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调度范文

时间:2023-12-21 16:18:45

水资源管理调度

水资源管理调度篇1

根据局里的安排,本人牵头,处里有关职工参加,以进一步做好水资源管理和水量调度工作为主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展望,形成了调研报告,下面作一简要汇报。

一、地表水资源量及利用程度分析

根据我局所辖的工程范围和工作职责,流域地表水资源管理和调度主要在中下游平原河道范围,为了弄清地表水资源总量和实际利用情况,根据历史水文资料进行了频率分析及河道耗水量计算。

(一)水资源量分析

**岳城水库总出库、卫河元村两水文站分别为**、卫河干流的控制站,其径流量分别代表了流出**、卫河流域的地表水资源总量。如忽略两水文站以下河道沿岸排入的少量涝水,在扣除引黄外调水量后,两水文站的径流量即代表了**岳城水库以下、卫河元村水文站以下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量。

统计了两水文站1980~20xx年26年的年径流量资料并进行了频率计算。

岳城水库出库、元村两站年径流的均值分别为3.28、8.05亿m3,最小值分别为0.23、2.65亿m3,最大值分别为13.1、19.45亿m3。两站均值之和为11.33亿m3。

对应于保证率95%、75%、50%,岳城水库出库年径流为0.33、1.08、2.43亿m3;元村年径流为2.90、4.42、6.76亿m3。

需要解释一下,均值与50%保证率所对应的中值概念不同,由于少数大洪水拉高了均值,均值一般大于中值。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卫河的水资源量远大于**,两者相比,均值、中值的倍数分别为2.45、2.78;**的年际变化明显大于卫河,**的最小值为0.23亿m3,26年中有6年小于1亿m3,这说明岳城水库的水量不足,供水保证率不高,易出现供水“破坏”。

(二)河道耗水量分析

取**岳城水库以下、卫河元村以下、**新河辛集闸以上河道作为分析计算区域,岳城水库出库站、卫河元村站的径流量为入流,辛集闸的径流量为出流,入流与出流之差即为计算区域的地表水资源消耗量,这其中包括岳城水库供水量、河道两岸引水量、水面蒸发及河道渗漏损失量,三者中供水量、引水量占大头,所以耗水量的大小基本上反映了计算区域地表水的利用程度。有一点需要说明,根据历年的调度情况,经四女寺枢纽放入南运河的水一般不会入海,可视为消耗掉了。

由于辛集闸资料不全,只统计了1984~20xx年17年的资料,这也说明在辛集闸建水文站是十分必要的。

17年中,**河年平均来水6.28亿m3,辛集闸年平均入海1.09亿m3,区间年平均消耗5.19亿m3。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中下游河道水资源消耗量很大,平均消耗量占平均来水量的83%,如扣除1996年数据则高达95%,年最大消耗量达13.77亿m3(1988年),17年中有7年辛集闸没有放水入海。从消耗量上看,中下游河道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已经很高。

二、相关引蓄水工程情况

(一)干流节制闸

在卫运河、**新河、南运河(沧州以上)共有12座节制闸,分别为祝官屯、四女寺、袁桥、吴桥、七里庄、王营盘、罗寨、庆云、辛集、安陵、代庄、北陈屯闸。这些节制闸在水资源利用上起着蓄水及其为两岸引提水工程调节水位的双重作用。这12座节制闸中,七里庄闸归德州市管理,南运河上的3座归河北省南运河河务处管理,其余归我局管理。12座节制闸的总蓄水量13.7亿m3,我局管理的8座为0.99亿m3。

(二)干流两岸主要引水闸

20纪80年代以前,**运河的水资源量较为丰富,**运河平原河道堤防上修建了数量众多属沿河地方管理的引水闸和扬水站。近30年来,随着上游水资源利用量的增加,下游河道径流量逐年减少,加之水污染的加剧,使得多数引提水工程效能下降,维修经费不足,工程老化失修,甚至于废弃封堵。目前,在卫河下段、卫运河、南运河(沧州以上)及**新河沿岸,工程状况较好,有水还可使用的较大引水闸共32座,设计引水能力1236 m3/s。即使去掉捷地分洪闸和向大浪淀水库输水的代庄引水闸,设计引水能力也达956m3/s。

引水闸在分布上,南运河的密度多于其他河段,河北省的数量多于山东省。在工程状况上,因闸后渠道的过水能力小,引水闸的实际引水能力普遍低于设计值。由于地面下沉,沧州市境内南运河上引水闸的引水能力衰减最为明显。

(三)平原水库及湿地

在**运河中下游地表水资源利用范围内,有衡水湖、大浪淀、南大港、黄灶、杨埕等平原水库及湿地,总库容4.41亿m3,总面积208km2。这其中还没有统计白洋淀。这些平原水库及湿地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重要的供水目标。向这些工程供水,可以更充分的发挥水资源在生产、生活、生态方面的综合效益。

(四)生态水网

河北省邯郸市于20xx年规划了生态水网的建设思路并开始建设实施。由于岳城水库可通过民有渠向其供水,邯郸生态水网的用水条件十分优越,20xx~20xx年平均年引水量约2亿m3,是岳城水库的重要供水目标。

邯郸生态水网由东部平原区、中部主城区和西部山区构成,其规划建设思路为“东蓄、中调、西治”。东蓄,即修复、疏通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通过民有渠、滏阳河、东风渠、卫运河向东部平原13个县提供工农业和生态用水,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00万亩以上。中调,对部分工程进行必要的修复,将岳城、东武仕两大水库水源,分东西两路调入主城区,为景观建设提供生态水源并为码头工业城、铁西工业区提供工业水源。西治,通过修建水库、水池、塘坝、水窖及对现有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西部山区2360km2未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现“小雨不下山,大雨缓出川”。邯郸生态水网目前仍处于建设过程,随着工程的逐步实施,用水需求将逐步加大。

据了解,河南省安阳市也在筹划着对漳南灌区进行改造。漳南灌区由幸福、万金、洹南、洹东、汤河五个分灌区组成,设计灌溉面积120万亩,以岳城、小南海、彰武、汤河水库作为主要水源。工程实施后,对岳城水库的用水需求也将明显增加。

三、河道水污染状况

**运河资源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并存、并重,水污染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有不利影响。

根据我局监测情况,**运河除**外,现状大部分水体均受到严重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河流沿线的企业,以及少量沿河城镇的生活污水。全水系60%的污染负荷来自河南的新乡、焦作、鹤壁、安阳,约40%的污染负荷来自山西的长治、河北的邯郸和山东的临清、德州。一般年份,卫河淇门及其以下河流水质为劣v类,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挥发酚最大超标倍数(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xx中iii类水标准计)可达数十以上。水质与河道流量的关系较为敏感,在暴雨洪水发生后,河道水质随着流量的加大会有明显的改善。

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河道污染总体上呈加剧趋势,但近两年随着中央科学发展观得到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经济增长模式发生转变,河道水质已开始好转。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河道变清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

长期以来河道水污染虽然十分严重,但多数情况下仍符合农灌水的标准。根据《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92)中旱作作物类别的标准对1998~20xx年的水质监测资料进行评价,在18项重叠指标中,只有化学需氧量存在超标情况,最大超标倍数为3.1(20xx年卫运河白庄桥断面)。此外从沿河两岸长期引污灌溉的实际情况看,尚未证实对人类健康会造成什么严重影响。当然此问题应由专业部门去研究及下结论。引污灌溉明显减轻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

四、几点看法及展望

对于今后如何搞好我局的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工作谈几点看法及展望。

(一)要加强中下游河道的水质水量联合调度

在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方面,近几年已有几次尝试,随着水质的逐渐好转,将使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更加具备条件也更有必要。局机关有关部门及局属有关单位应密切配合,搞好水文水质监测和洪水预报,进一步加强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流域生活、生产、生态需要,优先解决最迫切的问题,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是必由之路

前面已经提到,保证率95%时岳城水库的总出库水量为0.33亿m3,这仅满足邯郸市生活用水输水管道对保证率的要求。可目前岳城水库还承担着向邯郸市生态水网供水及向安阳市提供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的任务,以国家规定的供水保证率标准来评定,岳城水库早已经超负荷,在水文账上是经不起推敲的。近几年岳城水库是实施过长距离调水,也湿润过**,但那都是相机运作的。相机的含义就是没保证和不确定,期背景就是水量不足。随着邯郸市生态水网的扩大及安阳市漳南灌区改造工程的实施,岳城水库的供需矛盾还将进一步加大。解决此问题,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分水方案对**实施统一调度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对此已做过深入的研究探讨。国务院1989年批复的**分水方案之所以迟迟得不到完全落实,不是方案不合理,主要原因是有关方面不愿意触动长期以来河南河北两省在引水方面的既得利益,怕影响到稳定。随着邯郸、安阳两市在供水方面对岳城水库依赖性的加大,相信两省对落实分水方案的态度也会发生转变,届时落实分水方案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对此我局应着眼于未来,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更加主动工作、超前工作,争取早日实现。

