被耽误的师生,一起用心地在教室耕耘,演绎出许多感人的故事。

听同学们谈笑风生,说古论今,我内心深处经常有强烈的自卑感。于是,开始拼命恶补。中学基本上没有学过外语的我,有一段时间疯狂地学习英语。把薄冰的英语语法书、张道真的英语教材翻了又翻、读了又读。嫌枯燥,于是找原版书试着翻译。记得当时翻译了一本《东方故事集》,还兴致勃勃地投稿到出版社。尽管没有出版,但从此不再惧怕学习外语,后来到日本学日语,也是如法炮制。

我的同桌刘晓东是一个高干子弟,他喜欢读书,经常逃课泡图书馆。他告诉我,读书比听课效率高,而且收获大。我不敢逃课,但是经常读他借来的书,从《文明论》到《第三帝国的兴亡》,从《林肯传》到《光荣与梦想》。后来自己去图书馆借书,几乎两三天换一批书,与图书馆的老师们混得很熟,经常多借几本回去。那是我一生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我给在大学读书的儿子写过一封信――大学是读书的天堂,就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我不敢说自己那个时候真正读懂了多少,但是,我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就是从那时养成的。今天,我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全民阅读的推动者,应该说与当时的阅读经历是分不开的。

书读多了,就有写作的冲动。记得当时许多同学对作业怨声载道,我却并不介意。我把每次的作业作为挑战,力图写成有一定水准的文章。

那个时候,有一段为文学疯狂的日子。卢新华的伤痕小说,点燃了许多大学生的文学梦想。不仅中文系的同学热情高涨,我们文科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如痴如醉。范小青与我们同在钟楼前的老文科楼学习,那个时候我还不认识她,只听说中文系有个才女写小说了。文科楼下经常有他们的作品展示,我们班的荀德麟也经常与中文系的学生唱和。我也开始大量读文学作品,读中外诗词,也悄悄写了不少诗歌。当然,大部分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是,从此喜欢上了读诗,喜欢诗意与激情的生活。

除此之外,我还是个狂热的体育运动爱好者。且不说中学时就专门拜师学习武术,进了大学,越发对体育运动痴迷,开始效仿某位伟人,把体育运动变成每天的必修课。清晨,先是迎着晨曦在400米的跑道上跑10圈,然后回到宿舍洗一个冷水澡。神清气爽,然后去教室自习。在这样的状态下背外语单词,学习的效率特别高。傍晚,一般是与同学们一起打篮球,水平很臭但是乐此不疲。

我的运动水平很一般,但是每天早晨的跑步还是引起了体育老师的注意,连说带拽把我拖进了学校的长跑队。后来我才知道,老师看重的其实是我的意志力。

其实,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还是竞技场上的比赛,它都要求学生或运动员挑战自己的体能、挑战自己的过去、挑战自己的极限,要求学生或运动员咬紧牙关,与对手抗衡,坚持到最后一刻。“两强相遇勇者胜”,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往往是意志力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这一段日子的磨砺,让耐心与坚韧从此伴随着我的人生。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人生一点点充盈。慢慢地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孩子,开始向往新的生活,思考未来的天空。

这个时候,学校急需补充教育心理学教师,决定在大三学生中选拔5人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研修班深造。一下子几百名学生报名。我有幸过关斩将,成为其中一员。

在新的大学,我又交到了新的朋友,袁振国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堪称我学术朋友中的“青梅竹马”。

振国比我小一岁,应该是我的老弟了。我们在大学三年级分别从苏州和扬州来到上海师范大学,他瘦长的个子与我肥胖的身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多朋友说,你们是天生的一对,不仅合作写文章,而且可以搭伴说相声。

振国最初给大家的印象是扬州才子。到底是中文系出身,那优美的文笔让我们羡慕不已。学习的时间不长,他的一篇关于灵感研究的论文就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学报上发表了。我不太同意其中的一些观点,于是,有了我们频繁的讨论和“争吵”,有了我的商榷文章。而我们的友谊,也就在这讨论和“争吵”中萌芽与成长。

