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2 17:37:17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措施

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这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工业、农业等各个行业的正常运转以及持续发展。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力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求,必须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创新企业的管理制度,从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人才观,进而完善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一)企业顺利运行的基础

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而在这三个方面的管理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人力的管理,即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另外两个方面管理的基础,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企业各方面的资源配置,以及企业的正常运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只有不断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够协调好企业各方面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企业发展的需求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工作与规划工作都是由员工来完成的,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都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能够综合体现出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想要制定合理并且长远的战略计划,就必须要重视对员工的管理,只有员工不断地努力创新,才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为了实现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一定要对员工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以此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只有这样,员工才可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提高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企业建立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与持续不断地发展离不开企业中的人才,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够帮助电力企业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还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成功是建立在科学化的人资资源管理基础上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管理制度的创新,同时这对于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创新管理模式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制度与措施,这样就会导致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因此,电力企业就需要改善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想要创新管理模式就需要将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当代的经济形势进行有机结合,逐渐转变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尤其是需要改变领导阶层的管理理念,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原则,彻底的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此外这样的改革还会改变员工的工作状态、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愿意主动地为企业做出贡献,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从而推动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对员工加强培训

员工是电力企业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员工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员工素质的高低对于企业发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进程中,应该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摆在首要位置,一方面电力企业应该逐渐加大对于员工培训的资金投入,加强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从而帮助员工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思想道德的宣传力度,帮助员工提高其思想境界,进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此外在培训过程中,企业还应该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营造一个具有竞争性的学习环境,为员工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供帮助。

(三)提高员工待遇

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对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在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关注的重点大都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员工的薪资、福利待遇。因此,在当前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对员工的福利待遇进行重新调整,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企业还可以对贡献较大的员工进行额外奖励,使其成为企业中的模范人物,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四)建立竞争机制

建立竞争机制是一种非常具有实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机制的建立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员工的工作状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以竞争的方式营造一种危机感,从而全面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电力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够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而提高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此外,电力企业还应该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使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这样才能优化企业管理,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花蓉.探究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配置研究[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

[2]柳宏海.提高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及措施[J].人力资源管理,2016.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篇2

厅党组中心组水资源管理专题学习,得到了水利部水资源司的大力支持,高司长亲临我厅为大家授课。在此,我代表厅党组表示衷心的感谢!

前不久,我参加了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感触颇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深刻分析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的现实意义,指出了过去水资源管理存在的“7个认识误区”;老部长汪恕诚畅谈《一部绿色交响曲》,回顾了近十年水资源管理工作锐意创新的发展历程;陈雷部长从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会议的高规格反映了水利部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全社会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广泛关注,也表明水资源管理工作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极端重要性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关注,回良玉副总理在今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以此作为今后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我个人体会,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它是由我国水资源禀赋条件决定的。人多水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水资源紧缺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次,它是对水资源粗放管理的深刻反思。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较为粗放,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问题上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节约,不顾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导致水资源紧缺、水污染日益加剧。全国水功能区达标率只有41.6%,不少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40%的临界值。我省汉江干流及支流近年来多次发生“水华”,因过度开发水资源产生的脱水河段、过度围填湖泊造成的湖泊萎缩也十分严重,全省正在大力开展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因水污染导致的水质不安全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扭转我省存在的水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效率低下等问题,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第三,它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显现出来。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达后花几十年解决的问题,我国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水利部门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任务十分艰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水资源管理方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重点是从传统的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以水资源条件来确定产业布局、发展模式,以水利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因此,每一名水利从业者、特别是从事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同志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极端重要性,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努力在工作中坚持“六个原则”、观念上实现“六个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重点,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近几年,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卓有成效,节水型社会建设起步良好,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费征收进一步加强,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基本完成,水资源论证制度全面实施,全省25个县市区成立了水务局,武汉“大东湖”等一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稳步推进,应对东荆河等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得到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但是我省水资源管理工作对照中央和水利部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力度,担当主角,做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忠实的执行者和坚定的落实者。当前,要重点建立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并通过完善的水资源法规体系、强有力的水资源监管措施,让“红线”变成刚性约束,不可逾越。

第一、要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红线,水资源规划是基础,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等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一要科学编制水资源规划。要抓紧完成水资源综合规划,科学分析水资源可利用量,合理确定江河水资源开发利用限度、生态最低需水量,统筹规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明晰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二要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长江委已制定各省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我们要逐级分解,建立省、市、县三级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作为审批取水的重要依据。三要全面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水资源论证是建设项目立项的前置关口。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水资源规划及水功能区、饮用水源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通过报告书;超过取水总量控制的,要对取水进行限制。宁做说“不”的“恶人”、不做历史的“罪人”。同时,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涉水规划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努力从规划源头严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四要强化取水许可监督管理。要严格取水许可证发放,规范取水工程验收管理,强化取水计量设施安装,切实做好取用水统计,加强退水水质监测,坚决查处违法取水行为,全面加强取水、用水、退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各环节的监管。五要加强水资源费征收。要尽快同国家有关规定相衔接,修改完善我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法规。要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中的经济调节作用。

第二、要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水体是有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排污量超过水环境承载能力,水体就表现出被污染的特征,河流的生态就要遭受破坏。水功能区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水资源保护职能的重要基础。我理解,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就是要根据水功能区水域功能对水质的要求,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并考虑现实排污状况确定限排意见,作为水资源保护的依据。一要加强水功能区管理。要科学核定全省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分阶段提出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向有关部门提出限排意见。要加强排污口管理,新改扩排污口要进行排污口设置论证,已经设置的排污口要进行监督检查。要抓好全省水质监测站网建设,强化水质监测,水资源质量通报,为社会提供水质信息。二要重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水利部将开展预防湖泊富营养化工作,启动重点湖泊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省厅计划分批实施百湖(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力争通过截污治污、江湖连通、河湖清淤、生态修复等措施,恢复河湖流动性,使水体满足水质保护目标要求。各地要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全力推动这项工作。三要提升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能力。近年我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各地要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能力建设,高效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第三、要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用水定额是划定用水效率红线的重要依据,用水定额管理是遏制用水浪费、促进节水的重要手段。一是要推进用水定额管理。《湖北省用水定额》已经颁布实行,当前关键是要把定额指标落实到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计划用水、水资源费征收等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去,真正将用水定额作为考核节水成效的主要指标。二是要完善节水机制。农业水价方面,要认真落实省政府259号令,实行“两部制”水价;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水价方面,要实行阶梯式水价和累进加价制度,形成“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水价机制。三要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一方面,节水就是减污。另一方面,粗放的用水方式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表现,建设节水型社会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今年初春全省700多万亩农田受旱,涉及11个市52个县区,说明我省水资源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丰沛。为此,要稳步推进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力争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个平台,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形成节约用水的社会风尚。

