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5 16:57:50

智慧城市前景

智慧城市前景篇1

聪明的城市对任何区域都充满了诱惑,不同的城市为了同一个方向奔跑前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竞技场。石景山就是这一竞技场上的运动员,其粉墨登场之后的耀眼亮相便技惊四座,近期于全市率先了推进智慧石景山建设的实施意见。

和北京的其他区县相比较,石景山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等并非属一属二,但由于每个区县的底子不同,也许信息化的运转速度、轨迹会有所有同,但目标却会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智慧石景山,理应受到瞩目,因为我们深入石景山,探究的是一种旧的城市模型向新的城市模型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有多典型,但却有强烈的前瞻意义和实验性质。

顶层设计

一个城市认定了一个方向,只有依靠制度才能保证确定的行动轨迹不偏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开始着手制定《智慧北京发展纲要(2011―2015年)》,谋求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用政府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关于推进智慧石景山建设的实施意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着手酝酿,并于近日由石景山区委、区政府正式对外,这也因此成为了全市第一个区县级政府制定的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智慧石景山从现实世界脱胎换骨而来,自然也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石景山区经信委主任李元涛指出,“智慧石景山”,其实是“数字石景山”的延续和高级发展,是未来十年石景山信息化发展的主题。

根据《关于推进智慧石景山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设想,石景山希望到2015年,初步建成泛在、融合、智能、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发展环境,智能应用全面普及,信息化整体发展达到世界主要城市的一流水平,从“数字石景山”向“智慧石景山”全面跃升。

石景山也是全市第一个把系列智慧指标量化的区县,区政府提出2015年的石景山,城市安全运行、环境生态、节能减排、公共服务的智能应用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0%、75%、60%;80%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关键业务信息化,超过一半的规模以上企业使用电子商务;产业提升取得重要进展,建成物联网产业园和智能交通产业园,形成一批高端产业群和新兴服务产业,培育出一批重点产业,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带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突破400亿元;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家庭用户网络固定接入速率能力达到100兆,社区和商务楼宇网络固定接人速率能力达到1000兆,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接入率达到90%以上,3G、WLAN无线宽带网络100%覆盖。

“这是一个智慧石景山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指导着今后五年石景山深化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全面融合的方方面面,决定着石景山能否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李元涛指出,因为有了一个这样的大框架,推动今后五年的智慧城市构建,才会找到工作的着力点。

关于近年来在多个论坛上频繁出现的“顶层设计”一词,一位专家曾经有过这样的评语:顶层设计处于竹子的上端,如果目标和任务设计得好,能够做到顺利实施,未来的一切将势如破竹。

这一评语同样适用于智慧石景山建设,外界也相信因为有了《关于推进智慧石景山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政策保障,石景山势如破竹的一天终会到来,但李元涛很清楚这一天不会很快到来,智慧石景山还需要慢慢打磨。“智慧石景山不是一蹴而就的,起码需要三五年才会有明显的改变。”

李元涛将今后五年的打磨过程归结为实施三大重点工程任务,即城市运行与管理智能化工程、产业提升工程、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根据这些重点任务,建设智慧石景山需要遵循“创新引领、融合渗透、统筹集约、安全可信”的原则,主要围绕智慧应用体系的推进、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智慧发展环境的创新等方面进行开展。

未来的基础设施

从经济角度考虑,智慧石景山是为未来创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而对于社会发展的体现,则主要是通过政府服务效率的提升,更加便利民生。

如果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其实加快推进智慧石景山建设的时机已经到来。

包括整个石景山区在内的京西地区,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阶段。对于石景山而言,首钢搬迁调整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巨大,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转型,除了去首钢之后的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确立,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发展也面临诸多矛盾。

可以说,本届石景山政府在开局之年就一直在谋划石景山的转型发展问题,这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近年来,石景山从经济上下大力度招商引资,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和数字娱乐产业,石景山也因此争取到了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区等等改革发展试点,几年下来,现代服务业在石景山的迅速崛起,正在逐步弥补因首钢关停带来的经济损失,石景山的转型已经到了一个良性发展的时期。

在转型期中,如何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对首钢腾出的8平方多公里的空间,和1060万平米的建筑体量,以及整个石景山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推进智慧石景山也被看作是未来几年重中之重。“石景山的转型不同于其他一些地区的产业提升,而是产业的重新转换,转型并非传统工业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现在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娱乐数字、文化创意、高新技术、软件产业等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而加强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就等于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李元涛说。

在工业时代,石景山因首钢而成为首都经济重镇;在信息时代,同样因为重工业企业首钢的存在,石景山的发展略显迟滞;而在未来的智慧时代,“能否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中抢到先发,政府创造的智慧环境至关重要。”李元涛认为,智慧石景山其实是一个区域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谁动作早一些,快一些,谁就能在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竞争中抢得先机。