那时,我们可以说是无所畏惧、豪气满怀。记得有一次,我对振国说,总有一天,我们要让自己的著作像弗洛伊德的著作一样,走进每个人的书架!于是,我们疯狂地读书,疯狂地写作。我们以两个人的名义在《中国青年报》和《南京日报》等报刊开设了专栏,我们在《心理学探新》、《苏州大学学报》等刊物联合,我们的第一本书《心理世界窥探》也由江苏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我们合作的第一本书,当时我们还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为能赶上振国这位中文系的才子,我也只好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精雕细琢,用心打磨。通过一系列“小文章”的撰写,大大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现在很多朋友说喜欢我的文字,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个时期的训练。

我和振国曾经有过一个美好的约定:两家一起寄情于山水,把自己交付给大自然。可是这些年来,我们都把自己交付给了教育,寄情于工作,不知振国是否还记得我们的约定。

我的确是幸运的,就这样顺利地从江苏师范学院的学生成为一名“准教师”。我更大的幸运是人生路上,遇到了那么多授业恩师。

用不着努力地从记忆中去搜寻,一张张慈祥的面庞、一幕幕感人的往事就不断浮现于我眼前、回映在我脑际。

我似乎看到初中时教语文的徐鸣凤老师。在那个并不重视知识的年代,她将藏书一本一本借给我阅读,她对我那双如饥似渴的眼睛所给予的微笑,远远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美。

我似乎看到高中时教物理的林象云老师。他用那特有的宁波口音,把深奥抽象的物理知识说得那么清晰、那么明白,我不仅学会了“三机一泵”,也把探究自然的兴趣扎根于心中。

我似乎看到大学时教哲学的吴建国教授。一个留学苏联的哲学博士,在他家里评论我的一篇论文,他未在原稿上作任何记号,竟然能将某处的标点、某处的别字、某处的史实、某处的观点解析得淋漓尽致。我从此知道,什么是做学问。

我似乎看到读博士时的沈荣芳教授。为了指导我的论文,经常乘火车到苏州“送教上门”,当我推着自行车和老师在大学校园里边走边谈的时候,我早已忘记他是一位年过花甲的长者。

我似乎看到做博士后研究时的苏东水教授。这位享誉海内外的管理学大师,冒着酷暑,为我的新书《中华管理智慧》撰写前言,为我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写推荐书。

…………

师恩重于山,师情长于江。在我忙中得闲的时候,在我小获成功的时候,在我与学生相聚其乐融融的时候……我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起他们。

而这一次,我的思绪却“定格”于燕国材教授。

那是1980年9月,我通过考试被选送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班。那是“文革”后心理学科首次在该校重新开课,学校派出了最强阵容的师资队伍。当时,一批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已经张开双臂拥抱即将到来的“科学的春天”。其中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恩师燕国材先生。

一天,教室里来了一位个子不高但气度不凡的中年人。上课铃一响,他就健步登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标新立异,自圆其说”八个大字。后来,我们知道,这就是学术界一位传奇式的人物――燕国材教授(我称其为“燕师”)。燕师博学多才,这八个大字就是他倡导的治学方法,激起我们的创造冲动;他反对“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西方”的心理学教学与研究,主张系统整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遗产,并身体力行,他的《先秦心理学思想研究》等一批专著先后出版,引发我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的激情。他把“创新”作为治学的灵魂,也作为对弟子的期待。后来,他确实用这种精神把我们带进了心理学园地。

燕师1930年12月29日出生在湖南省美丽的桃花源边,17岁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20岁考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大学毕业后不久,他的个人专著《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正式出版,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但随之而来的“反右运动”,让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离开了心爱的教学岗位,先是劳动改造,再到图书馆搬书。上个世纪80年代初,燕师差不多与我们一起走进了课堂。

