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5 16:56:11

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生态旅游发展建议篇1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先导产业 优化发展 政策建议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继武汉城市圈之后,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我省新时期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两轮驱动、一带(长江经济带)相连、整体发展的新格局,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湖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此问题本文将在分析现状及优势的基础上,就如何指导和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形成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组成的先导产业并加快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后现代化的新路子,从政策层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先导产业

产业是商品经济中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它是介于宏观范畴的国民经济和微观范畴的企业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范畴,属于中观经济。产业的分类方法比较多,常见的有三次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及关联方式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中有一种战略关联分类法,将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等。而其中的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它不同于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罗斯托)。主导产业一般能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带动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显然,这里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就是鄂西圈重点打造培育的先导产业。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必然要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等先导产业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鄂西圈先导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产业尚未形成

生态产业,目前在学界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中指的生态产业是狭义的,主要指基于鄂西地区优质的生态资源,涉及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鄂西圈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但利用率低,未形成产业。圈域内已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1%、90%和59%。但这些保护区大都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反而存在被破坏的倾向。神农架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之誉,但神农架旅游发展还不足以成为其先导产业。圈域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野生珍稀动物金丝猴等120种,分别约占全国的18.55%和31.75%,但这些珍稀物种并没有给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外,神农架森林覆盖率高达35.2%,拥有林地面积648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450万公顷,但其中主要以灌木为主,用材林、经济林不多。

2、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本文中的“文化产业”与上述概念一致,但侧重于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文化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等。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开发利用不够,产业规模没有形成。鄂西圈炎帝神农文化源远流长,楚文化辉煌灿烂,三国文化独领风骚,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科技文化蔚为壮观。圈域拥有各类文化遗产8000多处(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0处。但圈域内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左右,而发达省份这一比例已达5%,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0%左右。

3、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

旅游业是指以食、宿、行、游为基本组合消费商品,通过专业化运作模式为游客的出行提供安全、可行、方便、满足游客合理需求的服务,兑现其消费商品的契约交易,使商品的提供商和经营商从中获取运营收益的服务性产业。鄂西圈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景观奇特壮观,生物景观丰富多彩,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建筑设施古朴精致,旅游资源富集度高,种类齐全,品位独特。圈域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2个。近年来,圈域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融观光度假、民俗宗教、购物娱乐、生态文物于一体的产品开发格局,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不断完善,但鄂西圈仍然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投入比重偏小、旅游景点管理不善、品牌建设不力与圈域旅游景点协作能力不强等问题。2008年圈域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左右,而有的省份这一比重早已超过10%。

三、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确保鄂西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一是采取严格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战略位置,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要求。建立政府监测、预测、预警和干预机制,确保鄂西圈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地位。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依法保护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禁止在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及自然灾害高发区建设旅游设施,对于设立在水源涵养地的煤矿、铁矿、锰矿等,要逐步停止开采,并进行复垦再植,恢复生态。二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立政府投资主导机制,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古建筑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承人实行政府扶持政策,对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一是大力开发农业、林业等生态产业资源。支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附近农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支持市、县级政府统一组织好村庄整治规划,做好饮水、通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景区规划要统筹考虑一定范围内的农田、果园、森林、草场等资源,促进旅游开发企业与农民合作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实现双赢。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圈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以实际受益者(市场主体)补偿为主、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生态项目为辅的圈域生态补偿机制。二是促进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开发。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快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对于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有一定影响的企业,由各级财政从旅游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3、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镇),鼓励和支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企业、旅游文化演出企业,推出一批以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表演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旅游景区景点要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游览内容,不断提高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荆州花鼓戏、汉剧、楚剧、长阳南曲、土家摆手舞、神农架堂戏等地方戏曲文艺的市场价值,鼓励创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推进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推动建设影视城、动漫产业园、创意设计园等,鼓励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等。