三、强化措施,全面提高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公共行政的核心是政府职能,本质在执行,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水资源管理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要强化措施,全面提高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一)强化保障措施。一要加强领导。各地要把水资源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负总责。二要强化配合。广义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就是水资源管理部门,同时水资源管理工作也渗透到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除水资源管理机构外的其他职能部门既有一定水资源管理的职责,也有支持配合的义务。各有关处室要做到分工明确、相互支持、配合有力。三要落实经费。在增加财政资金对水资源管理工作投入的同时,要明确水资源费使用比例,保证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四要明确责任。要建立水资源管理考核机制,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制度,通过细化责任、硬化责任、追究责任,促进工作。

(二)推进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根本的是要靠体制机制创新。水资源城乡、部门、水量和水质分割管理的体制违背水的自然规律,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已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全面展开,各地要抓住机构改革、部门整合的机遇,本着尊重地方政府意愿的原则,稳步推进涉水行政事务统一管理,力争全省水务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三)增强服务能力。政府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服务是政府职能必然要求。水资源工作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较强,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水资源业务知识学习和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支撑水资源管理事业发展。要充实水资源管理人员,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水资源管理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树立服务政府的理念,及时向社会通报水量水质信息,公开水资源管理法规、程序和要求,推进“阳光行政”。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篇3

就我国而言,属于“人口、资源”大国,幅员辽阔,水资源总量较大,但在多方面主客观因素作用下,我国水资源处于不均匀分布状态,造成某些地区水资源不足,影响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借助南水北调方法,尽可能缩小南北地区在水资源方面的差距。同时,对于水资源来说,其在时间方面,也处于不均匀分布状态,年内水资源分配不均衡,尤其是降水较多季节,和枯水季节相比,其降水量高出很多,导致某些地区水量出现严重不均匀问题。就水而言,是人类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资源,加上水资源日渐紧缺,社会大众更加注重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流域化管理特别重要。 

2 水资源保护流域化管理措施 

2.1 科学防治流域化管理中嚴重自然灾害 

在水资源流域化管理过程中,我国必须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通过多样化途径准确找出严重影响水资源的自然灾害,对其进行全面、客观分析,根据其出现的原因、影响范围与程度等,采取合理化对策,将对应的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对于水资源来说,洪涝灾害对其影响是最严重的,以“汉江流域”为例,1949年之前,该流域频繁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严重影响该地区居民正常生产生活。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采取了多样化的措施来治理汉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比如,科学设置分洪闸,合理建设丹江口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水资源流域化管理中,我国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客观分析地区严重自然灾害的基础上,从根源上综合治理出现的各类自然灾害,科学保护水资源,充分展现其多样化价值,最大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2 科学开发流域水土资源 

在开展水资源保护流域化管理中,相关部门必须意识到流域水土资源科学开发的重要性,要将其作为一项关键性工作,全面、客观分析流域内水资源具体分布情况,尤其是沿河资源分配情况,准确把握水资源总量、利用情况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科学开发流域水土资源。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根据流域内各方面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流域水土资源开发方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方案,采用科学的土地利用方法,科学开发、利用地区径流,合理分配流域中分布的水资源,综合开发流域内已有的水资源,避免出现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上,科学保护流域内水资源。 

2.3 注重水环境保护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大部分地区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渐加重,导致水环境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多样化功能,影响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急需要加强水资源流域化管理,有效保护水环境。在保护水环境过程中,我国必须全方位客观分析各地区水环境现状,制定合理化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地区水污染物具体排放标准等,全面、客观分析地区地区河流对污染物稀释能力,要求各地区根据排放的各类水污染物,采用针对性措施,科学净化河流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资源质量的同时,有效防止地区水环境被严重污染,科学保护流域水环境,将水资源流域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4 构建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注重水生态修复 

在开展水资源保护流域化管理工作中,我国要根据各地区水资源分布、分配以及利用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全已制定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方位动态监督各地区水资源利用情况,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加强水资源管理,科学保护水资源。在此过程中,我国要对各方面用水提出针对性要求。在工业方面,要科学排放污水,采用合理化的节水对策,尽可能减少工业各方面用水量,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科学的管理系统,随时监督各方面用水量,避免工业生产中出现严重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在农业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优化利用灌溉方法,注重节水灌溉方法的利用,科学灌溉农田,最大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此外,在水资源流域化管理过程中,我国要注重水生态的修复,促使地区河流重获生机,要根据各地区水资源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用适宜的水生态修复技术,比如,生物技术,科学分解水污染物体,提高水质,科学保护水资源。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我国必须将水资源保护流域化管理工作放在关键性位置,科学防治流域化管理中严重自然灾害,构建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注重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保护等。以此,科学保护地区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秀.新时期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流域化管理对策探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5):148. 

[2]王翔.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J].治淮,2010(10):45-48. 

[3]齐国成.深化水务一体化管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S1):27-28. 