他给我们开设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史三门课。有一次,他用“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去邻家”开始了他对中国心理史课程的讲授。这句也许不太经典的诗,却激起了一个年轻学子的强烈冲动――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破译中国人心灵的密码!于是,有了我们师徒间的长期合作,有了中国心理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我的第一篇习作《朱熹心理思想研究》被燕师带到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向潘菽、高觉敷教授等大力推荐,很快收录在两位老主编的《中国心理学史》文集中。

我的第二篇习作《二程心理思想研究》被燕师推荐到权威核心期刊《心理学报》,很快变成了铅字。

我被推荐破格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的编纂工作,没想到撰写的条目被出版社编辑作为“样板”条目供其他作者参考,还闹出了责任编辑张人骏教授到苏州大学来寻找“朱老先生”的笑话。

这些,对一个刚刚走上教学科研道路的年轻人来说,是多大的激励!

在燕师的推荐下,我参加了中国心理学史第一本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参加了全国心理学史的第一套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参加了中国心理学史第一本辞典的编写工作……可以说,我参与了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创建的全过程。

后来,我又同燕师合作撰写了一些著作与论文,如《非智力因素与学习》、《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心理学纵横论》、《现代视野内的中国教育心理学史》、《刘邵〈天才性理〉对于大脑研究的贡献》、《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等,他从不以先生的口吻教训我,而总是以朋友的方式与我沟通。

后来,燕师又鼓励我独自放飞,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如中国犯罪心理学史、中国管理心理学史,当我有新著出版的时候,当我获得一个个国内外科学研究基金时,他总是为我喝彩、为我加油。

在我所知道的学术前辈中,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勤奋,60岁以后,他差不多每年至少还要有一部个人专著问世,数十篇。他不仅用他那四卷本著作奠定了在中国心理学史中的地位,而且在非智力因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等方面,都独具慧眼、自成一家。

在我的印象中,燕师似乎是不老的,他的心近乎明代李贽所说的“童心”。燕师虽然学富五车,讲演时口若悬河、声音宏亮,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不太擅长交际的人。他只顾耕耘,不计收获;他淡泊名利,不计得失。这种个性也使他失去了一些本来应当属于他的东西,然而他不在乎,依然乐呵呵地向前走。

燕师已经年过七旬了。本来我和几个同学说好在苏州为他祝寿的,没想到闸北八中的刘京海校长等捷足先登,在上海为他举行了庆祝活动。前年,和他相濡以沫的师母因病去世,燕师在家乡为她购置了墓地,师母的灵魂在那片美丽的土地上安息了,而燕师在哀恸之后又像往常那样默默投入了另一本新著的写作之中。

去年五一节,燕师家乡的一所名校――桃源一中邀我去讲学,我不假思考地应允了,为了那一方水土,为了那恩师之情,也为了拜谒师母之灵。这一去,我也与“桃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年的八月酷暑,温州的“苍南”让我为全市校长作一个报告。为此,他们打了数十次电话,我实在太忙,不敢应承。结果,他们搬来了燕师,要我们师徒同去。于是,我顿时没有了拒绝的勇气。因为,与老师多说几句话、多呆几分钟也正是我所渴求的。与其说我成全了“苍南”,不如说是“苍南”满足了我。

外语教育心理学论文篇3

一、国外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

国外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理论来源便是社会心理学和主流心理学在语言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它具有通过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来解释个体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社会功能。而主流动机心理学派主要研究引发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西方语言学家对学习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1968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Ausubel指出,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不仅仅是单向性的关系。1987年Brown在他的文章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中用动机指称对所追求目标的选择和为之所付出努力的程度。而Ellis(1994)则将动机定义为学习者出于需要或愿望在学习外语所付出的努力。他们都将动机与语言学习相联系,把动机看作是可以影响语言学习的能动性因素。但他们只是对动机与语言学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未对学习动机本身进行深入分析。1985年,The Attitude/ Motivation Test Battery:Technical Report发表,Gardner将学习动机归纳为四个方面:目的学习的努力程度;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学习态度。而1989年,Spolsky在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一文中却重新进行了划分,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对待外语学习,学习者本身的态度;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愿望;学习者学习外语所付出的努力。