4、突破性发展旅游业

一是加快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建设。统筹规划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加强交通对旅游的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骨干网络项目前期工作,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构建高效、便捷、一体化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尽早将襄樊、宜昌等地建设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加快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地区中心城市的旅游接待功能,改造、升级各大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改造、新建一批沿长江、清江、汉江的重要旅游码头。发挥历史文化特色、地方民族特色,完善重点旅游城镇的旅游功能,联合建设各具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旅游配套的医疗、治安、旅游导引标识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各具特色的专题公共博物馆、城市公园等,并实行免费开放。三是扶持重点旅游企业,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强旅游资源整合,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开发企业在圈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优惠政策和扶持,支持其并购旅游景点景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突破体制障碍,鼓励地域相邻、资源类同、同质竞争的旅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扶持圈内重点旅游企业,特别是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江两山”旅游开发企业,要加大政策支持,提供相关服务,整合旅游资源,创立旅游品牌,探索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推动旅游企业包装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5、加快发展相关服务业

生态旅游发展建议篇2

1引言

大邑县是四川省林业大县、四川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和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在全域成都规划中位于“龙门山龙泉山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县委在其第十二届四中全会上,立足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禀赋,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以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现代山水田园城镇示范区”为发展目标,为大邑县生态经济描绘了发展蓝图。

2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发展概况

2.1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组织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1]。我国于1995年为生态旅游做了以下定义:在生态学观点和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保护自然及文化遗产,拓展旅游区人们就业空间,兼有生态科普功能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有4个基本特点。

(1)普及性。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旅游产品,只要以欣赏自然景观、了解生态旅游地的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生态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都属生态旅游范畴。

(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其旅游取向多集中于不同生态学性的自然景观资源上,这就要求旅游的项目、路线、设施、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

(3)保护性。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建设时,充分尊重自然,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培育措施纳入规划中。正确评估生态资源经济效益,将资源的生态景观效益按评估价值计入成本核算,维系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

(4)原始性。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或自然生态和原生性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要吸引物,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具有相当强的原生态特征。

2.2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2.2.1世界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将生态旅游作为强势产业优先发展,主要基于生态旅游除具有传统旅游产业综合性强、产业带动力大、资金回笼快等特点外,还具有投资小、风险低、可持续和窗口功能强等特点[2]。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有:文化型生态旅游如西安古城游、科普型生态旅游如美国开发的地震游、生活型生态游如日本的务农旅游、自然保护型生态旅游如各国开展的森林公园游。而自然保护型生态旅游中的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主要原因是森林体量大、环境质量高,具有同都市生活截然不同的感受。

生态旅游发展建议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 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 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 财贸经济,1998,(8).

[4] 陈忠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 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 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 白光润. 生态旅游[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生态旅游发展建议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WWw.133229.COm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 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 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 财贸经济,1998,(8).

[4] 陈忠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 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 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 白光润. 生态旅游[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生态旅游发展建议篇5

一、转变生态旅游发展观,建立生态旅游城市

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发展观,以新的思维理念,从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市场营销等多个角度发展淮安的生态旅游。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白马湖、洪泽湖,着力打造从淮安市区中洲公园到淮安区河下古镇的里运河风光带,深入挖掘水文化资源。重视绿化建设,栽花、植草、种树,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花卉节、园艺节,让绿色观念深入人心,把淮安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做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品牌,从而提高淮安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让“生态家园”的美丽口号落到实处。

二、大力整合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并推出精品生态旅游项目

淮安生态旅游资源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不同的资源有效整合,可以推出极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比如,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可以推出“水体考察生态旅游精品”,利用知名度极高的淮扬美食推出“生态美食品尝旅游精品”,利用金湖的万亩水杉林、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盱眙的第一山开展“森林浴生态休闲旅游精品”,利用采摘农民种植的特色果蔬开展“农家乐生态旅游精品”,利用洪泽老子山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展“温泉养生生态旅游精品”,利用金湖闵桥的万亩荷花、涟水的白鹭节、洪泽湖丰富的鸟类开展“赏花观鸟生态旅游精品”。让“绿水城市、生态家园”的口号成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努力把淮安打造成“生态旅游天堂”。