(三)应开展中下游河道分水方案的研究及制定工作

因为河道水质差及山东省靠着黄河,长期以来山东省从中下游河道的引水量远远少于河北省,省际之间引水的矛盾远小于排水的矛盾。但将来水质变好了会不会发生变化,届时又如何平衡省之间、市之间、县之间的用水矛盾和需求。在新的矛盾产生之前,旧的平衡打破之前,政策方面的研究应该先行一步,应该开展**运河中下游河道分水方案的研究及制定工作。

(四)应开展引水工程监管方案的研究

如果对沿河的引水工程没有有效的监管手段,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就难以有效实施,分水方案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由于历史原因,**运河的堤防上存在着大量的的引提水工程,实施监管似乎难上加难。但不要被这些数据所吓倒,在这些引提水工程中,很大一部分已废弃甚至封堵,对于尚在使用的,只要控制住其中引提水能力较大的就掌握住总水量的百分之七八十。以引水闸为例,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卫河元村以下,在我局管辖的堤防上只有19座在使用,对这19座引水闸以及不超过10座较大扬水站实行监管就简单多了。至于监管技术,目前的选择余地很大,也很成熟,只要建设经费有保障,可以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再把思路放开一点,把其中引水量最大的几座引水闸收上来统一管理是否可行?**新河上的闸已全部除险加固,卫运河治理如果上马其上的引水闸也将加固,加固过的涵闸在防洪方面已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何况在防汛方面还有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作为保障。此外只要供水有效益,解决工程维修费及人员工资也不成问题。对此也应深入调查研究一下。

水资源管理调度篇2

    【内容摘要】:黄委为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黄河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黄河不断流,实施了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取得了显着成效。而强化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将为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调度、优化配置,确保黄河不断流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因此,笔者就如何实现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建议:

    在实施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应针对规范化建设目标,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加强领导,强化落实,认真组织实施,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的方方面面,其建设内容应涵盖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全部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抓住重点和要点,制定科学、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建设目标。确保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

    随着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防断流任务十分艰巨。因此,针对当前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以及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目标任务的日渐繁重,要求我们广大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和防断流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紧紧围绕黄委提出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以科学发展观,加大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创新力度,以“两个确保”和“供水安全”为重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强化管理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为根本,以提高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为目标,努力探索和创建科学化、规范化的水资源管理新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的需要。

    二、实现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应重点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 完善机制

    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创新工作,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和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从而强化创建工作领导,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形成良好创建工作机制。为使规范化建设规范有序,应结合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特点和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方案,明确规范化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实施方法、落实措施等,确保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工作有条不紊。

    (二)强化依法治水,做到有法可依

    根据《水法》、《行政许可法》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法规和规定,结合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实际,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管水、调水。通过逐步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和依法管理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用制度管理、规范、约束、激励全体水资源管理与调度人员知法、懂法的积极性。制度建设是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结合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实际,制定完善、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是确保规范化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全面完成规范化建设任务的重要保障。随着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地位和重要性的不断提高,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要求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制度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提高,使其能够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更好地规范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者的行为,提高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水平,为全面完成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

    结合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的特点,突出以人为本思想,建立一支机构健全,人员精干、高效、懂技术、能够适应现代水利管理要求的专业化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强化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努力使全体工作人员达到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效率高。

    (四) 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按照目标管理要求,确定年度水量调度、水资源开发利用、取水许可及监督管理等工作任务,量化管理指标,细化管理内容,建立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目标责任制和水调人员岗位责任制,强化目标管理,制定目标管理考核和奖惩制度,实行目标责任追究制。

    (五)健全考核机制,确保规范化建设质量

    为提高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工作的主动性,确保规范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根据规范化建设标准制定《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考核验收办法》和《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建设考核验收评分标准》,把规范化建设各项目标内容,纳入到科学的考核评定标准之中,建立有效的运行激励机制,从而推进规范化建设进程,强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力度,确保规范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六)强化目标管理,全面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

    为确保规范化建设任务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在规范化创建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逐项逐条对照落实,深入细致地开展创建工作。由于量化、细化后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创建工作中应实行目标管理,把创建任务分解细化,责任到人,使有关管理人员人人有任务、有指标、有压力、有动力,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创建积极性。规范化建设不但只体现在“软件”建设上,硬件建设作为强化水资源调度管理、实现规范化建设目标的有力支撑,也丝毫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各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按照创建工作标准,配置相应的硬件设施,从而全面提升规范化建设的档次和标准。

    (七)实现科学管理与创新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调工作,充分调动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者创新工作积极性,加大创新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调水、管水,强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的科技水平,提高水量调度的科技含量。

    (八) 做到清心调度、措施到位

    根据黄委“精心预测、精心调度、精心协调、精心监督”的要求,坚持水量调度管理认真、具体、扎实、到位的原则,制定详细的调度方案和实施措施,强化计划用水的科学性、订单供水的强制性、引水控制的实时性和订单调整的严肃性,提高引水订单的精度,强化实时调度力度,做到水调紧急情况下有对策、有措施,努力把水调工作抓实、抓细。

    (九)测流计量、数据整理、资料编报规范化

    加强领导,专人负责,加强测流计量标准化管理,严格落实引水计量工作岗位责任制、持证上岗制和测流测沙签名制,始终保持各涵闸测流、测沙计量设施齐备完好,并按规程和黄委要求进行测流计量、上报引水数据,观测资料填写、计算、统计、整编,要符合国家有关水文观测规程要求。确保原始记录真实、清晰、规范、准确,编制、汇总和上报及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统计报表编报质量和速度,对各类文档、图表、数据、声像资料及时、全面、完整地收集、整理和归档。及时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科学调度、有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水资源管理调度篇3

1.1 水资源规划管理的背景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球发展战略,并得到与会国的强烈赞同并顺利通过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文件与两个国际公约,对于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标志性作用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针对我国未来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社会全面建设的承载能力开展水资源相关研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提出区域水资源的最大支撑能力的方法,探讨水资源管理、科学评价及规划方法使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实现协调发展。 

1.2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概念 

水资源的规划概念形成由来已久,是水利发展改革中通过防洪抗旱、开源供水等一系列的水利活动逐步形成的理论。目前关于水资源规划定义较多,在《中国工程师手册》中认为,以水之控制与利用为主要对象的活动,统称水资源事业,它包括水害防治、增加水源和用水。对这些内容的整体安排即是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规划是未来流域规划,用水调度的手段,对国家的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资源管理是水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设计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保护治理、优化调度,以及一切与水利工程布局协调、运行实施及统筹安排等工作。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方面的实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 

2.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间的用水矛盾; 

3.监督并限制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行为; 

4.制定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方案,处理好防洪利用的调度原则,提出并执行对供水系统及水源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 

5.对来水量变化及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与相应措施的管理 

2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2.1 水资源规划管理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产生了优化水资源的规划管理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五十年代后的发展,基于非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模拟技术与动态规划方法的水资源系统分析发展迅速并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以模型形式开展水资源优化管理研究的雏形。 

近二十年来水资源合理规划研究得到不断完善,因水污染与水危机在此时期日益加剧逐渐集中于生态环境效益、水质约束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研究对于联合优化水资源系统特征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问题考虑比较全面主要体现在优化模型目标函数不仅具有普适的经济目标在模型中产生水质、生态环境及社会目标且将更多地将某些随机因素纳入水资源模型中基于多目标规划的水量型—水质型—综合性发展态势得到重要表现。 

2.2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需求分析 

2.2.1水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 

水资源规划是需要结合国内发展水平和自身需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定期调整规划目标和内容,强化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用水、有效节约、全面保护等方面。主要涉及社会发展规模、调整经济结构与发展速度、水资源配置方案、水资源保护规划四个方面。 

(1)随着小康社会、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增强,对区域性集中型供水的要求更高,对社会规模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有重要作用; 

(2)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形态正在发生大规模调整,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必受到影响,水资源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需要我们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 

(3)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方面用水需求空前膨胀,加上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用水加剧恶化,水资源配置方案自然需要根据生活水平和规模进行合理配置; 

(4)水资源保护规划,为了满足人类对生存环境质量提高的要求, 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人水和谐的要求,新时期的水资源规划必须加强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2.2 水资源管理的需求分析 

自持续发展观以来,国家提出人水和谐、水生态文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方针,从三条红线、四项制度出发解决水问题,以全新的理念满足新时期水资源管理需求。目前主要管理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有效的监督控制手段,三条红线作为水开发、水节约、水处理的要求作为三条警戒封锁线,越过红线将受到惩罚; 

(2)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日益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与政绩挂钩。在详细的工作中落实相关的节水政策,对不同区域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推进水利创新和节水创新工程; 

(3)随着用水需求的调整,水权的转化也需要新的局面,需要加大开发引进先进监测设备,加强农村用水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水资源开发权制度,大力宣传以加强民众节约用水意识,多方面落实三条红线。 

3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意义 

(1)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国正在社会经济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阶段,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相应可持续发展观念。对目前仍然广泛存在的防洪安全、干旱缺水、水质恶化、水质污染等一系列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问题,必须围绕人水和谐与水生态文明等一系列的理念开展工作,造福后代。 

(2)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发挥水资源最大效益的最佳手段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无论是以人水和谐为目标还是直接三条红线的要求,都是在要求高效用水,提升水资源规划管理效率,让水资源更好地运用于社会经济建设。通过供水调度、排水监控、污水处理等工程管理措施和方案选择等非工程方式全方位提高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环节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应的水资源規划管理方式方法理应作出调整。从工程水利向资源工程的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观念向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观念。 

(4)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是水务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目前水务改革已经在国内不断深入,采用精简高效和一事一部的机构设置原则,也有利于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使用水节水、排污处理等工作有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臧超,左其亭.水利改革发展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需求分析[J].水科学工程技术,2013. 