其中,最有影响力和最有效的动机理论是Gardner(1985)的动机模式和研究方法。Gardner和Lambert在二语习得上做了大量研究,对多种文化中二语习得的群体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动机成为影响二语习得和构建不同文化交流的一个主要力量。其主要研究成果: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的分类和经典社会教育模式。经典社会教育模式关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动机在态度和学习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这一模式突出特点是涉及的所有变量都是从实证研究结果中提炼出来的,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界定和评估,变量之间的关系也是在大量实证研究中获得和得以验证的。他们设计的动机测量量表,成为当时二语学习动机调查的标准。

由于经典模式没有办法解释所有语言学习的原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素,许多学者尝试用不同的理论来丰富动机学说。在这些研究当中,影响较大的是D?rnyei(1998)的动机三层次说。D?rnyei总结了前人的观点,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从实际的课堂教学出发,主张从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层面三个维度来界定和测量外语学习动机。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语言学习动机和教学情景的有机结合,包含了Gardner模式中没有涉及的一些因素,为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动机研究的效度提供了实证支持。同时从多元化的视角研究,突破了从单纯的社会环境研究,而转向了学校和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

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讨,促进了二语学习动机的模式构建,对国内的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二、国内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

20世纪8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动机研究开始传入我国外语教学界,我国外语界一批专家学者,如桂诗春、王初明等一方面将国外的动机理论翻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一方面身体力行,将动机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外语教学研究中去。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文秋芳(2001)运用定量研究,对南京大学年入学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的研究结果显示,动机、观念和策略之间关系的稳定性较高。二是分析动机类型。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2003)考察了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用 SPSS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得出七种动机类型。王婉莹(2006)动机类型大致可分为娱乐型、信息考试型、自身提高型等八种。三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黄瑞红(2010)分析了成人学员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提出了五点要求。肖武云、曹群(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元认知策略教学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逐渐多元化,不仅对学生个体因素对动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还关注到了课堂,教师等外部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除了单一的社会心理视角,还从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多视角对学习动机进行探讨;更多的采用实证研究,以SPSS为工具,通过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研究,或者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动机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和研究方法都为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国内汉语学习动机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早使用“动机”这一术语进行研究的是王魁京(1998)。他在自己的研究中将欧洲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分为五种:“”荣誉感的驱使;“神秘感”的吸引;“文化”的兴趣;“求职”的需要;华人后羿为寻根而学汉语。而对学习者动机进行实证研究的始于王爱萍。王爱萍(2000)对来华学习的东南亚华裔学生的调查。之后,冯小钉(2003)对短期留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郭亚萍(2009)对印尼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使我们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学习背景的留学生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了最直接的了解。王志刚(2005)在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目的进行分析时,使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高海洋(2001)则讨论了动机、态度、策略三者的关系,指出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他们的研究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研究的是汉语学习者在目的语国的学习动机,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异同,能够帮助教师针对学习对象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指导实践。

国内外对于学习动机研究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在研究者的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于学习动机的研究始终存在一个本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国内对动机理论翻译及理解有偏差的问题。在对学习动机的研究中,态度与动机始终鉴定不明确,区分不够,翻译有偏差。这些都制约了动机理论的发展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Corder,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 Error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67(5):2-3

[2] Gardner,R.C.The 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Technical Report(1985)Retrieved January 5,2006.

[3] 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外语教育心理学论文篇4

嫣然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年 龄

25岁

政治面貌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良好

身高(厘米)

166 cm

体重(公斤)

49 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东省

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本科

现居住地

广东省

毕业时间

2009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1351791179*

EMAIL

个人主页

地 址

广东省中山市丰禾路339号

邮编

220000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5年9 月 至 2009年7月

绵阳师范学院

应用心理学 本科

专业描述:

本专业所研究的就是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现象和规律,大学期间所学科目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统计、女性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等。

2009年9 月 至 2012年3月

南昌大学

高等教育学 硕士

专业描述:

本专业所研究的就是高等院校的发展研究,主要科目有: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史、地方高等院校管理、高校管理研究等。