三、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淮安旅游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购物和娱乐方面。尽管开发出了不少特色旅游产品,但是宣传不到位,尽管有一些专门的淮安特产专卖店,但是销售场所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外来游客的购物需求,建议有关决策部门下决心建设淮安“旅游购物一条街、生态美食一条街”。淮安市主城区四水穿城,组织专家深入论证,把“旅游购物一条街、生态美食一条街”沿河道布局,建设富有淮安水文化旅游特色的“水街”。 淮安文化产业不算少,传统艺术也不少,比如淮安京剧、淮海戏、淮剧,但是淮安的娱乐休闲场所相对来说不多,旅游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享受,如果游客在淮安旅游中能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盛宴,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风景区,注重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游客需求日趋多样化。来淮安除了游山(第一山自然保护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玩水(洪泽湖、白马湖、大运河)等传统活动项目外,可以开发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风景区,这些景区要侧重养生、保健、度假、休闲等功能。如建设 “渔文化、水文化、古文化”旅游风景区;建设“中医养生、生态养性、健康养老”旅游风景区;建设“洪泽湖健康养生园”和“洪泽湖水生态养生园”;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旅游风景区等特色景区。完善生态旅游产业链,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生态旅游酒店、生态旅游美食、生态旅游交通。金湖的荷花是一大亮点和特色,除了夏天开展赏花活动外,在知名度颇高的白莲藕上可以大做文章,藕可以作为农产品销售,藕汁可以做成休闲饮料,藕粉、莲子可以做成旅游商品,荷花二字也可以作为当地艺术团体、商品的名称加以冠名。把荷花、莲藕做成品牌,做成富民工程,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由于淮安地近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宿迁、盐城、连云港等沿海城市,可以通过区域联合开发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线路,进一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五、创新生态旅游营销方式,切实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在营销方面,淮安生态旅游除了要充分利用好传统的媒体如电视、报刊、广播等宣传手段之外,还要利用网络进行营销,特别是政府网站,要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淮安生态资源的优势做好绿色营销,绿色营销体现的是环保效益,传递的是一种健康的消费和活动理念。积极到周边城市或国内大城市举办生态旅游推介会,通过各类平台和渠道,大力推介淮安的生态旅游活动和拓展旅游市场,使淮安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六、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措施

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近年来,淮安及周边省市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空气质量越来越差,这虽然不是一两个城市的原因,也不是一两个城市能解决的,但是如果每个城市都注重环境建设,切实做好治污减排工作,有关部门检查处罚力度再大些,对排污单位的准入及管理再严格一些,相信环境会逐渐好起来的。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工程,对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个人和单位要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对各个单位机关的生态环境和绿化,要实行包干制度,谁的地盘谁负责。还要强力实施生态轮休制度,对于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生态区域要实行季节性的轮

生态旅游发展建议篇6

关键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建议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基本含义

所谓社区生态旅游,简而言之就是建立在社区基础之上的生态旅游,它有自身的特色和独特之处,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旅游发展模式,它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加入了很多社区的因素和内容,形成了以社区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发展新途径,在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之下,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是居民,它更强调和注重居民和社区的利益,社区居民由传统较为被动的状态逐渐成长为旅游发展的主导力量,进而促进和实现社区生态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仍然十分有限

在当前形势下,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仍然以旅游企业管理或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为主,社区居民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旅游规划和决策中并没有多少决策权,其参与的主要形式多是被雇佣及自我经营的方式,可见居民参与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仍然十分有限,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积极引导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管理之中,将成为我们着重面临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新的发展形势下,匮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之所以出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匮乏的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所造成的,在社区旅游未开发之前,居民往往以传统经济或社会活动为生,在旅游事业快速发展之后,居民纷纷开始涉足这个领域,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冲突,比如游客和居民之间的矛盾、集团利益与居民利益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些矛盾很多都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无形中对当地文化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一个旅游景区,当地人文又往往是社区旅游的重要旅游标识物,由此二者形成尖锐对立和矛盾,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人文因素势在必行,而这绝不是仅仅依靠经济或行政手段就可以解决的。