[4]姜蓓蕾,耿雷华,徐澎波,黄昌硕.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践发展及管理模式演变趋势浅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10):66-69.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篇4

水的流量(指水量大小和时空分布)、流态(指流速、流势和水位)、流质(指污染物、泥沙浓度与盐度等)以及生态效应构成了水的自然属性,也构成了水资源的本质内涵。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必然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其变化,而水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时空分布状况又会对人类的用水行为与社会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影响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水平。处于社会发展中心的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又是水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与水资源和水环境具有绝对依存关系,处于“水资源-人-社会-水环境”链条的中心位置。人是社会的主宰,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既是一部治水史,也是一部水环境变迁史。为水而战不仅发生在原始部落或村庄,也发生于国家之间。区域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支撑,人和社会处于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约束之下,人类的生产生活在消耗水资源的同时也会对当地的水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彰显了“水资源-人-社会-水环境”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当水资源日渐紧缺的时候,水的商品属性开始显现,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价值得到政府与个人的重视,国家开始对水资源与水环境实行管理,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便是水资源开始从无偿使用逐步转变为有偿使用,国家开始运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人类趋利避害的生物选择性和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贪婪本性,使得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使水污染的“公地悲剧”重复上演。与传统社会的水问题相比,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的当代社会水问题已经演化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灾害加剧、水生态退化”的综合性水问题。水问题的转变也使得现行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我国面临的水问题。水管理体制不健全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水问题产生和水危机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5]。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由于现行法规的协调性不够,实际工作中流域管理机构无法承担流域综合管理的职责,因而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在体制、机制上依然存在的“条块分割、区域分割”现象,水利部门与环保部门在水污染防治职能方面分工不明确是其集中体现。水文、水量、水环境等方面信息共享的巨大难度,以及水管理决策过程中利益相关方参与严重不足的现实,使得现行的、自上而下的、以行政命令为特征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体制正在经受市场经济的挑战。事实上,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考虑,只有在尊重水的自然资源属性、公共资源属性、商品价值属性的基础上,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出发点,从“水资源-人-社会-水环境”的多重关系出发,构建文化伦理为先导、社会广泛参与为特征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蕴含的水文化价值与文化传承功能,通过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探索解决我国复杂多样的水问题的新途径。

2制度建设与创新

2.1水文化伦理的软规则建设水资源是公共资源,其资源属性与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被掠夺和占用。掠夺性开发水资源,不加节制的用水行为和习惯以及片面追求GDP的发展模式,尽管也受到了来自道德与社会舆论的谴责,但保护水资源的声音常常被经济发展的浪潮所吞没。不少地方政府忽视水资源约束条件与水环境容量的承载极限,引进“投资少、见效快、获利多”,但“高耗水、高污染”的低端项目,为了当代的发展而牺牲子孙利益的水伦理道德失范的事例屡见不鲜,彰显了强化水文化伦理软规则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水文化伦理软规则在水资源保护中主要体现在水资源节约保护的意识、道德、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从现实情况来看,水文化与水伦理道德的失范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病”,并逐渐被人们漠视或忽视。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无论何种原因伤害了其他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也必然受到社会道德与舆论的谴责。但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方面,情况则大相径庭。如果有人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占用水域,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引起足够的社会反响或产生较大的社会危害,恐怕很少有人会出面干预,大多数人都会置若罔闻或视而不见,相关的职能部门也不会主动制止或惩罚。这是水伦理道德失范的典型例证,也从一个方面形象地说明了强化水文化与水伦理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种习以为常的水资源认识理念、水资源利用价值观的迷失、全民节水意识淡薄等社会问题才是导致当前水危机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保护与管理领域的“软肋”,是造成当前我国水危机愈演愈烈又难以根治的社会原因。因此,必须通过水资源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引导的手段,强化文化伦理软规则建设,改变社会意识领域对水的认识危机,重塑社会对水资源的尊重与敬畏,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使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自然观深入人心,并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伦理价值观,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才可能成为国人持久有效的集体共识。2.2法规管理的硬制度建设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利己主义盛行、文化道德失范等人与社会的因素是导致水危机的直接原因,而管理法规不严、管理职能错位、管理制度缺失等则是促使总量有限的水资源与承载能力相对较弱的水环境演变为水危机的又一推手。从政府职能部门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管理现状来看,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是隶属两个不同层次的管理,分属诸多的管理部门。这些不同的管理部门有着不同的管理理念与内涵,使得本来密切关联的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管理被人为地划归到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降低了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管理的效率。除了行政管理上的条块分割之外,当前与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相关联的公共政策、法规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硬伤”,如,水资源与水环境自然资源属性与公共资源属性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与管理,水管理中的水权、水价等关键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中央与地方、不同行业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管理合力尚未发挥应有的优势,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的措施在一些重要考核与涉水项目审批等环节并未实现联动。因此,要尽快强化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中的法规、体制、机制、政策等硬规则,以强有力法规制度约束人与社会掠夺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不道德行为,并以强有力的法规制度保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保证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中的“三条红线”不被突破。2.3公众参与意识和行为的引导水资源与水环境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生存权利与生活质量,但在人与社会的认知层面,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殊不知,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可能就缺少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太湖“零点行动”与“三江三湖”的治理成效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可以说,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管理离不开公众的参与,而重塑“水资源-人-社会-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更需要强化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行动。通过推广普及生态道德文化课,加强水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构建水文化、水伦理、水道德引领下的人与社会积极参与的、自律式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模式,构建“水资源-人-社会-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石。2.4管理手段与技术的现代化建设2010—2012年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已经完成,公报数据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我国江河湖泊的基本情况,使人们掌握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现状,摸清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了解了水利行业建设状况,为我国建立国家水信息平台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笔者认为,应在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开展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手段与技术的现代化建设,如以立法形式开展水资源动态监测与年度调查,构建一系列相对完善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构建以3S集成技术为依托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管理平台,尽快实现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管理手段与技术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利用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搭建不同区域、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涉水相关部门共建共享的水资源与水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并借助这个现代化的高技术平台,实现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管理、监测等实时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更好地让公众参与和监督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技术飞跃。实际上,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是谋划水利长远发展思路的需要,是科学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一,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重要依托,有利于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结语