对于这个未来的基础设施,有人曾用“三化”加以概括,即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而在李元涛看来,近年来,联通、移动、歌华等运营商在石景山逐年加大投资,使得石景山有线、无线的网络基础具备了良好的环境,未来的智慧石景山仍将依托这些网络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

其实,在专业网络的建设上,石景山也已经先人一步,目前已构建了两大专业网络,一个是基于无线数据传输的数据专网,一个是基于视频传输的歌华有线网络。

如今,无线数据专网已于2010年

下半年建成,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北京市能够做到这一步的目前还只有石景山一家。在便民方面,歌华有线对全区14万户居民有线电视的数字改造,除了首钢部分社区受制于双向改造无法实现之外,其余10万户均拥有了高清机顶盒,这一覆盖率也在全市各区县中首屈一指。

不经意间,智慧石景山的骨架已经悄无声息地快速生长延伸。

智慧应用的切入点

虽然石景山量化了系列的“智慧”指标,但市民们不会去理会硬指标,他们只会感受身边的小事是否让人舒服。让人舒服就是“智慧”的体现。交通出行是否更加智能?城市区域是否精细管理……

什么是“智慧城市”?多年居住于石景山的一位居民对于记者口中所说的“智慧石景山”显然没有感觉,但对于城市环境卫生的改善却大加赞赏,“环卫车辆不再像以前那样呼啸而过,清扫车开始注重每一个细微之处,洒水车也尽可能地做到全路面覆盖,垃圾清洁站严格地实行分类垃圾管理……尽管这些问题从整个城市建设角度来看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舒心,更重要的是这些‘小事’也给人们的居住品质带来了提升。”

居民们并不清楚石景山的环卫工作如何实现的转变,其实这是石景山区别于国内诸多区域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而是以物联网应用为切入点,促进智慧应用服务城市运行管理而迈出的第一步。

2010年,石景山区经信委和环卫中心共同出资近200万元,购买了GPS定位导航设施,建立了环卫数字化指挥调度管理系统。

尽管现在看起来资金不算太多,但这一项目从调研到实施却是一波三折。从2001年,石景山便开始启动对这一项目可行性的调研,但当时因为3G网络不健全,GPS定位系统的造价又非常高,整个预算下来接近1000多万元,这一当时信息化建设领域庞大的数字也将这个项目打回了原地。2006年,相关部门又做了一次方案设计,虽然应用成本降下了一大部分,但预算仍有600多万,这一项目被再次搁置。2010年,由于该项目所需硬件设备大多实现了国产化,不足200万的预算终于让石景山区下定了决心。

环卫中心通过指挥平台,运用指挥调度管理系统,将车辆定位、实时监控、油料监控、考勤管理、作业质量、应急响应等功能汇集在网络上运行,指挥中心相当于人体的大脑,指挥整个系统的运作;操作人员相当于五官,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收集信息;GPS和3G网络相当于躯干,承担着连接各方的桥梁作用;而各种环节车辆相当于臂膀和手指,负责处理问题。

实现智能化管理的石景山环卫中心,智能技术使其以往管理中的漏洞得到了有效堵塞。据说,此前环卫中心有个别作业车辆,曾经在工作时间根本不上马路,作业车从单位出门径直开回家睡觉,等估摸着路面的作业时间差不多了,再把作业车开回单位,由于中心对车辆及人员不可能实现全程监控,即便这种问题真的存在,环卫中心也无法实现有效惩罚。

应用了物联网,也就杜绝了此类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指挥中心可以对所有的作业车辆进行适时监控,对每辆车都会有行驶路线、油料损耗、行驶里程等的详细记录,并可以随时通过作业车辆配备的摄像头进行画面拍摄回传指挥中心,可以说指挥中心动动手,就可以对每一辆作业车的位置、运行状况、作业质量等等了如指掌,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实现环卫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还可降低雇佣大量监督员对环卫质量监督的成本,而且还将增强环卫一线职工服务的自觉性,主动去改善城市环境。

这就是智慧应用对城市管理传统痼疾的切除和革命。

其实,智慧的城市背后,需要的是一个智慧的政府。以物联网为例,其主要的作用是服务于政府的行政决策和效率,使其能更透彻地获得来自民众、来自城市每个角落的信息,并运用综合信息形成智能的洞察力和决策,以便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城市的运行及应急管理。

从这个意义上看,环卫中心200万元的投入,让石景山的城市运行管理有了智慧的感觉,同时也开启了智慧的梦想。李元涛告诉记者,下一阶段石景山的智慧应用,还将以物联网为切入点,逐步将管理的触角延伸至水、电、气、环境监测等领域,未来还会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街道、应急管理等方面广泛探索。

产业由市场说了算

智慧产业包括多少细分领域,恐怕没人能够说的清楚,因此这个产业到底有多大的市场空间,更不会有人给出确切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套用一句广告词就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因此但凡在智慧产业某一领域有点知名度的企业,都会成为诸多区域努力招商的对象。