(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诸多企业运作的弊病

生态旅游本身就是一个投资大,回收周期较长的产业,要实现它的可持续发展和运转,就必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综合起来考量,但是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尽快收回本金,往往违背社区生态旅游本身的健康理念,把关注点只放在经济收益上,建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以此实现经济效益的成功,这严重违背了生态旅游的初衷,不利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健康长远发展。

三.实现科学合理社区生态管理应该采取的举措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否科学合理事关社区生态旅游能否顺利健康发展下去,因此必须对这方面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建立科学、合理及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可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可适当借鉴国外的做法,将门票及经营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回馈给当地居民,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鼓励并引导社区居民自身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好的经济收益;其次当地政府还要做出积极努力,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居民利益,比如可以与金融企业联手,支持当地各种主体开发旅游服务项目,并提供居民一定数额的贷款和担保,使之有更多开办旅游服务项目的机会,此外在生产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政府要鼓励厂家尽可能采用本地原料,在招聘生产工人的时候,优先选择雇佣当地居民等。总之,要通过多种方式和经济活动,对居民给予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旅游管理之中

社区居民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绝对有权利参与到社区的旅游管理之中,企业和政府部门要切实保障居民的这一权利,为此建议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可建立保障居民参与的决策机制,机制的内容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旅游发展的方向、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等;其次为了保证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可在社区和旅游经营单位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积极构建和完善相关协商制度、重大事宜通报制度等,确保任何旅游决策性方案都经过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并对一些旅游区重大决策实行否决制度;最后要注意构建完善的旅游引发问题协调机制,政府部门要发挥自身积极作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定期与居民进行沟通和交流,虚心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并积极采纳其中正确的意见,及时反馈给保护区管理部门做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三)加强对社区居民旅游知识的培训

很多居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等因素,对旅游及旅游管理知识比较匮乏,鉴于这种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比如在社区环境内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教育与宣传,使居民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还要加强社区居民在环保知识、导游及旅馆服务等方面技能的培训,不但可以更好的体现他们参与旅游管理的价值,还有效拓展了社区旅游市场的开发。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广播的形式,加大对旅游知识及概念的宣传,积极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和习惯,使他们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观念,进而促进社区旅游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 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当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因此我们决不可放松警惕,而是要继续保持努力的精神,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探索,切实为社区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董红梅.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06)

生态旅游发展建议篇7

2017年,长江沿岸中心城市(长信联)工作计划和常务理事会均指出,要做好长江沿岸城市旅游360度全景开发工作。在全域旅游开发大背景下,无锡市发布了《关于培育建设特色小镇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3 ~ 5年分批培建旅游小镇。目前,灵山禅意小镇、湖父镇茶旅文情小镇、阳山桃源风情小镇获批省级旅游小镇创建名单。从旅游小镇开发的深度、广度看,无锡市的优化建设思路与全域旅游发展目标任务一脉相承,也将为无锡全域旅游开发提供一种基层探索、经验积累。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无锡的3个省级旅游小镇为空间样本,综合运用大数据、文本挖掘技术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无锡旅游小镇的优化建设方案和对策。

二、旅游小镇空间的开发机制

(一)关键环节:“三个一”

1.逻辑起点:游客需求。客户需求激发是价值网络形成的起点,传统的旅游需求已逐步进阶到商、养、学等新内容。旅游需求驱动旅游形式更加多样、旅游内涵更加丰富、旅游空间更加宽泛。优化建设旅游小镇的最终目的是给游客提供最优的旅游体验,给居民带来惬意的生活空间。

2.作用过程:“旅游+”。一是挖潜。通过旅游内容,深挖旅游资源存量增量。关注传统旅游业外的其他要素,诸如临近地区旅游资源的“飞地式”利用。二是集聚。围绕核心资源优势形成要素集聚、群落。三是耦合。旅游小镇需要伙伴关系而非配置关系,需要加强产业耦合;需要通过“旅游+”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交通等方面的智慧链接。