笔者从“水资源-人-社会-水环境”间的多重关系出发,从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的视角探讨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制度及其创新体系,并从水文化伦理软规则、法规管理硬制度、管理手段与技术现代化3个方面分析了强化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的有效途径,以弥补单纯从技术方面强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水环境修复等的不足,力求使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人与社会广泛参与的层面,从意识形态领域优先构建“水资源-人-社会-水环境”的和谐关系,进而推进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以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制度创新保障公共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安全,并以水资源与水环境的高效管理支撑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现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太可能标新立异或推陈出新,但对现行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体制如何影响或制约着国家公共资源与公共环境管理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如何进一步鼓励每一个社会成员在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探索建立人人参与和履行公共资源管理责任与义务的激励机制,将是创新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也是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基础。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041-02

1 水资源产业概述

我国每年的水资源产业投入已超过投资总额的20%。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水资源产业投资周期较长,多为公共事业投资,这也决定了水资源产业具备风险低、收益低的特点。水资源产业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其发展与国家政策、法律等具有密切联系。尽管水资源被视为公共资源,但是在水资源产业建设过程中,与其他产业依然保持了一定的竞争性。因此,需要对水资源产业进行优化配置,保证资源合理分配,使相关产业发展尽量不受到影响,以形成平衡发展趋势。水资源产业涵盖范围较广,其中节水、再生水、水资源淡化等项目可利用市场机制,借助民间资本进行运作,以促进产业链发展。综合来看,水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给予重视。

2 水资源配置机制分析

实际操作中,水资源配置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各种要素。不同要素之间既存在相互促进作用,又存在相互制约作用,只有将这些要素梳理好,才能保证水资源合理配置,使水资源效益最大化。从宏观上来看,水资源配置可视作为“经济一资源一社会”复合系统中的一个环节,配置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因素给予密切关注:①资源因素。尽管河北省整体较为缺水,但部分地区水资源还是较为充足的,水资源分布不均是河北省的基本水情。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配置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由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让河北省水资源问题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水污染、干旱缺水等问题给水资源合理配置带来了严重阻碍。同时,也反映了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水资源产业发展需求及环境保护需求十分不匹配。为获得一个良性的水资源产业发展环境,必然要改变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让水资源产业、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达到平衡态,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②环境因素。水资源配置期间,需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若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30%,将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严重破坏,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另外,水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关注生态环境的需求及生物多样性需求,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③人口因素。人口与供水之间具有线性关系。随着区域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大,会给水资源开发及保护带来更大的压力。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深,造成水资源供求变得愈来愈紧张。因此,水资源配置过程中,不能忽视人口因素的影响,要根据人口密度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尽可能保持平衡态。④市场因素。除了法律与政策的支持外,水资源配置合理化也离不开市场的调控。对于水资源市场而言,可以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对用水大户进行控制。对行业用水进行分类,将高耗水、低产出行业的水价提升,从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水成本,刺激相关企业投入节水设备。另外,可采取阶梯用水制度进一步促进节约用水。

3 水资源优化配置相关策略分析

3.1 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

对水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可为水资源配置优化创造出一个良性环境。首先,应该对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完善。通过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让水资源规划进一步规范化。以法制机构能力建设为中心,对综合执法工作进行深入改革。对地方性配套法规、行政规章及鼓励政策等进行完善,以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为保证区域水资源配置合理实施,还要构建出有效的取水许可制度,通过对取水户的取水许可及地表和地下取水量进行核定,进一步强化取水户监督工作,让水权透明化,促进水源地开发规范化进行。其次,要对水资源市场机制进行完善。通过水权、水价调控,加速市场改革,以发挥水价机制的作用,为市场规范化运作提供支持。政府方面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保证水资源有偿转让合理进行,以提升水资源利用的综合价值。另外,要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投资机制,并加入公众参与机制。通过融资方式转变来拓宽融资途径,或发行水利债券,丰富水利投资形式。以听证及公示制度让公众也能参与到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并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进一步规范水资源开发行为。

3.2 加强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加强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可从以下方面进行:①完善信息采集。建立在线监测系统,以便对水源地水资源情况进行动态性监测。与此同时,构建出统一化的信息传输网络,以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充分利用水资源信息为水资源配置提供合理参考依据,以促进优化效果。另外,还要加强信息存储。建立全省水资源数据管理平台,对水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并将所收集到的信息存储于数据库当中。平台可为用户提供数据访问、备份、分析等多项服务,为区域水资源配置优化提供信息基础。②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以业务标准体系、信息技术标准体系、信息标准体系相关内容为基础,根据区域水资源特点来完善区域水资源标准化管理体系,让相关管理工作能够规范化进行。③加强水资源管理系统安全建设。为保证水资源信息平台及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需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系统安全建设,设置防火墙、安装杀毒软件等作为信息安全屏障。同时,建立身份认证系统,任何用户调用信息数据前,必须通过验证,才能获取使用权限,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与保密性。

3.3 优化水资源管理行为

首先,要对水资源保护进行完善。通过加强水资源监管,以控制水体污染,为饮水安全提供保障。对于违规排污行为要进行严格惩戒,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控制,避免水源地及周边环境受到破坏。对地下水开采进行严格监管,以强制性措施管理地下水开采行为,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其次,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工作。通过官方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宣传区域水资源信息,让公众意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促进公众意识水平提升,为水资源管理创造一个和谐环境。再者,要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完善。通过审计监督、资金管理、工程质量监控等措施,促进水利建筑市场的规范化运作,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究,对水资源配置模型进行优化,为决策者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让水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4 结语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篇6

这次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是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水利发展与改革任务十分艰巨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的要求,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努力开创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志,水利部原部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同志专程莅临会议指导,并于今天上午先后发表重要讲话。**副主席全面阐述了加强需水管理的重要意义,必须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防止水质污染为目标,从传统的以供水管理为主转向以需水管理为基础,将水利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部长以“一部绿色交响曲”为题,生动地总结回顾了十年来水资源管理的探索、实践与成效,并对今后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期望。他们的讲话站位高、立意新,对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认真领会,并切实贯彻到水资源管理工作中。

今天上午,**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才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治水兴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近年来,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系统总结我国长期治水经验和教训,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着力做好民生水利工作,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第一,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相继修订并颁布实施,国务院颁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水文条例等法规,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水利部颁布了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量分配暂行办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规章,各地相继出台了水法实施办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配套法规,初步建立了以水法为核心、多层次的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体系,确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建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制度框架体系。