由于在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石景山始终保持领先,李元涛因此也结识了众多的智慧企业。接触时间一长,李元涛发现了一个特点,因为智慧产业包罗万象,产业链非常长,几乎每家企业做的产品都不一样,有做方案策划的、有专门提供研发服务的、有设施制造厂商、有应用产品推广的、也有传统的仪器仪表制造行业的,但即便几家企业做同一种产品,做出来的东西也特色各异。

李元涛意识到,由于智慧城市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出于竞争的考虑,各个企业都在闷头做自己的应用开发,很多东西不希望与别人分享,行业内彼此间的交流几乎没有,其实这对于整个智慧产业的标准制定和规范管理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大家都在做各自的加密和接口,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彼此之间无法进行运算处理和传输,这将制约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将来这个产业的发展必定是个十字发展的格局,一个是横向的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园区的形式将相关企业聚到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另一个是纵向的产业链纵伸发展,因为这个产业合作大于竞争,面产业细分的内容又相当之多,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有较大的空间。”李元涛指出,作为政府,一方面要推动这种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有序地引导,否则最终可能确实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却没有一个衡量考核产业发展层次的标准。

一家从事导航技术研发的企业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其实当前与智慧产业相关的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企业很清楚一家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而且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任何一家企业全面铺开地发展也不太现实,这需要政府的引导,把各家企业的优势产品整合起来,最终形成一个个针对性强的专业产品或解决方案,现在做出来的产品,可能只是石景山的试点,但将来很有可能向全国其他城市去推广。

政府应该如何引导?“一个产业的集聚,未必只通过政策的引导,关键还是要有集聚的载体,要规划出足够的空间能够让企业自主选择去那里发展。”基于这样的逻辑,李元涛特意强调,在《关于推进智慧石景山建设的实施意见》中,石景山专门提出将以中关村石景山园、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为核心,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和智能交通产业园,以此实现对相关产业的集聚与整合。

但李元涛同时认为,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组织对促进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这些组织可以实现行业内相关企业的信息互通与交流。因此,石景山区在组建了网络游戏产业联盟的基础上,目前正在积极筹建区级的信息化协会,区政府希望以此实现区域内相关行业企业的信息与资源共享。

智慧城市前景篇2

武汉市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支撑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批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基本建成,基本构建完成现代化智慧产业体系。到2020年,武汉市的智慧城市将基本建成,成为中部“智慧之都”,建立完成一个集应急指挥、行政管理、社会民生、公众服务等综合信息为一体的智能化协同信息系统,智慧基础设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信息通衢”成为城市新品牌,打造成智慧城市建设典范。

重点建设15个“智慧领域”

武汉“十二五”规划中确定将全面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实施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安防设施、智能环境监测等十大类物联网示范工程,致力于将武汉打造成为中部“智慧之都”。

武汉市正在积极地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向世界一流水平的智慧城市整体规划靠近,高起点地建设智慧城市。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感知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中心等基础信息设施,构建应用、产业和运行3大核心体系。

其中应用体系选择在15个领域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智慧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智慧国土规划、智慧市政设施、智慧公共安全、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文化、智慧教育、智慧环保、智慧水务、智慧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社区、智慧物流。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三到五年,武汉市将不断建设和完善感知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和云计算中心,形成覆盖全市范围的视频感知网、GPS感知网、无线感知网、数字集群专网等感知网络,建设国内首个位置源数据中心。

届时,武汉市光纤到户覆盖面达到100%,实现家庭接入速率100Mbps级别,企业接入速率1000Mbps级别,城区3G+WLAN为一体无线宽带覆盖率接近100%,接入宽带达到到每秒20Mbps以上。基本实现全民上网,全体市民享受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人人拥有电子档案,全面普及电子商务,智慧生活进入普通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以上,85%以上的旅游星级饭店能提供在线预订服务。

武汉市全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综合监控比例达到90%以上,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网络监管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单位消防智能监控网络覆盖90%以上,环境智能在线检测率达90%以上。

城市管网将实现一体化、立体化、智能化管理。在智慧市政设施建设中集成物联网技术,利用三维、影像等技术对地下管网实现可视化和多维表达,并通过智能化分析模型,为城市地下管网智能化管理提供信息支撑环境。

武汉市在智慧市政设施建设中还将建设公益地图平台,提供专题地图、影像武汉、360度实景地图、三维虚拟城市、虚拟旅游、语音搜索、基于位置的服务、交互式地图服务等。并建设访问终端覆盖武汉主城区公交站、地铁站、旅游景点等人流密集点的街头电子地图,规划在武汉市区部署1000台街头电子地图终端。

在智慧服务上将实现全市“一卡通”服务,通过一张民生卡,实现公汽、轮渡、地铁、电影、电视、超市、药店及机场公路的通行支付,同时包括供电、供水、出租车、泊车、图书馆、社保等领域,提供医保、公积金、养老金等“五险一金”的办理、提取等多种服务。

同时通过该卡与个人信用关联,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形成一套覆盖全市多行业、多领域的应用体系和应用模式,实现“一城一卡、一卡通用”。