[2]龚凡.水资源规划管理现状与进展论述[J].中国科技博览,2015. 

[3]热合曼·依米提.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4. 

[4]左其亭等.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意义[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水资源管理调度篇4

摘要:水资源短缺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缓解水资源短缺严峻形势的必由之路。在缺水形势深化的现实情况下,亟需对北京市现有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梳理北京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总量管理、节约用水管理、水环境管理等制度现状,总结出当前在管理机制、政策法规及管理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出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健全规划水资源论证及加强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等改进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最严格;管理制度;北京市;体制;政策法规;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683(2012)02-0133-04

Discussion 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Beijing

MA Shuai1,YU Song1,WANG Shao-wei2,WANG Hong-rui1

(1.College of Water Sciences,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2.Nuclear and Radiation Safety Center,Beijing 100082,China)

Abstract:Water shortage is the bottleneck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the only way to relieve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water shortage.With the increasing intensity of water shortage,it is urgent need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existing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in Beijing.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s in Beijing,quantity management system,water-saving management system,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deficiencies in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s,policies and regulations,and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are pointed out,Besides,proposals about strengthening the unifie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completing the regulation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improving planning the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resource information are offer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strictest;management system;Beijing;system;policies and regulations;management capabilities

我国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可利用水资源不多,人均资源量少。而且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再加上污染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在我国显得格外突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我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首次全面系统部署了水利改革发展工作。

北京市因水而建,因水而兴,水资源的供给是北京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水资源短缺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先后出现过几次大的水危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连续5年枯水和1999年-2007年的连续枯水年带来的水资源危机,严重影响了北京市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1-3]。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开发管理制度、水资源利用管理制度、水资源保护制度和节水管理制度,适应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需求,适应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应北京市建立世界城市的需求。

1 北京市水资源概况

北京市的水资源由入境地表水、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靠降雨补给。北京市的湖泊都很小,水量有限,所以地表水主要来自河水和人工修建的水库。北京境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分属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大清河和蓟运河五大河系,总长2 700 km,同属海河水系[4]。

北京市多年平均(1956年-2000年)降水量585 mm,形成地表水资源量17.7亿m3,地下水资源量25.6亿m3(扣除地表地下水重复量后地下水资源量19.7亿m3),水资源总量37.4亿m3。多年平均地表水入境水量21.1亿m3,出境水量19.5亿m3。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1999年以来,北京市水资源总量以及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了2008年由于降雨充沛,水资源量较多外,其他年份水资源总量基本保持在21亿m3左右,远低于多年平均(1956年-2000年)水资源总量(37.4亿m3)。

北京市是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139.9 m3(1999年-2010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040 m3/人[3],见图2。2010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24.3 m3,比1999年-2010年来的平均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还要低15.6 m3,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 000 m3的缺水警戒线,逼近警戒线的1/10。

2 北京市水资源管理制度现状

2.1 水资源管理体制现状

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改变传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唯一途径,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管水的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治污”。2004年5月,北京市政府正式组建了北京市水务局作为负责北京市水行政管理的市政府组成部门,统筹全市水资源保护、管理、节约、利用,统一水源、输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的全过程管理,使得水务实现了一体化管理(图3);各区县也陆续组建了区县水务局,优化了水务站/水管所管理体制。另外,北京市打破乡镇行政区划,按市内流域建立107个水务站,监管流域内的河道、水源、供水、治污工作。同时明确农村水务建设管理主体,乡镇共建立3 298个农民用水协会。政府出资聘用10 800名农民管水员,协助水务站、农民用水协会管理涉水事务。建成了包括市水务局、区县水务局、水务站、农民用水协会(管水员)的4级水务管理体制,水务管理从上到下,管理执行能力较强,水源保护、水务设施管护、用水计量收费、节约用水4项管理落到实处。

2.2 水资源总量管理制度现状

北京市从2002年开始全面征收水资源费对水资源的使用进行控制;同时实行年度用水计划管理,北京市政府与区县签订责任书对各区县的用水进行计划管理并根据行业用水定额制定单位用水指标,进行年度考核[5]。《北京市实施办法》、《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北京市城市自来水厂地下水源保护管理办法》以及《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北京市的取水许可、地下水开采利用、开凿机井等的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2.2.1 用水计划管理,多水源联合调度

北京市依据《北京市实施办法》和《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对北京市的用水进行管理,对社会单位进行计划用水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管理。

同时,北京市大力实施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先后实施境内地表水联调、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源水与再生水联调、雨洪水联调、本地水与外调水联调,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外调水“五水”联调的供水格局。同时加紧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建设,已完成南水北调水源同当地水源统一配置规划,将形成“六水联调”的格局。

2.2.2 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遏制超采势头

北京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区域或者自然地质单元,定期进行地下水分区评价,划分严重超采区、超采区和未超采区。

同时,北京市严格保护管理城市自来水厂地下水源,按照《北京市城市自来水厂地下水源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各水厂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环境条件,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区,并在保护区内划分核心区、防护区和主要补给区。

2.2.3 全面征收水资源费,取水许可管理

为了加强北京市水资源的管理,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北京市实施办法》、《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等有关水法规的规定,北京市水务局于2005年6月下达了《关于严格取水管理工作的通知》严格规定了取水管理的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取水主体需缴纳水资源费以及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申请取水许可的,应当附具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表)。

2.3 节约用水管理制度现状

面对严峻的考验,2005年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实行计划用水,定额管理;把节约用水作为水务工作的战略方针,统筹法规、行政、经济、技术、工程等各项措施,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2.3.1 节水管理办法

《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建立节约用水责任制,把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组织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

具体办法包括建立节约用水的奖惩制度、实行节水器具市场准入制度以及采取坚决措施控制公共和个人用水浪费,建立责任制等。

2.3.2 调整产业结构,严行定额管理

北京市加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加强供水管网的配套、管理和维护,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节水技术,并在2002年以前完善了全市各行业的用水定额规范。

① 按照发展首都经济的要求,调整北京的工业结构和布局。严格控制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同时加快了对传统工业(如电力、钢铁及印染、造纸、电镀、制革等)的改造速度[6]。

② 在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强灌溉用水管理的同时,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滴灌、果树小管出流等高效节水工程,同时大力发展再生水灌区替代清水资源[7]。

③ 加强对城镇生活用水的管理。一直以来,北京市加快自来水企业供水设施维修改造,推广住宅和公共节水便器、淋浴器,限制种植高耗水草坪,对洗车业、洗浴业等高耗水行业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等多种措施改变目前城市公共用水浪费现象。

④ 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是北京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的核心工作以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北京市水务局每年根据水资源情况,制定全年用水计划,根据行业用水定额,制定单位用水指标。对年用水量超过10万m3的用水大户进行跟踪管理,保证年度用水总量不突破可供水资源量。

2.3.3 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推行阶梯水价

北京市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工业和服务业实施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对高耗水行业实行严格的差别水价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合理调整了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价格,逐步推行居民阶梯水价[8]。

2.4 水环境管理制度现状

为了缓解水环境污染带来的不利影响,北京市加强对水环境的管理,从2009年开始起对朝阳、海淀、顺义等9个区县进行河流断面水质的考核,与各区县负责部门签订责任书,力求实现减排的目标。

北京市环保局统一监管各企业的水污染物排放,进行水污染物排污许可证的办理和事务的管理。不允许再建设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原有企业污水必须达标排放。

同时北京市将开源的目光投向了北京全市每年产生的近13亿m3污水上。在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广污水再生利用。从2001年开始北京市先后出台实施了《北京市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总体规划纲要》、《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北京市促进再生水利用发展意见》、《北京市促进再生水利用发展意见》、《北京市区再生水循环利用方案》、《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管理办法》等再生水利用方面的方案与办法,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北京市的水环境。