第二,水资源配置和水权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水资源综合规划、各类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和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为标志,初步构建了我国水资源规划体系,为水资源配置奠定了规划基础。国家水权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初步编制完成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黄河水量分配指标细化到各支流。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等水资源紧缺的流域实行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年度用水计划管理,宁蒙水权转换探索取得经验。国务院批复了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并授权水利部批复了大凌河水量分配方案;广东东江和江西省主要江河的水量分配方案相继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各地加大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实施了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加强水资源论证管理,否决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遏制水资源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

第三,水资源调度和调控能力明显提高。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兴建,向**应急供水工程已经通水;辽宁大伙房输水、**引洮等区域性调水工程正在实施,**哈达山、**玉滩、宁夏固海十一泵站以及润滇、泽渝、兴蜀、滋黔等一批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6591亿立方米,调控能力不断增强。针对**、**、**、**等重要城市和地区一度出现的用水紧张局面采取了应急调水,开展了引江济太、淮河闸坝防污调度等工作。黄河连续9年不断流,黑河实行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黑河水连续6年进入东居延海,塔里木河、石羊河水量调度顺利实施;实施引江济太、引黄济淀、扎龙湿地补水,湖南、江西等一些南方地区相继开展了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为保障重点城市用水安全,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系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陆续开展了张掖、**、**、**等82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近**0个省级试点,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和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了用水定额,促进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颁布实施了“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制订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明显提高。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35提高到0.46;按**0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GDP用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立方米降至**07年的29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低到163立方米。

第五,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完成了水功能区划,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流域管理机构和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定了水域纳污能力,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限制排污意见。强化了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统筹取水许可与入河排污口设置监督管理,完成了七大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严格新建、改建和扩大排污口的行政审批,促进了节水减排和水资源保护。编制完成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公布了两批118个全国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名录,明确了饮用水水源地管理目标要求。在武汉、桂林等10个城市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塔里木河、黑河流域下游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全面实施。启动了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大部分省区实行地下水年度开采总量控制,苏锡常地区实现全面禁采,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杭嘉湖平原区地下水限采工作稳步推进,济南趵突泉复涌,部分超采严重地区的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

第六,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扎实推进。**、**等省市相继成立了水务局,全国61%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实行了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和**、**等地的许多城市充分发挥体制优势,积极开展城市水系整治,利用水利工程的多功能性,改善城市水生态,打造亲水人居环境,得到群众好评。**、**、**等地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在理顺价格体系、推进产权制度和经营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地通过水务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城市防洪除涝、集中供水、排水治污、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一体化保障体系,逐步走上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得到提升。建立了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有所增强,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确保了饮用水安全。近年来,我们成功应对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太湖、巢湖、新立城水库等蓝藻暴发事件以及汉江甲醇货轮起火爆炸等突发事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快速反应、紧急行动,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投入水利抗震救灾。面对灾区群众的饮水困难,及时制定抗震救灾应急供水保障工作方案,紧急抽调专家和技术人员赶赴一线,深入灾区开展供水管网抢修恢复工作,强化水质监测,成功解决了地震灾区955.6万人的供水问题。

第八,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基础性、前瞻性战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水资源评价、规划、论证,水功能区划,城市水系整治等一批技术标准相继颁布实施。编制完成了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24个试点城市的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取得经验,各地积极开展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水资源公报、地下水通报等水资源信息工作得到加强。

水资源管理在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遏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增长率,而用水总量实现了微增长,特别是近10年来,部分地区实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在连续30年保持农业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近1.2亿亩,粮食产量提高近50%。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两项节能减排指标按年度全部完成。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扎实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长期关心、重视、支持水资源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水资源管理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二、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现阶段我国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发达国家**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现阶段在我国集中显现出来。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达后花几十年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这不仅是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

第一,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国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我国水资源情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显示,1980—**00年水文系列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个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更是减少了41%,北少南多的水资源格局进一步加剧。现状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左右。去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雪严重偏少,全国耕地受旱面积高峰时达到3.01亿亩,比常年同期多1.12亿亩,高峰期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严重的旱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07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750亿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1.6%。不少地方河流开发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地下水年均超采228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引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突出瓶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严重影响与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因素叠加在一起,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着力改善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推行油、气、水、电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强化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促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机结合,既要抓住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打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建设攻坚战;又要着眼于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发挥水利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加强水资源管理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的迫切需要。我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供水量的64%,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需要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农业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较低。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对水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赋予水资源管理更为艰巨的任务。近年来,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相继制定了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等区域经济发展,增产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晋陕蒙区域能源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发展规划,批准了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都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加强水资源管理作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四,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加快发展民生水利、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水资源与人的生命和健康、生活和生产、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水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应有之义。目前,全国现状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仍有2.03亿人,受水量及水质不安全影响的城镇人口有近1亿人,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一些地方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群众需求和利益重视不够,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的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必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保障、用水结构调整、水权分配和流转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五,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工作的永恒主题,没有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现代水利;没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水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新“三定”规定明确:“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合理配置,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管理取得重大进展,但与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或部门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节约,对水资源管理重视不够;一些地区不顾水资源条件,热衷于上工程上项目,过度开发水资源;在水量与水质、供水与退水、节水与保护等关键环节,水资源管理职能交叉、关系不顺;政策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还不够完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参与机制还不够健全;水务体制改革进程与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我们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能力等方面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也还存在不少差距。只有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权威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才能根本改变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和低水平开发的状况,才能有效解决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才能真正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准确把握新时期水资源管理的总体要求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着力改善民生,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建设为平台,以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为载体,以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工程规划审批等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保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到****年,要初步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六项目标。

——基本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水资源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较为完善,以总量控制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以取水许可制度为重点的取用水管理制度、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基本建立。