加强智慧食品药品安全建设

智慧食品药品安全建设可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食物链检验信息链、各部门全业务协同监管。全食物链检验监控与食品流通追溯相结合,做到正向跟踪和反向追溯,分段管理各个政府部门记录各自监控换届每次的抽检结果。

武汉市将建立无处不在的食品药品互动平台,武汉市农业、粮食、质监、工商、商务、食药监、卫生等部门进行协同办公,质监的抽检结果食药监可以查询,工商监管的问题产品可以追溯到质监监管的食品生产企业,全业务链检验监控平台记录的不合格抽检产品,达到预警级别的在预警系统中自动触发预警功能,在公共服务平台中自动不合格产品信息,再追溯管理中自动监控产品的流向信息,进行产品召回管理。

通过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只要市民身处市内任何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就可以实时地了解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以及从研发到手中的药品的信息。

开启智慧旅游

目前,已经建成的武汉市“无线城市”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景区、酒店、旅游车、旅游团队、游客集散地等旅游点现场的全天候、全方位24小时监控,使武汉市的旅游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准确化、智能化、信息化。

武汉市将开发“智慧旅游”APP软件,游客只用下载相关软件,就能获得武汉旅游现代科技的贴身服务。

游客可在网上查明线路、在线预订景区门票或酒店房间,并通过网络景观虚拟体会游玩感受;可通过手机查看景点当天的入园人数和游玩现场;手机等移动终端也可以成为智能“导游”,随时提供导游讲解和咨询。

今年,武汉市将启动智慧旅游体验中心建设,选址在黄鹤楼,外地游客可通过虚拟显示、360虚拟实景、3D仿真模拟、实景三维等技术,集中感受江城美景。

实现智慧医疗

武汉市将打造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自我健康医疗管理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选择16家二级以上医院和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试点。

医疗机构将统一标准化的辅助诊疗流程,最大化地减少误诊率,规范医疗行为,提升医疗质量。同时,实现区域电子病历资源共享,方便医务人员跨机构快速而全面地掌握患者的诊疗信息。

智慧城市前景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上诸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智慧城市”产生的经济背景。同时新兴技术如感知技术(自动识别、传感器、遥测遥感等)、网络技术(光纤、3G、4G通信、IPV6等)、以及支持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数据处理与数据挖掘等)的快速发展,是“智慧城市”技术背景。2008年11月IBM全球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1月,美国奥巴马总统公开肯定了IBM“智慧地球”思路,“智慧城市”的概念也源于“智慧地球”。

1、“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

诸多的城市、企业以及专家学者在不一致的角度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①技术论角度,主要强调的是使用互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这些新技术使用到城市管理、服务领域。

②应用论强调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将解决城市问题作为核心,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服务应用系统。

③系统论主要强调的是“智慧城市”是城市的进化,同一个生命体的大系统相类似,通过感知、认识、学习、成长等环节的培育发展,逐渐增强自身的智慧化水平。

“智慧城市”可以概括为:在城市化与信息化等背景下融合,围绕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关注点,综合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城市现有信息化基础,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全面感知。

IBM认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是“智慧城市”的特征。随着大家对“智慧城市”认识的深入,可持续创新、社会治理的变革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

2、“智慧城市”背景之下的城市规划创新

“智慧城市”是技术创新、组织与管理创新、政策创新三者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智慧城市”背景之下的城市规划创新,一般指的是智慧化、信息化的城市规划,通常指依靠有关先进理论切实落实智慧理念。应用系统化、结构化以及智能化的技术工具,科学分析互联城市数据,然后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2.1、城市规划理念创新

2.1.1、深度融合“可持续”理念注重中长期规划

“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社区”代表了当代城市规划的蓝图和前景,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之中也遭遇到一系列问题。智慧的城市以及社区规划面临着生态、技术、社会等等多方面的挑战,主要的表现是:从可持续土地使用到交通、从绿色能源到市政设施使用。诸多快速城市化进程产生的种种城市病,要求城市规划的有识之士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思考如何更好地预测并满足市民不断增加的种种需求。不能只关注规划政策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只注重投资者资金的快速回收,更应该重视城市规划的中长期性。将城市的经济、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综合考虑,以免造成经济浪费、环境破坏以及发展跟不上需要。

2.1.2、深入理解“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理念

“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重要理念之一则是“需求以及服务导向”。“以城市居民需求为中心”的提法并没有创新性,我国《城乡规划法》之中也规定要“改善人居环境”,然而在现实的规划之中,落实这一点还远远不够,需要有服务导向的政策能够带来更好的治理。实现这一理念要求有智能的规划工具以及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科学判断和预测市民需求,同时科学合理分配基础设施以及空间布局。

2.1.3、采用“精明增长”理念应对“城市扩张”