3 存在的问题

过去60多年里,北京市水务不断创新发展,水务局的成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务管理效能。但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如何更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十分有限的水资源,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北京市水资源管理仍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3.1 水资源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为了适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北京市在水资源管理体制上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如水规划计划、水政策及水资料信息尚未完全统一;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管水部门间缺乏有机配合与协调,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运行机制导致政府管理职能弱化。另外,河道的管理事权不明晰。这种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环境改善,不利于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不利于节约用水,也不利于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等措施的落实。

3.2 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仍需健全

近年来,北京市已制定了一些有关水管理的法规、规章,对强化水资源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多是北京市各有关部门根据自身管理职责制定的,缺乏全局性的通盘考虑,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各部门在制定管理法规、规章时缺乏统一依据,在工作中难免产生矛盾,给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许多实际问题。

3.3 水资源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能否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关键取决于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没有完善的监测系统和全面的监测信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将无所依据。从北京市水资源管理现状看,水资源管理仍然存在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管理能力和手段薄弱等问题,这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差距很大。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能否尽快适应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4 相关建议

北京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方面,确立控制红线。将三条红线作为考核指标,一旦超标将超标预警,告之单位采取措施并与单位领导干部年终考核挂钩。

为了确保北京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水务部门需要尽快建立完善与三条红线相适应的制度标准体系,加快制订出台规划水资源论证、地下水管理等相关管理办法,完善配套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当前亟需的水资源节约、保护、地下水管理等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取水、用水、排水和水质计量监测手段,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地和重要河流断面水量水质在线监测,加快建设水资源水环境管理监控体系,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具体来说,针对现有水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为了保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要从根本上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水务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实行政、事、企分开,正确处理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等的关系,重视与其他行业部门的协商与协作,加强对水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积极探索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模式,推动城乡水务一体化发展。最终建立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统一管理的水务新体制[9]。

此外,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有关政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决策的透明度,通过听证、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积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4.2 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健全规划水资源论证

为了满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仍需要修订和制订《北京市河湖管理条例》、《北京市城乡供水条例》、《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保护办法》、《北京市污泥处置办法》和《北京市水文管理办法》配套法规等,以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要修订和完善《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北京市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北京市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并且严格依照这些规章制度解决北京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健全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配套制定节水措施方案,进行节水评估,建设节水设施。在加快推进水资源论证立法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和资质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论证公众参与制度。同时需要修订《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标准,编制重点类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技术要求等[10]。

4.3 加快水资源信息化建设,提高监管能力水平

水资源信息化建设是切实提高水资源管理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水资源管理向动态、精细、定量和科学管理转变,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支撑。在北京市现有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应以各级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信息化技术(包括网络、通讯、3S(GIS/GPS/RS)、遥测、数据库、多媒体等)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科学决策水平,充分地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与水平,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11-12]。

5 结语

北京市是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缺水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设定首都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市水务局成立以来,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保证了水资源管理的有效实施,但是随着北京市缺水形势的深化,必须在现有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首都的水资源管理,进而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实现世界城市的步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传霞,白颖,高媛媛,等.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8(4):83-86.(ZHANG Chuan-xia,BAI Ying,GAO Yuan-yuan,et al.Studies on Countermeasures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of Beijing[J].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0,8(4):83-86.(in Chinese))

[2] 韩光辉,王林弟.新时期北京水资源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118-126.(HANG Guang-hui,WANG Lin-di.Strategies of Water Resources In Beijing In the New Era[J].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0,(6):118-126.(in Chinese))

[3] 高媛媛,王红瑞,韩鲁杰,等.北京市水危机意识与水资源管理机制创新[J].资源科学,2010,32(2):274-281.(GAO Yuan-yuan,WANG Hong-rui,HAN Lu-jie,et al.Consciousness of Water Resources Crisis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in Beijing[J].Resources Sci-ence,2010,32(2):274-281.(in Chinese))

[4] 王红瑞,刘晓燕.水资源紧缺对北京市GDP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559-563.(WANG Hong-rui,LIU Xiao-yan.Influence of Scarce Water Resources on the Increase of GDP in Beijing[J].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2001,37(4):559-563.(in Chinese))

[5] 刘曦,孙艳,王秀茹,等.北京市计划用水方案实施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9(1):166-168.(LIU Xi,SUN Yan,WANG Xiu-ru,et al.Research on the Execution of Water Planning in Beijing[J].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1,9(1):166-168.(in Chinese))

[6] 郭磊,张士峰.北京市工业用水节水分析及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节水的贡献[J].海河水利,2004,(3):55-58.(GUO Lei,ZHANG Shi-feng.Analysis of Beijing industrial Water Water-saving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Water Conservation by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J].Haihe Water Resources,2004,(3):55-58.(in Chinese))

[7] 田金霞.北京市农业节水发展现状与思考[J].节水灌溉,2008,(11):59-60.(TIAN Jin-xia.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Water Saving Development[J].Water-saving Irrigation,2008,(11):59-60.(in Chinese))

[8] 姜文来,唐曲.北京市水价改革研究[J].水利经济,2009,27(3):30-33.(JIANG Wen-lai,TANG Qu.Water Price Reform in Beijing[J].Journal of Economics of Water Resources,2009,27(3):30-33.(in Chinese)

[9] 李志强,魏智敏.实施统一管理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1(3):37-40.(LI Zhi-qiang,WEI Zhi-min.Unified Management:A Strategic Principle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J].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03,1(3):37-40.(in Chinese))

[10] 王成玉.对贯彻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1,(7):28-30.(WANG Cheng-yu.Think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Research[J].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2011,(7):28-30.(in Chinese))

[11] 杨德生,高德政,魏良帅.基于GIS的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初探[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4,2(5):42-44.(YANG De-sheng,GAO De-zheng,WEI Liang-shuai.Discussion of Designing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GIS[J].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04,2(5):42-44.(in Chinese))

[12] 李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机遇与挑战并存[J].水利发展研究,2010,(8):41-45.(LI Jing.Implementation of the Most Strictest Water Management System: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2010,(8):41-45.省略/kcms/detail/13.1334.TV.20120416.1719.003.html

基金项目:中央引导推行项目“北京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体系与建设方案研究”

作者简介:马 帅(1989-),男,河南南阳人,硕士,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方面的研究。E-mail:dudu@mail.bnu.省略

水资源管理调度篇5

关键词:大型 调水工程 良性运营 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286-02

面对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等日益严峻的水形势,调水工程是解决部分地区资源性缺水的较好手段。尽管调水工程能为缺水地区提供水源保障,但是工程往往会存在投资乏力、运营亏损和老化失修等影响工程效益发挥的实际问题。因为调水工程的建设、运营和发展包含了技术、经济、环境、社会、政治、法律、人文等多行业和多学科的许多复杂问题,所以如何进行良性运营、科学调度和有效管理,是实现工程项目最终建设目标和获得最大综合效益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结合调水工程实际,对工程建设、运营和发展所涉及的外部“软”环境和内部管理,诸如法律保障、水权管理、政府主导等问题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一、大型调水工程的立法保障

立法是规范社会行动框架的基本途径。一方面,政府的意志可以通过法律体现出来,实现政府对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制约;另一方面,法律也为政府的行为提供依据和保护,换句话说,政府又是法律的实施者和执行者。目前。在我国。不论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已经制定了许多有关水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管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其中的一些法律法规是根据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特殊需要而制订的,它们不仅表现出过时的特征,而且也显得零散而不统一,还可能表现出保护主义的特征。

调水立法,需要在掌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基础上,明确取水者、用水者、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管理机构的权力和职责,并明确奖惩法则。至于那些具体实施细则和具体执行措施,可以将它们作为动态的条款,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而做具体的修订。调水立法的实质就是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界定水权,建立较为合理和完整的水权制度。调水立法需要在这样几个方面界定水权:(1)生存用水权;(2)生态用水权;(3)水使用权的转让权;(4)水使用权的交易权;(5)滥用和破坏的罚则。调水立法通过法律和规则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达到生态和谐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大多数调水工程投资大、建设工期长,往往跨越政府换届周期,下届政府工作重心变化容易影响工程,加之,调水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长远大计,而且有时涉及跨地区、跨行业的利益关系,必须制定一套保护工程的法律,如涉及水源保护、调水沿线工程设施保护、用水许可等,以保障调水工程的顺利管理与运营。从调水工程的项目立项、确定规模,到项目施工与管理、投资偿还、水价制定及水费收取等,都应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地区民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制定法律,它是调水工程管理的法律基础和保障,是调水工程建设与管理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政府在大型调水工程中的主导作用