任职公司名称: 绵阳实验小学 。

2008年4 月 至 2008年5月

辅导老师

工作职责和业绩:

1.不仅加强了与同事的沟通能力,也在与儿童的交流上有了一定的技巧; 2.培养了犀利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辅导能力。

任职公司名称: 中科院北川援助站 。

2009年3 月 至 2009年4月

站长助理

工作职责和业绩:

1.加强了心理学方面的统计和分析的知识以及应激事件处理的能力; 2.培养了面对强大的工作压力时能从容面对,合理调配时间的能力; 3.获得基本的助理秘书工作的能力,做好翻译、会议记录以及写报告、组织活动的工作; 4.在与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合作中发挥作用,负责桥梁和沟通的工作,并与国际人士顺利的交流沟通; 5.并与香港大学合作开展一系列援助活动,以及参与目前已在国际发表的论文的撰写工作; 6.深入灾区,与灾民进行过内心的交谈,达成了良好的共识与共鸣。

任职公司名称: 南昌大学教务处 。

助管

工作职责和业绩:

1.参与过全国高校开展的重大会议以及省级课题审查会议,与各层领导有较好地沟通; 2.深入教务处的工作,协助完成各项工作。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科研/院校/培训

现从事职业:

院校

现职位级别:

学生

期望月薪:

面议

目前月薪:

面议

可到岗时间:

面谈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南昌市(含区市县)、九江市(含区市县)、杭州市、深圳市、长沙市

欲从事行业:

文化/艺产业、广告/营销/公关、金融/保险业、电视/媒体/影视、酒店/旅游

欲从事职业:

文案/策划、广告、采编/电话采编、主持人、模特

技能特长

唱歌,表演,语言,爱好各种运动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

第二外语:

兴趣爱好

探索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电影,爱唱歌,喜欢了解时尚娱乐信息

自我简评

外语教育心理学论文篇5

更多简历模板>>

☉请使用WORD打开编辑您在本站下载的简历模板

☉如果您有好的简历模板与其它网友分享,请发送到

☉本站模板均是由我的简历网收集整理,未经本站许可不能转载或盗链本站资源

外语教育心理学论文篇6

论文摘要: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作为拓展语言思维领域的外语学习,不仅仅是满足社会形势的需要,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外语的情感体验需要。在英语课堂中,为了让学生轻松、愉悦、主动、有效地学习,就应首先调动其英语学习愿望,从主观上产生一种动力,然后才能在行动上付诸实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创新思维,开拓思路,构建了许多教与学模式,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被广大教师理解,并在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体现。目前,我校(注:此处指山东省桓台县鱼龙中学,下文同)广泛推行的“生本教育”为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构建了新的平台,在此理念指导下的英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我校如何实施生本教育、促进英语教学谈一下做法。

一、中学生在传统课堂上的英语学习现状

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突出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1.对于英语学习的目的性认识不强。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很多学生正是在这种茫然的状态下被动地进行着英语学习。

2.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情感体验。枯燥的学习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摧残。由于词汇、句子、语法及写作、阅读脱节严重,学生在单纯记忆词汇或背诵语法条目的环境中丧失了宝贵的学习愿望。

3.学生们的英语操作能力远远低于其应试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传统的应试教育使许多教师在应对考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生也成为考试的“机器”,“只会写不会读,只会读不会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二、生本理念的实践措施

“生本理念”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它所主张的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已得到众多认可。其中教育实施的主阵地课堂也被灌注了生本理念。生本课堂的精髓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着力点应是学生主动地学习,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不见自我”,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激情飞扬的学习。但真正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绝非放任自流,而是进行学习发展思路上的引导。

“生本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挖掘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在班内以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的形式,开展“我为什么学英语”的专题讨论。学生从“拓展个人思维领域”、“丰富个人知识结构”的角度,升华至“英语学习疏通了一条东西方文化精髓交流的纽带”的理论高度,让学生在严肃且富有高度的层次上进行一系列自主目的探索。让学生说服学生,让学生感染学生,是专题讨论的目的所在。