城市规划创新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那场“倡导城市规划新政策”的“精明增长”运动。它的核心理念则是“区域生态公平”的前提之下提倡“科学与公平”的城市发展观,强调对于城市发展的3个关键问题(空间结构、用地模式、交通体系)进行综合考虑。借鉴国外应对“城市扩张”所采用的“精明增长”战略,为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应该进行理念更新以及制度上的规范,明确规定“城市的增长边界”,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应对以及改变我国城市化加速时期的城市发展现状。

2.1.4、跨学科集成研究是城乡规划学的发展趋势

城乡规划学与信息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集成协同。可以便于建立系统、完善的城市发展理念、策略以及制度,也有利于实现“智慧城市”在空间策略以及技术使用方面的可操作性。将城乡规划学的空间规划能力作为依托,整合多学科知识体系,主要研究区域、城市、社区3个层次的城乡空间体系优化策略。符合城乡规划学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提出了一条新的跨学科实效研究的路径。

3、“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城市规划相关建设内容

“智慧城市”给我们展示了未来城市的美好未来,建设“智慧城市”同样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规划工作本身也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工作,因此有关的建设内容较多,以下仅从规划相关的领域进行探讨。

3.1、一级平台建设

“智慧城市”时代的城市规划编制以及管理需要城市一级平台的支持,也就是大量的基础地理数据、人口、交通以及基础设施等等数据的支持。数字城市的时代,我国诸多的城市都建设了城市规划管理系统,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也建成了数字城市规划体系,然而也存在普遍的问题。我国因为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滞后,很多城市又盲目的跟风建设数字城市。没有在顶层做好规划设计,造成了很多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在综合信息交互、数据共享、网络融合等方面存在瓶颈和困难。“智慧城市”时代的城市一级平台,要统一标准和设计,实现系统的融合,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好的支持。

3.2、二级平台建设

在业务级应用的二级平台领域,与城市规划相关建设内容包括:

3.2.1城市规划综合协同管理系统

数字城市时代,规划管理部门从自己的管理信息化角度出发,建设了一些规划管理系统,但是与其他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没有沟通协同,“智慧城市”时代要求管理扁平协同化,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协同的系统,广州市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尝试,“广州市建设项目审批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等市属局委办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加强共享信息的权威性及现势性,实现建设项目审批内容与基础地理信息及规划空间管制信息的无缝衔接,通过地理信息技术,使得各个部委的项目审批信息有机融合,有效实现建设项目从立项知道竣工的全过程项目审批信息串联,不断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进而将决策效率提高。

3.2.2、公众参与的系统

建立表现直观可以方便公众理解的规划参与系统以及与之有关的规划参与制度。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系统可以作为全市种种决策的参与系统之中一部分建设。但当前国内缺少成功的经验,需要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的经验。

比如说出租车“嘀嘀打车”就转变了出租司机的等客的形式,使得司机师傅用手机等待乘客“送上门来”。乘客只需要将需要打车的信息传到“我要打车”之中,用车信息会被传送给离乘客附近的出租车司机中,司机可以在手机之中进行一键抢应,同时同乘客之间联系”。

3.2.3、基于全市一级平台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当前的一些城市,建立了以规划部门为中心的决策支持系统,“智慧城市”时代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需要可以基于全市一级平台,如此就可以确保数据的全面、准确,规划决策之时更加的科学有效。

其他与之有关的系统包括有智慧交通系统、智慧建筑以及小区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平台。

4、结语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目前城市问题的途径,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人与人和谐发展,人对自我的认知与幸福感提升等问题必要手段。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约定是“智慧城市”智慧治理的一部分,是“智慧城市”自我调节的手段,其涉及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广斌,范美燕,王捷,张文娟.““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J].上海城市规划,2013,02:11-14.

[2]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A].北京联合大学(Beijing Union University).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北京联合大学(Beijing Union University):,2011:14.

[3]孔祥东.环境友好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D].山西大学,2013.

智慧城市前景篇4

(1)智慧城市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智能化信息技术中其所具有的感知、跟踪、定位和识别系统,在借助智能信息技术中的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海量信息的实现已经是一种可能,同时也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与发展。科技力量的实施根本是要做到以人为本,那么,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也导致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不断地改革之中,智慧城市的发展就是这种变化中的一种呈现。智慧城市作为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支撑和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其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等工具的方法应用,以此来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环境。智能化技术的实施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使智慧产业得到了有效的发挥,这种便捷的方式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实现,在以人为本的城市创新技术改造下,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我国完成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有效飞跃。