调水工程一般都是国家或地区的大型或特大型公共水利基础设施。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是从国家和地区全局考虑,安排重大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以及重要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稳定国民经济和收人分配以及增强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共同富裕、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从而实现整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政府才有责任和能力组织建设这类重大项目,营利性企业一般不愿到这类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投资,因此,政府对跨流域调水主体工程建设将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国外工程建设的经验也表明,对如此重大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决策、协调、支持与管理,包括作为工程建设的投资主体和主渠道。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行政管理等是调水工程项目成功建设与运营的关键。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向跨流域调水工程投入资本金,资产所有者是国家,政府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对这部分资本的所有权是通过授权建管单位建设、运营管理,即将企业的国有股权授予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或特定经营部门持有,使这些特殊法人成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代表政府具体行使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者的权益。作为国家授权的调水工程的特定管理与运营部门,应具有几个重要特征:首先,必须得到法律、法规的正式认可,或必须经过政府的明确授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甚至通过专门立法。其次,所在行业是自然垄断性很强的、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而且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不易区分,往往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政府部门投资;最后,在国家授权的资产范围。依法运作国有股权、国有资本,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权利,有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

三、调水工程的水权、水价与水资源统一管理

1.水权制度是调水运营的基本载体。水权是国家水资源宏观调控的主体和载体。水权管理是依法调配水资源的一种规范的法制化管理模式,是政府管理水资源的一种先进手段,也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管理机制。其核心是产权的明确,界定水权统一分级管理权限。政府在民主、法制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保障公民及其他用水者的用水权利,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资源。水权管理具体可参考以下原则:按水权配置水资源;按照优先用水原则进行水权分配;获取水权需要缴纳费用,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规范水权转让、培育水权交易市场;也可以水权作为股份成立股份制调水公司。

调水工程必须以水权为基础,通过明确的水资源权属,确定用水户相互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取用水,统筹兼顾调出与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保护水资源和防止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用合理的水价机制保障调水的供需。调水工程将对区域水资源进行重新合理配置优化,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采用水价这个经济手段,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分析调水工程水价成本和社会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水价。成为调节调水需求的重要杠杆。通过调整水价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既有利于调水工程的成本回收,又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具体到水价体系的制定,应该包括水价的制定规则、水价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权限。人国际来看尽管各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不同,但在水价体系中有很多共同点:政府对水价都实行宏观调控;具有合理的水投资回收补偿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经济运行状况以及投资变化,适时调整水的价格以反映水成本的变动;统一水资源管理;水价反映调水和排污成本。

对于水价的制定,应具有公平性原则、区别性原则、水资源高效配置

原则和成本回收原则等特性。公平性屠测:人类生产和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人都享有一份清洁水的权利。因此,水价的制定必须使所有人,都有能力承担支付生活必需用水的费用。区别性原则:由于地域辽阔,水的地区和时空分布不均匀,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输水距离不同等因素。不同地区水价标准也应有所不同。水资源高效配置原则:水资源是稀缺资源,其定价必须把水资源的高效配置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水价这个经济杠杆,来缓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制定水价不仅要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而且要有利于科学用水和节约用水。成本回收原则:只有当水费收人能保证水资源工程项目的投资回收。维持供水企业的良性运行时,才能提高投资方的积极性,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建立用水消费者协会参与水管理体制,包括参与水价制定的全过程。

3.调水工程的区域内水资源统一管理。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涉及多部门、多地区、多层次的水量调配以及工程的多目标、多准则调度问题,其中水量既是产品分配,也是利益分配,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等各种水源进人水市场,外调水成本高水价高。很难销售,人们都是选择直接成本较低的当地水,容易造成调水工程没有水市场,难以运营。鉴于此,必须对调水工程区域内水资源统一管理,根据不同资源禀赋,给予补贴或收税,实行统一调度,保障各方利益;从而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调水工程的管理中,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势在必行。

四、调水工程的建设投资与运营管理

1.调水工程建设的投资管理。调水工程建设一般都具有综合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加明显,和其它产业相比直接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调水工程通常是大型或特大型的水利基础设施,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水资源实行优化配置,改善调水区缺水的局面。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它是从国家(或地方)全局出发考虑安排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对稳定经济和收入分配会产生重大影响。跨流域调水工程公益性、基础性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国内外经验证明,此类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一般是政府。然而,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并不意味着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性资金无偿投人,而是采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筹资方式和水利投融资的新模式。

在调水工程中实行公司化的建设管理体制,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式。要明晰政府和建设公司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划分,也就是要明确公益性和经营性效益的分享,确定公益性投资和经营型投资的比例。调水工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公益性投资,是政府的投资补偿行为,一般无须投资回报甚至可以不回收成本。

2.调水工程运营模式。调水工程是国家特许授权的垄断性经营和管理单位。其性质界定是事权划分的基础,特别是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平衡与定位,还影响着投资分摊、水成本确定以及投融资模式和规模。必须尽早予以确定。调水经营应充分考虑国家和政府的相应政治社会目标,并将其融入市场运行机制。从当前调水工程的投融资方案看。投资以中央和受水区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因此,调水工程在受水区用水户(受水区纳税人)身上的盈利目标不应也没有必要过高,甚至可以定义为保本经营的公益服务性行业。

大规模的调水工程。有的国家实行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一体化的体制。例如市场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美国,对于调水工程,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机构的作用。

合同供水方式是目前调水运营管理的有效方式。也就是说。调水实行公司化管理,供水公司之间、供水公司与用水户之间,通过合同界定供需双方的责任和权利,保障供需双方的利益。

五、调水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调水工程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系统应包括:调水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水资源分析和处理系统、水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调水工程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调水工程实时运行监控系统以及调水工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调水工程信息资料中心等。

调水工程的信息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调水信息资源,包括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调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效能及效益。由于调水工程大多是大型水利工程,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在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输水线路长度在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输水流量有的甚至高达数百m3/s,年调水量为数百亿m3。有些线路工程沿线涵闸较多,缺少控制性调蓄水库,其供水主要依靠渠道自身的调蓄,通过与受水区水库供水实施联合调度。达到持续稳定供水目标。还有的调水工程要建数百米的高坝,开凿数百公里以上的超长隧洞;有的调水干线横穿河流、公路、铁路等,存在一定的干扰风险;有的调水线路利用原有河道输水。其水污染控制和输水水量监控要求极高,等等。在这些状况下。合理地、科学地调度和保护水资源,协调好各类矛盾,充分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工程建设和管理必须采用先进的手段。实现调水工程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现代高科技手段在调水工程运营管理中的运用,不但可以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保障供水管理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素质运营管理人员,提高水管理的效率。

调水工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应是为工程水资源管理、工程调度、水量水质监测、政务自动化等各种应用提供的统一集成平台,是最重要的工程信息化基础设施。计算机网络要依托公用电信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采用先进技术,建成联通中央级管理机构、调水沿线次级管理机构及调水全线设施的宽带多媒体计算机骨干局域网络。各基层管理单位可通过各种信道与分中心互联。实现调水工程各种信息如数据、文本、图像、动态影像、语音的传输,实现工程沿线甚至与全国水利信息网络互联互通。

调水工程信息化的基础数据库建设应包括:水文与水资源数据库(调水区和受水区的用水需求,以及工程涉及范围内的地表水、地下水、降水等水文信息)、工程数据库(涵盖整个工程的隧洞、渠道、泵站、水闸、堤坝、灌区等工程设计指标、现状及历史运行信息数据库群)、水环境数据库(与调水有关的水质监测站网、水质、水生态、水污染源等信息)、水利空间数据库(描述所有水利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库等)。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已经实现了全线调水自动化运营,利用计算机技术在调度中心,通过计算机指令就能完成调水沿线450公里输水隧洞、5座泵站636米扬程自动化输水运行。目前,万家寨引黄人晋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正在逐步充实、完善之中。

水资源管理调度篇6

由于我国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复杂的水文水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的水资源问题比较复杂,虽然各流域经过四、五十年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还有日益严峻的趋势。为了更有效地解决或缓解所面临的“水少、水脏”问题,需要深入地分析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流域水循环规律和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通过研究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开发和建设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水利工程的内部潜力与整体综合优势,确保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有力地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系统的构成与技术关键

研制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系统是以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为基础,以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手段,以水资源优化调度和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处理回用、海水(微咸水)及外调水的联合高效利用为核心,追求节水、防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通过水资源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模型分析,及时提供水资源决策方案,并快速给出方案实施情况的后评估结果等,以确保实现水资源的统一、动态和科学管理,做到防洪与兴利、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调水、水质与水量、优质水与劣质水之间联合调度与管理,确保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是一种动态的交互式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由水资源实时监测、实时评价、实时预报、实时管理、实时调度、决策会商、控制和后评估子系统所组成,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据现代水文水资源科学的有关理论,利用当代先进的系统分析、人工智能、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等技术,通过有关专业模型计算、分析和知识推理、判断等,为决策者提供流域水资源实时管理、调度方案,并允许决策者或专家根据自己的智慧、知识、经验、偏好和决策风格等进行定性分析与判断,直接干预方案生成及评价整个决策过程。