——基本建成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用水安全保障体系。**13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年基本建成较高标准的城乡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新增供水保障能力795亿立方米,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城乡饮水水源水质状况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得到保障。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25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60%以上;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50%以上;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重点地区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治理,严重超采区状况根本好转,河流生态用水基本保障,部分生态严重损坏的河流逐步修复,生态严重退化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基本建成水资源管理能力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水资源管理机构健全,规划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化和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水资源监测、计量监督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水资源调控手段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加强,水资源统计与信息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基本建成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防洪除涝、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的水务管理体制初步形成。部门协商合作机制更加协调,公众参与管理更加广泛。

到****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基本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节水型社会格局基本形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资源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把握好六个原则。

一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本质特征,也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切实保障饮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

二要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国内外经验表明,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节约资源就是增强发展后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我们要认真总结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科学治水,依法管水,高效用水。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要把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水资源管理从内容上包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管理。在当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把水资源管理的重心放在合理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上,强化需水管理,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这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是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方法。要注重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功能和效益,统筹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妥善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区域间的用水需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当前发展用水与长远发展用水关系,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深化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要针对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及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制定水资源分区管理的政策措施:对已经达到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要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对于接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限制新增取水,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对于尚有开发潜力的地区,要在有效保护水资源、厉行节约的基础上,制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六要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水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变化,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对象、范围、手段、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解决日趋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加强管理科技支撑,改进管理手段措施,努力解决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性机制,逐步建立体制健全、机制合理、法制完备的现代水资源管理制度,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适应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要加快推进六个转变。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要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供水管理和需水管理是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两条途径。供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供给侧的管理,提高供水能力,满足水资源需求;需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需求侧的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对于稀缺资源,采取需求管理来实现供需平衡,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水资源短缺、开发潜力有限,用水效率不高,环境问题突出,不能走传统的以需定供的老路,必须加快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在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需水管理的理念,实施用水总量控制,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是在规划思路上,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节约保护优先。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性、法规性依据。无论是综合规划还是专业规划,无论是流域规划还是区域规划,都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切实转变规划编制思路,把节约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形成新型的、现代的、高效的用水格局。

三是在保护举措上,要加快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水资源污染后被迫治理、生态系统破坏后被动修复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发展道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举措,健全预防水污染和防止水生态破坏的监管制度,加强预警和防控,防患于未然。

四是在开发方式上,要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统筹规划,科学论证,优化配置,慎重决策,科学确定开发目标和开发规模,优化功能布局,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水资源开发中移民安置、土地占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是在用水模式上,要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树立节约用水观念,倡导文明用水方式,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合理开源的用水模式,增强全社会用水、节水自律意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转变用水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六是在管理手段上,要加快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要把水资源管理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纳入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统一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和方式,统筹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广泛吸纳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工作。

四、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要不断完善并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严格执法监督。当前,要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要着力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抓好水资源配置。一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规划是优化配置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布局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体现。要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需水管理为核心,抓好全国、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约、保护等专业规划的编制,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导向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二要搞好水量分配和取水总量控制。全面推行取水总量控制。各流域管理机构要在水资源综合规划基础上,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要依据水量分配方案、区域用水协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对流域内用水全面实行总量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各行政区域,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三要实行严格的取用水管理。各行政区要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实行行政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任何地方和任何单位都要严格执行,不得突破。要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取水计量监管。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一律不再审批新增取水。四要继续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在搞好初始水权分配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水权转让制度建设。做好水权转换试点,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鼓励水权合理有效流转,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健全相关监管制度,规范水权的分配、登记、管理、转让等行为,切实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五要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推动水资源论证的着力点尽快从微观层面转入宏观层面,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增强水资源管理在国家宏观决策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六要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综合考虑各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与用水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中的经济调节作用。要依法征收水资源费,统一账户,统一票据,统一征管程序,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足额征收、足额上缴、规范使用。七要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各项调度方案,完善调度管理制度,健全调度机制和手段,保障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进一步完善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调度工作,大力推进永定河、东江、大凌河、石羊河和江西五大水系等流域水资源调度工作。做好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水资源调度,满足重点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湿地等用水需求,切实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水资源调度工作。做好丰水地区枯水期的水量调度,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第二,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要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制定用水定额标准,明确用水定额红线。用水户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要依据定额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要限制生产取用水。强化节水“三同时”管理,建立健全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节水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严格考核监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巩固现有试点成果,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模式与途径。各流域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及时协调解决试点中存在的问题,监督检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加强试点经验交流和推广。三要加大节水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抓紧落实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节水减排效果显著、应用面广的重大工业、农业节水技术和居民生活节水器具产品。组织开展关键和前沿节水技术的科研攻关和技术示范,增强节水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要抓好重点领域节水工程建设,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的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推进林果业、养殖业节水和农村生活节水;工业领域要重点抓好钢铁、火力发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城市生活领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行城市节水。促进海水和苦咸水、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四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听证、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农村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用水者协会,鼓励群众参与水量分配、水价制定、水权转让等决策。建设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

第三,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各地要按照水法和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06-****)要求,制定水源地保护的监管政策与标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要加快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推进农村饮水水源保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二要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的各项制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根据国家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研究提出分阶段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强化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三要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继续加强试点工作,加快石羊河、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抓紧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对不符合生态用水指标要求的,一律不得审批取水许可。开发利用水资源要维持河流合理流量,维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四要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加快制定完善地下水保护政策,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逐步削减开采量,遏制地下水过度开发和超采。当前要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和地面沉降区地下水压采工作。抓好地下水涵养与保护,建立地下水应急战略储备制度。积极推进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推动全国地下水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强化深层地下水禁采和限采措施,促进可持续利用。

第四,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方向,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一要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促进建立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流域议事协调机制和高效的执行机制。要合理划分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事权和职责范围。二要进一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加强行政区域内涉水行政事务的综合管理,建立“一龙管水、合力治水”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调度、节约、保护,统筹水源地建设、防洪、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工作,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能够发挥体制优势、强化行业管理的水务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监管。积极推进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