(2)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其具有四个部分。第一,影像数据,系统中的影响数据主要包括航空影响和卫星影像两个部分,但是这两个部分都具有信息丰富、直观形象和可读性强的效果。影像数据功能的应用比较普遍的就是在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来构建三维地形。第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城市地形和地物在描述与构思中所产生的一种三维立体式的数字模型图,是通过计算机对一个城市中所有的固定物体在表达上所呈现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系统,可以在计算机中对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建筑物、道路和树木等进行三维式的呈现。第三,场景数据,通过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其在场景中可以在未来实现精细场景化的目的中,通过系统窗口增加一些小型的模型,使城市的设计规划更加的合理与美观。第四,二维基础地理数据,作为二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延伸,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其依旧具备二维系统的部分功能,在系统二维和三维的联动查询和分析处理中,系统中所具有的二维基础地理数据功能为三维系统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撑。在对一座城市的建设实施规划的过程中,设计者首先要具备一种前瞻性的眼光,这样其构造出来的城市结构的关联性才比较强。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其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城市的规划构造,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其所具备的影像功能、现场浏览功能、方案规划对比功能等,通过这些功能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城市规则中的场景,对其的真实性可以一目了然,这样规划者就可以实时的对规划的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估,大家相互的通过影像交流,这样城市在规划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更加科学与直观的依据,决策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发挥。和传统城市规划手段中所采取的效果图、沙盘等相比较,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所具备的那些功能是传统城市规划手段所无法达到的。

二、结语

综上所述,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应用中,其应用的前景是非常大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其是根据自身的特点所实施的,在这种情况下,系统的功能才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才更加符合要求。在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中,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必将会以其技术的优越性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智慧城市前景篇5

尽管新《旅游法》被不少人看作是一剂老病新治的猛药,并期待该法的实施能够极大提升长假出游的质量。然而,这个国庆长假放眼大江南北的旅游景点,大都是“堵”字当头、“挤”字当先,加之不文明的现象被集中放大,使得“长假综合症”如期而至,黄金周依旧是一锅“粥”。

治理“长假”,需要大智慧,旅游管理需要智慧化,给文明旅游添加智慧,让智慧旅游唱主角,显然各地如火如荼的智慧旅游建设仍然远远落后于现实需求。

旅游业是信息高度集中并对信息高度依赖的行业,信息贯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旅游信息化水平也是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智慧旅游正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行业管理、智慧景区、电子商务等方面使旅游的相关资源得到高度整合和深度开发,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形态,是国家应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利器”。

对于长假的“粥样化”,或许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旅游形态:一下火车,游客第一件事不是购买地图,而是掏出手机下载旅游客户端,将当地的旅游资讯“一网打尽”;像ATM取款机一样,遍布城市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则为游客提供了交通路况、景区客流、在线支付、迷路纠正等实时信息。而根据各大手机商店APP下载公开数据显示,旅游类APP下载量今年“十一”期间达到历史新高。

其实这样的旅游体验,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能够为游客提供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这“四导”功能的“智慧旅游”综合体系正在全国各地搭建。

这是国家旅游局在2011年提出,争取用10年时间,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建成一批“智慧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所要打造的旅游业新景象。如今两年过去了,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号角已在全国吹响,首批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都在加快数据收集、云系统搭建、终端设备的建设,部分城市进入了应用阶段,然而,目前智慧旅游在提升景区管理与服务水平、提升景区品牌影响力、提升游客满意度方面的作用还是不尽人意。借“智慧”之风,为景区“减压”,也是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发达国家,虽然有Smart Tourism的理论和提法,但它并不是指导政府开展工作的显学,而是科技企业进军旅游市场的商业术语。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主体和推动力量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智慧城市前景篇6

在物联网、“云计算”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IBM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后,“智慧城市”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热潮,包括日本大阪、瑞士斯德哥尔、北京、上海、宁波在内的多个国内外城市陆续把“智慧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纳入政府发展计划范畴。而“智慧旅游”作为“智慧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出游前,通过体验平台,旅游者可以足不出户实现信息咨询、预订付费。到达景点后,通过智能终端进行身份认证,享受数字景区的智能化服务,动态了解旅游信息并获得帮助。游玩结束后,旅游者还能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反馈有效信息。这就是智慧旅游带给游客的体验。智慧旅游对于传统旅游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它融合通信与信息技术,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

智慧旅游的概念在2011年就被提及,作为传统旅游行业的纵向延展,智慧旅游建筑在大数据、物流体系、GPS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让旅游不断智能化。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细分领域的进步,智慧旅游的市场前景越来越被看好。特别是政府层面,一些具有旅游资源的地区认为这是推动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契机。智慧旅游的概念也开始不断升温,不过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停留在概念层面。

2013年是智慧旅游概念深入普及的一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将2014年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的智慧建设。智慧旅游的落地之路并不顺利,闸机验票导致游客进门速度变慢;电子票务系统需要不断升级,景区掉进无穷无尽的付费模式中;OTA巨头更关注独占渠道,而非实际的地面业务。智慧旅游要真正做到以游客需求出发,而不仅仅是投入设备、采用新的技术。

细分领域各自为战

如果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那么“科技”就是旅游的支撑。在技术革新的背景下,旅游业开始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业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行业,它涵盖了老百姓食住行游购娱等需求。智能化进程的推进离不开多方努力,包括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智慧交通等。只要是旅游业涉及领域,都应该跟上智慧旅游前进的脚步。游客完成一次旅游体验,需要牵扯多个因素,只有各种要素充分联动,才能真正实现智慧旅游的发展。