根据流域水文水资源特点和供用水特征,基于目前流域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研究和开发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的技术关键主要包括:

(1)水资源监测网的调整和完善,河流纳污能力及其环境容量,水库或水库群运行规则、技术参数的校核与调整,洪水资源调控、污水处理回用与地下水人工回灌,污水总量控制与生态环境需水量,防洪与兴利统一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联合运用管理等研究,以及水资源实时调度管理方案付诸实施后效益与风险分析、系统的标准化等。

(2)该系统由庞大而复杂的基础数据库、模型数据库、结果数据库、专业模型库和知识库等组成。其特点是系统规模庞大、处理的数据信息量大,模型运算复杂以及数据传输接口多,如何实现信息存储、加工、传输的专业化管理,是一个技术难点。流域的水价政策及水权分配问题,也是影响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以及实时、统一管理的关键。

(3)如何建立和完善与现代水资源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高效、精干的执法队伍,以及如何制定科学的流域水资源管理规章制度、有关政策和法规条例等,以保障流域水资源实时管理、调度方案的付诸实施,指导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3系统的主要功能

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水资源(及水质)的实时监测、评价、预报和决策支持(实时预报、管理及调度)以及控制、后评估等(如图1)。

图1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功能框图

3.1水资源实时监测

水资源实时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水质、旱情以及其他信息等。在现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水资源(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与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点)网或监测系统(包括雨量、蒸发、径流、水位、水质、水温、墒情等监测站点),以及各取水口取水量、开采机井抽水量等监测网,各监测网或系统之间互通有无、资料共享,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及时快速、准确地提供完备的实时监测数据资料。

(1)雨量观测。目前采用的雨量观测手段主要是普通自记和人工观测,为了达到实时监测的目的,需要适时更新现有的观测设备,装配翻斗式雨量计并配备固态存储器等,使雨量观测工作方式更新为无人值守,有人看护的观测方式,实现雨量信息的自动采集及传递。

(2)水位观测。水位观测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地表水多指河流水位和水库水位等,而地下水就单指地下水位。

①对于基本水尺在桥梁上(或附近有公路桥)的水位观测,特别是含沙量较大的站,建议采用气介质超声波水位计,再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水位信息传输到站房。

②对于山区性河流,或断面稳定,含沙量较小的水位观测,采用测井式水位观测,装配浮子式或压力式水位计,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水位信息传输到站房。

③水库站一般有自记井,只对其重新装配浮子式或压力式水位计,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水位信息传输到站房

④地下水位监测目前主要分为手工测绳和自动监测仪两种。自动监测仪主要通过固态存储、电话网传输、手机网传输和电台传输等方式将实时监测到的数据传输到中心站。

总之,水位监测,建议均装配与雨量结合的水位雨量固态存储器,装配具有记录、传输、存储、分析等功能的自动监测系统,最终实现水位遥测自记,自动测报等功能。

(3)流量测验:在各中心站配备不同形式的桥测车及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桥测及周围地区的巡测;缆道及船测站,对现有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实现水文缆道程控自动化,配备机船,配备先进的测验仪器设备,全面提高流量测验的精度,充分满足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统一调配的需要。对水库站现有的水文缆道进行维修、改造,实现水文缆道的程控自动化,保证流量测验的精度要求。

(4)取水口及灌区流量观测:对水库各取水口分明渠和管道两种,水位主要采用超声波自记水位计,流量测验分不同情况,选择适用的测流设备。而灌区的水位观测主要采用超声波自记水位计等,流量采取不定期电波流速仪率定方式,用水位~流量关系线推求径流量。

(5)机井开采量实时观测:地下水开采机井抽水量的观测,目前一般只有一些机井安装了水表,大部分机井均未安装水表。为了能准确取得地下水实际开采量的数据,掌握准确的地下水开采量,需要逐步或有重点地在地下水开采机井上安装水表。

(6)水质实时监测:水质污染具有理化成分复杂、多样和点多面广的特点,不仅受污染源的大小和数量影响,而且还受汛期洪水、降雨的影响。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综合结果,水质参数在成分和时空上的变化非常复杂。传统的人工现场水样采集、化验方式周期太长,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水质变化的性质和过程,所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工作得不到有效监控与科学的管理。水质实时监测就是采用水质自动监测仪器、远程传输设备、在线监控和数据处理软件,实现对水质参数的连续采集、分析、存储,并在监测指标超过污染标准时,发出警报,做出污染类型分析等。

(7)墒情实时监测:主要针对大中型灌区的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测,为适时、适量的节水高效灌溉提供信息支持。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探讨利用遥感技术实时预报土壤墒情(中小尺度上)的可能性,即利用实时遥感信息,根据大中型灌区土壤墒情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与遥感解译模型进行联接和耦合计算,实时提供整个流域不同灌区的土壤墒情,为流域节水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3.2水资源实时评价

水资源实时评价主要是指在时段初对上一时段的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等进行实时分析和评价,确定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等。

(1)水资源数量实时评价:根据雨量、河川径流、地下水位等实时监测资料等,通过与历史同期的对比分析,确定和评价水资源数量及丰枯形势等。

(2)水资源质量实时评价:根据实测的河流、水库、引水渠的水质实时观测和地下水质实时监测资料等,通过与历史同期的对比分析,确定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及污染态势。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污染程度、范围及主要污染物,水资源质量,重要河流污染负荷及削减量等。

(3)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时评价:通过对各取水口取水量、开采机井抽水量和地下水位等实时监测资料,对供用水量进行实时评价,通过与历史同期的对比分析,实时分析和评价各种水利工程的供水量、不同行业的实际用水量,供用水结构、节水水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当地水资源进一步开发潜力,并实时圈定地下水的开采潜力区、采补平衡区和超采区等。

3.3水资源实时预报

水资源实时预报主要包括来水预报和需水预报两部分,来水预报又分为水量预报和水质预报。水量预报包括地表水资源量预报和地下水资源量预报,地表水资源量预报既可细分为当地水和外来水(包括引调水)预报,又可分为汛期径流预报和枯季(非汛期)径流预报。需水预报分为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报。

(1)河川径流量实时预报。根据河川径流的形成机理和产流规律,将河川径流量实时预报分为汛期径流实时预报和枯季径流实时预报两种。汛期产汇流机制主要是超渗产流和蓄满产流、超渗与蓄满综合产流模式:而枯季径流主要是遵循流域的退水规律。因此,汛期径流实时预报模型与枯季径流实时预报模型是不同的,需要分别建立预报模型对汛期径流量和枯季径流量进行实时预报。

(2)地下水资源量实时预报。首先分析地下水的形成规律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的赋存规律;然后根据抽水试验等确定含水层的参数分区,并利用试验资料和长观资料确定有关水文地质参数;最后利用均衡法或数学模拟模型法,分析和预报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及地下水动态分布。

(3)水质实时预报。利用获得的实时水质监测和污染物排放量等信息,通过所建立的水质实时预报模型,实时预报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状况、污染物类型、污染范围及污染程度,及时提供水资源污染态势等信息。

(4)需水量实时预报。根据需水量预报要求,本次将需水门类分为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等四个一级类,每个一级类可以再分成若干个二级类和三级类。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还可以再细分为四级类。根据上述分类方法,可比较容易地合并有关各需水项,获得需水量过程。

3.4水资源实时决策支持

水资源实时决策包括水资源实时预报、水资源实时管理和调度,以及决策会商等。

(1)水资源实时预报。对于水资源实时预报,尤其是汛期径流预报和需水预报,由于受到诸多非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很难准确预报,因此需要专家的会商支持、吸收和借鉴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以便较准确地预报和确定未来的来水与需水过程等。

(2)水资源实时管理。利用水资源实时评价和实时预报结果等,通过水资源实时管理模型计算,结合领域专家或决策者等积累的知识、经验和偏好,分水协议、水价政策的经济调节作用等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提出水资源的实时管理方案,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提供决策依据,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科学地行使其监督和管理职能提供支持,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水资源实时优化调度。通过前面制定的年度内水资源管理方案,确定水资源优化调度的规则和依据;根据各时段水资源的丰枯情况和污染态势,通过建立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确定水资源实时调度方案。

(4)水资源决策会商。决策会商是指通过对实时、历史和预报、管理与调度的各类信息进行重组和加工处理,为讨论和分析水资源的丰枯形势和污染态势,以及最终确定水资源实时管理和调度方案提供全面的支持。根据利用水资源实时管理模型和调度模型确定的若干管理、调度方案,以及提供的每一种方案的综合效益分析结果,领导决策层和领域专家,通过全面分析对比和协商、讨论,如认为其中一个方案合适则选择之,并付诸实施。如认为必须进一步做新的方案,则通过水资源实时管理、调度系统,计算和提出新的管理、调度预案,供决策者对新老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