第五,以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为保障,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要抓紧开展节约用水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论证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较为完备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尽快制定当前亟需的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管理等标准,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水资源节约保护等配套法规,健全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二要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已有的涉水法规,规范行政行为,重点加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使用、节水管理、入河排污口审批等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等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第六,以国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水价是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重要杠杆,是需水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既充分体现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兼顾社会可承受度和社会公平,有利于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与终端用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二要按照促进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加快完善计量设施,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三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合理调整非农业供水水价,继续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缺水城市要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四要加强水价管理,增加水价决策的透明度,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减轻提高水价带来的社会影响。

第七,以重大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为重点,夯实水资源管理科技支撑。要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水资源重大专题研究。一要加强水资源基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重点开展新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水资源要素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宏观水资源配置和调配、节水型社会建设、河流生态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政策等研究。二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重点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技术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三要加强高新技术应用。重点研发自动化、全天候、多功能、高精度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信息采集、管理以及数据共享技术体系,增强水资源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一批高效、节水、降耗和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全面提高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科技含量。

第八,以强化基础工作为抓手,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一要定期开展水资源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及时准确掌握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摸清水资源变化规律,分析用水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对水资源的影响,及时研究制定应对措施。二要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加强对社会取用水户取水、入河排污口的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建立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用户安装计量设施的积极性。抓紧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成中央、流域与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三要加强水资源统计及信息工作。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发挥主动性和适应性,建立水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公报等信息制度建设,及时向社会科学、准确和权威的水资源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行为。

五、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的保障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水资源管理事关水利发展大局,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的福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水资源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安排、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水利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组织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要根据各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谋划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抓紧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组织实施,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带动水资源管理工作向纵深拓展。

第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关司局、流域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认真履行职责,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有关司局要加强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业务指导、行业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水资源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帮助基层解决难题。流域管理机构要对流域用水总量控制负总责,强化水功能区划管理特别是保护区、保留区和省界缓冲区管理,加强省界断面监测考核管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同时要维护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要把水资源管理工作纳入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细化目标,分解任务,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建立问责制度。

第三,完善渠道,增加投入。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没有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既缺少基建投入的渠道,也缺乏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许多管理工作因为缺乏经费而无法正常开展,管理基础设施薄弱,欠账较多,监督管理难以落实。要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投资渠道,明确投资比例,保障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超采治理、水生态修复、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投入。对水资源管理各项试点的经费要优先保证。要积极争取设立水资源综合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保护的财政专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的水资源费,必须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四,主动协调,强化合作。水资源管理存在多个环节,涉及不同部门,事关不同群体的利益。在内部,水资源管理贯穿于各项水利工作之中,是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外部,水资源管理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联系紧密。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学习兄弟部委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强化水利部、流域和地方的沟通联系,形成水资源配置、节约与保护的合力。

第五,抓好队伍,转变作风。做好新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勤政的高素质管理队伍。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水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全面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学习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管水的素质与能力。要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廉洁自律,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自觉接受监督。要转变作风,认真履职,担当重任,敢于负责,把每一项水资源论证项目的审查,每一本取水许可证的发放,每一个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批,每一次执法监督检查,都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具体实践,都看做是对用水权益的一份郑重承诺,都视同为防止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一次保护行动,都当做是执政为民的一次真正检验。

第六,广泛宣传,教育引导。水资源管理不仅是政府的职责,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公报、简报等媒介的作用,特别注重利用新兴传播渠道和方式,加大水法等法律法规和现阶段我国基本水情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提高全社会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自觉性,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要对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利用;管理

现阶段,我国加快了水利工程建设,缓解了水资源缺乏的现象,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开发造成很大的压力。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少。 南北地区耕地和水资源出现不协调的现象,这种现象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所以要加强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主要矛盾如下:

(1)水利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的利用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前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缺水问题很严重,面临很大的威胁,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人口激增和资源的消耗面临严重危机,生态环境面临很大的压力。

(2)水资源的利用矛盾突出,水资源的总量与需求之间,生产用水与生活用水、生态用水之间,分配水量指标与地区发展之间矛盾尖锐。有效的水资源管理能够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水资源的管理机制需要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 水资源的管理机制缺乏高效机制,很容易出现资源浪费。 水资源一直处于很紧张的状态,很多地区和行业出现水资源浪费的现象,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3)水资源的管理缺乏管理机制,水资源的管理缺乏高效的管理机制,水资源的管理没有一定的激励的作用,很多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浪费的现象。 我国农业水资源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 另外,城市水管的破旧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且对水质产生了第二次污染。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

(4)水资源的管理没有有效的节约用水的机制,水资源的管理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问题与不完善的地方管理机制, 出现有些管理单位节约用水的积极性不高, 灌溉区没有进行有效的法律管理。

2 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开采地下水缺乏统一规划,近年来农业人口开始向城市逐步转移,城市中的用水也逐年增长,城市污染已经造成了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而过度开采地下水也造成了城市地面的下陷,水利工程的不合理建设也严重危及着人们的饮水安全。

2.2 水资源保护体制不健全

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需要进行统一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九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由于水资源产权关系不清,降低了利用效益,又加剧了市场上水资源供需方面的矛盾,所以在水资源的实际开发和使用过程中经常形成谁开发谁收益、谁管理的局面,而中央和地方以及各个行业和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的利益调节机制,这就导致了水资源在市场上缺乏统一性和经济权益性。

2.3 水资源的市场分配不健全

虽然中国的水资源市场已经逐步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是长久以来一种水资源十分廉价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尤其在南方丰水地区),水资源的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这种情况不仅严重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更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节水意识淡薄,水污染防治滞后。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对策

3.1 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动态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各地区之间的水资源具有非常强的不可分割性,因此水资源主管部门需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做好合理的统筹安排,拟定出能够满足长期用水的水资源分配方案,仔细计算和确定每条河流的污染承受能力,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强化城市水资源管理,保证重大项目的水资源使用的合理性。

3.2 建立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优化配制水资源水资源价格和价值的背离是水资源浪费的最主要根源,低廉的水价是难以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瓶颈。因此要加快建立价格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水平,加快出台具有全国性质的水资源收费相关的征收办法以及市场配套措施,使得水资源成为能够反映市场稀缺程度的自然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占有有偿度,实行阶梯水价,征收水资源补偿费,通过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合理利用。在合理确定水资源价格和收费标准的同时也要做好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规划,做好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之间的合理调配,使得有限的水资源能够发挥出最大规模的经济效益。