目前从细分领域上来说,特别是地图导航、物流、出行等基础设施还比较完善,但是几块内容并没有融会贯通,难以协调发展。其中,景区电子门票、酒店在线预订、交通信息作为智慧旅游践行的基础建设,尚未形成化学反应。特别是数据层面还没有完全打通,不能实现相互协调和共享,各个细分领域还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

当游客扫二维码进入景区后,该景区所有的信息都能推送至用户手机,用户可以实时了解景区情况。但是,一旦游客走出景区大门,就很难再收到相关信息。智慧景区的服务内容还是被划分在独立的服务范围之内,不具备延展性。

为此,地方运营商纷纷与当地旅游局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尝试以自己为中心打通各个领域。以南京为例,目前已经实现了电信和移动 3G 网络的全城覆盖,联通实现了道路和城镇区域 3G 网络的覆盖,全市 WIFI 热点超过 1800 个。同时,通过智能传感技术构成智慧网络,实现景区、酒店、交通和社区等的互联互通,通过智慧感知,获得相关资源信息,进而搭建信息服务公共云平台。在信息资源富集的同时,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从而为社会服务提供信息资源依据。

智慧旅游对于传统旅游最大的颠覆在于打破空间和地点的阻隔。在智慧旅游的理想状态下,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意的去查询、消费、游乐,一切行为都可以在云端统一协调。

易观国际分析师孙梦子向《互联网周刊》记者表示,“智慧旅游涉及多方利益,应该由政府牵头,因为只有政府才能去协调。但也就是因为政府牵头,智慧旅游还只是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更深入的发展。”

人工服务不容小觑

去年黄金周期间,全国各地陆续发生景区容量超载现象,全国假日办接到四川九寨沟、湖南张家界、贵州梵净山等景区关于接待人数超载、游客滞留问题的投诉。尽管人满为患的场面已成为黄金周必不可少的一幕,但丝毫不能浇灭游客的热情。

景区电子门票预定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游客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实现景区门票的预订、预售,逐步将游客的购票习惯引导至线上,提升在景区售票方式中的占比。游客在购票的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包括预订游览数量等信息,从而更好的规划旅游行程。

每当同一时段的门票预订预售数量达到景区安全游览最大负荷临界点时,该窗口就会关闭并给出温馨提示建议游客预订其他时间段的门票。通过这种手段,游客可以清晰知晓景区游览当日的状况,避免游客盲目抵达景区却买不到门票情况的发生。其实,绝大部分的欧美旅游景点都是通过网络提前预订预售,其比例远远高于现售现付形式。

电子门票预购只是智慧旅游中的一小部分,但就是这一环节也时常出现纰漏,网上购票后现场无法激活的情况频频发生。进入旅游园区后,当出现不能自助的查询信息时,面对游客的询问,工作人员往往是一问三不知。这不仅需要电子购票系统、园区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也需要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

今年元旦,在山东“码上贺年会”的活动现场,与公众高涨的参与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作人员缺少相关知识。山东省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闫向军表示,“很多景区负责人是第一次见到电子门票,第一次了解电子门票的操作流程,而且配备二维码识别设备的景区很少,电子门票还不能用二维码,只能用条形码和数字串码。”

在智慧旅游的发展中,人工服务的环节很容易被忽视。好像有了智慧旅游,就不再需要人工服务了。这种观点十分片面,并不是不再需要人工服务,而是不需要大批量的工作人员,例如导游、检票人员等。但是,智能化服务的程度越高,对人工服务的要求也就越高。游客在园区内遇到日常的问依然需要人工解决,而在纯信息化运营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只有对所有环节都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

智慧城市前景篇7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智慧应用已经触手可及,并实实在在改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大数据作为构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在城市的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智慧应用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中,交通、医疗、平安城市已经成为大数据应用重点领域。

在上海泽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泽阳)的创始人张元刚看来,大数据的众多应用场景中,智慧城市建设是涉及数据种类最庞杂的场景之一,淋漓尽致体现了数据的“大”和“非结构性”。

大数据有大智慧

以后厨ERP(企业管理软件)系统起家的上海泽阳目前是全国领先的智慧城市系统集成商,先后深度参与了“智慧碧云”、“智慧陆家嘴”、“智慧五角场”等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张元刚认为,智慧城市相对于之前“数字城市”、“感知城市”等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海量信息形成的大数据进行了智慧的处理。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引入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的生产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以提高城镇化质量、改造并提升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发展。

根据上海泽阳之前多个项目的经验,结合智慧城市对信息的需求,张元刚认为,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落脚点众多,为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

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安防与防灾领域,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及时发现人为或自然灾害、恐怖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等。

具体落地分三步

张元刚坚信,大数据是构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需要分三个阶段来具体实施,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整合。其次是数据挖掘,这也是大数据管理的重点所在。这需要软、硬件的高度配合与协作,也是当今IT企业争相角逐的“赛场”。最后就是需要把大数据变成可操作的行动,从而指导决策和运维。