3.空间效果:空间网络。旅游内容推动旅游小镇空间扩大,呈现纵向深耕、横向拓展的特点。纵向深耕:如旅游创意营销提升了旅游空间存量;横向拓展:如旅游工业、农业、文化等,挖掘了旅游空间增量。“旅游+”手段能够推动旅游小镇空间有序化,实现旅游空间功能互补。

(二)两大要素:核心要素、节点要素

一方面,旅游小镇需要丰富核心旅游要素,通过“旅游+”,吸纳更多相关元素,扩大旅游小镇空间;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节点旅游要素,通过“旅游+”,强化节点要素对核心要素的支撑,扩大旅游小镇活动、环保空间。旅游核心资源借助交通等节点要素,实现核心资源之间的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形成立体式旅游空间网络,丰富旅游空间维度。

三、国内外相关经验及比较分析

(一)瑞士达沃斯小镇

1.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舒适的气候、美丽的风光、恢宏的山脉等资源优势铸就了达沃斯小镇的特色,为它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得益于独特的人文生态、文化积淀。达沃斯人文生态主要来自世界经济论坛(世界经济领域最高级别会议)以及其他高质量的国际会议、体育盛会,集聚了相应领域的世界级优秀人才,奠定了小镇的人文生态,有利于文化积淀。

3.得益于独特的经营管理、市场运作。一方面,运用高端会议对旅游的放大效应,如世界经济论坛放大了滑雪胜地的优势,使游客剧增;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论坛带动较多国际会议,会议收入纳入旅游业软硬件提升之中。

(二)浙江富阳模式

1.方向一:“旅游+”内容。存量空间提升模式,如湖州市安吉县“大年初一”风情小镇在营销方面引入特色文化体验街等新业态,加入隐居西湖等旅游配套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住宿方面,以明、清等古建筑设计为轴,建设形成包括临水别墅等在内的乡村酒店聚落;时间设计方面,创新设置夜晚“驻地休闲游”,拓展多元化旅游体验。

增量空间挖掘模式,如嘉兴嘉善县巧克力甜蜜小镇在“旅游+工业”方面,建立了斯麦乐巧克力工业旅游示范区;“旅游+农业”方面,依托“碧云花海”项目,变农业生产空间为旅游空间;“旅游+文化”方面,引入婚庆等文创基地活动,变文创空间为旅游空间;“旅游+休闲”方面,利用山水资源开发休闲项目,变生态空间为旅游空间。此外,充分预留乡园环保空间。

2.方向二:“旅游+”手段。智慧旅游发展模式,如杭州丁兰街道智慧小镇,将智慧项目应用于景区、社区管理。智慧景区方面,设置多个智慧接点,实现游客中心、主入口无线网络全覆盖;提供登山游客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服务,帮助游客智能规划登山路径。基础设施方面,将移动平台设备纳入“监控云”,实施“集中研判―分级共享―智慧调度”的联合管理模式。

(三)??内外旅游小镇的词云挖掘对比

运用R语言编程程序进行文本挖掘,对国内外旅游小镇的特质进行词云图谱分析。从图1看,字号越大,代表这个特质越显著,反之则不显著。按照字号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前四位的字号相当,分别为旅游、禀赋、投诉率、区位,分别代表旅游产业特色、生态禀赋、游客投诉率、小镇区位人口密度等含义。

富阳旅游小镇堪称全国样本,但与世界一流小镇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旅游产业特色上,横纵向的“旅游+”内容还不够丰富;在生态禀赋上,建筑垃圾等“环境死角”有待改进;在投诉率上,硬件尤其是软件仍需完善;在人口密度上,除国情差异外,富阳是达沃斯的9倍左右。

四、无锡建设旅游小镇的优化方案研判

(一)省级旅游小镇的现状

1.灵山禅意小镇。灵山禅意小镇特色景观是灵山小镇?拈花湾,拈花湾规划面积1600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有禅意主题商业街区、生态湿地区、度假物业区、论坛会议中心区、高端禅修精品酒店区及胥山大禅堂。