总之,在面临重大的水资源决策时,决策会商机制显得非常重要,有关利益冲突的各方,可以根据所提供的各种预案,包括水资源实时预报方案、实时管理预案和实时调度预案,分析其优劣,进行协商,确定能为有关各方所接受的方案。

3.5远程自动控制

控制可分为手工控制和自动控制、半自动控制等,主要是对重要的取水口和开采机井、引水闸门等的控制。根据需要和可能,有重点和有选择地建立一些远程自动控制系统是必要的,也是将来的一种发展方向。

3.6监控管理后评估

为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系统的各项功能,需要对系统的重点功能进行后评估。主要内容包括:针对水资源实时调度、管理方案的合理性、实施效果以及预报方案的准确性、控制情况等进行评估,重点分析导致调度、管理方案不合理和效益不好、预报不准确的原因等。

最后,将研制的有关部分内容和功能模块进行集成,最终建立一套较完整的基于GIS的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并进行试运行;通过系统的试运行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正式交付使用,并保证系统能够稳定运行。

4结束语

水资源管理调度篇7

《水与中国》:黄河水资源供求现状如何,将面临什么样的新形势?

张柏山:长期趋减的水资源供给和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是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与之并存的粗放用水和水质污染加剧了这个紧张局面。

一是黄河水资源总量少,且呈减少趋势。黄河水资源贫乏,流域亩均河川径流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黄河河川径流量将比目前减少约15亿立方米,2030年将减少约20亿立方米。

二是水资源需求旺盛,消耗量已超过黄河承载能力。20世纪50年代,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9%;到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的时候,曾高达95%;统一调度以来,水资源无序利用的趋势得到遏制,但2010年仍然高达67%。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及重化工工业用水大幅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河流输沙、生态和环境用水被大量挤占,黄河上、中、下游河道普遍淤积加重,部分湿地萎缩,一些支流断流,省际水事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在考虑充分节水的情况下,预测2020年、2030年流域内缺水量将分别达75亿、104亿立方米。

三是用水效率低,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目前,黄河流域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7%,流域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为0.48,个别灌区只有0.37。城镇供水管网配套不完善,漏失率在20%左右。

四是纳污总量多,水污染形势严峻。20世纪80年代,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22亿吨,目前已增至43.6亿吨。据2010年监测资料,在黄河干流3613公里评价河长中,22.3%劣于地面水Ⅲ类标准;30个省界评价断面,60%劣于Ⅲ类标准。严峻的污染形势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局面。同时,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又对黄河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黄河联通我国东、中、西部,流域及相关地区土地、矿产、能源资源丰富,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黄河供水区经济发展整体上相对落后,引黄用水以农业为主,工业用水中能源、重化工等高耗水项目所占比重大。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和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的实施,黄河供水区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引黄用水特别是工业用水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还要保障河道内生态用水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供水任务将更加繁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2012年国务院3号文件,分析了水利面临的新形势,认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四项制度,即“三条红线、四项制度”。

新问题 新思考

《水与中国》:针对新的形势要求,您认为当前黄河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几个方面?

张柏山:在新形势下,黄河水资源科学管理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总体来说有以下四类问题亟待破题解决。

制度方面: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用水监测计量和信息统计、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台账、针对各类发展规划的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等尚未建立健全;地下水管理薄弱;支流水量调度起步晚,用水管理薄弱;超计划用水或挤占生态用水补偿制度尚待建立;黄河流域抗旱信息报送渠道不畅,制度不健全。

指标和标准方面:省(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可能引发纠纷的重要跨省(区)支流水量分配体系尚未建立;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黄河主要控制断面功能性不断流指标体系,黄河功能性不断流调度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建设项目方面,尚未建立系统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

制度执行方面:有关省区支流水量调度的责任和部门还不明确;将黄河水量调度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机制还尚未建立;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考核机制亟待健全。

技术支撑方面:黄河上、中游重要取水口和宁蒙重要退水口未能实现在线监测,干支流重要控制断面水文站点低水测验精度不能满足要求,黄河流域地下水监测站网信息还未能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黄河重要水利枢纽水库蓄水和运行状况还没能全部实现信息实时采集。

新机遇 新对策

《水与中国》:困难在前没有退路,您认为加强黄河水资源科学管理当前有哪些新的机遇,采取什么对策呢?

张柏山:当前机遇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出台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二是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建设工程通过国家立项批复。

围绕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我们拟在四个方面努力建立健全四个体系:一是建立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二是建立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符合的指标和标准体系;三是建立符合贯彻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体系,包括考核、监督体系等;四是建立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技术支撑体系。

具体来说,制度体系涵盖用水监测计量和信息统计制度、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台账制度、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地下水管理制度、支流水量调度管理制度、超计划或挤占生态用水的补偿制度、流域抗旱信息采集及共享制度、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统计监测与考核制度、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和达标情况定期上报通报制度等九个方面。指标和标准体系包括构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体系和建立用水效率红线体系、建立纳污红线体系等。执行体系包括严格落实黄河水量调度的责任制、强化黄河水量调度的用水总量和断面流量双控制和全面落实公告制度等。技术支撑体系包括提高黄河水资源监测能力、提高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的决策支持能力等。

《水与中国》:制度建设是根本,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指向。

张柏山:建立用水监测计量和信息统计制度。严格要求取水单位或者个人依照国家技术标准安装计量设施,保证计量设施正常运行。凡是未按规定安装计量设施或未按时报送取(退)水量报表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建立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台账制度。目的是建立健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并细分到黄河干流、重要支流和地(市)

黄河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和成就

一是在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进行了流域水量分配。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该方案采用的黄河天然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其中将370亿立方米分配给流域内9省区及河北省、天津市,分配河道内输沙等生态用水210亿立方米。

二是实行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和水资源论证制度。1993年起实施取水许可管理,流域管理机构逐步对沿黄各省区的黄河取水实行总量控制。从2002年起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2011年开始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

三是开展了黄河水权转换试点工作。2003年开始在内蒙古和宁夏开展了试点工作,由新建工业项目出资进行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将渠道输水过程中渗漏损失的水量节省下来,有偿转换给新建工业项目使用。目前已批复两区水权转换项目31个,相应节水工程投资13.42亿元,年节水量2.81亿立方米。

四是实施了黄河水量统一调度。1999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2006年国务院颁布《黄河水量调度条例》,调度河段从刘家峡水库以下干流河段扩展到龙羊峡水库以下干流河段,并延伸到渭河、沁河等重要支流,调度时段从非汛期扩展到全年。成功实施黄河下游生态调度。已取得了黄河连续十二年不断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黄河水资源管理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国内国际水利界的普遍认可。2009年度,“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黄委从全球50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荣获国际水利行业三大奖项之一的“新加坡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的黄河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台账管理系统。对于凡是没有余留水量指标的省(区),新增取水必须通过水权转让的方式获得取水指标。对于未能按时按要求制定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到地(市)方案或未按时报送地方审批发证情况的省(区),暂停审批其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取水申请。

建立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对各类开发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高用水行业专项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等进行水资源论证,根据水资源状况确定发展规划和项目布局。目前黄委已经启动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

建立健全黄河流域地下水总量控制管理制度。地下水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黄河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很高水平,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主要地下水漏斗区已达65处,各省(区)基本都有分布。下一步,黄委将启动黄河流域地下水管理模式的政策研究工作,明确各省(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和区域水位控制红线。

健全支流水量调度管理制度。支流水量调度起步晚,近年来支流用水增加幅度较大,不少一级支流入黄水量锐减甚至断流。因此,必须严格支流水量调度管理。

建立超计划或挤占生态用水的补偿制度。尝试利用经济手段进一步遏制省(区)超计划用水现象,增加超计划用水的成本,建立公平、公正的用水秩序,保证河流基本的生态用水。

当然,制度体系建设还包括建立流域抗旱信息采集及共享制度,完善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统计、监测与考核制度,健全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和达标情况定期上报、通报制度等。

《水与中国》:请您介绍一下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建成后对提高调度管理水平有什么样的作用?