2.有效引导,让学生于课前充分做好知识准备。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其好奇心,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愿望。针对生本教育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资源的理念,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参照以下步骤:

(1)学生首先询问自己,对于初见本单元内容时的感受及认识,并记录下来。

(2)对于文章内容的承载背景,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搜集,联系时代和生活实际进行恰当地扩展或延伸课本内容。可运用文字、图片、画报、视频等手段进行,并可附上自己对于各内容的独到见解与看法。

(3)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组内合作的形式将本单元词汇、句子的读法及写法攻克掉。并针对组内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上提示,如:联想提示,对比提示等。

(4)引导学生在初步掌握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语法探究。借助工具书,针对本单元的明显语法重点及难点,进行自主语法结构梳理,按照列语法知识树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要求有针对性地梳理,切忌滥、泛、偏,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进行相关探索整理,或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具或身势语,及编顺口溜等方式将语法知识趣味化、直观化、简洁化。建议讲解语言知识的例句也要与同学们的生活、时事热点及课堂现场相联系。

(5)最后,在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学以致用方面,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于一个情景展示中。

本组组员自主创设情境,将本单元重点单词及语法简洁明了的融入对话情景中。这期间学生势必要经历一个写的过程,于是便完成了英语学习“听、说、读、写”科学而完整的学习步骤。

3.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可为生本课堂提供各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面,有助于创造英语环境,使学生增加学习使用英语的机会,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都可参加活动,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以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生本课堂应有的活跃气氛。

总之,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学生在这种系统完整的英语生本理念的指引下,势必对于英语学习的愿望及学习方法有了系统完整的感悟。正如《基础英语》的作者埃克斯利说:“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的方法就是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对于生本课堂上呈现的富有趣味性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及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便是英语课堂魅力的最完美呈现。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周宏,高长梅,白昆荣.学校心理教育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3]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外语教育心理学论文篇7

关键词: 外语教学研究 学习策略 分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外语教学方法研究开始进入停顿期的时候认知心理学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之下外语教学研究的焦点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了学生如何学上。众多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了语言学习策略上。无论是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其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揭示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方法,研究如何培养学习者独立学习的意识,如何帮助学习者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问题。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则是在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基础上在语言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最早进行这些研究的学者包括Rubin(1975),Wong-Fillmore(1976)及Naiman等(1978)。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习策略的研究被认为达到了一个顶峰。O’Malley和Chamot共同撰写出版了《二语习得中的学习策略》,Oxford编纂并在同年出版了《语言学习策略:教师必读》,Wenden发表了《学习策略与学习自主性》,这三部著作在语言学习策略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的众多研究者基本上都是按照这几位学者的研究思路进行研究的。在中国文秋芳教授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为语言学习策略理论框架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1.O’Malley和Chamot的学习策略分类

在《二语习得中的学习策略》中O’Malley和Chamot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监控、调节等具体方面,主要回答了语言学习中遇到的“何时做,如何做”等问题。元认知策略的主要作用是对整个语言学习过程或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进行评价、管理和监控;认知策略具体可以分为复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等。认知策略贯穿于语言学习活动始终,针对不同的学习材料,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语言教育工作者则要根据学习目的积极的引导通过设置恰当、有效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社会情感策略包括降低焦虑程度、求助、商讨等在语言学习中的运用。恰当充分地利用社会情感策略可以使语言学习者获得更多更近接近目的语的可能。在以上三个领域中元认知策略被认为是高于另外两种策略的,同时每一个大类中又包含众多具体的策略描述。

2.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

Oxford在《语言学习策略:教师必读》中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前者是语言学习者可以直接运用到语言中的策略,后者是指学习者对于自己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控制。Oxford的直接策略强调了记忆策略的重要性,包括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动作,声形等掌握知识,同时亦包括认知和补偿策略等;Oxford将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等划分到间接策略之中。