2.湖父镇茶旅文情小镇。茶旅小镇位于江苏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总面积10平方公里(含4平方公里水面),其中核心区面积1平方公里,相关设施较为完善。2017―2019年,着力打造唐贡茶文化村和深氧度假综合体,助推湖父旅游提质发展。

3.阳山桃源风情小镇。桃源小镇位于无锡阳山镇,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2平方公里。小镇围绕“生态宜居、特色农业、休闲度假、文化养生”四个特色,融合创新、情怀、生活、人文四个要素,依托“万亩桃源”与“乡村景观”两大主题,形成了亿年火山等特色景观。目前,东方田园二期正稳步推进,项目整体开放后将形成150万人次的年客流接待能力。

(二)旅游小镇特质的数据挖掘

以携程、百度、新浪等官网为数据采集来源,通过数据爬虫方法,可得到无锡3个省级旅游小镇产业、功能、开发、盈利4个方面特质的数据挖掘情况。从产业特质看,网络舆情认为产业资源集聚很重要,但不是为了发展产业而集聚资源,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文居住;从功能特质看,休闲排名第一位,原因是游客消费需求已由传统观光上升至休闲享受,预示着小镇消费功能开始释放;从开发特质看,空间平台排名高于产业内涵、定位,这说明旅游小镇不只是一个物理旅游空间,而是创新创业、人才、金融、科技、情怀等方面的综合空间;从盈利特质看,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收入排名并列第一,这说明从长期考虑,旅游与相关产业的多元收入将引领旅游小镇的盈利增长轨迹。

(三)基于特质的优化建设

从旅游小镇优化建设的经验看,由于富阳模式起步早、创新快、成效明显等原因,造成无锡略逊色于富阳。但无锡市也有别于富阳旅游小镇的特质,如在世界享有盛名的灵山禅意小镇等。因此,无锡旅游小镇的优化建设既要借鉴富阳的三个模式,也应该立足空间现状,做好三个“突出”的创新。

1.突出旅游元素的创新。优化存量增量旅游资源,突出旅游产业微规划。扩充吴文化游赏体验,开创禅意、茶旅、桃源的旅游新模式,构建发展新优势、新格局。

2.突出“旅游+”的创新。构建智慧旅游网络,统筹落实项目引进、营销策划、交通路线等产业要素,推动无锡城市旅游从单一旅游观光地向多元化度假目的地的模式转变。

3.突出“相关产业+”的创新。构建文创、科普、田园示范园等综合空间系统,助推旅游小镇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塑,全方位呈现全域旅游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无锡实践特色。

五、无锡旅游小镇优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旅游用地科学规划,强化旅游空间规范管理

第一,在发展理念上树立可持续的旅游小镇空间开发观,在旅游定位上“去功利化”,在项目选择上“去盲目化”,在发展方式上去“去粗放化”,在发展速度上“去急躁化”。将旅游小镇空间开发深度融入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中,根据区域空间发展需要因势利导,优化布局,协同发展。第二,在旅游用地规划上,推进“多规合一”,充分对接社会经济发展等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用地统一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旅游相关用地的空间性质。以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指导,统筹利用旅游项目建设等用地,细化相关细则,落实旅游小镇的多元供给方式。在旅游空间管理上,一方面以《意见》为指导,明确各类旅游空间的管控细则,加强空间管理制度化建设;另一方面落实专项空间建设和管理的责任单位,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旅游空间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二)深挖旅游资源特质基因,创新旅游空间开发模式

以游客需求为起点,以保障环境保护空间为前提,以“旅游+”为手段,以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探索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小镇空间开发格局。一是对于旅游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小镇(如灵山禅意小镇),重点加强对核心旅游要素的挖潜和节点旅游要素的整合。创新“旅游+”发展模式,鼓励尝试“旅游+异域风情”等元素,注重应用整合营销的传播模式;鼓励尝试“智造+旅游”等元素。二是对于旅游资源基础相对薄弱的旅游小镇,重点加强空间开发中旅游元素的全过程植入,从旅游特色定位等方面全方位思考旅游要素的植入方式。对于旅游关联度较低的旅游小镇空间开发,加强小镇的智库指导和政策倾斜,鼓励学习浙江富阳旅游小镇的建设经验。鼓励走“??意设计―商务休闲―时尚游娱”等新型空间开发路径。