张柏山: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建设为完善黄河水资源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将依托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黄河水资源的监测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

在提高黄河水资源监测能力方面:一是将下游引黄涵闸全部纳入远程监控,新建上、中游干支流70个重要取水口和宁蒙16个退水口远程监测系统,实现对黄河干流约90%用水量的在线监测。二是继续更新改造干支流17处重要控制断面水文站点,配备低水测验设施设备,提高低水测验精度。将省际断面水量监测数据作为衡量考核省(区)用水总量的依据。三是进一步完善水质监测体系,提高水质监测能力。加快干流省界水质监测自动站、移动实验室和常规监测等能力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实现流域内水利部门水质监测信息共享,水利、环保信息互通。四是建立流域地下水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与地方地下水监测站网信息的互联互通,跟踪和评估流域地下水宏观采补平衡状况和省(区)地下水开采总量情况。五是将干支流23处重要水利枢纽信息接入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实时监控水库蓄水和运行状况。

在提高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的决策支持能力方面:开展黄河干支流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模型研究、干流及重要支流枯水演进规律及模型研究等,提高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和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完善黄河水量调度决策支持系统。一是完善信息查询和综合监视系统,增加土壤墒情、流域旱情、湿地监测等信息查询内容。二是增建应急响应子系统,能够及时对断面小流量、突发性污染事件和区域干旱发出预警,提出响应措施。三是完善黄河下游基于土壤墒情、灌区作物和种植结构的需水模型,优化配置引黄供水。四是完善径流预测预报系统,进一步提高精度;开发水质预警预报系统,提高水污染突发事件预警预报能力。五是升级改造方案编制系统,构建干支流不同时段调度方案统一编制平台。六是扩充黄河水量调度模拟仿真系统,满足水量调度相关要素的空间表现和历史再现的可视化要求。七是研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并细分到黄河干流、支流和地(市)的黄河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台账管理系统,实现对流域取水许可审批总量控制的动态管理。

《水与中国》:请您简要展望一下黄河水资源管理的前景。

水资源管理调度篇8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流域管理;水库管理

新《水法》强调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而大型水库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织部分,以下就新时期水资源利用,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大型水库管理进行探讨。

1、新时期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

新《水法》的颁布,将全面推进我国的水利事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水法》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新体制、新机制为发展理念,归纳起来有“六新”,即新形势、新问题、新目标、新层次、新体制、新机制,标志着我国将进入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的历史新阶段。

新世纪:21世纪是我国进入现代化水利发展的新时代,21世纪被称为水的世纪,21世纪水利的主要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与水环境恶化。

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水多(洪水)、水少(干旱)、水脏(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新目标: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共同准则。

新层次:一是水资源规划,强调流域内的区域规划应当服从流域规划,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二是强调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

新体制: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与此相一致,中编委批复的流域机构“三定”方案已首次明确流域机构是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统一管理流域的水资源。

新机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等各个领域有相应的约束和奖惩机制。如明确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2、我国几个大型水库管理实例

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型水库管理,主要是对枢纽工程进行管理,枢纽工程以外的水库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以下对几个水库管理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1)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于1958年兴建,1960年投入运用。水库库容43.75亿m3,水面面积188km2,水库的主要任务是防洪和为北京市供水。工程安全管理与水环境保护已成为密云水库管理中的主要工作任务,水库位于北京市内,由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密云水库及引水渠管理条例”(已三次修改),水库上游为河北等省,要求发展经济时考虑水资源保护,不得造成污染。水库管理单位亦负责枢纽及水库的管理,由地方人大立法授权。他们认为水库管理主要要搞好工程安全管理,制定工程检查、监测管理规程,水库上游的环境保护要常抓不懈,加强执法,监控水库水质,控制污染源,搞好库区消落区管理与就地后靠移民管理。

(2)隔河岩水库

隔河岩水电站于1987年动工兴建,1994年全部机组并网发电,1995年竣工。隔河岩水库全长93.7km,库岸线周长560km,水库库容34亿m3。水库区面积10.8万亩,全部在湖北省长阳县境内。枢纽工程由建设单位管理,水库由长阳县有关部门管理。水库主要管理特点:一是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长期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二是有一套移民后期扶持措施;三是有一支稳定的移民干部队伍;四是有较健全的库区管理法规作保障,县人大通过,省人大批准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库区管理条例》,对库区的范围、责任划分、管理机构、保护和治理、开发和利用、资金的统筹、管理与使用、罚则在条例上予以明确。

(3)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利枢纽于1958年开工,1968年第一台机组发电,1973年初期工程全部完建。初期规模坝顶高程162m,正常蓄水位157m,相应库容174.5亿m3,回水里程77~177km,水库面积750km2。库区主要位于湖北、河南省。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由汉江集团水利水电有限责任公司(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负责。他们的主要作法:一是搞好枢纽工程管理与水库调度;二是开始探索进行库区水政水资源管理;三是过坝航运管理。目前遇到的管理问题主要有:水库水政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问题、水库水资源保护与水土保持问题、水库消落区土地管理问题。

3、关于三峡水库管理

三峡水利枢纽规模宏大,工程任务以防洪为主,包括发电、航运等,具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于1993年开始施工准备,将于2003年6月初期蓄水通航,2009年完建。

转贴于 3.1 三峡水库管理的有关问题及建议的对策措施。

(1)防洪调度

三峡工程2003年6月至2007年9月为围堰挡水发电期,运行水位135m;2007年汛后蓄水至156m水位,工程达到初期运用规模;到2009年汛后,工程具备按最终规模(正常蓄水位175m)运行的条件。围堰发电期和初期运用规模阶段处于工程建设期。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库有防洪库容221.5亿m3,可调节上游洪水,提高荆江堤防防洪标准,可使荆江河段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遇超过100年一遇至1000年一遇洪水,包括类似历史上最大的1870年洪水,可控制枝城泄量不超过80000 m3/s,在荆江分洪区和其它分蓄洪区的配合下,可防止荆江地区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

建设期防洪调度问题主要有:防洪与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协调,防洪调度管理措施的落实,实时调度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保证,洪水预报及调度效果出现偏差时采取的措施等。

建议采取的应对措施:①建立科学的调度管理体制和机制。要明确调度权限,三峡水利枢纽的防洪调度应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或国家防总授权长江防汛总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要建立实时调度中信息通报以及调度命令下达、执行、反馈机制。②制定三峡水利枢纽调度规程。③研究制定三峡工程建成后的长江防洪调度方案。④建立和完善三峡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⑤建立和完善三峡工程洪水预报系统。⑥协调好防洪与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关系。⑦加强与防洪调度相关的专题研究。⑧水情、泥沙实时监测。⑨加强三峡库区河道管理。

(2)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有:①对库区水质及饮用水源安全的影响问题。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流减缓引起扩散能力减弱,库周近岸水域及库湾水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较明显,对重庆主城区、长寿、涪陵、万州库段近岸水域及小江、香溪等库湾水域的影响也较大。②“白色污染”问题。“白色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农作物等被暴雨、洪水冲刷入库形成的漂浮物。目前在葛洲坝前的年堆积量达2.2万m3,以后主要变为对三峡大坝的影响。③面源污染的影响问题。据调查,三峡水库的污染负荷70%~80%来自于面源,面源污染物主要是汛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库。

建议采取的对策与措施:①确立三峡水库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依据新《水法》的规定,三峡水库水资源保护应当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②尽快组织编制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实施计划。③做好水库建设运行期的保护工作。④进一步加大三峡水库水资源保护基础研究。⑤三峡水库水产养殖和水质保护关系研究。⑥强化库区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⑦加强库区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监测。⑧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体系。

(3)水土保持

三峡工程建设期可能出现的水土保持问题:①工程建设过程的水土流失。②大坝主体工程土石料场、弃渣场水土流失。③坝区附属工程建设人为水土流失。④移民迁建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滞后。⑤专项改建工程?亮魇А?br>需采取的对策措施:①加强三峡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作。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各部门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③全面编报、补报水土保持方案。④开展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⑤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⑥开展长江流域坡面泥沙输移特征研究。

(4)移民后期扶持、库区开发方面

这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①水库消落区的利用管理问题。2007年汛后至2009年汛前,汛期水位135m,枯季水位156m,坝前水位变幅为21m,水库消落出露的耕园地为6.6万亩,历时为100天左右,可以种植生长期较短的粮食、豆类、蔬菜或青饲料作物,但应加强管理,还有工业、商业、水运、旅游等行业在消落区的管理问题。②水域利用及生态环境问题。③库区土地开发利用问题。④移民后期扶持问题。⑤库区超蓄问题。

建议的对策措施:①加强水库消落区管理。②制定水域利用管理办法。③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④研究制定三峡水库后期扶持政策及管理办法。⑤研究建立三峡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监督管理体制。

(4)地质灾害防治

可能遇到的问题有:①水库塌岸可能影响高程175m以上所产生的问题。②库边农村居民点和居民自建房的地质条件方面的问题。③地质条件复杂的新建城镇的监测问题。

建议的对策措施:①领导重视,采取措施,加强地质工作及监测工作。②按有关规程工作,切实重视地质工作,并制定相应规定。③进行岸坡失稳机理及治理研究。

上一篇:网络安全保障机制方案范文 下一篇: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范文