3.Cohen的学习策略分类

Cohen将学习策略划分为两个极为宽泛的概念: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应用策略。前者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后者指运用语言的策略和技巧。语言学习策略包括:(1)识别出需要学习的材料并于其他材料区别开来;(2)为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简单进行的分类;(3)保持与语言材料的联系并努力记忆。语言应用策略包括重现、排练、交际和掩盖策略等。其中策略是指语言运用者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为掩盖其不足之处而使用的策略或技巧。

总体来说西方国家语言学家对与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学习策略的意义、分类,以及学习策略运用于学习中介语的方法,从而揭示影响相关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调查学习策略运用情况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训练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以及总结成功的语言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提高成绩的方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外语学习研究者们开始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学习策略指导和训练上,并且开始关注学习策略和文化的关系。

4.文秋芳的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

文秋芳教授根据应用语言学家Skehan的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前者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后者则与学习材料有关。国内关于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策略调查,即主要描述外语学习者如何运用策略;(2)策略运用情况和外语水平之间的关系;(3)性别差异同策略运用的关系,主要探索不同性人群策略运用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与成绩之间的关系;(4)策略训练,主要关注策略训练方法及策略训练方法同成绩之间的关系。国内研究更多关注成绩的优劣而较少关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而且大多数研究表现出了样本小,区域狭窄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

O’Malley和Chamot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与Oxford的分类相近似,其中Oxford的直接策略和O’Malley和Chamot的认知策略相似,间接策略和O’Malley和Chamot的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相近似。这两种分类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影响巨大,后人的许多实验研究经常采信这种分类方式。O’Malley和Chamot的分类来自于实验研究,因而更加全面更加具有代表性。这种分类方式的优点在于将元认知策略推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揭示了居于不同种类策略的位置关系,也可以说元认知策略是更高级别的执行技巧。这一分类的缺点是对情感策略的关注不够充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感是语言学习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在学习策略分类上Oxford的分类方式所涵盖的内容也很广泛。Oxford采用实验研究方式比较分析了语言策略分类理论,使其分类非常贴近学习者的实际策略运用情况。在她的分类中突出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与O’Malley和Chamot不同的是Oxford将元认知策略和其他策略放到同一个层次上来讨论而且坚称元认知策略和其他策略之间并不具有层级关系。文秋芳的分类在多个层面上都做出了进步,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但她的分类主要来自自己的主观推断,而不一定能够完全反映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真正运用策略的情况。这种策略的分类方式还有待实验的进一步证实。Cohen的分类极为清晰,但它没有涵盖元认知策略,并且忽视了情感策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这是其明显的缺点。

以上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虽然各有千秋,但并不影响其对外语学习具有的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相信在教师正确、有效的指导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合理运用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自主能力,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习者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Cohen,A.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O’Malley,J.M.,Chamot,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O’Malley,J.M.,Chamot,A.U.,Stewner-Manzanares,G.,Kupper,L.,and Russo,R.Learning strategy applications with student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TESOL Quarterly ,1985.19:285-96.

[4]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90.

外语教育心理学论文篇8

[论文摘要]专业外语学困生智力正常,但在外语听、说、读、写、译某几个或所有方面学习效果欠佳。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如自我效能信念,它通过影响人的选择过程、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和情感过程调节着人的活动。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与外语教学的特点,培养学困生自我效能感,有望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不同的学习者认知态度、动机、自我效能感水平各不相同,这直接导致不同的认知结果。在影响外语学习进程的诸多变量中,学习者本身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就是最重要的变量。(朱纯,1994:341)在学生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决定最终外语学习结果的是学习者本人。

一、学困生的定义及其成因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在听说读写算以及推理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困难,学习成绩低下,学业暂时达不到标准,学习心理有障碍,学习方法不对头的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厌学——拒教”是学困生的三大特征。

郭斯萍等(2006:89)认为,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因素有三:学困生本人的原因;学校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习目的不明确,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会导致低的自我效能感;学校以学生的成绩论英雄,反复失败的体验让学困生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从而损害他们自我效能的发展;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发展,百依百顺或过分严厉都会导致学困生低下的自我效能感。专业外语学困生是指在听、说、读、写、译某几个或所有方面学习成绩达不到标准的学生。