(三)深化“旅游+”功能叠加,推进“小空间大聚合”

有效把握旅游小镇空间开发中各项功能之间的关系,深化功能聚合程度。一方面,推动形成各类旅游专项功能区,保障旅游空间供给;另一方面,有效协同旅游空间与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动态平衡,保障旅游空间有序。一是叠加好“旅游+产业”功能。湖父镇茶旅文情小镇可以系统梳理历史元素和茶旅产业特质,开展以“参观、体验、学习”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灵山禅意小镇可以开发以“交流、游学、佛教会展展销”等主题的旅游活动,利用会议效应实现旅游发展。二是叠加好“旅游+文化”功能。深挖地区文化元素,开发旅游文化产品。阳山桃源风情小镇可以挖掘本地自然生态等文化,传递给游客。三是叠加好“旅游+景区”功能。积极吸纳景区剩余劳动力到旅游项目建设中,提供各类岗位,提升旅游空间开发过程中的社会效益;实现“主客共享”,优化景区生态、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鼓励当地居民融入旅游开发中。

(四)加强智慧信息技术应用,完善旅游公共空间配套

加强旅游空间开发过程中的“智慧嵌入”,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现代化的旅游体验。在交通设施方面,强化小镇之间、小镇内部的交通对接,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通过街区等景观廊道建设,利用低碳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组合,串联旅游小镇内各旅游项目,打造立体式的区域交通网络。在信息服务方面,加快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完善在线咨询服务功能,增强投诉咨询快速响应能力。在住宿餐饮方面,加快旅游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的多元化发展。此外,充分加强旅游小镇内部之间的市场共享等多方面合作,优化配置相关服务设施。

生态旅游发展建议篇8

县政府:

3月8日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后,我局即及时召开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会议精神,研究制定具体贯彻意见。现就我局贯彻落实全县三级干部会议精神情况汇报如下:一、召开会议,及时传达会议精神

3月8日全县三级干部会召开之际,我局即及时组织全体干部收看会议的电视现场直播。3月9日,我局又及时召开全体干部会议,进一步传达贯彻会议精神。会议集中学习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在三干会上的讲话精神,研究了具体的贯彻意见,同时,讨论了20__年度旅游业的开发、建设、监管和宣传促销工作。

二、制定措施,研究贯彻落实意见

这次全县三级干部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要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建立生态旅游大县的发展目标。为此,我局全体干部紧紧围绕这一发展目标,建言献策,广泛开展讨论,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龙岩县旅游局20__年度工作要点》,确立了到20__年底实现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旅游产业总收入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全县旅游业逐渐从规模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工作目标。

一是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提升龙岩旅游业竞争力。组织论证和筛选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搞好龙岩湖、九宫山景区的招商项目册,逐步建立起我县的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在旅游运营等旅游专业投融资等网站上龙岩旅游开发招商项目信息,并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业主、文化界人士、企业界人士建立密切联系,有目的进行旅游招商推介活动。组织专业小分队开展旅游招商,力争年内在亿元以上旅游招商项目上有新的重大突破。牵头组织土管、林业、环保等部门对已签订的旅游开发项目进行清理,依法废止一批严重违约的旅游开发项目。

二是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提升龙岩旅游业整体水平。严格旅游项目规划审批程序,最大限度保护原始生态景观和自然资源。从严查处未经审批随意新建旅游项目、景观工程或其他建设工程的行为。加强旅游区内城乡规划管理,杜绝乱搭乱建、破坏环境资源行为。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管理制度,预防和杜绝各类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龙岩旅游业知名度。抓好龙岩旅游整体形象宣传。设立一批大型固定户外广告宣传牌。在南昌、武汉、九江等地组织开展旅游推介会等。

三、明确奖惩,确保目标任务按期完成

上一篇: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 下一篇: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