3.3 加强水资源规划计划管理

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要制定出全面的规划计划,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各个时间段的用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进行水资源使用的分配,对地下水的开采量要做出每年的限制,做到审批严格。在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上要保证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严格保证优先使用地表水的用水原则,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在工作过程中保证和水资源管理部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齐心协力共同改善水资源使用软环境。

3.4 大力推行节水政策

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属于严重缺水。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是用水效率低、浪费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国农业用水量大,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水的重复利用率低,采取管道输入、喷、滴灌等节水措施,要根据水资源情况,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通过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投资兴建节水灌溉工程。在生活用水方面,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措施。工业生产工艺水平落后,耗水量大,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政府在安排农业投资上,向节水灌溉倾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

3.5 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实现废水资源化

水资源保护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工作,达到全面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和节约用水,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使水资源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抽离和分解,使得污水和废水能够再次循环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提高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逐步实现废水的再循环和资源化。 3.6 单一的目标向多种目标发展

水资源管理需要从单一的目标向多种目标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利用方式是从水资源自身特性出发的和社会发展利用的环境出发, 加强水资源的利用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把科学管理做为利用的标志,强化水资源的管理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把节约用水的行为变成全面的自主行动,建立节水灌溉的激励机制。鼓励用水单位节约供水,杜绝浪费水的现象,按照节约供水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对这些单位进行补偿。完善节约用水体系,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科学的水价体系能够保证水资源朝良性发展。 合理制定水价,防止水价过高给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把供水系统列入相关的商品范围,并且进行灵活的市场调节,保证国家的水资源所有权。在地方建立水价控制体系,防止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4 结语

人类社会与水资源的和谐相处,同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样,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都是水资源。因此,要树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相处的理念,推广运用新理论实现污水资源化,发展环保事业,提高污染防治水平,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多方位研究确定治理目标和主要对策,强化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科学研究,充分揭示其自然规律,以便人们遵循这些规律,实现人类社会与水资源使用的和谐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振鹏,傅春,王先甲.水资源产权配置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 农田水利水电 工程项目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2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95-01

前言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农田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命脉,其重要性应得到政府及管理人员的正确认识,而我国目前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因此本文结合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以便使农田水利水电工程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1 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对促进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大地作用,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得当,使得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无法顺利开展,主要问题如下。

1.1 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具有见效慢、投入大等特点,因此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者对该项目的管理意识薄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田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因此管理人员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而缺乏针对岗位与职务的不同设立不同的激励机制,因此面对不同的工资收入,难免会引起部分员工的不满,进而使其消极的情绪影响到工作效率,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工作正常开展[1]。同时由于岗位流动性较大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缺少激励机制,岗位工作中从事定时工作制的人员容易消极怠工,从事定量工作制的人员容易盲目追赶进度,使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1.2 人员素质普遍欠缺

由于大型农田水电工程在施工中需要多层招标,中小型农田水电工程要乡镇直接发包,因此工程施工的一线施工单位实力有限,技术较低,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人员团队多由临时组建,导致工程化技术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稳定,对农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施工过程不能按时完工,或盲目抢工期进度中出现严重工程质量隐患。同时由于季节性用工荒时有发生,施工人员薪酬时价变化波动加大,且一些施工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而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人员招募过程中由于一线技术人员与工程设备多由临时招募,常常发生同时承接多个工程的情况,因此常出现在工作中敷衍工作现象常见,导致工程施工设备质量与人员施工认真负责程度难以保证,进而影响工程质量,造成施工隐患。

1.3 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落后

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相对落后,一方面主管工程部门对工程施工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重要性重视不足,对大量的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的施工单位资质审核过程缺少人力资源管理资质方面的评估,并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具体施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混乱现象不够重视,使工程施工的人力保障难以实现,进而影响工程质量[2]。另一方面施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仅仅起到人力资源招聘预配置、薪酬管理两个方面的作用,缺少人力资源规划,使关键技术型人才临时招聘时难度较大,不能保证人员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对劳动关系管理缺位,是施工管理权责相对混乱,绩效管理体制僵化,不能适应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难以调动人员积极性。

2 农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2.1 建立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人力资源薪酬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施工人员的素质与文化构成,针对不同类型工作人员设计有针对性薪酬结构,对流动性较大的技术人员合理加大奖励绩效在薪酬构成中占比,并合理分配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在绩效奖励标准中的权重,科学有效的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既保障施工进度,又保证工程质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机制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激励与监督作用。同时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基础工作量与基本薪酬,保证薪酬激励机制能够公平实施,进而减少施工人员产生盲目赶工或消极怠工的现象。

2.2 加强人力资源人员素质

主管部门或施工单位应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依据自身条件适当加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引进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保证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得以实现。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保证农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人员职业素养,保障专业技术队伍人员相对稳定性,避免在具体的农田水利水电施工工程过程盲目追赶工程进度现象的发生,以保证工程质量,避免由于人力资源人员职业道德不高在季节性用人时期出现影响工程进度的意外情况。

2.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正确认识人力资源各个模块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对水利水电专业技术人才的信息进行开发、评估、建档、整理与储备,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保障。其次,严格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配置管理,切实保障施工人员队伍的技术水平与职业素养。第三,结合具体施工对长期劳务合同的非技术人员进行适当技术培训,为应对季节性用人储备可替代人才。第四、加强劳动关系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人力资源关系混乱造成的资源损耗。第五,灵活利用薪酬与绩效管理制度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保证工程进度与质量[3]。

结论:综上所述,要做好农田水利水电工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结合行业实际情况,针对施工人员流动性较强、整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切实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培红.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存在问题与强化措施探讨[J].农技服务.2015(11)

[2]邵雅璐.水利工程中质量控制措施探析[J].农技服务.2015(11)

上一篇:健康身体的表现范文 下一篇:社会安全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