以泽阳建设的第一个智慧社区为例,2010年泽阳在上海的高档社区碧云新天地以食为起点,拓展了衣、住和行等方方面面的民生服务。在三个月的详细调研之后,针对碧云新天地地区高人均GDP以及对社区邻里间互动社交的强烈需求,泽阳推出了一个叫“智慧碧云(Smartbiyun)”的社区平台,提供了“3公里家政”的服务。

该服务在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之外,泽阳也获得了大量的居民社区数据,并依此构建了一个数据中心,基于此数据中心可以开发诸如垃圾桶改造、医院排队、银行排队等很多应用。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通过数据分析和崭新的整合理念,打造了上海第一个智慧社区。

智慧城市前景篇8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影响显著

1月份,住建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8月份,住建部又公布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103个城市(区、县、镇)入选,其中有市、区83个,县、镇20个。10月份,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在全国20座城市中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在此之前,宁波、扬州和常州分别被工业和信息化部选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武汉、深圳被科技部选为国家863智慧城市项目试点城市。目前,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数量已经超过200个,这些智慧城市试点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正成为产业链各方争抢的金矿,预计“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带来超过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市场参与主体丰富,建设范围不断扩大。IT企业、电信运营商、IDC企业等构成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服务的主力阵营。神州数码、万达信息、东软等公司推出了面向城市具名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平台运营方式与城市管理者实现了共赢。浪潮、曙光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在专用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云计算解决方案等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电信运营商和IDC企业依托数据中心,开始向智慧城市服务提供商转型。在企业的助力下,部分地区已经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于在城市管理、电子政务、社区服务以及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光网城市、无线宽带、政务云数据中心建设成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重点,交通、城管、医疗、社区服务、能源等领域的智慧化成为应用建设重点,大型企业创新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智慧化应用与智慧产业良性互动,逐渐走向融合。

智慧城市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趋向完善。国家大力扶持、统筹推进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了《信息化发展规划》等系列相关规划,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市(县、区)。住建部《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并完成两批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评选工作,发改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部等八部委编制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上报国务院,以期统筹推动了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优化的政策环境。

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展望未来,智慧城市作为未来我国重要的战略方向,推进城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在政府、企业、市场多方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下,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推动下,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赛迪设计分析,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将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融合加强 即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推动了垂直领域建设的信息系统和业务应用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物联网应用将逐渐渗入到城市运行管理的方方面面,大数据应用伴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增长,云计算则为这些海量的、多样的大数据提供存储和运算的支撑平台。而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与优化结果,又基于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反馈给用户,或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反馈或交叉反馈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家庭、社会化网络等应用中,进一步改善使用体验,并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此外,智慧城市产业资源也会不断加速融合。作为一个复杂、相互作用的系统,智慧城市的产业环节之间存在高度依存关系,随着信息技术之间及与其他技术的互相整合、渗透,市场竞争从单一产品、单项服务逐步向综合方向发展,促使内容与网络、产品与服务、软件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进一步提速和深化。

运营创新 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后期的运营和持续优化,运营是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和影响产业繁荣的关键,随着不断的深入探索,未来必将创新出很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智慧城市运营模式。智慧城市运营是直接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城市主体的需求,未来将出现更多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深度挖掘应用的增值服务,逐步推动产业价值链和组织形态不断变革,催生更多产业模式创新。一方面是IT技术产品服务化,如云计算将IT资源及信息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二是产业链体系重构,对终端、网络、软件、内容、服务等各环节进行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运营将具备“平台化”的特征,真正有“用”的应用方案提供固然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在地域范围内建立并运营整合内容和服务的平台,统一提供通信、政务咨询、就业服务、缴费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服务模式和重要赢利点。

成长加速 随着2013年“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4G牌照发放、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及信息消费试点启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逐渐深入发展,智慧城市产业链重点环节、重点产品不断取得突破,产业链将不断完善。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带动下,内陆城市也将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吸引大量投资者和企业加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成长加速期。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不断向上延伸,从市级的研究和实践向省级延伸,更多的从全省统筹的角度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这将有助于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标准和规范不统一造成的城市信息孤岛问题。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向下延伸,区县级的智慧城市建设将被纳入到所属市级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及实践范围之内,建设和应用更加精细化,信息化手段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的作用将不断提升。

相关链接

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分析

云计算是当前一个热门的技术名词,很多专家认为,云计算会改变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甚至会影响整个产业的格局。

1、“智慧城市”依靠“大数据”得以实现

到了云计算时代,可能就是几十TB规模才是大数据。当今因为进入了这个时代阶段,因为信息数量大,所以我们就产生了大数据。在云计算时代,之所以提及大数据,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把数据看作资产对待,希望利用大数据来创建更多新的业务,通过新的业务产生新的价值。

2、“智慧城市”缔造信息共享,创造数据真价值

上一篇: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范文 下一篇: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