二、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及其作用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于1977年最早提出的(张大均,1999:98)。20世纪80年代以前,班杜拉把自我效能解释为个人对自己实施成功所需的行为能力的期望,之后(1980年),在美国心理学会为其颁发杰出科学贡献奖的授奖大会上,他做了题为《人类行为中自我效能机制》的演讲,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理论。80年代以后则又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以及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认为“人们对组织和实施要达到指定操作目的的行动过程的能力判断”是“知觉到的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其结果就是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深化到自我价值系统就形成了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

效能信念通过四个主要过程调节人类活动: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班杜拉1997:166)效能信念不仅影响行为成就,还影响认知技能的获得速率;在动机的调节中,效能信念起着关键作用。

三、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根据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外语学习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学习者本人自我效能感强弱程度的影响。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者的认知态度与动机。其次,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和归因。再次,因为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者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判断,进而影响学习者选择认知的目标。自我效能感弱的外语学习者怕丢面子,往往不愿意参加活动;而自我效能感强的学习者则会抓住机会表现自己。总之,学习者已有的自我效能感在外语学习行为发生以前会给他一个心理暗示,预期自己是否有能力促使该行为产生积极的结果。而这一暗示直接影响其认知目标的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认知过程的态度与动机,甚至还影响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和归因。

四、培养途径

根据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源以及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外语专业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

1.为学困生提供感受成功的机会

学困生自卑是因为经历失败太多。若成功的体验增多,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将随之增强。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困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并适时地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肯定性评价。英语教师主要可以从语音语调方面,肯定其学习外语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多次体验成功会使他们的外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百尺竿头。

2.树立学困生学习标兵

“通过社会比较推论,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成就可用于判断个体自身的能力。”(班杜拉1997:124)相似他人的成功会给学习者带来一种刺激,并由此引起反思。对于学困生而言,学优生的标准是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要求学困生向学优生看齐是不科学的,因为“过多集中在与高成就者的比较上,会使技能稍逊者自愧不如,破坏他们的效能感”,(同上,131)会更加挫败他们的积极性与自尊。因此要从学困生中树立一个学习榜样,让相似他人通过比较,产生自我效能;这也相当于给其他学困生制定“最临近发展区”。这时,要注意“将示范的教育功能最大化,而将其比较评价的功能最小化以避免社会比较给个人自尊带来的损失。”(同上,133)

3.多从正面评价学困生

班杜拉指出(1997),当他人对个体的能力表示信任而非怀疑时,比较容易维持一种效能感。学困生尤其渴望被肯定被赏识,教师和同学对其表现的肯定性评价不仅让他产生归属感,也会产生自尊。因此,要经常性有意识地关注学困生成员,唤醒学困生群体的自尊,让他们产生集体归属感;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时着眼于其取得的进步与克服的困难,多肯定多表扬,赞赏则会激起他们的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

4.常与学困生交流进行心理疏导

情绪和生理状态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联系;体能状态、心理状态与情绪状态都会影响人的自我判断。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效能期待;积极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厌学甚至厌世是学困生的明显特征之一,丧失学习兴趣,严重者还可能产生厌世情绪。这时,教师要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适合的学习目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健康的人格,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他们自尊与自我效能的建立。

5.耐心引导学困生正确地归因

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消极的归因方式则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学困生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教师、运气等外在因素。学困生往往比较敏感,在引导他们进行能够归因时,要多着眼于主观的可控的方面,如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努力,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建立学好外语的信心,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专业外语学困生智力正常,但听、说、读、写、译方面暂时达不到标准,屡次经历失败使其外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低弱,心理上的自卑与厌学可能导致起破罐子破摔。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往往直接决定学习效果。教师要努力增强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为其提供成功体验,引导其正确地归因,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逐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著.缪小春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栩,张建霞,郭斯萍.谈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6,(9).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老年心理学论文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